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审计入门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入门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入门知识

第1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内部控制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控制企业风险,有些单位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企业与财务部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不能全方位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范围涉及时间和空间,内部控制延伸的空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而受时间、人力和控制成本所限,开展全面内部详查显然是不可能的,内部控制只能采取重点抽查,这样无疑影响到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为了获得利润,一些部门掌权者操纵和调节单位收入、成本的时间和金额,出具失真的会计信息。另外,有些部门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重经营,轻管理,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导致其管理滞后,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为此,必须加强对经营者的管理,建立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部门财务审计松懈的成因

1.知识经济对财务审计假设的冲击。部门财务审计假设需要以会计假设作为重要参照依据,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中的四大假设正面临着严重冲击。第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冲击。当前,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虚拟企业大量兴起,不仅突破了地域空间对企业经济交往的限制,而且也使得企业的外延界定更为困难,导致会计主体假定不清晰。第二,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的冲击,会计主体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处于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加大的境地,使得企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随时可能出现中止、清算、破产的状况。第三,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的冲击。会计分期假设难以满足现阶段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随时、及时使用的需求,无法充分发挥会计信息为决策及时提供依据的重要作用。第四,会计货币计量假设面临的冲击。因货币种类不同而发展的物价变动会计和外币业务会计,对会计货币计量假设带来了威胁,同时预测非货币性信息对于衡量企业发展潜力越来越显其重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货币计量假设。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造成了严重冲击,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财务审计假设的建立。

2.财务审计内容滞后于财务会计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无形资产比例不断提高,如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均成为了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由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致使知识经济不仅增加了审计工作内容,而且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财务审计明显滞后于财务会计的发展,没有针对财务会计的变化及时作出审计内容的调整和拓展,从而导致财务审计工作不完善,出现审计松懈。

3.计算机的运用模糊了财务审计线索。财务审计线索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审计人员通过跟踪审计线索,遵循审计程序,审核相关经济业务,收集审计证据。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了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会计人员只需将财务原始数据及其相关信息输入财务软件,便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从记账凭证生成到财务报表输出的全过程,其中产生的全部数据均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这种方式模糊了财务审计线索,不仅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而且也容易造成部门财务审计的松懈。

4.财务审计制度的局限。在信息化条件下,财务审计的方式方法和审计内容均发生了变化,致使整个审计工作流程也必须重新调整。然而,当前审计制度没有针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及时进行完善和修订,从而导致部分审计工作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没有给予审计工作充足的制度保障和约束,造成了财务审计松懈。审计制度作为整个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受其职能所限,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对权力的审计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形形,目前仍无完善的法律条文来评判,对行使权力应负的经济责任也无法作出规范的审计评价。

二、治理部门财务审计松懈的对策

1.转变部门财务审计观念。知识经济时代,部门财务审计应当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以应对财务会计的发展,满足财务审计信息使用者的新需求。第一,树立部门财务审计服务观念。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为此,部门财务审计工作不能仅局限在核查账目这一范围内,而是要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积极为企业管理和效益服务,并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开展建立在服务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财务审计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更新观念并拓宽审计领域,以此来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的再增值。第二,增强部门财务审计的导向作用。部门财务审计工作还应开展多项管理审计,如成本控制审计、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等等,借助对部门财务管理的分析和评价,为部门提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建议,这有助于部门财务审计向服务型、增值型和导向型审计的跨越。第三,发挥部门财务审计信息预测功能。随着财务审计信息使用者日趋多元化,如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工商税务部门、金融证券机构、银行等,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复杂多变,既要求审计报告信息具备公允性和真实性,又要求审计信息具备评价性,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要。

2.转移部门财务审计重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适应会计信息化和网络实体化,有必要转移部门财务审计重点,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部门财务审计应当从原本的仅重视财务审计向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方向转变。大部分审计团体本身都拥有审计、会计、税务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对客户的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系统也都比较了解。为此,审计工作除了应当做好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之外,还应渗透到相关的管理活动中去,这将会成为未来时期部门财务审计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第二,应将审计工作的重点从有形资产审计向无形资产审计转变。目前,人力资源、信息和知识已经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总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使得信息使用者对这部分资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其已经成为会计核算的重点,财务审计工作也必须将此作为重点,确保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第2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一、审计市场需求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客观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提供专业化审计服务的特殊生产单位,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长期缓慢发展而逐渐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细分化,企业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其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客户需求逐步多样化,同时对审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带动了独立审计服务向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行业专门化的高层次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规模、不同的生产特征使得审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对症下药”。chan et al(2001)认为,审计师的所有客户都是唯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根据客户的特征做出调整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个性化的客户特征决定了审计师必须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情况做出及时调整。同时,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认为,审计不仅要关注企业微观层面的问题,更要关注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风险等宏观因素。因此审计师执业时要依据客户的个性化特征关注行业基本特征、一般经济指标、行业标准或准则、行业环境和风险等宏观因素,不断积累行业知识,摸索行业审计模式或方法,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业专长,使独立审计呈现出行业专门化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传递理论的要求

信息传递主要用于解决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致使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正确评价,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另外,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往往因为监督成本、实际操作等问题不能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在监督乏力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委托人往往会认为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审计服务质量无法量化,难以直观表达,因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则成为高质量审计服务最直观可靠的传递信号。其中,适度的事务所规模、较高的品牌专用性只是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一个方面,不足以给事务所带来良好的声誉,事务所还必须进行品牌专用性投资,形成特定审计服务声誉。而事务所实行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行业专长则是品牌专用性投资的重要选择。

(三)保护投资者的要求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乏力使得公司内部管理层具有为一己之私粉饰报表,扭曲财务报告信息的可能性。我国证券市场中众多中小股东过于分散,且其财务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难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问题,此时审计师的审计鉴证服务就成为揭露会计舞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所在。而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案件却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严重质疑。审计师的审计失败除了与审计技能和独立性有关外,还与审计师对客户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审计师通过发展审计行业专长,掌握客户所在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特殊会计规则等知识,可以增强其专业判断能力及搜集综合审计证据以确定客户会计报表真实、公允的技能,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审计行业的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可以将投资者决策所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有效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二、审计市场供给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审计产品质量差异化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会造成审计技术的差异化。专门化经营使得事务所拥有一批具有行业专门知识和行业审计专长的审计专家,他们对该行业的各种风险领域、会计规则、报告要求等有深刻的认识,也更易发现该行业的具体会计、审计问题。这种优势在银行保险业等对审计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其次,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通过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建议而产生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品质差异化服务。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可能在改造经营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向管理当局提出更多有深度的建议,从而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最后,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实现对审计产品更高的保险功能。审计质量通常受到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对审计产品的质量保证。

(二)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的基本出发点是将资源优势聚合于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产业领域,资源的聚合和管理的协同意味着事务所在该特定细分市场上技术优势的集中。这种技术优势具体体现为行业审计专家自身的人力资源整合优势、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行业知识资源共享优势、审计实务中积累的与行业紧密相关的技术方法交流优势等,随着行业审计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审计收费溢价的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就会获得行业审计的规模收益。同时,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审计师的执业能力除了来源于专业的理论外,更多是源于经验的积累。当审计师专攻某一行业的审计鉴证业务时,通过行业知识水平和从业经验的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可有效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形成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

(三)专用性人力资本运用效率的提高

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核心的资源,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如行业审计专家,更是直接关系到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事务所为了形成行业专长,会投人大量精力用于行业审计人员的相关审计会计知识培训,而专门化的审计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积累相关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行业专长的形成使得事务所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声誉,同时也增强了所内行业专长型审计人才对事务所的依赖,减少了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损失。行业专长型审计人员的行业专长依赖于其执业前期长期的不断学习和工作时的日积月累,流动成本极高,一旦流动到非行业专长型事务所将难以保持其专业化的技术优势。这种人力资本稳定性的增加会有效提高事务所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运用效率,为事务所专门化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四)更多边际利润的获取

社会分工精细化使得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行业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生产流程、经营惯例等技术特点,以及行业经济技术指标、行业相关会计政策等,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同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通过对特定行业集中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其行业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更富有针对性,这些均促使更多行业技能成为进入行业审计市场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了进入的技术性壁垒。虽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会在前期投入较多成本用于行业专用性投资,但审计溢价的获取、规模效益的提高和由学习经验曲线形成的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会迅速弥补前期的成本投入。行业专门化使事务所能有效利用学习经验曲线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而行业专门化经营的良好品牌获取的审计收费溢价、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的规模效应和与规模无关的技术成本优势会使事务所获得更多的经济边际利润。

三、审计市场监管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审计市场制度建设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是法律制度建设。从审计师的角度看,为避免受到法律处罚同时赢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设法提高审计产品的质量。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审计技术、模式不断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审计师执业会随之进行分工细化,从而体现出行业专门化的经营特征。二是审计制度建设。为了保证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审计师行业专长,在审计质量的保证上,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应的审计制度。同时,我国还发布了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以指导具体的审计实务工作,这些公告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需关注行业背景知识,考虑行业审计的特殊情况。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也较多涉及到审计师行业专长。三是会计制度建设。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四项准则涉及到特殊行业;另外有三项准则涉及到特殊业务,这些特殊的行业会计准则和特殊业务准则都突出强调了客户所属行业的特殊行业环境和业务背景。由此可见,这些特殊行业的存在也都要求审计师关注特殊行业情况或行业中的特殊事项,培育相关的行业审计专长。

第3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一)审计内容复杂造成的风险

在实践工作中,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复杂性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是设计全方位的,不仅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济业务计划、内部控制、投资决策等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涉及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等与企业的性质相关的内容。一方面,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审计项目进行确定时往往会被企业负责人所授意。可见,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加大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而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负责人和领导者,需要企业内部能够制定出各项完整的制度,而企业内部制度的不健全也为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造成的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的有效完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简单、业务知识不熟练、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等,这些都是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

(四)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造成的风险

企业内部各部门都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面对审计时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正确性将对审计部门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是为企业管理而提供服务的,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观意愿,因此,当面对企业领导者参与违法违纪时,内部审计的效力将直接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意志。

二、防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建议

(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审计项目,其覆盖面十分广泛。审计中存在的风险高于一般的财务审计,因此,也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来挑选出具有较强业务素质的人员加入审计队伍。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不断为他们提供更新审计知识、更新会计知识、更新法律法规知识、更新生产经营知识的机会,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全面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心,没有独立性、缺乏自主的审计工作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由于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经济责任审计由单位内审部门担任,其独立性很难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改变目前的状况,引入一些外部审计机构,这样既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又可以保证审计的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改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环境

为了营造良好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环境,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例如:企业的人事部门可以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时,提前充分考虑审计的资源和时间,合理安排人事离任、上任的批次,坚持做到“先审计,后离任”。

(四)科学运用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变化的,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及时调整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及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审计。例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审计、采取个别谈话的方法进行审计、召开相关领导及管理人员在内的座谈会等。

第4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89-03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如何开展风险管理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风险管理审计正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因此,研究风险管理审计在我国的运用,对于企业防范和规避风险,增加企业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风险管理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模式的区别

所谓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作为新型的内部审计模式,与传统内部审计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如下:

1.1 审计目标不同

风险管理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种审计活动,促使企业规避和降低风险,实现各项目标;传统内部审计只注重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合理性,旨在查错防弊。

1.2 审计侧重点不同

风险管理审计主要审核企业风险管理设计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以及风险损失处理的合理性,侧重对风险管理进行鉴证;传统内部审计主要是审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健全性、适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关注的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健全。

1.3 审计路线不同

风险管理审计采取的路线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这些目标风险管理程序,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传统内部审计通常采用的审计路线是直接测试内部控制,考虑内部控制是否充分有效,而风险的大小仅用于表明控制的薄弱与健全环节。

可见,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j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2 风险管理审计在我国运用存在的制约因素

2.1 有关风险管理审计的法规及准则尚不完善

风险管理审计是从西方国家引入我国的,相关的法规及准则还不够健全和完备。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正处于跟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接轨的阶段当中,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1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9项)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3项)组成,关于风险管理审计最主要的法规是2005年5月份开始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只是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进行风险管理审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比较抽象,缺乏对风险管理审计操作的具体指导。其他有关风险管理审计的法规也比较缺乏。这不利于风险管理审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规范、约束和保障风险管理审计在各行各业中的开展。

2.2 企业管理观念落后,风险意识不足

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领导层风险意识大大增强,认识到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尚未意识到内部审计机构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重大意义。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只是受国家领导,服务于国家,对于本单位来讲作用不大,于是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忽视内部审计给企业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只要将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做好,降低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此外,内审人员缺乏独立性,风险意识淡薄,如在选择审计项目时,根据企业经营计划和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意志来制定方法,有些甚至完全被动接受管理层的指示和安排。在这样的风险管理观念里,很难有效进行风险管理,降低和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只能成为空谈。

2.3 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地位不合理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由于它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由于内审部门组织地位不合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开展变得异常艰难。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部门只设置在总经理层级之下,列于其他职能部门同一级别。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项目工作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是为高层管理和各业务层次服务,对其进行鉴定与评价,以达到各个层次的目标。但企业总经理和以上的高层的职权高于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特殊权力相抵触,一旦高层发生舞弊或者重大决策失误就不易发现和解决,这样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不仅难以保持内审人员的独立性与客观性,还存在着重大的审计风险,无法保证风险管理审计的质量,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2.4 内审人员综合知识缺乏。业务能力欠缺

风险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的全面性,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企业经营环境和生产经营过程,具备管理学、金融、计算机技术、工程制造、法律等多方面知识。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中,会计、审计专业占绝对统治地位,而其他专业的工作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知识结构单一。这样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风险管理审计对知识综合性的需求。

2.5 审计模式落后,审计方法简单

内部审计模式在过去五十年中经历了四大阶段,其分别是:控制基础审计、流程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目前,我国有不少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多数属于控制基础、流程基础审计模式,以保护公司财产和察觉舞弊行为为主要目标,这显然和充满诸多风险的经营环境难以匹配。另外,我国内部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技术比较简单。审计技术大多数以手工审计为主,而西方国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已经比较普遍;审计方法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极少数企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而西方国家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分析。可见我国审计模式落后,审计方法较为简单,已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风险管理审计难以开展。

3 风险管理审计在我国有效开展的对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速度加快,经营环境变得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加强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社会经济稳步前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解决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考虑:

3.1 加快风险管理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建设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风险管理审计高效运用的有力保障。当前应当加快风险管理审计实务操作方面的建设。我国可以参考COSO委员会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国际审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依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结合我国国情,对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报告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和指导,推动风险管理审计健康发展。比如借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84年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国际审计准则16――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规范我国风险管理审计技术。

3.2 正确树立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企业管理层应当在企业及内审章程中明确内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地位、作用、职责和权利以保护和规范内部审计的活动。同时改变内部审计机构从属于财务部门或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设立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委员会指导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工作,审计委员会与企业最高层以及内部审计人员保持直线型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内部审计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并通过审计委员会不受限制地接触董事会,保证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地位的相对独立性,使风险管理审计得到有效开展。

3.3 提高内部审计部门专业服务能力

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内部审计部门一方面必须转换思想,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必须提高本部门专业服务能力。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首先,依据风险管理审计所需的知识结构设置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涉及整个企业的经营流程,从事风险管理审计的内部审计部门业务也从财务领域向企业其他的经营管理领域拓展,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除了财务人员,还需要法律、技术、工程、管理学、金融学等方面的人员。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从单纯的财务人员构成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构成转变。

其次,构建学习型的内部审计部门。所谓学习型组织模式,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构建学习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建立一个开放的组织环境,人人得以畅所欲言,每个内审人员把每一次工作当作一次学习机会,从工作中学习,从项目中学习,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置身于单位内部,情况熟,信息灵,便于从事经常性审计工作的优势,这要求内部审计部门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工作人员自觉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最终通过集体智慧得出有针对性的、合适的、准确的结论,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最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是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主要途经。各级内部审计协会可以根据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和审计助理人员三个层次组织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涉及内部审计准则及会计准则新变化以外,还可以涉及法律、管理学、金融学、信息技术,组织文化与政策、沟通技巧等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后续教育方式应当多样化,除了授课学习以外,还可以组织考察、经验交流等,学习和探讨现代风险管理审计技术,甚至可以选拔优秀审计人才,出国学习,将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经验引入我国的风险管理审计的实践应用中。

第5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1.现行境外审计体制的欠缺,制约了审计项目的广泛开展

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与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实际要求还有不相符之处,限制了审计领域的拓展。一是境外项目风险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和投标阶段,从长远角度看,境外项目要发展,必须要提高市场研究和竞标能力,审计在该领域的及时跟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境外项目审计机构的临时性、项目实施的短暂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查证的深度和力度,使审计人员对境外项目实施的了解程度不够,无法全面、完整地揭示境外项目风险管理的整体情况,无法从问题根源、更高层次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三是境外项目的取得、管理和实施,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的运作模式,很容易造成被审计对象主体不清晰,审计需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弱,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配合程度良莠不齐。

2.境外风险及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影响了审计效果

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不仅是受境外审计开展时间短的影响,还存在一些深层次原因。首先,境外项目实施的背景存在很大差异性,既有企业自主行为,也有国家战略、政治因素的考虑,所以境外项目的运行模式也各有特点,难以在同一标准下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价体系。其次,由于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需求的多样性,审计人员在评价项目的风险、效率、效益时,很难采取统一的价值体系标准,实际工作中,有的以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定作标准,有的以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或理想水平为依据,有的甚至凭感性认识评判,这些情况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模糊,影响评价结果的恰当性。最后,由于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受限,审计人员对境外成本费用发生的合理性难以核实,对某些风险因素难以识别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审计效果。

3.涉外审计人才短缺,难以适应境外风险管理审计要求

对涉外审计人员的培养模式与境外审计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是“现用现培”的状况持续存在,为了开展境外审计项目,突击培训英语或相关境外审计知识,这种观念在涉外审计的初期是可行的,但随着境外业务的不断发展,这种培养方式就显得不足。同时,大多数涉外审计人员培训后返回原岗位,仅偶尔参加个别涉外审计项目,这是对审计人才资源的浪费。其次,“内容单一”的培养模式不适合境外项目审计专业复杂、内容多样的特点,在掌握被审计项目所在国语言的基础上,境外项目审计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熟悉和掌握相关生产流程,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人文习俗、国际惯例等,而目前审计人员培养内容较为单一,从而导致某些审计内容难以深入查证,审计质量难以保障。

二、开展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各级管理层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员工培训、局域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基本知识普及,转变员工“只管干活、不管风险”的固有观念,积极营建“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风险管理文化。同时,应建立健全境外项目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审计部门在境外项目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落实境外项目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配合、支持审计部门加强对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和监控的责任,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2.完善体系,明确标准,确保顺畅的审计机制

审计部门要积极探索对境外项目审计监督的新方法、新途径,参考国际已有通行做法,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制度规范,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境外项目实际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为境外项目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要跟踪和研究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情况,适时出台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匹配的境外项目审计规划,规划的制定要体现阶段性和适应性,要与境外项目的发展实际相吻合,并根据境外项目进展程度适时将境外项目审计纳入常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3.加强研讨,深入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当前,境外项目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审计部门应坚定转型发展观念,转变固有的思维习惯,审计内容要有广度,揭示问题要有深度,整改问题要有力度。审计部门还应加强境外项目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不断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可按照不同区域、不同项目分门别类地制定审计操作手册,根据境外项目业务类型、范围的变化和管理需求不断修订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大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力度,组建审计组时应将熟悉审计、法律以及境外业务的审计人员合理搭配,进而提高查证能力,促进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深入开展。

4.强化培训,提升素质,提供审计人才支撑

企业在统筹内部审计资源的同时,应根据境外项目实施情况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境外项目审计的“原动力”。一是完善涉外审计人员的培养模式,变“现用现培”为“常用常培”,变“培而不用”为“培就为用”。二是丰富涉外审计的培训内容,变“内容单一”的外语培训为“丰富多彩”的综合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业务知识、相关生产流程、法律法规、人文习俗、国际惯例等内容,提升涉外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三是善于借力,组建和充实境外项目审计专家库。企业可选择熟悉境外业务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组建专家库,根据项目需要从专家库中抽调部分人员参与境外审计项目,解决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人才缺乏的问题。四是广为开源,积极引进和补充新鲜血液。企业审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需求计划,积极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调,不断从大学毕业生、不同行业、职业等途径寻求符合涉外审计需要的人才,不断改善现有审计队伍知识和年龄结构,为境外项目审计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5.增进沟通,共享信息,发挥部门监管合力。

第6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一)内审计法规政策不健全

近年来,医院的内审工作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较比其他方面,医院内审工作的相应法规政策却依然处于不健全的状态,除去我国卫生部出台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之外,目前并没有其他专门针对医院内审工作的规章政策与工作准则进行规定的专门规定,所以导致医院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并没有专门的法规可以作为参照,多数只能靠自身专业度与工作经验来进行审计,普遍对审计风险缺乏正确的评价与判断,使审计工作面临更大风险。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审计工作的特征可以看出,内审机构应当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是由于内审工作人员与被审计方的各部门间存在着利益与个人情感上的关联,所以会导致内审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不足。此外我国现今医院内审机构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普遍存在权责模糊的问题,使医院内审工作的处理决策常常会有得不到落实的情况,进而对审计工作的执行效果及力度产生了影响,导致工作质量下降。(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我国,医疗机构审计作为新兴学科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相关体系与专业知识都还并未成熟,所以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审计人员都是由医学专业相关的财会人员来任职的,导致内审人员的知识体系单一,缺乏专业审计人员。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医院内审对象的范围逐步扩大,相关部门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内审人员不但需要熟练掌握卫生会计及审计的知识,还要掌握法学、医药卫生及医疗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上的缺失与专业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决定了现今内审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无法适应现今医疗发展需要的事实。

二、内审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规、确保审计依据

我国现阶段相关医院审计的具体要求及审计方面的法规政策都并不健全。许多方面都未有明确的要求与规定,甚至有些部分的法规完全是空白的,没有具有权威性的条文作为依据,所以自然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所以,国家应当依据实际的现状,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审计经验及规章对我国的审计法规进行设立与完善,确保审计工作有依据,避免审计风险。

(二)提升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想要有效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确保内审工作的顺利完成,医院管理层面就一定要对自身的内审工作提高重视,为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及真实性提供保障。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内审机构具有独立性及权威性,医院可以通过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确保审计机构在资金、人员及工作过程上的独立性。其次,内审工作应当排除与内部其他部门的特别关联,特别是与纪检部门及财务部门不能有密切关联。另外,在隶属关系方面,审计机构要由院长直接领导,才能够对内部各部门进行审核,并落实审计程序,编写审计报告。

(三)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素养与专业性,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效,所以在现今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性对于审计环节的稳定顺利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含义。首先要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管理、法律及统计方面的深入培训,只有对专业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其次审计工作是综合性的专业,所以除去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审计人员还要具备基建工程、金融等多方面的关联知识,只有扩充了审计人才的知识广度,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更加有效率。

三、结束语

第7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一、加入精神的支撑,减去思想的困扰

人是要有点精神。审计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当前,我们应大力弘扬四个方面的精神。一是弘扬严格依法的精神。既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审计被审计单位,又严格按照党纪国法要求自己。二是弘扬敬业奉献的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三是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严肃认真,脚踏实地,扎实做好审计工作,尤其是在开展年度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做到深入、细致,确保第一手资料的绝对真实可靠,分析定性要拿得稳,审计评价要立得住,处理处罚要把得准。四是弘扬和谐奋进的精神。既善于加强团结,凝聚力量,促进审计机关内部的和谐、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和谐,又敢于强化监督,排难而进,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审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外界对审计工作寄予了很高期望,期望审计部门在加强监督、惩治腐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不少从事审计工作的同志又感到工作难做,难有作为,一方面觉得压力很大,如被审计对象不同程度地存有误解、抵制情绪,甚至“群起攻之”,引发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的矛盾等,使审计工作无法深入下去;另一方面,对审计工作存有困惑,如经过审计查出纰漏后,难以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重视,难以问责,甚至出现屡查屡犯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审计人员积极弘扬审计精神,克服畏难情绪,解除思想困惑,不断攀登审计事业的高峰。

二、加入知识的积淀,减去技术的盲点

加强学习是审计人员积累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渠道,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学习,加紧“充电”,才能适应发展要求,跟上时代步伐。审计工作业务性强,我们只有熟悉业务,做事才有“底气”。不然,在开展行政执法、履行监督职能中,就很可能贻笑大方。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作一门“必修课”,并且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修炼自身的过程,及时把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增长才干。作为审计人员,我们应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前尤其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努力提升政治理论水平。认真学习修订后的《审计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升法律素养。认真学习审计和财经等业务知识,努力提升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机关文明礼仪公约》,努力提升道德修养。同时,我们应像一颗“螺丝钉”,始终保持一股钻劲,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深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方式,努力改进审计工作手段,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各方面的创新,减少和消除技术盲区,尽量不走或少走弯路,切实增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方式方法推进审计工作的能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和锤炼,着力提高业务技能和操作水平,努力做到严格执法与规范执法相结合,实现依法审计与科学审计相统一。

三、加入真情的感染,减去心灵的浮躁

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部门,行使着重要的监督权力,担负着重要的监督职责。审计人员身处经济监督和反腐败斗争的第一线,既要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又要求严于律己、以廉正己。为此,应树立这么三种理念。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践行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行政执法和行使监督职权时,既坚持原则,又有理有节,平等待人,真诚待人,“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尤其需要换位思考,遇事先讲道理,而不能盛气凌人。其次是树立文明服务的理念。坚持文明审计,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审计监督与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把主动文明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而不能满足于完成多少审计项目、查处多少违规违纪金额。第三是树立廉洁审计的理念。廉政建设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审计人员应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遵守审计纪律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依法监督,廉洁从审,不心浮气躁,不追名逐利,努力维护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监督与被监督、反腐败的严峻考验。大力弘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讲操守、重品行,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第8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第9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 政府审计; 执业资格; 准入制度

政府审计的专业性和政策性都很强,这对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执业标准,要求他们在从事该项工作之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本文认为,提高政府审计人员素质的前提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建立注册政府审计师制度。

一、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概念

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人们必须具备执业资格才能从事与该执业资格相关的专业工作的制度。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核心是以资格作为判断是否许可执业的标准。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业确认、执业资格标准制定、执业资格认证、执业资格保证等。

行业确认是指国家有关部门在分析社会各行业特点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各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确定需要推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行业。推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行业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一是该行业的社会通用性较强,与公众利益紧密相关,并且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较大;二是该行业执业者的行为对国家、实体或个人等的利益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应该对该行业实行进入约束;三是该行业对执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这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通常需要通过教育或培训后方能达到;四是通常情况下,该行业应该具有自由职业的特点,对执业人员的自律性要求较强,因此,对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执业资格标准制定是指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确定进入该行业所应具有的必备条件。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教育层次(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专业考试)和道德品质等,有时还有年龄、国籍、继续教育等特别的要求。

执业资格认证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判别申请人员是否具备了执业所要求达到的标准资格。这一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公平、公正、公开和独立。

执业资格保证是指对行业中的执业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继续教育,以使他们能够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平。例如:美国各州规定房地产持照人在每次续登执照时,要学习一些新的课程并通过考虑,并以此作为续签执照的先决条件等等。

二、国内政府审计人员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为了更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政府审计人员的基本现状,笔者进行了一定的资料收集和调查。根据有限的资料分析,国内政府审计人员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来源渠道多元化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特别是地方政府审计人员的来源渠道比较复杂,有从财政、税务等部门中抽调的;有从社会上招聘的;有军队转业干部等等。人员来源渠道不一,这就导致人员的条件差别较大,素质参差不齐。

(二)复合型人才缺乏

从目前政府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看,以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的人员为主,而兼有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环保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三)执业能力有待提高

政府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数据处理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建立我国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必要性

(一)政府审计工作的要求

在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体系中,政府审计属于监督保障系统的一部分,这就必须保证政府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审计人员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在审计人员数量不可能大量增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政府审计人员的素质来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从现阶段来说,政府审计人员至少应具备三种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

(三)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被逐渐引入审计领域,特别是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和审计管理系统(OA)的推广应用,把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建立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该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保证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都具备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四、建立我国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可行性

(一)政府部门的支持

建立我国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从根本上讲是强化政府管理与监督职能的需要,这与政府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一定会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国外参照办法

美国在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有利于我国有计划地推进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研究和建立。

(三)有相关的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可供参考

目前,我国已经在经济的相关领域建立了一些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如: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始于1991年)、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始于1995年)等。这些考试制度在实施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可供建立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时参考。

(四)有大量潜在的生源

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属于公务员系列,是目前人们非常看好的一项职业。同时,政府审计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对提高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今后的个人发展等都具有很大的作用。鉴于此,如果建立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将会有一大批潜在的报考生源。

五、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设立的原则

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设立应该符合三个原则,即:合法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设立和实施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尤其要符合审计相关法规的规定;专业性原则是指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基本内容要充分体现政府审计专业的特点;合理性原则是指在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要充分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兼顾中国国情。

(二)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制定与管理部门

我国的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制定与管理宜由审计署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负责。在资格考试方面,审计署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可联合组建全国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考试办公室,负责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考试的日常管理工作。

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考试办公室设在审计署人事教育司。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考试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考务工作可由审计署考试中心负责。为了做好考试工作,审计署可设立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考试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考试内容的研究、考试大纲的编写、考试政策咨询以及命题指导工作。另外,审计署还可以成立注册政府审计师办公室,主要负责注册政府审计师协会的管理工作。

(三)注册政府审计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基本内容

1.报考条件的认定。(1)基本条件:遵守国家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执行《审计法》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2)学历方面,必须取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证书方面:必须取得大学英语六级证书(或专业四级、托福、雅思相关成绩证明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及以上证书。

2.考试科目及基本内容。注册政府审计师考试主要是为了考察政府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体现政府审计工作的专业特色。鉴于此,考试科目及基本内容可设置如下:

(1)《会计》。政府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搜集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因此,政府审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知识。考试内容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2)《审计》。掌握审计类知识有助于政府审计人员更好地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绩效性进行独立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考试内容包括: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案例分析。(3)《财政》。政府审计工作中很大一部分都涉及到与财政的关系。考试内容包括:财政学。(4)《金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政府审计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金融知识。考试内容包括:金融学。(5)《法律》。政府审计具有执法性的特点,因此,政府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处理意见等方面,必须做到依法办理。据此,设置法律考试课程是必须的。考试内容包括:审计法、税法、经济法。

3.考试的基本方式。考试采取闭卷笔答方式。每科考试均实行百分制,六十分为成绩合格分数线。注册政府审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单科成绩有效期为三年。

4.考试时间。我国每年相关的考试比较多,如研究生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等。为避免与上述考试在时间上相冲突,注册政府审计师的考试可安排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一年考一次。

5.资格认定。注册政府审计师的资格认定部门为国家审计署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资格认定的具体规定为:各科考试满分均为100分,最低合格分数均为60分。各科考试合格者将取得全国审计考办统一印制的注册政府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6.注册管理。注册政府审计师考试注册管理部门可确定为审计署人事教育司。考生可持全科合格证书向审计署人事教育司申请注册成为中国注册政府审计师,批准后由各省级人事部门颁发《中国注册政府审计师》证书。证书由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审计署联合用印,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7.后续教育。为保持和提升注册政府审计师的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注册政府审计师行业人才培养,需要对我国的注册政府审计师人员实行后续教育培训制度。注册政府审计师后续教育培训可分为脱产和非脱产两类。脱产方式包括:参加由省级地方审计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和研讨班以及其他培训项目;到审计署人事教育司认可的大专院校进修专业知识;参加由审计署及省级地方审计部门组织或认可的相关专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非脱产方式包括:完成专业著作或专业论文,并公开出版或发表;担当各个地方注册政府审计师后续教育培训的授课人、省级以上相关研讨会的演讲人;承担学术团体、行业、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课题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出席经审计署和省级地方审计部门认可的专业论坛、研讨会并提交会议论文;审计署和地方省级部门认可的其他形式。

六、政府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设立的其他问题

(一)政府审计公务员录用问题

政府审计部门在录取公务员性质的审计人员时,只录用注册政府审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者。这就意味着只有那些既拥有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证书,又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员才有机会进入政府审计部门。

(二)政府审计执业资格与相关执业资格的关系问题

由于只有取得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并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后,才有资格进入政府审计部门,又由于政府审计部门录用的人员属于公务员系列,因此,在录用方面,要受到名额及编制等的严格控制。在实际中,有相当一部分政府审计资格考试合格者可能没有机会进入到政府审计部门工作,这就存在所设计的政府审计执业资格的有用性问题,即如果相当多的资格考试合格者不能如愿进入到政府审计部门工作,对今后的考试生源就会形成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设置一些优惠条件,使政府审计资格考试更具有合理性。笔者认为,可在政府审计执业资格与相关执业资格之间设立对应的证书认证和科目免考,进而达到提高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考试有用性的目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设计:

1.拥有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可以通过认证自动获得审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达到中级审计师的级别,进而可以从事相关的审计工作。

2.拥有政府审计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可以通过认证免考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中的《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科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取得高级审计师资格的难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

[2] 审计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003.

[3] 武俊.美国政府审计职业化历程.审计研究,2000.

[4] 赵慧蓉.澳大利亚政府审计.中国审计与方法,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