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1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表现性绘画;语言;油画;教学;探索

中国油画的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成立了一些美术学校,与此同时,油画教育的创始者和实施者又是走在创作前线的画家们,他们要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不能仅仅依靠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而是需要一个专门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来支撑下去。对中国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教学中的探索运用,有利于更加深层次的发掘表现性油画的教学特征,为以后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探索和创作提供了准确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为油画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促进表现性油画的进步。

一、中国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结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随着油画的发展而慢慢形成的,而是经过三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雏形并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这三个时期为中国中国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从实践创作或形成观点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对中国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教学的现况产生了影响。

(一)20世纪初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从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教育开始兴起并得到了蓬勃发展,油画的教育观点也渐渐形成。以林风眠和刘海粟为代表的教学实践,与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运用密切相关。他们主张兼容并蓄、中西结合,用开放的思想看待西方艺术,提倡学习西方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观点与理念,特别强调寻找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相同之处,并因此产生绘画观念和教学理念,与徐悲鸿时期的写实教育体系是截然不同的,将他们的理念运用到油画教学当中,为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探索运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20世纪中期油画民族化对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运用的推进

建国初期,我国油画界兴起一股油画民族风,随着这种风潮我国开办了一系列油画研究训练班,开办的油画班对油画民族化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同时也反思了“全盘苏化”的模式,倡导在我们原有的民族艺术风格上结合并运用西方的艺术风格最终形成我们特有的风格。当时追求油画艺术民族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我国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教学上运用的精神。

(三)20世纪后期西方现代主义对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运用的创新

经过十年的文化劫难之后,中国的油画开始复苏,油画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步入了最繁盛的时期。特别是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下,我国油画界开始向西方现代主义学习,尤其特别关注表现艺术在绘画当中的运用。更新了创作观念,增强创作的主体意识,深化了油画语言,明确审美功能,最终形成多样的风格,这些都是新时期油画教学创作上的新特征。85新潮后的表现性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运用是油画教学史上重要的一步。

二、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运用的现况分析

(一)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的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后,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得到改观,并且进入了一个新局面。在多元化的油画教学体系的要求下,表现性油画的教学不断地发展,很多美术高校成立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工作室,进行探讨西方油画艺术风格和尝试教学,并且积极地组织教师出国学习国外的艺术风格或者聘请国外的艺术家来学校讲学,这些为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运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全国油画教学的整体情况,尤其是与写实主义油画教学比较之后,表现性油画在教学中的探索运用还处于雏形阶段,除了一些著名美术院校进行针对的教学外,很多美术院校的油画教学依然停留在以写实主义课程为主的阶段,教学理念与教学的内容都比较单一,有的学生在创作中有表现性绘画语言的需求只能由老师作一些皮毛上的指导,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进行指导。原因是我们对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中的运用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没有花费大的精力与研究。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它的目标是培养在表现性油画创作具才能的人才,因此,不能将表现性油画的教学依附于写实主义,应该寻找新的出路,在教学课程中设置表现性油画的课程。看目前的情况,表现性油画在教学中仍然缺失这一部分,需要抓紧时间弥补。

(二)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审美取向已经多元化

20世纪的油画的发展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引入,各种西方美学观、艺术哲学观影响着人们,一方面改变了长久以来的传统单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给油画界带来了巨大的震荡。这一现象首先带来的益处就是使画家们以一种全新的态度看待油画的发展,用接受的态度对待西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运动对高校的绘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性油画的教学应该走在艺术教育的前列,充当解放思想的前锋。油画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对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方面运用的改革最明显,因此促进了它的发展,并在绘画创作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三、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的重要特征

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特有的体系,需要与之前的写实主义风格有所差别,根据艺术的表现规律,无论是油画的精神内涵、表现语言还是图式外貌,本身都存在不同的差别,这些问题决定了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油画创作由写实风格向表现风格的转变,从艺术角度来看,是由外向内的跨越,人类视觉思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艺术本体与人的精神的相互表现。在之前的教学课程中,会把表现油画与写实油画的表现理念混淆,有时候也会认为,表现性油画是在写实性油画的基础上加以虚化、分解和变形而已,然而事实上人的理念才是最难的跨越。因此,把握表现性绘画语言在油画教学的视觉思维方式,是油画教学重要的内容和目标。

第2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观物取象 综合绘画 综合性绘画教学

我国目前的绘画教学体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以美术教育专业或绘画系为基础,下设国画、油画、版画等工作室或教研室的教学模式;二是各大专业美术院校按材料划分的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为教学单位。这两种体系中,一类以对绘画语言普遍了解掌握为教学目标,另一类倾向于培养专业人才,如油画家、国画家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就当下历史语境来说,这两种教学模式都陷入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上世纪90年代初,与绘画专业进行细化分科教学的方式不同,许多院校成立了综合绘画系或工作室,探索教育模式多样化,突破界限,拓宽绘画的教学实践。近些年来,是延续专业教学的单纯、细化、深度,还是寻求综合、多元、宽度的教学,尝试实践林风眠中西绘画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美术院校教学模式理念上的问题,且各有说法及实验方式。

造型艺术教育细化的划分有助于深入的教学,并有行之有效、成熟的教学体系可用;而如果打破这种模式,打散各画种的框架,承继综合、多元的绘画教学,思维方式确实可以得到突破,但是却没有现成的教学体系可作为具体实施的参考案例,这从林风眠、吴冠中的绘画理念到美术院校近20年来的具体实践来看,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是综合绘画教学一直受到质疑而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所在。

艺术在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

“笔墨当随时代”,谈的虽是艺术创新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暗指一个时代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具体的艺术表现与反映,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不但作品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与观念,教育也“当随时代”。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创作的手段,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这都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人们观看方式的变化带来对于图像的热衷,从创作到审美已经转化为一种多样化互动的形态;同时,绘画美学意义上的认知也正受到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挑战。这些现实的文化特征都对当下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过去,传统的绘画学科从划分到教学,追求相对精确、深入——油画专业的学生在西画领域进行更精细、更专业的创作,培养成为油画家;国画专业的学生在山水、花鸟、人物的范围下系统学习,培养成为国画家……而今现实的状况是,当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更多是在以“跨界”的方式来运用各类艺术语言,以此丰富创作的造型元素。就画种本身而言,油画专业的学生未必今后从事油画创作,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就坚守“笔墨”,并非每一个个体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可变的艺术手段。对教学而言,在大学完成其自身专业的系统学习,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当然是重要的,但是,颇显单一的语言训练,往往会导致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于是,反复被提出与论证的“综合教学”,也就是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先辈提倡主张的“综合性”的教育,虽然在各大院校教学实践的探索效果并不太明显,但是这种模式主张博大,付诸的实践多了一层文化比较的研究性质,更具有艺术史角度的文化意义。

事实上,20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家已经在改变单一的语言方式,如毕加索大量运用着油画、版画、雕塑等语言手法。西方美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也已经融入到视觉艺术的大范畴之中。法国高等美术学院的绘画教学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度,在一个大的绘画工作室框架下实施作品的制作,其材料语言的限制已经没有。

百年来,关于中西文化的话题从没有停止过,在绘画方面,就是油画与国画的问题,无非“中”“西”“中西调和”三个群体,有不断的细化、分类教学,也有不时强调综合、全面的尝试;而综合性绘画是在“中西绘画融和”方面能够以贯通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以为,综合性教学上效果并不显著,是因为其问题是多方面的。

在教学理念上,中西绘画各自有着不同的造型理念与手法体系,这是各自语言的优势。在基础教学时,难免会忽略对传统艺术语言及经典的研讨深度,而对综合绘画的教学要求会更高、更全面,有两种或几种绘画语言均要求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并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其次,中西绘画最直接的区别在于材料不同,因此陷入一个“材料”的潜意识——对材料的关注远远超出对绘画的理解,最终导致综合绘画演变成单纯的综合材料,绘画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脱落,不能在造型层面上形成一种绘画语言。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综合性绘画的宗旨并非简单地跨画种组合,而是在融合中西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力求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不过,如今综合绘画的实验教学正在远离这个宗旨的情境,不知不觉中演化成现在颇受关注的“新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系”的草创。结果是,综合绘画教学如强调艺术语言的深入研究,则有更细化的工作室教学在前;如强调材料与多元性质的探讨,则有更新的实验艺术的教学探索,综合绘画的教学自然就被置于尴尬的位置。

因此,回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原点再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中西绘画,都是在艺术家与对象世界中呈现人与自然的视觉关系。概括而言,即“观物取象”,从而“立象以尽意”。综合绘画的教学也不例外。

“观物取象”告诉人们“观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中认识论的基本规律,而“取象”的手法属于方法论。至于中西绘画,具体选择哪种语言手段来“立象以尽意”才是紧要的,只是综合绘画的教学往往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忽略了这个美学要义,甚至从某种意义而言,“综合绘画”只是一个课程称呼。

历史地看,我们可以重新去解读吴冠中“美术自助餐”①的设想。笔者认为,不管是分科的教学方式,还是“综合绘画”或者“实验艺术”的教学模式,都打破了把学生归于各门类“从一而终”的固定教学,学生根据自身所需,在系统的教学纲要基础上,选择要研习和补充的各类语言,可以随时调整、随时汲取,无论是油画、国画、版画等,还是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文史哲知识。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才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探讨却难以破解的问题所在。

注释:

①即开设中西各种传统课程,学分制,自由选修.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第3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绘本;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遍偏低,主要是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感知事物,儿童绘本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描绘故事,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同时绘本故事还有很好的启迪思想的作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绘本教学法,引入儿童绘本,让小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确绘本教学特点

儿童绘本的特点是故事内容丰富精彩,图画形象有趣,文字风格纯真切合小学生心理。绘本同时结合了图画的直观和文字的丰富,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能够有效传达作者的思想,从而起到教育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儿童绘本同样具有这些优点。

1.生动形象,符合小学生心理。在绘本的故事中,其内容往往都很贴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般引入可爱有趣的动物形象作为故事的主角。比如绘本《逃家小兔》,这部绘本讲述了小兔子和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将自己带入故事场景,从而唤起小学生的心灵感悟。

2.图文结合,吸引兴趣。儿童绘本中图画和文字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图画不仅是一般意义上文字内容的配图,还具有一定的叙事性,精细的绘画处理能够生动地传达其中的思想感情。由于有图画的补充,儿童绘本中的文字一般非常精炼,同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理解起来毫无困难。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能够吸引小学生,让小学生对语文产生更多兴趣。

3.主题多样,利于小学生成长。儿童绘本的主题不仅仅是对思想的教育,根据绘本内容的不同,还会体现儿童情感、娱乐性、思维能力等很多方面的价值。绘本不以强制儿童学习为目的,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带动学习,利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

二、落实绘本教学实用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绘本阅读是小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文字阅读前的过渡阶段。对于绘本教学法,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1.根据小学生心理,合理选择绘本。在儿童绘本中,故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绘本的选择不能随便,需要具有针对性。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选择内容更加切合小学生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的绘本,这样能够在考虑到小学生心理感悟的同时,提高绘本在语文教育中的实用性。

2.发挥绘本图画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在进行小学语文绘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绘本中图画的作用,将绘本故事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图画,并根据已知的绘本故事内容和图画对后面一部分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积极将自身带入故事,同时,根据图画中的人物的形象,对故事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测。这样能够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3.围绕绘本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写作了,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合理引入儿童绘本。儿童绘本中的故事包含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同时绘本内容能够很容易引起小学生思想与心灵上的共鸣,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学生带来写作灵感。教师在作文课堂,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一个绘本故事,然后让学生围绕故事内容进行写作训练,比如,写一段话描绘此时故事中某个人物的心理、为故事改写结局、或者以某个人物的口吻写一段话等。这样,由于绘本故事的趣味性很强,一般学生在阅读之后都能比较容易地产生联想,此时进行写作训练无疑是最好的时机,让学生不会对写作感到无聊和缺乏热情。

4.结合绘本,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儿童绘本中,常常会有大量的人物语言。教师在进行学生朗读训练时,可以引入绘本故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前,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通读绘本故事,仔细观察绘本图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在了解人物特点的情况下,带着感情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语言就会更加契合人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儿童绘本中,文字内容具有多样性,故事中不仅有中国文化,还包括很多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外国文化,不同故事透露出的类似主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文化的不同与相同,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儿童绘本,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以及写作等与语文相关的能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戴娅.小马过河,深浅不知——浅谈对小学语文低年段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J].文理导航,2014,(4).

[2]刘彩凤.小学语文课堂绘本导读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3,(41).

第4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绘本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5-01

小学生一般都是运用视觉和听觉进行直观感受学习,绘本的内容结合图画和文字,并且绘本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让学生在阅读绘本进行学习的时候不容易感到厌烦。此外,绘本中的内容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绘本进行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融入到绘本的故事当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悟,从而受到启迪,学到绘本中蕴藏的内涵哲理。教师要充分的了解绘本,并且运用绘本教学更好的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文通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了绘本教学的各种方法,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1.充分了解绘本教学的特点

要想更好的运用绘本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充分的了解绘本教学的特点,只有了解绘本教学的特点,才能更合理的运用绘本制定教学计划,使绘本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心理,让绘本教学充分的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1.1绘本内容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绘本内容不同于语文课本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语文课本为主,而单纯的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绘本是图画和文字搭配在一起,并且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小学生对新奇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兴趣,绘本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绘本中的内容描绘生动形象,吸引学生进行阅读。

1.2图画文字相结合,增强趣味性。绘本最大的特点是将图画和文字进行融合,将学习内容同时融入到图画和文字当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字部分进行学习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而且绘本中的图画对文字进行了形象的体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字部分所描写的内容,绘本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绘本主题丰富,利于学生的成长。绘本的主题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同的绘本对应不同的学习重点有利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丰富的主题内容的学习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能够接触更丰富的文化,并且,丰富的主题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且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绘本进行教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绘本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了解绘本的特点之后,教师就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将绘本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绘本教学的方法真正的帮助教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人通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了利用绘本教学的不同的方法。

2.1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合理选择绘本。选择合适的绘本进行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绘本内容具有多样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的选择绘本,因为不同的绘本学习的重点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绘本,只有利用合理的绘本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对绘本感兴趣,引导主动的运用绘本进行学习。

2.2利用绘本图画内容,发挥学生想象力。绘本中所描绘的图画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精美的图画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学生一般都是视觉学习能力比较强,绘本中的图画能够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图画文字结合学习。例如,绘本中描述"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白兔,它在森林中辛勤的采蘑菇"。绘本图画中画着大森林,森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字,根据图画内容进行想象,仿佛真的看到文字中所说的小白兔采蘑菇的样子。

2.3利用绘本文字内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绘本的文字内容是非常精炼并且有趣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越读越想继续读下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绘本文字内容,模仿绘本的写作特点进行作文练习,让学生在绘本内容中总结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绘本中有描写植物生长过程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所描写的植物特点,让学生根据绘本的描写方法对喜爱的植物进行描写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总结

绘本中的学习内容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文化,也融合了西方很多有趣味性的故事,学生通过绘本学习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能够吸收到西方文化的精髓。笔者希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绘本教学,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第5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绘画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及富有吸引力的特点,可以唤起学生潜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产生对诗歌欣赏的欲望,去领略画意诗情,感受美妙意境。

一、用绘画作为是个教学的辅助手段效果有哪些呢

有利于理解、背诵诗歌;有利于欣赏诗歌的美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绘画教学呢?

(一)激励法。

就是激励学生读诗画画儿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爱好诗歌的兴趣,产生积极主动的绘画欲望,把诗画融为一体,有诗既有画,有画就有诗,长久培养学生的入情入画的情趣并形成习惯,学生的审美意识就会不断完善、提高。

1.用竞赛法激励学生参与绘画。

全班同学把对一首诗绘制的图画拿出来,学生共同评比。看哪一幅画对诗歌理解的透彻,绘画得想象、逼真,搭配得和谐、得体。按这些标准学生分组评比讨论(可在课下进行,也可在课上进行),上课老师分析诗歌后,对诗歌理解得好的,绘图合理、生动的进行表扬,对凡参与者肯定,鼓励下次成功。

2.用展览法激励学生完善绘画。

把学生的绘画,在墙壁上展示。在展览中让学生相互挑毛病,挑出对诗歌理解不当、绘画不完善的毛病。通过学生间互改、自改,不断完善之后再展览,直至合乎要求为止。

3.成功法激励学生出版诗画作品。

好的图画作品,让美术教师加以指导,配上诗歌在报纸、杂志上或校报、班报上发表。这使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我行,我比别人行”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情趣。长此以往,教师的诗歌教学便顺理成章。

(二)加深印象法。

就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力。可分三步走:

1.预习绘画法。

上的课前一天,让学生预习诗歌时,交给中等学生一个任务:看文绘画。中等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文的理解也许不很透彻,绘出的图画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讲解诗歌时,教师就利用这些图画,形象、生动、直观地让学生欣赏诗歌。 2.课堂绘画法。

在教师用“预习画”欣赏诗歌时,学生就会发现绘制图画的某些地方与诗文语意不相吻合。这时,就让善于绘画者或上等学生在黑板上即兴画图,教师再加以点评,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步。此时,让学生看着绘制的图画直观、形象地背诗,效果会更好。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让个别上等学生背,第二步让个别中等学生背,第三步齐背。第四步差生背。在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减去了课业负担。

3.课后绘画法。

讲完了一节课,学生对诗歌大意就已了解透彻,可以让学生结合诗的意境,加上想象,尽力丰富画的内容,扩展、添加,任意在想象的王国驰骋。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除画叉路、两人外,还可画柳树、花草、太阳、青山等陪补景物,加以衬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常用绘画进行理解,背诵诗歌的训练,学生就逐渐有了绘画能力,有了看画诵诗的能力。把诗画看成了一体,有诗就有画,反之有画就会有诗。于是,诗歌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绘画,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达到了一个高层次,进入了课堂教学的拓展阶段——看图写诗。

三、看图写诗,拓展教学

1.图画的来源。

来源于生活:教师、学生从生活的感悟中绘制图画。来源于知识:教师、学生从已有知识和有关资料的相关知识中编织成画。来源于语文课本上没有讲过的诗歌:教师、学生对未讲诗歌所绘制的图画。图画的来源可从多方位、多角度摄取。

2.看画写诗的目的。

学生看画写诗,由形象的图画到抽象的文字,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组织语言、锤炼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能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脑,使之逬出灿烂的火花。

3.看画写诗的步骤。

第一,看图写诗可写比较散的自由诗、信天游,甚至顺口溜,只要有一定的押韵,有诗歌的分行形式,有和图画的一个或两个景物相吻合就行。

第二,要求学生能写三言两语的古诗。要求押韵,和图画结合合理,语言要精炼。

第三,要求学生写一首完整的小诗,现代诗、古代诗都行,押韵得体,语言凝练,与图画相一致。

第四,结合学生自己的情况,看画写诗、填词,也可不看图写诗。

第6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事实证明,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其真实的“表达需要”和“表达兴趣”,一般不在于表达本身,而在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对象。美国教育学家早期写作实验证明,几乎所有学写作的孩子都需要从绘画开始。科学家们都认为,儿童绘画参与大脑半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在这方面绘画与思维和语言的联系特别重要。 对于低段的孩子而言,“说”比“写”容易,而“画”又比“说”要容易。

鉴于此,探索一种新型的习作形式——绘画日记,为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低段的习作架起一座桥梁。参考《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努力“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习作的幸福指数。

一、巧用绘画悄然起步,炫出习作别样精彩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证,可以把绘画日记的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利用语文课堂教给学生记写绘画日记的方法和正确格式等,让习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使学生不自觉地喜欢绘画日记,保证了指导的有效性,从而为习作能力的系统提升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

一年级《绘画日记起步》(孩子迈入小学大门一个月后第一次习作课),首先出示绘本《蚯蚓小弟的日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出示其中一则,在共同阅读中发现蚯蚓小弟有一个好方法,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可以用图画来代替。接着指导学生写绘画日记,请看其中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说的都是蚯蚓小弟日记中的内容,那写内容之前他先写了什么?(蚯蚓小弟先写了日期、星期、天气)

师:是啊,这些日期、星期、天气就叫做日记的格式。

师:那要是我们今天要写日记,该怎么来写日记的格式呢?先写——日期:5月27日,星期一。

师:什么天气呀?(晴天!)

师:这“晴”字咱们还不会写呢,可怎么办呢?(可以画个太阳公公!出示“太阳”)

师:要是下雨天呢?(在云朵下面画上小雨点儿!出示“雨点”)

师:下雪天呢?(出示“雪花”)

师:小朋友们可真能干,用各种漂亮的图画写成这日记的开头!

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想写什么,有一个小朋友说,我想写昨天在肯德基过生日。师生共同完成:昨天,爸爸、妈妈在肯德基为我过生日。我很高兴。“昨”,不会写,就用拼音。“爸爸、妈妈”不会写,就用两个男女的头像来代替。“肯德基”不会写,教师随机剪下肯德基票上的老爷爷,一贴。“高兴”,用什么表示呢,画一张笑脸吧……呵呵,真有趣!

在这节日记起步课中,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蚯蚓小弟引入,展现它的日记,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日记的格式以及绘画日记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日记写作指导,如写完整的一句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如何把一件事写完整等。绘画日记教给了孩子运用文字和图画共同表达的方法,满足了孩子的表达欲望,“重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课程标准》),使他们在起步阶段就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寻常习作焕发出诱人的精彩,为习作之路奠定可喜的情感基调。

二、结合绘画有效积累,关注习作轻松转身

《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可见,阅读和生活是学生积累词句的重要途径,是写话的一个可行性的建议。而低段学生因写字能力有限,碰到感兴趣的词语却难以表达,难以记录。如何让低段学生有效积累词句,为写话教学作好铺垫呢?在教学实践中,写画结合就是最佳途径,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巧分层次,化难为易。

1.单用图画。适用于难写的词语或马上就能意会的词语。如“开门见山”,旁边画两扇门,中间画一座山,画简意明。

2.拼音+图画。比如,一个词(或词组)中有一个不会写的字,难以用图画表示,就用拼音代替;而另外的字(或词)则容易把它画出来,就用图画代替。如“眨眼睛”,“眨”写拼音,然后画一双眼睛。

3.文字+图画。如遇到能写出其中的一些字,而其余的能用绘画来表达的情况可以采用,如,“日月如梭”其中“梭”可绘图表示。

下面是我们分别在“教给积累记录方法”前及三个月后对实验班一(1)班和非实验班一(2)班各50人设置的场景:面对“六一”节跳蚤市场买玩具的“柜台”, 进行调查测试。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的学生初步掌握了利用绘画积累、记录词句的方法后,对起步习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了习作的自信。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习作起步的好方法,是通向习作的幸福大门。

从表二中,我们发现,实验班采用绘画的方法积累词句,其习作表达的有效性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可见,学生在边画边写的快乐中寻求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空间,为轻松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依托绘画自然写话,激活习作轻舞飞扬

低段学生喜爱绘画,有凭借绘画表达情感的意愿。根据这一特点,将绘画资源引入写话中,启发学生表达,激活蕴含的快乐元素,让原本“厚重”的习作在绘画中自然轻松,就像那漫天的柳絮,自在地、轻轻地飞舞。

第7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绘本创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图像语言教学形式,改变语言和图画的关系,使图画成为通过语言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中介。因此,教师要在绘本创编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看见”到“洞见”的阅图过程中形成视觉经验,真正认识图像语言,以此遐想文字、图画以外的世界,储备阅图、绘图、创图能力,让学生的思绪驰骋、思维共舞,真正学会运用图像语言绘出心中的故事。

一、用美术眼光“阅”读绘本,洞见图像阅读的力量

绘本读物中的图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进行绘本教学时,文字能直接转换成语言朗读,而图像则需要依赖个人的视觉经验把图转译为语言。因为每个人对插画的诠释不同,能否通过阅图了解图像信息,不仅要累积视觉经验,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美术的眼光更清楚地了解图像所传达的意蕴。

何谓“美术的眼光”?丰子凯认为,眼光是直的,即看见物象本身的姿态,是真正“看见”;眼光是曲的,即看见物象的作用和对外的关系,是“想见”。例如,面对一个花瓶,我们会看到它的颜色、造型、轮廓线条和材质等,即眼光放直;若看到花瓶大概值多少钱,放在什么地方等,即眼光是曲的。再如,用非美术的眼光看花,所见的只是果实的成因、植物的生殖器等,而用美术的眼光看到的是花本身的姿态、色彩等,这就是美术的眼光。

对于图像的解读,应从外在表面浏览提升到个体行为的内在思考和想象等心智活动,即将图像上升为图感,从中领悟图像的主旨与意义,促进学生的情感生成和智慧发展。

1.从“图像”到“图感”,品读图像形式美

图像阅读其实就是“看图”,若阅读一段文字,让我们马上发生变化不太可能。但阅读一组醒目的图片,我们的内心可能会立刻发生变化,情感也会受到视觉冲击。这并不是说图片比文字强,可替代文字,而是因为视觉形象更容易被儿童阅读与记忆,因为在儿童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最主动、最活跃和最重要。

在成熟的绘本家的眼中,绘本就像一部动画,每幅图都是有生命的。如何才能感知这些图像所传达的情绪、氛围、思想和情感?这需要培养“图感”,即在阅读“图像”中,由视觉植入大脑,经过感知触动进行感受、思考和想象等一系列活动,唤醒大脑中相关的图形、影像和记忆,牵动情感共鸣,从而接收图像所传递的丰富的视觉信息,感受画者所传递的情绪与思想。

(1)赏读色彩美,建构第一好感

一本优美的绘本,其画面的视觉力量是基础,绘者以新奇创意、趣味情境、新颖技法、和谐版面、美感造型和独特风格都为读者呈现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特别是色彩,它是画家用来沟通的重要工具,对强化故事情绪与气氛、引发读者解读图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儿童绘本图像的色彩并不需要很写实,如《乱七八糟的变色龙》中的绿色的灌木丛配上绚丽的变色龙,有学生读后会说:“绿色的灌木丛中,这只色彩斑斓的变色龙蹲在大石头上……真奇怪,变色龙怎么不变色,颜色这么鲜艳,对比这么明显,怎么藏身呢。”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

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感官,欣赏图像的色彩美,以此建构图感,体味画家在用色上的美感,可以让学生说说图像色彩给予他们的第一视觉感受,赏读分析图像的色彩好在哪里,闭眼遐思并感知图像色彩的独特美感,进而创意表达,阐述对于同一作品自己如何用色彩进行表达。

(2)品读意境美,体味画面情趣

中国绘画历来强调意境,画面会以特有的意境,充分反映出主题,一目了然。因此,绘本图像不能仅是文字图解,更应注重以特有的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画面意境来征服读者。例如,《月光长廊》中的图像,画风清新,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与朴实淡雅的情调,从景、形、色等方面围绕这一意境的营造展开,蓝色的天空、树林等景营造的夜晚很宁静,两个小主角的出现增加画面情趣,使画面变得静中有动。

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品读意境美,以此体味画面情趣,理解画家在构思上营造的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第一页画面开始读图,感知画家是如何以引人入胜的意境吸引我们的眼球,并将我们带进故事中的。而且,细读画家设计的生动、幽默的图像效果,展开并深化主题,令故事情节生动。此外,研读节奏美,感悟图像生命。图像中的节奏与韵律是通过线条、色彩、图形按一定的条理和秩序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变化。绘本图像中的节奏表达依靠各种视觉元素的组合来实现。开展动态阅读,把每幅图设想为动态画面,看出隐藏在其背后的信息。图中动态想象看似单调,实则有益,因为巧妙运用它们,将视觉节奏感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完美融合,引起读者的生理感受,产生共鸣。

那么,如何启发学生思维,研读节奏美呢?我们应以此领悟图像生命,理解画家在节奏上的动态设计:第一,研读图像中排列组合产生的律动美,重复节奏感。第二,研读图像中画面大小、色彩变化的设计,体味情节发展与节奏步调造就的律动美。

2.从“图感”到“语感”,研读图像的内容美

从头到尾阅读图画绘本,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张到处隐藏秘密的“神秘地图”, 绘本的各个部分,如扉页、封面、环衬等都会为读者献上精美的图像。当对图文的理解不仅是看到、读到,更能在字里行间产生自我联想时,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这一丰富且深刻的体会,培养敏锐的“语感 ”。

(1)读封面图像,体会内容的图意美

无论什么样的书,封面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的封面,画有一大一小两只兔子,小兔子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仿佛在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图,猜猜对话的内容,从而引出题目―《猜猜我有多爱你》,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读环衬图像,体会内容的意蕴美

环衬是封面与书芯间的一张衬纸,而且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有图画,不应仅仅认为它们只是起装饰作用而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环衬不但与正文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我爸爸》这一绘本的环衬图案就是“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睡衣是爸爸的标志,串联整个故事,透过孩子的夸张幻想,塑造出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安东尼・布朗以一贯的幽默风趣,借着想象力十足的童言童语,让穿着格子睡袍的老爸,化身为十项全能的超人。以孩子的眼光为出发点,绘本里的爸爸是巨大的,用仰视的角度表现孩子崇拜的眼光……

(3)读正文图像,体会内容的情境美

绘本正文图像就如导演设计的电影画面一样,是画家利用分镜图把整本书的图像、文字做整体的内在架构,把节奏、构图、色彩等元素结合在一起,再分页分画面呈现。阅读需要从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多元地观察与体会,一步一步地发现蕴藏于图像中的内容及背后的奥秘。通过翻页整体感知,探究不同角度的思维与观点,获取信息,用自己的声音、感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阅读的快乐、喜悦和美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使绘本体验永远地留在孩子的心中。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正文图像,让他们充分挖掘图像中隐藏的故事,引导学生以口语初步感知表达,用顺口溜形式将文字内没有提到的内容再现,打开学生的想象阀门,有趣的文字就会从他们的思绪中奔涌而出,将绘本原有文字和学生创作进行整合,再通过故事创编,一幅图画应运而生。

在图文双向阅读中,应从外在的“图像”“字迹”发展到内在的神游,触动内在的思维与感受,洞察图文信息,从“图感”接引“语感”,深层感受心领神会的阅读乐趣,体味图像阅读触动心灵的力量。

二、用美术语言“创”编绘本,展现图像阅读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有属于“我”的个性经历和情感。儿童的美术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形态是其特有的,这不但表现在儿童美术所独有的外显形式,也表现在达到这个形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流程,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图像,用心灵理解图像,借美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展现图像,呈现生活。

1.临图像,感悟表现风格

学生的美术语言有独属于他们的符号形式,还有独属于他们的调动这些符号的内在法则。任何一幅学生作品都包含其对表现对象的理解,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临摹也可以成为学生以自己的美术语言感受绘本图像表现风格的好方法。

(1)仿临图像,复制美术语言

所谓仿临图像,是指对照一幅画,照着它的样子画下来。在模仿画像时,要求在形、色以及用笔刻画上尽力和原作保持一致,把握好图像特征与画面美感。当学生进行电脑绘画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画面色彩协调、造型可爱的绘本图像。

(2)创临图像,生成美术语言

在创临一幅图像的过程中,临者的思想会产生变化,其手中的画也会随机经历变化。因此,在临摹图像时,应引导学生在读懂图像的基础上汲取画家图像的优势,变换美术语言,即造型、色彩、主题内容等的处理,以自我喜好的形式创临,追求自我表现,张扬美术个性。

第一,添临补空白。绘本图像是延展、跳跃、活动的图画,能引领学生走进故事情境,蕴含文字无法表达的寓意。这种“空白”给学生预留很多想象的空间,可引发丰富的联想。如引导细读图、补空白,可能会收到别样的精彩。

第二,变临营想象。想象属于心灵,属于每一个人,可以说学生的想象是其原始生命意识的流淌和波动。在图像变临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滋生想象的土壤,营造激发想象的意境,引导学生找准图像中的某些特定角色或场景,通过联想添加、变换创造,在临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表达出极富个性的生命言说。

第三,创临觅真情。情既是图像生命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存在性创作的根本动力。在图像阅读教学中,作为学生应该有双重身份,即自我身份与作者身份。要想真正读懂图像,就必须以作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与另一个“我”对话,与图像中的角色对话,获得与图像相谐的最大程度的认同。

2.创图像,展现图像力量

通过读图与临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素材,充实美术语言,补充编绘技能。在创图像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关注适合学生的创作素材,结合教学,随时给学生提供创编机会,培养他们动笔绘图的习惯,说和看都不如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在创图的方法安排上要巧取材,合理选择适合学生创编的图像素材,结合优秀绘本图像引导学生进行创编表达,绘画创作,自然水到渠成。

(1)借内容变换图像

借内容,即根据图像阅读对象的主题或内容,展开独立创作。这就需要抓住创作时机,即在学生表达欲望和自然童心在图像阅读中被引发之际,把他们表现的生活激情引导到绘本创编上,这是促使图像创作兴趣萌芽的最佳状态。如导读欣赏《我爸爸》《我妈妈》后,让学生说说、画画自己爸爸妈妈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学生作品的情节生动有趣,想象丰富,令人难忘。

(2)借方法升华图像

读图应会创作表达,才会读懂、读透、读好。创图能有力地强化对图像阅读的理解,有效地提高阅读图像运用的迁移效应。借方法,即让学生借优秀绘本图像的构图、情节设置和表现手法,用自己擅长的绘图手段与素材展开再创作,在新的创作理解中拥有新的感受与体验,促其创作能力不断迸发。

第一,个体创作,移情主角,融入情境,展现自我。绘画创作是画家的生存性选择,更是其存在性选择。创作是存在的言说,是生命的情性与理性、感性与智性的独特表达,是对人自我存在价值的确证。人,作为创造性动物,“我创故我存”。

第二,集体创作,紧抓主角,以关键点,一角多创。以自我意识创图,不同的学生以不同身份介入,使原本固有的形象有了温度、活力和生命,灌注自己全部情感和智慧的角色,让学生内心深深地烙上个体的生命印记,创编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3)借形式,创生图像

在绘本创编教学中的图像阅读与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在用画笔与图像的对话中,发现图像阅读的力量,在创图中发展自我,发现灵魂深处的那个最为隐秘的自己。这是一个不断敞开自我创作,使自己的心与绘本图像共舞的过程。借形式,即借鉴绘本的表现形式,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启蒙学生创编属于自己的绘本童年。

第一,借形式,换事物。这是根据绘本图像的形式,寻找可以被替代和延伸事物。在创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阅历展开想象,融入感受,聆听内心图像的言说,二度创作角色,传达个性化的图像表达,实现图像阅读的突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逃家小兔》的形式,让学生将其改创成《逃家小猫》《逃家狐狸》《逃家小孩》等。

第二,借形式,创经典。这是指寻找可以用绘本的形式创编经典作品。学校会安排《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背诵,美术教师应运用美术方法,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与领会。教师可以借绘本的形式,让学生设计《弟子规》的主角松鼠―小豆豆,让学生做那个可爱的小豆豆,用自己的故事诠释《弟子规》,有的学生会用“小豆豆,学魔术”这样有趣的故事来画。用画笔传诵《弟子规》,学得轻松,画得愉快,从中体验到的不是枯燥,而是更多的乐趣。

第三,借形式,绘生活。这是指根据一本绘本图像的形式,描绘发生在生活中的故事,画“我”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综上所述,创生“图像”是开展学生绘本创编实践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将学生的美术语言发展与创作表达的欲求置于心间,及时捕捉创编素材与时机,让学生敞开心扉,想“我”所想,画“我”所想,以图像言说自我的生活体验。

第8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绘画;文学;艺术语言;表现手法;意境

1 文学语言和绘画语言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相互交流感情的手段。为了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人类把语言作为工具,不但创造出了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还创造出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语言。”[1]文学语言是文字语言、口头语言,而绘画语言(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则可归类为艺术语言。美学理论认为文学语言具有间接性和广阔性,而绘画语言具有形象性和确定性。文学与绘画各自的语言特征,使得两者的相互借鉴和结合成为可能。

文学形象不能通过感官进行直接把握,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具体的画面,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例如,通过阅读联想,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国演义》描绘的宏伟战争场面,《西游记》刻画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形象。此外,文学作品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全面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这就使得文学语言具有广阔性。例如《战争与和平》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人们的精神面貌。文学的广阔性还表现在其能够描绘出各种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文学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生动地描绘出了于连既狂热,又心存畏惧的复杂感情。

“绘画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的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1]绘画塑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其表现内容具有形象性和确定性。例如齐白石的《虾》生动地描绘出虾在水中泛游的姿态。又如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不同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认知也会不一样。而画家金镇的油画《贾宝玉》其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大部分观众对该人物特征的把握却是相对固定的。

当然,与文学相比,绘画的表现领域相对狭窄,受时空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来进行描绘,同时,无法说明人物具体的心理内容。而文学语言具有内在的说明功能,这就使得二者有了结合的可能和需要,于是产生了插图、连环画等与文学紧密结合的绘画品类。而大部分绘画作品会配以文字标题,借助语言的功能帮助观赏者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可以说,绘画用形象表现抽象,赋予物体美感,例如梵高画面的感人之美就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文学的意境也难以用绘画来阐释,例如不宜用造型艺术来固定,如阿Q和孔乙己的形象,否则便缩小了两个人物的代表性。可见,绘画和文学在语言艺术方面各有所长、存在差异,它们有相补充和借鉴的必要。

2 绘画借鉴的文学因素

2.1 寓意

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把物的客观性与索要附属的主观的东西二者有机的交融在一起,体物附情、真实感人。”[2]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文学托物言志的手法,寓意于画。绘画有着深层的负载内容,这与文学提倡的“文以载道”是相近的。画家在“借题”的过程中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蕴含其中。如“喜气写兰,怒气写竹”是寓气;“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痴苦声”是寓情。

2.2 象征

“象征是用纯化的形式手段去表现某种理念。它一种相对的抽象,是由再现内容向表现内容的过渡。”[3] 象征是借此喻彼,引它义于画外,具有程式性、符号性。绘画往往运用“象征”这一文学表现手法刻画物体。原始图腾即是一种象征符号,是原始社会中各个氏族部落的祖先和庇护者的象征。在民间年画中,也存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例如石榴象征“多子”,而蝙蝠象征着“多福”。另外,画家常用竹、梅、兰、菊等景物象征自己的情操。

2.3 情节

明人谢肇制说:“自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情节本是小说、戏剧、叙事诗歌等文学样式的要素,画家借鉴文学要素,截取生活中的某一顷刻作为绘画的题材。同时,为了克服绘画不擅于表现过程的局限性,理论家们进行扩大画面涵容量的探讨。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指出:“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使得前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解释。”例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就选择了揭露叛徒犹大之前的紧张顷刻,拉菲尔的名画《西斯廷圣母》则描绘了圣母降落人间而尚未到人间的幸福瞬间。可见,绘画表现的每一个细节正如文学作品每一段情节,都是从真实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的。

2.4 对比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恰当地运用对比,可以使物体的特征更加鲜明。画家在创作中十分注意疏密相间,突出详略结合,在对比过程中把握主题。绘画中形的大小方圆曲直长短疏密繁简,色的黑白深浅显晦冷暖干湿浓淡,以及对构图影响最大的虚实与疏密都是对比因素。绘画强调构图虚实、疏密相结合,不可平均用力,否则画面便会陷于平庸。

2.5 题材

东西方早期绘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从古希腊神话故事到基督教圣经故事,从《荷马史诗》到但丁、歌德等人的文学作品,画家们从中找到了无尽的素材。《最后的晚餐》、《圣母的婚礼》以宗教神话体裁为主题,庞贝壁画《伊菲革涅亚的献祭》以希腊神话为题材,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取材封建社会放荡而堕落的皇室贾氏,敦煌壁画的《尸毗王本生》也是根据宗教教义绘制出来的佛教故事。

3 文学借鉴的绘画技巧

3.1 角度的运用

绘画讲究角度处理。艺术家往往通过选取适当的角度,勾勒出物体的形象特征。文字和绘画相似,着眼点和取景角度的选取。南朝诗人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凸显出景色的变化。“余霞散成绮”是仰视所睹:余霞飞散,绚丽如绮;“澄江静如练”是俯视所见:澄江清澈,幽静似练。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凸显出美妙的景色。

3.2 空白的运用

空白又称留白,是中国画中描绘景物和经营构图的重要手段。我国山水诗和山水画善用“空白”技巧,形成诗画合一的审美意识。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运用“空白”技巧,写孤舟独钓,突出渔翁的孤独形象,而又把“鸟飞绝”、“人踪灭”作为虚写,渲染江雪中寒冷静寂的气氛。通过虚写在画面和情景间留下空白,构成奇特的意境,让读者尽情展开联想。

3.3 透视的运用

透视又称远近法。把具有高、宽、深的立体物或空间结构反映到画面上,表现出物体本身和物体之间的层次属性,充实画面所蕴含的内容。古典山水景物诗人往往利用透视原理,勾勒出生动的画面,延伸诗的意境。例如元代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选用了几种具有特色的事物,层层透视,延伸意境,描绘出一幅凄凉的图景,透视出流浪者孤寂悲伤的心情。

3.4 明暗的运用

明暗是绘画中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的重要手段。运用明暗调子的对比关系,表现出画面的质感和量感。这种技巧在文学创作中得以借鉴,例如东晋陶渊明《归田园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利用了明暗技巧,有意识地模糊明暗交界线,在若明若暗中勾画出飘渺、恬静安谧的农村景象。

3.5 色彩的运用

设色是绘画中塑造形象、表现空间距离以及光感质感的重要手段。文学作品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事物的形象,却可以通过用表示或者暗示色彩的文字、语言符号描绘画面,使形象更具体鲜明,烘染由主题所规定的独特环境。例如杨万里赞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忆江南春色之美,云:“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情感色彩的浓度。

4 绘画和文学意境相通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1]意境集中反映出了绘画与文学的内在关系。从中国古代画论上看,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指出“情随境迁”的现象,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4]从中国古典诗论来看,从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说”,宋代严羽的“妙境说”,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意境说”,都认为诗歌中蕴含意境。在创作实践中,艺术家往往寓情于景,例如画家常以梅、兰、竹、菊入画,以它们来寄托情怀。散文家在艺术创作中,精心挑选自然形象来创造意境,矛盾以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来寓意抗日军民的顽强斗志,高尔基以暴风雨中的海燕来歌颂人民的革命斗争。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5]可见,绘画和文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和运用。而想象贯穿于绘画和文学的意境创作过程中,将两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文字的描写对画面进行补充,使得画的内容更加丰富,富有诗意。绘画的空间想象更加形象,使得文字更易被理解,丰富文字的意境。因此,绘画和文学更为内在的联系方式,也便是意境的相通和融合。

综上所述,文学和绘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在语言表达特征上,文学作品有着无限表现力,但却缺少了具象性,绘画虽然具体形象,但画面的表现力内容却相对固定、狭窄,两者的结合借鉴弥补了双方的不足之处;在表现手法上,文学和绘画相互借鉴,文学作品从绘画技巧中汲取营养,绘画也参考、借鉴了文学因素;在意境的营造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想象”这一因素在两者的联袂接壤上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笔者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论证,但文学和绘画的联系博大精深,两者乃有更为广泛、内在、深刻的联系,不是一家之言所能说清,鉴于笔者水平,仅做以上解说。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1,301,209.

[2] 王向峰.文学的艺术技巧[M].湖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57.

[3] 刘纲纪.绘画美[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37.

第9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水性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水彩画;实验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等美术专业院校相继开设了水彩画专业,其中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成为教学的一大特色。如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作品具有当代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当代水彩画教学的活力。水性材料绘画课程能够拓展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水性材料绘画具有当代性、绘画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因此该课程能够挖掘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近几年通过大量的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于2013年在美术学专业水彩画方向开设了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根据该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教学概述

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是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专业水彩画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是水彩专业学科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水性材料绘画是在掌握水彩画基础上拓展水彩画创作的新材料、新语言形式,是当代绘画视觉语言及观念的探索,也是水彩画当代性语言表现与实践的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水性材料绘画的材料语言和审美特征,熟悉水性材料绘画的表现规律,提高对水性材料绘画的表达能力。从水性材料的性能、表现规律及绘画视觉语言、观念的因素中,培养学生发现客观物像美学因素的敏感性和艺术表现的激情,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与发挥想象力的创作表现能力。该课程共80学时,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水性材料绘画的目的、意义、特点、起源和发展情况,熟悉水性材料的性能,掌握水性材料绘画的一般的方法与步骤及有关特殊技法,掌握用水性材料的表现语言、水性材料绘画的表现规律、水性材料绘画表现实验性研究、当代绘画视觉语言及观念的探索、水彩画当代性语言表现与实践肌理在水性材料中的艺术表现等。水性材料课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不同水性材料的性能及色彩表现方法,能够用各种水性材料制作出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效果。第二阶段使学生掌握不同物体的肌理和材质表现规律,通过运用水性材料对肌理进行探索和实验,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水性材料制作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熟悉水性材料的特性和表现技法。第三阶段通过运用水性材料对肌理的探索和实验,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水性材料的技法、色彩、明暗、材质的替换等,培养运用不同的肌理进行水性材料创作的能力。第四阶段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水性材料的表现技法,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水性材料进行画面的构图、明暗、色彩、体积、空间、肌理的表现以及处理画面的综合能力。

二、水性材料课程教学中的阶段性成果

水性材料绘画课程在宝鸡文理学院已经开设了七年,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该课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在水性材料绘画课程中采用实验与创作结合的教学模式。水性材料绘画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注重跨媒介、跨学科艺术的融合,探索水性材料语言的最大张力。因此,该课程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实验的方式去进行水性材料探索。在实验性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探索水性材料绘画表现的多向度。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长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的成果运用到创作中去,将实验与创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创作的积极性也加强了。通过实验和创作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加强了对艺术创作的实践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不再是以往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自发性地学习。

2.针对水性材料绘画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由于水性材料实验阶段所涉及的材料工具和实验量较大,因此,教师将学生分为以3-4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同学能够分工合作,寻找和挖掘各类水性材料进行实验,大家相互交流和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新发现,共同记录实验中不同材料的各种变化和效果,课程结束时每个小组完成一份水性材料实验报告。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通过水性材料课程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他们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3.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基础上,进行评价式教学,实现实验成果的资源共享。当学生被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水性材料实验时,每个小组会产生许多新的实验成果和发现,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同学把每个阶段的实验成果记录下来并粘贴在教室的公共区域,小组负责人将实验过程和成果进行讲解,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评价方式,该方式并不关注个体的强弱胜负,也不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是关注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作为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水性材料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性材料绘画课程学习。水性材料涉及的材料和语言十分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归类列表法进行学习。对水性材料进行列表归类,就使繁杂而又丰富的中外水水性材料变得简明、清晰、一目了然。学生看了分类表以后,就必然会引起联想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类推思考的领域,如学生在分类表中看到作底法可采用胶底、粉底、丙烯底等,就必然会类推或采用其他方法,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和激发出新法的创造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画法进行适当推理,在学生了解了画法以后,对画法加以综合推理和预见其可能的发展情景。如介绍对印法时,在列举了玻璃板、塑料板等对印方法后,启发学生推理、设想出其他的对印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进一步去实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