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精选(九篇)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第1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关键词: 绘画心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自尊水平

1.引言

我国高校从90年代开始开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前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课后却极容易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之一”,这是因为大学生深刻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发展非常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寄予厚望。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陈旧,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学目标比较空泛、学习评价滞后、教学方法刻板,所以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深刻领悟、建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切实提高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绘画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治疗方法和体系,不仅应用于个体心理治疗,而且应用于团体心理培训和心理治疗领域。国外不少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可以使心理障碍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能力等得到提高。[1]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健康的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又是负责自身心理健康的调节机制,还是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个体心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良好的自我意识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之一。[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和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大学生掌握与自我意识有关的知识,学会进行自我意识分析,正确认识自我,拥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

本研究尝试将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绘画自我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人际互动,达到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广州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两个班共121人为被试,其中男生66人,女生55人。

2.2研究工具

选择《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为被试自尊水平的测试工具。该量表是一个简短易行的自尊评定手段,或者说是社交自尊评定中最好的一个工具[3]。量表分为A、B卷,前测用A卷,后侧用B卷。

2.3研究程序

使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对被试的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前测用A卷,后测用B卷。在前测和后测之间让被试参加团体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每隔一周进行一次主题班会,一共4次。绘画主题分别为自画像、房树人、宿舍关系和色彩涂鸦等。

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一般有以下步骤:(1)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2)要求学生当场进行相关的绘画体验;(3)说明绘画体验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并举例子讲解相关绘画体验的分析线索,如人物的大小、线条的流畅性、笔触的强弱等;(4)给出一定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小组体验分享。每次班会时间为两小时。

3.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0.0对被试的《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得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班级得分均值为34.36,干预后为37.98,干预后比干预前分数提高3.62(t=-5.54,p<0.001),差异显著。也就是说,经过4次绘画分析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被试的自尊水平得分有显著提高,见下表。

表被试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注:***p<0.001

4.讨论

近年来绘画开始被运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和企业培训等领域,被当做一种住院精神病患的精神康复辅助治疗方法、促进团队建设的企业培训途径等。绘画分析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和心理分析方法,既可以运用于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又可以应用于正常群体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性质的心灵健康教育课程中。绘画分析在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言语和活动所无法替代的优势:(1)绘画能把抽象的活动或培训主题变得直观、具体;(2)绘画能绕过防御心理,深入地揭示主题,激发人们的潜意识;(3)绘画比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4)绘画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5)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4]绘画分析的这些优势,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刻,对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有极大渴望但又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采用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同时通过有指导、有主题的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受发展的影响。本研究的干预时间为4周左右,时间较短,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时间和发展因素的干扰。但是因为绘画分析对于主试的要求较高,加上时间和人员的关系,在干预时缺乏对照组,所以对于本研究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教师在运用绘画分析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解时,必须说明绘画分析线索只是一个参考,不是绝对标准,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消极暗示。对有心灵创伤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分享时要注意保护,不要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因此,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分析的有关原则和绘画团体培训技术,从而能使课程发挥积极而不是破坏的作用。[1]

5.结语

绘画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教育技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将它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29:22.

[2]黄雪薇.心灵解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1.

[3]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年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5.

第2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关键词】大学美术 心理健康 融合性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6—59 62(2 01 2)09(a)—0012—01

随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受到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就会对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简述大学美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1.1 艺术创作的最佳氛围

在大学美术课程中,如果单纯的进行美术创作,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自我设计,而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就会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社会压力增大、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就会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的相对浮躁,这样,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当前的艺术创作心理,结合艺术作品的分析、品鉴等等,更好的形成创作的美感,在愉悦和健康的心态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1.2 知识肤浅带来的心理压力

许多大学生都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很大的积极性,热衷于网络或者自我世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自我系统化的训练,有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临摹、油画创意,没有整体的专业指导,收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有所减弱,这样,融入心理健康,能破解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寻求美术创作与健康身心的良好方式。

2、剖析当前大学美术教学中心理健康缺失

2.1 心理问题大有存在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问题,造成心理上的歪曲现象,一方面,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人格方面的缺陷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每年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犯罪甚至自杀的案例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对普通人才的要求逐渐由专业性转向对综合素质的强调,对人格与能力的兼顾。而开发潜力、完善人格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2 理想信念的缺失

由于社会经济物质化的影响,生活水平、家庭环境等影响着初中生,尤其是一些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受到暴力、金钱、色情、等消极、颓废思想的包围,滋生不良思想,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心理健康成为许多初中生严重缺乏的一种素质,尤其是对于初中体育而言,课程的不严谨,设置的不科学,教学模式的单一等原因,造成初中学生理性信仰的严重缺失。

3、探讨构建心理健康融大学美术的最佳模式

3.1 合作创艺的美术活动

在大学美术课程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用合作的有效方式,让大学生在理解、合作中享受快乐,懂得关心、照顾,促进个性思维与整体素质的提高。譬如在“秋天”的活动美术户外活动中,可以与“农业科技园”联系,带领学生参观了农业园,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各个特征,收集了各种“秋天”的材料,还特地送来了他们农业园培植的新品种的瓜果。回园后,一副副美丽的落叶画诞生了,更有的学生还自己尝试制作新品种的瓜果。还可以有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同伴之间互相借鉴、变通,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来共同新颖独特地表现艺术形象。譬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中,学生们在美术活动中合作构建了美丽的动物园区,将各种可爱的动物绘画出来,形成对动物的基本理解,并掌握一定的绘画和动物知识,也促进了性格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引导。

3.2 兴趣引导的心理培育

在大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融合兴趣引导,结合不同的心理需求,开设适合学生自由发挥的艺术空间,通过兴趣教育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大学美术教学中,以生动简洁的讲解、唯美的艺术创作,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创意的积极性,保持好的心理。同时,教师用启发、引导、激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多多练习一些绘画的基本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并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绘画,通过墙报、黑板报及报刊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3.3 主题活动的全面健康引导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围绕培养学生平等、互助、友爱、宽容等一些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等等,可以采取不同的主题活动,开设不同的美术创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创意活动,通过主题创作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譬如,可以围绕“生命离不开水”的主题,开设户外创意美术活动,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健康心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在活动中,形成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并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等等。

第3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一是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增进智力发展。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珍惜和热爱生活,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从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而在学校,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对学习有严重的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大多是不但没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且还遭遇了很多挫折,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美术课也同样如此,随着生理和心理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对自己的审美标准、绘画技能、动手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部分客观原因,年龄越是增长,他们对自己能学好美术越没有信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使他们爱上美术,在美术教育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教师首先要重视美术欣赏课,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优秀的绘画作品中蕴含着画家的真实情感,让学生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用画家的眼睛来看世界,用画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对待生活,他们的欣赏水平会逐渐提高,情感领域也会不断拓宽。其次要注重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如果他们的笔头表达能力跟不上他们的心理、生理的发展,必然会形成焦虑和不安。所以,在每学期的基础造型课上,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现力,让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满足和激励。这样,慢慢地,美术课对他们而言就会成为乐趣而非负担了。这种乐趣对于一些“后进生”尤其重要,他们能在美术课堂上收获其他课堂上得不到的满足感,从而缓解他们对于学习的部分焦虑情绪。

二是把情感融人作品,合理宣泄情绪。我们知道,人的生理和心理只有处于平衡状态,才是健康和正常的。当个体内在情绪被压抑,或内在冲动处于强弩状态时,人就会有一泄为快的需求,以保护身心健康。美术课堂其实就是宣泄情感最好的地方。在“色彩与情感”的课程讲授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情在画纸上随意涂画线条和色彩,而这些画面多是他们心理状态的反映。画面色彩亮丽活泼的,个性一般比较阳光;画面线条凌乱、色彩灰暗,且多幅都很相似,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并经常沟通给予疏导。

第4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一、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关系

人类对美术心理治疗的探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在这段发展史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于美术治疗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认为正是通过图像,人类的体验和心理生活的最基本方面才得以表达。美术创作是通向心理察觉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就是对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重要方式。心理治疗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精神生活,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恰恰能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的、精神上的信息与内容。一般说来,人们对用美术进行表达的心理防御感较低,容易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使用美术的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内心隐蔽而压抑的负面情绪极早的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内心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关注与开导。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美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心理有优化与治疗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教育层面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大学生,美术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培养几个艺术家,也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审美情操,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者。美术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优化与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审美、锻炼学生的意志、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等。

(一)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

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有时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情感教育在现代的教学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应试的学业、求职的竞争,让学生们盲目地在分数与名次面前驻足,而不曾去体味那人间的真情冷暖。一位作家在书中提到:“那些为了考试考前三名、为了夺这个或那个比赛的冠军所花费的汗水和泪水,恐怕灌溉不出一支心灵的花朵。”知识的丰富正面临着心灵的贫瘠,而美术教育在培养与灌溉学生情感方面却有着巨大的优势与潜力。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育,它不是理性的灌输知识,而是感性的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悟与表达。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力与调节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美术教育能够奏响学生情感的和谐篇章。

(二)美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得到肯定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与束缚,学生能够快乐自主的、没有挫败感的进行美术表现,从而获得更多肯定的赞赏与成功的喜悦。因此,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随意的发挥体验快乐;通过自由的表达找到自我;通过作品的认可培养自信。

(三)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多彩的自然、缤纷的生活,那些真、善、美可曾被发现?神通的网络、浩瀚的书海,那些假、恶、丑可曾被排斥?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也就是说,要接收美的信息,必须具备起码的审美条件。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通过美术欣赏与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对于一棵果树;如果专注于它的生长、营养、果实,那是实用的眼光,如果观赏它的姿态、形状、色彩,则是审美的眼光。美术教育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辨别力。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四)美术教育能够完善学生的个性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讲:“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表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即为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而不良的个性则是心理疾病的内部原因,个性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美术教育正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之一,因为美术的学习不用生搬硬套那些固定的公式与法则,不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定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科学趋同,艺术存异,正是艺术生命之所在。对美术而言,失去个性,即意味着失去了生命。拥有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是生灵活现的,美术的个性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美术教育能够开启学生施展个性和完善个性的大门。

(五)美术教育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

美术教育有抒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功能。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论断:“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与心理上的痛楚。”美术是情感艺术,它通过优美的形式感来调节情绪,它能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通过绘画释放自己的情感,通过手工制作体验生活的乐趣,通过名画赏析理解美、感受美,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以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美术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乐在其中。

三、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应用

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既可直接又可含蓄的表达方式和一种自然的潜意识流露,除了它自身所拥有的美学特质外,往往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意义,能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抓住这种特点,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创作空间,及时地从学生的绘画作品中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指导美术创作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完善以及通过长期对学生作品的观察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

(一)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画时所选用的材料、学生画作的构图比例和主题素材等方面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与了解,其中通过绘画色彩了解学生心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从色彩了解学生内心是以心理学中的色彩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的,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所使用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观察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色彩使用,能了解学生大致的心理倾向。

第一,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色相。通过图1这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教师了解到该生喜欢使用蓝色、褐色和黑色这类偏冷色调的色彩,根据色彩心理学原理,大致可以判断这个学生是偏内向、不活泼的性格。同样的根据色彩心理学,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乐于使用红色的同学,性格倾向于激情澎湃、热情开朗。乐于使用蓝色的同学,思想深邃、沉着稳重。乐于使用黄色的同学,性格温和、不急不躁。乐于使用绿色的同学,积极向上、耐心宽容等。这种对学生性格的初步了解对教师把握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优化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纯度。除了通过学生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色相,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画作中的色彩纯度对学生性格和心理做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图2为一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到该生喜欢在画作中运用高纯度大面积的单色块进行绘画,这类学生一般偏外向性格,有单纯、活泼、急躁的个性;相反的,有些同学喜欢用较灰的低纯度色彩进行绘画,画面缺乏生机,偏向消极,教师应对这类同学给予更多关注。

第三,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明度。丰富多彩的色彩表达也体现了大学生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明度高代表了光线足,是自信的体现。画作中阳光照射下的水果与人物,都是学生内心开朗自信的表现。缤纷的花朵、明亮的房间,影射出了学生轻松自在的内心活动。例如上面两幅学生作品,图2的作品较图1的更明亮欢快一些,这类明度强的画作相较之那些画面阴沉的,其作者心理也会更加明朗健康一些。

(二)通过指导加强学生的心理自我完善

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使学生的形象、自尊和个性等得到自我完善。美术活动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和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能让学生对心理进行自我优化与治疗。把美术教育应用于心理优化与治疗中,这种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学生情绪上的冲突,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学生创作所完成的作品和学生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维持学生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平衡有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完善,同样可以像进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运用一些技巧与方法。

例如,图3是一个学生在自由创作中画出的场景,自己呆坐在一个空间里,外面的人则正一起快乐地活动,她却与外界隔绝。在美术教育中老师没有忽略这种简单的作品,通过对这位学生所描绘的这个场景了解到了她是一个内心胆怯、自闭、缺乏自信的学生。这时教师在对她的美术教育中,指导她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并给予一些鼓励,让她能在创作中得到自我满足,并渐渐地愿意与人分享和交流,这样就会在心理上给这位学生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学生在这样一种支持性关系的情境下进行美术创作,并在创作中思考与感受,同时运用想象并进行尝试,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情感成长,提升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渐渐地摆脱自己的心理障碍。这位同学就是通过这样一种美术方式进行心理完善,从一个自闭、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学生转变为一个乐于交朋友、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指示与引导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沟通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当然,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也更多地需要根据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学生心理进行捕捉与判断,并给予合理的指示与引导。

(三)通过综合分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这种教育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一方面都能反映出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潜意识,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美术创作作品,不能只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与了解,也不能只注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自我心理修复,而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创作作品以及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的疏导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同时,绘画作品的表达不同于普通口头的表达,绘画作品的永久性特点更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追踪式和反思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确立集中而连贯的分析与感受。

图4是一个国外通过美术形式进行心理优化与治疗的案例。这是国外一位名叫布兰达的女孩在接受美术心理优化与治疗的过程中所画的一幅作品。布兰达最初每天表现得十分焦虑,但通过检查她没有任何生理原因,随后她接受了通过绘画方式进行心理的优化与治疗。刚开始时,教师让她回忆当她是孩子的时候是如何画画的,并营造了一个轻松的绘画环境,帮助她缓和这种被期待去创作艺术品所产生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她的画作渐渐地出现了很多主题,这其中包括了被羞辱、被拒绝,还表达出了许多沮丧与愤怒。教师通过对她所有作品的综合分析,对她的心理进行了剖析。画作中是布兰达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其内心的感受画作,表达了周围人对她的轻视与不满,并且看出这些感觉来源于她的男朋友、母亲和姐姐。通过画作,布兰达开始表达而非压抑自己的感受,也找到了她一直焦虑的原因。她通过这种美术的尝试以及教师对她的开导,渐渐地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如同这个案例,教师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长期对学生心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指导,这样能有效地通过美术教育的形式完善学生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营造轻松环境、多层面解读画作、对画作进行长期综合分析等一系列途径展开对学生心理的优化与治疗活动。

四、结语

第5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关键词】快乐绘画;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主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06-08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是上海戏剧学院胡雨心教授首创的儿童绘画方式,1999年开始在我园实践。近10年的尝试,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实验绘画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画面色彩的突显性、构图的奇特性、表现的大气性。它不但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刺激和美的享受,而且鼓动了幼儿的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初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道俊、郭文安提出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国内外教育界中影响深远,他们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主张改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现状,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改进和调整师生关系。同时,国外的人本主义教育、暗示教育、合作教育等教育理论陆续传入我国,国内也提出了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教育思想,在强调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办学经验。

学前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利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载体来影响幼儿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甚多,如奥地利美术教育家齐泽克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应该向儿童提供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作画;江阴市澄江中心幼儿园以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为载体开展了创造性潜能开发研究与实践等。这些研究为我园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然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利用美术教育载体开展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达到快乐绘画的宗旨,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提出该课题研究不但有价值,而且意义深远。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研究内涵进行科学定位,选用合适的内容与方法,不仅使我园实验绘画更显本土化、科学化,更能有效开发幼儿的智慧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以下简称实验绘画):是以创造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儿童绘画创作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儿童的自主性绘画创作提升创造潜能开发的全新的绘画教学模式。

2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体现主体性教学:是指通过建构幼儿绘画主体性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主体性,使其成为绘画主人的一种实验绘画。这种实验绘画是教师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让幼儿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积极、主动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 快乐绘画:是指幼儿在全身心放松的、自由的、随意的氛围和环境中,体验特殊的绘画方式(实验绘画)来满足幼儿主体的、积极情感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内容

1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理论探索。

2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3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4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1 通过对现代儿童实验绘画目标、内容、策略、途径、评价等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的研究,构建具有本土化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

2 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 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研究水平。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过程

(一)快乐绘画的理论探索

快乐绘画是以现代快乐教育、主体教育理论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针,在汲取胡雨心一实验绘画的创造原理和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以梳理、总结已有实验绘画经验及成果为基点,以优化实验绘画教学为突破口,以追求身心愉悦的绘画过程为宗旨,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重在绘画体验、探索与创造,从而达到快乐绘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操作上我们把握两点:一是实验绘画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其特质进行最大化地开掘。二是要将实验绘画的理念、方法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必须要有“教学”这个桥梁环节,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利用实验绘画这一载体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幼儿的主体人格充分体现,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旨。

(二)快乐绘画教学体系的实践

1 制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课程目标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发展、儿童需要、学科发展三个方面要求考虑,本着主动学习、快乐绘画、发展个性的教育宗旨,制定了一套以绘画元素为纬,主体性特征要求为经,纵横交融体现不同年龄要求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目标体系(见表1),它包括总目标、分年龄段目标、教学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梯度结构,充分凸显实验绘画中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多方位、多角度、多思维、多元化特点,保障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科学性。

2 确立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幼儿绘画思维与表现的宽度与深度。根据主体性绘画教育目标,精心编排各年龄段“日常生活、主题生发、专家给予、大师对话、地方文化”等5个版块的教育内容(见表2)。确立的依据:一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内容的渐进性;二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引发幼儿的经验回忆;三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具有形象或情节想象空间的;四是荒诞离奇、打破常规受幼儿喜欢的。

3 形成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明确了“评什么”,体现了实验绘画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以《纲要》精神为指针,以体现不同年龄幼儿发展水平为准则,主要从知识技能(绘画元素点、线、面、色的运用)、情感态度(兴趣、体验、主动、自信、独立、想象、创造等主体表现程度)、能力方法(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三方面内容着手,采用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第层次,构建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评价(见表3)。

(三)快乐绘画操作范式的建构

1 实施途径

(1)正规集体教学

一是“探路子”,明确研究的有效路径,在全面审视实验绘画教学心路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精髓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幼儿主体性特质要求。

二是“给路子”,让教师明白有效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心中装有“5个性”,即活动目标可行性、教学内容适宜性、环境刺激启发性、教学手段恰当性、活动结果有效性。

三是“引路子”,充分发挥园内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开展实验绘画技能培训与绘画教学专题讲座,并结合主体性教学研究,多次开展了美术教学骨干教师引领活动。如同课异构的“吹泡泡”“颜色变变变”活动;主题背景下的“我想飞”“心愿树”示范教学等。

四是“学路子”,旨在让全体教师以观念促行为大转变,力求形成自我风格的主体性绘画教学模式。在自主报名的前提下,全园老中青20位教师进行了绘画教学精彩展示。通过体验、交流、碰撞,教师对实验绘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是“出路子”,在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程序:体验感知-头脑风暴-创造表现-作品赏析。

(2)日常辅助教学

我们的日常辅助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教学也有个别化教学、有师生间的教学也有生生之间的同伴学习。教学的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实验绘画作品未完成者,二是有强烈表现绘画欲望者,三是碰到绘画技能困难者,四是绘画潜能特别突出者。主要分布在晨间活动、餐后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三个时间段,其中区角活动具有巨大的教育渗透性,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化”:

一是创设的环境丰富化。通过色彩区、蜡笔区、版画区、写生区、拼贴区、泥工区等多样化的绘画区角创设,让幼儿有自主选择与体验的平台,激发绘画兴趣,体验多样化绘画的乐趣。

二是提供的材料趣味化。即提供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尝试与探究体验的欲望(见图1),如:水粉、弹珠、棉签、勺子、瓶子、盖子、藕、报纸、布料、鹅卵石、鸡蛋壳、萝卜、土豆、包花纸等等,看到这些材料幼儿会情不白禁地摸一摸、玩一玩、变一变,感受绘画的无穷魅力与乐趣。

三是作品的呈现多元化。为了增强幼儿绘画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创设了多样化的作品展示区。如:园区画廊、同伴分享区、拍摄留存区、作品展示区等。

四是绘画的表现开放化。坚持一个原则:“只要孩子需要的都是可以的。”

(3)家园合作教学

多年的绘画实践证明:要促进幼儿主体发展,家长的认同、支持、参与至关重要。如何让家长成为孩子绘画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求家长做到“三个给”:

一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声音。只要孩子主动绘画,乐此不疲,自圆其说,家长就要和孩子分享并给予肯定与支持或者创设一个专栏给孩子展示作品。

二给孩子提供绘画创作的“源泉”。家长要有目的地给予孩子信息刺激,如外出参观、鼓励社会交往、查阅网络资料、捕捉生活趣事等等,为幼儿蓄积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三给孩子开辟绘画的空间。家长要创设一个属于孩子自己支配的房间、桌子及墙面,以供幼儿随心所欲作画,保护幼儿的创作天性,激发绘画的兴趣。

2 教学策略

快乐绘画实施包容策略,以追求幼儿快乐绘画为宗旨,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尊重、欣赏幼儿,理解、支持幼儿。

(1)支持“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就是能够满足幼儿活跃而丰富的想象,使幼儿好奇而快乐的情感得到宣泄。实践中,我们采取四种方法鼓励孩子超凡脱俗,超越时空,超越古今。

一是共同特性联想法:让幼儿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发散想象,并创造出与之类似特征的不同事物。如:中班《鞋子的联想》,我们让幼儿在把握鞋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抓住“奇特”与“神奇”进行发散与想象。一时间,鞋子变成了漂亮的爱心飞船、飞驰的汽车、灵巧的潜水艇、庞大的鞋子房……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在幼儿笔下变得夺目异常。(见图2、图3、图4)

二是图形拼装组合法: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打散或完整的图形、线条、生物体与无生物体等进行随意的重新拼装,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复杂图形。这种方法既类似玩拼装游戏,又有打散重建之处,精灵古怪(见图5、图6),如外星人的眼睛上长出了手,非洲人的头上长出了许多头,有长了许多手的千手观音,有侧面眼睛长到前面脸上的毕加索笔下的女人………新、奇、异、怪,他们创造出的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图画连大师们都望尘莫及。

三是异质同构重建法:将不同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替换或构成创造。如把人的脸与鱼的身体连接在一起成为美人鱼,还可以对人脸的五官进行替换,将眉毛替换成树叶、月亮;眼睛替换成香蕉、电视机;嘴巴换成飞机、毛毛虫等……(见图7、图8)这种创造方法极大地扩大了幼儿的思维,有效地开发了幼儿的智慧潜能。

四是线形分割丰富法:为了突出绘画主体我们常常用各种线条与形体对主体或背景进行不规则地分割加密,以求作品结构的丰富性、生动性、创造性。(见图9)线形分割丰富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需要,而且效果明显,因此幼儿喜欢。

(2)鼓励“随心所画”

“随心所画”是快乐绘画所追求的美好意境,只有在幼儿学习的深度动机上打动情感,才能使幼儿发白内心地想画、愿画。实践中我们有意激活幼儿的快乐情感,以增强绘画的内驱力,满足幼儿期待放飞的个性。

一是主题生发。主题课程是幼儿在园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它的完整性、连续性、层层深入的特点使得幼儿能够获得全方位完整的体验,因此幼儿乐思、乐想、乐画。这将为幼儿绘画表现提供充足的创作源泉。如:大班主题《我想飞》它是一个从“飞行”切入的主题,通过两周三个版块(“会飞的鸟”“会飞的昆虫”“各种各样的飞行器”)的认知,幼儿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图像,而且诱发了强烈的飞行愿望,由此生发主题想象画《我想飞》,充分给予幼儿表达自己“飞”的奇思妙想……(见图10、图11、图12、图13)

二是生活触发。捕捉生活趣点,催发孩子思维之翼自由翱翔。如2008奥运会是奥运期间幼儿谈论最多的热点话题,看那一个个争相竞说、滔滔不绝地表现欲望,我们抓住契机生发了《奥运会上的运动员》绘画活动。由于奥运内容耳濡目染,幼儿都非常乐意地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中华健儿奋勇拼搏、勇夺金牌的感人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14、图15、图16、图17)

三是情景激发。通过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冲动,体验置身其中的快乐情感。实践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游戏体验法、艺术同构法、问题悬念法。其中利用音乐、文学中的审美要素,按同构原理和绘画加以沟通融合,将会大大地开启幼儿的情感闸门,唤起幼儿无限的遐想,推动幼儿审美联想和创造。文学中像《白雪公主》《美人鱼》《小红帽》等童话故事意境优美,都是很好的题材,是幼儿绘画取之不尽的源泉。音乐同样能烘托气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幼儿在《化蝶》经典音乐的熏陶和优美故事的感染下,宛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时而驻足,时而扑闪,孩子们自然地摆动着各种姿势,想象着蝴蝶嬉戏的美丽情景。这种感染心灵的意境体验,不但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审美情趣,而且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思维创作空间,美妙的乐声与美好的心愿自然融进了绘画作品中。(见图18)

四是奇想诱发。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幼儿期是想象力最为丰富最活跃的时段,抓住瞬间火苗,满足情感需要激发绘画创造是实现快乐绘画的动力源泉。如在科学活动《认识蜗牛》中,孩子们看到蜗牛慢慢爬动的可爱模样,突发奇想,要为蜗牛蘸上颜料,对于孩子这个离奇、大胆的想法,我们没有制止,而是因势利导,鼓励玩耍。孩子们看着蜗牛边爬边兴奋地说:“瞧!它们爬出了五彩路……”

(3)允许“自圆其说”

绘画是幼儿最为开心、最为开放的时刻。他们拥有最多的机会,可以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尽情地画,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太阳可以是方的、五角的、菱形的;它的颜色可以是蓝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无论幼儿怎么想、怎么画,哪怕天地不分,比例失调,只要幼儿乐在其中、知其所然,我们都会赏识与支持。

一是津津乐道。大班绘画――暑假“趣事”,君君小朋友画的一幅自画像“看小鸟”(见图19),表现了她从北京旅游回来的深切感受。她在衣服上画上地图,在倒仰的脸上画上万里长城。绿色太阳当鼻子,弯弯的月亮当嘴巴,并用绿色系列分割成无数叶子当背景,当老师指着绿色“太阳”问她时,她神气地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爬长城,天好热好热,所以我要画个绿太阳,让人们凉快一点,让许多许多的小鸟都飞来,让这里的树长得更绿更大。”尽管她的画面随意、稚拙,甚至违背常理,但是那份天真、可爱与自信却透露着孩子的一种趣味情感,一种思想精神,一种生命张力。

二是情感宣泄。小班绘画《小兔吃青草》我们让幼儿学画短线――小草,红红小朋友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兔子,我给你吃青草,多吃点呀!”。当我们走过去一看,她的青草全部画在小兔的身上,到处是青草,简直都看不见小兔了。我对她说:“你画的小草呢?”她说:“我给小兔吃到肚子里去了。”虽然孩子画的什么都不是,但是她却找到了宣泄情感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不会厌倦,才能乐此不疲。这就是我们快乐绘画特别强调的在体验中感受美,激趣,激活思维,从而实现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

三是泛灵表现。幼儿的天真性决定了看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他们的画总是富有生命力,充满了奇思妙想。如小班绘画《神奇的吹画》,小朋友们会边吹边讲,“吹呀吹,颜料变成了大马路”“走呀走,颜料变成了蚂蚁迷宫……”自言自语、互为感染让吹画活动变得富有生命情趣,使得玩画游戏因赋予了生命内涵而显出异样的生气活力了,这无疑是给幼儿的绘画平添了一份情趣、乐趣与理趣。

(4)收获“沾沾自喜”

这是幼儿绘画的心理体验过程,它蕴含着孩子们成功的喜悦,这种快乐也融在了自我欣赏、同伴认同和师幼互勉中,是幼儿积极情感的充分体现。快乐绘画不仅关注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绪变化,而且绘画作品本身也是收获幼儿喜悦的重要内容。

一是在“说画”中感受快乐。“说画”即作品解读,这是幼儿绘画过程中最为快乐与自豪的时刻。因为每一幅作品都蕴涵着幼儿独特的心灵故事,而这正是引领大家走进幼儿心灵的契机。实践中,我们千方百计为幼儿创设“说画”的平台,让幼儿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绘画欲望。如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满身满脸颜色的幼儿,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画里;他们喜形于色地对着自己的同伴或家人说着画里那有趣的故事……

二是在“展画”中体验成功。快乐源于成功的体验,实践中我们创造条件为幼儿搭建“展画”平台,如,在区角中设置展示台,在教室墙饰上布置“我们都是小画家”专栏,在走廊上创设各年龄段绘画展示区,在节日中开展展画活动。总之,利用幼儿园角角落落及教育契机让每一个层面幼儿都有展示机会,体验成功乐趣,增强绘画信心。

三是在“评画”中增强信心。看到同伴与成人对自己绘画作品的欣赏与肯定,幼儿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快乐与自信。如大班绘画《用我的名字画画》,我们要求幼儿在白带的马甲袋上用自己的名字画画,然后请幼儿穿上自己设计的、独特的“马甲”向同伴展示并进行相互评价,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赞美、互相指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种体验中的交流评价让幼儿有一种收获成功的快乐。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评画”的艺术,做到童眼看作品,最大化地放大优点,欣赏、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增强自信,让“评画”成为激励幼儿绘画的助推器。

三、研究与思考

在“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对促进幼儿主体性绘画教学的探索有一定成效,但是如何真正深化这一思想,让绘画教学更显内涵,实现快乐绘画,幸福成长。我们还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关系。

1 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幼儿主体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主导又必须立足于幼儿的主体需求。因此主体与主导关系是相互制约又互为促进。

2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只有想画、愿画、主动画,其绘画结果才会更加生动、独特。但是生动独特的画面不一定伴随快乐绘画的过程,因此,过程决定结果,过程重于结果。

3 需要与发展的关系

幼儿只有在需要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焕发出内驱力去不断地追求与进取,这种努力是积极的,必然会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需要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第6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兴趣 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美术与音乐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现代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同时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尝试。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他用音符做色彩,用旋律做线条,画出一幅用心灵去感受的心灵之画。俄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说:“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画家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因此,音乐和美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是一个多美妙的感受。

一、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这种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和源泉,同时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到特定情感的支配;艺术的感染力则能够使欣赏者、作者、生活三者之间互动起来,让人内心产生共鸣。长久以来,许多画家和音乐家都试图从彼此的艺术形式出发,探索彼此不同的创作灵感和激情。美国著名近代画家惠德勒,一生都试图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如把作品《白衣少女》称为《白色交响曲第一》,《茫茫之夜》称为《夜曲》等等;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还有许多直接用音乐术语和素材命名的画作。

二、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的共通性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一点正是对于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音乐和美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作用与人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但是,这两个同属艺术门类的姐妹花,因存在的共性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及内心产生的共鸣是相同的。中国古人认为画通音乐、寓乐于画,所以画中有乐是一样的;在一些抽象的绘画中,点、线、面、明暗、色彩等视觉要素的组合会使人产生类似于欣赏音乐作品时,由于音符和节奏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某种音乐感。这种感觉被称为艺术的通感,即艺术地相通性。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月光曲》与印象派大师莫奈《日出・印象》就是艺术互通性的最好表现。音乐家通过各种音响表现出夜晚大海的那种宁静、祥和、宏伟磅礴、变幻无穷的景色,又通过音乐的各种材料描绘出对光色的感觉,制造出一幅大海在傍晚绝妙的美丽图画:而画家则通过运用色彩将自然景色的瞬间印象再现于画面之上,通过景色中的冷暖对比描绘出晨雾中起伏的流水在光线的折射下所产生的丰富多彩,使人感受到画面中的那种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如同在欣赏一首优美绝伦的美妙绝唱。

三、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音乐是更纯粹的抽象艺术,它与美术中的抽象艺术在艺术的表现语言上更为接近,同为用抽象的符号直接传达和表现艺术家的感情起伏,思绪变化,都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俄国的著名作曲家莫索尔斯基在观看了亡友画家贾尔特曼绘画遗作展后,为悼念亡友创作出了《图画展览会》这部钢琴组曲。而美国的早期画家华尔特迪斯纳,也曾根据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创作出三幅绘画作品。印象派的另一着名画家荷兰人蒙德里安,由于晚年居住在美国的纽约,对纽约的百老汇街非常熟悉,同时又非常喜欢当时街面流行的美国爵士乐,于是蒙德里安利用生活中对爵士乐的感受创作出名画《百老汇爵士音乐》,在他的这幅画作中画家探索了不依靠具体形象,只通过线条、构成和色彩,使人联想到爵士音乐特有的那种节奏感。俄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更是将美术与音乐的关系发挥到极致,他认为:“绘画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你可以‘听’到色彩,看到声音,黄色好比一只发出‘尖锐’声音的喇叭:浅蓝色好比长笛发出的声音;深蓝色好似低音大提琴的声音及宽厚低沉的双重贝司声:绿色接近小提琴纤弱的中间音调;红色使用得当时,给人以强有力的击鼓印象……”画家的这种感觉在他的画作《第七乐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心境下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情感表现力,进行了“听”音乐,“画”音乐的练习,比如听德彪西《大海》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用贝多芬《第五交响盥》去欣赏康定斯基的《第七乐章》。使学生体会到画者的心境和感受能影响匦面色调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通过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学生们的作业里出现了跳跃的线条、鲜艳的色块、变化的点和色彩等以前没出现的创作手法。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在教学中将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的真实体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课的过程当中将音乐引入到美术课当中,不但是对本身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对

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受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重要,将音乐课引入到美术教学当中共同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加强艺术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7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关键词:绘本阅读 促进 幼儿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24-02

一、什么是绘本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概念源自日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现在市面上的绘本图书以低幼儿童阅读为主,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普等。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二、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颜晓燕认为早期阅读是一种集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活动的综合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接触书面语言的行为活动,它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和其它领域的知识,并将教育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活动。在本文中将“早期阅读”界定为3-7岁的儿童在成人帮助下或是独自理解读物中的图画、色彩以及少量文字所传递的信息的过程。早期阅读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基本阅读能力,为上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7 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也叫做幼儿期。这一时期,幼儿心理是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包括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幼儿期读过的书,不易忘记,它影响着幼儿的心身发展,并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善于理解幼儿阅读心理, 使每一位不同年龄的儿童能够充分享受读书的欢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热爱读书。对儿童而言,读绘本就是轻松愉悦的文学生活的开始;是对艺术的感知启蒙;是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与体会。因此,在欧美、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及地区,绘本阅读早已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主要手段。我国相比其他国家,绘本阅读推广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绘本才正式进入中国。公共图书馆作为培养少儿阅读兴趣、提升综合素养的教育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开展、探索绘本阅读推广,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在阅读推广的实践中,本人认为绘本阅读有助于激发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三、绘本阅读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

1.绘本阅读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直观思维,而绘本以图画为主,文字少而精炼,画面色彩丰富,以画表达故事情节,绘本阅读可以借助丰富的图画,“读”出其中的意思,使阅读变得更为简单,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心理特点。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表达绘本的整体寓意,通过直观化的绘本阅读,孩子吸收、激荡、转化着各种观点,无形中便培养出精湛的阅读能力,促使孩子积极地从图画阅读向纯文字阅读过渡。如《鸭子骑车记》是一本在艺术、思想、认知上都具有独特价值的绘本,构图饱满、色彩丰富、描写生动、视角多变,可以引导孩子贯彻它们的表情、神态、动作,结合背景和文字揣摩它们的心里,图中出现有趣的小动物,如小鸟、蝴蝶、蜜蜂等等,对孩子来说发现这些动物也是阅读中重要乐趣之一。故事讲完后,可以组织孩子进行绘本续写和编绘等。

2.绘本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绘本阅读幼儿通过图画进入了故事和知识的世界,幽默风趣的画面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将幼儿轻松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如《我喜欢书》一只猩猩表情憨厚,体型圆胖,穿着背带裤,就像可爱的孩子,画里它坐在恐龙身上,小朋友马上就理解它在看恐龙书,图画诙谐有趣的画面,更让小朋友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小丑如果踩到香蕉皮,就会跌倒,看恐怖书时,连影子都觉得是鬼,恐龙背上的骨质板也是书,画面到处显示书所带来的种种乐趣,让读书变得有趣极了。

3.绘本阅读能激活幼儿的想象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人的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幼儿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欢想象。幻想和创造是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必然手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在其设定的虚幻世界里寻求快乐。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认为:“……对于读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看得见的画(形象)的能力,也就是一般被称为想象力的能力。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图画书与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让创造力无限扩大。绘本里还会预留给孩子许多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如《小猪变形记》,孩子的想象不仅可以基于绘本原有的画面内容,更可以向外延伸小猪遇到了谁他怎样让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结果会如何。所以在绘本教学中要做深层次地挖掘和准确地引导,让孩子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孩子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四、绘本阅读有助于促进品格塑造

1.提高孩子的美学修养

优秀的绘本都是出自世界各地绘画大师之手,也称画中精华,孩子从小接受名家名画的熏陶,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情趣和美学修养。好的绘本无论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空间的布局,多种媒材的使用,绘画的技巧以及风格的统一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运用各种手法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如瑞士马克斯.菲斯特创作的《彩虹鱼》,通过一条有闪亮七彩鳞片彩虹鱼的经历,告诉孩子一些生活的真谛:痛苦与朋友分担,痛苦会减半;快乐与朋友分享,快乐会加倍。该绘本插图采用水墨画技法,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元素,鲜活亮丽且富有现代感,画中水的场景,仿佛每个水草都在荡漾、漂浮,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促进幼儿人格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家罗素认为,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前就已基本完成,6岁以后只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对人的一生来说,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方式来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塑造并基本定型的,且定型后很难纠正。因此学前是儿童人格塑造的奠基石,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阅读关于优秀品德方面的绘本,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会激发并促使他们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在生活中会不自觉以其为榜样并努力向其靠拢。例如《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莽撞淘气又温柔善良的小兔波力则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关爱别人、如何与人相处等等。只要在阅读时正确指导,就可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出健全而有魅力的品格,搭建好通向社会的桥梁。

3.培养多元智能

绘本中要读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当然,绘本不能立竿见影地实现我们对孩子的所有期望,但绘本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绘本是图画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讲究趣味性,也具有教育性;还具有思想的传递性。每一本优秀的绘本都是一件艺术品,对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很有帮助。如绘本《蚂蚁和西瓜》中的一块西瓜在蚂蚁看来,多么的庞大,多么的诱人!为了把好吃的西瓜带回家,蚂蚁们集体出动……先把家里装满,再痛快地饱餐一顿,最后还在西瓜上玩滑梯。蚂蚁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也是在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们的象征,蚂蚁和孩子之间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一群小蚂蚁、一块大西瓜,对比强烈,故事简单而有趣,这也是作者精心的构思所在。孩子们一定会沉浸在这种简单的快乐中,同时,也会被蚂蚁们的勤劳、乐天,聪明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感染。

总之,绘本阅读对幼儿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激活、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健全等方面都有作用,它能让幼儿通过绘本阅读,不仅喜爱阅读、学会阅读,而且从阅读中感受到学习、创造和成长的快乐,在绘本阅读中健康发展。作为承载着阅读推广的我们,面对着大师们的呕心沥血之作,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的儿童观,用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把这些优秀儿童读物用最广的维度,最深的理解进行领域间的有机结合和渗透。从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解读绘本的价值,方能够不负这些优秀绘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维石. 影响儿童阅读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J]. 图书馆, 2007(5):99-101.

[2]怀特海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编委会.阅读是最好的教育[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

第8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关键词:罗恩菲德;艺术治疗;心理健康;初中美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22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备受关注。构建和谐、健康的心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它是与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同时进行的。

当今社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威胁其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在传统心理治疗之外,急需找寻新的解决途径。

一、罗恩菲德的艺术治疗理论

(一)罗恩菲德艺术治疗理论概论

罗恩菲德在卢梭和杜威的启迪之下,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形式。艺术治疗理论也是在这种美育形式中发展起来的,强调运用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儿童存在的身心问题。美术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运用美术来帮助人们,如排除担忧和缓解紧张的情绪等,利用视觉图像让他们彻底放松,使有障碍的人缓解不良心态,恢复乐观,获得健康的心理。

(二)罗恩菲德的艺术治疗论中教师角色

教师在艺术教育中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教师必须配合儿童的需要;二是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被更加谨慎的对待。能够准确运用艺术治疗手段的教师等同于医生;与此相应,学校也要依据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性化美术教育方法。

二、对罗恩菲德艺术治疗方法的认识

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障碍程度,在掌握其障碍特点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观察学生,判断学生存在的障碍类型。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师生心灵沟通很有帮助。老师还要使用温和亲切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完熟识美术媒介以便下一步治疗。

教师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应建立学生与艺术创作和表现之间的和谐氛围。治疗结果好坏取决于有障碍者和艺术活动的关系是否密切;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掌握、体验程度决定能否对原本的障碍、能力和依赖性有客观认识。

三、罗恩菲德艺术治疗理论与初中美术教育

(一)罗恩菲德艺术治疗理论与初中美术教育的交点

将罗恩菲德艺术治疗理论与初中美术教育相结合是从中国初中美术教育现状出发。由初中生的一些实际情况出发,可以看到许多单亲家庭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还有些学生因孤独症造成伤害;另一些则是初中生所处的青春期特点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以及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等等。通过将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结合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减轻已经受到的伤害,消除心理障碍,恢复自信,重新建立健全人格。

(二)解读初中生在青春期的艺术需要

初中生在经历青春期时的需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个人心理的需要;二是随着当今社会迅猛发展所产生的需要。要根据初中生在青春期时的艺术需要来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之后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并给出相对应的艺术治疗方法。

四、从绘画创作角度分析艺术治疗

(一)艺术手段和绘画角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线条的粗细、色彩、柔和、直白、坚定等都可以表示艺术创作者的性格。

空间感不仅自身有意义,还与作品的创作氛围有关。空间感会随着艺术创作者的心理变化而变化,而艺术作品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构图中任意元素的变化都可能让整体变化,研究者不能再只把目光放在和美感有关的东西上如平衡、韵律,而是要全面性地关注以及其和谐性及表现性。

色彩是所有艺术表现元素中最直接、最有特征的。触觉色彩关系是以色彩对我们的感情产生的效果而决定的。

(二)以艺术治疗为前提的美术教育应发挥的功能

绘画属于艺术创作,可以通过这种行为来传递自己的想法,创作者的思维都会展露在绘画作品当中,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囊括了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通过学校美术课的学生艺术创作表现,可以看出学生作品能够反映出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艺术治疗也正是对学生绘画作品的暗示进行分析、观察。通过学生日常的表现,最后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治疗为前提的艺术创作能够帮助有身心障碍的学生重构自我。通过艺术创作,能够更好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进一步认识自我;同时努力放下心理防御思维,形成新的心理结构。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马菁汝.罗恩菲德与艾斯纳的告诫[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高楠.艺术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第9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

在当前流行素质教育的时期,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在各个学科中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素质教育发挥到极致。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通过绘画欣赏的形式对自然万物生命的诠释,因此可以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把小学美术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从而使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彰显生命教育。

一、小学美术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把生命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学习美术,如对于一个很平凡的美术教学素材――蜡烛,可以赋予其灵动的生命意义以及崇高 的价值观,即短暂却无私奉献的一生,可以让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真切的感情于绘画之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利于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轮廓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美术教学应有人性化的选择、精神化的诠释以及从科学价值观的角度对艺术的欣赏,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最后是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绘画的技巧。没有注入情感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没有价值的作品。古往今来,多少画家的作品无一不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融入了画家的真挚情感于其中,这样的作品才能震古烁今,具有举世无双的价值。如凡高的《向日葵》,在凡高所处的时代,向日葵这个绘画素材毋庸置疑是他思想最恰到好处的表现,向日葵是一种向阳的花朵,在凡高的思想中,他是向阳的,但是现实的种种与他思想的相悖让他走向了与向日葵短暂花期相似的道路。正是这种饱含情感的作品与高超的绘画技巧的结合才成就了凡高的作品之声誉。这也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小学美术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教学课题以及素材的选择要具有生命价值的内涵

以小学美术课堂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让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无形的方式恰到好处融入其中。从小学美术教学课题以及素材的选择方面来看,可以通过挖掘与生命价值相关的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素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形成关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美术教学实践中彰显生命教育

美术教学实践是十分注重人文教育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时刻彰显生命教育。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绘画,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助人为乐,学会随时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虚心向同学学习,乐于接受他们的批评,培养同学之间融洽的合作精神。

第二是在绘画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渗入关于生命价值的诠释。如在进行色彩绘画的讲解时,可以先让学生踊跃发言来表述自己对各种颜色的认识,以及对各种色彩的情感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颜色进行一个浅显易懂的生命的诠释,让学生学会在绘画时把自身的感情以及情景等融入进去。

第三是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关于生命价值的诠释,让学生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切身领悟生命的神圣。如在美术课本中有一个关于服装设计的课题,可以把这节美术课设计成一个带有环保性质的美术课,要求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使用环保材质的服装,倡导学生爱护环境,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3.在教学赏析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绘画,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以一种积极全面的眼光来欣赏艺术美。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踊跃发言,老师适当评论的模式进行美术教学欣赏,感悟蕴藏在艺术之中的生命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审美情趣。

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燃烧的蜡烛》这类艺术作品,让学生感悟关于蜡烛的短暂但却辉煌的一生,仅为照亮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又如欣赏《一双手套》使生命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手套联系到送手套、送温暖给需要帮助的人,体会到关怀可以让生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让每个人的心灵更加充实幸福。与此同时,需要通过美术欣赏教育学生关于逆境意识的认识和培养。生命总是变化无常的,每个人的生命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的,它充满了荆棘。如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是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勇敢、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们通过死亡与苦难重新发现更多关于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在逆境中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勇敢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