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社区固定资产管理精选(九篇)

社区固定资产管理

第1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近年来,广州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呈多元发展态势,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导致城市管理工作日益繁重。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运用财务管理方法,对海珠区社区财务管理的问题进行疏导,趋利避害,有控有序,促进社区综合效益,实现社区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研究广州市海珠区社区财务管理问题,利用已有的和新发现的财务管理理论推动社区财务管理建设。

国内外学者对社区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许多不同之处,如国外学者认为,政府应负责宏观调控,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社区财务管理趋向市场化的同时立法保障社区建设,非政府、非盈利组织成社会主体承担社区中介机构,进行社区财务管理。国内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社区治理体制一个突出问题是:政府行政组织的角色及力量过于强大,社区自治组织的角色及作用过于弱小,一定程度上处于自治缺位的状态。所以社区财务管理只能通过完善社区内部制度规范业务的自身方面出发。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解决广州市海珠区社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广州市海珠区社区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1 广州市海珠区社区的概况

海珠区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为33.71万户,总人口为96.72万人;常住人口为156.63万人,区辖内有18个行政街、25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1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17个社会福利单位及共计床位1797张。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广东省居民个人生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55个县(市、区)中,海珠区居民幸福感最高。同时,全区已形成“社区牵头、物业配合、分类管理、居民自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2.2 广州市海珠区社区财务管理的现状

海珠区社区经费来源有三个部分:一是政府拨付,其所占社区收入比例最大,主要用于行政性开支,由海珠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可知:全区全年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安排街道各项经费60169万元。主要安排了居委会专职人员经费7789万元及居委会办公经费759万元,出租屋和外来人口管理支出6470万元等。政府拨付数额仍每年递增,但在日常运作中切实分配和用好这庞大的资金对本地社区财务管理发起更大的挑战。二是向本居住地区的居民和单位筹集,主要用于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三是社区居委会兴办的服务事业。

调查发现,从居委会的社区事业收入和经济收入中所收取的经费占总经费比重不大,但是分项多而零散,很难做到全区统一管理。这部分资金的收支是否合法合规,从收取的资金能否循环用到群众所需的地方,还有对这两笔经费的合理监管一直饱受争议。

2.3 广州市海珠区社区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专项资金缺乏整体规划

近几年,市、区一些部门把部分社会职能剥离给社区,导致社区工作加大,专项资金需要重新规划。但是大多数社区在专项资金的整体规划上,还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和操作尺度,分配常常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部门之间不均。为了弥补专项资金不均的情况,有部门会以发展部门社区服务为由,获取专项资金,用于弥补正常经费不足;而可留用结余资金的不成文规定,使结余专项资金偏大的部门容易出现公款私存等情况。

(2)社区费用支出缺乏控制

社区日常费用开支包括社区人员工资补贴、环卫保洁工作费用、办公开支(含文印、水电、通讯等费用)、党报党刊征订、为群众办事(如更换路灯、维修下水道等)以及行政工作招待。而社区财务工作原则上要求行政零招待,杜绝香烟、礼品、礼券等支出。非行政性招待要注明招待理由,并做到限额控制,逐笔公开,接受居民监督。但实际上,能按要求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对于社区的费用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表彰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导致这部分支出每个月浮动性过高难以控制。

(3)社区自收资金收取随意性大

某办公楼前公共用地长期停放着私家车,附近有两个老旧小区并没有物业公司管理,私家车则由一名居委会雇用的“看车人”保管,每辆车每月收费300元,虽然没有超过物价部门的有关收费规定,但是该收费行为是否得当,没有发票只有一张停车卡和一张盖有居委会章的收据是否会导致合法税收流失。个别社区还有以精神文明赞助费、社区服务管理费、户籍管理费、计生管理费等趁机“创收”现象。

(4)社区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对口分级管理

社区日常使用固定资产数量不多,流动性低导致资产被疏忽管理。在一社区固定资产账簿中,仅仅简单地登记了固定资产名称、购置年月,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进一步的资料描述现实状况,造成会计数据不实。同时存在固定资产支出私有化现象。固定资产也没有按照实际需要分耐用程度和价值高低进行盘点和定期维修管理,久而久之造成资产的流失。

3.广州市海珠区社区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一方面,从定义上看,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的日常业务操作不像国家事业单位有具体、统一的办理口径,也不适用事业单位和独立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日常工作中依照更多的是业务建议和服务指引。

另一方面,社区没有建立起细致规范的经费资金划分制度、费用支出审批报销制度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而且社区之间也存在各层面差异,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进程存在深浅不一。日常工作仅靠以往粗糙的处理方法必然会模糊职能,错乱岗位间的责权利,不利于社区对资金资产进行监督和服务业务成效考评。

因此,有理由认为财务管理制度缺失是引发社区财务问题的根本原因。

3.2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

从社区一致的管理基调上没有配合制度执行监督或执行控制不严,延伸出业务操作不合规、控制不得力问题。区内只有少数社区居委会会配备专业会计人员负责日常会计工作外,开支坚持主任“一支笔”审批制不利于他们在处理好社区多项职能的同时做到财务工作细致化、标准化。费用支出在审批过程没严格经讨论征求多方同意,居民理财小组监管度不高。社区没有完善内部审计,有关部门在检查时只针对制度的制定情况,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这样加剧了问题产生后无人改进的恶性循环境况。

因此,有理由认为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审批过程不严,内部缺乏有效检查是严重制约社区的内部控制执行和资金实施效率的主要原因。

3.3 资产管理方法欠佳

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等特点。社区没有针对使用周期长短不一,维护保养需求不同的设备和资产进行点对点分级管理,做到动态变化能在固定资产账簿中予以披露,固定资产像房屋、院落等建筑物还好说,对于轻便的灵巧物品就不好去管理,造成资产管理漏洞导致资产流失更加普遍。

因此,有理由认为社区固定资产管理缺失,是由于没有应用合适的资产管理方法和遵循应有的资产分级对口管理。

3.4 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于设立民主理财制度和开展社务公开化的社区,其目的在于使社区财务管理工作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控制不合理开支,缓解社区关系。但监督工作并未达到预期,普遍表现为:一是作为监督主体的民主理财小组业务素质偏低,存在无力按规定要求开展监督工作。二是许多居民参与意识淡薄,不少地方的社区管理工作基本上停留在政府发动、组织、安排的状态,没有调动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广大居民对公共事务关心较少。三是社务公开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必须公开什么,什么时候公布,没有征求居民代表意见,社区间公布信息可对比度不高。

因此,有理由认为社区财务管理不仅内控重要,外在切实的监管机制更是发现社区先存问题,促进社区良性循环的重素。

4.广州市海珠区社区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完善社区财务管理制度

海珠区街道社区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针对社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操作、运行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细致的研究,完善相关财务管理规定。

有专业会计处理能力的社区,可实行独立核算和“钱账分离、日清月结、项目审批、定期审计”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能力配备的社区可以联合邻近社区实行会计业务,社区所有财务活动必须遵守有关财政法规、行政法规和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严格执行资金使用和费用支出的审批权限和审批流程。规范财务手续,社区经费原则上实行先商议、再审批、后使用。各类报销单据应写明用途,并有三人签字(即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严禁先支后批、白条报销。固定资产坚持先入库后领用,先鉴定后报废、先报废后申购的原则,规范固定资产制度。

4.2 责权利结合执行内部控制

执行社区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到位,减少业务误差。采取方法是依据内部控制的内容确定关键控制点。

社区财务管理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经费资金,二是费用支出,三是固定资产。执行步骤可有:社区内部控制的起点可以从主动依法维护居委会财产权,保证经费来源开始。财产进入社区后,通过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具体细分为:经费资金的划分,调度,使用环节;社区的经费支出审核和报销环节;固定资产的购入、报废手续及清查环节。以固定资产为例,各社区财产负责人为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人,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在购置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由使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固定资产购置申报表,审批后由街党政办按政府采购相关规定进行购置。社区所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每两年由社区财务小组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小组成员由街纪委、社区负责人、财务人员等组成。清查结果要及时报告分管领导和行政主要领导。对在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情况,要及时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对权利责任实施控制,居委会可以针对岗位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这两点开会讨论并制定《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对管理不善、使用不当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由财产使用社区及当事人以书面形式说明情况,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并处以损失价值的10%-30%罚款。

4.3 建立财务管理绩效考评

社区财务管理绩效考评是通过把财务工作量化后评级定性,根据考评后反馈的结果优化财务处理流程,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开源节流形成良性工作成效。建立的步骤可有:由居民委员会开会征求意见,起草《社区财务管理考核细则》、《财务管理工作奖惩办法》等规定。

现以居委会主任的绩效考核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做法可以从规定绩效考核的时间间隔和考核内容开始,分为月度、年度考核,月度考核由关键业务绩效指标、管理成效指标、出勤三个要素构成。这三要素一方面会呈现居委会主任工作成效并能作为实施奖惩的依据。然后主任应根据关键业务绩效指标、管理成效指标制定个人工作计划和指标方向,考核指标主要为:财务规划、调整按时开展及完成率,各项费用支出合理性、准确性,固定资产管理满意度等。

第2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问题;建议

1 国有企业简介

温州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来水分公司(简称本公司),于1958年建厂生产自来水。公司主要负责所属各水厂、泵站和营业、抢修、客户服务、调度等部门的生产与业务。经历50多年的发展壮大,供水规模名列全国同行业前40位。日供水规模95万吨,供水面积3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319.7万人,供水管道总长约2212多公里。供水范围遍及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大部分区域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等,基本形成“一城一网”城市供水格局。

2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固定资产制度不完善

本公司现设有财务管理处,成员岗位有财务经理、审核主管、会计、出纳等,但对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未建立完整的管理办法。虽参考了《企业会计准则》,但对自身的固定资产内容细分比较粗广,确认与分类不够细化,有的固定管理办法挂在墙上与实际办事流程相违背,有的固定资产因历史原因采购流程工作不规范,造成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等现象。

2.2 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本公司固定资产的购置规定了申请、审批、入账等流程,但针对现实中实际情况未进行摸底排查,应该购买的未买,不必要买的买了很多造成流动资金的浪费。同时固定资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规定比较详细,但缺少固定资产的可行性研究,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未建立完善的集中采购,有的固定资产采购流程走形式未货比三家。同时存在一些外购的固定资产场地整理费,运输费,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的发票存在难开据,事情难办,往往以多花钱找或中介机构办理,虚增了固定资产的成本,导致固定资产发票金额失真,给国有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

2.3 固定资产入账差错原因

固定资产入账差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办事人员对固定资产规定政策及业务操作流程曲解误读,存在固定资产定量与定性确认幅度大,导致对固定资产的入账口径不一致。其次未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卡片管理,未做到使用、管理、账务三账的一致。最后就是固定资产新增、转移、调拨、报废等入账流程缺少管理的灵活性,未及时与时俱进和简化办事流程。

2.4 固定资产折旧的确认

本级单位及子级单位内部使用机器设备类缺乏完善的折旧年限规定,间接导致日常基本保养计划和保养维修工作。有的单位注重眼前利益,为减少成本支出节省维修费,该修不修,导致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有的单位未将已闲置的设备存放于专门保管地方,还有的因为设备保养不及时造成能用的设备提前报废,严重破坏了国有企业发展后劲。最后剩下确实需要报废的资产,相关个人或部门未按照相关的固定资产报废流程执行,损失了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

2.5 固定资产长期闲置原因

本公司的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原先购置或建办的固定资产因后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导致原有的设备提前淘汰,故前期缺少可行性专业研究。二方面自身因生产性项目立项前期缺乏相应可行性分析,导致前期预测工作粗糙,没有对立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产生的问题没有积极对待和处理,导致一些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性工作。

3 解决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3.1 固定资产制度方面完善

本公司是温州地区垄断的国有企业单位,更是为民服务的保障单位。因其特殊性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需严格遵守新《会计法》的制度执行,同时需要结合本公司的特点进行细分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目录如按办公区细分:办公桌、办公电脑、空调等,共公区细分:工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网络中心(生产器,办公器),生产区细分(泵房、取水前池、加石灰间、中控室、高压配电柜)等。按照新《会计法》要求及结合本公司的情况,设置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标准线,符合标准线以上的固定资产按相应存放地点进行实物管理,同时与奖罚机制和年度考核挂钩,做到人人爱护固定资产,人人管理固定资产。

3.2 固定资产入账方面

国有企业要制订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要求入账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确认固定资产。根据使用、管理、财务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卡片、合法有效的票据及附件(如合同、订单、固定资产清单等)及其他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资料进行付款并据实入账。同时借助会计师事务所的中间机构和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记录的数据进行核查,纠正固定资产账本中的错误或者遗漏数据,以便保证数据专业性和真实性。

3.3 固定资产使用方面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方面包括使用部门管理与实物管理。使用部门管理方面确认资产管理员,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做到卡、物、账一致,规定使用部门的领导人为固定资产第一责任人。实物管理方面需要如实登记实物的购入时间、生产单位、型号、规格、地产、单价及金额,对领用部门或个人登记领取的时间、物品的名称、数量及其它等。同时制订固定资产盘点计划按月、季、半年、年为时间点进行清点和整理,做到账实相符,针对有歧义的固定资产报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备案,研究解决现在存在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

3.4 固定资产新建、更新改造方面

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新建或者更新改造的时候,首先要立足实际情况并对固定资产的项目投入进行可行性分析,满足预期生产经营目标,并报上级公用集团部门批准和备案。其次,本公司要建设固定资产项目时,应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并派遣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和具有专业知识技术人员参与本公司固定资产项目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并为改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相应条件,有效的控制和节约成本,能更好的为本公司长远发展提供后勤保障。最后,国有企业应该聘请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以便使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保证固定资产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5 固定资产报废处置

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置应按照新《会计法》制度操作流程梳理对应该报废的,闲置的,无用的固定资产进行集中清理,并聘请中介机构对报废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建立固定资产报废资料档案,将固定资产清理所得的收入上缴国有企业资金账户,防止固定资产继续贬值和流失。

4 结束语

固定资产是国有企业重要的经济生产力,科学合理有效的系统管理,将是未来国有企业可持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2]刘玉平.国有资产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第3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一)开展“十二五”中期评估。组织人员、聘请专家编写《“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对我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对“十二五”各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并提出部分指标调整建议和“十二五”后期重点工作建议。

(一)科学编制年度运行报告。科学撰写了2013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全面、客观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在完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的基础上,我委坚持每季度对我区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并完成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报告,提出相应经济社会发展措施建议,切实为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当好参谋助手。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备案审批。截至11月底,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备案89个,总投资额280.15亿元。其中房地产项目41个,总投资额136.87亿元;工业项目17个,总投资额4.47亿元;服务业项目18个,总投资额66.17亿元;农业项目5个,总投资额约3.73亿元;其他项目8个,总投资额约68.91亿元。其中有部分项目企业注册地址不在我区,在我委和招商办共同协调下,共有18家企业将注册地址迁移到我区,促进全区财税收入增加。

(三)公务车车编管理。根据区领导专题会安排,我委牵头起草《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并依据各单位人员编制及工作情况对区直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车编进行重新定编,相应的定编通知已下发至各单位。11月对《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现已完成初稿并征求公务用车管理相关部门意见。

(四)经济发展指标协调与促进。根据区政府工作报告责任分解,固定资产投资由我委主要负责协调和促进。根据工作安排,我委对区内近两年备案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回访,了解项目开工建设进展情况,并敦促企业积极上报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同时与区统计局统计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存在我区建设项目列入其他区、漏统和少报、部分项目征地拆迁款项没列入统计等问题。经我委和区统计局共同努力,目前已补统投资项目24个,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19.65亿元。10月份对追加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征地拆迁款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追加固定资产投资18.09亿元。截止10月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66亿元,增长28.7%,增速全市第一。

(五)政府投资项目申报。根据市发改委《关于编报2014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委积极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项目申报工作,并对各相关单位申报项目进行筛选,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我区经济、民生等要素,着重向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改造方面倾斜,最终汇总出41个政府投资项目上报市发改委,计划总投资额233041万元,其中2014年度计划投资107935万元。

(六)统筹城乡和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参与《加快统筹城乡和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起草工作,多次协同市发改深入乡镇开展调研,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申报城乡统筹示范实验区项目。

(七)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全委干部认真学习市委《关于规范公务消费行为入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公务接待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海办发〔2013〕20号)、市纪委《关于严明纪律过节坚定不移纠正“”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开展廉政风险防控自查,并针对各风险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制定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方案,完善“三重一大”等事项审批流程。

(八)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前进村挂点帮扶工作,春节期间,我委深入挂点村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并为40家困难户赠送慰问品(油、米等生活必需品)。加强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指导和监督,主要抓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消除不稳定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指导,及时化解矛盾和问题,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办理答复人大、政协代表提案件15件,其中主办件2件,协办件13件,代表满意率100%。其他“美丽乡村、洁净家园”、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五大工程”环境保护等工作按区委区政府要求顺利开展。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控和预测能力不足,造成部分经济社会指标计划制定偏高。

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分析深入程度不够,主要有关职能部门对管理行业管理不够深入,造成部分行业发展数据空缺。

第4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一、__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完成情况

__年,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全区投资工作运行平稳,达到__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__亿元,农村集体与城乡私营企业完成投资__亿元,分别占投资完成总额的__和__;按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__万元,占__;第二产业完成投资__亿元,占__;第三产业完成__亿元,占__。

__年投资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1、投资总量实现较快增长

__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在加大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技术改造与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大服务业政策调研和支持力度,对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与资金落实情况加强督查,保证全年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

2、全区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显著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农业完成投资__万元。重点建设了四个畜牧养殖场、一个水产养殖基地和一个花卉养殖基地。工业投资完成__亿元,重点建设了工业园标准厂房,完善了硬件设施,提升了各工业园区的招商能力和载体功能;企业技术改造投入__亿元。在第三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年完成投资__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__亿元,拓宽改造了多条道路;投入__亿元进行商业、餐饮、旅游网点的建设。

4、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在小城镇建设中,初步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信贷资金为辅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多元投资机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化了用地制度改革,吸引金融、通讯、保险等部门到镇区落户投资;在配套费用、土地出让金等方面完善了引资优惠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采取政府与公用事业单位合作的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镇区集中供热与供气等各项事业。

二、__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主要问题

1、投资管理工作尚需加强,项目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考/:请记住我站域名/核制度建立不长,对投资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资金等表层阶段。对完善投资体制,改善投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研究不够,所做工作不多;有关职能部门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制度和管理网络,强化项目市场调研、资料包装、建设运行等方面的工作还较为薄弱,缺乏有效配合与合理衔接。

2、投资主体单一,缺乏有效投资渠道探索

资金紧张一直是影响投资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在经济运行中,农业结构调整还不到位,科技信息和技术含量不高,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还未形成;工业方面增量资本投入少,工业经济增长主要靠存量资本的贡献,缺少新的大型工业项目投产;第三产业中个体私营小企业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匹配。

3、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城镇载体功能不强

在投资结构上,国有和集体投资仍然占主体,个体私营投资增长缓慢;在生产性投资中,工业技改投资和技术支撑力度还不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投入不足,引进项目不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和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对市容、公共设施、绿化、交通等方面的管理研究不够,缺乏有效制约机制。

三、下一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措施

1、加快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开放式农业

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扩大无公害生产,进一步完善提高蔬菜、花卉、饲草、淡水渔、肉类等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信息、科技推广、市场监测等体系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战略性调整,形成开放式工业新体系

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进行嫁接、联合、重组,巩固提升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物科技、电子信息等新兴行业,扶持医药、精细化工、金属制品等主导行业加快发展,促进工业行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企业改革。

3、发挥优势提高水平,努力把服务业做大做强

重点建设__旅游区,形成集观光、度假、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大旅游产业。开发__旅游项目,把__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重点培育__等市场群,建设商业设施,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体系,使我区成为面向“三北”的重要物流基地。

第5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10 years, th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thre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Gansu, Qinghai, Xinjiang), and the scal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expanding. By comparison on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scale and the level of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thre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with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country, this paper get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wester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wester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

Key words: western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investment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065-03

1 绪论

1.1 国家相关政策解读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相关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瓶颈”[1],

从国家层面上讲,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是西部地区的工作重点。

2000-2010年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拟规划、打基础”的十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果足以影响该地区未来的发展。本文拟以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以下简称“甘、青、新”)为例,总结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西北地区要发展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先行

基础设施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周期长,前期投入很难取得效益,建成后也是直接效益较小而间接效益更大,具有显著的经济外部性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对GDP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如在“九五”期间,沈阳市每年的GDP增量中,平均约有25%是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2];基础设施增加投入1%,总产出将增加0.13个百分点[3]。按照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对GDP的边际贡献率,可以得出基础设施投资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率的结论。从而得出,西部地区要发展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先行,这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是相吻合的。

2 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2.1 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得阶段性进步

2.1.1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变化趋势

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市政工程、电信工程、公共设施和水利环保设施等建设的投资,不同地区所相应的基础设施行业不同。由于西北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资本存量数据难以获取,本研究以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参照系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4]。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启动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不断提升。由图1、2可知,2001-2010年西北“甘、青、新”三省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甘肃省年平均增长率为24%,青海省年平均增长率为20%,新疆自治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9%。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长。

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走势。据分析可知,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般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左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必要作为一项衡量发展的指标进行探讨。参照《中国环境统计年鉴》[5],西北三省近十年来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本呈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要整体优于“十五”期间。

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

由图2可知,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从2001年的46.7%上升到2010年69.7%,十年间增长了23个百分点,说明西北三省的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加大,城市化建设水平逐年提升。

但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并没有同步增长(见图3),在“十五”期间有显著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2%下降到2006年的0.9%,2007~2010年有小幅回升。这说明在西北三省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旧账未清,又欠新账”,环保投资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不能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环保支撑。

2.1.2 西北三省与西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对比

①现状。2010年甘肃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最大,高于西部和全国;新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最小,低于西部和全国;青海水平居中,西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具体数据见表1。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未来青海、新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还有待加强。

②变化趋势。2001-2010年西部、全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变化曲线基本平行,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西部的投资比重高于全国。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其中,2001-2004年高于西部和全国,2005年低于西部高于全国,2006-2010年低于西部水平,与全国持平,趋势见图4。

2.2 西北三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明显 本文依照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相关环保要求,分别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电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全面分析2001-2010年西北三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本文选择“公路里程”、“邮电业务总量”、“年末供水管道长度”、“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四个指标,来定量评价2001年、2005年、2010年西北三省、西部和全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情况。

由表2可知,西北三省“十一五”期间的公路建设里程要远高于“十五”期间,这与相应时段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正相关关系;西北三省这10年间的邮电业务总量上升势头明显,当地的通讯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西北三省这10年间的年末供水管道长度增长速度要低于西部和全国,“十一五”期间的差距比“十五”还要大,未来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得到突出和加强;西北三省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十五”期间提升较快,但到“十一五”期间有所放缓,低于西部和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未来需要不断提高西北地区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不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交通运输、电网通信、水利、环境四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交通运输和电网通信类的指标年增长水平比较乐观,水利和环境类的指标未来发展还有待加强。

3 目前尚存问题

3.1 总体规模明显不足 西北三省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公路里程占全国的8%。2010年西北三省的公路网密度为1176公里/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公路网密度的28%;铁路网密度为30公里/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铁路网密度的32%。相对于辽阔的国土面积,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明显不足,路网密度小、连通性与网络性差,对交通运输的速度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

3.2 西北地区的交通设施很不配套,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技术水平也不高 该地区交通设施高等级路段少,低技术等级路段长,总体质量较差。2010年西北三省的公路里程为33.4万公里,其中31%为二级标准以下的等外公路,高等级公路比重比全国低13.4个百分点;2010年内河航道里程为1335公里,仅占到全国的1%,通行能力较差;航空发展起点低,规模有限及经济效益差。

3.3 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更多地利用了社会投资、私人投资与外资,西北地区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低,筹资难度大。2010年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仅占0.8%,低于全国2.4个百分点。缺乏市场化的投资机制,将极大影响西北地区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和环境破坏的风险 重复建设将造成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浪费,同时影响环境、阻碍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面对国家大量投资,如何统筹、一体化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是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

4 探索解决的途径

4.1 联合国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应达到9%~15%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的城市基础设建设投资的比重,虽然在弥补历史欠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远远没有达到联合国提出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长期处于占全社会固定资投资比重的较低水平上,由此造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长期欠账。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同步或高于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这样才能使城市环境保护投资“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以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2 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要适度超前,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必须赶在别的开发项目之前加以实施,而且建设规模和标准要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以满足未来发展要求。

4.3 不断改善西北地区投资环境,动员和引导全社会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创造条件

通过引用BOT等先进融资模式吸引国际优秀企业参与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入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西部基础设施项目的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

4.4 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 西部大开发是在国家财力支持下的一项战略决策,其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十分珍贵。从环境污染和治理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比生产性项目的重复建设危害更大、浪费更大。所以西部地区面对中央、地方巨额投入,要认真做好规划和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出预判并留有余地,避免盲目上项目、重复上项目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曹翔.运用BOT模式促进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1,10,106-109.

[2]马树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测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30-33.

[3]姜轶松,朱喜.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J].管理评论,2004,(9):57-61.

第6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一、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㈠解放思想,逐步实现水利产业向市场经济转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水利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灌区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影响效益的发挥;防洪标准和抗旱能力逐年降低,干旱仍然是主要灾害;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水费征收越来越困难,不能足额征收;社会经济效益不显著,自身财务效益低,工资难以保证;受长期计划经济束缚,行业经营单一,缺乏活力。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解放思想,打破长期束缚水利产业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把思想观念转移到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上来,把水利产业纳入市场机制,建立具有活力和生机的水利经济新体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巩固与发展、兴利与除害结合,治理与开发、建设与管理、服务与经营并重,逐步壮大水利基础产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服务。㈡改革投资体系,拓宽筹资渠道改革投资体系,拓宽筹资渠道,是水利产业改革的关键。“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系。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目前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要抓住国家投资开发大西北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投资,壮大灌区实力,同时多方筹措地方投资进行工程建设。水利产业有它的特殊性,要按照社会公益型、有偿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三种不同的水利产业类型,确定不同的投资方式。对于防洪和灌溉等公益型工程,应走国家无偿投资和社会受益对象集资相结合的路子,从单纯治理服务型向开发经营型发展,合股开发、合股经营、拍卖经营。中型灌溉工程、支渠以上以国家投资为主,田间配套工程和小型灌溉工程实行投资分摊,谁受益、谁负担。乡镇企业供水、水电等生产经营性工程,实行有偿贷款、自筹、股份制等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集资办法。㈢建立水利固定资产良性经营管理体制水利固定资产是水利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水利走向市场的物质条件,必须加强对水利固定资产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的目的是固定资产增值和保值,制止水利固定资产流失、损坏或被无偿转移。首先,要对水利工程进行加固改造,使其达到应有的效益;其次,要转变思想观念,由过去单纯管理型转向管理、开发、经营型,由单纯为农业服务转向为全社会服务、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变确定性水费收取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动态性水费收取,拓宽管理的内涵,把管理、服务、经营结合起来,努力建立建设、管理、开发、经营、服务融为一体的一体化经营机制,壮大水利产业,办成真正的水利经济实体。㈣改革价格体系,合理收取各项费用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水费是水管单位的经济来源,古浪河灌区水利工程基本上是为农业服务的,农业效益较低,影响灌区的水利建设。扭转这种现象的根本出路是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依法收费的法制管理体系。在搞好灌区续建配套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灌区水价改革力度。

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考

㈠全面实行合同化管理,调整运行机制管理处根据下设单位性质和职能职责,按照现有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在实行定岗、定员、定责的基础上,推行全员聘用制,所有人员竞争上岗,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由择业,以合同为纽带的用人机制。单位、个人都签订相应的责任合同,实行基础工资、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分配制度。㈡明确经费渠道,严格定岗定编,推行管养分离管养分离,就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招聘、竞争上岗,在定编定岗的情况下,减员分流,以改增效。将管理处从单一的服务型转变为管理经营型,积极推行“千分制”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以工资为突破口,每人每月拿出工资总额的10%,按“千分制”考核等级发放,若全年累积得到3个三等考核成绩者,不得享受年终奖金。这样,既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调动了积极性,明确了责任权利,又可以使干部职工的收入与实绩直接挂钩,扼制人浮于事的被动局面。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实行“四包一定”,即包工程管理、包水费计收、包供水管理、包维修养护,人人定岗,责任到人,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㈢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为分流富裕人员开辟新的岗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争创效益,增收节支,一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本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集体入股与个人入股相结合,个人集一点,单位补一点的办法,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为减员增效创造一定的条件。㈣提高用水透明度,吸收用水户参与灌区管理,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借鉴其他各县区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行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模式,定期或不定期向用水户协会通报灌区上游来水量、灌区需水量、水量调配等情况;在灌溉供水和水费征收环节中实行水票制和“两卡一证”(灌溉用水明白卡、水费收缴明白卡、水权证)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灌溉用水透明度。灌区管理处将根据协会内各用水户水权证限定的用水控制指标和定额管理指标以及当年来水量预测,审核用水计划,并负责将水量分配到支渠分水口,下达用水户协会;斗渠水量由“用水户协会”负责协调分配;水费由“用水户协会”负责收取后上交管理处统一购买水票。斗渠管理及维修由“用水户协会”负责,实行工程维护“一事一议”的参与式管理机制,增强用水户在灌区管理上的“主人翁”责任感,使灌区的灌溉管理运行机制更为规范,以解决长期以来工程建设与后期维修养护脱节的问题。

作者:曾魁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古浪河系水利管理处

第7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房地产投资项目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它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经济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区坚持走改革、创新、发展的路子,有效地推动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发展,连续几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市内六区首位。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不容乐观。年增速减缓,较年同比下降21.28%。2009年1-4月份,累计完成额为11.6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0%。对此,各部门要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固定投资适度增长。

二、强化措施,优化环境

针对目前的形势,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精神,简化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程序,构建各部门配套完善、联动互进的服务体系。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建设、规划、环保、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环节做到能简则简,能快则快,为投资工作创造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相关服务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服务力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投资项目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服务内容涵盖招商引资、项目立项、规划选址、征地拆迁、办证注册、招标施工、经营管理等与投资有关的整个过程。对凡列入市、区重点项目的,各相关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打破现有的一些管理程序,加速项目前期报批进度,指导和帮助企业解决投资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尽快实施。

三、成立机构,健全责任机制

(一)成立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区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发改委、建管委、国资委、财政局、经贸委、招商办、房管局、文化和旅游局、教育局、卫生局、体育局、园林局、市政局、人防办、科技园管委会、工业园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

主任:

副主任:

工作人员:

此项工作由发改委牵头,建管委、统计局配合,分工负责,密切合作,协同做好我区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目标具体工作。

(二)相关部门职责

1、发改委牵头负责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定期组织建管委、统计局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对区域内固定资产投资状况进行月度分析,及时组织办公室成员向固定资产投资目标领导小组汇报情况;负责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分解,负责区属企业、行政事业项目的统计报表收集、审核、汇总上报,确保社会其它项目年度内完成3亿元;4-6月份确保社会其它项目上报市统计局投资2亿元。作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管理部门,要从项目投资计划、核准、备案等方面切实履行职责,提供优质服务;加强重大项目的投资信息收集反馈管理工作,加强对区重点建设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和跟踪服务。

2、建管委负责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做好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的组织工作;加强房地产项目的监督与监测;在项目开工建设过程中及时掌握建设项目的投资及统计报表情况,并协调解决施工中产生的问题。落实房地产项目一表双报工作,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向市统计局上报报表的同时报建管委。建管委要对项目统计情况与市统计局反馈数据进行检查对比,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对拒报单位报市、区统计局协助解决。年内确保完成房地产项目(含经济适用性住房)72亿,4-6月份确保房地产项目上报市统计局投资18亿元,力争新开工项目规模20亿元。

3、统计局负责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要做到投资反馈平台数据下载全面及时准确;完善投资统计、监测、传输等机制,实现统计资源共享;协调市统计局对相关人员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培训;做好与市统计局有关投资统计数据的工作衔接,对区属统计工作监督检查。区统计局要发挥各街统计工作人员的作用,对所属管界内中央驻津、市直属其它项目进行排查,依据市统计局4月份项目名细进行对照,凡表中没有列入的在建项目及时将情况反馈区统计局、发改委协调解决。

4、各领导小组成员责任单位要做好各自部门及下属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上报工作。凡投资项目应按照统计法规定超过5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都要向发改委报表,不得瞒报。同时做好上级部门在我区建设项目的信息反馈与沟通。

四、加强统计,建立统计体系

按照我市固定资产目标在地考核的要求,我区项目建设单位涉及中央驻津、市属、区属、民营、三资等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按项目分类有新建、改建、扩建、设备单购等项目,投资统计结构复杂,由于一些单位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和统计渠道不畅,在项目投资统计上存在一定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在宏观管理与决策中的作用,结合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特点,各有关部门、单位都要对责任分工范围内的项目做好监督检查和统计工作,共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具体分工如下:

发改委负责区属行政机关、事业团体、企业(含三资、民营)项目统计工作。

建管委负责房地产开发项目统计工作。

国资委负责国有资产项目统计工作。

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固定资产与财政拨款建设项目统计工作。

经贸委负责区属企业与个私企业投资项目统计工作。

招商办负责三资企业投资项目统计工作。

房管局负责房管项目统计工作。

文化局负责文化项目统计工作。

教育局负责教育项目统计工作。

卫生局负责卫生项目统计工作。

体育局负责体育项目统计工作。

公安局负责公安项目统计工作。

园林局负责园林项目统计工作。

市政局负责市政项目统计工作。

人防办负责人防项目统计工作。

科技园管委会负责园区项目统计工作。

工业园管委会负责园区项目统计工作。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中央驻津、市属项目统计工作。

检察院、法院各自负责直管项目统计工作。

五、明确要求,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1、加强领导,落实人员。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由一把手负责明确分管领导、确定具体工作人员,按照《意见》的要求,落实好各自工作,按月按季,完成好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与固定资产统计工作。

2、定期分析,加强调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于每月市统计局数据反馈后定期召开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会,研究解决投资、统计、考核目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8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根据《市“两型社会”示范机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区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书》文件精神,为扎实推进“两型街道”创建工作,严格按照《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街道创建指标(试行)》明确的创建指标体系规范创建活动,对照市、区创建标准和目标要求,现结合街道实际,提出河埒街道“两型社会”示范街道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总要求,以“两型社会”示范街道创建为载体,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升级、宣传教育等措施,增强企业和民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低碳经济,打造适宜的生态人居环境,把河埒街道打造成为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能型”示范街道。

二、创建活动范围与对象

街道辖区及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机关。

三、创建目标任务

到2013年底,街道初步建设成为“两型街道”示范单位,并通过市级考核验收。

具体工作步骤是:2013年上半年创建工作重点是开好局,起好步,夯实基础,做好创建宣传动员、成立工作机构、编制创建规划、实施环境整治等工作。下半年将进一步深化创建活动,强化措施,巩固成果,全面做好“两型社会”示范街道创建达标考核验收工作。

四、创建活动内容

(一)发挥表率和导向作用。街道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转变观念,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节能减排作表率”的机关文化,切实履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各项职责,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形成示范效应。

(二)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在工业企业、三产服务业中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提升企业、服务业和全民的节水意识。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和转型发展,创造条件实现生产用水“串级使用”和“一水多用”,有污水处理装置的企业实行“中水回用”(主要用于浇灌绿色、冲洗地面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工业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开展节材降耗活动。鼓励工业企业广泛开展节材降耗活动,对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实施回收再利用。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处理(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加强对工业固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全过程的监察与管理,采取各类措施确保工业固废得到综合利用,确保2013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在95%以上。

(四)控制减少源头排放。街道在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同时,逐步外迁生产型企业,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生产性污染物的排放。现继续加强对街道内大气、河道水质、环境噪声的监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不断提高街道的环境质量,确保达到“两型社会”示范街道创建的标准。

(五)建立健全管理工作。结合这三年开展的“控源截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街道内雨、污管网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管理网络,落实管理责任。街道已成立排水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排水管理日常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台账,掌握一手资料。对辖区内的道路、安置小区、老新村等公共管线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制定养护计划,落实设施养护资金和养护队伍。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配备专职人员定期到各社区、物业巡查,及时掌握动态,确保规范排水,巩固创建成果。

(六)加强垃圾收集管理。街道要继续加强垃圾收集与管理工作,环卫部门平时做好辖区内生活垃圾清运和日常管理工作。委托区环卫管理处将收集的垃圾集中压缩后运至桃花山垃圾填埋场处置。危险废物由各产生企业与有资质的处理企业签约,实施安全处置。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均达标。

(七)加大绿化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绿化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绿化管理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绿化管理、共享绿化成果的浓厚氛围。增强绿化工作责任感,落实绿化养护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五、创建工作措施

开展“两型社会”示范街道的创建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和支持。各部门和单位要把“两型社会”示范街道创建的要求,转化成为机关工作人员的价值追求和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服从安排,协同作战,力求取得创建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街道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环境监察管理办公室等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环境监察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创建规划、掌握数据指标,落实工作计划,全面督察推进“两型社会”示范街道创建工作。

(二)优化产业结构。街道将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依托辖区内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以转型提升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拓展空间为关键,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创意创新为方向,以优化环境为保证,全面深入推进由外延式扩张为主向内涵式提高为主转变的“三次创业”,探索建立“两型街道”新机制,重点推进“搬厂造楼”工程,全力推进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空间拓展、产业提升、功能优化的转型目标。

(三)推进创建工程。根据创建“两型社会”示范街道工作要求,2013年街道将实施如下创建工程:由党政办牵头负责机关节能降耗工程;由经贸办牵头负责清洁能源推广;由社会事务办牵头负责饮用水卫生达标工程;由城管办牵头负责绿化建设工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标工程;由建设办牵头负责建筑节能达标工程;由环境监察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环境质量、工业排放达标工程、工业用水重复使用达标和工业固废处置利用达标工程。各有关牵头部门要将“两型街道”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明确职责和相关责任人,分工协作,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四)提升环境品位。以创建“两型街道”为抓手,切实巩固控源截污成果,大力实施亮化美化工程,提升城市环境品位,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配合推进“太湖杯”城管创优、“路长、河长”制管理、“两整两创”、“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做好安置小区绿化种植、道路修复和改造工作,加强集贸市场环境整治和垃圾集中清运工作,不断提升区域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

(五)抓好宣传动员。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职工作,广泛开展“两型社会”示范街道创建宣传活动,各社区要在居民集中地开展重点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第9篇: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精神病专科医院;固定资产;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18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实施。在中国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医院财务制度公布实施的背景下,医院的发展环境较以前存在较大变化。在新医院财务制度颁发实施的形势下,医院必须符合制度的相关要求,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提高医院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就使得医院要想拥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必须要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具体、全面的改革[2]。财务管理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了医院经济发展的速度。

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固定资产占医院财产比重高于医院的平均比重,因此,笔者认为精神病专科医院应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提升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精神病专科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精神病专科医院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现象,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管理层来说,显示出购置固定资产积极性高的主要原因是如何争取上级经费补助来购进固定资产,而对于购进固定资产后的成本收益,管理使用,并不是很重视,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购进的固定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如何让固定资产发挥其作用,增强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1.固定资产购置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医院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让固定资产充分发挥作用,让资金运动起来,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现金流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来进行保障[3]。目前,精神病专科医院存在固定资产购置管理制度不健全。医院购建固定资产很少进行可行性论证,存在互相攀比,盲目投资现象。造成大型医疗设备购置数量虽多,但利用率低,使用效果差。医院为回收成本、加快资金流转放宽治疗范围,既加重病人负担又加快设备老化,造成资源浪费,对医院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都形成不利影响。

2.固定资产使用、维修分工不明,权责不清。医院的固定资产品种都很多,数量既大分布又广,涉及到医院的各个部门,有些固定资产使用和维修涉及几个部门,造成相关部门对“共管地带”的资产“共而不管”,造成资产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随着专业设备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医院自身不可能有非常专业的维修人才,如果厂家再拒绝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医院对于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只能以高价 “买保”的形式由厂家来进行维修,造成固定资产维修费用和使用成本增加,影响病人看病成本和医院的效益[4]。

3.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制度流于形式。医院缺少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制度的力度,使盘点清查固定资产制度流于形式。按规定,医院应每年清理一次固定资产,但是盘点清查制度仅流于形式,医院各级部门对于医院到底有多少固定资产、账物是否相符等均心中无数。对于科室使用保管的固定资产,没有相应的资产移交手续,当进行人员调换时有的物随人走,有的自动报废而却不报财务部门,造成账务严重不符和相关固定资产的流失。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报废原则和标准,造成在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上,一方面常年没有报废固定资产,形成了固定资产的虚增。另一方面随意报废固定资产,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三)没有建立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是信息时代,信息和效率是现代社会的两大特点。精神病专科医院尚未大范围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医院内部的相应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以及维修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背靠背工作,造成固定资产的购置、入库、折旧计提、使用、维修、报废、清理等缺乏统一的要求,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账面价值信息严重失真。

二、立足医改,创新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一)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强化医院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有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制度、措施就容易落实,也是提高固定资产经济效益的关键。建立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全院所有的固定资产起草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并对固定资产运转情况进行准确的掌握,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对购建固定资产的方案测算净现值,对准备出售或交换的固定资产评估市场价值,对报废的固定资产计算净残值。管理中心的任务不仅是账务管理,更重要的在于资产管理,避免固定资产流失。

(二)创新固定资产购置制度

传统医院的固定资产购置由各科室提出申请,领导层进行审批,由于存在多头购置,造成重复购置和闲置购置现象。创新固定资产购建制度首先要从预算开始。医院每年应当深入科室了解情况,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需要和资金保障情况,对固定资产预算进行合理安排。预算审批后,一般不得进行随意调整和增加,对追加“紧急需求”的固定资产的审批应在制度上有所规定,并经严格考察和评估,并从严掌握。其次是采购制度。在大型的设备采购前,先进行两个层次的可行性评估。第一,医院必须建立集体决策制及联签制,医院在购置医疗设备前,应先根据本地区病人需求量,考虑临床、科研的应用前景及实用性,购置设备的成本与其运行所带来的价值比,从设备的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其的可行性。第二,应聘专家,根据本区域内各医院的设备拥有情况,对要购买的设备进行可行性论证与分析评估,分析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三,是采购制度。固定资产的购置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制度贯彻执行。先由采购部门进行深入的调查,严格按照统一招标的形式进行采购。

(三)创新固定资产绩效考核分配制度

医院在内部进行绩效考核时,要将各个病区和科室负责人的年度绩效考核与其所负责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成效相挂钩,固定资产的安全、效率、保值、增值等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要做到奖罚分明,落到实处。通过从上到下的绩效考核,提高全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明确各病区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的责任范围,引导全体工作人员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自觉管理。

(四)创建开发网络信息管理平台

医院应该积极开发医院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增强医院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意识,加强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统一化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品种多,数量大,价格相差悬殊,人工管理难以做到及时,准确,有效。通过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把资产管理终端联系起来,实现医院全部固定资产的统一网络平台管理。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医院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条件成熟的医院可对较贵重的设备进行数码影像管理,对单件固定资产应用条形码技术进行管理,这是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网络技术,使固定资产管理逐步走向低耗高效的新途径。

(五)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机制

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着患者看病的医疗负担,影响着医院的运营成本。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医院放宽诊疗范围,增加患者负担来实现,但是损害了社会效益[5]。因此,评价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要将两者结合来看,需要组织专家来分析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是否在经济上达到了带来利润或降低运营成本的目标,以及其医疗设备诊疗范围是否被扩大,超过了卫生部门的诊疗规范,是减轻还是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三、结语

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已经从传统的经营模式进入了市场经济经营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必须创新财务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增强固定资产占用资金的回收速度,减轻患者看病负担,降低医院成本,同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飞凤.对医院绩效奖金管理措施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92-94.

[2] 崔爽.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5):98-104.

[3] 李卉,樊静.医院营销中的品牌资产[J].科技经济市场,2010,(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