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第1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师 历史教学 用教材 教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69-02

历史课程改革推动着广大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实践。经过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不少教师和教育专家创立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教学理念。笔者在司马迁与《史记》的教学中,就深刻体验了“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教材观。

一 教学案例

[案例1]

教师:秦汉时期我国史学也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史学家是谁?他写了一部什么史学著作?

学生:司马迁写了《史记》。

教师:《史记》有什么重要的历史地位?

学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教师:什么是纪传体通史?

学生:纪传体,纪指帝王的传记,按年编写;传指将相或名人的传记。按这种体裁写的历史叫作纪传体史书。

教师:对了。通史是指贯通古今的史书。(展示《史记・秦始皇传》,让学生对《史记》有所了解)。那么,为什么说《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学生:因为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教师:为什么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学生:因为《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对了。同学们必须记住,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案例2]

(前部分与案例1相同)

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下面我们就一些问题一起来探讨。第一个问题:《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从中我们应得到什么认识?请同学们每两张课桌的4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个别指点,持续大约5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1:没有司马迁等这样的史学家,没有《史记》等这些史学著作,我们就无法知道祖先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因此,学习历史是十分重要的。

小组2:学习历史能够认识历史上的秦始皇、孔子等历史人物,知道秦统一六国、陈胜吴广起义等历史事件。

教师:对了。学习历史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我们从中认识人类是怎样走过它的过去,而今又是怎样创造现代化,人类带着什么样的姿态走向未来。但是,有些同学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重视它;有的同学认为历史是老古董,不感兴趣;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我们不能忽视历史这门课。

教师:第二个问题:司马迁是怎样写成《史记》?

学生: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1)受家庭熏陶,爱好文史;(2)寻访许多名胜古迹,游历各地,收集大量资料,开阔了眼界;(3)继承父业,做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4)经过十年刻苦努力。

教师:第三个问题:司马迁写《史记》中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刻苦钻研、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他经过十年刻苦努力才写成《史记》。

教师:还有什么精神吗?课本说他寻访许多名胜古迹,游历各地,收集大量资料,开阔了眼界。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师:对了。从司马迁写《史记》看到他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有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它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没有什么价值。

教师:对了。司马迁曾受过朝廷的迫害――处以宫刑,遭受极大痛苦,但他忍受沉重的痛苦,坚持活下来。之前我们学过屈原,屈原最后投汨罗江而尽。这里老师就提出第四个问题:怎样看待屈原之死与司马迁的不死?请同学就这个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个别指点,持续约5分钟。)

教师:大家先回答这个问题:屈原为什么要死?

学生:因为他的国家――楚国衰落,被秦国攻破,屈原非常痛苦。

教师:屈原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学生:重于泰山。

教师:司马迁为什么不死而坚持活下来?

学生:因为他要写《史记》。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屈原之死,是为国而死,他以死来唤醒国人。他死得有节,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所以后人纪念他。可以说,屈原没有死,他活在人们的心中。司马迁之所以不死,因为他有他的事业――要完成《史记》的重任,因此他忍辱负重,坚持活下来。从屈原之死与司马迁的不死,我们应得到什么认识呢?

学生:无论生与死,都要有意义,都要有价值。

教师:对了。人总是离不开生与死的。无论是生还是死,都要追求其价值。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珍惜人生,热爱生命,创造人生,放大人生,使自己的生命充值。

二 体验

案例1是我课改前的教学实践,案例2则是我课改中的教学尝试。从案例1到案例2,我对“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教材”这一新教材理念有一定的体验。

[体验一]旧的教材观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按案例1,老师教的、学生掌握的只是这些基本历史知识: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这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教材观:教师为教书而教书――教书就是教这本书,书中有的就教,没有的就不教。在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材观束缚下,教师和学生不敢逾越教材,基本成了教材的奴隶。教材成了唯一的资源。这就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既使课堂呆板乏味,也使学生学到的只是零碎的死知识,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体验二]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此,我在案例2的教学实践中颇有感触。

第一,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课程资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音像资料、网络技术等多层面。教材无疑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师生必须充分认识并采取措施,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以优化历史教学,服务于历史学习。

《标准》所渗透和蕴含的精神和理念在于,教材是师生交流的工具。教材只是对教学的内容做了一些基本的、书面的材料规定,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最为关键的还是历史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规定。教材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不能像案例1那样过分依赖教材,受制于教材。

第二,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教材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观念。因为教科书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更何况,今天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资源。所以说,教学内容远远大于教材。

从案例1到案例2的变化,是我对《标准》精神学习领会并将《标准》提供的理念付诸教学实践的尝试。的确,按《标准》新编的历史教材,克服了旧教材“繁、难、偏、旧”的弱点,删去了不少内容,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假若按旧的教学模式来使用新教材,就会像案例1那样,只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这样,每一节课都可能会存下大量时间。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旧的教材观,放大教材内容。如案例2,以司马迁写《史记》来引导学生加深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的认识就是体现了新的教材观。因为在学期初,教师一般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学生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今学习了近一个学期,学生对历史课有一定的接触,教师抓住司马迁与《史记》的学习,让学生探讨学习历史课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的课程认识、学习意识无疑是必要的,也会有效果的。

[体验三]必须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从案例1到案例2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就必须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恰到好处地把握教材,做到教学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问题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如案例2中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的探讨、司马迁与《史记》所体现的精神、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等都是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的尝试。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认识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实际和所在学校的客观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原来教材中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上的活问题。如案例2展示的合作学习方式、诱思探究方法等。除此之外,平时也可以采用小品、故事会、知识竞赛、实地调查等方式方法,拓宽教学渠道,放大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体验四]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标准》提出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2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突出重点,周密安排部署

局党组通知下发后,中心支部及时对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的开展做出具体安排,并结合中心工作实际,以“守初心、践使命、严纪律、勇担当”为主题,将纪律教育活动覆盖到全体党员、干部。以“学有所得,以学促改”为思路,以《党员干部纪律教育读本》、讲话、各类警示教育片为载体、紧紧围绕党章、准则、条例等内容,开展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始终把纪律教育和规矩挺在前,让讲纪律、守规矩成为全体党、干部的底线共识和思想自觉。

二、以案为鉴、加强警示教育

在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中结合赵正永、魏民洲、冯新柱等案的违纪问题案例,以案为镜、以案为鉴,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端正思想、促进工作。通过学习观看《工程建设和矿产开发领域违纪违法案例警示录》《党的以来查出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案件警示录》等警示片,以反面典型为戒,自警自省。通过警示教育,中心全体党员干部的纪律和规矩意识得到了增强,有效端正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了清廉做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三、紧扣职责,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第3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实践中,多数初中历史课堂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主,即教师单一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形式很容易引发“填鸭式教学”的消极后果。即使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初中历史课堂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往往简单地停留在课件的单一播放之上,课堂氛围很难真正活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单一的主导者,其对于知识点的陈述往往起到了“权威”作用,而学生只是将其听到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录,随后予以“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的现实需求。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调动自我的主观思考与辩证能力,教师也很容易在知识的多遍复述中降低教学热情,从而形成教师难以创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核心价值的恶性循环。

(二)缺乏启发性的引申讲解

除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引申讲解的缺失也是影响课堂氛围的一大问题。由于初中阶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实效的衡量往往单一地依赖于卷面成绩,因此学生常常将记录好相应的单一知识视为“万事大吉”,基于此,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仅仅将讲解完课本与课件内容视为教学任务,忽视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合、有利于启发学生理解与应用理论知识的引申内容,而这些启发性的引申讲解恰恰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初中学生正处于渴望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新奇时期,但其理解能力尚不完善,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理论问题难以通过自我能力形成感性认识。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的引申讲解,那么学生很难形成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理论、世界风潮等重要内容的认识。

(三)没有认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家长及学校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也是影响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重要原因。对于一些教学观念相对保守的学校来说,其管理者仅仅将初中历史的设置视为一项“任务”,对于其启发意义则不够关注,甚至部分管理体制不严格的学校会占用历史课的时间进行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课”的教学;学生和家长也常常将历史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多数学生和家长即使在历史学习中投入时间,也仅仅是为了在应试中取得相应的分数。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

二、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新奇感,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把握好这种心态,使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契合其兴趣点,那么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强大的理论性特点,多数学生将其视为枯燥、单调的理论课程,难以形成深入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坚持兴趣导向,做好兴趣引入的开端,从而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路途上走得更加轻松与扎实。例如:在每节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具有生活气息、内容趣味性的材料调动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在谈及个人情绪的管理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模仿达人令人忍俊不禁的情绪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排除畏难情绪,对于情绪这一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再比如关于家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的家庭影视剧片段,或是提问几位同学,让其回忆家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从而激发起全体同学关于“家”的共鸣。这样的兴趣导向与引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得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到高效的学习中去。

(二)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辨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将单一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深入思考、提出自身感知的具体情况,可以极大地启发学生思辨,培养其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与基本原则。首先,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与深度,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一原则使得学生可以将问题个人化、简单化、理解化,从而带着问题去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具体情境,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个人认知,激发自身的思辨能力。例如:在高雅情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课本对于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定义,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如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界限一定是分明的吗?看各种各样的书难道一定是高雅的吗?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辩证思考,不简单地肯定与否定某一问题,这也是初中历史辩证观的核心所在。除此之外,还应注意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初中历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便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答案的设置,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独特观点表达出来,使他们在观点的碰撞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思辨的学习态度。

第4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教育一直被家长、学生乃至老师视为副科,这使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得到弱化。怎样转变错误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喜欢学习历史,教师只有从打造高效课堂这个抓手,遵循历史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新课改,切实实现历史的高效教学。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效课堂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此实验方案的研究,以打造历史高效课堂教学为宗旨,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通过此实验方案的研究,促进历史教师教学艺术的升华,探索新的历史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怎样使学生乐于参与、善于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三、课题理论依据

该课题研究以有效教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依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的活动服务于“学”的活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为标准,不是看教师“教”的怎样,而是看学生“学”的怎样,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课堂情境是否适宜,是否有效。

四、课堂遵循的原则

课堂遵循的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广泛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等。学生学习的“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促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遵循课题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承担学校子课题研究;学校教研组积极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通过同课异构等形式的校本教研,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并及时积累经验;在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定期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并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将选出的优秀课例、论文等向上级部们推荐,促进高质量的完成本教研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研究分析,从理论上明确本实验方案的相关问题;通过个案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和主要学习方式等,以此找准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思路

此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参与课题的每一位历史教师立足于自己的实际,遵循“分析问题”、“研究行动”、“总结正思”三个步骤,根据自已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特点,针对不同的历史教学问题,采取适合自己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研究。学校要求每位老师作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课堂的观察研究,努力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体系,撰写具有可行性、科学性的研究报告、论文和教学案例等。

七、课题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9月)。申报历史学科课题,制定课改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完成调查报告,确立实验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4年6月)。依据方案组织实施,进行课改课题研究和实践,并分阶段性进行检查、评估、改进,不断完善研究成果。启动实验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设计问题,进行摸底。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方式,编撰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课堂案例,形成课改实验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月)。完成课题的研究,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领导、课改专家和历史课题教研组鉴定。召开课题组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分类整理、汇总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形成调查研究报告《打造历史高效课堂课改实施方案》,实验研究报告《初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撰写历史课改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形成历史新课改研究成果集。

九、课题保障条件

(一)领导重视。课改全面推进,学校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组组长,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二)时间保障。为使实验实施方案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着手健全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经常『生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召开历史课改课题会议,组织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开展历史课题研讨活动,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在实验方案实施研究T作。(三)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实验方案实施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总结评估制度及奖励激励制度等等。(四)经费保障。我校确保投入一定科研活动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开展学术指导、外出学习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再有对实验老师在课改实验实施中取得的成果,给予必要物质、精神奖励。

十、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组组长:崔国民(全面负责)

课题组成员: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镇工家务中学全体政治历史教师

第5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民族 历史责任感 爱国情怀

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学在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上负有较大责任,加强对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策略的创新和用非常必要。

一、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许多少数民族都做出了卓著的民族贡献。对此,学生应该学会平等看待少数民族,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虽然,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分布,汉民族在我国多民族群体当中都占据一定优势,但是,我们必须坚决抵制民族优越性和。同时,也必须抵制利用民族、信仰谋取特权,割裂民族团结的观点和行为。只有坚持平等、有爱和包容的民族观念,才能够真正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二)充分结合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融合了大量优质的历史故事,能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极大的支持。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和结合历史教材,严格按照历史教材大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当然,教师还要在结合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挖掘,不断吸取和借助教材之外的历史故事典籍,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强调时代教育特征

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更多地体现时代性,教师可对近年来的爱国主义案例进行融合和运用,通过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事件说服和教育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目前,许多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引用和介绍较多,但欠缺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时代特征的不足成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建议

(一)客观分析历史进程,弘扬民族精神

教师首先应客观分析和梳理历史进程,借助不同的历史话题阐述民族关系与民族和睦的重要性。例如,唐朝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为唐朝的经济和国力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持。少数民族与唐王朝之间的通商与联合,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也为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同胞为了华夏文化的繁荣以及民主和自由同样做出了巨大牺牲。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团结的作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局限于课本,也不要一味地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多讲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以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体现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和真实性。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优秀的爱国主义案例可供利用。特别是在幸福生活中,学生与过去艰苦的生活有着巨大差距。教师需要以全新的角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紧紧结合时代的特殊性完成爱国主义教育使命。

(二)充分理解和运用教材,培养爱国情怀

教师应充分理解和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初中历史教材引用了非常多的历史案例和事件,如八年抗战时期,爱国人士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例如,为了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拯救山河,中华儿女纷纷放下纷争,停止内斗,中国境内的所有武装力量联合到了一起,枪口一致对外,军队组织了徐州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多次大型战役,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平型关伏击战、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的胜利,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历史都可以用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对培养学生今日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作用,有利于消除狭隘的民族自卑感与复仇欲。鲜活的历史事实和生动的人物描述,能够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以掌握教材的真正精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教育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玩,对于陌生和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场景教学法,以表演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记忆。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剪辑和制国主义教学视频,以生动的画面去感染学生,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时,就用电影《甲午海战》来制作课件;在讲述“黄海战役”时,就可播放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带领官兵与日军英勇战斗的视频片断。通过对壮烈场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邓世昌等爱国官兵为国家、为民族壮烈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史实证明,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出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前往爱国主义景点和纪念馆,身临其境地体会爱国主义情感。最后,学校可邀请爱国志士开展爱国主义座谈和演讲活动,倾听老红军的故事,让爱国主义教学更加生动。

三、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深入剖析和运用历史教材,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高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维.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文史博览(理论),2016,(09).

[2]古丽扎尔・玉山.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J].赤子(中旬),2014,(02).

[3]王莉.从昨天到今天――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12,(51).

[4]吕玉兰.把握四条原则提倡“三位一体”――刍议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2,(07).

第6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历史;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不仅重要,而且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觉得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期担任历史教学工作,使我对历史课堂的导入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下面,我就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具体地谈一谈。

一、通过网络畅销书引入新课

例1.在《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展示《明朝那些事儿》片断,欣赏并配以背景音乐。这样就不仅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而且把要学之知识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新奇地涉入文境时“欲罢不能”。然后,我再通过巧设疑问,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爱好把网络小说引入课堂,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就能真正落实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二、利用歌曲导入新课

例2.在《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学时,我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在陶醉中领悟宋词的感染力,由现实中的流行歌曲引入到历史上的相关文化现象,学生能在好奇中探究,如此导入新课,顺理成章。

三、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来导入新课学习

例3.《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作为文化课,学生容易感到索然无味。那么,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设计由新北京新奥运导课(展示水立方、鸟巢等图片),由初中生熟悉的事件入手,这就加深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拉近了两者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积极性,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四、以悬念式的导入语来引入新课

例4.在《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学中,我先用播放电视录像《曹雪芹之死》片段,然后巧设疑问,“曹雪芹生前的坎坷穷愁与死后的辉煌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曹雪芹之死是一场时代悲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代悲剧发生?”这节课以悬念式的导入语探究曹雪芹之死开始,这就自然地进入古典小说的环节,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与标题“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相呼应,充分体现了教学引导之目的。

五、采用故事引入新课

例5.在《贞观之治》的教学中,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有关镜子的论述:“以铜为镜……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魏征未写完的:“……任用了好人,则国家交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还有许多,例如联系旧知引入新课,等等。但是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切实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导入不仅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进行选择,还要兼顾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课堂导入目的的认识更深刻、更到位。

参考文献:

[1]张娟.新课程初中历史导学案[J].新课程学习,2012(1).

第7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衷心的感谢图们市教科研所给我这个课题研究的机会,让我潜心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中考历史复习的策略问题。从小课题立项起,已经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从课题刚立项起,我就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反思今,并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所以在这里,我只能结合平时教学中观察到的老师们的做法,谈谈我对下一步历史复习的所思所想,由于学识实在浅陋,肯定存在不妥之处,还请在座的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精心准备

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下,我便积极策划,精心准备。具体做了两件事.

1、收集大量的关于历史中考复习的相关论文资料,一次来加以研究和吸收消化,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来作出相应的学习和借鉴。

2、分析我所带的这届孩子的学习状况,包括他们基础考试成绩的排名,全班的历来历史考试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大体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后进生的情况,掌握了这些后 并作出详细的对策和今后的复习计划。

二、扎实研究

小课题立项已经三个多月的时间,从课题刚立项起,我就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反思今,尤其是加大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并对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做了周密细致的部署,在研究环节上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1、对教材的编排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如何理解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意图;探索每一内容索要渗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2、对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在校外学习的过程中和网上的教学案例的收集加以研究探讨并且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思路。

3、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一些典型的案例和经验,以指导教学实践,对专家的课或者通过视频,对名师课例进行学习、感悟和反思。

4、教研教学活动中,我们学校多次进行教研课题展示可活动,我们请来了 很多兄弟学校的教科研主任和教师和科研所专家来进行观摩教学并作研讨和交流,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经验。我先后做过初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单元复习课和《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课并受到了专家老教师的肯定和指导

5、建立校外教师QQ群,学习研讨优秀教师的课例,交流教学心得。通过QQ群聊,我把平时的教学花絮、心得体会,反思困惑等及时地相互传达和交流。并且把每一次的课题研究点滴发帖在群里面供大家研讨,交流。建立QQ群网络平台,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

三、初出成果

从课题立项以来也就将近四个月的时间,但我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和部署,也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

1、在课题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中,首先我渐渐的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好习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所提升。

2、课题试验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发扬。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课,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会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了学习中交流与合作。

3、在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课题经验交流中荣获一等奖。

四、凸显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虽取得一些成果,但也有很多的困惑

1、课题研究成员就我一个人,我们学校就我一个历史老师,不利于交流与探讨。

第8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引导、鼓励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扬长避短,朝着合乎自己审美、个性和特长的目标去努力,尽快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发展中完善的。教学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追求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发展是教师个性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精心雕琢。

L.舒尔曼将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八个部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教育理念及教育哲学。

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专家教师 ■

经验教师 ■

职初教师 ■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

■ 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 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研究表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是他们的最大差异。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更多还是通过职后教育和自我学习而取得的。而且大量的研究表明,专业能力的发展提高也并不仅仅是从教时间的累积,而更需要教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潜心揣摩,不断总结,善于反思。

一、模仿入格:在课堂观察中学习起步

“入格”: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观察、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尽快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对于那些刚走上教学岗位、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了解阶段和认识阶段的年轻教师来说,更需要虚心学习模仿。可以观察、模仿优秀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观察、模仿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教材、驾驭课堂。学习优秀教师亲切民主的教学态度、端庄典雅的教学气质、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优美流畅的教学语言、机敏灵活的教学机智,形成多样的组织教学和自然大方的体态语言。在学习中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教师在观察模仿中必须坚持“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原则,不能一直消极地停留在观察模仿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

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优秀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他们是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分析自己的长处,形成寓理于史、寓情于史情感教育的特色。因此,不考虑自己个性特点、任教学科的性质、学生实际等,采取盲目、消极模仿别人教学方法等的做法,是不可能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的。因此,模仿必须注意高标准,严要求,善于琢磨思考,得其精髓。

二、立格定型:在课堂观察中探索磨炼

在模仿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后,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逐渐能做到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探索性教学,迈出建构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当然好课还需磨砺出。“磨课”,即同一节课,课题组年轻教师先上成型课;然后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进行反思,在平行班级上提高课;再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反思,上完善课。

“立格”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关键阶段,注意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学思结合,在模仿别人教学的过程中,多加思考,抓住其教学风格的精髓;二是学用结合,把模仿与运用、大胆创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广东的吴老师自称是“菜鸟级”教师,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步入新课程远比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要多些。比方说,她对成功的课例“帕帕奇”就无法完全照搬,因为她暂时不具备娴熟驾驭开放式课堂的能力。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彷徨不前,而是经过思考,设计了既有利于学生发展也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案。她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之旅”的情境。可见她并没有停留在新教师的模仿阶段,更没有刻意地设计形式上热闹而没有实效的情境教学,而是立足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材料,经过深度思考训练,形成“论从史出”学科能力的基点之上的教学风格。

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教师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尽管学习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需要,但是要真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必须在学习众多优秀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着眼于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作出准确的定位。教学风格的选择定位是建立在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已有的教学经验、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生理心理特点等的基础上,需要教师认真客观地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思考、提炼。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风格模式,正确地为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作出定位,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关键。

通过课堂观察,在其他教师的协助下,对教学预案和试教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保证该课教学成为质量较高的精品课。磨课活动中,通常先由执教者试教,学校领导和同学科教师课堂观察,从教师语言与教态、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师生课堂交往行为、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各抒己见。这是一种以课堂观察为基础、以持续的实践与反思为特征、以全员自主参与为表现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课堂观察是集体智慧淬炼的平台,集体议课反思,在不断的上课与议课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实效。在完善某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共享的优秀案例,炼出相关教学的方法策略,悟出某些教学规律来,打造出上课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课堂观察中的反复磨课对于一个执教者来说,其作用除了外显于“成功的一节课”外,隐性的影响来得更珍贵,那是一种思维碰撞后的顿悟、理念偏离后的矫正、实践层面上的指引,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乐在其中。

身在一线的教师,一般说来,有的是实践经验,缺少的是理论支撑,所以,针对教师理论素养不高、理论与实践转换渠道不畅、转换方式呆板的现状,磨课是有效的“催化剂”。通过磨课,让执教者(也包含参与者)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从磨课中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策略,增加教学理解,生成教学机制,让所要上的课能更符合教学的理念、要求和原则,让课堂更能集中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通过课堂观察来挖掘和打磨一节课是一个不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向前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揣摩和推敲:试教、、再试教、再,直到最后成功。只有经过这样一次次地轮回、不断地打磨,才能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获得。“十年磨一剑”,没有长期的磨练,哪能应付自如?哪能窥探到教育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我们通过课堂观察集体打磨、多次打磨、特色打磨,在不断的打磨中练就教师过硬的本领。打磨的过程,是一个集个人才华和集体智慧于一体,教学艺术水平因之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在探究如何上好课的路上,不断否定自己但又逐步走近成功的过程。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修改,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脱胎换骨”――信心在鼓励中坚定,亮点在意外中生成,困难在矛盾中化解,教学风格在磨砺中形成。

教师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定向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教学进入个性化阶段。在成败中反思,写教后记、反思日记。在对比中反思,通过观课评课、感悟自己教学,把教学过程中给人以启迪的地方写下来。这时,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学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对自己和别人的教学,也有所创新和突破,逐渐实现“破格”。“破格”意味着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来自他人而又异于他人,同时也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他人教学风格的一种超越。这一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师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意味着教师教学艺术的相对成熟和教学能力的日臻完善,教学效果更为有效,是优秀教师执著追求的境界。教师的教学风格反映了不同教师的生活经历、教学功底、能力水平、思维特征、个性特长、文化底蕴、思想素养等。教学风格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在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中自然形成的。不同的教师在知识修养、个性特征与教学技巧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教材处理、教法设计、语言运用、对知识的体会及表现手法、教学过程的思维和活动安排,都会各有特色,这要求教师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个性倾向、能力系统、教学优势等,有意识地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余杭高中生物组的教师们给工作了六年的青年教师郑超这样的评价:“郑超老师并不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老师,性格比较沉稳,但对创设情境、利用模型、展示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若能长期研究下去,可能会形成富有理性和逻辑性教学风格,可朝这一方向继续努力。”这个综述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堂观察可以基于被观察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理清该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年轻教师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全组教师帮助他,观察他的课堂,让他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扶他上马,送他一程,这就成功一半了。

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而教学个性是一种独创,是教师的自我在教学中的一种彰显。教学个性根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领悟,根源于教师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他个人的情趣、气质、性格,并不断升华。

此外,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也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虚心学习他人有益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是上海市普陀区“李惠军历史工作室”领衔人,担任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历史教育专业硕士指导教师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免费师范生指导教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特约研究员,目前上海乃至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中生代领军人物。他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就很具有代表性:

刚开始执教时,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关注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分析教材,理清教材的思路,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熟悉地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来设计教案和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自然以讲授为主,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来吸引学生。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位。但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李老师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注意课堂中和学生的交往互动。在日常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专题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形。在一次次“灵感”的冲击和一次次的“顿悟”后,李老师进而提出“一课一灵魂”的教学理念,主张课堂教学要突出真正的历史“灵魂”。提倡学生真正的“神动”而非缺失灵魂的“声动”“形动”“群动”,并提出了“多元互动”的四个关键节点: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神聚。正如他所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教学之道本身就是在‘有道’与‘无道’,‘此道’与‘彼道’之间往复穿行、渐行渐悟的无际思量过程”。可见,“一课一灵魂”的提出,是对前人“一课一中心”的又一次发展和提升。这一层次可谓到神韵。李老师的教学艺术发展,犹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经历“族庖、良庖、道庖”,由技进乎道的三重境界。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新课堂!”确实,没有教师的独特风格,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艺术性。只有个性化的教师,才能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才能把各门课上得“博大精深”,上得“激情燃烧”,上得“风流蕴藉”……也正是因为教师“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个性化教学,才让教育改革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灿烂前景。

第9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2.潘年英的《伤心篱笆》与人类学文学写作实践刘慧

3.神圣言说——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叶舒宪,YEShu-xian

4.从《穆天子传》看神话历史方艳,WANGYan

5.什么是"神话历史"——评《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金立江,YULi-jiang

6.神话思维与转向"经验"的历史哲学安琪,ANQi

7.浅谈百色起义中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梁玉珍,陈文静,LIANGYu-zhen,CHENGWen-jing

8.基于MATLAB_GUI的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分析韦春荣,戴命和

9.学生机器人活动中跨平台统一化编程的实现陈孟臻,苏广

10.探析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梁兵

11.层次分析法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课成绩评分中的应用陆冬妹,岑小梅

12.新升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百色学院为例颜锦,农高海,YANJin,NONGGao-hai

13.植物野外实习与天坑景区生态保护黄珂,李秋琦

14.桂西南石灰岩地区圆叶乌桕的生态解剖结构研究李荣峰,周琼,黎桦,谢义林

15.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树种规划及应用刘晟辉

16.基于Web使用挖掘的资源网站优化潘大胜

17.基于ASP网站中SQL注入攻击及其安全防御策略的研究韦相龙,陆月然,黄瑞政

18.基于SSL协议安全通信原理与实现韦林,农纳曼,WEILin,NONGNa-man

19.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谭军,韦家儒,黄艾卿

20.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黄学惠,彭杰峰

21.谈谈现代汉语语素教学赵敏兰,ZHAOMin-lan

22.论研讨式教学法在人类学教学中的应用吕俊彪,LVJun-biao

23.后发展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探讨覃铭,冀红彦,覃焕昌

24.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高张志巧

25.新农村背景下乡村图书馆建设探析——以广西百色市濑浩屯为例张霞,吴欢欢,ZHANGXia,WUHuan-huan

26.图书馆中心机房的雷电防护黄培标

27.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徐艳芬

28.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档案建设探讨黄梅珍

3.中国情人节的立体思考段宝林,DUANBao-lin

4.驮娘江流域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李甫春,LIFu-chun

5.论壮族末伦文化的保护传承策略——以广西靖西县为研究个案李萍,周叮波,陆斐,LIPing,ZHOUDing-bo,LUFei

6.乡村宗族变异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武鸣县横塘人为例冼奕,XIANYi

7.镇安故地壮族巫信仰历史与现状考察黄桂秋,侬兵,HUANGGui-qiu,NONGBing

8.壮族服饰文化中的信仰内涵探析陈丽琴,CHENLi-qin

9.近代广西民间信仰形成条件与发展趋势初探廖玉玲,LIAOYu-ling

10.产业化视阈下的民歌精品化创作对策论(上)——以广西为例马树春,MAShuc-hun

11.元代文人身份焦虑论韦德强

12.壮族妇女的悲苦命运——壮族抒情悲歌的女性文化学解读侯红良,HOUHong-liang

13.潘年英创作价值论刘大先

14.右江农民运动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吴日岗,简华春

15.论孙中山与新桂系的崛起刘文俊,LIUWen-Jun

1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程惠哲,CHENGHui-zhe

17.近代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研究——"民间力量"与近代广艺理论的转型宁金

18."自然"范畴:由哲学到文艺理论的转型周斌

19.靖西壮语~普通话中介语的语序、句式和句类特点——靖西壮语~普通话中介语语法特征之一吕嵩崧

20.英汉自我理念差异与翻译言红兰

21.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以百色学院为例蒙志珍,覃丹

22.英汉比喻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郭志斌

23.女性的英语委婉语吴俊

24.西部村级教师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探析杨秀富

1.人类学中国话语的反思——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兰林友博士徐杰舜,兰林友,XUJie-shun,LANLin-you

2.土著者说潘年英,PANNian-yingHttP://

3.大明山: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世杰,HUANGShi-jie

4.俚僚历史文化的载体与缩影——上林唐碑内涵探幽农冠品,NONGGuan-pin

5.中华建筑始祖有巢氏考——构木为巢的有巢氏之事迹杨东晨,YANGDong-chen

6.壮族山歌传承奥秘新探——以百色壮族山歌为例李萍,韦国友,LIPing,WeiGou-you

7.提高道德调控有效性的对策研究徐魁峰,张正华

8.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张丽玲

9.百色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及其利用陈青

10.邓小平对传统自强精神的超越——"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研究之一任民

11.关于大学生社会化途径的探讨阙贵频,许珍

12.对青年学生网络轻信的思考黄修卓,韦美珠

13.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杜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