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应用特征 发展方向

前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无论企业或个人都需依托于信息技术完成较多生产生活活动,如在通信设备领域、IT产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中,都可发现有信息技术的存在,充分说明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概述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首先可从“信息”的概念进行分析,其主要指描述事物形态的重要形式,如数据、文字等,其都可作为被传递与处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便可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其可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形成的用于传递与处理信息的技术,包括信息或信号处理、传感以及通信等技术。

从目前电子信息应用现状看,其在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领域、通信行业以及的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将以会不断创新与突破,更好的为各行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1]。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研究

2.1网络化与快捷化特征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多以网络数字结构的形式呈现出现,如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都可作为网络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有较多网络平台与系统如云数据平台等,其都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使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化特征也表现在较多沟通交流工具方面,用户仅需利用相关软件便可达到信息传输的目标。

另外,在快捷化特征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本身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上,无论在信息处理或传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极为快捷,如现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便利。

2.2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在半导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呈现出集成化的特征,如电网建设中对于电路的设计多以集成电路为主。再如传感器的设计,其要求将更多高端技术与复合材料引入其中,整个传感器结构在体积上减小许多,如毫米级传感器,成为现代传感器的典型代表。另外,从计算机制造看,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以纳米技术为主,尽管计算机在体积上较小,但却容纳较多的技术能力。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等特征。

2.3数字化与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体现,在许多应用技术上都有所体现,如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都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既可使用户工作量减少,同时使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得以增加。再如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其改变传统信息获取中耗时多、用户工作量大等难题,能够在信息传输后第一时间进行获取。另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对于各行业领域中累积的数据,都可进行高效处理与存储,如云计算平台等,仅需保证相关数据转化为系统或平台可接受的形式,便能达到存储与处理的目标[2]。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表现在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其中多核方向,主要表现在处理器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多核心将逐渐取代单核心,且其他技术如图像处理、语言识别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都将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而在高集成化方向方面,纳米加工将逐步取代原有的集成电路技术,22nm与32nm等纳米级技术也开始投入使用。

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目前大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对光电子技术给入较多投入,如激光器的设计,其在工业、农业以及医疗行业等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再如常见的LED灯具,其是优化高耗能照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此外,通信技术方面也将趋向于高效化特征,如CDMA数字通信,其成为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典型代表[3]。

四、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被广泛用于现代各行业领域中。从其现代应用特征看,多表现在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征上,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也将向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以及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发展,可为现代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方静. 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67.

第2篇: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余东杰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江西共青城 330006

【文章摘要】

近些年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 这与电子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普及有着较大关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应用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应当重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该专业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尚存在不足,本文主要研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措施,以期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措施;研究

二十一世纪时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世纪,电子信息类产业以及电子信息辅助产业将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将会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下我国越来越重视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渐引起关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提高电子信息科技专业的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电子信息科技教学经验,探索该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工作经验。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必备专业,在十多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总体来看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方式,仅有一些重点大学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方面已有相当先进的研究成果[1]。多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研究专家认为在课程设置之前需要形成严禁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创新,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吸收国外高等院校先进的课程设置经验与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情况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的课程设置形式。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地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的提升必须依靠良好的基础知识积累,因此首先应当加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以及大学物理等,这些基础性课程作为必修课业应当让学生拿出充足的精力与时间来学习。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模拟电路、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电路分析、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数据库等核心课程的学习。

2.2 优化教学方案,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方案的优化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学方案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应当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需要避免教学方案中内容的重复,另外还应注意增加一部分具有当下研究成果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内容,发散学生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改革应当以教材与基本教学任务为基础,大胆开设新式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度,避免过分的超越教材而引发一些不良教学结果。

2.3 扩展电子信息科技教学覆盖面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应当注意扩展教学内容的覆盖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无论是理论教学过程还是实践应用教学过程都具有较大的张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各种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专业与学习项目紧密联系,比如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网络环境下信息设置技术等。通过扩大教学覆盖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2.4 加强实践应用教学环节的改革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课程设置的重点应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开设各种与本专业理论课程配套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实验课程,开设技术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电子类基础技能培训、电子电工技能培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式

3.1 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适当补充当下电子信息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适时适度调整教学策略,形成动态的课程设置模式,以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可以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另外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时效性信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些指导。

3.2 重点抓实践应用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课程设置要充分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动脑与动手能力,为了改革核心实践教学项目,可将教学课堂移至实验室和机房,确保学生真正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锻炼联系起来,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实践基础。

3.3 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加强结构研究

高等院校应当重视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学素质,提高课程设置能力。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及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教学结构的研究,逐渐形成课程设置的良性发展形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方面需要加大教学设施和教学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机构,补充实验室教学设施。

4 结语

课程设置关系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到高等院校向社会建设输送的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质量。我国高等院校在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注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注意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保证将学生培养为适应电子信息科技市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乔闹生, 雷立云, 黎小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科技信息,2014,12(07):6+11.

[2] 徐国旺, 闫旭东, 谭保华, 童亚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教改研究,2012,10(08):120- 122.

[3] 乔闹生.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J]. 科技资讯:科技教育,2011,02 (05):197.

第3篇: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探析

从电子文件诞生开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会与纸质文件共存于世,它们的共存状态及其原因复杂多样,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情形:第一是先有纸质文件,之后根据存储、利用等方面的需要形成相应的电子版本,这就是纸质文件的数字化过程。第二是在业务活动中用计算机直接生成电子文件,但出于对文件证据要求或长久可读的考虑,又将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我们可以把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的共存状态归结为双套制两种类型。所谓双套制,是指文件归档后二者的共存,亦称为双套归档。双套制的实现,可以是对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拷贝;也可以是对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双套归档可使同一份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共同处于存储和可利用状态。在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共存状态下,必然要对这两种文件分别加以管理,这就形成了两种管理系统的共存。共生于一个机构中的两个文件管理系统不断磨合着相互之间的关系,它们既各自独立,各自发展,又互相依存,互相影响,随时调整着各自的角色与特点,承担着共同的和各自分担的责任。在这种关系中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是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两个管理系统都在这种影响之下改造自身功能,提高自身效率。

要使两种载体档案的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下工作不容忽视:一是电子文件必须建立与纸质档案相一致的信息管理体系;二是在检索目录中增加反映电子档案状况的数据项;三是电子档案的数量可能少于纸质档案,应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其内容的完整程度,协调管理。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电子文件,网络化也是提高计算机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网络化也造成了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共存的局面。档案工作的重点从面向档案实体管理为主,逐渐向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档案形式,其信息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而电子档案的产生则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档案信息脱离原载体进行传输。这种崭新的传输模式,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管理、技术、理论及思维四个方面。

1. 管理方面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型的电子文件和档案大量产生,各个单位或部门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现象普遍存在。纸质档案信息与载体相互依附,内容原始真实,凭证性强,保存耐久,而电子档案信息存储丰富,可与多媒体结合,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信息传输迅速、广泛。由于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存在这些不同的特点,对于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必需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纸质档案的接收、整理、管理以及开发利用,经过多年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业务规范体系,但这些管理体系无法完全适用于新的信息环境。数字档案传载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对电子档案必需建立相应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法规和制度,这是档案工作者必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2. 技术方面

对现代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当前档案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电子档案应用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包括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管理技术,档案工作者必需掌握这些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运用知识。要从信息学的基本理论来认识电子档案的信息特点和属性,从建设信息化社会的新视角不断调整档案信息内容的资源结构,把档案信息建设融入现代化信息社会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接收档案信息,或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储存电子档案,已成为现代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本质性的变化,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和扩大档案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信息传输快捷、管理方便等好处,同时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受到了挑战。如何保障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解决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制定了相关管理措施和标准,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使电子档案信息管理规范化,还有待于档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3. 理论方面

对任何学科来说,基础理论研究是该学科的支撑点,档案学也不例外,实践说明,档案学原有理论已不能全面、科学地阐述在社会转型期档案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和电子档案的产生,使档案工作的对象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档案管理流程的重构、馆藏资源组合方式的变革、档案馆工作职能和角色的变化,使档案学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一系列新的学科理论。如电子档案学理论,就是对传统档案学理论的继承和超越。/文档一体化0,便是在新的档案工作环境下提出的新理论,是对原有的档案工作模式的一种转变,也是在电子档案学理论基础上新管理模式的一种体现。档案工作新对象、新环境的出现,要求档案学理论也必需不断创新,研究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出现的新矛盾和新规律,建立信息化社会新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势在必行。

第4篇: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府;概念;功能;价值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Government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成为抑制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2]于凤荣,王丽.电子政府与现代政府之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3]赵雪.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8).

[4]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02(1).

[5]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新视野,2002(2).

[6]葛笑春.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9).

[7]张锐昕,黄波.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8]张志清.电子政府建设与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6).

[9]刘宝润.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概念的理解和关系比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报,

第5篇: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电子信息 管理 应用 对策

1 概述

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取得飞速的进展,这使得电子信息工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需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也发展得越来越快,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处理与控制电子信息的技术,该技术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对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等。该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人们所用的手机、网络,都是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利用才能实现信息的获取,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电子信息工程是个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其包括计算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等技术。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大专层次学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2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原理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指导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有很广泛的应用。信息的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都依赖通信技术。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把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很好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计算机网络技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学习电子信息知识,有利于对各种数字信号和信息的运行机制的掌握。

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资源的共享都依赖于网络技术。资源共享包括电子邮件的收发,新闻资料的阅读等等。很多协议在实际资源共享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明确规定了设备连入因特网的要求以及数据在不同设备间的传输标准,在传输过程中进行“三次握手”,完成数据的传输。TCP/IP协议涉及到了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曾和应用层等体系机构,不同的层实现了传输控制协议,它们把传输的文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拆,分拆成为更小的数据包,然后进行传输,保证数据安全到达目的设备。TCP/IP在数据传输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很多电子设备间资源的共享都是通过该协议来实现的,因此,该协议是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应用中的重要体现。在通信原理的课程中,有多处要用到信息论的结论或定理。信息论已成为设计通信系统与进行通信技术研究的指南,尤其是它能告诉工程师们关于通信系统的性能极限。在通信工程领域,编码是一种技术,是要能用硬件或软件实现的。在数学上可以存在很多码,可以映射到不同空间,但只有在通信系统中能生成和识别的码才能应用。编码理论与通信结合形成了两个方向: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调制理论可划分为线性调制与非线性调制,它们的区别在于线性调制不改变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非线性调制要改变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并且往往占有更宽的频带,因而非线性调制通常比线性调制有更好的抗噪声性能。

接收端将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分开,还原调制信号的过程称之为解调或检测。在通信原理之上是专业课程,可以进一步讲述通信系统的设计或深化某一方面的理论或技术。要设计制造通信系统,了解原理是必要的,但只知道原理是不够的,还必须熟悉硬件(电路、微波)与软件(系统软件与嵌入式软件),这是专业课程计划中的另一分支的课程体系结构。

3 电子信息工程的网络安全

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的机密性工作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但信息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何保护企业信息不被窃取,篡改,滥用以及破坏,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又能确保信息安全性已成为各中小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企业的网络条件来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很多企业的多个二级单位都在系统内通过广域网被联通,局域网在各单位都全部建成,企业应该利用这种良好的网络条件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服务。

在日常的通信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可能会受到黑客攻击。为了防止黑客攻击或者供给后计算机数据的丢失,计算机管理人员应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与修护。数据库的备份与修护工作是电子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为了保护计算机数据的安全,应该杜绝来历不明的移动储存设备,严防来历不明的程序和链接,不随意下载不明的网络信息。还要做好对计算机的保护工作,比如定期杀毒检查,安装防火墙,通过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流量信息,对不同的用户群组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采用加密方法进行文件传输等等。同时计算机机房的选址也要综合考虑,注重安全性、场地的电磁干扰性,要避开较强的振动源。

4 结束语

现今社会电子信息产品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优势。电子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信息产业化的时代,电子信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是大展身手。小到人们的生活起居,大到国家的科技发展都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身影。

参考文献:

[1]温正卫.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

[2]成泉.欧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产业政策[J].电子展望与决策,2000(06).

第6篇: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

关于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管理,则需要依据计算机电子通讯信息、工程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对各部分的物质要素进行正确分配,力求各种物质要素得到最良好的配置,与此同时,还可以对某些物质要素进行必要的改变,依据电脑电子通讯讯息、技术建设的工作的进度及安全要求来完成整个电脑讯息、技术工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我国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遍及,社会各行业对电脑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脑电子讯息、技术是社会广泛使用的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它有利于各种工程工程的管理,也可以使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施工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另外电脑电子讯息、管理还可以对各种工程讯息、进行快捷的存档、获取、交流和处理。我们在工作中使用讯息、技术时需要有效地利用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发挥电子讯息、技术的最大作用,依据不同工程的管理需要进行正确的动态改变,使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1信息保护工作

传统的工程管理方式主要以人工记笔记的方式来开展,这种传统的讯息记录方式,还是具有一定的特长,虽然比较方便快捷,但是手工记录非常容易出现错误,不适用于传统工程管理中十分复杂的讯息保护。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能够让讯息记录更加快捷方便,其是在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实现快速传送,最大限度降手工抄写的部分,能够更好的降低错误出现的几率,而且还能够对相关讯息进行更好的存储与管理,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特长能够弥补传统工程管理过程中对讯息保护部分的不足。

1.2工程管理计算

工程建设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这类精算必须要最大限度保障其精确性才能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电脑电子讯息技术本身的计算精确性就非常高,能够降低计算过程中的错率,将电脑电子讯息技术运用到工程管理过程,充分发挥其计算上的特长,为工程管理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1.3工程规划

整个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中工程规划时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工程建设都是为了推动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其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更加规范。但是这样的工程建设必然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且非常复杂。为了让工程能够更加顺利开展,有必要对工程进行科学正确的规划,从而实施监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工程管理中对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工程规划更加有效率,保障工程规划的质量,为工程建设提供更有利的导向作用。利用电脑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充分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物质要素共享,借助更多先进的经验,对当前工程管理实施更好的规划。

1.4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成长的中坚力量,竞争的激烈程度毋庸置疑。如果企业想要想要在困境中生存,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效益。就工程管理而言,尤其是建筑工程方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施工情况,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一方面可以加快工作进度。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有很多现代化的软件和工具,利用这些软件工具,批量操作的技能,可以很方便的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如果现代的建筑公司,仍然固步自封,沿用传统的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必然在新时代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长此以往不利于发展。

1.5提高管理效率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很多软件和工具设计上都很简洁和人性化。软件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工作,相比于人工,机器可以批量操作,而且速度远远高于人类。得益于这些优点,当今很多大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在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相关的工作。合理的而利用计算机的优点,可以提高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先进,处理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也会越来越高,极大的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2、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方法

2.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若要在工程管理中更好的成长与使用,必须要配置高专业素养高的人才。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对相关管理人员全面讲解电脑电子讯息技术与工程管理之间的关系,要让每一个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将工程管理学识与技能充分把握,才能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从而才能更好发挥工程管理的作用。电脑电子讯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要更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坚持自我更新,要善于学习,加强实践,从而更好的保障技术上的创新。

2.2加强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理论学识掌握部分比较匾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理论学识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工程理论学识部分的学习,逐渐完善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学识。理论学识能够在行业中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不断完善理论学识,可以让后续的研究者有更多的经验借鉴,让广大研究者取得更好的成果,为工程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促进工程管理更好更快成长。

3、结语

目前,我国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理论学识掌握部分比较匾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理论学识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工程理论学识部分的学习,逐渐完善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学识。理论学识能够在行业中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不断学习理论学识,可以让后续的研究者有更多的经验借鉴,让广大研究者取得更好的成果,为工程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促进工程管理更好更快成长。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科技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张禹峤.黑龙江科学.2014(03)

第7篇: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标准化 创新发展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最显著的成果,电子信息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所以使得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制约它,因此,如何使电子信息技术走向标准化、正常化是我们所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概述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可以更方便的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但是也正是因为世界各地的广泛使用,各个地区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造成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而这就很容易阻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制定一个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准则。

制定这一准则需要符合以下两点要求:

1.1 要积极融入世界的大潮流中

全球化浪潮越来越明显,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程度也日益加深,为了可以适应这一环境,要求我们在研究发展我电子信息技术的同时,要积极与世界接轨,对于国际上关于建设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经验选择性的借鉴,积极的融入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1.2 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吸收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只是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一个客观条件。要想让其更好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工作者在建设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准则时应总揽全局,从整体角度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建设过程,从而提高我国与世界的信息技术交流程度。

2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问题

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2.1 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差

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较之于其他国家的水平来说,比较落后。在国际交流中,大部分时间是以国外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标准的,我国几乎没有自己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在国际的电子信息技术交流中,我国是没有约束力与发言权的。因此,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标准的建立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2.2 缺乏学习精神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是世界共同发明创造的,但是由于我国自身的基础差,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导致我国在国际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交流时处于被支配地位,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不顺利,对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化交流会议的参与度不大,难以掌握世界各国对于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最新看法,致使我们信息闭塞,从而阻碍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

2.3 标准的制定不符合技术的发展水平

现代社会,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发展速度也在日益加快,但是我国的管理方式、运行模式还是传统时期的,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更新而改变,传统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已经无法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不能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对它的要求,这样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的与时俱进,降低了其标准化的水平。

2.4 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研究过程中,主要依靠国家的分析探讨,企业通常只是作壁上观,缺乏参与这一过程的意识与积极性。而在其他国家,企业的领导者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有着很高的关注度,他们会依据市场具体的发展情况,及时完善相关标准化的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尝试就很少。

3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策略

3.1 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水平

想要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水平,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需要我们改革技术、创新标准等,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水的提高需要各个环节均有所改善,因为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对待,所以要通过建立电子信息技术标准链,使各项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协调好技术、资本与政策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不断完善进步。

3.2 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离不开对他国经验的借鉴,在国际交流愈加频繁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故步自封,应该善于同其他国家学习,总结其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领域的经验教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增加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通过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外国企业对于本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态度与做法,共同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做出努力。

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建设过程中更需要发挥创新精神。传统的标准化准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下,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建立出适合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使用准则,加大资金的投入与科技的研发,进行技术的创新,打破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领域一枝独秀的局面,运用我国自主研发出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准则在国际社会上拥有自主发言权,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进程。

3.4 加强企业参与度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国家的努力,企业也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增加与政府间的联系,遇到问题主动与政府沟通探讨,协商解决。同时,企业间也应该增加彼此间的互动频率,彼此间相互监督,遇到问题时一起想办法解决,共同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做出努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水平低、起步晚,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在建设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过程中一一解决,才能使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水平越来越高,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政治。

参考文献

[1]费然,汪静.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116.

[2]赵佳炎.试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8):165.

[3]郑庆利.实现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2014(04):176.

[4]谢良库.浅析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问题[J].民营科技,2016(06):67.

[5]王宜慧.如何在以后实现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A].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C].2015:4.

作者简介

娄小程(1994-),女,河北省唐山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杨娇(1995-),女,山东省潍坊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梅嘉钰(1995-),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作者单位

第8篇: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IT;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樊凡,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经济学电子商务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069―04

在电子商务理论及实践的讨论中,学术界目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电子+商务=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片面理解电子商务是简单的“电子+商务”,而忽略了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即盈利模式的有效性、管理方式的实用性和电子技术支持的一致性、兼容性。

1.理论辨析。电子商务给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机,使企业在业务活动效率、与客户沟通、服务与信息反馈、协作与创新上具有巨大的时间、空间竞争优势。优势的取得并不是“电子+商务”的结果。它必须建立在企业良好的内外部电子商务环境下。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观念更新。企业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应用不仅仅是电子技术的应用,其关键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局部或全局的改变,从企业再造扩展到与客户、供应商的合作。根据企业商务需求,分析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所处的产业地位,加快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通过电子技术手段辅助企业有效实施现代企业管理。二是实践活动的适应。企业必须从商务需求和技术手段两个方面人手,做好电子商务总体规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商务模式,设计和开发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三是操作创新。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是各种商业模式不断尝试、失败、转型和成功的过程;商务行为的创新和转型是电子商务的灵魂。企业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求,发挥电子商务特点和优势,创新企业电子商务体系。

2.实践检验。一台电脑,一套电子商务软系统,一个网站,或建立了企业网上盈利模式,将企业的产品信息和服务系统联上Internet,加上企业的诚信就是电子商务。目前,至少有部分企业这样认为或是这样做了。但事实证明这是错的。我国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并无多大差距,但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比他们落后15年,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环境制约和对电子商务理解的局限性。我国商业社会发展处于起步和转型阶段,各种商业环境条件比较落后。电子商务中的管理体制、政策法律和商业观念等相对滞后。企业现有IT水平问题、通信设施及费用问题、成本问题及消费者习惯问题等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如:广西某一大型物流公司投资了500万元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再造。由于对电子商务理念认识不足,自身业务定位不准,建成后信息系统与整个公司业务部门缺乏有机联系,整个系统一直难以发挥效益,最终导致失败,教训深刻。

3.结论。电子商务不是电子与商务机械相加,不是电子技术与传统商务的“拉郎配”,而是电子与商务的有机结合,是商业经济贸易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根本影响在于它的发展将会引起社会经济和企业组织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电子+商务=商务+电子”

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电子+商务=商务+电子”这一等式是正确的。但从电子商务逻辑上看,这个等式是不正确的。这个公式反映了人们对电子商务本质的理解和对电子商务理念的认识。

1.理论辨析。“电子商务”词组的中心词是商务而非电子。商务是本质,技术是手段。从商务理论来看,电子商务理论是传统商务理论的延伸或扩展。从电子商务广义或狭义的定义分析,电子商务都是借助于IT进行的商业贸易行为。“电子+商务”看似等于“商务+电子”,其实不然。“电子+商务”属于先有技术、后有需求的技术拉动型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意属电子商务是电子技术发展而引发的,商务概念落后于电子技术发展。在电子商务思想还未成熟或电子商务还没有需求的时候,以技术拉动商务,其结果是先进的IT技术的运用与相对落后的商务管理形成鲜明对比。商务管理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法则等环境因素。电子商务更是超越传统商务经营模式和理念,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在盈利模式和技术标准上实现有效和统一。“电子+商务”难以实现电子商务真正的“商务”的目标。

“商务+电子”不等于“电子+商务”,其昭示电子商务是先有商务需求、后有技术支持的商务推动型电子商务模式。这不是简单的文字序列变化,其代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这是现代电子商务性质和发展进程所证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Internet技术在美国逐渐成熟,但直到八十年代初美国才率先开始电子商务实践。美国和西方的商业社会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商业社会的运行法则和相关的管理体制、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等知识管理已相当成熟。商业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巨大需求,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和IT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在企业还没有真正需要电子商务的时候,电子技术只能离商务而远去。目前,我国的许多电子商务公司和理论工作者,在对公司发展战略决策和对电子商务的理论指导方面仍把电子商务的重点定位在电子技术上而忽略了电子商务的本质。

2.实践检验。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商业社会的运行法则和知识管理逐步得以理解和接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经济领域开始涉及电子商务,经历了近15年的发展。从起初的技术为本、追求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结合到以商务为中心的电子商务三个发展阶段,其实践也由重技术转化为以商务为中心。商务实践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是不断变化的。企业首先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处理好企业内部、上下游和买卖双方的关系,合理布局企业战略;在此基础上辅以电子商务规则和技术,以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

3.结论。真正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商务+电子”。电子技术和商务手段的有效结合必然产生更高效益的电子商务;反之,电子商务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使企业在电子商务流程中损失惨重。电子商务业包括电子商务主管部门、技术支持部门和理论工作者要确立“商务为本”的思想。充分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对电子技术为商务服务并且推动商务发展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认真研究企业的商务需求,避免电子商务操作过程中过度的技术化而忽略了商务活动本身的需求。

三、“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都依赖于共同的电子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内容和形式部分交叉且相互推进和协调发展。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这一命题混淆了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性质、目的和活动内容,并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

1.理论辨析。首先,概念不同。电子商务定义为组织或个人用户在以Internet为基础的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所进行的商务活动。从理论上讲,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IT技术对整个商务活动实现电子化。通常将利用Internet、Extranet和Internet等一切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信息技术进行的所有企业活动都归属于广义的电子商务。狭义的电子商务指运用互联网开展的交易或与交易直接相关的活动。它仅将基于Internet进行的交易活动归属于电子商务。前者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内部的一种联系网络,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全过程。后者仅指简单的商务交易应用,即单指在网络上做买卖。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它将政务处理与政府服务的各项职能通过网络实现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不断地优化与创新,以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从理论上讲,电子政务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狭义的电子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其次,涵盖范围不同。电子商务由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易、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与政府之间交易和消费者之间交易四部分组成。电子政务也由四部分组成: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企业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二者互有交叉。第三,目标不同。电子商务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商务及运作管理目的。企业和消费者可直接进行交流,缩短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企业还可以迅速地对消费者的要求作出反应,提供个性化的、可定制的服务,使交易双方面临的商业机会迅速扩大。电子政务则通过电子技术手段实现政府对政府部门内部、其他政府部门、企业与公众进行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以全面提高政务的透明度、效率以及效能,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

2.实践检验。政府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实体:一个是公共管理,一个是商业管理。在管理目标、方式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由“技术为大”回归到“商务为本”阶段。电子政务发展也经历了以采用现代办公手段、提高行政效率为主要特征的办公自动化阶段、以改变政府工作方式、促进服务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政务信息化阶段和以重塑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再造为主要特征的政府电子化阶段。从应用层面看,二者在运用电子技术上相似,管理和服务内容有所不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为赢得市场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为优化配置内部和外部所有可用资源进行资源规划;为客户关系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服务,建立企业联盟。政府为提高办事效率对行政管理和服务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为提升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对政府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为提高办事效率与企业实行互动交流。美国在电子政府的管理观念和操作模式上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开展提供了启迪。上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建立国家信息架构(NII)计划,建立州际数据通信骨干网络;利用信息技术协助政府与客户间的互动,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中间工作环节,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渠道来获得政府的服务,让公众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以全面提高政务的透明度、效率以及效能,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我国先后启动了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一批重大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也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学习别国的经验,遵照我国政府的实情创出适合国情、政情的电子政务模式和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越来越多民众相信政府、支持政府,这才是电子政务的目的。

3.结论。电子信息技术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它们共同的技术基础。电子政务利用电子手段实现对政府行为有效管理和为公众更好地服务;电子商务凭借电子手段实现最高的商务目的;这是它们各自的追求。现实中,电子政务实施离不开电子商务的支持;电子商务开展也离不开电子政务的支持。二者相辅相成。这是它们生存和发展有空间,也是它们取得成绩的必备条件。

四、“网上营销=电子商务”

“网上营销=电子商务”这一等式明显不成立,误区的产生主要源于初期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对两者性质和活动范围的不甚了解。虽然都是概念性的东西且是大集合与小集合的关系,但如何去实践,二者则有明显的不同。

1.理论辨析。网络属于电子信息技术范畴,而营销属于商务范畴。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上文已对电子商务活动范围作了界定,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是企业基于电子化从事商务活动的一种新的业务开展方式与新的市场模式;网络营销是企业电子商务的一部分,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实施营销手段,不是一个完整的商业交易过程。企业所采用的电子信息技术也许是相同的,但所选择的网上营销的具体形式和手段可能大不相同。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从实践上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几乎是从网上营销开始的。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主要分界线就在于是否有交易行为的发生,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交易前阶段的宣传和推广、注重市场调研、信息搜索、信息、销售渠道开拓功能、个性化服务功能、客户关系管理和经济效益增值功能等方面、网络营销方式有商业活动的运作方式(完全网络营销和非完全网络营销)、网络交易范围方式(本地网络营销、远程国内网络营销、全球网络营销)、商务活动内容方式(间接网络营销和直接网络营销)、网络类型方式(基于EDI、Internet、Internet网络的网络营销)和交易对象方式(B2B、B2C、C2C)。

2.实践检验。网络营销的内部环境为营造网上经营环境奠定了基础;外部环境为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潜在用户;网络营销的开展需要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网上营销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扩大企业的无形版图,提高企业商务活动的竞争力。从信息的收集和环节上分析,网上营销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高速、低成本和信息充分的效益。在顾客关系管理上,网页内容与形式设计尽量提供与企业行业、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运用各种电子技术,使顾客可以通过数据库搜索、发送邮件、网上交谈、订购、实时付款等方式,满足潜在客户的兴趣和需求。我国许多企业对网上营销认识不足,网上营销效果并不明显,投入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有的网站层次过低,营销方式和技术手段落后;有的对网络特性理解不足,没有完整的营销方案和计划。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实践证明,优秀电子商务企业的网上营销以其各具特色的站点结构和功能特点、鲜明的主体立意和网页创意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富。

3.结论。网络营销是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凸显了其在企业电子商务中的核心地位。网上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可以发挥出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优势。企业网上营销模式必须从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运营方式等方面处理好企业、顾客、社会的三者关系并贯彻始终,建立系统网上营销的市场运作平台,通过系统优化配置,网上营销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

五、结语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充分证明:只有理解电子商务才能发展电子商务。现在的电子商务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要真正理解、接受和运用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人士在思想观念、行为意识和实践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第9篇: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67-02

电子信息专业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检测、控制以及加工处理的技术学科,由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信息处理和运输方面的人才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样就给高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压力。高校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状况,构建科学的技术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针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院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电子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与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针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做出了探讨。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收入规模也接近万亿元,信息技术的服务增长趋势突出,产业的集聚态势比较明显,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软件的出口也在平稳地增长,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与布局在不断地改革和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将维持在8%左右,之后的增长速度虽然有望实现正增长,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的饱和与颠覆性创新缺乏,使得通信设备的领域增速不断下降,导致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明显下滑。在全球市场萎缩的前提下,虽然国产品牌在家用视听、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市场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增长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通信设备产业的增长将从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驱动转变为信息服务和应用创新驱动,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以及融合化将是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新一代的移动技术、睿智光传输网络将成为产业创新的主要发力点。计算机和智能终端领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设备的冲击下,全球的PC市场持续低迷,商用市场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要明确未来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以克服当前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比较严重,核心竞争力也在发生变化,电子产品逐渐的实现本地化的生产销售,技术与品牌的竞争已经逐渐的取代了资源和产品的竞争,电子产品的生产逐渐的规模化、个性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也在日益显著,逐渐主导着行业的发展,产业的主流技术日趋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

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秀的大学生,无论学习哪门专业都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振兴而奋斗的理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掌握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的专业基础知识,懂得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熟练掌握集成电路的结构原理,懂得信息处理的基本应用,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在电子信息领域要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掌握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资料,在国际贸易领域可以顺利地沟通交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有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熟悉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在电子信息领域有一定的科研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贡献力量。

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教育。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也在逐渐地与国际接轨,企业单位的用人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注重基础理论水平到现在的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地从理论向实践转变,课堂教学始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改革教育观念。高校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首先要改革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把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体现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性学习,从过去单纯的传授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学会生存的本领,改变被动式教学,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高校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专业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要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层面,获取新的知识,加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革。

2.运用多媒体教学。高校在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信息等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更有效地阐述电子信息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视觉的限制,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充分地突出重点,有助于电子信息概念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互动,学生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电子信息专业相对比较难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再现与模拟,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扩大学生信息量的接触,节约了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层次地培养各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专业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专业是技术性与应用性都比较高的专业,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器件设计、电路设计、光电器件的测试、安装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地成为电子行业的产品设计师以及产品工程师,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电子信息行业占据一定地位。

4.校企结合。电子信息专业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要开启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结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电子信息专业的调整与有效建设,引导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高校要与企业单位签订实习合同,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中定岗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经济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目标,通过实际的工作来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企业实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高校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员工培训,使得企业在分享高校优势资源的同时,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高校在校企结合的方式下可以有效地创新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要培养高水平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给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培养上加大经费的投入,鼓励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先进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性探讨,全面培养教师的是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强化教师政治、理、法规教育,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组织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学习党的新时期路线与教育方针,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思想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拓宽知识层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

五、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不断缺乏,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处于领先地位,正是因为其控制了核心软件的技术品牌,我国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管理,有效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采取激励的措施,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时刻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专业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变化,高校对人才模式的不断改革依旧是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2).

[2] 张璐,赵永久,丁岚,等.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