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第1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1. 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

利用广播 、电视、录像、黑板报等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 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讲授现代科学的健康观,使学生由单纯重视身体健康扩展到重视身体、心理健康;

(2)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志,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实现心理的全面健康;

(3)正确认识心理疾病,让学生明白心理疾病并不神秘;

(4)让学生知道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心理疾病并不是羞耻的病症,不必多虑或讳疾忌医,是可以治疗的;

(5)注重介绍方法,对学生具体问题的指导,着重是学习方面、人际方面、适应方面的心理辅导。可指导学生自学心理指导读物,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重点传授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辨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欣赏音乐法;体育锻炼法;散步谈心法等。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2. 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 生的心理素质。

3.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4. 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5. 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为先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必须在正确 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走弯路或低层次的重复。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科学研究工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肤浅的短视行为。

6. 共同参与,构建环境,营造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心育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学校的整体环境,班级心育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家长、老师、学生应积极参与。

学校可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会、体育活动、参观、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分角色扮演小品、文艺会演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如让胆小的学生参与活动以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观看录像,剖析学生的心理,开展辩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等。

教师可向家长提出合理的要求与善意的建议,使家庭教育的方式、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特点。班级在环境布局、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如张贴有利于心理素质提高的语录;开辟学习专栏,设立心育动态角;提出心育目标并上墙等,从而使学生受到积极的自我暗示与心理熏陶。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埋怨,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心育构造积极、健康、宽松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7. 开发丰富的班级心理教育资源

(1)班级环境,包括班级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的装饰,整洁、雅致的墙面布置不仅能使人心情愉快,还有助于学生装审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情趣的熏陶:一点小小的装饰如一盆植物,需要的不光仅是水和阳光,而且更需要有“学会关心”的人格品质的学生呵护。在心理环境中,最核心的因素是班风,在我看来,“热情、和诣”远比“勤奋、竞争”的氛围更易使人养成健康的品格和丰满的人生。

(2)班主任的工作作风。心灵只有心灵才能培育,品格只有通过品格才能养成。班主任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和空间。班主任工作作风既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榜样和机会(如民主的作风),也可以成为学生心理障碍和消极发展的原因(如放任和强制作风)。所以班主任的工作作风是一种易变的资源,必须进行积极的开发,才能发挥正面的作用。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该书着眼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①“新手上路”(适应篇)。即适应新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熟悉班集体和新同学,建立友情。

②“心灵底片”(自我篇)。即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建立审美情趣,提升责任感,增强诚信意识。

③“心的方向”(未来篇)。即提升学习动机,对高中生活与未来有所规划,培养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

该书共包括“青春快乐同步行”、“学习的革命”、“给我学习的理由”、“世事无绝对”、“坚强打不倒”、“友情天地”、“我要我的真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美丽不是双眼皮”、“我是O型射手座”、“潮流我慎行”、“以诚服人”、“赢在你我之间”、“责任在肩上”、“做个EQ高手”、“看那梦想飞翔”、“马上就做”、“一天变两天”、“人生的三重门”、“生命诚可贵”等20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别设置了6个板块:

开篇寄语: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开篇语或展示名言、警句,总领单元内容,纲举目张,充盈睿智。如第四单元《世事无绝对》P26,就引用了阿尔道斯赫胥黎的名言(“经验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而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开篇寄语。

今日看板:介绍单元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锁定师生互动的抓手。如第六单元《友情天地》P42,今日看板就明确展示出三个具体目标:⑴尝试解决朋友交往中的困扰;⑵学习维护真正友情的方法;⑶提高致歉、致谢的能力,并能够身体力行。

新手上路:采用讲故事、做活动、示案例等多种形式,引出本单元应解决的问题,妙趣横生。如第十单元《我是O型射手座》P75,就讲述了“陈星”利用血型预测性格命运的故事,引人入胜。

心法秘笈:提供讲解或活动,全面分析主题,提供解决办法,“顺藤摸瓜”。如第一单元《青春快乐同步行》P3,就比较具体地介绍了“结识新朋友”的5种做法(笑脸相迎、以礼待人、热诚助人、友爱关怀、合群参与)。

牛刀小试:通过全班、小组或个人等活动形式来实践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如第八单元《一个好汉三个帮》P62,就明确设计出“突围闯关”的具体方案。

1、每组出2名同学,再征求1名志愿者。

2、8名同学围成一个圆圈,担任阻挡者;志愿者在圈内,担任突围者。

3、突围者要想尽办法闯出去,者则要想尽办法不让突围者逃出圈外。

4、闯关时间限1分钟。

扩展平台:依据本单元主题,提供具有扩充性材料(如需要用到的知识、教具等),实施迁移强化。如第二单元《学习的革命》P16,就从5个方面介绍了“走好高一起始阶段”的注意事项:跟着理智走,抓紧老师的手;不须扬鞭自奋蹄;要在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要变“老师找我”为“我找老师”、要有接受一两次考试“下马威”的心理准备。针对性较强。

另外,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编者在该书中还穿插了“高手提示”、“基本功操练”等小栏目。

“高手提示”用格言警句等形式,着重指出学生应该加以重视的方面。如第五单元《坚强打不倒》P38,就引用了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名言,“所有的石头都只是石头,只有受日月精华锤炼的那一块才会砰然裂开,跃出欣忭欢悦的生命”,这话语富有哲理,道出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守得云开见日出”的道理。

“基本功操练”提供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小测验,以备学生自查使用。如第八单元《一个好汉三个帮》P60的基本功训练,就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只做“分内”的事,而对他人的困难视而不见?

2、是否只对自己有“好处”的工作或事情有兴趣?

3、是否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却总要配合他人,觉得有些委屈?

第4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高三学生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群体,他们不同于其他的青少年群体,在各方面都凸显其特殊性。因此,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上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这时期的学生正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心理素质极其不稳定,心理敏感,焦虑、嫉妒、自卑、厌学、自我封闭等不良现象会时常出现。

一、高三毕业生心理健康中常见的问题

1.厌学心理

中学阶段的学生都会出现一些厌学心理,无论是在情绪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表现为对学习的忽视。而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高强度的学习维持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对重复的知识、重复的教学会产生枯燥之味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在一起提到学习就会心烦意乱、苦闷、焦躁,一进教室便心不在焉、情绪低落等。长期下去便会失去对学习的各种兴趣和动力,最后导致在考试中态度不端正,频繁出现作弊现象,严重的还有弃学、辍学等情况。

2.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来讲,自卑心理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只是在表面上表现出的程度不同而已。高三的学生本身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之下其情绪本身就表现得很敏感,对身边的人所说的话、所发生的事都会十分敏感和在意。频繁的考试会让学生因为成绩而出现极大的自卑之感,即使是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是这样,成绩的对比是高三学生的一大特点,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优异成绩,但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这就导致学生心理受挫而产生自卑之感。

3.考试焦虑心理

由于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重要测试,因此学校都会给学生安排很多的测试,从而不断强化知识的消化,但是频繁的考试会让学生产生焦虑之感,虽说适当焦虑对学生答题有帮助,但是很多学生容易出现过度焦虑,考试过度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混乱等现象,使考试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二、高三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对策

1.加强班主任自身心理教育,充分重视其重要性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健康心理教育的意识,要充分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个高三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对高三这一关键时期,对今后学生进入高等大学,进入社会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次,当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之后,便需要班主任自己“充电”。班主任作为有经验、有权威的象征,成为学生学习与模仿的角色。所以班主任必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当班主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之后,其行为态度才能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态度。最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需要班主任从心理着手,运用专业的手段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正确的引导,锻炼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能用一颗坚强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重大关卡。

2.举办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讲座,加强专业教育

心理学知识对指导学生的学有好处,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换角度思考,提倡培养积极情绪,设定合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教授合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自我调节等内容,对高三学生克服升学压力,高效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专家具有权威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专家的建议会积极地吸收,这相比父母的教导起到的效果更加显著。因此,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相关的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高三学生进行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的传输,让学生接受一些心理咨询等,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恢复其常态去面对高考、面对社会。随时与心理专家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班上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和出现的问题等,及时采取措施来阻止问题的扩大。

3.营造和谐班级气氛,优化群体心理

只有营造一个团结进取、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学生的学习劲头才会逐渐提升上来,从而在心理方面得到极大的稳定。如何营造一个和谐而团结的班级环境呢?班主任应充分认识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从而在班级文化上面下功夫。平时组织大家一起为班级设计各种文化符号,组织一些感恩活动、心里话倾诉的活动等等,让班级同学能够从高压的学习中透透气、舒舒心。

4.培养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加强人际交往

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不仅需要课堂上知识的引导,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心态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高三的学生学业很繁忙,但是一直在教室学习也不是科学的办法,还需要多运动来调节一天紧张的学习气氛,善于利用运动、游戏、活动等方式调节自身的身体状态,以适应更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鼓励学生多在户外走动,也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缓冲学生紧张的神经,适当放下心理上的包袱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对更好地迎接高考这样重大的关卡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弱化对升学率执着的观念

处于高三阶段,不仅学生感到极端的紧张,就连班主任也会有同样的压力,这主要体现在对班级学生升学的考虑。根据现有的教育体制,很多学校都会为升学班的班主任下达一定的指标或者一些激励性措施,以达到高升学率。虽说这样有好的一面,但是一些班主任会将此看作是最重要的内容,而一味强调学生要抓紧时间背书、上课、复习等,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一些班主任认为这只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内容,甚至觉得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会单纯地认为学生学习不理想只是源于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其实远不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三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与学生正常学习并没有冲突。但是校方没有重视,班主任也忽视了,这就会为学生的心理指导带来消极影响。因此,班主任必须弱化对升学率的执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予以高度重视。

总之,对于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必须进行的一项任务,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班主任在高三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对其心理健康展开科学的教育。同时,班主任不能过于重视升学率,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明白只有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实力。

参考文献:

[1]吴建春.注重心理辅导塑造和谐心灵[J].才智,2010.

第5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高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不仅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处于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面临着对教育、职业及人生的抉择。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加上信息渠道不畅,许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或选择职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这种盲目不仅体现在就业、升学的选择上,而且反映在整个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厌学,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什么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被动,毫无目标地走一步算一步;缺乏个性,实践经验少,承受挫折能力差,心理极其脆弱,爱沉溺于自己的幻想当中,与社会需求脱节;基本技能薄弱,对待劳动态度消极,生活习惯懒散等,对学校各项活动消极应对。在此背景下,人生规划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是针对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的高中学生的生涯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关注学生毕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生活中各种角色的统合。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的目标相吻合。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适宜人生规划的基础和保证。学生在接受人生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继而影响着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在学生身上相互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各种科目争相挤占课时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当将人生规划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构建一套与人生规划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称之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现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其实,不少教育专家对人生规划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但很少有学者和学校从实践层面提供策略和经验的总结。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规划教育的整合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策略

1.基于心理测量的自我认识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认识到自己将要扮演的各种人生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和所需付出的努力,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观,从而科学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涯准备。

这里说的自我认识不是简单的反思式直觉,而是基于心理测量的系统认知,其基本途径有心理量表测评和问卷调查。

(1)心理测评

利用科学的心理测试问卷了解个人职业兴趣倾向和个性特征,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科学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力支撑。我校于09年在学校计算机中心安装一套《学校心理测评系统》,组织三个年级学生作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卡特尔十六种个性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为学生科学规划人生提供有力支持。过去,学生很少从人生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的感受也很深。

一位成长班学生利用测试结果结合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为自己作人生规划:

我的物理性质(心理测量结果):

职业兴趣调查问卷,最感兴趣的职业依次为:

①记录及一般书记工作;②服务业:公共服务;③音乐性;④文书销售:技术工作。

自我分析小结:性格外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认真负责不随波逐流的作风是我的优势,但做事似乎总是马虎了点。学习成绩被工作业绩所掩盖不知是喜是忧?

职业定位:心理咨询师

(2)问卷调查

为了更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对人生规划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并根据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和辅导,我们设计了《学生人生规划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的人生规划现状进行调查,从职业发展规划、学业发展规划和身心生活规划三大方面开展。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高中生普遍对自己的将来较为茫然,部分学生在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候,认识不足,准备不足,且人生规划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在学业规划上,规划愿望较强,但行动力弱,高三年级学生明显高于高一年级学生,而在各个年级中,特色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在心理健康、时间规划和社会实践方面均有待增强,且普通班学生明显强于特色班与重点班学生,高三年级明显强于高一年级学生。

2.基于心理辅导的教育引导

(1)人生规划课程中的教育引导

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融入普通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不仅能提高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其学习动力,更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环境,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与此同时也丰富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心理教师根据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的契合点,将人生规划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研究课程的实施。设定以自我追寻、体察环境、目标引领、生命展现为课程设计理念,以回答“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怎样达到那里”为主要目标,围绕主要目标分别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建构学生完整人格,以有效适应社会,最终实现其自我价值,展现生命光彩。

人生规划教育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和活动方案。如高一年级,应注重学校适应、学习辅导、休闲辅导和生涯探索;高二年级,应注重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职业规划辅导等;高三年级,应注重考前辅导、志愿填报辅导和求职辅导。这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生规划为核心,辅以情绪、人际、学习等方面的辅导,促进学生整体生涯的发展与成长。

我们首先依据高中生发展的心理特点,给他们相应的指引,同时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学会探索、学会规划、学会自我发展。

(2)心理咨询中的教育引导

学生通过预约与指导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就自己困惑的问题与指导老师沟通,从而进一步细化自己的未来规划及发展目标。

两位高一学生在上完人生规划的心理健康课后找到心理老师,咨询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今后要做什么,可是上了您的课后,我才知道现在考虑已经不早了。但是这几天,我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自己以后适合做些什么……”接下去,心理老师通过了解她们的家庭成长环境,个人兴趣等做出大致可行的发展路线图,并布置作业搜集大学专业、职业等信息。

3.基于心理社团的成长设计

学生社团是校园中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的主要力量。它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教育环境,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并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社团生活中体验、感悟并接受身与心的教育。我校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开展了各行各业的实践体验活动:

(1)自我追寻——规划书大赛

通过高中生人生规划书大赛,年轻的学生们纷纷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并通过文字或利用电脑把它们记录绘制下来。学生在客观分析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基础上给自己一个初步的人生定位,并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实际情况作评估调整,最后总结评价。

高二(2)班彭同学在规划书上写到:“只有有计划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也有学生在写完规划书后感到“压力、兴奋与冲动”,并立志把三种感觉在心中化为动力源泉。

(2)目标引领——成长导师引领

仅仅利用校内资源,放弃校外大量教育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符。我校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专家资源,聘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开设规划讲座。让更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生思想进入更为宽广的社会领域。用不同主题为同学们多方面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信息。

(3)体察环境——职业体验

学校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任务:组成小组、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优秀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能力,自己想成为以及能成为怎样的人,对高中有何规划及如何实现自己的规划等。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开展主要职业的调查、学习(包括基本描述、工作条件、工资收入、发展前景等),还学习了职场礼仪,体验职业所需教育背景、职业发展道路、职业资源等。

汤同学在感言中写道:“我们要为直径1.2米的钢管做除锈、防腐工作。先用钢丝板刷除去钢管表层锈迹,再用8710涂料在钢管内外壁上涂层。” “这次的工厂工作经历让我们能更早的体验生活,步入社会,身体力行,知道劳动的光荣,汗水可贵。觉得自己不枉此行。”

三、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

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初步设计高中生活,确定自己的优势学科(文、理)、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学会学习管理、时间管理、生活管理,对今后自己的发展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或者有一种长远的考虑,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的学习和自己的人生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每天早读时,学生都要进行一天的规划;下午放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天规划的评价和反思;周末作业的内容和数量也由学生自己提出,由导师帮助调整;课堂上,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生规划指导。在日常性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学会了自我管理。

1.在课程设计理念的引领下,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主要帮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样到达那里?围绕这三方面问题来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

(1)我是谁?即自我觉察。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及良好的品德、价值观。

(2)我要去哪?即生涯觉察。让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了解工作的性质、工作的世界以及各项工作的信息,认识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根据自身特点找到自我定位。

(3)我怎样到达那里?即生涯规划。有意识培养学生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树立积极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规划及运用时间的能力,健全学生人格,为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做准备;建立正确的生涯态度;培养生涯决策的能力;掌握生涯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2.实现人生规划教育的途径是活动探索和体验学习,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实施人生规划教育是主要途径之一。除课堂教学外,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开展还应探索其他多种途径,例如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视野;配合学校心理咨询,心理教师对特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生涯辅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作出科学选择;结合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工矿企业,采访成功人士,假期职业体验等。让高中生在有规划的学校教育协助下,规划未来人生,拥有更宽广的未来,实现健康人生。

参考资料

[1] 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研究,2008(10).

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摘?要: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本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分析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PREMA模型对高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并提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途径,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服务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 :PREMA模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本研究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JYB004)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号X13019)资助。

良好的心理健康毫无疑问应当是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在更丰富、松散和多元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面临更多机遇、挑战和竞争,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由于国家一直没有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研究生教育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目标与途径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1倍,超过58万人。到2015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将达到170万人。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群体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研究生群体具有高智力、高文化、高自尊、高抱负的特征,使他们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与本科生群体相比,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长,背景差异大。根据某高校数据显示,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本科生高20周岁,研究生群体中已婚比例也远远高于本科生。因此,既不能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简单照搬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观察到的问题或现象入手,进行经验总结性的探讨,另一类是主要使用较为单一的研究工具,例如90项症状清单(SCL-90)探讨研究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因变量等主题。关注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或干预方法、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以及心理危机预警或干预体系建设,大多数是从传统的疾病模式出发,关注已经或即将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走出抑郁,减轻焦虑等,也就是说如何使研究生心理健康达到无病的及格水平。

同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则存在医学化、孤立化、碎片化、雷同化等问题。在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雷同,尚未形成有特色的符合研究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关研究生心理特点及适用的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者也尚未达成共识。甚至有人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自杀预防和个别心理疾病的治疗,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本应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二、PREMA模型及借鉴价值

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由于它独特的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质疑以往心理学中对消极面的过度关注,认为着眼于消除病态和痛苦最多能把小部分“问题人”修补成没有问题的普通人,没有痛苦并不意味着得到快乐,心理学应当纠正以往的失衡,致力于促进社会成员达到理想的幸福。

2011年,积极心理学研究先驱和领导者塞利格曼在对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基础上,提出PREMA模型,代表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该模型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发展五个元素促进个体达到快乐、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状态,帮助个体、社区、甚至国家达到蓬勃发展。PREMA是五个基本积极元素的缩写,即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投入生活和工作(Engagement in life and work)、积极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塞利格曼认为,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强这五个基本元素,可以帮助个体、社区乃至整个国家和世界获得真正可持续的幸福。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的校园干预计划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减少抑郁、焦虑、学习和行为问题及促进幸福感方面卓有成效。

塞利格曼提出这五个基本元素分别都是可测量的,并且对幸福有独立的贡献。积极情绪指快乐等良好的感觉,投入指全神贯注于正在进行的活动,人际关系指和他人紧密的联结,意义指感受到的目标感,成就指完成和成功的感觉。五个基本积极元素均有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支撑,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对PREMA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模型非常适用于作为目标来指引个体及群体追求幸福和蓬勃发展的方向,并作为一个系统、全面、清晰的标准来评估当前的幸福和蓬勃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的频率和深度如何?生活中有多少时间和事件能够处于专注的状态?是否能感受到正在做有意义的事儿,正在过有意义的生活?人际支持是否充分、有效?是否能够自主决定并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客观的成绩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个体或群体的幸福水平。

此外,该模型的五个因素自身能够实现自成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些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意义感能够增强努力和投入,带来积极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可以增加积极情绪,又可以通过拓展个体内外资源,提高成就水平;而积极情绪也能够提升成就,人际关系。该系统内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水平的提高必然能够带来整个系统的提升,使其在良性循环中顺畅运作。不但在单个个体的小系统层面,在像学校和社区这样中等规模的系统层面和国家、社会这种大规模的系统层面,同样可以通过提高模型中五个因素来提高整体的幸福和蓬勃发展程度。

三、基于PREMA模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

基于PREMA模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应当定位于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全体研究生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网络、发现和寻求学习及生活的意义、促进努力和投入,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获得优秀成就,提高研究生个体和群体的整体幸福感,进一步将校园建设成为积极的组织系统。

四、基于PREMA模型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1.增强全体包括学校各群体在内的全体人员培育积极心理的氛围和意识

包括研究生导师,授课教师,教辅管理人员,树立关注积极心理建设的氛围。通过宣传、定期专题培训、向全体人员普及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渗透积极影响。教育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参考是否能够发挥学生优势、带来积极情绪、促进人际关系等方面来审视和评价其日常工作。

2.科学测评,引导研究生关注、发现和应用自身优势

通过讲座、宣传、尤其是科学的心理测验等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关注和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尝试有意识地增加自身优势的使用。当我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用优势能力时,是我们能够得心应手,高效率,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时候。因此,需要通过高覆盖、多层次的教育手段,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注意和认识到自身优势,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优势的使用。

3.提供机会,建构和拓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通过开发并实施能够拓展和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项目,给广大研究生提供机会建立和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由于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加独立多元,研究生虽有建立人际关系的需求,但缺乏途径和主动性,日常交往中,以浅层次信息交流为主的交往多,而能达到相互支持和激发的深层次共享和交流少。因此,学校需鼓励开展旨在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学习项目,例如,推动教学部门开展小组教学,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项目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学习兴趣社区,定期举办主题沙龙等。

4.鼓励探索和意义发现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需要在更细化的学科分之中进行深入探索,引导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思考专业生活、人生目标、日常生活等内容的深层意义,是提高研究生群体生命意义感,并促进其持续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可以尝试在学校层面建设支持探索和发现意义的氛围,例如:通过开展基于经验和感悟交流的讨论会,引导研究生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专业、自身行动为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改变等。

5.提高应对和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实际成就

第7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校长是学校“心育”工作的领航者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是“育人”,“育人”的基础在于“心育”,而心育的领航者是校长。

1 政策引领,加大投入,支持“心育”

我校是内蒙古一所重点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的亮点工作之一。为搞好学校的“心育"32作,我率先自费参加了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与培训,于2006年取得了劳动社会保障部注册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还获得了心理督导师证。在我的带动下,我校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培训学习,并已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学校投入几十万元打造了最好的心育中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另外,我校还有两名专职心理辅导员,她们利用每天的活动课和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让他们走出心灵困境。目前,我们的心育中心已帮助无数学生、家长和教师获得了心灵的释放,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

2 以身作则,以人为本,践行“心育”

在制度上坚持心灵组合。我校实行了“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统筹兼顾”制,即校领导全部放权,年级组长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这使教师们自动形成了良好、积极、自由的心灵组合,教师们自愿主动积极地抢着当班主任,超量代课;各年级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和谐的、奋发向上的团队意识与精神;那些曾经产生不良情绪的教师,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了学校及其他教师的一致好评和拥护。

在管理上坚持心灵关怀。我特别注重学校各个环节的“心育”细节,小到面对一个人、一件事,大到引领整个学校的工作,我都注重在“心育”的基础上,在爱心流动的前提下去完成。如毕业典礼时,我要亲自为1000名毕业生发放毕业证并与其拥抱;对每一位教师遇到的疾病、痛苦,我都会亲自率领班子成员去看望;对每一位年轻教师结婚、生子,我都会亲自致贺词并送上学校的厚礼……这使教师们感受到了校长的关爱,同时也体会到了做我校教师的幸福和快乐,并把这份幸福和快乐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在教育上坚持心灵触动。我认为,学校“心育”的出路是“全员参与”。因为学校教育工作压力的直接承受者首先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使他们失去了常态下的教育理智,抑制了他们的教育智慧,并使教师面对“问题学生”时往往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这又给学生造成了新的心理矛盾,使得原本有问题的学生感到更加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因此,我认为,要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要让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能够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导理念、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许多心理上的伤痛,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疏导,甚至救治。为此,我校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全体家长的家长学校培训和全体学生的“校园心语”讲座式培训。培训一般是从学校常见的案例人手,坚持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把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对比,深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如我们给老师培训的专题有《了解逆反效应——强迫不如引导》《采用登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等;给家长学校进行的讲座有《用好贴标签效应——小心评价孩子》《克服刻板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等;给学生进行的培训有《一个心中不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一个不懂得珍惜现在的人》《用好自我暴露效应——交心才能赢得朋友》等。

二、“心育中心”是学校心育工作的主阵地

一是打造专家级一线心理辅导员。一直以来,学校特别重视心理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学习的提升,因为一所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与辅导员的个人心理素养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心理辅导员成长迅速,已成为能够在本地区代表学校引领和帮助兄弟学校心理发展工作的一线专家级辅导员。如边晓瑞老师,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技能与实践经验,喜欢研究探索心灵奥秘,热衷于心理辅导与咨询治疗工作,她利用每天中午12:00-13:00的休息时间在学校为学生和家长做个案辅导,得到了各兄弟学校以及社会的好评。

二是鼓励创新式心理课程辅导。我校心理辅导课现已创新设置为班级学生团体辅导、班级家长沙龙辅导、教师沙龙活动辅导和个案咨询辅导等。采用集中授课式学生团体辅导和针对性的家长沙龙辅导方式,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扬。如对初一每班每学期集中辅导一次,时间为一上午(4节课)。初一上学期以分析研究“自己”为主题进行个体性辅导,下学期以体验感悟“沟通”为主题进行团体辅导,其内容包括自我解读、情绪管理、行为调整和异性关系、性教育等,并通过团体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班每次学生辅导课结束后,还安排2节有针对性的家长沙龙辅导课,有时家长和孩子同堂参与,而且要求班主任全程参与。这样统一安排团体辅导课,既可以保证每个班的辅导次数与质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心理课不是讲道理,是靠感悟、触动、体验来完成自我修复与自我提升,这需要时间;班主任跟班参与既有助于从心灵层面上了解学生,分析解读学生心理,还可以获得和提升自己给学生做心理辅导的方法与理念;对家长进行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沙龙辅导更有利于他们通过心理课堂倾听孩子的心声,增进亲子情感与相互沟通,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也改变自己。一次团体辅导课可以牵动孩子、家长、教师的心,可以帮助学生解读自己、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帮助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

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而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小学班主任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以外,还要具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日常工作有机、巧妙地融合起来的能力,促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小学教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事业也在逐渐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过程。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有特殊地位与作用,这就使得班主任较其他科任教师而言更具有权威性。学生对于班主任也有比其他教师更多的依赖感与信任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由班主任参与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小学班主任采用潜移默化、自然的教育教学模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了小学班主任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工作,班主任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学生人格的神圣使命,是这项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所以,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深造,夯实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基础,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心理素质。

2.丰富了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德育结构根本不能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所以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时展潮流的。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丰富了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为实施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还为小学班主任提高工作成效提供了新的渠道。

3.改变了小学班主任固有的教学观念与方法

传统教育方式多是确立规范、树立榜样、说服教育,这样用自身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言行的教育方式,说服力度小,容易使学生厌烦,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小学班主任的固有观念,使其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够从新的视角出发,正确看待学生及其出现的行为问题。

二、小学班主任如何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

心理环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是无形的,可是它却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心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才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能促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不良的心境则会降低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不利于人才成长。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是人性化教学的充分体现,有助于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班主任一般都担任了本班的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辅导技术、心理辅导策略、心理辅导艺术以及教育心理学方法、原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激活非智力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学科知识中,促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3.开设心理辅导课

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可以起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性作用。心理辅导课的设计给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知识环境。同时班主任要掌握心理辅导的操作要领,使心理辅导课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更加切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4.注重家校合作

在推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时,还发现家庭是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班主任还应该采用家校合作的形式,使双方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渗透于无形。

5.建立学生心理小档案

班主任建立学生心理小档案,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统计,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明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虽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以班主任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它同时还需要多方的配合。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需要与全体教育同仁一起探讨,以求不断改进,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李云洁.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32-33.

[2]王冬梅.小W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方法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52):29.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胜任特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培训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SJYYB-180。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2-02

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入胜任特征这一研究概念,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哈佛大学教授Mc 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有效的预测个人从事复杂或高层次工作的绩效,并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之间差异显著的深层次的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自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关于胜任特征的内涵界定,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王智等人(2011)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本研究认为这一概念界定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实践与认证、教育与培训方面逐步形成了“胜任特征导向的文化”。胜任特征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引进阶段,有学者在总结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开展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国学(2010)认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在考虑组织内、外影响胜任特征导向和绩效的因素基础上,确定符合环境发展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的胜任特征标准,以之作为培训的依据,以之为教育和学习的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业教师普遍存在胜任能力水平较低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较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训情况更为薄弱。当前培训现状与从业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重技能轻能力

当前,大多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更多地注重于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等,忽略了能够使从业教师做出优秀绩效更关键是胜任特征,动机、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随着从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培训内容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着眼于怎样提高受训者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界定培训内容。

(二)重理论轻实践

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仍然是培训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理论化、概念化和学科化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往往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指导而令受培训者难以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不能形成并建构出所需的知识或观念来。

(三)重共性缺个性化

个性化设计培训,能够有效第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然而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受培训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忽视了受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做到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来系统的组织培训,培训时间短,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系统性设计,缺少连续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师胜任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从转变培训理念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实现从传统培训理念向以提高胜任特征为目标的现代培训理念的转变。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培训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体验式工作坊培训是较易为受培训教师接受的方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培训中多多引入和借鉴这样的方式。

(二)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较之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探讨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确定培训内容,是基于胜任特征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

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分析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范围的教师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因此,做好培训的前提就是对受培训者要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制定个性化兼具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方案

组织培训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养效果又有助于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持续为受培训教师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四)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手段,是培训工作的必要环节。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效果追踪机制,能够掌握和跟进受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