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精选(九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调查过程采用团体测试法。以整班为单位参加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当场作答、回收并逐一核对,发现漏填或误填,当场返回本人核对。回收问卷的数据统一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录入的模式,并进行交叉核对。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2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弹性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心理健康的测量共包括以下8个维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心理弹性的指标为心理弹性总分。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比较

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有6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8%。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有4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4%。非留守儿童中有心理问题的有20人,占非留守儿童总数的5.8%。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93,P=0.084)(表1)。

2.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比较

留守儿童8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总分、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表2)。

2.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8个子因素得分与心理弹性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去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这2个子因素之外,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另外6个子因素得分均成显著负相关(表3)。

3讨论

重庆市三峡库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当地耕地条件差、工业化水平低,因水库失地的农民在当地就业无门,被迫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有调查显示,部分重庆市三峡库区社区中,留守儿童户占长期外出打工户的100%[5]。这些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留下大批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儿童群体。儿童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三峡库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其面临的自然、社会环境变化较大,加之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可能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有相关资料显示[6],我国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些研究中这一比例更高,有的达到77.9%[7]。在重庆三峡库区农村中学生中所做的1项调查研究显示其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67.4%[8]。由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中所有库区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8%。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儿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也低于在三峡库区农村中学生群体中所做的类似研究的结果。另外,本研究的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7.4%,也低于全国水平及同类群体的研究结果。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并且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在设计、实施到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因此研究结果是真实可靠的。本研究数据较其他研究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与普通儿童相比,三峡库区儿童经历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有可能这些不利因素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让库区儿童变得更加坚强,抗压能力随之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也由此升高。因此,与非库区儿童相比,三峡库区儿童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库区的环境对库区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库区儿童又分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但是与库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产生的影响相比,留守与否对于库区儿童的影响较小,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2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小学

一、背景

随着社会变迁,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由此产生了大批留守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6~16周岁)。

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己身体心理的变化发育缺乏相应的理解和认识,在融入集体方面还不成熟,易产生心理问题。小学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2、3]。保定位于京津冀地区的南中心,由于地域问题与历史问题,一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家里的孩子,形成了规模可观的“留守儿童”群体。因此,此次调查地点的选择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对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对留守儿童制订出更为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并试图归纳总结出促进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对象与方法

我们以保定市5个县的10所小学为目标群体,将学校在册的4~6年级儿童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439名(67.2%),作为对照组的非留守儿童214名(32.8%)。采用自拟的调查问卷,同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4],由100个项目,8个分量表组成。凡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共收回问卷682份,有效问卷653份,有效率为95.7%。并通过Epidata 3.0 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 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

三、结果与分析

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比较上,留守儿童8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总焦虑倾向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显著。

对于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同。若两两比较显示,总焦虑倾向单亲看护小于隔代看护、同辈看护和亲戚看护。

对于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存在统计学差异(P

四、研究与讨论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6年级留守儿童学习焦虑比4、5年级要高,主要是由于6年级功课更重,更是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期,心理正处于发展期,学习上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打工时间一年以下的儿童焦虑更严重是因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开还不适应,没有好的心理准备来面对困难。同时,女性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原因可能是女性本身的情绪敏感性以及社会上所处的弱势地位,也导致他们的心理不适。

(二)对策及建议

为推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政府、家庭、学校应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帮扶机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是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工作志愿者协会,二是加快户籍改革,三是完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法律监护制度。家庭方面,一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教环境,经常以打电话、发短信的形式与留守儿童交流互动。二是监护人务必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如有问题加以引导。三是加强设施建设,如寝室楼内配备留守儿童专用电话。学校可以借助多方面资源进行心理教育。一是建立留守学生个人n案,分别给予每位留守儿童以不同的方案指导。二是创建“留守儿童之家”,使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爱与帮助。三是设立亲情热线,时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同时,学校也应偶尔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最后,社交媒体应大力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亟待帮助。大学生社团组织也应深入调研,推动建立良好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问题调研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00-101.

第3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1.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跟父母,大多跟爷爷、奶奶或亲友生活,所以存在大多孤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等的心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据统计:25.1%的“留守儿童”对儿童的集体活动没有兴趣;18.2%的“留守儿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12.3%的“留守儿童”不合群,人际关系较差;常常表现为独来独往、性格内向孤僻;近半数的“留守儿童”只有别人叫才去参加集体活动。

2.不同程度的存有情绪低迷、困扰不安、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关爱,从小缺乏管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沉默、内向、不开朗,表现为情绪低迷,困扰重重,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据调查分析发现,21.5%的“留守儿童”常常想念父母,表现为一说父母就焦虑、悲伤、哭泣。但也有19.9%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对父母失去所谓的母爱和父爱的亲密关系,表现为无所谓,满不在乎。还有少数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比上上一代的老人要求严格,而表现的不愿跟父亲和母亲生活。但是,总的来说,调查发现79.2%“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迷、困扰、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3.在学习上疏于管理

据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留守儿童”生活疼爱与监管方面比较重视;而严格要求上就显得惯着、迁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疏于管理,61.8%的“留守儿童”学习意识淡薄,贪玩懒散,纪律性不强,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不高,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二、对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模式

1.建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档案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个人喜好、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状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成绩、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使心理辅导教育工作针对性强,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如:组织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组织有关专题讲座,请专家现身说法;密切与家长联系,拓宽除电话以外的沟通渠道,增加沟通频率,提高沟通效果。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育环境,及时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掉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在注重知识性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调到留守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氛围,突出现场效果,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讨论等方式来增加心理健康活动课趣味性。此外,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心理健康专栏等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

4.创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相结合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共性问题,要召开专题会,有效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解决。在工作方法上,对存在问题严重和突出的,要采用多个老师共同帮扶的办法;对碍于情面,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要采用一对一的疏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做同学的疏导工作。总之,个别辅导与集体引导相结合,疏导要及时,要有耐心,帮助学生彻底解除心理障碍。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第4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江西省赣南、赣西、赣北、赣中4个地区各随机抽取1个市,再从每个市中选择外出务工现象较为典型的1个乡镇,从每个乡镇选1-2所学校,共抽取了6所农村中学和4所农村小学。调查学生被试共计1000人,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5.5~18.5岁,平均年龄13.4岁。男女学生各半。收回有效问卷共813份,有效回收率为81.3%。被试的构成见表1。

1.2方法

1.2.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采用我国学者岳冬梅(1993)修订版[5],量表共66个项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共6个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共5个因子,它们为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看护人的教养方式也采用EMBU,将项目中的父亲或者母亲改为看护人,包括5个因子,分别为支持温暖、拒绝惩罚、过保护溺爱、严厉惩罚和偏爱被试。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46~0.88,分半信度为0.50~0.91,重测信度为0.63~0.82。

1.2.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

本测验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1991年修订[6],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67~0.863。

1.2.3施测方法、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调查主要在学生自习课时间进行,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将问卷回收后删除无效问卷,最后将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处理。

2结果

2.13种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为了解几种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情况,将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进行比较。3种类型儿童在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63,p>0.05;F=0.099,p>0.05),表2显示,在焦虑总分和其他6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曾经留守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焦虑总分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由于留守类型不同,有些留守儿童有看护人护养,而有些没有,所以需要将各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分开来分析。总的分析结果见表3。将父母教养方式和看护人教养方式分别对4种留守儿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父亲温暖、父亲干涉、父亲偏爱以及母亲拒绝、看护人的支持温暖、拒绝惩罚、保护溺爱等7种教养方式类型进入了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中,方程解释率为0.473,其中父亲温暖、父亲干涉与看护人支持温暖3种教养方式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正性的影响,其他4种教养方式则不利于隔代看护儿童的心理成长;对父辈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中,父亲温暖、父亲惩罚、母亲温暖、母亲偏爱以及看护人支持温暖、拒绝惩罚、保护溺爱7种教养方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父亲温暖、惩罚以及母亲温暖、看护人的支持温暖4种教养方式对父辈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回归效应;对单亲看护的回归中,由于不存在父母亲外的看护人,只有父亲或者母亲对其教育,结果发现父亲温暖、干涉、偏爱以及母亲温暖、干涉、拒绝、偏爱对该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回归效应,其中父亲温暖、母亲温暖、母亲偏爱3种的标准回归系数为负,表明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最后,对同辈或者自我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解释率为0.246,为4个回归方程中解释率最低,只有父亲温暖和母亲拒绝2种教养方式进入了回归方程。

3讨论

3.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要较差,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我们知道,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7],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可是说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留守的现状对他们显然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对于看护人来说,要照顾好孩子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隔代看护,孩子的祖辈们对他们的照顾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为农村老年人毕竟文化水平较低,观念也比较落后,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父辈看护人则是一种“物质+放任”的方式,甚至很多人都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养护,这种养护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的心理特征。本研究发现,曾留守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3个方面。也就是说,曾经的留守经历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

3.2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5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麻城市妇幼保健院来儿保门诊的1858名2-6岁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通过让家长填写问卷和医生询问方法来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被调查儿童有异常心理行为者的占总调查儿童比例达38.32%,占各自年龄组比例值更高。甚至有个别儿童有几种异常行为。

结论:加强麻城市儿童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对其异常心理行为进行早期干预,对促进其以后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门诊2-6岁儿童异常心理行为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69-02

进入社会信息和物质丰富的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传统观念与新观念冲突,生活方式改变,给人群中最脆弱的群体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紧张因素。我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逐渐暴露,尤其是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以及独生子女群体的不断扩大,儿童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更为突出。这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的异常行为心理及其造成的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干预措施,保障儿童健康成长。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我们对麻城市妇幼儿保门诊1858名2-6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分析,每位家长答一份问卷。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对麻城市妇幼儿保门诊1858名2-6岁的心理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请被调查儿童的家长按要求如实的填写问卷,并按问卷项目分类,确定分项所占分数,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共发放调查表2000份,收回1858份,有效调查表1858份。有效调查率占100%。

1.2调查方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邀请了部分儿童家长和儿保医务工作者就问卷内容与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验证和探讨,按儿童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其中主要是对存在行为心理异常的儿童又进行了智力、心理行为观察、身体检查等综合测试。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2调查结果

全部调查1858名儿童中发现有异常心理行为的儿童有712名,行为心理存在异常的儿童占总调查人数的38.32%,有的儿童异常情况突出,有个别儿童甚至存在几种异常心理行为。对上述异常心理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

①性别分析:其中啃指甲、咬嘴唇、偏食及厌食、孤僻、胆怯、喜欢说谎类型的,女孩占较大比例,约占60.2%(男女之比为1∶1.56);好动、精神不集中、夜惊、遗尿、吐字不清类型的,则男孩占较大比例,约占63.33%(男女比例为1.88∶1)。②年龄分析:2-3岁儿童125人,占行为心理异常比率的17.56%,3-4岁儿童年164人,占23.03%,4-5岁儿童289人,占40.59%,5-6岁134人,占18.82%。

调查结果表明,在异常心理行为儿童中3-5岁最易出现,随着年龄增大,其异常行为有矫正,但有些矫正并不明显,长期不良心理行为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将不容易改变。因此,关注学龄前儿童异常心理行为,探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对于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尤为重要。

3结果讨论

3.1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常言初生婴儿如一张白纸,以后成长过程中儿童心理行为受多方面影响,问题发生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过程,可受到生物、心理、疾病、家庭、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最大。①幼儿家庭因素。这是对幼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是幼儿接触到最初最多的环境,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在著作中说到,一个心理上不健康的孩子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助长病态心理的环境中。在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上,父母价值观的偏差、父母行为习惯的特点、单亲家庭成员的不良嗜好等,可能都是被我们所忽视的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家长对幼儿过度溺爱,重视物质的供给而忽视与其情感交流也是原因之一。家庭气氛紧张,家庭成员矛盾大,特别是离异家庭或家庭暴力背景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另外,据调查发现,存在异常心理行为的儿童中,其家长有相当一部分文化水平较低,没受过高等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因而不可能按科学方法给儿童正确引导及教育,而知识层次高,家庭和睦的儿童行为心理异常儿童显著少些。②学校因素。除了家庭,学校是对儿童最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场所。这要求幼师对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位。幼儿教师要能具备心理学的常识,能够正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早矫正其异常心理行为问题,这影响着儿童以后的成长。③社会环境。幼儿和成人共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公共环境中。作为社会的构成因素,政府、社会团体、媒体都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对儿童健康心理行为问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混杂信息汹涌澎湃,社会竞争加噪音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对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形成一定负担。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贯彻以及都市化和人口流动加速,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甚至解体,从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心理应激行为。④遗传与疾患。有研究表明有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多动为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致。有些行为问题如夜惊、厌食或吐字不清等可能系儿童本身生理疾患和生长发育中存在问题所致。⑤其他。如不正确引导和意外受欺骗、胁迫、恐吓等,使幼小心灵受到创伤,所处环境冷漠长期缺乏爱的感化等,也是造成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

3.2应对措施。①创造和谐家庭生活环境。这一时期儿童模仿力是极强的,作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为儿童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生活气氛和环境,多给孩子正确的关爱而不溺爱对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有关键性作用。②重视学校社会的综合教育,幼儿期在学校时间较多,教师要关爱幼儿心理,对其健康行为心理发育十分有利。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给儿童一个文明的社会成长空间,鼓励小儿参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其对异常心理行为注意力分散。③积极开展对学龄前儿童异常心理行为的产生、发展、纠正、教育引导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制订科学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④广泛宣传和普及学龄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知识。举办家长会、心理营养辅导室、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活动,减少儿童异常心理行为的发生。⑤严重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应及早接受专家医生的纠正治疗,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多与孩子交流。如注意缺陷—多动症、严重攻击冲动行为、睡眠障碍(夜醒、夜惊)等。⑥不断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者特别是托幼机构保教人员的素质,使学龄儿童保健工作实现科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们应加强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状况调查和卫生保健工作,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异常行为及其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干预措施,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朋朋.品行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及精神病态特质的初步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7(7):582-584

[2]周燕燕,罗平,林穗方,等.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3):257-258

第6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仅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4岁以下的儿童。重庆市巫溪县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部级贫困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该县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020人,占儿童总数的6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363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 2009年7月,我们以共青团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在重庆市巫溪县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巫溪县留守儿童,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间插对一些特殊事例的访谈。我们在巫溪县城厢镇、凤凰镇、宁厂镇、文峰镇、徐家镇、白鹿镇、田坝乡、大河乡、中岗乡、土城乡等乡镇随机抽取20-2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抽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8.7%。同时,为获得比较效果,我们在各乡镇等量抽取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进行相同问卷的调查2,共获得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9.1%。被调查儿童年龄为6—14岁,其中每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数所占百分比基本相同。

本次调查采用美国derogatis.l.r.在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1、没有(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很轻(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影响轻微。3、中度(3分):自觉有该项症状,有一定影响。4、偏重(4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

二、结果

(一)心理问题总检出率。

在236份留守儿童的问卷中,至少有一项因子标准分≥3的78人3,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3.1%。检出率排名前5位依次为恐怖>偏执>其它>强迫>敌意,分别为23.3%、19.5%、16.1%、15.3%、13.6%。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巫溪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尤其在强迫症状(前者1.90±0.52,后者1.61±0.54)和敌意(前者1.75±0.55,后者1.47±0.48)、其他(前者1.67±0.33,后者1.38±0.45)等因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尤其明显。

(三)留守儿童scl-90阳性项目分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在强迫症状、敌意和其他方面尤为突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将近一半的儿童感到前途没有希望,以及不少儿童会感到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感到害怕,感到孤独等。

三、讨论

此次调查中所发现的巫溪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3.1%,远远高于全国青少年行为检出率4%,虽然这中间自然有研究方法和标准不一造成的误差,一个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该地区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scl-90的阳性项目分布中可以看出,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

四、建议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尽快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二)积极推行“管教”分离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集中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或管理机构,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学校施教,机构监护,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这方面,巫溪县凤凰镇双凤村“留守儿童家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大力拓展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渠道。

即集中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传媒等多个媒介,大力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平台和交流渠道,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由实物和金钱的帮助转化为项目化、信息化的帮扶。

总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显性问题,而且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留守儿童当作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加以建设。中国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三农”问题,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未来的接班人,农民生活希望的寄托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民努力,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让祖国的明天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2]李揽月,《打工教子难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安徽日报》,2004-2-11

[3]吴承红,蔡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4]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第3期

[5]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第10期

1、 巫溪县相关数据由巫溪县妇联提供。

2 、一些乡镇非留守儿童数量极少,所以对非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与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有少量差异。

3、 有一些儿童存在多个因子标准分大于等于3分的情况,在统计时仍然将其算为一人。

4、 对于全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很多种版本,一是湖北日报社主办的《大众卫生报》提供的数字,为10.78-15.16%;二是上海东方网提供的数字,为12.97%;三是百度网提供的数字,为6-22%。

第7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全纳性教育课程;特殊需求儿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18-03

一、全纳教育(融合教育)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也称融合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全纳教育观念的确立,打破了原有的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对各个国家的教育界提出挑战。全纳教育理念,要求从全局角度出发,在接纳残疾儿童并提供相关教育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融合的过程中,全体教师为所有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在我国,谈全纳教育、融合教育,首先应该谈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我国对“全纳教育”理念的运作模式。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特殊需求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是受法律保护的。特殊需求儿童的加入,对普通教育的教师提出挑战,要求其在关注普通学生的同时要照顾特殊需求儿童,还要对所有学生的进步、发展负责,这就要求普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全纳教育的素质与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鼓励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教育部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支持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国家残疾人教育工作“十二五”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培养各类残疾人教育师资和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和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3]因为全纳性教育师资培养的相关规定,尚未落实到具体操作环节,而且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与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普通学校的师资培养并未设置特殊教育相关知识,这就造成全纳性教育师资的缺乏,从而影响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与学习,导致随班混读的现象普遍出现。本文以心理学专业为例,探索培养全纳性教育师资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全纳性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昆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昆明学院于2011年开设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专业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起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教育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注重基础理论、职业技能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具有解决中小学生与其他个体、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教学与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也可在政府部门、社区与企业从事人力资源测评、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咨询等方面从事相关工作。[4]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身心素质,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较强的分析解决中小学生与其他个体、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特殊需求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特殊需求人群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要服务对象。昆明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培养的大学生,要求可以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学科教学工作,并要求大学生具备分析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能力。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残疾人8296万人,占总人数6.34%;云南省总人口4300万,残疾人288.3万,占总人数的6.46%。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0.99%。[5]云南省相关调查显示,在普通学校随班和设置的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9729名,占84%。因此,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大学生进入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针对特殊需求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其必备的技能。

三、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了解情况调查分析

本文以改编的事实性问卷为研究工具,[6]了解昆明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对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了解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42份,回收142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展示如下:

由表1可知,有58%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对特殊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有所了解;有57%的大学生表示接触过特殊需求儿童,但不知如何沟通交流。

由表2可知,142位大学生中,有60人从未听过融合教育一词,所占比例为42%;其中98人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一般教师有区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大学生,需要了解特殊教育相关知识”,所占比例为69%。有104人表示,毕业后,在工作中遇到特殊需求儿童,会接受并进行教育。

由表3可知,33%的大学生接触过《特殊儿童心理学》,24%的大学生表示了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有关知识,21%的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曾了解过《特殊教育概论》相关知识。

由表4可知,21%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 ,18%的大学生表示对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感兴趣,17%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

综上所述,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对全纳教育了解较少,有部分学生在实习、见习过程中,接触特殊需求儿童,遇到的问题是无法与其沟通、交流,不知如何利用其专业来帮助特殊需求儿童。但是73%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不排斥特殊需求儿童,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特殊需求儿童,他们会接受并尽自己所能进行教育与帮助。69%的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很大区别,一般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才能来教授特殊需求儿童。69%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认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了解特殊需求儿童。

四、意见或建议

1.坚定的信念、接纳的态度。加快全纳教育师资的培养,重要的前提是要树立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接纳的态度。在全纳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不是没有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而是不了解特殊需求儿童,对特殊需求儿童有排斥、不接纳的心态。这是全纳教育开展的最主要的阻力,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开展全纳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将态度、信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习、实践,让大学生了解、接触特殊需求儿童,逐渐接纳特殊需求儿童,认可全纳教育模式。并在开展全纳教学中,坚定信念,遇到问题、挫折不退缩、不畏惧。

2.将全纳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在问卷调查中会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对特殊教育有初步的了解,而33%的学生表示了解《特殊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是因为昆明学院去年就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特殊儿童心理学》设为专业限选课,并将《融合教育》设为专业必修课,所以大学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大学生对特殊需求儿童及全纳教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必修课的开设,督促学生了解特殊需求儿童,并思考如何利用心理学专业来帮助、教育特殊需求儿童。目前已有学生表示,毕业后想从事全纳教育方面的工作,有些学生想进一步加深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将沙盘疗法应用于特殊需求儿童的诊断、评估与教育。

3.全纳性教育课程内容的分配。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的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因而在开设全纳教育相关课程时,可以将三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其在了解特殊需求儿童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来帮助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与康复。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论文选编[Z].2012.

[2]张文京.融合教育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何金平,王建颖.特殊教育政策选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3.

[4]昆明学院招生就业处.2013昆明学院报考指南[Z].

第8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近年来,农民工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得到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农民工做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服务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沽源县总工会从关爱留守儿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入手,深入调查研究,用主动作为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基层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使命。

留守儿童的现状

__县总人口__万人,长年外出农民工x万多人,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学生共计__名,其中困难农民工家庭学龄儿童_>:请记住我站域名/<_名,分别占全县在校学生的11%和1.2%。从监护情况看,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占78%,近亲属监护的占17%,他人监护的占5%。

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农民工从生活状况上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富有型。他们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城里有车有房有产业,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2%,他们的孩子已随之迁到城镇学习和生活;第二种小康型。在城里有固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衣食无忧,占31%,其孩子部分留守,且学校放假期间可与父母团聚;第三种温饱型。凭着苦干实干,经济收入比较高,但工作不稳定,长年漂泊在外,在城镇居无定所,占49%,其孩子全部留守,但生活学习有一定保障;第四种贫困型。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低,是弱势群众中的弱势。贫困原因复杂,有的因病因残致贫,有的因家庭不稳致贫,有的因收入少而不善勤俭持家致贫,其在国家的惠民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扶助下,勉强维持温饱,但生活质量低,占9%。他们的孩子全部留守,且生存学习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活学习方面。生活上缺少关爱和照顾,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生活上仅限于温饱,在吃、穿、用等方面与其它孩子存有差距,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学习上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普遍不佳,全县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只占2%,成绩良好的仅占10%,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占88%。

心理品质方面。由于缺乏亲情教育和心理沟通,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道德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培养教育不到位,经济条件好的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经济条件差的,整日为了生计忙碌,更是疏于对孩子的管护和关爱。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存有迷恋网络、打架、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严重的引发青少年犯罪现象。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做法

__县总工会把关爱帮教留守儿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基层工会组织,协调乡镇、相关科局、企业的力量,形成关爱帮教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按照“一个重点、两条主线”,即重点关爱帮教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一条情感关爱主线,一条物资帮扶主线的总体工作思路,给予留守儿童“五心”关爱扶助,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悉心呵护,“家长”请出来。学校工会组织动员广大教职工,为留守儿童当“家长”和“爱心妈妈”。全县1200多名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编外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从育人成材的大局着眼,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着手,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帮孩子洗衣梳头、检查作业辅导学习,让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促其健康成长。

热心引导,“健康心理”树起来。全县__所寄宿制学校全部建成“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站”、“留守儿童之家”,让广大教师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引导教育。组织城镇中小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相互帮助、增进友谊,克服心理障碍,培树健康心理。

用心服务,“亲情热线”连起来。县总工会多方协调,免费为x个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安装电话机__部、电脑x台,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时常通过“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沟通感情、了解情况,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贴心关怀,“成长档案”建起来。通过全面调查摸底, 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等详细资料,协调卫生部门定期入校为留守儿童免费体检,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和健康档案。

诚心扶助,“社会力量”聚起来。县总工会在白土夭学校举行的关爱留守儿童启动仪式上,率先从办公经费中拿出x千元,为白土夭学校的__名困难农民工家庭的留守儿童购置了必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并组织__县立强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多家私营企业,与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在每年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扶助的同时,重点在精神层面给予关爱,从送生活费、送衣物、送书籍、送食

品入手,经常性地与孩子面对面谈心、心贴心沟通,让孩子感受的社会的温暖与关心,培树孩子学习生活的信心。通过县总工会的组织动员、多方运作,已使全县的242名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全部得到了结对帮教。日前,县总工会又提出了“奉献一份爱心,收获一份真情”的口号,与县关工委、团县委、妇联、县教育局齐心协力,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全县的__x名留守儿童正逐步的得到结对帮教。

工作中得到启示

启示一:关注社会焦点,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把广大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工会服务水平,体现工会工作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关爱留守儿童就是抓住了当前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找准了工会工作的载体。

启示二:立足现实需求,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留守儿童心灵和生活需求,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千方百计为他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就是找准了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规律和最迫切的需求,这也是工会服务农民、服务留守儿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启示三:加强协调配合,是推进工作的力量源泉。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和责任意识,把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作为一项“铸魂”工程、系统工程,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是工会工作取得实效,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力量源泉。

建议及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壮大乡镇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第9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 健康教育

儿童糖尿病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全身代谢性疾病。由于此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易于波动,需要终生胰岛素治疗和饮食控制[1],因此医护人员需与患儿及家长密切配合,加强对本病的管理和监控。使患儿在疾病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1 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我院儿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糖尿病患儿35例。均符合WHO儿童糖尿病1型标准。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在3~14岁。患儿家长35位,年龄在24~65岁,其中小学文化程度8例,初中文化程度7例,高中文化程度10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0例。

1.2方法 收集患儿资料,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如通过小授课、发放健康教育小手册、宣传栏及个别交谈方式、宣传示范技能训练等形式,使其患儿及家长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相关知识。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胰岛素治疗 儿童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相应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讲解胰岛素的作用、副作用,胰岛素保存的正确方法,并按医嘱正确使用胰岛素用量、注射部位及注射时的注意事项。强调低血糖的识别、预防和处理。

2.2饮食控制 根据病儿的具体情况,使所吃食物的总热量和食物的结构合理,把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稳定血糖,恢复体力。

指导饮食控制遵循的原则:(1) 总热能合理;(2)三大营养素比例适中;(3)钙和维生素B、C、D及膳食纤维充足;(4)限制单糖;(5)规律进餐。指导饮食控制的注意事项:(1)预防低血糖;(2)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营养知识[2]。

2.3运动疗法 了解运动疗法在治疗中的意义。运动可促进血糖的利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肌肉组织的活性和弹力。掌握运动的具体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运动一般在餐后1h左右进行,避免在药物和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运动,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并告之运动前后可适量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重视运动后身体的感觉,如出现头晕、无力、出汗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2.4防止感染 糖尿病患儿日常生活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皮肤的破损,坚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口腔、会阴的检查,建议患儿每天坚持用温生理盐水早晚漱口,勤洗澡、勤换衣。预防口腔及泌尿系感染。对于发生肛周炎者用洗必泰洗肛周及会阴。室内要定期消毒,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与感染性疾病的患儿接触,拒绝有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进入患儿居室。

2.5心理护理 儿童糖尿病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冗长的病程不仅给患儿带来生理、心理改变的精神压力, 同时他们还要应对与同龄健康儿童一样来自学习、生活挑战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故消除他们的消极悲观、恐惧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十分重要。

2.6血糖监控 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波动大,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的生长和发育。因此,依据严密的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饮食量及运动量,定期进行全面身体检查,能有效预防低血糖。

3 结果

接受健康教育后的35例糖尿病患儿,在正确运用胰岛素、饮食控制、加强运动、防止感染发生、血糖监控等方面均得以改善。此结果显示,只有采取形式多样、易懂易学的宣传教育,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 讨论

医院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医院由单纯的药物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的一体化保健服务的以“患者为中心”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3]。国内外糖尿病的治疗均以宣传教育为首选。对以上35例糖尿病患儿及家长,我们通过小授课、发放健康教育小手册、宣传栏等方式宣教,使他们认清糖尿病的性质和危害,树立起坚持长期不懈治疗糖尿病的决心。结果显示,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长认知行为发生改变,有良好的遵医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监控,有利于糖尿病患儿血糖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此外我们感受到,首先懂得关爱患者,平等的对待他们,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充分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我们指导糖尿病的治疗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