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会计费用分析精选(九篇)

会计费用分析

第1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 竞争 研究与开发 研发费用 会计处理

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是企业取得发展的关键,如今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就从研发费用的定义,内容以及它体现的特征来阐述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并且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在会计新准则下,企业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其合理性,因而会计处理研发费用应该做出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一、研发费用概念和包括内容:

研发费用指的是开发项目和研究项目中所产生的费用的支付。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和税法对其概念确有不同的理解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十三条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自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四条和第九条规定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 《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就企业研发费用财务管理做了具体要求。具体的企业研发费用也成为“技术开发费用,指的是企业在产品生产,技术选择,材料选择和工艺,标准的研究,以及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我国研发费用的法律规范方式和国家要求会计准则在实际方式上有一定差别。我国的一些相关法律制度对企业研发费用做了下面两个相关规定:第一个是从会计核算角度规范了企业对研发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方法;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文件财会〔2006〕3号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进行的研发费用规范;第二是是从税法角度规范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归集、摊销及抵减企业应税收入进行了规定。早2007年3月1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进行的研发费用规范,在《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和开发费用》明确规定:开发与研究费用在会计处理期间的分配,从真正理解上为取决与该研发费用预期企业预计从事研发活动和开发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的长远发展。当研发费用对未来企业经济效益可能产生影响时,并能可靠的计量,可以把此费用认定为“资产”。当开发费用在未来能够产生长远经济效益和符合国家既定要求标准是,应该被确认为资产。无形资产的确定条件可以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在技术上,能够真正的做到完成无形资产能够出售或者使用的可行性方式:二是在使用或者出售时应该具备无形资产的想法或者意图;三是在内部使用无形资产时,应该看到其有用价值,无形资产是给企业未来生产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或者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上能够运用的很好,获得经济利益,这样才能显示其使用价值;第四是企业要有技术和足够的资源。比如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配合支持等等,能更好的完成无形资产的利用和开发,真正的做到有能力和实力去使用或者出售其相关无形资产:第五是在开发阶段无形资产要得到会计核算可靠计量。对于那些不能在研发阶段或者研发支出阶段区分的费用,应该把它们全部费用化,计入当前的管理费用。

二、研发费用处理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拥有领先于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是决定其生死的关键。在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三者之中,成本优势的形成相对比较容易;产品优势要依赖于产品设计,依赖于研发以及对客户的了解,而企业的研发能力、核心技术的积累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品牌优势的积累所需时间最长,品牌的价值就是一种信赖,消费者愿意为品牌多付钱。在成本、产品、品牌三者之中,产品的核心技术处于支配的地位。研发费用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不是企业需不需进行高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问题,即不是研发费用本身,而是它的会计处理问题。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规定了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会计处理方法:

一是那些不能在研发阶段和研发支出阶段区分的费用应全部费用化,应计入当前管理费用。开发费用和研发费用与企业未来经济收益间存在不确定性,需按照谨慎性原则,将当期发生的研发费用计入当前的管理费用。开发费用与实际研究中只是偶然的支出,在整个企业中占整个费用比额较小情况下,需要按照重要性原则,对其不同的会计处理不会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产生大的影响。

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阶段的费用支出,体现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支出资本化,需分期摊销由于在今天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资金量使用逐年增大,因而其不同的会计处理会直接影响企业会计报表的实际可行性,严重可影响企业或者国家技术的进步。研发与开发费用对企业长远收益来说,短期内不同的会计政策影响的是现金流量,纳税支出和报告收益,相反,在长期时间内,开发和研究费用会计政策指定是否得当,特别是能否刺激企业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将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和企业的竞争力,甚至于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研发费用的特征

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具有投资活动的一般特征,即投资的时间性和风险性,又具有特殊性,它具有比一般投资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有技术风险,经营风险,行业风险,环境风险等等;另外它的计量较困难;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变短以及研究开发投入资金巨大,项目一旦成功后回报率高等等。

四、研发费用在会计新准则基础上对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在会计新准则下,企业研发费用采取会计处理方法是:根据开发费用和研究费用两者来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的程度不确定性来进行研发费用判断,企业研究活动属于出不行分析调查阶段,创造性的发展时期主要目的,为了获得新的会计知识,是否能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经济效益是未知数,其经济效益也具有不确定性,研发费用的处理应该是费用费比化,会计处理期间这项也不做为资产处理。研发活动是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运用技术或者计划运用到实际研发中去,进而对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在这一过程中带来未来经济效益比较客观,所以将其支出资本化,并在将来进行系统而合理的摊销。这种符合一定标准加以资本化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公允的作法,虽然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但也有其局限性,该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如实际操作难度大,不能客观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不符合一贯性原则等等。

五、对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

在我国,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方法选择是否合理,不仅影响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其次,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人员管理的有关理念和商业价值取向也会受到影响,另外还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成本即提供成本与质量监督成本。企业应该设置“研发支出”科目核算研究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支出问题,它应该按照研发费用的项目,分别对企业的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详细的核算和分析。当它不满足其资本化的条件时,就借记为研发支出也就是费用化支出;当它满足其资本化条件时,借记为企业的研发支出也就是资本化支出,并且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等科目。然而对于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并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的项目,应该按照确定的金额,将其借记为研发支出也即资本化支出,贷记为“银行存款”等一些科目。研发费用项目实现其用途并形成无线资产时,应该按照研发出去即资本化支出的余额,借记为无形资产的内容,贷记研发支出即资本化支出。最后,企业应该将这些科目搜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全部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费用化支出即本科目。本科目期末借方的余额,反映在满足企业进行资本化条件支出的同时正在进行研究项目的开发。

六、结束语

企业进行开发或者研发活动能够使企业获得创造性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和实质性改进技术,明确产品的服务和改进技术,做到目标明确。由于研发活动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计量困难、研发成果不确定的特点,企业在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时必须十分谨慎,以免带来风险。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关于研发支出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研发支出,使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和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2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交易费用;会计计量;企业边界;研究现状

交易费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性基础被大多数学者所关注,自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提出交易费用概念以来,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70-80年代对交易费用的研究做出了长足的贡献。但在更多情况下,交易费用只是人们研究问题时考虑的一个模糊性概念,甚至被局限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难以成为一种内生变量,其关键在于缺乏公认的交易费用计量标准,学术界一直摸索着尝试了很多方法,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足以为大众所接受的计量方式。本文在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上,对交易费用会计计量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以期为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交易费用计量方式的文献回顾

交易费用难以计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对交易费用定义的多样化。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的成本”,企业的存在是以其内部交易费用对市场交易费用的替代。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系统运行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巴泽尔将它定义成“与转移、获取和保护权利相关的费用”。而张五常认为,交易费用是“那些鲁宾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也就是不与物质生产相联系的成本。从上述不同的交易费用定义出发,人们开始尝试的探索交易费用的计量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大致两个方向,一是宏观交易费用的计量,即测算整个经济体(通常以一国为单位)中交易费用占GDP或GNP的比重,以衡量该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二是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即测算在某一个既定的产权制度,或者契约制度下,某类交易发生、运行所花费的交易费用计量,例如对证券交易费用的计量研究。下面本文将按照上面的两个方向介绍下主要的交易费用计量研究的文献。

(一)宏观交易费用的计量

Wallis和North(1986)在他们的论文《美国交易部门经济的测度:1870-1970》中,将整个经济体制的经济部门划分为交易部门和转换部门。交易部门主要是涉及产权的转移,而转换部门主要是涉及物质形态的转换,即主要的生产工作。交易部门产生的经济值代表该部门的交易费用;转换部门的管理人员、组织人员的职工薪酬、人数等代替交易费用,两者之和作为交易费用的间接计量手段。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交易费用占GNP的比重从1870年的24.19%-26%增加到1970年的46.66%-54.71%,即:经济越发达,交易费用所占的比重也越大。按照类似的计算方式,各国学者也对各个国家经济体重的交易费用行进研究,Dollery和Leong对澳大利亚交易费用分析,Dagnino和Farina对阿根廷交易费用的分析,均得出的结果都验证了Wallis和North的一般性结论。

(二)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

对于金融交易领域的交易费用,人们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金融领域的交易费用主要指投资费用,包括佣金和差价。Stoll和Whaley用差价加佣金的方式来计量交易费用,得出结论是纽约交易所交易费用占市场价值2%,而小型证券交易所交易费用达到9%。而Polski(2000)运用Wallis和North的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的交易费用,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商业银行的交易费用从1934年的34%上升到1989年的85%,其后又下降为77%,Polski的解释是交易费用的变化与美国银行制度的变迁相一致。

另一种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比、比较以及排序完成的,即,通过对两种制度下某类交易的某个指标(比如花费的时间)的比较,从经验角度分析制度的优劣,这也是科斯早起对交易费用研究中所提到的。De soto开创性的研究了在秘鲁开办一个企业所需花费的时间,在不走关系,不行贿的情况下,开办一个企业需花费289天,而同样在佛罗里达,同样的情况下实施只需要2个小时。用时间的指标来衡量隐性的交易费用,从而得出结果,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的交易费用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交易费用。同样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Lee Benham考察了公寓转让的交易费用,Gabre Madhin对埃塞俄比亚谷物市场交易费用的研究,基本结果均与De Soto的相似。

我国国内对交易费用计量的研究并不多,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是黄晓波、段秀芝(2009)的《交易费用会计计量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理论与证据》,他们将企业的交易费用分为经营性交易费用和分配性交易费用,并以各企业的会计数据代替,验证各种交易费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经营性交易费用与绩效成负相关,而分配性交易费用则呈正相关。笔者认为,他们的研究更加的侧重于对绩效的研究,而非关注于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在研究中并没有精确的计算出企业的交易费用,只是涉及交易费用的某个组成部分对绩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将企业交易费用的计量方式概括为两种方式:一是间接的,通过部门的划分,在性质上的分类对整个经济体制的交易费用进行汇集,这类方式主要使用于宏观方面的研究。二是通过比较,定性的评价几种制度之间的优劣分析。这两种方式均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主要体现为:(1)数据可靠性、准确性较低,直接影响计量的精确度。(2)缺乏适用于微观层面上的所有企业的统一标准。例如,Wallis和North的交易费用只涉及宏观层面的分析,而其他的交易费用研究均是具体到各个特殊的行业,或者某类交易,没有形成统一的交易费用衡量模式,缺乏一种能“放之四海皆准”的交易费用计量模型。

二、理论推理及其交易费用计量模型

(一)理论推理的提出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概念命题的定理:一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二是企业边界为什么会扩大?三是企业边界什么时候停止扩大?科斯的研究结论概括如下,企业的出现和存在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当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那些选择利润最大化的商人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企业,以降低交易成本。用新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表述,即是将存在于市场上的外部交易契约内部化,用企业内部的契约来代替外部契约,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至于企业为什么会扩大以及何时停止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小于市场交易费用使得企业存在利润空间,在商家追逐利润时,企业不断的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显示出的是企业的扩大,但市场的交易费用相对于个别企业来说是恒定的,而企业的扩大随之带来的内部组织费用是逐渐增大的,当企业最后发生的一项交易所发生的成本等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就应该停止扩大规模,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描述,就是当企业的内部边际交易费用=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就应该当停止扩大规模,这就是企业扩大的临界点。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理论推理:

推理一:在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最大,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与企业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推理二:行业的平均交易费用与企业成长速率存在某种关系(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根据wallis与north的理论,以及张五常等学者的研究,市场交易费用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学者缪仁炳、陈志昂对我国的市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以上研究均采用的是wallis与north的模型,为了建立交易费用计量模型,根据上市公司的数据,人们提出推理三:

推理三:随着经济的增长发展,市场交易费用占经济体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

(二)会计数据计量交易费用的模型构建

如何计量微观层面的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呢?本文基于各个企业披露的会计数据,分析企业成本性质,建立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计量模型。

现代会计学是以产品的成本计量为主要目的。企业可以将成本分为两部分:一类是物质的转移和转换,即生产物质成本。一类是企业组织,协调成本。本文采用的交易费用定义倾向于张五常对交易费用的定义,交易费用就是不涉及物质生产的其他一切成本。按照这个定义,本文规定:

企业交易费用=企业内除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其他损益

此外,本文借鉴了,John.R.Commons对市场交易的划分,以及企业存在所必须发生的成本,将企业的交易费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企业对市场的交易,从而产生市场性交易费用。二是企业的内部的管理组织,以及内部交易,从而产生了管理性交易费用。三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从而产生了政治性交易费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企业交易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应计入企业交易费用的营业外支出或收入

模型中:其他应计入企业交易费用的营业外支出或收入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对外捐赠,因不合法行为而导致的违规性罚款,以及各种因合规性而必须缴纳的各种费用。因为这些费用直接涉及企业的生存以及存在,所以,它们符合交易费用的定义。

另外在实证分析过程中需要用到平均交易费用,因此,可以规定:

平均交易费用=企业交易费用÷企业该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

之所以采用主营业务收入指标,是因为主营业务收入可以准确的表述在该会计期间企业经营交易数量,并且能摒除各种非正常性经营业务交易导致的数据扭曲。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推理中涉及到市场交易费用的概念,在实证计量中,想要在现实状态下直接计量交易费用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反向推理的方法,得出市场交易费用。

逻辑思路是:假设现有行业内的最大规模的企业均处在企业扩大规模的临界点(因为商家的天然逐利性,会促使他们扩大规模)。

第3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比较,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施行以来,为提高企业财务的相关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可以进行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及资产范围局限性较大,只能是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才能予以资本化:再如,每一会计期间应予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比较繁琐等。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借款费用的会计核算,满足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财务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针对我国会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旧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以下简称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准则在内容上与旧准则相比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内容没有变化:如对于外币专门借款汇兑差额资本化及其金额的确定、将每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作为利息费用的调整额、对于允许资本化的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的限额的规定基本相同。对于相同之处本人在此不再累述,只针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应予资本化的资产是固定资产。而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

例如,船业公司A(以下简称A公司)按照与远洋运输B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签订的合同,于2007年7月1日开工,为B公司建造大型车辆滚装船,预计建造工期为22个月。为建造该型车辆滚装船,A公司于2007年6月30日由银行借入3年期、到期还本付息,不计复利的专门借款2000万元。2007年度,A公司借入该项专门借款计提的借款利息为66.95万元,其中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计算的符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为25.025万元,即应将借款利息中的25.025万元计入存货成本(该大型车辆滚装船的成本),而将其余41.925万元的银行借款利息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若按照旧准则的规定则应将66.95万元的借款利息全部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新准则比旧准则对于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界定扩大了。

二、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为专门借款,即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而新准则规定,应予资本化的借款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而且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一般借款。可见新准则比旧准则对于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

三、计算方法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利息的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公式为:每一会计期间利息的资本化金额=至当期末止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加权平均数x资本化率。可见,旧准则中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定要与发生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上的支出挂钩,即支出的多少和支出承担借款费用期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着利息的资本化金额。

新准则对此两条规定:第一,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很显然,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定不再与发生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支出挂钩,专门借款的利息的资本化金额的确定相对简单;第二,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其中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

四、扣除项目的变化

旧准则没有规定借款费用的扣除项目;而新准则对于借款费用中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扣除里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从而体现了净利息的概念。

五、折价或溢价的摊销方法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而新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溢价或折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可见,新准则取消直线法,只允许采用实际利率发摊销。这样减少了企业的会计选择,使企业计算的利息费用更准确,也增强了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六、辅助费用的资本化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因安排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属于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资本化;如果辅助费用金额较小,也可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而新准则规定;第一,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第二,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新旧准则对比,取消了将金额较小的辅助费用予以费用化的规定,新增了对于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的处理方法。

七、借款费用资本化与费用的争论

企业每期发生的借款费用是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应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有不同的观点。

借款费用费用化的支持者认为,将所有的借款费用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以避免相同的资产因筹资方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价值,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简化会计工作量,使资产和损益的确认更具稳定性,比如企业有些资产是由借款形成的,有些资产是由发行股票筹得的资金形成的,如果允许将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资产成本,而向股东支付的股利未被资本化,会使使用前者资金购置的资产入账成本高于后者,影响资产成本信息的可比性,尤其是相同的资产会出现不同的账面价值。所以主张借款费用于发生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第4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关键词]营销状况 对策 财务制度 会计

引言: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繁荣,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来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我国中小企业仍处于低水平上的过度竞争。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战略的缺乏有重要的关系。我国中小城市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在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活跃市场,解决劳动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进行创新探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财务会计管理不到位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企业和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

一 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

1 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较,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劣势。具体在表现为:①生产规模小,无法取得规模效益,导致在产品成本上无法取得成本优势,缺乏价格竞争力。②品种单一,产品技术含量低。③由于资金、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无法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④由于资金限制,无法承担高额的促销费用,很难建立自己的品牌,扩大经营的区域范围。

2 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竞争环境出现新的特点。①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主体不仅有国内企业,还有国外企业。②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产生新的、个性化的需求。③市场竞争白热化。,整个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④竞争趋于合作化。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开始注重走合作营销之路,以谋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 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战略选择

1 集中原则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规模、资源等方面所固有的一些特点,它们无法与大企业在大的市场范围内竞争。我国中小企业集中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一种特定的细分市场,发挥其经营灵活、组织高效的特点,能够提供比大企业更有效和效率更高的服务,获得竞争优势。

2 补缺原则

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市场的空白领域,一方面避免与大企业的直接竞争,另一方面凭借快捷、灵活的优势,针对顾客需要,为其提供有价值和特色的专业化的产品,以此形成竞争优势。

3 合作原则

中小城市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整合企业资源,培育和发挥核心竞争力,创造出单个企业无法具有的竞争优势。

4 采取填补战略,扬长避短

在竞争日益激化的行业中,在这些细小的市场上通过专业化经营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在制定营销战略时,我国中小企业应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的竞争,避开大企业的主要市场。

5 寻求未被开拓和未被完全开发的市场

如果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开发出有效的产品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就能够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引导需求偏好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进出市场的灵活性,生产出大企业愿意生产的产品项目,就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寻找到适当的空间。

6 采取联合竞争战略,创造竞争优势

联合战略通过我国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企业可以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快速获得互补性的资源和能力。此外,通过联合的方式,企业可以有效地建立与客户之间的固定关系,遏制竞争对手的扩张意图,维持自身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联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市场地位。

7 采用依附战略,谋取长远发展

依附战略就是我国中小企业可以依附下游产业,成为下游大的制造商或大的中间商的“生产车间”。在大企业的指导下,通过市场交易企业内部化缩短供应链的管理,降低交易成本,以获得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突出自己的专业化特色,为增强自身的实力打下基础。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应探究自身的发展规律,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更新观念。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 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

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均名不符实。由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由企业聘任的作为本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及内部审计人员负责,而人事、工薪等关系个人切身利益的权利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致使会计内部监督程序形式化。企业财务会计的外部监督执行者主要是注册会计师,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虽然经过了业务理论考试,但其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仍与从事该工作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此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恶性竞争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共同促成了被人们视为最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所进行的对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的形式化。

2 财会管理人才缺乏,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差

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才严重短缺,各企业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其中:有的空岗缺员,无法实现内部牵制;有的在岗财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无法做好其本职工作;有的财会人员是低薪聘用的兼职人员,主要是单纯完成记账、报账任务,应付税检部门了事。如此等,很难保证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也根本做不到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在这些企业中,财务管理是盲目的管理,会计核算往往是搞形式、走过场、应付对外报表的,没有发挥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

3 会计造假、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力量薄弱,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外部监督不力,致使企业财会违法、违规现象严重。有些企业无视国家的法规、原则和制度。乱搞非法筹资和非法投资;乱挤乱摊成本费用、乱调账目;乱发工资奖金、乱分配红利;为了偷税漏税或其他非法目的而在会计凭证、账目上故意弄虚作假,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者。这不仅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会计秩序混乱,而且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二)原因分析

第一是社会因素。由于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缺乏及时的指导与严格的监督检查,企业财务会

计工作放任自流,使违法、违规行为有机可乘。

第二是企业内部因素。由于管理人才短缺而制约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没有懂得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科学管理知识和一定组织能力的管理人才,是难以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做好的。

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和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比较而言,前者又对后者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必然会引导、促使企业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企业也必然会自觉吸纳和充实高水平的财会管理人才。由此可见,优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是当前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对策

1 成立会计监督局作为国家实施会计监督的最高权力机构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国家可以组建会计监督局作为专门负责对国民经济中各经济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常设组织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会计监督的最高执行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履行对注册会计师所做的审计报告的公允性和正确性进行巡回式再审计;对各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性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进行必要的指导。

2 建立“管理型”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模式

在“管理型”财务会计工作模式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是放在富有成效的科学管理上。就是要采用现代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严格地管理,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经济可行性、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按照企业财务预算指标的要求制定的旨在控制和规范企业日常财务收支、物料及人工消耗、费用成本开支等一系列具体的定额、标准、措施和办法。它是落实企业财务预算指标的重要手段,并且对于会计法规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理财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4 构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系统

真实可靠、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并据以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及时提供真实正确、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科学的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可以确保企业快捷、及时、系统、全面地向各有关方面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满足本企业及企业外部各方利益关系集团决策的需要。

5 财会人员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要制度化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工作和财会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的有关管理制度中,为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奠定组织保证。

实践证明,经济可行性是对一切重大经营决策方案可行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企业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必须由财会人员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减少盲目性。

五 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还处于转轨时期,针对中小企业的营销状况需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通过以上措施来控制企业营销费用,以此来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合理分配开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通过建立严格的财会制度来,并深入执行,来保障企业的财务制度的科学合理化,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在新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志远,刘超.中小企业财务战略与控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罗秋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影响因素初探[M].经济师,2005.

[3]谭志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问题与对策[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

第5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业企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费用审查;方法

一、前言

通常,制造成本是由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科目进行核算的,制造费用科目核算是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部门、车间设置明细账,而明细账采用多栏式按费用项目内容设专栏,以进行明细核算;生产成本科目核算是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所有生产费用,一般有生产产品(产成品和半成品)、自制设备、自制工具、自制材料等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二、工业会计制造成本的审点

工业制造成本的审查须通过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内容、分配方法获取经济业务中相关内容审查,包括原始记录、记账凭证和单据,一般采用审阅法、核对法和复算法进行审查。其中审点有:(1)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审查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随意改动方法而多记或少记产成品成本的行为,或有无利用保留在产品成本,主观少计算或多计算产品成本,进而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2)费用发生内容。审查费用发生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有无非生产性费用、虚假成本及扩大成本列支范围等现象;(3)会计处理。审查会计处理是否得当,对当期成本有无影响;(4)费用归集与分配。审查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违规操作,如未按相关规定将自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5)跨期摊销费用。审查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现象,有无按照相关权责发生原则将当期成本记入等情况。

三、工业会计制造成本审查方法

(一)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由于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种类繁多,且会计核算工作量较大,故注册税务师进行纳税审查时应依据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同时通过找出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序、有目的、有重点审查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审查工作的难度,还可以确保审查工作的质量。工业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凭证,确保经济业务凭证内容完整、种类齐全、连续编号,并将其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

(二)健全的账簿制度

工业企业应以真实、可靠的凭证制度为前提基础,建立健全账簿和报表制度,提高会计记录的严密性。

(三)建立核对制度

工业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核对制度,主要内容有账簿与报表之间的核对、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核对、凭证与凭证之间的核对等。通过核对制度可以及时发现会计记录中存在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1],从而保证会计账簿完整与真实,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四)制定合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政策

工业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科学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政策,以此作为今后会计处理方法的根据。

(五)定期调查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

为了确保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真实可靠,应采取相应的调查方法予以判断工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通常有抽查法和询问法两种调查方法,抽查法可以检验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常运行,了解其取得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的情况,从而保证核算的准确性;询问法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的一种方法,将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及侧重点不同的项目及问题制作成调查表格,通过该法可以获知工业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四、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审查方法

(一)标准成本法审查

标准成本法审查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抽取生产产量统计或生产通知单记录、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单位标准用量、发出材料汇总表。其次,依照标准用量、产量、标准单价将标准成本计算出来,将其计算结果与成本计算单价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审查两者是否相一致,并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有无采用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前后期是否相符。最后,通过生产成本账红字冲减成本金额以判断是否正确[2]。此外,应审查多料和废料是否及时返库,有无办理“假退库”程序。

(二)定额成本法审查

进行额定成本法审查时首先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单位消耗定额与材料成本计价是否正确,是否存在人为改变或变更方法进而影响成本现象;二是生产通知单有无经过授权批准,同时还应注意避免虚假业务增加材料耗用情况。具体审查如下:抽查某种产品的生产通知单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依据材料明细账中直接材料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出直接材料总消耗量和总成本,将其与相关成本计算单中耗用直接材料成本进行核对,检查两者是否相一致。

(三)实际成本法审查

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实际成本法审查,根据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成本计算单、材料明细账中各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材料发出汇总表进行核对。一方面是材料发出汇总表,选择主要材料品种,根据相关标准公式(金额数=直接材料发出数量*实际单位成本)[3]计算出金额数,将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材料成本作对比。进行审查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正确,有无人为调节或变更的利润和成本;(2)领料单授批准有无相关领导人签字,领料人有无签字,避免出现领料虚假,导致成本计算提高;(3)审查工业企业是否刻意提高材料单位成本,多记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审查成本计算中直接材料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直接材料是否相一致,有无按照相关分配标准。进行审查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混淆不同产品成本。利用材料分配率将各个产品成本混淆,同时将本期畅销产品成本相应降低,实现跨年度利润的调节。审查哪些产品无法确指其耗用的共同混合使用原材料,应正确计算分配率,,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出分配量。二是将非生产耗用材料计入产品成本。若审查时发现成本计算单直接材料金额比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的分配金额大,则应深入调查其原因,同时检查材料使用对象有无将非产品耗用材料计入产品成本。在现实中,往往存在部分工业企业会计人员人为挤占产品成本,分配耗用材料时,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品,这样就可以使成本计算单与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一致。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使用非生产性项目审查方法,也就是反查法进行审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明确查明问题,然后按照责任连带原则调整纳税。

小 结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核算产品制造成本,才能保证工业企业产品顺利完成销售成本结转,确保工业企业当前会计利润,进而提高工业企业利润,促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宛襄.探讨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会计体系[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161-162.

第6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新准则在利息的资本化及其金额确定方面的规定与旧准则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

根据旧准则,应予资本化的资产是固定资产。而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如有些以船舶、大型设备为生产产品的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就应计入存货成本。

2.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根据旧准则,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为专门借款,即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不包括流动资金借款等。根据新准则,应予资本化的借款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而且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一般借款的,应将一般借款中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需要说明的是,新准则中的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3.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有所差别

新旧会计准则中,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是不变的,即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包括计算截至资产负债表日的累积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计算资本化率和利息资本化金额。不同的是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院淤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于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超过专门借款的部分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利息中应予资本化的金额。

4.计算借款费用扣除项目不同

旧会计准则中不考虑借款费用扣除用于短期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新会计准则允许借款费用扣除其用于短期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有些借入资金常常在发生符合条件的资产支出前,用作临时性投资。此种境况下,在确定本期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时,将获得的投资收益从发生的借款费用中减去。比如说,计算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时,要按全部借款费用减去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

5.折价或溢价的摊销方法和调整内容

旧准则规定,如果专门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应当将每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作为利息的调整额对资本化率作相应的调整。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新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溢价或折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可见,新准则取消直线法,只允许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这样减少了企业的会计选择,使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所增强。

6.辅助费用的资本化及其金额

根据旧准则,因安排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例如,银行借款手续费、承诺费和发行债券的手续费等,属于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资本化;如果辅助费用金额较小,也可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根据新准则,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但取消了根据重要性原则将金额较小的辅助费用予以费用化的规定。

二、借款费用差异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会计科目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不仅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存货。所以要增加存货或投资性房地产中用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的会计科目,如院开发成本等。

2.会计处理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中纳入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所以要增加与此相对应的会计核算业务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

3.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7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关键词】因素分析法;施工统计分析

1.因素分析法及内容

施工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对施工全过程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规律并提出解决办法,是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素分析则是通过对工程成本费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并为下一步加强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因素分析对提高统计分析水平,正确反映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素分析是利用施工耗费和费用支付现状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为管理者提供成本管理依据,通过对施工全过程的实际消耗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了解费用成本变动情况。为系统分析、研究引起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形成的原因,从而找到降低工程费用的潜力,达到对工程费用的有效控制,避免浪费,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它是用来确定影响工程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分析程序是。

1.1确定分析对象,即将分析的各项计划指标如材料消耗,人工计划等,计算出实际成本与计划数的差额,作为分析对象。

1.2确定该项指标是由哪几个因素组成,并按照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排列顺序。

1.3以计划数或预算数为基础,将全部因素如材料消耗定额,材料计划单价相乘,作为替代的基础。

1.4将各因素的实际数逐个替换其计划(预算)数,替换后的实际数保留下来,每次替换后,都要计算出新的结果。

1.5将每次替换的所得结果与前一次计算结果比较,二者差额,就是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1.5.1例如分析材料成本变化及各因素影响的程度

由于材料成本受工程量变动、单位材料消耗定额的变动,材料单价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工程量的增加或减少必然引起材料消耗量的增加或减少,单位材料用量的减少或增加也同样会引起材料成本的上升或降低。计算时采用下式计算:

(l)计划工程量K单位材料消耗定额x计划单价。

(2)第一次替代:实际工程量x单位材料消耗定额x计划单价。

(3)第二次替代:实际工程量x单位实际用料量x计划单价。

(4)第三次替代:实际工程量x单位实际用料量x实际单价。

(2)与(l)式的差额是由于工程量变动引起的结果,(3)与(2)式的差额是由于材料消耗定额变动的结果,(4)与(3)式的差额是由于材料单价变动的结果。

通过以上顺序计算可以比较全面、直观地了解由于各个因素的变动而引起材料成本的变动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各项因素时,必须根据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内在联系的主次关系,确定其排列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一经确定,不能任意改变,否则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影响分析、评价的质量。

当分析的问题比较简单,尤其是分析的问题仅有二个因素影响时,可以采用差额计算方法,即利用指标的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与计划数的差额按照一定的顺序直接计算出各个因素变动对计划指标完成的影响程度。此方法是因素分析方法的一种简化形式,但在计算时也要注意各因素的排列顺序,否则会影响分析、评价的质量。

2.因素分析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从因素分析的计算、分析过程可以看出,此方法紧贴工程实际,主要分析各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及所产生的差异,进而找到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节约成本提供依据,与统计分析应达到目的一致。

因此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可以为统计分析提供研究、分析资料,使统计分析更加切合实际,为统计预测,总结已完工程的经验教训服务。

2.1因素分析法是以工程费用成本为依据,分析工程总费用的变化情况

因此,此方法不仅可以用以专题统计分析,也可用于综合分析。在进行专题分析时,可以分析如材料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其它间接费用。但由于工程总费用正是这些个别费用的总和,因此,在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时只要注意工程间接费用及时摊入即可。

2.2利用因素分析的计算、分析程序及结果,进行统计的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

所谓事中分析主要是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费用支付情况逐一分析,从而找到费用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发现造成工期拖延或提前的影响因素,达到查明成本的目的。事后分析是对工程完成竣工后,各项费用已支付完毕,统计人员或管理人员对本工程实际支付的工程费用进行分析。一方面确认有效合同价格与各附加费用支付额,另一方面分析各分项工程实际费用占总投资的比重,掌握实际情况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将实际支付的工程费用与合同价进行逐项对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为今后的管理打下基础。通过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行业类似工程成本水平的对比分析,检查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找出施工技术或经营管理各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利以后改善组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3在利用因素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时,应注意不能简单地用因素分析的结果代替统计分析

因为因素分析只能分析到各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及差异额。在进行统计分析时,还应对已分析、计算的结果进一步分析,找到产生差异的原因,利用统计方法及要求进行复核。另一方面工程项目价值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而因素分析则侧重于直接成本方面的分析。间接成本包括管理费用及政策规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应注意间接成本对总造价的影响,以保证统计分析的全面、正确性。

2.4利用因素分析要注意与统计分析要求的计算的方法相结合

统计分析常用百分率分析法,分析各因素所占分析对象的比重及平衡情况。而因素分析法则侧重于各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及差异额,因此必须与百分率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统计分析的要求。再者统计分析是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的发展,并提出建议。因此在利用因素分析法的计算、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应结合统计分析的不同要求和管理需要,对工程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群.因素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5,(02) .

[2]王一红.因素分析法在销售业绩评估中的应用[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01).

[3]刘玉国,周普友. 因素分析法在公路工程施工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市场研究,2004,(05).

第8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关键词:透视;报表;现金流; 建模;指标

一、透视会计报表之间的数据关系,建立现金流数据模型

笔者假设:企业的“生命期”等于一个会计期间,仅仅不考虑“会计分期原则“,资产负债表日就是企业清算公告日,一次性出具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材料,清算期结束日,再出具一次清算报表材料,那么,我们无疑可以得到,如下的数据关系式:

项目生命期净现金流+ 项目清算期净现金流=项目生命期的净利润+ 项目清算期损益。

有了“会计分期”假设,企业至少每年编制年度会计报表。企业的“现金流”和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以时间为维度”的统计口径上,会不一致。究其原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而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的。并且,企业使用了信用工具和现代金融工具。因此,现代企业的现金流分析活动,并不是利润流和现金流之间的一个直接等式。而是需要透视、发现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各种数据关系,伴随着当今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企业更应重视现金流分析方法,精准地运用于经济管理活动。从会计角度,可以将企业细分成多项目的运作,每一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

(一)抽取企业(项目)的任意一个完整循环周期,把它们,进行相加,在企业整个存在期,都会有如下等式的成立,反之,等式依然成立

∑企业(项目)分期净利润+企业(项目)清算损益=∑企业(项目)分期 净现金流。

(二)根据《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一步考虑,抽取企业(项目)的任意一个最小会计分期,都会有如下两个等式的成立,反之,一样成立

关系式1.分析期∑项目期净经营现金流=分析期∑项目期的净经营利润+分析期∑(-+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资产的期末比期初的增减额)+分析期∑(+-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负债期初比期末的增减额)+分析期∑(-+不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损益的增减额)

关系式2.分析期∑企业(项目)当期净现金流合计=分析期∑企业(项目)当期 净利润+分析期∑(-+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资产的期末比期初的增减额)+分析期∑(+-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负债期初比期末的增减额)+分析期∑(-+不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收入增减额)+分析期∑(-+不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成本、费用的增减额)+分析期∑(-+影响现金流的当期金融资产的期末比期初增减额)+分析期∑(+-影响现金流的当期金融负债期初比期末的增减额)+分析期∑(-+不影响现金流的当期金融损益增减额)+分析期∑(-+不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税后净其他综合收益)+企业(项目)清算损益+(-+影响现金流的清算资产的期末比期初的增减额)+(+-影响现金流的清算负债期初比期末的增减额)

综上所述,经过印证,企业的会计报表上的资产状况数据、利润流数据和现金流数据,相互调整,可以取得,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关系。

二、透视现金流量分析方法的基本体系

(一)非金融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根据如下的两个基本关系等式,派生出不同的的具体分析方法

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基本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附注等资料。这两个公式分别是,1.货币资金项目期末比期初的增减额=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当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当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2.∑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当期经营净利润+∑(+-资产备抵项目的增减额)+∑(-+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资产项目的期末比期初的增减额)+∑(+-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负债期初比期末的增减额)+∑(-+不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收益及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不影响现金流的当期经营成本、费用及营业外支出的增减额)。

根据第一个公式原理,可以对现金流量的结构以及组成比例进行分析,也表明,现金流量表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根据第二个公式原理,可以对净利润的质量、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也表明,现金流量表的主表中,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项目栏,同现金流量表的附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项目栏以及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二)透视会计报表数据关系,发现现金流分析方法的基础指标

把会计报表之间的数据关系式运用于现金流分析。例如,根据以上第二个公式原理,推导出如下两个关系式1和2,可以对企业的一定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即“造血机制”健康与否,进行分析。

关系式1.分析期∑主营业务收入项目金额-分析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金额=分析期(应收账款项目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分析期(预收账款项目期初余额减期末余额)。

关系式2.分析期∑主营业务成本项目金额-分析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下原材料的金额-分析期∑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下工人及车间管理者的工资薪酬支出金额-分析期∑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下列入生产成本项下的税费金额)-分析期∑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下列入生产成本项下的利息=分析期∑(应付账款项目余额减期初余额)-分析期∑(预付账款项目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分析期∑(存货项目-材料、半成品明细项下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分析期∑(应付职工薪酬项目下工人及车间管理者的工资薪酬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分析期∑(应交税费项目下列入生产成本的税费金额)+分析期∑(应付利息项目列入生产成本的利息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分析期∑(各类资产的折旧、折耗及摊销列入生产成本的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用上述关系式,1减去2,得到如下关系式3:

分析期∑营业毛利-分析期∑主营业务现金净流量=分析期∑当期信用资金增加额-分析期∑当期折旧、摊销增加额。由关系式3.可以推导出有用的主营业务或项目的净现金流指标,笔者称之为非金融企业的项目“造血指标”,建模如下:

分析期∑主营业务(项目)当期现金净流量=分析期∑当期营业毛利-分析期∑当期经营性信用资金增加额+分析期∑当期折旧、摊销增加额。

继续透视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数据间关系,可得到如下的三个关系式:(1)分析期∑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下列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金额=分析期∑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金额-分析期∑应交税费科目下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期末余额减期初金额。(2)分析期∑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下销售及企业管理者的工资薪酬支出金额+分析期∑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下列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项下的税费金额+分析期∑现金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分析期∑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科目的金额-分析期∑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下管理和销售人员的薪酬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金额-分析期∑应交税费科目下列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项下的税费金额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金额。(3)分析期∑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下列入费用化项下的利息金额=分析期∑财务费用科目下的利息金额-分析期∑应付利息科目下列入费用化项目的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的金额。由关系式4-(1)-(2)-(3)可以得到如下现金流指标,笔者称之为非金融企业的“税前营业现金净流量”, 建模如下:

分析期∑当期主营业务税前营业现金净流量=分析期∑当期营业利润-分析期∑当期经营性营运资本增加额+分析期∑当期折旧、摊销增加额。

(三)透视企业现金流分析的充分补充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通过透视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关系,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借款费用的一般会计处理。1.因购建“固定资产”,以及成本模式下,购建“投资性房地产”,资本化利息的会计处理,会计处理举例(限于篇幅,简化之):(1)计提利息时,借,在建工程和费用类科目,贷,应付利息―资本化账户,或,贷,应付利息―费用化账户;(2)竣工结转固定资产时,借,固定资产,或,借,投资性房地产,贷,在建工程;(3)计提折旧摊销时,借,生产成本类科目,借,费用类科目,贷,累计折旧或摊销;(4)结转生产成本时,借,存货-产成品,贷,生产成本类科目;(5)期末,结转销售成本及期间费用时,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贷,费用类科目。经过会计处理,费用化的利息,记入了当期的营业利润项目,资本化利息,通过折旧或摊销,在以后各期,也记入了营业利润项目。2、需说明,公允价值模式下,因购建“投资性房地产”,资本化的利息(详见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经过会计处理,记入了当期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账户,不构成营业利润;而应交所得税,是以利润为基础计算的税赋,所以,用现金偿付这部分金额,不构成营业利润流和营业净现金流的等式关系,同理,分配给股东的红利也不包含在这种等式关系中。综合所述,我们对企业可以支配的营业净现金流,建立以下数模:

分析期∑当期可支配主营业务营业现金净流量=分析期∑当期营业利润-分析期∑当期营运资本增加额+分析期∑当期折旧、摊销增加额-分析期∑当期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现金支付利息指最终不构成营业利润项下金额-分析期∑应交税费科目下列入所得税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金额。

总之,关键是,对应报表关系,透视脉络,分类理顺数据,建立符合企业行业个性的现金流数据模型;既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分析,又能对其细分项目的现金流分析,才能满足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第9篇:会计费用分析范文

【关键词】 水果种植园; 改进成本性态划分; 保本点亩产量

本量利分析法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实用技术,既可用于生产和营销决策,也可用于财务管理中的成本决策和利润预测,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丰产期水果种植园本量利分析的结果并不准确,使得本量利分析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改进丰产期水果种植园本量利分析方法的目的就是使分析者能够获得更准确的成本、收益和风险方面的信息,让其更适合在农业管理领域推广应用,帮助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获得更好的效益。

一、改进丰产期水果种植园本量利分析方法的指导思想

(一)要考虑果园经营者的机会成本

在工商企业,所有职工都可以领到工资收入,他们的工资、福利和奖金都已经计入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水果种植园的经营者不会给自己发工资,他们投入的劳动相当于是水果种植园生产经营的隐性成本。从长期来看,他们都是高度自由的个体劳动者,他们可以选择经营果园或者是去打工。如果果园经营者去打工获得的收入高于他们经营果园获得的利润收入,那么他们就会放弃经营果园,选择去打工。所以从长期来看,必须要考虑水果种植园经营者的机会成本。每位果园经营者的年均机会成本可以假定为农民工的人均年收入,也要计入果园的经营成本。

(二)要从水果种植的生产特点出发划分水果种植园的成本性态

水果种植园在进入到丰产期以前的投入,相当于是沉没成本,这个容易理解,但是,水果种植园在进入到丰产期以后,它的农药费、肥料费和人工费等投入是不是该划分为变动成本呢?这个就值得考虑了。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其总额随产量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成本。由于在摘果以前水果的产量是不确定的,而且投入的农药费、肥料费和人工费跟产量也没有正比例的变动关系,并不是说投入的农药费、肥料费和人工费越多,果园的产量就越大,所以根据变动成本的定义和水果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就不能把农药费、肥料费和人工费划分为变动成本,而应该把它们划归为固定成本才更合理。

(三)计算过程和分析方法要简明扼要,适合操作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者整体的文化水平较低,不容易理解本量利分析的计算过程,这不利于本量利分析法在农业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所以笔者改进的本量利分析方法不能太复杂,要简明扼要,适合操作,以便于他们理解或者掌握,这样才有利于本量利分析法在水果种植业的推广应用。

二、改进丰产期水果种植园本量利分析方法的计算体系设计

(一)丰产期水果种植园投入的成本性态分析

1.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成本分类

水果种植园摘果前的投入一般包括农药费、肥料费、人工费(如翻土、施肥、剪枝等人工耗费)、电费(由于抽水灌溉和照明)、地租、固定资产折旧(主要是水泵、水管和喷灌等设施的折旧)、贷款利息和机会成本(假设为果园种植管理者一年的打工收入)等。摘果后的投入一般包括采摘费和分拣包装费。由于水果的销售在果园完成,所以不用考虑运输费用。

按照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方法,可以将水果种植园的生产投入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类,其中农药费、肥料费、人工费、采摘费、分拣包装费为变动成本,而电费、地租、固定资产折旧、贷款利息和机会成本为固定成本。

2.改进的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成本分类

根据水果种植园的生产特点,将与产量有直接变动关系的采摘费和分拣包装费划分为变动成本,而将农药费、肥料费、人工费、电费、地租、固定资产折旧、贷款利息和机会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

另外,某种水果的固定成本由以下固定费用组成:一是整个果园的固定成本,可称之为共同固定成本;二是某种水果独有的固定成本,可称之为专属固定成本。在水果种植园中,由于电费、地租、固定资产折旧、贷款利息、经营者的机会成本属于整个农场的经营成本,所以可以把它们划为共同固定成本,而各种水果的农药费、肥料费和人工费,可以把它们划归为各自的专属固定成本。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如蜜柚种植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授粉,这是必须完成的工序,否则就不会结果子。但是授粉这道工序又是蜜柚生产过程中所独有的,早柑和富川脐橙的生产过程中都没有这道工序,所以把它划归为蜜柚的专属固定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把各种水果耗费的相应的农药费、肥料费和人工费划归为各自的专属固定成本,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合理性。

(二)改进丰产期水果种植园本量利分析的计算模型设计

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本量利分析采用一般计算公式,这里不再进行表述。改进的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本量利分析计算模型,根据其成本性态特点,可设计以下计算模型,见模型一至模型四:

模型一:F=fi

模型字母释义:该模型为总共同固定成本归集模型。F为本种植园总共同固定成本(下同),fi为该种植园第i种共同固定费用。

模型二:G=·m+A

模型字母释义:该模型为固定成本分配模型。G为某种水果固定成本(下同),S为种植园水果种植总面积,m为该种水果的种植面积,A为该种水果的专属固定成本。

模型三:B=bi

模型字母释义:该模型为单位变动成本归集模型。B为某种水果单位变动成本(下同),bi为该种水果发生的第i种单位变动费用。

模型四:Qe=

模型字母释义:该模型为盈亏平衡点计算模型。Qe为某种水果盈亏平衡点,P为该种水果销售单价。

三、案例研究

(一)A水果种植园的规模、产能和费用投入情况介绍

A水果种植园座落于广西H市,主产早柑、富川脐橙和蜜柚等,业主自产自销。当地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气温19度,所种植水果品质优良(富川脐橙曾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荣获金奖),水果种植业也是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A水果种植园业主2002年投入资金租用荒地100亩,每亩租金200元,租期30年。种植早柑40亩、富川脐橙40亩、蜜柚20亩,从2010年开始进入丰产期。

A水果种植园近三年(2010—2012年)早柑、脐橙和蜜柚的年均亩产量分别是5 450斤、5 040斤和 5 220斤。近三年年均费用投入的情况是:农药费35 270元、肥料费130 460元、人工费83 570元、采摘费4 800元、分拣包装费7 400元、电费900元、地租20 000元、固定资产折旧费4 200元、周转资金贷款利息5 000元及机会成本40 000元。本案例研究以A水果种植园最近三年的产出和费用投入的平均数据作为分析基础。

(二)A水果种植园的本量利 分析

1.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本量利分析

假设固定成本均按种植面积分摊,则A水果种植园最近三年的年平均投入数据,见表1。

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资料和本量利分析的一般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和保本点亩产量,如表2所示(计算过程略)。

2.改进的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本量利分析

假设公共固定成本均按种植面积分摊,运用核算模型一至三,则A水果种植园最近三年的年平均投入数据见表3。

根据表3提供的数据资料和模型四,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和保本点亩产量,如表4所示(计算过程略)。

差异率=保本点亩产量差÷传统成本性态划分下保本点亩产量×100%

(三)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1.在本量利分析中,盈亏临界点(即保本点产量)越高,产品能承受的风险就越小,企业经营就越不安全,受不确定因素影响造成经营状况恶化的程度就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的产品能承受的风险就越大。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知,在改进的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计算出的A水果种植园早柑、脐橙和蜜柚的保本点亩产量远远高于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计算出的保本点亩产量,分别高出1 459斤/亩、1 969斤/亩和1 238斤/亩,差异率高达约117%、221%和179%。这个计算结果说明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本量利分析大大低估了水果种植园的经营风险,而改进的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本量利分析对水果种植园的经营风险计算得更为准确。

由表2可知,传统成本性态分析方法下A水果种植园的保本点亩产量非常低,分别只有1 247斤/亩、889斤/亩和690斤/亩。由于保本点亩产量太低,几乎任何果农都不会亏损,但这与果农们现实的经营状况不相符合。由表4可知,改进的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本量利分析计算出的保本点亩产量,早柑和脐橙最高,亩产出要达到近3 000斤才能够保本不亏,否则就会亏本,这才符合果农们有赚有亏的现实经营状况。

2.由表4可知,改进的成本性态划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单位变动成本非常低,每斤只有0.02—0.03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过来就是说,水果生产的成本几乎都是固定成本。这个结果比用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更具有经营指导意义:既然费用投入几乎都是固定的,那么就只能依靠增加产量来提高收益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果农们十分重视水果产量的原因。

因此,管理果园的重点就应该放在确保高产出上。可供参考的措施有:一是实现水果种植良种化,“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良种是发展优质、高效水果的基础;二是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三是加大力度防治病虫害,使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可以增加产量,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四、结束语

从以上两种方法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改进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本量利分析,其计算结果更准确,更具有经营指导意义,更能解释和解决水果种植园经营中的现实问题。这说明改进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本量利分析法大大优越于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方法下的本量利分析法,更适合在农业管理领域推广应用,更有利于农业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