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电子学课程设计范文

电子学课程设计全文(5篇)

电子学课程设计

第1篇:电子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翻转课堂

引言

在数字电子技术中,格雷码运用也十分广泛。这是因为格雷码具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相邻的两个格雷码在跳变的时候,只有1位发生改变,可以有效地避免瞬间模糊状态。如十进制数7和8,分别采用8421BCD码和格雷码表示。在十进制数由7跳出8的瞬间,8421BCD码的4位二进制码都发生了跳变,格雷码只有1位发生了跳变。图1为8421BCD码和格雷码关于十进制数7、8跳变对比图。格雷码的特点是循环码,循环码具有反射性和循环性。

1格雷码的反射性

首先来看格雷码的反射性,给出1位格雷码G0的时候,G0的取值是0和1。图2为一位格雷码。给出2位格雷码G1G0的时候,可以把十进制数1和2之间看出一条虚线,首先把1位格雷码G0的两个值沿着虚线对折印在虚线的另外一侧。图3为两位格雷码反射产生图。然后,为了区分是原来1位格雷码的0和1,还是反射产生的0和1,在原来的0和1前面补0,后来的0和1前面补1,得到2位格雷码。图4为两位格雷码。给出3位格雷码G2G1G0的时候,可以把十进制数3和4之间看出一条虚线,把2位格雷码G1G0的四个值沿着虚线对折印在虚线的另外一侧。图5为三位格雷码反射产生图。为了区分是原来2位格雷码,还是反射得到的格雷码,在原来的值前面补0,发射得到的值前面补1,得到3位格雷码。图6为三位格雷码。同样的道理,可以给出4位格雷码。由格雷码的反射性可以得到多位格雷码和十进制数的对应关系。图7为四位格雷码。

2格雷码的循环性

格雷码的循环性是指格雷码的循环邻接特性,在格雷码中,不仅0和1相邻(相邻的格雷码只有1位发生跳变),1和2相邻,格雷码的首尾也是相邻的,如对于2位格雷码来讲格雷码的0和3相邻;对于3位格雷码来讲格雷码的0和7相邻;对于4位格雷码来讲格雷码的0和15相邻。格雷码作为卡诺图的编码方式,在化简中起到重要作用。

3翻转课堂设计

格雷码应用于卡诺图化简法,作为一种重要化简法的基础,格雷码的编码方式更尤为重要,翻转课堂讨论应用中,学生通过形象的比喻:把一位格雷码的0和1看作是钢笔墨迹未干,把黑板看作是一张纸,把虚线看作是对折线,沿着虚线对折就把一位格雷码的0和1印在了虚线后面形成新的格雷码,为了区分是原来的格雷码还是后生成的格雷码,在原来的格雷码前面补0,在后生成的格雷码前面补1。通过各种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n位格雷码的编码方式,也掌握了格雷码的特性,为下一步卡诺图化简法奠定良好基础。

4结语

第2篇:电子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EDA;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在数电课程教学中,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是基础又重要的实践环节,而EDA技术作为世界电子设计的最新技术潮流,已成为高校电类课程教学的热点[1]。本文针对燕山大学近年来将EDA技术应用到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所做的改革和创新做了一些总结。如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应用于工程实践当中,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整个数电教学体系中,采用项目驱动法进行理论教学;课内实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三级项目)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1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概况

1.1EDA实验室简介

燕山大学光电子系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实验室始建于2000年,使用面积300m2,建设规模130台套,可同时为4个教学班开设实验项目。目前主要为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开设EDA课程设计。EDA实验室自建立经历了三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升级换代:第一次是ALTERA公司MAX7000系列的EPM7128SLC84-15,第二次是FLEX10K系列的EPF10K10LC84-4,目前使用的是EP2C35系列的EP2C35F484C7N,包含33216个逻辑单元,是一款低功耗低成本FPGA芯片。各芯片资源特性对比见表1。

1.2EDA课程设计概况

数字电子技术本科教学,包括64学时的数字电子技术,其中含12学时的课内实验(由燕山大学电子实验中心承担)和2周的课程设计,即EDA课程设计(由燕山大学光电子系EDA实验室承担),而且课程设计成绩单独进行考核。EDA课程设计以数字电路设计自动化为主,是芯片级的设计,是硬件设计的软件化。这也正是与传统设计的差异所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为导向[2],在学生学习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设计比较复杂的数字电路的能力。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使用EDA工具设计数字电路的方法,具体包括图形设计输入、编译、时序仿真、下载和硬件验证等过程。让学生掌握EDA工具设计数字电路的方法,支撑毕业要求———“针对一个设定的电子电路或通信系统,具有给出设计方案的能力”.设计用到的软件早期为MAX+plusII,后期为QuartusII。其均有两种典型输入方式:原理图与硬件描述语言(VHDL、VerilogHDL等)。原理图输入方式的特点:比较直观,易于仿真,便于信号观察与电路调整。要求对系统及电路非常熟悉,但当系统功能复杂时,其效率低。硬件描述语言则恰恰相反:系统功能复杂时效率高,设计周期短。本课程设计是与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对应的实践环节,所以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使用原理图输入方式,以此来巩固学生数电知识,这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主要特色。据了解许多院校该实践教学大多采用硬件描述语言的方式。此外,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卓越试点)班的同学,由于学时为3周,我们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案实现功能,自主扩展题目功能,额外使用VHDL语言实现部分模块功能[3]。

2课程设计内容与流程

整个EDA课程设计的内容与流程如图1所示。第一,教师讲解。每次EDA课程设计开始时,指导教师都要用4学时来讲授课程设计软件部分(2学时)和硬件部分(2学时)。其中软件部分主要针对MAX+plusII或QuartusII进行讲述,硬件部分围绕教材———参考文献4的第6章和实验箱资源等内容展开,着重讲解题目用到的资源及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4]。第二,选题。课程设计我们设置了诸如智能交通灯、电子琴、密码锁等共计31个题目供学生选择,使一个教学班的每个学生(基本小于等于30人)的题目都是不一样的。这样虽然给指导教师增加了工作量,但对学生是有益的,避免了以往互相“参考”的弊病。第三,资料查阅。早期使用软件为MAX+plusII功能简单易用,学生经过教师讲解后,很快就可以上手进行设计。后期软件升级为QuartusII功能强大,软件操作复杂,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熟悉此软件的操作设计流程。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包括软件使用教程和设计题目相关资料。第四,方案设计。按照题目需求,给出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设计要求,将题目模块化,功能分解,以便按模块进行元器件级实现。这部分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直接决定设计题目能否顺利完成。第五,模块化实现(包括仿真)。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就要进行功能分解,模块化,这对后期的时序验证、电路仿真乃至错误排查至关重要。系统总体功能的实现依托各模块的准确设计及协同性,学生通过时序仿真、功能仿真乃至测试节点的波形进行反复修改排查,直至达到设计预期目的。第六,下载验证。整个电路图及各个模块都仿真测试无误后,即可以进行下载验证。以往采用并口下载由于不支持热插拔很容易发生烧芯片等现象,现在采用USB口下载不仅提高了下载速度而且也极大地减少了烧芯片的概率。每个班级配备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万用表等测试仪器一套,满足学生测试需求。尽管每次进行设计前都要对实验箱进行检修,但依然在设计中会发现个别实验箱的硬件故障,一般指引学生用替换法进行排查,很容易就能找到问题所在。第七,答辩验收。成立由8名指导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分2个答辩组进行验收,每组4名指导教师。分别对如下几方面进行评定:首先,学生设计方案讲解。其次,回答指导教师的提问。最后,硬件实验箱功能演示。第八,设计报告撰写。以往学生容易忽视设计报告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反复强调文档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适当提高设计报告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第九,成绩评定。根据《EDA课程设计(三级项目)大纲》及《EDA课程设计(三级项目)评分标准》将答辩验收及设计报告的成绩进行汇评,最后给出总评成绩。实践表明,超过25%的学生能达到优秀(A),约50%的学生能达到良好(B),约15%的学生为中(C),不足10%的学生为及格(D)。

3结语

经过16年的改革与发展,燕山大学光电子系EDA实验室无论是硬件装备,还是软件资源都比较完备,EDA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活动也得到渐进式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指导教师需要在指导答疑时把握好度———既要答疑解惑,又要激发出学生自身的设计思维与灵感;设置大量与日常生活、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经过多年的运行,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林喜荣,董敬峰.基于EDA技术的电子技术实验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2014,(10):8-9.

[2]徐卫林,彭晓春,岳宏卫,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微电子专业教改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6,(22):81-84.

[3]李江昊,常丹华,张宝荣,等.“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01):46-49.

第3篇:电子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思政元素

“电气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供用电技术专业的电学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授课内容包括电工、模电和数电三大模块。目前,该课程教学重知识灌输,轻学科德育和工程思维的培养。因此,实施基于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1],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具备正确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准则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十分必要。

1思政理念下的“电气电子技术”教学设计

本课程是以常用电子元器件构建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教学内容,课程蕴含丰富的工程思维,如基本电路模型、定律及交直流电路分析方法,需遵循电学基本规律解决问题。模拟和数字电路[2-3]以工程实用为导向,按照先模电后数电、先器件后电路、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展开,主要针对工程实际需求来设计。电路分析先静后动,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如估算法、图解法、微变等效法、等效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电路参数分析与计算也不过分追求精确精细,采用工程化观点进行简化或近似忽略等处理;对于电路系统,电路设计与制作满足够用、功能实现以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注重系统协同与综合集成。因此,教学设计注重锻炼工程思维能力,深挖并提炼思政元素,映射到国家策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具体化的案例载体中,建设思政教育案例库并根据授课效果及电子技术新动态及时调整和完善,融入日常生活中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4]。

2融入思政元素的“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开发

2.1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入点

2.1.1电路部分。“电路模型及基本物理量”以风筝实验、发电机发明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做任何事情要不怕挫折,持之以恒,对真理不懈追求。“基尔霍夫定律”通过电学实验将抽象定律与真实电路相关联,指出哲学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感悟到在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诚实守信,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和6S管理工作习惯。“叠加定理”以“量变引起质变”为切入点,告诉学生永远不要小看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中点滴知识的累积量变导致质变;现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满足现状,不断更新所需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戴维南定律”强化等效概念,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和分析电路的能力,引导学生遇到难题时打破思维惯性。“正弦交流电”以交流电波形图引出人生跌宕起伏、顺逆境等话题,激励学生要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敢于担当,阳光总在风雨后。“三相交流电路”以三相电实验引出安全用电、触电及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电力安全意识,通过星/三角电路的搭接与测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心专注的工匠精神。2.1.2数模电部分。“半导体基础”以半导体新材料碳化硅及应用实例引出节能减碳的重要问题,树立学生绿色低碳理念。“半导体器件”从大功率电力二极管到GTO在电力电子领域的应用,引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普国家政策及未来工业发展方向。“放大电路”以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采用等效法和模型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着眼于事物本质联系和内在特性。“集成门电路”以我国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为切入点,客观介绍我国芯片技术发展现状及美国贸易制裁,指出我国技术“卡脖子”问题[5],告诉学生实现科技自主的重要性,每个人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逻辑代数”以逻辑函数五种表示方法引出事物多样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告诉学生做事要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并通过逻辑函数化简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组合逻辑电路”以其构成单元“门电路”为切入点,引出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并通过播放十四运会举重比赛相关视频及举重裁判表决电路设计,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具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追求卓越的精神。

2.2课程思政具体案例

以“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开展情况[6],教学目标为:1)素质目标,培养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安全规范操作和6S管理意识,及团队协作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知识目标,掌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及数字芯片选择方法。3)能力目标,正确进行数字逻辑芯片选型、识别与检测以及简单逻辑电路设计;完成组合逻辑电路接线调试及排故。如表1所示。

3课程教学推进步骤

1)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上[9]做好底层实施方案设计;增加安全规范操作、安全用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内容,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学科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并对增加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效果考核。2)教学资源建设。以“多元、实用、适用”为标准,先广泛收集和整理本课程的思政资源、时政新闻,并对各类思政教学素材、资源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提炼思政元素,再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对所有资源进行审查、筛选和审核。3)教学实施。精选课程内容,突出知识系统性和应用性,将课程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有机融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充分引入慕课、微课、软件仿真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手段[10]。强化“四维”育训体系,教学环节设计中注重学生知识层面、认知实践能力、思维方式、职业素养四个维度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思政教育为主线,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牢记于心的电力安全意识,引导学生以精工致品质,用细节致匠心,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1-12]。4)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制度。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由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或知识分享,结合行业内最新的重大事件,分析本门课程的关键技术对行业事件的影响或联系。其他小组评价并指出成果中用到哪些知识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归纳能力、个人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了解产业发展动态,紧跟时代步伐。

4结束语

第4篇:电子学课程设计范文

一、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现况

近年来,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步伐,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效率,各个职业学校积极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建成了不少精品课程和各类专业的网络课程。但是当前职业学校的课程资源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课程资源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课程资源学生利用率非常低;第二,课程资源仅是课件、动画、图片及习题的简单拼凑,内容杂乱无序,缺乏教学资源建设的系统性;第三,电子教材、教学视频及相关教学资料容量较大,学生阅读、下载非常不方便;第四,课程资源仅是电子资料的堆砌,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微课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职业学校的微课是指按照专业的课程标准和技能实训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媒介,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或实践活动。微课主要包含两层含义,时间之“微”和传授知识量之“微”。微课主要是以某个知识点为基本教学模块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是短小精炼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括与知识点相关的课程设计、课件材料、教学思考、测试练习及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辅助性教学与课程资源。因此,微课既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不一样,又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课程教学资源,其主要操作技能流程进行更全面的分解和细化,也让学生对于操作要求和操作流程把握更加准确和更加到位。

三、“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及其特点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机电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电工实训室、了解安全用电与触电急救,电气火灾的防范及扑救,供电用电与节约用电,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常用电工材料的选择与导线的连接,电压、电流、功率的测量,电阻的测量,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电容、电感的识别,单相交流电的测量,单相交流电路的测量,三相交流电的测量,基本照明电路的安装和家用配电板的安装等工作任务。然而,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于电工实训设备较少,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进行分批,分组进行,教学效率低下;第二,理论内容比较抽象,让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第三,现在的电工技术发展非常快,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很难与时俱进,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造成学生学习的技能与行业需求脱节。四、基于微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微课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资源进行模块化方式进行设计,将教学重点、实践操作步骤和习题解答录制成微课,让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全面了解“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一)全面系统地进行课程分析。为了让“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资源真正服务于学生,并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要,组成由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信息技术工程师的团队对课程进行分析。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能的要求出发,使得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能够更加贴近实践的要求,贴近岗位的需求,并根据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分成不同层级,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不同层级的选择性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二)科学合理地分解教学内容。为了让每一个微课和其他微课之间符合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为了体现微课短小、精炼和高效的特点,需要对理论知识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细化,也请教育专家按学生的对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并针对一些难点和重点提出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建议;针对相关的实践操作进行了分析和研讨,确定该微课要突出的步骤和细节,给微课的录制提出相应的要求。

(三)高质高效的微课录像与制作。根据教学设计,认真做好相关主题的课件、案例、习题等辅助素材,然后采取现场录像,以显示教育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为保障视频的质量,可要请摄像专业的教师加入微课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使得视频录制高质有效,以便于学生认真学习和后期推广。

第5篇:电子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WEB前端开发;网页设计;教学探索

引言

网页设计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网站策划及网站开发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然而,大多数高校在网页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于课程软件Dreamweaver的功能进行讲解,以至于学生毕业以后,大多数人只是对软件功能有所了解,并没有实践应用能力。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自与企业联合培养以来,按照企业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重新调整了培养方案,其中,明确将网页设计课程定位于WEB前端开发。该课程主要建立在代码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接触后会觉很难掌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很难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课程上机实践部分较多,但是由于时间和实训硬件条件的限制,理论课和实践课会存在时间跨度,实践效果较差。所以,该课程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实用的WEB前端开发知识和技能。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

1.1教学目的及课程定位

网页设计是电子商务专业核心必修课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河南工学院为例文/张瑞云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网页设计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同时熟悉网站建设的基本知识,达到能独立构建简单网站或通过协作构建较复杂网站并设计相关网页的水平。同时,通过实践环节,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所以,要充分了解企业对于WEB前端开发岗位具体的技能需求,分析传统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确定课程定位以及优化教学内容。目前网页设计开发软件有很多,如:Dreamweaver、Frontpage、Ultraedit、Hbuilder等。HBuilder是一个快速方便的代码编辑工具,目前是业内主流的开发工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捷,主要体现在编写代码以及操作功能的快捷设定,可以实现无鼠标的极速操作。主要用于开发HTML、JS、CSS,同时配合HTML的后端脚本语言如PHP、JSP也可以适用。选择该软件作为网页设计教学更能凸显WEB前端开发的课程定位,同时,可以更好地与其他专业课程融合。

1.2教学内容的选择

网页制作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学校选择的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更新跟不上发展形势。很多网页设计课程的教材仍然集中在网页三剑客,授课重点也集中在PS、Flash、DW三个软件的基本应用操作,这样一方面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跟公司的实际应用有脱轨,不利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所学内容和其他专业课程有重叠,如《Photoshop应用基础》,造成课时资源浪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培养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校企双方通力合作,组建专门教学团队进行相关课程研发和教材编撰工作。教材内容力求精炼、实用,同时兼顾前瞻性。知识点讲解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电脑端和移动端的网页开发都是基于HTML和CSS实现的,所以整个教材主要内容集中在HTML5和CSS这两部分,从HTML文件的基本结构讲起,到使用HTML制作简单的网页,再到利用CSS设定样式,一直到最后需要综合运用HTML和CSS的项目案例,实现学生从不会到熟练的蜕变。

2、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2.1理实一体化,重点突出实践

传统网页设计教学是理论实践分离,过度突出教师讲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重视或者忽略学生实践,结果造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学生通过学校学习的知识并不能转化为自己在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将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过程相互融合,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较好的实践能力。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突出实践实训所用到的知识点。课时(100分钟)安排上,30%用来讲授重点知识点,50%用于实践练习,剩下20%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学生能够掌握前端网页设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2.2案例引入教学,任务驱动实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的网站作为教学案例,讲解和演示知识点在实际网页开发设计中的运用,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系统思考,真正实现学习迁移;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教师结合章节知识点精心挑选设计“每一个任务”,这些任务能够涵盖所学知识点,并且最好能够做到知识点的衔接,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完成的结果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复习阶段设计一个尽量包含所有知识点的综合项目,以任务为导向,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在项目实训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操作等步骤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避免目前一些开发设计类课程教学重讲授、轻实践或者重实践、轻讲授的不足。

2.3在线化作业练习,网络化讨论答疑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Sakai学习空间,开展无纸化作业。老师将课程资源、作业素材上传到课程站点。学生登录自己学号完成作业在线提交。老师可在线批阅打分,还可以统计及追踪学生提交作业情况及完成作业情况,便于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利用学习空间的论坛、即时问答板块开展学习讨论、聊天,为学生提供在线帮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经验等,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可以在线进行答疑与指导,同时也可通过邮件、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答疑。讨论形成的信息可以作为资源供学生参考。

3、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网页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我们对成绩的评定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情况,所以在考核方式上要更突出实践性。实行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50%,主要包含了考勤、平时作业两个主要部分。其中,平时作业根据当前章节知识点选择各主流网站的版块作为单元项目,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考勤则参照企业考勤机制,以扣分机制进行考核。期末成绩,占综合成绩的50%,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考试的两个小时内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考试项目,为了避免考试过程中出现作弊的行为,利用学习空间进行在线考试。老师在出题时,考试内容来源于当前主流网站,结合学生的层次和所学的知识点,有类别、有层次确定考试题目。将所出题目上传至学校Sakai学习空间的题库版块,形成题库。学生需登录自己的账号,系统会根据所设定的题目类别,随机从不同类别的题目中各抽取一道题目形成一套完整的试卷,学生下载后用Hbuilder完成题目,上传即可。

4、结束语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经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到课率平均95%以上。多元考核机制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自学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网页前端开发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网站开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前端开发岗位要求会随着市场的需求及技术进步不断的变化,因此,前端开发课程的教学过程必须紧随技术发展前沿和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杨秀生,李挺.“互联网+”背景下的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428.

[2]储久良.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4(14):13.

[3]李舒亮,刘亚坤.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7(05):74-75.

[4]陈霞,吴东.基于就业导向的HTML5前端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7(04):30-31.

[5]范会联,仲元昌.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