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精选(九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第1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一、历史教学中给学生一杯心灵鸡汤的原因

当前,已经迈入了21世纪,人类社会以上个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为标志,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本身就存在着经济技术的规范化和文化的反制度、反规范的矛盾,加上工业经济所遗留的问题,因而形成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贫穷问题以及精神危机问题等。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美国公民中,足足有四分之一的人,情绪严重地受到某种形式的打击”,“心理危机,在一个混乱和对未来捉摸不定的美国社会中到处蔓延。”同样,我国公民中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1994年我国学者黎修礼写的《精神病是21世纪之患》中提到,1980年到1984年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对我国12个地区抽样调查,发现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中度、重度精神病人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十点九六,以此推算全国共有各类精神病人1395万。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深思。

在我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进入21世纪之时,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的摒弃了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按照目前对人才素质结构通用的划分方法,我们把人才素质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和核心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时间不长,只不过短短十来年时间,但是党和国家各级干部对此都表现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还强调“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贯彻落实“决定”精神,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教育工作者无论你教什么学科,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历史教学中也确实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一杯心灵的鸡汤。

二、历史教学中给学生一杯心灵鸡汤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怎样才算得上心理健康?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确切的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在临床医疗中,或是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一种所有人公认的判断标准。但其中有一种叫个性发展标准。这是从对个性发展的理想要求出发提出的判断标准,也是与学校的教育目标非常接近的一种判断标准。其中我国学者陈家麟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项:1.能正确认识现实并对之做出有效的适应,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2.热爱学习和工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取得一定成效;3.乐于同人交往,人际关系十分融洽;4.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5.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制;6.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历史这个学科因其自身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历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历史教学是非常生动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具有规律性这个特点。世界历史真实记下了不同氏族、不同、不同生活习惯和各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同时,中国历史更具体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不断改造自然,创造财富,丰富生活的过程;中国历来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国人民反抗国内外压迫的过程;我国志士仁人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以惨重代价找到社会主义这一救国方案的过程以及社会主义发展中国过程。当今世界共产主义处于低潮时期,我国经济又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定距离,因而有一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怀疑,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十分向往,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历史教学别注意贯彻了历史规律性这个特点,学生学了以后,毫不犹豫地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人类社会的确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未来社会一定走向共产主义。学生还能正确认识现实,并对之做出有效的适应,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可见,这类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特殊优势,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方面历史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具有知识性这个特点。历史里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艺,可以说什么都有。现在的学生似乎都不太喜欢历史,认为都是些过去发生的事情,没有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历史教学别注意贯彻历史知识性这个特点,并运用导入艺术、语言艺术、反馈艺术以及电教辅助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美国内战》一课,我建议学生看一看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讲《三国鼎立》一课,我给学生讲成语“三顾茅芦”、“七擒孟获”的由来。学生学了以后,可以丰富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无论以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是以继承过去作为工作基础的。教好历史可以使学生继承的基础更稳,将来做好工作就有更好的条件。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热爱学习,并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才能,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取得一定成效。

第三方面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纪录,充满了生动的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具有感染性这个特点。历史上的先进人物没有不受前人前事影响的,有许多甚至把历史人物作为终身学习榜样,如顾炎武崇拜文天祥,把自己名字也改为与文天祥弟子王炎午同音;林则徐崇敬岳飞,终生效法。至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觉悟和品格,更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中外历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反映了一定观点,许多观点至今还是正确的,即使不正确,则去其糟粕。这些生动的内容对青少年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接触到下岗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特别多。这类学生大多自暴自弃,不爱学习,不思进取,而且心理多多少少存在一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历史教学别注意贯彻了历史感染性这个特点,比如讲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我特别讲了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恶劣生活环境,使学生明白逆境并不可怕,相反会成为他们成功的动力。学生学了以后,可以从人物身上学习到他们为了真理,为了事业,不畏艰辛,不畏困苦的品质;可以从故事中明白一定做人的道理。因而使学生心理素质更好一些,使其长期保持情绪乐观稳定,避免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使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轻易放弃,都有能做出正常的行为方式。

三、历史教学中给学生一杯心灵鸡汤的原则

历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贯彻的心理卫生原则包括积极情绪原则、合理负担原则、民主自治原则。

(一)积极情绪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在安全、归属、求知、审美、自尊和受到尊重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出饱满热情、专注的神情,同时还要让他们经常感受到各种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如趣味感、愉悦感、轻松感、兴奋感,特别是成功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最重要的条件。为了贯彻积极情绪原则,我在历史教学中考滤到有些知识内容学生从电影、电视或课外阅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我就鼓励学生上讲台,每人一段,学生兴致很高。比如讲《三国鼎立》一课时,几个重大战役都是学生绘声绘色讲出来的。在小结时,我鼓励了他们的参与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积极情绪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提高。

(二)合理负担原则

学习负担的合理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番五次要减轻学生负担,但实际上负担过重始终是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有些老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采取惩罚的方法加以矫正,错一个字罚写50遍、100遍,课文背不下来罚抄5遍、10遍;有些老师大搞题海战术,家庭作业堵集如山。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常常要开夜车到后半夜,有时实在完不成,家长只好一起上阵。在这样的“教育”情况下,孩子自然产生了强烈厌学情绪。为了贯彻合理负担原则,我在历史教学中增加教学管理中科技含量,使所有学生能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得到最大效益。我的教学口号是“向40分钟要效率”,一节课40分钟,5分钟复习上节课知识,30分钟讲解新课,5分钟让学生完成同步作业。这样的教学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三)民主自治原则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经验重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5-0115-05

收稿日期:2013-01-22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注重个体经验重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20102DB28)。

作者简介:欧阳文(1964-),女,湖南益阳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教育心理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学等研究。

处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成长中的大学生难免产生来自学习生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困惑。“近年来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更而日趋严峻。”[1]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各大学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经过近30年的努力,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作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断探索与变革实践路径。相对来说,大学生是有着良好学习能力与心理资本的群体,“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个体“经验重构”,应该是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合理而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经验重构”的内涵

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经验重构”还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基于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等有关经验与建构的思想,所谓“经验重构”,就是指大学生通过转换视角,改变认知,坚持正面信念,保持积极心态反思个体经历的生活事件,不断重组或改造已有经验并获得正面力量的实践路径。具体来说,即通过个体“叙述经历——调整心态——反思经历——自我训练”四步骤,提升大学生个体经验价值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经验重构”中的“经验”是个体反思经历的产物,且在不断地建构之中。美国教育家杜威关于经验的理论成为教育哲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杜威认为,人的“经验”包括“两套意义”:一是经验中包含着反思,“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二是经验即实验,“我们的一切经验,都有‘试验’的一面——即心理学家所谓尝试错误法。”[2]而判断经验价值的两大标准:即经验的连续性原则和交互作用原则。这意味着个体经验在一定情境主客体交互作用下,会不断得到同化和顺应,从而促进人的反思、行动与发展。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则认为,生命经验具有内在结构的同一性,每一个单独经验都有可能通过生命中介与其他经验发生关联,生命脉络的形成依赖于自我现在对它们的解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强调自己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生活(经验)”,科学认知最终的根基就在实际生活经验自身之中,都“出自生活世界及实际生活遭遇的活生生的多样性。”[3]伽达默尔作为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经验就是理解,世界的存在意义正是通过理解来得以展现的,理解构成了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一种“世界经验”。归根结底,哲学解释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问题”。不难看出,这些理论从不同视角强调了“经验”是对个体的存在体验展开理解与反思行动内在统一的思想。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变革,不能脱离学习者的个体经验而踽踽前行。在这里,我们既可把大学生的个体经验理解为对个体经历进行自我建构乃至意义赋予的存在过程,又可理解为一种自我经历、体验、反思的内容。这种“经验”具有个体性、内隐性、反思性与动态性的特点。

“经验重构”中的“建构”是方法论,更是个体生成经验的生活方式。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首先把认识看作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建构。”[4]认识主体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被主体建构而成的。布鲁纳把学习视为一种认知探索的过程,它需要学习者思想开放,“能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同时又能对自己的观点和价值承担责任,使个人能‘超越给予的信息’。”[5]后现代哲学中的“建构”以批判与反思为前提,倡导以多维的视角和多元的观念来认识事物与解释世界,强调解释的无限性与多元化重构。应该说,今天的建构主义正是在皮亚杰的“自我建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哲学的多元“建构”思想,超越了方法论意义,赋予了生存方式意蕴,从而趋向积极的建设性向度。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吸取建构主义思想精髓,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建构良好的心理品质。其具体内容“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的知识基础(即准备性知识),也包括他们的日常直觉经验(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概念);它不仅包括与新知识相一致的相容的知识经验,而且也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经验;它不仅包括具体领域的知识,而且还涉及到学习者的基本信念;它既包括直接以现实的标准存在于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一些潜在的观念。”[6]

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经验重构”,所关涉的个体经验、积极心态与自觉建构等基本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统一性。首先,大学生的个体经验是“经验重构”的前提。个体经验来自于大学生对自身生活经历的反思,极具深刻体验与自我认同,是自我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其次,大学生的积极心态是“经验重构”的基础。积极心态对于“经验重构”来说,意味着个体的价值倾向与行为指南,它包括具有正确的认知、愉悦的心境、恰当的预期与顺其自然的态度等。大学生长期积累的个体经验并不都具有正面价值,只有从消极心态转向到积极心态,“经验重构”才能凸显其教育意义。最后,大学生对个体经验进行自觉重构是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关键。在大学生“经验重构”的实践中,教师主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关键是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个体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经验重构”训练,增进个体经验同化与顺应的统一。这些基本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经验重构”中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经验重构”的缺位

当下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经验重构”的缺位,致使心理健康教育遭遇瓶颈。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教师理性权威,僭越学生的自我内省。“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7](P107)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学教师作为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的主体,传承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自然彰显一种理性权威,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与有组织的知识学习。但这种看似合理的教师权威的张扬,却僭越了学生主体的内省,促成了学生自我反思的惰性。一是教师权威本身对学生主体的无形抑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乃至被动接受学习,而不是自觉主动地对个体经历进行内省;二是课程教学采取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且往往是大班教学,没有小班辅助,教学时数有限,教师的时间与精力都无法有效保障学生的自我内省。“人的权威最终不是基于某种服从或抛弃理性的行动,而是基于某种承认和认可的行动——即承认和认可他人的判断和见解方面超出自己,因而他的判断领先,即他的判断对我们自己的判断具有优先性。”[8](P361)这样一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旦教师理性权威僭越了学生的自我内省,学生遭遇到生活事件想到的是求助而不是自觉内省,容易中断自我内在的对话,致使大学生的自我逐渐萎缩,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二)强调传承科学知识,轻视学生的个体经验。“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9]近些年,我国大学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重视科学、系统的知识学习,无疑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样的“教育有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的复杂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与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与才能。”[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正是凸显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因为对课程的理解偏差,往往强调知识学习,无视了学生个体的经验价值。以美国教育家派纳为代表的“存在经验课程”流派,强调开发动态课程的意义,认为课程不是确定为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而是培养个体对其“自我经历”(autobiography)进行“概念重建”能力的过程。显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重视课程知识传播,忽视学生遭遇人生问题的教育契机以及生活事件本身的教育意义,荒芜了学生个体经验这样宝贵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认知目标而忽视学生积极体验的情感目标以及自我内省的行为目标。这样一来,一味地只强调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忽视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事件,更缺少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个体履历的意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变得遥远而不切实际,大学生不能积极领悟知识进而改变行动,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心理咨询干预,无视学生的经验改造。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每所大学都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广大学生工作者与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心理咨询与朋辈教育,预防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否认,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九成多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8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未进过心理咨询室[11]。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十分重要,但这远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与完善人格,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体经验价值与自我教育能力。然而,我国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却忽视大学生的个体经验及其改造。一方面,大学课堂传播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忽视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表现出对学生的个体经验及其改造的无意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教会大学生对个体经验进行重构的方法,大学生在遭遇到生活与学习的问题时,往往感到茫然无助,独自承受各种压力与苦恼。这样一来,如果大学生不愿走进心理咨询中心,也不积极地反思过去经历,从中找到正面力量,其心理问题就得不到预防与解决,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要“预防精神疾病,就必须从了解和培养年轻人的优势、能力和美德入手。”[12]“经验重构”是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旨在冲破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体系、教师权威控制和其他社会约束所构成的藩篱,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意识,唤醒已有的人生经验,在经验重构中发现自身的优势、能力、美德等一切正面力量,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重构”的实践路径

“经验重构”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渊源。杜威的自然经验主义教育学提出个体经验本身是认识真理的重要条件,教育要通过创设活动情境,丰富儿童生活体验,促进个体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与经验,激励学生通过自我疏导与社会交往等方式,达到个体经验的同化和顺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尊严、需要、经验与潜能,倡导“以学生为本”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开发人的潜能与完善人格。这些影响深远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从不同视角彰显了学习者建构个体经验的重要意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经验重构”的实践路径,就是要求大学师生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的个体经验价值,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心态,自觉进行“经验重构”的自我训练,以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具体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重构”的实践路径,包括由以下四个核心要素构成的系统:叙述经历——调整心态——反思经历——自我训练。

(一)叙述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叙述曾经的生活事件,回忆过去的情绪状态,找出当时情绪发生的原因,并反思情绪表达方式是否恰当。通过引导个体重新回忆、体验与反思过去经历,一方面让个体回到痛苦原点,有助于宣泄内心压抑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再现个体的成功经历,有助于个体唤醒高峰体验,增强自信心。在这里,“叙述经历”更重要的价值是作为“经验重构”的起点,为经验重构提供基本素材,旨在更好地发挥个体经验的正面教育功能。人们早年的种种生活经历都会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和消极态度有可能使子女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体验,影响他们正常行为的发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利[13]。每个大学生都存在经验的“前结构”,比如读书期间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的各种表扬与奖励,或者父母离异、母爱剥夺、失恋与高考经历等,都可能带来个体精神生活的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接受学生个体经历,进而开发个体经验的教育价值。

(二)调整心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学生调整不良认知或进行认知重建,使之在信念、预期与态度等方面保持乐观与积极的倾向。马丁·塞利格曼等人认为,“习得性无助实验中的动物反应模式,极为类似人类的抑郁状态,动机缺失、情绪低落、思维迟滞而抑郁的原因,乃是个体在失败的经验中发展出一套特定的归因模式,核心是不可控制的信念。”[14]也有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尤其是健康的人,都有一种采用乐观的方式认识自己的偏好”[15]。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人们过去形成的见解,其中很多是荒谬的;过去积累的经验,也有不少是负面的。“如果仅接受与自我和谐的经验,而拒绝一切与自我结构不协调的经验,自我概念就会变得刻板、僵化。”[16]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成为乐观者,不仅要唤醒大学生的成功与快乐体验,更要通过转换视角,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心态重构负面经验。比如采用正向思维重新评价高考经历,可以通过确立远大的理想,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利用大学社团活动和发展科研兴趣等方式来获得升华,使之拥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并保持积极心态重构经验。

(三)反思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学生从经历中成长,必须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反思个体经历。个体经历无法复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7](P195-196)在获得正确的认知、形成乐观的心态、唤醒积极的情感的前提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转移、升华、辩论等方式反思经历,最后实现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言行态度的改变。其中,转移是指促进个体通过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思维和内心不再停留在悲观的解释;升华是指个体通过确立更高的人生追求,抵御由于挫败经历带来的负面情绪;辩论是指个体通过自我对话,或者与他人讨论,改变思维视角,学会换位思考,为不幸的生活事件或者成功的生活经历找到更乐观的解释。只有这样自我反省过去的经历,才有利于认识到曾经的认知存在偏差、情绪反应不够理性、表达方式可能过于极端。伽达默尔说:“所有理解最终都是自我理解……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谁理解,谁就理解他自己,谁就知道按照他自身的可能性去筹划自身。”[8](P337-338)由此,当下我国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反思个体经历,在反思性学习中积累积极的人生经验。

(四)自我训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整个人自己的教育。”[7](P200)自我训练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经由“叙述经历——调整心态——反思经历——自我训练”的路径,通过唤醒人生重要经历,在转换视角、改变认知、保持乐观心态的前提下,自觉进行经验重构的训练,从而获得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改变,以期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一旦“经验重构”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定能激发大学生自觉地“面向内在学习”,而不是期待外在的灌输,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力量,养成积极应对心理问题、开发潜能的行动力。马斯洛认为,“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惧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17]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求大学生主动进行“经验重构”的自我训练,提高对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在遇到学习障碍、就业压力、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生活事件时,抓住心理健康“经验重构”训练机会,趋向积极进取的行动,及时化解当前的心理困惑与矛盾冲突,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寻求“经验重构”的实践路径,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尊严与需要等个性特点,信任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潜能,提升学生个体“前结构”中的经验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乐观心态,教会学生掌握“经验重构”的自我训练方法。当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反复、自觉地进行“经验重构”,同时还要重视心理健康学科课程的教育价值,并发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朋辈教育等途径的作用。只有通过开放的、多元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 于秀丽,莫雷.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6(1):125.

[2]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9.

[3] 朱松峰.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指示”了什么——关于生活体验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6(3):35.

[4]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7.

[5]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3):9.

[6] 张建伟.知识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7):48-49.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12.

[10] [美]国家科学基金会.塑造未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7.

[11] 向楠,郑思琦.专家:年轻人心理健康堪忧 患疾病多因压力大[N].中国青年报,2012-7-26(07).

[12] [美]马丁·塞利格曼著,苏德中主编.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北京: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31.

[13] 李义安,王学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329-330.

[14] 江光荣,柳黎,少游国,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89.

[15] [美]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2.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与智育、德育、美育以及体育紧密联系的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促进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可以全面开展素质健康教育。虽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途径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但是作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学校来说,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在完成课程需要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也是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而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时候也需要教师注意进行全员性策略的结合。历史作为高中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承担一定的培养重任。历史学习作为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并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识活动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科所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师要能够运用心理学技术和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穿插,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学科教学主要是接收、加工和处理教学内容,是认识活动的内容。心理健康因素以调节和动力的作用不参与智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主要有三种关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习科学发展;学习教学有时候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作用、相互配合。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实际教学中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漠。虽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已经被提出三四十年了,但是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真正应用此观念的却并不多,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教师在升学率等因素的压力下,很少在课程紧张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暇在实际教学中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师辛辛苦苦地在讲台上教授知识,但学生却因为教学模式的呆板和枯燥而昏昏欲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很多高中教师甚至会将教材本身中所含有的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删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的只是文字后所总结的题型、解题技巧和规律,使得课堂了无生机,这就是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普遍现状。

2.学生缺乏心理健康因素。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负担最重的一个阶段,学习内容多、难,而历史一直都被看作为高中阶段的小科,不被学生所重视,随着学生进入高中时间的增加,学生会更轻视历史学科。

学生觉得历史是小学科,远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的重要性,学习兴趣也不大;有很多学生将历史课堂当作了休息课,在课上呼呼大睡;还有的学生做别的学科的题目,很少有学生和教师相互呼应。

三、从理论上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多元智能。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将人类的智能分为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自我认识智能,表示着人所具有的多种智能。还有很多的潜能能够被开发出来,历史潜能就是学生潜在所具有的能力,通过获得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历史潜能。

2.建构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存在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来进行主动构建,从而不断建构外部世界的知识,来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观点对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影响很大,同时学习的动机、价值观和情感也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略。

四、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途径

了解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现状、作用等内容后,我们来研究如何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从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角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储备。是否能做好高中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言谈举止,通过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学生,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修炼自己的学识、人格、形象、理论储备和情感来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让自己变得更为完美、出色,从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第4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 护士 健康教育 促进

护士健康教育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将健康教育做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国家健康教育的经费由保险公司支付。与我们接近的香港医院的健康教育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强调实践[1]。而国内健康教育工作在基层医院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促进我院护士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培训和准备

培训:

我院低年资护士占全院护士的70%,且学历层次较低,多数护士仅具备中专学历,只是掌握了基础的护理专业知识,缺乏健康教育所需要的行为科学、传播学、预防医学、教育学等知识的现状。我们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和引导护士参加学历教育。采取了诸如在护士工资提高和晋升职称中要结合学历因素等措施。由于措施得力,我院护士的学习热情很高。目前已有13名护士取得本科学历,另外还有18%的护士在参加本科护理的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有31%的护士参加专科护理的自学考试或成人教育。在提高学历的同时我们在医院内部开展了分层次培训[2],对护理管理人员我们开展了护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及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讨论。使护理管理人员认识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中高年资的护士我们根据其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模拟病人健康教育的演练和考核。考核前让他们作好准备,考核时二人一组,抽签选取他们考核的病种,一人模拟病人,一人模拟护士。医院相关领导和护理专家进行综合评分。要求中高年资护士人人过关。对新上岗的护士则采取定期讲课和考试的形式使他们掌握沟通技巧及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使青年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具备给病人做简单健康教育的能力。

准备:

为了促进健康教育我们在打好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物质方面的准备。首先,我们为各科购买了病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然后为了使健康教育分阶段进行,我们组织护理专家分别编写了内科和外科的健康教育路径和评价表。同时我们组织内外妇儿的护理专家编写了各自科室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处方的语言明白易懂方便病人理解。建立了健康教育活页本,方便护士做为健康教育指南,也可交由病人自己学习。

2、组织管理

2.1制定评价标准严格检查奖惩

为了促进健康教育护理部做出决策,严格执行医院管理年考核中要求的住院病人健康教育覆盖率100%的指标,并制定了具体的检查标准:①每一份住院病历都应附有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表[3]。外科、内科有各自不同的计划和评价表。

②要求接诊护士做好入院教育、并做记录;责任护士分阶段根据时机做好病情相关教育和用药指导、出院指导[4];护士长3天内检查新入院病人的健康教育是否落实,每周通过询问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责任护士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并进行评价和记录。护理部每季度全面检查健康教育一次,除了看记录以外还要到病房询问病人的知晓率,并进行评价奖惩。

2.2开展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工作

平诊手术病人由巡回护士术前一天到病房了解病人一般情况,介绍手术中相关情况,介绍麻醉医生技术水平、相应的手术卧位等知识。回答病人对于手术的相关疑问。减少病人对手术的紧张和恐惧。

2.3责任护士竟争上岗

选拔责任护士要求自己报名,科室推荐,然后参加模拟病人健康教育考核,成绩优秀者方可做责任护士。

2.4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情形只有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对急诊的病人必须先采取急救措施,同时做一些简单的健康指导;对于轻症和稳定的病人,文化程度好的可以发给相应的健康教育处方方便病人和家属自学,文化程度低的由责任护士口头教育;对于一些手术前准备的病人则要指导病人做相关的训练,心外术前的病人要教会病人做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练习吹气球,脊柱手术的病人先做好术后被动卧位的预先练习等。上呼吸机的病人就给做成图片活页本,清醒的病人可以让他指点他需要的简单表达,如我难受。我想见家人。我身体的某一部位疼等。然后护士可以给予相应的措施

2.5健康教育引进新理论

为了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我们分别选派了十几名护士去上级医院学习专科护理,如康复护理、烧伤护理、心外护理、肝胆护理、糖尿病护理等专业。这些专科护士回院后做为业务骨干带教其它的护士,修订健康教育处方,以便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用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3、讨论

通过护士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我院的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护士提高了主动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意识。护士为健康教育达标主动学习的热情增长,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5]。由于护士在做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有机会倾听病人的心声,了解病人的需求,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病人更是健康教育促进活动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增强了自我保健能力。通过护士的健康教育促进活动病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护士的健康教育促进还存在着很大障碍。如护士的编制严重不足、护士的整体知识中缺乏相关理论和技能、卫生管理者重视不够、健康教育没有经费支持等。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孟详利,巍艳荣 .香港医院健康教育特点.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65.

[2] 邵剑,张馨,黄磺.术前呼吸功能锻练对胸心外科手术病人肺功能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01-402.

[3] 李益民,章磊玉,柴志红等.健康教育评价指标应用于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69.

第5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优势;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90-01

纵观国内外和省内外关于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各国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不少经验和成果,而文章就将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浅析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问题,从而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念,这种形势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将有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属于心里范畴,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

(二)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需要

我国从20世纪后半期就开始重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继出台一些关于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有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在课程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需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最关键在于要创设一个宽容、温馨的课堂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自由、自信,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历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历史是呈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工具性与教育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历史知识的多样性。历史知识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包括许多心理素质教育的资源。历史教师上课时结合丰富的材料,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其说服力和感染力是不容质疑的。其二,历史知识的规律性。历史知识包括了不同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具体规律,并进一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其理性意蕴对培养学生高品位的心理素质极为有利。其三,历史知识是过去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需要,挖掘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怀社会。

三、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策略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透过历史课程规律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思维的拓展

历史规律是科学,是无法逃避的理性现实。所以,对历史规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能对个性有更加理智、成熟的判断,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免走向极端(现在有不少学生把任性当个性,把嚣张当能力)。例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的内容反映的是处于剧变时期的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习俗风尚,都体现出了新的特征。我们的时代充满诱惑和迷茫,生活各个方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发展着,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我们却时常感到失落和空虚。那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既能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又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谛不至于迷失方向,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这其中,坚守是一份责任也是一项挑战,而历史学科正为此提供经验和借鉴。

四、总结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不但对各种易发生的心理疾患起到预防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其他学科也能起到大同小异的作用,因此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建设之中,并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叶一舵,严由伟编.心理健康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38-0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价值观重构的时期,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独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自幼受到过度保护、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挫折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针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比例占总退学比例的54%。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从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本论文将考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不足,并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注),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少到多,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介绍引进到深入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1]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今,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党的十报告专门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入十报告,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经过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占2个学分,而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占8个学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不足。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不仅如此,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规定“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3]尽管如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实践体验环节,从而使该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专职德育教师(即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专职德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还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些咨询师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匮乏。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责也急需加强。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的真实状态,探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对本校某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20道题,由受调查者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三大模块组成。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29名、三年级学生37名、四年级学生39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在此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这一问题,一至四年级中选择“应该。很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分别为48%、63%、72%和55%。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对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紧缺、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对于“您觉得您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方面?(多选题)”这道题,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有84%、62%、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占据第一位。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尽管学习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据了41%。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一直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

其次,针对同一问题,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36%、41%、5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占据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级后“就业”则成为学生压力的最大来源,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当今,就业已经与学业并列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对其进行有关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的指导,此后随着年级上升逐步跟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确定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便其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业生涯。

4.加强生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大学生因压力而自杀事件?”这一问题,选择“理解,有过类似想法”的学生比率分别是:一年级0%、二年级3%、三年级8.1%、四年级8.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大越大,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厌世的悲观想法。这一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知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其在社会中创造生命的价值。”[7]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四、结语

本论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等视角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从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需赘言,大学生不仅承载了各自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亦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3]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Z].

[5]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结合[D].浙江大学,2006.

第7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医院;护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学科,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检验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贯穿于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的每一个环节。健康教育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关系患者的恢复程度,但目前各医院健康教育都流于形式,没有规范系统地实施。为了解我省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的实施方案,满足患者需要,推动医院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2],我们于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对省内20所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施建议,为制定甘肃省医院护理健康教育实施工作规范、工作细则、考核标准等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全省204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37所,二级医院167所,注册护士40668人)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东、中、西、南4个区域抽取二级及以上医院20所,就其护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每所医院抽取100名护士、100名患者或其家属,采取自行设计的统一问卷进行调查。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甘肃省医院护士健康教育调查问卷,甘肃省医院护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调查问卷,甘肃省医院患者或家属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每部分问卷有若干问题,调查者逐条询问后如实填写,遇见被调查者不懂或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可不予回答[3~5]。

1.3资料质量控制

对工作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和培训,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逐项核实,就存在逻辑错误的资料进行再次收集,确保资料真实可靠。

1.4统计学处理

将问卷录入Excel表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

2结果

2.1护理人员调查情况

发放问卷2000份,调查护士949人,护师801人,主管护师250人;中专学历552人,大专学历1288人,本科学历160人;工作年限<5年800人,5~10年658人,>10年542人。通过调查,发现工作5~10年的护理人员及高学历护理人员能够利用自己的护理知识和工作经验开展少量健康教育工作,而护理人员少、无任何考核与肯定机制、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知识和沟通技能是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见表1)。

2.2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调查情况

调查医院20所,发放问卷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医院不重视健康教育,没有将其列入医院规范的诊疗及考核内容中。

2.3患者或其家属调查情况

90%以上患者希望医院能提供与疾病诊疗相关以及对康复起到帮助作用的高质量、效果好的健康教育。

3讨论与分析

3.1存在问题

3.1.1医院管理层重视不够

医院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临床意义,没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建立健全规范的实施过程以及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所以,临床护理人员也难以认真、规范、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活动,仅从患者需要角度随意讲解,难以真正发挥健康教育在护理乃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6]。

3.1.2没有足够的健康教育时间

调查发现,不同职称、学历及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均认为没有足够的健康教育时间。说明护理工作繁忙、任务重、人员编制不足是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又一原因。

3.1.3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及理念

调查发现,护理队伍中28%的是中专毕业生,而有些高学历也是工作后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的,所以部分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淡薄,且知识结构较局限,如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缺乏。现在的医疗是以人为本的医疗[7],医疗护理模式也需要发生转变,应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重点,实施高效规范的健康教育。

3.1.4健康教育方式不当

部分医院开展的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无个体化内容,仅为入院介绍、住院须知、手术须知等,教育内容、方式、效果有待于改善[8],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内容教条,没有个体化内容,不能针对患者的病情及个人需要实施;(2)教育方法单调,无形象、通俗、高效的手段,仅是简单的说教;(3)缺少健康教育效果监督、评价体系。

3.2解决策略

3.2.1加强医院管理层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1)健康教育

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投入少,治疗效果好,符合目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要求与趋势,对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患纠纷及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均有积极意义。因此,要转变护理模式,使健康教育根植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让患者享受高效、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医院应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建立规范、科学、完整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考核评价体系,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使健康教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健康教育贯穿护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制定效果评价考核指标[9]。

(2)病区

应将健康教育内容程序化、日常化,分解到各班工作日程中,落实执行。护理部应该制定健康教育考核指标,对实施情况加以监督考核,并列入护理质量考核体系,以使健康教育逐步推进、深入开展。

3.2.2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水平

(1)全面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满足患者需求。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尤其是护师以上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能承担医院健康教育任务的护理骨干队伍。

(2)调查发现,部分护理人员学历低、工作年限短,掌握的知识偏重医学,缺少相关心理及健康教育知识,对健康教育认知不全面,教育意识淡薄[10],应引导其学习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参加院内外培训、各种讲座重点对护师以上本科和大专学历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强化训练,使其基本掌握有关行为科学、传播学和预防医学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病区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3.2.3解决护理人员少问题

调查发现,健康教育时间不够,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这也是医院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建院理念转变,需要逐步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同时,护理人员应该正视暂时的困难,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缓解工作压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3.2.4健康教育方式

尽管病区健康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但教育效果均不佳,内容形式都有待于完善。

(1)各科室及病区应该根据不同疾病、患者特点及要求制定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宣传手册、板报等,添置视听器材,如投影仪、幻灯片、录像和光盘等,选择适合的宣传方式,使患者获得规范、具体、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

(2)病区应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形式,制订专科疾病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强调入院后、手术前后、特殊治疗前后、特殊检查前后及出院前的健康教育。

(3)做好系统分析,开发适合工作实际的软件系统或将其融入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以实现计划与动态调整相结合、信息高效并符合个人喜好、规范且效果可靠的目标[11]。健康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医疗活动,是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部分。健康教育需要同评价诊断、治疗一样严格实施、评价考核,以尽快落实医院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主题。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医院示范点[12],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共同行动,营造有益健康的医院环境,努力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覃美兰.医院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科,2010,5(6):634-635.

[2]谢多双,朱宗明,胡荍,等.医院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5):450-451.

[3]李赪.健康教育小组在孕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7(10):28-29.

[4]柳丽爽,孙怡.现代医院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及探讨[J].中国医院,2013,17(11):42-43.

[5]孙卉.浅谈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意义[J].现代医院,2013,13(4):138-139.

[6]陈春芳,俞申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08,7(1):25-27.

[7]邬丽满.影响基层医院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1(1):25-26.

[8]张永梅,朱智玲,侯秀珍.设立专职教育护士深化医院健康教育[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64-65.

[9]王莹洁.医院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1):220-221.

[10]赵芳.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121-122.

[11]刘承志,韩瑛,胡荣明.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中国病案,2011,12(11):15-17.

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人格摇篮 主阵地 留守经历 真实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思考

(一)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摇篮: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一块基石,是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思想品德和作风习惯对子女有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长应率先垂范,必须首先做到,使子女从小模仿家长好的做法和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父母需要有奉献精神,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更不能忽视,留守儿童的家长首先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不仅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除了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孩子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要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一定要选择文化素养较高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作为监护人。总之家长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孩子逐渐领悟善恶、美丑和是非的界限,形成了最初的思想品德和心理,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主阵地:学校在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方面应担当“主角”: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突出“以人为本”;第二,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尤其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三,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品德感染学生,用言行引导学生。对留守儿童,老师要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二、社区是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

关爱留守儿童,社区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校外教育领导小组,规划、指导社区留守儿童校外教育工作;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校外教育网络,以镇牵头,以镇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为主阵地,根据需要下设辅导分站(点),为全社区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校外教育;三是完善一支留守儿童校外教育师资队伍,以镇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专兼职教师为主体,聘请有志于留守儿童校外教育的“五老”及在编教师、医生及科技工作者,建立一支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四是精心设置校外教育课程。所有校外教育辅导站(点)在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镇中心辅导站根据镇区留守儿童的需求,开设电脑、绘画、书法、舞蹈、电子琴、乒乓球等旨在提高综合素质的特长培训课程;农村辅导站(点)则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开设旨在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文化素养的文化课程,确保全镇留守儿童校外教育有针对性,提高广大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并尽最大可能学有所获。社区教育要承担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重任,就必须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在长期的留守生活中的优秀表现,挖掘在人格教育过程中留守儿童的独特优势,探索出适合留守儿童特点的教育理念,将留守儿童培养成具有独特优势的积极、健康、进取的特殊群体。

(一)丰富的留守经历是开展留守儿童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农民工外出务工与其子女分离,给他们的成长造成的各种消极影响是真实存在的,留守生活是客观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人生经历,但是这种困难只是相对的,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动力。丰富的留守生活经历,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同龄人所没有经历的特殊生活,早期的困境和挫折能锻炼个人的意志与毅力。这种生活经历只要能得到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就能使留守儿童在留守生活经历的激励下积极的面对人生、努力上进。

(二)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的真实生活: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教育的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的真实生活。农民工打工过程中在精神和生活上所经历的各种苦难和艰辛,以及所经历的人生百态等,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都无疑是非常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财富,这些财富给他们更多的是在逆境中坚强生活的勇气和毅力,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农民工在外务工通过书信以及电话交流等方式能给子女更多的关于农村以外的信息,给他们提供课本上所没有的教育机会,这更能激发子女积极、向上、进取的热情和信心,对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来我镇的社区教育十分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教育,对留守儿童不仅关心生活,还注重关心学习和成长,做到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难。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兴趣学习培训,让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我镇冈东社区夏晶晶同学父亲去世,母亲常年在外打工,我们主动和冈东小学对接,在社会、学校的关爱下,她用自主、勤奋、奉献笑对困境,收获了阳光、成长和赞誉,2010年被评为建湖县首届“美德少年”、第二届“身边的好人”、首届“感动建湖”十大人物、省“百佳美德少年”被誉为“一朵美丽的太阳花”。她自强不息的品德激励全镇青少年,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心理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曾经极度盛行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即以分数、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学校,而忽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的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观所取代。当然素质教育观并非是一个新观念,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并不全面。认为使学生掌握了各种知识、才艺就等于实现了素质教育。事实远非如此。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总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环节。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已经刻不容缓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1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期,首先,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会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其次,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使得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也是时展的要求。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我们祖国的明天,他们的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兴衰。而对他们进行素质培养的关键是在学校除,除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应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1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所谓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为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

第一:用教师对学科的热情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段反映了教学中情感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体――人(教师与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课堂教学时,情感因素无处不在,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教师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和执着态度来感染学生,就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对所教学科和内容的情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其所教学科和内容的情感,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因此,每当我重新接手一个班级时,第一节历史课就是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价值和趣味。进而从学生知道但并不熟悉的地方史(家乡史)讲到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从学生喜爱的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讲到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学科的情感。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凭着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凭着自己对历史学科的挚爱,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历史本身的魅力,引领着学生去结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不同个性的历史人物,去探究一件件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从“学历史索然无味”的心态中走出来,去悦纳本就多姿多彩的历史课。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是获得知识的最强的动力。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情境激活法“把历史还给历史”,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殊“语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例如:在上《五四爱国运动》时我就创设情境:“同学们,假如你们都生活在1919年,是一批血气方刚的北京青年爱国学生,听闻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后,决定于5月4日到天安门前演讲、游行示威,你们会喊出什么口号呢?”随后请几位平时喜欢表现的同学到讲台前面进行即时表演。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激活了课堂,增强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2.2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使学生体验并内化。 中学历史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内容,其中更不乏心理教育的内容。这需要我们细心发掘,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验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以《新航路的开辟》这课为例,在指导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路线时,教师可以用深动的语言描述航海家开辟新航线的艰辛、困难。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航海家们迎风破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求学之路,我们的人生之旅非亦一马平川,它布满了荆棘,充满了挫折也免不了孤寂。这一切我们无法回避, 唯有鼓足勇气,充满信心,百折不挠才能开辟新的天地。又如《蒸汽时代的到来》这一课,课本小字介绍了瓦特在自己狭小的工作室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了蒸汽机 。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一方面培养学生坚强地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在逆境中能知难而上、锲而不舍、不断完善自我的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