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医学影像基础精选(九篇)

医学影像基础

第1篇: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见习、实习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医学人文、职业情感、心理健康教育及基础医学的实践训练、临床技能训练及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8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内科学、外科学教学课时与临床医学专业并重,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了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了培养口径。

1.3采用3+0.5+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即第一阶段:三年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半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外、妇、儿等科室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进行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因此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通过见习、实习的读写片训练及临床病例读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使放射诊断学与CT、MR诊断学课程融会贯通,按系统讲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实现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临床实例及案例讨论,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教学之中。

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临床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了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完善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实习教学模式,形成了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实现了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实现影像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加强临床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实施“三早”教育,开放附属医院影像医疗工作现场,实行专业基础课前先到临床见习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强化实训氛围,开辟了省内外十余家三甲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第2篇: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1.1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的研发

可以直接从核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资料中,筛选出具有科研价值以及教学价值的ECT(核医学影像)图像,并且针对每一份ECT(核医学影像)图像,撰写出相应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将这些整理好的ECT(核医学影像)资料存档于SQI服务器当中,并建立起一个数字化核医学影像试验教学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客户端调阅相关的医学影像资料。该实验教学平台应该具备有图像上传、管理、检索、浏览以及实验报告提交和教师批阅的功能,满足教师的试验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1.2平台应用

1.2.1基础实验

核医学的基础实验部分,首先应该让学生准确的抓准医学图像的基本信息,例如器官组织、显像类型(静态/动态、平面/断层、阴性/阳性、局部/全身、)以及显像仪器(PET/SPELT)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握核医学影像的显像原理。教师应该围绕核医学图像的重点进行分析,例如器官组织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显像剂分布等等,尤其是显像剂分布这一点。教师在为学生分析核医学影像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正常核医学影像与非正常核医学影像,使学生掌握各类组织器官的核医学影像显像特征;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非正常核医学影像的表现,使学生时刻记住“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判断规则。教师分析完核医学影像后,再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该核医学影像的表现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再对该影像进行诊断(注:非病因诊断)。最后,把自己书写的实验报告和教学平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比对,判断自己的诊断是否存在错误或偏差。

1.2.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核医学影像进行比较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从数字化医学影响实验教学平台的数据库中,调取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图像,并针对对该图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核医学影像检查的原理、应用以及适应症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将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与该疾病器官的其它医学影像图像(例如:B超影像)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鉴别和诊断能力。

1.2.3设计性实验

教师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临床病例资料,设计出医学检查的最佳项目和最佳方式,再针对相应的检查项目、方式,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分析,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综合分析能力。

2应用结果

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实现了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手段上的变革。核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手段,由人工教学转变成数字化教学,核医学影像教学方式,由临床科室现场教学转变成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教学模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探究式靴子。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使得核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化,目前,在本院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中,已经归档了近万份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其中,核医学图像类资料就占了30%,完全能够满足本院的实验教学需求。核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原来比例是10:0:0,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变成了5:3:2,由此可见,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开展率得到提升。之前,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至达到了75%,现在,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竟达到了96%。

3讨论

第3篇: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摘要】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力争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影像物理 教学 策略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的支柱。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但以其高技术和工程化的鲜明特点展示了它自身在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所具有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也以其日益深入的影像理论研究,层出不穷的影像革新技术,迅速扩展的临床应用领域,使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愈益感到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医学影像物理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内容是医学影像仪器设备所涉及的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物理现象,其任务是为学生深刻理解医学影像的物理原理与成像过程,评价、控制医学影像质量,分析、挖掘医学影像蕴藏的生物信息提供必要的物理学知识,给后继课的学生及将来所从事的医学影像工作打好基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理工知识非常薄弱的医学生有较大收获,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医学成像技术和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实践,分几方面谈谈。

1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 汇集多门学科,内容抽象复杂。四大影像技术溶合了物理学、数学、电子学、计算机、 生物学和医学等多门学科。授课对象是未来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医学生在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的基础很薄弱。但医学影像物理学中要涉及到许多这方面的知识。比如,讲授XCT、MRI、彩超成像原理时要遇到δ函数、卷积、自相关函数等工程数学知识。核磁共振原理及成像原理一章中, 涉及到量子力学及原子核物理,磁矩、角动量、进动、梯度磁场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频脉冲、频谱分析、调制解调、A/ D、D/ A、滤波、显像、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均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

1.2 学生的畏难情绪。医科院校的学生由于中学物理基础较差,学习属于物理范畴一类的课程常有畏难情绪。大部分学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了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在预习、听课、复习、习题等多个学习环节上与教师配合的力度打了较大的折扣,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

1.3 师资力量要求高。《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医用物理教研室的老师承担。但是《医用物理学》和《医学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是公共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物理学、信息学和医学之间交叉和融合的学科。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物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

2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在已有条件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设立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1 要恰当地把握教材的深度,讲解尽可能的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开复杂的数学推理。如:在“XCT原理”的“图像重建数学原理”一节中, 从狄拉克函数和卷积算法的引入, 到图像重建的付里叶变换法和滤波反投影法, 整个成像过程我们尽可能运用图解法取代繁杂的积分运算及变化过程。 如果用傅立叶变换讲CT 、MR I 成像原理, 难度很大, 因为学生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有限。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讲解CT 、MR I 成像原理的方法, 即联立方程法和反投影法。这两种方法不用复杂的高等数学, 学生能够听得明白,能够很好掌握CT 、MR I 成像原理。MR I 成像原理中用到的傅立叶变换、磁矩、角动量、进动、梯度磁场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频脉冲、频谱分析、调制解调、A/ D、D/ A、滤波、显像、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是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教学策略。对课程教学中必须具备而学生又一无所知的数学、物理、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用通俗易懂的定性分析给学生补课,以达到在保持课程内容基本不被割裂的前提下,绕开难度大的系统数学推导,确保学生能定性地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

2.2 应用多媒体系统。根据生理学观点,人获取的外界事物信息80%~90%是通过眼睛输入的,用直观的图象反映的信息更易为人所接受。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陌生的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直观,生动具体的图象再现。如自旋核的旋进,讲解时以陀螺的运动为例一边图示一边推导,使抽象的公式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在“MRI成像原理”一章中,我们用FLASH将原子核受激励,驰豫等重点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我们还下载了大量的医学影像照片,小电影等供学生学习参考。

2.3 注重实验实习。实验是本学科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如果只讲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今后的应用。开设实验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由于实验设备昂贵,具有放射性,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可以建立一套计算机仿真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如建立局域网,安装运行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大学物理仿真实验210FOR INDOWS》,该软件包含20多个物理实验项目, 可选取其中部分相关实验如: 核磁共振实验、GM 计数管和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塞曼效应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等。由于经费、技术等原因,目前我校尚未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为了弥补不足,我们与医院影像科室的联合, 多次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实习,请超声、CT、核磁共振、SPECT等临床诊断教师及技术人员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及诊断等,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4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正如前面所述,医学影像物理学是门综合学科,也是一门新型学科。许多知识与技术对教师也是崭新课题。为了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抓紧学习,更新知识。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可进行短期培训,到研究机构、大学、医院学习或深入实际工作一段时间,以便更好的胜任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

2.5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必须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才能释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小结

对《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泽宝. 医学影像物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第4篇: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一、 PACS的医学影像教学系统现状

PACS是以高速计算机设备作为为基础,各种影像设备与高速网络相连接,并利用数字化方式来采集、管理、存储、传输以及显示各种医学影像信息。随着网络科技以及PACS的飞速发展,PACS多媒体教学模式得以逐渐形成。将RIS(放射信息管理系统)和PACS运用于医学影像诊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从PACS中调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医学影像图片,来制作幻灯教学课件或考试题卷。以PACS为基础创建一个交互式CR医学影像教学系统。目前,有少部分医学研究机构已经和软件开发公司合作,致力于开发以PACS为基础的医学影像教学网络教学软件[2]。也有少部分医学研究单位,研究如何将PACS运用到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但是,PACS的利用仅局限于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上。上述的这些教学方式虽然给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先进的教学模式,但是,PACS的医学影像教学系统仍然存在很多的系统缺陷,例如,教学影像库不够全面,缺乏考试题库以及评分系统等等,基本上无法满足实际医学影像教学以及实践的需求[3]。

二、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 构建影像数据库

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站的员工可以将CT、CR等医学影像资料收集起来,并储存在PACS系统服务器当中,教师可以在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站中,找到典型或者特殊的病例,储存到到PACS的医学影像教学数据库当中,并应用于医学影像教学的课件制作以及课堂教学中。在PACS的医学影像教学系统中,建立医学影像数据库,教师可以在数据库中,通过检索图像标释、影像表现、临床特点以及病理改变等相关的关键词,就可以迅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医学影像信息了。

(二) 建立考试题库

可以把医学影像教学大纲当做参考依据,将PACS医学影像数据库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把具体的知识点划分到相应类别的知识结构下,并建立教学考题以及教学知识点记录。再以PACS系统中的知识点内容作为依据,将试题结构定义出来,建立起一个医学影像考试题库,并且对考试题库进行灵活的维护和管理。当用户登录到考试题库中的出题界面之后,只要点击出题按钮,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考试题集,以便学生可以进行考模拟考试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巩固基础知识,教师也可以按照设出题类型的比例,从考试题库中自主筛选合适的考试题目。

(三) 医院PACS系统与学校PACS医学影像教学系统相连接

将医院的PACS系统与学校的PACS医学影像教学系统相连接,连接步骤如图1所示。将医院的PACS系统与学校的PACS医学影像教学系统相连接,是为了让医学院的在校生学生能够充分的体验到医院的工作环境,医院PACS系统管理者可以将患者真实的医学影像拍片结果,上传到医院的PACS系统中,并将这些影像资料共享到学校的PACS医学影像系统中,学生可以通过登录学校的PACS医学影像系统,看到医院的PACS系统中共享的医学影像资料,并且根据这些真实的医学影像表现,模拟为患者诊断,再将自己的诊断结果和医生的诊断结果相比较,这样做,不仅可以考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能让学生在模拟训练中逐渐学会应用课本上的知识。

图1为医院PACS系统与PACS医学影像教学系统的连接图

第5篇: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之一,也是改革中的一门关键课程。在形成大连医科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对五年制临床专业新的整合课程体系中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改革未来进行了客观思考,如医学影像学在整合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教学内容如何重新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崭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

教育,医学;诊断显像;教学方法;系统整合

21世纪医学教育已呈全球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先后进行了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其中课程之间合理、有效的整合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1]。在此大背景下本校于2012年发起“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五年制临床专业为对象,将临床阶段所有学科进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构建全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卓越医生及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医学影像学以此为契机,力争上游,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1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中的作用

1.1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桥梁课程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治的医学学科[2]。其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内科学等多种学科均有紧密联系,使其成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1.2影像诊断学渗透在整合教学体系各系

统疾病教学中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和病理等多种综合,淡化了学科意识[3]。而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诊断学已被誉为人类一双能透视的眼睛,在各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且影像学几乎涵盖全身各个系统,与整合课程体系具有天然亲和力。本校教改提出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分为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8个系统疾病,而医学影像学渗透在各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型分期、预后及随访中,其作用举足轻重。

2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

2.1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是优质教学的先导。处于大学三年级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有如下特点:(1)基础医学知识扎实,对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病理已有了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各系统疾病打下了良好基础;(2)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3)专业英语能力欠缺,查阅文献及自学能力稍差;(4)对教学改革没有准备。故提出相应策略,教学中反复复习所学知识,建立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根据学习兴趣,适时设置问题、布置中英文作业、考评奖励等调动学习积极性;组织教学前动员会,讲解教学改革的意义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4]。

2.2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及教学医院的支持下积极利用网络、院报、工作会议、继续教育活动等各种渠道在校内广泛宣传系统整合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并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教师培养的方法,重视骨干影像医学教师的培养,设立各层次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重点培养,提升教学水平,树立名师风范[5]。具体途径如下:(1)适时派遣各层次教师参加国内外影像医学教学培训和交流,本校各影像学教研室至今已有多名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方法,并有多名教师在部级临床技能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增强了教学荣誉;(2)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教学会议、各类教学公开课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及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为开展新的影像医学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3教材选择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白人驹、徐克编著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为教材基础,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各器官系统教材,编写适合本校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教材草案。

2.4系统整合课程的硬件准备

本校创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十年余,主体包括两部分:(1)校本部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总部;(2)各附属教学医院分别设立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具备各项临床操作技能教学的功能,形成了满足多专业临床实践需要的综合性教学训练平台。另外各教学医院医学影像科均应用国内先进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获取、显示、存贮、处理医学影像学资料,PACS是一种高效率、无胶片化的图像综合管理系统。在大幅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6-7]。

3教学内容的设置

3.1设置原则

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教学内容设置方式,结合我国具体要求,做到先破后立[8]:(1)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国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规定所有要求,保持教学目标不变;(2)为达到课程纵向整合,加强学科间融会贯通,打破原有大纲顺序,结合其他临床学科各系统知识教授次序重新安排相应教学内容;(3)删减学科教学中的低效重复,促使内容间的有机融合,增加见习学时。

3.2具体安排

为配合系统整合教学改革将医学影像学理论内容拆分重组为8个系统包括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系统,并按系统总论和系统各论分步教学,另外创造性设置了PBL课程,占16学时。总论内容包括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常见的影像学术语;各论教学重点为各系统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征,以呼吸系统为例,与其他学科系统整合课程同步,以疾病为中心,依次按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纵隔疾病等逐一讲解,利用具体临床病例,结合疾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将学生之前所学相关临床学科理论知识与医学影像学真正应用到病例中,重点讨论影像学特征及进展、转归,并学习该疾病的影像学描述,从而提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其他各系统疾病不做赘述)。将所学重点内容贯穿整合,培养学生医学影像学诊断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对影像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诊断信心,并创造性加入少量涉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部分中医学影像学考试内容,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建设添砖加瓦。

4教学方法探索

在医学影像学系统总论、系统各论及实践课程3个阶段的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条理清晰,框架明确,故选择应用于第一阶段系统总论授课。第二阶段系统各论的教学中借鉴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改革经验,根据各系统疾病的特征选择PBL与LBL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和教师均成为课堂主体的一部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平台。实践课程中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利用先进的医院PACS,应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9],既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取了教学效果的初步信息。

5考核评价体系

将以往卷面考试为主转变成综合考评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本课程成绩包括采用课堂案例导入式教学参与度成绩、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及病例实践考试评分三方面。其中教改评分采取量表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课前准备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程度。并创新性应用数学公式的方式计算最终成绩,公式如下:总成绩=18%×课堂表现成绩+80%×期末考试成绩+2%×调查问卷评分。学期结束后将不同教学方式的班级成绩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结果发现系统整合教学改革班级成绩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

6思考与展望

以系统整合课程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创新的产物。本校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借此良机,依托原有教学大纲设计改进教学内容,学习并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让临床医学生减负之余,增强自学能力,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学习乐趣,且提高了影像学诊断能力,值得参考借鉴。但仍有很多不足,如整合临床课程与自身内容逻辑关系之间的冲突,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手段匮乏之间的冲突,传统内容与知识更新之间的冲突,考试方式改变与学习兴趣的冲突等[10],在未来的实践中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孙博 苗延巍 张维升 刘爱连 易桂兰 许驰 刘静红 刘铁利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务部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系

参考文献

[1]赵振富,王子梅,张健,等.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7):570-572.

[2]白人驹,徐克.医学影像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3]周新文,曹福元,晏汉姣,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52-253.

[4]李萍,岳凤莲,刘白鹭,等.医学影像学课程整合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6):71-72.

[5]黄钢.以提升学生胜任力为导向构建PRICE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教育管理,2015,1(1):1-5.

[6]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817-820.

第6篇: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医院校;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的快速发展,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放射诊断学知识深度和知识涵盖范围的拓展,在中医临床工作中也逐渐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既为中医辩证施治提供了客观参考资料,也为评价中医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医院校中学生的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相对薄弱,没有系统连贯的解剖、生理及临床知识,而且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教学时间短、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足等原因[1-2],中医院校中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临床、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的教学质量成为非常严峻的课题,这既是医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1中医院校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国内部分中医院校已经意识到过去影像诊断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了不同教学改革的方法。蓝江等认为应该结合中医特点,编写适用于中医类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材[3]。毛金媛、李圆等认为“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临床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影像知识,并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4-5]。孙轶等针对影像学科授课课时不足的问题,采取适当增加课时数量,并更加注重见习、实习教学时间,帮助中医院校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影像诊断知识[6]。郑运松等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重新制定教学大纲,促进医学影像各分支学科之间知识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影像诊断思维和综合学习能力[7]。宫媛媛等通过灵活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PACS的基础上建立丰富的影像教学资源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大大缓解影像诊断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8]。通过对已取得效果的研究资料分析发现以往大部分教学改革是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换教学大纲、改换教材、延长教学时间等方法改革影像诊断学教学模式。

2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培养实用型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医学生进行系统性和实践性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讲授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向“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学方式转变[9-11]。案例教学法(CBL)是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老师引导学习具体医学案例,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融入到具体临床诊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通过认识和学习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诊疗以及转归等信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传统教学,CBL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性强,与以往从理论基础迈向解决实际问题途径相反,倡导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新出现和发展的MDT模式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一种临床综合诊疗模式。它是指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地址、固定团队组织会议,汇集不同专业医生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并结合患者的疾病种类、身体状况及心理、经济承受能力,权衡利弊后为患者确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新模式[12]。影像诊断是MDT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像医生可以从影像征象出发,串联病人病史及病人整体情况,明确诊断方向,指导治疗方案。MDT模式与现代医学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在影像诊断教学过程中将CBL与疾病MDT模式相结合,既能加强影像与临床、中医学科的交融,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临床与教学的统一,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

3.1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确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更早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每个人一生中始终在锻炼如何把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结合起来,这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医学人才的成长也不例外,医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应于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吴阶平院士认为:“临床工作中,医生无时无刻不在依靠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的结合。医生的才能取决于这三者结合的成熟程度,医生的成长与三者的结合紧密相连。对三者结合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才能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大量医学人才的成才实例,都证明了这一观点的真理性。所以,在教学中应确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更早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杆猎枪,而不是一袋干粮”。现代医学知识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已经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拓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不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模式应改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应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其在自我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道路上受益终身。“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13]。培养医学人才只有达到了以提高能力为目的,才能使其具备为患者解除病痛,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本领;才能适应于社会进步、医学发展和公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对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3.2重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内容多、课时少是现代中医院校中放射诊断学教学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影像诊断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4]。过去在教学中教师多数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教师根据预先制作好的课件照本宣科,讲课缺乏灵活变通,令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使得教师授课速度显著加快,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和速度,课堂吸收率降低,使课堂教学成了过眼云烟,不但影响学习效果,大量的学习任务留到课后,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学前对讲授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相应地,对授课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重组和整合需要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能使授课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求教学者在课前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并把握好授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切忌“贪大求全,倾囊相授”。3.3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培养出良好的受教育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中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明显缺乏学习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力所在并激发他们实现潜能的教师会非常信任和尊敬,即学生希望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获得成就感。因此,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可能。CBL要求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将教学重点中需要掌握的具体病例展示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通过认识和学习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诊疗以及转归等信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MDT是建立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基础上的一种临床综合诊疗模式。影像诊断是MDT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多学科的协作能够减少因某个专业知识面的局限而使患者遭受诊断过度、治疗过度或诊断不足、治疗不足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又促进不同专业的人员获取更为全面的疾病知识,进而促进学科的融合发展。MDT诊疗模式与现代医学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将CBL与疾病MDT诊疗模式相结合,既能加强临床与基础学科的交融,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临床与教学的统一,又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4加强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本领的能力放射诊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要求运用“影文并重,以影为据”的教学法,避免单一抽象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变示教式读片为讨论式读片,学生根据典型病例进行不同角色扮演,就病例进行讨论学习,最后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总结。此法不但可巩固课堂所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使思维更加有条理[15]。另外“鼓励自学”,介绍参考书和知名医学影像学网站,将授课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网络上,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4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在影像诊断教学过程中使用CBL培养MDT临床思维的教学模式较为复杂,因此顺利开展该项教学改革,不但需要教学单位拥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如充足的病例资源、优良的教学设备、完备的教学设施,其中包括网络信息以及图书资料检索、多媒体教学等;同时也需要教师、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素质。影像教学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持续的教学热情,需要注重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把医学知识纵向与横向融会贯通;需要熟练运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掌握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善于依据典型案例,对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思路以及治疗预后等层层递进设置问题,循序渐进地制定讨论主题并督促学生讨论剖析;并且课堂表达能力强,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动向以及个性特点进行诱导、启发及归纳、总结;善于掌控教学时间、讨论方向,指导学生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模式。

5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法

第7篇: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1、 强化精品课程教育的意识

精品课程指的是以当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条件、通过优秀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建设的课程体系[3]。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其教学理念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识则决定课程教学的结果和产生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意识,对教学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设计好课程的教学流程、目标、内容以及方式,通过系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推动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 加强精品课程的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1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关键,也是改善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我课程小组成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其中拥有教师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1人,硕士1人,教师队伍的年龄架构分布非常合理,平均在39岁,其中大部分的教师理论教学经验超过8年,课程小组中的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与课程开讲。基于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估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以及素质的提升。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讨会和专题讲座,并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等。

2.2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也是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4]。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二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两方面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影像学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当前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逐渐成为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支柱。在当前,医学影像不但能够显示出宏观的生理结构,还能够指示分子以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过去的形态观测发展到功能的观测,由之前的诊断进步到治疗。在本校,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内容放在:医学影像学的总论,各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影响学表现、疾病诊断。

2.3改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总称,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医学影像学课程最为注重的就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学习,课程小组基于教学理论,配合各种参观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5]。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资料储备,建设医学影像学教学资料库,使用多媒体设备实施集中讲课,辅以实践操作的演示,有目的的教会学生临床病变的诊断以及治疗新技术相关理论;实践教学采用见习和实习两种方式。前者是指在在带教老师的指引下进行读片、参观设备以及学习教师的实际操作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掌握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后者则是指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对影像学实施读片诊断、实际操作和检查以及书写临床诊断报告书等,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不论是见习还是实习,都应当重视对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通过读图分析的教学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的水平。

2.4成立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评价一定突出体现精品课程的变革与教学研究活动,强调对于医学影像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到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应该得到体现。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强调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流程,积极讨论和探索问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制定的学生的评价内容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投入一定的热情和经历,着装和谈吐是否得体;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维护教学活动的秩序;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流程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一致;授课的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能够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善于引导学生,利用问题和其他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够掌握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2.5与生物医学工程等相结合

医学影像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含着各个学科的内容,尤其是医学学科和理工科,完整的医学影像学拥有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技术学以及医学影像工程四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医学生进行理工科方面知识的培训,所以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缺陷。当前的临床医学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但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以及计算机以及相关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使用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敢于创新和批判的学生才能够胜任医学影像学的工作,顺应学科的发展而进步。

第8篇: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关键词: 经络; 人体穴位; 仿真; 三维重构

中图分类号:TR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5-16-02

3DMAX in virtual human Acupoint Model3D reconstruction in application

Luo Qunfang, Lu Linxiao, Fang Hui, Ye Hanxiao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e meridi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but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meridian is inconclusive; existing virtual human technology reflects the weath of anatomical detail, but fails to include a description of the body acupuncture points on the meridians and TCM. Chinese medicine needle to push the theory as a guide to humanacupuncture points of the real specimen material is based on a modeldescribed in the human body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 and needling direction 3DMAX technology, describes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visualization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space model. And the organization as a hierarchical text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to reflect the detailed anatomical knowledge, and ultimately avisual model of electronic map display three-dimensional shape of thebody acupuncture points based on Chinese philosophy.

Key words: meridian; human acupuncture points; simulation; 3D reconstruction

0 引言

经络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穴位治疗。临床针灸学的发展有赖于对人体穴位的正确体表定位和三维空间结构的精确描述和显示。但一方面,经络和穴位的物质基础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穴位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也有观点指出人体穴位处毛细血管丰富、排列规则。另一方面, CT、MRI因分辨率原因均不足以给出神经和毛细血管的信息。因此,目前依据中国人体穴位真实标本图像资料,还不能给出神经和毛细血管的细微结构,以及中医人体穴位的丰富信息。传统的对于人体穴位的定位和形态学的数据是基于经典中医理念得出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针灸的疗效也已有定论,但针刺的不同深度和角度会导致不同的治疗结果,特别是对于那些危险人体穴位,正确施针,疗效奇佳,但运针过度可能引起致命伤害。中医的这些经验如何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多层次地加以表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将基于中医理念获得的关于人体穴位的知识融入目前国际上开发较成熟的3DMAX技术,重建了三维可视化人体穴位模型,建立了结合人体穴位描述的中医虚拟人模型,使有关人体穴位知识的表达更直观,更有层次感,使针灸的进针理论可视化、动态化。虚拟人体穴位模型包含丰富的关于人体穴位的中医学知识和临床意义。这样建立的穴位描述,为穴位在结构及生理功能上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了形态学三维显示基础。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将中国人的穴位组织结构客观仿真重建,特别是仿真穴位处的组织,使这些组织在屏幕上可以从任何角度被观察,显示针刺结构,以提高准确度和避免针刺意外,对临床医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进一步充实和验证穴位解剖结构法人立体构筑理论,服务中医针灸推拿等基础和临床学科。

1 虚拟人体穴位模型重建的理论基础

经络穴位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有很多医生和学者正在研究经络穴位理论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但得到的结论通常是局部的。从医学影像学的角度,系统地整理中西医结合的现有成果,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从医学影像上对经络穴位的本质加以探索。

目前,中医针灸治疗手段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如果能将人体三维医学影像内容作为另一种施治的参考,将有助于针灸临床医生避免针刺意外和提高针刺疗效,是一种理想而直观的中医电子解剖学手段。同时,医学影像图谱的应用,也有可能促进产生新的简便的辅助治疗方法,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1]。

作为世界医学领域的一朵奇葩,中医理论已经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和推崇。如果在西医人体三维图谱逐渐发展、成熟的同时,建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体三维医学影像图谱,进行推广和教育,将更有助于中医理论的普及和发展。针灸穴位三维虚拟人体模型正是基于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以中医理论和经络穴位理论以及医生临床经验为指导而建立的。

2 针灸穴位在三维虚拟人体上的定位

在人体三维医学图像上进行穴位定位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一方面,在目前的影像手段中,没有一种手段可以像显示肌肉神经组织那样显示出真实的经络穴位结构,即人体经络穴位结构是不可观测的;另一方面,经典的穴位定位方法的某些部分使用的标志结构过于细小而在图像上不可分辨,比如毛发。因此在穴位定位过程中,我们要通过适当的途径,结合实际应用中的医学经验,解决上述问题。从描述方法来说,本次人体三维医学图像使用的是一套完全不同于经典中医针灸穴位定位方法的描述体系[2]。

2.1 头部穴位定位

人体三维医学图像的三维坐标系的方向是基于存储方式的,而坐标系的方向是基于图像内容的。习惯上,人体有前后左右上下之分,坐标系就根据图像中人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确定。

这样,经典的穴位定位中使用的描述可以方便地在坐标系中得到对应。人为规定,人体左右方向为x方向,从右至左x坐标值递增;人体前后方向为y方向,从前至后y坐标递增;人体上下方向为z方向,从下至上z坐标递增。如图1所示。

图1 头部穴位定位1

人体头部的经穴共有64个,其中有63个位于体表,一个位于口腔内。位于体表的63个经穴,可以认为分布在三个区域:面部,头顶部和侧头部。从医学经验得出,位于面部的穴位横向定位一般采用横寸,纵向定位依照体表标志;位于头顶部的穴位横向定位采用横寸,纵向定位采用直寸[3];位于侧头部的穴位采用体表标志定位。经典的中医针灸穴位定位方法中穴位定位的描述,是基于人体表面的二维描述方法。其描述一般是从某个体表标志出发,向某个方向移动多少距离。比如,足太阳膀胱经的五处穴位的定位描述为: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这种描述方法的好处在于:在穴位定位的时候,不必要考虑与定标无关的人体体表其他高低不平的形态。作为穴位定位标志的人体标志是每个人都有的,形态明确的,尽管随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位置相对固定的那些体表形态或骨性标志是有规律可寻的。

同样,在人体三维医学图像上进行穴位定位,由于人体表面存在高低不平的各种形态,并不规则;同时,根据不同原始数据重建出来的三维图像中,表示人体表面的曲面也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如果直接用三维坐标来穴位定位和描述穴位位置,既不方便,又不容易与经典中医针灸穴位定位中的描述联系起来,而且不容易解决人体图像的差异性[4]。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借鉴中医学的经验方法,采用二维坐标,将穴位位置在坐标系中描述出来,即标准化二维描述的穴位,重构三维定位方法。标准化二维描述的穴位重构三维定位方法对不同区域的穴位,根据其经典的中医针灸定位描述,采用相应的穴位定位模型在坐标系中进行描述,最后,将人体穴位显示到人体三维医学图像中,获得如图2所示的头部穴位标注效果。

图2 头部穴位定位2

2.2 躯干部穴位定位模型

由于躯干部穴位定位方法的思想和操作过程与头部穴位定位方法相似,我们较简略地叙述一下这个过程。躯干部三维坐标系的定义如下。

坐标系的方向是基于图像内容的。人为规定,人体左右方向为x方向,从右至左x坐标值递增;人体前后方向为y方向,从前至后y坐标递增;人体上下方向为z方向,从下至上z坐标递增。特别,对于躯干部图像,规定原点位于脐中央。躯干部坐标系yz平面的确定:在人体躯干部图像中,同样可以找到许多具有对称性质的切面,通过解方程式,我们可以得到躯干部人体数据的中轴面,将其作为躯干部坐标系的yz平面。躯干部坐标系的z轴和xz平面采用以下的方法确定。

⑴ 以脐中央点H和两个I、J共三个点确定平面HIJ。

⑵ 平面HIJ与已经确定的yz平面的交线定义为z轴。

⑶ 过z轴作yz平面的垂直平面,确定xz平面。

根据人体穴位在躯干部的分布,可以将人体躯干部分为两个区域:躯干前面的胸腹部和躯干后面的背部。与之相对应的,在躯干部选择两个特定的投影平面进行二维描述。

⑴ δ平面用于胸腹部穴位的定位,为一长方形平面,对应人体胸腹部上至胸骨上窝,下至耻骨联合,左右至腋窝的人体表面区域的投影。

⑵ ε平面用于背部穴位的定位,也为一长方形平面,对应人体背部上至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尾骨,左右至腋窝的人体表面区域的投影。由于人体胸腹部和背部都相对比较平坦,且可以认为是相互平行的,传统中医穴位位置的描述中的定位可以直接作为投影平面上的坐标,因此,对这两个投影平面的标定,本文没有进一步设计模型进行研究,只采用⑶、⑷步骤进行操作。

⑶ 将xz平面作为δ平面,根据脐中央点H和两个I、J三个点对δ平面进行标定,参考传统中医穴位位置的描述确定胸腹部穴位在投影平面上的坐标。

⑷ 将 xz 平面作为ε平面,根据脊椎棘突和肩胛骨内缘对ε平面进行标定,参考传统中医穴位位置的描述确定背部穴位在投影平面上的坐标[5]。

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对人体躯干部部分穴位进行了定位,并三维显示,显示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4 结束语

本文对有中医特色的人体三维医学影像学进行了研究,对人体穴位在三维图像上的定位,针对肌肉的三维分割,建立虚拟人模型,实现中医针灸三维影像浏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初步实现了中医针灸穴位三维医学影像重建。

现代医学影像学在研究内容上充实了传统中医学。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医学成像手段,在人体解剖图像上不能被区分的“穴位”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影像学手段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一切,对于研究和论证传统中医学的解剖组织基础、生理机制都有非常大的帮助。现代医学影像学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给传统中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余安胜. 针灸穴位三维仿真解剖基础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4.(zl).201~205

[2] 庄天戈. 基于中医理念的穴位融合的三维可视人[J].中国基础科学,

2004.1:131~205

[3] 郑雷.结合中医针灸的三维医学影像学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4:121~245

[4] 林斌.中国针炙虚拟穴位人的三维重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8:131~224

第9篇:医学影像基础范文

一、国内影像网络资源点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个人爱好者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放射专业网站,即医学影像之门,笔者2000年第一次浏览了该网站,其准确创建时间无从考证,该网站包括影像解剖、影像诊断、影像问答、影像报告及影像发展等栏目,网站在2004年的时候不知为何打不开了,持续时间短,到现在该域名已被国外注册。第二个影像网站是影像专业网,域名注册于2003年3月,也为个人创办,其专业内容很少,页面设计单一,目前仍可打开,可谓是国内创办时间最长的影像专业网站,但多年没有改版或更新,已无任何教学价值。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国内很多影像专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上线,这些网站由放射学会、杂志社、医院或学院、公司或个人等创办,但大多数局限于个人网站,多达几十家,大部分网站在创办2~3年后由于各种原因关停。创办最成功的几个影像专业网站详见本栏目系列文章。与国外成功的影像专业网站相比,国内的影像专业网站不足之处甚多,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网站生存周期短。与其他网站一样,大部分影像专业网站为个人网站,站长利用个人业余时间开办,没有程序设计和SEO基础,多租用廉价的虚拟主机,利用免费程序设计网页,网站容易被黑客或病毒攻击,也可能由于经济原因而被迫下线;第二,专业内容可信度相对较低。个人站长多为基层中小医院的放射科医师,页面内容多转载于网络或源于所在单位的病例,其专业性无从保证,站长自身业务水平限制了站内资源的专业水平,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会员的学习需求;第三,学会网站鲜有教学资源。笔者浏览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网站,截至笔者发稿前,除腹部和乳腺学组的论坛上有一些病例外,几乎无在线教学资源,仅仅是会议通知或网上投稿栏目;第四,专业论坛部分内容存在版权隐患。一些成功的专业论坛,大部分资源为影像专业电子书和少量文献,方便了专业人员下载学习,但这些资源存在版权纠纷的隐患,资源可持续性差;第五,网站交互界面尚待提升。大多数网站页面整体布局多不合理,页面可用性和易用性差,会员不能轻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里笔者要提到中国医学影像网,本站的“每日病例”程序设计类似于国外权威影像教学网站AuntMinnie网的“Caseoftheday”,是专业医师在线学习的一个亮点,本站也试图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来建立病例资源库,但该站自2012年页面一直无法打开;第六,期刊网站专业文献获取困难。杂志社网站只为投稿、审稿之用,鲜有教学资源。目前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众多,但由于文献版权限制,读者大多为大型教学医院的医师,大部分基层临床医师难以获取所需文献。尽管与国外专业网站相比,国内网站存在诸多弊端,但近年来几家专业网站在教学资源积累和继续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丁香园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栏目吸引了广大医学影像专业爱好者,在疑难病例讨论上,体现了论坛的互动性,展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联网理念。 二、国内影像网络资源前景和展望 众所周知,医学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医学会的年会和教学医院的进修可以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但由于时间、地点和参与人数等诸多因素受限,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放射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以及低年资的影像诊断医师希望在工作中实时、方便地获得医学影像知识,以改善知识结构,提升诊断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因此建设和完善专业继续教育资源网站意义重大,对我国的医学影像继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像专业网站的前景是美好的,笔者作为一名网站的园丁,深知一个成功专业网站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尤其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上。因此运营一个成功的影像专业网站需要广大同行的支持和呵护,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笔者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供大家参考。第一,学会牵头建立专业网站:放射学会承担着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继续教育任务,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积累在线资源,比如上传学术会议视频讲座,整合各大教学医院的典型病例资源,定期提供疑难病例读片资源,建立影像病例库;第二,期刊杂志引领专业前沿。影像专业期刊引领着放射学科前沿,杂志社可以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免费上线一些有价值的综述、编译或个案报道;第三,医学院校精品课程规范专业基础:医学院校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免费上线一些影像专业相关基础教学资源,规范专业基础;第四:专业论坛提升互动交流。影像专业论坛充分进行专业讨论,提升交流的专业性,并分类归档;第五,广大影像爱好者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尽其所能为专业网站添砖加瓦。笔者对未来影像网站的构建充满期待,影像网的发展和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网站设计注重可用性和易用性,随着网络的成熟和发展,网站的设计也开始以技术为中心。即以追求技术的新颖性和技巧性的网站设计思想逐渐发展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网站的可用性和易用性等逐渐成为网站能否吸引访客的要点。第二,专业网移动化将惠及每个放射科医师,随着近几年3G网络的推广,4G网络也将在近期投入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国内“人手一机”的基础条件下,移动互联网已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论是从数据来分析还是从周围人群来看,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已显现出赶超PC互联网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PC的优势在于处理较为复杂的办公,而娱乐及一些简单的办公等功能均可在移动终端进行。未来影像专业网站移动化是大势所趋。第三,互联网会诊能方便、快捷地解决医师和患者的难题,影像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资源,大型PACS的使用使得网络会诊成为可能,结合网络的互动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会诊网站会有所发展;第四,互联网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继续深化,随着专业网站的规范化和内容的权威化,互联网继续教育为影像教学开辟了一个在功能上、空间上及时间上交互的崭新环境,放射专业继续教育的内容及手段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第五,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科研工作是医学得以进步的基础,一些专业影像网站已开始定期更新一些学术进展和会议资讯,未来的专业网站在科研交流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医师使用互联网获取专业知识,利用网络进行进修、交流和科研,必然要求专业网站提供的资讯便捷、可靠、及时和直观,这是摆在广大专业网站面前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一些困扰专业网站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病例资源、版权纠纷、专业支持等方面,均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积极支持。相信在广大影像同行的积极参与下,未来的影像网络资源将更加精彩。 作者:胡玉川 李振辉 崔光彬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放射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