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建筑基本常识精选(九篇)

建筑基本常识

第1篇: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1.1课程定位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建筑和房地产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作用是:在学习建筑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系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识别、选用、检测建筑材料,为学生继续建筑工程投标报价、工程招标、建筑施工及管理、工程预结算、工程造价管理等专业的学习,提供必备的建筑材料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环保意识、质量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1.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2.1专业能力

①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等方面知识。②掌握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特性、应用和保管等方面知识。③能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合理地选择、使用和保管常用建筑材料。

1.2.2方法能力

①根据材料性质,对材料进行正确的选择和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的能力。②初步判别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的能力。③依据工程环境和特点正确选择水泥的品种,进行水泥的保管和验收的能力。④正确选择混凝土的各项基本组成材料,并进行混凝土基本性能检验和配合比设计的能力。⑤正确选择砂浆的各项基本组成材料,并进行砂浆基本性能检验和配合比设计的能力。⑥进行钢材基本性能检验和保管、验收的能力。⑦进行石油沥青及其沥青防水材料性能检验的能力,正确选择防水材料的能力。⑧进行砌筑块材基本性能的检验,正确选择砌筑块材的能力。

1.2.3社会能力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并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③培养学生作为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1.3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围绕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造价员、施工员必备的材料基础知识及检验能力培养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1.3.1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1.3.1.1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员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通过大量专业调研和企业的座谈,确定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所需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提炼出学生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一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

1.3.1.2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

学生在刚毕业的时候首次就业是从事施工员岗位群工作,但从长远来看,学生通过实际的工作经验积累,不断的学习可发展成建造师,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知识、素质和能力准备。

1.3.2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建筑材料类型不同,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选取与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顺序与材料种类一致,使教学过程与企业施工材料运用实际相一致。每个学习情境以建筑材料为导向,设计了以真实建筑材料为载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是一个完整的工作工程。我们以住宅施工中典型的建筑材料为载体,设计了八个并行的教学情境,直接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对接,每个情境按照“认识材料、材料进场验收、材料使用检测”的步骤实施教学,通过真实的材料验收与检测任务的驱动,让学生反复强化训练,不同的情境重复的是验收与检测的过程,不重复的是学习的内容,通过反复强化训练,专业能力逐渐上升。将上述设计思路具体化,可以将课程划分成“气硬性的胶凝材料保管和验收”、“水泥的保管、验收和选用”、“混凝土的配制和检验”、“砂浆的配制和检验”、“砌筑块材基本性能的检验,选用”、“钢材性能检验和保管、验收”、“防水材料性能检验,选用”和“常用建筑装饰材料的检验、应用”等8个学习情境,按照各个情境内容的多少分配相应的学习时间,从而达成课程的整体设计。

2微观学习情境设计

课程按照各施工阶段不同的工作任务又划分不同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型工作任务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必备基础、教师必备基础、教学媒体、工具与材料和实施步骤等提出具体要求。

3结语

第2篇: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关需求,运用综合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新颖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这一空间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又能反映了历史文脉、生活品味、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室内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的一个部分,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设计就是要培养对内室环境进行科学规划,科学设计,合理施工的高级人才。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5年全国室内设计存在40万人才的缺口,未来20多年这个缺口都将继续扩大。而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主要从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等职业转行而来,大多数设计师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设计水平、装修质量等多方面问题,恰逢其时,国内房地产的和建筑装饰待业的起步和高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住宅业的兴旺,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地基础建设和房地产业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所以社会对经过专业培训的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进而使室内设计专业在全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得到了充分保证,然而,生源保证了,怎么样才能在短奥的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端设计及施工人才,在学校我们应该授予他们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社会需求的,这些问题成了各个院校应该考虑的核心问题。

要确定开设课程,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换言之也就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来说,是以培养装饰设计行业中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在学校三到四年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设计原理、AutoCAD施工图、Excel预算报价书、PhotoShop家居平面彩平图等制图技术;以及装饰材料知识、施工工艺流程、现场量房、模拟与客户交流沟通等实践课程。毕业后,学员能成为、预算报价等当前人才市场急需的人才。

基于这种需求传统的授课内容通常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室内设计概论,包括室内设计发展史、室内设计风格流行趋势、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化在室内的应用、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其次是色彩理论:美术色彩基本知识、色彩搭配在家装空间以及工装空间的搭配技巧;

再次,空间的设计:家装空间的风格介绍、不同年龄职业空间的色彩搭配原则、人体工程学的具体运用、家装空间效果图的绘制方法、餐饮空间、娱乐空间以及商业空间的色彩搭配原则、工装空间效果图的绘制方法与技巧;

最后是各软件的学习应用技巧。

其实,总结起来室内设计专业总共需要两方面的知识,一是理论知识一是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有丰富的理论支撑,超前的思维创造能力,强大的手绘、电脑制图能力,能够安心坐在办公室搞设计、做预算,能够跑到施工现场进行工地指挥,现场操作,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需求,我院开设的课程情况如下:

(一) 主干课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制图、美术与建筑装饰表现技法、房屋建筑学、色彩与空间构成、室内设计原理、展示设计与建筑陈设、装饰材料、装饰施工与施工组织、计算机辅助设计、家俱设计、建筑照明、建筑法规。

(二) 课程说明

(1)政治(马列邓论):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

(2)法律基础:基本法律常识,经济法基本理论常识。

(3)体育:大学生体育与健康,体育达标。

(4)大学语文:基本文学修养,基本中国古文句法与词法,基本的文学常识。

(5)高等数学:导数与极限,微积分,空间几何,空间向量,微分方程。

(6)大学外语:基本的外语词汇语法句法。

(7)计算机应用技术: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office软件的应用,基本的网络知识,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8)建筑制图:画法几何,三视图的基本原理与画法,轴测图的画法,透视图的画法,建筑制图的规范,建筑制图的方法。

(9)美术与建筑装饰表现技法:美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建筑装饰效果图的表现技法。

(10)房屋建筑学: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常用结构支承系统所适用的建筑类型,建筑构造,工业建筑设计,工业建筑构造。

(11)色彩与空间构成: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构成的原理,色彩构成的方法,空间构成的原理,空间构成的表现方法。

(12)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设计的概念与目的、室内设计的内容与分类、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及室内设计人员必备的修养。

(13)展示设计与建筑陈设:展室的设计与建筑室内的陈设设计。

(14)装饰材料:装饰材料的种类,性质,性能。

(15)装饰施工与施工组织: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方法,流水施工,网络计划基本知识,单位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装饰施工企业管理。

(16)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制图的基本方法与原理,计算机制图的基本步骤。

(17)家俱设计:家俱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

(18)建筑照明:光的特性,建筑中自然光,电气照明,光与造型,照明计算方法,建筑照明的设计。

第3篇: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 《建筑工程基础》 教学方法 创新与实践

工民建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员、资料员和技术员。因此,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建筑工程基础》是中专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又是后续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的引领性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我校在工民建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建筑工程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专学生的质量普遍偏低。

随着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专的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入学者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继续学习能力都比较差,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水平差距比较大,大部分学生只是将获得中专毕业文凭作为最终学习目标。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加上部分学生对工民建专业不太感兴趣,而且《建筑工程基础》又是工民建专业的第一门专门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专《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2.《建筑工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相对较少。

现行教材中,内容编排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例如在相应的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不够全面、深入,而建筑力学的知识与工程结构方面的知识结合不够紧密,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工民建专业《建筑工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应与高职高专专业使用的教材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却是同样的教材,对于中专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来讲,部分教学内容涉及过多、过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核心内容,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革。

3.《建筑工程基础》课程安排的学时相对较少。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安排的学时较少,很多重要的理论知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讲解透彻,部分内容因为学时的限制只能删掉或一带而过。而《建筑工程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增加课程的学时数。

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1.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未来工民建专业的技术人员,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建筑结构理论知识。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等技术性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建筑识图和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

课程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建筑识图、建筑构造等知识,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知识。因此,《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注重对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剔除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有所侧重和取舍。“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为就业做准备,根据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3.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努力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的教学中,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带学生去校内实训基地参观学习,采用现场教学观摩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对《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比以前提高了,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需要学校、系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本质上提高《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培养出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自龙.工民建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38-139.

[2]段作草.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67-71.

[3]童腊云.工民建专业的专业教学如何为就业服务[J].专题研讨,P83-84.

第4篇: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设计;建筑;问题;对策

“设计”一直都是施工单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筑事故的安全隐患也能积极的引起人们施工单位的关注。但是中国几十年的防止建筑事故化发展进程中,设计工作在防止建筑事故中取得了长远而实际的发展,但是广大建筑施工单位,不管是施工单位的防灾抗灾意识,还是在设计的硬件设施上,都与防止建筑事故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而建筑工程设计又是防止建筑事故防控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所以本文旨在从现今建筑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建筑的发展实际,探讨建筑设计防控工作的发展之路。

一、建筑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建筑事故的发生大多都由于建筑房屋的设计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数字显示,在近年来发生的防止建筑事故中,发生在建筑的防止建筑事故占了六成,平均每年发生防止建筑事故达7万余起,伤亡达6000余人,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8亿元。高发的建筑事故,不仅有害于施工单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对社会稳定也会直接造成影响。虽然近年建筑的设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较大问题。

(一)基层对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视程度不高

一项工作完成的如何直接与这项工作的执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基层决策者显然对于设计防控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地区就根本没有将建筑工程设计这块内容纳入到基层重点工作中,使得设计工作这块内容只流于形式,造成制度空白,责任不明确。还有一个就是既然在认识上就没有受到重视,那么基层对设计工作这块的资金支持自然也不可能达到合理的标准,这就直接造成建筑工程设计在硬件配套设施上与防止建筑事故设计存在了一大截距离。

(二)施工单位设计意识差,设计常识缺乏

防止建筑事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施工单位的设计意识差,又缺乏相应的设计常识。相对于防止建筑事故而言,设计人员不论是自己的基本文化素养还是接受学习设计知识的渠道都存在着极大差距。有的建筑甚至是位于偏远地区,能够接收到设计宣传的可能性就更加的低了。有许多施工单位在设计习惯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设计硬件设施跟不上

在建筑工地,能够配备一定的设计设施和器材的毕竟占了少数,而且即使配备了这些硬件设施,这些设计设备经常还是形同虚设。在建筑工地,工地不像其他场地那么宽敞平整,许多工地道路十分的狭窄,一旦发生建筑事故,在施工单位自救困难的情况下,简单的设计就很难接近建筑事故点。建筑的房屋布局一般都很少考虑到设计的因素,不管是在设计通道还是在建筑材质上都不可能过多的对于防止建筑事故因素进行考虑。施工单位所选择的建筑材料一般都不耐高温,一旦发生防止建筑事故就损失惨重。

二、如何改善和提高建筑工程设计

从上面分析的建筑工程设计的现状可以看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长远合理的计划,如果想一蹴而就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改善和提高建筑工程设计需要从建筑发展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筑发展需求的可行性方案。下面就针对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做进一步的对策分析。

(一)进行制度完善,推行设计工作的安全责任制。

想要从根本上抓好建筑工程设计,就要充分落实和明确设计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和负责单位。只有明确了责任,建筑工程设计才能真真切切的开展落实。建筑工程设计应当由基层统一进行责任分配,明确主管领导,坚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设计安全责任的分解和落实是首要的工作,接下去按照责任单位分等级进行定期的安全监察和不定期的抽查。同时为了配合责任分配制度,在设计工作推行过程中,也要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设计安全工作做得极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一定的先进性奖励,而对于那些在设计工作上还存在着重大问题,甚至是还没有引起足够程度重视的单位个人则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也有利于调动起各基层单位的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帮助广大建筑基层一线人员树立起正确的设计安全意识。

(二)把设计工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为设计工作做好配套服务

作为职能部门,基层单位要将设计工作真正纳入到基层的发展规划中,在社会一个建设项目和规划调整中,要将设计工作考虑其中。在建筑的配套设施建设中,决策者更是要考虑到设计工作需求,包括房屋的布局安排以及建筑的建材和配套设施的选择,都要满足设计工作的需求。各级建筑基层部门在进行建筑的规划建设时,应当做好设计的规划和设计,对建筑耐火等级低、设计水源缺乏、道路不畅等问题进行有规划的改进。同时也要保障建筑设计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得到落实。

(三)提高广大施工单位的的设计意识

建筑工程设计的提高从根源上来说还是需要广大施工单位提高自身的设计意识,合理的进行建筑设计。各级基层领导部门更是要结合建筑实际,开展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效性强的设计知识宣传,拉伸设计在建筑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三、小结

建筑工程设计任重道远,但只要从施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建筑工作的实际特点,提高基层各级管理部门和广大施工单位对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从上到下,不管是在认识上,还是实际的设计软硬件配套设施中,都在未来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提升和发展。相比较于防止建筑事故设计工作来说,建筑工程设计存在着许多的独特性,这就要求不管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基础各领导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照搬防止建筑事故设计发展的模式,建筑设计发展总归要有自己的实际操作模式的。

参考文献:

[1] 冯高杰. 浅议巴州新建筑工程设计现状及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4)

[2] 朱永金. 新建筑建设背景下设计工作发展的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10(14)

[3] 赵周海. 推进设计工作社会化 提高城乡抗御防止建筑事故能力[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S1)

第5篇: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具有合理选用和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

第6篇: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12-02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n the Bas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Li Xiangjie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Dali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Dalian Liaoning,China 116622)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bas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it gives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bas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which are exiting in the local university.An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domestic universities,the teaching idea,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were discussed and attempted.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The idea of“three in one” was realized in teaching practice.The ability of manipulative,observation,think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were experienced.And the key ideas of the future reform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ext.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对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是整个建筑学科的奠基石,该课程的教育质量对后续课程的展开和对未来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对整个建筑学科意义重大,对于办学时间较短的地方性大学来说,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1 当前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大连大学是一所地方大学,从2000年开始设置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上沿袭了我国早期的传统学院派建筑学教育模式,与我国其他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相比,办学时间短,资历较浅,经验不足,教学设备和师资匮乏。就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来说,虽然近几年一直在不断的改进、调整,但是目前还存在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和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1)学生美术功底薄弱。大部分学生的入学前没有受过美术训练,入学后对图形和立体空间感的培养非常艰难,同时对建筑美学的理解也有困难。(2)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被动的去做作业,这样的状况就使得训练的意义和目的很难达到,学生自身也会感到疲惫不堪,觉得任务繁重。(3)学完的内容不能融会贯通。笔者在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发现,很多在一年级训练过的内容在后续课程中没有起到相应的铺垫作用。比如,二年级的课程设计在图面表现阶段,很多学生不会或者忘记一年级训练过的绘图技法和表现手法,图面效果反倒不如一年级的作业。(4)缺乏对专业的整体上的概念性认识。二年级或者高年级阶段依然会出现基本概念不清楚、相关知识匮乏的现象。比如,不能正确的绘制建筑方案的剖面图,不能了解当前的建筑设计动态,相关知识的涉足非常有限,等等。(5)思维模式上单一。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上的问题,究其原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美术基础、个人领悟能力、兴趣爱好,等等。二是教学环节上的因素,这是本文重点要探讨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思想上注重技法技能等基本功培养,轻视理论教学和思维模式训练。(2)教学方法上保守传统,缺少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教学内容上是片段性的,各个作业之间的联系不明显或者缺失,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基于以上三点,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大量调查与分析学外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从作业内容设计上着手,改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设想,努力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教学模式。

2 教学思路的改革

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学感觉和绘图表达技能,作业设置以技法、技能训练为主。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基本功和动手能力,但是不利于建立整体的建筑概念和思维模式,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明确。我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属于这种培养模式。当代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根据笔者对当前国内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许多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都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重视思维模式的培养,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现状,在教学思路上既要延续传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又要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由此,新的教学思路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整合,使整个教学环节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和开放性。作业设置以各种形式分析、建构为主,重视思维过程和最终的图面效果。围绕每个作业的课题设置展开理论知识引导、基本功训练和思维训练“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立体式的、开放式的、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四个角度进行训练,旨在改善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顺利的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理念秉承了传统教学中对基本功训练的重视,顺应了当前对创造性的需求,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国内很多高校都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改革和研究,以这些研究为借鉴和参考,基于我校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如下的改革措施。

3.1 整合与分解教学内容

整合与分解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手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归纳和整合,将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单元――认知、技法和思维。每个单元有自己的侧重点,认知单元侧重美学的培养,技法单元侧重绘图表现能力的培养,思维单元侧重创造性、系统性和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这些侧重点在三个单元之间也是相互交叉的,比如,在技法单元,除了强调培养绘图表现等基本功,还要训练构图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美学培养和思维培养。单元里的每个作业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同时,单元里的作业是具有可选性的,每个作业至少有两个题目可供选择。这种整合与归纳使得教学内容形成一种模式,具备了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

其次,在整合形成的大框架下,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与细化。每个单元里的每个作业内容也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技法训练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上包含四个方面――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语言表达和思考分析,这些训练内容是伴随每个作业的全过程。比如,室内空间测绘表达这个作业,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人体工程学、美学原则、空间限定方法和测绘知识等,这些内容分解到作业进行中的前、中、后三个过程,前期讲授测绘知识,中期讲授人体工程学、空间限定方法,后期讲授美学原则;技法训练体现在图面绘制和表现上,包括前期的徒手表现和后期的工具制图表现;思维训练体现在对现实空间提出质疑和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如此的教学训练会形成整体的、立体的建筑感受,学会思考方法,并且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积累。

3.2 改进理论知识教学

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成果主要通过作业展现出来,教学活动中往往容易忽略理论知识的现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如建筑历史、美学原则、材料知识、结构知识、设计方法,等等,这些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个作业当中。有的理论知识会在后续课程中专门学习,如建筑历史,但这些知识在做某些作业(如建筑认知)时会涉及到;有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过程,如美学原理,但是这些知识没有专门的后续理论课程来讲授。以上这两种理论知识都要在设计基础阶段有所涉及,形成一个全局性的、系统性的、辩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的指导每个作业的顺利展开,同时拓展知识面域,为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换言之,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成果是感性的,但是理性思维在背后支撑着外在的表象。加强本阶段理论知识的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理论课程教育,而是结合每个具体的课题来进行,用来指导每个设计题目,支撑每个设计构思,注重的是横向展开理论知识的广度,而不强调深度的学习。

3.3 实施阶段性控制和总结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内容包含十二个主题,分别在两个学期分阶段进行。根据每个课题的教学目标和时间安排,将目标分解细化到每次课程,根据这些目标实施教学、总结和评价,利用评价结果来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本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的阶段――分步单个作业完成阶段和单元阶段。在单个作业完成阶段,进行成果评定,指出该课题训练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并且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补。在单元阶段,通过各个作业成果综合比对,进行动态追踪和纵向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调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认识到不足的方面,以此作为改进、调整的动力。比如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这个单元,这三个作业的训练内容是连贯的,从二维的平面形式美感到三维的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美感训练,其中的美学原则、构成要素、构成手法基本都是形同或相似的,难易程度是渐进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创造从平面到空间的抽象美。每个作业完成之后进行评价,进行横向比较,总结优点和不足,包括图面效果和设计过程,每个学生要将总结的内容记录下来,并且不足的地方要给出改进措施,不合格的要进行返图。当三大构成作业全部完成之后,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和整体上的阶段性横向比较,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和别人的进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相互交流的动力;另一方面是通过总结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将片段性的内容整合形成整体概念,从而加深理解,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通过两个层次阶段的不断总结和分析,随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体现了开放动态的教学思路。

4 结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奠基石,对于地方性历史较短的建筑学科来说,基于以上方面的课程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还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专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其次,加强配套设施改革,提高教学技术手段;再次,加强美术课的改革,提高学生美学修养;最后,教学体系还需要完善和细化,要具体到课题的制定、实施和教学设计。

诚然,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和调整,才能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许勇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建筑,2008(12):128-130.

第7篇: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初学建筑制图课程时因空间想象能力差感到学习困难,在识读建筑工程时因缺少感观认识和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知识难以识读建筑施工图;在大学二年级时,建筑识图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惧怕在专业课中识读工程图,也影响了相关专业课的学习,然后所学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没有接触实际的工程图纸,在一些顶岗实训中,有些学生看到一叠叠的图纸根本无从下手,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识图训练。对于一些制图标准由于也没有接触实际的工程图纸也掌握不了。

2建筑识图基础理论的培养建筑施工图识读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根据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去解读房屋建筑图纸所表达的建筑物的形状、大小、构造及有关技术要求等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初学建筑制图课程时因空间想象能力差感到学习困难,在识读建筑工程时因缺少感观认识和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知识难以识读建筑施工图;在大学二年级时,建筑识图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惧怕在专业课中识读工程图,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了现场教学法,模型教学法,工程案例教学法。

2.1模型教学法

(1)观看模型,掌握建筑工程投影原因

在学习《建筑工程制图》课程中,教学中让学生看基本形体如棱柱、棱锥或者基本模型,增加他们对三视图之间投影关系的感性认识,验证投影原理。同时课后布置根据投影图转换绘制作业,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及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

(2)模型制作与施工图识图相结合

对于结构施工图,由于现场教学不好组织,钢筋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很难看到钢筋的配筋情况,因此,从图纸到实际有很大的难度,也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同学们对结构钢筋图看不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小型结构模型的制作,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让同学们明白一些钢筋的具体布置,与结构图识图理解过程不谋而合。此方法作为提高识图能力的辅助手段,发挥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上,省去了繁琐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引导过程。

2.2现场教学

在学生识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学生提一些看似简单却又不怎么好解释的问题,如:“这是什么呀”,“什么是散水、女儿墙”等,其实这些在课堂中都已经讲解过,但是由于一些构造抽象,讲解过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有些即使了解,但也弄不清楚,其实很多问题在课堂上解释半天,只要带学生到现场一看就什么都知道了,于是,带学生进入现场进行实际现场教学试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一些在建工程的施工单位而言,由于安全问题,不愿接受学生到施工现场学生,因此,目前进行现场教学对象主要是已投入施工的工程,比如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对于现场教学要进行很好的组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如下几点。

(1)教师应事先确定教学的实际工程,弄清该工程的构造特点,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

(2)将学生分组,每小组5-7个人。

(3)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以至于使学生不至于走马观花。甚至无所事事,比如要求学生带好小图版、笔记本、卷尺等用具,对实际工程构件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制在图板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建筑工程构造做饭建立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相关构件含义的理解。还能将建筑工程制图方面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方面的能力。

2.基于工程实践案例教学

在学习完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以及建筑结构课程后,为了学习能够系统的接触工程中的图纸,安排了一周建筑识图实训课程。实训时间的安排:我们的建筑识图实训周安排在三年级开学初,恰好在学生学习完基本专业知识之后,走入岗位之前,为以后顶岗实训和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实训周的任务:让学生读懂一套来自实际工程的建筑工程施工图实例,精选施工图纸很重要,图纸的内容不易过难,由于学校是新建的学校,考虑到学生可以与实际相结合,选用的图纸基本是学校工程的图纸。实训的组织方式与内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4-7人,一套实际工程图纸,分组进行讨论,一起进行解决问题。实训最后进行考核。考核先进行笔试,然后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口头答辩。

3.结论

第8篇: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建环专业,独立学院专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一、独立学院的特点

独立学院一般在管理上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有独立的校园和办学设施。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通常是由该独立院校自行签发,与所属的大学关系不大。所以,普通独立学院与传统的本科院校所培养学生的目标略有所不同。传统本科院校一般只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普通独立学院,既注重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培养面向科研岗位和基层职业岗位的科研型、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全职型人才。比较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于独立学院来讲,就业率是学校的生命线,高校招生计划基本上与就业率挂钩,所以设置就业率高的专业非常重要。2013年6月9日上午,麦可思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暨研讨会”。在《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供的就业率排行榜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排名高居第七名。所以在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建设之初就设置了该专业。

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猛发展的基础建设事业对高层次的暖通空调设计与运行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因而开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从建国初期的八所已发展到一百多所。

建筑业是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建筑生产的集约化进程,对建筑业的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生态小区等概念的提出,说明了一个良好建筑环境的创建,越来越需要综合知识和能力。这表明除掌握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气象学、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光学、声学等。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建筑类的学科活动越来越频繁地活跃于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带,专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正日益明显,一些科学技术概念的提出和设计思想的产生,常常得益于其他学科的进展与启迪,常常出现在边缘交叉学科群集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正是在边缘交叉区设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也正在边缘交叉区得以迅速扩大。作为新设专业学科,它一成立,就涉及到了当代建筑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许多新概念、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要求。

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致力于建设现代航空都市。以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培育出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打造这样一个航空大都市必然需要大量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

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这都需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技术人员与建筑设计师进行良好配合,以对建筑结构和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可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这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都亟需对建环专业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基础;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和合作的初步能力。

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授课模式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室、网络信息中心等先进设备开展教学。在网络信息中心或实训基地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习,学练并重。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坚持暖通空调与制冷并重

本专业自办学之初即采用暖通空调与制冷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以暖通空调为主、结合制冷的主干课程模式,形成了暖通空调与制冷相结合的学科特色。

(3)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合理

专业建设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融入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特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参加工作进入社会适应速度快、工作能力强。此外,进入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继续深造的学生则以厚实的理论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其他院校的认可和好评。

(4)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南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诸多部级和省级重要竞赛中摘金夺银。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参与教师的设计研发工作,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教师中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同时在学生中也创造了一种“比、赶、超、学”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5)加强校企联合,服务地方经济

本专业积极与省内建筑企业、设计院等保持良好关系,就业渠道通畅。本专业与核工业第五设计院第六设计所、河南朝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等企业与学院广泛发展协作关系,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鼓励老师积极申报校企合作项目,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院土建类的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造价等)集中于建筑工程系,形成了土建专业集群。便于各个专业资源共享,如师资、实验室、实践基地,便于教师共同做科研、教研,便于相近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便于发挥集群优势。土建专业集群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平台。

目前已建成建筑环境基础实验室和建筑环境专业实验室2个实验室,共有价值50万元的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要求。

1)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始终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特色。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新模式,积极与核工业第五设计院第六设计所、河南朝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本专业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南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诸多部级和省级重要竞赛中摘金夺银。

3)考研成绩硕果累累

目前,本专业已有50名学生考取研究生,他们分别被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西华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长安大学、云南师范学院、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高校录取。

参考文献

1、许为民,《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李锐,郝学军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10月

第9篇:建筑基本常识范文

摘要:建筑物理作为一门技术性基础课程,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出建筑物理教学应结合高职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很好地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等相关课程相融合,实现建筑物理“实用化”教学。关键词:建筑物理; 高职; 应用化; 建筑设计技术; 建筑装饰技术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23021 概述建筑物理是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和建筑装饰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它主要研究建筑的保温、隔热、防潮、天然采光、人工照明以及建筑的噪声控制、厅堂音质设计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环境变化逐渐被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时候,建筑物理环境控制在建筑中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还没有开设建筑物理课程,即使开设该课程的,其教学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作为高职院校此两专业的毕业生,日后可以成为二级注册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从事大量的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因而掌握并运用建筑物理知识非常必要。但目前的现状是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普遍忽视运用或不知怎样有效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这些都促使我们反思现今的建筑物理教学,而怎样才能将更多实用性的知识传输给学生也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的。基于此,我们在讲授建筑物理时,重点结合了高职院校专业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将更多的知识讲解都切实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是实际工作中用得着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不让学生觉得本课程晦涩、枯燥、难以接受,与主干课程的结合也不够紧密,或者说认为学不学这些知识无所谓,实用性不强。我们希望学生――未来的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能把建筑物的物理环境有机地融会贯通于建筑设计中,认为是建筑设计不可忽视的、有时还是很重要的因素。2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革新

高职建筑类专业开设的建筑物理课程,基本上都安排了50学时左右;原先选用与本科院校一样的教材,有四校合编的全国统编《建筑物理》、柳孝图编的《建筑物理》,以及自编的教材、讲义和一些建筑热工、光学、声学的单行本教材等,后逐渐有了适合于高职建筑设计与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教材,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物理》等。 在这些教材讲义的基础上,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作了大胆的整合和革新,使其更加突出“实用性”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符合高职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 本着高职教育实用、够用的原则,同时又受到学时的限制,我们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如建筑热工学篇,只讲授一维稳定传热的知识,而将周期性传热省略。对装饰专业讲授时将规划设计方面知识省略,在保温、隔热等方面着重装饰方面的处理原理和方法。在厅堂音质设计弱化设计和计算,而着重原理方法的理解掌握,便于今后工作中与其他专业的沟通配合。在教材中多举一些环境问题的实例,并强调它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处理解决。(2)与时俱进,更新教材知识。教材毕竟是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重新修定一次;而由于各种材料、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其往往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而要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入新的内容。如吸声材料部分,在教材中,更多的是对传统材料如玻璃棉、穿孔板等的介绍,而实际工程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被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大量新材料、新技术的介绍,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材料市场等渠道收集整理。对照明灯具的讲解亦是如此,我们补充了目前发展迅速的光效高,光色好的绿色新型光源LED灯,装饰效果好、使用普遍的光纤照明等知识,同时介绍很多具体实例,并让学生尽可能看到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3)以实用性为原则,提高知识的可操作性。〖JP+2〗有许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的内容,我们做了精减或调整。如窗户的保温构造做法,课程着重在教会学生如何选用保温节能窗。隔热计算和采光计算很繁杂,但这是建筑热工规范和采光标准要求的内容,应该让学生了解它,对装饰专业采光计算部分则省略不讲。照明计算中“利用系数法”很复杂,但较精确,我们着重从方法上让学生了解,而实际作业中的计算则采用较为简单的单位容量法或灯数概算法。噪声控制中从城市规划、住宅小区规划方面的处理措施对于装饰专业我们只作简单介绍,但对室内如何进行噪声控制的方法、原理则讲解非常详尽具体。3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实践3.1 突出实用性,提升学习兴趣对于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或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职业技能,是为未来职业生涯做知识贮备。尽管每年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对建筑物理有极大的兴趣,出于爱好努力学习,但毕竟是少数,因为这门课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更多地会偏重于理论而不是技能。学生总是会问学习这部分知识是为什么,用在哪里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突出实用性原则,使学生切实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是用于解决何种问题,并与个人的职业前途息息相关。我国已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和室内设计师考试制度,大多数高职建筑设计技术和建筑装饰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要面临这类执业资格考试。建筑物理也是考试内容之一。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积极性普遍提高。另外,讲课中时时处处要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或举一些生活中能接触到能理解的实例,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点不是十分抽象,并且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或能力的提升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例如,对厅堂音质设计中的第一参量――混响时间的讲解中,除了讲授概念、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外,更强调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在将来进行剧院、音乐厅等的设计时,这方面主要的工作是与声学设计人员等的配合,特别是建筑师,作为一个项目的总负责、总协调人,应该对各工种有大概的了解,才不会发生相互矛盾、交叉等情况。对于装饰设计,一般都是在土建已完成的情况下开始工作,因此厅堂形状、尺寸已定,他们工作的重点在装饰方案的确定、装饰材料和构造方案的选择,当然同样也需要与声学设计人员、电气设计等其他工种人员的配合。通过这样的讲解,同学们明白了自己的作用和位置,学习起来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了。3.2 加强与相关课程的融合主要应强化建筑物理与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构造和装饰构造等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从学科共性中寻找灵感,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解决许多问题方法上的共性,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如在讲到建筑护构件的保温隔热时,可以与构造知识相结合,包括平屋面的保温隔热;坡屋顶建筑顶层利用时如何作隔热处理,吊顶构造时可以在屋顶内侧加一层铝箔,既经济效果又好,而且不占用空间,可谓一举多得;如何做通风屋顶,其通风隔热的原理在建筑物理中又分析的很明白;等等。这样一来,许多知识就互通了,也更好理解了,自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组织学生旁听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答辩,看他们的毕业作品,了解毕业设计图纸的内容和深度,让学生明白自身毕业时须进行哪些知识的储备;再有,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体育馆、报告厅、多功能厅等,把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和资料复印一部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对照实物去理解,将书本上的声学、光学等知识与建筑实物相结合,所有这些,都使得学生明白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往往是艺术与技术很好的结合,而且所学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

3.3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综合能力建筑物理实验是建筑物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验证基本理论,对建筑物理环境问题产生直观感受;可以直观地分析环境中的问题并想出解决办法,从而增强环境意识;也可以培养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通过实验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 建筑物理知识的兴趣。因此,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应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建筑物理教学实验的设备非常昂贵,配备齐全很难,且闲置率较高,所以用教学演示代替尚不具备条件的实验是一个两全的选择。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及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介绍有关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步骤,展示设计实例,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另一方面,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离开演示,有些内容几乎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光环境设计和厅堂音质设计尤其明显。3.4 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1)增加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直观演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被应用到工程中,教学中要及时引入。只有学生亲眼看到新材料、新技术的演示,才可以从内心接纳、相信,并有意识地加以应用,而非仅是纸上谈兵。(2)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这是一种以实例为主,通过对具体工程项目的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案例学原理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维,从中学到知识。对于建筑物理这样界于理论和工程应用之间的课程,是非常适合的,并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有帮助的。(3)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将课程知识点制作成融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这不仅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可及时关注到新工艺、新标准的使用,密切结合工程实践,进一步达到实用的教学目的。4 结语总之,建筑要实现可持续化、绿色化、生态化,建筑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对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来讲,坚持“实用性”的原则是必须的,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创新,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形式,注重技能、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修养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使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参考文献[1]教育部人事司组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2]李必瑜,周铁军,刘建荣,等.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1996,(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