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医学规范培训精选(九篇)

医学规范培训

第1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需要轮转的科室相当多,在肿瘤科轮转时间常较短,一般为1~3月,然而肿瘤学专业性较强,需要学习的知识相当多,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全部学会是非常困难的,针对不同专科医师的培训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对于肿瘤学专科医师,以后可能从事肿瘤科专业工作,培训时间相对也较长,其培训的目标是了解肿瘤各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加强肿瘤综合治疗观念训练,进行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达到能独立处理肿瘤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对肿瘤科常见急重症病的处理,对某些疑难病例有一定的分析鉴别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

针对轮转的其他科医师,由于以后多不从事肿瘤工作,主要的培训是掌握肿瘤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培养肿瘤综合治疗观点,对不同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进行选择,学会各种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置,能及时会诊和转诊。不同专科又有不同的侧重培训重点,外科规陪医师训练其外科手术无瘤观念的建立,获取病理诊断的重要性观念;内科规陪医师训练某些情况局部治疗的重要性,药物剂量如化疗的规范使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最佳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影像科医师了解不同恶性肿瘤可能的影像学表现,了解肿瘤科医师关注的影像学表现,如何为临床医师提供优质的影像报告等。

2制定全面的培训制度

制定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和计划,包括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完成的病例书写相关内容,参考的经典书籍等。制定具体实施细节: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出科评定等。制定针对指导医师和规陪医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高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操作上,初入肿瘤科的规陪医师由住院总医师对我科工作流程的初步介绍后,将规陪医师分配给住院医师,可由住院总医师制定每周安排一位住院医师固定时间进行一次讲课,安排高级医师一次教学查房,每周的病案讨论由规陪医师准备及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出科前进行问诊查体及病例书写,安排理论考试,最后结合每个规陪医师的表现,进行综合排行,对优秀的培训医师及指导进行表杨。

第2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根据《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医学生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需要进入专科基地进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而在已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相衔接的经验上,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以下简称“临专”项目) ,是毕业后医学教育又一趋势。

1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可行性分析

1. 1 临床医师培养规律的需求根据《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医学博士分成“医学科学学位”及“医学专业学位”两类,前者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后者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等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目前我国不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是“一条线”“读”出来,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 或者是八年制临床医学培养模式,即通常所指的本硕博连读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有研究表明,此两种“一条线”“读”出的临床专业学位博士,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仍十分薄弱,远不如大学毕业后工作6年的住院医师或住院总医师。设置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但是要培养出高级临床医师就必须遵从临床医师的培养规律,即必须以住院医师培训为根基,为临床医师终身行医打下扎实的基础,良好的住院医师培训对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尤为重要。从其他经验来看,例如,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要求有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者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师才有资格报考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1. 2 临床能力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根据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临床医学博士要求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1. 3 制度保障的可落实性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加强医学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国家卫计委先后《关于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意见的函》《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落实。为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建立完整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国家卫计委在2016年颁布《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推进与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在符合国家学位授予要求前提下,可申请授予相应的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完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制度的衔接,有利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奠定基础。

1. 4 上海地区试点经验上海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改革,与此同时,开展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项目(简称“临住”项目),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在2013年出台《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试行)》(简称“规培办法”),且于2014年出台《上海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实施办法》,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招收首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上海市已经形成毕业后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多种类多系统的毕业后医学教育。

2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问题及建议

2. 1 轻临床能力训练重科研能力培养“临专”项目研究生导师通常为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者,科研项目重大、繁重,在具备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学科发展的任务,对学生的科研要求相对较高。目前没有关于“临专”项目研究生培养细则,但从以往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来看,不少导师急于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培训,如果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甚至还可能压缩掉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时间及临床科室轮转。中国的医疗环境评价机制,发表SCI文章更能有利于医师职业生涯发展; 因此,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导师对“临专”项目研究生可能会更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临床能力训练。

2. 2 多部门管理管理效率低下“临专”项目研究生既需要接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又要接受研究生教育,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卫生部门基本上不再主管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关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的管理包括专科医师招录、培训、基地建设、评价机制、督导等均由卫生部门负责,而研究生招生、考核、培养、毕业等管理由教育部门负责。这样管理的好处是各自分工明确,专项管理力度强,但也会造成两个部门对“临专”项目学生培养的相关制度衔接不够,例如,卫生部门对专科医师规范化项目的考核结果可能是研究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但是两个部门在考核时间的安排上或者考核内容的要求上与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可能会有所重叠。因此,当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共存的状态下,多部门管理在人才培养上容易造成混乱。

2. 3 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限的矛盾美国的专科医师培训各专业培训年限大致为内科、家庭医生、儿科、理疗科、麻醉科,放射科为3年; 皮肤科、神经科、眼科、精神科为1年,内科加3年本专科;耳鼻喉科为1年,外科加3年本专科; 普外科为4~5年。《意见》要求依据各专科培训标准与要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年限一般为2~4年。从上海的情况来看,专科医师培训期限为3~4年,临床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年制一般是3年,最长为5年。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方式培养年限的限制,如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培养年限发生冲突,是否可以先完成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而研究生培养延期,抑或是必须两者同时完成培训等,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建议

3. 1 加强临床能力训练保障必要的科研能力培训教学管理部门应对“临专”项目导师组织高效、统一的培训方式,使导师明确“临专”项目研究生是以临床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逐渐转变重论文轻临床的观念,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要从临床科学问题入手。应根据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轮转计划,明确在专科培训期间,在理论和技能上应达到的量化指标要求,如多病种的掌握、操作技能及实际诊疗操作病例数等,保证“临专”项目研究生临床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应培养“临专”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如有条件可以安排适当的实验室科研培训。新时代“高级临床医师”不仅局限于临床诊治疾病,还必须能从事及领导临床科研,但是应合理安排科研实训时间,只能占用适当时间,不能占时过多而冲击临床工作培训。

3. 2 明确各自分工加强部门合作在“临专”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需分工明确,

卫生部门应制定各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细则,明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年限、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等。教育部门应制定“临专”学生的培养方案,明确“临专”学生培养目标与要求,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学习年限、课程学习与考核、临床能力训练与考核、科研与教学培训以及毕业答辩等要求。其次需要加强部门之间合作,对于涉及相同的培训内容应该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例如,“临专”学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应明确参照卫生部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以是否取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证书为评价标准。科研能力研究,以临床轮转期间发现的临床问题为研究方向,从临床实践转化到临床科研研究,两部门对于这类研究课题应该予以支持。

3. 3 改革学位授予制度尝试多种招生方式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主要有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或者是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模式,两种模式虽然最后取得的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但是两者的培养年限、培养方式,以及毕业要求均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这两种模式出来的学生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仍十分有限,也不符合临床医师培养的规律。借鉴美国成熟的医师培训与考核制度,可以考虑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口径,要求招生对象必须是接受过住院医师培训且取得结业证书的医学生,甚至可以突破“硕士”再“博士”的培养阶梯,可以直接从医学本科毕业的优秀住院医师中招入“临专”项目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学生,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与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

4 小结

我国的医疗教育部门已意识到医疗人才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系统地进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必要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第二阶段,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样,都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历史原因,导致各种医学学历、学位共存的复杂情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研究生教育和专科医师培养是毕业后教育的两条途径,是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教育阶段,将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对于形成在职研究生教育和临床能力培养双培养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3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ode of the radiology residents training program, build a new residents training system, our hospital learn from the residents training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egrate with the advanced leve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by interactive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ameliorate the recent radiology residents training program. As results, we find resi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become more solid, clinical experience have grown, and work efficienc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us we drew a conclusion that the use of interactive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reform the theory studying in form and content of residency training may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 to grow multi-faceted imag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edical imaging; Resident; Training program

现代社会的医学教育已经从一次性教育转化为阶段性终生教育[1],其中毕业后住院医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以临床专业化培训为目标的住院医师培训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3]。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经过百余年的探索与完善,均形成了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4],如美国于1876年便制定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我国现代医疗起步较晚,培训体系尚不成熟,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5,6]。为满足当代社会对先进医疗服务及高素质医务人员的需要,提高医疗质量及医院综合实力,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培训体系,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和需要,建立健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显得尤为迫切[7-10]。

1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培养的现状分析及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影像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承担着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住院医师培训的要求[11],如何与国际接轨,在现代体制下制定及实施新型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影像培训工作是当前医学影像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医学影像科不同于临床科室,住院医师培养方式也与临床科室有很大差别,目前,国内基于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的研究及创新较少[11,12]。我院医学影像中心为浙江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完成医疗工作、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还承担着医学院影像学专业本科等的教学任务。随着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医院规模的逐步扩大,对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如工训矛盾突出、重使用轻培养、实践理论不能共进等。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适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影像培训体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合格影像科医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要求,已成燃眉之急。

2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法

2.1利用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共同参与影像教育课程

如今是“互联网+”的高科技时代,被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当代师生的需求,为取长补短、中西贯通,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全球化提供了最适宜的平台基础[13-15]。以往远程网络教育由于时空分离造成的教学行为的分离,使得学习者从传统的团体学习转变成单独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个体的归属感淡薄和学习者的封闭性,而现今开发的交互式网络教育平台能实现大规模视频会议中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通信模式,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最终促成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6]。将交互性网络平台教育与传统的以医院平台为基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相结合,整合教师资源、病例资源,促进多院校交流合作,形成多团体竞争氛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17-19]。

2013年12月,我院完善了网络教学相关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如计算机、网络、摄像头、麦克风等,开始使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webex.com)参与由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王维平教授牵头的多中心联合医学影像教育课程(每个工作日上午7:20-8:00),使用交互性网络平台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培训课程由美国王维平教授带领医学影像团队和多家合作医院各自委派的高年资医师分担教学任务,并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性讲座,课程涉及影像科的各个专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超声及介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互补各单位的强弱项,满足规培生对各知识点更深入、更专业的要求。我科成立了?C诺母涸鹦∽椋?以保障多媒体授课及师生交流讨论的顺利进行,所有课堂涉及病例及疑难病例均由各合作单位标准化后分享至网站论坛,并由专人分组管理,大大便利了规范化培训学员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及整理。在课程后期,我科计划选派培训成员与上述的其他医院进行交换培养,交流各单位强项技术及先进科研成果,并实现部分科研课题合作。

2.2 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开展阳性病例读片会及专题讲课

与此同时,分析国际上先进的美国放射医学医师的培训模式可知,除了对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在各亚专科轮转实践有着更精细的分工,每天为住院医师提供1~2 h各专业组的理论学习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0],而这正是目前国内薄弱的项目。美国医师培训的理论学习内容涉及医学影像诊断的各个方面,内容由浅入深,课堂形式多变,师生互动交流多;此外住院医生还需进行病例追踪、随访汇报以及专题讲座,对自主学习很有帮助。

借鉴美国住院医师培养的模式,提高理论学习在住院医师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比重,改变国内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讲座形式,系统化学习内容,能弥补我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不足,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师队伍奠定了基础。因此我科?_展由规培生及住院医师负责的阳性病例读片会(每周2次,早晨8:00-9:00),由规培生/住院医师查阅资料、追踪患者、展示病例,科室人员各抒己见分析病例,对病例的影像表现进行描述,并结合临床资料得出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由高年资医师补充及点评。在收集和展示病例过程中,住院医师可以积累经验,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聆听科室人员及高年资医师分析的过程中,学员得以了解并学习他人的影像描述及诊断思路,积累临床经验,这都是影像工作人员非常宝贵的互相学习和成长机会。除此以外,我科还开展了由规培生及研究生主讲,以及高年资医生引导、辅助的专题讲课(每周2次,中午12:00-13:00)。由规培生及研究生结合本院患者资料,轮流有主题性地讲课,编排系统化、阶段化课程内容,从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表现到着重学习的影像学表现,从影像解剖、常见典型病例等基础性内容逐步过渡至疑难病例、新型影像技术或各种新进展等进阶内容,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调动全科室的学习积极性,引导规培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规培生在锻炼临床技能的同时,巩固理论基础,提高影像诊断分析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论文切入点,培养科研兴趣及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3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初步成效

我院医学影像学中心每周期约20~30名规培生在该项计划中进行深入培养。利用交互式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取各家之所长,不仅拓展了住院医师的知识面,我院医学影像学中心其他医师包括高年资医师、技术人员及其他进修人员也可利用这一平台改善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可为温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科研交流的平台与场所。此外我科计划将多中心联合医学影像教育课程逐步作为温州地区及省内的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的培训与交流平台。

由住院医师主导的每周两次的阳性病例阅片会及专题讲课,培养了住院医师的学习兴趣,使其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临床经验增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调动了科室全体人员学习主动性。另外在收集病例及讲课过程中,结合临床资料,发现有报道及分析价值的病例,培养科学研究思维,找到科研切入点,经过三年的培训,使受训规陪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4讨论

4.1 培养方案的创新之处

①交互式网络教育平台实现了医疗、学科等资源向人才培养的多渠道转化,与国内外领先医学水平接轨,多团队联合培养,开放交流合作渠道,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高标准、严要求培养诊疗能力过硬、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学影像学人才。②引进美国开放式教学模式,改变现有住院医师的理论学习模式,加强互动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使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发展。③把科研能力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培养适应医学快速发展步伐的医学影像专业型人才。

4.2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4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发在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36名在风湿免疫科轮转的住院医师随机分为CBL教学组和传统带教组,经1个月的临床轮转后,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基础病例,对2组同学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病历分析、专业理论、专业操作、与患者沟通能力6方面进行入、出科评价(主观题)和考试分值(客观题)比较。结果:CBL教学组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带教组。结论:在风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恰当引入C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诊疗、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CBL教学法;风湿免疫科;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94-0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专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风湿病学是一门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所展篇幅较少,绝大多数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对于风湿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种类及实验室检查知之甚少,而且,轮转时间较短,在对风湿病患者病情评估及沟通上也有待提高,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住院医师反映在1个月轮转结束后,对于风湿病的诊治仍毫无头绪。因此,好的教学培训方法至关重要。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核心是以“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方式,现已逐渐成为临床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且已在实习生教学中初见成效[1-4]。为探讨CBL教学在住院t师培训中的可行性,本研究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SLE)病例为基础,以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进入风湿病轮转的规范化培训医师、新入院医师、临床型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轮转的规范化培训医师、新入院的内科医师、内科临床型研究生共36人。一组为实验组(18人)采用CBL教学方式,另一组为对照组(18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查房时直接灌输式讲授。

2.设计教案:本教案为一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案例。

第1部分(第一周)病史信息:提供病例资料包括4例SLE患者:病例1,女,20岁,面部及双手红斑3月;病例2,女,21岁,双下肢水肿6月;病例3,女,34岁,全身关节肿痛1年余,加重3月;病例4,女,22岁,发现血小板减少1月。问题:根据患者主诉,在病史采集中需要哪些信息进一步明确或鉴别上诉4例病例中皮疹、水肿、关节炎及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根据患者自诉,还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进一步明确SLE诊断?

第2部分(第二周)临床检查:分别提供4例患者的血、尿常规、生化检查、24小时尿蛋白、自身抗体检查、心脏及腹部彩超等检查结果。主要讨论点:这些信息是否改变了你原先的初步诊断?如何根据患者病史及临床实验室检查判断疾病的轻重程度及疾病的活动性?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怎样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疾病的预后?

第3部分(第三周)治疗: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供选择。主要讨论点:分别阐述不同病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依据。如何向患者解释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必要性及副作用?

第4部分(第四周)总结:复习并绘制大纲图。复习所学基础及临床知识。讨论学习心得及改进意见。

3.实验组教学步骤:

(1)临床带教老师利用幻灯片,结合上述临床病例,给住院医师提出问题,布置家庭作业。

(2)住院医师自行查阅资料,可分组讨论,总结。

(3)周后集体讨论,提交研究结果,带教老师评价,并提供进一步的病例资料,住院医师自行查阅资料。

(4)再次集体讨论,带教老师评价。

(5)4周后,出科理论与操作考试。

4.对照组的教学步骤:

(1)带教老师常规小讲课,内容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2)住院医师常规轮转工作,处理病例。

(3)4周后,出科理论及操作考试。

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住院医师的出科成绩(系统性红斑狼疮部分),采用t检验,P

二、结果

1.两组住院医师的出科成绩(客观题)比较。实验组平均出科成绩为(88.67±0.93)分,对照组平均出科成绩为(81.61±1.25)分,实验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

2.两组住院医师的出科评价(主观题)比较。实验组中优秀人数为9人,良好为9人,差为0人;对照组中优秀人数为1人,良好为12人,差为5人。实验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优良率为72.2%,实验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三、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复杂。在住院医师临床实践中往往易混淆及误诊。不同的狼疮表现对应不同的治疗,要求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仔细检查及详细询问病史,熟练掌握各种临床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能在临床一线工作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患者的合作,完成治疗程序。在CBL教学组中,通过对常见的各种狼疮病例的讨论,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等多方面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住院医师能很快的掌握病史采集、病历书写要点、诊疗原则和医患关系处理技巧等。本研究通过出科考核的方式,发现CBL组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全科知识的能力显著强于传统带教组。

CBL教学程序简单,由于以真实病例为蓝本,住院医师及带教老师参与度高,为住院医师提供了大量运用临床技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我们也发现,性格外向和内科理论扎实的住院医师在讨论中积极主动,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些消极参与及基础理论不扎实的住院医师,则教学效果较差。如何调动这些住院医师的积极性,协调不同住院医师间的教学效果,能做到因材施教,是今后带教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临床疾病的诊疗及临床实践能力是住院医师培训的重点内容。传统带教模式,以一带多的灌输式教学,住院医师参与度不够,不是自己床位往往会开小差,心不在焉,对于常见疾病的掌握在一个月内存在困难。CBL教学中住院医师参与度高,且从多方面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下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在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中,参与CBL教学模式与传统带教模式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更能提高风湿科住院医师临床工作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5,16(3):1-4.

[2]周凌,张立斌,徐沪济.在风湿科CBL法教学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97-97,107.

第5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1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1.1 提高带教老师业务水平,定期进行带教教师培训 临床实践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操作能力转化的过程,这期间要训练学生兼备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故要求带教老师在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两方面都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我院选择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专业思想牢固、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医师担任带教工作,规培办公室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由高年资主任医师授课,从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医德医风等方面对进行培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1.2 联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传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主要有:研究生管理部门对新入院的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导师和带教老师对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指导;临床科室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小讲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医疗管理系统、医学学习软件逐渐渗透在研究生的学习中。美国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多采用计算机模拟系统,学生自主支配、动手的时间多。如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发明了计算机模拟病人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此病人的临床问题,然后进行干预治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病例,辅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非常逼真地再现严重病情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医学场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临床技能和思维的培训。由中华医学会与BMJ集团合作推出的BMJ Best Practice 中文版BMJ最佳临床实践网页版正在我院试运行,该学习平台板块包括在线自学课程、网络视频课程和面授课,涉及评估、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课程以数字化线上课程为主,专家面授线下课程为辅,参照国家《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挑选核心学习模块,配合临床实际应用,提供系统化测评,以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完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我院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在使用该平台进行学习,导师和带教老师的作用由传统教学的讲授者转换为新式教学过程中的启发者和引导者,进行规培的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多国内外先进的临床理念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平台上获取国内外最新文献,为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新思路。

1.3 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做好双规合一的解释工作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有规培人员共133人,其中社会学员68人,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65人,导师共有43人,随着导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在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15年,我院开始进行双规合一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对于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开展,研究生管理部门及时召集医院导师,将学校传达的《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实施细则(讨论稿)》分发给导师进行阅读,并由规培办工作人员将规培实施细则向导师进行解释说明。规培轮转细则与以往研究生轮转要求大致相同,但在三级学科轮转方面有了更全面、更细致的安排,有了前期的铺垫,提高了导师们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接受度。

2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资源不足,轮转科室安排困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中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轮转参加各主要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且轮转时间不得少于33个月。我院因处于发展阶段,南湖院区临床科室分配较紧凑,如某些楼层包含三个专业,加之医生办公室面积较小,目前轮转的研究生较多,很容易出现轮转研究生扎堆的现象。

2.2 导师更注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忽略了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有了明确的要求,在病史采集、体检能力、医疗操作技能、手术操作技能等方面都将进行阶段性考核,如出科考核、年底考核、结业考核,只有通过各项技能考核和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若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意愿,可安排其转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这使得导师担心研究生技能操作不过关继而影响硕士学位的申请,所以更加注重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技能操作辅导上,而忽略了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3 多部门管理,职责不清 随着双规合一培养模式的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涉及到教育部和卫计委,具体实施涉及到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学院、附属医院及其他培训医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医务部、规培办、各临床科室等多部门。若未及时沟通协作,就会出现研究生轮转安排与社会人员规培轮转安排发生冲突,出现有些科室轮转人员较多,而有些科室则无人轮转的现象。

2.4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社会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者,省级卫生厅会有相应的拨款,给予医院、带教医生和培训生相对充足的经费,以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而并轨的研究生参加规培时无此项经费的支持,他们只享受在校研究生的待遇,仅有学校和培训单位发放补助,同时,研究生家庭还承担着学费的压力,因此研究生与培训生在待遇问题上有明显的差距,导致研究生心理存在落差并产生不公平的心理。同时,带教研究生的老师因未能获得相应的补助,也影响其带教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3 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1 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轮转 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有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多年来为各卫生医疗单位输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的接轨过程中,建议充分借鉴以往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结合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临床轮转时间。目前,我院七道湾院区的综合病房楼已投入使用,住院率稳步提升,且病房环境良好,每层楼临床科室分配专一,可将本院研究生按照南湖院区、七道湾院区的临床科室收住病人情况分配在两个院区进行轮转,来避免南湖院区轮转扎堆的现象。

3.2 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意识 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有着本质的区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倾向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毕业论文更偏向临床中出现的问题,一般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学术型研究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培养,在今后可能更多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新一代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临床技能的培养上,同时也要加强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其中加强导师培训,提高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定期举办导师培训会议,邀请学校研究生学院领导、医院援疆专家、各附属医院教授就临床医学的科研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讲座,提高导师的科研意识,教导研究生能结合平日的临床工作建立一个清晰的科研思路,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密切联系。

3.3 建立导师团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所以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关键作用。由于很多高水平导师普遍兼任行政职务,每日要花费大量时间忙于行政事务,诸多因素均造成导师对学生投入学术指导实践的数量和频度非常有限,建议国内可采取国外导师团队制度,暨在同一专业中可由两到三位导师共同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分为主导师和辅导师,主导师为研究生入学时报考的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指导毕业论文,副导师主要是辅助主导师的工作,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导师们根据自身科研能力、临床水平对研究生进行侧重不同的培养,通过整个团队的能力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也有利于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的培养。

3.4 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研究生的培养涉及到培训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的多个科室,建议多协调沟通,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将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仔细,做到各部门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训质量。在进行同一工作内容时建议合并开展,比如岗前培训,可组织研究生、规培学员、实习生一并开展,做到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制定研究生、规培学员、实习生的轮转安排时,多个科室及时进行沟通商议,避免出现轮转学生扎堆或科室无轮转学生的现象。

第6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关键词: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级甲等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153-02

一、概述

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自德国19世纪末实行以来,已被世界各国医学界所认可,并得到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在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始于1921年,最早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始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度和总住院医师负责制度。1995年卫生部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1998年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使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在国外,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2003年3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正式颁布了涵盖医学教育的3个阶段:本科医学教育、研究生﹙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住院医师本人还是医学专家,其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涵认知、远期效果理解的深刻程度,决定了年轻住院医师是否能积极、主动地选择机会,进行正规的规范化培训,从而早日成为国家医学界的栋梁之才的关键。

我院是一所具有近60年光辉历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由于九十年代起受地理位置和医院改革面临的各种问题,使得临床技术人才严重流失。临床医疗技术人才捉襟见肘,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变的更加无能为力,从而制约了医院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支撑力,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院早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最佳捷径,同时也是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

二、如何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驾护航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高度重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院领导、医务部牵头,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分专业组成立培训小组,医院行政及后勤全力保障培训工作正常进行。

(二)培养年限和方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限为3年。我院是自治区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我院的各相关临床科室和基层实践基地轮转培训。

(三)培养对象和目标

1.确定培训对象。所有新进医院在临床医疗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均应作为培训对象进行培训。

2.明确培训目标。医学不但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借鉴美国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提出的医师继续教育的具体目标——核心竟争力。其中包括管理患者的能力、医学知识、职业作风、系统的临床实践、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学习和能力的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因此,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综合临床医疗能力是我们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最终目标。

(四)培养标准和内容

1.职业素质的培养。一个优秀的临床医师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医学家,除了要有博大精深、高超的医疗技术以外,还要处理好医生和患者、医生和护士、医生和社会人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他应该是一个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并能掌握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在职业素质培养的时候,要在道德修养、文化、行为、语言、心理素养等方面重点进行培养。

2.床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基本要求。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方式,如:专科或疑难病例讨论、某种病的最新国内外文献报道、讲座以及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医学期刊、网站上的复杂、疑难病例讨论板块,对基础理论知识及最新医学前沿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掌握。

(2)临床能力不应该是简单的临床操作能力,而是知识内容、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实践操作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典型病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的收集,运用所学过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并进行正确的治疗。

(3)教学工作是新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医疗后备力量的强弱。让住院医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正规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带教,一方面有利于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感受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增加参加培训工作的主动性。

(4)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医疗技术行业来说更是如此。科研是医疗新技术产生和临床医学发展的动力,高素质的临床医师不但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更应该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培训对最新的医学观点,进行讲解分析。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正规、多方面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考核

引入规范性的考核和竞争机制,培训内容的安排和考核力求日常化和量化,将第一次每科考核的最后一名,转入第二轮培训。理顺和加强规范化培训与职称晋升、聘任、和职业医师资格的关系,把研究生教育与规范化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确实有效的并长期的开展下去。

(六)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由于其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及疾病种类多样性的优势,应该成为本地区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地,为当地各级医院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从而促进本地区医疗卫生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医院各个部门的有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更需要培训过程中的规范化的层层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从而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医院医疗技术

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红,张东华,郭劲松,等.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J].医学教育探索,2006,5(5):452.

[2]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Committee.Prerequisite objective for graduate surgical education:a study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Committe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J Am Coll Surg,1998,186:50-62.

第7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关键词:综合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探索实践

对于住院医师来说,从专业学校毕业后接受规范化培训是其医学教育生涯的一项重要组成,这也是医生从学校到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过度。所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指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医师的职业道德、巩固医学知识、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及诊疗技能[2]。现将综合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相关实践及探索成功进行详细论述。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探索实践

综合性医院基本都有良好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制度及氛围,一般由继续教育小组从管理、培训和考核等角度执行管理制度。

1.1管理组织架构 为了规范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越来越多的综合医院开始构建管理体系来管控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以期培养更多符合医疗发展需求的、合格的、专业的住院医师[3]。①成立培训小组:由院长作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组员,组织并实施住院医师的具体培训工作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以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相关要求为基础,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制定出培训方案及计划,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审查;指导、协调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进行。②成立规范化培训办公室:选择科教、医务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培训办公室,负责具体培训计划的实施以及日常培训的管理。根据卫生计划委员会相关规定筛选各个专业的导师作为培训讲师。

1.2管理制度建设 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比较复杂,必要要在完善的管理系统支撑下完成,整个培训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参加,如省或市卫生局领导、医院领导、专业讲师、各科住院医师等。这种复杂的系统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否则无章可循[4]。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管理文件为基础,院内制定出细化的培训管理文件、培训管理方案、培训细则以及带教老师筛选方案、学分登记制度等[5]。

1.3培训过程的管理 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成就一批批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沟通能力、扎实基本功的临床医师,以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诊治服务。为此,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囊括医德培训、沟通能力培训、基础理论培训、综合实践技能培训等。①医德培训:我们都知道医德模糊会影响住院医师自身的基本以及医疗行业的发展,严重损害医院及卫生行业形象,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课程中强化职业道德、医疗责任意识、法律法规的培训,每年开展2~4次医德培训,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及责任感。②沟通能力培训: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减少或预防医疗纠纷,相反,沟通障碍会引起患者对医师、医院的不信任,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医院每年组织3~5次的沟通能力讲座,指导住院医师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保护患者的知情权。③实践技能培训:组织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1次/w,以病理询问、临床检查、心肺复苏、换药、吸痰、穿刺、吸氧、急救等为内容,以继续教育培训班形式定期开 课[6]。④基础理论培训:各个科室组织查房学习1次/w,开讨论会1次/w,在科室内部形成爱学、爱教的氛围。

1.4培训考核 建立培训质量考核制度,囊括培训质量评估及检查,其目的是检验临床医师的培训效果,发现培训中的不足之处,并在后期培训工作中完善。考核内容为专业理论水平、临床技能以及病例分析、论文及科研成果,考核方式分为日常考核及出科考核、结业考核等,培训管理办公室制定考核内容,并进行审核、发证。

1.5师资队伍建设 住院医师是否都能成功接受有效的培训与师资水平密切相关。综合医院选择各个科室的负责人、高年资主任医师作为讲师,这些带教老师同样需要定期参加更高级的培训及指导,学习更新的带教方式、教学理念、培训方法、职业精神等。规范化培训管理办公室对带教老师发放聘书,任期2年,并对优秀的带教老师实行奖励措施。

2 体会

医学教育是很多医院发展的“短板”,要抓好继续教育,首先要常抓不懈的强化师资建设,造就强有力的带教队伍,秉承“请进来”与“走出去”二者结合、“听别人讲”和“讲给别人听”二者结合的原则,提供多渠道师资培训与被培训平台,确保师资队伍的新鲜流动性[7]。在规范化培训之后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制定出考核手册定期对参训者进行考核评估,竞聘上岗。考核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也提高了执业医师资格通过率。同时,我院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多元化管理模式。

中共中央2009年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规定医院需建立持续发展性医药科技创新机制以及人才保障机制,提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设及医学继续教育的实施[8]。综合性医院作为各基层医院的领头羊,有必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优势,具备高学术造诣、良好师德的专家应视作培训工作中的重要资源,并将自身所学教会更多的住院医师,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总之,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实施规范化培训非常必要,是提升医院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及医院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培训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力量建设等。对于住院医师来说,接受规范的培训不仅能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还能让自身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者生存。

参考文献:

[1]胡滨.国内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价模式的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3,27(8):480-482.

[2]朱滨海,占伊扬,孙宁生,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江苏省住院医师培训阶段考核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12):56-59.

[3]邓娅,邓世雄.新形势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3):1337-1339.

[4]吴韬,邹丽萍,杨歆宁,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8):1125-1127.

[5]黄发云,李小平,杨凤娥,等.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6):639-642.

[6]黄发云,李小平,曹华,等.面向基层医院培养住院医师工作的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12):1026-1027.

第8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59-04

全科医学在欧美很多国家被称为家庭医学,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其发展和建立基于我国国情,是为实现国家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普及和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开始时间较晚,一直以来存在对全科医学观念及认知上的偏见,所以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中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以促进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良性发展。

1 我国全科医师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1999年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深入的调整过程中,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六位一体的功能”和“三基训练”初见成效,医务人员、患者对社区全科医学有了一定认识。随着政府对全科医师培训加大管理投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推行,准入制度和执业注册及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都应运而生。然而,在我国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的背后,诸多问题同时凸显,现总结如下:

1.1 全科医学认识不系统,全科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长期以来对全科医学、全科医师缺乏系统的认识[2]。我国全科医师制度尚不够完善,准入及执业注册制度因为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并不统一,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在医学界和整个社会还不普及,更谈不上深刻。我国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实践,目前与欧美国家完善的培训体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2 全科医学重要性不明确,全科学员培训态度消极

全科医师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010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对辽宁省沈阳市、建平县及浙江省舟山市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工作的268名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建平县认为培训对实际工作有很多帮助全科医师比例为50%,在沈阳市和舟山市,认为培训有一定帮助的全科医师比例也仅为50%[3]。此外,浙江省曾开展一项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影响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7.3%的学员认为,自身存在对全科医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并已成为影响自己参加全科岗位培训积极性的第一要素[4]。还有调查显示,约20%的全科医师学员不愿向他人推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待培训态度较为消极;造成学员对全科医学发展前景普遍不乐观的因素很多,主要为现行医保体制、居民的传统观念、全科医师收入待遇以及日后的继续教育等问题[5]。

1.3 全科培训领导重视不够,培训实施上级监管不严

某些地区尚存在领导对全科医师培训不重视、不支持的情况。浙江省卫生厅在2008年对该省乡村卫技人员的一项检查和调研中发现,某些地区领导未能准确强调全科医师培训实施重要性,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部分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及教学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全科医师培训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培训实施过程中监管不严、培训质量差的现象,也导致培训学员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视度下降,对全科医师培训的认识产生偏见,从而对参加培训产生一定程度的抵制情绪。

1.4 全科医师待遇普遍不高,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全科医师待遇较低,职业发展不够明朗,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及保障制度,导致我国全科医师严重短缺[3]。全科医师对目前岗位不满意的原因较多,包括工资待遇低、患者数量不足、职称晋升不顺利、业务水平不能得到快速提升等。换句话说,全科医师待遇和职业发展问题正妨碍着全科医学的发展,也影响着培训的顺利高效开展。全科医师职业发展及待遇得不到应有保障,确保医学人才愿意加入全科医师队伍也必然将成为一句空话。此外,我国全科医师短缺的原因还包括,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出来的“正规”全科医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而转向选择去待遇更高、职业发展更好的综合性医院工作。

1.5 全科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全科师资质量尚有不足

在我国全科师资流失严重,缺乏质量较高的全科医师培训师资队伍,缺乏统一规范的全科教学模式[6]。全科师资数量、质量上均存在不足。目前全科医师培训中,具备全科医师培养理念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健全,大多为来源于专科临床科室的专科医师,而通过规范全科医师培训过程培养出的全科医师的流失,更加不利于后续全科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

1.6 全科医师基地发展不一,全科轮转模式尚不成熟

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发展参差不齐,多数医院并没有成立单独的全科医学科,临床基地及社区基地培训衔接尚存在一些问题,培训规范及轮转模式等尚不成熟。目前全科医师培训多采用临床培训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符合我国目前国情,具有一定科学性,但临床基地与社区服务中心之间多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培训的成效。

1.7 全科培训内容实用性差,培训模式与工作内容脱节

全科医师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与日后具体岗位需求存在不适合之处。在一项研究中显示,住院医师反映3个月的理论课学习时间过长,与临床实践培训脱节;在临床基地科室轮转期间很少运用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容易忽视全科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社区实践部分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不够细化,缺乏在全科医学科轮转期间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培训内容方面,住院医师希望接受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理论与技术、各科临床实践技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疾病防治与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识别急危重症疾病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7]。

1.8 全科培训教学设置不健全,全科医学核心地位难以体现

全科医师培训的教学设置中并未将全科医学作为核心凸显。培训课程设置中,全科医学的核心地位不够突出,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培训师资多来源于综合性医院专科科室或者专科医院,平时这部分师资力量从事的均为专科医师工作,对于全科医师工作以及带教经验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呈现出“专科医师培养全科医师”的奇怪现象;二是至今尚未有规范的全科医师培训教材,目前全科医师培训中多数使用的相关教材为从专科教材中截取编成的,编写这些教材者也是从事专科临床工作的专家及老师,甚至培训中会直接使用相关轮转科室的专科教材。

总之,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尽管目前认为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备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但这一功能仍然比较概念化,落实到具体实施操作层面,至今尚未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及全科医师的标杆,“六位一体”的功能也暂时不能完全体现[8]。

2 相关建议及对策

2.1 健全全科医学体系,提高全科医学地位

201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提出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师,并对3万名本科医学毕业生进行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任务,这可以表明国家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高度重视。目前社会及民众对全科医学认识不足,这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我们应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包括人才评价、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等在内,更加规范、合理、系统、科学的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全科医学或者全科医师在社会上的合理价值必然会不断凸显,全科医师对社会的贡献也会不断被社会民众所认知并给予回馈。当得到民众认可和需要时,全科医师这一职业也将不断发展普及,依靠市场的力量,全科医师的待遇等问题也会不断解决。当然,这一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医疗体系的多方支持与努力,尤其是需要现有的全科医学岗位人员的不懈坚持和不断成长。

2.2 完善培训规章制度,培养全科服务人才

全科医师培训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短期行为,绝非是讲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全科医师培训必须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必须有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度本身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建设,在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准入许可制度、考核、培训、薪酬等各单项制度的同时,关键在于要使制度的约束性内蕴于各项制度环节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质量,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完善不仅仅属于制度建设的范畴,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目前迫切需要结合社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目前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基础,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首要地位,不断创造适合全科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从而逐渐建立起一支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居民较为信赖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助于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全科医师制度势在必行。

2.2.1 准入许可制度 全科医师和培训基地的准入许可是衡量和保障未来全科医师质量的关键,是医师从事社区医疗执业活动的法律依据。在建立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同时,应与相关部门对全科医师的准入制度加以重视并达成共识,建立步伐统一的全科医学专业执业注册规定和准入制度,加强专业注册的跟踪监管,真正做到全科医师准入许可制度的完整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应不断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用制度的方式逐步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转化,并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全科医师[9]。

2.2.2 培训制度 目前来说,我国的培训制度体系本身并不完善,而确定规范统一的培训制度有利于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提高全科医师的素质和临床技能。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全科医师将成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这个队伍将会越来越大。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便成为重中之重。在培训内容上方法要全面,重点要突出,重视实践能力和强化岗位制度,更新学员在常见病处理和重危患者处置上的工作理念,对一些多发病和需紧急救治的科室轮转时间可延长,锻炼其全面救治的能力,多开展专题讲座讨论和小讲座,从而提升全科医师队伍水平和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要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衔接,使学员达到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同时,加快正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步伐,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后备主力。

2.2.3 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是较为敏感的一个环节。全科医师建设为什么如此缓慢,因为目前我国全科医疗理念还不完善,与临床医师相比全科医师地位低待遇较低。逐步改革实施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是全科医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套薪酬制度设计得是否合理,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具有稳定性,使工作人员有安全感;二是对外具有竞争力,能吸收优秀人才。我国全科医师薪酬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障全科医师能得到合理的收入,创新全科医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合理薪酬的实现,比如家庭医生的逐步推行,可以签约居民并提供约定服务,同时按照年度或季度收取服务费。同时,最关键的是,政府应尽快出台提高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学员经济待遇的相关政策,培养一批用得起、留得住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从而有效防止逆向流动,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是保障全科医师队伍发展壮大的关键,要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全科医师队伍,增加职业吸引力,必须在薪酬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这对增强社区的向心力、保证全科医师队伍稳定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2.3 建立优良师资队伍,保障培训高质发展

以全科医学为思路的教师队伍,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路人,可以说,其素质和教学水平将影响着全科医师的培养质量。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对全科医学培训师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师资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7.3%,大专及以下学历占23.1%,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9.2%[10]。这一调查结果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所制定的全科医学师资标准相差较远。此外,全科医师培训师资流失较为严重,对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培训的全科师资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学员之中,仅有41.7%学员在培训结束后仍然从事全科医师培训相关工作[11]。在新医改的今天,全科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建立规范的师资认证标准、考核制度,制定全科住院医师带教师资准入制度及遴选标准,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树立带教师资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师资教学能力、带教意识,规范全科医师医德医风的评价认证体系,由此避免学员的水平不一;专科医院的带教师资必须先经过全科理念及全科诊疗模式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全科师资培训合格证书,能理解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理念的差异,了解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功能及定位;制定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增强师资队伍的岗位吸引力;运用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明确教学职责和管理责任,并举办各内容层次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创造一定的学术环境;对优秀全科医学师资提供出国进修、访问交流等学习机会,优先发展全科师资精英和导师,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以提高我国全科医学师资培养的速度和水平,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地发展。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全科医学培训师资作用重大,他们是未来全科医师的学习对象和榜样,随着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不断成长,全科医师师资也将越来越多。北京地区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就有着一支德高望重、资历深厚并热心于全科医学教育的专家师资队伍,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经验,在编写全科医学相关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全科学员、培训全科师资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4 促进培训交流沟通,强化培训基地建设

全科医师基地培训涉及到医院和社区两个部分,临床轮转由教学医院承担,实习由社区卫生机构承担。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认为临床基地和社区服务中心缺一不可。临床基地主要在于培训学员接触更多社区不多见的病种、病例,获得更多的技能操作机会。同时,通过临床基地的三级查房以及定期的业务学习,学员可逐步形成清晰的临床思路。而社区基地的培训则是为其以后的培训做准备,除了相关技能的学习也能加强与患者交流,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除了基地实践之外,全科理论学习应更偏重内容的实用性,使全科学员更为系统、综合、高效地学习全科相关知识。应加强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交流合作,同一地区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培训水平存在差异,在我国急需全科医学人才的今天,各培训基地应加强交流合作,珍惜培训资源,改进基地教学方法。应加强临床培训基地与社区实习基地的交流与沟通,临床基地应加强对社区培训基地的督导工作。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小组(由医院与社区领导共同组成)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医院与社区的沟通协调,并对社区中心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全科医生进行相关培训及交流,有助于社区基地明确工作规范,保证社区中心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11]。就目前而言,三级医院的专科分类过于细致,这对全科医师的培养不利,师资来源隶属不同的系统,这长久形成的专科带教观念使其要转变是很难的。全科医师的培养基地可以重点放在在二级医院建设,三级医院对其起着指导监督的作用。

另外,规范化培养全科医师是一项长远持久的培训体系建设过程,政府重视和财政支持是首要,财政不支持、没有投入,基地建设只能是空谈。将社区建设和全科医师队伍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稳定投入机制,合理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加快完善培训基地的建设,这对保质保量地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至关重要。

2.5 改进原有教学手段,注重培训模式创新

全科医师培训模式以及教学手段必须要有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调动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效率;集中组织更多全科理论培训,促进学员掌握全科医学最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在重视理论的同时更不应放松对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集中开展全科医学岗前培训,使学员对全科医学有更清晰的认识,为高质量完成培训奠定基础;与继续教育结合,全科医师相关理念及思想应纳入医学继续教育中,让广大医师不断了解到全科的意义;与职称晋升等挂钩,在全科医师晋升职称时,应尽可能将关注点放在其全科理论及诊疗能力上,对其学历、科研水平相对降低要求,以培养出能真正满足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师。

教学手段的和培训模式的创新需要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理念的不断改进,比如2010年上海市[12]便针对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展开一系列培训,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对于改进培训管理人员管理理念及师资带教理念意义重大。这种方式在目前已经得到推广并应用于全科医师培训过程中,值得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理念内涵丰富,有着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全科医学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各项制度,还与建立优良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及建设、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地医院和社区等关系密切。相信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研究将会不断丰富、完善,全科医学体系将为居民的健康保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玉华,乌正赉.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22:99-102.

[2] 廖庆伟.“专科助全科“加快培养全科医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1023.

[3] 施萍,吴静雅,付肖冰,等.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362-366.

[4] 李勤.浙江省全科医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6):569-572.

[5] 单炯,赵洁,刘瑜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回顾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353-355.

[6] 门寒隽,韩建军.当前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85-187.

[7]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09-1111.

[8] 沈国星.全国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5, 8(8):1048.

[9] 顾国煜.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7,5(4):317-318.

[10] 迟宓宓,郭爱民,路孝琴,等.中国全科医学师资准入要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9-11.

[11] 王敏,王家骥.广州医学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05,8(9)702.

第9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后完成院校教育之后,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主要阶段,对于培养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卫生部早在数年前就提出实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旧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关规定,北京大学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全国少数著名医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使我国医学教育逐步走向与国际接轨的良性发展的轨道扎实了基础。基于此我院认识到实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规定了我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培训”)的有关事宜,现简单介绍如下。

1 管理方法

1.1 组织结构及职责

1.1.1 人员组成:院“培训”管理委员会设一名主任、两名副主任、若干名委员和秘书。主任由院长、副主任由主管医疗和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委员由相关职能处室和医疗科室的负责人组成;秘书由科教处干事担任。

1.1.2 工作职责:负责制定和修改医院“培训”的各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监督“培训”的实施情况;讨论、审核培训者的资格、培训合格资格和合格证书的发放等。

1.1.3 管理机构:“培训”管理委员会为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最高管理机构,通过科教处负责安排培训者的轮转,协调解决在轮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监督“培训”的实施过程和情况。具体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者的招收、培训活动的安排和有关考核。

1.1.4 委员任期:“培训”管理委员会的任期根据医院院领导班子和医院中层干部的任期而定,“培训”管理委员会的任期暂定为三年。

1.2 “培训”的范围和对象

1.2.1 院校毕业生:五年制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科本科毕业生、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学位获得后1~3年内)、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1.2.2 其他:从其他单位调入的临床医师、改变学科者(主要是指由基础转为临床者)、临床医学中级职称考试未通过者、凡是愿意到我院接受“培训”者(需临床医学本科以上毕业者)。

1.3 “培训”目标

1.3.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党,遵纪守法,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1.3.2 掌握本学科(一般指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熟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新进展,并能用于指导实践工作。

1.3.3 具有本学科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较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1.3.4 能担任指导本科生生产实习和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初步掌握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撰写并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

1.3.5 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并且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1.3.6 通过国家临床医学中级职称考试、英语六级达425分以上或通过日语国际一级水平考试。

1.4 “培训”方法

“培训”时间定为五年。“培训”分为两个阶段(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进行。普通专科培训阶段为三年,即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后前三年;亚专科培训阶段为后两年,即医学本科毕业后第四至五年。

1.4.1 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训”:普通专科培训阶段为二级学科的基础培训,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性病 学、影像学等。

1.4.2 亚专科阶段“培训”:进一步加强本二级学科的“三基”训练,同时主要从事本三级学科的临床工作,安排一定的门、急诊和实验室工作等。

1.5 轮转科室和时间安排(省略)

1.6 考核方法

1.6.1 院内考试:日常考核、出科考试、年度考试等。

1.6.2 国家考试:执业医师考试、中级职称考试等。

1.7 培训者的待遇

工资待遇、职称待遇、学位待遇以及结束后工作安排等。

1.8 “培训”结业条件

考核综合素质、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专业外语、科研能力、临床实践时间等。

2 招收办法

规定招收规模、条件及程序等。

3 各学科负责人及指导教师职责

规定二、三级学科负责人职责和指导教师职责。

4 “培训”细则(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