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精选(九篇)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

第1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1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是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以及信息等现代技术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设备的维护以及系统的建设等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极大的方便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手机、电脑、IPAD等设备的应用都与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电子信息工程具有便捷性、更高的准确性以及更广泛的覆盖面等显著的优点。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应用

1、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电子信息工程在通讯行业的主要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本身不创造信息,但却对信息的大量、高效、便捷的传递起到了关键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设计目的上来说,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就是其中之一,电子信息工程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传递方式、模式的大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传递提供了中转站,实现了大量信息的快速、高效交流。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电子信息工程通过无线通讯等技术实现了信息传递功能,并且使信息传递方式更为多样化,能够进行文字传递、语音传递、可视化信息传递等多种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维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本身是不配置有维护平台,只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检测工程系统内部的设备,以便发现并解决问题。

2、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电子信息工程实现了更为广泛而及时的资源共享。同时,减少了信息传输过程的阻碍,与网络终端直接连接,能够在线传输大量的数据,进入电子设备后,这些数据还能够自由转换,使信息的传输更为快捷、有效。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三个分层,即接口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通过TCP/IP协议能够有效汇集信息在分层中,因此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不会发生阻碍问题。将信息文件压缩后,通过定位信息传输位置,能够确保信息传输到准确的地点。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信息的压缩和存储,能够使信息依据协议形式显示在电子设备上,使信息流通更加及时、流畅。

3、信息安全

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应用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就能够大幅提升电子信息工程安全性。互联网存在极大的开放性特征,因此电子信息工程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后也会受到各种攻击,因此在互联网中,需要不断提高安全防护功能以应对安全问题,通过防火墙等技术就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电子通信设备和环境,提高电子通信安全。同时,计算机网络服务器还能够对电子通信进行数据的自主备份,减少通信安全损失。

4、设备开发

电子信息工程的电子设备的开发以及设备资源的共享都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电子信息实现了智能化、远程化、网络化、一体化,因此电子信息知识成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知识。在电子信息设备的开发中,参数的设定以及质量的检测都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提供信息的支持。

1)通信干线

计算机网络系统处于一个广域网中,而当前电子信息工程还存在很多的局域网系统,信息通讯往往无法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广域性,就能够使电子信息工程进入一个广域网中,建立一个基于广域网的通信干线。在干线的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要能够准确区别专用线及公用线,并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2)通信传播

目前的3G、4G甚至5G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计算机几张技术,有效的实现了不同通信网络的信息转换和传播。

3)传播媒体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将信息和文件通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传输,并且基于电子邮箱平台实现查询、转发以及共享等功能,因此,能够使新闻和信息更为及时、顺畅。这一技术的使用价值正在不断攀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和建设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持。

4)WEB浏览器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HTTP等超文本传输协议,在Internet中实现了超文本文件的阅读和使用,通过网络技术,局域网与广域网广泛相连,通过一个工作站或者电子设备就能够实现各种信息的阅读与使用。

5、电子设备联网功能的开发

电子信息工程中电子设备开发和联网功能的实现,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灵活的根据不同的要求实现相应的联网功能。如针对各种部门或企业机密文件,就可以构建一个内部网络,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文件或者转发都可以通过这一内部网络实现,同时安排专门人员对于传输过程进行监管,就可以有效避免机密信息的流失和外泄。也可以采取各种生物鉴别或者身份验证等方法来确保信息安全,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随着电子信息工程新型电子设备的不断研发,设备的联网功能也成为关注重点。

第2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

电子政务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政府管理模式,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与经济效益。网络电子政务增加了政府公共部门与群众的互动频率,实现更加公开、高效的公共管理模式。网络电子政务在带来一系列便利的同时,同样会受到非法信息传播、秘密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的困扰[1]。在全球信息网络背景下,网络电子政务本身缺乏约束性,因此电子政务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成为政府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点问题。因此,提出网络电子政务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方法研究,针对目前现有电子政务存在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以促进网络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持续发展。

1网络电子政务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方法设计

1.1完善计算机信息电子政务法律体系

电子政务立法体系构建目的在于为网络电子政务提供一个公正、和谐、透明的环境。电子政务立法体系的建立不仅方便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的掌控,而且方便对今后信息问题的预测。依据现有的计算机信息应用发展情况,对不同的应用端类别、使用等级、信息应用水平等实质问题,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网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法》[2]。根据个使用方式与应用结果,制定出电子政务信息保密与使用安全方式的行政法规。各政府根据结合自身电子政务实际情况,促进电子政务发展部门规章体系的逐渐完整。构建电子政务立法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弥补目前各法规条例分散情况,为整体网络电子政务发展提供长远性规划。且立法体系需要考虑到其预见性,避免因为立法阻碍未来电子政务进程。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电子政务法律体系能够保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让人们从观念上打消破坏电子政务的想法。在保证电子政务实现政务公开功能的前提下,规划信息安全实现的流程界定。使网络电子政务信息得到足够保障,是其安全管理与国际同步。

1.2建设信息安全管理组织

在构建电子政务立法体系的基础上,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的作用同样重要。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落实在各个管理阶段,检测各机构设置的空白与不合理性,确保信息安全的畅通与完善[3]。目前现有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职能分散,部分部门职能规章制度相互矛盾,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岗位长时间空白。为此,需要现有岗位根据实际需求以及,制定标准的人员配备与人员调换方式,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能够加大立法速度、执行的深度,并且将管理层面标准化。分别设置电子政务信息组织,监督各个部门机构。根据《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的限定,建设信息安全管理组织需要组织成立专门的领导管理机制,并且明确管理责任制,通过责任的高度落实,将成员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冰配备一定的监督体系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运行。以此为借鉴,同样可以设立多层管理机构,发挥层领导指导机能,加强领导层对安全管理的理解与执行。针对执行层设立检查委员会与具体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信息安全协调与网络系统日常管理与维护协调工作。底层由审计机构构成,主要负责监督各部门执行情况与培训工作进行情况。

1.3防止恶意代码篡改

网络电子政务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应加强对恶意代码等入侵行为的检测、预警。电子政务的运行安全涉及使用环境以及应用方式的不同情况,需要增设多种防火墙、木马监测、数据信息防护以及病毒监测等运行监测系统[4]。为了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系数,可以选择高级入侵防护系统与监测系统协调运行,从源头上解决入侵行为。电子政务一定需要采用正版防毒软件,并对安全规则库与病毒库及时更新。同时需要电子政务负责人在办公系统网关。服务器以及软件终端等各个结构安装防病毒产品,自动检测病毒行为,对防病毒数据库及时更新,按照安全标准实施信息安全的防范工作。针对网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运行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并搭建技术运行中心,技术中心存储信息安全技术层面漏洞解决方案,并相关的运行报告,这样可实现漏洞实时监测与维护。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需要经常通过网络学习中心知识,并将部门中实际政务处理所遇到的安全问题或病毒防范措施到网络上,方便与其他部门交流。

1.4优化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流程

网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包括准备、检测、抑制、恢复以及总结等一系列应急管理流程。电子政务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应时刻处于应对状态,保证在信息库中运存现有问题的全部安全预案,一旦发生信息安全泄密问题时,第一时间给出检测结果与解决方案[5]。如果发现危险行为,立即抑制目标行为,降低威胁程度。当抑制行为启动后,查询出危险行为痕迹与破坏程度,清除所有可行性破坏内容。依据信息安全保密条例将安全行为分类,执行相应应急方案,将所有受到攻击的信息、软件运行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最后将攻击状态、受损方式以及损失情况等数据收集到防备预案数据库中,为下次受到相同攻击时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流程需要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运行,降低安全事件破坏程度。优化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流程,保证在安全事件发生时,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应急措施,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并对各类安全威胁时间及时监控,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第3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说起电子政务,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认为电子政务就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的便民公共查询窗口查询信息或是通过网上办事通道办理申请或审批业务。这是狭隘的理解,门户网站只是电子政务的一部分,并不是电子政务的全部。电子政务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简称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简单讲,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手段组建一个优于传统模式的政府运作模式,并向社会提供管理与服务。其实,电子政务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个例子,我国于1993年开始启动“金卡工程”,它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帐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如今,我们使用带有银联标志的金融卡可以在任意标有银联标志的商户进行消费,我们可以通过银行ATM机办理同城或异地,同行或跨行转账汇款等业务,使用银行卡进行消费、转帐、结算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金卡工程”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神州”,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的支付和消费手段,与此同时,它使企业和个人的交易、转帐、消费和税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之内,加强了国家的监管。又如我国于2001年开始启动的“金关工程”,它在实现海关内部作业流电子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将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集中存放在一个公共数据中心,监管部门可以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上网办理出口退税、报关申报、转关申报等多种进出口手续。

1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已覆盖到我国金融、进出口贸易、社会保障、税务、公安、财政审计等多个领域,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和数据安全关系重大,我国对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工作非常重视,中央办公厅于2003年下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公安部于2004年9月了《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号)、国信办于2005年9月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试行)》(国信办[2005]25号),供各级党政机关在新建电子政务系统和已建电子政务系统中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参考。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其功能和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的两项基本任务。

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是依托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实现的,信息安全管理应该建立在一套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之上的,由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单位自上而下的开展。

2.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

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安全方针、信息安全组织、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安全、物理和环境安全、通信和操作管理、访问控制、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和符合性等内容。具体要求参见我国2008年的《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2080-2008)。

2.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使得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够有专门的组织或机构负责其安全管理,有了明确的职责划分和责任认定,有助于顺利开展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内对构成信息系统的各要素的安全管理进行规范化管理,形成制度体系,以便其落地实施,会使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3 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电子政务面向社会公众或特定人群提供服务,首先要搭建与互联网对接的网络系统,再解决互联网络上的用户身份鉴别问题,此外还要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要求,结合电子政务所在的行业以及提供服务的性质,考虑系统和数据的容灾备份。

3.1 网络建设与安全域划分

电子政务往往需要建设专有网络系统,以便将业务覆盖到本行业的下一级乃至更下一级的业务部门,如“金保工程”将建立三级网络纳为其建设内容,即搭建中央、省、市三级安全高效的网络系统;“金关工程”中也包含主干网建设内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单位可以根据电子政务所处行业、服务和管理内容等,制定网络建设规划,并根据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级别相对应的要求划分网络安全域。

3.2 公钥基础设施(PKI)

公钥基础设施PKI利用数字证书标识密钥持有人的身份,通过对密钥的规范化管理,构建和维护一个可信赖的系统环境,为应用系统提供身份认证、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抗抵赖等各种必要的安全保障。电子政务需要面向社会群众或特定群体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就需要解决网络环境下的身份鉴别与抗抵赖性问题,即解决如何验证用户为合法用户,以及如何防止用户否认其行为的问题。公钥基础设施(PKI)就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税务系统和电子口岸就采用了PKI技术,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应用PKI,在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前提下,解决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抗抵赖性问题。

3.3 系统与数据容灾备份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应根据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和业务连续性要求选择是否建设灾备系统,以防止因系统终止提供服务而对用户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应根据其数据的重要程度制定数据备份策略,以防止因数据丢失而造成损失。

4 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依托现代技术建设,其安全防护体系应围绕着它的基础设施、硬件设备(主机、存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和人(建设人员、维护人员、使用人员等)构建。

4.1 个体安全防护

硬件设备是构成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最小单元,针对硬件本身进行的安全防护可看做是个体安全防护。个体安全防护的目标是提升个体的安全防护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硬件设备,有不同的安全防护手段或技术。例如:应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和版本的主机设置安全加固配置基线,统一管理主机安全配置;部署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需要安装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加强个体的账号管理和访问控制;部署第三方加固软件等。

4.2 区域安全防护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网络依据其功能和互联需求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安全域是指同一环境内有相同的安全保护需求、相互信任、并具有相同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的网络或系统。例如:有与互联网联通需求的网络需要划分专门区域用于接入互联网。

区域安全防护包括边界安全防护和区域安全管理两部分。不同安全域之间以及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形成的界限称为边界,边界安全防护的目标是阻止未被允许的访问,具体可通过防火墙、交换机、入侵防御、防病毒网关等实现;区域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掌握区域内的安全状态,及时处置区域内产生的安全事件,具体可通过漏洞扫描、安管中心、安全审计等实现。

4.3 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是运行机房,机房内运行着所有的硬件资产和软件资产,其安全防护工作包括机房电磁屏蔽、消防、电气、空调、防盗等等。

4.4 信息安全审计

将信息安全审计作为单独一条是用来强调它的重要性,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维都离不开人,对人员的安全管理是保障安全方针策略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再安全的外部防御也无法抵挡由内而外的攻击。电子政务系统往往会因其特殊的应用而产生许多敏感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涉及个人及企业团体的基本信息数据及其生产数据等,部分还会涉及商业秘密,一旦发生人为的泄密、数据盗取、后门等安全事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需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维护单位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审计体系,对系统建设和维护的关键环节实施信息安全审计,通过制度宣贯和技术手段起到威慑的作用,让人员有“伸手必备捉”的危机感。

5 明确第三方服务保障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离不开第三方的支持,网络线路需要向运营商申请并由其保障线路通信质量,软硬件设备需要向供应商采购并由其提供维保服务和技术支持,部分单位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是委托第三方开发建设的或有委托第三方进行运行维护的,等等。第三方的服务保障质量、对已掌握的资源是否严格管理等问题关系到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因此有必要与第三方签订明确的服务保障合同,确定第三方的责任和义务、提出第三方的保障要求并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

6 结语

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将不断持续下去,已建的或正在筹建的电子政务都应重视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认真思考建立适合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 侯卫真 《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

第4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网络安全;民众需求

如今,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已然成为了一个受到全国广泛关注的政治体制发展新方向。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体制还不够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若要在现有公共服务体制基础上,进行网络信息化改革,需要从国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工作发展现状入手进行研究和学习,从而改进目前国内此项工作的不足,创建适合国内实际需要的公共电子政务运营系统。

1目前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与国内电子政务发展相比,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电子政务项目研发工作起步更早,在实际工作中的流程系统也相对成熟。其中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能够将政府需要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通过网络利用电子信息化手段来完成。在众多已经能够利用电子政务来给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中,都需要针对各自国内不同的政治理念来发展电子政务工作,但在某些方面的基础理念建设,其各国表现出高度一致。

1.1以公共需求为核心建立电子政务体系

政府组织在进行政务电子化改革时,应该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第一要务,以此进行电子政务体系构建,在各国开展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研究时,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资料,其中有很多观点可以为我国该项工作提供有效借鉴。2007年3月英国在《市民服务中心》中提出,若想建成一个服务于民众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就必须要以民众消费方向作为参考标准这一基本概念。在2005年,美国知名政府组织架构工程师DickBurk在美国的一次政务会议中也提出,公共服务需要以公众为核心,以公众需求作为发展牵引力,为国内企业和民众提供更多服务内容的相关理念。

1.2国外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发展程序及相关模式

在一些发达国家当中,电子政务已经发展到政府管理系统与电子政务网页整合阶段。在整合工作中,包含着三个需要逐个完成的阶段工作,分别是水平整合阶段、垂直整合阶段与全面整合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其中,在垂直整合阶段的工作中,需要整合政府机构中不同等级部门之间的同类服务工作与相关信息。在实现了政府网络信息整合的同时,也能够使政府各层级别管理工作得到衔接。水平整合的工作内容是在民众已经能够从网络中获得政府供的公共服务内容后,政府将治下不同部门的服务项目进行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供给。在完成上述两项整合工作后,政府需要围绕电子政务工作进行全面整合,开展全面整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让民众通过任意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终端,就可以满足民众所有政府服务需求。

2发展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

2.1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由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致使各项网络工程都存在着相比其他项目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导致我国各项网络工程进展缓慢的主要问题所在。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关系到政府对民众的政府服务供给,其中还存在很多绝对不允许受到影响的政府核心运营系统。出于上述考虑,政府若想以更好地向民众提供服务为政策战略目标,建立相关的电子政务体系,就必须确保其中的网络体系安全不会受到威胁。

2.2保护国家机密安全

目前,全球信息技术领域都在不断发展,一些国家政府通过网络手段刺探他国经济及军事情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为电子政务网站中储存着关系到国家机密的相关资料,如果网站被别有用心的他国黑客入侵将会威胁到国家机密信息安全。当面对这种问题时,国家必须加强相关网站内的监控管理工作,为国家安全护航。

2.3保护民众隐私权

在电子政务系统为民众提供服务时,需要收录大量公民信息。若电子政务系统被不法分子入侵,在政府为民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公民信息就很可能受到窥视甚至是直接被不法分子截获。如果发生这种状况不仅会使民众隐私信息暴露,甚至会直接导致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作为政府部门也会因此失去民众信任。因此,政府必须保证相关网站安全性,杜绝出现泄露民众隐私的情况发生。

2.4保证政务网站可接入性

由于电子网络中存在一些技术倾向,政府在建立相关网站时,应该优先考虑其中的可接入性,尽量使操作系统简单便捷。由于民众理解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品参差不齐,部分民众可能会因为政务网站操作困难无法使用,致使民众满意度降低,所以提高网站可接入性,能够有效提高电子政务普及率与民众满意度。

2.5保障相关数据信息供给

公共服务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国民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其工作中一直存在着数据不够完整、精确性难以保障等各方面问题。在政府提供电子政务服务时应着重关注相关信息方面采集工作,电子政务系统运作期间更要保证相关信息更新。

2.6以民众需求为中心发展电子政务

电子政府是以为方便民众获得政府服务为目的,建立的政府运营项目。在电子政务相关体系构建工作应该以民众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实时管理与调整,以为国家民众提高生活质量。

2.7培养电子政务号召力,实现电子政务普及

作为一项新的政府服务供给模式,政府若想使电子政务得到普及,真正靠电子政务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就需要大力号召公民使用电子政务系统。为了普及电子政务模式,政府可以要求相关地方组织民众进行大范围推广,或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包括电视、网络或者在社区公众区域进行信息传播,实现电子政务普及。

3结束语

电子政务是在网络时代下兴起的政务模式,国家把这一概念引用到公共服务供给工作中,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电子政务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出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中发现我国对于以民为本这一国家基本治国方针的贯彻程度,相信电子政务会帮助国家实现进一步发展,为提高我国民众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助力。

【参考文献】

[1]孙宇.构建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体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7-9.

[2]顾平安.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流程再造[J].中国行政管理2011(,9)83-84.

[3]程万高.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研究进展[J].电子商务2010(,2)53-56.

第5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39-02

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是电子商务在部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首要环节,它要求电子商务系统在实现为客户服务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泄密,并要具有强大的抵御攻击能力,避免非法入侵带来的损失。电子商务的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从2005年起,结合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安全方向课程体系,为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电子商务安全》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信息安全》课程。以《电子商务安全》课程为例,教学内容涵盖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知识、密码学、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电子商务安全评测和管理等。下面结合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多年来在《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教学团队的体会,希望有助于国内兄弟院校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设置,有助于互相学习交流,整体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安全领域的教育水平。

一、制订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

中央财经大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紧密结合本校学科领域的特色,借助金融、会计等优势学科的智力资源,结合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前沿,为学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应能够掌握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和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手段从事调研、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电子商务安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响应我国国民经济对不同层次信息安全人才的急迫需求。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本课程是以培养信息安全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广,但是课程重点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方面又较集中,本课程的针对性较强,满足政府、工商、税收、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具备信息安全背景的强烈需要。与工科院校信息安全学科课程分类细化,既重视培养研究型信息安全人才、也重视培养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双轨并举的目的不同,《电子商务安全》课程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的教育理念,注重以工程实践为主,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收获可以用于实际工作并终身受益的信息安全知识功底及应用能力,将信息安全技术不断发展所引起的电子商务安全要求的更新提高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保持课程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安全实验、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灵活思维、应用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选择适合的课程教学内容

《电子商务安全》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课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EDI电子商务,到90年代初期的Internet电子商务,再到本世纪2010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信息安全学科的知识点一直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保障部分并融入当中,同时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演进,也促使信息安全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应对新环境下的困难与威胁,因此《电子商务安全》成为一门既专业又综合的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以课程建设目标为纲,重点讲授基础知识理论在电子商务实际环境中的应用方法,概括介绍前沿性知识,同时注重与学生的科研能力相结合。

1.以基础知识为根本。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信息安全中的基础概念、算法、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作为教学内容的根本,为学生今后学习并进一步掌握电子商务中的安全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避免使学生在电子商务安全方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以实践能力为主导。结合电子商务专业所属的管理学学科需求,以及学生对于信息安全在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兴趣浓厚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以后,能自主发现电子商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出合理的安全解决方案,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与职业内容紧密结合,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3.以前沿知识为补充。由于近些年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和电子商务需求相结合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安全的研究愈来愈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配套编写的教科书也在尽量做到与电子商务的新技术融合,淘汰过时的知识点。然而,教科书的更新速度远滞后于该领域新思想、新研究成果的涌现速度,这使得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活动难以达到课程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因此,课程教学团队也通过不断补充前沿性知识,为学生开拓新的学习空间。

4.以科研能力为提升。本课程不仅给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安全中已下结论或者正在研究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讨论分析目前尚无定论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本课程与专业体系中的其他课程融会贯通,积极思考电子商务部署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设良好的课程教学环境

1.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环境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教学团队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不同的知识点,采用行之有效的综合多种手段的教学方法,在每次课短短2个课时时间内,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效果。首先,可以制作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对于《电子商务安全》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原理,尤其在课程前期密码学知识讲授阶段,利用动画手段或者实物照片、影片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复杂的内容,可采用业内优秀的信息安全算法模拟软件CrypTool和课件相结合的教学互动手段,将重要的密码体制逐一展示成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动态演示过程,通过屏幕直观、清晰地分解算法的每一步骤,使学生和软件之间实现互动,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此外,密码机制的创立问题以及应用场景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可以在知识点讲解中适当引入流行电影或者纪录片片段来缩短与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如在讲到Playfair密码机制时,可让学生观摩《国家宝藏2》开头的密码破译片段,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及动手操作。其次,编写适用的配套教材。在完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同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尚无完善的针对电子商务安全的高等教育教材,已有的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学团队正在积极开展适用于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安全》教材的编写工作,着重于信息安全在电子商务中的实际应用,突出案例丰富的特色,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适宜的参考资料。再次,开展互动的讲授方式。鼓励学生在有了创新的思路之后,上讲台向其他在座同学宣讲,在座同学则可以举一反三或者通过提问交流达到共同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则针对所讲内容进行拓展,如要求学生运行CrypTool软件或调用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wincrypt库实现DES、MD5或RSA算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锻炼相应的电子商务安全应用或编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密码体制的理解。

2.完善课外教学环境。课外扩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另一个途径,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学习手段的多样性,课程教学团队给学生学习提供的途径也逐渐向多方面、多层次发展。开设同步的在线课程网站。2011年本课程开设了与教学内容同步的“电子商务安全精品课程”网站,网站包含了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及答案、课外参考材料等资源。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站预习、复习课程内容,又可以以网站提供课外参考材料为向导,自主独立开展学习和科研创新活动。本课程网站在借鉴同类站点特色的基础上,特别增设了BBS论坛一项,以供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解决了传统的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给学生答疑的方式,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记录均可以以帖子的形式保存在BBS论坛中,以供其他同学或者后面即将学习该课程的低年级同学学习。同时,教学团队也可以从学生发帖的内容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对课程的难度和进度及时做出调整。建设实用的实验教学环境。2009年购买了西普科技开发的SimpleISES新一代信息安全试验教学系统,该系统已经过3届学生的使用,效果良好。该系统是基于真实网络、信息安全环境及安全设备下搭建的一套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通过独立操作或者分组合作,进行电子商务安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和配套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该系统的学习与未来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基本一致。

四、汇聚创新型的课程教学团队

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的主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建设团队以严谨的知识结构、广泛的信息涉猎、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平易近人的教学风格、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博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和尊敬。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开展内部教学经验交流会,交流教学进度、方式,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对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教学团队也多次组织或派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安全学科教学经验的研讨会,把我们的课程建设体会讲述给其他兄弟院校同仁讨论,积极吸纳他们的优秀建议和经验,从而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程建设。

《电子商务安全》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程之一,实践性较强。因此,在课程建设当中,我们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理念。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和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逐渐走向成熟,受到师生和社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李凤华.关于国内计算机学科本科生教学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12):54-55.

[2]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11-14.

[3]李晖,马建峰.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5):3-4.

[4]杨义先.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体会与案例[J].计算机教育,2007,(10):9-12.

第6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技术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发关键,也令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产生了变化。电子信息工程结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乃至计算机软件技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方面尚不够成熟,依旧具有众多问题需要改变。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

2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范畴扩大的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中具有一些问题,令人们尤为关注。电子信息工程具有各种安全问题,会对社会其他行业的情况具有影响。安全问题具有许多形式,所以相应技术人员必须找出问题所在,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问题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不安全因素包含了网络信息系统不完善,且网络传输线路等问题,黑客会透过各类方式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不足进行攻击,此类攻击具有较大的危害,不但危害到用户的利益,还会通过计算机信息传输功能,对信息工程形成庞大的损失。所以,相应技术人员只有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熟练掌握,才能够保障电子信息工程系统不会存在各类危险,即便一些计算机用户受到了网络安全的侵害,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令危害度降到最低,并通过防火墙技术将危害阻隔。对于电子工程而言,技术人员应当将电子信息工程安全防护工作做好,透过创建计算机防火墙等方式,建立起保护膜。一般情况下,安全问题应当在外部网及内部网区间进行维护,需要在公共网络和专用网络区间创建安全、有效的防护网。如果想要令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运用,则需令其软件及硬件透过符合安全标准的网络关口,不断为计算机网络提供安全,如图1所示。

3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3.1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缩减了信息、获取信息的时间,提升了信息的品质。透过计算机技术,能够较快地获得他人的各类信息,且在最快的时间里对信息给予处理及恢复,以便将信息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体现。透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但减少了处理信息的时间,并且令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丰富,扩大了信息量,令信息散布愈发广泛,并最大化实现使用率。

3.2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较大提升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性。计算机技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而言,会导致电子信息工程面对更多危机,为篡改、窃取、监听的不法分子提供机会。并且,假如可以良好的改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依旧可以显著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性。电子信息工程需面临各类侵害,并且还可以运用互联网的开放性,透过运用安全防护技术提升计算机的安全,例如安装效能较高的防火墙,以此保障电子信息的安全,从而从总体上提升信息技术的安全性。防火墙有效保障了内部网与外部网、专用网与公用网相互间构造的屏障,将计算机软硬件有效结合,确保计算机的安全。为了免除计算机在遇到攻击后出现数据遗失的现象,数据库管理人员需要备份数据库信息,以便在丢失后及时做好恢复工作。维护数据的完整度以及安全性则成为了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的意义所在。透过设定防火墙,对互联网执行实时监控,且加强文件访问权限和网络目录的设定,以便提升网络的防病毒功能,并且避免运用存在不安全因素的硬盘及程序,避免下载存在问题的文件。并且,通过计算机服务器的自动备份功能,也能够较大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的探讨,可以看出技术运用十分灵变,为电子信息工程的美好前景做好了铺垫。在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时,还需把握电子信息工程的特征,将二者相融合,通过深层次的了解,将计算机技术的优点完全展现出来,令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18):16-18.

[2]刘沛佳.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74.

第7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关键词]卫星通信 信息安全 跨学科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42-0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领域对于保障我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全局性影响的极端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战争的重心已明显向信息领域转移,作战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制信息权的争夺上。现代战场空间被立体分布、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所笼罩,各种作战要素被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适应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尽快建设并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教育部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由于起步晚、信息基础薄弱,我国信息安全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其根本原因是信息安全人才教育与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信息安全是信息工作稳定可靠的重要保障,涉及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进行专门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高等院校设置专业课程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并且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信息安全教学严重脱节,形成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无所谓”的尴尬局面。

本文在分析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我国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了信息安全“跨学科”教学在各理工类专业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卫星通信课程为例,研究了为卫星通信课程中实现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对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探讨信息安全专业教育与其他理工专业教育“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新方法。

一、我国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一) 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我国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置始于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教育部为此下发了教育部教高[2005年]7号文件, 对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发展迅速。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在已有的 70 余所高校所建立的信息安全及相关类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在 25 所高校和研究所中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各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部级和省部级的信息安全相关的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不少信息安全研究单位和企业与高校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来。另外,为促进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十一五”期间,全国已有包括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 16 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的部级信息安全特色专业或方向。近几年,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都增设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已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这类教育与培训较为系统和体系化,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和专业进修人员进行。

另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将信息安全设置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中。实际上,信息安全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研究方向, 自主设立相应的学科点,并且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本科专业的建设,使其对学科发展形成支撑作用。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根据本校的特色,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从通信与密码学外延培养通信保密和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军事高等院校依托其理工特色,也根据现有的各类专业(数学、物理、计算机、通信、电子对抗等)外延,培养不同特色的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

(二)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它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数学、物理、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而信息安全专业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包含密码理论与技术、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等诸多研究方向,每个方向都有配套的培养方案,侧重点不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既要系统地学习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要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结合。由于国内的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开设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因此课程设置差别很大。在全国数百所理工类高等院校中,各高校依据其办学思路和本校特点,其信息安全专业的定位不同,这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计差别很大。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基础”、“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息网络基础”等课程使得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密码学和通信安全;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则将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上。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信息安全专业置于数学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重点。

2.信息安全专业置于通信系,以通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3.信息安全专业置于计算机系,以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系统安全为教学重点。

4.信息安全专业置于商学系,以电子商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课程体系基本上包含理论与技术两个方面。在理论课程方面,一般包括初等数论、计算数论、密码学、信息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形式化分析等内容;在技术课程方面,一般包括网络安全与对抗、计算机恶意程序防范、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设计等内容。现代信息安全行业的深远发展已经奠定了信息安全及其管理在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中的地位,但目前还存在信息安全管理欠缺、信息安全专业“封闭性”较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教学意识淡薄等问题,其核心问题是没有充分理解与利用信息安全的“跨学科”内涵,这一点在理工类研究生教育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因此,我国教育科研机构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必须深入开展信息安全学科内涵的研究,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上下真功夫,不断整合已有的理工类教学科研资源,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安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卫星通信中的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

本节将在分析目前卫星通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为例,探讨进行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一)卫星通信课程体系

卫星通信结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多种通信手段,是大部分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交叉学科。 因此,卫星通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从物理学科的开普勒三定律到数学的几何运算,从卫星的发射控制技术到卫星与地球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卫星通信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课时量一般为32-50学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卫星通信教学课程大致分为七个部分:卫星通信概述,通信卫星技术,卫星通信地球站,多址方式与分配制度,卫星通信链路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网络。教学目标与大纲一般设定为:使学生掌握现代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主要技术,洞悉卫星通信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前景,加深对卫星通信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有较好的素质适应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以课程讲授阶段划分,课程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概论、卫星通信系统、信号传输技术、典型的卫星通信网介绍等。

可以看出,目前的卫星通信课程体系存在内容多、系统性强,结合实际应用较多的特点,但并未涉及信息安全内容,而卫星通信的协议及数据安全始终是卫星测控系统与通信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卫星测控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手段的发展对依靠机要手段保障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传统方法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信息安全知识讲授的匮乏造成了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缺失。另一方面,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课程学多以地面有线和无线网络为背景,对于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并未涉及,而地面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环境的极大差异又造成其已掌握的信息安全知识无法直接运用到某些具体工程实践问题上,这对于军队理工类高等院校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任务的高等院校来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上体现得更加突出。

实际上,在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之外,应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理解掌握卫星通信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二)加强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要让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在卫星通信中的重要性。卫星通信的安全性是任何空间任务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分包系统和交互支持应用广泛的现代空间信息体系,由于空间链路的开放性,航天任务期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对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威胁。第三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截获所发送的通信信号,窃取并解译信息内容,并通过伪造信息对正常工作的卫星进行攻击破坏,从而达到破坏信息、数据或资源,泄露秘密信息,中断系统的正常业务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信乃至空间数据系统的安全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面对高技术手段形成的电子侦察和对抗环境,对数据保护技术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空间信息传输的安全主要由通信节点和通信链路的安全来保障,而通信链路的安全主要由通信协议的安全来保障。

如上,通过分析卫星通信系统在目前高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讲授的目的。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安全理论中的安全威胁建模与卫星通信系统遭受信息攻击案例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学生掌握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知识点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授课内容重点有所不同,重点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需要学习的信息安全知识点,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掌握其所学的信息安全知识在具体卫星通信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其根本在于,空间信息链路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增强方式与传统的地面网络安全机制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传输距离远而引起的长传播时延以及上下行链路的高度不对称,导致了卫星链路遭受攻击的反应时间增加。

2.信息传输误码率高,信息传输过程几乎全部需要利用卫星链路,恶劣的空间辐射环境以及敌方的电磁干扰、电磁攻击,会导致信息误码率升高,而高误码率会对加密数据的正确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密码学算法的错误扩散影响范围急剧扩大,增加数据重传的概率。

3.卫星通信资源异常宝贵,传统的认证、加密及访问控制机制会大大消耗有限的卫星链路资源,应在实现安全控制的同时要避免浪费通信资源。

4.卫星的计算资源、存储容量及处理能力受限,使得采用的安全机制必须高效,以处理效率和安全为双重目标;并且,由于空间环境的电磁辐射引起的单事件翻转(SEU)会导致安全模块计算错误,同样加剧了错误扩散的程度。

5.卫星信道状态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在空间链路上实施入侵检测的难度较高、较为复杂。

通过如上分析,让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到自己目前所掌握知识的差距,从而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与对抗知识的兴趣,也能够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学有所用”的自信。

(四) 跟踪科研发展成果,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针对卫星通信协议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基于卫星链路复杂性、异构性、高动态性、长延迟等特点,可从物理层的信息理论安全和链路层/网络层的计算安全两个方面研究空间通信协议的安全增强和数据保护技术,主要包含基于计算安全理论的数据安全保护和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两大教学内容。由于卫星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快,因此要紧跟最新科研成果,动态调整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1.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CCSDS链路协议数据保护。依据最新的CCSDS国际标准,重点讲授CCSDS空间数据链路协议保护的加密与认证技术。在讲授过程中,根据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密码学知识储备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通信原理知识储备,减少理论授课内容,因材施教。结合卫星信道的高误码率等链路特点,讲授信息安全技术对链路协议的吞吐量效率、等待延迟等传输性能造成的影响。要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理解,安全机制实施的位置、采用的密码学算法和协议的执行过程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在原有卫星通信系统上添加安全机制,从可靠性角度来看无疑是增加了一个可能给系统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的额外环节。可让学生在教学环节展开深入讨论,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深入交流,从不同专业背景出发,讨论卫星通信系统中需要的数据保护技术具有哪些特点,受到哪些限制,与传统地面网络存在何种不同。

由于涉及的密码学知识较多,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卫星通信数据保护技术适宜在信息安全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2.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的。由于空间链路中存在被动窃听的可能性,如果通信双方完全通过在经典信道上传输信息,则在双方之间建立保密的密钥是不可能的。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呈级数增长,量子计算机的即将出现更是威胁着计算密码的安全性,要满足空间链路的信息机密性需求就必须构建更科学更完善的密码体制。然后,引入信息理论安全的概念。信息理论安全结合了信息论与密码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信道传输的随机性,保证无线网络中恶意窃听的第三方不能对信息进行正确译码。在卫星通信链路的物理层采用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安全机制,星地通信双方不需要共享加密密钥,不需要复杂的加密解密算法,利用信道特性、编码、调制等一系列通信机制建立来建立安全的通信模型。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Shannon信息论意义上的安全通信系统模型为基础,结合卫星通信信道存在着多径效应、阴影效应、多普勒频移和电离层闪烁等特征,重点讲授多径衰落等自然因素对信道安全容量和安全通信速率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多径衰落环境下的信息理论安全模型。让学生了解通过多径衰落的阴影效应和多普勒效应的影响来加大窃听方对信息不确定性的方法,并学习利用多径衰落的相关系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密钥生成算法等。由于涉及的信息论与通信原理知识较多,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适宜在通信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三、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就如何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进行信息安全学科内部跨学科“二次教育”

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计算机、通信与数学等各个专业,其在本科阶段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都较为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应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结构,找准切入点,选择适合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研究方向,使他们既能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能发挥他们所长,因材施教进行“二次教育”。具体来说,针对来自计算机、通信等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利用其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优势,重点加强其在信息安全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密码学与安全协议相关理论知识的经典教材或经典论文,培养其信息安全理论学习兴趣 。相应地,针对来自数学等理论性较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学习方法,故应提高计算机、通信网和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弥补相应知识与能力的欠缺。

(二)与时俱进,有机结合系统工程知识与理论基础知识

对于信息对抗与网络系统安全等侧重于工程技术的研究方向,在打牢信息安全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使教学工作融合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理解专业知识并加以掌握。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本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培养方案,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改进系统教材,做到研究生教育与项目科研与时俱进、研究方案与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工程研发培训与信息安全理论教学跨学科并进,从而促使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三)融会贯通,加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跨学科”教育

对于其他理工类专业,如自动控制类专业、物理类专业、化工类专业、航空航天类专业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的专业学生来说,首先要加强其对信息理论知识重要性及理解程度,要求其重视本专业学科中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其次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适当增加信息安全在本专业应用方面的课程。例如在飞行器设计专业方面,要加强学生对行器通信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掌握飞行器通信安全在飞行器设计中的方法与要求;在电力系统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在设计电力网络的同时,要能够充分考虑电力网的安全性。总而言之,要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种包含信息安全在内的“大局观”,融会贯通地掌握体系知识与体系设计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四)丰富形式,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信息安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跨学科”交流

除正规课程之外,信息安全教育还可以通过其它形式多样的跨学科教育活动来进行。许多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文化节”之类的课外教学活动,信息安全可以作为这些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举行信息安全知识竞赛,计算机渗透技术大比拼等。另外,小型报告会、问卷调查、技术讲座等都可以作为信息安全教育的方式。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与技术的“用武之地”与“用武之法”;使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增强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及其大局观,为实现信息安全管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成华,钟艳如,王鑫,王勇,张瑞霞.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3,(7):66-73.

[2] 融燕,侯思齐等.中美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比较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学报,2009,(1):27-31.

[3] 李晖,马建峰. 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3-4.

[4] 王丽娜等.卫星通信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 吕海寰等.卫星通信系统(修订本)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 张晖.“卫星通信”课程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31):169.

[7] 魏东兴,徐红,邢慧玲.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技术课程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46-48.

[8] C. E. Shannon,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secrecy systems,” Bell Syst. Tech. J., vol. 28:656715.

第8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资源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程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档案

0 前言

在各行各业“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动下,各行业、各单位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和投入,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作为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滞后,越来越不能适应行业与时展的需求。所谓档案信息化,是指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接收采集、处置、妥善保存和提供利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真实、完整地采集和保管,安全与合理地使用,以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迫切需要[1]。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将不可逆转地向电子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乔布斯说过,“并不是我们一定要过河才能到达彼岸,而是彼岸世界正向我们走来。”因此,面对日益紧迫的压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亟待转变、创新和发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1 目前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蓝图的使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蓝图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氨水进行熏制,熏制的过程会挥发氨气、三氯乙烯等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和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生产出来的蓝图,表面还会不断挥发有害气体,造成二次污染,给接触蓝图的工程技术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等造成影响。二是,效率低下。晒图、底图归档、底图入库后调配加晒等工作全是手工操作,速度慢,容易出错。同时档案室需要大量的库房进行底图和蓝图的保存。三是,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传统的蓝晒模式造成最终只有底图才能保证和提交蓝图是一致的,虽然现在也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对电子文件归档,但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一致性无法得到保证,造成技术人员只能以档案库房中的底图作为正确的版本使用,收集的电子文件只能作为参考使用,电文文件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2 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2.1 工程档案的传统管理方式落后,库存压力与纸张资源消耗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档案越积越多,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纸张,另一方面档案库房不堪重负,但库房面积不可能无限扩大,采用数字档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可节省70%以上的库房面积与纸张资源。

2.2 档案资源利用方式落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工程管理对档案资源的快速利用需求

就拿一个大型项目来说,从前期准备,到勘察、设计,再到施工与运营管理,各阶段产生的档案都很多,而且联系紧密,具有时间、档案产生地点的不一致性,通过电子文档可很方便的实现传递、查阅与利用,电子文件的高速流动性,实现了档案快速、远程的利用价值。

2.3 目前全国工程建设行业设计单位已经熟练掌握了CAD技术,实现了设计过程由手工制图向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转型

面对当前大量产生的电子文件,一些行业、单位没有有效的收集管理方法,无法保证电子文件的收集准确率与完好性。

2.4 技术档案凝聚着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推动工程技术工作的发展,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和效率,维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2.5 工程档案管理是为利用服务的,让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作为档案管理,无论是实物档案还是数字化档案,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追求最大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已全面普及,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档案管理效益最大化形成了制约。

2.6 环保和职业健康的需要

采用白图替代蓝图,办公区可以减少一个直接污染源,有利于改善环境,对业主、施工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也将逐步减少二次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持和员工身体健康。

3 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探讨

3.1 改变传统档案管理观念和工作方式

为适应工程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档案管理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进行转变和创新。一是,以手工管理为主向计算机管理为主转变,不仅包括电子文件的管理,还包括档案的登记、统计等各项工作;二是,从以管理档案实体为主向管理档案信息为主转变;三是,从重管理为主向网络化利用服务为主转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满足生产和管理应用为第一目的,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促进企业发展、生产经营和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水平。

3.2 根据各行业、各单位自身特点,研究建立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

针对各单位实际管理和利用需求,将传统的保管、借阅工作重点转化为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快速电子数据加工处理服务和档案利用、查询技术咨询服务的新型工作模式,采用技术手段有效解决电子文件归档准确率与完好性难题。在充分考虑各种需要,满足现阶段有关规定、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管理浏览、保存和利用三种电子文档类型(快速浏览功能采用Zcc格式,保存采用TIFF和JPEG格式,利用采用DWG、DOC、XLS格式)的应用系统设计[2]。

3.3 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档案快速查询和利用需求问题

针对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档案资源单个电子文件(CAD图纸)容量大,一般在网络环境下浏览、显示慢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研发符合自身使用需求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以实现网络数字档案服务利用的快速传输、浏览、下载利用。例如,采用高保真、高倍率压缩和还原技术及全文检索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的检索和安全浏览、下载档案资源;针对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复录入大量信息问题,采用图像解析和OCR识别技术,实现图纸相关信息自动添加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

3.4 将档案信息化工作贯穿到工程管理全过程的控制中

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工程技术管理和设计、生产过程管理控制,使信息形成、管理到归档环节能够平滑、无缝联接;其次,要求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引导他们利用新的知识传播手段,通过网络终端快速获取档案资源,提高管理、利用效率。

3.5 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制定数字档案管理人员相关职责、工作内容、范围以及责任和义务;制定数字档案使用规定,明确使用、查阅数字档案资料人员权利、责任和义务;制定数字档案维护管理制度、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实现数字档案的有效管理。

结合工程建设档案工作现状,为建立高性能网络数字档案服务体系,要充分借鉴国内外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理念和成熟经验,以档案数字化为手段,通过一系列创新研究,解决企业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应面对的各种问题,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并在局域网和互联网环境下提供开放式档案信息快速利用服务。

4 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4.1 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由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不久,在信息管理标准方面相对于实体管理而言,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大力加强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是当前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3]。

4.2 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法律效力问题

电子文件具有可塑性、易更改性和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作为档案的电子文件,怎样体现档案最基本的属性,怎样认识并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等问题,值得我们积极地研究与探索。我国的档案法规已有了一定基础,但相关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之中。

4.3 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要实现工程档案的信息化,就必须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与纸质档案的利用相比,数字档案的安全保密更加难以控制。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将计算机系统的多种安全防护技术与管理措施结合使用,以堵塞管理方面的漏洞,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3]。

4.4 电子文件的质量问题

一是,电子文件的准确性问题,由于设计人员习惯于对图纸的刮改,有时电子文件没有与纸质文件一起同步修改,造成最终纸质成品与电子文件的不一致;二是,电子文件的完整性问题,由于有时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归档不同步、技术人员责任心等原因,造成电子文件归档不完整,另外电子文件本身没有带签名而不完整;三是,电子文件的规范化问题,工程技术人员作图随意使用字体、线型等,作图不规范造成电子文件利用的困难。

4.5 档案信息数据不能共享问题

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处于一种单一化状态,大部分单位还局限于专业软件的使用,数据不能共享,数据孤岛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未来若干年内,工程建设行业中的工具软件将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

4.6 信息保存技术的过时问题

由于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升级换代很快,一旦软硬件技术过时,依赖于计算机技术而保存档案信息,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比如由于技术过时,导致数字信息不能被读出,那么它就失去了保存的价值。现在,一般是通过数据迁移来保存发展信息。

5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正在悄然兴起。档案工作也在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种知识来源,工程档案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认识和思考当前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将有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有利于在提高生产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靖广华.试论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J].经济师,2010(1).

第9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方向范文

赣州供电公司基建管控中心基于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支撑“大建设”体系的一体化管控指挥平台,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实现基建管理的信息化、统一化、高效化。基建管控中心主要包括五大系统:工程设计电子化评审平台、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输电线路GIS系统、市县两级管控系统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如图2。

1.1工程设计电子化评审平台按照标准统一、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纵向贯通、横向连接、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原则建设赣州供电公司工程设计评审平台,采用1+4的会议模式建设,即由1间主会议室、4间专业会议室组成。

1.2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变电站施工现场是电网基建工程的关键管控环节,通过现场特性分析,其施工地点相对固定,视频设备应用及维护、网络通讯条件等都具备较为便利的条件。因此,提出了变电站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思路。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采用市管控中心一级部署,在市县两级管控中心进行应用;在变电站现场项目部及施工现场,部署视频会议终端和视频监控终端,通过ADSL/光纤/3G等方式将前端图像传输至综合数据网,同时现场的工程日志可通过监系统进行现场记录,并可通过手机消息发送给相关领导。系统总体部署图如图3所示。

1.3输电线路GIS信息管理系统为解决电力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线路杆塔定位粗放、施工进度难把握等困难,赣州供电公司积极转变线路工程管理思路,完善线路工程施工管理办法。通过深入研究GoogleEarth软件及周边技术,以GoogleEarth技术为基础,实现在GoogleEarth中建立杆塔三维模型库,展现架空线路路径、三维杆塔、交叉跨越等信息。同时,向施工阶段延伸,结合施工数码照片,形象展示施工进度与质量,监督现场安全技术措施,实现线路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利用SketchUp三维建模软件,绘制架空线路杆塔三维模型,形成三维杆塔模型库,并在GoogleEarth中将三维杆塔模型杆塔按照实际经纬度直接定位,如图4。

1.4市县两级管控系统以电子化评审平台为基础,与对接电视会议系统对接,建立市公司与县公司基建专业沟通协调新模式。从而发挥市公司管控中心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线路GIS系统和电子信息库的优势,借助网络通道,建立“大建设”体系下的市、县两级管理网络,如图5。

1.5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基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即涉及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又涵盖了工程的可研、初设、施工、验收、投产等全过程管理。目前在基建档案管理方面,未建立统一的资料管理系统,各专业、各单位采取分散式存档方式,资料多头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对基建管理的信息支撑。为适应“大建设”体系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提升工程资料管理水平,赣州供电公司建立基建工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打造基建管理电子信息库,提升电网建设支撑水平,如图6。通过电子档案系统导入各项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施工方案、项目部等相关资料,建立涵盖建设全过程的电子资料库,实现工程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共享。

2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运用中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市、县两级一体化的“大建设”体系实践与研究,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创新新的管理模式,以全面支撑“大建设”体系,突破管理瓶颈,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电网建设一体化管理。

2.1建立市、县两级一体化基建管控平台,打造基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赣州公司基建管控中心是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上下联动,区域协调,统一监控,以适应“大建设”体系的新要求。基建管控中心是集硬件、软件、网络于一体的监控中心,通过视频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各类先进成熟技术的应用,进行工程建设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实现地县两级一体化的联动、协调机制。实现专业管理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一体化模式,实现管理全覆盖。实现从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技术、造价各专业对基建工程的全面监测、预警防范、问题剖析、过程管控、资源调配,实现基建业务全流程的可监控、可预警、可分析、可控制。

2.2创新工程设计评审模式,提升初步设计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内网远程召开初步设计评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全面展示工程设计文件、电子图纸等工程信息,实现了设计评审由传统的面对面方式向远程电子化模式转变,提高审查质量、深度和效率。实现初设设计电子档案的浏览、共享、动态、管理、检索、录入功能,为标准的差异化研究和完善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3变电站施工现场实现远程可视化管控(1)远程视频监控:用变电站监控摄像头,实现对施工现场实时图像的浏览与控制,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基本状况、工程形象进度、工程质量、安全动态情况等信息。(2)强力过程管控:通过对现场进行远程视频监控,实现对基建施工现场的深度管理,全方位地对现场进行实时监督并进行实时取证,能够对现场起到监督威慑作用,有效遏制临时补救、弄虚作假等行为,对促进施工规范、保障施工安全、控制施工进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3)快速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了基建管控中心与变电站施工现场的远程沟通渠道,实现管理者与实施者的互动,指导现场进行施工作业,召开远程方案会审、工地例会,及时协调现场多方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4输电线路3D地理信息化管理(1)利用GoogleEarth地理信息技术建立输电线路GIS信息管理系统,将架空线路工程信息、现场环境以三维地理信息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包括线路路径、杆塔模型、交叉跨越等数字化信息;为线路施工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辅助路径勘测和杆塔定位,支持线路施工方案优化完善。(2)通过建立健全施工进度反馈机制,收集各施工项目部建设进展情况,将施工进度准确的反映至三维地图中,便于项目进度汇报和问题及时追踪处理,实现对线路工程施工情况的有效监控,提高施工过程闭环管控水平。

2.5建立基建管理电子库,实现工程资料集中管理(1)建立基建管理信息库:通过电子档案系统导入各项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施工方案、项目部等相关资料,建立涵盖建设全过程的电子资料库,实现工程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为电网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电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2)实现资料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管理,实现工程资料网络共享。

3具体案例分析

(1)220kV肖岭等10个变电站施工现场实现远程可视化管控,如图7~8。(2)220kV肖岭等所有线路实现3D展示与过程管控,如图9。(3)基建信息集中管理,如图10。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