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绘画中的色彩知识精选(九篇)

绘画中的色彩知识

第1篇: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摘 要】水粉画对绘画者要求并不高,其具有鲜艳的色彩,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水粉画教学变得尤为普遍。本文将水粉画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观察色彩,表达色彩,创作色彩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提高大班幼儿水粉画创作能力与色彩感知、运用能力。

关键词 水粉画;色彩;兴趣;能力

水粉画是一种以粉质调和水进行创作的绘画方式,具有色彩鲜明、覆盖表现力强等特点。水粉画特点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水粉画不需要幼儿掌握过于复杂的绘画技巧,且容易表现,深受欢迎。所以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水粉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利于培养幼儿对颜色的感知,提高幼儿观察能力与色彩运用能力。教师需要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在大班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水粉画教学活动,让大班幼儿水粉画作品增色添彩。

一、引导幼儿观察感受色彩,培养创作兴趣

1.观察感受色彩

色彩是绘画的基础,学习水粉画也会让大班幼儿很好的认识色彩。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颜色基础,水粉画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对颜色透明度产生良好认知。大班幼儿依然处于直接的视觉形象决定事物兴趣与感受阶段。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符合大班幼儿兴趣的作品,引导幼儿进行欣赏。通过网络较多的创作素材,例如卡通动漫人物,色彩斑斓的景色,可爱的动物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对颜色的感受。

2.培养幼儿对水粉画的兴趣

幼儿绘画学习受到感情支配,如果教师培养幼儿的水粉画创作兴趣,则利于幼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积极主动,专心认真的学习状态。尤其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激发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丰富绘画内容,鼓励孩子用笔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游戏化绘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更多知识。为孩子展示色彩斑斓的游乐场等图片,激发孩子对色彩的热爱。教师要求孩子进行服装设计绘画,可以为自己设计,也可以为家长设计,也可以老师设计,以此开展服装设计“比赛”。然后邀请孩子对作品进行投票选举。提高孩子对水粉画的兴趣。

二、鼓励幼儿表达色彩,激发创作灵感

1.表达色彩

受到光线影响以及人自身因素影响,色彩不是固定不变。教师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喜爱的颜色,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色彩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意识。教师向幼儿展示莫奈《睡莲》、《池中睡莲》等一系列作品,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时期,同一景色的色彩变幻。借助张大千《金笺山水》、《黄山文笔峰》等作品,让幼儿感受我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又感受光线与色彩的魅力。引导幼儿表达色彩时,教师需要充满耐心,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以“行道树”为例,询问孩子对行道树的色彩印象。有的孩子说是绿色的,有的孩子说不仅有绿色,还有红色的花,黄色的花。有的孩子说到了秋天就变黄了。带领孩子到户外感受自然颜色层次,鼓励孩子用颜色表达自己的所见与所感。

2.塑造良好绘画氛围

教师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验,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绘画氛围,让孩子亲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颜色,才能引导学生绘出生动、充满情感的作品。孩子们在初期创作时间,缺乏充足的创作技巧,但是也能绘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但是也会存在缺乏绘画素材的情形。教师先与孩子分享了自己的周末生活,然后询问问孩子,周末是怎么度过的?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有的孩子与大家分享周末生活的乐趣,有的孩子说,周末没有做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然后鼓励孩子通过绘画表达自己有趣的周末或者自己理想中的周末活动,或者最想在周末做的事情。通过氛围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帮助孩子积累绘画素材。

三、鼓励幼儿创作色彩,提高色彩辨识能力

1.创作色彩

孩子们是充满想象力,教师需要细心呵护孩子的感情,不要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大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令人惊奇的颜色。针对大班幼儿,教师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绘画技巧引导,例如颜色渐变覆盖、点彩画。为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激发孩子创作激情,教师可以借助孩子熟悉的事物,进行绘画技巧训练。例如借助云彩,进行明度渐变练习。借助植物景观,进行色彩纯度渐变等。也可以鼓励孩子运用想象力进行色彩创作,并非局限于自己所见所感。鼓励孩子大胆绘画,抒发感情的同时,掌握色彩变化规律。为提高绘画能力,色彩能力提供服务。

2.做好色彩辨识工作

色彩是孩子们表达情感的基础。受到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等影响,成年人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思维方式。教师不可以压制孩子们的色彩辨识度、色彩想象力等。在孩子们掌握调深或调浅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画笔颜色,表达自己印象中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可能会选择蓝色,也有的孩子运用了浅黄色等等。在孩子绘画作品基础上,进行色彩辨识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认识更多的颜色。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色彩较为简单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了解颜色。也可以借助生活照片,拉近孩子们与色彩之间的距离,强化孩子们的色彩辨识能力。在孩子们掌握基础色彩后,教师可以进行色彩配色教学活动,例如红色配黄色变成了绿色等,让孩子们感受色彩的魅力。

四、结语

通过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发现水粉画教学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幼儿对水粉画的喜爱。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颜色,而且逐步掌握色彩知识与绘画技巧。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孩子观察感受色彩,表现色彩,创作色彩,逐步培养学生绘画兴趣。为大班幼儿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激活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生活,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地提高孩子绘画能力与色彩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陶莺.赏画创——幼儿水粉画教学三部曲[J].山东教育,2013(Z6)

第2篇: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关键词 色彩理论 现代水彩画 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水彩画是水与彩的搭配关系,色彩在水彩画中占有重要地位。水彩艺术越来越丰富多彩,色彩理论开始广泛运用到水彩绘画中。绘画是画家有色彩感觉的记录,他们通过对实物的色彩感知,将色彩的元素和视觉形象通过一幅绘画作品来表现,通常作品中蕴含着画家的认知和情感。色彩的运用充分体现出画家的色彩感情和想象力,因此,水彩画家应该对色彩本质有所了解,从理论认识上提升艺术品质,达到一个高度,指导和引领艺术实践活动朝向无限发展空间。

1色彩理论的发展演变

在我们生活中,色彩焕发着神奇的魅力。随着我们对色彩的进一步认识,面对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我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思维,通过判断、推理、演绎等思维能力,用规律性的语言揭示直观感受的色彩印象,从而形成色彩的理论。

早在中世纪,学者们从宗教就开始研究光与色的关系,中世纪的美学开始运用色彩到宗教建筑和壁画中。17世纪之后,牛顿用棱镜分解出光谱后,从此对于色彩的研究极具科学性,后来的色彩理论和学说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到了20世纪,色彩理论用于绘画实践中,主要发展表现在抽象艺术运动中,代表人物有瑞士色彩学家伊顿,他创作了一本色彩学专著《色彩艺术》。在我国古代绘画中也能发现前人对色彩的研究,随着近现代中国绘画色彩表现得多方位探索,东西方色彩理论开始交融发展。当代画家在色彩表现上汲取了中西色彩观念的优点,将色彩理论运用到绘画中。多元的色彩观念,创造了新时代的艺术魅力。水彩画是年轻的画种,在色彩理论的运用上却始终紧跟时代的发展。

绘画中画面的色调、物象之间的的色彩关系、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具有质感、体积感、空间感、光感的现实物象。绘画中通过色彩的调节能够使现实物象达到想象中的效果,所以培养对色彩的认知感受力和驾御表现力,通过现代人拓展色彩的全面丰富性而发展的各种绘画表现形式,证明人类色彩应用与理论研究一直随着人类进化的过程而深入全面发展。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外各自的发展领域里,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国内外的色彩研究让我们深深受益并影响色彩理论运用的发展。

2色彩在水彩画中的功能性

水彩画区别于其他画种其魅力在于水与彩结合,追求流畅、自然、绚丽之美,充分运用多样的色彩美展现出实物形象的生动性。水与彩的交融,呈现出自然天成、亦幻亦真的艺术效果,不同色彩的碰撞组合,丰富而生动的艺术特征,让水彩画有了生命力。可见,色彩在水彩画的绘画中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果。

水彩画家常常抓住事物形象的特征,通过色彩的表现绘画中的真实情感。金黄的麦田、粉嫩的花朵、碧绿的湖水、火红的朝霞都给人们以不同的情绪体验,色彩的表现力使得绘画更加动人。无论是浓烈奔放,还是清素淡雅,色彩都是自然真实的写照,水彩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感情渲染自然事物,将色彩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水”与“彩”的融合,富有具体抽象之美,给人以丰富的视觉盛宴。

色彩的运用很讲究。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我们通过绘画感知色彩的温度,像红、橙、黄的暖色调,光度与色度明亮的色彩,常常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而那些青、绿、紫的冷色调,光度与色度弱的色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同时,色彩可以用来塑造形体,比如说给画中某一物件上三次染料,颜色在画上沉淀下来形成厚重的色调,利用饱和的颜色让事物的造型更稳重结实,质感真实,饱含着明烈的个人情感。

3色彩理论对于水彩画发展的意义

色彩是构成视觉形象的最基本要素之一,缺少色彩也就缺少艺术之美。色彩是一种独具表现力的语言,依靠明亮度变化、对比、调和来描绘万物情感。水彩画的色彩规律与其他画种用色规律大尽相同,但水彩画加入水分,色彩上鲜艳程度必然会有所减弱。水彩画在色彩上不可能要求和油画一样达到丰厚逼真的视觉效果,对于色彩的把握上,追求单纯又不失丰富,讲求概括与提炼。

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不仅取决于画家艺术天赋和性情,还关系到画家的知识经验、作画技巧和生命长期积累的悟性。色彩理论是由其他领域迁移到水彩画的运用中,这就需要画家对色彩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色彩理论的个人感悟。只有深刻理解色彩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提炼出精华,创作出好的作品。

色彩理论不仅是人文科学,更是自然科学。利用自然的太阳光,通过光谱影响人的视觉。色彩理论与物理光学、视觉生理学具有相关性,色彩理论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是学者色彩研究的理论成果,包括了色彩温度、色形联觉、色触联觉等分支理论,这些色彩理论对水彩绘画有指导作用。借助于色彩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它和绘画结合起来,让我们系统各种颜色在绘画中的运用达到深层次的认识,提升画家的绘画水平,从而指导引领着我们较为全面表达出色彩情感,使得艺术创作活动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4现代水彩画色彩发展新思路

现代水彩画,纳入了各种元素,凡是在现代所产生的都能通过水彩画表现出来,现代水彩画继承了水彩画的表述功能,同时又兼具现代特质,表现功能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具体形态减弱,抽象形态的作品增加。色彩在事物写实的要求降低,而在情感流露上愈显重要。所以,在水彩画的创作中应该注重色彩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表现力。

水彩画以水为脉,以彩为体。不仅我们要着重于色彩的研究,也不能忽视水的作用,色彩与水交融才构筑一幅动人的水彩作品。水是水彩画画种的灵魂所在,水赋予色彩以生命,使之透明,使之清澈,使之流动,是创作一幅好的水彩作品的关键。在特定的创意精神驱动下,让情感的律动借助水色流淌、 扩散,在聚集和分解过程中,纵情挥洒、畅叙情怀、因势利导、浑然天成、其色或浓或淡、虚实相间、朦胧飘渺、犹如弗林特。

水彩画以光为形,色彩的形体得以超然。没有光,最好的表现也是空中楼阁;没有光,最美的色彩也会在一片漆黑中沉沦。光是万物之灵,光给了色彩以展示自我的空间舞台。于是形体的概念随之而出,形是作品主题的寄居体,是作者传达构思的桥梁,无,再好的水味也会成为空壳,最美的色彩也会被暗夜吞噬。

水彩画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画种,对于绘画的技巧性要求极高。根据绘画处理好色彩关系,突出主体事物的色彩、形状、明度,水彩画的色彩运用借助于不同的画法,如干画法,湿画法;滴、喷、撒、拓、印、水渍、作底、蛋彩……以及不同的用水、用笔才得以完成,像王肇民的很多作品是借助用笔得以实现的,林的很多画法都是运用了水渍。因此,色彩的理论的运用,不仅要注意各种色彩间关系,还要注意与水彩绘画的画法、特殊技法、用笔、用水等。

色彩理论在水彩绘画中起到指导作用,也是色彩绘画的基础。对于水彩画的创作,必须建立在色彩理论的认识基础之上,将色彩理论运用到实践,在绘画中用实践去丰富理论。可以说,色彩理论与水彩绘画相辅相成。现代水彩绘画的发展离不开色彩理论的支持。对色彩理论的深入研究,不仅给色彩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改变,也为水彩绘画打开新思路。现代水彩画的发展基于色彩理论的研究,发展潜力无法预估。

5总结

艺术家们借助自己独特的艺术才华,将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情感以及精湛的绘画技巧,在水彩画中表现天人合一,自然流畅,赋予大自然动人之美,让色彩的神韵触动人们内心深处。色彩理论运用其独特的魅力,将水彩绘画带入新的发展境界,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谭政.水彩画色彩应用与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08.

[2] 任晓婷.色之神韵―中国画现代色彩观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1.

[3] 乐建敏.中国现代水彩画的蜕变发展[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08.

第3篇: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自从印象派发现并运用了色彩的光色因素,油画便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绘画的视觉经验,从传统绘画强调形体的“真实性”转向了对色彩韵律的研究,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视觉主导,摒弃了传统绘画对题材的注重,转而增强了色彩的精神力量,为现代主义绘画在色彩上的探索打下了基础。在现代绘画的演绎中,色彩因素的极致发挥使得色彩挣脱了现实世界物象的束缚,为人们呈现了视觉盛宴,和造型一起承担了对绘画精神、情感的承载。对于油画教学而言,“如果说素描是油画的骨架,材料和笔触塑造是油画的肌体的话,那么色彩无疑是油画的血液”。①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空间造型中的色彩,关系到油画的审美品位和标准。色彩是油画的精神,也是油画艺术的魅力所在,失去色彩,油画也就失去灵魂。色彩是绘画造型的重要课程,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就经历过水粉科目的高考培训,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用,有一定的色彩表达能力。高校一般先设水粉静物课程,让学生在更进一步掌握色彩的原理和表现技巧后,再进入对油画的学习阶段。 但在油画教学中,色彩的色域和色彩表现远比色彩基础阶段复杂,学生在对油画材质性能不能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将更多精力放在对形体的塑造上,而削弱了对色彩的关注。在学生学习油画色彩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学生对于油画作品的观看和临摹都来自网络图片和印刷书籍,学生见到原作并加以学习的机会不是太多,尤其是地处二、三线城市的高校学生。这种印刷色和计算机显示器色彩并不利于对学生色彩素养的培养。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类鲜艳的设计色彩随处可见,这势必对学生的色彩体系产生影响,使得本就善于网络“生活”而缺乏观察自然的学生在油画课程学习中只对物体的固有色最为敏感,而缺乏自我的色彩体系意识。受传统写实绘画教育的影响,学生将油画色彩的概念简单地理解为覆盖在素描上的颜色。针对学生在色彩认识中的种种误区,在油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素养势在必行。 一、西画色彩体系的强化训练 学生在之前的基础训练阶段一般都能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运用,但为什么学生作品难以达到色彩上的和谐?在表现空间造型中,要达到近乎本能地利用色彩关系,除了敏锐地观察和感受色彩之外,还要理性地分析空间中的色彩。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色彩关系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色彩功能的理解,在作画中具有理性的色彩分析能力,让色彩素养成为绘画本能。一是加深对色彩明度的理解。不懂得色彩的人,往往只盯着色相,不注重明度和纯度。处理任何色彩问题,明度都是基础。明度关系不等于纯黑白关系,在素描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色彩明度转化等练习培养和深化对明度的认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多幅练习,转化伦勃朗绘画中的色彩明度对比关系,比较不同明度色彩对画面的具体影响来认识色彩的功能。二是培养色彩纯度的意识。鲜艳的色彩设色并不难,难把握的是色彩的“灰度”,以及各灰色间纯度的对比关系。学生应结合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比较分析,找出大师巧妙运用色彩的纯度对比的方法,将色环中同色系、相邻色系和补色系概念同时融入作品进行分析,概括出色彩纯度对比强、弱的一般处理手法,并结合自己的小幅练习强化对明度和纯度的认识。三是体会冷暖对比的魅力。好的冷暖对比是一幅画出彩的地方,也是色彩平衡中的变化因素,往往也是画面色彩让人回味的地方。运用冷暖对比来表现体积和空间,其价值在于它可以不依赖素描中的明度因素,更主动地发挥出色彩的表现力乃至体现油画的品位。这一点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色彩冷暖对比的优秀范例进行积累,分析什么样的对比度在油画的表现中才是“适当”的。此外,学生可以多观察自然,从中积累色彩素材。如,春天盛开的桃花和刚发芽的绿叶是非常协调的一对冷暖对比色。 二、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熏陶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历史悠久,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汉唐时期的丝绸制品;从“唐三彩”的釉陶到宋元的青花瓷、敦煌的彩绘壁画,以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粉彩、景泰蓝、珐琅彩釉;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到各民族丰富的服饰色彩,以及民间艺术、建筑彩绘;等等,整体构建了我国传统色彩极为丰富的精神内容和色彩观念。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里,重新发现传统色彩的文化价值,从传统的“五行”色彩学、“五色”审美观中汲取营养,能促进学生传统色彩素养的提高,为中国油画“造血”。中国画以色彩为传神手段,既是外貌的神态印象,又是对本质与全貌的综合快速直觉,中国画体现大象无形,讲究随势赋彩、随神赋彩、随节奏赋彩,把色的单纯明度、色的意象、力的节奏发挥到极致,如此几方面的合力达到了色的极致。可以说,中国色彩通过色彩的传神在意象上的魅力与西方色彩表现自然真实的深度同样具有震撼的力量。在油画教学中,教师应穿插对传统色彩的讲解,以课后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查阅和欣赏传统色彩,以形成潜移默化的色彩影响。 三、色彩情感的兴趣培养 由于人类文化历史生活的积淀,色彩自然使人产生情感。画家利用色彩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色彩在表现真实感和抒感等方面,具有其他造型因素不可替代的优势。现代艺术对色彩的要求是个性化的,需要有内涵和创造性。色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用色彩表达情感,掌握不同色彩所代表的特殊心理感受和联想经验,促使学生在油画中抒感、表现意境,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色彩的主动性、提高色彩素养的好方法。例如模仿名画,教师可以为学生摆放静物,让学生通过写生体会原画的色彩趣味和思想情感,在色调重构中根据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经验,感受、想象、体验和理解大师的情感,甚至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改变和重构作品的内涵,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实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色彩更具表现力。 四、寻找自己的色彩体系 色彩体系本是被运用于现代色彩设计的配色系统,也被称为“色立体”,其将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个属性有顺序地进行整理和分类,组织成有系统的色彩体系,并借助三维空间表示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关系,目的是让人更容易理解色彩三属性的相互关系,帮助色彩设计者拥有丰富的“色彩词汇”。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不同,每个人都有主观色调,对色彩的要求不是标准化和可操作性,而是色彩体系的个性化和感染力。但在油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进“色彩体系”概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独特的色彩体系,丰富自己画面的色彩语言。这相当于每人自编一本“配色词典”,个人对色彩的偏好、习惯、情感、认知不同,在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的表现上定会呈现不同面貌,所以每本“词典”都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色彩喜好,并在色彩素养的积累中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色彩运用的雷同,也对其早日形成个性化的色彩语言很有帮助。#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色彩是绘画本体语言,是构成某种艺术情调和风格的基本要素,是有效地刺激视觉神经、生成特定情绪美感的重要手段。

第4篇: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关键词: 色彩 写生 整体色彩观

色彩是绘画中的艺术语言,是表现魅力的艺术语言。色彩写生是可以再现自然、生活的真实感人的手段。在绘画过程中,要正确掌握客观物体的色彩发展规律,提高色彩的分辨能力和使用色彩造型的能力,这是色彩写生的关键。因此,要提高作画者的色彩写生水平,不仅要强化色彩意识,还要掌握色彩写生的整体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现实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可以用色彩表现出来,同时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每一种物象都有其独特的颜色,并将自己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二是任何物象都与周围环境是统一和谐的。无论是静物、人物,还是风景写生,既受到光源影响,又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在写生练习过程中应当“多思”,避免盲目实践,用色彩理论知识帮助指导,观察分析色彩表象,时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观察分析物体的色相、明度、纯度、色调冷暖,分析构成画面的基本因素、物象结构、形体、主次虚实和光影明暗等。因此,只有绘画者认真观察分析,才能分析出绘画的自身趋势,并减少作画的盲目性,才能把有限的色彩运用到具体绘画中,以避免费力做无用功。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理解色彩的内在联系

我在色彩写生教学中常遇到以下这种情况,学生认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不假思索地将看到的景色及影像画出来,这样的激情行为往往导致对画画技巧掌握不够清楚,不用笔不能掌握事实的真正面目,导致绘画时抹来涂去、反复修改,直至半途而废。因此,色彩写生,特别对初学者来说,单凭感觉表现千变万化的色彩是很难奏效的,重要的是对描绘物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每个物体的色彩都是由光的照射形成的,没有光的照射就不会形成色彩。色彩借助光的刺激给人产生视觉效应,光是其发生的原因,色是其感觉的结果。色彩与形体是绘画的重要因素,它们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是形与色产生的形象使我们获得了艺术的享受。

二、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意识

每一个艺术生都知道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是色彩绘画三要素,进行色彩写生时,学生必须淡化“固有色彩”的影响,强化色彩的组合顺序和利用不同色彩组合的可变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三个因素在描绘物象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方面而起的色彩变化,才能获得生动丰富的画面效果。那么什么叫“固有色”观念?因为“固有色”以其“固有”而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如黄色的橘子、红色的苹果,形成牢固的观念。所以,写生中固有色成了色彩写生中的“拦路虎”,致使学生被“固有色”牵制,而捕捉不到“固有色”被光源色、环境影响后物体的色彩变化,画不出正确的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因此,教学中应该淡化“固有色”的观念,强化色彩意识。教师应该利用学习的机会多让初学者画一些颜色浅一点的物体,并利用光学原理将这些物体放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多角度观察有色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认识了解“固有色”为浅色的物体在不同光源和环境下呈现出来的色彩变化,启发学生认识了解物体的颜色是随光源和环境色彩的变化而变化的,丰富色彩的感觉。

三、利用艺术固有的规律,探索色彩教学新方法

绘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首先立足于美术自身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学习美术的愿望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总结出适合学生特点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新路子。在美术色彩课堂教学中,面对一幅作品进行讨论,利用画面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分析每个人对同一幅画的观察力,并从不同角度谈谈各自的色彩感悟,大家畅所欲言,以画说画,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师生平等探讨的气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要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观摩、实验、写生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色彩规律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观察色彩,从而掌握好色彩运用规律。

四、要求在写生中观察色彩的个体及整体

要在真实的写生中强化学生的色调意识,让学生看到事物形状和色相、彩度、明度、冷暖等色彩关系,并能整体概括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多角度观察,不是看到一笔画一下,更不能孤立地盯住一个点画,而要结合整体环境。写生中的整体观察是理性看待事物的真实环境,即在色彩理论指导下观察,有超前意识。通过整体观察,比较不同光线反射下色彩的组合,找到画面的主体视觉中心点,这样才能把要描绘的各种景物按主次、远近、虚实,摆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画面,把握色彩关系,表现出空间的瞬间色彩现象,成为一幅好的写生作品。

五、用“色彩”的搭配衬托画面

第5篇: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绘画色彩随之进入自觉精神层次的初期,由于人类对外在色彩性质的认识刚刚开始,所以色彩更多地被用于象征和装饰。宗教产生的巨大精神影响使绘画方向转入通过宗教活动体现出的色彩装饰和象征,在这两个方向,色彩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如教堂内彩色镶嵌的壁画和阳光透过彩绘玻璃长窗发出的光彩带给人们色彩知觉以强大的精神影响。这段宗教时期中,由于宗教绘画色彩造型大都必须遵循着固定的程式,不得不使色彩受到某种限制,阻碍当时的画家发挥其艺术天性。即使如此,宗教使绘画在色彩象征和装饰中,仍然帮助画家发现色彩的感觉――感情表现力,如拜占庭艺术所产生的具有东方艺术特征的庄严辉煌,显示出当时那些精神初步自觉的画家,在中由于受限而产生的初步自觉的精神创造力。如人们透过彩色玻璃窗创造灰调和补色的存在。当然在这一时期,人类在绘画的其它方向,比如对自然色彩的摹仿与色彩感情表现则相对弱一些。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人类全面实现精神自觉的开端,自此,伴随人文主义思潮,加之艺术家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社会尊重,促使人类开始在精神层次上自发展开色彩的精神自觉。从此,色彩中的明暗对比以及色调作为绘画色彩的研究方向。它的产生弥补了以往平板式色彩构成的不足。

19世纪,科学主义的盛行,体现在绘画色彩方面的表现为牛顿的色彩科学为色彩全面自觉提出坚实的依据,浪漫主义画家据此开始有自觉意识的色彩感情表现。直到,19世纪初歌德发现主观色彩提出“我们周围有光也有色,但是我们自己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于是经过印象主义思潮之后,至20世纪初,西方绘画实现了人类色彩、感觉、感情和想象在精神层次里全面自觉的自由。

与西方绘画色彩发展过程不同的东方绘画则是走向另一个艺术方向。

东方的绘画色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东方绘画在百家争鸣的文化气氛和精神影响的基础上不断出现新的繁荣景象。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传统的中原绘画结合了西方传来的佛教绘画艺术。汉唐时期的画家开始施以重彩进行绘画,全面突破自发精神层次的色彩自由,实现了绘画的色彩自觉。

东方绘画与西方不同在于东方画家可以从自发的绘画色彩本能升华到自觉的色彩表现,这种变革从三国时代便萌发了,被称为“乱世”的三国,社会动乱,群雄争霸,促使绘画艺术开始对自身价值的关注。其开始自觉的最明显的标志,是这个时期中国出现反映绘画艺术自律的画论和至今仍对绘画发展产生作用的著名画家。

东方绘画在魏晋时代出现以“传神”和“气韵生动”为主要特征的绘画美学理论和绘画品评标准以及据此创作的绘画技法。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论,《世说新语・巧艺篇》中提到:“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其中“传神写照”成为东方绘画的评价标准,展现出画家对所画物象外形到内在精神的掌控能力。此后,南齐谢赫又提出绘画六法论,首要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在“六法论”中“随类赋彩”便是绘画品评中对色彩的要求,反映出当时画家追随自然色彩的倾向。姚最在《续画品》谈到谢赫时说他“点刷精研,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另外,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之议。这些言论都证明,魏晋、南北朝时代画家自觉地开始研究绘画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并把色彩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纳入绘画理论体系之中。

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创立佛教绘画样式“张家样”,该样式结合天竺画法,用青绿色的不同明度,以绘画色彩表现凹凸感,绘制出令当时世人惊异的绘画效果,反映出当时画家着力突出色彩特征的创作倾向。

至唐代,中国绘画盛极一时,各种画法,绘画思想多样,蔚为大观。山水画在唐代的崛起,反映中国古人在自觉的绘画审美意识中,一方面注重审美意象和笔墨形式,另一方面感觉和感情也变得具有明显的个性。王维的《山水论》反映出画家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地体悟。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画家在感、知、情、意诸方面的综合妙悟力。可以说,东方绘画自魏晋时代开始,文人士大夫阶层在重意象表现中,从单纯的描摹形象到渐渐增强笔墨情趣意味。至唐代,绘画的色彩表现达到重要位置,以重彩为特征的绘画达到高潮。唐代之后,这种以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画在宋代出现于花鸟画中,但画家的色彩感觉、感情和想象没有得到更大突破。此特征最终形成东方绘画的审美特征。

我们将东西方绘画进行一番对比,可以说,东方人更早地发现绘画艺术的感情――想象意味,这种想象意味达到了展现主体内在意象表现的绘画要求。但是涉及到色彩感觉的发展程度,在汉唐时期实现五彩纷呈的金碧山水,宋代花鸟画的斑斓之后,一直没有更高层次地展开对色彩全部本质的探索,因而在色彩上没有能够实现气韵生动这一绘画品评标准。

第6篇: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二十世纪的色彩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运用表向的色彩感知与体验,而是更进一步的提升和揭示色彩的内在感情与需求以及色彩想象与色彩意象。色彩绘画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主要表现为绘画过程中的直觉感应,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家更突出的直觉表现是传达色彩情感与想象。绘画能够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人们考虑到了艺术鉴赏家们对 16世纪威尼斯绘画以及 17世纪佛罗伦萨绘画的评价,或者考虑到了 17世纪的关于造型和色彩的优先权的学术争论,然而关于这个问题到了二百年之后才有了结果。近代长期以来,色彩在造型中被认为是主导因素,因此也就可以直接从绘画艺术的现实情况中得出关于绘画能够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答案――那就是表达: “色彩的感觉”。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和作家狄德罗就已经认识到:“素描使万物附之有形,色彩使万物具有生命。 ”随后受到十七世纪荷兰画派及英国画家康斯塔伯启发的巴比松画派画家倡导“面向自然写生”的主张,直接在户外写生,再将作品带回画 室完成,忠于表现眼前自然环境,画家调色板上的色彩逐渐丰富起来,而在绘画中真正赋予色彩相对独立的表现价值,则要归功于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艺术印象派画家兴起的那场“视觉革命”。印象派绘画主要注重绘画的光线与色彩、形体与结构、意境与创新的融合。它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 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要素,是画面上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经过印象派色彩革命的洗礼,色彩在绘画中被赋予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现代绘画时常把色彩当成形式的真实体与结构来看待,而不是把色彩当成形式的额外装饰物。这反映了当代人们对色彩总体看法上的态度变化。在现代绘画中,绝大部分画家将注意力转向了色彩的表现力。因为在绘画中,由运动和形式产生出来的共鸣空间,归根结底是画家对色彩最大能量探索的表现。微妙的色彩差异能产生强烈的对比冲突,色彩间的形式与张力以及色阶与笔触使色彩具备了造型的能力――艺术形象由此诞生。

在现代绘画中色彩不仅仅是表达的媒介,同时还是描绘的对象,艺术家能够不拘于对某个实物的描摹不受限制的自由发挥。只要艺术家有天赋,他就能把色彩作为绘画的主体来进行表达与驾驭。艺术家在使用色彩之前首先要理解色彩,也就是说要试着不把自己的构想强加在色彩上,而是要尽可能考虑到色彩本身的潜能与能量,然后根据色彩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够自愿的让出一部分自主性同时把自己也当成色彩的媒介,以便更好的、全面的发挥色彩的本质,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参考文献:

1. [美]H ・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2.

[美]亨德里克 ・房龙.西方美学简史[M].丁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 [瑞士]约翰内斯 ・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9.

4.

陈正雄,陈池瑜.抽象艺术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关键词:平涂;色彩;主观性;绘画;来源

中图分类号:J2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88-02

一、平涂色彩的发展历程

当人们还没有对形体、结构、光影等这些图像的构成元素有一定深入的了解的时候,人们根据人类生物学上的本能进行绘制图像的探索,这种由本能而生的探索就是将颜色,或是说色料抹在一个相对的平面上,平涂就这样开始了,它被认为是所有原始艺术和古代早期艺术的普遍颜色处理方法。

平涂是一种画面的颜色处理方式,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勾线平涂,二是无线平涂。勾线平涂是平涂与线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色块的,用线进行勾勒、组织形象;无线平涂则是利用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关系(明度关系、色相关系、纯度关系)产生一种整体的形象感,它并不依靠线组织形象。 从使用平涂进行画面表现的角度来看,东西方绘画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

在东方绘画中,平涂始终被认为是颜色处理方式的首选。以中国绘画为例,中国绘画中的颜色处理方式从原始时期到汉魏六朝,再到宋元明清,再到今天,平涂一直被历代画家所使用,并且成为了中国绘画在颜色处理方面的一大特点,这就是“单线描绘,平涂设色”。又如日本绘画,从唐绘、汉画到以今天以日本著名的艺术家村上隆为代表的日本新绘画,平涂也始终是日本绘画艺术特点的突出表现。

在西方绘画中,平涂却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原始时期到古代美术时期,西方绘画与东方绘画类似,大致都是使用平涂这种颜色处理方式,如以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为代表的西方旧石器时代岩画以及古埃及墓室壁画。

公元前四、五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明暗造型法”,即利用光影的方式塑造对象,这是西方艺术史上的历史性转折,也是颜色处理方式上的一个转折。正是由于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这个传统,欧洲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幻觉主义”艺术中,原始的“平涂颜色”方法已被抛弃得无影无踪。

然而从上世纪之末开始,马内等人的画中所使用的颜色处理方式已有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到了“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高更和玛蒂斯的笔下平涂的填色方法又逐渐呈现出它的活力,并且几乎取代了用光影变化来处理颜色的方式。就这样,西方绘画在绕了一个大弯之后,却又同东方的绘画会合了――早期,西方人完全不懂和无法描摹物象上客观存在的光影现象,到进一步发现、注意并去勉力描摹光影明暗的客观现象,甚至达到了一个极为淋漓尽致的地步,但是最后却又弃之犹如敝屣。

在画面颜色处理方式的发展变革中,平涂从使用到放弃再到使用,体现了绘画艺术家对颜色处理方式的分析、思考与实践过程,平涂这种颜色的处理方法对于艺术家来说具有特殊的魅力与价值。

二、平涂主观性溯源

原始时期,人们本能的将获取的颜色涂抹于岩壁上,不追求光影变化和形体结构的起伏,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主观的处理颜色行为。形成这种主观方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认知水平的限制

从认识水平的角度来看,原始时期人们对颜色、阴影、结构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把对自然色彩的感受和体验直接作用于所绘制的对象。无论实际对象具有什么样的光影和结构,他们会主观的就将其认定为某种特定的色彩,并用本能的方式完成绘制。

在这种认知行为过程中,人们认知对象的方式是主观的,凭借表象给对象进行定义、分类,这里的表象包括对象的颜色与外形。

同时,建立在主观的认知基础上的绘画手段也是主观的。绘画手段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运用的创作方式与画面颜色的处理上,原始时期人们运用的一切手法来源于本能的驱使,即不做客观分析而直接依靠生物学上的本能进行处理。因此原始时期采用平涂这一颜色处理方式,直接与认知水平的限制有关,就是一种主观的表现方法。

(二)客观因素的限制

原始时期,人们能够使用的绘画工具与色料是相对单一的,这从客观上限制了绘画的表现方式。

从工具的角度来看,原始时期人们刚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工具主要用于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创造生活条件,对于不属于必须生活资料的绘画来说,人们还没有精力与能力为它创造可使用的工具,因此原始人类一般直接用手或者其他普通劳动工具,如石头、木头、骨头等来进行颜色的涂抹,这些工具从客观上并不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画面层次与结构。在工具条件的限制下无疑将颜色平涂在需要填色的地方是最佳的选择。

从色料的角度来看,按照曹录新先生在《图说世界艺术文化》一书中对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使用原料的描述:“取于矿物质、炭灰、动物血和土壤,再掺合动物油脂而成。”人们仅仅可以从其中获得红色、黑色、黄褐色等几种有限的颜色,这些有限的颜色还不足以按照对象的实际颜色进行描绘。原始绘画在颜色的限制下往往会利用一种颜色涂抹整个对象,再用另一个颜色涂抹另一个对象,以显示出不同对象之间的区别。即便原始人类能够观察到描绘对象的颜色起伏变化,在那个时代也没有足够多足够丰富的色料按照实际对象的颜色关系进行描绘,他们能做的就是利用有限的颜色描绘对象,因此大面积的平涂颜色产生了。

原始绘画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按照客观对象的实际进行表现,仅凭借有限的工具与颜色对表现对象做形体和颜色上的区分,这种画面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性,是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产生的。

(三)图像功能的要求

原始绘画中图像的辨识性特征决定了采用平涂的方式进行绘画必然是主观的。

在原始社会里,艺术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它们不是一开始就被当作纯粹的艺术品,而是当作有明确用途的东西。原始时期人们绘制图像的功能主要是认清动物,以辨识猎取对象,图像的辨识性要求原始人类在绘制图像的时候,必须抛弃某些细节,保留最易于被他人分辨的对象特征,以便于其他人更好的认识描绘的对象。正如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所说:“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它的简面秩序。我们在混乱的外部秩序里往往易于看清的是这类有规则的形状。”平面的色彩秩序最利于人们辨识对象,原始人类为了满足这种认识的需要,在处理图像的时候,必然需要简化对象的颜色和起伏,选择了使用平涂的方式进行表现,这种表现方式放弃了客观对象的本来面貌,仅抓住客观对象的辨识性一点进行绘画表现,因此平涂的颜色处理方式,从它产生的功能性角度来看,也是极具主观性的。

三、结语

平涂色彩由它诞生开始,就明确了它的主观性属性,这种与生俱来的属性来源于同时也贯穿于它的诞生过程和发展历程,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将继续流传下去,这也正式平涂的魅力所在即其主观性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第8篇: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关键词】绘画语言;语言形态;水彩;技巧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51-1.5

所谓绘画语言,是创作者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的运用材料为物质载体,以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手段和创作形式产生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绘画语言是作品中所有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产生出的绘画作品也不同。它的表现方法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三种:写实、夸张、象征,这三种表现方法各具特色,运用得当有助于我们塑造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象。

一、绘画语言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完成传达精神内涵。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有形式的作用还有内容的体现和精神的传达。绘画语言实际上是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和相互制约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达。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体现的。不同的艺术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运用,纵观世界的艺术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差异。在欧洲,从达芬奇时期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通过对“光线揭示形式”的研究、直线透视方法、人体解剖的研究,艺术家们给他们的作品汇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作品画风典雅、和谐、弘扬人文主义形成了古典主义画风。而印象派画家们利用光与色描绘自然、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描绘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运用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明快绚丽,他们的作品诠释了光与色并给作品注入了情感。在西方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使没有线其造型也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成立。无论何类画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在绘画中,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的转型,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除了视觉因素外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在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理念,绘画语言不应只是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中而应是将技巧、知识、直觉、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艺术家如果能从不同的题材、角度、工具、方式中不断丰富艺术的绘画语言,那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辉煌灿烂的。

二、绘画语言在水彩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在各个画派的艺术作品中绘画语言是相通的。水彩从欧洲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将固有的西方技法与东方的绘画观念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既写实又有意象观念的独特的中国水彩绘画语言。水彩的绘画语言是水与色的结合,产生水色交融、明快淡雅,水的流动性和色的透明性构成了水彩画别具一格的意蕴,这是它有别于其他画种的最独特的方面亦构成了水彩艺术语言的独特性。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主任黄铁山先生2002年4月22日在西安美术学院作学术报告时指出:“水彩画一旦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面貌,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感性把我们带进一个完全自我的空间,让我们无拘无束。而理性使一切都成为了怀疑的对象,甚至连理性本身也受到了质疑。我们既要突破水彩画旧有的模式,又要保持水彩画独特艺术特性,如果一个画者没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就不能被“称为”一个艺术家,最多称其为一个画画的人,他的作品也就不能称为艺术品。水彩画的发展要坚持水彩画的本体特征和绘画语言,强化水彩语言的纯洁性,只有这样水彩画才能取得与其他画种比肩而立的地位。通过学习水彩实践者应衔接自身的抽象思维特点突破水彩表现局限,探索水彩画的表现实质对水彩绘画语言的深层次挖掘,打破水彩语言的现有局面,阐述水彩表现中的更多可能性。

三、如何培养绘画语言

一个画家如果不能真正的把握自己作品里的绘画语言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画家,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自身的艺术语言也就不能成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绘画语言是人类表达审美情感的一种工具,是画家进行形象思维并转化为物质形式的手段,如果想培养出适合艺术家自己的绘画语言,那么就应在平常中多加实践。

对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是培养绘画语言的前提。绘画语言是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一幅成功的艺术品它的绘画语言往往是艺术家通过题材、内容、技法、材料等绘画因素体现出来的。其中,对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是重要的一方面,像油画、水彩、国画、雕塑等画种的区分往往很大程度上因为材料、工具在不同的画纸上所呈现的效果的不同。除了材料的不同外,对材料的使用技法也是体现绘画语言的一种方式。雕塑所能表达的内容,用油画不一定合适,油画所能表达的题材,国画不一定能胜任的了。所以说对绘画工具材料的掌握是培养绘画语言的前提,工具材料的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独特绘画语言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

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是绘画语言形成的基础。绘画语言的形成应该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即对材料的运用能力以及对艺术风格流派的认知能力,艺术实践者在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之前,必须提高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绘画技能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写生训练。在艺术实践中,实践者通过对写生的正确观察可以培养自己对不同光源下事物的变化。在培养绘画语言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是一个长期修炼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应多加阅读书籍和艺术作品,了解美术历史进程、不同画派特点从而提升自身对艺术的感悟力和创造力。

多样化的绘画语言培养。多样化绘画语言的培养,主要是围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对不同风格的流派、不同材料技法进行探索,同时要丰富自身视野、拓展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灵感,为自身的绘画语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艺术思维,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比如刘寿祥和陈朝生都是静物画家,陈朝生就讲究构成、色彩浑厚、造型古朴典雅,而刘寿祥讲究色彩清晰透明、造型严谨。抽象性培养,通过大量取舍,高度概括、提炼艺术形态,抽象美存在于一切艺术中,它并不依赖于人们的意思对客观存在进行本质认识,而是对自然物象的特征进行提炼、概括、重构的结果,是艺术家的心灵抽象。实践者应发挥人的主观创造能力,在抽象中探寻自己的的绘画语言。绘画语言的培养应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从而形成绘画语言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第9篇: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笔画;意象;色彩原理;主观色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89-02

工笔这种绘画形式始终是深入人心,在中国画领域里占据着半壁江山,以其意象的线造型和清新,典雅厚重的色彩,引导着人们的视线,营造一种美好的视觉审美,在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众所周知,中国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绘画形式就是工笔画。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则是最早的雏形代表作品;及至唐宋,工笔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无论是淡彩、重彩还是没骨画,对于画面技法语言和色彩的运用都达到了应有的高度和程式的完备。相对于卷轴工笔画中设色清丽,意蕴绵长,传统壁画如敦煌壁画等则色彩厚重,鲜艳,设色活泼自由,令人耳目一新,在工笔画的色彩美中更是一个有力的补充。这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在中国绘画史上创造辉煌。

一、工笔画的传统色彩

工笔画教学始终遵循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模式,也只有在认识、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有所创造。因此,对于传统颜色的属性和染色、用色技巧的掌握都是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演变和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传统绘画在色彩方面有淡色和重色之分,意即:淡色为水性植物色,性质为淡雅清俊;重色为矿物质色或称石色,其性质为鲜丽浓烈,厚重古朴。然而,无论是水色或石色在工笔画中广泛的应用都有其法度可循。

依据几千年来形成的审美观,中国绘画在对色彩的欣赏上要求色彩既鲜艳明朗又和谐淡雅,厚重而又不失典雅,同时色彩还要与墨色有机的结合起来,墨色交映成辉。这反映在着染技法上要求薄中见厚、不留不滞、干净利落、匀净无痕。卷轴画中唐代《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宫乐图》等,宋代院体花鸟画作为工笔画教学临摹的至高点,其严谨最具中国画意味的用笔用色用墨,能够更直观也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自身的技艺。

例如在用色方法上,传统中国画讲究层层罩染,靠色层的叠加逐渐显露出物体的色相。比如用胭脂打底,上面罩曙红色,就会变成深红色;用花青打底,上面同样罩染曙红,就会呈现紫色。这种染色用色的传统技巧会使得画面色彩匀净,变化微妙,既清新淡雅又显得厚重丰满。又例如壁画的用色鲜艳浓重,对比强烈却又不失法度。比如敦煌唐代壁画描绘佛教经变的《阿弥陀经变》,色彩上以赭红色配合绿色调,画面中深土红、石绿、石青等色多重组合,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渲染出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使观者为之震撼.

也就是在循序渐进的临摹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视觉直观感受,到亲身的技法实践,再到对传统工笔画设色的体悟,学生们已经能够自如再现传统工笔画色彩的古典和谐美。

二、科学色彩原理的运用

一幅高妙的工笔画除了立意、构图、造型外,色彩的和谐响亮也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而且更为直观亲见。因之工笔画的这种色彩属性,在经历了自身千年的修为历练后,在当代各种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背景下,工笔重彩画向西方和其他以色彩为主的绘画的借鉴和学习是很有必要和必须的。

1.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经历了传统工笔画临摹后,面对现代人物写生,在用色上囿于所谓传统的“三原色”,用色范围窄,色彩古旧呆板,曾经已有的色彩经验与中国画的用色发生冲突,便被束之高阁甚至被遗忘排除,形成知识盲点;同时更是忽略了现实生活中活色生香的色彩绚烂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传统用色着色和审美意识要深化,而且色彩的科学合理运用更要强化,才会博古而通今。

2.科学色彩原理的运用。对于色彩的研究与追求始终是人类的共识。然而,科学色彩知识源于17世纪西方对于光学原理的重大发现。有了光才会产生丰富多变的色彩,而受光体则根据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呈现千差万别的颜色。继之七色光谱、色相环、三原色、三要素、色立体等色彩科学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色彩的认知。表现在绘画中最为突出的则是19世纪印象派画家笔下妙笔生香的灿烂世界。

在现代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地位尤其显著,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尤其将色彩作为主要的视觉艺术语言,因之对于人的心灵及精神上的深层表现,色彩的形式构成丰富多样,色彩的心理及情感因素日益上升,为色彩的应用开辟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天地。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在造型艺术作品中,色彩早已经成为艺术家释放情感、表达主题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色彩的科学知识、基本规律以及在绘画艺术中的构成形式是值得笔者和当代莘莘学子去深深探索和领悟的,古语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科学合理的运用知识,借鉴融合才会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意象色彩的和谐

中国绘画精神是“写意”的,不仅反映在水墨淋漓、“似与不似之间”的水墨画上,同时也体现在勾线设色的工笔画中,这早已是古有的共识。以意取形,以意统色,工笔重彩画要营造一种意境,作画者主观精神以及主观色彩的和谐搭配是关键。

传统绘画讲究“随类赋彩”,实则重在对自然物象表面色彩的类似描绘,它形成为中国绘画特有的色彩观念;然而,在今天绘画艺术更加注重艺术主体精神和艺术本体语言的更深追求,因此,“随类赋彩”也要赋予新时期以新的内容,主观色彩的和谐搭配以及在新时期的工笔画教学中应该是渐进的。

主观色彩是相对于写生色彩而言的,在西方油画里表现的最为明显,但在同样以色取胜的工笔画创作里尤为珍贵。一幅完整的工笔画应该有确定的基调,这种基调的铺陈始于绘画的全过程,它直接源于内心的精神指向,是忧郁、伤感、宁静、苍茫还是欢快、疏朗、明媚、娇艳等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是用相应的色彩关系,或对比色构成、同类色构成;或冷暖、色调、明度纯度等渲染气氛。例如:因为画面主旨的需要,为了表现幽静神秘,植物和人物都可以施以蓝色或者紫色,达到一种主观意向,进而引发观者无限的思绪;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主动去思维、去取舍、去研究对比、去身体力行,在具体绘画实践中使已有经验积累转换为自觉主观的处理色彩和谐的能力。

任何一门知识或者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一代代不懈的努力,而在此,站在中国特有文化的高度去体悟于我们是深邃的。包罗万象的世界存在纷繁缤纷的色彩,每个人的心中也有自己的心相,古人云“意在赤黄黑白之外”,实质正是中国绘画的用色之境界,学院式的教学不仅仅是求得生活的真实,更重要的是上升到精神层面,在中国画特有的前提下,展现出无穷之色彩美。

总之,除过线条外,色彩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是越来越凸显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丰厚的色彩修养和知识来武装自己,体悟生活中的自然美和艺术中的美,并把完美的色彩恰如其分的运用到画面中,去感受美、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美术家档案——唐勇力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