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

第1篇: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美国,因此其理论体系都贯穿着西方国家的问题,并体现在主流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中。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的宗旨是“政策分析与探求美国问题的方案”,并用理性主义决策理论、团体决策理论、渐进主义决策理论等理论分析了美国的刑事司法、健康福利、教育、经济等领域的政策。反观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尽管也有形式上的“中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体系,但本土化的程度很低,表现为教学内容安排的仿西方化以及教学方法上的“灌输式”讲解和“牵强式”举例。教学内容安排的仿西方化通过国内出版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直接体现出来。截至2011年,国内学者出版的公共政策学教材达到106部[3]。尽管数量不少,但其内容构成基本都是西方的公共政策学知识体系框架,有的甚至是西方教材的“翻版”。国内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政策系统”、“政策过程”、“政策分析”三个板块。如果将这些教材与国外的经典教材对照,就会发现每个部分都有明显的西方“蓝本”:政策系统的“蓝本”是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的《政策制定过程》和迈克尔•好利特、M•拉米什的《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政策过程的“蓝本”是安德森的《公共政策制定》,政策分析的“蓝本”是威廉•邓恩的《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以及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的《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教材的编著者抽取这些内容中的理论部分,隐去西方的背景和案例,用中国式的思维和语言重新编排起来,就成为公共政策学教材的主体框架。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公共政策学的教材都没有跳出上述西方教材“蓝本”的三大板块,再加上一个必要的“公共政策学学科发展”导论,就成为标准的国内公共政策学教材“四部曲”。

以政策过程理论为例,国内公共政策学教材对政策过程的讲述完全以安德森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所作的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变迁的逻辑划分为“蓝本”,基本是一个逻辑环节一章的内容篇幅,不同的只是对这些逻辑环节的具体划分和取舍有所差异。这些对公共政策过程逻辑环节的讲述往往占据一本教材的很大比例,有的甚至占到所有章节的80%以上。按照这种框架给学生讲述公共政策过程,学生的常见反映是“过于理想化”,与政策运行的现实过程不符。实际上,西方学者后来将这种方法称为“阶段启发法”,也称为“教科书法”。从这个称呼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理论的批评态度。这种逻辑划分不仅与政策过程的复杂现实不相符,也无法解释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西方公共政策学者全面改革公共政策学教材的内容体例安排,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就完全抛弃了“阶段启发法”的内容体例,而是按照不同领域政策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然而,国内的教材在讲述公共政策过程的时候,依旧在西方早期的“阶段启发法”后面亦步亦趋。中国公共政策学教学的本土化严重不足还表现为教学方法上的缺陷。一方面,大部分任课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灌输式”讲解,即使不是“照本宣科”,也只是在西方的理论内容上随机添加一些自己的个人观点甚至是经验感悟来作为补充。另一方面,为了弥补“灌输式”讲解西方理论的教学缺陷,近年来很多任课教师尝试学习和引进案例教学,但这些所谓的案例大部分更多地只是“牵强式”的举例说明,还远未达到案例教学的规范。

二、公共政策学教学本土化的途径

从社会科学知识“地方性”(Parochial)的基本属性来看,公共政策学教学本土化的根本途径是公共政策学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因为只有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研究本土化了,才能提供本土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管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依然是西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成果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在公共政策学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中。因此,公共政策学教学的本土化有两个途经:首先是鉴于绝大部分理论知识没有本土化,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辨识并讲述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称之为“西方理论——适用辨明”式教学;其次,紧密追踪公共政策学理论研究的动态进展,及时将那些某种程度能够修正西方理论甚至尝试提出本土理论的成果设计在教学内容中,称之为“西方理论——本土修正”式教学和“本土实践——本土理论”式教学。下面以政策过程理论为例,对这三种本土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西方理论——适用辨明”式教学在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过程中引介西方的理论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无论是公共政策学的教科书,还是课堂教学,都习惯于机械地讲述西方理论内容,而对理论产的背景脉络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不作任何介绍和分析,其结果是教师对理论的讲述和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只能“生吞活剥”。对西方理论的教学,在讲述内容之前,应该着重介绍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在讲述完内容之后则引导学生思考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例如政策过程理论中的政策网络理论。政策网络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政策活动中的行动者及其互动关系构成政策网络,而政策网络的结构和网络中行动者的策略影响政策产出。但是教科书中对这个理论的讲述都是介绍政策网络的概念、类型及其对政策产出的影响。于是学生在学习之后就开始在课程作业中大量直接套用,但在很多情况下错误地使用了。典型的代表就是将我国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也直接理解为政策网络。虽然西方理论中对政策网络的分类包括“府际网络”,但在我国并非凡是政府之间的关系都能形成政策网络。在这里,必须要向学生讲述西方政策网络理论的背景和来源。政策网络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分权体制,即政府结构内部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分权和制衡。即使是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也是分权的,例如在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是分权的,而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是自治的,在联邦宪法和州宪法规定范围内行使自治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与无权直接干涉地方政府的事务。因此在分权体制的西方国家是存在纵向上政策主张完全相反的“府际网络”。但是我国的政府架构是权力集中体制,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威和行政权力,上下级政府之间无法各自成为独立的博弈主体。即使存在下级政府消极抵制或拖延执行上级政府政策的现象,但难以出现下级政府或政府部门联合形成政策网络提出与上级政府相反政策主张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相互公开对抗的政策网络。因而,必须要注意到中国政府体制的等级制约和权力集中的特点,由于政府间关系在政治、法律和文化方面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必须要辨识垂直的“府际网络”的适用性。如果这样给学生讲述政策网络理论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哪些情况下适用,哪些情况下不宜适用或根本不适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政策网络及其功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西方理论——本土修正”式教学在辨识和讲述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的基础上,任课教师或者自己发现,或者通过其他人的研究发现本土的政策“案例”与已有理论不符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述适用性的层面上,而是要将这些发现及时吸纳进教学内容,展示本土“案例”对西方理论的修正和扩充作用,逐渐引导学生思考本土“修正版”的西方理论。例如政策过程理论中的“多源流”理论。“多源流”理论由美国公共政策学家金登提出,其基本内容是:政策议程的开启和政策变迁取决于政治系统中的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当三种源流符合特定的条件并交汇时就会开启“政策之窗”,议题就会提上政策议程从而政策就会发生变迁。其中,政策流中的政策建议需要具备“技术上可行”和“价值(政治)上可接受”两个基本条件。“技术上可行”是指政策方案在法律、行政、财政和具体操作上可实施;“价值(政治)上可可接受”是指政策方案符合既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政策流”才能与其它源流交汇并促进“政策之窗”的开启。但中国本土的案例反驳了“政策流”的标准要求,证明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即使“技术不可行”也可以开启“政策之窗”。典型的案例是2003年“孙志刚”事件中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4]。法学学者提出十分激进的“宪法审查”政策方案当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如果按照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政策流”中的政策方案“技术不可行”就不符合“政策之窗”开启的基本条件。然而,2003年6月,国务院很快就以《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实施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不仅开启了“政策之窗”,而且实现政策的重大变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多源流”理论源于美国的分权制衡和“否决”体制,政策要出台必须要闯过重重“否决点”,这就要求任何政策方案必须在各种“技术”细节上具有高度的实施可行性,才能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成为正式政策或改革政策。但是我国是党领导下的权力集中体制,越是重大问题和“棘手”的问题,越可能从常规程处理序“转移”到高层或顶层决策机构中去“特殊”处理,也就越有可能实现重大变迁。“孙志刚”事件中法学学者提出的“宪法审查”的“技术不可行”的政策方案就是一个重大而又“棘手”的问题,因而问题迅速进入了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层。很快,国务院就“自行”宣布废止“收容遣送”制度,并出台“救助”制度。这说明在我国政治体制下,如果是“价值(政治)上可接受”但“技术上不可行”的政策方案,反而可能会开启“政策之窗”。对于这种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向学生客观地讲述“多源流”理论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在中国是否适用,接着详细地向学生讲述“孙志刚”事件和“收容遣送”制度废除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对照“多源流”理论思考这个案例中的差异及其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不仅不至于让学生将“多源流”理论生搬硬套在中国的政策实践上,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三)“本土实践——本土理论”式教学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尝试完全基于中国本土的政策实践和政策案例提出本土化的政策理论。任课教师要充分吸收这些成果,将其设计成“本土实践——本土理论”式教学。典型的代表是陈玲提出的“制度——精英”双层决策模型和王绍光提出的“共识型”决策模型,这两个政策决策模型都是基于本土的重大政策案例而提出的。陈玲基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变迁与重大决策过程的分析,提出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是在“制度”和“精英”两个渠道交互影响下达成“共识”的过程。正式制度层面上形成“政策舞台”,政策问题自下而上按既定程序进入决策层;同时由“人际关系”构成的非正式制度则形成“协商网络”,政策问题自上而下在各类精英之间寻求“共识”;“政策舞台”和“协商网络”两个渠道相互作用,达成并扩散“共识”,就可以完成公共政策的制定。同样,王绍光和樊鹏基于我国“新医改”政策决策过程的分析提出中国式“共识型”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由“开门”型参与结构和“磨合”型互动机制两个维度构成,多元主体参与和多渠道协商沟通形成中国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过程。这两个理论不仅是本土的,而且所依据的事实是学生有所了解的。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完全抛弃教材上充斥的西方政策过程理论,首先细致地向学生介绍案例,之后让学生讨论并从中自己概括案例中所蕴含的政策制定方式,然后再完整讲述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本身,加深学生对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特征的理解。最后,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际关系”、“协商政治”等标志性的本土元素是如何体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以此去观察和分析其它的政策制定事件。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中国“政策试验”的研究,其独特的政策过程直接挑战了“阶段启发法”,这也是政策过程理论教学本土化的可用内容。

从上述本土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和教学方法的本土化是“一体之两面”。教学内容的本土化离不开案例教学和讨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而无论是案例式教学还是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本土化,如果没有本土化的教学内容作为理论主线,要么是天马行空式的“花边新闻”课堂娱乐,要么是牵强附会地“举例说明”应付了事,难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第2篇: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教育教学中重要课程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却存在着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形。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来提升教学效果,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所在。

一、融入社会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因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学生的生活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社会热点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也可将之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之中。例如在八年级下册《消费者权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社会上话题度较高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进而通过案例分析与知识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巧用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对于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也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中巧用网络技术来提升教学效率。首先,教师要将文本资源通过电子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课件不仅包含文字资源,还会有动态图、语音解说和视频案例等,比文本资料更直观、更形象,也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与参与度大有裨益。比如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视频资源来展示一段侵犯肖像权的案例;其次,网络技术以资源的海量性、便捷性和共享性为特征,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于网络选择一些有助于自身教学活动的资源,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九年级下册关于祖国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做好知识普及与拓展工作。

三、注重启发诱导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又主要依托于学生自身的感悟与践行,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环节中,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过于看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要着力引导学生自我感知,即注重教学中的启发与诱导工作。比如在《做自立自强的人》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一些自立自强的典型代表,如张海迪、海伦・凯勒等,通过她们的生平事迹来引导学生感受自强为何意,对一个人的成长又有何作用,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关键词:有效提问 启发式引导 激活思维

一、优化提问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提问,应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提问,在知识的变化处提问,在知识的对比处提问,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提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优化提问策略对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才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呢?笔者从优化提问策略人手,结合案例启发思考,旨在抛砖引玉。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所谓兴趣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弱,教师提问时可以辅以图片或实物,通过语调变化或运用肢体语言,充分利用师生身边的资源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从而加强课堂的有效互动。

2.把握问题难度,注意问题梯度。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的差异,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易,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要做到难以适度,还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所谓梯度,就是提出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烦,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3.控制问题数量,提升思维含量。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数量合适、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各种类型的问题,以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如果问题多或琐碎,一方面学生记不住,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学生抓不住文本的主要内容。

4.提问形式要新颖灵活。课堂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无论是教师问还是学生问,都要力戒满堂问,一问到底的僵化呆板的方法,力戒“是不是”的肤浅问法,因为这样的提问往往思考的价值不大,并且极易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用启发式引导。促学生深入思考

有效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课堂的有效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因此,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不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例如我校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5“Look atme!”(CartoontimePeriod2)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扮演文中小老鼠的角色,呈现图一:My mother is showing her new skirt,接着教师提出两个问题,Questionl:What’s my mother’s feelin~?A,Happy,B,Not happy,学生似乎不太理解feeling的含义,教师提醒孩子观察图片:Look atmy mother’s facial expression,She is showing her teeth,学生听后迅速反馈,给出A答案。Question2:What’smyfather doing?教师用鼠标指向图片相应位置提示学生,学生应答:He’s reading a newspaper,接着,教师呈现图二:My mother is showing her new T-shirt,教师提出两个问题,Questionl:Is she happy?A,Yes,B,No,有了前面的观察学习经验,学生很快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师呈现图三,给出Question2:How does she feel?A.Happy,B.Sad,C.Angry,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sad和angry的含义。然后请学生作答,举手的学生不是很多,教师见状及时引导:Look at my mother’s eyes and her mouth,How does she feel now?此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举手示意选C答案,学生再次成为课堂的主角。

语篇学习环节二,教师让学生看卡通听课文,解决问题。Whv is my mother so angry?学生听后反应不是很热烈,教师给出图片提示,引导学生给出答案。Becausemyfatheris reading a newspaper,(图一Question2已为回答此问题做好了铺垫,学生此刻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4篇: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第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扮演课堂“演员”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灌输知识的人,扮演课堂“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第二,教学应该具有启发性。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应该做到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坚持这一原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包含不完全信息,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补充与完善部分信息,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其次,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包含模糊信息,通过这些模糊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多样的关系。最后,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剖析案例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通过回答启发性问题,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第三,选取的案例具有适应性。一方面,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适应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适应教学内容。

    2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的环节

    第一,案例教学的准备环节。在该环节,教师需要对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和案例相关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生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案例学习。第二,小组讨论环节。在该环节,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案例中的相关信息和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进而将小组成员的智慧集于一体,相互激发、相互融合,使小组工作效果最优化。第三,班级讨论环节。在该环节,在教师指导作用下,有效引导课堂讨论,将各小组的思维融为一体,激发新的思想成果的产生。第四,总结评价环节。在该环节,主要是老师进行说与讲,归纳、评估上述各个环节的最终成果和取得的具体效果。

    3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的策略

    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具体应用的策略包括案例编写方法、案例展示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案例结果归纳评价方法。其中,案例编写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深入广泛调研,根据现实生活中涉及的实际经济业务编写教学使用的案例。第二,使用现有图书中比较经典的案例作为教学使用的案例。案例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四点,第一,以文字材料方式呈现案例;第二,以多媒体技术方式再现案例;第三,以教师口头描述方式展示案例;第四,以组织学生表演方式展示案例。案例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把握好课堂讨论内容和节奏,以有效分析案例。第二,营造轻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以有效辅助案例分析。案例结果归纳评价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点:第一,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评价案例结果。第二,教师在归纳评价案例结果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第5篇: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愿将自己多年来的听课手记分三辑呈献给教师们。第一辑是“提高教学实效性之36策略”,这些策略、方法旨在供老师们教学时借鉴参考。第二辑是“教学策略缘于教学理念的思考”,旨在给老师们以启发。即在教学中要用教育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在审视中进行理念的思考,用理念指导、引领、提升教学实践行为。第三辑是“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策略的归宿在课堂。教学实践行为需要理念的指导、引领和提升。同时,教学实践行为反过来又促进教学理念的生成。本辑以典型教学案例为主,有教学设计、说课案例及点评。不仅供大家借鉴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借鉴这些教学案例中老师在“理念一策略一实践”循环过程中教学思维的成长。以上三辑构成了“理念一策略一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过程是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是教师持续成长的过程,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有付出,但同时也会享受到付出后获得的硕果——自己的教研成果,教师会真正体验到教师这一职业的快乐。

拙作文体多样,有论文,有案例,有教学叙事,旨在给老师们以启示。教学研究离常规教学并不遥远,它就存在于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有研究意识,就可以通过多种文体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进而促进自己的再成长。

拙作中的问题充满了“聊”的味道。“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闲谈”;也有的解释为“以轻松随便的方式谈话,不拘礼仪、不受拘束地谈话”。拙作中的“聊”,意在体现对话式的教研文化,将老师当作教学研究中的合作伙伴,将教师当作教学生活中的亲密朋友,以轻松随便、不拘文体的方式,就像《第五项修炼》中所倡导的“深度汇谈”般地和老师们聊。聊,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会给教研注入愉快、轻松的气息;聊,会使对话者思维碰撞,智慧共享。在当今的教学研究中,无论是教学专家还是教研员,无论是校本教研中的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该采用对话的教研方式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共同分析、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教研氛围之必需吧。聊,是互相的,是坦诚的,笔者真诚地盼望自己的聊能引起老师们的聊,常聊。我衷心地期待着!

第6篇: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互动式教学;应用

《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践能力,来为社会提供实战型的营销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企业需要营销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高职院校需要营销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而我们自己也需要营销,来满足与人有效交往的各种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于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这就为我们当前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提出了挑战:如何让学生全面掌握市场营销技能,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营销人才。笔者认为,针对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应用性广、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我们教师在传授营销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不论在课堂上与课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沟通与讨论,激发教学双方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和应变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与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前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许多教学方法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传统的理论讲授加记忆考试、重理论轻实务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高职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机会思考分析,导致就业时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脱节,不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严重限制了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落后,片面强调理论教学

以往的市场营销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沿用的是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时安排上几乎没有实践课时,忽略了实践教学在理论中的应用,忽略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缺乏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限制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营销教学中教师是主动,即教师讲授,脑动、嘴动、手动,但缺乏互动,虽然教师讲授很辛苦,但学生是被动学习,演化为灌输式教学,在教学中强调以教为中心,而非以学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实践教学手段

在传统营销教学中虽然引进了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校外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却未取得实际效果。案例教学仅仅是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或经验介绍,对案例教学的组织驾驭不够,没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多媒体教学仅仅替代了黑板的作用,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流于形式;在实习形式上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习时间安排较少,许多教学计划中安排实训得不到落实,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二、互动式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交流、沟通、探讨,双方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与讨论,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一个字:“动”。即“教师主动”和“学生主动”,打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被应用在各种教学领域。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如下四大优点:

(一)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情绪,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不仅是营销知识,还有对营销知识的体验和运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深人思考,理解、体会和验证知识,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师生在教学中的双向交流,激活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教学气氛。

(二)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片面强调教师在知识传授上的职责,师生双方只是授受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忽略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必然会钻研业务知识,精心备课,提升自己所教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与创新,合理组织与设计教学,提高其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

(三)互动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在互动式教学中,通过教师因势利导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然督促学生在课下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与学习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最终达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培养目标。

(四)互动式教学拉近了师生距离

在互动式教学中,打破了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呼应,双方互相分析,共同思考,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气氛变得活跃,促成了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对话,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三、互动式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可通过以下方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应用与实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良好的教学气氛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师生的情感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建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体现在课堂的知识传授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努力获取新信息,思考、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针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修炼和完善自身的个性魅力,注意自身的着装与举止。要善于与学生沟通,真切地关爱、尊重并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关怀与照顾、点拨与引导。进而使学生因对教师的崇敬而转化为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所学课程的热爱,增强课堂效果。

(二)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

成功的营销工作者要具有超强的沟通能力,而“能说”和“会说”是其有效沟通的首要条件。高职学生作为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对营销现象的不同见解与看法。

例如每次在课堂快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针对课堂内容进行即兴发言或有主题的发言,给学生机会的表现,以此来引导他们注意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主动发言的学生任何一点进步要肯定,而对性格稍微内向的学生要多给机会,通过教师的微笑、眼神和语言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其对不同的问题有深刻的理解。

(三)要善于启发与引导

恰到好处的启发与引导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最终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切忌过于空泛,难度太大,使学生无从下手,“启而不发”。所提问题要围绕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展开,不要过于急于求成,轻易得出结论,而是耐心启发,以学生联想、师生互动教学为主,以便充分发挥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四)教学中坚持案例分析教学

案例分析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精心挑选典型案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思考与训练,通过学生分析与讨论,使教师与学生互相互动、互相影响,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独到见解,直接巩固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锻炼了学生解决现实营销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也可通过多种形式,其中多媒体教学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互动效果。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具体的案例和讨论的内容制作成PPT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案例课件来讲解与讨论,启发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与见解。

例如,在讲到目标市场策略中的无差异市场策略和差异性市场策略时,学生概念较易理解,但两种策略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往往不能全面客观的分析。如果在讲授知识时通过PPT让学生先分析美国早期的可口可乐公司、福特公司及现在的宝洁公司的经营策略,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情景教学下的学生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设置某一具体营销情境,把学生带人一个虚拟的假定情景中,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展现营销过程中的具体活动,进而进一步展开讨论和分析。

例如,在讲完人员推销的有关理论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的“柜台推销”或“上门推销”教学活动,让学生扮演“营业员”或“推销员”,利用所学的人员推销技巧向“顾客”(可由学生或教师扮演)推销商品(可以用具体商品),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共情能力,即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销售实战的经验。

(六)重视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

市场营销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市场营销教学也是为实践服务的,为适应社会需求和高职办学特色,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的营销技能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接触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

一方面,在校外实践上争取同更多的企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将学生实习过程转变为教学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结合的过程,使学生亲临一线,去实践、去体验;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布置某一具体任务推动学生关注商业活动的具体现象,学生分组组合,利用课余时间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市场调查,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策划方案,最后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一小组进行答辩评分。在评比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评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营销意识和营销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无法解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如面对面交谈、电话、QQ交谈等方式随时随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启发、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

第7篇: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混沌理论对教师评价的冲击与启示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及启示

论从权力主体的角度界定学术权力

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村继续教育与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四川省龙泉驿区为例

地方师范大学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西华师范大学发展案例研究

论法治大学:价值、困境、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大学生心理动因探析

理念引领:大学校长治校之道——读汪明义教授《大学理念与实践》有感

在化学教育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英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及启示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从科学发展观看当前农村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成就教师是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大学发展的多因素分析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女子学院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是教育

“初识”晏阳初

唐眉江论吴玉章的高等教育思想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培养

高校班级管理中如何避免形成“螃蟹文化”

高校学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力促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若干思考

“立足地方、以贷养学”,构建专科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以甘肃省的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初中政治教学课件探究

论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历史教师科研素质

论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中外中小学师资培养模式的比较

幼儿教育的“混沌”

从弱者出发的意识和行动——晏阳初的平民思想对农民工教育的启示

绘画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浅析

共享资源,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

费孝通与我国社会学

陆九渊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探讨

读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及其启示

忆我国现代民主教育家李建勋

抒农村教育情怀 谱富民惠民春秋——记我国现代农村教育家赵家骥(一)论免费师范教育的制度设计

平民教育:让心灵开满鲜花的一片青草地

重庆市农村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及分析

论儒家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育与幸福——再论教育目的

《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的审视与思考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教学

以实践情境为“根”的课程——实践性课程范式思想述评

浅论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课程领导者:校长权威的品性与建树

论校本课程管理背景下的学校管理策略

教师激励策略的人性论基础

试谈中小学合格双语教师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之根本

中小学校长参与式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第8篇: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策略;课件;脚本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52-04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的设计阶段,尤以脚本编写最为重要,因为它是课件开发的蓝本。如今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已成为常态,网络具有丰富的资源、交互简便以及时空自由等特点,在教学上拥有独特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络教学,而在网络环境下使用的教学课件会依据其教学设计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因此设计者在设计课件脚本时需要参照不同教学策略特点,使其能够适用于网络教学环境。

在研究前,笔者以“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为关键字,在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常用文献库中进行搜索统计,总结出实际教学中使用频繁的教学策略:分别为启发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在特色期刊文献数目统计分别为825篇、96篇、313篇、30篇,其它教学策略43篇,其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据此确定本文对以上四种教学策略的课件脚本进行研究设计。

一、基于启发式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从古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启发思维,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愤”就是学生的准备状态,对某一问题的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明白的心理状态,一种内在动机。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这就是“启”。“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一段时间思考,但尚未成熟,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1] 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用于启发学生思考操作过程,即过程式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所需要的方法,设置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过渡到让学生向自己提出问题。[2] 然而教师的启发并不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程序化的点,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活动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

启发式教学初期教师通过营造一种环境,导入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陷入思考。通过层层启发,形成一个个矛盾点,此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才能打破矛盾点,即意味着开始进入了教学内容学习。假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依据层次划分由低到难,分别记为A、B、C,启发式教学策略中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重点在于让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判断,形成矛盾点,教师开始适时地进行指点,逐步启发。

2.启发式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启发式教学策略,不仅仅要展现实现的基本步骤,更要考虑到师生在多媒体环境下,与CAI的交互方式吻合度。

多媒体课件通过操作者扮演教师的角色,计算机引入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并反馈,然后由专家系统检测,是否需要再度启发等过程来实现启发式教学过程。上海顾博士提出了“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的教学策略,具体为启发创设问题情境、探究知识、归纳结论、变式练习、回授尝试效果和调节。

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多媒体课件脚本设计时,一方面以启发式教学流程图为基础,另一方面要从课件本身的特点出发,包括前期情境的引入,点击课件的形式等等。不仅如此,还需要考虑到课件面向的人群,其学习特点及风格,进入启发式情境中采用何种媒体(图、文、音视频等)。具体脚本设计如图3所示。

二、基于随机进入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1.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讲解,要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教学情境中,为了避免内容过于简单,应尽可能保持真实性和复杂性的知识,使知识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具体性。不管学习的过程是从哪个方面进行的,其最终的学习结果是一样的,都同样获得了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认识和理解。

随机进入教学包含以下几个步骤:①呈现基本情境;②随机进入学习;③思维发展训练;④小组协作学习;⑤学习效果评价。

为利于学生多方位的建构知识,随机进入式教学可以是循环式的结构,也可以是线性分支结构,先是由学习目标来决定的,接着围绕目标设置不同情境进行学习。[3] 认知弹性理论认为,围绕案例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事物复杂的观念需要慢慢灌输给学习者,而不是先从一个不适当的过分简单观点开始。[4]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的教学流程如图4所示。

2.随机进入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同样需要借鉴随机进入教学流程图。在呈现基本情境时,多媒体课件可以体现其明显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独特的图像、音视频等媒体呈现能力,学习者根据喜好进行选择,进入学习。课件脚本设计图如图5所示。

三、基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1.先行组织者教学

先行组织者实质上就是一种引导性材料,能够定向和引导学习的内容。原有学习知识是与新学习材料适当相关的、稳定的、清晰的和概括性高的材料,在新旧知识学习上搭建一个桥梁,这样有了先前知识的学习,新知识学习更稳固扎实,不易遗忘。[5] 有意义学习需要学习者回忆旧知识内容,并需要主动构建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的关键点。该教学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如图6),人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在对刺激做出相关反应前,人脑会对其进行一系列处理即信息加工。对信息加工的研究,有助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各参量的把握,从而达到特定的刺激反应。之前的所学知识是短时记忆,经过教师的指导为长时记忆。[6]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过程如图7所示。

先行组织者在传授知识内容时,需要提前辨别新学习材料和原有学习材料知识之间相关性和紧密性程度。

2.先行组织者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将教学过程流程图转换为脚本设计图,需要考虑到计算机的良好交互性和展示性。如图8所示,是自上而下的分析,自下而上的表达。

四、基于情境陶冶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1.情境陶冶教学

情境陶冶教学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的,主要是采用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处在思想很集中的情况下学习。学习者能够很好认知,进行知识的重构。[7]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和教辅材料的需要,去引入形象的情境,学习者在这一情境中自主活动,达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效果。人的认识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与情感活动的统一,这两种意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无意识活动组合起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由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三部分组成。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下的教学目标需要利用多媒体引入图像、音视频等各种素材,使学生的多方面感官得到刺激。学生能够根据产生的情境和教学内容有一致的情感基调,带着情感去体验和观察教学内容。[8] 其具体教学活动开展可以用图9表示。

2.情境陶冶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

教学过程要很好地反应“因景生情,以情化境”原则。课件设计类型为教师辅助型,脚本设计图如图10所示。

五、对比分析

以上四种不同教学策略的课件脚本设计图不同,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基于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课件脚本设计时,需在学生的“愤”、“悱”状态进行启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件制作启发阶段,注意启发事件的合理设计,要时刻把握住启发式的关键矛盾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去感受探究知识,逐步引导,变式调节,直至教学结束。

基于随机进入教学的课件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避免在多个上下文中产生混淆,必须在探讨的问题上提供相关背景信息。需要生成纵横交错的概念图。设置多重情境或意义,这种设置为学习者的选择和随机访问创造了条件。学习环境的组织不可能按照单一方向安排学习的发展,而知识也不可能按照纯粹的类别分类,还需根据不同的概念和问题提供相关案例。

基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时,在脚本设计中需要借助某种媒体提及先前知识,便于学生进行归纳上位知识,从而引出新的学习材料,便于新旧知识联系,扩充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另外根据学习者能力提供相应的资源服务。

基于情境教学的课件脚本设计时,需要注意多媒体的使用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建设的场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在脚本设计中,目的要明确,不能太过随意,学习者能树立自信心,提高各方面能力。课件需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交互性。

六、结论

脚本设计是课件制作的前提,在整个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脚本才能制作出优质的课件。在脚本设计过程要始终坚持突出其可用性,对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进行合理分析,据此进行脚本的设计,才能使课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现今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已成为主流,该环境下的课件脚本设计与传统的有所不同,脚本设计需要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并结合网络环境学习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脚本设计,从而制作完善的网络环境下的课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5.

[2]宋伟娜.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4):88-90.

[3]余敏.基于随机进入学习理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李康,梁斌.课件设计理论与制作技术[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60.

[5]贾丽霞.高中化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林小琴.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100-101.

第9篇:启发式教学策略案例范文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原则,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符合主题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阅读、理解、分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互动,积极参与,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它能够紧抓教学目标,密切联系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具备的知识经验能力组织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分析,最终达成共识。引导学生掌握某一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案例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案例选择要有典型性。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典型的案例反映社会生活的普遍问题,让大家产生共鸣,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在诸多案例中进行推敲、筛选,案例要符合本课主题,典型、有代表性。

2.案例选择要贴近生活,增加趣味性。案例选择要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符合其年龄特点。在涉及具体的法律观点时,可以列举一些学生身边的有趣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生硬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感觉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的作用无处不在。

3.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案例选择时要遵循启发性原则,案例选择时所反映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是非性问题,而是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明白其中蕴含的法理。教师要通过层层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过程。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达到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

二、案例的使用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1.要围绕案例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环环相扣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有助于学习目标的最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