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精选(九篇)

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

第1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高职管理专业群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岗位,培养掌握基本经济和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工商企业中从事相应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群的就业岗位,首岗为工商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生产作业现场中的业务主管;升迁岗为工商企业的部门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工段长)、区域经理(助理)和基层门店店长等。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把握“四个关系”:一是“动手”与“动脑”的关系。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面对企业随时发生的问题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的策划、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二是“管物”与“管人”的关系。毕业生的团队融入能力以及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三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由于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因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因此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四是“单体”与“协同”的关系。学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等职业素质。

(二)专业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拓展课模块组成。首先,专业平台课为5门左右。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管理学概论、统计实务、会计基础。开设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职业技术模块课奠定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课为6门左右,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首岗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各专业方向可开设的职业技术模块课程见表1。再次,职业拓展课为6~8门,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升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组织与协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核算。不同的专业方向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第一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方式;职业技术模块课在第二学年完成,采取分专业方向上课的方式;职业拓展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职业基础课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课注重岗位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课注重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涉及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包括单项管理岗位、专项管理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分布在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其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职业联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涵盖专业可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现场作业、设备、物流及其资金管理等。无论哪一层级和类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均应体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以此为依据构建专业群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详见表2。

2.技能训练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技能训练体系由“点、线、面”组成。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如《市场调研与开发》课程中的“调查问卷设计”,《仓储管理业务操作》课程中的“入库、在库、出库”管理等。“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如《市场调研与开发》课程中的编制市场调查方案、信息采集与处理、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制定市场开发计划等全部训练项目。“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以及职务升迁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具体实现方式是: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第2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1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重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一体的综合教育类型,其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基本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综合技术运用与操作等能力的培养[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开设一些相关的综合实训课程,来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相关能力,推动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综合实训课程训练通常都是以岗位需求与能力锻炼为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渗透实训技巧,突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将只有技能中所涉及到的多种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训练技巧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有步骤的演练,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训练能够深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理论完善,同时还能够有效研究出适应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训练模式与方法。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相对一些普通高等教育来讲,具备自身特殊的需求与特点,不管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演练都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因此要求不同专业应与本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联系,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方案的设计,以推动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及社会生产需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需要给予充分重视,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实际社会需求,有效利用综合实训资源,并结合行业新标准,探索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方式。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规范性及典型性进行分析,明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需求与岗位要求。从现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本文由收集整理企业的规范化岗位训练是物流管理专业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来讲,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重视专业实训课程,重视所在行业的行业需求与特点。高职院校要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企业基本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状况、企业的关键岗位与岗位需求、企业岗位的安全性与质量要求、企业的基本设备与效益等进行分析与学习,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与整体性,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发。

其次,要对企业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针对市场中的相关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与新服务的实际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强化技术改造,重视设备的升级与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实现,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实地,积极主动的了解并掌握相关企业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以确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与岗位发展需求。

再次,要认真分析岗位职业需求,综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进而设计合适的实训项目与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企业对岗位基本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为中心,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与技能现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重视岗材结合,强调因材施教,即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内部的有效融合,强调实训模块之间的沟通,促进课程的充分开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爱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物流企业的多种岗位需求。

最后,强调企业产品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现阶段,企业在发展路线上均具备的前瞻性的发展意识,一方面要强调市场的现阶段需求,同时还关注未来市场的潜在变化,因此企业重视动态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及时更新实训知识与内容,突出新技术的应用[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强调持续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及时跟踪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法分析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训教学基本经验,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几种方法:

第一,选择性移植法,即不断吸收现阶段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内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选择的借鉴已开发成适合自身院校与自身专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训课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及教学范围与教学程度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完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能力中心的方法,即根据专业实际特点,开设具有相关行业与企业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重视对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训练,围绕技能培养确定相关的实训内容,比如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与步骤、基本方法与训练技巧以及职业基本道德等。另外,在实训过程中,还需要针对现阶段市场中所需要的新产品与新技术进行相关技术发展动态的实训内容开发。

第三,任务分析的方法。任务分析的方法即充分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按照内容要求进行步骤分解,确定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项目进行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之后对步骤进行分解,突出分步骤的重要性与准确性,这种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确定实训课程基本内容的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3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训课程;课程开发步骤;课程开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foste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occupation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ut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and mature mode up to now.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need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requirement. Combination of logistics special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urse development steps and development method.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thod

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定位,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前提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操作技能型,而是面向社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主要不是“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而是把一种思想或设计方案“实现”出来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应把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现能力”特别是“高级实现能力”(戴士弘,1996),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工作流程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职业面向岗位主要任务的完成是一个“技术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即应具有全面的职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学校需要开设一些综合课程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生产服务问题的能力。

在高职设立“综合实训课程”应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训为主要教学环节,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技术理论、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这种综合化整体式的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种课程类型。高职院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区别于中职与本科教学,有其特殊要求和内容,其开发实践与理论研究都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没有统一标准和成熟模式,需结合各专业教学实际和行业发展要求进行有效研究与探索。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示范性特色课程之一,是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开发的一门重点课程。本文结合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教学经验和实际,通过有效利用现有综合实训教学资源和条件,紧密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实际,探索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开发方法。

1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其他课程开发一样有其通用步骤:

(1)分析企业典型性、规范化岗位作业要求与作业内容,确定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

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发现,即使是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的物流企业,企业规范化岗位作业培训课程至今仍然是相当欠缺的,其需求是大量而紧迫的。作为物流专业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起到服务行业、引领行业的作用。在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过程中,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在物流行业龙头企业的众多岗位中,首先选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重要岗位、关键岗位、主体工种岗位;而后,选准这些岗位中与质量、安全、设备、效益紧密相关,又是上岗人员所欠缺的知识、技能、素质,作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重点课题(内容)进行开发。

(2)分析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的迫切需要,确定岗位能力要求。

第4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 就业课程 模式

一、高职会计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

1.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姓“高”、名“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把握“职”字、认知“高”字。把握“职”字,就是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应牢牢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培养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认知“高”字,就是构建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为“三高”特征: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线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主要是高新知识技术性教育,前沿性技术、知识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教学模式上产学研结合程度高,教科研能力强。

2.把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特征。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会计专业知识本质上是国家财经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的掌握、解读和应用,需要学生掌握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具备较高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是典型的“知识-技能”型的专业教育路径,学生的技能培养必须建立在基本知识熟练把握的基础之上。二是综合素质要求高。会计岗位是单位的财经管理层面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索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责任素质、协作精神、会计职业道德。三是就业岗位群宽泛。

3.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首先要具备从事会计职业一线实践岗位的从业资格,取得会计类岗位入门资格,这是基础。其次培养的会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这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定位。再次,在培养规格上是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这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标志定位。

4.会计职业岗位群。会计专业的特点就是就业岗位群的宽泛性,在会计岗位群的基础上,也可以面向财政、税收、金融、统计等专业岗位群就业,与财经类专业交叉性比较强。随着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又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就业方向,面临着值得研究的影响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我们认为,在专业目标定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当考虑职业岗位群的变化,解决因职业岗位群的变化所形成的问题。但是专业核心岗位群以及对教学方案的决定性影响不能变。因此,我们认为,在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岗位群上坚持的原则应当有两点:一是坚持专业、适当兼顾;二是在坚持专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一线岗位的培养规格。根据上述界定原则,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岗位群划分三类,按照三类岗位群,有轻重、有指向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

1.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类型。总结国外职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其核心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确定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该课程模式比较适宜以工作项目为中心、以“技能-知识”为教育路径的职业教育专业,如理、工、计等专业群。

(2)CBE课程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由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课程开发表,以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最终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该课程模式比较适宜岗位活动为中心、以“技能―知识”为教育路径的职业教育专业,如医卫、农林等专业群。

(3)职业群集课程模式。其核心是以职业准备为目的,将工作内容类似、技能水平相近、学习时间相同等特点的职业归并成群集,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要求课程组合的多元化、弹性化。该课程模式比较适宜以综合素质为中心、以“知识―技能”为教育路径的职业教育专业,如财经、服务等专业群。为了弥补学科课程模式的缺陷。我国从2O世纪80年代起在引进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过程中,先后尝试、总结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如“建教合作”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模式等。

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会计工作岗位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三点:一是会计岗位是单位的财经管理层面岗位系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综合素质高、知识系统性把握和理解强;二是专业岗位群宽泛、岗位特性具有多元性,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专业应用能力强、适应和转岗能力强;三是工作内涵的政策性强,与时俱进,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具备知识更新、不断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三、构建“知识-能力”为基础的两个课程系统的课程框架体系

“知识-能力”课程系统由专业课理论知识课、专业扩展课等课程组成。专业理论知识课程系统采取以学科为主、以理实一体化为教学内容载体设置课程。主要设有下列课程:经济学基础,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会计从业资格考核,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财会常用软件运用等。专业扩展课程采取模块(或单元)化组合成综合化课程的方式设置,按限选课模式开设主要设有下列课程组合:专业化会计综合化课程:包括商品流通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等若干个学习模块组合成综合化课程供学生选修;管理会计综合化课程:包括环境会计、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若干个学习模块组合成综合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商贸知识综合化课程:包括商务知识和电子商务知识、贸易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若干个学习模块组合成综合化课程供学生选择;证券投资知识综合化课程:包括金融、证券投资、证券市场等若干个学习模块组成的综合化课程供学生选择。“知识-能力”课程系统按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以活动为中心,开发项目课程,主要开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项目,会计应用技术实训项目,会计岗位项目实训项目(主要包括:收银员岗位实训、出纳员岗位实训、核算员岗位实训、主管会计岗位实训、车间核算员岗位实训、仓库保管员岗位实训、内部审计员岗位实训等项目、统计员岗位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等。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江苏职教网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

[3]教育部: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试行半工半读[EB/O L].江苏职教网

第5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论文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想,就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论述,从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随着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这使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被高度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更显重要。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掌握的初步情况,行企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人才质量,还是队伍数量上均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区域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中,通过现场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专业岗位群结构、技术队伍基本状况、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方案改革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信息收集。经过对上述信息点的提炼和综合分析,确定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机电设备安装、维护、检修、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依托区域机电类企业,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两方深度融合,三入企业,零距离上岗”为特征的“1230”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结合对职业岗位(群)的调研,针对设备运行与维修、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与工艺设计三大类岗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善从技能的适应培养到技能的构建培养。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两方深度融合,三入企业,零距离上岗”为特征的“1230”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能力发展不同阶段,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把培养过程归纳为4个学习培养阶段。(1)阶段1:职业导向的工作任务——入门和概念性知识。即在第1、2学期完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目的,加强机械制图与cad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及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认知、见习教育,完成简单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2)阶段2:系统工作任务——职业关联性知识。即在第3学期通过基于工作系统的特征和内容来确定、自动化控制与plc技术等单元的学习,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采取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完成系统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3)阶段3:伴有问题的特殊工作任

务——功能性知识。即第4学期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借助实际项目载体,侧重于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训练。(4)阶段4: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知识。即第5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对口岗位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第6学期实现真正的顶岗实习,在校外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强化,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共同指导、管理和考核,将诚信教育、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着力点,具体指重点培养学生对机械及其电气设备的综合维护管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机电设备安装、维护、检修、管理技能。建立一体化、动态的课程结构内容。(2)“校企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简称“四合作”的体现。(3)“三入企业”是指在人才培养周期中实行三次出校门、三次入企业,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养成。(4)“零距离上岗”主要是指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三入企业”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毕业时在岗位技能和企业文化内涵上符合企业员工的要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毕业前就能上岗工作,真正实现就业的零距离。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研究,践行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过程,相信在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第6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任职教育;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化,是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内容中,使学员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岗位合格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能力和素质。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组训、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创新系统综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培养岗位合格人才的关键因素。航材管理专业培养的生长干部任职岗位是航材助理员,经过对任职岗位的深入研究以及教学实践,最终确定以“三个模块、三种类型”作为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主体内容。“三个模块”包括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三种类型”主要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种类型的课程。

1 构建原则及模块重组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理论内容的更新愈来愈快,实践教学的内容既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又要突出岗位任职需求的特点。

1.1 构建原则

首先,由于任职教育是以岗位合格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以“能力本位”来组织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符合部队岗位任职能力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员的职业素养、任职能力等得到提高,为上岗任职做好充分准备。因此,任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采取“能力层次划分法”。其次,要搞好与专业理论课程的衔接,因为实践教学活动客观需要理论课程的支撑,只有把必要的专业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重视与专业理论课程的衔接是尊重任职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第三,要坚持理论实用、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必须的专业理论课程。不追求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论阐述,立足于解决“在工作岗位中应该怎么做”与“怎样做得更好”等问题,使专业理论课紧紧围绕实践教学展开。

基于上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我们把实践教学内容仔细筛选和归类,淘汰陈旧老化的实践内容,增加实验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同时将实践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分散到系统地加以科学地重组,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种不同的模块,即“三个模块”。

1.2 实践教学模块

1.2.1 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是指学员胜任航材助理员所必需的基本技术和能力,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从事岗位工作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基本技能训练着重训练学员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航材管理专业生长干部学员,其基本技能训练应包括飞机器材识别与保管能力训练、发动机器材识别与保管能力训练、机载设备器材识别与保管能力训练、通用物资器材识别与保管能力训练等。

1.2.2 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是指学员胜任航材助理员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员常用的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如航材管理专业生长干部学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航材筹措能力训练、航材管理能力训练、航材供应能力训练、器材封存能力训练、仓库防霉能力训练等等。

1.2.3 综合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是指学员胜任航材助理员所必需的综合经验和创新技能,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胜任岗位任职所需的全部内容。综合技能训练阶段是以培养学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以模拟部队工作环境为背景,着重培养学员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训练学员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航材管理专业生长干部学员的综合技能训练包括部队实习、综合演练、组训技能强化训练和第二军事学位论文等。通过航材管理

业多个综合演练科目的学习,可以将学员自认为分散的、孤立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系统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合成统一的整体。

通过“三个模块”技能训练科目的教学实施,学员从基本操作开始,经过基本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的训练、专业动手能力的实践、专业操作技巧练习,最终形成较强的综合实践技能。

2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内容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大模块构建,课程内容与能力模块一一对应,分别设置了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技能课程,即“三种类型”,其课程设置具有模块化、组合型的特点,其进度安排具有单科独进、逐步进阶的特点。

2.1 基本技能课程

基本技能课程是完成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航材助理员工作所必须的任职基础课程。此部分课程安排在学制前期,如《航空机械器材》和《航空机载设备器材》等。

2.2 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完成航材助理员工作所要求的岗位业务课程。该部分课程安排在学制中期,如《航材供应》、《航材仓储管理》、《航材仓储防霉技术》等。比如早先器材封存统一采用的是军用封存膜包装法,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均改为“两纸一膜”的干燥空气封存法。针对器材封存能力训练设置了《航材封存技术》课程,为了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设计的实践流程完全模拟部队航材股的真实工作情境,让学员从下达器材封存计划、器材的出库领用、器材的开封检查、包装材料的准备与裁剪、器材的包装及抽真空、封存卡片的填写以及器材的入库上架等过程逐一进行实操,反复强化训练,确保学员的学习内容与部队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  2.3 综合技能课程

综合技能课程是以培养学员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训练学员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课程。课程安排在学制后期。例如在全部课程考试结束后进行的组训能力考核,主要包含拟制计划、课堂授课、专业基本技能组训实作等三个环节,组训能力考核成绩按照单项成绩和综合成绩分别计算。其考核内容涉及到与课程相关的多方面知识点或知识领域,要求学员运用综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对学员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航材生长干部学员进行部队实习的主要目的是熟悉航材助理员岗位职责和岗位特点,养成航材勤务保障专业素养,掌握和应用航材法规解决航材保障中的实际问题,熟练掌握航材仓库管理方法和航材供应保障方法,进一步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由于部队航材仓库与场站航材股人员编制与保障任务的不同,我们分别安排学员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进行部队实习,以确保学员知识的综合性。

在每类课程实施过程中都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分阶段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相互协调和配套。

3 结束语

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充分体现了航材管理专业岗位合格人才能力培养的特色,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成效明显。从学员的实训总结汇报、各种成果来看,学员已初步具备了航材管理专业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仓库管理和创新能力。2011、2012和2013年,在总部专家组织的联训联考试点工作中,连续三届航材管理专业生长干部所有学员专业技能和组训能力考核通过率更是达到了100%。从毕业学员追踪调查情况看,许多毕业学员表现出较好的岗位适应性,角色转换快,上手能力强,部分学员已经成为所在部队单位的一线业务骨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海航部队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李发新,华辉林.任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海军兵种学术,2010(2):36-38.

[2]马乐梅,汪德虎.突出舰艇指挥特色,构建实验教学体系[j].海军院校教育,2005,1(15):49-50.

第7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Abstract:In this paper,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 analysis, the establishment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grass-roots groups and higher management position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capac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proposed construction of the necessary logistics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nditions, and way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双师型

Key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Double Type

作者简介:李会杰(1967-),男,汉,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育 ,而高职教育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一、全面确立物流企业管理一线岗位群

现代物流业是兼具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点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属于职业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如果把物流企业分成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三种类型,那么根据物流企业岗位调查结果,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应该包括:业务员、营销员、理货员、报关员、接运员、提运员、采购员、仓管员、审单员、操作员、包装员、运输调度员、配送员、统计员、计划员、网络维护员、预算员、绩效分析员等。

从长远发展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将随着工作的锻炼和自身的成长,逐步过渡到中高级管理员,即成为上述三种类型物流企业中的运输组织管理主管人员、仓库主管人员、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客户服务主管人员和网络维护主管人员。而且,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企业更青睐于那些具有较为全面的管理知识和物流操作技能,可以同时胜任多个物流岗位,能够对物流管理和物流作业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譬如,物流企业要求仓库保管员和理货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作业车辆的驾驶和养护,还要具备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二、解析和构筑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

(一)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生应具备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具备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具备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紧急订单的应变应急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二)专业基础能力

学生应具备物流作业流程的设计和优化能力,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物流统计分析和预测能力、财务动作能力。

(三)物流管理能力

1.物流服务营销能力。学生应具备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物流服务营销的沟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2.运输管理能力。学生应具备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的选择能力、运输自营或外包的决策能力、制定运输计划的能力、运输作业的调度和过程管理能力、特种货物运输管理能力、运输保险、安全及质量管理能力、运输站场管理能力、集装箱运输管理能力。

3.采 购、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能力。学生应具备采购与供应计划的制订能力、采购与供应计划组织实施能力、货物储存计划、仓储运作管理、库存控制能力以及库存货物保管养护能力。

4.配送管理能力。学生应具备配送中心的选址、功能和设施装备规划能力、配送模式和工具选择能力以及配送作业管理能力。

(四)沟通 、学习能力

学生应具备在物流管理中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的能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扩展服务的能力、学习物流管理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

三、优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依托产业办学,专业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以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来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弱化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强化实践课教学,根据本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加强实践课教学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9∶10,以职业通用能力训练为基础,以职业技术能力训练为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迁移能力。通过课程体系开发、校内校外实训和深入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和物流企业岗位群的分析,参照物流职业岗位标准,笔者认为应着重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多方向”为四个物流职业方向。第1~2学期学习职业基础课程,第3~4学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第5学期学习职业方向技术课程(学生依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可任选2个职业方向),第6学期在校外订单企业、联合办学企业或其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其中,职业技术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方向技术课程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上述模式既有助于实现“让学生高兴、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的高职教育特色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四、完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生产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实现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第1学期安排物流认知见习,结合主要职业岗位在第2~4学期安排模拟岗位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第3~4学期安排生产性轮岗实训,按职业方向在第5学期安排综合模拟实训,物流专业体验、叉车操作考证、机动车驾驶证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寒暑假完成,在第6学期安排毕业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接轨,以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五、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是生产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公共货运企业等物流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物流企业岗位群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的要求,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

(一)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到重点高校对口专业学习深造,或者参加教育部双职素质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以解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燃眉之急。

(二)让物流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的一线企业挂职锻炼,使他们身体力行,切身体验一线企业的经营管理,吸收一线的操作经验。同时帮助企业完善业务流程,实现校企双赢。

(三)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走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使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

六、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的从业能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是关键环节。

(一)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根据学校经济能力和地域经济特点,购置安装常用物流设施设备和教学模拟软件,使学生能熟练操作各种物流设备,熟悉各物流管理流程,掌握各种物流信息的汇总、分析与处理技能。

(二)建立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与当地有实力的生产流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有机会到物流管理第一线实习实训,获得实践操作技能。各企业也应该以实际行动,准备充足的岗位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从而为企业物色储备未来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实施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设备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1],重点培养学生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质量监测、设备管理及销售能力。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胜任本专业职业岗位,而且具有较宽的多学科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

1高职设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设备专业主要服务面向为唐山市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专业团队通过与企业专家研讨,确定了设备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将工作任务分析整合,确定专业课程,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校外设备制造企业合作,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是1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贯穿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及选修课程4部分组成。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将实训基地作为课堂、以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工作,使得实践教学符合设备维修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2]。实践经验表明,专业实践教学总学时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比例应不低于50%。在制定课标和授课计划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课时的分配,以达到最优化设计[3]。我院设备专业必修课程总学时2658学时,实践教学1462学时,占比达到55%,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201学时,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100学时、专业课程实践教学261学时、综合实践课程900学时。另外,选修课实践教学还有50学时。

2高职设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竞赛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专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实践教学呈现“多样化”,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序化技能训练项目[4],实现专业核心能力的逐步提高。设备专业“多样化”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教学:实验是理论知识得到验证、理论通过实践逐步转化为能力及技能的重要桥梁[5]。设备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2)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教学手段。我院设备专业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所有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维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资讯、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检查评价整个学习工作过程,教学做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设备专业实训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表2实训教学内容3)实习教学:实习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认识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主要进行车、铣、焊、钳等工种的认识性操作训练。毕业设计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完成工作岗位上的某一课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综合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将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真实的生产实践背景下,熟悉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6],在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管理等不同岗位上,完成真实的企业实际工作,接受实习单位管理,学习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行业标准,为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奠定基础。4)技能竞赛:根据国家、省市各级组织的设备维修装调大赛要求,设备专业通过准确把握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和生产实际要求,将其及时纳入到设备专业课程与教学之中,并且每学年都要组织举行机械设备装调大赛、维修钳工大赛、设备故障检测维修大赛,相关专业教师为参赛学生在实际情境环境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大赛指导放在选修课程中,训练内容具有先进性、综合性。通过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巨大促进作用[7]。

3高职设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唐山市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真实设备维修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安排3个阶段。1)基础技能训练:基础技能训练主要通过金工实习、专业基础课等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安排在第一学年。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识读装配图、零件图,能够正确使用常用测量工具量具进行尺寸、形状、位置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测量,能完成变压器、电动机等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保障。2)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完成,安排在第2学年。通过液压系统应用与维护、机械系统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自动检测、机械设备修理工艺等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装备制造企业常用机电设备的机械结构安装调试方法,能对设备机械、液压、电子电路的单项故障进行检测及维修,为学生以后学习综合故障诊断维修技能奠定基础。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通过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修钳工综合实训及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完成,安排在第3学年。学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职业技能,具有对机电设备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及排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燕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8):34-36.

[2]李海荣.实践教学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9):1054.

[3]邱莉莉.高职院校标志与Ⅵ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6):125-126.

[4]罗威.高职财经类专业"三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5(2):54-56.

[5]汤.实验实训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任务与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24-26.

[6]姚永聪.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2(5):1-2.

第9篇:综合管理岗应具备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就业 导向 会计一体化 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宗旨。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都希望会计毕业生招来就能用,这就对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能力,让他们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本文就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学校会计一体化教学进行探索。

一、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会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1.会计专业要适应多个就业岗位的要求

目前,尽管职业学校会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一毕业直接从事会计专业工作的不是十分多。据对100名中职会计毕业生的调查,就业率达到90%以上,但是,从事会计及与会计相关工作如会计、出纳和收银、仓管的只有50%多。

2.企业更加强调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及会计专业技能

企业考虑到岗位培训成本,要求会计人员一到岗就能尽快了解工作岗位,熟悉工作任务。根据调查,企业对应聘者最看重的素质依次是:工作经验(83%)、专业技能(80%)、工作态度(70%)、教育背景(48%)、忠诚度(46%)、职业道德(34%)。大多企业表示,刚毕业的中职会计人员存在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的情况,不能为企业解决财务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不具备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进行流畅沟通的能力,还要经过企业长期训练。

3.会计工作本身对中职会计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调查,在岗会计人员对会计专业培养的建议如下:在知识结构方面:会计业务处理知识52%、计算机知识26%、基础知识22%;在业务处理能力结构方面:会计业务46%、经济业务13%、税务21%、统计分析7%、审计13%;在实习课程方面:教学实训40%、毕业实习40%、毕业设计20%。从这可以看到,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仅具有会计基础知识,还要经过强化的实训教学后具备综合业务处理的能力。

二、目前中职会计教学与就业市场存在脱节

1.专业培养方向单一,不能满足多个岗位需求

在低端会计人员已不再紧缺甚至过剩的情况下,必须首先考虑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据一项对中小企业的调查,会计毕业生已经不仅仅从事会计等财务工作,有的还从事统计、文秘等相关工作。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对市场的需求变化不闻不问,会计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落后,更多地只考虑会计、出纳等单一工作需求,忽略了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学过程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操作经验严重不足

中职会计毕业生就业岗位技术含量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目前大多数职校会计教学中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够。有些学校只是进行会计理论的“填鸭式”灌输教学,疏忽了实践操作部分,教师没有手把手教会学生处理会计账务,学生对会计的实际业务操作没有初步的认识。有些学校不重视实训,没有合适的实训场地,或者实训课走过场,达不到实训的目的。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会计实训指导教师,而是由相关专业理论教师兼任,有些教师本身从学校到学校,不熟悉企业流程,实际动手能力差。

3.考核办法简单,不适合就业需求

会计课程考核方法不科学,重传统考试轻能力考核,仍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背答案、背习题也能通过考试,导致考生平时不努力、重分数轻能力,达不到考核学生会计实践操作的目的。校外实习中真正能在会计岗位上实习的学生极少,大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三、建立会计一体化教学体系

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使教学适应企业需求,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会计一体化教学是指突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过程设计学习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机会,建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就业的需求。

会计一体化不是单一的概念,它的内涵很广,包括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的一体化、学生与职员一体化、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技能证与毕业证的一体化等等,也就是说,要把学习场所营造成仿真的工作场所,让学生们模拟企业职员,设计多个岗位,让学生分组分岗位进行仿真经济业务处理;老师要把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训项目中,并结合理论内容和实训项目编写工作页,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学会操作、提升技能的同时,取得毕业证和技能证,这是一体化的主要内涵。

1.会计一体化教学开发的基本思路

会计一体化教学需根据会计各岗位能力的素质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开发基本思路是:分析职业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能力目标;根据能力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再根据学习任务,设置训练模块。具体流程为:设计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解、归并任务――提炼典型任务――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所需工作能力――学习要求、训练项目。也就是说,首先通过专家访谈,以会计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为背景,确定工作岗位,分析岗位任务并进行整合归并,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了解岗位上有什么活,如做凭证、记账等;列举该岗位的工作过程,如凭证处理、登记账簿等过程是怎样的;会计专业的教学项目是将企业岗位中实际工作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将课程设计成若干个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都对应于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具有每个项目的能力目标,老师的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实训项目。

老师在教学中需让学生了解完成工作所需的设备、工具、材料、资料,掌握干活(会计工作)需要的条件;完成工作的方法及组织形式(即怎样干);完成工作的要求(即怎样才为干好);为了能完成工作的学习任务(即为干好活要学的内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 编写工作页,完成学习任务的学材开发。

2.进行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培养方向

职业岗位群分析是明确培养方向的基础。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必须对相关岗位形成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根据会计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确定培养方向。

中职会计教育面对的岗位群主要包括: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会计、出纳、统计、收银、仓管、审计助理等岗位,小型企业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因此,中小型的企业及基层的金融机构,应是中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向,即中职会计教育是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培养具有从事收银、出纳、统计、仓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备会计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3.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能力目标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是会计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才能确定职业能力目标。比如中职会计以培养会计员为主要目标,会计员岗位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录、核算,它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有建账、会计凭证处理、成本核算、纳税申报、期末业务处理、编制报表和财务软件使用等,通过分析工作过程,会计员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如支票填写、增值税发票的填写、普通发票的填写等,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根据总账及明细账资料编制会计报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这些能力要求可以设置会计基础、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商品流通会计等模块,并根据模块内容来编写工作页,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4.按照能力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再根据学习任务设置训练模块

为了让会计专业毕业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必须培养会计流程操作能力、出纳实务操作能力、成本会计能力、电算会计能力、会计相关岗位能力、综合理财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等专业能力。根据能力目标,分析岗位业务,整合学习内容,构建实训项目,围绕会计、仓管、出纳、成本核算等岗位设置几个模块进行一体化训练:

(1)会计员模块。通过对模拟会计业务的实践性操作,重点培训正确填写、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记账凭证的能力,选择相应的账页格式,登记总账、明细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能力,综合掌握会计流程、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使学生达到一名会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出纳员模块。重点培训点钞、真假币识别、数字及文字的规范书写方法,正确填写支票发票和收据、银行对账、日记账登记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等能力,熟悉出纳操作流程,具备出纳工作基本操作能力。

(3)仓管员模块。重点培训学生登记进销存账、填写出入库单、进出库及库存管理能力。

(4)成本核算模块。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相关资料,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企业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制订成本计划和编制成本报表,初步具备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

(5)电算会计模块。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账务系统的应用、报表系统的应用,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适应现代会计实践的新特点,还要适当介绍操作系统和大型财务软件的维护以及计算机局域网的组建等知识。通过这一环节培养,使毕业生熟练掌握会计数字化处理的能力,为会计工作信息数字化做好准备,并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会计电算化证。

(6)收银员模块。要让学生具备点钞和人民币真伪鉴别、金融支付卡的识别、收银机的使用、金融POS机的使用等能力,具备一名收银员的职业素质。

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三个综合技能模块:

一是税务会计模块。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基本原理,各主要税种的内容以及企业依法合理纳税的途径,税务筹划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征管和会计知识。熟练掌握企业各种税收的纳税依据,纳税额的计算和具体纳税的申报工作程序。将税法及纳税申报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合理避税,因此,要把税务会计列为综合技能加强实训。

二是审计基础模块。据调查,大部分企业每年都要接受至少1次的审计,加之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助理工作,因此,要进行适当的审计基础实训,培养会计人员能够配合审计提供相关会计资料、协助编制简单工作底稿、进行资产清查等能力。

三是财务管理模块,为了让学生将来拥有一定的就业发展空间,培养其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利用的能力,筹资、投资运作能力。

在问卷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还要能操作、懂管理。会计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还要具备社会实践、社会交际、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通过各项目“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培养综合能力:一是会计人员的沟通和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矛盾、控制情绪的能力等;二是训练他们的逆商,提高其抗挫折能力;三是提高其现代办公能力(计算机应用、英语应用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具有计算机操作和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阅读一般性英文资料和简单口语交流的能力,一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扩大知识面,使他们掌握基础的统计、文员等知识和技巧,适应扩大就业面的需要。

四、建立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

改革现行考试制度,打破期末一试定终身的考核做法,采取传统理论考试与实操技能考核相结合,重实操、重平时,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考试制度。考核内容和标准上,立足于会计具体业务,突出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核,衡量的标准是“会”还是“不会”,实践考核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60%~70%;考试形式上,可以按照模拟岗位进行考核、评价,用会计仿真账务处理替论考试,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考试时段上,更注重平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综上所述,根据培养方向和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一体化教学,能够培养基础扎实、上手快、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有效地提高会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拓展就业空间,增强就业灵活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