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急诊急救总结精选(九篇)

急诊急救总结

第1篇: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关键词 社区急诊急救 特点 院前急救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资料来自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诊急救记录从6年5月~8年1月的58例社区门诊急诊抢救病例男8例(8.8%)女例(51.7%)男女比例为.9年龄8个月~78岁。

方法:分析急诊急救记录资料的病人的来源、急症排序、近期转归等。

结 果

急诊急救病人来源:急诊急救病人总例数58例其中辖区居民(含暂住户)6例(79.%)非辖区居民1例(.7%)。

急症排序:见表1。

病人去向及转归(6小时内):应急处理后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观察治疗例(1.8%);应急处理后转送上级医

院 例(58.6%);无死亡病例发生。

讨 论

急诊是指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及时给予诊治处理急救是指对病情严重、已危及生命的患者立即组织人力、物力按照急救技术进行抢救。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急救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急诊与急救恰恰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薄弱环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服务功能包括开展院前急救对急诊病例应诊、出诊并进行初步处理和组织转诊。由于地域、客观条件等因素社区急诊急救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疗工作以及慢性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社区急诊急救应对重大事故或灾害的紧急救护较少主要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突然病情加重而展开的急救本中心的急诊急救以小儿高热惊厥、外伤、高血压危象的急救为主占总急诊急救的65.5%潜在较大的危险性。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疗工作以及高血压等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及时发现存在危险及早处理。

院前急救定位:院前急救是现代急救医学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战线的最前沿是挽救生命的主战场。院前急救亦称院外急救或现场急救广义的现场急救也应包括基层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卫生所、医务室、保健站等医疗机构的日常急救工作。

要分清轻重缓急挽救生命。基层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急诊急救模式是“普通门诊兼急诊”即不设急诊科在有急诊病人就诊时先接诊急诊病人有危重病人就诊时先抢救危重病人其他时间看普通病人。要培养危机意识、急诊思维和急诊工作的方式。在抢救过程中护士要主动配合争分夺秒不应在等待医生时处于被动状态并在急诊急救护理中担当组织者角色也担当实施者角色。

要对症处理为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救治条件有限不可能针对病因进行救治首要的是对症处理尽量改善和稳定生命体征帮助患者度过险关为后续救治赢得时间、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对症治疗的效果是可靠的能够达到初步救生的目的。本中心58例的急诊急救病例均于第一时间开始对症抢救处理:镇静、吸氧、解痉、平喘、止血、补液、脱水、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等对症处理后有一半以上的病人需要送上级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58.6%的高转诊率也是社区急诊急救特点的反映。

要就地抢救适时转运。对于急性危重症或严重损伤、尤其危及生命时必须经过有效救治待危象被纠正、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转运。严重损伤合并休克在迅速进行有效的止血、包扎、固定、补充血容量、对症处理后尽管休克并无明显改善也不可能或没必要做更多的处理此时更需要的是尽快转送上级医院完成输血、手术等救治。转运时机须灵活掌握但有时转运与不转运具有同样的危险应及时向患者的亲属、领导等责任人如实说明情况征求意见。总之社区危重病人的抢救目标是“活着把病人送到大医院”。急救实施的原则:①采用对症治疗措施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最大限度地维持和保证患者的生命是急救的主要工作和任务。②应该尽快将患者送到有条件治疗的医院不做无价值的抢救[5]。

第2篇: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关键词】

环节质控;院前急救;应用

作者单位:163316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2008年开始本科把环节质控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中,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2008年1~12月院前急救病例327例,其中男180例,女147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4个月。需要一般救治的患者106例,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201例,现场心肺复苏18例,其中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2例。

1.2 调查方法 随机抽查全年出诊记录中的327例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合每月质控护士填报护理缺陷登记表的汇总统计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2 结果

2.1经过有效的环节控质,出诊及时抢救率达100%,患者满意度98.6%。

2.2 护理隐患分析

2.2.1 急救地址不详;出诊速度偏慢。

2.2.2 院前救护设施缺陷:急救器材检查维修不良,使其处于非应急状态;出诊携带急救用品不全;急救后物品、器材不能及时补充、复位;出诊物品不齐全(主要指特殊物品如颈托、支具等)。

2.3 现场救护过程中应用特殊药物器械不及时与家属签知情同意书,急救护理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差。留下了护理纠纷的隐患。

2.4 转运途中监护不力使患者意外受伤或伤情加重。

3 讨论

3.1 为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防止护理隐患的发生。本科在急救物品管理环节实行严格质控,严格遵守急救管理制度,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挪用、外借急救物品、器材,时刻保证其品种齐全、功能良好,并定期进行各种抢救器材的操作考核和维护保养。认真做好交接班,上班提前10 min到岗进行物品交接,做到班班交接、账物相符,及时发现短缺物品及时补充,上一班为下一班备好物品,白班为夜班准备物品,护士长随时抽查物品情况。

3.2 重视通讯质控环节,120电话24 h保持通畅,专线专用。分诊护士在120电话铃响3声后必须接通电话,仔细询问患者人数、主要病情、联系电话、详细地址并准确记录接警时间、出诊时间。若遇重大伤害立即通知相关领导,启动应急预案。护士长不定期抽查120电话录音,核对出诊登记本,对分诊护士的语音、语态、病情询问技巧、派车时间等进行质量控制。急救人员在3 min内出诊,强调急救意识,上下车前后要奔跑。争取尽快到达现场,在黄金时间对患者进行救治。出诊途中与报警电话联系,确认详细地址,了解疾病发展情况,必要时指导患者及家属现场紧急自救。

3.3 现场急救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和减少伤残,因此,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遵守“先救命后治病,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治后转送”的原则[3]。护士积极配合医生认真做好必要的急救处理,如有效的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骨折固定,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由于现场急救环节中所有用药和治疗均执行口头医嘱,要求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复核的用药原则。

3.4 知情同意环节 以患者为中心,关心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稳定患者情绪,及时与家属和患者进行沟通,争取信任、理解与配合。提倡人性化服务,知情同意是患者的权利。抢救过程中,病情、抢救措施要及时告知家属,与家属沟通并签字。措辞严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5 转运途中加强监护,做到“抢运结合”。并随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危重情况。避免因对患者观察不够、处理不及时造成医疗纠纷。

3.6 大多数护士在出诊过程中忙于抢救而疏于记录,但急救护理记录是重要的医疗文件,所以护理文书书写的环节质控必不可少。强调护士必须在抢救后及时记录和补记,规定在6 h之内完成,做到及时、准确、详细、完整、不遗漏、不涂改、签全名。

3.7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打破了传统的急诊医学模式,将“流动的急诊室”搬到了发病现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无治疗期”(自患者发病至获得治疗为止的时间称为无治疗期)。在救护过程中本院在各个环节中实行了质量控制,强化了急诊急救意识,使护理人员对出诊过程中的护理隐患有了充分的预见,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同时严格遵守质控程序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打造了急救一体化护理模式,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

[2] 邢丽珍,温国云.影响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原因及对策.护理研究,2007,21(6):1667.

[3] 黄小兰.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救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818.

第3篇: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急诊患者的病情急骤、转变迅速,对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对患者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质量的体现。稍有遗漏就会出现医疗事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必不可少[2]。本文对安全管理前后90例急诊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护理管理的重点和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2月~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2~95岁,平均年龄(53.5±5.4)岁,其中有机磷中毒12例,车祸21例,心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例;观察组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2岁,平均年龄(58.3±2.7)岁,其中有机磷中毒9例,车祸17例,心脑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0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已有的护理安全制度下,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对遗漏的急诊护理措施采取完善、修订。规范急救流程,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详细制定急诊交接流程、记录交接重点。规范急救护理的内容、携带的急救设备药品、急救措施。

规范急救护理人员的轮班管理,保证急救患者都有急救护理人员护理,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节假日、周末、夜间的值班人员要安排合理。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人员宜督促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急诊要点,对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定期展开急救护理工作交流会,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解决薄弱环节中的问题,完善护理衔接工作。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急诊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护理不仅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体现护理水平和医院名誉。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急诊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提升专业技术。定期让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的风险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树立以"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护理原则,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家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知识考核。让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为年轻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经验、总结风险事件中护理的不足和漏洞。急诊护理人员应该轮流在各个科室、国内外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时更新急救护理理念,提高急诊护理能力。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保证急救设备的完整、无菌、齐全,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归还。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消毒、清理,检查机器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对急救药品进行分类,检查药品日期,以备急救使用。

加强护患沟通,在急救护理时,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要诚恳、耐心,语言要温和,引导患者配合急救。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将重要信心告知医生。准备好急救设备,沉着应对紧急情况。

1.3观察指标 护理安全指标为急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仪器操作不当所致损伤、医嘱执行失误等。

1.4统计学方式 用spss19.00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所以急救护理人员要具备综合护理经验,熟悉掌握急救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措施[3]。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安全是体现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护理安全决定了护理的作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4]。护理安全管理通过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可以提高急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5]。

本文通过对180例急诊患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所以,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急诊护理技能,减少了护理风险,提升了护理水平,建议急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864-5865.

[2]李茹冰.急诊护理风险防范与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2):199.

[3]周建梅.探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8):407-408.

第4篇: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预检分诊进入急诊抢救室患者护理记录资料、抢救登记本和急诊患者信息平台资料。

1.2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首先,由本科与信息科开发急诊优先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对医院信息系统(HIS)中病床动态实时的管理和病床安排的有效控制。其次,我们应用该系统的功能,一方面在院内网急诊抢救室待床患者窗口上,实时各科待床急诊患者信息,使科室能及时了解到急诊抢救室本科滞留患者数,做好床位安排;另一方面将需要住院急诊抢救室患者信息录入急诊优先系统,通过阻断HIS中对一般患者的床位安排,实现对急诊抢救室患者的优先床位安排。再次,制定出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应用流程图,严格执行流程。最后对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应用前后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

观察指标及定义:在医院总床位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与急诊抢救室患者拥堵相关的指标:平均月急诊患者数,年抢救患者数,前24 h月平均急诊抢救室收住院人数,抢救室患者平均滞留时间,患者滞留人数/抢救人数。其中前24 h月平均急诊抢救室收住院人数定义为:患者自进入急诊抢救室后在头24 h内收住院的月平均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对急诊滞留情况的影响

同应用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前一年(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相比,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本科应用该系统后,在月平均急诊患者数及月平均抢救人数均增加情况下,患者滞留急诊抢救室平均时间缩短33%,前后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

2.2 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对急诊入院的影响

同应用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前一年相比,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本科应用该系统后,在医院总床位不变的情况下,前24 h月平均急诊抢救室收住院人数增加21%、患者滞留人数/抢救人数降低至1.98%,说明急诊优先管理系统能有效辅助解决急诊抢救室患者入院难的问题,从而加快急诊抢救室病床的周转时间。见表1。3 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救治的主要通道[1],是院外院内救治实现无缝隙连接所在地。急诊处置和救治能力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部分急危重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较长,造成抢救室患者量增加,抢救室管理困难,导致抢救室床位和医护人员相对不足,不仅延误了滞留患者最佳救治时机,而且影响医护人员对新送来的危重患者抢救,容易埋下医疗安全隐患和引起医疗纠纷[2]。 急诊抢救室患者拥堵原因很多[3],最主要是医院床位紧张[4]。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度增加,医保实行“一卡通” 带来付费便利,农村新农合参保人员增多和保费提高,交通网络快速发展、从农村到达城市的时间缩短,使大量患者宁可到大城市大医院就医,导致大医院的床位增加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其次是患者病情特殊,医院缺乏有效的处理能力[5],特别是多系统疾病和无主患者(通常指那些患者入住急诊抢救室时无任何监护人在场,故医疗费用支付、紧急情况下急诊抢救相关的谈话签字等均无法正常进行。通常包括:流浪人员、精神病患者、突发意识丧失被120急诊送入院但无法确认身份的患者、被家人遗弃的急重症病患者等)。多系统疾病危重症患者,需要请多科会诊抢救,由于各专科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处置能力等方面存在认识差异,常出现相互推诿、拒收等问题[6],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协调。无主患者经抢救生命征平稳后需转定点医院后续治疗,但目前尚无确定便捷的转诊流程,故涉及的中心环节较多、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较为复杂,如果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顺利,患者将长期滞留抢救室。

急诊科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有待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急诊抢救室患者滞留问题[7]。在现有医院床位不变的情况下,除缩短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使医院床位相对增加外,还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医生要实时掌握各科室床位情况;另一方面,要有保证急诊急危重患者优先收住院措施。现有的急诊收住院制度执行困难且收效不大,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能从结构上改变急救服务的流程及资源配置途径,再次对医院急救服务进行系统性改进,以消除急救服务系统中存在的瓶颈。

笔者开发的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在国内属于首创,就是要解决急危重患者优先住院问题。该系统是利用医院现有管理信息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是对现有的一些信息软件进行整合创新,是信息计算机科学与医学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该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医学影像存储与管理系统(PACS)、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等系统信息平台。通过有效的消息机制,将患者信息院内网起告知作用;当急诊患者需要住院时,又可以阻断HIS中对一般患者的床位安排,保证急诊患者优先住院。该项目应用以来,在医院总床位不变、月平均急诊患者数及月平均抢救患者数均增加的情况下,前24 h月平均急诊抢救室收住院患者数增加,患者滞留抢救室平均时间缩短,患者滞留人数/抢救人数降低。通过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应用,加快了抢救室床位周转,加速了急危重患者分流,缩短了重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从而达到了急危重患者得到优先住院救治和有效地对急诊患者进行管理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晋.部分急诊患者在急诊科滞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西南军医,2010,12(5):972-973.

[2] 陈水红,王进,潘多,等.急诊室危重患者滞留时间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2):184-188.

[3]徐腾达,马遂,于学忠,等.急诊科拥挤现象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1):1221-1223.

[4]Gómez-Vaquero C, Soler AS, Pastor AJ,et al.Efficacy of holding unit reduce access block and attendance pressur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Emerg Med J,2009,26(8):571-572.

[5]Richardson DB, Mountain D.Myths versus fac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vercrowding and hospital access block[J].Med J Aust,2009,190(7):369-374.

[6] 杨露.急诊科滞留时间超过24小时以上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2):36-37.

[7] 秦伟毅,蒋龙元,华黎电,等.雪灾春运期大型综合医院紧急医疗救援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6):571-574.

(收稿日期:2012-05-0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12.028

作者单位:350001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急诊内科(陈兵、林挺、林世荣、陈金梅、张宇杰 、柯俊),信息科(张琼瑶)

第5篇: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管理;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护理效果

急诊抢救的时效性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及时有效给予施救,能够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1-2]。虽然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也是以小组形式对患者施救,但在抢救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缺乏明确性、有序性,往往影响到抢救效果[3]。为了提高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采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急诊科从事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19人,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9±4.8)岁,工作时间3个月~22年,平均工龄(9.6±3.6)年。本科及以上16名,专科及以下学历共3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和主管护师7名、护师11名和护士1名。本急诊科抢救室主任医师5名及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及住院医师各4人。1.2方法1.2.1组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小组根据本急诊科抢救室人员数量对其进行优化护理分组(自2015年1月开始),根据优化原则共划分出5个护理小组,每个护理小组包括5名护理人员,在5个护理人员中设立组长(从事急诊共超过10年、急诊抢救等护理经验丰富、对急诊操作熟练),每组组长管理各组医护人员,组长以下分为副组长1人(其工作经验丰富并熟练操作急救设备、急诊工作不低于5年)、低年资护士2人(工作经验丰富、急诊工作不低于3年)、轮转护士1人(工作经验前丰富、工作时间为1~3年)。护理小组成立后,在急诊护理工作中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值班时间内上下协作,做好自己岗位的工作。1.2.2提高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小组成员的急诊护理技能及协作能力在护理小组的5名成员中均要接受抢救室相关的急救理论和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及考核,根据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制定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先培训后考核,护理小组5名成员均考核合格。根据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特点和抢救流程,对护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岗位、流程进行划分,护理小组成员进行协作抢救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护理小组成员的护理技能和协作能力,避免抢救过程中出现岗位不明确、抢救无序等缺陷。1.2.3优化护理小组管理模式下的抢救实施过程5人组成的护理小组做到确定岗位、抢救程序中位置、抢救流程及协作配合程序,协助并配合急诊医生的诊断和抢救。护理小组组长起到小组指挥作用,站在患者床尾,对护理小组抢救过程中的整个护理程序进行指导和监督;副组长在患者头侧管理对患者实施呼吸复苏;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右侧负责心电监护的实施和观察、心脏复苏的实施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左侧,管理静脉通道的建立、药物输入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床尾对抢救过程进行记录;急诊医生负责整个抢救过程、下达医嘱及协作整个抢救过程。1.3观察指标比较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和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护理技术满意情况及护理整体素质满意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每项调查表满分分别为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低于60分)。满意和一般满意所占百分比为满意率,实施前和实施后分别调查50例患者。比较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率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等满意情况比较见表1。2.2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抢救时间等比较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在救治疾病时要体现救治的时效性,也即是在单位时间内抢救的成功率越高越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对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优化组合,目的是提高抢救患者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效率[1]。在优化护理分组模式下,年资高、经验丰富、职称高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在抢救护理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副组长直接参与抢救护理过程;其余护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实施护理干预内容。优化护理分组模式能够有效的调配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避免传统抢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无序性、延迟性[6]。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低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能够缩短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操作时间,能够使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能够切实体现抢救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抢救效率。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能够在护理工作中形成管理向心力。需要实施急诊抢救的患者会有不同的护理需求,针对患者不同的护理需求,护理分组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满意程度[6]。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护理质量满意率、护理技术满意率和护理整体素质满意率分别高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整体护理素质,提高患者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所以,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病例抢救时效性,提高急诊护理满意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丘宇茹,王吉文,卢玉贞.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4(5):53-55.

[2]夏利.护理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29:159-161.

[3]赵树娟,孙晔,张华.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的作用[J].护理学报,2014,6(5):17-19.

[4]杨巧华,魏彩第,张敬伟,等.团队管理模式在强化急救护士法律意识及防范护理纠纷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6(4):389-392.

[5]潘德华.门急诊护理对危重症住院患者转运的护理管理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1(13):71-72.

第6篇: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抢救;流行病学;排列顺位;弹性排班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67-0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不断进步,大工业、大流通的社会模式日益形成,各类创伤发生率越来越高。创伤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综合最近几年的医学相关报道,在我国的 “死因顺位”中,创伤位序不断提前,现在创伤已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多发性创伤,已成为急诊医学研究的一个迫切课题[1]。在院前急救病例统计中,外伤在急救疾病谱中排第一位[2-3],已经成为要求严重重视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为研究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就诊规律,了解本院急诊抢救室病谱的构成梯次及特点,以适应新形势下急诊抢救工作的需要,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笔者对本院急诊抢救室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登记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自本院急诊抢救室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登记记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本院急诊科抢救室救治的15岁以上(含15岁)的所有病例。

1.2 研究方法

对登记病例按救治月份、所患疾病类别、以及不同疾病类别的救治时间峰值进行系统统计分析。利用微软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分析。将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绘图表显示,使危重症病例救治月份峰值等趋势一目了然。按不同年龄组、不同就诊时间及分布情况、不同类别疾病的就诊高峰情况进行系统的统计,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后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列图表,摸索急危患者的构成梯次及病谱变化。

本院急诊科目前设有急诊抢救室、 急诊内科、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外科。所有危重症患者均在急诊抢救室由值班护士分诊、登记,由相关科室医师进行救治。本研究根据本院目前急诊分诊的特点,对急诊危重症病例统计分类采取内科(包括神经内科)、外科的分类体系(本院妇科和五官科急诊设在病房)。

2 结果

2.1 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量各年度统计比较

在本院7年的急诊危重症病例登记中,共有急诊危重症患者29 716例被纳入统计范围。急诊危重症患者数逐年增加的趋势明显,且急诊危重症病种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分别占急诊危重症患者总数的26.0%、20.8%、11.2%、9.8%、7.8%和6.6%,见表1。

2.2 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量各月统计比较

调查显示,本院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数量在8、9、11、12月份最多。其中,12月份出现最高峰,抢救危重症患者达3 262例;以5月份患者最少,为2 225例,见表2。

2.3 各月危重病种变化趋势比较

通过统计得知:(1)外伤患者就诊数从6月开始上升,到12月最多,形成外伤就诊高峰,最高就诊人数为594例。然后开始减少,1月外伤患者数最少。(2)下半年呼吸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较上半年明显多,也以12月为高峰,达317例。6、7、8月最少,6月份仅有149例,也充分说明呼吸系统急诊危重症发生呈季节性。(3)消化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全年分布较平均,但同样以12月出现最高峰, 达299例; 以6月最少, 为159例。(4)神经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以1、2、3、12 月最多,3月出现最高峰,达519例。一定程度上受本地气候条件影响,即在本地区气温最低的季节里神经系统急诊危重症发病率高。(5)循环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以 8、9、12月最多,9月出现最高峰,1月最少。综合考虑,心脑类疾病,即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急诊危重症疾病的发生与季节的更替有一定的关联,见图1。

3 讨论

本研究收集统计了本院2004~2010年7年间急诊抢救室全部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情况,总结出本院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就诊人数前6位,依次为: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而前6位危重症疾病占全部急诊抢救的85.1%。这样,研究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疾病患者就诊情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 根据本统计研究结果,外伤危重症患者占本院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的26.0%,居本院急诊抢救室就治人数之首。既然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创伤占的比例最大,危重症患者最多,死亡率最高,则要求在急诊科建设上首先考虑医生配置。我国以往的急诊人员构成大多以轮转医生为主,年资不高且内科医生占多数。当前的形式则要求医院除了要固定一定数量的急诊医生,按照急救医学的要求培养,并积极培训使其能够不断提高应对创伤的综合抢救治疗能力,最大限度地救治患者外,同时,急诊必须配置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急诊手术室(trauma room),以应对大量、复杂的创伤患者。使在“创伤救治黄金时刻”最大限度地救治患者[4]。其次,本统计发现在急诊危病谱中,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合占全部急诊的56.2%。针对这样急诊医疗需求,对于急诊科配备的定科医师、布局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实际不断改进、力争完善。急诊的布局上要求不但要有一个相应规模的创伤治疗室(急诊手术室),还要配置一个较大规模的急诊危重症治疗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当然,急诊医师的培养方向除了要求人人都是全科医师,还要参考急诊危重症疾病构成梯次,确定每个医师的次专业方向,希望最终成为一专全能、具有高度应急、急救能力的急救医师。

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研究情况,也要求急救专业的医师要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救加强研究。与心脏科、神经科(内、外)、呼吸科等住院科室进行深度合作,建立脑卒中单元、急诊快速PTCA介入绿色通道、急诊复苏室等,并将其作为急诊科学科建设的重点。建立与这类疾病相对应的临床诊治流程,通过长期的临床摸索总结,争取在这类疾病的急诊快速诊断和准确救治上有所进展,力争取得长足进步。

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发现,急诊危重症病种在时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性,如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3、12月最多,消化系统疾病在9月最多,外伤危重症就诊最多在12月,与其他相关文献报道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尽相同[5-6]。分析其原因,应该与文献报道所在地地域文化差异、生活习惯、气候特点等因素有关,待全国各地相关文献报道全面后,可做归纳、综合研究。急诊危重症疾病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医院开展急诊工作提供依据,如根据季节性规律进行弹性排班[7],在疾病高峰到来前安排好足够的医务人员,而低谷期可以安排部分医务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同时,根据季节性规律配备相应的医疗耗材,做到有备无患,使急诊急救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作为急救医务人员,除了做好本职的急诊与急救工作外,还要通过报纸、电视媒体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医学知识,如提倡戒烟限酒,合理健康膳食,限制盐和脂肪摄入量等,并建议加强户外运动,预防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指导。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酒后驾驶危害性宣传,减少交通意外的发生率,增强民众减少意外伤害的意识。当然,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向社会普及急救技能,尤其是心肺脑复苏术。提高民众对心脏猝死、意外伤害的自救、救助技能,从而减少急诊危重症患者数量,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8]。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 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M]. 中国急救医学,2000,20(11):629-670.

[2] 卢加发,杨顺露. 上海市嘉定地区3130例院前急救病例疾病谱及梯度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2),1136-1138.

[3] 郭兴,杨金兰,卫常安,等. 2000-2010年保定市120院前急救疾病谱变化规律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198-199.

[4] 王一镗. 急诊医学[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430.

[5] 沈国光. 华山医院急诊病例动态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1993,13(6):51-54.

[6] 陈永惠,李文,谢菁,等. 28826例急诊病谱的分析[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2):152-153.

[7] 程伟,尹春安. 实施门诊护理人员弹性、动态排班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1):85-86.

第7篇: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我们写工作总结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经验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1急诊科围绕护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八大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如20__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士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五、做好急救药品及急救仪器的管理。

急救药品准备及各种急救设备的调试是急诊工作的基础,现已施行每项工作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做到班班清点、定期检查,这一年里未出现因急救药品和急救仪器的原因而影响抢救工作。

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2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又到了20--年的年终岁尾。20--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旧急诊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新建的急诊科专属的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就会有很好的改善,科室业务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20--年度,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始终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和反映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120”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时候,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我们时时刻刻注重树形象、抓内涵,为医院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奉献出了一份光和热。

五、实践与思考并重,20__年度工作反思。

回顾20__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急诊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诊工作中进一步改进,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具体问题和改善思路如下:

1、急诊科就医环境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患者满意度低,急待搬迁后加以改善。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对抢救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关键时刻及时跟进,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3、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要时刻注意和患者、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4、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如急腹症、昏迷、休克、中毒等,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开放气道、吸氧,在实施紧急救护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对光反射、是否颈项强直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脚乱。

5、掌握常用急诊抢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严格执行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制度,注意患者过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药安全。

6、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在急诊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前,一定要加强巡视和沟通,尽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实力范围内,以便及时观察和急救。

7、当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接诊的患者较多时,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抢救,分解危难,做好分诊分流,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医院在新的一年加以考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待遇问题,以促进急诊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共创医院和谐美好明天。

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急诊科工作已过一年,这一年的成长充满艰辛与幸福,激情与挑战。现我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能够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遵守科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思想,开阔自己的视野,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下,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认真开展并组织业务学习,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像一名优秀的急诊科护士迈进。同时,我也积极地响应医院各部门的号召,踊跃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如红歌会,义务献血,技能比武等等,丰富自己业余生活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是一个无陪护病区,我能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病人服务。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我能够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的身心痛苦,急家属之所急,忧病人之所忧,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挽救病人的生命,帮助病人,减轻他们的痛苦,时刻铭记:救死扶伤,才是我们的职责之所在!

二、业务技术

重症监护室对护士的全面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平日的工作必须更加努力,更加精益求精。思想觉悟要达到一定水平,业务技术更要一丝不苟。吸氧技术,静脉输液,心电监护这些常规技术一定掌握,尤其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更是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必备的技能。

日里我能够认真巩固课本知识,工作中反复练习各项操作,争取做到熟能生巧,每一个月的业务学习也会准时参加,作好记录,并且积极参加各项技能比赛。在医院首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获得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二等奖,氧气筒氧气吸入技术二等奖。但是这些成绩只代表过去,我会更加努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能手!

三、自我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在eicu工作期间,我能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尊敬老师,团结同事,对病人认真负责,真正的承担起一名急诊科护士该做的。无论何时何地,永远铭记,我是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四、实践与思考

人生是一幅多彩的画卷,收获五彩缤纷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工作中我也发现自己许多缺点和不足。

1、业务不熟练。

例如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术,各式管路的护理等等,因为自己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难免会造成一些时间、资源的浪费。以后我会勤学习,多动手,争取样样精通。

2、思想不成熟。

救死扶伤,挽救病人的生命,解除他们的痛苦,是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碰到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不支持,我还是会烦躁,不够耐心,细心。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多提醒自己:要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每一位家属。

3、工作不精细。

细节决定成败。eicu的工作不比普通病房,急、危、重是它的特色。有时候忙起来,我就会“抱西瓜,丢芝麻”。比如微量泵用后不知道放回原位置,比如呼吸机过滤网忘记清洗等等。这些细节我以后会多多注意,争取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位。

工作的这一年,充满酸甜苦辣。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够轻松上路。人生旅途最美丽的风景,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希望自己能够勇往直前,奋勇前进,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急诊科护士,为急诊科的发展,为医院的发展,争光添彩!

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4一、积极开展中医急危重症业务技术培训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卫生厅“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急诊科中医药人员的人才优势,运用中医药疗法为广大患者服务。为此我们急诊科制定好科室发展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人才梯队不断满足专科中医内涵建设需要。制定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制定并不断完善常见病及特色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提高特色病种的辩证论治水平,提高中医治疗率。开展了针刺疗法、耳穴压豆、拔罐疗法、中药灌肠、中药湿覆、红外线治疗;制定了急诊科常见病临床路径。我科中医甲级病历率100%,辩证论证优良率≥92%,中成药辩证使用率≥92%,中医治疗率≥92%,中西医结合治疗率≥94%,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2%,急重症中医治疗率≥90%,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5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二、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科室业务的管理

重点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如病历书写制度、处方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医嘱制度、会诊制度、转诊制度、转院转科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三级质控网络管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考评指标,每月进行集中检查考评。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我科通过科早会、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反复强调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教育临床医师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全面、正确地书写病历及各种记录。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进一步强调了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切实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着力改善就医环境,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使急诊科人员进一步理解落实和深化“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深化医疗环境,更新服务模式,简化就医流程,改进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杜绝对病人生、冷、顶、推、拖现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我科开展了免费医学咨询、饮水供应、轮椅供应、简化就诊环节等便民措施。

急诊科主动为患者提供药品和医疗服务的费用查询,为住院患者提供住院费用清单。严格医疗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扎实做好整体护理工作。护士长根据“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护理规章制度。规范各种护理文书,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了对每一位护士的“三基三严”教育,重点加强对操作技能的培训。加强院感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事件发生。感控医师每月对急诊科住院病区的住院病人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月底病案统计。

我们不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诊病人要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处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每个医务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因此科内组织定期的业务学习及加强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心电监护、电复律、除颤、洗胃等常规的技术操作。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对相关病例及时进行业务讨论,提高全科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为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发展,今年我科把发展院前急救这项工作当成重要任务抓,严格急诊出诊制度,院前急救小组24小时待命,5分钟安排急诊出诊,制定有急诊绿色通道总体方案,如遇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急诊绿色通道,已做到先行抢救,而后补办各种手续。

三、存在问题

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个别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科室业务增长跟不上发展需要;急诊人员偏少,缺少拔尖的优秀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科室住院病房环境差。下一步我科针对存在问题逐步整改,加强中医药文化特色建设。

急诊科个人工作总结5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又到了20--年的年终岁尾。20--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旧急诊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新建的急诊科专属的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就会有很好的改善,科室业务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20--年度,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始终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和反映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120”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时候,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我们时时刻刻注重树形象、抓内涵,为医院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奉献出了一份光和热。

五、实践与思考并重,20__年度工作反思

回顾20__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急诊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诊工作中进一步改进,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具体问题和改善思路如下:

1、急诊科就医环境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患者满意度低,急待搬迁后加以改善。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对抢救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关键时刻及时跟进,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3、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要时刻注意和患者、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4、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如急腹症、昏迷、休克、中毒等,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开放气道、吸氧,在实施紧急救护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对光反射、是否颈项强直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脚乱。

5、掌握常用急诊抢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严格执行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制度,注意患者过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药安全。

6、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在急诊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前,一定要加强巡视和沟通,尽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实力范围内,以便及时观察和急救。

7、当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接诊的患者较多时,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抢救,分解危难,做好分诊分流,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第8篇: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急诊外科,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进而探讨出提高急诊外科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减少外伤死亡。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选取了2009年3月—2013年11月以来创伤死亡患者以及院前抢救无效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有可能影响死亡原因的因素进行logistic 分析,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气管插管、清创止血、院前时间、现场对患者昏迷的评估、现场急救以及ISS和GCS评分等方面。然后将P<0.10变量引入到因素分析中。结果 170例死亡患者,院前死亡100例,头部、胸部、腹部是主要的创伤部位;中青年是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主要成员,在170例死亡患者中有102例的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60%;因为交通事故而造成急诊创伤死亡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60.5%;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年龄、机械通气、GCS和ISS评分以及现场急救是造成急救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年龄、现场急救水平以及创伤评分是造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强化院前急救,并在第一时间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因可以有效提高创伤患者的成功率。

[

关键词 ]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32-02

创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急诊外科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从《中国伤害预防报告》[1]显示来看:中国大陆每年发生的各种伤害事故约有2亿余次,其中因为伤害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在70~75万之间,在国内总死亡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达到了9%。伤害死亡是在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脏病之后的又一大死亡原因。急救外科作为创伤救治的主要根据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创伤救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我国当前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下,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急诊外科创伤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是广大急诊外科医务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笔者认为只有不断的增强医务工作人员在现场的反应能力,促使现场急救医务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为创伤患者进行必要的处理,同时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救治标准和原则,针对患者情况,确定创伤救治手术,可以大大提高创伤救治效果,这也是急诊外科的本质工作所在。为了强化院前急救,增强创伤救治的成功率,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本文随机选取了我院在2009年3月—2013年11月的170例创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回顾性方法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我院自2009年3月—2013年11月以来急诊科的创伤死亡患者170例,其中男性患者130例,占76.5%,女性患者40例,占23.5%。发病年龄在2~73岁之间的患者平均值为42.5例,其中院前抢救无效而死亡的患者有103例,占总死亡率的61%,从发病到进行伤害处理的时间为5 min~6 h。从所救治患者来看,造成创伤的主要原因有交通事故、重物创击、刀具砍伤以及高空坠落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1.2 急诊创伤救治方法

从本院创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看,大部分创伤患者都会有失血休克的症状,因此快速的建立2条及以上的静脉通道,补充液体以能够保持高效循环,是改善供血供痒状况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快速对创伤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性评估,进而明确诊断方法;保持患者的呼吸道呼吸流畅,降低呼吸机使用标准,对于那些病情比较危机、呼吸受到严重阻碍的患者要使用呼吸机帮助其呼吸;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要对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1.3 研究指标

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创伤机制、气管插管、清创止血、院前救治时间、现场对患者昏迷的评估以及急救医务工作人员现场急救效果、ISS和GCS等有可能造成创伤患者死亡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和研究,并把P<0.10的变量加入到以上因素的分析中。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性的分析,所有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创伤死亡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

中年人和青年人是急诊创伤患者的主要对象,在170例死亡患者中20~50岁患者有100例,占总死亡率的59%;年龄在20岁以下的患者有41例,占总死亡率的24.1%;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有25例14.7%,从数据可以看出,年龄在20~55岁的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明显要高于其他年龄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从创伤严重程度来看,170例患者中,有多处伤害的患者有97例,创伤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胸部和腹部。因院前抢救无效而死亡的患者有103例,占总死亡率的61%。

2.2 导致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原因的分析

从临床资料来看,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急诊创伤患者所占比例最高,约为60.5%,因高空坠落而造成的死亡位居第二,所占比例约为23.5%,其他造成伤亡的原因如重物创击、刀具砍伤以及其他方面,所占比例为14%,详见表1。

2.3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从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看,造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机械通气、GCS和ISS评分以及急救医务工作者现场急救状况,详见表2。

3 讨论

创伤是当今世界造成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本文的研究数据也显示,中年人和青年人是创伤死亡的高发人群,死亡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导致创伤患者的死亡原因来看交通事故是最主要因素,致命所占比例为57.8%,170例患者中有97例患者不止一处伤痕,创伤部位分布也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头部、胸部和腹部的患者居多。从多因素分析数据也可以看出来, 年龄、机械通气、GCS和ISS评分以及现场急救状况等四个方面是造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建设具有专业水平的急救团队;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准确、科学的多患者的创伤进行评估,及时的诊断出患者的症状所在;强化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外科的医疗水平,是提高急诊创伤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法,现在分别加以介绍:

3.1 建设具有专业水平的急救团队

高、精、专的急救医疗团队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急诊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扎实的掌握最基本的急救应急措施,并能够积极运用当代最前端的创伤救治急救技术。院前急救能否取得好的成效,急救医务工作者的急救水平和质量对其有着直接影响,诊断明确患者病情的时间越短,就越能够为患者争取急救时间,从而也就能大大的提高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成功率。因此,具备稳固扎实的创伤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急救现场能够能够临危不乱,沉着稳定的进行急救是急诊外科医务工作团队的必备条件[3]。

3.2 建立一个快速应急反应机制

要想建立一个快速应急反应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医务团队的指挥在接到急救指令后,要迅速的与通讯部门、交通部门做好沟通和联系。其次,还需要与医院不同科室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以能够在到达事故现场后能够及时的为中创伤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以降低患者死亡率[4]。急救医务工作者的急救反应能力是衡量院前创伤救治的重要指标,对于那些伤势比较严重的交通创伤患者在伤后30 min内进行急救,可以挽救19%~26%的患者生命,严重创伤后即刻死亡和初期死亡(伤后2~4h)在创伤的三个死亡峰段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稍微耽误片刻时间就会失去抢救时机,能否在最佳抢救时机内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伤势诊断和治疗要比伤情本身更影响患者的存活率。由此可以得出建立一体化的院前、院内急救机制能够大大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3.3 准确分析创伤原因,总结临床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私家车以非常快的速度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使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也以飞快的速度增加着,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而也成为创伤的首要原因。其次,随着城市工业建筑的迅猛发展,建筑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工地安全没有做到保障的时候,高空坠落也成为创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还有一些冲突性事件,如斗殴、刀具砍伤等也是创伤致命原因之一。从《中外医疗》[5]报道也显示出来创伤部位最多的是头部伤。

3.4 对伤情给予正确的评估

创伤评分是依据患者创伤后血液循环情况,呼吸情况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运用数据的形式定量性的对创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简便方法。运用GCS进行评分[6]有助于急诊外科医务工作者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情况,其主要被广泛的应用于多处创伤的结果预测,在预测死亡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ISS评分[7] 主要是检测创伤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院前急救对于稳定创伤患者伤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的运用GCS和ISS进行伤情评估对医疗人员采用正确的治疗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些统计数据也显示[8],因创伤死亡的患者有50.5%死于创伤现场,有35%的患者死于创伤初期,而仅仅有14.5%的患者死于创伤后期的并发症。创伤伤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应该在保证结局稳定的情况下尽早进行伤情评估,同时还要对患者的颅腔、胸腔、腹部、盆腔等进行重点评估。对于那些因为大量出血而导致休克的创伤患者,建议进行损伤控制限制性液体复苏。

综上所述,创伤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急诊外科作为拯救创伤患者的重要力量,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必须要认清导致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院前急救水平和院内的治疗水平,深刻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

[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监督局.中国伤害预防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潘瑞钰.严重创伤1682例急诊救治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12-13.

[3] 况建华.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病例分析[J].医学前言,2012(7):34-35.

[4] 韩海英.严重脑外伤伴休克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67-68.

[5] 马兴建,黎玲.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2):55-56.

[6] 王永中.面部外伤的急诊整形外科治疗[J].中外医疗,2013(19):40-41.

[7] 蒋忠宁.急诊外科手术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4):89-90.

第9篇:急诊急救总结范文

关键词: 急诊医学;管理体系;管理模式

1.急诊医学概述

急诊医学在医学专业当中属于一门全新的、跨学科以及综合性质的医学科学,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当中的重要代表[1]。其本身具备独立的发展体系,和科室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正是由于急诊医学具备以上特性,因此其在医院医学当中的质量水平直接反映出了该医院整体质量,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急诊医学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迅速的达到国际发展的先进性水平。

2.急诊医学模式分析

急诊医学的模式主要是由急诊科室结构、接诊患者的程序以及护士值班的制度等多个方面组成,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急诊医学模式。

2.1 急诊科室结构

急诊科室具体结构主要有急诊病发和急诊室组合而成,同时还包含了人员方面的结构。其中急诊室可直接划分为内外两科,具体要求配备心电检测除颤仪、呼吸机、起搏器以及洗胃机等多项设备,而急诊室方面则必须在24小时以内应诊,通常急诊病房主要由恢复病房和ICU病房两部分组合而成,在ICU病房当中通常配备6张病床,在床边则需配置相应的中心观测台和多功能监护仪器,其中还包含了微泵、输液泵、B超仪、X光机以及气管切开包和静脉切开包等等[2]。而在恢复病房当中则配备有17张病床,同时可划分为内外两科组,而且在病房当中还必须要划分出3辆出诊救护车以及2部急诊急救电话。

2.2 接诊患者程序

首先是进行现场的救护工作,需要值班人员事先问明具体情况,然后派出一声赶往现场进行救护。然后送往ICU病房进行急救,主要收治各种生命体征重症急危的患者,像出现昏迷、休克、中毒以及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等多种联合整治的患者。

2.3 护士值班制度

在医院内的护理排班需要由院内的总医师进行统一化的安排,通常一线的医生急诊室和病房都需要进行3个月的轮换制度,而二线的医生可直接实施全天值班制度,每位值班的医生都应配置BP机、手机以此来加强组织和指挥抢救工作。而在护理方面则直接划分为急诊室和病房两个方面,要求急诊室的护士必须要学会最常规的洗胃、气管插管以及清创缝合等等,同时还应当掌握呼吸机管理、心电监测以及血液动力学监测等多个方面的急诊护理知识。这样才能保障护理质量,提升抢救效率。

3.完善急诊医学管理体系策略分析

3.1 强化质量管理,构建完善的急诊规划

由于急诊科的特性使然,需要为其创设单独的急诊科室,并设置比较醒目的就诊标志,同时急诊科还必须要承担其院前和院内急诊,并采取全天连续工作的形式来负责首诊。在危重患者方面,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急诊患者登记制度,凡是危重抢救的伤员,都应当及时的向上级部门汇报[3]。收治患者后,需要增设相应的观察床位,以此来针对患者的病历进行记录,配设配套的记录设施,所记录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抢救记录、出诊记录、交班记录以及转院记录等等。

同时还应当构建完善的交班、晨查以及护理巡诊制度,并且在急诊室当中配备好各种常见的急救病种所需的抢救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药物禁忌表等等。药品方面必须配备齐全,做好定量、定位以及定人,也即是指由专人进行保管,同时做好相应的存销记录工作。最后需要配备完善在急救诊疗当中所必须的设备仪器,这些设备仪器的完好率应当达到100%。另外,救护车也要保证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当中,能够做到随叫随到,并且启动及时的效果。

3.2 加强急诊应急意识,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当代社会发展异常迅速,很多突发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就要求各大医院必须要对内部工作人员作出明确的规定,应当不断的对其自身的应急意识进行强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完善的、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类队伍,并以此来配备比较齐全的应急设施和急救车辆等等。这样在面对急诊抢救时,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4]。

3.3 构建一支训练有素,人数稳定的急救队伍

在构建队伍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挑选一些作风、思想以及操作技术等都合格过关的人员,这些人员最好是担任着正副级主任医师或者急诊科的带头人等等,在这个选拔标准上寻找一些热心急诊事业,同时思路比较清晰、工作认真负责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中初级医师。而选拔队员的年龄应当尽可能的控制在毕业之后4-5年以内的初级医师,其年龄上限为50岁左右的中高级资历的医师。另外,整个队伍的形成应当保障每个专业组合的人员搭配必须合情合理,并以此来逐步的形成一种业务发展的梯度,在带头人不变动的情况下,其他队员们可进行定期的轮换制度。

4.结语

综上所述,急诊医学管理模式的完善能够提升医院方面的急诊抢救效率,提升医院方面对外声誉,促进医院急诊科室的发展,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白合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1] 林锎,罗育冰,郭振宇.急诊医疗流程体系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河北医学,2011,06:849-851.

[2] 于学忠.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