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旅游文化规划精选(九篇)

旅游文化规划

第1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主题产生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初始策划阶段,主要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后续景观规划设计与意境营造工作的。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造成旅游景区在整体视觉上混乱、无序、人文关怀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景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挖掘不足、景观资源浪费,致使景区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包装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如何通过对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打造一个既具有鲜明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又能满足游客休闲与游憩活动需求的主题景区是旅游规划中的难题。

一、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1.1 概念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多种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创造景区更大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规划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大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产业文化为主题的三种类别的旅游景区。其中,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观赏等为主题的景区;社会人文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事件等为主题的景区;产业文化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游乐、科学科幻等为主题的景区。

1.2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有几种不良的现象蔓延,一种是过于重视构成景区环境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主题雕塑等表面物质形式的景观要素建设,而忽视景区精神内涵的提升;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的照搬模仿,旅游景区的风格混乱;第三种是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利益,弱化了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内涵。最终,导致已建成的许多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与人文关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景区的策划阶段时,对景区的主题定位缺失,形象塑造错位。

二、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影响因素

主题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内容的组织主线,是对整个景区旅游环境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旅游项目规划艺术形象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指导思想与理念。可以说,一个旅游景区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其主题的确立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旅游景区主题的界定往往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或区域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确立景区主题定位的题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景区的旅游资源包括项目区域背景、周围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等各项资源。

2.2 设计师的素养

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决定了旅游景区主题定位的高度,即特色性和鲜明性。如果一个设计师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景区缺乏实地调研与考察、系统全面的分析基础,片面追求新奇时髦、视觉冲击力,这都会使其对旅游景区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拿捏不到位,造成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

2.3 管理者的水平

除此之外,主题定位还和景区主要职能管理部门或管理者的水平有关。如由于管理者的短视或干预,为了暂时的政绩工程、表面的形象工程,往往也会造成主题定位不准、不突出,景区缺乏应有的识别性和感召力,各项资源难以形成市场效应。

三、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策略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是指对景区特色与个性塑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或遗迹等各项文化资源的内涵,凝练出最具有特色和个性且区别于同地区其他景区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设计开发旅游产品,达到提升景区品牌形象,增强景区吸引力的目的。

3.1 立足文化,凸显主题

文化不仅是确立旅游景区规划主题的引擎,更是形成有别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灵魂。一个景区的主题要能很好反应其文化内涵,就必须对景区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提炼出核心主题文化,以此作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根本。同时,要求旅游景区的主题具有鲜明性的个性特点,体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游览中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景观序列设计

在空间布局时,围绕主题来规划旅游景区,划分景区的各大功能区,设计旅游景点,组织交通流线,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景观序列,达到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传承地域文化目的。

对于景观序列的规划,可以通过编撰故事情节隐喻主题,然后围绕情节展开各分景点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大漠文化),编撰桂王城的故事来包装景区的主题;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结合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撰湖怪的噱头来包装主题,吸引人游客。当然,编撰故事不可胡编乱造,是对景区的文化资源内涵更为深刻的梳理。在景点的设计上,可以通过直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来对主题进行文化包装。例如可以通过情景雕塑、主题标志、文字、图案等形式以直白的手法将景区所在地的历史事件、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主题再现出来;再如借助景区规划的场地材质、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形态以隐喻的手法来包装主题。最终,使游客在景区中体验到“由景入境,由境生情”的感受,获知景观所蕴涵的主题情感,满足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2)影视剧创意

第2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风景园林;佛教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092-03

南山文化旅游区位于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三亚市西南20公里处。在它北面有255国道和海南环岛西线高速公路通过,交通便利。依托南山独特的山海名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开发建成了全国罕见的超大型以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南山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设期为十年,分三期开发实施,一期建设于1995年的11月开工,1998年的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二期于2005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剩余部分为第三期。游区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0平方公里,如图1、图2所示:

一、规划背景

(一)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宗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宗教的各种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对旅游者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宗教旅游是以宗教文化为主要内涵,并借助一定物质载体或文化形式表现的供宗教徒顶礼膜拜和非宗教徒观赏的各种宗教活动场所、附属建筑与艺术作品等相关事项。佛教是我国传统的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六到五世纪的古代印度,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

佛教旅游资源包括佛教活动场所(庙、观、寺、堂等),附属建筑(佛塔、墓、石窟)、文化艺术景观(佛教绘画、雕塑、壁画)、佛教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佛教历史人物活动遗迹、遗址和佛事活动(佛教中佛事活动主要有僧尼的日常行事、忏会和法会以及佛教节日活动等)。

(二)海南的经济沿革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30年里,先后建立南方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江、沿边的省会城市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等。从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先后出现了三次高潮,目前处于第三次高潮。

在海南建省20周年之际,中央再一次提出关于把海南建设成为“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构架。国务院批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这是海南旅游融入国际旅游,进行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内涵是: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为游客进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自由;在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全面开放市场,率先实行我国人世的承诺。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宝岛。有条件代表中国参与世界度假旅游市场竞争,海南提出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就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国际化是海南旅游发展的出路。

二、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选址

近几年,海南旅游业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海南省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与新兴工业、热带农业成为海南省三足鼎立的产业基础。

1.三亚是海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同时也成为南海诸岛的后方基地,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2.紧邻大小洞天风景区和天涯海角风景区,距离凤凰机场20公里;距离三亚市区40公里。三亚市内可乘坐专线公共巴士和出租车到达,车程仅40分钟左右。

3.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面朝南海,背靠海拔478m的高山,地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24.5℃,其空气质量和海水质量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为97%,自然环境丰富多样。

(1)生态资源丰富。南山是我国少有的热带季雨林原生地,它所特有的树种“不老松”(学名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出现于白垩纪恐龙时代,被称为植物中的化石。南山旅游区内就有6万株,树龄最长的达6000年之久。南山的海岸沙坝堪称世界罕见,根植在这绵延7公里长沙坝上的成原始状态的酸豆林(Tamarindusindica)亦是不可多得的奇观。另外,海南椴(Hainaaia trichosperma Merr.)、海南石梓(Gmelina chinensis Benth.)亦是珍贵树种。项目规划将对“不老松”、酸豆树实行重点保护。

(2)人文资源。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望之东瑁西瑁二岛,相传即观音挑土老祖宗遗迹,唐天宝年间,律宗祖师鉴真曾五次东渡日本受阻,登陆南山弘法,得观音菩萨护持,第六次东渡成功。其后,日本遣唐僧东密祖师弘法大师西来求法,亦为台风阻至南山,得观音加持,经泉州至长安求法成就。《崖州志》载:“光绪六年(1881年),三亚鸭仔塘村(南山东南麓)忽自产莲花,叶甚茂,三年乃谢。光绪二十三年,复产,愈产愈甚,至今愈茂。”由此可见,南山与佛门之殊胜因缘。

宋末元初,黄道婆在南山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开创了中国纺织业的新纪元。悠久的史实与突出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佛家的福泽之地。传扬千古的名句:“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道出了南山与福寿文化的悠久渊源。

三、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主题

依据地场地内现有自然和文化历史资源及现有价值,结合保留当地旅游文化资源条件下,提炼出以下几个主题:

(一)佛教文化主题

地处佛教文化圣地――南山,具有深厚的佛教历史背景,在加强该旅游区的娱乐参与性的同时,通过保护和挖掘这些历史的佛教传奇故事和佛教文化设计主题公园,为参观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体验,从而也满足了社会对了解佛教文化的渴望与市场需求,同时也执行了弘扬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地方政策。

(二)中华名族文化主题

以中国民俗文化和海南地方文化为主;进行宣传和保护,寓教于乐。

(三)休闲文化景观主题

将佛教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娱乐活动中,不仅仅是传统单一的住宿餐饮,充分体现娱乐的参与性与互动。

(四)生态保护主题

为保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两方面的平衡,设计师全面协调了整体区域的总体规划,使它既有效地保护了原有生态资源,又带给旅游者难忘的娱乐体验。原墓地自然的山、石、植被、独特的沙坝等生态景观被谨慎地保留并赋予整个园区以完全自然、生态的感觉。

四、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规划布局

整个区域划分成若干不同主题的园区。按功能划分成文化 宗教活动区、会议酒店区、高尔夫球场(未建)及度假别墅区等区等功能配套设施。在空间布局上采用轴线组合和互含式组合,如图3所示:

主入口呈区域性轴线布置,轴线与主交通线、入口幸福广场重合,以南北朝时期建筑风格的门楼一“不二”法门(图4)为景区的标志物,直达主题。笔直的主入口大道、游客中心广场、“不二”法门、光明广场的序列关系构成轴线。再以光明广场坐为全区的过渡空间,进行游览流线的划分。西翼通过互含式的组合慈航普渡园、如意吉祥园、长寿谷、南山寺和酸豆林沙坝进行串联。东侧以迎宾馆和生活区为辅。以递进组合南延海上观音苑,如图5所示:

五、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交通组织

(一)道路系统架构

对外的道路接入口为海榆西线;道路系统按三级设置:主路幸福道联系外界与园内各主要景区,宽度15米;各片园内次级道路服务于地块的交通,路幅7米;第三级的支路细分各景点组团,路幅4米。道路设计上采用自由和景观式的,在第三级的支路环绕的步行道路,减少与其它地块的直接联系,保持片区的环境特色,如图6所示:

(二)游览路线的组织

园区的交通系统目前以地面交通系统为主。游览路线主要有树枝状和环线状复合而成,这种复合的组织方式很方便地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并能很好地为游客提供合理的游线。由于各个景区之间距离较长,以游客步行结合游览车交通。道路的交叉处通常设有休憩的小广场和景点,如祈愿树(图7)。

六、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场所,所以在每个主题景区内布置大量的餐厅和商店既满足了游客的需要又能增加营业收入。

景区的服务设施也是跟主题风格一致的,在如意吉祥园有中式的缘起楼素斋厅和提供各式小吃和快餐的小吃店。商店则有百货店、工艺品店和服装店。除了餐饮和商店之外,园区还提供一系列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游客服务、触摸地图、导游服务、报警室、数码影像处、卫生间、急救站、公共电话、邮政所、自动取款机、售票处、单车租赁处、存包处、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位于南山文化旅游区售票大厅入口处,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外观与景观协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清新明朗的设计风格。

(二)停车场

园区主要停车场共有7个,合计面积约22572m2,其中生态停车场面积17495m2,其他混凝土硬化停车场5077m2。总合计车位454个,其中大车位79个,中巴车位93个,小车位237个,其他共用车位45个。

(三)南山厕所

南山文化旅游区在1995年建园之初,已将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的概念纳入首位,强调厕所的实用性、景观性。同时使厕所形成独特景观。例如,观音阁、照见壁、长寿谷、南山寺、观音广场的旅游厕所。设计独特的建筑掩映在幽幽竹林和缤纷花海之中,和整个生态园景融为一体。

另外作为大型的旅游区,还有配套交通缆车和南山休闲会馆酒店等。

七、南山文化旅游区的成功与不足

目前中国的主题公园,一般都吸取了西方主题公园的表现手法。再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格式的景观设计。成为富有中国色彩的主题公园。南山文化旅游区无外乎也是这样。

(一)成功之处

1.选址的成功。南山文化旅游区紧邻在选址上紧邻的我国近年来旅游不断升温、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三亚。

2.主题选择的成功。对南山原有的浓厚佛教文化历史开发很成功。抓住了佛教旅游不仅是信徒顶扎膜拜的对象和向往的圣地,也因其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而成为满足非佛教信徒的旅游者各种情感需求。

3.有效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拉升了地域经济水平;现在已成为海南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4.规划设计上的成功。充分利用场地内资源及现有价值,将独特文化和环境的多样性融入规划设计中,如游览区和酒店设施分区合理,二者相互独立且有联系。

5.古今结合设计成功。南山文化旅游区是以南北朝和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很好的借鉴了大型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的古典形式,融入现代公园的理念,在布局上考虑到了多层次的道路体系。

(二)不足之处

南山文化旅游区虽拥有良好的选址和主题,但是在规划设计上还是有稍有欠缺:

1.在遵循佛教文化前提下,缺乏对热带地域性的深入理解和人性化设计的考虑。道路及广场尺度过大和过晒;如观音文化苑广场。大面积铺装在晴天下反光过于刺眼。周边的廊架虽是通透但遮阴效果差,更不能遮雨,难免造成游人游览过程中的困扰,如图8所示:

2.佛教文化是南山文化旅游区最大主题,就现状建设看来,虽有其他主题,但整个建设都是从属于佛教主题:即景区的独立性不强;如如意吉祥园是以福寿文化为主题,而实际是一个休憩餐饮区,而一个施工简易的长寿廊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主题。

3.游览线路不明显,缺乏主线和其所要呈现给游人的主要景观。游线组织节奏不够紧凑;交通组织的混乱,以至于游览车和人流混乱;步行距离过长,休息设施在全园中分布不均匀。

第3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闽西地区 地域文化 旅游景观 规划设计

旅游景观作为经济产业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地区偏重于经济上的效益,对地域文化特殊性及重要性的特点的认识不到位,加之大量的外部文化进入使地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使地域文化时常处于被忽略被破坏的地位而导致文化流失。闽西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闽西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形式是闽西地区活生生的历史,对于闽西地区乃至全国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因此在对当地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但要对闽西地域文化进行继承、保护,而且还要利用发展旅游产业上的优势使其得到发扬。

1.闽西地区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1.1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及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闽西地区属龙岩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脉南端,相接粤赣两省,晋朝前为荒蛮之地,从东晋至今为躲避乱世,历史上曾经有五次大规模的移民移居至此,这些移民被称为客家人。移民们带来较为先进的文化,经过与当地原始文化长时间的融合,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今日独特的闽西地域文化。从21世纪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闽西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在发展旅游景观的过程当中,照搬外来设计元素与设计模式,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缺少地域文化的自我表现;在改造建设的过程中对一些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使原本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由于设计上的概念化处理而趋于形式化与平庸化,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对地域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解决旅游景观平庸化与形式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现自我,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形式——特殊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表现。

1.2闽西地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可通过旅游景观得到继承与发扬,旅游景观也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营造出特殊景观效果得到升华,并在旅游业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这种良性效应已在闽西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比如得到世界范围认可的土楼群建筑景观,在2008年7月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正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质与土楼群建筑景观相结合所起到的良性效应。但在闽西地区远不止土楼建筑群这一旅游景观,较为著名的旅游景观还有: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景观,上杭县的梅花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由于在前期策划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重视度不够,使这些原本早该名扬天下的旅游景观并没有完全得到预期计划的效果。

2.结合闽西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规划的设计手段

2.1 对闽西地区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分类

对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深入,分类工作能够使规划设计旅游景观时更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情况的旅游景观能够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表现,达到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相辅相成的效果。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人文风俗景观、红色旅游景观。每一种旅游景观带给游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要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也不尽相同。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主要通过美丽的大自然环境给人留下清新、朴素的印象,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属于地理上纯粹的自然表现: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上杭县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正是属于这一类型;人文风俗景观主要利用地域范围内独特的民间建筑、民俗风情,以及特有的文化产业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效果,此类型的旅游景观在突出表现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方面最为明显,特殊的历史与自然条件、独特的民风习俗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人文风情,只有亲身到此处方可得到真实的感受。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一方面通过特有的文化特质吸引游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旅游业使地域文化得到继承并传播。属于此种类型的旅游景观有:永定土楼群建筑景观、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红色旅游景观是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主要是以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或标志物为主体,通过对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宣传内涵,对旅游者开展革命教育、参观游览的主题旅游。闽西地区较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观有:上杭县的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多处革命时期留下的遗址。

2.2结合闽西地区各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通过对旅游景观进行较为精确的分类之后,在进行深层次的规划设计时,针对如何将地域文化表现到旅游景观中就有了具体方向。

2.2.1创造具有特色旅游文化的闽西地区自然风景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崇山峻岭造就了特殊的地理环境,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致景观要数梅花山与冠豸山。这两处景观在地形地貌上、自然环境的特点上有明显的不同,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要针对自然环境的特点做具体的规划设计,地形复杂植被丰富,但无特别自然景点的,可主要规划为观赏地形地貌与动植物为主,对旅游路线进行科学细致的规划,使游人完全融入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对环境中有特殊形态的景点,更应合理地进行利用,提高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如:梅花山旅游景区其海拔平均900米,优越的森林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景区内名贵树种有紫楠和红豆杉等,均为部级保护树种,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穿山甲、猕猴等,种种条件上的优势造就了梅花山旅游景观与其他大多数自然旅游景观的不同。除现有规划开发出的景观区外,还应大力发展“森林浴”这一较为新潮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把景区内植被上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跟进景区内的各种配套设施,对与景区风格不协调的景观小品进行重新设计并更换,营造特有的森林景观效果。在200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地质上属于丹霞地貌的冠豸山旅游景观,因其独特的地质景观自古就受到许多文人的赞赏,景区内许多景点都留有古时文人墨客的踪迹或墨宝。因而游览于冠豸山,除了可以让游客欣赏到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外,还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文人书院文化,目前冠豸山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规划方面发展较为到位,文人书院文化若能够得到同步发展,则可让游览至此的游人从眼到心一并抒发游山的感受,从而提升景区的品质。

2.2.2通过发展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传承地域文化,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土楼群建筑景观、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都属于闽西地区人文风俗旅游景观,然大多数人对土楼群建筑景观较为了解,对其余两个文化景观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土楼群建筑景观在宣传效果上要好过其余两处旅游景观,特殊的土楼民俗、土楼文化结合土楼特殊的建筑形式造就了极具个性化的旅游景观,使土楼建筑群成为闽西地区旅游景观的一大品牌。培田古民居景观在旅游形式上与土楼建筑群景观类似,但在宣传力度与表现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做得不够细致深入而使其默默无闻。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方客家建筑中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式规划设计模式。培田的原居民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因此又被称为“吴家坊”。古时的培田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因此多有为官者,据载,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古民居建筑群有近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的历史景点有“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这些经典的规划模式、独特的建筑、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均可作为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古民居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在对古民居进行整修装饰时,对较为重要建筑进行分析,将其历史上曾经最辉煌时期的景象进行还原,使游人经过游览后能够在感受培田古镇特殊的规划及古民居建筑风光的同时,又能够了解古民居的历史与古镇特殊的地域文化。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最具特色的并非其建筑,而是悠久的雕版印刷业发展史。四堡是明清两代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印刷业历史悠久,始于宋朝,明朝时期得到巨大发展,在清朝达到最高峰。现存有大量的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几近消失的古书籍,是我国年代久远,保存完善,极为罕见的宝贵文物。有趣的是,在当时由于行业竞争,四堡已经出现了版权意识:每年初一时节,四堡的书坊把一年来所刻书籍的封面张贴公之于众,表示“此书版权所有”。如此珍贵有个性的地域文化史,不但属于四堡而且属于全人类,在当今社会使之传承发扬能使中华古文化更加趋于完善。如何打造出其品牌效应呢?除了扩大宣传规模外,四堡的旅游项目规划设计重点不在于游山玩水,而是让游人体验中国古代雕版印刷艺术的神奇与奥妙,将雕版印刷文化的特点全部体现在古镇内外景观上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为了增加游览乐趣,还可选择有收藏及纪念意义的雕版进行复刻后,让游人亲手进行印刷,进一步感受雕版印刷文化的独特性。

2.2.3结合丰富的革命历史打造整体红色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革命年代无数闽西子弟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事业,在闽西土地上留下了多处革命事迹。国家高度重视闽西地区红土地旅游项目发展,丰富的革命历史与遗迹已是闽西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革命遗址中,全国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临江楼等遗址已广为人知。但在红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各地的红色旅游景观是针对当地情况规划设计的,每个景点较为单独,在整个闽西地区范围内缺少统一性与连贯性。可根据革命历史的发展历程对闽西地区红色旅游景观的游览路线进行先后顺序上的调整,让游人按照闽西地区革命历程时间的先后对革命遗址进行参观游览,使其对闽西地区的革命发展史有更加整体更加完整的概念,提高其接受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的效果。

3.闽西地区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进行整合规划之后,还应考虑旅游景观能否顺应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有一个较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利用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创作旅游附属产品作为可持续发展手段的一部分,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形式,从抽象的形式当中找出可转换为具象的、可接触的、具有纪念意义与一定内涵的概念,将其转换成旅游附属产品,既能够结合旅游景观传承发扬地域文化,又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不仅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发展,而且与当地的地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与发扬有着密切的关系。闽西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作为当地的非物质遗产与当地特有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后,不但能打造品牌地区效应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发掘地域文化,并通过旅游业将地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露洋,陈永生.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景观设计的融合——以合肥翰林百草园景观设计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237-7239.

[2].衷梅英.神游闽西.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3].张成明.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J].科技与企业(上半月),2011(12):203-204.

[4].郭西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李秋香.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韩勇,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特征和设计精神 [J].现代园艺,2012(10):135.

第4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 水文化; 长江三峡;旅游规划

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成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它具有景观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状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涧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状的水体,或广阔无垠,或波涛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与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万物落入其中都会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桥上桥下,实物虚影彼此交互辉映,构成了一部水的景观交响曲。最后是水的音响吸引功能。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湖水的击岸声,巨涛的哗哗声,河流的滔滔声,瀑布的轰鸣声,泉水的淙淙声,形成听觉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水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除此之外,水体还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水文化。

一、水文化的概念及分类

目前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水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赵爱国在《水文化涵义探析》中这样界定“水文化”的涵义: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水事活动方式,以及为人类的水事活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他认为,

作者简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范新宇(198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研究一个社会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观念和水事心理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个人对水事的感觉、信念、态度和想法。水事观念则除了水利思想外还包含着一种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化或群体化的水事心理,如“社会水事心理”、“团体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认同现象,实际上就是水事观念。因此,水事观念就是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对水事的共同信念、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观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人的水事心理始终渗透着群体水事观念的内容,群体水事观念构成一切个人的水事心理的轴心。

靳怀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应予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内容与形式探讨》中将“水文化”初步定义为: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这几种类型的水文化具体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华文明,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灾。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在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识、方法等。比如,上古时出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治水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战国时发明并应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无坝引水技术,汉代“长藤结瓜”式灌溉技术;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等等。现代水利科技更是硕果累累。

2、水物质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黄河镇水水牛、永定河金门闸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水利事业的碑记、石刻等。

3、水规范文化

据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川西北调查让事实证实,居住在白马藏区的藏民认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们每当藏历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鸡叫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要点燃一堆柴火来敬水神,以祈求来年农猎丰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没有河,则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来的水洒在屋子之中,谓之洒新水,有的在洒新水时,还要唱《洒水歌》。当地白马藏人称这种仪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诗经》时代,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的文学形式。此外 还有与水有关的绘画形式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等,与水有关的音乐形式有台湾民谣《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1、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必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原理在旅游过程中同样适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浏览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继而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 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观光、娱乐、疗养, 也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许多游客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在欣赏奇山异水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为旅游实体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项水工程都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发展既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吸取乳汁,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民族文化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光彩。例如,“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伟大治水精神;新时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它们既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水文化在三峡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景色秀美。

长江三峡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唤起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长江三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是旅游者学习,了解,研究众多文化的科技知识的理想之地。比如,众多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水生动植物等,还有关于三峡几个大坝的建成所运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动的教材。

1、长江三峡中的水文化资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峡工程的科研时间之长,内容之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工程史上是罕见的。从孙中山提出设想到建国后全国性,多学科大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至今历时70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在三峡工程设计中,全国有上百个单位和几万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枢纽设计,机电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中许多成果都是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国的科技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纪录了人类开创现代文明的艰苦历程,因此,它是我国人文科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2)水物质文化

在宜昌市方圆50公里内,已经和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有四个: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坝,长江三峡大坝,高坝洲坝。

(3)水规范文化

三峡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积千百年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灿烂,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4)水精神文化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着,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着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着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

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峡北岸。屈原的名篇《离骚》、《九章》、《天问》等,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闻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来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流行题材。长江三峡更是历代名人作家写不完的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峡江两岸的渔歌,民歌,山歌和峡江号子也极为丰富。

2、三峡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类型,然而,虽然该景区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坝顶游览和三峡截流纪念园两大产品,对坝区旅游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首次创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万的纪录,达到105万人次。 三峡坝区游客年均增长率已接近30%,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的旅游龙头,但是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对于水文化的运用更是仅限于单纯的水智能文化(三峡大坝)和水精神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展示,对于其他类型的水文化形态利用相对比较少。

(1)水文化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甚为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将越来越高,文化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强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三峡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对于三峡地区丰富的水文化类型利用的比较少,有些虽有开发,也是表面开发,没有将之与有联系的文化内容容纳进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区古老的寺庙,相传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址。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探幽,写下了着名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诗人贾元也在此写下了诗文,但在此却看不到诗文和碑文,看到的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为游览和观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诸如坐船,漂流和观水玩水的旅游项目之上。

另外,对于一些水精神文化,开发的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展示,如石碑诗文等,比较枯燥呆板。

3、长江三峡开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议

(1)三峡水文馆――传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黄陵庙和涪陵白鹤梁,分别是长江三峡的“陆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 黄陵庙玄功万古处是长江三峡最高水文标志,涪陵白鹤梁上的石鱼眼是长江三峡最低水位标志。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因此将此项珍贵文物复制于黄陵庙内。同时将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水等长江支流同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资料一并汇集,建成长江三峡水文馆,使之成为我国各大水系历代水文资料的的宝库。

(2)着名水利设施展览馆――展示水物质文化

三峡——宜昌不仅有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而且有清江隔河岩坝和高坝洲坝,是世界水上大坝数量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兴建国际名坝展览馆,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沟渠和大坝模型,文献资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让人们既可以一赌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坝锁江的奇观,又可以集中浏览太扑,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坝以及都江堰,相思棣,灵渠等水利工程的风采,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类改造利用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现水规范文化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泼水节,纳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动等。若是能再现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就可以丰富三峡的旅游产品类型,解决旅游产品单调呆板的问题。

(4)水文化博物馆――宏扬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将古今中外、各个朝代这些水文化人文遗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游客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还可以领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 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针对长江三峡一些珍稀的水生物,还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馆,重点展出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同时展出白鲟长江鲟大鲵胭脂鱼桃花鱼,以及长江其他珍稀鱼种,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保护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开始,水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水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旅游业规划和从业人员,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延长水体景观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殿廷等编着.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9

[2] 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N]

[4] 薛选世.水文化研究漫谈[N]

[5] 刘刚等着.中国名水游览[M]. 广东:广东地图出版社. 1999

第5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  水文化; 长江三峡;旅游规划

   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成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它具有景观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状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涧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状的水体,或广阔无垠,或波涛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与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万物落入其中都会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桥上桥下,实物虚影彼此交互辉映,构成了一部水的景观交响曲。最后是水的音响吸引功能。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湖水的击岸声,巨涛的哗哗声,河流的滔滔声,瀑布的轰鸣声,泉水的淙淙声,形成听觉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水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除此之外,水体还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水文化。

   一、水文化的概念及分类

   目前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水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赵爱国在《水文化涵义探析》中这样界定“水文化”的涵义: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水事活动方式,以及为人类的水事活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他认为,

   作者简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范新宇(198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研究一个社会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观念和水事心理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个人对水事的感觉、信念、态度和想法。水事观念则除了水利思想外还包含着一种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化或群体化的水事心理,如“社会水事心理”、“团体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认同现象,实际上就是水事观念。因此,水事观念就是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对水事的共同信念、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观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人的水事心理始终渗透着群体水事观念的内容,群体水事观念构成一切个人的水事心理的轴心。

   靳怀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应予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内容与形式探讨》中将“水文化”初步定义为: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这几种类型的水文化具体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华文明,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灾。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在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识、方法等。比如,上古时出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治水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战国时发明并应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无坝引水技术,汉代“长藤结瓜”式灌溉技术;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等等。现代水利科技更是硕果累累。

   2、水物质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黄河镇水水牛、永定河金门闸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水利事业的碑记、石刻等。

   3、水规范文化

   据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川西北调查让事实证实,居住在白马藏区的藏民认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们每当藏历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鸡叫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要点燃一堆柴火来敬水神,以祈求来年农猎丰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没有河,则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来的水洒在屋子之中,谓之洒新水,有的在洒新水时,还要唱《洒水歌》。当地白马藏人称这种仪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诗经》时代,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的文学形式。此外 还有与水有关的绘画形式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等,与水有关的音乐形式有台湾民谣《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1、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必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原理在旅游过程中同样适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浏览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继而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 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观光、娱乐、疗养, 也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许多游客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在欣赏奇山异水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为旅游实体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项水工程都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发展既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吸取乳汁,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民族文化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光彩。例如,“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伟大治水精神;新时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它们既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水文化在三峡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景色秀美。

   长江三峡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唤起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长江三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是旅游者学习,了解,研究众多文化的科技知识的理想之地。比如,众多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水生动植物等,还有关于三峡几个大坝的建成所运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动的教材。

   1、长江三峡中的水文化资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峡工程的科研时间之长,内容之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工程史上是罕见的。从孙中山提出设想到建国后全国性,多学科大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至今历时70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在三峡工程设计中,全国有上百个单位和几万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枢纽设计,机电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中许多成果都是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国的科技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纪录了人类开创现代文明的艰苦历程,因此,它是我国人文科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2)水物质文化

   在宜昌市方圆50公里内,已经和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有四个: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坝,长江三峡大坝,高坝洲坝。

   (3)水规范文化

   三峡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积千百年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灿烂,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4)水精神文化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著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著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

   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峡北岸。屈原的名篇《离骚》、《九章》、《天问》等,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闻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来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流行题材。长江三峡更是历代名人作家写不完的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峡江两岸的渔歌,民歌,山歌和峡江号子也极为丰富。

   2、三峡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类型,然而,虽然该景区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坝顶游览和三峡截流纪念园两大产品,对坝区旅游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首次创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万的纪录,达到105万人次。 三峡坝区游客年均增长率已接近30%,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的旅游龙头,但是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对于水文化的运用更是仅限于单纯的水智能文化(三峡大坝)和水精神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展示,对于其他类型的水文化形态利用相对比较少。

   (1)水文化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甚为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将越来越高,文化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强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三峡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对于三峡地区丰富的水文化类型利用的比较少,有些虽有开发,也是表面开发,没有将之与有联系的文化内容容纳进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区古老的寺庙,相传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址。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探幽,写下了著名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诗人贾元也在此写下了诗文,但在此却看不到诗文和碑文,看到的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为游览和观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诸如坐船,漂流和观水玩水的旅游项目之上。

   另外,对于一些水精神文化,开发的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展示,如石碑诗文等,比较枯燥呆板。

   3、长江三峡开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议

   (1)三峡水文馆――传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黄陵庙和涪陵白鹤梁,分别是长江三峡的“陆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 黄陵庙玄功万古处是长江三峡最高水文标志,涪陵白鹤梁上的石鱼眼是长江三峡最低水位标志。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因此将此项珍贵文物复制于黄陵庙内。同时将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水等长江支流同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资料一并汇集,建成长江三峡水文馆,使之成为我国各大水系历代水文资料的的宝库。

   (2)著名水利设施展览馆――展示水物质文化

   三峡——宜昌不仅有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而且有清江隔河岩坝和高坝洲坝,是世界水上大坝数量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兴建国际名坝展览馆,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沟渠和大坝模型,文献资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让人们既可以一赌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坝锁江的奇观,又可以集中浏览太扑,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坝以及都江堰,相思棣,灵渠等水利工程的风采,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类改造利用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现水规范文化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泼水节,纳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动等。若是能再现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就可以丰富三峡的旅游产品类型,解决旅游产品单调呆板的问题。

   (4)水文化博物馆――宏扬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将古今中外、各个朝代这些水文化人文遗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游客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还可以领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针对长江三峡一些珍稀的水生物,还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馆,重点展出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同时展出白鲟长江鲟大鲵胭脂鱼桃花鱼,以及长江其他珍稀鱼种,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保护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开始,水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水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旅游业规划和从业人员,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延长水体景观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殿廷等编著.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9

   [2] 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n]

   [4] 薛选世.水文化研究漫谈[n]

   [5] 刘刚等著.中国名水游览[m]. 广东:广东地图出版社. 1999

第6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1 引言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位必须要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这种文化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这将给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文化色彩,丰富文化底蕴,以此形成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体而言,文化对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着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科学文化旅游

    2.1 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 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建立旅游规划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规划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项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并逐步实行旅游规划会审制度。

第7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青州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1

青州历史悠久,自然风景秀丽,伴随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凸显,当地政府逐渐加大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引导与重视,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力求打造融合自然风光展示、农家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积极开展当地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使得青州市在生态旅游方针的指导下逐渐发挥自然生态与文化底蕴优势,借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得青州市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县之一,也为当地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1 以项目为带动做好生态旅游产业规划

结合青州市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当地政府提出了“海岱明珠,休闲佳境”的发展目标,力求实现当地生态旅游形象的树立与打造。在产业形象打造上当地政府与山东大学联合,借助山东大学的文化知名度与学术口碑完成了《青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框架,明确了以“佛寿”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区、东夷文化生态园等为代表的20多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及景点规划。由北京林业大学协助完善的《青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完成评审正式实施。南阳河综合治理、东夷文化生态园建设、王府游乐园已经全部规划完成,而也相继启动云门山广场改造实施工程,仰天山开发项目。青州当地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更侧重对当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借助古城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热点的激发,目前以井塘古山寨及玲珑山郑道昭生态园的建设规划已经在初审完成后正式投入施工。针对青州古城的生态旅游产业规划更是得到古城发展专家的指导,在保留当地古城精髓的基础上寻找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以期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生态旅游的产业规划中还相继开展了范云亭公园、云门山水上乐园、状元文化开发等多个旅游项目。通过对上述旅游项目规划的明确,加上专家的研究评审,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也使得后期的重点招商与专项招商更为顺利,以项目带动生态旅游整体产业的发展。正是在详细的产业规划下,青州当地的古城保护建设、生态文化园建构及仰天山森林浴场农业观光项目也完成招商引资,顺利开展。

2 发掘生态旅游资源做好当地资源整合

青州历史悠久,因此当地在生态旅游建设规划中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如何实现这些潜在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高效利用是当地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发展的重点之一。当地政府在开展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时重点突出“古”与“青”字,专门聘请专家学者对当地的生态资源进行挖掘、特别生对当地的文化名人、历史古迹及风俗民情认定,着力打造当地的“佛寿文化”,相继建立拓展了当地的佛寿文化旅游区,并实现当地历史古城旅游区的建立完善,在开发整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实现了与民俗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创新生态旅游展现形式,扩大当地文化吸引力。在针对山区自然风光资源方面,则倡导自然生态旅游,以自然优势的凸显为核心,适当的人工处理,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保持自然原生态风貌,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条件实现了当地自然生态旅游的引导发展。更是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发展现代农家乐,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休闲度假优势延伸,为游客提供健身、休闲、娱乐、采摘、踏青等多层次的服务。针对当地自然的河流文化,应以河流为切入点注重沿河旅游区的建立,南阳河旅游区、弥河旅游区都是河流文化生态旅游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项目。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与相关结构的积极配合,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为前提进行资源价值的开发,积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青州市的生态旅游规划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实现生态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掘与优势发挥,带来当地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

3 结束语

生态旅游注重原生态资源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将传统人文与自然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以青州市的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2大方面对当地的生态旅游情况作了宏观规划与微观阐述,而当地政府正是基于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了当地旅游价值的凸显。以规划为指导,青州市将迎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参考文献

[1]蒋.青州市云门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第8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时代特点;学术前沿

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的历程,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7771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伴随这一过程的旅游规划为中国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需要认真反思、总结和改进。

1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的旅游规划是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大众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是在全国各地旅游发展浪潮驱动下诞生的,以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中国科学院郭来喜教授,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丁文魁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敏感地认识到旅游发展与旅游规划的社会需求以及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致力于地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咨询服务和实践研究,对丹霞山、深圳市、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江南水乡古镇、海南岛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尚清教授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等,可以说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先锋之作。回顾30年来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总结出4个明显特征。

1.12000年以前双线并行,摸索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旅游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百废待兴,旅游研究刚刚开始,旅游开发实践既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成功经验借鉴,更谈不上旅游规划专业,从事旅游开发研究与实践者均是从相关学科转行过来。以地理专业为代表的旅游开发策划与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代表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为地方旅游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两条路线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同时推进,2000年之后两者开始走向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规划思想、规划队伍组成、规划内容上。

1.22000年历史转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20世纪90年之后,国外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开始引进国内,国家旅游局为了适应旅游发展需求,开始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培训,1992年制定了《旅游资源普查规范》,2000年11月出台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2000年11月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这些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进入规范化管理初级阶段。此后国内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多类型、多层次、多学科介入是旅游规划突出的时代特点,旅游规划的商业化行为引起关注。

1.3国际旅游规划智慧的多层面输入

1999年四川省率先邀请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外旅游规划师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云南省、山东省先后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编制规划,此后一些城市旅游规划也邀请国外相关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区层面上很多国外景观规划设计公司进入,2001年《旅游学刊》编辑部在北京主办了旅游规划高峰论坛,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旅游规划的经验与教训,一些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规划著作被翻译引进国内。

1.4旅游规划的反思与理论总结

2000年之后,中国旅游研究的全方位拓展积极推动了旅游规划水平的提高,一批关于旅游规划理论、方法的论文和著作相继问世,一些大学设置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体系与内容基本健全,旅游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旅游规划的技术含量是普遍的专业共识。

30年来中国旅游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图3),寻求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旅游发展不断走向新的台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旅游规划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在全国各地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庞大需求推动下,中国旅游规划走的是一条市场驱动、内外结合的道路,从没有规则到制定规则,从没有理论到总结理论、引进理论,从没有方法技术到多学科踩着石头过河探路前行,从国内驱动走向国外驱动、内外结合,从高校科研院所到旅游规划企业、境内外相关规划设计咨询公司、政府、相关企业等,共同托起旅游规划这轮红日。

主题公园为中国旅游带来了第一个兴奋点,度假区热带来了旅游房地产热,申报遗产热提升了对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生态旅游热提高了学术界和政府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规划将承担日益艰巨的任务。

2旅游规划的价值观

2.1让每一个人梦想成真

旅游规划是建立在旅游需求的基础上,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要求旅游规划必须满足、引导旅游需求,旅游规划首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让富人与穷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旅游梦想。

2.2让好地方更精彩

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旅游区,通过旅游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旅游规划是一项管理系统工程。

2.3让落后地方有信心

旅游规划的视野始终是需求导向的、向前的、区域性的、差异性的,在差异中寻求特色、突出优势,化平淡为特色,化腐朽为神奇,化劣势为优势,为落后地区寻求经济发展出路,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经济系统工程,针对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把地区整体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强调地区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把能耗降到最低。旅游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了一条内循环与外向型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2.4让目的地走向世界

旅游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自然资源、挖掘整理地方文化,用地方文化丰富人类生活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文化生态系统工程。尊重生态环境,尊重地方文化,尊重社区精神。

进一步提炼,旅游规划的价值观可以归纳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12个字。

3旅游规划的方法

3.1旅游内涵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旅游是什么?对这个词的理解时代特色最明显,旅游是观光、休闲、游憩,旅游是度假、娱乐,旅游是会展活动,旅游是离家旅行,旅游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境界、一种心情,旅游是一种功能,旅游需要服务,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是经济。旅游具有多种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游法。如何规划?尽管旅游内涵丰富多彩,但经过这30年来的发展还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观光、休闲、游憩。只要地球上存在差异,就存在观光;只要地球上有人,就存在休闲游憩。访问者观光度假与本土居民休闲游憩是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历来关注的焦点。

3.2旅游规划的4个共性

依附性:旅游本身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一种精神需求,需要特定的环境、空间、设施、吸引物来支撑。依附天成、依附经济,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能动性:创意与创新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发现差异,定位市场,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是旅游规划生命力所在。

融合性:旅游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的融合性,与景观、城市、产业、文化等各类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融合;

灵活性与规范性:旅游的敏感性决定了规划的敏感性、灵活性,同时,为了保障旅游规划市场的有序性,旅游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3.3旅游规划的多维性

(1)旅游规划是吸引人、找特色的规划,是面向非本地人的规划,在地方文化的保护上起到积极作用。适度规模的客流量是目的地生命力的基本保证,通过规划提高目的地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增加目的地魅力;目的地开发需要策划,需要超前意识、区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寻求特色、寻求突破,用概念吸引人、活动吸引人、项目吸引人、环境吸引人、服务吸引人。概念需要活动、项目、环境、服务来支撑。广告宣传营销很大程度上用概念感动市场、吸引游客。目前各类旅游规划中概念与形象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出现4种情况:概念新项目旧,有概念无项目,有项目无概念,概念与项目相呼应。

(2)旅游规划是为游客服务、满足游客需求的规划,是需求导向的规划,“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可不来,不可再来”等说明目的地没有满足游客需求。一方面要吸引游客,另一方面要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活动、环境、服务是满足游客需求的3个基本要素,全方位异质体验、细致入微的温馨服务是目的地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从规划性质来看,部分服务已经超出规划范围。

(3)旅游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稳定的生态环境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既要吸引游客,又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冲击,保护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就是外来“物种”的侵入,对地方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造成冲击,加速系统的演替——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旅游规划的任务就是要寻求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是以旅游为导向的综合协调规划。

(4)旅游规划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区发展的规划,任何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都是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提出的,是地方战略或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旅游规划与景观规划的区别所在。旅游业是提升地方竞争力的产业、是知名度产业,不仅仅是接待服务业。

(5)旅游规划是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规划,通过旅游规划对目的地进行包装营销,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全方位展示目的地多重形象,增强目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6)旅游规划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规划,在规划基础研究与目标战略对策、设施规模、生态保护上必须是科学的,在形象策划与旅游体验上又是艺术的。

(7)在各类规划群体中旅游规划是专项规划,从规划内容来看旅游规划又是综合性规划。4旅游规划的职业感、规划师与主体地位

旅游规划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头重脚轻”、重策划轻影响研究,“中间大两头小”,形象、产品、项目策划篇幅大,市场与影响分析少,对旅游规划所存在的问题批评的多,有效良方少。旅游规划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出点子,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可持续利用,不同于单纯的保护规划、生态规划,在市场、特色、利用、保护之间规划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客观效果是把地方推向市场,起到加速地方国际化、市场化的作用,倡导的是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旅游规划师要成为社会认可的职业,至少要具备5个条件:对象(领域)、平台、技术、语言、规范(标准、规则)。

对象:相对独立的领域,如律师、会计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等,旅游规划领域的确定取决于对旅游内涵的理解,泛化的旅游及旅游资源的概念对旅游规划职业的界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平台:同国家、国际认可的组织(管理、学会、协会等)相对应。

技术:社会认可的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显示自己的专业特长。

语言:作为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要有自己的专业语言和词汇。

规范:行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技术规范,道德约束与社会责任、生态责任感。

对照这5个条件,旅游规划还需要作出进一步努力,特别是在对象、技术、语言、规范等方面还需作出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规划与策划的不同,策划是开放性的、发散思维的,强调价值的挖掘、理念的创新、新颖的提法、项目的创意,而规划是理性的、收敛的、约束的,在社会文化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提出可操作的途径。规划是建立在策划的基础上的。

由于旅游业在我国发展比较晚,有限的国土已划归各部门管理,旅游发展的用地空间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打破已有的行业格局、土地格局,重组“天下”,重新调整资源归属显然是困难重重,有些地方政府力度大,重组比较顺利,有些地方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重组难度比较大,进而成为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体制因素。目前旅游管理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业管理与目的地管理,经过几年的调整行业管理相对比较顺,而目的地管理难度比较大,林业、水利、建设、文物、宗教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就是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旅游规划管理与执行的领域性的敏感问题。

在行业管理上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在旅游资源、旅游地与项目管理上主体地位模糊,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与协调。

5旅游规划体系与规划制度

5.1现行两套体系

这在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中已有说明,旅游规划分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旅游区规划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分跨越行政区的区域旅游规划以及与行政区划体系相对应的旅游发展规划,不同级别行政区需要编制同一类型的发展规划,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是同一旅游区规划的3个层次,同一旅游区一般需要编制3个不同层次的规划。这两套体系基本保证对旅游发展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规划实践中,呈现规划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存在3个整合3个强调的问题。

3个整合:

旅游规划的行政体系与旅游发展区域规律的整合。在国界范围内旅游者空间分布是具有区域规律性的,不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而旅游发展规划是按行政区划编制的,两者有一个错位问题,必须加强整合。旅行社的导向与旅游区特色共同决定旅游区生命力。

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区建设规划的整合。在发展规划指导下编制建设规划是明显的道理,但在具体的目的地规划编制过程中,这一原则的执行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发展规划深度不够,对特定的目的地规划没有指导意义,两者衔接不上;二是分别由不同单位编制,或主管领导的变动,对目的地的认识不同;三是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够;四是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划编制几年后才编目的地规划,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均已发生很大变化,发展规划已经滞后,不具有指导意义,等等。从规划有效性来看,必须保持发展规划与建设规划的整合,整合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性质、特色定位与大项目设置上,既要保证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又要保证目的地建设规划的灵活性、创造性,两者相得益彰。

总规、控制性详规与修建性详规的整合。旅游区建设规划是不是一定要走这三步?需要更深入研究。现在有些专家提出风景名胜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规,需要进一步明确;控制性详规是对开发建设活动的一种控制,风景名胜区编制控规也就意味着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活动的合法性,这是其一。其二是风景名胜区控规范围有多大,所有的区都要编制还是局部地区要编制,我们在崂山西麓风景恢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认识到对于社会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的风景区边缘地带来说,单纯强调保护是不可能的,必须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一条平衡的发展方式,这时控规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对于以保护为主的景区来说就没有必要编制控制。

3个强调:

不同类型旅游区规划侧重点不同。特别是人造型与自然型、现代城市与历史城镇等,旅游规划的任务与目的有很大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区,其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成熟型的旅游区,其面临的问题不是建设问题,而是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旅游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对于新兴旅游区,怎么建、建什么是其面临的突出问题。

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地域范围的旅游区,规划内容与方法也不相同。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级别的旅游区,必须强调其侧重点、强调其针对性、强调其有效性。

5.2未来3套体系

未来的中国旅游规划将是3套体系:旅游发展规划体系(面向访问者的规划体系)、休闲游憩规划体系(面向居民的规划体系)、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这是旅游规划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必然要求。尽管居民与访问者有可能共同使用同一游憩设施或游憩地,但从本源意义上来看两者具有本质不同的意义。

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应分3类:跨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专项产品规划体系,在中国的国情下按行政区编制旅游规划容易操作,目前以省级旅游规划、市县级旅游规划编制为主,主要是为各级政府所用;专项产品规划体系是未来中国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国家和区域(省)的角度优化资源的利用,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品基地,如度假基地、漂流基地、登山基地、独木舟基地等。休闲游憩规划体系是城市健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生活质量需求而建立的空间体系与经营、管理体系,欧美很多城市均编制了城市休闲游憩系统规划。

在各类规划中,市场、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是4个最基本的共同问题。

6旅游规划的学术前沿

旅游规划未来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内功,即旅游规划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环境,即国民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从旅游发展的历史来看,旅游需求规模日益增大,旅游形式日益多样化,人类社会从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至闲暇社会,从物质财富的积累转向精神生产与健康的追求,旅游规划必须保持时代需求与发展变化的敏感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资源保护的需要。

6.1旅游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旅游规划要有自己的核心支持学科与核心技术,这是旅游规划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旅游规划职业化的基本条件。笔者依然认为游憩学是旅游规划的核心,旅游规划一方面要建立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建立在旅游发展规律基础上,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词汇与语言,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化水平。旅游规划创意与创新要建立在发展概念与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途径结合上,这样才能体现旅游规划的专业性。

6.2各类旅游行为及旅游区发展规律的研究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直接影响目的地市场结构及服务设施布局,观光、度假、休闲等行为模式明显不同,乡村、城市、度假区、风景区、主题园等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律也不相同,必须探索不同性质旅游地的规划模式。特别要加强旅游规划两头的研究:旅游资源市场评价、市场需求预测与旅游反作用深度研究。

6.3旅游规划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调查预测与统计分析、产品与形象设计等是旅游规划中的核心问题,现有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必须改革;总结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提高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新方法、新技术武装的旅游规划在规划市场竞争中将会失去规划竞争力。

6.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这是旅游规划首要的研究任务。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旅游业是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产业,是使用土地的产业,旅游规划不仅仅是关注旅游者、关注旅游业,更重要的是关注地方居民,旅游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这是旅游规划观念的重要转变。20世纪后期兴起的旅游规划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吸引旅游者到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去旅游的问题,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搞好市场开拓和促销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方面。21世纪的旅游规划要承担社区发展的责任,旅游业融入到城市和社区的发展之中,保护与永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

未来旅游规划的重要变革就是两个拓展。内涵拓展:从观光转向游憩,从经济回归生命的本质,关爱生活,关爱健康,关爱社区居民。外延拓展:从旅游作用的规划转向旅游反作用的规划。要适应这样的变革,旅游学科必然随之调整,从现有的旅游系将逐步分离出闲暇科学系,休闲学系,游憩学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系,遗产保护、利用与管理系等。建立旅游规划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体系,鼓励旅游咨询公司的有序发展,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高层次就业渠道。

7结语

老龄化、休假时间延长、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驾车增多、城市化、国际化等将是未来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全方位拓展为旅游规划水平和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旅游业在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同时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更加合理,一流资源基本均已开发利用,在未来发展中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而增强,二三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户外游憩基地建设成为必然趋势,也是二三流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俱乐部化是户外游憩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9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 on a Few basic Questions of Urban Tourism Planning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politics is a basic 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 tourism plan- ning with the destination planning,target planning and objective planning a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Urban tourism planning; Political nature; Scientific nature;

1 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 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 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 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 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Duncan Tyler,Yvonne Guerrier,Martin Robertson 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 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 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