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

第1篇: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摘要】 目的 分析医学影像学本科学生各类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92名川北医学院2004级本科学生各课程成绩,并将课程分为5类:普通基础课程、英语、基础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影像专业课程、。各类课程成绩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各类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0.91(P

【关键词】 影像医学; 课程; 成绩; 相关性; 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academic records of all courses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Medical Imaging. Methods We took out the course records of 92 undergraduates of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at random, categorizing the courses into five: basic courses, English courses, preclinical medicine courses, clinical medicine courses and medical imaging courses. Spearman Rank Order Correl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these course records. Resul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se course records was 0.76 to 0.91(P

当今的医学影像发展迅猛.已由过去单一的X线诊断发展到由X线、CT、MR、DSA、PET/CT等,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医学影像学,并向功能影像、分子影像迈进[1]。因此,要想学好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必须先掌握各类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我校开办医学影像学专业已23年,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学质量,对其进行评价,并据此进一步寻找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本文对我校2004级医学影像学本科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并分析各类课程成绩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04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百分记,不包括体育和选修课),并将课程划分为普通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影像专业课程、英语等5类,并计算各类课程的平均值。其中英语成绩为在校期间所有英语考试成绩;普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医学生物学、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计算机、哲学、电子学基础、毛泽东思想、法律、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原理、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基础医学课程包括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寄生虫学、人体解剖学与断层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临床专业课程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影像学专业课包括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影像物理学、放射治疗学、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因各种原因缺考、重考或补考者的成绩除外,共计92名学生的成绩列入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igmastat 1.0软件,先计算每个学生各类课程成绩的平均值,再进行统计学描述,其差异性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秩方差分析,并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类课成绩之间的相关性,r为相关系数。

2 结果

2.1 各类课程成绩统计学分析各类课程成绩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在70.5~78.0之间,其中普通基础课程与基础医学课程的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秩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仅普通基础课程与影像专业课程成绩、基础医学课程与课程总成绩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课程成绩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各类课程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各类课程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3 讨论

医学生各课程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已有少量报告[3,4],但报告未对成绩数据作统计学描述,也未说明各科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其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法,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似欠妥[5]。王骏[1]曾对两个年级共52名医学影像本科学生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其属于偏态分布(仅接近正态分布)。本研究表明,医学影像学本科学生有两类课程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选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秩方差分析检测各类课程成绩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除普通基础课程与影像专业课程成绩、基础医学课程与课程总成绩间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课程成绩之间有统计学意义。从课程平均成绩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影像专业课、普通基础课、基础医学课、英语、临床专业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知识的重视和努力的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类课程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从学习影像学专业课程的角度看,临床专业课程与影像专业课程的相关性最高(r=0.91),其次为基础医学课程(r=0.84)。按平均r值看,基础医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关性较高(r=0.83)。由此可见,基础医学与临床专业课程是学好影像专业课的基础,加大基础与临床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合格医学影像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骏.多媒体教学相关因素研究——兼谈《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本科教学[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3):6466.

[2] 刘钰瑜,姚卫民,王晖,等.医学生成绩的评价及改进教学的建议[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2):221223.

[3] 康后生,岁文峰,何禹,等.医学生基础课与专业课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2):200202.

第2篇: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Part 1 区域及企业平台类

临床数据仓库

IntelliSpace Clinical

Data Repository

企业级临床数据仓库

通过建立临床数据仓库与临床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医院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异构信息系统间的临床交换、共享、互操作和统一管理。

同时,临床业务和临床用户的需求与临床数据的智能化应用相结合,为医院提供智能化临床数据浏览的临床医生门户、临床管理数据分析门户、临床科研门户以及患者健康门户。

心血管专业临床数据仓库

用于电子记录患者个人心血管数据的中央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数据结构的信息互通互联,以减少数据冗余;而直观和易于操作的Web设计,为用户提供轻松、高效和集中式的心血管注册数据访问。同时,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对全程诊疗信息进行智能数据挖掘,充分满足医护人员对数据注册、临床研究和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

区域医疗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RHIN)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

通过建立高效可靠的区域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以及标准化的区域临床数据仓库CDR,实现区域内统一医疗信息交换、共享和管理。通过此平台共享的数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门诊和住院就诊摘要、体检、妇幼保健等。此平台包括了临床数据仓库、医疗文档与图像仓库、患者主索引管理、医疗机构与人员注册、术语(字典)注册、临床数据交换平台、临床医生门户、转诊与转检、疾病智能辅助诊断、患者健康门户、医疗数据挖掘门户、医学教育门户等在内的多个重要模块,可支撑区域范围内各级医疗机构实现医疗信息互操作及医疗协作流程。

区域影像平台

实现集团医院、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机构之间,对影像的同步、传输、访问、诊断和管理。提供灵活的架构设计,高效整合各类异构系统,建立起各医疗机构、各科室间在影像管理方面高效一致的沟通。

Part 2 临床IT解决方案类

影像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Imaging

Management IT Solution

影像PACS解决方案

(企业级,科室级,单机版工作站)

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智能医疗影像信息平台,实现高效、快速的影像处理和共享,提供强大的并行处理系统运算性能以及稳妥的多冗余数据安全保障设计。

区域影像平台

实现集团医院、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机构之间,对影像的同步、传输、访问、诊断和管理。提供灵活的架构设计,高效整合各类异构系统,建立起各医疗机构、各科室间在影像管理方面高效一致的沟通。

高级3D影像后处理云平台

IntelliSpace Portal

拥有飞利浦独有的并行重建技术,突破传统多台终端同时操作影像后处理在速度上的瓶颈。提供目前业内最为丰富的高级临床应用功能,实现全方位的影像后处理及诊断。

远程三维影像会诊平台

基于网页浏览器的临床互动工具平台,不仅实现同时、同一图像、同一操作的临床互动,还可以进行2D、Slab、3D容积重建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为放射科和临床医生疑难病例会诊和手术规划提供了全新的实时、远程诊疗工具,实现影像与临床高效互动。

心血管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Cardiovascular

IT Solution

心血管专业影像PACS解决方案

用于收集、整合、保存心血管科患者就诊期间的所有检查影像并传输到临床部门完成信息共享。医生通过任意一台工作站即可查看所有检查的影像和波形,其中包括ECG、超声、核医学、ICE、IVUS、MR、CT、胸部X光、导管检查、以及电生理记录信号。

导管室IT解决方案

专业的心导管室信息管理解决方案,系统提供心导管室预约、手术排班、手术记录、报告、图像调阅、耗材库存管理以及智能化数据管理等日常工作所必要的模块。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科室梳理工作流程,并通过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传输,帮助用户在手术实时过程中一次性采集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输入或二次录入,帮助心血管医生简化工作流程,加快临床决策过程。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科研工具,提升科研教学水平,并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心电图管理解决方案

可实现心电图讯息的实时远程传输及院内共享,即使临床医生不在身边,也可透过互联网的传输,随时获取并分析患者心电数据。为心脏疾病的诊断争取宝贵的时间。

心动超声IT解决方案

用于对心动超声影像及报告的有效管理方案,可针对超声科室的需要提供检查预约,图像浏览调阅,报告书写等模块。此系统利用专业的心血管超声图像浏览工具、可自定义的挂片协议、离线心脏超声测量工具,室壁运动计分工具、儿科心动超声Z core数据库。

另外,系统配备美国ASE超声的结构化报告模板,让超声医生轻易的完成一份专业的心动超声图文报告。除此以外,内嵌的QLab是专为飞利浦 iE33提供的高级定量分析工具。

专业的实施团队提供系统之间的集成服务(HIS、EMR系统集成),实现以患者为基本单位的全医学影像信息的电子档案管理。

重症监护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Critical

Care IT Solution

重症监护IT解决方案

将床旁设备、院内信息系统信息全面整合,通过临床数据呈现及分析、智能临床决策引擎及集束化治疗方案,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做出临床决策,规范执行治疗方案。强大的数据分析及报表功能,为科室管理和临床科研提供强大助力。

手术麻醉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Anesthesia

IT Solution

第3篇: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危急值报告;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55-02

危急值报告最早是由Lundberg提出的,在他提出30年后,危急值定义以及危急值报告的观念越来越被全世界的实验室所采纳[1]。在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AHO)将危急值报告的管理纳入评审认证的标准。PDCA循环即一种全面的质量管理工具,现已越来越多应用于科研项目管理[2]、医疗质量提高[3]等方面。本文从危急值报告流程优化方面,进一步探讨PDCA循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2年2-3月份在郑州人民医院影像科、检验科报告的危急值共81例为PDCA实施前组,其中检验科30例,影像科51例。经过PDCA循环管理后,选取2012年8-9月份的危急值报告共137例,其中检验科40例,影像科97例。

1.2 数据收集方法:分别到检验科、影像科随机抽取危急值项目,通过现场查看科室人员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急值的过程以及记录危急值报告登记本的方法,记录检验科、影像科人员危急值报告的过程是否按照危急值报告流程逐项报告。

1.3 PDCA循环实施方法

1.3.1计划阶段(P):根卫生部等级评审标准,结合JCAHO的要求以及文献研究[4, 5]制定是适用于我院的危急值报告流程,医务人员在报告或接听危急值时需记录:时间、患者姓名、ID号、危急值内容、是否回读、报告人姓名及工号、接听人姓名及工号等。将新制定的标准向临床医务人员及危急值报告监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每一项均认真报告并填写即为危急值报告合格。

1.3.2实施阶段(D):每周由行政科室人员到检验科、影像科以及临床科室进行检查,且增加临床科室质控员,改变原先检查、质控模式,增加临床科室检查人员,并定期更换临床科室质控员,达到人人参与危急值报告质控的目的,实现由终末质控向环节质控的转变。

1.3.3检查阶段(C):每月质控办汇总各科室质控员上交的质控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检查过程中各科室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向全院反馈。

1.3.4处理阶段(A):总结PDCA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将有效的经验及时向全院反馈,并将新发现的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DCA实施前后两组的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我院危急值报告的执行率由43.2%提高为97.8%,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危急值报告时有回读、报告人姓名及工号、接听人姓名及工号的执行率也分别由86.4%、84.0%、70.4%提高到100.0%、98.5%、99.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危急值报告时记录报告时间,我院执行一直较好,PDCA实施前后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37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检验科、影像科PDCA实施后组的危急值报告执行率均较前组有明显提高,分别由56.7%、35.3%提高到97.5%、98.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3 讨论

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实验室都有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一项针对危急值报告的多中心研究[6]指出危急值报告过程中的漏洞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研究指出需建立危急值报告回读制度、以及规范接听危急值报告流程。我院在重新制定危急值报告流程后,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来提高危急值报告正确执行率。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及时查找危急值报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问题及整改建议。在这一措施的实施下,实现了终末管理向环节管理的转变,更为重视过程以及人人参与的观念。由此,极大提高了人员的积极性,并将危急值报告管理纳入一个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我院通过运用PDCA循环,显著提高了危急值报告的执行率,由43.2%提高为97.8%。同时,危急值报告时有回读、报告人姓名及工号、接听人姓名及工号的执行率也分别由86.4%、84.0%、70.4%提高到100.0%、98.5%、99.3%。在不同科室的比较中,检验科、影像科危急值报告的执行率均较前提高,由56.7%、35.3%提高到97.5%、98.0%。研究结果提示,PDCA循环是一项提高危急值报告执行率极为有效的管理工具,与国外[3, 7]以及国内[8, 9]的研究结果相似。医务人员以及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可通过对PDCA循环进行了解,进一步推广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Lundberg G D. Critical (panic) value notification: an established laboratory practice policy (parameter)[J]. JAMA,1990,263(5):709.

[2] Cottier C. [Quality management in palliative care][J]. Ther Umsch,2012,69(2):120-125.

[3] Vogel P A, Vassilev G, Kruse B, et al. [PDCA cyclus an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nference as a basic tool for reduction of wound infection in colorectal surgery][J]. Zentralbl Chir,2010,135(4):323-329.

[4] 张昱,刘芳. 危急值报告本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1(05):441.

[5] 孙伟峰,蔡锡雅,张健,等. 危急值报告的护理管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0(08):743-744.

[6] Howanitz P J, Steindel S J, Heard N V. Laboratory critical values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a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Q-Probes Study in 623 institutions[J]. Arch Pathol Lab Med,2002,126(6):663-669.

[7] Schneider P D. FOCUS-PDCA ensure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outpatient setting[J]. Oncol Nurs Forum,1997,24(6):966.

[8] 李幸苗. 应用PDCA循环法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2(02):105-109.

[9] 王金枝. 应用PDCA循环理论指导胰岛素泵在外科的使用和管理[J]. 护理学报,2007(09):42-43.

作者简介:

任雅芳,女,硕士研究生, 1985年出生,籍贯河南荥阳,住院医师,2010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毕业后工作于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曾参与郑州人民医院JCI认证,并于2012年7月我院顺利通过JCI认证。研究方向:医院管理体系与质量改进工具。

第4篇: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 医学影像 存储 传输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数字化成为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普通胶片的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医学影像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需要建立全新概念的医学影像存储、传输、查阅系统,以便管理目前的数字化医学影像。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系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广泛使用而产生的,它是以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为要求,以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是医院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及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我院于2003年建立了一套MINI PACS系统,现将我院建立和使用该系统的体会作一下交流。

材料与方法

1.情况分析

1.1一般情况分析:我院作为一家地市级三级乙等医院,开放病床500张。当时每天普通放射平均100张胶片,CT平均每天35个扫描部位,MRI平均每天10个扫描部位。

1.2设备情况:放射科现有的数字化设备有CT、CR、MRI,图像都是DICOM3.0标准。普通放射采用CR摄片,利用了现有的X线机,使其图像数字化。CT、CR具有开放的worklist功能,能直接从ris系统取到病人信息; MR不具备开放的worklist功能,需要分诊台显示病人姓名、性别、年龄、ID号、流水号等。

1.3数据量情况:CR图像每幅数据量为1K×1K,10M/幅;每天平均总量为1G;CT图像每幅数据量为512×512,0.5M/幅;每个扫描部位按20层计算,每天平均总量为0.34G;MR图像每幅数据量为256×256,0.125M/幅;每个扫描部位按30层计算,每天平均总量为0.4G;每天放射科总数据量为1.4G。半年在线存储量为250 G。

1.4终端节点分布:诊断工作站3台,MR分诊1台,登记1台,统计1台,CT、CR、MRI各1个点,激光相机1个点。

2硬件、软件配置:激光相机共享

2.1 服务器:DELL powerEdge 2600 CPU:Xeon1.8G 内存:2GB ROM 硬盘:300G SCSI 网卡:100MB UPS:APC3000VA 软件运行环境:LINUX,系统软件:系统管理模块、影像归档服务器模块、RIS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库:基于ORACLE8i大型网络数据库设计,支持大任务量并发请求。

2.2 诊断工作站 CPU:P2.4G 内存:512M 硬盘:40G 显卡:双头32M 显示器:两台21英寸纯平高分辨显示器。 软件:Windows2000Professional SP3中文版;MedViewer图像浏览软件;HHRIS诊断报告软件。

2.3 登记、统计、分诊工作站:CPU:P2.4G 内存:256M 硬盘:40G 显示器:17英寸纯平显示器。 软件:Windows2000Professional;分别装登记、统计、分诊工作站软件。

3.PACS的运行

PACS改变传统的放射科运行方式,进而对科室管理和工作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PACS的运行方式必须根据各医院及放射科的具体情况制定。

3.1 工作流程设计

(1)病人在临床开出检查单后,病人凭申请单到登记室登记、编号,将病人信息录入RIS系统;

(2)病人带申请单到机房进行CR、CT、MR检查;

(3)图像传人PACS服务器,激光相机打印胶片;

(4)医生于诊断工作站根据RIS信息从PACS系统调出未写报告病人的图像,浏览后编写诊断报告,经过上级医师复核后打印报告。

(5)病人到登记室取报告和胶片。

3.2 图像存储

病人图像资料保持半年在线存储,超过半年必须作长期存储,我院采用刻录光盘并索引的方式储存。为保证病人图像资料刻录质量,避免遗漏,便于查找,制定了以下存储做法:

(1)每日病人图像以CT、MR、CR分别打包在控制工作站上双备份刻录。 (2)所刻录在诊断工作站上打开图像印证,以确保数据的可靠;

(3)编制光盘盘符索引记录,将光盘盘符贴于光盘盒面以便查询。

以上策略可确保病人资料的长期保存,也可保证以后上光盘塔或磁盘阵列时以前病人图像资料的重装入。

3.3 工作站的功能限制

登记、分诊、诊断工作站均屏蔽了一般的操作程序,普通工作人员只能进行影像诊断操作。封闭了USB口,全部工作站限制任何游戏及外来程序使用。目的是避免工作人员误修改配置等操作,避免病毒对系统的攻击。控制工作站仅对管理人员开放,同时避免带毒移动存储设备上机使用。

3.4工作人员权限管理

医师分为CT、MR组及普通放射组,分别给予相应类别工作权限。住院医师给予报告编写权、登记权,主治医师以上给予登记权、报告编写权、报告审核权;护士给予登记权;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者不给予报告编写权;主任给予登记权、报告编写权、报告审核权、病人资料修改权以及管理工作站所有权利。

结 果

通过设计规划,硬件、软件配置,工作流程设计,工作人员授权,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PACS系统。科室内各台数字设备均连接于系统中,实现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传输、查阅。建立个性化报告模块,加快报告速度。减少了一些工作环节,加快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通过流程设置,规范了工作模式。

讨 论

PACS系统是将医院数字化医学影像进行集中存储、传输、查阅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同医院的PACS系统的建设必须与医院自身经济情况、设备情况、工作需求相结合。整套系统的运转也必须与地区、医院、科室工作习惯相结合。在整套PACS系统建设、使用中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规模的PACS,必须根据科室实际工作量来设计。医院筹建PACS系统,首先需要满足影像科室的工作需求,也要考虑到将来3-5年本科室的发展趋势,同时有前瞻性的考虑将来与HIS的集成和系统的可扩展性。

2、服务器配置,决定了整套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因此服务器应该尽量选择高配置及质量稳定的服务器,以保证整套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在线存储空间的设计方面,目前存储介质价格降低,在线存储应保证1-2年,具体空间量根据病人量和数据量计算。同时每年要留有20%发展空间,并且有简便的可扩展途径。为了数据安全,最好做服务器双机热备。

3、显示器配置应高中档相结合,最好配1-2台高分辨竖屏显示器。用于疑难病变观察及读片使用,其余配分辨率较高的中档显示器。

4、工作流程的设计应以简便快捷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加快病人处理速度。整个流程和运作模式应规范。工作人员培训应及时有效,否则也会影响流程。

5、检查设备应具备并开放worklist功能,当病人进行信息登记后,worklist可使检查设备直接从服务器中获取病人信息,减少病人信息输入环节,加快病人处理速度,避免手动输入引起的失误。

另外,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应选长期稳定、有很强技术实力的知名公司,这样才能获得长期有效的技术支持。

第5篇: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放射影像学;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79-02

随着影像专业技术和内容的日新月异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实习生对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实习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在我科实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还有南京医科大学国教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他们实习时间长短不一,从2星期到5个月不等,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实习时间及要求的学生,如何作出行之有效的实习带教,我们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曲折过程[1]。

1健全制度,提高师资队伍

1.1建立完善的教研室管理制度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教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研室与医院负责教学的科教处密切配合,在教研室主任领导下,结合医院和学校的相关制度制订了详细的《放射影像科实习要求和注意事项》,由教学秘书负责实习教学的统筹安排。在实习学生进科之前,由教研室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结合各个学校的实习带教大纲特点,给学生制定在放射影像科详细的实习轮转计划表。学生到我科第一天,由教研室主任介绍本科的基本情况及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提出科室对实习学生在纪律上、学习上及生活上的要求。

为了确保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我科建立了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首先每位学生有各自具体的实习轮转表,要求严格按表执行,并将每一位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实习成绩、出勤情况、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专用的实习学生考核手册,通过考核,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良性的督促;同时教研室及时与科教处沟通,了解实习同学对我科的反馈,及时纠正不足之处。

1.2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带教老师的素质和责任心与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2]。严格的言传身教,规范的操作规程和阅片程序是我们对带教老师的基本要求。带教老师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丰富的医学影像学知识和经验、过硬的操作技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是目标实现的保证。作为有资格带教的医师,要明白自负的责任,任劳任怨去完成带教任务。

2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不同的带教管理模式

2.1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3]

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放射影像科实习时间为4~5个月,由于实习时间较长,采取的带教模式主要为“导师制”,“导师制”是教研室的南京医科大学教改项目,其主要内容是采取类似于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即一位实习同学配一名高年资的医师(第一带教老师)和一名低年资医师(第二带教老师),由第一带教老师全面负责实习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事情,如遇第一带教老师休假等情况,则由第二带教老师全面负责管理,偶遇第一、第二带教老师都不上班,我们还有半月轮换一次的专门管理临床专业实习学生的老师来负责协调管理,以确保实习学生有老师带教。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实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实际带教我们做了下面几点:

2.1.1严格的考勤制度 对学生像带教老师们一样进行排班,每日早八点考勤并参加上午的读片讨论会,要求实习同学预先做好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参加讨论,读片后再上各自的班。

2.1.2强化动手操作能力 科室写报告都是在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上完成,由于医学影像专业在放射影像科实习时间长,我们给每位学生都发放了写报告专用的姓名和密码,刚开始要求学生“只看不写”,即对照图像看老师怎么写报告,自己来体会,两周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报告,再后来要求学生自己单独完成报告,通过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通过图像怎么来诊断疾病,同时只有通过自己独立写报告才会发现问题和不足,不断以此提高诊断水平,这也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向放射影像科医师转变的过程。安排学生1周时间到技术组学习,要求熟练掌握不同部位的摄片要领,因为有些学生毕业后可能会到二级医院工作,医师、技师可能一身挑,这也是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胃肠班和透视班每周安排一次,带教老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带教,有条件时可放手让学生操作,但带教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2.1.3回顾性学习 科室有专门的医师进行手术核对任务,将有影像资料又有手术、病理等资料的患者全部录入 PACS,每一个病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号,在PACS点击“教学资料”就可以查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手术、病理等全部资料,方便学生回顾性学习,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2.1.4鼓励学生参加市医学会举办的各种讲座和读片会 一般每个月1 次,由不同医院放射影像科主持,让同学们开拓眼界,互相交流,为今后的学术活动打下基础。

2.1.5全面考查 采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理论考试除笔试外还有一题为制作PPT汇报,内容为让其谈谈放射影像学在某一方面的最新进展(自己选题、查资料、做幻灯片)。阅片是考试的重点,除了详细描述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外,还要写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以及如何选择进一步检查等,我们还计划在不同学校间分组开展读片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放射影像科实习时间一般为2 周,这2 周内主要实习普放及部分CT内容,虽然时间紧,但任务量大,以前带教老师和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也不太重视,认为是走过场,同时管理不严谨,考核松散,因此放射科在临床医学实习学生眼里便成为“放假科”,每个月科教处召开的学生座谈会,放射影像科都成为被批评的对象,如何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的带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4]。

2.2.1思想重视,严格管理 对每一批次入科的学生由教学秘书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认识到在放射影像科实习的重要性,然后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实习的注意事项及实习要求,同时要求带教老师明确教学大纲内容,提高责任心,重视临床学生教学。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早八点实习学生必须参加读片讨论会,每天进行不定时的查岗;严格的管理模式:临床医学实习采取“定岗制”的带教模式,“定岗制”即把两周的实习时间具体到每天在什么岗位实习什么内容,每个岗位的老师负责在其岗位实习学生的带教、考勤等内容

2.2.2计算机辅助教学两周实习的时间很紧,遇到的病种也不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教学片做成电子图库,并编制相应的适合实习教学的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阅片,同时安排一名老师负责答疑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阅片可进一步巩固见习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步建立实际阅片分析能力。

2.2.3每周1次讲座学生入科第1周的讲座内容是按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制作的教学片,带教老师用半天的时间讲解;第2周的讲座是由高年资医师主持的读片讨论会,采取互动的模式,主持读片讨论会的老师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讨论发言的机会,比方说可以讨论一些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病理学、解剖学知识对病变进行分析。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以提高他们在放射影像科实习的兴趣。

2.2.4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除了阅片诊断外,放射影像科存在许多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如透视检查,消化道钡餐检查,气、钡灌肠检查,学生一般对放射影像科的大型设备较为好奇,能亲自动手操作而普遍兴趣较高,而在实际操作中也更容易理解书本上有关检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增强实习的兴趣和热情。

2.2.5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主要针对七年制学生及留学生开展,由英语口语好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带教,通过双语教学提高了老师及七年制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又增强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及老师之间的感情。

2.2.6严格考查,综合考评 实习结束时一方面进行理论考试,另一方面进行现场门诊病例报告的书写,即学生扮演放射影像科医师的角色,写几份报告,由签片医师把关、打分。教学秘书根据实习学生的理论考试、书写报告、医德医风以及出勤率进行综合考核。

总之,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医院、学校和学生多方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强附属医院的设备和师资建设,采取合理的实习学生管理模式和恰当的施教方法,激发实习学生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铃铨,许民生,张林,等. 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思路及初步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73-74.

[2] 王书智. 临床医学院的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53-54.

[3] 陈国平,顾建平,王书智,等. 提高放射影像学实习质量的探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5):1860-1861.

第6篇: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健康;医疗信息化

1 国际大数据产业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现状

近年来,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引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使得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能够辅助公民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

1.1 美国: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重点发展精准医疗

美国在推动大数据研发和应用上最为迅速和积极。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方面,2014年6月,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正式上线,开放了2004至2013年间的300万份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过失记录(经脱敏处理数据),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与分析。2015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布划拨2.15亿美元作为精准医疗计划经费,加快基因组研究。同时美国还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以保护隐私和跨系统数据交换安全。

1.2 英国:积极发展个性化医疗,注重隐私保护

2013年6月,英国医疗保健当局宣布将建立世界最大的癌症患者数据库,收集来自英国各地医疗机构的病例和1100万份历史档案记录,保存和整理英国每年35万新确诊的肿瘤病例的全部数据。同年,英国启动了医疗健康大数据旗舰平台care.data,集中了全英国的家庭医生和医院记录的病历以及社会服务信息。由于该平台运作中发生数据被披露,2016年7月6日,为保护患者隐私,care.data计划被终止。

1.3 加拿大:建设互联互通平台,探索卫生经济和疗效研究

近年来,加拿大借助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档案、药品信息、实验室信息、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的研究。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研究的定价计划,开展了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的药品定价试点项目,利用数据分析衡量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并依据服务水平进行定价。

综上所述,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数据,提供社会高质量数据资源;二是在前沿及共性基础技术上增加研发投入;三是积极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

2 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2.1 前期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范围内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的各类数据,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库。数据主要包括临床信息――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手术报告、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公共卫生信息――疾病报告、疾病管理、生命统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通过十年多探索,在医疗健康大数据已经初步具备了基础和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一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建设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46312”工程,“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数据总体架构。

二是,国家卫生标准制定和互联互通:围绕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已研发形成了89个数据集、277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3300个数据元。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实现了医疗卫生数据与公安、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协同,共计覆盖13.6亿人口,包含13项信息的国家人口基础库。

三是,卫生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目前,全国有71%的省启动了省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46%的地市启动了市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29%的区县启动了区县级平台建设。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十省互联互通项目,目前已经接入了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内蒙古、辽宁十个省级平台。在医院层面,目前我国约50%的委属医院,42%的省属医院和38%的市属医院已启动医院信息平台建设。

2.2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5年起,国务院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快医疗大数据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为医疗大数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政策如表1。

3 上海医疗大数据发展基础与现状

3.1 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是,构建了良好的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基础。上海率先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三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工程――上海医联工程。医联工程接入了全部市级以上38家三级甲等医院,数据涵盖医疗中的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学影像、医疗运营、医疗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申康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市16个区、所有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上海健康信息网。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已累计为7175万名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医嘱17.4亿条,各类检验检查报告2.3亿份;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中心数据库,实现了医学影像数据的调阅共享,截至2015年底,累计采集影像资料9.8亿幅,数据量413T,月均跨院调阅影像数据约2万次。

二是,集聚了一批部级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所、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W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大批部级科研院所及相关医院。建成和在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蛋白质科学设施、国家肝癌中心、国家转换医学中心等部级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复旦大学建成“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并在国内率先成立大数据学院。

三是,拥有国际化创新产业集群。上海市已形成生物医药和软件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集聚了万达信息、金士达卫宁等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先企业以及上海医药、上海联影、上海微创等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作为大数据“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重要功能性平台;汇聚IBM、Intel、微软、罗氏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超过200家。

四是,具备创新改革多重叠加优势。上海正在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探索科技金融、国际人才试验区、海外人才往来、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创新改革的先行先试,具备独特的创新改革优势。

3.2 存在的不足与瓶颈

上海市医疗健康行业中累积了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医疗健康数据。但是,由于存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标准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具体如下:

(1)缺少标准化规范,数据质量不高:各医疗服务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通用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采集的数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记录存在偏差和残缺等原因,总体数据质量不高。

(2)资源管理分散,大数据利用水平低:从医联工程建成至今,上海市积累了近PB级的包括诊疗记录、处方、医嘱、出院小结、检验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信息等在内的海量医疗数据,但由于存在数据结构化程度较低,电子病历标准不一致、大量医疗数据存储分散等问题,兼容性、可扩展性较差,给信息共享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缺乏获取知识级情报的技术手段、缺乏对医疗大数据资源的深入价值挖掘,还未形成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模式与知识应用服务,实现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3)医疗隐私保护难度增加: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开展,隐私保护的难度逐步增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4)缺少医疗大数据专业人才:随着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权威专家估算,我国未来五年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130万左右,尤其是横跨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大数据人才非常紧缺。

(5)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医疗大数据关键产业环节之间还没有建立有序的协同合作机制,为技术研发、工程孵化、成果转化、行业应用、标准评估等关键环节提供合作渠道。

4 发展医疗大数据技术突破方向和重点

根据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基础,结合国际大数据在健康医疗应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上海市相关机构和部门应主要针对以下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突破。

4.1 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技术

主要包括: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等。通过适合多层级、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协同的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能够适应多种医疗信息系统接口,提高互联互通实施效率;研发支撑组学数据、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等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适应数据类型复杂、存储模式多样、语义标注体系各异、规模巨大等特点。

4.2 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多源医疗大数据的语义关联技术、医疗数据质量修复技术及基于数据管控的医疗大数据共享利用技术等。建立基于统一患者身份的索引、疾病代码及药品代码规范等,在语义层实现多来源医疗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的融合,支持智能学习和语义理解;通过实现数据智能填充和补正,解决系统数据源头质量低、数据缺失、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在原始数据拥有方可管、可控、可溯源的前提下,允许第三方基于数据沙箱开展分析利用,促进医疗大数据利用水平。

4.3 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知识图谱智能构建技术、医疗影像分析技术等。基于临床数据、健康档案、人群队列、专病数据库等,在语义规范化和语义关联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出跨知识库融合的知识图谱;通过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可视化、多时序图像分析、统计学分析和生理学模型分析等,有效支撑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估等。

4.4 医疗大数据集成应用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临床精细诊疗决策支持技术、疾病经济负担分析评价技术、公共卫生决策支持技术、个性化智能健康服务推荐技术等。通过集成应用上述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开发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决策服务、健康管理、医保医药等软件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4.5 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及安全风控技术

主要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挖掘需求的医疗大数据脱敏技术,基于访问行为安全审计的、风险自适应的医疗大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等。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针对不同数据共享方的数据按需脱敏,加强医疗大数据安全风险防控,构建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医疗大数据隐私纵深保护体系。

5 相关政策建议

在开展技术研究突破的同时,为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议从研发支撑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人才和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创新建设体系与应用模式,全面引领和支撑我国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5.1 建设创新技术研发平台

通过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平台,组织开展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医疗大数据标准、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等研究,进行P键技术的研发、产品化和工程化,快速提高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水平。以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诊疗数据、生物组学数据、医保医药等数据为基础,着力探索医疗数据资源的统一标准,形成从区县、地市级、省级到部级别的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和规范化,推动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

5.2 培育医疗大数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行业领先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强强联合,发挥技术研发的导向作用,建设开放式、包容式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为国内外优势力量提供参与协同创新的沃土。面向限制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以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企业提出的攻关研究项目,开展医疗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战略性、前瞻性研发,发展一批具有创新技术路线的医疗大数据的技术模式。

5.3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联合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科研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医保医药企业等产业链关键用户单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支撑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企业开展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协同、分析利用等方面的产业链协作。建设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对接用户单位产业化应用需求,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推动医疗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5.4 集聚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优秀创新人才

充分利用上海市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基础及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多形式培训模式和系统,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平台,为医疗大数据创新工作提供源动力。充分发挥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相关政策优势,集聚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紧密协作的专病研究、人群队列、公共卫生、生物组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团队。

5.5 开展模式创新提升我国医疗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聚集全医疗医药科研创新资源,通过“众智、众包、众创”的模式促进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发现,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和需求,研发一系列医疗大数据服务产品,形成数据驱动的医疗服务决策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政策评价水平,并服务于健康、医药、医保、医疗、大数据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医疗相关产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振,周毅,杜守洪,等.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6):1-8.

[2]周光华,辛英,张雅洁,等.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4):296-300.

第7篇: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在以电子科技迅速发展为基础的医疗信息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影像科的信息系统建设越来越受到医学信息从业人员的关注,可能需求巨大、商机无限。随着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影像信息存储和传输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影像数字化、网络化似乎正在赶超国际水平。但是,我国许多医院的影像科实施PACS之后,在一线工作的影像科医师仍然不断抱怨许多的不方便,有的甚至仍然在采用胶片进行阅片诊断,无胶片化的影像科似乎遥遥无期。患者也没有感到从影像检查到结果取得的时间有所缩短,影像科管理者仍然在依赖手工登记、统计患者数量和经济信息。一方面在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具体的实践似乎问题确实不少,信息从业者与影像科医师之间,似乎存在一些隔靴抓痒的现象。在从事PACS/RIS建设多年之后,本人觉得现状需要重新定位,对于RIS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理念和观点,在此赘述和分享,期望对信息工程从业者和影像科医师、影像科管理者有所帮助。

RIS现状:崎岖山路开跑车

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就是影像信息电脑软件系统,是为影像科工作流程而设计的联网管理软件。RIS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随计算机和网络的诞生在国外出现。由于RIS在国外影像科普遍应用的时候,影像科的影像数字化问题尚未解决,而且图像信息的容量较大,计算机还能力有限,导致最初RIS的概念基本只包括文字和数据的信息概念,不包括图像的信息。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预约登记时间安排、检查收费、分诊、诊断报告书写归档、二级审核、患者查询、统计分析、报告打印及分发管理、主任管理等,后来陆续增加了资料维护、借片管理、库存管理、决策支持、医生排班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配置和故障记录等等软件模块,基本涉及了影像科的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国对于RIS的认识,有滞后之嫌。

一是因为国外的影像科概念与国内差别较大,我们现在国内很多地区还在以设备为分隔基础而形成了CT科、MRI科、放射科、超声科等等格局。国外的影像学科,文字上一直都是Radiology,但是概念上涵盖了普通X线放射、CT、MRI、介入、放射治疗、核医学等综合性的大影像学科,兼具诊断和治疗。医师和技师的工作绝然分开。医师分神经影像、胸部影像、腹部影像、乳腺影像等等许多亚学科。而且在具体的影像诊断工作中,都是采取口述录音之后由秘书为其打字输入成文的形式工作,医师读片之后,只需审签诊断报告。因为国外医师没有职称之分,所以没有二级医师审核报告之说。

二是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的广覆盖、低水平特点,医院仍然基本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运转,政府投入不足,又严格控制着医疗收费价格,各医院都面临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和医务人员繁重的临床医疗负荷。这样的现实情况给医院运转过程中的电脑网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经济阻力。我国的医院体制中,还有划分临床科室与辅助科室的说法,将影像科与实验室检验科室同等对待,影像科医师不被重视,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室医师相比低人一等。而且电子化的信息网络管理,表面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因此,RIS的建设,在许多医院都是非常滞后的,甚至医院在PACS大潮之下,考虑引进PACS的时候,影像科根本就没有RIS系统,造成一方面影像科医生仍苦于手写报告的繁重劳动负荷,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的PACS系统对日常工作流的改善帮助不大,不少影像科医师认为PACS不好、没有用。

我国PACS,以国外供应商居多,大多直接引用国外成熟产品到中国市场销售,由于国外的RIS在PACS之前已经走过20年左右的历史,为影像科日常服务的功能模块已经非常成熟。后来的PACS加入,对于国外的影像科医师而言,可谓是如虎添翼。但是,在中国,情况却非国外业者想象所及。只有PACS而没有RIS的良好配合,其实事倍功半,PACS投入巨大,就像在不断堵车的崎岖道路上开跑车,有劲使不上!

国内PACS在近10年中蓬勃发展的现状,似乎完全淹没了RIS建设的重要性。其实,国外RIS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在计算机问世开始就以网络化信息系统的整体、便捷、共享的形式呈现在影像科医师面前的。有了PACS之后,在RIS的基础之上,顺理成章地接纳PACS的全面实施,共同为影像科临床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全数字化革命,助推影像科医师的工作方式快速改变。

但是,国内PACS推广之后的当今,许多概念上的问题、国内外就医流程上的不相同的现实、电脑网络化软件的本地化配合等等问题都冒出来了。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PACS的临床应用实效。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RIS的重要性。

1.RIS的功能和重要性大于PACS

RIS顾名思义就是影像科信息管理系统,其实PACS就是影像科信息的一部分,只不过PACS的体量很大,价值很大,以至于医学信息从业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关注PACS。其实在电脑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硬件已经不再是问题,PACS/RIS的真正价值在于软件的功能。图像信息容量很大的事实,逐渐被硬件的便捷、易得所克服。在这样的背景下,RIS的功能逐渐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2.RIS是影像科整体运行的框架,PACS只是其中一部分

RIS要承担影像科就诊流程管理和优化、诊断报告书写、影像科工作量和经济收入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影像科教学和科研的管理等等众多的功能,其便捷化是值得不断探究的课题。因此,RIS本身的功能需求,已经远远超过PACS的功能需求,在功能为主导的价值体现认知下,RIS将会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

3.国内RIS发展不及PACS

国内的RIS还在幼稚状态下缓慢前行,与国外的水平相差甚远,需要我们快步推进。PACS在这几年的发展,很多厂商将国外的PACS介绍到中国来之后,确实很快提高了中国的PACS水平,国内企业的PACS功能开发,也急起直追,水平不断提高。但是,RIS由于电脑硬件要求低,注重功能开发,与医疗环境及影像科室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功能的需求个性化很强,都造成RIS的边缘化。但是,影像科的实际运转,一刻都离不开RIS,RIS必须回归前沿,站在管理高度予以重视。

RIS质控:越细节,越精彩

1.RIS为影像科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服务

RIS的功能,数不胜数,涵盖影像科工作的方方面面,从预约登记、技师确认检查技术、医师书写诊断报告、登记人员分发诊断报告和胶片等等流程的电子化管理,到教学、科研的软件集中优化和提供便利,在到科室领导层的患者、医者全面运行监管和决策参考,都需要强大的RIS功能配合。这些功能的实现,本身就是RIS质量的体现。但是,影像科还有重要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流程中的各环节质量监管问题,因此,影像科管理者特别需要将质控工作融入RIS,实现电脑化联网的质量管理。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中心在2011年出版的质控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将科室质控管理的所有工作电子化、网络化。具体来说,要将科室的所有规章制度、操作常规、管理规定在科室RIS网络中每一台电脑上可以查阅,质控小组成员每月的质控抽查结果也要联网填写和永久数据库保存。对于摄片质量的评价,要实现双盲的联网抽查评片和统计评比。对于诊断质量,要求RIS联网随访单填写和电子化保存,将患者手术结果、病理最终诊断,连同患者症状、体征、主要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诊断结果,都通过联网的系统进行电子化自动填写和结果统计,实现对医师诊断质量的统计考核。通过这些电子化的质控措施,实现质量监控和客观评价,对于技师、医师而言,都是很好的鞭策作用,对于管理者,是强有力的管理手段。

RIS之于患者、登记人员、技师、医师和科室管理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软件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些具体工作人员的需求,为他们的具体工作带来便利,工作效率就会提高,质量就会提升,大家就会乐意去使用,乐意去推广,RIS就与影像科医务工作者分不开了。

2.RIS本身的质量控制

数年以来RIS的功能开发、进展缓慢。这里有影像科管理者投入精力的不足,也有电脑软件从业者不能很好理解RIS与PACS关系的因素。厂家注重推销,不注重与普通放射科技师、医师的沟通。影像科主任在繁忙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难以抽时间研究软件需求。加上PACS在宣传、招投标、市场分量等方面的优势,RIS基本属于辅助的配角,RIS的功能和质量监管基本空白。

但是,上海市放射质量控制中心,早在2006年上海市卫生局的“医联工程”启动之时,就参与到PACS/RIS的临床应用质量监管。本人所在医院有幸成为首批试点的四家医院之一,本人也有幸成为PACS/RIS质量控制标准的起草组织者和制定者,经过努力的学习和走访,也是因为本人从2005年开始从第一线的临床放射学医师,走向综合性医院影像科主任的角色,从而有了第一线的功能需求汇总和获得了第一手的功能实施经验。在2009年推出第一版正式的上海市PACS/RIS系统建设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标准和功能评分细则,全面整合了PACS与RIS的功能,大家共识是放射技师医师只管功能有无和功能好差,不管软件实现的途径,从根本上引导和统一了RIS的质量评价体系。

上海市PACS/RIS系统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标准试督查2年之后,在2011年随着新的《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手册》推出之时,公开出版了相关的内容,引导和督促上海市的PACS/RIS许多软件功能的推广、认知和实现,给放射科医师、技师及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上海市随后的PACS/RIS普及过程中,参与招投标的软件公司都在参照该标准进行软件功能完善和开发,大大促进了PACS/RIS的功能完善和水平提高。

RIS前景:重视功能建设

1.RIS与PACS整合

PACS诞生在RIS之后,当前在医学影像全面数字化之后,需要RIS与PACS的全面整合。国外在推广PACS之时,经常面临原有RIS运转多年的局面,所以经常出现PACS和RIS分别属于不同供应商产品的状态。也是因为国外医院经常是原有RIS功能齐全,迫使PACS厂商注重PACS对于图像调阅、测量、后处理功能的开发。国内则不同,PACS和RIS基本同步发展,这其实是很好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整合RIS和PACS,因为这两个软件其实都是为影像科工作人员服务,都为患者的检查和诊断服务,理所应当要整合在一起。但国内一些PACS厂商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发PACS时候不注重RIS的开发,严重影响到了PACS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普及。只有将RIS和PACS完全整合,才能给实际软件应用者带来使用的愉悦,才能让管理者体会电脑网络化的便捷,才能提高影像科临床工作的效率。

2.影像相关科室全面联网

国内PACS/RIS需要与国外接轨,但现实是国内的影像学科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国内从一开始就是CT室、MRI室、超声科独立成科的建制,彼此之间互不关心,知识被分隔,这种分隔可能医院领导在管理上有些便捷处,但给学科发展和诊断质量的提高带来了障碍,更为统一联网的信息管理造成困难。事实上,信息科学的发展,主要在于信息能够共享的内在动力,在不能共享的环境下,信息储存起来最终肯定会变成垃圾。信息的第一特征是共享,第二特征是利用,第三特征是可以整合、挖掘、分析和更高层级的利用。如果患者检查CT之后,在做MRI时能够看到CT的结果,MRI医师就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解决CT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对于患者将十分有利,作为管理者,如果全面掌握CT、MRI的要运行情况,就可以统一规划、统筹资源。

RIS信息联网最重要的功能作用在于为临床医师解决实际问题,影像科室的影像资料如果第一时间可以被临床接诊医师调阅,就会充分发挥联网的优势,在急诊、手术、门诊等医生就不必等待影像科的胶片和报告打印。而且,影像科的医师也可以按照疾病来重新分组工作,象国外那样组成胸部影像医师组、腹部影像医师组、神经影像医师组等,在良好的RIS功能软件配合下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只有将学问做细,才能实现学业有专攻的深入研究业态。在进一步将超声、内镜、病理等与影像相关的学科整合一起的时候,RIS就像互联网给用户带来巨大便捷的原理一样,给影像相关的学科带来巨大的便利,大RIS的概念推广将产生强大的质量效益。

3.RIS服务于影像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

PACS只管图像,RIS才是系统的、全面的软件综合体。RIS功能的好差直接影响患者就诊过程,也影响技师、医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比如说,如果工程师提供给登记人员一个输入患者性别的空格,此时可以输入拼音然后选择男或女的文字。但是,如果工程师改进输入方式,先将缺损值设定为女,遇到男患者改为男,那就可以节约登记室工作人员一半的工作量!同样,如果将worklist功能实现与设备的对接,患者登记之后,技师点击患者信息之后直接将登记信息传入设备,技师就可以减少在设备上输入患者姓名、号码等等信息的时间,甚至可以将登记的检查部位与设备匹配,设备可能在接到患者基本信息之时就主动预设好了摄片条件。本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很早就实施了检查部位与收费价格的电脑配对工作,取消了患者在付费之前先到放射科批价的环节,也在上海市最早启用患者凭就诊磁卡自助取诊断报告的软件功能,在2007年开始,在自助胶片打印和诊断报告打印的设备诞生之时,彻底改变放射科窗口服务的时间限制,患者可以24小时随时来放射科取检查结果(胶片和诊断报告)。这些都是RIS功能改进给患者就医流程带来的改善。

RIS还应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作用。教学片库的建设、教学幻灯PPT共享、典型征象病例库、随访病理确诊病例库等等,都可以借助RIS达到有效利用和不断积累的效果,也为临床科研打下良好的资料积累的基础。医师为了开展某种疾病的影像学研究,在RIS中搜寻某个病种,都应该成为RIS的基础功能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RIS达到为临床影像学医师服务的效果。

现状

只有PACS而没有RIS的良好配合,就像在不断堵车的崎岖道路上开跑车,有劲使不上!

第8篇: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经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报告的研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由于近年来教材与影像设备的更新速度不同步,课程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虽有一年实习时间,但平时见习及实验课时比重偏少,因此对于最新技术以及很多实践技能不能够系统的掌握。

(2)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当代医院医、教、研并重的实际需求。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授课案例式教学(caseteachingmethod,CTM)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是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及相关的见习课和实验课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或老师做、学生看的走马观花的参观式教法,改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课堂所取案例完全取自临床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和辩论,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案例式教学法是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影像设备操作以及图像和数据处理要点和思路的最佳方式。为检测改革效果,我院对2007级部分班级进行试点,并通过督导组随堂听课等多种评价测试,动态观察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案例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2)增加专业主干课程见习课及实验课比重目前,影像设备更新十分迅速,由于教材更新稍显滞后,制约了学生的对影像新技术的掌握,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停滞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多数专业课以理论课为主导,见习课及实验课授课时间不能及时对应相关的理论课,并且课时较少,学生很难对现今医院的最新设备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认知学习。经过研讨,修订了教学大纲,总体上扩大专业课中见习课和实验课的比重,协调医学类课程和理工类课程以及临床实践课程的分配,同时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从而优化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体系。课时主要调整部分见表2。

(3)定期举办学科交叉性的科研活动课堂教学之余,多举办科研实践活动。该类活动主旨为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根据自己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尝试制定出合理的研究技术路线和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利用软硬件设备等多种手段独立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论文或研究报告。这类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锻炼初步的学术科研能力,在院系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第9篇:医学影像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我院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连接许多大型医疗设备,包括CT、CR、DR、US、DSA、MRI、心电、脑电、病理切片等。现总结PACS系统从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放射科的应用情况,并将其优势、问题及对策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PACS为深圳安科ASG-340型 PACS,2004年1月开始使用,至今3年多,该系统通过DICOM 3协议连接了放射科的所有影像设备,包括1台飞利浦螺旋CT,1台西门子MRI机,1台DR机,1台CR机,1台数字胃肠机,以及其他科室的诊断设备。

2 PACS优势

2.1 数字图像替代胶片 减少购买胶片及冲洗费用,节省了庞大的贮片空间,减少了胶片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了繁杂的借片还片手续[1],不会出现胶片丢失、错放及老化霉变等问题。

2.2 优化放射科工作流程 患者登记扫描影像检查诊断报告报告打印和发送。在放射检查登记室进行登记时,不用打字,只要输入患者的门诊号或住院号,核对PACS调出的患者信息,并生成检查申请记录即可;医师不需等候打片及传递胶片,在医师工作站,医生在专业级显示器上对影像进行读片和疑难病例的讨论,然后签发诊断报告而不需手书报告。最后将统一打印诊断报告和图像胶片分发给患者自己保存。这样,患者在影像科室所做的检查能很快拿到检查结果。

2.3 快速、为患者赢得诊治时间 在临床上,可第一时间得到急症患者的影像资料,避免延误病情。对患者来说,缩短检查时间和次数,减少等候时间,避免在不同医院进行重复检查,从而减少辐射和痛苦程度,快速得到检查结果,赢得诊治时间。

2.4 提高放射诊断准确性 PACS提供传统的手段无法具备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主要包括进行窗宽窗位调节,边缘增强,降噪及镜化、滤波和伪彩等一系列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缩放、旋转和各种测量;对复查患者可调阅历史图像与其他影像资料,并可对图像进行距离、面积、角度测量及注释标注。所以PACS更容易显示病变[2]。

2.5 方便网络会诊与教学科研 实现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图像与患者信息的传递和会诊,在影像诊断教学上,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抛弃笨重易损坏的胶片,实习时学生可直接在与PACS连接的电脑终端上进行操作,调阅的图像数目及可对比性、可调节性均比以往利用胶片的小班讲课和实提高,极大地提高了阅片实习课的效率和效果。

3 实际运用中PACS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3.1 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至关重要 PACS系统一旦瘫痪,无法运作甚至丢失影像数据,将给医院及患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3]。尤其是在当前举证倒置的前提下,保护好患者的医疗信息尤为重要。要采用的资格及口令密码验证机制作为一般防范,要害部门实行冗余备份,敏感部门实行检错及自动纠错机制,建立镜像文档及故障恢复功能;限制各类工作站的权限,使用无盘终端;如有必要使用硬盘或外来软件,要确保其无病毒;经常检查和升级病毒检测软件,保证网络运行安全,防止病毒感染及黑客入侵窃取、修改信息,安排专人管理、检查运作的执行情况。

3.2 外部环境的稳定性不可忽视 要保持PACS电源的连续性,电压的稳定性,防止意外停电和电压波动,给服务器配置不间断电源和稳压器。严格控制工作站、计算机房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减少外部环境因素造成设备故障和数据丢失。

3.3 掌握计算机知识 PACS属于一种高新技术,包含许多有关计算机、网络、标准通信协议、存储介质等方面的新知识。 作为放射科医师,没有经过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系统训练。大家的工作又非常繁忙,可供支配的时间有限,使用PACS有较大的难度。所以需要努力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PACS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知识。

3.4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建立PACS系统,可调阅普通放射、CT、MRI、超声、核医学或介入放射等多种影像学图像,如果我们的医师仅熟悉自己所从事的技术,不懂其他影像学知识,则不可能根据多种影像学的表现,作出准确的综合诊断,这是PACS系统对影像科医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重大挑战。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促进我国PACS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尚文,陈金雄,医学图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临床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5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