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艺术教育就业精选(九篇)

艺术教育就业

第1篇: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艺术生;创业教育

一、艺术生的就业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艺术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空前发展,艺术类专业办学单位种类繁多,艺术类考生数量也逐年递增。而市场需求发展缓慢,滞后于各类院校艺术生扩招的速度,导致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应届艺术类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艺术生来说,尤其是传统的美术类、音乐类人才’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饱和,就业压力增大。前几年开始的艺术类招生热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开始显现,而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2.艺术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艺术生的就业观念滞后。第一,依靠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安排工作,不参与择业竞争。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的效果显著,对个人的发展无益,一旦社会关系淡漠就会面临失业的危机。第二,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迷惘、胆怯,对“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理解不深刻;择业期望过高,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对工作地域、职位、待遇等的要求较高,对自身的实力有虚高估计,不能综合考虑国内当前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等客观现实,最终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第三,就业观念偏激也是就业观念滞后的表现。非国家机关、事业机关、国有企业岗位不去,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就业则以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之名而不予考虑。第四,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不愿冒创业的风险,没有创业的主动性和心理准备。

(2)艺术生素质发展不均衡。一是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突出。二是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考虑问题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三是重视自我,集体观念、道德修养有待加强。四是崇尚自由,生活作风散漫。五是政治思想意识薄弱。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观念偏误。将就业指导等同于找工作指导,将就业指导等同于一?欠l性就业安置,忽略了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心态和原则的指导。第二,工作人员数量、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有限,且忙于与就业工作相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问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第三,对象狭窄,内容层次不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只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忽视非毕业班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同时,缺乏符合专业特点、自身人格特质和市场需要的综合测评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第四,缺少个体关注。高校就业指导只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向学生灌输就业知识,无法满足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咨询等个体化要求。

(4)艺术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目前在就业市场中,一些不公平、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对艺术生的择业、就业造成了多方面损害。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大大削弱了艺术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就业弱势群体。同时,艺术生就业市场必需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与艺术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二、创意、创新、创业与就业

1.创意、创新与创业

创意是在以往经历过的一切事物之间进行连接或合并产生的新构思、新观念。建立新关系是创意的本质。创意的四个特征包括突破性、突发性、自由性和不成熟性。创意是一种突变式的思维飞跃,具有突变性;创意的不可预期、天马行空、突如其来,具有突发性;创意是信息的整合,信息来自于多方面、多渠道,具有自由性;创新是相对的、不明确的,需要进一步思考、验证,具有不成熟性;创意是创新的起点;创意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狭义的创新是指整个社会中新的、有价值的、首创的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理由充足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广义的创新是指对个人来讲产生的想法或完成的实践较以往相比具有创造性、突破性且理由充分。创新具有三个特征:是创造性,是指第一个揭示了某个领域的规律,发明某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引领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或是相对自身以往的第一次突破;二是突破性,是指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三是理由充分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依据之上,具有充足的理由,绝非凭空捏造、胡思乱想。

创业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运用组织力量去寻求机遇,去创造价值和谋求发展,并通过创新来满足愿望和需求。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定的经济实力、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管理能力、沟通意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

创意是创新的来源,创新是创业的灵魂。人人皆有创意,但非人人能够科学把握。创意是“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灵光,用创新的思维、创业的形式赋予其“有形的翅膀”。创业是基于创新的水到渠成之果,没有创新点的创业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仅有创意、创新没有创业也会削弱创新的价值。

2.就业是艺术创意、创新、创业的指引

就业是艺术创意、创新和创业的指引。我国人力资本雄厚,合理训练、配置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艺术生的教育更贴近市场的实际需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致使职业的分类更加细化,功能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势必与市场的需求渐行渐远,跟踪时尚前沿更是艺术生培养的要点。因此,高校有必要评估相关就业市场的变化,适当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帮助艺术生了解职场,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后迅速进入职业角色。

3.艺术创意、创新、创业为就业提供机会

总数的不断增加、经济危机的持续,使艺术生的就业更加难上加难。引导艺术生有意识地激发创意、不断创新,以创业带就业,是解决艺术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创意产业是增长快,附加值高,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朝阳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发展艺术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的角度推动艺术生就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以创意、创新和创业带动艺术生就业,是一项可行可为的蓬勃事业。只要政府、高校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加以扶持,增加艺术生就业的机会,相信这个群体一定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和创业教育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自主创业作为新世纪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要由传统的单纯就业到现在的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这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加强创业教育为出发点,对艺术生的自主创业大力引导和扶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有针对性地抓好艺术生的创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成为艺术院系的工作重点。

目前,艺术生在创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创业认识的模糊。艺术生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简单重复的接单创业”方式上,在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后要聚焦于技术含量高、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项目上。二是自身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创业心理准备不足,创业知识和能力欠缺、过度追求个人价值方面。三是创业环境还需完善。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和高校引导教育不足两方面。从提高艺术生的创意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人手是解决艺术生就业难问题的不二法宝。

创意、创新是艺术的本质表达。创意、创新与创业一以贯之,密不可分。以创意、创新催动创业,创业反哺创意、创新,形成艺术生培育、就业的良胜循环。进行创业速成培训,盲目鼓动艺术生,好比无本之木,必将举步维艰。

1.树立创意、创新的理想信念,形成统一价值观念

创意教育是艺术生创新、创业的钥匙。艺术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创意的支撑。创意、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艺术生学习激发创意的方法,增强创意、创新动机。

(1)教育行政和高校有关部门要树立创意、创新的新观念。根据就业市场要求指导艺术生创意、创新必须坚持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为此,教育行政和高校有关部门要重视调查研究,切实有效地把握艺术生就业市场的要求和动向,做出准确的判断,建立适合当前就业趋势的新思想、新理念。同时,对艺术生的培养体系和教育环节做适当的调整,既要紧贴“新思想、新理念”,又要适度,做到理性扬弃。

(2)促使艺术教师树立创意、创新理想信念。艺术生创意、创新教育的直接操作者是专业教师。促使艺术教师树立创意、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保证“一通道,两畅通”。艺术教师必须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有关规章制度保持一致,全面落实艺术生创意、创新的教学任务,要积极参与到创意、创新教学改革中来,及时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反馈,将创意、创新教育中好的经验加以总结、分享,尽陕调整不足之处,形成“一通道,两畅通”的创意、创新教育回路。同时,艺术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观念,优化自身整体素质,紧跟艺术潮流,配合艺术生创意、创新教育要求完成角色转化,由单一的知识占有者、传授者转向艺术教育规律的探索者、教育模式的创新者,从而由知识型、传授型教师转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3)引导艺术生树立创意、创新理想信念。艺术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意、创新教育的对象。基于就业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教育是否有效果,关键看艺术生的成长、成绩和成果。在落实创意、创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艺术院系教师必须帮助艺术生树立创意、创新的观念,提升他们创新创意的动机,提高创意、创新的信心,为艺术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工作的展开。

2.开展艺术创新、创业实践

实践是提炼创意的唯一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没有实践操作的训练等于纸上谈兵。实践环节是开展艺术创意、创新和创业活动的重中之重。

(1)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建设。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实验实训资源,开发顺应时代要求、适应技术发展的创新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课程使艺术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创造力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启迪自身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自身创新精神,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升华自身创新人格。同时,努力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可分为包含专业特色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和包含课程模块的柔性方向课,狠抓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训练。

(2)积累创新素材,将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位艺术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寻求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结合的长效机制、完善激励评价和培训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等方面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创新思路,使艺术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3)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习和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注重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广泛性,推动学风建设,反哺创意、创新教育。

(4)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艺术创新和社会需求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除校就业指导中心外,专业教师也应承担部分必要的艺术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使艺术生的职业定位既具普遍性,又重个体性。推进“就业反哺教学,教学支持就业”的就业工作理念,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院系创新工作的新载体,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早启动、早主动、早就业的良好局面。

(5)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发挥榜样效应。注重树立榜样,挖掘先进典型,开展模范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充分利用学生之间互动、交流通道,以老生带新生,先进带后进,分享成功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充分投入到创意、创新和创业中来。

3.建构创新平台,做好创业孵化工作

创意环境对创意、创业的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促进艺术生的创意、创新,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几率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意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有利于艺术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激发灵动创意的氛围,使更多的艺术生加入到创意、创新中来。

(1)政策扶持。根据艺术生积累、初创、发展、扩大四个创新、创业阶段的不同需求,艺术生创意、创新平台可以分级管理,将艺术生创业区域规划为工作室运作区、创业起步孵化区、发展出壳培育区和扩大自由发展区,形成创意、创新指导、创业催化的一条龙孵化平台,为不同艺术专业、不同层次阶段的艺术生提供创新、创业保障。

第2篇: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艺术教育的复杂性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的艺术教育实际上被艺术学科教育取代了,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总是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甘愿把自己办成二流的音乐学院或美术学院;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校也大力开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尽量把专业成绩稍差一些的考生留在本院,而考生和家长们也宁愿如此,即在专业艺术院校就读“二流”的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也都自然地接受了这个现状,于是,艺术教育专业的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学用脱节日益加深。

 

艺术教育的复杂性还在于,艺术教育本身的双重含义也增加了高校乃至中小学贯彻执行艺术教育的困难:首先,艺术教育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的总称;其次,艺术教育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综合为一体的教育。艺术教育的双重含义致使人们使用这个称谓时内涵有时是不确定的。

 

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在艺术教育上的思想混乱,使艺术教育重归教育本位,是可喜之事;但是,由于思维定式和积重难返的因素,艺术教育或许让人们有些不知所措,而滑人形式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窠臼。

 

一、艺术教育是为艺术而教育还是为教育而艺术

 

关于艺术教育为什么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问题,新时期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持续不断,不过一直没有形成共识。说到底艺术教育是为艺术的教育还是为教育的教育这个本质问题没有解决,人们期待一个明确的回答。可喜的是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终于给出了答案,即艺术教育就是教育,就是为教育的艺术教育。既然有了这个答案,艺术教育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属于教育本质论问题,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尽一致。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是,“教育”作为一个词或者一个概念使用还是比较少见的,更多的时候“教”与“育”是分开使用的,如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通过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和身体力行,让受教育者上行下效地模仿,使其养成良好的善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不同于中国,西方的“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导而出”,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发出来成为现实。中西教育观念上的区别导致教育方法上的差异,但是中西教育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维与行为能力有所提高,成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经过以上的理论约定,再来看艺术教育就比较清楚了:艺术教育实乃教育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以艺术的方式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这个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几乎困扰了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的全部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把艺术教育混同于艺术学科教育。所谓“艺术学科教育”也就是专门艺术院校的音乐表演、作曲、绘画、雕塑、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教育,是专门的艺术理论、知识、技术的学习与训练的教育。专业学科教育旨在培养专业性的艺术家,意即为艺术的教育。而艺术教育专业则是以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为主的艺术教师教育。二者混同的结果是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艺术水平远远达不到艺术学科教育的要求;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艺术教师的培养与训练,艺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又难以适应中小学等艺术课堂教学的要求。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用脱节,使得许多中小学艺术教师主观上缺乏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自信和热情,客观上缺乏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三十多年来,尽管国家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投人较大,但是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与人们的期待差距依然较大,甚至很多地区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喜欢画画却不喜欢上美术课”的现象,所有这些,与艺术教师水平不高和能力不足不无关系。

 

其二,把艺术教育和艺术家梦想不切实际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众人追捧的艺术家是很多人心里的梦想,但是,通过艺术教育成就艺术家的机率却低得趋向于零。艺术教育为鼓励学生成才,常把一些名人励志的格言当作“教育万能”的依据,以为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就一定可以取得预期的成就。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驱使下,许多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把很大一部分学习时间和精力用以学习和训练根本无法企及的技术上。脱离实际的过度教育与过度训练不仅空耗了学习资源,而且让很多毕业生长期陷于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又无法实现艺术家美梦的尴尬与苦闷之中。

 

其三,艺术教育的功利化。把艺术教育和艺术家梦想不切实际地联系在一起不仅让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深受其苦,而且也把艺术教育推向了功利化的深渊。社会上少数成功艺术家和艺术教师的较高收入吸引众多的考生和家长对艺术教育及艺术教育专业趋之若鹜;高考艺术特长生的加分和艺术类考生文化课降低百分之四十录取分数线的高考制度,也使得艺术教育专业成为众多文化课成绩较差考生的避风港。艺术教育的过度功利化使得艺术教育专业生源质量持续下降,而生源质量下降又直接影响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和提升。

 

二、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艺术教育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而不再属于艺术类专业,这同时意味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是为教育的教育而不再是为艺术的教育。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科门类转移主要是因为普通中小学等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转变,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不再是为了学习某艺术技能的学科本位教育,而是“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前言》2011年版)。既然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是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虽必然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实践能力以及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主要还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鲜活的艺术实践活动了解艺术的思维方式、感受艺术的情感表达、体验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养成良好的情操和人格。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确立和《艺术课程标准》的推行,倒逼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催生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的问世。在“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出现之前,我国高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普遍采取的是按专业方向设置的艺术分科教学,以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为例,其专业名称是即音乐学(教师教育)。三十年来,这种按照专业方向设置的艺术分科教学虽然为中小学培养了大批艺术教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人才,促进了我国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其弊端也日益显现。艺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中小学艺术教学需要的“学用脱节”问题,和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长期上不去的问题也都逐渐归集到高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滞后及改革乏力上。为什么高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长期改革收效甚微呢?“向音乐学院看齐”、“向美术学院看齐”、“向舞蹈学院看齐”应是症结所在。艺术教育专业向专业艺术学院看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们总觉得自己孩子是艺术天才、孩子们的艺术家梦想、教师们对“教育万能”的迷信,共同推进艺术教育专业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尽管成功的希望接近于零,可是当事者总相信奇迹总会在自己身上发生,难以接受自己其实就是普通者事实。或许划归教育学学科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普遍开办之日,就是分科艺术教育的梦醒之时。

 

第二,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铲除了学科本位艺术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专多能”或者“多能一专”是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试图走出学科本位藩篱的宣言,然而只要“一专”的存在,就难以解除施加在分科艺术教育专业身上的魔咒。然而,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的设置,终于使“一专”失去了施展空间,只有“多能”才能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需要,这终将成为必然。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将艺术教育专业划归教育学学科门类之举,以醍醐灌顶的方式让人们顿悟,以庖丁解牛的方式解开了分科艺术教育专业身上的伽锁。

 

三、分科式艺术教育与综合式艺术教育

 

普通学校的分科艺术教育指的是以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代表的普通中小学“音乐”、“美术”等课程教育,普通学校的综合艺术教育指的是以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南的普通中小学综合型的“艺术”课程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普通中小学采用的是分科艺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只在部分省市试验性地推进。虽然综合艺术教育推进还比较缓慢,但以综合艺术教育取代分科艺术教育是必然趋势,其缘由不少专家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此间不再赘述,从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亦可洞察这种发展趋势的必然性:新世纪以来,艺术逐渐超越了娱乐、欣赏、教育的传统层面,跃升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世界、融入世界的行为方式,艺术的多样性、综合性正好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中小学分科艺术教育只有音乐和美术纳人了课程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都被拒之门外了;但是如若把这些艺术形式都相应地开设为课程,却又没有足够的教学课时,所以综合型艺术教育课程取代分科型艺术教育是历史的必然,从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的思路来看,也包涵对这个发展趋势的认同。

 

制约中小学综合艺术课程教育长足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为艺术而教育的思维定式一时难以突破。分科艺术教育的思想*础是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合格人才的学科本位教育,后来虽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共同扭转下有所改观,但是学科本位教育的思维定式没有根本改变,持这种观点的人总是以为音乐与美术的课程教学已经难以达到应有的艺术要求了,再增加其他艺术的学习,学生是没办法学会这些艺术的。

 

第二,大量的综合型艺术课程教师的培养一时难以做到。目前,高校艺术的教师教育专业都是按照音乐、美术、舞蹈等分科开设的,只有少数高校试验性地开办了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专业,虽然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在个别高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大面积的综合性艺术课程教师的培养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

 

解决第一个制约因素的办法就是要解放思想,要从艺术学科本位教学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树立中小学艺术课程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某艺术技能,而是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培养艺术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必计较学生学会了多少具体的艺术技能,而要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体验艺术的魅力和艺术的美。

 

第二个制约因素与第一个因素是连接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教师的培养同样受学科本位教育的影响,也许人们会说,就当前生源整体状况而言,音乐、美术、舞蹈等单科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尚难达到预期水准,如若把多种艺术整合为一体要求学生都学会,几乎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个制约因素关键在于有必要通过诸如《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之类具有法规意义的教学文件,提出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和中小学艺术课程在艺术技能上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这个标准对于习惯于学科本位教学思维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四、综合性艺术教育必须设定艺术技能的最低标准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虽打破了阻碍分科艺术教育专业改革与创新的坚冰,但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何时能全面推广?新生的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到底能走多远?

 

就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而言,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还不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尚方宝剑,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划归教育学学科门类后的“艺术教育”应该就是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专业,但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教师教育专业也可以作为划归教育学学科门类后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方向,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还可以是综合性艺术教师教育和分科式艺术教师教育两种专业体制并行的专业,这个专业即可以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也可以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为保证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和髙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健康有序地推进,中小学的艺术课必须设定所涉及的具体艺术品种,特别是每个艺术品种必须设定具体的技能要求,作为课程最低标准的组成部分。但是教育部2011年版的《艺术课程标准》只有定性式的描述,却没有定量的规定。

 

同理,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也应设定所涉及的具体艺术品种,该专业的标志就是培养多能综合的学生,如杭州师范大学开设的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就提出“多才多艺,先博后渊”的专业特色建设。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究竟需要多少“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五艺”的明确要求。但是,一个四年制的本科生需要同时具备“五艺”的能力,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多年来,分科制的各类艺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经验似乎说“不”,因为这些专业“一艺”的实现尚且吃力,苟言“五艺”,岂非痴人说梦?何况“艺无止境”已经说明“一艺”的习得绝非易事,一个习艺者通常总是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无法逾越的最后一步上。而相对艺术教师教育专业来说,既然明知“艺无止境”何不适可而止呢?在“一艺”的“适可”之处止之,然后二艺、三艺,四年之内“五艺”亦可成也,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学习一种艺术的“适可”之处而已。《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虽然没有给出“五艺”的具体标准,但只要用心研读,还是可以从中归纳出基本的标准或要求的,这些要求反馈到高校综合式艺术教育专业,就可以制定出“五艺”的各项最低艺术技能标准了。一言以蔽之,即使从零开始,经过半年一年乃至二年的学习,就可以达到一种艺术的技能要求标准。何况在具体的教学中“五艺”是并进教学的,每一艺至少有两年以上的学习时间,所以,四年中习得“五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从部分高校已经培养的几届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办学成果来看,实现“五艺”的可能性是完全现实的。

 

另外,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的推进、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的开设,对中小学分科式的音乐、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对高校分科式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专业的创新发展给予颠覆性的影响。中小学音乐、美术课程在淡化学科本位教学的同时,自然引进了多学科综合的因素;而高校分科式音乐、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也需要制定相应的“一艺”最低技能标准。要果断地终止无谓而且无休止的“一专”与“多能”关系的争论,进而保证“多能”目标的实现。

第3篇: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关键词]艺术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海(1976- ),男,河南安阳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工笔重彩画。(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43-02

高校的艺术类课程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和平台。课程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基本元素,一切艺术教育必须充分落实到课程上才具有价值和意义,离开了课程,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载体,高校的艺术教育改革其本质上是围绕着课程来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艺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是依据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艺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并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并通过艺术课程来实现和完成。

一、强化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通识教育课程泛指一切以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课程。“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课程三大部分,由于各个高校的主导思想、办学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上和课程设计上也存在着众多的不同。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为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名称也不统一。必修课程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这类课程有一定的学分和学时要求。选修课程是素质拓展课程,在学分和学时上的灵活性较大。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和艺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必须顺应未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1.重塑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由于功利化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很多高校受制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在艺术专业通识课程上的认识存在众多的误区,仍然是从艺术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问题。有些人认为通识教育不重要,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职业教育更重要;有些人认为,通识教育是学生自身的问题,高校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艺术职业教育,高校是培养面向市场和社会的艺术人才,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些高校认为,通识教育很重要,但是一旦落实到实践就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分配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经费难以到位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大学普遍没有立足于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而专门设计公共必修课,也没有把公共必修课看作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而是把通识教育的重任交给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因此,要推动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理念和目标上重新认识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理念主要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艺术专业人才。“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褊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在培养目标上,应破除那种认为通识教育是为艺术专业教育服务的思想和认识,不可否认的是通识教育的确有服务艺术专业教育的一面,但并不是通识教育发展的全部目的,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结合起来,用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统领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人。“大学教育必须出于知识教育之外,入于知识教育之中,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

2.科学设置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模式主要是指高校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安排和组织形式,通俗地讲,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和艺术专业教育的关系,开设的课程,必修和选修,学分多少等所组成的一个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系统。当前,国内外的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模式主要有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名著课程型、自由选修型四个等类型。无论是哪一种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中既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应有学习某些课程的重要义务和责任,尤其在我国,政治思想课程的学习就是学生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方面学生必须接受。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模式主要是分布必修型。在这种课程模式中,“明确规定必修领域和课程门类或最低学分,课程多为各单位开设的入门课程,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该模式易于管理,对学校的实施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是美国和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在我国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往往是从艺术专业通识教育本身来思考问题,并没有把通识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思考问题,通识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的内容相分离,不利于学生更好地从艺术专业的背景下来思考通识教育的问题。例如,在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中,所开设的课程往往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内,有人文社科背景的艺术专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那些没有人文社科背景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学习效果。这除了艺术专业课程本身、师资队伍等条件的限制,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任课老师往往没有把通识教育和艺术专业相结合。例如,教自然和工学的教师,往往是从自然和工学学科本身出发来讲授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如果教师能够把自然和工学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土木工程设计等与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教哲学的教师如果能够从艺术专业发展史的角度来揭示自然界中存在的哲学问题,相信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推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除了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分学时等方面努力外,最主要的就是要把通识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推动艺术专业教育的学习。

二、改革艺术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艺术专业教育是与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艺术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艺术学科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使人成为艺术学科的专家,进而能够有效地解决该艺术学科领域的相关问题,它的核心在于培养专门艺术专业人才。艺术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在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方面的高深性,不像艺术专业通识教育那样具有广博性。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于工业革命发展对大学的影响。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往往是由艺术专业基础课、艺术专业方向课所组成,“科学技术科目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使得注重理智发展和个人完善与修养的自由教育传统面临来自专业教育的严峻挑战。专业教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主流”。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艺术专业基础课程和艺术专业方向课程以及为艺术专业课程所服务的实践和实验课程。推动艺术专业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要面对现代艺术学科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艺术专业课程内容,重在强化艺术课程基础知识学习和艺术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1.推动艺术专业课程的不断整合。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使艺术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学科的综合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分化得更为精细,另一方面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了高度的综合,形成了当代自然科学整体化的重要特色。”顺应这种学科综合化和整体化、高度分化的发展趋势,大部分高校都把提升艺术学科的综合化水平作为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的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综合化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但由于受到传统艺术理念和艺术专业化教学的影响,这种艺术专业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一是综合化将会打破传统的以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为界限的机构设置,给现存的艺术院系管理和教研室工作带来了不便。二是由于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政府的科研工作体制都是以学科和专业为主来进行的,还没有从管理体制上给艺术学科综合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尤其是高校的艺术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还是以教师个人为主体的模式,还没有形成跨艺术学科的、综合化的艺术学科团队,这就在利益分配、权责关系、行政隶属等方面存在种种矛盾。从而影响了艺术学科综合化的发展,也影响了艺术专业发展的综合化。因此,要推动艺术学科专业的综合化水平,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打破艺术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改革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艺术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和条件,才能推动艺术专业课程的不断整合,提升艺术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水平。

2.强化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在推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振兴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和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素质缺乏,实践能力短板等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原有的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是在校期间要接受艺术专业实践和艺术专业实验课程的锻炼,这是提升艺术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重要基础。社会的进步要求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重视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实施的卓越人才计划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重要要求,这就反映出,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想提升艺术创新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充分重视艺术实践和艺术实验的教学环节。学生要在四年的学习中至少有一年时间是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并要求高校和实践基地联合建立实践培养基地,制订校内外实践学习的课程计划并付诸实施。这种举措在我国过去的高校学习中是不多见的,这也表明,国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和要求。推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把实践课程单独独立,成为与理论课程同样重要的课程体系,单独编排、单独实施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从体制上彻底解决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弊端,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和倾向。此外,要对实践环节和课程体系提出学分和学时的要求,改革实践环节的考试方式,实践环节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实验能力,这也是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

[2]孟永红.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6(9).

[3]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大学:学术版 ,2011(5).

[4]鄢彬华.通识教育的内涵辨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6).

[5]杨洲.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及方略[J].科技信息,2011(12).

[6]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

[7]王栾井.学科群:学科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1997(1).

第4篇: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专业结构和发展已日趋完善,综合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以及当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艺术教育学科的结构与布局,突出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对于从事艺术课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门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与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遵从艺术教育特有的普及性特质,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文艺审美观点、审美鉴赏力和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并具有艺术解读、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艺术教学的能力。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和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模式与方式,形成本科、硕士纵向学科结构体系,骨干专业方向横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尤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展现出不俗的学科特色与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使得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吉林省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还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二、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三、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四、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五、结语

第5篇: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05-02

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制陶历史,而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延续离不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陶瓷教育形式大约有两种:一是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二是学校陶瓷艺术教育①。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高校陶瓷艺术教学模式渐渐产生。

一、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在高等学校系统内进行的有关陶瓷艺术的专业教育活动。

中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起源于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成立,建国以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以徐悲鸿为首的教育先辈们为我国的高等陶瓷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我国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设置了五年制本科陶瓷艺术设计系。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院校本着“科艺办学”的原则,利用本土人文资源和地势资源优势,从社会中大量吸收了一批民间陶瓷艺术大师,他们虽没有较高的文凭和文化基础,却技艺超群,各有特色,这些民间艺术工作者为当时的院校充盈了雄厚的师资。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成立。一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都以教育模式封闭和课程单一的状态缓慢发展着。直到90年代后,全国各大美院以及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了陶瓷艺术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育技法等方面也渐渐得到了开放和提高。

二、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稍有成果,却面临着许多尴尬问题,其背后诸多因素制约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三大功能,即: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这三大功能分析我国的陶瓷教育体制现状还是存在着薄弱环节。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一些新建的陶艺工作室设备严重落后或短缺,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扩招以来,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各院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发展速度不能及时适应需求。产学结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陶瓷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是提高教育品质的必行之路。

我国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陶瓷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现代设计的手段,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艺术修养,使陶瓷艺术普及并应用到各个艺术学科领域。目前各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仍以传授技艺为主,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教育欠缺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学生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临摹借鉴现象普遍,缺乏创作内涵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置: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课程专业课为主,其中文人学科只占8%左右较少的比例。让学生在就读期间掌握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了解当代陶艺风格、流派、材料和未来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陶艺教材: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处在高质量教材少,高质量教材普及不到位的现状。有些院校由于定制教材人员的不专业,不懂,造成为学生定制的教材专业性不强,内容不详细,不深入。

陶瓷教学法:陶艺教学法主要包含理论讲授,技法讲授,教学示范,作业辅导。传统的陶艺教学法以师傅亲传亲授为主,边讲边示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将文字、图例、视频材料等多种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结合教师亲自示范技法,作业点评辅导,使教学过程更丰富化、多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陶瓷教育体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很多院校的陶瓷专业只有一两名在编陶瓷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一些院校新开设的陶瓷专业中教师年龄普遍年轻,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质量也悬殊巨。在这样的对比下,一些起步迟,发展慢,经济水平较低城市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状况令人担忧。

招生与就业:随着中国陶瓷产业市场的发展,陶艺生源不断增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陶艺人才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②。我国招生计划力度不断增大,虽然每年毕业生中不乏佼佼者,但由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局限性,使得每年陶艺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陶艺相关工作的只有10%左右,其余不得不另外改行从事其他艺术相关工作或者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培养陶艺人才的同时,处理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无论高校陶艺教育工作者还是正接受陶艺教育的学生,都应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不仅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更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者。但一味的固守传统,缺乏吸收外来营养,使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进入了瓶颈时期。所以,在基于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结合新科技、新材料、新思想、吸取他国经验,使陶瓷艺术教育发展成为一个更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学科。

其次,推行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实质是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有利条件融入陶艺教育的过程,它有利于减少模式教育带来的同一性,并对当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高校陶瓷艺术本土化高效与充分的利用了本土文化和材料资源,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本地优秀传统艺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

产教结合是高教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教结合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创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处理和谐社交关系。学生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工作,对学生来说不仅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养的,并增加了就业机会,节省了找工作的时间,对企业而言,也大大缩短了招聘人才的和培训人才的时间。这种良性循环对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和增强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作为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骄傲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宝藏,珍惜现有的硕果累累,也憧憬未来高校教育发展之路。只有认清我国现行陶艺教育现状,树立明确目标,立足传统,努力创新,接轨国际,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陶艺与陶艺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齐皓,曹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江苏陶瓷,2007,(4).

第6篇: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论文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向市场;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艺术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各地培养艺术人才,为面向市场服务,为艺术类高等院校输送有备生源的三重任务。面对2l世纪,我们应认清艺术职业教育的现状,明确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探求一条适合21世纪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才。去服务与社会和国家。也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和就业提供了好的方法和措施。

一、树立全新的艺术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面对21世纪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艺术职业教育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以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政府应适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学校有权自设机构、自主聘用教职工、确定教职工津贴和资金分配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还应从基础教育抓起,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创造一定条件和学习机会,为学生的就业开辟更广泛的途径。

就艺术学校自身来说,应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锐意改革,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讲求办学效益,带领全校师生不断前进的领导集体。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还必须突出“特、优、新”的特点。特,即特色专业。学校没有特色专业就没有生命力。优,即优势专业。优势专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新,即新设专业。新设专业是衡量一个学校在办学思路上是否具有预见性的标志。在办学形式上要面向市场,立足特色,灵活方便,做好三个结合:中、高职艺术教育相结合、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正规教学与业余培训相结合。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艺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抓住了师资队伍建设,也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关键。1.观、总体、远近目标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改变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以适应学校发展规模及提高办学质量的需求。2.确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政策,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且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创新教育的关键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变“灌输式”、“填鸭式”旧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新的教学方法。4.建立教师聘任制、岗位工资制、学生选课制等措施,实行教师竞争上岗,激发教师的上进心。5.建立艺术教育科研机构,保证艺术职业教育的科学性。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把教师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理论水平大有裨益。6.本着“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原则,在全国各兄弟艺术学校和表演团体之间实行互聘、互教、互访等形式,组织教职工考察、学习兄弟学校办学的先进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三、实行课程改革,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创造条件

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决定艺术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1.艺术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课程;改变过去专业性太强、太单一的弊端,在中高职艺术教育中增设选修课教育,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2.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与艺术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增设艺术专业以外的课程,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口径,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3.大艺术实践力度。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艺术学校需加大艺术实践力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赛事、文艺演出,使他们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和提高。4.艺术职业学校教材建设上,应体现出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引导学生感知民族文化的精髓,有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是艺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中等艺术学校升格,或在开设大专班,实行“3+2”教学体制,已成为中等艺术学校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这种“升格对于一些办学条件成熟、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备、社会声誉良好的艺术学校来说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中等艺术学校而言,“升格”为艺术职业学院,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中、高职艺术教育并存,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首先要解决中、高职艺术教育衔接不佳的问题。要从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师资力量的衔接三方面着手。

五、试行弹性学制办学方式,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艺术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实行弹性学制办学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小建立实施方案,健全管理制度,对弹性学制的教学计划、学制类型、学籍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2.修改教学计划,重建课程体系。做到“目标明确、学制灵活”,寓统一性与灵活性为一体。3.推行学分制与证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确定学制和学分,与证书教育制相结合,使学生不断学习、不断通过考试积累学分。4.严格施教流程,加强课程的考核,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六、开发招生新形式,使学校在竞争中求发展

近年来高校扩招拉动了普通高中扩招,普通中专学校不再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包分配制度,艺术学校必须开发新的招生形式,在改革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

1.确定宣传主渠道。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确定学校的宣传渠道。

2.与各地建立生源基地,邀请考生和家长来校参观。

3.深入细致地进行社会调研,保证招生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4.重视学生就业和升学,拓宽就业渠道。

5.根据区域间经济差异和自身实际,核算办学成本,适当降低学费,制定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

6.招生专业设置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特”的思想,塑造学校自己的“品牌”专业。

七、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是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推进艺术教育的科技现代化,是摆在艺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具体可以从卜面几点着手:(1)建立现代化办公系统;(2)建立教师课件制作备课系统;(3)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艺术教育中去;(4)建立电子阅览系统。

八、拓宽办学融资渠道。建立教育产业化机制,实现艺术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办学模式

要保持艺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但是,目前大多数的艺术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和辅助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再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完全依赖政府拨款解决办学经费已不可能。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求学校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艺术职业教育产业化机制,实现艺术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办学模式。1、最大限度争取政府投资,减轻学校压力。2、助新的资金和资源整合优势,引进银行资金进行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逐步扩大规模,形成滚动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3、利用政府贴息,银行贷款,实现“银校结合”融资形式,购置教学设备,进行学校基础建设。4、教育层次上,以艺术类中高职教育为轴心,形成高职、中职、小学、幼儿园艺术教育一条龙的多层次艺术教育体系;在办学形式上,引进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实行校园多种管理体制并存的管理模式;在教学结构上,以现代化教学设施、人才资源及专业优势为依托,形成产、教结合的教育产业结构;在教育经费上,形成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机制多元化,逐步建立艺术教育产业运行机制,实现艺术教育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模式。

九、艺术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开展多元型产学合作

第7篇: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需要也越来越高,艺术教育已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指示器,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随着近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也迅速增加,旅游业对选用人才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加强艺术教育是进一步提高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艺术教育在旅游职业院校中的作用

我国自1999年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其中第六条专门谈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艺术教育在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艺术教育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促进的作用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是旅游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国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专业知识是全面发展中的‘智’,科学研究证明,艺术教育具有促进学生智能开发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是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通过对笔者任教的部分学生调查发现,经常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各科成绩良好,这就说明,艺术教育不仅不妨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WwW.133229.coM

1.2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提高的作用

旅游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具有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艺术能够开发学生的右脑,而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以潜移默化的感染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教育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什么都重要[2]。

1.3艺术教育具有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

旅游职业院校进行艺术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全面发展,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特别是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健全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更为旅游职业教育所重视。在对旅游职业院校学生访谈时,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艺术欣赏、参与艺术活动及对艺术技能的基本练习,我们不仅能够掌握艺术课程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逐渐使我们成为内外兼修、人格完善的人”。

2艺术教育在旅游职业院校中的地位

正如人的五个指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简单道理一样,“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这一精辟的论语阐明了艺术教育是学校综合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旅游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旅游业一线从业人员,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德育教给学生以善、智育教给学生以真、美育教给学生以美、体育强健学生的体魄……在旅游职业教育中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课程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也占据着相同重要的地位。

德育与智育课程要将关于人生、世界和各种专业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思维及专业能力以及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社会情感。而美育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仅有艺术美的魅力,还包蕴着作家、艺术家强烈的美感激情,对受教育者有更深的影响,加上艺术教育更便于教师依照德育与智育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能够对德育与智育提供良好的帮助。体育方面,例如学校中受学生喜爱的艺术体操,既是艺术教育,又是体育,它是二者的结合。体育让人健康、强壮,有充沛的体力和坚强的意志,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美的理想,从而对体育获得更深的理解,把它当做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重要途径,自觉地去追求和坚持[1]。

美育的实现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等协同配合,是德育、智育与体育所无法替代的。德育、智育与体育要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也需要适当借助美育的辅助,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课程在旅游职业院校教育中占据着相同重要的地位。

3艺术教育在旅游职业院校中的特殊性

旅游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因其专业方向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有别于一般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又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艺术教育,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旅游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

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学生的选拔通常是考生参加全国高考,通过后参加旅游专业面试,最后两项成绩综合择优录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本科及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职业院校的生源受到很大影响,学生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近年旅游服务业在不断探讨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下降问题。因此,把好招生的“进口关”是提高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培养水平的前提,加强学生入校后的艺术教育,是进一步提高旅游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2旅游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

旅游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院校,又有别于一般的艺术教育。其课程设置围绕专业方向确定,针对具体专业方向的特性决定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旅游职业院校的专业性过强是普遍现象,很多艺术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专业艺术院校课程的复制和压缩。因此,科学的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既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又能体现不同专业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特性,要紧紧围绕旅游职业院校专业方向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这样,才会迎来旅游职业院校教育繁荣的春天。

3.3旅游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专业技能训练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业打下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们大部分的旅游职业院校忽略了对培养对象的素质教育,毕业生离开校园不能马上走上工作岗位,造成旅游服务人员资源的极大浪费。根据调查,人们普遍认为旅游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就业实践等方面较有优势,但在人文素养方面又较欠缺,从根源上解决和提高旅游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就要加强旅游职业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

因此说,艺术教育对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提高、不同专业方向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和其深层素质的开发均有着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晔.高校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31.

[2]王永法.关于职业院校加强艺术教育的思考[j].商情,2009(23):55.

第8篇: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需要也越来越高,艺术教育已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指示器,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随着近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也迅速增加,旅游业对选用人才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加强艺术教育是进一步提高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 艺术教育在旅游职业院校中的作用 

我国自1999年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其中第六条专门谈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艺术教育在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促进的作用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是旅游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国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专业知识是全面发展中的‘智’,科学研究证明,艺术教育具有促进学生智能开发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是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通过对笔者任教的部分学生调查发现,经常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各科成绩良好,这就说明,艺术教育不仅不妨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 

1.2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提高的作用 

旅游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具有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艺术能够开发学生的右脑,而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以潜移默化的感染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教育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什么都重要[2]。 

1.3 艺术教育具有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 

旅游职业院校进行艺术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全面发展,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特别是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健全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更为旅游职业教育所重视。在对旅游职业院校学生访谈时,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艺术欣赏、参与艺术活动及对艺术技能的基本练习,我们不仅能够掌握艺术课程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逐渐使我们成为内外兼修、人格完善的人”。 

 

2 艺术教育在旅游职业院校中的地位 

正如人的五个指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简单道理一样,“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这一精辟的论语阐明了艺术教育是学校综合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旅游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旅游业一线从业人员,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德育教给学生以善、智育教给学生以真、美育教给学生以美、体育强健学生的体魄……在旅游职业教育中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课程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也占据着相同重要的地位。 

德育与智育课程要将关于人生、世界和各种专业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思维及专业能力以及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社会情感。而美育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仅有艺术美的魅力,还包蕴着作家、艺术家强烈的美感激情,对受教育者有更深的影响,加上艺术教育更便于教师依照德育与智育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能够对德育与智育提供良好的帮助。体育方面,例如学校中受学生喜爱的艺术体操,既是艺术教育,又是体育,它是二者的结合。体育让人健康、强壮,有充沛的体力和坚强的意志,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美的理想,从而对体育获得更深的理解,把它当做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重要途径,自觉地去追求和坚持[1]。 

美育的实现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等协同配合,是德育、智育与体育所无法替代的。德育、智育与体育要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也需要适当借助美育的辅助,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课程在旅游职业院校教育中占据着相同重要的地位。 

 

3 艺术教育在旅游职业院校中的特殊性 

旅游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因其专业方向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有别于一般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又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艺术教育,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旅游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 

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学生的选拔通常是考生参加全国高考,通过后参加旅游专业面试,最后两项成绩综合择优录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本科及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职业院校的生源受到很大影响,学生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近年旅游服务业在不断探讨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下降问题。因此,把好招生的“进口关”是提高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培养水平的前提,加强学生入校后的艺术教育,是进一步提高旅游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2 旅游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 

旅游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院校,又有别于一般的艺术教育。其课程设置围绕专业方向确定,针对具体专业方向的特性决定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旅游职业院校的专业性过强是普遍现象,很多艺术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专业艺术院校课程的复制和压缩。因此,科学的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既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又能体现不同专业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特性,要紧紧围绕旅游职业院校专业方向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这样,才会迎来旅游职业院校教育繁荣的春天。 

3.3 旅游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专业技能训练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业打下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们大部分的旅游职业院校忽略了对培养对象的素质教育,毕业生离开校园不能马上走上工作岗位,造成旅游服务人员资源的极大浪费。根据调查,人们普遍认为旅游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就业实践等方面较有优势,但在人文素养方面又较欠缺,从根源上解决和提高旅游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就要加强旅游职业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 

因此说,艺术教育对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提高、不同专业方向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和其深层素质的开发均有着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王晓晔.高校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31. 

[2] 王永法.关于职业院校加强艺术教育的思考[j].商情,2009(23):55. 

第9篇:艺术教育就业范文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持续增加,使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越发严峻,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是当今社会急需有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中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育在某些程度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如何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有更好的发展,是很多高校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价值远景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将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关键字:

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一、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价值远景

创新创业教育和艺术类专业教育两者并不是对立存在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是艺术类专业与时代接轨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要。第一,艺术类专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包括表演类人才、音乐表演类人才、戏剧戏曲类人才、服装设计人才、动漫制作人才以及室内设计人才等,培养的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专业要求其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有较强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设计能力,这就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才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艺术专业本来就是一个走在社会和时代前沿的专业,需要从新奇独特的视角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设计作品的能力。所以艺术专业为了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加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二,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发展质量是中国在未来10年中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的人才就是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就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发展,这就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各个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学科本位论”的教育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的高质量人才。

二、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必须和艺术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相融合。当前阶段中国艺术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艺术人才大都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认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本文对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确定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艺术专业当中,应当充分结合艺术专业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的年级划分不同的教育目标。低年级的艺术学生应重点培养其创新创业观念,激活学生内心压抑的创业意识,;中年级的艺术学生应该结合每个人的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参加模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对其学到的知识和自身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为高年级的艺术学生创建真实的创新创业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创业过程中,体会创业过程的快乐和艰辛。第二,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为艺术人才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要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为学生开展系统的创新创业的教学。首先学校要通过课堂对艺术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创业知识,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或得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除了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之外,学校应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跟当地的适合艺术学生发展的企业合作,让学生将学到的创业知识能及时的运用到实践环节,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第三,建设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是实现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一方面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知名的创业家来到学校为学生进行自身创业经验的分享。这样学校里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自身创业的企业家可以为学生讲解更多的创业过程中真实事例的讲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去其企业内部实习参观的机会,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并且学校也应为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这样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教师才更能体会到创业的魅力,进一步将自己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感受传递给学生。这样不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方面的知识,共同推进学校里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结束语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高校应坚定不移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各大高校应当把握艺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将艺术学生自身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万不可只讲授艺术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又或者是太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专业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育就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这样发掘艺术学生更大的发展潜力,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作者:吕博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惠.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