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化学的研究内容精选(九篇)

化学的研究内容

第1篇: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资源;多媒体;网络资源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经进入推广普及阶段,为高职院校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在具体的实施

中,高职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

一、高职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

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是指利用多种媒体资源来促进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学习活动。近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型学习模式开始出现。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的过程,由教师对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或待探索的主题,学生借助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互联网建立起的资源型学习中心并不单指某种媒体设备,而是各种媒体和资源的一种集合,因而对其他种类的媒体资源并不具有排他性,然而需要借助多种媒体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信息化学习资源环境下,学生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运用信息搜索工具寻找需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炼,从而总结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可以利用E-mail、QQ、微博等多种交流工具与同学们展开讨论,最后把自己得出的结论到网上或交由老师指导。这种模式的学习,真正实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提高对各种媒体资源的熟练使用程度,获得识别、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教育目标更好的实现。

二、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的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高职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中应充分挖掘和体现出高职特色。具体开发内容和相应的开发策略如下:

1.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分类

信息化学习资源涵盖了所有以数字化形态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支持教与学的全部学习材料。信息化学习资源按照不同的形式分类方法也不同,一般来说,根据呈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按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可以分为课堂演示型、模拟实验型、教学游戏型、自主学习型。高等教育中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一般按照资源类型可以分为素材型学习资源、集成型学习资源和网络课程三种。

2.素材型资源开发

素材型资源开发的对象是非常丰富和广泛的,在信息化资源开发中一切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沟通合作的都可以作为素材型资源进行开发。高职院校在素材型资源开发上根据专业不同应进行有目标的开发。具体说来,在网络图片开发上,可以利用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获取图片,也可以在和本专业相关的专题教育网站,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下载保存,也可以通过相关网站的新闻报道,利用QQ截图、画图板等工具进行获取。视频、文字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图片类似。此外,高校图书馆、高校原有教案等资源都可以通过有效整合成为素材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通过教师、学生自己创作图片、视频等使素材更为丰富和多样,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编导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将自己拍摄的视频、电影等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和教师、同学沟通交流。

3.多媒体课件资源开发

视听理论强调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可以成功刺激到人的视听感官,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而在数字化、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中,为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形象生动,应尽量采用多种类型的媒体形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或者由于自身信息化水平不足,或者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而经常采用文本类的数字化资源教学,从而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媒体类型较为单一。因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帮助教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发出融文字、图像、音频等于一体的多类型数字化课件,从而用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还可以适当加入部分互动操作类的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网络资源开发

在网络资源开发中,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相关的网络课

程、建设相关专题学习网站,把企业的工作过程纳入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学校还可以和教育软件公司合作,由教师提供脚本,企业负责开发。根据面向的行业和岗位不同,可以把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结合起来,形成专业群,然而,设立针对性较强的专题网站,从而使信息化资源开发真正落实到专业群层面。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应作为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该网站应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由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对学生的远程指导、教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

各高职院校应树立数字化教学观念,积极促进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朱炳助.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

第2篇: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字:数学文化;课程改革;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科学和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曾这样说过。现在的传统教学模式,似乎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只局限在分数里面,当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往往很多人都会慢慢忘了学过的知识,更别说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了。怎样才能不仅仅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数学,我觉得还是要在其添加数学文化,如果说数学是苦的,那么数学文化就是一剂甜的调味料。所以,只有数学知识不断的向上逐渐升华到文化层面,学生才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努力奋斗的日子才不会白白浪费,数学这一学科才能得到最新最好的诠释。

一、数学文化教育与课程的改革

(一)数学文化的定义与价值

1.数学文化的定义

关于数学文化的定义,翻阅了大大小小的资料,说法林林总总。大体可以总结为:数学文化就像是数学的心脏,以数学的知识、理论、方法等方面反映文化层面的一个系统,其拥有丰富物质和不屈精神。

2.数学文化的价值

不从正确的角度去看数学文化就无法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教育学家丁石孙曾说过"我们长期以来,不仅没有认识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甚至不了解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两者不能分开来看,数学和文化是同等的重要。多方面的去看数学,才能将数学文化的价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数学文化教育现状和发展

1.数学文化教育现状

人们看待数学往往是通过分数。面对高考,课业压力,大部分老师是以高效讲题海量做题为主体,数学的学习逐渐演变成为了分数而学习,高分成了目标,数学的本质渐渐被忽略,学生学起苦海无涯,老师教起来索然无趣。当校园生活结束,学生真的走进社会,谁还能记住通宵达旦奋笔疾书时做的那些无边无际的数学题,可能只会记得,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老师讲难题,学生听天书。这就是现实的数学教学模式,虽然课改风开始刮向全国,但是终究课改也只是将数学文化深刻在课本而已,现在要做的是将数学文化深入到人心。

2.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数学教育虽然不乐观,但是美好的事物都是慢慢进步发展而来的,数学文化的发展前景还是很明朗的。关于数学文化教育应该怎么发展,我觉可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数学文化融入进课堂,为他们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将数学文化加入进课堂,也使数学的学习变的不那么枯燥乏味。近几年,高考数学题目难度也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也希望在未来高考题目中会多增加一些关于数学文化的考题,文化和科学一起学,掌握的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努力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学文化教育的方法。

(三)课程的改革

有了问题就要及时的更正。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数学文化拥有了一个单独的篇章,数学文化在数学课本中终于可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相比之前只能在注解中出现,真的是被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不仅强调了数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还强调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大有改观。古时候每一次变法都是时代所需要的,我们的课改是一样的,教育者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修订并改正,刷新教材,我们要珍惜利用,快速的适应。在这个升学压力和拯救数学文化相互矛盾的阶段,我个人也是希望有更好的相应政策出台。在新的方针出来前我们应该先积极响应这次新课改的政策,改变以往上课的方式,将文化融入其中,使数学丰富起来,不再仅仅是只有数字。

二、课堂上的数学文化

(一)老师的汗水很重要

作为一名老师,你要明白,这是阳光底下最美丽的职业,任务和使命是这份工作的原则,高中时期的学生都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儿,是需要细心呵护才能灿烂盛开,老师要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讲最难的题,什么工作都是辛苦的,重要是要用心。怎样将数学文化很好的融入进课堂当中呢,这是老师在备课中首要的攻克点。

(二)新颖的教学方式

1.名人历史进课堂

在讲课过程中,知识点可以由小的人文故事引出,文化和数字完美的结合,让学生产生联想,这样知识点也会记得更牢固。比如说,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斐波那契数列,可以先以黄金分割线为开始。希腊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天堂,供奉女神雅典娜的最大的殿堂就是巴特农神庙,巴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447年,历时15年完工,1687年毁于战争,现存残迹,虽然残缺,但是还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流连忘返,争相一睹它的美,人们为什么会觉得残缺的神庙优美无比,带动学生的热情,可以向他们提问。当人们复原神庙的模拟图,发现建筑中运用了黄金分割线,这就是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举一反三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黄金分割线(股票中的应用,生活中高跟鞋的使用,人的面部的黄金比例等等)。写下几个数列,让学生观察之后,和他们一起推出通向式,举例做例题等,最后介绍一下斐波那契的生平等。人文可以很好的和数学相处,数学文化在以后的数学发展中是不能缺少的。

2.数学文化进入课前预习、考试题

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关于数学文化的小故事,每天由不同的同学来读,当作是课前的暖场,这样可以先建立起来一个数学学习的氛围。老师在测试题中也可酌情加入一些关于数学文化的题目,数学文化的内容可以体现在应用题的题干或者是有分值的题。被人们忽略的数学文化也会逐渐得到重视。

结语: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蕴含着数学文化,将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融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里面,使学生学起数学来可以兴趣盎然,将数学文化真真切切的深入到课堂,就算是在考试的高压下使其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在高中的数学课程学习中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学之后才能叱咤考场,纵横未来。

参考文献:

[1]宋冬梅,姚秋妹.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J].教学与管理,2008(8)

第3篇: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理论;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13-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中学化学课程以《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导、规范中学化学教学,把改革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因此,研究《化学课程标准》的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以及特点,探究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对现实的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1]。

人类的记忆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是在识记知识的过程中,总会有遗忘的部分,那对于这部分我们应当如何减少,甚至是降为最低呢?这将对我们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意义。那教材的编写是否也要考虑,帮助学生减少这种遗忘情况发生呢?教材的编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已经证实或者已有的经验,并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结构,并且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是一种媒介,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更加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有多处前后相似的内容,对于这些前后相似内容的教学,很多老师都不知所措,认为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要出现很多次?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前后相同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教法,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呢等等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以化学能与热能及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为例,分析一下对于这种前后相同内容的教学策略,并从中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写思想[2]。

对于化学能与热能及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材必修2和选修4中分别有如下有关内容:必修2第32页:

通过“学与问”: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烃类等有机物(煤中含有大量的碳),它们在燃烧时释放出热能。你一定想知道,这种热能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变成生石灰(CaO),高温条件提供的热能在石灰石的分解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生)所列举的两类反应说明化学反应与热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化学反应CaCO3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成CaO和CO2,在这个过程中有化学物质的转变,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不同的物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而放出的这种能量同样也支持这个反应的顺利进行,因为反应的进行要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高温,必须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才会顺利进行。

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放热来说明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可以获取能量;从另一个角度用CaCO3经过高温分解成CaO和CO2阐述热能对化学反应的支持作用。人们利用热能来完成常温下很难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能与热能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互相促进,完成能量间的相互转化。

第一部分: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复习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之间相互结合的作用。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相结合的。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1molH2中含有1molH-H,在25℃101kPa条件下,由H原子形成lmolH—H要放出436kJ的能量,而断开1molH—H键重新变为H原子要吸收436kJ的能量。1molCH4中含4molC-H键,断开1molC-H键要吸收415kJ的能量,断开1molCH4中的所有C-H键则要吸收4mol×415kJ/mol==1660kJ的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说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由此我们知道物质若想发生化学变化,必须要有一定的能量的改变,吸收或者放出能量。

而在选修4中对这部分的讲解: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我们可以从微观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实验测得1molH2与1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这是该反应的反应热。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又要释放能量。就上述反应来说,当1molH2与1mol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2molHCl时,1mol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1mol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而2mol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时要释放431kJ/mol×2mol=862kJ的热量。

同样是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讲解,在选修4中不仅有文字描述,还有图像的展示,更加生动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对学生学习的程度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建议在必修2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加入图像的描述,使学生理解更加方便,更加形象具体,因为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还未达到一定高度,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困难的。图像的展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印象的形成,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时再进行抽象的理论学习才利于学生的发展。某些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要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进行扩展和深化。

在必修2当中讲述某个化学反应究竟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由什么决定时,利用生活中的常识,水能与化学能变化对比,用图像呈现。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利用图像只是让学生简单了解能量的变化,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对于一些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能够辨别。而到选修4的学习时,就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通过分析H2+Cl2=2HCl过程中能量变化,理解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和反应热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理解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高低与H的“+”“-”,反应吸热与放热的关系。分析热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和书写方法。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的程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选修4中利用平面二维图像就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过程能量变化表现出来,因为在必修2中,我们对这部分内容已经简单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很容易理解。对我们更加深入学习提供帮助。教材的编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还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运用认识论的螺旋上升理论指导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免在学生比较低的层次时学习过难、过偏的内容,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的心理,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呈现,表现出对学生学习要求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内容的呈现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例如: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简单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必修2中又更详细介绍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在选修4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充分理解,将教材的使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必修与选修并不矛盾,也不冲突,看似相同的内容,实际上却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在必修中不要讲得过深,让学生无法理解,产生厌恶的情绪,有些内容是需要到选修当中继续学习,但也要为后面的选修打好基础,到选修学习时不那么陌生!因为人类的记忆会有一个遗忘的过程,可能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内容不再深刻,逐渐遗忘,一段时间以后,当我们又重新回忆,将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次时,不仅加深了原有知识,同时也会获得更深的体会,正如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样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将对我们知识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好的帮助,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已有的知识基础,当已有的知识与新学到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关系,联系越多,学生越容易接受,对新知识系统的建立更加迅速,让学生不断复习学过的内容,这样就会很好的向新知识过度。

新课程改革遵循认识论的螺旋式上升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的思维是从认识事物然后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去指导实践。中学化学教材的编排也是遵循了这一理论,让学生先从简单基础的知识认识事物,然后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出发,指导进一步的更高层次的学习。用认识论的哲学思想指导教学,可以深入理解和拓宽旧知识,同时又可以对新知识的认识进行升华。如果只停留在认识的第一阶段,形成思维定式,不愿意思考,不想为什么,那将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阻碍知识体系的建立。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和困扰,因此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非常关键,尊重科学的方法,应用正确的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客观准确的学习方法,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要做好这项工作[3]。

我们都是在不断的认识事物,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认识和改变事物,我们要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发现未知的事物和经验,不断改变我们的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对原有的事物从新认识,并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原有的知识也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一种支撑和建构。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当深刻体会并做出更高层次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有知识,并不断学习新的更有价值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二劳,王丽花.浅析化学课程标准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

[2]周鹏来.高中化学教材中前后相同内容的教学策略分析[J].教学研究,2011,(3).

[3]孙家栋用辩证思维优化高中化学学习方法[J]中学化学教学[J].2009,(8):33-34.

[4]毕华林,张鸿雁.化学教材编写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东师大学报,1995,9(10).

第4篇: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一、综合方法的内容

综合方法所包括的内容范围应是“批判继承传统的研究方法,利用改造域外的研究方法,汲纳博采邻近学科的研究方法,使用完善的考证手段”[①]。但是,上述这些方法既不是诸方杂呈,偶然堆积,机械拼凑,也不是不分轻重、一视同仁。而是“像所有的系统一样,是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地发生联系的各种科学的系统”[②]。

各种方法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具有的功能,是与依据“研究客体和研究对象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有关”。卡冈把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区分开来。研究客体是指整个认识客体,而研究对象是指这一客体的不同部分、侧面、层次、因素、阶段等。这样研究客体就是多对象的,当然认识客体的方法也会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统一的认识任务的过程中,互不重复,但互相补充的这一组科学”方法则可以从不同方面认识客体。但是客体中各对象所处的层次、地位并不是相同的,依据某一对象所产生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和功能是各异的。尤·鲍列夫在分析审美范畴的基本类型时,作了十分明晰的总结。他认为,“每一类型的范畴都是对审美现象、艺术作品或艺术过程进行这样或那样一种类型的分析必需的相互手段”[③]。依据这个出发点,鲍列夫列举了元范畴(审美活动、审美属性和艺术对于现实的关系范畴)、艺术反映论范畴、艺术社会学范畴、艺术本体论范畴、艺术人类学范畴、艺术创作过程范畴、艺术心理学范畴、艺术欣赏范畴、艺术形态学范畴、艺术结构范畴、艺术交换理论和艺术符号学范畴、艺术批评理论和方法论范畴、审美教育范畴、指导艺术文化理论范畴与实践范畴。这些范畴产生了相应的手段:审美认识、认识论分析、社会学分析、本体论分析与风格分析、比较分析、生平分析、艺术过程分析与篇章处理分析、创作心理分析、欣赏分析、艺术门类间分析和历史文化分析、结构分析、符号学分析、艺术政策分析。这些分析手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艺术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有某种程序、相对独立性,要服从美学的元规律和艺术活动本身的规律;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认识的一种形式,带有社会和历史的印记,所以要服从社会认识形态的规律。依据上述原理,我们可以用图示来标明文学研究方法系统的结构层次。

具体来看: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是这个系统的基础。之所以说是基础,其一,主要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指导各种方法的运用,并确保系统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

其二,坚持了逻辑和历史的方法原则。无论是何种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到具体等逻辑方法进行科学概括,直接探寻事物的本质。同时也不能不考察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其全部具体实在的现象和细节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否则任何研究就会成为纯经验的描述和静止的封闭的考察,因此我们说研究的逻辑起点、逻辑原则、历史主义的原则是万不可缺少的。

其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符合的原则。文艺学研究和方法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认识文学的各种规律,以促进文学的发展,为此,必须从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瞬息万变的美学现象的考察中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然后再回到文学实践中去,指导文学实践,并受之检验。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从世界观的高度帮助我们确立逻辑起点,规定方法论体系本体论的性质,分析、研究、判断各种方法的价值,从总体上、原则上产生作用。

2、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是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综合方法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文学艺术究其实质是“按美的规律”创造的,属于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根本属性是审美属性。它的创作领域、产品领域、主体领域、客体领域、手段领域、艺术感知过程,都应该进行审美分析。[④]因此,美学的方法是揭示文学审美属性、审美价值的惟一一把钥匙,它是属于元范畴(审美范畴)所要求的方法。

系统方法是属于一般科学的方法,为什么能够成为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基本方法呢?这是由文学对象的系统性和系统方法的功能所决定的。文学艺术对象是个复杂系统已不言而喻。它的系统性一方面要求多样化的方法,另一方面又需将这些方法在复杂层次上协调统一。卡冈指出:“对艺术的综合研究要做到富有成果,这不取决于认识观点的多样性,而取决于这些观点的协调一致和相互关联。”[⑤]系统方法所能承担的任务,恰恰表现在协调一致、互相关联上。系统方法要求把对象视为相互联系的诸要素有序结合的系统整体,侧重于系统的整体运动和系统质,注意处理系统与要素间的辩证关系,强调综合。这些功能保证文学研究多种方法一方面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又要尊其主。所以我们认为系统方法在综合研究中不仅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程序上的重要原则(下面将专题论述),而且起着粘合剂的作用。离开系统方法便不是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文艺符号学、文艺信息学、文艺价值学,而变为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信息学、价值学,文学便丧失了其自主独立的地位。

3、博采各种方法

广为利用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探寻文学艺术的奥秘的必要性已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这些研究方法在文艺学研究中的功能。

各种方法运用的可能,必须建立在研究客体对象的丰富性上,因此它们只能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去揭示客体的某方面属性,提供微观研究的空间,而不能从整体上、联系上、发展上揭示客体的总属性。所以各种方法只能起辅助作用。在运用其他学科方法的同时,还要立足于文学艺术对象的特性,以方法适应对象,而不是以对象迁就方法。比如在引进和移植自然科学方法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作为人文科学之一的文艺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它们有共同的科学规范、逻辑和功能,以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各门科学都适用的研究方法,诸如观察、实验等感性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理性方法,以及系统等横断科学方法等)把它们配合起来,构成了不同的方法论基础,这是整个科学走向一体化的必要前提”[⑥]。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文学艺术对象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变量的、主观的、直观的因素,这些因素用精确化、模式化的手段无法测定,无法涵盖。更何况自然科学方法本身并不包含美学分析、直觉体验,它不可能,也根本不能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方法。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学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它的最高最基础的层次是作为哲学方法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本层次(核心层)是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它的最低层次是引进和移植的各学科方法。它们之间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但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但在具体的研究中,又不是平均使用,而是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之于其他方法进行综合考察。

二、综合研究的原则

综合研究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在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分析与综合、直觉体验与定性定量的结合上对文学现象进行综合考察。

1、宏观与微观结合

宏观与微观研究反映了研究空间的扩展。当代科学表明,空间是无限的。就宏观来看,人类的视线(借助射电望远镜)已经能从太阳系、恒星世界、银河系到达河外星系,远离河外星系,还有星系团、超星系团。现在“宏观”的概念已容纳不下广袤无垠的宇宙,而不得不用“宇观”来表明科学的新认识。从微观来看,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子——夸克,以致科学家们还在探寻更深的结构层次。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学研究领域也在扩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促进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研究的深化。结构语言学、结构主义又促进了审美客体——作品的精深分析。有人比喻“审美心理研究接近‘分子水平’”,审美客体的分析趋向于“细胞层次”[⑦]。从宏观上看,文艺学研究领域突破了国界,突破了本体,而伸向世界,伸向社会,在一个更大范围、更大系统中考察文学。使文学研究领域由作品——作家——读者——艺术活动——艺术文化——社会文化——社会活动的空间逐级加宽,逐层深入。这样,一方面“钻探微观结构,解剖每一个微小细胞”,将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超然于具体现象之上,高屋建瓴”,将研究建立在联系、整体的系统考察上。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正是当代文艺学研究的辩证趋势。

2、横向与纵向结合

横向与纵向结合,反映了文艺学研究时间的延伸与时空扩展的统一。

横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领域突破国界,由国内到达国外;二是文学与外部学科的联姻渗透。横向研究要求我们广泛采用各学科的有效方法,从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考察本国文学。

纵向是就时间尺度而言的,它包括了历史的、时代的、当代的、当下的4个时间观念。纵向研究要求考察某一文学艺术现象时,不仅要看到当时的各方面原因,而且要分析文学艺术与当代、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的联系,还要追踪历史的足迹。也就是说要有历史的纵深感、动态感。

横向与纵向结合就能使研究者站在历史、时代和世界的制高点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考察一切变量与不变量、稳态与非稳态、必然与偶然的因素,线性与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对文学艺术现象做立体的、动态的研究。

3、分析与综合结合

以往的研究都要借助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法,但我们现在讲的综合研究,主要是指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综合。

“系统分析是运用系统观点,通过思维去分析系统,将诸要素、子系统的属性揭示出来,从中发现对象某一方面的本质”。[⑧]

它有下列原则:

第一,系统分析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确定它的边界范围,并弄清它在所属系统中的层次地位,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定性定位”;

第二,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第三,系统分析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注重非计量因素,这就要求注意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对文艺学研究来说,无形因素往往是重要的方面;

第四,系统分析包括要素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

比如,在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时,我们首先把它视为一个系统,确定它在整个艺术活动(创作——作品——欣赏)中的层次地位,即它属于艺术消费活动。在进行了“定位定性”之后,开始着手各个要素(欣赏主体、欣赏客体)、结构(感知、体验、理解、审美享受)、功能(对社会、对创作的作用)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本文给定的有形条件而外,要特别注意欣赏者之间的个性差异等无形因素。除此之外,阶级的、民族的、时代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甚至经济政治情况等外部条件也是不容忽略的。总之,系统分析就是从系统出发,通过对系统进行分解,将其诸要素、子系统的属性揭示出来,以发现研究对象的某些方面的本质。

对系统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来完成。综合是在思维中将分析时得到的对象各个本质方面按其联系结合为有机的整体。系统综合则进一步,它是从系统整体出发,从综合着手对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全部环境及其综合效应进行“立体”式考察。[⑨]系统综合有以下要求:

第一,系统综合的思维形式是“综合——分析——综合”,而传统逻辑思维形式是“分析——综合”。这就是说,“我们在综合中,逻辑起点是综合,把综合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在每一步分析中都顾及系统整体,要求分析与综合同步,并在几个阶段上保持反馈,注意调整、修改对认识目标的偏差”。[⑩]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中论及理论思维的科学方法时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采用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是错误的,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具体——抽象——具体。马克思为我们指出的科学方法其实质在于强调综合思维的重要性,也就是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形式,它对一切科学包括文艺学都有普遍指导意义。比如过去我们在考察文学的功能时,往往肢解为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结果是互相替代。实际上,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社会改造、认识——启发、艺术——观念、预告、信息和交换、教育、感化、审美、愉悦”。[11]这些功能如果离开了文学的审美属性,单方面进行考察,它就不是文学的功能,而是别的什么功能。所以在分析文学各种不同功能时,首先要立足于审美属性,分析其功能的特点、特色,产生作用的特殊途径,然后才确定各种功能的性质,采取分析与综合同步进行的方法,因此就不会得出“认识功能好,作品就好”,或者“教育功能差,作品也就差”的结论。

第二,系统综合是“立体综合”。就是说,要把考察对象放在三维空间(中国、外国、现代、当代;文学与经济、政治、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中外古今各侧面比较)和一维时间(历史的、时代、当代、当下)中,既观察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考察其横向网络;既坚持历时性研究,又注意共时性探寻,把握对象的立体层次、主体结构和整体功能。

第三,系统综合与扬弃综合、层次综合、全息综合、兼容综合相辅相成。(此问题参考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一文)。所谓扬弃综合,就是一方面剔除非本质、无代表性的东西,保留有价值的;另一方面要注意从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中去挖掘有用的。比如我们在考察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时,保留模仿说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抛弃模仿是人的天性等不合理因素;保留表现说中重视情感、想象的因素,而抛弃其唯心主义成分,将二者综合起来,就可能做出较符合文学本身规律的结论。

所谓层次综合,就是注意系统各层次的结合。比如我们在分析方法论层次时,既划分为哲学、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又要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所谓兼容综合,就是把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信息,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兼收并蓄,加以综合。比如对某部作品的考察,就需要收集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反映,加以综合比较,做出合乎实际的较为公平的评价。

所谓全息综合,是指“所发现的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的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包含有整体信息,都是整体比例的缩小。一切系统整体信息储存于各相对独立的部分之中”。用这个原理来考察事物,就是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这在文学研究领域也可以运用,最典型的是表现在分析作家风格、民族风格上。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从他的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貌。分析一个作家的风格,有必要考察他所有的作品,但却没有条件逐一考察,这时研究者往往是立足于他的一两部代表作,做精细的分析,以窥全貌。

由此可见,综合的方法是多样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研究中具体采用何种方法,视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4、直觉体验与定性定量结合

文艺学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与自然科学相比有其独特性。就研究对象而言,“文学通过其特殊的审美特性和文学性,历史地或现实地反映了人的存在,命运、精神和价值等重要问题”[12]。就研究主体而言,它要以自己的全部精神个性(性格、情感、思想、意趣等)介入文学研究之中。文艺学关注的是人,参与者也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他们有千差万别的性格、复杂多样的思想、瞬息万变的情感、捉摸不定的心绪、丰富多彩的意趣。这一切不稳定的多变量在目前还无法用科学手段、工具加以精确化和科学化,主要还是靠直觉的方式、体验的方式去捕捉。从这个角度讲,文艺学研究应该而且必须运用直觉体验方式获取研究资料,参与研究的过程,从而确保研究的审美性和文学性,正因为如此,有人主张“用生命把握生命”的方式进行文学研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通向真理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文学研究除了采用必要的直觉和体验方式之外,还需要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

定性,就是对对象的质做出结论,主要运用逻辑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定量,是对对象的各种成分的量做出统计和测定,用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它们之间的量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累积性。一定的质总是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因此,在科学的认识中,定性与定量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科学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往往开始于对事物的质作描述性的定性,然后再通过定量去证实它的科学性。比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运用定性的方法发现的,因此在定量方面“还很粗糙,甚至还包含一些不能忽视的错误——例如,哥白尼像托勒密一样认为天体只能沿着圆形轨道运动并且其速度必然是均匀的……直到刻卜勒以精确的数学形式建立起行星的三大定律,借助于数学曲线和数学公式阐明了行星运行轨道的空间形式、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运行周期与轨道分布的数量关系,才准确地给出了关于太阳系运动的定量描述,从而使天文学真正形成一个严格的科学理论体系”。[13]牛顿早在1665~1666年间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直到20年后才正式公布,其原因之一是,这20年间他还没有完成用自己建立的微分学对此定律作定量分析。科学认识如此,文艺学研究是否需要定性和定量分析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艺学研究在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上与文学艺术是有区别的,文学艺术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文艺学的对象是“作为物态化客体的创作成果”(王元化:《关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2期)。及文学现象;文学艺术的任务是创造“第二自然”,文艺学是探讨“第二自然”的规律和本质。因此,一个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一个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科学研究,这一根本区别决定了文艺学研究的科学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凡是要建立严格的科学体系,都离不开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文艺学理应如此,实践上也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目前有些同志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资料搜集、处理、研究,对版本、作品与作家进行综合比较,在研究作家风格、甄别作品真伪等方面做出了成绩。比如我国用电子计算机对近年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国白话小说、新时期短篇小说进行统计,发现每篇字数均在1万~1.1万之间,以此确定短篇小说字数的长度。还有的同志从版本异文入手,沿着数学逻辑的踪迹探索,并用信息论等交叉研究揭开了百年来《红楼梦》的奥秘——“怡红夜宴图”的奥秘,说明了六十三回给出酒令的点数完全正确。武汉大学将老舍的作品输入计算机程序之中,以研究他的风格。近年来不少同志还运用数学模型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作高度的概括,既简化又明了,既清晰又准确。比如《药》的结构图:

从上述的实践成果看,文艺学研究引进必要的定量化手段,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文学活动的内部结构之中,通过获得的比较精确的数据、资料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这种定量化的方法较之直觉体验的传统方法具有明显的概括性、科学性。引进它,对于建立一门严格的科学规范的科学体系是有辅助作用的。

承认定量方法的可行性并不意味将它绝对化。由于文艺学的对象及研究者的独特性,文艺学研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任何情况下沿袭科学精确化的手段,而且也不可能用数学化的方法对文学活动进行心理分析。正确的是应该把直觉体验的方法与定性定量方法结合起来,互为补充。

[①]徐文茂:《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综述》,《社会科学》,1985年第7期

[②]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7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③] [苏]鲍列夫:《美学》,第54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④] [苏]泽列诺夫、库利科夫:《美学的方法论课题》,《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册,第42~4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⑤] [苏]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81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⑥]周宪:《科学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学》,《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4期

[⑦]周宪:《现代美学的大趋势》,《江苏美学通讯》,1984年第4期

[⑧]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

[⑨]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

[⑩]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

[11]周宪:《科学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学》,《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4期

第5篇: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操教学内容优化问题进行研究,阐述山东省体操教学内容的现状,对教学内容未优化内容的原因进行分析,期望能对山东省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的优化问题提供参考。 

    前言 

据调查资料显示,山东省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的变化甚微,现在体操教学出现了不容乐观的局面,据调查学生对这类的体操教学已经到了不认同的阶段。“要求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1]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体操教学内容未优化的原因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地理位置的不同选取其中的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潍坊学院、德州学院七所有代表性的院校的体操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得出未优化教学内容的制约因素,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共发放教师专家问卷33份、学生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33份和190份,有效回收率分别100%和90.48%。对专家采用了两轮函询,教师学生问卷的有效率分别为92.15和90.10%,采用“测量—再测法”测量信度,相关系数r=0.92(p<0.01),表明前后两次存在高度相关,可靠性具有显著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山东省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山东省高校体育院系体操专修课属于‘冷门’选项,选择体操作为专项的学生非常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生认为体操难度大、太危险、怕受伤而不选择体操作为专项;学生认为体操太枯燥、没兴趣而不选择体操作为专项;学生因为身材不适合练体操而不选择体操作为专项;学生更喜欢其他专业作为专项;学生因为体操基础差而不能选择体操作为专项。这种现象对山东省体操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当从各方面入手,改变这种现状,鼓励更多的学生选修体操。”[2]同样,通过调查得出山东省体操普修课也同样如此,教学理念有待更新;选用教材比较陈旧,教学中技术类教学内容比重过大,实用健身类教学内容涉及少,体操游戏涉及更少,教学内容难,枯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低(评价统计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有11%的学生对内容表示不满意,仅有1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教师和学生对影响教学内容优化的看法 

1.教师对影响教学内容优化的看法 

通过对山东省7所高校33位教师调查发现:排在最前面的是教学课时数较少、缺少具体的操作内容、场地器材、传统的教学观念、领导的不够重视和考核中无此类的教学内容等。教师认为教学课时数少排在第一位,90.91%的教师选择此项,说明在现有的教学课时数和考核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另外缺少具体的操作内容排在第二位,说明教师想优化教学内容,但是教材中没有此类的具体操作内容,教师就很难改变这种现状;另外场地器材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学生对影响教学内容优化的看法 

从对学生的调查来看(见表1),影响教学内容未优化的原因中,有74.74%的学生选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72.63%的学生选择了技术类教学内容多;58.95%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自身习惯;58.42%的学生选择了场地器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影响教学内容优化原因的看法是传统观念影响下教师自身教学习惯,从而决定了,技术类教学内容太多,无法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另外场地器材缺少也不允许教师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 

(三)教学内容未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1.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山东省体操教学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多注重技术类教学,而学生喜欢的体操游戏等的实用健身类内容就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们必须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体操教学观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请其他高校体操专家来山东讲学;也可以送骨干教师到改革较成功的院校去进修学习取经,回来后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如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体操教学改革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以便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体操教学更科学化、人文化。 

2.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是教师和学生都选择的原因,并且是占比重比较大的原因,其中有58.42%的学生选择了此选项,81.82%的教师选择了此选项。说明场地器材问题是影响这部分体操教学内容开展的重要原因。经过访谈得知,各高校的情况不同,但是都或多或少的缺少场地、轻器械和专门器械,并且场地器材老化,缺乏保养和维护,另外现在的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已经成为独立的新兴课程,由于目前没有独立的场馆,只好占用体操馆,使得体操教学不但在空间上受排挤,而且在教学环境上也备受干扰,所以说场地器材是影响改变体操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 

3.领导的态度 

任何项目的发展,资金的投入是前提,因此学校领导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势必影响场馆建设、设备更新等方面。校领导重视该项目就会为学生参与运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就会享受这种良好的条件,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对该项目产生兴趣,这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相一致。因此,领导的重视程度从调查看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4.教学课时数少而技术类教学内容多 

由于体操不像田径网球等技术动作单一,体操是单个动作技术的学习,从而保证了最后成套动作的出现。而现在体操教学主要有单杠、双杠、技巧和跳跃四个项目,所以在调查中有72.63%的学生认为体操普修课技术类体操教学内容过多,90.91%的教师选择了教学课时数少,而相对90学时左右的教学课时数,只能保证这些技术类动作顺利完成。所以说若要很好地完成技术类教学内容,就自然而然地要忽视实用健身类的教学内容。 

5.缺少具体操作内容 

对教师问卷的统计发现有28位教师选择了没有具体的项目内容,如:像体操游戏这种健身娱乐性强、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内容,在现在的体操教学中体现很少,甚至有些学校就根本没有。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比较喜爱的内容,但是没有结合体操器械类项目的内容,如单杠、双杠、鞍马、吊环等,在现行的体操教材中根本就没有体操游戏的内容。其他的项目内容也是一样,其内容缺少,这就需要站在体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专家们,尽快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地扩充体操教学内容并且将其教材化,从而使体操能更好地推广。 

6.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及实施教学的程序,是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3]。传统的模式讲授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自己思考少,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山东省体操普修课教学现在主要还是运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造成了课堂气氛不浓,学生上课只是在混学分。所以实用类体操教学内容的加入,就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体操教学模式。 

三、结论与建议 

山东省体操课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难、枯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低,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教学内容未优化的制约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为传统教学观念、场地器材的缺乏,而领导对项目开展的态度为重要因素,教学课时数少而技术类教学内容多、缺少具体操作内容、传统教学模式等也是影响教学内容未优化的主要因素。 

针对山东省体操普修课教学现状和需求,尽快对体操教材内容作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针对教学内容未优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各个高校根据自己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针对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选择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小凤,葛新光,谢向干.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1):114-116. 

第6篇: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指导教师要把好试验方案的制订关,要学生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综合设计性试验或研究性试验的要求,制订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内容等,明确小组的分工,以免部分学生偷懒,方案要体现出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

但是由于宣传得不够,做实验的学生不多。另外,我们实验室的其他仪器也实行了有条件的向学生开放,经过培训的学生可以使用。

四、结论

实验室应选拔责任心强、知识面宽和实验技能水平高的教师参加实验室开放工作。要对参加开放实验室的教师从思想和业务两个方面进行培训,尽可能地使他们成为本学科实验教学指导方面的多面手。为确保开放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室的开放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例如仪器设备怎么保护、损坏怎么赔偿,实验报告怎么评定,学分怎么给,对于在开放实验室中取得重大成果怎样进行奖励等,仍需要拟订一些规定予以规范。在开放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师必将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承认他们付出的这种劳动,教学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应予以认真考虑,否则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学分制,对学生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或完成的课题设计,也要给予一定的学分。对于在开放实验教学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或学生,都应给予奖励,这样教师和学生才有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实验室开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9-11.

[2]蒋剑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122-123.

[3]吕广红,黄崇林.实验室层次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122-123.

[4]梁永朵,陈健.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突显防灾特色[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41-143.

[5]凌亚文,等.开放实验室的实践和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672-680.

[6]吕丽娜.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院办系管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4):126-127.

[7]陈孔亮,等.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技术平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4):36-39.

[8]赵成军,石志标.实验室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3,(z1):145-147.

[9]储伟光,谭丹,赖兴运.高校实验室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教育,2003,(2):61-62.

[10]张润杰,郭锦平,刘鹏.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加强实验室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6):85-87.

第7篇: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学;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中国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外语教学界将跨文化交际引入国内,研究侧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中理论研究占据主导位置,量化研究文章匮乏。据胡文仲统计,至2002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占总数的5.6 %。然而十年后据我们尝试性统计,实证研究文章的比例有所改变。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阅了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并以发表在外语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国内跨文化交际的主流情况进行分析,就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其研究现状、取得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数量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因而研究方法多变,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然而自其引进国内以来,研究方法更偏于论述与思辨,研究成果带有显著的“内省”特点,而缺乏尤其以数据为支持的实证性研究。1999-2002年间,胡文仲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共查到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1066 篇,其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有6篇,占总数的5.6%。

然而时隔十年,其数量已有较为可观的改变。据本文尝试性统计,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3668篇,其中实证类研究1150篇,约占总数的8%。1990-2012年期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57篇,实证类研究的文章共25篇,约占总数的16%。其中,约3 / 4的实证文章发表于2002年以后。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的实证性研究逐渐被国内主流期刊认可。

在实证研究中,可以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于那些内涵复杂的、还没有或鲜有被研究的研究对象适合采用定性实证研究的方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跨文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实证研究的数量,尤其是量化研究的数量确实难以提高。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自然趋于多样化。

三、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方法

正如上文讨论,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因此,国际主流研究者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因为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易于通过复制研究得到验证。彭世勇曾总结国际主流学者在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多变量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

首先,从理论视角上讲,研究者们最广为采用语用学和外语教学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也为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而其它理论如社会文化理论、翻译理论和词汇学等也被一些学者所采用。

其次,在我国的跨文化实证研究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定量方法逐步被主流期刊所认可,而问卷调查则占国内研究方法的最大比例。测试试卷(胡超,2005)、语篇补全测试(DCT)问卷调查(陈彦会,2011)、问卷调查(李媛、范捷平,2007)都是问卷调查研究的实例。其它方法如对比教学(王玉萍、秦建华,2011)、及语料库检索(纪玉华、吴建平,2008)等也被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量化研究中。

最后,主流研究者更多地将大学生设为被试对象。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选择混合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来增大研究的适用范围。而这种尝试则需要更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复杂的理论指导。

四、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在兴起的30年以来,研究内容变化迅速,这与其相邻学科的发展有关。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a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及民族交际学等。其研究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在实证研究方面,美国的跨文化研究涵盖文化比较、文化适应与跨文化训练、诸多专题如以色列的多元文化、海军中纪律处分是否平等、白人学生种族主义态度的结构、香港回归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等。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同侧重。总体来讲,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更偏重于外语教学。这可能是因为国内跨文化研究的任务主要由外语教学研究学者承担。然而,就本文所获得的数据而言,在实证研究中,外语教学已不是唯一热点。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相关的研究近年来也被国内主流刊物所关注和认可。就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讲,其内容大致可分八类。跨文化能力培养、外语教学与语用研究均为近年来研究热点。而话语分析、定型、翻译和非言语行为也被跨文化研究者所关注。

而国内的跨文化研究跨语言,尤其是英汉之间的研究占绝大多数。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中,仅有两篇涉及德语文化研究,其余均为英汉对比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对多语种及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仍有待发掘。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1990-2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整理,发现我国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从数量上来讲,论述与思辨类文章仍占据国内主流研究的大部分,然而实证性文章所占比例在新世纪后逐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问卷调查、对比教学、语料库检索等量化研究方法占据主流,新世纪以来逐渐与国际接轨。关于研究内容,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是目前的实证研究热点,而语用、话语分析、定型、非言语行为、翻译及其它内容也被主流学者们所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没有对所有国内期刊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逐个进行调查,不能说对文中所涉及文章的调查完全代表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情况,但是,从国内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文所得结论基本成立。因此,应该说这一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6.86-90.

[2]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323-327.

[3] Heinze, Thomas.2001.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 Einführung,Methodologie und Forschungspraxis[M].Muenchen: Oldenbourg.

[4] 彭世勇.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与实证方法[J].中国外语,2008.5.96-103.

[5] 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3.60-64.

[6] 陈彦会.跨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面子协商行为的定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35-38.

[7] 李媛,范捷平. 跨文化交际中的模式固见发展变化动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23-127.

第8篇: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摘要】 目的:尝试将质化编码技术用于对问卷的内容效度研究. 方法: 在公文筐测验研究工作过程中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对测验内容效度进行分析,并与传统的专家评定内容效度的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采用质化编码技术获取情景模拟测验项目内容或绩效考核项目内容的时候,在保证编码一致性达到85%的基础上,和专家评定内容效度吻合程度良好. 结论: 质化研究的方法可以作为一般量化研究方法的先验步骤和所要量化的内容结果的验证方法,进一步证实可以将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互作为预研究和验证研究的循环混合研究模式的思想,供研究者作为参考.

【关键词】 定性研究;编码技术;内容效度

0引言

关于量化研究范式和质化研究范式的应用曾争论一时. 而今,将两种研究范式结合应用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焦点. 虽然混合研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80年代,学术界所接受的关于混合研究方法范式已有研究[1]. 国内外文献也陆续报道了将质化和量化混合研究方法的思想[2-4]. 本研究试图通过将质化编码技术引入到公文筐测验的内容效度研究中来讨论质化研究作为量化研究内容效度的验证方法这一思路的可行性.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由4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成的质化编码小组和由1名心理学专家和3名“行业专家”(subject matter experts, SMEs)组成的专家评定小组. “行业专家”均为有5年以上干部管理、人事工作经验的大连市某区委组织部干部.

1.2方法该研究中由4名专家组成员采用“背靠背”的Delphi专家评价法,经过4轮反复评判,从已有的公文资料中筛选出11份经专家认定为通过前期工作分析获得的测评维度上有代表性,并且相互区分度比较大的公文资料. 再由专家对公文内容和可能出现的应对方式进行内容评定,并且归纳出公文资料的内容条目,列出条目表格. 测评维度的专家评价一致性的计算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ells w). 将公文资料编订为《政府公务公文筐测验》问卷.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直接批示部分(卷一)和开放自陈部分(卷二). 卷二要求被试者回答对材料情景的第一认知反应内容,对任务和目标群体的分析,采取行为策略的思维过程,以及对可能结果的预期等方面内容. 以期符合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al events interview, BEI)的情景-任务-行为-结果技术模式(STAR model)[6]. 再由区委组织部组织所要考评的400名人员进行公文筐测试. 收回问卷390份,在其中随机抽取41份问卷,将卷二的回答转录成文本格式文件存在电脑中,编号后随机分配到4名编码小组成员手中采用开放式编码方法进行分析. 编码小组事先和专家小组无任何沟通. 首先采用统一的理论模式框架对编码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然后4人同时编一份问卷,并对结果进行讨论,无法达成一致的地方记录下来,计算4人编码一致性. 编码一致性(category agreement, CA)即编码者之间对相同资料的编码归类相同个数占总个数的百分比. 采用Winter(1994)动机编码手册提供公式,S为评分者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A1为甲编码个数,A2为乙编码个数,A3为丙编码个数,An为第n个编码者编码个数,计算公式为CA=n*S/(A1+A2+A3+……+An). 如果编码小组4人编码一致性达不到0.700,则重新讨论,反复进行,直到达到编码一致性要求. 然后一致性最高的两人分为一组,两人编码同一份答卷材料. 按照如前所述方法进行编码,并记录编码一致性. 最后归纳成编码条目归纳表,用于和专家评定的条目表进行比较验证.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所有的质化编码过程均在EXCEL2003数据表和Nvivo2.0编码软件上进行,对问卷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

2结果

2.1专家评判确定的公文资料的测评维度按照对职务胜任的要求,经过Delphi专家评判,确定了11份公文资料(测评项目)所能测评的维度(表1). 4名专家评判上述11份资料(项目)在维度上进行区分度5等级评分,然后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校正公式计算评分一致性系数[8],Wc=0.808(P

2.2编码者内部一致性计算每两名编码者对40份随机抽样答卷资料的质化编码一致性,最低编码一致性系数为0.767,最高编码一致性系数为0.933,平均编码一致性系数为CAi=0.850.

2.3质化编码结果内容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101号公文资料的开放性质化编码结果,即文件编号1-01;一级编码条目为“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确定工作次序,组织各种指向结果的行动以实现目标,有效授权及利用各种可用资源”,二级编码条目为① 落实工作,② 授权,③ 制定实施方案;行为描述在“落实工作”中有① 与来电部门沟通弄清领导视察的目的和安排等,②制定领导视察各项事务的工作计划,③安排接待人员/有关领导要陪同,④ 要求反馈落实情况,⑤ 与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确定时间内容将反馈结果通知教育部门,⑥对接待工作准备核查;“授权”中有①通知教育机构负责人做准备/电话联系(通知区教育局)/亲自到教育局找科长/在区内发文件,各部门做好准备,②责成专门人负责准备;“制定实施方案”中有①做调查报告写出汇报材料,②召集有关单位和人员开会研究,③ 事先到现场模拟考察.

转贴于

表1公文资料测评维度及专家评定内容双项细目表(略)

注: (1)专家评分采用区分度5级权重评分:1为不能说明此维度,2为比较能说明该维度,3为能说明该维度,4为很能说明该维度,5为非常能说明该维度;(2) “*”表示经过专家认定该文件材料在该维度上和其他材料有显著区分度;(3) 表格中只列出专家认定有明显区分度(鉴别力)的维度和文件材料.

2.4专家评定测评维度与质化编码经过4名专家对测评维度结合现有的文献反复认定后,确定各测评维度的内容(表2). 结合表1专家评定的内容效度双向细目表进行分析,其中有两项内容不一致,分别是102(专家评定进入“综合”维度),103(编码结果归纳进入“综合”维度). 采用Winter(1994)动机编码一致性公式计算专家评定和质化编码两种方法评定的公文归类结果的一致性,CA=0.818.

表2专家评定获得维度与编码内容(略)

3讨论

“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国内通常被翻译为“定性研究” . 国内学者陈向明[9]定义质化研究“是以研究者本身作为工具,在自然情况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使用归纳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化研究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关键点之一在于能对实际情景下人的开放式行为反应进行收集和研究. 并通过归纳分析,为所获得的理论、模型等进一步建构内容意义. 质化编码技术是质化研究中对所收集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具体技术之一. 通常分析质化资料的技术主要有归档、编码、分类、归纳、评定等[7],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质化编码技术的应用. 编码技术主要包括:开放式编码(opening coding)、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轴心式编码(axial coding)3种[10]. 本研究采用了开放式编码,即研究者排除固有的见解或理论定势,将所有的材料按照其本身的属性、主题进行编码.

研究尝试讨论了将质化研究的编码技术应用于人才测评工具的内容效度研究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分析传统专家评价方法获得内容结果和对被试群体开放式反应内容调查资料的质化编码结果的一致性:在保证编码者内部平均一致性CAi=0.850的前提下,采用Winter编码一致性公式分析,两种方法评价文件内容结果的一致性(CA)达到0.818.

目前国内部分研究在采用传统专家评定方法验证内容效度时,并未给出对“专家”的详细明确界定. 同时,对于涉及情景模拟性能力测验的研究,采用专家评定法验证内容效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所要考察的关键性行为内容的获得.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尝试将对内容效度的研究拓展到对被试者所提供的关键行为描述的整体评定,并采用统一的质化研究框架进行质化编码分析. 以期能以这种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内容效度研究思路,并可同时获得被试群体更为全面的关键行为内容指标.

本研究是将质化编码技术应用于公文筐测验设计的效度研究过程中,尝试对内容效度进行考察,提供了将质化研究方法作为量化研究的先验和内容效度验证的思路. 著名方法学者麦克思维尔(Maxwell)提出质化研究本身也有类似于量化研究内容效度分析的描述效度(description validity),解释效度(interpretive validity)等考察意义建构的效度研究内容[11]. 这对将质化研究中的具体技术作为量化研究过程中内容效度考察方法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Tashakkori A, Teddlie C. Handbook of mixed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3:1-8.

[2] 张红川,王耘. 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166(4):99-105.

[3] 秦金亮,郭秀艳.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J]. 心理科学,2003,26(1):20-23.

[4] Katrin N, The combined us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D], Tallinn pedagogical university dissertations on social sciences, 2004:4-22.

[5] Ronald JC, Mark ES,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M]. 6th edition, McGrawHill Co. and Posts & Telecom Press, 2005:159-160.

[6] Spencer JM, Spencer SM. 魏海金译. Competence at work [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139-187.

[7] 秦金亮. 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趋向—质化研究方法评述[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3):11-16.

[8] 孙振球,徐勇勇,潘晓平,等. 医学统计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76-378.

[9] 陈向明.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J]. 高等教育研究. 1997,4:67.

第9篇:化学的研究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污染生态学研究现状讨论了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和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与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一、引 言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兴起,生产和生活的性质与规模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正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今天,人类强大的技术力量严重地影响和干扰着自然界的许多自然过程,如气候、植被、水分乃至与之有关或包含于其中的物质化学组分的交换、循环等。特别是目前这种影响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影响或破坏人类生活的正常性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的可怕后果,这即是当今环境问题成为倍受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的原因所在。

    与其他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一样,为了研究和解决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探索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奥秘以及如何协调或控制这种关系,大约在20世纪中叶以来,一系列有关人类环境的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和发展起来。而从自然循环、物质变化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目前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门:环境地球化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无机化学。这些学科都尚在形成发展中,其最主要特点是不同学科交叉,即用已有学科的理论、方法去解决已存在的或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也是在20世纪下半叶,生态学有了重大发展和认识上的飞跃。[1~2]新的生态学建立在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学科,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已故着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曾指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应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最主要界面——地球表面存在和发生的一切现象及与生物的关系,[3]尤其是与人类的关系成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4]

    “污染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已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前国家教委就规定其为与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平行的本科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程,当时也曾提出了相应的研究任务和方向。然而,和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污染生态学”本身在许多方面尚处于发展、充实、完善阶段,目前对之尚存在不同一的定义或认识,人们还尚未对它的对象、任务、研究范围等作出确切的规定。其实,晚一点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好事,因为广义的环境科学也包括生态学,其涉及内容较广,学科交叉性很强,人们对它的理解不能不受到原先的专业知识范围、研究经验、兴趣及对环境生态问题的不同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也正是这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会促使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去研究问题,由此可能会大大地丰富和充实这门新兴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促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去研究和探索,以使其不断成熟、完善和更有效地为保护人类、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目前,在国外能与“污染生态学”完全对应的词条尚很少见,最为接近的可能是“Pollution Science”或“The Science of the Pollution”,但是,就针对自然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却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一点在科技杂志刊载内容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尤其是一些重要刊物更是如此。如“Ec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Research”、“Applied Geochemistry”、“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 Management”、“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以及“Nature”、“Science”、“AMBIO”等刊物经常刊登大量的污染生态学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有些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常常分散刊载于其它有关环境科学或生态学领域的期刊中。这些研究内容实际上已基本勾勒出了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框架。笔者结合近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研究生“污染生态学”课程及科研实践中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就“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做些浅显的讨论,与同行交流,希望大家指正。

    二、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讨论

    近年来不断进展的污染生态学研究和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内容基本体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及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1.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研究

    污染物质之所以会对生物产生毒害是由于生物对这些有害物质的摄取与利用而引起的。环境一旦被污染,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即会自觉不自觉地摄取和吸收污染物质,当这些物质的量在生物体内超过生物机体本身的承受或转化(无害化转化)极限时,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毒害作用即发生了。不同的污染物质其体现出的效果往往区别很大,而自然环境中常常是多种生物并存和多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的。查明生物受害原因和明确厘定具体致害物质及致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是污染研究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在实际情况中常常非常复杂。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污染生态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同时也是目前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2.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及生态效应研究。

    污染物一旦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生物体内,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便会发生一系列作用和产生相应后果。在此过程中,污染物的化学习性、系统的物理化学条件是制约因素。因此,生物对污染物从摄取到进入体内的一系列生化作用及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对最终的毒害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如摄取、输送、吸收、浓缩、转化、富集、降解和排泄等各种作用和过程。它们是研究生物在污染环境中受害机理的最基本内容。这些作用和过程对不同生物不尽一致,因而相同的污染物质对不同的生物群体常常体现出不同的生态效果。因此,这项内容是认识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和运动规律,即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运动循环机理和生物对元素的需求与中毒等基本原理的关键,对阐明污染生态环境的生态效果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的生态系统常常有不同的污染特点,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系统间同一污染物质各自分别有不同的生态环境效果。自然界大气、水、土壤、生物体系又都不停地与生物进行着物质交换循环。在各种方式的交换循环中污染物质会体现出各自的毒害效果。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效应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主体内容,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5]

    3.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研究

    生物对污染物的抵御能力体现在生态效应上即为净化功能,这项功能因生物种类不同而差别很大。生物净化机制研究一方面是制定环境容量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可用于污染防治。这是目前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环境净化功能,常常会起到其它人工措施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环境对策的重要内容,对确定环境容量和治理、预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崭新的、前景无限光明的领域。[6]

    4.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研究

    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污染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理预防污染的主要参考条件。对生态系统的污染负荷能力或环境容量进行研究,以及对为促使人为污染物不超过其负荷能力或容量的相应政策措施进行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生物机体本身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环境中有毒物质或污染的抵御能力和对策研究是目前一个充满兴趣而又具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7~8]

    三、结 语

    从学科史角度看,污染生态学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据目前本领域研究状况,本文将其研究内容归纳如下: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和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以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上述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作者学习污染生态学的体会,同任何一门新学科一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和修正。

    参考文献:

    1 Ronald S. Oremland1, John F. Stolz. The Ecology of Arsenic [J]. Science, 2003, 300(5621): 93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