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

第1篇: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怎样才能让这些“星星的孩子”融入人间,拥有普通人的生活或接近普通人的生活?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科学干预,这不仅需要医疗、康复、教育机构以及全社会的努力和关爱,更需要家长的爱、行动和坚持。为了帮助“星儿”家长科学认识自闭症、在干预之路上少走弯路,本刊专访了自闭症诊疗和康复训练领域的专家。

专家简介

王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神经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神经学组副组长,复旦大学孤独症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儿童癫痫及其共患病、神经遗传性疾病、脑损伤神经保护等临床诊治与研究。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徐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儿保学组副组长。擅长儿童早期发展、儿童营养及饮食行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儿童营养与发育行为问题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全天

刘合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儿童康复部主管,康复治疗师,教育学硕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残疾分类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委会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治疗学组委员。对小儿脑瘫、自闭症及相关儿童发育障碍病症的评估和康复治疗有丰富经验。

正确认识,早发现早诊断

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为核心症状,常伴有语言障碍或智力低下。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每68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在中国,保守估计,每100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

自闭症孩子,早期有哪些预警信号?

自闭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发展障碍,它并不像某些先天性缺陷那样在孩子出生之时就能表现出来。尽管敏感的家长可以在不满一岁的婴幼儿时期就能感觉到孩子的与众不同,发现孩子的早期自闭症征象,一些有经验的医生也能进行早期诊断,但对于大多数患儿来说,还是要等到一定年龄才开始明显地表现出自闭症症状。

正常儿童的发展是有其一般规律的,当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表现出明显落后或异常,甚至出现一些自闭症行为征象,家长就应该引起重视。如:到6个月大,孩子还没有出现大笑或其他热情、愉快的表情;到9个月大,孩子对声音、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仍没有互动式的分享;到12个月大,孩子还不会咿呀学语,不会做手势,如用手指指物、给他人展示东西、伸手够东西、招手等;到16个月还没有语言;到24个月还不能说出两个字组成的有意义的词,对周围的人表现得漠不关心;在任何年龄出现言语、咿呀学语、社交能力方面的退化。

怀疑自闭症,应该去哪里就诊?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表现可疑,应尽快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就诊。目前我国开展自闭症诊断的专科主要包括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儿科、儿童心理行为科、儿童神经康复科和儿童保健科等,家长应对此有所了解,去医院就诊时才能少走弯路,避免上当受骗。

诊断自闭症,有哪些方法?

对于家长来说,当医生诊断或怀疑孩子有自闭症时,普遍都会在心里打一个问号:我的孩子真的是自闭症吗?医生诊断的依据是什么?需要做一些什么检查吗?目前,自闭症的诊断需要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士实施,包括对家长的访谈、对孩子行为的临床观察以及完成一些必需的量表和测试,然后基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根据通用的诊断标准,可基本得出诊断结论。同时,量表、检查和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明确诊断或鉴别类似的其他疾病。

科学干预,帮孩子打造正常人生

自闭症最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高强度的科学的教育训练。尽早开始通过科学、系统的干预,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可以得到改善。很多专家认为,自闭症是终身性疾病,是不能治愈的。如果从生物学异常的角度来说,这也许是对的。不仅是自闭症,大多数的发育行为疾病,如多动症、学习障碍等也被认为是不可以治愈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说:自闭症是可以治愈的!如果某个人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是一个正常人;如果这个人成年后除了可以独立生活、工作,甚至还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可以结婚生子,那我们就可以认为他与普通人无异。事实上,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生动的例子都表明,自闭症儿童可以拥有正常的人生。

接受现实,坚强面对

当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相信没有哪位父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面对这个足以影响孩子甚至是家庭成员一生的消息,父母的心理反应是复杂、反复而持久的,如震惊、迷茫、质疑、侥幸、悲伤、自责、愤怒、埋怨、拒绝、退缩、失望等。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但不管经历怎样的情绪变化,最终家长必须接受现实、坚强面对,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不一样,无条件地爱这个不一样的孩子。

教育训练,长期坚持

医疗机构在自闭症的康复训练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但由于自闭症康复训练有着高强度、长期性、一对一程度高等要求,形式以教育、训练为主,而非服药、打针、手术等常规医疗操作,这在资源配置、人力安排等方面大大影响了医院开展自闭症康复训练的可操作性。因此,大部分医院通常只能以家长培训班、短期训练、门诊随诊等形式,以教授训练方法、监测康复进展为目的开展对患儿的康复服务工作。不过,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医院开设专门的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可以专业、规范地对自闭症孩子进行一对一地训练。

目前,为自闭症儿童提供长期教育训练的主要是特殊训练机构或学校。但是,这些机构质量良莠不齐,专业性、规范性存在很多问题,很难满足数量庞大的自闭症孩子的教育训练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加、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一些慈善公益项目的启动,这些问题将会得到逐步缓解。

在自闭症孩子的教育训练过程中,他们的进步往往很慢,甚至在某一段时间,某些方面可能会出现停滞或倒退现象。因此,家长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历程,应该做好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积极与医生、老师配合,进行多方面的治疗和教育训练,促进孩子的康复,为孩子打造他与众不同但又接近正常的人生。

Tips:“星儿”父母的4大误区

病急乱投医 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父母往往病急乱投医,道听途说,带着孩子到处奔走,一个机构不行再换一个机构,一个方法无效再换一个方法,结果耽误了最佳训练时机。

急于求成 自闭症儿童需要终身干预,教育康复是一个特别漫长又艰苦的过程。一些父母急于求成,短期训练后看不到效果就伤心绝望或轻言放弃。

自我隔离 有些“星儿”父母担心别人异样的目光,就将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与社会接触,这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要帮助孩子,父母首先应该坦然面对,大大方方将孩子带出去,为孩子创造正常的社会环境。

不注重塑造孩子的行为或技能 有些父母心疼孩子,不忍对孩子“严格”训练,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对孩子进行科学干预,结果都达不到帮孩子提高生活技能的目的。

推荐2个专业网站

“蓝色海洋”俱乐部(.cn)

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启动了中国首个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自闭症信息网络平台――“蓝色海洋”俱乐部,定期为会员更新最新的自闭症治疗与干预研究成果、现状以及自闭症患者陪护方式等相关信息。俱乐部会员享有最先了解相关公益活动讯息及优先报名权利、免费领取俱乐部赠送的自闭症相关书籍、每月通过微信公众号(蓝色海洋)获取自闭症相关信息等服务。

“爱在路上”儿童康复教育网站()

因不忍心看到一些家长因信息闭塞而延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更不想看到一些病急乱投医的家长误信网络或广告信息而给孩子误治,2010年,刘合建等一群热爱儿童康复事业的专业人士建立了“爱在路上”儿童康复教育信息共享平台。这个由康复医生、治疗师、特教老师、家长和社工等共同构建的平台,致力于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一站式”的康复服务,为儿童康复治疗师提供专业的线上交流平台,其中包括自闭症的一系列知识和教育训练方法、专业康复机构等信息。

延伸阅读:对自闭症的科普共识

为了唤醒社会对自闭症的重视,联合国于2008年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 “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针对中国自闭症的现状,2015年4月2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自闭症之声(Autism Speaks,全球最大的自闭症科学与宣传机构)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100多家单位、组织及国内外自闭症的诊断和干预专家,了以下科普共识。

1.孤独症谱系障碍也称自闭症,是有明确的生物学致病基础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2.自闭症以社会交往与沟通障碍、兴趣局限、行为刻板为主要表现;

3.自闭症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4.自闭症的诊断目前主要依据行为特征,尚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手段;

5.不看人、不理人、不指点是自闭症婴幼儿重要的早期征象;

6.自闭症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关键;

7.持续保持每周25小时以上的科学系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自闭症患者的预后;

8.自闭症早期干预训练建议以改善交流、行为、认知、情绪为重点,同时注意生活能力的养成;

9.父母和家庭的参与是自闭症孩子干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0.两岁以下的自闭症干预适宜在家庭的自然环境中进行;

11.自闭症孩子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更多人的接纳和理解;

12.自闭症孩子危险意识较弱,需要家长精心呵护和社会关爱帮助;

13.友好接纳的学校氛围是学龄自闭症孩子融合教育的关键;

14支持自闭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干预和融合教育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第2篇: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机构 自闭症儿童 志愿者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数量呈增长趋势,自闭症群体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自闭症儿童人数较多,且病因不明。另一方面,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专业人员较少,自闭症儿童享受的资源有限。所以,对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来说,更需要志愿者来辅助训练师展开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但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在机构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以致服务效果不佳,同时造成志愿者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不足

很多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之前对自闭症仅限于字面的理解,认为自闭症儿童仅仅是孤僻、不爱交流。但实际上,自闭症儿童在生活自理、沟通交流等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差距。自闭症儿童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社交功能障碍、言语障碍以及刻板行为或兴趣为主要特征,大多数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

当不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志愿者在机构做志愿服务时,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的辅助训练难度也远超出他们的预计,自然无法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优质的帮助。

(二)志愿者自身局限性

自闭症儿童缺乏正常的人际沟通技巧和理解能力,更多时候处在自我情绪宣泄的状态,常常哭闹不愿配合甚至有攻击意图,志愿者不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他们通过百依百顺来抚慰自闭症儿童。但实质上,由于照顾方式、理念和志愿者自身性格特点等的不同,都会对自闭症儿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志愿者对服务内容不明确,当了解到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就是不断地机械重复的过程后,志愿者们就会产生失落感,且被“无意义”的消极思想所困扰,慢慢丧失兴趣,失去耐心。

(三)动机不相符

积极单纯的服务动机能最大化地优化志愿服务效果,自闭症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怀和保护,同时我们从事社会志愿服务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而非“炫耀和显示”。机构希望志愿者们是出于真心想帮助自闭症儿童而来到机构进行志愿服务而非其他目的。

但是,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来自闭症机构做志愿者是为达到学校的硬性要求,如社会服务志愿者时数要求,抑或增加学年综合测评得分。对此类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他们的“爱心”是带有功利色彩的。

(四)志愿者流动性比较大

通过与志愿者交流发现,大多数志愿者秉承一颗爱心来到机构, 在压制情绪照顾自闭症儿童的过程中想体验“付出”的幸福 。但是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当儿童进行训练时,他们无法辅助训练师开展训练。久而久之,倦怠感、零成就感使得他们不愿意继续志愿活动。另有少数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仅为追求新鲜与刺激,对于他们来说,自闭症群体是一种从未接触过的群体。

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能力较弱,他们需要一定时间与志愿者建立信任感,所以长期固定的志愿者给自闭症儿童带来的服务效果会更好。但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志愿者的流动性较大,不利于自闭症儿童的训练。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自闭症机构方面

为了让大学生志愿者能更好地为自闭症机构服务,自闭症机构可开展对志愿者的培训。

首先,自闭症机构对志愿者进行责任意识培养。与自闭症儿童相处需要志愿者有耐心并付出一定的精力,稍有不慎则可能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志愿者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再者,机构向志愿者进行自闭症相关知识宣讲,志愿者们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可以更有效地为自闭症儿童服务。当然,对志愿者进行沟通交流技能的培训也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志愿者向机构人员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向自闭症儿童传授训练动作要领及技巧。自闭症儿童机构也可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二)学校志愿者协会方面

学校志愿者协会应对志愿者进行初步筛选。此类志愿服务更适合有耐心、爱心的志愿者,协会应该选择性格类型更相符的志愿者。学校志愿者协会也可组织建设一支专门针对自闭症机构的服务队伍,这样使得志愿者资源更为稳定,同时减少自闭症儿童与志愿者的适应困难问题。

(三)对于志愿者自身

第3篇: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发病于儿童早期,所以又称儿童孤独症。目前认为,自闭症的病因机制可能和遗传、感染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有关。三大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被称为“学者”。

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我国自闭症儿童的人数约为336.3万,已居我国精神残疾首位,约占60.66%,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患病比例约为6-9:1。

(一)现行的政策

1.经济补助。在我国,对于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没有专项的经济补助,目前有十几个省市区域性的发放经济补助,且发放的水平也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定的。例如,江苏省规定,对0到6岁的自闭症儿童发放财政补助,2007年起,上海规定,本市户籍0-7岁的自闭症患儿,每年可获得3000元康复补贴。

2.教育政策。目前,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8所,每年毕业的本专科学生不超过1000人,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专家不超过100人,开设孤独症研究的机构就更少,且多数与实践严重脱节。

我国现存的自闭症儿童康复学校主要是民间机构,收费较高,缺乏专业支持、社会资助及外部监管。目前,很多大中城市推广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政策,给自闭症患者回归主流提供了机会。但是,普通学校并没有针对于自闭症患者的各种资源,因此无法针对自闭症患者进行康复培训。

3.成年后的生活保障。自闭症的最佳干预时间为3-7岁。当自闭症儿童成年后,康复培训就没有意义。但我国没有专门的针对大龄自闭症者的福利体系。如果监护人去世或无力抚养自闭症患者,没有专门的机构能收留他们。

在全国第一批15个残疾人工作示范创建中,杭州提出规定,成年自闭症患者,户籍在杭州市行政区域内,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可以由本人(或亲属)单独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并能获得全额最低生活保障。目前我国比较大型的成人自闭症患者的就业托管中心,在吉林和广州已有建立,而其他地方在这个领域仍是空白。

(二)发现的问题

1.立法保障的缺失。作为一个法制社会,法律法规是保障权利义务最可靠的工具。目前自闭症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来保障自闭症患者的各项权利。用法律来明确规定自闭症患者应享有的权利,在各方面为他们争取到机会,这对于完善我国的自闭症患者的社会保障很有必要。

2.教育及康复培训资源的匮乏。自闭症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较少,自闭症专业教师薪资福利较低,并得不到国家的保障。康复培训机构严重缺乏,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且缺乏监督机制。如果尽早的进行康复培训,很多自闭症儿童以后可以生活自理,甚至独立生活。在我们关于是否听说过自闭症康复培训机构的调查中,47.5%的受访者表示未听过;52.5%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这反映了这类机构的缺乏以及宣传的不广泛。我国现存的自闭症儿童康复培训机构多是民办性质,缺乏国家政策保障和财政补助,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也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

3.成年自闭症患者的保障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自闭症患者步入成年,他们的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成年自闭症患者何去何从将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国目前在这个领域完全是空白的状态,成年自闭症患者的生活保障问题也是完全由家庭承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对于成年自闭症患者的保障体系。

二、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

为了解社会大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了解,以及对于完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保障问题有哪些好的建议,我们小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搜集,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有效回收202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一下几点情况:

(一)社会大众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程度

由下面两张图可见,绝大多数人对自闭症儿童不太了解,更没有接触过。当然大家对于自闭症儿童的不了解还表现在其他很多的方面,例如,在问到自闭症儿童的病因时,超过了一半的人选择了后天环境。其实自闭症的发病原因是先天性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这种不了解还体现在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表现的理解偏离,对于自闭症儿童最基本的一个特征:语言异常,喜欢机械重复。只有11%的比例,在与被调查者的交谈中,甚至很多人认为,自闭症儿童就是无礼的苦恼,在肢体上伤害别人,不能去公共场所与他人接触等等。这一些错误的判断,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了大家对于自闭症儿童的不理解,反映了自闭症的宣传力度在我国的严重不足。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于自闭症儿童还是非常缺乏了解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自闭症不会影响患者面容。自闭症患者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再者由于传统观念所致,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患者,这就导致了即使你身边有自闭症的孩子,但是你却并不了解。

2.自闭症概念没有深入人心。我国在1982年才首次引入自闭症的概念,2006年才将自闭症划入精神残疾的类型,调查研究整整比国外晚了40年,所以就导致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有这种病症。

3.宣传力度的缺乏。联合国大会于2007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4月2日为“世界自闭症日”。但是在我国,“世界自闭症日”并没有被广泛重视,普及自闭症知识,扩大自闭症志愿服务队伍等等一系列活动并没有被广泛性地开展。

(二)社会大众对自闭症儿童的态度

在谈到是否愿意帮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时,多数人还是愿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的,且帮助方式多集中在帮助宣传,参加心理辅导帮助等志愿服务上面,说明在自闭症儿童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设中后备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有关部门要做的就是如何搭建康复培训机构和意愿服务群众的桥梁。当进一步地被问到,如果自闭症儿童对您的人身或财物造成损失了,你会选择怎么样的举动时,大家的回答如下:

超过半数的人是选择了因为同情原谅他们,只有36%的人是因为理解原谅他们。虽然大家对于自闭症儿童造成的自身损失多数人是可以原谅的,但并没有完全正确的看待他们。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一位母亲就曾经说过,她和她的孩子不需要也不想得到大家同情的目光,只是想让大家像看待正常孩子一样地看待她的孩子。所以,改变大家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看法,我们还是要从很多方面去做的。

(三)社会大众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保障的建议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以及社会保障问题,我们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收到建议47条,有效建议46条。其中27条是针对政府提出的建议,认为政府应该建立专业康复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支持,提供免费医疗与教育,完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支持的必要性。其中13条提到社会的关心与支持,涉及向社会宣传帮助自闭症儿童,参与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者服务等方面。

三、分析结论

我们以上海地区为基础,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社会群众调查了他们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看法。对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目前普通大众对于自闭症儿童了解较少,甚至对自闭症儿童产生了误解。有关部门相关政策设立不到位,自闭症儿童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能够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能够切实帮到自闭症儿童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1]陈琳.我国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4)

[2]王国光.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04-01

[3]李敬.程为敏.透视自闭症:本土家庭实证研究与海外经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04-01

第4篇: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摘 要: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展障碍性疾病。而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自闭症儿童存在着多方面的困境,而社会支持的不足及缺乏是造成个人与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因。本研究发现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是一个不错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社会支持;自闭症儿童;康复;路径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自闭症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关于自闭症的电影例如《海洋天堂》、《雨人》等的放映,“自闭症”这个词语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展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功能障碍、人际交流障碍、行为和兴趣刻板,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并影响家庭、社会功能的一种新型疾病。而目前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根据目前国内的研究,也没有从一个真正的理论视角出发,来探讨相应的路径选择,因此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在相关调查的结果上,探讨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路径选择。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金华市193个市民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用科学的数据来分析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支持程度。另外,笔者通过与有3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以及从事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王老师进行深入访谈,从侧面来了解目前各个层面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支持。

(二)分析框架。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在理解个人与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个人或社会问题的产生源自其社会支持网的断裂。因此要想解决问题的根源,必须从恢复社会支持网开始。总体来看,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结构大致可分为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国家支持、社会支持等四个层次。因此社会支持体系在结构上呈现出以个体为核心,由几个同心圆构成的社会支持格局(如下图所示)。

三、研究发现

(一)现状与问题。在社会大众的调查中,对于自闭症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发现其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严重的断裂现象。就家庭支持来说,自闭症小孩的到来让许多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家长本身就需要被支持。就社区支持而言,目前社区尚未对这个群体有专门针对性的服务和活动。在我们调查的三位自闭症儿童的社区目前没有相应的情绪上的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等。就国家支持而言,政府还未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来保护特殊儿童的权利和权益,更没有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因此就缺乏了很多的相应的资源。就社会支持而言,目前社会公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度和支持度依然较低。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三成的被调查者没有听说过自闭症儿童。而对自闭症儿童有所了解的被调查者对自闭症儿童的表现和成因都不是很了解。他们的了解都仅仅停留在表面。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表明即使想要帮助也不知道如何帮助,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或者体制给予社会大众对自闭症儿童提供帮助的途径。因此,自闭症儿童在这些层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另一方面也正是适用了社会支持理论。

(二)分析与对策。根据以上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本研究也将从重新恢复和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出发,通过对于家庭、社区、国家和社会这四个层面各自的支持系统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

1.家庭为本:促进家庭功能的恢复。自闭症的家庭支持系统是指以血缘为基础,主要指与自闭症儿童一起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这是家庭支持的核心来源,它可以提供综合性的支持资源如经济、心理、接纳等多方面的支持。主要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首先是促进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接纳。我们发现对家长而言,拥有一个自闭症小孩,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小孩都无法接纳的话,那么家庭的功能就无法实现。其次是给予家庭以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所承受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教育压力等等都是难以想象。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工作者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给予家长一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压力的缓解和疏导,促进家庭功能的恢复。

2.社区融合:创造良好的社区氛围。自闭症儿童的社区支持系统可提供对情感交流、社会接纳、融合的支持,通过营造一种宽松的社区氛围,帮助自闭症儿童与家庭融入社会。在社区主要是建立社区互助的渠道以促进社区融合。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约一半的被调查者对自闭症儿童表示同情但不知道该如何帮助。社区中可以成立社区帮扶小组,组织那些愿意帮助自闭症儿童的人,定期开展公益活动。比如进行自闭症儿童相关知识的宣传,捐衣捐物,定期帮助自闭症家长照看孩子等等。同时也可以减少社区成员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偏见或歧视,促进社区更加融合,创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3.政府主导: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自闭症儿童的国家支持系统是指以福利与社会政策为基础,通过福利国家的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为个体或家庭提供社会保障、失业救济等,实现有尊严的个体或家庭生活。一方面需要加大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保障力度。根据访谈的结果,笔者发现自闭症儿童家庭大都面临着高额的医疗费用和教育费用,经济是他们目前的一大困境。而国家却没有通过福利及保障的发展,来减轻自闭症儿童及家庭的负担,促进自闭症儿童更好的康复。另一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社会政策来增强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福祉,提高他们及其家庭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而政府政策的出台也意味着政府对其的关注,从而可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4.社会支持:形成良好的服务机制。社会支持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形成良好的服务机制。包括专门机构的服务,以及志愿者的服务。因此要推动建立专门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来给予民间机构资金以及其他支持,让对自闭症儿童的服务更加专业化。其次推动志愿者体系建立。只有专门有效的志愿者体系才能使得这些孩子更好的被照顾。

四、讨论与结论

自闭症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而这些困境正是由于社会支持网的断裂造成的。因此本研究着重于在深入认识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何重新建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路径。通过研究发现可以从社会支持的四个层面进行:①家庭为本:促进家庭功能的恢复;②社区融合:创造良好的社区氛围;③政府主导: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④社会支持:形成良好的服务机制。在促进这四个支持系统发展的基础上,从而完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其更好的康复和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晓.中国人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0.04

[2] 倪赤丹.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3.05

[3] 杜元可.自闭症儿童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2011

[4] 张静霞.论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权益保障[J].学理论,2013.09

[5] 吴国栋.自闭症儿童社会支持活动实务与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06

[6] 贺晓宇.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志愿服务研究――以自闭症儿童教育为例[J].华章,2013.05

第5篇: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还有几个孩子,在不断地跑。有一个孩子在玩轮滑。有一个穿着纱裙的小女孩到大门口,朝着门口的叔叔笑了笑。

“你几岁了?”

“6岁。”面对我的问题,一个孩子发出了一句模糊的话,但是别的几个孩子却没有回答。

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孩子,其实却那么不一样。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牵动着家人的心。

“2~6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对外界的认知正在形成,也容易接受老师教授的东西,所以如果能在2~6岁给孩子正确的康复治疗,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马琛说,

由于很多患者缺少和外界沟通的能力,让他们逐步认识熟悉社会规则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在康复训练期间除了老师的耐心陪伴,还需要家长的陪同。康复中心的80多名学生在康复训练期间,不仅有各自的家长全程陪同,还有57名老师来教导、看护,师生比在1:1.5左右。3年前,康复中心还专门聘请了2位研究自闭症的专家,对康复中心的老师进行指导。

孩子们每天早上8点20分开始上课,下午4点40分下课,每天10堂课,每堂课30分钟,有个训、感觉统合、音乐、美劳、精细和游戏互动6门课程,“个训课主要是让孩子的认知、沟通和语言能力能够提高,感觉统合是锻炼孩子的听觉、触觉、味觉、平衡觉等,音乐、美劳和精细是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小肌肉发展,游戏互动则主要是为了促进孩子之间的互动。”马琛介绍。

由于自闭症的孩子对外界缺少主动性,也没有相应的社交能力,所以他们对外界的人和事的反应比较淡漠,往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康复,一名老师往往会从一个孩子来到康复中心起接手就不再改变,平时上课也都是一对一教学,即使是音乐课、美劳课等“大课”,一名老师带的孩子也不超过5个。

个训课老师董艳群,在她进入康复中心的2年时间里,带过的孩子并不多,现在,她经常带的也只有8个孩子,“老师和自闭症孩子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我可能要花一个多月乃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让他不排斥我,然后才能慢慢教他一些东西。如果中途更换老师,孩子又要从建立信任开始,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就白费了。”

很多孩子来的时候根本不理人,到现在,他们和董艳群已经比较亲密了,“他们表达亲密的方式很简单,微笑、拥抱、亲吻。虽然我可能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教会他一个简单的拍手动作,但是当他们看到我就会跑过来拥抱我、亲吻我的时候,成就感真的很强。”

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康复训练,一部分自闭症儿童还可以回归正常的幼儿园、小学,进行学习生活,“我们学校开办十一年来,大概有20%~30%的孩子最终回归社会。”马琛说道。

ABA、结构化教学广受肯定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所有培训最后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首先能够生活自理,而后能够生活自立。”研究自闭症已经十几年的王增刚说,由于自闭症至今无法道明病因,因此,目前无法彻底治愈自闭症,让孩子尽量接近正常孩子的生活,已经是培训和干预能达到的极限。

孩子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因而提高社会接纳度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不能左右社会众人的态度,但是却需要注意自己的干预方法。“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只有老师才需要培训,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都需要经过培训。”

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要和老师原则保持一致。这就需要家长全程陪同孩子参与康复培训,并且在家里也按照老师的原则对孩子进行干预,“比如孩子得不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就地打滚,老师可以坚持原则不给,但是家长可能就一看孩子不开心就给了,这就违背了老师的原则,对孩子康复是不利的。”另外一点,家长对奖励机制的误解,家长很容易无原则奖励或者怎么都不奖励,这两种极端都可能导致孩子不能持续进步。无原则奖励,会让孩子对做事会失去兴趣,因为不管做得怎么样都会得到奖励。而无奖励则相反,孩子由于一直不能得到奖励,会渐渐失去完成目标的动力,家长也就不能从孩子的一点一滴中感受到孩子的好转。

现在在国际上比较受到肯定的针对自闭症的治疗方法是ABA和结构化疗法。ABA是指应用行为分析法,指针对一些关键反应的教学,比如孩子的注意力、主动性、学习动机等。结构化教学则分为对环境进行结构化分工和对事件进行流程化分工两种。

“比如这间小小的图书馆,要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强化,书架上的书,是让他拿来看的,拿了书之后,就坐到这张桌子前进行阅读,读完了之后放回去,这件事情就做完了,这是对环境进行结构化分工。然后再比如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通过大量、长期的重复动作,让孩子一上课就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这是事件的流程化分工。”王增刚介绍说。

社会的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

社会的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

11年前,马琛成立了康乃馨康复中心。当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一群体。如果不是自己的女儿有自闭症,马琛可能也不会关注。

11年过去了,马琛的学校八易校址,至今已经为超过1000名自闭症儿童提供超过3个月的康复培训。

除了家长和老师,还有一些高校志愿者协会会不定期到康复中心开展一些义工活动。也有一些社会人士给康复中心捐款。

据省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介绍,省残联针对6周岁以下的贫困家庭自闭症儿童,每年会给予1.2万元的康复补助。

自闭症儿童康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但是,还远远不够。

中国有超过100万名自闭症儿童。这是学者的保守估计。

除了康乃馨康复中心,杭州还有2家民办康复机构,另外还有省残联下属的浙江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针对智障和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公办机构。据该中心负责人孙主任介绍,中心目前有自闭症儿童80人左右,智障儿童大约有30人,其中部分符合贫困标准的自闭症儿童和智障儿童享有中心的一些福利措施。

针对自闭症儿童和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心的60名工作人员每天会带领孩子开展小组活动、一对一单训、家长培训等,有部分症状比较轻的自闭症儿童经康复训练后可以重返社会。

虽然公办、民办的机构都在努力,但是相比庞大的自闭症儿童人数,这些机构还远远不够。

“自闭症康复机构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如果不够专业,很可能对儿童发展造成误导,导致他们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期。”王增刚说。

“2~6周岁是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康复期,但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机构,导致很多儿童不能接受培训和教育。”马琛说。

第6篇: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陪护机器人;情感特征;产品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116-03

Research on the Companion Robot Based on th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istic Children

ZHAO Fang-hua, YANG Xi, ZHANG Wei-wei, LI Hao(School of Architecture&Art Design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Abstract :Autistic children lack ability about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and learning actively , while the products for this group are more important increasingly. The companion robot, whit the intelligent design, provides a goo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the autistic childr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anion robot, and studies th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 designs a companion robot with the color, shape,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sers’experience, then, makes a proposal for the design of the products the are used by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autism; companion robot;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oduct design

Internet :.cn

一、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于自闭症陪护机器人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探析,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陪护机器人对于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恢复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全球现有孤独症患者3500万,其中40%是儿童,中国孤独症患儿数达100多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该群体的数量逐年增加,他们的特殊要求也逐渐凸显出来,对自闭症儿童陪护产品的相关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陪护机器人在设计过程中,需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情感特征、喜好倾向和心理需求,根据这些情感要素进行设计,通过产品外观的色彩、造型、产品的功能以及交互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使患儿产生亲切、轻松、愉悦、依赖等不同的心理情绪,并且要避免产品的色彩、造型给患儿带来失落、抑郁等负面的心理。使产品能够促进患儿注意力集中,激发患儿参与的兴趣,全面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二、自闭症儿童陪护机器人应用实例

国外应用于实践的机器人实例证实陪护机器人对于自闭症儿童治疗恢复起到有效的作用,大大改善其行为结果。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自闭症陪护机器人有3款。

第一,Nao是一款功能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拟人讲话、做出动作,并且可以识别出人的面部和语音,为自闭症儿童克服社交障碍提供了帮助。(图1)

第二,Milo机器人通过语音、动作可以与自闭症儿童产生交流互动,造型拟人可爱,可提供给患儿一定的社会互动过程,培养其正常的沟通能力。自闭症儿童通过使用Milo机器人,有利于其顺利地掌握沟通技能。(图2)

第三,Leka是一个能够移动的球形机器人。患儿可以在无人看护下单独与 Leka玩耍。Leka具有声、光、震动等功能,促进培养患儿对四周围的感知能力,使其得以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图3)

以上3款产品各具特色,其共同点是造型及行为方式亲和、拟人化,都具备语音、图画交流显示的载体,且肢体设计都能与患儿产生良好的互动,帮助患儿取得更好的疗效。以此做借鉴,引入设计实例中,并对产品的色彩选择、造型及动作交互作出更为详尽的设计。

三、自闭症儿童情感特征研究

为使陪护机器人能够为自闭症儿童带来亲切、轻松、愉悦的感觉,营造适宜、富有安全感的环境氛围,从以下几点情感特征分析出发,为设计增添有利依据。

(一)感知觉障碍:一些自闭症儿童对光、噪音、触觉或痛觉等感觉刺激反应特殊,有些表现为过度迟钝,有些则反应过度敏感。因此机器人的色彩、造型需选用处于中等程度的设计元素,避免极端反应。色彩设计中可以通过研究自闭症儿童的色彩偏好应用到产品中,造型应选择简洁、轻松的体态,以满足自闭症儿童的情感需求,促进其治疗效果。

(二)社会交往障碍:自闭症儿童难以对父母或其他亲人产生依恋感,也不能建立伙伴关系,导致感情和社会互动方面困难,不能与人产生正常的沟通互动。因此针对该人群的产品设计中需要加入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应用模块,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掌握沟通技能。

(三)兴趣和行为异常:自闭症儿童很少主动追求事物,难有兴趣爱好;有些自闭症儿童伴有自伤行为,甚至伤害他人,这种行为伴有持续性,需要来自家庭和看护者的持续照料。因此陪护机器人的造型设计上应注重其陪伴性、亲和性,增强一定的安全感氛围。

四、设计实例

通过实例及情感特征分析,明确了设计构思的方向:一款适合自闭症儿童情感特征的陪护机器人。将该群体特殊的色彩偏好以及其情感特征、精神需求融入到设计的色彩选择及造型呈现中,探讨其在自闭症儿童陪护机器人设计中的思路和方法。

(一)以改善感知觉障碍为目的的配色选择

色彩对大脑产生重要影响,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活动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首次正式研究自闭症群体颜色感知的美国研究者Ludlow发现,如果用颜色(蓝色和紫色等)镜片覆盖文本将提高自闭症儿童的阅读速度高达13%。国内曹漱芹等人采用对偶比较法针对4-6.5岁汉语自闭症幼儿进行的颜色偏好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幼儿在总体上偏好冷色,其颜色偏好的顺序为:绿、蓝、红、紫、橙、黄,其颜色偏好顺序显著不同于普通幼儿。

基于以上色彩偏好研究结果,结合患儿情感特征分析,机器人应尽量避免过于艳丽、强烈的色彩,亦不能色彩过于单调,呆板。其色彩设计在视觉、心理因素上要充分满足患儿的特定需求,寻找有利于患儿身心发展的色彩,达到舒适、明快、整体的形象呈现。如此提高患儿的对机器人的色彩敏感度,使其感知觉障碍得以改善。该设计实例中,为符合自闭症儿童色彩偏好,选用低明度的蓝色、绿色和粉色与银白色搭配,简洁明快,色调偏冷,使患儿得以舒适的视觉体验。(图4)

(二)以改善社会交往障碍、兴趣和行为异常为目的的造型设计

为了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兴趣和行为异常这些情感特征上的缺陷,那么在造型设计上应充分满足自闭症儿童的精神需求,提升机器人的形象吸引力和象征意义,以产生良好的交流互动。从机器人形象呈现、图片语音及动作的交互方式这三个方面对造型进行设计。

1.造型简洁亲和化

有研究表示,自闭症患儿之所以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难以识别人类复杂的行为表情。但机器人没有太复杂的面部表情,自闭症儿童面对机器比面对人群时反应更为自然。因此,头部也采用简洁的形态并加以微笑的可爱表情,整体简化了机器人体态上的装饰,下身采用滚轮式移动方式,亦可降低制作成本,为自闭症儿童群体设计呈现出友好、亲和、简洁整体的小伙伴形象,以促进自闭症儿童更顺利地与机器人互动,逐步培养锻炼其沟通交流能力,该机器人造型方案如图5所示。

2.加强沟通互动能力的屏幕设计

根据2014年1月美国公布的《自闭症儿童、青少年的以循证为基础的实践》这一报告,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被列为有实证证实的、有效的循证实践之一。自闭症儿童在图片提示条件下对情绪的认知优于在语言提示条件下对情绪的认知,表明图片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情绪。因此设定陪护机 器人胸前的屏幕用来实施图片交换沟通系统,通过图片、视 觉符号和自然语言的刺激来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掌握沟通的技能,改善其社会交往障碍。

3.动作交互日常化

由于自闭症儿童面对机器人更为自然直接,陪护机器人的肢体动作设计尽量地满足动作种类丰富、能顺利地完成拥抱、手势舞蹈、举手等常见社交互动动作,为自闭症儿童带来情感关怀的同时,目的是培养促进自闭症儿童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周围进行正常的社交互动,充分地改善其兴趣和行为上的异常,扩展患儿的情感世界及兴趣范围。

五、总结

自闭症儿童陪护机器人作为一种工业性产品,情感因素的考虑应作为设计的重点,方案中陪护机器人的设计从自闭症儿童的情感特征出发,并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色彩、造型偏好需求设计了新的设计方案。设计中除了对机器人的色彩、造型上的考虑,还应该对其材质、动作实现的方式以及用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开发出更加完善、科学的自闭症儿童陪护机器人。

参考文献:

[1]范晓壮.机器人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研究的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7).

[2]陈东帆,李睿强,韩琨.人形机器人技术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11):1325-1328.

[3]王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诊断与评估[J].现代特殊教育,2007(8).

第7篇: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①男女发病比率相差悬殊,在调查的108例自闭患儿中,男患儿占总数的92.59%。

②本研究显示,1例患儿有家族史。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与早期发育中的危险因素(母孕期感染、早产、难产等)、遗传因素、脑部发育障碍都可能存在关联。

③自闭患儿中81.48%为独生子女。多数家庭表示,不要第2胎,除了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自闭症发病机制,担心再生育的孩子依然是自闭症患儿。

④特教机构中自闭患儿年龄大多为4岁~6岁。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特殊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如弹簧床、秋千等,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同时,高龄患儿处于相对较高级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一般特教机构里听儿歌、做游戏之类的治疗系统对其治疗效果不佳,这也是原因之一。

⑤本调查显示,在健康状况、语言发展、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等各种能力中,69.44%的患儿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社交能力普遍较差,生活无法自理。

二、家庭育儿观念、行为与需求

家长认为特殊教育机构有存在的必要,其中72.22%的认为非常有必要,且均表示孩子接受训练后,病情缓解效果很明显。85.19%的家庭为孩子付出的教育投资额高于2000元/月。来自外地的患儿家长多住在租赁的房子里,他们既要担负孩子高额的学费,又要担负房租、生活费、交通费等,经济负担十分沉重。在患儿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家长表示最在意孩子的语言能力与社交能力的培养,家长认为,孩子患病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早已放下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现在只希望孩子生活能够自理,能够好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难题时,87.04%的家长会选择咨询老师,11.11%会自己尝试着解决。家长表示,自闭症这种病很特殊,家里人以前没碰到过这种病,周围人也都不了解,医院没有专门的治疗机构,社会上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也少之又少,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咨询学校的老师。

三、自闭症儿童家庭育儿需求分析

①自闭症患儿家庭遭受巨大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自闭症患儿生活多不能自理,主要照顾孩子生活的家长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性因素,既要全天24h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又要四处奔走寻找治病良方,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除此之外,患儿多情感淡漠,病情恢复缓慢,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建议政府能够制定相应的社会福利支持系统,如每月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保障患儿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促使患儿家长做好自身身体养护和心理保健。

②大龄自闭症患儿安置困难。我国现有康复机构多接受12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12岁以上的自闭症儿童缺乏合理的安置模式。随着自闭症患儿年龄的增长,其父母也会逐渐老去,没有家长的抚养教育,没有社会的福利支持,生活难以自理的高龄自闭症患儿将何去何从。建议相关政府建立能够收容高龄自闭症患儿的福利机构,呼吁社会关注自闭症,帮助自闭症患儿;另一方面投入资金,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有关自闭症的研究,以求在治疗技术上最大限度地缓解自闭患儿病情。

③了解自闭症教育渠道少,可供选择的特殊教育机构少。建议政府加大有关自闭症书籍的出版量,呼吁媒体报道关注,提高自闭症的社会关注度;组织关于自闭症的教育宣传活动,普及自闭症的相关知识;投资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专业特教人员,完善自闭症教育系统。

④与其他能力相比,自闭患儿的社交能力相对较差,而多数家长又比较在意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建议相关研究机构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自闭症社交障碍的干预治疗方法。

四、对家庭育儿的建议

①对孩子早期社交障碍要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调查显示,多数患儿家长在孩子1岁~2岁时就发现有异常,但都没有选择尽快就医,只误以为是孩子性格问题。事实上,自闭患儿一般在3岁左右就能诊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但如能及早发现、尽早矫治,可以补足孩子先天学习能力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的出现,一部分孩子可能基本具备自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建议家长能提高警惕,在发现孩子社交异常时,尽早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第8篇: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走过了最初的绝望和痛苦,她开始带着儿子辗转各地求医,积极“自救”,久而久之,又用自己累积的经验和人脉,去帮助相似的母亲。

她创办了西安智障儿童康复站,西安碑林区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并获得第三届“中国百名优秀母亲”,“陕西省十大杰出母亲”、“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底,记者见到了这位平凡而坚韧的母亲,问及她14年来最深刻的感受。

她微笑着说:“哪怕两年前,我还能特有激情地跟你说一些感人故事,但是现在,我说不出什么好故事。我已经习惯了这一切,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这些就是我的普通生活。”

在康复中心,看到一位自闭症儿童终于打开心扉,学会对她微笑,甚至跟她问好,张涛会感到莫大的喜悦,从而更坚定了走下来的信心。

“这正是我们‘拉拉手’的愿景:带着家长和孩子们好好生活,这个星球,并不孤独。”

一个孩子,一个世界

张涛是西安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专业,曾经是个追求自由和创造的艺术青年。

和校友结婚后,不久又添了个儿子,其乐融融。

儿子一岁多了,从不跟母亲有眼神交流,从不喊她,从不对她表现出任何情感需要。张涛抱着他去了西安儿童医院,之后辗转跑了北京、上海、南京的大医院,最后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这个爱笑爱跑的孩子,患有自闭症。

晴天霹雳。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大脑疾病,终生难以治愈,病因和治疗药物都还在探索之中。其主要的表现是: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自闭症的孩子一人一世界,好像和地球人隔着遥远的距离,所以,他们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据搜狐网的数据,中国现有自闭症儿童150万,并以一定的比例逐年增加。很多中国父母对此知之甚少,不少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一辈子都生活在某个孤独的星球上。

张涛要把儿子拉回地球。可自闭症的治疗是个无底洞,搭进去的时间和金钱往往没有回声。3岁的孩子仍不会说话、脾气很怪、大小便失禁、每天重复着同一种游戏。连医生都劝张涛:“丫头,这孩子根本治不好,再生一个吧!”

张涛不想放弃,而家人也默默地积攒着路费和医疗费。

2000年2月,张涛辞掉了当时薪水颇丰的工作,带孩子来到北京的几家康复中心,租住在便宜的小屋子里,每天来回往返,不辞辛苦。她和儿子每天都在地铁里吃午餐,在汽车上给他换尿湿的裤子,坦然承受着各种异样的目光。她只在意,儿子是否能给她一个回应的眼神。

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张涛屡屡被拒绝。在她的恳请和努力下,最终有一家幼儿园同意了,并派了一位老师专门对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干预训练。虽然为此要支付不菲的费用,张涛心甘情愿。

当时的中国,自闭症还是个陌生名词,相关的专业救治机构寥寥无几。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张涛结识了不少自闭症患儿家长,大家一块儿聚餐、一块儿爬山,压抑的时候一块儿抱头痛哭,特别团结。

希望孩子成长,自己必须更快成长

9月份开学的时候,某位家长为孩子四处求学,其他家长都会跟着去,大家都捏着一把冷汗。看到求学无门,张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如成立一个机构,请老师来教孩子们,提高和改善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状况,家长们也能学到专业的康复知识。大家一拍即合。

2002年2月,张涛和另一位自闭患者的母亲薛艳,筹资两万,租了间教室,请了一位专职老师,成立了“西安智障儿童康复站”。为孩子们进行“感觉统合”、“音乐治疗”、“语言训练”等康复治疗,提供图书、音像资料、玩教具,还不定时举办各种沟通交流活动。

6月,第一个康复班开课,每个孩子每月收费500元,9个孩子在这里共同学习。

“自闭症是因基因导致的终生疾病,其严重程度远甚于大众的想象。但如果能早认知、早干预、早训练,病症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改善,甚至能自立的工作生活。”

张涛相信,努力总有收获。

康复中心成立之初,张涛笑称很穷很小,所以家长们经常挪动桌椅,更换挂饰,把教室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让孩子们觉得新鲜。后来,这里更名叫 “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寓意为家长们永远拉着孩子的手,不抛弃不放弃,大家永远在一起,好好生活。

开课后,张涛坚持参加自闭症治疗方法的培训。讲师在上面讲,张涛专心致志,同时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2004年,张涛用电脑搜索相关学习资料,笔记本几乎24小时工作,最后承受不了负荷崩溃掉了。

那几年,张涛请来了各地专家给家长们进行培训,听得多了,后来自己也开始给拉拉手的家长授课,并得到好评。

2004年,某个国外基金会来这里考察,看到家长们带着孩子做康复训练,了解到“拉拉手”的诞生历程,感动之余,和康复中心签订了近30万元的资助协议。

自从康复站成立以来,张涛就非常忙碌,请老师讲课,给家长培训,带着孩子做康复训练这一切,她都是无偿付出,不取分文。而孩子处处都需要钱,幸好孩子的爸爸给予了一如既往的支持。

2005年,张涛才拿到了第一笔工资,500元。

她在微博上记录过这样的话:“做事要保持激情。只有激情,你才有动力,才能感染自己和其他人。做事要专注。抓准一个点,然后像一根钉子一下钻下去,做深、做透。坚持学习,学习是最便宜的投资!坚持反省,事不过三,经常反省自己的得失,会使自己成功得更快一些。”

张涛希望孩子成长,自己必须更快成长。

我们就是爱你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拉拉手的课程日益完善,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绘画、看短剧等,下了课还会被老师带着去超市购物,按照计划单买东西,培养生活能力2007年,拉拉手第一次与多家公益组织合办了残障人士画展、第一次成功举办“西安市首届特奥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和关注。2008年5月,张涛走上了领奖的舞台,获得了“陕西省十大杰出母亲”的称号,希望家长们一定不要放弃,爱护自己的孩子,爱会带来希望。

2010年10月,“壹基金”国际公益组织之“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西北地区自闭症儿童关爱救助项目和“拉拉手”拉起了手;2012年,“壹基金”联合“大福”专项基金注资141万元,资助自闭症患者治疗和融入社会。此外,个人资金和物品的捐赠也给了“拉拉手”无限的动力,在其官方网站里,我们能看到公示栏里的捐赠,来自世界各地,大到汇款,小到一箱苹果,都有爱的芬芳。

“拉拉手”也一直怀着感激,与各地的自闭症治疗机构分享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如今,这里已有69个孩子接受长期康复训练,同时还为200多个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提供帮助。张涛自己的儿子仔仔也有进步,不仅主动表达想法,写微博记录生活,而且表现出了对妈妈的依赖。看到儿子从洗衣机拿出衣服,请妈妈帮忙晾晒,看到儿子专心兴奋地写着微博,张涛只有深深的感恩。

第9篇: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护理范文

王崇颖说,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严重的社交障碍,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里会表现出攻击同学、课堂捣乱等行为,影响正常教学。我国目前缺乏适合孤独症儿童的学校,特别是对于其中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来说,这些孩子智力水平较高,普通的特殊教育学校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王崇颖说,最理想的是,他们能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在专业师资的帮助下融入正常的学习环境,但普通学校不具备这种教师编制。

目前,部分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康复机构训练,但孩子不可能一直留在康复机构。2010年11月,国内一些孤独症患儿的家长曾联名呼吁政府“救救孩子”。这些家长指出,孩子14岁以后,康复机构就都不愿接收了。

我国首部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法律《精神卫生法》将于2013年施行。王崇颖希望它有助于改善孤独症患者的生存环境。她告诉记者,孤独症患者需要的是不间断的、持续一生的康复训练,康复费用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巨大负担,很多家庭由于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治疗。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入学、成人后的生活保障,都令人担忧。

王崇颖建议各级政府推动以孤独症等儿童流行病的调查,收集真实的数据,尽快建立健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孤独症儿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将孤独症儿童纳入大病救助体系,建立孤独症治疗补助或减免等普惠型的财政优惠政策。此外,我国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良莠不齐,急需尽快制定专业的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