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第1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近年来,一系列以“微”为特征的媒体飞速发展起来,它们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信息技术,同时更是一种社交文化,担负着人际交往、舆论传播等重要责任,这些新时代的微媒体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以及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加深,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赏析》中认为,对于高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跟随微媒体一同发展至关重要。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与时俱进,做到科学管理,不断地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赏析》一书恰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众多价值颇高的参考。该书从生涯发展、心理障碍、学习内容、人际交往、心理危机等众多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地对高校学生“微时代”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讲解。可以说,它为迷茫时期的高校大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提高提供了极有益的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赏析》一书提出了微媒体时代的几点特征:

其一,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无论是在何种时间和地点,微信、微博、QQ等微媒体都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将信息发送出去,并且有着惊人的传播速度和浏览数量。

其二,微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互联网拓展了人们的思维,并且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获取新闻的空间。除此之外,这种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而是以视频、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方式传达给人们,它所展示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世界。

其三,微媒体时代有着更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使各个年龄段都可以通过其进行沟通,实现了真正的沟通无障碍。这也拉近了许多公众人物与平民之间的距离。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特征,该书还认为,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了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使教育工作者不再单纯地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这增强了其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对于学生而言,面对教师一直都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而微媒体时代的到来将这种抵触局面打破,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使教育工作能够发挥更具针对性的作用。同时,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弊端。书中认为,微媒体时代使教育工作者的调控能力降低,同时也虚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当中,对现实交往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甚至不乏有学生过分沉迷于网络而难以融入现实世界。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心理和谐

一、目前企业员工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工作紧张带来的心理问题。一是在岗位、职称、职务等方面的竞争,使人们的学习、工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下。二是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在物资供应部门,计划管理、阀门质检等岗位工作紧张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二)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物资供应部门的沟通和人际关系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供应商的沟通和关系,二是与供料单位的沟通和关系,三是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关系,四是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关系。

(三)员工的一些个人问题。比如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个人心理困扰等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物资供应部门员工

85%以上是女同志,丈夫多数长年在外部市场施工,照顾家人和孩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一个人身上,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

(一)从了解员工需求、满足员工需求入手。研究需求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研究人的需求就是为了了解和掌握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有精神上的和文化上的;有个体需求又有社会需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承认并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这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认真分析员工的心理需求。物资供应部门员工往往容易发生的几种心理问题,概括起来讲主要有稳定的收入、公平的报酬、升迁的机会、单位的认可、提高个人学识能力的培训机会等,不同的员工对这些需求和愿望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才能与工作对象产生共鸣,达到工作目的。其次,要从员工所关注的问题入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员工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努力满足员工正当的、合理的需求,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和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其合理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才会更显著。再次,要积极引导员工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多变性的特点。不同的群体其思维特点、生活方式、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对合理的、积极的需求应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不现实的要求,要敢于否定,开展教育,加以引导。

(二)从激励式表扬和艺术式批评入手。做好思想工作离不开表扬和批评,而表扬和批评都应重视心理疏导艺术,否则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使思想工作产生不良效果。结合当前开展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一转双创”等活动,抓好典型选树工作,以点带面,进而推动工作的开展。

(三)从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入手。一是培养优良企风。优良的企风有强大的教育力,能使员工受到熏陶和感染,它有无形的约束力,员工会自然地按照它的要求自我调节和控制,好的企风会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它给职工以团结的凝聚力,奋发向上的推动力,严而求实的控制力。二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是一种群体现象,是作为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存在,舆论有积极作用,它有加强正当行为的作用。舆论有纠正错误言行的作用。舆论也有消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视舆论的导向,强化它的积极作用,从而使人心凝聚,奋发向上。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好坏不仅影响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最终影响到思想教育效能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在人际沟通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真诚待人的素质,还要有一定的人际沟通的艺术,要善于与员工谈心,倾听对方的意见,并启发对方发表自己的见解,信息传递要减少中转站,保证双方获得的信息及时准确,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三、加大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本次调查选取了陕西西部有代表性的高校15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4所,省属本科高校9所,共涉及到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96名,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自编问卷《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表,共计23题,其中包括两道开放性提问,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制,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习进修情况、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进一步加强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的建议等一系列问题,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陕西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所调查的15所高校全部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服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各高校不同程度的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但师生比严重不平衡,各高校普遍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且专兼职人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教师比例很低。其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从1:2800到1:12000不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它从1:1150到1:6000不等;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隶属在学院、学工部和团委的,也有的是独立机构;所调查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仅仅只有5人,占总数的4%。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仅仅只有8人,占4%,拥有中国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有123人,占6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学科背景呈现“心理学+教育学+思政+医学+其他”的模式。学历主要以硕士为主,占到60%,博士22%,本科及以下18%。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编制不统一,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属于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编制,分别占到59%和32%,医学和实验系列比较少分别占到8%和1%。80%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还有的学校必修选修同时开设;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部分能经常或不定期的参加培训和学习进修,三分之一高校能够经常学习进修,一半以上是不定期参加学习进修,很少或没有学习进修机会的14%。陕西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有海外访学经历的较少,仅仅只有20%,缺乏与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在调查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没有接受过专业督导。各高校软硬件配备情况72%的高校软硬件配备齐全,其余28%不同程度配备了相应设备。办公场所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的占到67%,30-50、50-100平米的各占到13%,30平米以下的仅占7%。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陕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形势下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东部地区等省、市相比,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总量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师资队伍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岗位序列不统一,专业培训系统性不强,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受限,队伍不稳定;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开设不规范、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和教师本身职业倦怠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仍然不足,师资队伍师生比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各高校发展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仅有2所学校的专职教师数量达到了1:3000的师生比标准,其余从1:3300到1:10000不等,总体来看,师生比约为1:6000。高校专职咨询师数量有限,兼职咨询师占据大多数,兼职心理师资缺乏有效的管理。

2、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稍显滞后,主要目光依然在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上,整体有病理导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心理咨询老师趋于临床心理诊疗,忽略了大学生本身内在的追求向上的积极心理能量的挖掘。

3、教师培训不够,缺乏督导体系。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时间短,内容注重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少,操作技能实践较少;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且缺乏督导;约有46.7%的高校的专职教师能够经常性的参加专业培训,另外50%左右的高校专职教师能够不定期的进修培训,基本能偶保证一年至少一次,个别学校很少参加学习培训,几年一次。

4、课程体系不健全、开设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讲授,且大部分为大班上课,很难充分的体验交流分享,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5、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职称、职务未得到较好地解决。晋升职称没有合适的参评序列,如目前仅有思政教师职称评审序列,无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系列,为这批人员的职称晋升带来瓶颈。现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大都是设置在学生处下,这样老师大都管理岗的居多,教师岗的少,有教师岗的老师做的工作和行政岗的也没有区别,这样他们既需要做专业,还需要做课程,包括咨询活动,还有其它各项工作等,都混在一起,不利于工作,这些都是产生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原因。

五、对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认为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积极转变观念,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问题上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把工作重点从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转向挖掘所有学生积极潜能上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一套适合自己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道路,在充分调动师资积极性,挖掘潜能上入手,提升整体素质预防职业倦怠现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努力按照师生比1:3000标准配齐专职人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心理专兼职教师不足是制约工作的瓶颈,因此高校应努力按照有关文件要求配齐专职人员,如确有困难的可以逐步达标,目前应采取相关措施鼓励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教育工程,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因此,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及十个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这些示范中心和教育基地不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培训和督导工作,培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担任培训主讲和督导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专兼职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和督导。

3、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培育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骨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并不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狠下功夫,注重课程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效果,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采用体验式教学,从活动入手,注重学生潜能开发,有力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4、转变观念,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向,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努力挖掘每个大学生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培养大学生拥有和感受快乐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自觉主动系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把积极心理学的元素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并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看待每个大学生,遵循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咨询模式,从挖掘学生个人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着手,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4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为社会和就业单位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技能型、实用型的高级人才。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考失败、学历之痛和就业压力成为压在高职生身上的“三座大山”,这造成了高职生群体特殊的心理状况。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其目的应该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各高职院校都在以各种途径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还存在一系列偏差和误区,并因此影响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由于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上存在的误区,弱化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侧重心理测试而忽略科学分析;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最传统的任务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测验,在所谓的硬件上下功夫,热衷于搞各种心理测试,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还有的高职院校为测试而测试、为建档而测试、为检查评比而测试,测试完把资料装入档案袋或写几篇便完事,忽视测试结果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导致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二)侧重障碍咨询而忽略发展咨询;

障碍咨询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矫正、治疗。发展咨询指从关注高职生的认知、情感到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教育,通过探索和发现他们的潜力,来促进其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但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它们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健康成长。

(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而忽略师资队伍的非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规范运行和提升教育质量,教师的心理学素质是关键。不同的教师其教育辅导的心理学含量完全不同,教育的效果完全不同。英国心理学会规定工作者的最低资格条件: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两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教学经验,至少两年的研究生学位后的教育心理学训练(目前一般是一年全日制硕士课程和一年指导下的实践)等。美国心理学会(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要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资格。法国对工作者的资格要求:进入大学学核心理学专业学习两年,至少三年教师训练和五年小学或学前工作经历等[4]。而中国高职院校调研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在读或已经取得学历的比率为10%人,绝大多数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专业理论和工作技能也相对缺乏;近三年来,有78.95%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均每年参加一次培训的仅占5.26%[5]。由此可见,与欧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相比,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很低。;

(四)侧重心理问题调查而忽略心理求助方式的调研;

有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中,主要是对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很少关注高职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即对“高职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应有的调研。

有研究发现,高职生对“自己求助心理咨询”、“建议好友求助心理咨询”、“赞成他人求助心理咨询”的肯定回答率分别是6.8%、19.5%、78.4%;否定回答率分别是31.1%、26.9%、3.6%,显然,他们自己不太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太乐意让自己亲近的朋友去咨询,但赞成其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严于己”而“宽于人”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了学生内心对心理咨询的趋避态度。“宽于人”的态度提示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愿意“趋近”心理咨询,高职生是易于觉察和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从众多传播媒体的宣传中,他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和一项职业,认同心理咨询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上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而且由于自身存在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加重视和关注心理咨询,期盼心理咨询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他们在理性上能够接纳认同心理咨询;“严于己”则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心理咨询的“回避”心态,这与公众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有普遍羞耻感,以及高职生求询时的顾虑心态[3]等原因有关

(五)侧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而忽略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袭了传统教学的弊病: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变成了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地方;使心理教育成了学科教学,存在着重知识、轻体验,重讲授、轻活动的现象。这样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活动性的原则: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上是情感教育,是态度的学习,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用简单的说教是极难见效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而成长与发展是一种主动和自觉的过程,不能强制施行,否则只会引起学生对其的冷漠、敌意和抗拒。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需要走出上述误区。为此,应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认识,尤其要认清其区别于相关教育方式的特性和规律。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必须认清心理素质在高职生全面素质中居于什么位置。

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符合高职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十多年来,已经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每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为地方服务等也在形成每所职业院校的特色,这种教育的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只有合拍,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符合高职教育的价值才有发展的生命力。如要有高职心理健康的测量体系、工具、教材、研究、实践和探索,方式方法研究,推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内容体系、方法途径形成特色,形成高职教育的独特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学生观。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两方面配合得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着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是正确思想形成的基础。高职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规范的行为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此外,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随着心理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运用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替代德育工作,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更有成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而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混杂在一起,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一定的“价值干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德育途径,在意识层次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当然在结合时必须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其次是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诸如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应根据中国高职生将自我调节作为首选的解决心理问题方式的特点,改进过去那种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借鉴德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 建设专业性强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逐步建立从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1]这就需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争取配备专职人员,样样才能在知识、技能、时间、精力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规模都有很大发展,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有一定的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编制。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加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和方法,提高专职队伍的专业水平,适应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培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了解、掌握、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因此,对他们进行培训,除了介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外,还应讲授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使其能配合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设立能担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有保证。

第5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摘要:随强化素质教育心,提高就业能力,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扩宽学生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提出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执行过程、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体现,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核心;精品专业;实践;研究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应具有的修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从事本职业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人文素质、知识修养、职业理论、敬业精神、科学态度、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影响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等。

职业教育的良好素质和能力,不能单靠传授或演示所能获得,都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要有相关“软环境”的熏陶,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磨练才能获得。为此,应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紧紧围绕职业内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精心进行专业教学。

一、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现

通过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合于教学的全过程,伴随学生在校德文全部学习和生活,并且把职业素质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气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扩宽人文教育路子、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个性发展等等[3],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主要体现于“各门课程中体现、教学环节中相互渗透、专门课程、课外活动、咨询指导”等方面。

二、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为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我们构建了以职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为组成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职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明确了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等结构形式,并确定了实现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教学环节和目标要求,提高了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环节的比例。

2.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在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中,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密切配合教务处、“教学专家督导组”和学院有关部门,建立了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并且,设计制定了“练过硬专业技能、具有多种爱好、取得双证书”的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3.职业素质教育保障体系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要求,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制定了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岗位职责及学生考核细则,管理工作中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种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等活动,与图书馆协调,延长开放时间。对于学生身心素质,配合社科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报告等,常年坚持抓学生上早操,举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4.职业素质教育的考核及评价体系

从学生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直至毕业,进行全过程考核,使素质考核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考核及评价以职业能力、技能为目标,实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军事训练、课程教育、实践教学、综合素质、硬件指标等方面。评价途径,主要从学生综合情况、用人单位、资格通过率、就业率等方面。

三、职业素质在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体现

首先,设立学习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第二,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启发和边讲边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和表达能力;第三,分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协作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第四,丰富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社会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第五,组织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积极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第七,开展科技人文等专题讲座,除了定期开展科技人文、艺术等专题讲座以外,还不断聘请专家讲学、座谈和指导;第八,结合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成立学生文化艺术社团。

四、职业素质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制定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原则、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制定了心理咨询工作内容、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原则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身心发展变化规律,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和影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下“重在建设立足教育、面向学生正面教育、因人因事而异、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四项工作原则。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当代大学生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制定心理咨询工作内容

首先,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心理健康对成长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第二,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传授心理调节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第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4.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信函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性和及时指导与服务。在咨询工作中,坚持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咨询工作途径:主要是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或专题报告、讲座等。

五、职业素质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体现

针对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知识面过窄,各方面的修养不足等问题,在“强化技能,突出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和有关讲座。保证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每学期都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建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开设选修课,把高雅艺术请进校园,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能力或素质竞赛等。

六、结论

上述素质教育的体现,强化了素质教育为核心,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扩宽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发展作用显著。由于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有待于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5~16.

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 研究生辅导员 角色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教育部24号令)中对辅导员的定位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具有思想多元化、年龄层次差别大、导师负责制等特点,这就为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一、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现状

在教育部24号令中规定,“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9年8月,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粤教工委思[2009]16号)(以下简称《办法》),其中要求“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高校应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教育部24号令和《办法》下发以来,省内高校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都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总体来看,各高校对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建设重点仍然是放在本科生辅导员队伍上,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

1.研究生辅导员数量较少,缺乏一支成熟的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

教育部24号令规定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数量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我校现有14个硕士点和2个专业学位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84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158人。根据学校研究生人数超过50人的学院配备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的基本原则,6个培养学院(教学部)中只设有3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除了研究生辅导员相对短缺外,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因为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由年轻教师或在读博士生兼任,即便是专职辅导员也存在着研究生管理经验不足、工作方法没有针对研究生的特点等问题。

2.研究生辅导员定位和职责不明确,导致教育、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

目前,高校中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一般没有明确规定,常与研究生管理秘书的工作交叉或重复,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多以管理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另外,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专业点多,一个学院的研究生辅导员往往同时带几个专业、几个年级的研究生。而且在体制上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归属不明确,也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笔者作为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实际上承担的是研究生秘书的职责,带3个年级4个专业的研究生,虽然研究生总体人数不多,但日常管理工作细致琐碎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很难更好地顾及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更高层次的服务。

二、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研究生在高校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多元化,社会阅历较丰富,有独立的思维和处事方式,这些特点决定了要采取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要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辅导员首先应该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角色,理清职责。

1.做研究生的朋友和知己

研究生群体有其特有的问题与困难,同时要面对学习、科研、就业、恋爱或婚姻、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研究生辅导员不能仅仅停留在与学生建立师生关系的层面,更应该与他们进一步成为朋友、知己,将教育方式从上对下的说教方式转化成为平等的引导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笔者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担任研究生辅导员,所带的研究生很多时候将笔者看成是他们的师姐,所以在工作中很容易和研究生像知己朋友一样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深刻地感觉到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全面深入了解研究生的情况和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2.做研究生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者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作为研究生辅导员,要想与研究生进行深入交流,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学术方面有所专长,才能更好地让研究生信服,从而有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在工作期间,始终没有放弃本专业的学习和科研,因为所带研究生(农学)与自己所学专业(管理学)分属不同学科,为更好的与研究生交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笔者经常向学院的导师学习请教,了解农学领域的科技前沿知识,掌握学院每位导师的科研情况以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和实验进展。如此不仅与研究生有了更多交流的话题,而且对他们应如何规划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实验、论文写作也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3.做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这样描述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作为研究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尤其应该率先垂范,拥有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对研究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笔者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要求自己,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为师的角度努力向能成为研究生榜样的方向努力;在为友的角度,也通过一些交流的机会,向研究生介绍自己读研期间在学习、科研、社会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在校期间获得省级优秀研究生称号的成绩和曾担任研究生团委副书记的学生工作经历,也使所带研究生对笔者所介绍的经验较为信服,对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4.做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师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通过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据一些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面对学习和科研的压力、就业和择业的压力、恋爱、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困扰等问题,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因为毕业论文、就业或感情等问题而自杀或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做好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不断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研究生从一入校开始就跟踪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为更好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在担任研究生辅导员近两年的时间里,笔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加强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以适应工作中的需求。据笔者了解,我校几乎每届研究生中都存在宿舍矛盾、实验室矛盾,毕业论文进展不顺甚至严重到无法参加答辩或答辩不通过,农科类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很难找到理想工作等情况,而这些问题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则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笔者通过经常与研究生交流来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业、经济、心理压力等方面的情况,在学院、研究生处、导师的帮助下对本院研究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及时和有效的处理。

5.做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毕业寻找工作也存在诸多困难。而且研究生就业和择业有更多的问题与困难:研究生普遍年龄偏大,一般都已进入婚恋年龄,有的已经结婚生子,因此毕业择业时,还要考虑未来工作与家庭安排的关系;作为高学历群体,研究生普遍期待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工作,有时会陷入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研究生在校期间主攻科研,一般不像本科生那样重视社会实践和实习,在择业中可能比本科生更缺少相关的经历。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应当从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出发,从研究生入校开始,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学习、科研之余积极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的锻炼;帮助他们疏解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勇敢面对竞争与挑战。我校已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研究生还未设置相关的课程。并且学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每学期会送申报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的本科生辅导员到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但对研究生辅导员,学校还没有提供相关的培训指导。由于研究生的特点,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也需要更高的水平,但由于缺少专业培训,笔者目前为研究生就业所作的也只是提供就业单位信息和就业政策的指导,还未能为研究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这也成为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6.做研究生的服务者

高校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本质就是要坚持为学生服务。作为与研究生联系最多的辅导员,要以研究生为本,真心诚意地为研究生服务,做好研究生与学校、学院、导师、任课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系工作。从关心研究生的政治进步入手,全方面地关心他们的科研、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校提出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关爱、更多交流和更多激励”。笔者在工作当中,认真为研究生服务,除做好常规性的工作外,主动了解研究生的需要和困难,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即使解决不了的或没能很好解决的,也会及时给予反馈和说明。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2]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粤教工委思[2009]16号).

[3]唐玉红,范朝兵.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2):96-98.

第7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1.1项目化分解

所谓项目化分解,就是用系统、整体的理念和思路,采用逻辑整合的形式将心理工作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并分别进行管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项目化为: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教学、心理活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日常事务和学生组织管理等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下亦可再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同样,各个学院亦可按此方式对学院心理工作进行项目化分解,结合校、院两级心理组织机构确定的目标、要求,进行逐层分解,并将具体的目标要求、任务安排、执行标准、工作内容、进度要求、经费使用、质量管控措施等进行细化、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一个项目组和每一个项目成员。同时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考评,建立竞争机制和绩效鼓励,以此带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积极性。作为心理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要善于发现可利用的资源,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需要,并将这些资源和需要转化为可执行的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将复杂项目分解、细化为简单项目,将分散的工作整合、集成、打造为项目进行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做好规划和预案,把握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理清脉络,做好协调与统筹工作。

1.2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选对人,其次是管好人。通过委任或竞争的方式确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或负责小组。对一些特殊的项目,可采用委任等方式,在委任时要根据其工作经历和经验,专业素养和个人兴趣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人选。对普通或一般的项目,或大多数人都适合的项目,宜采用竞争等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将委任和竞争结合起来选择项目负责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达成一定程度的平衡。管好人,最重要的是建立项目绩效考评制度。考评过程中要以项目的类型、难易为衡量标准,制定明确的、有区分度的考核标准体系,对各级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进行逐级、综合考评,并据此进行考核和进行绩效奖励。

1.3项目时间管理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何时开始,二是何时结束。根据高校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节点,选择合适具体的项目启动时间和结束的具体日期,依靠项目进度表来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项目进度表应当根据项目特征、师生需求、资源共享情况、项目执行的工作日历、风险管理计划等统一考虑,估算项目工期,确定结束时间。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记录进度表,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在完成制定项目进度表的工作之后,就要严格按照进度表进行过程管理和监督,主要把控好项目的推进情况、工作进展、主要成效等,并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和调整。

1.4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的质量管理主要解答“这个项目好不好”的问题。在管理学界,项目质量管理是一个很难界定的知识领域。现代项目管理认为,质量管理应当是全面的,具有全员性、全过程性、全要素性的特点。从高校心理工作的具体要求看:心理工作项目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师生群体大小、师生受到正面影响的程度、对学校或学院心理工作的贡献值等。对项目质量的管理还需在有些项目结束后对项目参与者随机抽样进行回访、调研以确定项目质量。

1.5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回答“这个项目值不值”,项目成本与进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高校心理工作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更要做好项目的成本管控,尽量少花钱,多办事。除了做好一般的成本管理之外,有必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机动资金,以处理不确定和不可预见的事件,这些事件不包含在成本估算和预算的结果中,但它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项目化分解、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成本管理等可作为项目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考量指标,而项目时间管理与项目质量管理主要用作项目负责人等考核指标。

2心理工作精细化服务初探

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出发,“精”是“精益求精”,实现工作最优化;“细”是“细致入微”,做到工作的细致化。高校心理工作精细化服务可从体系结构、工作队伍、组织实施、保障设施四个方面加以构建:

2.1构建精细化的体系结构

心理工作体系应形成预防为主、加强疏导、及时干预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应紧紧围绕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成长和生活的环境、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等设置精细化的内容。预防环节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防止心理问题和心理冲突的发生;通过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提高自我管理和掌控能力,学会自我成长,能够有能力处理好成长中的挫折和阵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疏导环节,应建立起立体、全方位的沟通渠道,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网络,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体系。在干预治疗环节,应由更专业的机构与人员来进行,比如精神卫生中心或者专业医院。学校应围绕如何配合治疗建立起相应的精细化心理援助。

2.2组建专业化、专家化的工作队伍

心理工作队伍精细化建设要充分考虑人员的专业背景和水平,以“术业有专攻”为思路,打造一支“技术有特长,领域有专长”的专家型咨询和教学队伍。此外,还要加强队伍核心专业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发挥核心人物的带动和影响作用,提高整个队伍的工作水平。队伍的来源要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广纳贤才,专兼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相组合,形成梯队化、结构科学的工作队伍。同时要充分重视心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这也是心理工作队伍精细化的必要保障。

2.3设计、完善精细化的实施流程

心理咨询的流程、实施方案要更加精细,更加精准。从心理咨询的提前预约开始、心理咨询的初诊接待、心理咨询中的阻抗、下次咨询的约定、心理咨询个案的探讨以及咨询后的追踪随访等都必须依照科学化、专业化的特点设计详细的流程,这是心理咨询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工作越来越复杂,涉及到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加强多方的沟通与协作,构建全方位、流畅的工作模式。因为涉及的方面和人员较多,只有精心组织、细化工作流程、做好过程管控才能确保工作有效、有序进行。在过程管理中,每个环节的关键要素,可采取的途径,有效可靠的变通方式等都需要有细致的流程,采取错误的措施,将对学生造成重大伤害。

2.4建设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准确判断学生心理水平需要专业的测评工具,规范心理工作者的工作需要可靠的制度。因此学校要从软、硬件建设方面入手,做好精细化设计和服务工作。例如,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精细化建档,掌握了解大学生心理的成长轨迹、评估心理工作措施的效果。在制度建设方面,对心理咨询设置、心理教育活动管理、心理工作考核和培训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与管理。此外,还需有适合心理工作的各项各类硬件设施。比如:人民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是以硬件设施为基础,推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精细化服务。

作者:陈剑 郝秀娟 单位:山东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郭秋月.试论精细化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8):93-94.

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素质;高校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伴随在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障碍,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面对一个个有着不同情感、不同需求、不同思想的学生,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量的事实证明,辅导员如果心理素质不好,不但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同时也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发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1.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影响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近年来全国高校因为学生心理问题而出现的恶性事件,可以看出辅导员平时谈论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辅导员平时和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所以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最大,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高校德育质量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2.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与辅导员接触最多,交流最广,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有明显的示范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言行举止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1.提高辅导员的理论认识水平

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对高校辅导员来说是最重要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导师,首先需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并具备一定的思想工作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有效地辅导学生,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责任重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是很难顺利地完成工作的。所以辅导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与学生交流,多理解、安慰和鼓励学生,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实现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辅导员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3.辅导员需注重培养与学生的情感

辅导员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就需要更好地了解、理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源和问题的性质,真正做到尊重事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然,辅导员就不能积极地开展工作,不能真正达到辅导学生的目的。

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当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过硬,学生才能够健康地成长。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影响和带动整个大学生队伍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盛鹏飞.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要求[J].教育与现代化,2001,11(2):71-75.

[2]胡维芳.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青海民论研究,2007,19(2):175-177.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

关键词: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差异

1 问题提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成就动机作为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自我评判能力以及自信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也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培养和改善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 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而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欲望。

3.3 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与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相关

为了考察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高低与她们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相关,对师范大学女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点二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类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各个倾向得分及成就动机得分与她们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相关系数各为-0.077、0.095、-0.111(见表4),即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与是否从事教师职业不相关。

4 分析与讨论

4.1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呈现的发展特点

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在大学四年内较稳定,未出现大的改变,说明她们对自身某些方面的认识很稳定,没有太大的落差。但是,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受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对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没有准确的认识,只是觉得女生就是应该理所当然地当教师等其他一些稳定,体力要求不高,竞争性相对较小一类职业。这样会使她们不能对自己进行很准确的价值定位。

4.2 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得分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锻炼,师范大学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之间的成就动机应该具有显 著的年级差异。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同年级具有不同的知识层面,不同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同时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且越来越现实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来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尤其是高年级女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自我认识也越来越实际。因此可以推断,高年级的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应该比低年级的女大学生更切合实际,表现为对自己有着更实际的自我认识并有着适当的成就动机水平。低年级的大学生经历高考不久,进入自己梦想已久的大学即他们心中的象牙塔,她们通过高考这个全国性的公平竞争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已经说明他们很出色,这使她们对未来的憧憬也更加美好,因此可能会有更大的抱负,成就动机也会很高。但实际的调查研究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性,故初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从师范大学女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她们未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各个方面的优势缺乏正确的评价,又由于社会对女生的期望没有男生那么高,她们认为自己考入师范大学当个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了。另一方面,从学校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做的还不到位,在对师范大学女大学生的培养方面应注重引导和培养女大学生形成符合自身情况的适度的成就动机,此外还应注意要有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等。第三,由于中国最近几年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数量猛增,导致就业越来越紧张,这是每个大学生都清楚的问题,在加上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择业时从基层做起,眼光不要太高等。这些都是影响着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因素,正是这些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在大学期间没有产生大的改变,这对她们将来在社会上为自己科学定位和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培养和完善师范大学女大学生适度的成就动机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4.3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文理科差异分析

有研究显示, 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学生, 追求成功动机普遍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 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 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没有差异, 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 理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而本研究表明, 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成就动机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可能与师范类是师范类院校有关, 还不属于综合性的大学,并且此研究仅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文理科学生的压力差不多, 因此, 师范类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整体上没有太大差异。

对此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随着科学的进步,学科的界限日渐模糊。女大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范大学女大学生作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成就动机在整体上差异不显著,其原因是: (1)大学生不再看重专业上的差异,而是利用大学这个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不断汲取自己所缺少的知识养分,无论是文学方面,还是网络知识,甚至许多体育运动健身和历史文物鉴赏等知识都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一切不仅使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开阔了思路,而且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到了提高,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即使以后不从事自己的专业,也可在其它方面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今后的社会中成就一番事业,因此追求成功是每一名大学生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必须紧跟时代,紧跟科技的步伐。大学是一切科学发展的知识集散地,因此,大学生能够最快的感知到科技发展的动态,感知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方向,所以为了能在今后的社会中大展鸿图,大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是广泛涉猎,比如文科的学生在"计算机热"中不断充实自己,不至于使自己落后于时代。现今的社会中,由于对网络、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所以,由于社会需求导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逐步突破专业的限制,故师范大学女大学生亦是如此。

4.4 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与是否从事教师职业的相关的分析

     有研究表明,很想得到成功的人比那些不大想得到成功的人更能接受困难的工作,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且能坚持其工作。[6]故笔者作此调查的假设是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与她们毕业后是否从事教师职业存在相关,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认为教师这一职业相对其他职业来说挑战性和竞争压力会小一些,而且教师职业的发展于空间有限,因此假设成就动机水平低的女大学生会更倾向于教师这一职业,而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女大学生更会选择更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职业。但结果显示二者并不相关,故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首先应该对教师这一职业做一全面了解。教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但教师依然不是一个高薪的职业,尽管如今教师的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教师的整体收入还是不高。民办学校教师工资平均为2000左右,私立学校为3000左右,是竞争上岗。教师行业职位提升非常有限,而且要当个优秀教师相当困难,这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职业的压力太大、责任太重。优点是比较稳定,不用担心年龄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稳定的且又具有很大压力和挑战性的职业,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看重稳定的优点,而成就动机水平高的看重其挑战性。

其次从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方面进行探讨,该研究以师范类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也可能涉及到社会刻板印象等问题。由于女性的一般特征为温柔细腻,真正适合于女性的从业岗位比男性少,如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工作强度大,体能要求高,必须以男为主。而教师这个职业是最适合女生不过了,故人们会常常会听到这句话,"女生当个人民教师,稳定,轻巧,很不错的。"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校园内的成功持认可态度,但非常恐惧自己今后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通常被人们潜意识地视为男性领域) 的成功,恐惧的关键是成功与婚姻幸福的冲突。[7] 故她们认为教育领域是个很好的选择。

第三,女生成就动机模型由三方面组成,即: 追求成功的动机,害怕失败的动机,逃避成功的动机。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M·霍纳在1968 年研究发现的。女性有"逃避成功的动机",这种动机产生了一些成功恐惧心理,往往会占上风。因此无论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怎样,多少都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等各种因素的束缚,认为当教师是她们最好的选择。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师 范类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无显著的年级差异

5.1.2师范类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无显著的文理科差异

5.1.3师范类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与她们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不相关

5.2 建议

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师范类女大学生普遍缺乏有效提高成就动机的策略,如何提高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并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以下简单介绍一些培养措施以供参考。

5.2.1从师范大学女大学生自身出发

第一,增强自信心。成就动机具有引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 能够激励和鼓励人们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取得成功。其中自信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女大学生提高自我期望、增强自尊意识、克服自卑、依赖心理,纠正自身的性别偏见与性别刻板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差异,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其次,提高师范大学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步消除自卑心理,可提高她们的成就动机水平。第二,重视培养自身良好的素质。广大女大学生应该要追求独立,勇敢迎接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好好施展自己的才能。第三,增强心理承受力。教师应积极开导,努力培养女大学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第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女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成才意识,激发成就动机,提升主体意识,使形成自强、自信、独立的人格,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提高能力。

5.2.2从师范大学及教育工作者出发

第一,根据气质特点,因材施教。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了解女大学生的性格及气质特点,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对于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学生,应对她们进行引导,培养她们自信、坚强、独立性等特征,鼓励她们大胆勇敢地追求事业的成功。对于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教育她们时,应多鼓励,激发她们的成就动机,培养她们自信,有意识地发展她们的竞争意识。[8]第二,减小性别角色期望、成功恐惧对女大学生的束缚。对师范大学女大学生进行成就动机教育就要消除她们的成功恐惧。让她们明白事物的两面性,辩证地看待成功得失,鼓励她们勇于尝试,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使她们渴望成功。由于受传统的角色期待和现代的角色观念的影响,在女性心中导致了剧烈的矛盾冲突,由害怕失败转向害怕竞争,对此,学校乃至社会应当向她们提供良好的心理援助,减缓她们的成功恐惧感。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强项和弱点,改变对自己的态度,初步确立自信、自立等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梁丽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取向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102-106

[2]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1995,(18):180-182

[3]王继红.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与激励[J].中国青年研究,1997,(2):40-42

[4][6]孙煜明. 动机心理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6-128 

[5]杨正云.当代大学生成就动机调查[J].肇庆学院学报,2002,(2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