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

绘画课程教育全文(5篇)

绘画课程教育

第1篇:绘画课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绘画教学;美术教育;重要地位

一、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设置

学前美术教育普遍认为是针对3到6周岁的儿童进行的美术教育。学前美术教育可以看成是延续和发展人类美学文化从而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初阶段,为今后小学中学甚至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美学基础。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儿童,是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阶段,总体来说学前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启蒙时教育,学前美术教育是美术的启蒙式教育,是指导儿童对于美术的认识,对于美术兴趣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的内容设置,主要分为绘画活动教学、手工活动教学和美术欣赏活动教学。首先是绘画活动教学,是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儿童掌握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并运用绘画手段表达自身的情感。其次是手工活动教学,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运用相关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动手能力的制作,是儿童手脑能力协调性的充分体现。再次是美术欣赏活动教学,是学前美术教育中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的教学部分。美术欣赏是开拓儿童的眼界,更好的认识美欣赏美,对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绘画活动教学的重要性

1.儿童想象力的激发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思想画面的能力,属于人的最高级思维。美术是一项极具可观性的艺术,绘画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年龄段的儿童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绘画活动的教学可以帮组儿童更好的观察,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在生活中发掘灵感,同时形成细腻的情感,感性的培养是想象力的基石,因此会为儿童自身想象力的激发提供最佳助力。

2.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个性化是一种区别于大众化的独特形式。随着教育改革进程加大,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凸显。绘画活动的课堂相比其他更开放更包容,儿童可以在课堂上无拘无束的尽情发挥自己的绘画创作,给予更大的自由空间并鼓励儿童自我的表达,从而让儿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独特的个性。

3.儿童记忆的提升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再现,是进行诸多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绘画活动是对于生活中所获得事物的再现,无法记住或记忆模糊,就无法在绘画活动中呈现。因此要更好的完成绘画活动,就需要在平日里主动地积极地去记忆,再去绘画中进行展示,久而久之儿童的记忆力就会有显著的提升。

4.儿童智力的开发

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经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绘画活动对于儿童智力的提升是得到公认的。人分为左脑和右脑,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左脑针对的是理性,逻辑、语言、推理、分析会激发左脑的开发,右脑针对的是感性,音乐、绘画、情感、创造都会激发右脑的开发。

三、绘画活动教学的现状

1.教育观念的现状

教育观念又称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思维活动中形成的认识和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重视不足,对于学前美术教学的系统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只注重模仿和技巧的教学。但随着先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涌入,美术教育特别是学前美术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现代的教育观念也同样发生了转变,对于儿童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激发教学有了阶段性的提升,

2.师资力量的现状

师资力量水平直接能反映出教育教学水平,儿童是人类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幼儿教师作为儿童教育的直接传导者,自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期学前美术教育的师资水平薄弱,包括在学历方面和教学经验方面,同时在专业性上存在一些问题。但近年来随着社会普遍重视程度的提高,学前教育更加的专业化标准化,师资力量有了质的飞跃,众多专业能力突出与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纷纷投入到学前美术教育的行列中。

3.教育教学设备的现状

教育教学设备是学前美术教育中的硬实力,是推动学前美术教育特别是绘画活动教学的关键。绘画活动教学的设备主要是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从而营造出优良的绘画场景。近年来从材质到种类教育教学设备的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诸多的国内优秀制造厂商都投入到行业中来,出品了很多国内甚至国际上知名的教育教学设备。

4.教育教学内容的现状

教育教学内容是遵从教学大纲制定而成的,是教育教学的实质体现。学前美术教育要培养兴趣为主,并进行审美观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不足,更是毫无激发创造力。但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也不断革新,当前的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在绘画教学活动中从临摹、涂鸦再到自主绘画,循序渐进的引导儿童进行绘画实践,让儿童对于绘画活动的兴趣倍增。

四、绘画活动教学的展望

1.绘画教学的课程展望

课程设置是课程目标的体现,展望课程设置有三种趋势。首先是课程的细分,按照绘画活动教学的类别与规律进行细分,有利于开展专业性教学,也方便学生进行系统的吸收。其次是课程的调整,根据重要性的高低进行主修与选修的区别,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主修的教学,并对于更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的选修学习。再次是地域性课程设置,依据各地特色开展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有深刻的印象,有助于传统的持续传承。

2.绘画教学的教学者展望

学前教育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学,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与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学前美术教育绘画活动教学的提升重要方面是教师水平的提升。关键是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累积。经验的积累增多有助于教学更好的开展,因此要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教学技术的交流活动,从而使教师更好的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提升。

五、结语

绘画教学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展望未来还有很多可能。可以借助信息通信等技术让绘画教学活动场景更具科技感,让学生更能够充分融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学龄年儿童感受到绘画活动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卢眷秋.通过直觉训练促进学前绘画教学[J].大舞台,2011.

第2篇:绘画课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程;特色教育;课程设置;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开展实践中,教学效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单一,很多学校对这些课程重视度不够高,很多学校只是设置了简单的美术基础知识课程或者基础的美术训练课程,但是往往缺少了不同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幼儿自发进行美术活动能力的培养,浅显孤立的美术课程设置并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的需要,与学龄前幼儿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相脱节,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开展的功能

(一)培养幼儿的自主发展能力

传统的以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育已经被社会发展所逐渐淘汰,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互动式教育,即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幼儿的差异性发展。因此,结合新时代学前教育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在美术课程设置时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幼儿自身审美特点和个人能力为基础的差异性教育能力。此外,合理的美术课程设置也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解在知识接收和传授中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在学前教育开展时引导幼儿在美术创作方面全面、均衡、个性地良性发展。

(二)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特色

基于学龄前幼儿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相较中小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幼儿园的美术课程及相关美术活动通常会涉及到更多的方面,不仅包括绘画技能一项,还有对美的鉴赏、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以上能力的培养,可能会涉及到人文、自然、地理、音乐、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甚至会涉及到幼儿心理学应用。因此,在涉及到的众多学科知识中,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牢牢抓住教育主线,融汇各个可能涉及到的专业,整合各个学科,避免教学中出现知识交叉重复的现象,体现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培养出综合全面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增强课内外学习统一度

课堂学习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因此,统筹学生在课上课下所涉及到的各种美术活动,形成美术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与美术相关的课后活动,如美术类文艺活动、美术竞赛等,用以培养学生美术训练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课内外美术学习的统一度,让美术进入学生的生活,进而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进行更游刃有余的实用性美术教育为幼儿的学前教育发展助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具体开展实施

(一)设置培养幼儿创意绘画能力的课程

在很多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中,因为幼儿的绘画水平较低,所以更多注重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往往会忽略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上,应当增设更多培养幼儿绘画创意的课程。比如,开展素描写生课程,培养幼儿快速描绘客观事物的能力。另外,色彩运用课程也必不可少,色彩对人的神经刺激性最强,感染力也最强,色彩运用课程可以帮助幼儿表达情感,也能帮助幼儿建立对绘画的自信。除此之外,拟人化、夸张化的儿童画创作也需要纳入课程,这些课程的创新教学开展,可以帮助幼儿自主完成对可观对象的描绘而非一味模仿绘画成品,进而培养幼儿自主创作的能力。

(二)设置培养幼儿绘画逻辑思维的课程

学龄前幼儿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绘画这一活动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也有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利用美术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比如,简笔画利用简单的点、线、面来进行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描绘,笔触简单洗练,作品形象生动,表现力也极强,正是化具象为抽象的典型美术形式;而且,简笔画对于幼儿的写实功底和绘画技巧要求都非常低,可操作性高、上手快,再加上拟人化的卡通形象,非常受幼儿的欢迎,简单快速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加入开拓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美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设置培养幼儿环境创设能力的课程

绘画不仅可以在画纸上进行,还可以有很多的创作形式。美术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艺术,只要是可以着墨、显像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美术创作。因此,培养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的墙体、走廊、黑板、布告栏、区角等地方正适合作为培养幼儿环境创设能力的好地方,教师带领幼儿在这些地方进行进行美术创作,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对平面、立体、透视的认知。同时,美观的环境也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中也应该加入培养学生的环境创设能力以及不同情况下对不同工具、材料的运用能力的课程。

三、结语

第3篇:绘画课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写生

一、固化思维的偏见——人文性的缺失

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多彩多姿,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文明传承,文字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但在文字出现以前各式各样的原始壁画充当起了文明传承的工具,绘画作为人类多彩文明中的一份子,必然带有其人文性。在谈论绘画的人文性之前,作者认为有必要再次将绘画起源与发展问题在本文中进行强调,当人们谈起绘画时总会将其创造发展与人类内心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诚然绘画的创造离不开人类的内心精神世界,但是绝对不能滑向神秘主义或唯心主义,进而认为一切绘画创造都来源于内心精神世界,这是一种严重错误的认识。必须要承认绘画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绘画之所以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就在于它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人类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具有其特殊的文明特性,就在于各个民族的劳动实践是不同的。由此来看,绘画的人文性同样受劳动实践的制约,比如中西方审美观不同,中国重感性,西方重理性;中国尚意,西方尚型。绘画真正的境界就是将其背后的人文性表现出来,或者说绘画要时刻关注人文性的表达和关怀。美术这一词拆开来看,一为“美”,美就是人类之美,人类劳动实践之美,人类人文性的体现,人类精神和谐愉悦处即是美;二为“术”,术就是人类之本,人类劳动实践之术,人类工具性的体现,人类改造世界之方即是术。美术的本质就是人类依照美的原则通过术的劳动创造美,以美的事物教化人,最终实现全人类的精神和谐愉悦。美术之核心在于“美”,“美”之内核在于“人文性”,美术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和原则同样在于“人文性”的实现和遵循。根据众多研究结果和作者教学实际来看,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带有着强烈的功利性——“会画就好,够用就行”,即舍美求术,强调术的重要性,甚至完全忽略美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得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只有术的粗放式、短见式发展,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领域沦为“打印机式”的存在,他们美感缺失、创造性缺失、思维固化,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美术课程建设中的人文性缺失。刘仁朋在《回归美术教育的人文本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通过对部分毕业生的持续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了一些问题:普遍眼界不高;审美水平堪忧;原创性较少;作品与幼儿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脱离;创作能力弱;美术鉴赏能力欠缺;明确表示幼儿教师美术人文素养极度欠缺,严重影响工作成效及其自身的专业成长。笔者在教学任务完成后面向93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调查问卷,主要有以下数据:首先,在“希望老师对课程的要求是什么”的题目中的数据表现为25.81%的学生希望通过美术课程达到会画一点的目的就可以了,55.91%的学生希望通过美术课程能掌握一定的技能,18.28%的学生希望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对以后自己画画有持续作用;其次,在“学习美术的兴趣度”的题目中的数据表现为1.08%的学生“不喜欢”,67.75%的学生选择“还可以吧”或“佛系(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这种兴趣度偏低的选项,4.3%的学生选择“无奈(课程要求学生只能接受)”,22.58%的学生选择“喜欢”,4.3%的学生选择“超级喜欢”;最后,在一些开放式提问中个别学生表示“没有必要进行专业培训,对于画画不好的希望能多学一点简笔画”“不喜欢画画,提不起兴趣。但老师的作业都会完成”“要求不要太高”“多讲解一些绘画技巧”“会简笔画就行”等反馈。通过上述数据以及笔者实际教学主要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职高专学生本身就不重视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教学元素,甚至认为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史等仅是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用学太多,美术课程只需要学习绘画技巧;二是美术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技能培养;三是独属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建设标准的缺失,这一缺失导致美术教师随意教学现象严重;四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地位不高,美术课程仅是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中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其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学时间少,实践教学时间本身不足,缺乏人文性的培养和引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从《纲要》中可以明白这样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通过艺术活动进行美育,不同的艺术活动仅仅是美育的形式,美育才是艺术活动的目的及核心。美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愉悦,而美育就是培养人如何去体验美的真谛,最终目的是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故而美育之核心在于人文性。幼儿美术活动仅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以此观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目标的重点在于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应当注重掌握美育之方法,美育也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根本遵循,这就要求在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应当以美育为重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以写生突破点来加以研究。

二、从写生到美的转向路径

(一)写生的本质

“写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解释为“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从这一解释来看,“写生”一词是美术领域的专有词汇。作者认为写生的全部内涵不仅仅是对照实物或风景进行绘画这样简单,现在本文说明一下在美术领域风景写生的过程。首先,发现美的风景;其次,根据风景准备绘画工具;再次,根据美的原则进行构图、上色、调整等,将客观景物进行主观处理,以符合美的原则;最后,呈现主客观世界创造的美。根据这一过程进一步梳理归纳写生的全过程,即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找到能够符合自身主观世界美的原则的元素后,以适当的材料,以美的原则,通过主客观的深度交融,呈现出美的客观性和人文性的写生作品。本文将人发现的美的风景称作第一客观世界,将呈现出美的客观性和人文性的写生作品称作第二客观世界,因为它虽经过人类主观世界的处理,但究其本质来说它来源于客观世界并以客观的状态呈现。现在可以导出写生的本质,即写生应当是将第一客观世界经由人类主观世界以美的原则创造为第二客观世界的过程和结果。这个第二客观世界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写生就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深度融合的彰显形式,写生中的美的原则就是其人文性的根本所在。

(二)从写生到美的实现

写生课程既是锤炼和提高绘画技能的必经之路,也是贯彻幼儿美育要求最彻底的一种绘画形式。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关于写生课程开设还处在探索时期,有的学校甚至从未开设过写生课程,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课程建设中的一大缺陷。这一缺陷导致了学生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中缺乏创新精神、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美感的缺失、鉴赏能力不足等问题。虽然不能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客观实际来与美术专业进行比较,但也不能不承认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存在“过家家”式的缺陷。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以简笔画为主干课程,简笔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公式化了的符号,仅给学生以临摹记忆,虽然具有“童趣”——成人眼中的童趣,但是缺乏了人文性和创新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中通过艺术活动对幼儿进行美育,仅凭借简笔画、漫画等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实现对幼儿的美育,首先就要自己接受美育并掌握美育之方法。写生课程的构建能实现向美的转向,主要有以下要点:第一,写生凸显客观现实生活中的美。写生就是发现客观现实生活中的美并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写生绘画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风景、景物、人物、动物等为表现题材,这些题材就是与人类客观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人类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美的态度和认知。第二,写生凸显绘画的创新性。在一个模式化的思维中是难以创新的,在绘画活动中如何实现创新,写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首先,写生面对的描绘对象是不同的因而具有创新性,每一个绘画者对美的感受是有不同的,对能够触动绘画者以美的愉悦的物体因绘画者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绘画者喜欢描绘花卉类的静物或者喜欢面向大山描绘山川河流之气魄,故在这一描绘对象方面可以看到写生的创新性。其次,自然生活千变万化成就绘画光色之异因而创新性凸显。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同一自然之景,在不同时段所呈现出的光色有其不同。“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河流”,这是西方哲人对自然变化所做的总结,虽然忽视的运动的相对静止,但是凸显了自然和生活的变化,自然之光色亦是如此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之生活虽带有一定的疲劳的重复感,但光色亦在变化之中。写生就是在最后一刻呈现绘画者所感受到的光与色,最后所呈现的作品因写生时间的不同,写生作品整体所呈现的色调亦是不同。最后,人之写生的主观性凸显创新。每一个人对世界万物的感受均有其主观性,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在主观意识上是具有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受其生活的地域、时代、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家庭的影响,比如,西方国家文化中认为白色是纯洁的、坚贞的,故而西式婚礼服以白色为主。在中国文化中认为红色是喜庆的、欢乐的,婚礼这种大吉之事当用红色为宜,并常常将白色与人的逝世等大悲之事关联起来。那么每个人所处的地域、时代等的不同形成特殊的主观审美,因这种主观之存在,当每个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时的感受亦是不同,写生就能充分发挥每个人对自然和生活的不同的感受,利于绘画的创新。第三,写生最能使人感受自然和生活之美。在写生中人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的体悟,能够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向往美,达到美育的目的——对美的感受和向往。人们往往进入美好的自然景色之中,总能发出内心的感叹,感叹自然的美丽,而对自然美的感叹不分人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这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美的向往。人类生活依然存在着美,当绘画者贴近人类生活、体验劳动实践、体悟人类情感时,将会发现人类生活之美。绘画者可以通过写生走出封闭的画室而走进大自然览无限美景,亦可通过写生走出封闭的内心而走向人类生活实际,发现人类生活之美。第四,写生是从刻板临摹走向创作的必经之路。任何学习绘画的人们,必将经过临摹到写生,再走向创作,创作水平体现着绘画者水平和对美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要真正掌握绘画必然要通过写生的锻炼,写生依靠着自身的眼、耳、鼻、舌、身、脑,通过走进自然和人类生活产生对美的理解、对造型的感悟、对光色的观察和对人类主观世界的感受。通过写生能够使头脑中对美的理解不断加深,不断掌握绘画技法和表现能力,不断积累绘画素材,为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写生走向创作进而走向美的体悟,这是实现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够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对幼儿的美育,让幼儿在美术写生活动中,观察自然和人类生活,体悟自然和人类生活之美,进而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三、建立以写生为主干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

(一)初步的探索

笔者基于以上的观察研究,在A校学前教育专业2019级学生的美术课程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正式实施写生课程之前,征求过过A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意见,少数老师表示不赞同长时间开设写生课程,就按照学校要求开展好简笔画等课程,达到学生能够会画的目的即可。多数老师(具有专业美术素养的)赞同开设写生课程,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写生课程开设经验。同时,笔者也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大部分学生对写生课程的开设感兴趣。在充分征求意见后,笔者在基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素描和临摹能力上制定了如下写生教学方案:课程教学时长总安排有360分钟,共计4周,每周90分钟。第一周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正式开展教学前要求学生在校园教师划定区域内拍照并根据教师建议选定上课时写生地点,准备写生工具;正式开展教学时教师在选定地点先用约40分钟示范风景写生作画步骤,然后让学生到自己选定地点开展写生活动,因这一周仅剩约40分钟的学生自己写生操作时间,便要求学生做到起稿、定型、上大色块的步骤,写生尺寸16开,写生2幅,呈现效果为色稿,在学生写生期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困难和绘画进度进行针对性指导,用约10分钟时间让学生将2幅写生色稿整体摆放好后,教师与学生对写生色稿进行共同评价反馈。第二周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学生在上一周选定的校园内风景写生地点绘画。给学生80分钟绘画时间,要求学生做到起稿、定稿、上色、调整、呈现的步骤,写生尺寸8开,写生1幅,呈现为完整写生作品的效果,在学生写生期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困难及绘画进度进行针对性指导。用10分钟时间进行教师与学生对风景写生作品的共同评价与反馈。第三周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正式上课前教师到校外风景较好的公园进行拍照选定地点,并供学生参考选定风景写生地点。给学生80分钟绘画时间,要求学生做到完整写生步骤,写生尺寸为4开,写生1幅,在学生写生期间根据学生的困难和绘画进度进行指导,教师同时在开课40分钟内示范作画,供遇到困难的学生前来观摩。用10分钟时间进行教师与学生对风景写生的共同评价与反馈。第四周的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学生在公园内进行自主选定风景写生地点,用70分钟时间进行绘画,写生尺寸为8开,写生1幅,教师提供适当指导,20分钟教师与学生对全四周的风景写生作品进行整体摆放和对比,并进行评价与反馈。

(二)有效的反馈

在第四周课堂结束前的20分钟,学生将全四周的写生作品整体摆放对比后,一致地发现自己的风景写生作品是活灵活现的、逐步提高的、进步较大的。学生反馈自己对绘画的信心、兴趣度及技巧均有提高,教师本人通过四周的风景写生教学见证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在写生中发现了有一些学生能够大胆地将自己对写生的感受、风景的观察、绘画的思考表达出来。在这样的反馈中,证明了写生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作用,人文性的缺失将在写生课程建设中得到补充,学生的美术创新力和绘画技巧将在写生课程建设中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美育在写生课程建设中得到充分的落实,这也将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美术活动组织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正希.学前教育专业写生教育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11):67+69.

[2]刘仁朋.回归美术教育的人文本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8):95-97+111.

第4篇:绘画课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一、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的特点

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是开放的,也是自由的。在高校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去探索,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进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现在绘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接地气,不再是追求宏大的教育体系,而更加深入到社会的需求,根据就业的需要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进行具体的构想,不再脱离实际。我们国家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有自己的特点:非常重视基础课,很多课程的安排以基础课为主。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和技巧进行训练。现今的教育中,越来越注重体现出人文情感,让学生能够感受艺术积极的一面,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绘画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西方古典素描为基础,对同学们进行基本功的训练。以上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国家的高校引进了西方的课程体系,而体现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不足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以西方绘画为主,学生难免产生定向思维的模式,学生认为绘画就是色彩和素描。在刚一开始入学的时候,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是水粉和水彩,然后同学们接触到了油画和丙烯材料,有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很多有关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比如说陶艺国画等课程,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一味让学生去临摹别人的作品。这一问题体现在众多的绘画课程里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照搬别人的作品,而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创作性,一个班级的学生的作品大同小异,通过临摹优秀的作品,能够学习作品中的精神,学习优秀作家的技艺,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加思索,那么这样的学习也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现在社会对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社会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绘画专业的学生来说也一样,学校要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做好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中国和西方国家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

对于艺术学习,哈弗大学研究得比较充分,哈佛大学认为这是一种认知的行为,另外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认为艺术和科学一样,是一种创造和增长知识的途径。在他的研究中阐述了现在人们忽略了对学生们进行美术教育,所以他打算在自己的教育中从零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在绘画课程里面有写生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和生活是离不开关系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要有很强的感受能力,另外也要有改变感受的能力。通过运用符号的能力把图画以及已知的对象和标记结合在一起,在他的研究中反对把审美经验等同于概念和语言性的知识。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是从外国引进的,根据西方的古典素描开设的。其中的课程并不完全是建立在我们中国画的基础之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建立在西方绘画基础之上,学生并不能真正的去理解中国画学习里面的精神,在作画的时候,仅仅注重一个形式,而没有达到传神。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在实践以及理论方面还有一些欠缺,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巧,进行艺术创造。但是很少有高校开设艺术批评美学等课程。由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家对美术的重视程度不如语数外。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把美术作为考试的科目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能力。现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提高,在培养艺术生的时候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让他们不仅会文化知识,还能够有专业技能,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三、高校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

1.进行整体的分析

高校里面的艺术专业比较独特,而绘画教学又是艺术专业中最重要的。高校的绘画专业和艺术院校的绘画专业不一样,高校在绘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艺术院校来说,绘画更加艺术化。高校里面在进行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体现人文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绘画专业和其它的专业相结合这一现象是我们国家高校的普遍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习得一技之长,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脱离实际,一味以绘画艺术教学,那么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很困难,有些学生就被迫转学了。高校绘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改革,充分利用自己学校的优势,优化课程,加强师资,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引进高级人才,不断完善教学的体系,各个专业之间能够有交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不断完善绘画专业的课程改革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国家站在了新的起点,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改变教学思路,不断与时俱进。对于绘画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也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好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绘画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好课程内容的安排,进行合理的调整。相关课程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给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利用艺术创作去宣传当地的形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绘画专业,如果要增强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提高相关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另外老师也要训练同学们的审美,带同学们到实地感受,增强同学们对大自然的敏感度。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很少有人能够塌下心来做一件事,长久地坚持去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大自然中感受。抛开外界的影响,增强同学们的创作能力。在绘画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提升绘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学校要和企业,当地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在政府的批准下建立写生基地,通过写生基地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的需要。老师带学生们进入写生基地创作,能够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前感受到社会的状况,做一下热身活动,另外也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用艺术的宣传提高当地的形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写生基地逐渐演变成了艺术家创作的地方,这是一种好现象,每年可以把绘画专业的学生带到写生基地实习。如果写生基地在民族地区,学生还能学习到当地的传统工艺以及服饰和文化,带同学们感受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各个民族的美,同学们用画笔体现出这自然的美,用镜头去表达民族的美。加强了同学们对美的理解。少数民族有很多民族特色的文化,比如说刺绣等。带领绘画专业的大学生到基地实习,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在教学改革中,要让学生合理地利用资源,配合民族特点,用自己的双手展现出艺术的魅力。我们国家的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是先天自然环境比较好,而且他们的风俗习惯也是我们国家的艺术瑰宝。高校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写生基地,带动老师和同学们到此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一种天然的环境,没有经过修饰的。所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创作,能够加强对当地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自然风俗,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如果写生基地在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地区,就要充分依托当地的经济状况培养高素质的绘画人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并且训练学生商业性绘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适应现在的就业环境,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解决这些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高校增加分析课程,针对艺术市场,给同学们讲解现在市场的情况,比如说艺术市场画廊的经营状况以及装饰画的创作,商业绘画的创作技法研究等相关内容。让同学们知道社会的需求,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当地经济情况的不同,培养绘画专业艺术学生的环境也不同。老师带学生到自然保存良好的地方去获得创作的灵感,带领学生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也要带领同学们到发达地区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感受艺术市场。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让同学们适应各种各样的需求,能够做到灵活应变。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绘画专业课程设计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需求去改革,让高校培养的相关专业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绘画专业来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同学们进行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让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让学生们学会先进的理念,不断进行创造,提高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老师带领同学们实习的过程中,让同学们知道绘画的市场行情,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的目标。总而言之,高校在绘画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老师一定要有大无畏的精神,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绘画专业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西荣.高校绘画专业教学现状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1):157-158.

[2]程晓堂,赵思奇.综合性大学绘画教学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13(05):279-282.

[3]赵雅静.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探讨[J].课程设计,2017,11(22):557-559.

第5篇:绘画课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术学科;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高校美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美术高考方式不断改革,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重点艺术专业院校改革力度大幅度增强,但目前尚未有一种新的可普遍推广的方式,因此目前美术艺考的形式仍然以光影素描和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把控衡量为主。这种模式具有其合理性,但一个较大的缺陷是,进入高校之后,学生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认知仅限“光影塑造”,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认知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发现在不改变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托特定课程,引入数码应用,可以弥补学生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协助学生完成对相关认知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训练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素描和色彩为主,这种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与艺术形式和表达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模式开始显现出其造型模式化、概念化和教条化等局限性。从高校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难改变高考美术沿袭的“短平快”培养模式和思维惯性,从而对绘画语言缺乏深入理解,对审美能力提升的方向也难以辨识,甚至出现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绘画语言也缺乏全面认知的情况。什么原因呢?显然,这是其沉浸在传统光影造型模式和缺乏完整知识体系架构所造成的。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王华祥教授提出的“将错就错”美术教育体系[1],正是针对这种传统美术基础教育弊端进行的绘画语言认知体系方面的改革。在传统美术基础教育下,学生迷失了基础教育审美思维的方向,也看不到传统基础教育模式的前景①,这导致学生对基础造型的重视度不够,兴趣度和认知度偏低。究其原因,这种困境无非是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过于侧重单一思维模式培养造成的,忽视了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和审美能力提升,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与融会贯通,最终陷入“道技分离”的困境。韦秀玉在《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绘画语言课程体系的建构》中说过,“在当代艺术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中,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地设置艺术教学内容、遵循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道’与‘技’的有机结合”[2]。韦秀玉虽然强调了对“道”的重视,但她仍然侧重于从课程设置层面展开,对绘画语言整体的“道”,即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方面,并没有展开论述。就绘画体系而言,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大“道”。相比而言,各细分专业的绘画造型方法和语言则更倾向于“技”或局部的小“道”。对局部的“道”进行深入挖掘研究,需要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大道”的认知高度下,才能让学生对美术基础教育的认知更加多维化和深远。当然,对这些局部“道”的每一项深入研究,也不断有力支撑学生对大“道”认知体系的构建。如此,也才能让学生看到美术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自由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综上可知,在当下课程设置暂时不能解决困境和问题的情况下,依托既有课改实验成果,完成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便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数码绘画应用的研究现状

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建构有多种途径可以达到殊途同归,只是每个途径必须足以概括绘画语言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数码绘画便很好地兼具了这种特征,是实现美术通识教育教学系统构架的有效途径之一。2000年以来,数码绘画及其应用已经被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如彭纲的《绘画的数字化生存———在高校绘画专业开设数字绘画课的尝试》[3]、唐丽丽的《探讨数字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4]和龚田华的《数码艺术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的内在联系》[5]等。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开始对数码绘画与现有美术教育展开思考,但因长期以来的数码设备保障和相关师资短缺问题刚刚得到初步解决,这些相关研究仍不能尽如人意。据笔者了解,目前探讨利用数码绘画来促进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较少。在当前数码硬件和软件实力均已增强,已具备研究推进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依然不能把数码绘画应用到学科通识教育中来,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错失教改优化机会,忽视时代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优化机遇。因此,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数码应用探索,是一种时代需求,也成为一种创新的价值投资。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培养。在新时代,推进现代化数码绘画教学和创新美术通识教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把数码绘画和美术通识教育的融合研究,另辟蹊径的同时,也是响应教育部一直倡导的强化美育号召。发挥数码技术优势,从而完成对绘画语言体系的完整架构和绘画语言表达能力的多维化引导,是重视对造型语言通识教育的领悟和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从美术教学来说,也可以使学生能够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拓展学生自由和多维的创作意识,强化大学生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从而开阔学术视野,形成美术应用转化能力,以适应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点。因此,把现代数码技术引进高校美术教学,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观念上都有着革新意义。

三、数码应用在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的可行性

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大都有国画、油画和版画等专业划分,并普遍采用“2+2”的学制模式①。两年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长期受美院模式影响,多以光影素描和外光色彩课程来完成学生的基础教育,对于绘画语言的综合性和全面性缺乏深入展开。这种情况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的现象,杨茜在《高师美术教育培养体制与中小学美术教师实际教学差距分析》一文中曾经进行过研究分析[6]。在这种“2+2”学制模式中,即使在两年分专业培养的阶段,其重点也多在于各细分专业的倾向性教学:国画侧重于线的语言造型,油画倾向于光影语言造型,而版画倾向于黑白语言造型。教师固然可以在教学中强调绘画语言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但因为每门课程有各自侧重的教学任务和重点,难以专门对语言的综合性要求进行重点分析和强化训练。这是造成综合性认知“蜻蜓点水”和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关于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笔者依托数码插画课程,大胆尝试并开展了实例研究,引导学生建立较全面的绘画语言体系架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大致如下。第一,数码插画等数码绘画,可以更直接地强调绘画语言和造型规律的直观和主动表达,完全契合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研究的“化抽象为具象”需求。传统架上绘画多重视造型的学科化细分,但绘画造型语言和造型规律比较抽象。如果没有对绘画语言的深刻认知,常常被具象的绘画形象、绘画主题和叙事内容所吸引,从而无意间对绘画语言本身“视而不见”,导致学生缺乏对绘画语言本身的鉴别、应用和分析。而数码插画的造型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弊端。数码插画造型不但在多元化表达上综合了国画、油画和版画等多画种综合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更直观地使学生在绘画构成的经营、色彩的主动归纳、原创性造型的主动表达等方面均得到强化。在处理绘画语言过程中,也更直观地强化对比统一、疏密节奏、绘画元素处理等造型规律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绘画语言学习的直观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是说,学生在绘画语言主动应用上避免了传统绘画培养模式“重形象、轻语言”和“重再现、轻创造”的弊端,从而更加重视绘画语言的纯粹度和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高度,实质上,强化了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第二,数码插画造型手法兼具综合性,适于开展绘画语言的综合性研究,从而能有效落实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数码绘画利用数码硬件和绘画软件,不需要传统画种必需的复杂材料准备和消耗,压缩了各材料复杂性能的掌控过程,更易于把研究重点置于绘画语言通识性教育目标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做到事半功倍。另外,数码插画软件已具备非常丰富的虚拟画笔(“笔刷”),既拥有油画细腻过度的笔刷和粗犷肌理效果的笔刷,也具备传统国画奔放写意的水墨笔刷和接近国画工笔类工细的喷枪笔刷。同时,数码笔刷还可以模拟不同刻刀效果的笔刷和各类线条笔刷,且软件还具备套色版画所需多图层叠加的优势,操作也更加简便直接。当然,数字绘画还具有各种其他诸如滤镜、色彩属性调整、锐化、虚化和模糊等数字化处理功能。以上这些优势,是传统绘画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如此,诸如英国的大卫·霍克尼和法国的让·朱利安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油画和插画艺术家,也开始采用数码绘画来从事自己的绘画创作。第三,数码绘画采用电子教室和多端互联技术授课,更侧重过程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助于兼顾授课集体和个体教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掌握,更易于落实美术造型通识教育的全面实效。数码绘画教学依托计算机实验室进行,而计算机实验室大都在建设初期就完善了教师机和学生机的局域网互联,便于教师与学生资源共享,这在十年前便已得到普及。尤其是近年来建立的数码绘画实验室,更是实现了手机、计算机、电子黑板、投影仪、无线音响等多客户端的有线或无线的互联技术,大大方便了教学的顺利展开①,所以数码绘画教学可以实行线上和线下混合范式教学,极大拓展了教学空间和可利用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有利于推广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教学。另外,近年来数码绘画实验室更是普及了伽卡他卡电子教室、联想电子教室软件、极域电子教室等上课软件,这些软件可以被师生轻松操作使用,极利于数码绘画教学的展开。首先,电子教室便于集中授课并共享屏幕,避免了多年来美术专业师生们对于投影仪和电脑端在色显、分辨率和清晰度等方面的差异问题,让相关视觉艺术的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其次,电子教室软件具有实时监控学生端操作的功能,教师只需要利用教师机客户端调出屏幕墙,而不必诸机巡视,便可轻松查看学生们的数码绘画实践情况,而且还可以选择屏幕墙上任意一位同学的屏幕,进行全屏查看,以发现学生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辅导,非常有利于美术通识教育教学的因材施教和过程教学;最后,电子教室还有很多其他加强师生互动的功能,诸如点名、举手、提问、收发电子作业和教学资料等功能,极大发挥了数码绘画教学的效率优势和数码优势。第四,当前数码绘画技术的普及和成熟,有利于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推广。数码科技发展尚未深度突破之前,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很多关于数字化教改的课题都很难顺利开展,即使有部分领域的创新研究,也会搁浅在推广难度方面。2000年以来,数码绘画技术在现代3D数码游戏和影视制作等领域的新时代需求之下,逐步取得了极大突破。数码技术本身不能自觉使人具备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所以美术人才仍需经历美术造型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且这个结合数码绘画技术的培养过程,通常综合了几乎所有传统美术学科所具有的造型培养需求,也就是说,数码绘画训练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方面更具备优势。因此,也无意中形成目前数码绘画可全面参与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研究基础和时代背景。这个新时代背景下,顺理成章地引起美术教育研究的学者对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改革所带来新机遇的重视。而且,凭借当下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成熟发展的环境优势,数码绘画对美术通识教育的优势也开始彰显,所以数码绘画与高校美术教育的综合研究也不断涌现。目前,这种研究得益于研究者敏感的学术嗅觉和时代需求,同时也得益于现代数码绘画的成熟基础。但致力于研究成果推广的学者不多,据笔者了解,目前只有上海的管郁生等少数学者还在努力坚持着,所以说,推广普及任务还依然艰巨。近年来,数码科技和美育的结合方面开始取得了新的景象。首先,教育部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加强了美育和美术通识教育引导,积极推广美术教育改革,从中小学开始,在教材中不断增设民间美术、东西方绘画、计算机绘画和生活中体现出的艺术语言等相关内容。美术教育改革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高校美术课程设置改革和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推广。其次,目前数字绘画已取得普及性推广。2000年之前,数码硬件上多用于图像制作、校色和排版等方面,在自由绘制方面却存在诸多制约,且数字储存能力方面也不具备,导致数码绘画与传统架上绘画有很多难以沟通之处。目前,数位板、数位屏、数码软件和计算机、iPad的普及和应用,形成非常接近传统绘画的自由绘制功能,并在多方面具备很多不可取代的优势,具备了数码绘画与传统架上绘画的多方面融通。近年来诞生和更新的SAI、Painter等电脑数码绘画软件和Procreate、Astropad等平板电脑数码绘画软件,都为数码绘画的普及做足了基础保障。最后,当前高校在新型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也得以不断推进,形成绘画语言通识教育在数码设备上的有力保障。目前,河南省很多高校都建设有数码绘画电脑机房,尽管多为美术设计服务,但作为硬件,自然也可以为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推广所利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拓展了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功效和建设价值。当然,目前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数码绘画应用研究还处在初期阶段,有待业内人士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就河南省而言,部分高校利用数码实验室成立了数码插画实验室和数字造型实验室,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数码绘画师资匮乏,愿意致力于数码绘画推广的学者寥寥无几。因为现有数码绘画人才多被网络公司、游戏公司和影视公司的高薪所吸引,师资力量很难流入高校。基于这个原因,2017年至今,河南省教育厅也曾联合WOCAM中国公司,对高校在职教师进行了数次的数字艺术培训活动,跨越传统绘画材料和学科领域,着力引导了数码绘画对高校美术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介入。这种活动为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搭建了桥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华祥.我的素描观以及教学方法[J].美苑,1994(1).

[2]韦秀玉.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绘画语言课程体系的建构[J].西北美术,2016(3).

[3]彭纲.绘画的数字化生存———在高校绘画专业开设数字绘画课的尝试[J].美与时代,2005(11).

[4]唐丽丽.探讨数字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4).

[5]龚田华.数码艺术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的内在联系[J].美术文献,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