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艺术设计心理学精选(九篇)

艺术设计心理学

第1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图形设计;视图心理学;教学

1 研究图形语言是表达视图心理学的有效途径

1.1 图形语言的含义

图形语言是“物”“图”演变的过程,是一种国际化语言,它超越了文字语言传播的信息量,具有丰富强大的视觉效应。当全球语言还不统一,信息的传递还需要借助文字翻译的模式来进行沟通传递的时候,图形语言的识别共性已得到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大众的认可。

1.2 图形语言的认知共性

在石器时代文字还未出现的时期,原始人类历经漫长的生活劳作,逐渐形成了以简练图形符号进行交流传达各种信息的方式。譬如在狩猎活动中,用红黏土描绘面部和躯干四肢,以此识别群友,鼓舞士气,震慑猎物;在岩石或树干上留下符号来界定部落的领地范围;在岩壁的墙上绘制生活劳作中的符号来教化后人;在陶制容器的外壁刻画出记号以区别罐内所装物品等。[1]

人类文明在不断进化,文字也逐渐出现并渐渐规范,但由于不同的区域和文化,全球的文字并不统一。例如,用不同文字来描述“水”这个事物,中文为“水”,英文为“water”,法语为“De l’eau”,俄语为“вода ”,德语为“Wasser”。同样的事物,但由于语言文字的区别,导致了我们认知的困境。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几条波浪线组成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水”这个事物,或许你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很容易就明白其含义。因此,图形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它具有极强的认知共性。

1.3 图形语言的认知源于心理认同度

用文字语言承载传播信息远远不及图形语言来得快捷和准确,在当前的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效地使用图形符号显得更为重要。而图形语言的认知源于大众心理统一的认同度。例如,在全球范围内,色彩有冷色系和暖色系之分;红色传达热情,绿色象征生命,蓝色代表和平,黄色寓意光明;方形给人稳定之感,圆形给人完美之感,三角形有坚固之感。众多图形符号的视觉感受再一次印证了图形语言的认知源于大众的心理认同度。用图形语言来传递信息,能将设计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图形传递出来,这是语言和文字难以实现的。[2]

2 分析图形视觉元素的心理效应是视图心理学的核心

2.1 图形语言的心理效应

图形语言的心理效应来至设计者创作出的图形符号,它们或具象或抽象,常常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具象图形能表达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直接的形象语言,能真实地表现对象。抽象图形是具象图形经过提炼、概括而形成的平面图形元素,其表达的视觉效果较为含蓄,能使观者产生联想的心理效应。此外,色彩的应用也赋予图形不同的心理属性,它是视觉信息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有效颜色搭配合理图形,能够正确地引导观者的心理联想。因此,想要借助具有图形语言的符号去传达设计意图和情感时,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图形符号和颜色的心理属性。只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才能理解不同图形和不同颜色给人们的心理暗示,进而带来准确的心理效应。

2.2 视图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视图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图形符号语言,分析色彩心理效应的学科。它的实施就可以让高校的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构成》课中逐步推进本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在《平面构成》课中,让学生多研习抽象图形符号的语境,在布置的作业中让学生就某种情绪和心理去用抽象的图形来制作和解释;在《色彩构成》课中,重点教学色彩心理的环节,让学生明确色彩的心理效应,并且懂得如何运用同类色、临近色、近似色、互补色、对比色等的搭配,传准确达心理暗示。这些课程都需要运用视图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去辅佐,视觉心理学引领视觉设计的前沿,给未来的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

设计师不断挖掘图形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联想意义,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产生的某种默契,准确表达一种信息,这是需要设计师永远研究的课题,从而还可以不断创新理念,引发新的思考,产生新的思想意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结构与秩序。[3]

3 视图心理学是艺术设计教学法则的根本

艺术高校对艺术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是长期的,也是系统的。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设计领域专业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掌握视图心理学的精髓,即谙熟图形语言和色彩心理,灵活地应用于不同设计范畴。

艺术的设计法则的根源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服务的对象,就要根植于人心。设计师将设计目的和大众的心理诉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寻求到商品与受众之间的平衡,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自然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高校的艺术专业教学中融入并强化视图心理学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艺术高校的学生在设计法则的指导下凝聚人文情结,以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利益出发,设计生产出更丰富多彩的商品。视图心理学就如同艺术教育领域的试金石,只有符合人心的设计才会是好的设计;视图心理学又好似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航标,只有学生在进行实际设计中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才能做出大众认可的设计作品。

4 结语

视图心理学是一门综合研究图形语言和色彩联想的心理学学科,它既涉及艺术学领域,又牵涉心理学的范畴。从艺术高校低年级的构成学到高年级的各类实用艺术设计,潜移默化地嵌入了视图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它的实际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在国内艺术高校中,真正把视图心理学当做一门学科进行教学的例子,几乎是空白。即使有,其研究及应用也是较零散,不成体系。因此,作为艺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正视“视图心理学”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我们有义务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在努力寻求艺术高校教学改革方法时,真正把“视图心理学”融入整个艺术高校教学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艺术人才更具人文情愫,让他们设计的作品更加走心,让大众及用人单位认可艺术高校培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玉山.图形语言的魅力[J] .安阳学院学报,2004(02):118-119.

[2] 伊延波,杨丽萍.图形的创意与心理分析[J] .艺术教育,2010(05):10-11.

第2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艺术设计;研究

前言:人们对色彩的感知首先通过视觉,然后在心理产生对不同颜色的心理暗示,"红、橙、黄"是暖色心理,"蓝、绿、灰"是冷色心理,暖色能够让人产生激动、兴奋的感觉,冷色让人产生平静、消沉的感觉。在进行艺术设计时,根据人们的色彩心理表现结合色彩心理学,设计出符合心理需求的产品。

1.艺术设计色彩对比

1.1色相对比

不同颜色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色彩呈现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色相。色相对比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包含原色对比、间色对比、邻近色对比、类似色对比、补色对比。例如将两个图案相同的橙色花分别放在红色、黄色背景中,对两个背景中的图案颜色进行观察,发现红色背景中的橙色花偏黄,而黄色背景中的橙色花偏红。造成这样视觉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红色和黄色按照比例进行调和,最终得到的综合颜色就是橙色;而在统一背景颜色中,具有相同颜色成分被调和,而相异部分被凸显,效果颜色增强。在自然界中我们总会看见绿色叶子、紫色花,绿色、紫色、橙色都是不同颜色想混合而成的间色,这些间色在色相的对比上比较柔和,且间色之间对比比较活泼,具有天然美的视觉色彩效果。临近色的对比是指红与橙、黄与绿、橙与黄之间对比,这些颜色的色谱临近,区别较小,色相较近,对比范畴比较小。在红与橙的对比中,红色中带有橙的因素,橙色中带有红的因素,这些颜色相互渗透,但是在颜色对比上的对立性依然很强,具有统一性[1]。

1.2明度对比

色彩的明度对比是指,由于明度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在实际的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色彩中包含白色或者黑色的多少或者色彩本身纯色的明度,来进行明度的判断。纯色颜色的明度不同,例如柠檬黄的明度最大,紫色的明度最小。将两个颜色相同的灰色布置于黑色和白色的背景中,发现在黑色背景中,灰色给人的视觉感觉更加明亮,而在白色背景中却给人一种较暗的颜色对比。由此可见,不同明度中的相同颜色呈现有所不同,不同的配色结果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对比,例如明度比较大的颜色会给人一种不安感。将色彩的明度对比应用到装饰色彩搭配中,明度的对比直接决定着配色的光感、清晰感以及人的心理作用。通常情况下在进行颜色配色中,都需要对黑、灰、白三个颜色进行明度对比,非彩色的明度对比非常重要[2]。

1.3饱和度对比

色彩的饱和度对比是指,当一种颜色和另外一种饱和度比较高的颜色并列对比时,本身彩色度比较低的颜色更加暗,彩色度更高的颜色更加的明亮。例如,当灰色与亮蓝色并列放置时,灰色更加的暗淡,而亮蓝色更加的亮[3]。

2.色彩联想在艺术设计中的呈现

当我们的视觉器官在接收到色彩刺激时,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唤起与色彩相关的颜色记忆,并能够从眼前的色彩与生活中接触到的颜色相互联系,经过大脑对颜色的分析、总结以及判断,在内心形成一种新的颜色感悟,这种颜色感悟实际上是对色彩的联想。因此,当色彩发出刺激时,能够引起分析器的兴奋,当色彩出现在眼前时,记忆和思维不断的对色彩进行分析。色彩联想主要包含冷暖联想、强弱联想、以及色彩的兴奋与安静联想。下面将以奥运五环的颜色联想进行分析。奥运五环由五个不同颜色的环组成,五个不同颜色能够让人联想到散布在世界上的五个洲,其中天蓝色让人想到欧洲、黄色为亚洲、绿色为澳洲、红色为美洲、黑色为非洲。色彩联想与颜色的波长有关,波长较长的红色让人想到血液、火焰等。而蓝色让人想到水和冰、天空和海洋[4]。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对颜色的联想不相同。例如,小学男生对白色与灰色的联想是雪与白纸,女生则联想到雪与白兔;青年男子联想到雪与与白云 ,女子联想到雪与砂糖;老年人对不同颜色的所产生的联想比较抽象,老年男子对白与灰的联想是洁白与纯真,女子所产生的联想为洁白与神秘。由此对比中可以发现,男性多联想到外部世界,而女性则联想到自身。人们在不同颜色刺激下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在实际艺术设计中,设计师需要针对不同颜色所引发的共鸣来进行颜色搭配,以审美角度出发,达到产品促销。

3.色彩情感与艺术设计之间相互融合

色彩的明度、对比、色相以及纯度都是色彩情感中的重点表达方式,人的情绪在不同明度、不同色相的表现不同。在进行环境场所的设计中,需要对色相在人情绪上的影响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在暖色调的房间中人的情绪比较亢奋,在冷色调的房间中人的情绪比较低落。从色调联想上进行分析,暖色调容易让人联想到火焰、温度、太阳等一系列热烈的事物,因此人的情绪容易在短时间内振奋起来,而冷色调容易让人对冰冷的事物产生联想,人的情绪自然就不会高涨起来。在不同色调环境下将人的眼睛遮住,并进行颜色对生理情绪对比变化的实验。用红光照射一段时间的房间,发现人的血压升高、脉搏跳动加快、呼吸急促与人兴奋状态下表现一致[5],用蓝光照射的房间中,发现人的血压下降、脉搏跳动减慢、呼吸变慢与人低沉状态下表现一致。基于不同色调对于人的状态产生的影响,在进行特定环境的设计中,可以依照以上原理进行相关设计。例如,忧郁症病人治疗的房间中,将房间装饰成为暖色调,对病人的低沉情绪有效缓解,在治疗狂躁症病人时,将其房间装饰成冷色调,降低病人的兴奋度,使病人情绪能够变得平和。

结论:色彩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于色彩产生、色彩接受和色彩应用进行研究的一门规律性科学。在色彩研究中,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心理认知,因此不同颜色对人的影响不同。色彩对人的影响分别通过色彩的对比、明度、纯度以及联想等方式来实现。在实际的设计中,根据人在不同色彩中的心理变化与艺术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文静.性格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滕兆媛.基于设计因素的男装色彩研究[D].东华大学,2012.

[3]王楠.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品牌,2014,07:208.

第3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色彩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原理来讲,色彩的产生是光线、物体和人眼共同运作的结果。色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漫长的人类文化历史的过程中看,色彩,尤其是艺术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色彩,正是人类对于自身的情感情绪的表达。色彩是人类表达自身对于外界认知的一种载体。所有的事物都辩证地以两个方面的互相运作来维持自身的存在,色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正是这样的两个方面。美国色彩心理学鲁道夫•阿恩海姆说:“严格说来,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这是对于色彩客观性的阐述,“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这是对于色彩主观性的肯定。在艺术史上,对于色彩有很多经典论述:伊顿的《色彩艺术》认为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得到体会和理解,色彩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派大师德拉克洛瓦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色彩来创造美。英国包罗夫教授说人们对色彩的反应有四类型。“生理型”是人类共通的色彩感觉,例如红色觉得热,蓝色觉得冷等。色彩与文化和传统有关,是“联想型”的反应,例如中华文化,红色是喜气洋洋的象征。个人喜好的不同,是色彩的“性格型”的反应,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喜欢和厌恶的颜色,这取决于个人的情感和情绪。闻一多先生在《色彩》一诗中,对色彩进行了如下描述: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白纸,红给了我热情,自从绿给我以发展,黄给我以忠义,蓝给我以高洁,粉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指出,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

二、色彩心理学在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的心理作用有很多具体的表现,比如,面对红色或者处于红色环境中,人们的心跳会加速,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处于兴奋和冲动的状态;处在蓝色环境中,人们的脉搏会减缓,情绪处于沉静、沉闷的状态。色彩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从人的脑电波可以看出,人的脑电波对于红色反应是警觉、警醒,对于蓝色的反应是放松、自然。色彩的心理作用能力能给人的感觉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设计中,必须重视色彩,重视色彩心理学在各种艺术设计门类中的不同应用特点。色彩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人在进入某个空间最初几秒钟内得到的印象百分之七十五是对色彩的感觉,然后才会去理解形体,所以,设计师要重视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这是是室内装饰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商业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们对颜色的方式。在Logo设计和其他商品形象设计中,要用不同的色彩和色调限定对于商品的情感基调的表达。心理学家们曾寻觅一种强有力的色彩和情绪反应之间的相关性,选择正确的颜色,决定品牌的形象。比如,可口可乐用红、黑二色作为形象标识;德芙用黑、褐色作为形象标识;麦当劳,德克士、必胜客,肯德基,等快餐店用红色、橙色等欢快的、青春的、热情的颜色作为形象标识;一些高端的奢侈商品,则用黑色、灰色、银色、金色等作为标识。在影视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很多电影都巧妙地运用色彩来制造各种各样的心理效果。有的电影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有的电影则在特定的场面使用特定的颜色。比如张艺谋的作品,就善于用色彩,在运用色彩营造情绪和情境的基础上,用色彩来叙事,比如经典的电影《英雄》就用了五种不同的颜色讲述了五段不同的故事,传达了五个不同的段落主题。

三、设计色彩心理的培养

第4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是通过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来体现的。现如今,环境心理学仍是一种新概念、新理论,将色彩心理学巧妙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这篇文章分析了色彩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以及色彩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希望打造出更新更美的居住小区景观。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 环境艺术 色彩美学

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它的影响虽然不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却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融入人们的心理,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在对环境心理学有了以上的认知与了解以后,再将其与色彩设计领域接轨,满足人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舒适度。

色彩心理学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基于对建筑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来改善周围的物质环境,环境心理学把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一方面人通过视觉感知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另一方面,人作为环境的创造者也影响着环境,两者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相互适应相互改变。所以我们对环境景观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环境与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色彩与居住区景观色彩

色彩源于大自然对人类的眷顾,我们的祖先用色彩赋予身体与环境新的含义。现在我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著名设计师南多曾说过“世界上任何的设计都是用视觉语言来传达的。它是那样的直接而深刻。”好的色彩运用体现着居住区的“性格”,反映着居住区的时代特征、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在人通过视觉感受的短短几秒钟里,色彩给人强烈的印象,产生丰富的联想,触发内心对美的渴求。当色彩与其他设计元素融合时,可以共同影响居住区的环境形式。因此,色彩美学在环境心理学与景观设计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什么样的色彩环境是人类所需要的?理想的居住区景观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决定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景观色彩的运用。一方面,景观色彩应该是赋予形体生动、愉悦的美感,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热爱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色彩通过冷暖、轻重、远近变化能引起人的生理反应。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焰、光线,使得血压升高、脉搏增加、情绪兴奋,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天空、自由、让人感觉凉爽、恬静,使人缓解紧张情绪,起到一定的镇定作用。

另一方面,色彩作为一种人文特征,体现着各个民族的差异。而色彩的审美同时受意识形态、社会进步程度与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多方面因素,也形成了迥异的色彩文化。如不同地域色彩使用不同。在物种丰富,气候炎热的南方地区,主要用高明度的中性色或冷色。相反,在气候干燥、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主要以中明度或暖色,体现的是一种整体厚重温暖的风格。对于不同民族而言,由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对于色彩的需求也有偏好。

色彩心理学在居住区景观艺术中的运用

作为景观环境中的重要标志之一,色彩对于居住区景观环境意向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使得环境空间中的植物、铺装、驳岸、休闲小品等有了明确的标志,景观通过色彩的区分变成主要节点或者辅助部分,这样的区分使得居住环境里的结构变得清晰,层次更为分明。构成居住区的要素包括铺装、水景、休闲小品、有机雕塑,以下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铺装色彩。在居住区空间中硬质铺装是景观的躯体,一个精湛的设计往往从铺装中体现出来,在通过精心推敲的铺装色彩、质感、图案中可以获得丰富的环境景观。铺装在居住景观空间一般以中性色为主要基调,并由局部冷暖色作为点缀性纹样,做到统一中带变化,沉稳中带有几许新鲜,跳跃但不失淡雅。色彩里蕴含着鲜明的个性,鲜明的色调会给人兴奋与愉悦感,灰暗的颜色会给人恬静与安祥之感,通过铺装的色彩与景观空间的协调,让人获得心旷神怡的感受,

植物。植物的色彩与造型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在进行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时,要做到以色取人,以态取人。同时植物也是构成景观主要元素,是园林绿化中最富有生命的材料。它由叶、花、杆、果、形状等综合构成观赏的特性,多变的形态创造出来的是优美的轮廓线,设计时既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构成绚丽多彩的景观,也可以衬托其他的景物造园,创造出幽静旷远的不同意境。植物的美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色度和色调的不同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不同,在不同的季节这种色叶树种呈现红色、黄色、紫色等。如樟树在春天叶片由黄绿色变为淡色。在配置形式上,色叶树可以与开花乔灌木、常绿植物搭配。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黄系的植物丛植于浅色建筑前,或以绿色的针叶树种为背景,将草花与绿色树种丛植,都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雕塑小品

居住区雕塑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以艺术优美性,公共融合性和表现多样性,成为居住区建设中的点睛之笔。这样的“点睛之笔”应该与居住区的主题相协调,对整个居住区起着烘托的作用。雕塑不仅能激发人的灵感与冥想,也给人美的熏陶。居住区雕塑的色彩应该符合人的心理感受,颜色设计上应从内容和形式上表达出高度的统一,使观者产生内心的共鸣。

水景与照明

在现代水景设计中,光影色彩的运用有非常明显的特色。水在环境中的势态生貌,留给人们无穷的联想。把水引入居住区中来丰富环境是对水的重新定义,水景中光影的变化恰似水中的花朵,给景观带来生命的色彩变化。

结语:综上所述,协调自然的色彩搭配,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和视觉美的冲击。色彩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它的运用潜移默化的体现着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和情感意识。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者应该把使用功能,文化脉络,技术因素等因素共同考虑,用色彩的语言,释放环境的魅力,展现景观的丰富形态,将人们的生活空间装饰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李芳, 陈诩斌.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城市广场景观色彩美探析.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9,(10),TU98

第5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审美能力 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构建 分析

一、引言

所谓提升艺术设计教育审美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方面指的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将周围教学体系因素通过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转化为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因素。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其原因

1.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在目前存在的理念问题

1.1对提升艺术设计教育审美能力及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意义理解得不到位

相关的文献材料中,有“教学体系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利用,有效地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的规定,其中的“教学体系”指的是包括人和物在内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但北京西城区某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却片面理解为“教学体系”仅限于物质教学体系,忽视了精神教学体系和物质、精神二者的关系。同时在创设物质教学体系整个一方面的理解也有狭窄之嫌:仅限于空间布置、设施提供等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班级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之外的“引申性”教学体系,反映出部分的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在“教学体系”概念标准上的偏差和彼此盲目模仿、照抄照搬等情况。

1.2对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目的和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主客体关系理解不深

作为提升艺术设计教育审美能力的创设者,教师本应充分考虑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目的要与教育目标的统一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的教师完全凭借自身的主观感受来评价,如北京东城区某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教学体系的感受去加以了解和采纳,有时甚至将其完全忽视。

1.3单纯的标新立异目的而去频繁变换教学体系

许多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研究者为了迎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总喜欢频繁地更换教学体系以吸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减低所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实用价值和引起处于秩序感养成关键时期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不安全感,使其养成不稳定的心性,不利于孩子坚持性和耐性的培养。

2.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在具体操作中的问题

第一:仅仅将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堪称维护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内部整洁有序和视觉上的美感范畴内,目的仅仅是装饰教学体系甚至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而去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而不是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作用出发,失之于“顾表不顾里”,忽视了教学体系应有的教学作用。

第二: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缺乏整体感,多是采取零散布局而各个模块之间缺乏系统化,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种难以理解的误区,同时图案过于简单,难以引领思维。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在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切实考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同时极大程度上依靠自身与教学体系的“交流”来认知周围事物这样的特点,故而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首先要在色彩方面广泛采取艳丽的纯色和单纯而接近自然色调的图画;内容方面以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喜爱熟悉的教学体系这一特点的能够减少陌生感的元素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作品以及其相应的照片等来在符合心理特点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同时能增加成就感的内容。

2.将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有机整合以使其成为教与学的过渡段

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体系的建立,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能够得以发展壮大的最基本条件。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各级管理部门进行的一系列学习和交流活动来使其下属(尤其是艺术设计教研组)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重要地位,从而来稳定其在学校艺术设计工作中的的中心地位,并通过在日常教学计划中加入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内容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每周必有的课外艺术设计锻炼,并且在此过程中,学校高层领导亲自参与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一些具体工作,在其引领下,形成“全党齐心,全民动手”的校园艺术设计氛围。另一方面则努力参与组建一系列学生艺术设计社团组织,将在艺术设计方面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社团中形成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从而满足学生对艺术设计活动的多样化需要,从而切实保障学生对参加艺术设计锻炼这一活动的热情有一个连续性和长期性。

在进行上述方法的同时,也努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有关于校园内艺术设计社团及其连带组织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将课内艺术设计活动中应用的评价制度移植到课外,从而深度加强对艺术设计社团及其连带组织的有效管理,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有一个持续健康的开展环境。

综上所述,构建有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对每一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成长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的――专业也是很多学生家长不惜花费重金将自己的子女送到教学体系条件更好的教育地点的原因。也正因为教学体系对人的塑造性,故而每一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更有必要将教学体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将教学体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放在重点考虑的范畴之内。同时,除了注重艺术设计专业学校教学体系外,更重要的则是向社会家庭进行宣传呼吁,以此来将提升艺术设计教育审美能力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学体系的做法形成合力,从而给每一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更健康、更适合的学习和生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艳艳.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初探[D].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第6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随着国家对理工科艺术教育的逐步重视,以及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急剧提升,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也越来越多地被开设出来。这些课程的开设,对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模式下的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正急需改革,制定一套更加适合理工科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现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方案。

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有关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理工科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种原因:(1)、一部分理工科学生认为艺术设计类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和现实生活的帮助不大,无法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对专业和现实生活有帮助的课程上;(2)、对于综合类大学,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往往是由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任教,而艺术学院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将对待自己学院学生的要求带到理工科学生的课堂上,这对于几乎没有过艺术训练的理工科学生来说自然会觉得很难,从而使他们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动力,学习将无法进行。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强项自然是理工科类课程,而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自然这方面的基础较差,从而他们对学好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总是怕学的不好被人嘲笑,不敢放开手脚去学。

3.教师抱怨学生难以教会,学生抱怨授课难度太高

据本人近几年对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和几位同行教师的反映,理工科学生在上完艺术设计类课程后反映教师的授课难度太高,他们难以掌握;而教师也反映学生艺术基础太差,很难教会。我们来仔细分析这个问题,艺术类学生往往从中小学开始就是班里的美术尖子生,高考前又在美术高考培训班接受过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的专业训练,再经过高考美术专业考试,层层选拔才考进大学的,自然在进入大学时就已经具备相当水平的专业技能;而绝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在中小学时候不是班里的美术尖子生,更没有在高考前参加过美术专业培训,所以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绘画功底、设计能力几乎是零。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师往往来自于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他们习惯了教授自己学院具备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自然会觉得理工科学生美术基础太差,很难教会了。

4.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类学生教学方法无区别

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类学生,同样都上艺术设计类课程,但他们之间的需求是有差别的,艺术类学生除了学会设计,还要学会将设计很好的表达出来,而理工科学生原本就几乎没有美术基础,要让他们在这么短的课时内既要学会设计,又要学会如何很好的制作表达设计,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再者理工科学生不是专业学艺术设计的,不需要学得这么专业,只要学会设计,学会鉴赏艺术设计作品,提高艺术修养,了解制作表达方法,或简单学习制作表达方法就可以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类学生由于需求的差异,应该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以往对于这两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太大区别,来自于艺术学院的任课教师往往习惯性的把对待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带到理工科学生的课堂上,这些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理工科学生,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5.课程课时太少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艺术设计类课程不是他们的专业课,所以学校往往安排较少的课时给艺术设计类课程,一般是一个课程32课时居多。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似乎有点难办了,本来理工科学生就几乎没有美术基础,还要安排这么少的课时来学习这门课程,所以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很难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简明扼要的道出了培养兴趣对于学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带着兴趣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理工科学生原本就不像艺术类学生对艺术那么有热情,那么投入,所以对他们来说培养兴趣对于学好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多么的重要。笔者根据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总结出了一些提高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兴趣的方法:(1)、艺术设计类课程由于不是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课,以至于部分理工科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的专业和现实生活帮助不大,从而对这么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由此任课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尽量安排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内容,对他们现实生活有帮助的内容,比较有趣好玩的内容,让他们感觉到原来这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专业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给专业和现实生活提供这么大的帮助,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改善教学效果。(2)、艺术学院的教师往往习惯性的把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带到理工科学生的课堂上,导致理工科学生觉得老师的授课内容太难,他们难以掌握,所以部分学生就表现出气馁的情绪,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针对这个问题,艺术学院的教师,要调整教学目标,调整授课难度,对理工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不需要有艺术类学生那么高的要求,理工科学生要重点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等,而表达设计的能力不需要做过高的要求,让理工科学生感觉到艺术设计类课程没有那么难学,是他们能够学得很好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自信心

部分理工科学生由于中小学的时候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学习过美术课程,对于自己的美术基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所以惧怕这门课程,怕学不好,怕设计制作的作品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们都渴望被赏识,当获得老师的肯定和赏识的时候,内心就能充满自信心,感觉自己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当学生学的不好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不要任意批评,要多加鼓励;学生表现出一点成绩的时候要多加赞扬、肯定,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心去学习这门课程。

3.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设计能力

理工科学生美术基础远不如艺术类学生,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课时也非常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调整课程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设计能力。课时这么少,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高,就不能在课堂上过多的讲授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应当多给学生欣赏讲解案例作品,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中去,通过多欣赏案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多讲授案例赏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教师提出设计命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大胆尝试各种设计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能力。理工科学生美术功底不如艺术类学生,但这不代表理工科学生设计的作品就一定比艺术类学生差,没有学习过美术基础知识,有的时候反而没有束缚,更能放开手脚去设计,反而有可能创作出艺术类学生意想不到的作品。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往往安排的课时都比较少,一般是32课时居多,对于几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用这么少的课时学习一门课程,不能按艺术类常规的教学方法来上课,必须要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不然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除了在课堂上调整教学内容,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设计能力之外,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加学习。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动手能力不足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技的时代,数码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理工科学生美术基础差、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弥补。电脑的运行速度提高的非常快,Photoshop、Flash等平面图形与动画制作软件升级也非常的快,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技术越来越简单。理工科学生通过这些设计软件的学习,熟练掌握使用方法,从而弥补动手能力的不足。而这部分设计软件的教学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重点通过学生自学的途径来完成。理工科学生美术基础、动手能力不如艺术类学生,但理工科学生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遇到问题爱专研,这些优点在学习软件技术方面得以体现,他们更容易学好软件技术,利用好这个现代科技手段来弥补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

6.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课外交流学习

当今也是个新媒体的时代,QQ、微博、微信,让我们的交流方式和途径变的异常丰富。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课时少,可以开通班级QQ群、微博和微信,让学生添加关注,在网上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分享各自找到的学习资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感想。老师将每个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情况评一个分,交流多的,贡献大的给的分多,反之则分少,从而促进学生课外积极交流学习。

7.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如今各个高校都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文化艺术活动,如动漫协会、戏剧社、书画比赛、海报设计大赛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比赛,使艺术设计类课程所学的内容有用武之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潜能,丰富了艺术知识。

结 语

教学的改革是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努力创新才能实现的。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要改掉不适合理工科学生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一套更加适合理工科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应该继续深入课程教学改革,使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7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研究走向

设计艺术,也即是设计(Design),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由于设计、制造的分离而产生的新学科,在20世纪初就作为新式教育的学科引进到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以“工艺美术”的学科名称存在下来。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发展的产物,与西方主流的现代设计相比差异明显。

一.设计艺术的发展的两条主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设计艺术发展主干上开始出现“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两条分支,它们是设计艺术理论领域中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主要理论思想、主要差异也都在“设计艺术”的框架下延续了下来,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仔细探究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异同,对我们真正理解设计、理解现今设计的状况及走向是十分必要的。

1.工艺美术论

工艺美术的核心理论是张道一的“造物文化论”,张道一工艺美术理论的文化内涵大致上有三个源头: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思想,早期“图案”学科的文化品质,现代设计发展中威廉·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与主张全盘西化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张道一的设计理论无疑更倾向于前者。从世界范围的现代设计发展来看,与中国工艺美术最有思想渊源的是英国威廉·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他的核心理念一直指引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即艺术要为大众服务,艺术要用来改造机器生产。中国的工艺美术无疑延续了这一思想。艺术的社会责任,艺术要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一直都是工艺美术先驱者们的理想。并且在艺术的终极目标下,手工时代的设计与工业时代的设计是相通的。设计艺术总是艺术与技术(工艺)的结合,不论是现代技术还是手工艺技术都只是设计的表面形式,其内在的目标是不变的。

2.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最核心的理论是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其文化的含义包括文明、工业体制、生存方式等等广泛的领域,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又似乎指向了一种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思维能力。它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方法,指向目标的“文化论”与指向过程的“方法论”都统一在了其中。

以理性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中心,从文化的角度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这些正是柳冠中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设计文化论”的主要内容。柳冠中的设计理论也正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体,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体。

柳冠中工业设计理论的“文化”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它既具有认识的能力,也具有实践的能力,它主要是一种思维与观念。

二.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比较

工艺美术的“文化”主要是“造物”所体现出的审美趣向、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内容。它重视历史、重视传统、重视民间、重视艺术。工业设计的“文化”则是包括器物层次、组织层次和精神层次的整体文化体系,行为方式是文化体系的中心。

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思想。它们的差异构成了中国设计艺术理论的丰富性、多样性;它们的共通之处则构成了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的主要特征。

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都强调现代设计观念,反对纯美术观念对设计领域的侵蚀。不管是以张道一为代表的工艺美术的自我革新,还是以尹定邦、柳冠中为代表的工业设计的兴起,其主要的目标都在于此。

工艺美术的典型理论是“造物的文化论”,其“文化”是立足于本土、立足于传统、立足于生活的,技术、工艺是它的表现手段,艺术是它的存在形式。

工业设计的典型理论是“设计文化论”(设计事理学),其“文化”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它既具有认识的能力,也具有实践的能力,它主要是一种思维与观念。

三.现今理论研究的趋势

在理论框架逐渐确立、知识体系逐渐完整的基础上,现今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个显著倾向就是,对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设计应用理论形成热点的专题研究,如感性工学、设计管理、设计中的符号学研究等等。还有对使用者认知的研究,设计实例的分析,研究设计教育流程的模型,设计管理的研究,设计管理的应用,设计中应用的方法,设计调查的方法,概念设计的方法,设计评估方法,工程中人类学的应用等。

近年来感性工学方面的研究以人的认知、感性为中心,试图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将这些捉摸不定的个人感受定性化、乃至定量化。由于有工程技术与数学模型作支撑,这类研究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当代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设计哲学—设计概论—设计体系—重点专题。此外,在这条主干上,还有横向上的两个层面的理论研究:也即是设计哲学层面上对设计本质、设计体系的宏观建构;与设计“知识”层面上对设计框架中子体系、子学科的充实与完善。前者着眼于从哲学、历史、社会的大视野去定义设计、规划设计、发展设计,后者则着眼于在具体的理论范畴、逻辑论证中去解释设计、分析设计、实践设计。

四.结论、当代设计艺术的反思

80、90年代的设计理论,其主题主要集中在设计的“文化”意义上,主要作用在于“思想”的启蒙。在当下,设计理论逐渐形成体系,各种设计(艺术)的“概论”络绎不绝的出版发行,相应的各种设计丛书纷纷出版。理论研究慢慢向“学术”的方向转变,即在“思想”大致划出的框架中作精细、规范、严谨的“学术”构建。尽管在设计理论研究的大方向上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关于设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不同理解的区别已不构成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倡创新、提倡成果转化的大环境下,设计理论如何指导、应用于具体的实践环节成为了首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8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造型与艺术;知识管理;知识分类;实验室

随着20世纪末计算机的逐步普及,以及Internet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行业的重视。高校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开始将知识管理运用在高校实验室,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任r等人提出在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知识管理平台。[1]

孙怡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并提出了建议。[2]

向华政等人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管理方案,并研究了隐性知识的获得和共享问题。[3]

许多高校新建立的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中心,不同于大多数工科实验室,由于其要求设计与艺术相结合的特殊性,对知识的要求更重要的体现在意识形态和创新思维上,这就加大了在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中心运用知识管理的难度。[4]

目前互联网时代,与造型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量、知识传播速度、知识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知识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多学科、多领域、多样化的造型与艺术设计知识。但在实验教学中,如何从实验室有限知识中获取与造型与艺术设计有关的知识,采用何种机制对某个具体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人员提供知识,成为困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难题。研究这些难题的第一步,即是对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进行分类。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知识是如何支持并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将造型与艺术设计知识分为规章制度类、领域事实类、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个人隐性知识类四种。并重点分析这样分类的依据,为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进行知识管理打下重要的基础。

1 知识的分类研究综述

知识分类使得知识具有规范性、条理性、系统性,便于知识的积累、提取和应用。由于知识分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科学认识活动,以及知识研究者的专业局限性,出现了多种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的研究。[5]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第一,按照知识效用对进行分类,如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第二,按照知识属性对知识进行分类,如将知识分为物理、化学等。按照知识形态进行分类,如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6]

Ahmed等人将产品设计知识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在一个维度上,知识分为与过程相关的知识和与产品相关的知识。在另一个维度上,把知识分为以外在形式储存的信息和以内化于人脑的形式储存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暗默知识)。[7]

Li和Zhang把设计知识分为4类:产品结构、产品行为、产品功能以及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8]Carstensen研究发现工程设计人员需要的信息类型包括:以往的设计、设计原理、相似产品、产品存在的已知问题、零部件设计规范、标准和规范、工作流程、生产线特征、新材料和新的零部件、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相关人员和项目文档。

目前,国内外对于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的分类研究较少,对造型与艺术实验室知识进行科学分类,是对实验室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

2 基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分类

2.1 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分析知识如何辅助设计师解决产品创新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其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认为是人在获得知识后对知识进行特定操作,从而取得某种能力的过程,如取得解决创新设计问题的能力。[9]

造型与艺术设计实质上是一个解决美观与实用不匹配的过程。而创造性艺术思维是解决这种不匹配的关键所在,创造性艺术思维在解决问题造型与艺术设计活动中,需要一定的过程。心理学家对这个过程也做过大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Amabile)所提出的五阶段论。[10]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而艾曼贝尔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活动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五个阶段组成,并且可以循环运转。这两种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阶段中,准备阶段都是以知识搜集为主,知识搜集的目的是为了激励设计者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辅助设计者完成创新设计。这与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有相似之处。由图1可以看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有四种。[11]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相当于创造活动过程的准备阶段。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相当于创造活动过程的酝酿阶段。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当于创造过程的明朗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提供给实验人员所需的显性知识,帮助实验人员不断学习、领悟和实践,从而扩大设计者自身的隐性知识,激发了设计者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隐性知识。并引导设计者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与自身的隐性知识相结合,对结合后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筛选、分类、组合、分解,催化出解决美观与实用不匹配的新知识。通过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表达出来新知识,使得自身部分隐性知识外显。所以也可以认为,造型与艺术设计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如图2)

2.2 基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创新设计知识分类

我们可以把造型与艺术设计分为几个阶段(图3),为了呈现全部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所需的知识,本文基于认知科学及心理学等,将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分为四类:规章制度类、领域事实类、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个人隐性知识类。

规章制度类知识,包括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和消防制度;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成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室成员考核办法;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成员发展培训制度等。

领域事实类知识,是指在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知识集合。又可细分为需求信息、艺术品自身领域知识(包括艺术品背景、造型与设计实例、设计标准、设计规则、设计约束、涉及的材料属性、工艺过程、相关产品研究成果)和专利。在这部分知识中,有些可以运用在造型与艺术设计中,如造型与设计实例、新材料。有些作为辅助知识,缩小了寻找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知识的范围和所需的知识量,如设计实例、设计标准、设计规则、设计约束。

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知识,是指导实验者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的知识,包括TRIZ,FBS、创造性思维法、头脑风暴法、联想类比法、组合法等方法类知识。

这三种知识目前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属于显性知识范围。而第四种知识,即个人隐性知识往往难以用言语明确表达,它是通过设计者不断学习、实践、体验、领悟而获得的,目前可分为难以表达的技能、心智模式、处理问题的方式、组织惯例。[12]这类知识可以直接用于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但多数情况下是与提供给设计者的显性知识结合后,通过认知地图决定设计者进行造型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艺术设计决策,解决美观与实用不匹配的问题。

3 结语

本文结合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分析了知识是如何提供给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者,辅助设计者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将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分为规章制度类、领域事实类、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个人隐性知识类四种。本文为研究如何在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运用知识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建立基于知识的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如何进行知识搜索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知识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将这些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如何表达这些造型与艺术设计,成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任r,陈安,罗小景.基于知识管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2006(9):56-60.

[2] 孙怡.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280-283.

[3] 向华政,朱艳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管理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2):55-57.

[4] 郝杰,陈禹.实验室的知识管理实践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88-91.

[5]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 李作学.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5-46.

[7] S.Ahmed,R.Bracewell and S.Kim . in:a Symposium in Honour of KenWallace[M] . UK:edited b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5:1-7.

[8] Q.Li,W.J.Zhang . Proc.InstnMech.Engrs,Part B:J.Engineering Manufacture[J] . 1998,212(8):635-645.

[9] M.J.Wilkenfeld,T.B . Ward: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J] . 2001,45(1):21-38.

[10] [DB/OL]http:///entry/Graham_Wallas.

[11] I.Nonaka,R.Toyama and N.Konno . Long Range Planning[J] . 2000,33(1):5-34.

[12] L . Roy . 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J]. 2001,29(4):164-178.

第9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价值取向;目标;实践主体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98-02

引言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一)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二)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三)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四)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是,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的设计门类,因此,它有着明晰的景观学特征,景观学的学科内涵决定了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景观艺术设计在具备了艺术设计学科特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将景观学系统中的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作为学科环境系统的基础,将生态文明融于设计之中,并将其作为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外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元素、直观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层面的生命体验与创造,当代景观艺术之美实质上,在包含艺术设计所拥有的艺术性、实用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同时,更多地是融入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另外,生态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评价标准。对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考察不仅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对景观空间系统内在品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景观功能、人文、效率、生态等多种价值的平衡。除了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艺术性之外,景观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特别是景观生态现状的健康程度、生态景观的安全性等评价标准的引入都使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新的评价标准,并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持。

四、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一)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二)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三)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以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地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结语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郑曙.景观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