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服装设计教学精选(九篇)

服装设计教学

第1篇: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1.1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最首要的课就是绘画基础课。通过绘画基础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更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但是,绘画基础课的内容很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抓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增加一些学生较易掌握的内容,比如,说结构素描。结构素描是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除了绘画基础课中职学校还开设了绘画表现课。绘画表现课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这门课程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等。教师在讲这门课时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与服装企业、市场等紧密结合。优化课程设置要改变传教学模式,比如说美术设计的教学严重与实际脱轨或者课程之间完全分离,没有寻求各门课之间的交叉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教师在传授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可以同时给学生讲授衬衣的结构与缝制工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美术设计的内容就会交叉整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一门知识的过程中会了解许多其他课程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学更加规范和合理。课程设置上应该注意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人的人体结构有很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补充大量的人体构造知识,如对人体的比例、骨骼、结构等以挂图或模型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使学生具有独立的绘画人体的能力,为以后的服装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目标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对于任何一个即将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功底,为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所学内容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相应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服装公司从事一系列的服装设计工作,比如,款式的设计、服装工艺制造、裁剪、整烫等。还有一些职位,比如说服装打板、样衣制作、质检、服装产品推广等工作,这些岗位虽然都对工作人员的服装设计功底要求不大,但是工作人员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根据以上描述的服装设计岗位的特点以及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

1.3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服装市场的变化周期很快,这一特点既给服装设计行业提供了大量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使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基于服装市场变化快的特点,中职服装设计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付诸于实践,多进行实地考察。理论来源于实践。服装美术设计人才适应市场的能力需要从实践中锻炼而来。学生应该深入到服装设计公司,了解服装设计和销售的全部环节,参观服装设计的整个生产流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为学生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服装设计的课程应该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适当的增加相应的课程,比如说针对市场变动较快的特点,学校应该增加服装流行趋势的欣赏课,让学生可以走在时尚的前言,及时了解服装设计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欣赏完别人的优秀的作品之后要布置一定的作业,要求学生写感想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服装,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上服装设计欣赏课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下服装的图案、款式等。通过对别人的借鉴和模仿,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别人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2结语

第2篇: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第3篇: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关键词】项目驱动服装设计课堂教学

1.服装设计教学中项目驱动模式的应用

(1)可行性分析

从我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来看,无论是《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还是《服装工艺设计》,都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模拟服装企业设计项目进行课堂实践教学,不仅符合学生需求,也符合专业特点。开展项目驱动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专业成长规律,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真正做到“真题真做”。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具有适宜性,能够使教学围绕就业岗位安排开展实践教学,在指引学生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实际生产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

(2)教学设计

在实践教学操作中,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需要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结合起来。此外还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情,因此教学设计应遵循综合性、层级性和现实性原则。在项目设计中,要先将教材知识点与企业实际生产结合起来,然后基于生产需求确定项目驱动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策略的选择方面,教师要设计跨度大且难易适中的项目,要打破传统课时安排,以一个阶段为整体目标任务进行总体设计。项目的实施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3)实施过程

以《服装款式设计》为例,在设计教学项目之前,先与服装企业洽谈,对其品牌进行详细调研和研究,整理资料,与学生共同设计教学项目。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一是确定项目任务,如“为企业设计2019春秋季度男装系列产品的款式”。邀请企业相关设计人员给学生详细介绍项目情况,然后教师结合项目进行分组,每组6-8人,每组合作完成项目,即设计一套男装款式。二是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比如通过网络、杂志、服装市场等渠道收集流行资讯。三是结合收集的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讨论,确定设计思路,明确项目任务数量和进度,并制作演示文档。四是学生开展具体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可各司其职,分开构思,然后再集中讨论,取长补短。教师负责控制设计进度,并对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或情况进行指导。五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本项目设计方案作品进行成果展示,详细阐述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相关技术特点等。在小组展示与讲解的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对于学生设计出的成果,可由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评价,对于合适或出色的设计成果,甚至可以拿到企业作为“款式备选方案”,用以激励学生。最后教师还需与学生对整个项目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总结,查缺补漏,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施结果分析

项目驱动模式教学实践后,结合课堂观察,并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也普遍反映,这种模式教学比单纯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取得更突出的成绩。

第4篇: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1.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兴趣不强等不足,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尤为重要。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阵地,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认识服装专业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指出服装行业作为大纺织的龙头,既要满足十几亿人口的穿着需要,又要扩大出口,为国家创汇。服装专业还是追求美的事业,在美化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在各项活动中渗透职业理想教育,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广泛宣传服装专业的重要性,组织主题班会、举行“职业、理想、奉献”演讲比赛、进行时装表演、学生习作展览、邀请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法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学习服装专业的兴趣。第三,将职业理想教育系列化,职业理想的形成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我们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是社会赋予的责任,是一项追求美的事业。

1.2变革传统教学体制

高职艺术设计类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一直沿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服装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方法的现状必须长度变革。再也不能本末倒置地“重课堂”、“轻实践”。应“重审美”、“重实践”,建立“实用型教学体制”,决不滥造“重艺轻技型”、“时装绘图型”的“半成品”。应目标明确地朝着培养“工、艺一体的技师”型服装设计师的方向发展,应“学以致用”、“艺技并重”地安排和调整传统课程结构。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艺术至上”的设计理念,强化高职的“技能教育”、“速成教育”、“应用教育”、“基地教育”办学经验的优势,加之“创新”、“时尚”、“实用”设计教育的新理念,不断扬长避短地办出高职艺术设计类服装设计的专业特色。

1.3突出案例教学

服装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以培养复合型高级服装设计人才为目的。实现好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美观、舒适、工艺、面料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设计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以对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通过观察个别事物,深入剖析各个方面的因素,研究事实与客观条件以及理论根据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不容易阐述透彻的理论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常常会让学生受到启发而顿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好的案例还能有效增强教学的专业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合理的选取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心致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师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组了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案例具有的典型、形象、直观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易于学习、理解,通过案例教学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恰当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4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

(1)建立教学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教学的硬件条件,不断补充教学需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操作设施,为学生的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前提。

(2)建立课堂专家小组:挑选操作技能好的学生组成专家小组,在班级小组中组织多种形式的配套操作训练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带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3)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结合重点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小设计、小制作、设计型实验等。同时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实际项目,开展研究。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要只关注具体的结果。特别是在概念的设想阶段,应当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设想,适当淡化概念中的不足,提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基本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方案尽可能的完善和深入。通过实践性环节启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素质,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实习基地:在校外与服装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习,使学生对企业的实际动作和市场需求有更直接的体验,然后再回到课堂,深化理论,有目的有方向地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结语

第5篇: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学生是通过技术学习和设计制作的过程来实现自身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过程是关键的,但最后成型的作品也应该是一个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针对如何提升过程的效率以及过程和作品如何能统一这俩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三个层面上的方法,首先是制作课之前学生和教师要充分准备所需要运用的知识和技术,其次是师生的有效沟通,最后是引导学生用情感来创造,让服装设计课堂成为学生迈进今后美好人生的一个台阶。

关键词:

过程;作品;情感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里提到“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实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技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实现这些感知和能力都是以完成作品为目标的,作品的完成是阶段性的成果标志,应该说过程和这个阶段性成果是统一的,但是在实践中确实会出现过程和结果脱节的现象,比如有时会出现个别学生在过程中认真动手但是作品却很普通甚至没完成的现象,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在过程中有所收获,这就是最重要的,但是作品是把这个技术学习过程直观地、固定化地展示出来,也就是说,作品的质量反映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技术的运用、领悟、创新精神的发挥和情感态度等,是学生长大后回忆起这段时间、证明自己参与创造的标志,所以在保证过程的同时,作品也能够展示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美感,这才是教学最理想的状态。

由于服装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涉及很多专业上的方法和技巧,但我们的制作课程加起来仅有14个学时,这对于想制作完整廓形且出效果的服装是很有难度的,短时间内对高中生讲授制作方法是做不到全面、系统、详细、深入的,如果要求学生根据专业流程那样测量、制版、裁剪、修改,学生又容易失去耐心,降低兴趣。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知识、发挥创新精神,最后做出有美感且能体现出个人特色的服装作品呢?首先是准备工作要充分,就是在制作课程之前的几节课上指导学生对设计和制作有个基本的准备。比如在电脑室上课时,教师启发学生寻找设计灵感,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选择获取灵感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搜服装制版图,了解自己作品的版型制作原理,同时记录下自己想了解的但在网络上搜索不到的问题,最后把问题汇总到教师电脑上由教师处理解决。绘画课上也是学生熟悉制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帮助不会画的学生呈现出效果图,帮助修改一些地方,在学生绘图时,教师可以拿着布料查看学生绘画情况并询问了解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作品特点进行技术上的讲解示范,教师如果有一个款式图样集就更好了,这个图样集集合了以往学生制作频率高的款式,也就是说学生们喜爱的款式,比如近期学生们喜爱做灯笼裙、收腰礼服。图样集可以采取杂志内页和手绘图、照片等多种方式,形式不重要,只要把内容清楚的呈现出来就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给学生节省很多时间。

其次是制作课堂上师生要充分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运用技术手段实现作品的效果。教师在前面示范后,学生们就开始了分组制作的状态,这时学生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不做的话,这个时候学生的问题就会特别多,课堂上教师疲于讲解,时间紧问题多,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充分的解答,如果课前有了准备,学生的一些简单的基本问题就会在课堂上减少,这样教师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帮助学生提升作品质量,这时就体现出了沟通的重要,师生在交流中教师根据各组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体现出了面对面教学的高效性。在交流中对于学生灵感的形成,制作方法的使用,教师应及时地记录下来,有时从学生那里也能得到启发,教师也可以问学生问题,从而了解当代高中生的思想特点和他们钟情的事物以及高中生群体所流行的文化,这样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模式。

第6篇: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1)在教师教学与教改方面

专业教研室教师们能够齐心协力地提升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为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积极改进与探索,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同时也存在小问题,如软件课程学习效果一般,建议教与练结合度更紧凑,结合项目实训任务有利于掌握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

(2)在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

学生在学习方面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并顺利通过课程考核或考试。除了学习方面也遇到在生活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老师们在平时中能解决的问题直接给学生们解答和建议,有些待解决的问题,老师和辅导员将在今后工作中尽力帮同学们落实。

第7篇: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关键词: 服装CAD 服装设计 项目化教学 深度结合

随着服装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服装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揭示着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不足:首先,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在传统的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宰者,通过示范讲解向学生灌输统一规格化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方法僵化、教条、机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久而久之会导致不能自觉、自主地研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封闭、陈旧,缺乏和企业、市场的结合。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现今服装行业的内部已经开始细分,不同岗位方向课程结构应该有所区别。大多数专业教师也因缺乏和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适时沟通,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显得封闭、陈旧。最后,原有的教学理念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技能,总体上过于重视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而忽视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很难胜任工作需要,只能进行二次培训,无形中缩小了学生就业岗位的覆盖面,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随着我国加入WTO,服装企业从原有的来料加工向自我研发、自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过渡,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所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基于此,对服装专业课程旧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服装项目化教学正是在此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过程中使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分析、合作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

但现有的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也存在着流于形式、表面化的问题,很多学校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只是简单地将几门相关的课程集中在一起,教学还是按照旧有的模式进行,各门课程由若干个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来实施教学,课程内容单点设置,课程间缺乏必要的串联和衔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各门课程成绩乘以不同的系数,以得出某一项目的最后成绩,该课程评价体系受认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够客观,学生的学业水平得不到正确的反应;工学结合的深度不够,等等。

只有彻底解决以上现阶段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使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和顺利地发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借助于现今行业运用广泛并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服装CAD软硬件,实现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就可以帮助解决现阶段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项目化教学改革得以深化和发展。这二者的深度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场所的结合。

服装CAD是“Fashion 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意思就是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一般有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出样、放码、排料、工艺单制作等功能。它具有快速、高效、功能全的特性,现已在世界上服装类企业中广泛普及和应用,也是服装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场所的使用上就是服装CAD的教学必须在专用的计算机机房中进行,而其他大部分专业课程例如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则在另外的教室或工作室进行,一门课程结束后再开始另外一门,两者之间互不相关。旧教学模式从教学场所上就制约了课程之间有效的串联,学生的技能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有效的实践。加上一个摆在我们眼前的更加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开始了高校扩招的改革,学校中每个专业班级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以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班级人数从原来的每班20人左右迅速上升为每班38人左右,增长率几乎为100%,原来艺术类专业推崇的小班化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和现场的示范,更难得到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这对《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板》等专业技术含量较高、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另外,服装的款式设计的灵感除了可以在传统的纸上表现出来以外,随着世界上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终端上通过相应的软件和辅助工具,充满了灵感的的设计同样可以栩栩如生,这是设计界的一种趋势和要求。

我们发现:要想通过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彻底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首先必须对旧有的教学场所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整合。具体做法是:对普通教室或工作室进行必要的改造,根据将要建成的一体化教室的功能需要,除投入必要的和在行业中具有一定技术领先优势的专业设备和多媒体设备外,必须还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并在电脑中安装服装CAD等专业软件。学生自备的电脑也可以作为教学和实践的必要补充。将普通的教室或工作室有效地改造成为具有特定的教学和科研功能,以及兼备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体化教室。在经过改造完成的一体化教室中,教师除了可以进行传统的教学和示范外,还可以利用电脑设备和CAD软件实现了师生一对一的教学与示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清楚地看到老师的讲演和示范,并可以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后排学生无法看清老师现场教学和示范的弊端,使改造后的一体化教室除了能满足日常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定项目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外,还使学生在使用电脑进行服装CAD软件操作训练时摆脱了对固定的计算机机房的依赖。学生在项目化课程的学习中,既使自身的该项项目所包含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又在不断的练习中使自己的服装CAD的操作技能和计算机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的深度结合与运用,更应该体现在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穿插整合。

“项目化教学”现已在我院如火如荼地开展和推广,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使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在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已经完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总结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在解决了项目的设计、师资的培养和管理等问题的基础上,关键在于解决如何在既定的教学项目中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和串联,使项目能够顺利地实施和开展,真正能使学生在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训练后,能及时地从中获取并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知识和技能形成有效的串联。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已有5个年头,开设的教学项目有: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等多个项目,我们以项目《女装设计》为例,对项目的设置及其开展和实施进行分析。女装设计的项目由以下多门课程顺序组合而成:结构设计基础、女装结构设计、服装CAD、女装设计、女装缝制工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原来的做法是各门课程以先后顺序由相同或不同的老师来教授,最后由学生来进行一定款式的女装的设计,并完成所设计的女装款式的制作和展示,由此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其他各个项目的情况也基本相同。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项目的组成即各课程还是像原来的教学模式那样进行课程的单点设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所谓课程的单点设置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设置中常规的模式,在服装项目化教学中仍然如此,各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分阶段来进行实施,课程相对独立和分散,学生无法把已学过的设计和制版技术等各门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服装款式结构之间共性、关联性和变化的规律不能深刻地理解,影响了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分析项目化教学中课程的配置,不难发现,现代的软件技术已经融入了专业教学,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各个分散独立的课程通过一个有效的途径进行合理的串联和组合。而这一有效的途径我们已经发现,那就是高效、快速、专业的服装CAD软件。服装CAD技术,它除了具有高效、快捷的专业绘图功能之外,还可以对设计图纸进行安全有效的存储和传输,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是每一个服装从业人员都应掌握的一门重要的新型的技术。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门技术的重要性,它在每一个教学项目模块中均作为主干课程出现。它的存在,也让我们解决现今项目化教学中的课程单点设置的问题获得了希望。

服装CAD是一个快速高效的专业工具,它具有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出样、放码、排料和排工艺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就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专业技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服装CAD软件既能满足款式设计,又能满足结构设计、样板制作等服装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的需要的这种强大的专业的功能,在《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样板》、《服装工艺学》等多门服装项目化教学改革后各项目的主要课程的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在一体化教室中,利用电脑和CAD软件进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诸多主干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通过服装CAD软件,使各自不同的课程得到有效的串联。将项目化课程课程的教学和CAD软件的操作和训练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使原先的课程单点设置、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中各个环节联系少、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使课程与课程之间得到有效的串联,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与进步,这将有利于推进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深化。

三、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深度结合,可以对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学习的成果有一个更全面的、更客观的评价,深化工学结合的深度。

现在的项目化教学中最常规的评价方式就是:各个不同的老师对各门不同的课程分别实施教学和考核,按照各门课程在该项目中所占的学分或课时比重,对各门课程施以不同的权重,对所有项目中的课程的所得到分数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最后得出学生在该项目学习的最后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在项目化教学改革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依然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各门功课的分数所占比例的大小由项目负责人根据一定的依据来制定。这种依据有很大的人为的因素,不一定能客观评价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效果。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制定出能客观、真实考量学生在项目化教学的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标准是唯一的,和我们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依据是一致的,就是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符合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的设定是根据工厂实际生产的需要来设置的,那评价体系就必须能检验教学能不能满足社会实际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学生是否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如何来评价和判定这种能力的大小呢?服装CAD给我们客观、全面地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具体做法是:在进行男装项目、女装项目、童装项目等的教学中,在项目学习进入到最后的考核评价时,可以与服装生产企业联合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由企业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来命题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CAD来完成从款式设计、面料的选择到结构设计、到制作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样板(包括放码和排料),再到工艺单的制作等一系列的操作,最后由老师和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来进行评定,得出最后的评价,并由生产企业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款式和样板运用于生产,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使这种评价体系得到良性的发展。这种评价应该是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

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从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升到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全面提高,服装CAD和服装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可以使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审时度势,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办学成败的试金石。这就要求不仅让毕业生走得了,而且他们最好能够对口就业,让所学专业派上用场。因此,很多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这种教学真正实现了声色并茂、生动活泼,学习与操作比较容易,既快捷,又实用,所以激发了师生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因而辅助设计软件的教育俨若洪流,席卷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领域。

手绘设计教育,大凡属绘画基础范畴。但手绘的速度与质量,概不能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同目而语。如设计一张服装效果图,先要画人体模特,再着装配色,需经过很多繁杂的操作过程,要花很多时间,可谓费力难讨好。而使用计算机就方便多了,只要将各种人体模特扫描存贮,就可直接设计服装款式与设色等。且至少可配色256种,最多可达到1670万种,同时还可利用它设计面料进行填充,若用三维填空效果更佳。也可利用它打印很多相异的效果图进行对比式的择优。如此来说,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极佳。此外,利用它打板、排料、放码也很快捷方便。这种现代化应用设备,方可适应当前快节奏的市场及现代企业多款式少批量的生产模式,同时大大缩短了企业技术人员对产品设计开发周期。因而能使企业不断推出应时产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稳操胜券。

21世纪,高科技不断发展,服装设计岂能停留在原始的手绘阶段?!高科技是由人来支撑的。归根到底,21世纪主要是人才辈出,这是时代的呼唤和必然。而人才主要出自教育。因此服装教学应紧跟时代,培养出当今服装设计的合格人才,才能保持教育事业旺盛的生命力。具体来说,华南农大艺术学院服装专业优化了该学科教材的章节结构。突出实践性特点,重视适应性,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成果彰显。试举例说明之。

例1:2000年10月,教师将经过与未经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学生进行一次测验。试题:设计同一款式服装3套。

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手绘。

结果:前者缩短设计时间50%~70%;设计质量明显优于手绘。

例2:学生的服装设计作业基本上全部达标。因为手绘基础较差的学生,过去交不出作业,经过计算机辅助设计,问题得以较好解决。

例3:几年来,全国多次服装比赛的优胜者中,有我院的40多名学生名列其中。

例4:过去,我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尚未起步,而企业又招不到这方面的人才,自2000年启动这项教学以来,矛盾迎刃而解。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他们大都能胜任工作,有的还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这里不是说手绘及美术基础教学不重要,应予取消。须知一切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功夫,对从业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不仅要能在作品中张扬人情、人文、人本的理念,而且必须能用手熟练地绘出各种服装构思的设计图。这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如果手头功夫好,又能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就是如虎添翼。而这个翼是必须要添的,否则就不配现代优秀服装设计师称号,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险境。所以,我院在手绘教学的基础上,加大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力度,并将此列为重中之重,在实践中不断地予以补充完善。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彼我院学生誉为“灵丹妙药”的设计软件的出炉,可视为较好的佐证。虽然说不上是“百科全书”,也算是一套较为完备而又适用的服装设计指南和工具书,莘莘学子人手一套,对他们的学习与就业是大有裨益的。而这一好主意的诞生,正源于教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因此,服装系的师生不会骄傲自满,踟蹰不前。因为目标是远大的,既大又远。已取得的成绩仅仅是迈向目标征程的一个脚印,而整个行程将是一次长征。也许今天认定的目的地,经年后将变为征程中的一个驿站。所以,笔者认为,培养能够引领时尚潮流,与预测新潮流的服装设计师,并不是教学为之奋斗的全部,而仅仅是初衷。接下来的发展呢,恐怕若干年后才能见分晓。

第9篇:服装设计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美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40-2

对高职院校学生落实美育培养,是保证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实用性技能并向着服装设计的更高领域深造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美育效果,就没有足够优秀的服装设计思路和独创性的审美灵感,其作品也就会因为没有独特的思路、独特的性格和文化魅力而丧失设计的灵魂,最终只能成为跟随别人的附庸,无法创新。所以,从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前途考虑,从为我国培养大批实用性服装设计人才、提升我国服装设计产业水平和高度来考虑,也需要重视在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提高学生美育培养成果。

一、对学生美育培养的教学目标和成果预期

(一)服装美学观念的基础培养

服装设计,重在设计。如果没有独特的思路做支撑,就无所谓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培养,第一是审美的理论和知识的培养,也就是美学观念的基础内容灌输。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注意摒弃高职院校强于动手弱于动脑的老传统,没有坚实的美学基础,再灵巧的动手能力,再好的设计潜质都是浪费。只有建立坚实的美学基础,才能衍生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美学思维,创造出更具新意的设计作品[1]。

(二)实用美学培养

实用美学,是指学生的美学系统教育,要灌输实用性的原则。服装设计的美,包括外观的美,也包括造型的美。如果学生设计的服装不实用,既不能作为时装展示,也不能作为日常服装穿戴,那就失去了实用价值。构建实用主义美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的美学思想能够学有所用,也更有利于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实质进步。

二、学生美育培养的优点和意义

(一)促进服装行业人才结构调整和行业优化

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可谓迅速,不过时至今日,提起知名的服装品牌来,基本上都是外来户。真正的本土品牌,非常少[2]。尤其是在高端服装行业、时尚服装设计领域,罕有中国本土设计师的身影,也罕有中国服装品牌。而随着国外服装品牌的渗透,我国服装品牌、服装企业、服装设计人员都面临着了较大的困境,无法突破市场环境的挤压。

能够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效果,相当于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服装设计师,在设计理念上取得突破性进步,以产品赢得市场,这才是服装设计人才的真正出路。而伴随着服装设计人员的水平提升,必然带动国内服装行业整体水准的上升。这不仅是服装设计人才结构的优化,更是服装行业层级的优化。

(二)推动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地位提高

熟悉我国服装行业国际贸易现状的朋友会发现,我国服装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底层阶段,以输出劳动力和产品初加工为主;不仅收益小,而且不利于服装行业的贸易形势。如果能够提升一大批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成果,那就意味着可以为我国服装行业输送一大批具备国际中高端服装设计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可以推动我国服装行业向国际贸易的中高档领域进军,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成为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方[3]。当中国庞大的服装行业成为全世界高端服装和时尚品牌的发源地,那将会给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的提升带来极大的帮助。

(三)推动我国就业形势的转变

高职院校学生近年来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到服装设计来说,由于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不明显,尤其是在设计思路上,大同小异,就不具备吸引力和职位竞争力。如果学生美育成果提高,学生具备很多新颖的设计理念和独到的审美见地,其服装设计就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这自然也就意味着服装行业会有更强大的竞争力[4]。

从相关的调查资料来看,我国并非缺少设计型人才,而是缺乏有创意、有见地、有新意的设计型人才。偶尔出现有这种能力的学生,都是各个服装厂哄抢的对象。我国服装加工企业非常多,这种创意性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十分庞大。如果能够迎合厂家的需要来提升美育教学成果,想必可以大幅缓解学生紧张的就业形势。

三、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理论性的知识比较不擅长,因此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题材的新颖有趣。

建议结合事实,结合业内案例来进行教学。比如美国纽约时装周、法国巴黎时装周,比如国内外众多盛典上的明星、主持人、名人大腕的着装艺术和着装案例研究[5]。所谓美学无处不在,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研究话题。如果教学过程中可以贯穿对这些具体案例的解读,不仅可以带给学生非常新鲜的教学体验,而且教师永远不会因为缺乏案例而苦恼。再者明星大腕是中国高端服装的主要群体,对他们的着装进行美学探讨,也根本不必担心学生接触的美学思想和理念落伍。

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美学思维,提倡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和宽泛的审美素质培养。虽然服装设计上的美学是以视觉上的设计为主体,不过有深度有美学意蕴的服装设计,其视觉效果传达的内容,却绝不仅仅局限于眼睛看到的。很多时候,在服装设计上融入了特定的文化理念、文化符号,比如中国山水泼墨的图案设计、中国书法的写意风格、花鸟鱼虫的生动造型和传统的年画设计、剪纸元素等,其在浅层的视觉效果之上形成的是更浓郁和吸引人的文化气质与性格特点。学生自身的美学修养达不到这个层次,其作品给人的感觉必然无法达到如此深度。

(二)基于网络信息化和数字设计工具基础的演练

高职院校拥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那么就要有效地利用这个机会。现在教育中的专业设计软件和信息化平台,比如网络技术、网络应用、手机应用,都为服装设计中美育培养的贯穿提供了可能。

应该鼓励学生在设计软件上进行随心所欲设计,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将学生得意的作品拿出来做展示,带动学生的讨论。也大可以开设一个博客,把学生们的作品贴上去,让网友自己去评判;或者建立微博对学生作品进行个性化展示。通过这些新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来设计服装,还可以检验大众对设计理念和作品的反映,来推动学生设计作品符合大众审美诉求。

另外,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国内外服装设计大师、服装企业建立联络。比如收集学生设计作品提交给某服装品牌进行评论、筛选,或者邀请提出建议。这种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应用普及的教学方式,不耗费成本,沟通方便,利于接受,对学生的美学理念和能力提升很有帮助[6]。

总结: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对学生美育的培养,是一个利好颇多的举措。不过要真正落实起来,还需要学校教育人员能够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普及带来的优势和便利,以更新颖的教育思路指导学生建立更加宽泛的美学基础,并鼓励学生发表美学见解,进行独创性设计。

参考文献:

[1]赵轶群.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何刚.电化教学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3]周丽宏.浅析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职业教育研究, 2010,(04).

[4]张秀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5]郭爽.论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6]刘兴邦. 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