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问题范文

心理学问题精选(九篇)

心理学问题

第1篇:心理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罗 洁(1981―),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李胜连(1981―),男,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江西南昌 3300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女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中国教育统计网的资料显示,2010年4月女大学生比例达到49%以上,2013年女大学生比例和女研究生比例分别达到51.7%和48.5%。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社会里,女性举步维为艰地走到今天,着实不易。作为有特殊生理和心理的一个学生群体,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我国在校女大学生年龄在18至24岁之间,处于青春中期,这是心理发展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变化较激烈的时期,也是心理成长的困惑期。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形成的原因也各不同,根据平时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表现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恐惧症

医学上讲的恐惧,是指病人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产生难以克服的害怕情绪,而且常常伴随焦虑和回避的行为。案例:女大学生王某,平时举止得体,性格开朗,阳光有朝气。一天夜晚,她参加完学校的一场辩论赛,一个人急急忙忙赶回宿舍,那天晚上下着小雨,周围一片寂静,忽然,一个黑影从树后串出,欲对她实施,王某拼命挣扎尖叫,幸好有男生听到过来解救,歹徒急忙逃走。从此以后,一到晚上她便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痛不堪言,这就是典型的恐惧症。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记忆、思维、情感、意向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各种强迫现象的心理症。其特点是病人对某种观念、情感、意向或行为经常反复出现,明知不合理却不能控制的情况。案例:女生刘某,为人谨慎,从小家教颇严,很具传统文化意识。因为小时候一次偷拿父母的零花钱,受到了父母严厉地惩罚,之后心理一直有阴影,非常压抑。进入大学后因为心情压抑,想找一种方式排解,于是试着偷拿同学的东西,一次、两次后觉得非常刺激,心情得到了释放,慢慢发展到经常性地偷拿同学的东西,而且明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就是控制不住。

(三)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症,在大学生中考试忧虑症占有一定的比例。焦虑症伴有恐慌、运动不安、身体不舒服等感觉。案例:一女生,学习成绩优异,上进心强,一次考试中涂错了答题卡,时间不够,顿时心情紧张,手脚冰凉,手不停的发抖,导致答题卡没有涂改完,考试成绩很差,从此一到考期便焦虑紧张。^度焦虑会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

(四)妄想症

妄想是思维变态的一种主要表现,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患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案例:某女生,五官端正,身材高挑,思维敏捷。在宿舍和班级里经常希望同学们能关注她,走在校园里,总觉得身后有男生跟着她,周围的同学都看着她,走在街上也觉得旁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她,对她品头论足,时常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焦点。妄想症患者有偏执性格基础,要尽早治疗,否则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人际交往。

(五)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压制自己情感为突出表现的心理疾病。这种突出的抑郁情感,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自卑和自责等,患者看一切总是灰暗的。尤其是自尊心较强的女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后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得抑郁症。抑郁症也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后果。案例:某女生,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自尊心强,成绩较好。一次考试,因各种原因没有正常发挥,成绩很不理想,因此心情郁闷,愁容满面,终日黯然神伤,并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再次测试成绩仍不理想,于是更加内向、孤僻,不与人说话,人际关系紧张,常常以泪洗面,长吁短叹。

二、解决对策

如何对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矫治和科学的教育,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学生工作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虽然某些药物疗法能见一定疗效,但心理治疗才是除根之妙方。通过实践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高校女生心理问题:

(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任务是教会患者模仿某些应对方式,指导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者培养更为良好的应变能力。心理咨询遵循以下原则:相互信任,咨询者和患者以平等的身份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谈话;耐心倾听,咨询工作者要耐心倾听咨询者的陈述,使咨询者产生信任,咨询者耐心听取指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审慎解答,咨询工作者要循循善诱,斟酌解答;维护隐私权,咨询工作者要尊重患者的隐私,这将影响到今后工作的开展。

(二)谈心谈话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一对一开展心理辅导谈话,一次效果不行,多次谈,学生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从多方面进行开导,从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安全避风港,当她无助的时候总有人在她身后,让她的内心能保持平静。通过谈心谈话、关心帮助,得到学生的信任,师生成为知心朋友,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开展心理活动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对于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可以开展各种心理讲座,经常请心理专家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专家的话往往带有权威性,很多同学不愿听家长同学的意见,但愿意接受专家的指导。女生心理健康活动,侧重点应在学生方面。活动可以让同学们分散注意力,感受氛围,同学之间增进了解,促进交流,这对于害羞、内向的女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效果。

(四)家长配合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是由于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或在小时候有某种经历,到一定的时候发展到心理的不正常,因此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每当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首先要与家长联系,将情况告之,并与家长共同商量治疗方案。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在于家庭因素,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家人耐心的开导和宽慰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多种,这要求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给她们情感方面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培养她们敢于面对现实、经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态度,认真而冷静地分析对待,她们的内心必将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新浪教育:http://.cn/kaoyan/2013 -10-28/1125399511.shtml.

[2]恐惧症专题.中国精神健康网:http://ch .

[3]强迫症专题.中国精神健康网:http://ch .

[4]妄想症.维基百科:http:///zh/%E5%A6%84%E6%83%B3%E7%97%87.

第2篇:心理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问题;大学新生;爱情观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大学生,特别是刚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其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在面临从一名中学生到一名大学生身份角色转化的同时,还要面临着自主学习、人际交往、身体健康、未来规划等种种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在冗杂的难题中,爱情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最直接、最严重。这使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得不关注恋爱中的学生可能潜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做的是“疏”而不是“堵”。

本研究对526名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班级发放形式如期收回问卷526份,问卷回收率为100%。经统计分析后,其中有效问卷共518份,问卷有效率为98.5%。此外,还与其中5人,分别进行了座谈。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已由传统封闭转向公开,恋爱意愿由微弱转向强烈。大学新生对爱与被爱的需求加强,学校和老师对此必须足够重视,对这种逐渐增强的需要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一、大学新生的恋爱特点

主要显现在两个层面:现象特点和心理特点。

1.现象特点表现为大学新生恋爱的普遍化

最近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武汉三角路中学,对该校450名高一、高二的学生做了一项关于恋爱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正在恋爱或者曾经恋爱过。高中生如今再也不是谈“爱”色变了,老师家长在孩子不影响学习为前提的条件下,随着时代的变迁,态度也由坚决反对转向了逐步默认。由此促成大学新生恋爱现象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普遍化,这也正和此次调研结果相契合。此外在普遍化的现象特点之下还有两种典型情况:(1)进入大学后,延续高中恋情,异地恋占极大的比重。(2)进入大学前,就有强烈意愿要在进入大学后开展恋情。入学后,盲目、急速地开展恋爱,通常易出现恋爱关系脆弱化趋势。

2.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1)依赖心理。由于现当代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多,习惯被呵护与关爱,而潜在的孤独感却是与生俱来的,这样使得多数新生的恋爱动机更多是种背井离乡在外求学之后的情感寄托,恋爱双方往往都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

(2)寂寞心理。在大学伊始,需要有那么一个人来倾诉自己寂寞孤独的情绪。

(3)游戏心理。其恋爱动机是为了满足与异往身体发育正常需求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校外同居、婚前等情况,完全持不负责任的态度。

(4)从众心理。周围人都谈恋爱,自己还没谈恋爱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以上心理特点,导致学生的感情一开始就盲目,随之带上了畸形的烙印。

二、大学新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本身所隐含着成熟与不成熟的矛盾性,主观意识上认为自己已成熟,实质上处事方式、处理问题上还是稚嫩,现实与想象的落差使大学新生这个群体爱情观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针对上文中阐述的大学新生恋爱特点,结合此次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大学新生恋爱中问题诸多,包括:现实传统问题和思维方式问题。

现实传统问题具体表现在“速食”恋爱,只是单纯地排解空虚寂寞,或跟风,因为一时兴起想恋爱而恋爱,不注重恋爱的后果。

思维方式问题则表现在两种倾向上,即完美主义倾向和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完美主义倾向表现在凡事都想争个第一,不能容忍自己或他人做事情出现差错。在爱情上,有此倾向的个体一直坚信自己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不能接受任何造成爱情有裂痕、瑕疵的行为,对待爱情易出现内心痛苦矛盾的情形。自我中心倾向表现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通常出现矛盾时看重别人过错而忽略自身问题。原谅自己,不原谅他人。思维方式中的这两个问题,易使人看问题走极端。对待爱情,大学新生应该学会欣赏残缺的美,明白正是因为事物存在不完美,才能给我们带来追求完美的机会。

三、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途径

真正的爱情是可以催人上进的,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恋爱中的大学新生,让他们端正恋爱动机,健全恋爱心态,强化恋爱心理,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让爱情有一个更高更远更厚实的起点。以往学校教师对待大学生的爱情常常采取的是忽视前提教育而事后制裁的策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针对大学新生这一群体特点做出的具体研究表明,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融入他们的氛围环境,真正帮助大学生在面临爱情时,正确面对和处理,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体可从以下四种途径进行爱情观教育的探索:

1.引导参与式教育

当代大学新生的自主意识与日俱增,他们已不满足于呆板地接受知识,而更多的时候希望通过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学生其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贴近生活,满足其学习、生活与思想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爱情教育。在爱情教育中,将引导与参与的优势发挥至最大。照本宣科、居高临下、嘲讽训导等缺乏尊重理解与平等交流的教育,谈不上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效果也势必会大打折扣。

2.自我完善式教育

自我完善教育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还可以和同学、朋友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情感问题,进行商议、讨论。通过同学的真实经历等,利用朋友间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健全强化恋爱心态:正确对待初恋、理智把握网恋、适时放弃单恋、冷静处理多角恋、客观疏导失恋等。通过自我救助,群体互助来传播积极影响,抵御消极影响。

3.心理咨询式教育

爱情问题往往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涉及个人隐私,心理咨询式教育具有专业性、民主性、宽松性、隐秘性等特点,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可,这种“柔性”方式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认为难以启齿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需要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通过心理咨询室专家、老师,对于已存在性心理障碍的大学新生或有错误恋爱观的大学新生进行帮助,改变他们对待爱情的认知,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健康。

4.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式教育

对于学校,在完善心理咨询辅导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利用新媒体如QQ、人人网和微博等宣传与传播优势,使之成为开展正确爱情观教育的一种长效载体。对于家庭,要充分发挥好内部教育的作用,而不是因传统保守观念制约与影响,缺乏与孩子进行爱情相关话题的讨论、交流,应与学校建立起“家长学校”联系制度,发挥家庭优势引导新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爱情的关系。对于社会,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辨别道德界限,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准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情和浪漫的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只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维持感情的重要性才会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大学新生努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让爱情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爱情,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关青.大学生爱情观及爱情行为偏离与矫正[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2]刘楠.大学生正确爱情观问卷调查分析[J].高教前沿,2010(9).

第3篇:心理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此,笔者曾对我校2008级与2009级新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中男生2197人占83.25%,女生442人占16.75%;农村2024人占76.7%,城镇615人占23.3%;独生子女313人占11.86%,非独生子女2326人占88.14%。研究结果表明:在SCL-90十个因子中检出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恐怖、其他、躯体化。调查还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性别、年级段、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密切相关。目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极不理想,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探究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与差异因素,并给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度的建议。

1.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起因

1.1 教育环境变化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建设类(土木建筑领域)专科院校,生源主要为高中理科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他们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老师家长的过度保护,高中学校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一旦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大学新生刚入学时与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常常会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因此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里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孤独、抑郁、焦虑、强迫症等等。

1.2 自我认知误区

大学里,学习并不是唯一的重心。有很多新生在高中时可能是同学老师瞩目的焦点,但是到大学后,发现身边的同学多才多艺、各方面能力都较强,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理,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于是做事、学习的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这一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表现尤其明显,他们千里迢迢到一个文化和生活背景差异较大的环境求学,文化和成长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较长时间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相比之下,城市学生见多识广,城市学校更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或生活条件并不十分富足的家庭,普遍表现出来两种情况:一是自卑,对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前途等表示十分的担忧,而且由于沟通的障碍,往往表现非常的孤独与自怜,承受较大的学习及生活压力;另一部分是想着如何挣钱缓解家庭经济困难,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学业。

1.3 社会期望异化

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与自主择业,增加了择业难度,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以及大学生自我的期望值依然较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毕业即失业较普遍。一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大学新生面对这样的现象,会产生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的心理,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此外,我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建设类(土木建筑领域)专科院校,女生从事土木建筑行业和社会期望也不太一致,另外由于男生与女生自我期望水平、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男生。

2.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度的建议

2.1 开展新生入学心理辅导

新生入学以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地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大学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新生心理讲座、开设心理选修课、印刷心理健康手册、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络、展板等途径进行;也可以通过参观校园、专家讲座、新老生座谈、师生座谈、班级团日活动、新生入学晚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种形式进行。帮助那些适应较慢的学生较快较好的适应,指导新生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合理安排空闲时间,通过对学校和大学生活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树立信心。

2.2 开展人际沟通培训与社会实践活动

要让大学新生知道,大学是进入社会的缓冲期,进入大学要全面煅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是从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出的大学新生的人际沟通技巧等均相对较弱,因此,开展人际沟通培训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形式让大学新生了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与基本技巧。同时,组织一些户外拓展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大学新生充分的煅炼自己。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调节养成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能在心理上自助。

2.3 建立强有力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

第4篇:心理学问题范文

回顾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职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卑心理。步入职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被普高录取的学生,进入职校是无奈的选择。也有少数同学是被普高录取的,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认为读普高将来考上大学也上不起,从而被迫跨入职校的大门。不论何种原因进入职校,从学生内心来讲都是被迫和不情愿的,所以在同学朋友面前,他们普遍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其主要表现是不愿和普高的同学交往,不愿和亲朋交流学习情况,自我封闭,自我颓丧。有的同学甚至比较孤僻,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怨天尤人,叹世态炎凉,恨生不逢时。

2.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多半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宠爱,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怕吃苦,平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承受挫折。而职校学生又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当遇到挫折时,脆弱与自卑的心理交织在一起,情绪低落,心灰意冷,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更有甚者,当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与同学发生争执,或受到老师批评时,便自动退学或出走。

3.扭曲的自尊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是极少数的,不具普遍性,但他们所造成的影响却相当严重。职校学生和每个正常人一样都有强烈的自尊心,而且极力维护这种自尊。如果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失意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到补偿和替代,但他们常常不用积极、健康的方式来寻找,而是采用破坏性和攻击性的消极方式来显示他们的“自尊”。其主要表现是破坏公物、顶撞老师,或以“我看你不顺眼”这种荒唐的理由打骂、欺负弱小的同学。

4.混日子的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不良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入学时基础较差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主要表现是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习、生活懒散,对老师的教育反应冷漠,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我行我素,得过且过。

二、解决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对职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合理引导他们克服以下障碍:

1.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行为学家皮鲁克斯在《人生中最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一书中说:“每个人的成功人生并不直接与智商和能力挂钩,而是与其心理素质是否健全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心理脆弱的人,一定在生活中是一个难以应对无数坎坷的人,因为在他的心理平台上,缺少的就是‘坚强’两字字;相反,一个心理极度坚强的人,他就会把困难和曲折看成成功之路上的条件和跳板,并由此来推动和开启自己的人生。”因此,职业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切实采取措施,使全体教师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增强他们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有明显心理缺陷的学生进行重点管理和追踪服务。

2.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要教育学生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弱点,勇于正视眼前的事实,同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读职校同样可以考对口高校,从而增强自信心,化挫折为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对800多名青年进行3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与最小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坚持性、不屈不挠、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必须通过疏导、教育、锻炼等方法培养职校学生坚强的性格。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多组织一些演讲、辩论、表演、社会调查及其他单项竞赛。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但却有诸如体育、文艺、书法、口才等方面的特长,通过各种活动可以发现并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也有一种优越感,有被尊重的感受,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正常的人格心理。同时,还要开展各种活动,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机会,培养学生团结拼搏、爱校乐学、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

第5篇:心理学问题范文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对于职校的教师来说,在工作上存在了很大的难度;又由于当前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形势,导致多数人认为上中职学校没有发展前途,基础好的学生都上了高中,中职学校的生源都是被挑选后剩余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并且,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诱惑非常大,因此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根本无心学习。另外,现在的学生多为娇生惯养,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因此表现在心理品质上即为严重的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做事处世急于求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高。

另外,中职生源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中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二、中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中职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中职学生冲动缺乏理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职学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国外心理者指出:在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学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中职生的个性心理

中职学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一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普遍受到社会、老师、家长的忽视、轻视甚至鄙视他们,使他们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导致进入中职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即使是那些稍加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贱、自暴自弃现象严重,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学习目标不够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等心理,这些困扰他们,导致他们对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态不够认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来到学校后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同时现在的中职学生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中职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中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要的。

三、中职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

(一)中职生的人际心理

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容易形成“小帮派”现象。由于这些中职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相同的“命运”,同一样的归宿,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沟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因此,这个特殊群体的组合,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导致整个班级出现不良局面。

2、异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这些中职学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往关系。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职校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3、同往上的行为偏差。由于这些中职学生,一些来自单亲家庭,一些在情感中受挫,导致他们对异性的不信任,对同性的极度信任,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产生不正当的恋爱关系。

4、交往失度失范。一些中职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职校生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灌水”、网恋或多角恋等比比皆是。沉溺于网络交往容易导致职校生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二)中职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中职学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中职学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或借网络来逃避现实。

2、择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中职学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中职学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应对方法

一、班主任应该处理好自己在学生中的“角色”

(一)首先,教师应该转变对待学生的态度,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从内心深处爱护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对教师推心置腹,教师的晓之以理才能见效,解决学生问题才能落到实处。

(二)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有纠正自己失误的决心,和向学生道歉的勇气;根据自己做学生的体会,班主任的个人形象,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经常审查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树立起我们教师的形象,从而,以高尚的人格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挫折心理的正确引导

(一)教育学生要正确面对挫折,勇于承认挫折,在挫折面前不逃避,培养自己耐挫折的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困难和挫折,就犹如温室花卉,经不住风霜雨雪,很容易一挫而折;相反,如果历经磨难和锻炼,每逢人生挫折时,就能够灵活应变、化险为夷。

(二)在中职校园,中职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立自己新的成长目标,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通过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让中职生发现优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另外,可以多给学生讲述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校友案例,让学生从榜样中收获信心与希望。

三、逆反心理的合理应对

班主任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规律,多有爱心和耐心,与他们平等相处,对于这部分学生,尽量不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管教他们,要真诚地做他们的知心姐姐(哥哥)、朋友。当他们提出一些见解或要求时,不要搪塞了事,多给与倾听与信赖,多沟通了解,多看到他们的长处,理解他们的不足和难处,不过分施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逐步接受老师善意的教育。

四、浮躁心理的教育矫正

(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不能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遇事要善于思考,从实际出发,以平常冷静的心态思考喧闹一时之事。不为时尚所迷惑,不为潮流所左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道路在自己脚下,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要稳得住、做得细。

(二)要教育引导学生要有务实的精神,对待人生和事业,既要有长远目标,更要注意脚踏实地,务实是开拓的基础、创新的源泉。

三、恋爱心理的正确应对

(一)对待这类学生的“恋爱”行为,首先应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让其冷静下来。只有待他们冷静下来后,才有可能去除他们笼罩在恋情上的神圣、美好光环。

(二)尊重学生的感情,在承认其感情纯洁性的基础上,指出青少年期间“恋爱”的不稳定性和危害性,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之所以反对中学生“恋爱”的道理之所在。让他们明白,人类的性成熟不仅表现在是否已经具备了生殖机能,而且还体现在人格、精神等各个方面。

(三)还可以借助心理辅导中的换位思考法,教会学生自我解脱的方法。

结束语

中职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将是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生力军。职校时期是中职学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现在最为关键、最为迫切的是,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教育,科学实施,积极探索,整体推进,狠抓落实,提升水平,创建特色,努力开拓心理教育的新境界,把职业学校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个性特点:常常训人、要求过严、情绪不稳定、不耐心、缺乏同情心、过分严肃、服装不整齐、不和同学在一起、说话刻薄、偏爱、教学方法不好等。

学生喜欢的教师个性品质:

1、性格方面:温和、开朗、活泼、耐心、幽默、有多方面兴趣。教师是朋友;

2、品德和态度方面:公正、民主、无私、负责任、守信用、热心、认真而不感情用事。教师是崇敬者;

3、 学识和能力方面:智慧、聪明、知识广博、教学有趣味、方法好、教学效果优良。

后记

教师是树,心理健康是阳光。为了学生们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与道德健康。愿每位教师都有阳光灿烂的心态,让教育之花更鲜艳!让教育之果更丰硕!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第6篇:心理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物理学习 心理表现 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79-02

一些省市高考物理不计总分,只计算等级,但学生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江苏高考中,语数外总分超过本科线很多,但物理等级没达到B级,而无缘心仪学校的考生不在少数。因此,提高物理考试成绩,仍是不少高中学生的当务之急。而物理学习的好坏与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笔者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实际,从影响高中学生学好物理的心里表现、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探究高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一、影响高中学生学好物理心理表现

1.消极被动。

这些学生受到高考模式变化的影响,主攻语、数、外,以消极被动的心理应对物理学习。他们思维灵活,在物理课上,能跟上老师思路能听得懂,但是课后,他们不花时间通过一些练习巩固知识。结果物理学习华而不实,随着物理学习内容的增多,不够扎实的基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必将导致考试成绩一次又一次的不尽人意,乃至失去物理学习的信心。这种学生本来是能够学好物理的,但由于思想麻痹、消极应对,导致失去了学好物理的先机。

2.怕苦畏难。

这些学生非常想把物理成绩搞好,但学习意志比较薄弱,控制行动的意志水平较差。他们学习物理仅靠一时热情,如果能轻而易举地提高物理成绩,他们将非常愿意、而且往往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但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对物理学习是一项极为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认识和心理准备。学习中遇到困难,他们会感到恐惧、彷徨、无可奈何。他们学习物理态度总是处在矛盾之中:天天喊学习,天天想学好,他们也许找到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没有坚持到底意志力,物理成绩很一般。

3.埋怨自负。

这些学生也想搞好自己的学习,但他们的性格大都显得比较怪僻,思考问题的角度很窄很偏,他们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旁若无人的特点很突出,极易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每当他们的学习出现问题时,很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没问题,问题就在于老师讲得不好,老师对他的态度不好,同桌挤兑他,班里的学习氛围不好等等。总之,在问题面前特别爱找客观原因,来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学生不但不能改进且认识自己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更不能接受新的、好的、更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这种心理的负面影响不仅涉及物理学科, 也必然波及到其他学科。

4.自怨自艾。

跟第三点相同的地方,这些学生性格大都也是显得比较怪僻,思考问题的角度很窄很偏,跟第三点不同的是,他们把一切失败都归结于自身能力的缺乏,要“把一切问题都自己扛”,但却没有这个能耐。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自信。越是想学好,越是学不好,甚至自己和自己较劲,最后导致学习成绩很差。

5.不思进取。

这些学生已经养成了好逸恶劳、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根本就不想学习,再加上初中成绩本来就差,家长仍然逼迫他们来到高中。他们学习没有动力,真是身在校内,心在校外,希望能早点离开学校。

二、影响高中学生学好物理的心理原因

1.错误的学习观点。

高考模式发生改变,物理成绩不计入总分,只是以等级划分,学生在学习物理态度上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有惰性,逢到难事都会不由自主的躲开,高中九门功课都要学好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物理本来就是很抽象、难学的科目,现如今高考物理不算分,只算语、数、外总分,理所当然的都在这三门上多花时间。但是请注意,物理算等级并不意味着不考物理。高考录取是先按照分数来投档的,如果出现的相同的分数报同一所大学同一专业剩一个名额那么就会参考你的这些等级来优胜劣汰。更重要的是高中物理学习是大学理工科物理继续深造的基石,高中不学好物理,必将导致后来的学习、研究的专业选择面十分狭窄。

2.较大的心理压力。

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和过程既复杂又抽象,教学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刚上高中学生来说要求很高。跟初中相比,大部分的学生一致认为高中物理难学,且对现在物理成绩感到很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当然,这仅仅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压力,班级、学校、家庭乃至社会还会有更多的压力施加过来,这往往会使学生不堪重负。

3.不当的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对逻辑判断要求更严密,对抽象思维要求更深入。当下很多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来源只限于课堂上,完全依赖老师的传授,思路狭隘,没有自己的空间想象力,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学物理,只会熟记概念和规律、套用公式,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更不会搞创新,思维僵化。遇到综合性稍强的考试,生搬硬套的方法就失去战斗力,成绩不理想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一次次的努力,却导致一次次的失败,产生心理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比一百种智慧强。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为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提供了先决条件。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积极调整心态,认真研究应对策略。

1.充满自信,积极面对。

要保持良好心态,要积极主动的面对问题,相信自己的能力。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原则》共十七项,第一项就是积极的心态。他说,只要你能把积极的心态与其它原则中的一部分结合起来,那么你就会成功。对于学生,每天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使自己的独立学习与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作为老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恰当地加以表扬,这样能加强和强化学生更进一步的认知心理倾向,促进学习情感向更高级的层面发展。作为物理教师,由于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特点,我们更不能吝啬对学生适时而恰当的表扬,应积极地侧重于调整他们浮躁、不稳定的心态,诱发他们自信、奋发向上等心理因素,教给他们各种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潜力是无穷的,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会创在奇迹!

2.培养习惯,研究方法。

要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初中物理是初级物理只是一些最表面的、最基本的现象,而高中物理更加的接近与物理的实质与真理,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独立工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去寻找乐趣,努力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

另外,要学会与人交流。美国著名教育家,加德纳将人际关系智能列为人的八种智能之一。我们同学,在自己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跟班里的同学讨论,由于大家都在一起,所学所想十分接近,互相帮助,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效果更佳。作为教师,除了要细致地讲解如何理解概念和规律,如何去应用,如何去复习等方法以外,还要要监督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纠正只听、只看而不动手,以及死做出习题而不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扭转他们学习上的被动局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

3.调整心态,正确应对。

作为学生,要保持良好心态,正确对待物理学科。仔细研究,物理高考说明可以发现,说明中基础知识占40%,知识熟练的运用占 50%,最后的10%应该给所谓的灵感,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为考试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出而耿耿于怀。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通过巧妙的构思找出形象的比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形象的比喻,不要搞“满堂灌”,禁锢学生的思维。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适量的训练。题做得多了,物理题的基本流程就会很熟悉,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自然就找到窍门,得心应手。题做得多了,经验也就丰富了,处理的方式也就多、思维也广阔。反之,没做过足够多的题目,解题方法就难以巩固,更不用说灵活应用。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高中物理题型其实不太多,所以,牢固的掌握各种题型的思考方法,并不是不能做到的,只要坚持下去,我们解题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自然得到了提升。

高中生现在的年纪应该是充满活力,思想活跃,好奇心很强的时刻,但既然选择了高中的生活,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要学会控制自己,正确对待每门学科尤其是物理,怀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高中的每一天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适的物理学习方法,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

参考文献:

第7篇:心理学问题范文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遇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择业求职不止是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着一定的考验。有关的调查显示,现今有众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职业的择选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类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位。心理问题分别包含了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等,在就业的过程中能不能获得良好的引导及处理,这不止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也会影响到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不足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理智仔细地分析自己、真正地感受自己,这是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以外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健全的基准,是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第一步。因为生活的相关阅历、社会方面的经验、成长的诸多背景太过简单等原因的制约,大学生不能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客观、充分地了解及认知,进而在自我的评价上存在着一定偏差,这对就业过程与适配职业的择选及获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自卑及自负也是自我评价偏差大的常见体现。

(二)情绪困扰

从大学的校园再到职场上,这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再加上现今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的情况下,进而产生了焦躁、愤怒、抑郁等情绪反差,这些情绪的反应若是过度进展,就会将人的心理平衡破坏,也对人的认知功能有着很大的损害,进而让人们不能对环境及事件进行准确的评价及反应,这样还可能会导致身体或心理病症、轻生等危险问题的出现。

(三)行为表现

1.回避。回避就是知道了什么事情会出现,且在事情发生之前开始尽量地避免这样的事情遇到的行动。比如,大学生经常说的考研考研,缓刑三年,其实,回避虽然能缓解心理的应激,不过在诸多时候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应对反应,从本质上解决不了问题。

2.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面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有些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对主客观的状况考虑不足及判断不准确,盲目地从众。比如几年前的出国、考研。在盲目从众的环境下所做的结果往往不适合自己,最终却还要为此付出代价,致使毕业生的求职出现扎堆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就加剧了竞争。

3.攀比。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地与高标准相比。很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进程中会互相比较,不能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对他人的评价,觉得别人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就感觉心理不平衡,根本不会去认真考虑这个单位适不适合自己,就盲目地进行攀比。这样不仅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而且还会在攀比时失去了适合自己的机会。

4.依赖。依赖是指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的行为。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临就业的竞争及压力,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将希望置于别人的身上,被动地依赖自己的亲戚、朋友、师长、学校等各界的帮助。导致自己深陷被动的择业处境,这样的心理及习惯会成为以后发展极大的阻碍。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形成因素

(一)个体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也是个体由不成熟过渡到成年期的阶段,从生理、心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着过渡的特性,这也会经常导致青年处在诸多的矛盾中,会受到环境的诱因影响致使出现心理问题;在求职的阶段,学生直接要面临的是从学生转化为职业人,在社会角色上有着重大的改变,若是个体本来的心理行为跟不上外界的步伐,那么众多的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2.自我认知及定位的偏差。大学生的成熟度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其经验跟水平也制约着他们对自我的充分、客观的分析及了解;还有中国的大学生是被称为生活在象牙塔中,也就是学生总是对学校以外的生活没有足够的认知与了解。这样就会出现自我认识的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会导致自我和理想,自我及其他的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的矛盾。

3.认知模式的问题。学生存在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化等非常不合理的信念,也会形成个体本身的另一个应激源,成为导致学生出现焦躁、抑郁的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的诱因。

4.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大学生因为缺乏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等,在面对挫折时总是没有合理有效的应对举措及能力,加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导致某些学生对外界的支持体系有着很强的预防心理,并且还不愿意跟身边的人讲或不愿意求助于学校的心理专业机构。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事件,也不能很快地恢复心理的平衡。

(二)外界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就业压力过大。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逐渐地严峻起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长,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应激源。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毕业生及社会间的矛盾加大,并且毕业生还跟我国的社会结构性有很大的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都有着非常大的地区性差别,大学生的就业结构非常不平衡。

2.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模式的不足。个体在社会的环境下呈现可以适应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且参加社会活动并为社会所接受,这种进程叫个体社会化。若是个体的社会化没有很好地完成,就会对社会不适应,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及行为阻碍。校园及职场的距离已逐渐地成为了学生知识到工作能力转化的最大阻碍。

3.外界环境的期许。外界环境会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等的发展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很多时候,社会舆论方面及父母是以精英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觉得大学生就应该要有好工作;并且人们对不一样的社会分工及职业还有很大的偏见存在。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择选就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会导致更大的就业压力。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大力发展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良好地定位

从大学生的自主就业制度施行以来,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迎接的毕业生,注重讲就业政策及技巧等就业安置方面的众多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及技巧。应展开专业化、全程化、系统化的全方位职业生涯引导,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定位、发展职业性的素质,这对就业进程中学生的众多心理情况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二)强化就业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众多的心理问题及就业问题都是彼此之间交织、相互的结果,这也就要求将心理引导及职业生涯的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进行部门工作的互通、互动。在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就业所导致的有关问题,更要将心理引导及进展体现不能缺少的组成模块与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指导。这也能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且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程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适应程度也是学生以后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三)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程度

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是学生适应以后职场的基础,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帮学生架起很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能很好地跟职场的人进行交流,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职场中的环境,并依据职业的环境要求,对学生进行有关素质的培养。因为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多类型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有综合的素质。学校要关注软能力的发展,以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发展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辅导人员的团队建设

良好的社会体系能够极大地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对学生进行认知的引导。学校也应该发展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多种类的学生自主活动,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们应强化心理辅导者的综合知识素养及背景,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服务,教师要利用自己专业性的知识进行综合引导,及时地处理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第8篇:心理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育;教学;教育,医学/组织和管理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既包含对自然科学的应用,也包括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说,医学心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的两项课程,重在提升医学类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在其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有所帮助[1]。正是鉴于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复杂性,对它的讲授更应当与其他医学课程相区别。但是,从笔者关于医学心理学教学的体会来看,目前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方面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1对医学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各种医学类课程也均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所变动,加之社会对医学类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但是,与日益增加的医学类专业学生相比,医学毕业生却并没有达到优质优秀,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医学毕业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专业范围过于狭窄,毕业生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三是思维固化,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四是综合素质较低,尤其是心理素质不达标。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医学类专业课程的不合理性,既包括课程时长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包括选修课数量过少以及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等问题。同样,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面临上述问题,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我们必须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医学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为其未来的就业做好基础和保障[2,3]。

2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在医学心理学教学方面的体会,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缺乏与医学心理学相关的实验和实践

正是因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没有组织相应的实验和实践,导致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后,面对棘手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而缺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验和实践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目前我国依然实行应试教育体制,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只关注医学心理学理论方面的教授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考虑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方式;第二个方面是学校对医学心理学实践的不重视,不仅资金投入不足,也几乎不为学生寻求和组织医学心理学实践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平台[4]。

2.2医学院校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而言,大部分医学类的高校都将医学心理学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但是,在实践操作当中,高校还是表现出了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定义为考查学科,对其设置的学分非常低,甚至没有学分,这些都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大打折扣;二是对医学心理学的课时安排非常紧张,而且时长非常局限;三是大部分高校都安排其他医学课程的教师来兼任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明显欠缺,兼任教师一方面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另一方面也缺乏责任心;四是很多高校都把医学心理学作为理论类学科,没有为其开设专门的实践活动,这也不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

2.3缺乏完善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与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大部分医学类高校在医学心理学方面,既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没有先进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一方面源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是高校整体的学科评价体系相对落后所造成的。以医学心理学为例,学生在毕业时只要通过相关理论考试就可以顺利毕业,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真正考察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考核方式。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社会卫生保健事业和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要求,应当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

2.4医学心理学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表达过于单一

医学心理学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专业词汇较多,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大部分都是讲说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比较死气沉沉,很难勾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教学效果相对一般。除此之外,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诸如新疆、内蒙、等少数民族聚集的边远地区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相应增加,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语言过于枯燥专业,少数民族的学生很难听懂,更做不到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对医学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

3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3.1将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心理学相融合

医学心理学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涉及到专业的医学课程,诸如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又涉及到心理学课程,诸如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实验心理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文社会学科,诸如哲学、人类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因此,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将教学内容局限于医学专业或者心理学方面,而是应当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合,重视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5]。

3.2进一步丰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枯燥,很难引发学生兴趣。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赛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且在模拟演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二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6]。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进行教学是大势所趋,医学心理学教师在讲解理论时,可以通过PPT或者FLASH动画,将理论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三是结合案例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案例,或者组织大家一起观看与医学心理学有关的电影和视频,有助于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7]。

3.3加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并且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所学的理论。因此,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应当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对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案例以及事件进行整合,尤其是大学生以及医学工作者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拿到课堂上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开导别人和自己,进而学会如何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加以运用。

3.4进一步完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作为医学类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来进一步完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加强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加强师资力量和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培养最专业的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二是针对医学心理学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或者尽量提供给学生医学心理学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针对医学心理学成立专门的评价组织,定期评价医学心理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责任意识;四是进一步完善医学类学生的毕业学科评价体系,在对医学心理学进行考查时,既考查理论方面的掌握程度,也要考查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实践能力,通过综合判定来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如此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强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从而为日后的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5采用多语言教学方式

第9篇:心理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学生心理;高等院校;行为纠正

长期以来,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就作为诸多高校思想政治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当下,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各类新型社交媒体的逐渐推广,高校学生其利益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会遇到各类心理冲突与困扰。[1]与此同时,社会各行人才竞争相当激烈,使得社会在人才录用上要求愈发严苛,高校大学生承受着未来的各种心理压力。只有真正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难题,切实解决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才能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1 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际关系、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特别大,一些看似小的问题,比如寝室内部的小矛盾,日积月累往往会形成大问题;比如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会让人产生自我否定、无价值感,进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产生极端行为。这从近年来的多起恶性事件已经得到残酷证明。如,昆明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北京大学铊投毒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这些案件的起因无不是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摩擦。然而,对于心理本身并不健康健全的学生来说,一点小波澜也可能在其心底掀起滔天巨浪,引发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因此,要防患于未然,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大学文化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和领域让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可以充分展现自身优点的舞台。第一,高雅、优美的校园环境对高校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塑造高校学生的心灵美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制定校园文化规划,创造一个既优美、整洁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使高校学生保持最佳的心态,培养成熟的主体意识,生动活泼、全面自由地展现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他们的消极、不良的心态。第二,团体活动是减轻贫困大学生自卑、焦虑,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要加强班级、社团、宿舍的整体建设,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第三,通过活动、广播、报纸,特别是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微博、微信等时兴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班级、社团或寝室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

2 建立认同感,打开闭锁的心灵

艾瑞克・艾里克森(Erik Erikson)认为,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一个人的真实身份。如果在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没有获取恰当的认同感,一方面往往会造成心理压抑、焦躁乃至抑郁,另一方面又是可能导致心理产生危险滑坡。缺少认同感的高校学生容易出现非建设性或功能失调,从而反过来加剧了心理上的紧张感和不适感,形成恶性循环。

在高校学生中出现的认同感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对于个别“不合群”并且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爱好的学生,应在合理范围内积极介入,“投其所好”,帮助其增强自信心,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意识,满足其认同感,培养正常的人际交往兴趣和能力。

认知行为矫正法的基本假设是告诉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变成怎样的人,也即人格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因此,可以通过为学生找到正确的自我陈述,改变其心理思维定势,进而改变行为处理方式,最终形成心理――行为的正循环,达到处理心理问题的目的。建立认同感是打开闭锁心灵的钥匙,是认知行为矫正法的核心要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途径:

第一,对于本身在心理方面有着或多或少不健康问题的学生来说,只有班主任、老师、同学、校内职工等更多的关注、关爱这些学生,定期或不定期了解其心理活动,掌握其学习和就业规划,才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介入。

第二,由于心理问题的处理虽然“法无定则”,但其本身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做基础,因此高校应大力支持心理辅导老师的培养,让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得到专业的引导和处理。

第三,可将面临相似问题的学生集合到一起,建立社会性自助支持小组,通过合理的正面引导,为这些学生找到合适的倾诉渠道,增强其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控制感,从而使其内部之间互相产生正面激励作用,从而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

3 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的特色方法

第一,教育者有意识地引入各种活动,将相关心理教育内容结合其中。[2]利用多类活动媒介诸如海报、广播、征文、心理漫画等形式,尤其是在现代化的今天,通过微信微博新载体推送心理积极健康的讯息,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第二,建构多级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鉴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要做到早发现早治愈,就得构建起缜密的工作体系。在宿舍中要明确学生负责与关注群体内的学生心理情况,班级内需设立心理委员一职,定期内开展班级活动,如若发现问题必须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解决问题。第三,运用网络工作系统。[3]密切留意学生档案的增删与及时更新。每一级的工作人士形成信息的网络联动与共享,及时处理好出现的心理问题。

4 结语

一言以蔽之,心理健康的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只有高度注重解决好学生的心理困扰,也才会规避掉诸多校园安全的突发事件,使得学生在源头上摆脱困惑,全面健康发展。[4]高校更应转变思想、强化认识,切实端正作风、加强领导,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增强相关心理活动的实效性,为祖国未来提供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家旺,宋葵.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信息教育周刊,2014.

[2]张晓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