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第1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企业文化建设;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0-0157-04

旅游业是一种服务人员与旅客高度接触的服务业,这样一种与“服务”高度密切的行业导致了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旅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证。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进行旅游,实质上是购买、消费和享受文化。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从本质上来说旅游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1 企业文化的核心

1.1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文化,文化是与民族紧密相连的,企业的文化便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从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

1.2 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旅游企业是一种与“服务”高度相关的行业,同时,旅游业所涉及的方面也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旅游所带给人们的是精神文化享受,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也促使了旅游企业想要赢得竞争,必将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企业的形象建设,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实施绿色管理,赢得社会的认同,方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体现在企业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上,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否完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合理开发利用已有的旅游资源并实现旅游景区的受保护性、可持续性,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旅游所带来的体验是否让人满意,也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全球经济中赢得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当下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

之一。

1.3 国外企业文化模式和管理特点

1.3.1 美国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与管理特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是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美国的企业管理以个人的能动性为基础,鼓励员工自我实现。因此,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企业中非常突出,许多企业通常把企业的创业者或对企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个人推崇为企业中的模范。企业对员工业绩的评定也都是以其对企业所作出的贡献来评定的,与员工的学历、年龄等并无关系。这种企业文化的不足之处体现为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一旦企业的价值目标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无法取得一致,企业就只能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以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这导致了员工仅仅将企业看成是实现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场所或手段,这样一种管理方式缺乏了文化理念的共识,很难最大化实现企业的成功。

1.3.2 欧洲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欧洲人受基督教的影响,在文化上推崇个人的价值观,即注重个人高层次的需求。同时欧洲人还注重科学与理性思维,对于逻辑严谨的推理与理性的分析非常在意。尽管欧洲企业的企业文化所依托的精神元素是大致相同的,但是,欧洲毕竟也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这注定了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不尽相同的,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欧洲各地的企业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英国人素有绅士之称,世袭观念在其思想观念中占据了很大的成分。在英国企业家的心目中,对于高层社会等级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占据重要地位,这也就导致了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不注重管理方法的改进,一味循规蹈矩,并且大都不会积极主动出击,不愿意承受企业的风险与压力,这是英国企业比较突出的缺点之一。

1.3.3 日本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邻国日本是一个民族单一的国家,全国大部分的人民均属大和民族,这样就使得日本的总体社会结构比较稳定,加上日本倡导“和”、“善”、“义”这些中国化的伦理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企业的文化特色,一是等级严明,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这直接关系到其企业的团队精神强烈。企业是利益的共同体,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对于“家庭”如何发展的问题都是集体讨论,然后做出决策,实施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也不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而是首先做自我批评,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失职之处。日本作为一个小小的岛国,却创造了世界经济实力第二的奇迹,他们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不仅仅单一的接受,而是对这些文化进行改进,与自己的文化进行适应,从而产生巨大的生产力。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的开放性的显著体现。

2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2.1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2.1.1 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企业人员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只有统一了人的价值观念,才能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各阶层的有效管理,和谐的工作氛围、完善的企业制度和可传承的企业文化即是决定旅游企业能否拥有强大的竞争力的内部

因素。

2.1.2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据统计,全国旅游行业收入复合增速达到14.8%,高出GDP5个百分点,各项指标均超出“十一五”规划目标。由此可看出中国的旅游正进入消费通道的过程中;另一个因素便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这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企业的文化理念,只有完善被社会认同的文化理念才能实现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实施绿色开发,从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使得旅游景点、旅游者、旅游服务这三点重要因素实现最大化的

和谐。

2.2 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2.2.1 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群体意识以及行为意识的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逐步形成于企业广大员工的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过企业家有意识地概括、总结、提炼后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

支柱。

2.2.2 企业物质文化。企业如果拥有一个良好、绿色、舒适的工作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需要的追求愈加强烈,因此建立和完善员工的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满足企业员工求知、求美的需求。

2.2.3 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与企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企业的经营体制和企业的管理制度等问题。企业的法律形态体现的是社会大文化对企业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了企业制度文化的共性。而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则体现了企业各自的经营管理特色,因此是企业制度文化的个性

体现。

3 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实例分析

3.1 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国内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旅游产业虽属我国新兴产业,但已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70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10000亿元,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另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国。旅游业未来的增长潜力为我国旅游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舞台。

另一方面,旅游业国际市场竞争正逐步加剧,目前,许多大型的旅游企业集团进入中国,他们利用其自身的资本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拓展中国市场,造成旅游行业内人员流动与冲突。旅游企业只有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尽快地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制造业的意义远大于旅游企业,而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的策划能力、服务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上。

3.1.2 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较为粗浅的阶段、对企业文化真正的定性和范围效用研究还较少;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策划,诊断、评估、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很少;企业文化维持和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少,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效用认识不够,还停留在老板文化,只注重企业效益忽视文化建设等阶段;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偏差,没有考虑企业经营理念、产品特色等方面的因素,盲目照搬,由此看来,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十分迫

切的。

3.2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现有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与分析

根据企业目前制定的战略计划来看,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着重于两点:一是基于游客的需求,实现产品的时尚和品质,二是基于市场的规律来组织学习体系。并且通过加强客户研究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来增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以业绩为向导、以职业化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希望能通过加强商业启蒙,思想政治及工作等方面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通过产品的新颖,即带给游客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旅游享受,并加强内部员工素质的战略确实能为企业带来短期内的效果,并且能够初步为企业创造一个好的形象,但是,明显的,企业仅考虑到了外部因素,即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在考虑企业内部的建设上面仍有所欠缺。

3.3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游客的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类,联系相关的旅游资源管理制度来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是关键,倘若不能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达不到游客的需求、造成对企业形象的毁坏,更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这样带来的利益损失是极大的,因此,合理开发是前提,优质服务是关键,满足游客需求是

目的。

企业的文化建设的程度决定了企业对资源的态度,也决定了游客受享受服务的品质,只有在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都完备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才能实现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开发程度。同时,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否,也决定了员工服务的态度,只有保证每个部门,上到董事会,下到每个导游都拥有同一个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旅游服务的优质化,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与展望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具备,旅游市场发育亟待资本驱动。贵州旅游集团生逢“大资本时代”,实现企业经营模式的确立和企业独特的文化建设,尽快完成由酒店经营者向资源整合者的转变,通过市场化开发、资本化运作,开发优势资源,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成为主导全省旅游发展的龙头企业,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后来

居上。

4 结语

我国旅游企业在行业结构和市场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使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如何突破旅游产品的重复性,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合适的产品成为旅游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便是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突出的体现,只有塑造了企业自身的文化,其中包括企业服务产品的文化,具体体现为旅游景点的特色以及旅游服务的核心理念等与旅游企业自身相密切的方面,才能在同类企业中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 陈学君.让员工与企业一起发展[J].中国经济报刊,2005,4(12):24-25.

[2] 梁志民,梁国芳,张海涛.开放战略下江西民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许静艳.从海尔看企业文化塑造[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5).

第2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在学习了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柳博士的旅游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课程讲解后,深感意犹未尽。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对很老的夫妇,他们决定不再做任何工作而去享受生活。为了享受生活,安度晚年,他们决定选一个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去住。两位老人就在城市里面找,终于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房子很漂亮,也很安静,打开房门,外面就是社区最大的一片草地,房子的窗户面对的是社区里最漂亮的一棵大树。两位老人拿出所有的储蓄,把这个房子买下来。可是等他们搬进去住的时候才发现买错了。为什么买错了呢?因为这块草地和这棵树是这个社区惟一可以让孩子们娱乐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聚集在这里玩耍,非常嘈杂,每天都是吵吵闹闹,喧喧嚷嚷。两个人就难过了,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显然这里不是他们想要的地方。

两位老人该如何办?有些人回答说跟小孩一块玩,融入孩子当中去。这是一个方案,但是老人没有体力而且喜欢静。假设把树挪走,我们知道这是公共财产,做不到。把房子租出去,再另外找个安静的地方,这个方案对花光积蓄的他们来说应该是比较难。更有意思的答案是养一条大狗,把小孩吓跑,虽然这是一个方案,但显然这个方案是不会被采纳的。

我们看老人怎么做。小孩子来了之后他们就把房门打开走出来,对所有的小孩子说:“孩子们,你们太好了,你们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我必须 有所表示,我决定给每人一块钱来表达我的谢意!”拿到一块钱,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就来更多的小孩。老人又走到小孩当 中说:“我实在是太老了,我很想跟你们在一起,你们给我的快乐太多了,我应该有所表示,但是我的钱不多了,我只能给每人 一毛钱。”这个时候昨天拿到一块钱的小孩就火了,昨天的快乐值一块钱,今天的快乐值一毛钱,这些孩子们认为不公平,决定 不来了。还有一半人觉得一毛钱也不错,第三天还来。老人又走到大家面前说:“我真的是太穷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一分钱。 ”这一下,小孩子全都生气了,因为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快乐才值一分钱,他们都决定离开。老人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激励,激励就是让人们自己做出选择并愿意付出。本来到这块草地来玩是这些小孩的娱乐,其实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是老人成功地把小孩子的娱乐变成工作,因为他付费给孩子们,付费让娱乐变成工作。一旦变成工作了就会讲报酬,报酬就要讲合理性,当报酬越来越低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不公平,就做出选择。把工作看成是游戏,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投入和愿意付出,因为这是他喜欢并且热爱的东西。人为什么工作其实人要工作的理由非常多,有人为了糊口,有人为了实现理想,有人为了获得成就。如果我们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人数的限制,你会得到无数个答案,结果发现人要工作的理由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变相的把管理看做是激励,激发每个人对工作的热情,这就是激励的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激励一定要想办法让工作变成游戏;第二个角度是激励要永远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做,不要站在自己的方向。这两个问题也是激励的核心。

结合刘教授昨天讲述的课程中提到的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放在我们营地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发现每位管理者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熠熠生辉的闪光点。曹经理自身专业技术过硬,遇到专业内的各类难题总是可以迎刃而解,带领我们工程组的师傅们为整个营地的旺季运营及淡季维护保驾护航,这就是技术技能。韩经理在房务工作方面自身业务娴熟,同时为人正直热情,身为一名管理者不怕脏不怕累,为部门员工做了很好的表率带头作用,付总常说营地客房组的执行力是最强的,皆因为韩经理带头作用起的好。张经理身为运营管理部经理,是管理者人数最多的部门,虽然运营旺季工作量重,但是遇到工作安排从来没有推诿扯皮,向来都是以一名军人的作风要求自己,上级安排坚决服从。付总在综合管理及统筹协调能力方面首屈一指,每每在工作中遇到不能协调不能解决,需要和上级部门或者领导沟通的时候,付总一出面问题总能圆满化解。想想他们在工作中拥有的热情,是不是能带动我们每一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正可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断补足自身弱势,学习他人优势。希望能通过此次冬训,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成长有所改变,也希望营地的各项工作都能通过此次培训更上一个台阶!谢谢大家!

第3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一)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或单位,下同)

(二)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局、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负责)

(三)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旅游局、商务部负责)

(四)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局、中央编办负责)

(五)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旅游局牵头负责)

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一)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旅游局负责)

(二)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航线航班、旅游列车,完善旅客列车车票的预售和异地购票办法。(铁道部、民航局负责)

(四)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旅游局负责)

(五)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旅游局负责)

(六)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文化部、银监会、邮政局、文物局负责)

(七)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八)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旅游局负责)

(九)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央外宣办负责)

三、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引导旅游者自觉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费。(中央文明办、旅游局负责)

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负责)

(二)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加快推进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络。(民航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四)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林业局负责)

(五)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旅游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通过五年努力,全国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旅游局负责)

五、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一)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负责)

(二)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负责)

(三)依托部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发展改革委、旅游局、文物局、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林业局、国土资源部、海洋局负责)

(四)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负责)

(五)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体育总局、旅游局负责)

(六)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一)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三)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四)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旅游局、商务部、体育总局负责)

(五)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商务部、旅游局负责)

(六)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商务部、文化部、体育总局、旅游局负责)

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一)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旅游局负责)

(二)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旅游局、国家标准委、商务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三)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负责)

八、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一)加强旅游开发建设中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文化部、旅游局、林业局、文物局、海洋局负责)

(二)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水平,突出旅游餐饮文化特色。(商务部、文化部、旅游局负责)

(三)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文化部、旅游局负责)

(四)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文化部、文物局、民政部、体育总局、旅游局负责)

(五)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旅游局、中央外宣办负责)

九、推进节能环保

(一)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旅游局、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商务部负责)

(二)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环境保护部、能源局、旅游局、商务部负责)

(三)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旅游局、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林业局、文物局、海洋局、水利部负责)

十、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一)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优势旅游产业。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国家民委、旅游局负责)

(二)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旅游局、公安部、港澳办、台办负责)

十一、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

(一)制定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铁道部、民航局、海洋局、旅游局负责)

(三)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四)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制办、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二、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

(一)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二)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三)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加强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旅游局、工商总局、公安部、商务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四)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

(一)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教育部、旅游局负责)

(二)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旅游局负责)

(三)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旅游局负责)

(四)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旅游局、安全监管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民航局等部门负责)

(二)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旅游局、气象局、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海洋局负责)

(三)防止重大突发疫情通过旅行途径扩散。(旅游局、卫生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民航局负责)

(四)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出境游客紧急救助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旅游局、外交部负责)

(五)搞好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保监会、旅游局负责)

十五、加大政府投入

(一)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

(二)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负责)

(三)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国家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财政部、旅游局负责)

(四)安排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五)把旅游促进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旅游局负责)

(六)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财政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十六、加大金融支持

(一)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人民银行、银监会负责)

(二)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负责)

十七、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

(一)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负责)

(二)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游局、财政部负责)

(三)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负责)

(四)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税务总局负责)

第4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连;旅游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60-04

作为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成为旅游地吸引力的源泉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旅游的发展目标,大连努力从旅游观光型向旅游休闲度假型城市转变,争取吸引客源并且留住客源。大连的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将是旅游竞争新的焦点,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业发展,是大连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实现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深化城市旅游内涵,还可以促进大连与其他海滨城市或邻近城市的差异化竞争,真正树立起大连海滨城市的特色旅游形象,提高大连的旅游竞争力。因此,研究大连旅游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对大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文化”被学界提出,随后被广泛关注与探讨。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一词相并列甚至相对立,用来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文化属性一面。一般认为,旅游文化应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但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文化”总纲下“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

目前,学界对旅游文化虽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统一定义,但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存在以下共识:其一,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其二,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其三,旅游文化使旅游地具有吸引力。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对旅游文化的理解,本文将旅游文化界定为:旅游活动中,旅游客体对旅游主体通过一定的旅游媒介产生吸引,从而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体和旅游介体文化,三者联系紧密,共同构成旅游文化。

(一)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负载者和传播者。旅游主体文化是指在旅游行为发生的全过程中,旅游者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的总和。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前往不同文化空间的旅游目的地旅行游览,在将客源地文化传播到异地的同时,也把旅游目的地文化带回到客源地环境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和审美观点。因此,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旅游主体的文化素质决定着旅游的数量与质量。

(二)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活动是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客体的行为过程。旅游客体就是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资源的文化含量及其独特性。

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所反映出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即是旅游客体文化。诸如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建筑园林等物化了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传说、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无形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它们凝结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条件。加强旅游客体文化建设,就是要深度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吸引力。

(三)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介体,又称旅游媒体,是指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圆满完成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即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种服务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直接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企业;辅助服务的旅游企业,如旅游商店、旅游工艺企业;开发旅游服务的部门、机构,如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协会、旅游培训机构。

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行业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前者指旅游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后者指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风貌与企业形象等。旅游介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旅游主客体文化的交流,必须借助于旅游介体文化这一桥梁来进行。

二、促进大连旅游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旅游者文化素质,加强旅游主体文化建设

1.积极开展市民旅游意识宣传教育,创造良好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市民的旅游意识。例如,可继续组织开展百万市民游大连、百万市民游新区等活动,还可采取景区景点门票打折、销售旅游一卡通、发放旅游消费券等惠民措施。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营造宜人的旅游氛围,为城市旅游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广泛组织社区居民参加文明市民学习培训,搞好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市民行为准则》和《市民文明公约》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广泛宣传《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引导市民文明旅游,安全出行、理性消费。

2.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旅游

(1)广泛宣传教育,提升文明素质

一方面利用大连旅游网、大连日报、大连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动员全社会关心和参与提升游客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另一方面在游客集中的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车船场所,张贴或利用滚动的屏幕播放醒目、生动的文明提示,免费散发、赠送、张贴《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大连旅游文明公约》等。向游客广泛征集“文明旅游用语”,把“要我文明旅游”变成“我要文明旅游”。

(2)加强文明引导

组织开展十佳导游大奖赛及十佳旅行社、十佳旅游饭店评选等文明服务评星活动,推动行业星级从业人员以自身的文明言行,带动促进文明旅游;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窗口服务单位,设立精神文明示范岗,教育和引导职工文明接待、游客文明游览;启动“文明游客”的评选活动,在“文明游客”中评选“形象大使”,由具有高素质的游客担任大连旅游代言人,真正让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深入人心。

(3)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秩序

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遏制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各旅行社要加强对游客监督管理,签订《游客文明旅游承诺书》。各景区要建立游客文明行为监督岗和纠察队,以便纠正和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应设立不文明行为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个人或旅行社对此进行举报。

3.积极开发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

大连发展旅游的思路是以市区为中心,以金石滩和旅顺为两翼,以各县市区为延伸,以骨干旅游项目为牵动,以大型活动为媒介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建设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大连旅游创造了“浪漫之都”、“北方明珠”、“世界环境五百佳”、“比赛在北京,观光在大连”4个享誉海内外的概念性产品。概念性产品与金石滩、旅顺、滨海路、星海湾、女骑警、森林动物园、奥丽安娜号游船、现代博物馆、棒槌岛等实物性产品共同构筑大连旅游的吸引力。这些成功的创意和策划,都是在深入挖掘国内外游客心理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概念性旅游产品打造竞争优势, 大连旅游这一独树一帜的做法开辟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北京一公司专门做了一项详细的市场调研:去大连看什么?在浪漫之都、金石滩、女骑警、星海湾等诸多的选择中,有50%以上的人选择了“浪漫之都”。大连旅游概念性产品取得了影响深远的良好效果。今后大连要继续深入开展高水平、多方位、深层次的旅游主体文化研究,开发更多更好的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

4.加强海外客源国旅游文化研究与借鉴

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一直是大连排名前三位的旅游客源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连入境游客源市场,应该从日韩俄等短程客源国向欧美等中远程客源国扩展,通过丰富入境客源国的构成,弱化由于某个国家发生危机时对入境游造成的冲击。

为此,大连应对来自不同区域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例如大连的夜生活多为卡拉OK等,主要符合国内及日韩游客的习惯,却不符合欧美客人的需求。大连正在打造“北方不夜港”,在内容设计时,要考虑不同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展客源国旅游主体文化研究,则可以通过研究客源国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购买能力与特色、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为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提供参考,统筹大连旅游文化建设,实现大连吸引世界的目标定位。

(二)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客体文化建设

1.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突出旅游的地域性

围绕海洋文化立市、海洋文化强市,大连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深入发掘地域特色优势,用“海文化”凝塑城市之魂,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在旅游市场转型发展与游客需求变化的对接中,精心打造“亲海、游海、读海、品海、玩海、赶海”的旅游品牌,并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富有海滨度假特色的最佳旅游城市,唤起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共鸣。

2.以近代战争历史文化为重点,突出旅游的教化性

大连旅游界、文化界和教育界要联合起来,开发利用旅顺丰富的历史资源,以战争遗址及军事历史为载体,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国防教育主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综合基地和红色旅游著名圣地。特别是能让党政领导干部、大中专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文化素质较高、政治素养较好的特定群体,成为旅顺旅游的重要客源。通过充分发挥旅顺近代史文化资源的优势,烘托大连市的旅游核心文化,带动大连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以城市建设文化为窗口,突出旅游的艺术性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和广场文化,是大连发展旅游文化的一大优势。旅游部门和城建部门应密切合作,整理、加工和提炼出极具大连特色的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建设文化,并在对外旅游促销中加强对大连城市建设环境及其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体现出大连城市建设的文化魅力。把城市建设文化优势和潜力转化为旅游特色文化,进而上升为旅游经济优势。

4.以博物馆文化为支撑,突出旅游的知识性

大连地区有6000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是大连各大博物馆应该深入挖掘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明确大连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方向,提高大连旅游品位。在进一步增加大连博物馆文化含量的基础上,应重点改造现有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增加动态展示和情景表现,在陈列展览中充分运用声、光、电、模拟、仿生等表现手法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成果,以改进展览效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5.以节庆民俗文化为基础,突出旅游的参与性

参与性是节庆民俗旅游的最大优势。旅游者可以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接触和了解当地的节庆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自身的旅游需求。经过多年积淀,大连形成并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文化资源,在开发节庆民俗旅游项目时,要充分挖掘大连节庆民俗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内涵,并不断地注入可参与性的内容到旅游活动中,提升大连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6.以宗教文化为特点,突出旅游的神秘性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以及丰富多姿的文物古迹以及宗教的景观建筑吸引着各个层次的游客。大连现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109处。大连各旅游中介企业应把这些宗教活动场所当作重要的旅游资源,开辟出极具旅游价值的宗教文化旅游景观,开发出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丰富大连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加其文化含量。

7.以工业遗产文化为精品,突出旅游的时代性

大连保留着大量的工业遗产遗存,是大连历史的见证和文明发展的缩影。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等途径,能够合理开发工业遗产经济价值,提高大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民对大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大连的城市竞争力。大连的工业遗产大多以聚集区产业集团为主,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应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原有的工业空间布局、厂房建筑、机器设备,打造艺术欣赏区、教育展示区、购物区及娱乐区等多功能旅游项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深化改革,加强旅游介体文化建设

1.加强旅游行业文化建设

(1)建立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旅游局的行业管理、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人事教育和行业协会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将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融入到各项业务工作之中,明确部门和人员,落实责任制,合力解决旅游行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2)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激励和惩处措施

行业管理处和旅游质监所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推进全市旅游行业的品质管理,不断规范旅游市场。一方面,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诚信建设、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质水平,评定出更多更强的高星级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优质服务的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导全行业树立优良风气。另一方面,要对违规违法经营的旅游企业加大查处力度,依法严惩。

(3)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实现行业自律

在大连旅游行业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大连市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督职能,完善行规行约,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在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开展行业文明建设,树立行业新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1)树立“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经营理念

一是以游客为本。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应以游客为中心,重视游客、关注游客,按照游客的需求设计出新颖别致,更富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旅游产品。

二是以员工为本。旅游企业管理者对下属员工进行人文化关怀和人性化管理,给员工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尊重信任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团队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是以公众为本。旅游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实体,必须承担起对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如是否进行慈善事业、是否承担辅助国家进行民生建设、设计的旅游产品是否破坏生态环境等责任。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加快旅游产业的整合聚集,着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一方面要引进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国际知名旅游管理、服务品牌公司等战略性投资伙伴,培植壮大旅游发展主体。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引导星级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可借鉴海尔“吃休克鱼”的成功做法,利用优秀企业文化完成产业的整合凝聚,打造大连旅游企业的航母。同时利用优秀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引导、凝聚、约束和激励作用,带动中小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3)着力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及品位

要深入挖掘大连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文化含量,将文化等“软件”投入与开发作为创造旅游精品的着力点,开发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在提供服务时,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突出旅游服务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为旅游者提供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享受,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4)重视旅游文化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文化素质

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要依托大连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设立旅游文化专业,成立旅游文化培训中心,促进旅游文化职业教育常态化和规范化。

二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和业务培训。旅游、人事、教育等部门要从培训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入手,加强对旅游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导游队伍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导游队伍。

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优秀旅游人才。要加快引进高层次的优秀旅游人才,制定各项优惠保障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使其成为主导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商品设计与营销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第5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导致旅游安全风险的发生的缘由有很多种,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原因:

一是旅游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是多方面的: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也未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安全操作规范未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并且在具体的落实与执行方面欠力度、在事故发生的处理方式上欠完善;未建立起完善的紧急救援制度;对游客和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教育没有落实,关于安全教育的思想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宣传程度低。

二是旅游企业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比较落后,技术不先进,设施不完善,设备配备不足,在很多方面比如交通、饮食、治安、消防等方面有潜在安全威胁,安全管理意识还停留在一次性消费的基础上,从而使得旅游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

二、对策思路

(一)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建设旅游企业应当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首先旅游企业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定时安全检查及临时巡查,找出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对安全事故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其次旅游企业应当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旅游事故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抢救预案;最后,加强事故后救援机制建设,确保救援工作能快速有序的开展,做好事故后游客安全保障及后续赔偿事宜。

(二)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作为旅游企业来说,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开展大型的以旅游安全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各个旅游区入口免费发放安全手册、要求导游们对游客们进行安全解说、对基层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等等,目的是让人人都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

(三)强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分担风险旅游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一连串社会连锁反应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多方认真思考,这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旅游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旅游企业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进一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和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能力两种。政府部门在对资源的调节和调度方面要明显强于旅游企业,因为旅游企业属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经营能力。

第6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信息服务平台;文化旅游;成果转化;创新

驿站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依附技术、带动性强的特性,其发展壮大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发展关系密切,并按照“新兴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不断动态演化。文化旅游产业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采用集成技术,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建成区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成果转化网络。一方面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整合省城科技创新资源,建设文化旅游创新驿站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充实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库、科技风险投资项目库,提升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网上网下结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项目对接,满足企业需求。

1搭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一是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区别于传统产业的各行业新兴企业,比如网络平台旅游、本地元素加工、区域特色文化包装、产学研文化旅游体系建设、特产深加工等[1]。二是先导产业。抓住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契机,在数字信息加工、特色文化旅游技术转化、新兴文化旅游技术转化等领域,筛选一部分发展潜力大、效益显著、带动性强并与区域联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培育和发展。三是主导产业。围绕区域旅游产业规划,鼓励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通过提升服务业技术能力,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四是支柱产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集聚、服务市场活跃的文化旅游氛围,服务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融资、技术升级、产业集成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发展支柱产业。五是新型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配套后,结合区域发展需求,逐步探索服务区域发展的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构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形态[2]。

2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

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发挥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广泛性、经济性等优势,实现实时动态信息、在线咨询交流、远程信息管理、数据库检索查询、网上业务洽谈、网上项目推介会等网络服务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专业化文化旅游中介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利用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专家顾问等优势资源,进行实地诊断分析研究,为文化旅游技术型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使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作出准确判断与决策,帮助企业顺利转型并延伸产业链。

3平台建设的方案设计与实施路径

首先,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并承担日常运转、更新和服务工作。采用信息加工、产品渲染等技术,在网页建立展示、高效地图引导、专家在线诊断等版块。其次,发挥专家顾问作用,整合资源为行业调整升级提供深层次服务。组织专家顾问深入相关企业交流互动,开展讲座、技术咨询指导、项目评估论证和人才培养等服务,针对企业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为企业提供智力保障。第三,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模式,积极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专项行动,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包括合作建立专家库、技术成果交易库、技术动态信息库等数据库;进一步加大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形成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的集群效应[3]。最后,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应用服务体系,并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用需求来寻找技术,为中小企业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促进技术转移、交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程、高效的技术服务。

4平台服务模式

该平台将针对企业需求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各种活动,包括技术交易、会展交流、项目管理、培训教育、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学术研讨、技术攻关、科技招商等。一是文化旅游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区域内高校和全国各地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旅游行业企业为合作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地区自身的综合资源优势,通过信息交流、技术定制、项目联合研究开发、技术成果中试支持、专家智力支持等加强三方合作,实现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该模式使得文化旅游企业可以参与技术研发,及时了解产业前沿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4]。二是企业联合开发模式:以企业研发联盟的方式,解决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分批建设文化创意联盟、文化旅游创新联盟、文化旅游技术转移服务联盟等,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转化增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发展。三是组织专家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及实地诊断服务模式:长期以来,通过各种人才和知识的积累,建立汇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专家库,针对文化旅游行业企业人员,一方面采取专业技能培训、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交流考察、网上传授知识等形式,另一方面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诊断,为企业制定方案,解答其遇到的各类技术、项目咨询、成果应用推广、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可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其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而且可增强企业技术力量和业务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步伐。总之,文化旅游产业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可以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通过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将文化旅游产业做成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张瑾.扬州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14,33(3):17-19.

[2]谢春山,于霞.文化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研究[J].旅游研究,2016,8(4):14-19.

[3]任燕,黄燕,杨怡莎.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基于SWOT-PEST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7(1):45-50.

第7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一、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是桂林旅游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2008年是不寻常、不平凡的一年。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桂林市旅游业经历了多种严重的挑战和考验。面对严峻形势桂林市旅游行业奋起抗击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审时度势,积极采取各种对策措施。以“优质服务年”工作为主线,大力提升旅游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精心组织系列促销活动,努力恢复振兴旅游市场。多层次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提高桂林旅游影响力。积极拓展国内外航线,大力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全力办好山水文化旅游节和国际旅游论坛,进一步增强桂林旅游吸引力。经过努力,全市旅游业在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626万人次,同比增长6.3%,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2%。全市旅游客源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品更为丰富,旅游品质明显提升,旅游投诉大幅下降,游客满意率持续上升。

2009年,桂林旅游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桂林旅游业要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桂林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全市经济工作要求中提出:“要坚持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要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化服务业,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建立基础和平台;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因此,桂林旅游行业就必须要坚定“旅游兴市”的信心,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完善管理、优化服务,在提高旅游发展质量上下功夫。2009年桂林市旅游业以“精品建设年”为主线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是着力提升旅游发展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旅游业不能继续以粗放经营的方式谋求生存和发展,要占领旅游市场就要不仅求新求异,而且要求精求高,这种追求才符合旅游业科学发展的要求。旅游业必须要转变增长方式,要以集约的方式提高和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要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要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多种需求,以“精品建设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旅游精品建设的力度,使桂林旅游产业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坚持用国际眼光来审视、用国际标准来描绘、用国内先进水平来打造旅游城市,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是桂林市必然的选择

二、桂林旅游实施精品战略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旅游产品构成仍然较为单一。桂林旅游产品多数仍属于较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有待增加和提高。

2.高端旅游接待设施缺乏。桂林旅游接待设施大多仍以中低端为主,高端旅游设施不足,还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连锁旅游接待企业。

3.高端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桂林高端客源市场开发还未形成规模,高端旅游还需强劲培育和发展。

三、深入开展桂林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的一些思考

1.结合新一轮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新型旅游项目开发,增强桂林旅游新的核心竞争力。

高起点规划市区中部旅游、文化、商贸建设项目,加大市区沿江沿湖旅游开发建设力度,推进特色旅游街区和旅游休闲区建设,打造高效益的旅游新形式和新业态;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旅游文化宣传展示中心、旅游休闲娱乐商贸中心,着力做好城区中部旅游文化商贸发展文章,加强旅游、文化、商贸的联动结合,提升城市综合经济效益;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桂林旅游开发项目库,召开旅游招商引资大会,以招商引资推动旅游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质量提升;加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按照满足游客进出顺畅快捷,游览轻松惬意,生活方便舒适的要求,全面改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条件;围绕旅游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加大与航空、铁路、交通部门以及各客源目的地城市的联系、沟通与协作,大力推动航线开通、铁路延伸、公路连通的开发建设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集散顺畅。

2.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加快旅游高端化进程,促进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促进旅游产品的提质升级,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国际一流旅游产品,建立健全独具魅力、特色鲜明、吸引力强、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国家游客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增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推进会展商务旅游发展,实现会展商务旅游新的突破。提升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培育和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市场;推进桂林旅游综合服务园区建设步伐,完善桂林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桂林旅游服务国际化程度,树立桂林旅游服务新形象;通过建设高端设施,提供高端产品,做好高端服务,促进高端旅游市场的开发,推动高端消费,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继续办好桂林山水文 、恭城桃花节、阳朔渔火节等一批重要节会活动,将节会活动培育成融会展与旅游、自然与人文、观赏与体验、运动与休闲、消费与投资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活动,进一步增强桂林旅游吸引力;继续推动与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方面的合作,通过举办“国际旅游论坛”和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博鳌亚洲论坛等组织的相关会议和各种国际活动,提升桂林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三、以打造精品为目标,加强旅游企业精品建设,提升桂林旅游行业整体质量

坚持贯彻实施国家、自治区、本市有关旅游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桂林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本市旅游行业质量规范,为旅游企业开展精品建设提供依据,打好基础;旅游企业要结合有关质量标准的贯彻实施,加强本企业精品建设,要制定精品创建计划,不断完善本企业硬件设施,提高现有设施档次水平,在设施精致化上下功夫,并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旅游企业要根据精品服务要求,不断改进现有服务,积极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在服务精细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大力推动旅游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多元资本参与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大企业集团(如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和旅游景区集团等)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制定国际航线和包机开发奖励政策,在稳定现有航线基础上,争取再开通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各1-2条。努力开通桂林至台湾包机直航航线。争取新开1-2趟始发列车,延伸拓展旅游专列和城市间、市区内旅游巴士;着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品牌酒店管理公司进入我市,加快本市酒店与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合作步伐。鼓励、支持国内有实力的大型旅行社在桂林设立分社,鼓励、支持外国旅游经营者在桂林成立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和中外合作经营旅行社,不断提高我市各项旅游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制定本地旅游精品创建标准,开展桂林市十佳旅游饭店、十佳旅游景区、十佳农业旅游示范点、十佳旅行社、十佳旅游购物店和十佳导游员、十佳旅游服务员评选,建立桂林市旅游精品体系。

四、以精品线路为导向,整合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优化桂林旅游产业结构

通过政府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加强我市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旅游主题为特色,以优质交通住宿设施为条件,以精品景区为主要载体,形成我市各具特色、多组合、多层次的旅游精品线路体系;围绕线路建设整合资源,整合产业要素,促进配套建设,发挥线路建设带动作用。通过精品线路扩大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做强做大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在大力推广我市现有精品线路基础上,鼓励、支持旅游企业设计制定更多优质特色旅游线路。开展本市优秀旅游线路评选,推出更多产品质量好、服务水平高、市场品牌响、带动作用强的主打旅游产品;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今年为生态旅游主题年要求,大力推出我市生态旅游环保之旅,向社会公布一批生态旅游推荐线路,使旅游和环保更好的结合。

第8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它和中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发展背景是紧密联系的,是未来保持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意见》可操作性非常强,而且突出了土地和财政金融的作用。国家在构建一个以土地供应为主,财政金融为辅的“大系统”。

从金融支持方面,《意见》要求“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政策利好令箭频出。去年2月底,国务院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新《旅游法》也于去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而仅仅一年后,《意见》并由其突出了资本市场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可见一斑。

针对目前通过资本市场促进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意见》明确支持旅游企业上市,并且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无疑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重大政策利好。不过旅游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资本市门槛是旅游业面临的困难。国内资本市场存有一定门槛,并且前期较长时间暂停IPO导致等待企业数量众多,旅游企业上市恐怕需要耗费较多时间成本。

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科学旅游观

(一)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二、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三)深化旅游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各地要破除对旅行社跨省设分社、设门市的政策限制,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统一国际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将旅行社经营边境游资格审批和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下放至省级旅游部门。

(四)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动中非旅游合作。加强旅游双边合作,办好与相关国家的旅游年活动。

(五)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国家旅游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研究促进外国人入境过境旅游签证便利化措施,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外国人签证业务,逐步优化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数量适当、布局合理。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邮轮出入境政策。为外国旅客提供签证和入出境便利,不断提高签证签发、边防检查等出入境服务水平。

三、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六)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推进整形整容、内外科等优势医疗资源面向国内外提供医疗旅游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

(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八)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杜绝低水平的人造景观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内容,抵制封建迷信,严厉打击黄赌毒。

(九)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十)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抓紧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旅游景区门票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措施要打破户籍限制。

(十一)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加大对老字号纪念品的开发力度。整治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鼓励各地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十二)完善旅游交通服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要统筹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重点旅游景区要健全交通集散体系。增开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列车和旅游专列,完善火车站、高速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鼓励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增加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线,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游支线航空发展,鼓励按规定开展国内旅游包机业务。规划引导沿江沿海公共旅游码头建设,增开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十三)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旅行社、景区要对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并开展安全培训。景区要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制度,将其纳入当地统一的应急体系。重点景区要配备专业的医疗和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可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基地统筹建设。

(十四)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行业协会要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文明消费。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景区景点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加大景区文明旅游执法,杜绝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

(十五)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景区应严格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实行门票费用减免。所有景区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

五、完善旅游发展政策

(十六)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

(十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十八)加大财政金融扶持。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

(十九)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9篇: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先导产业 优化发展 政策建议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武汉城市圈之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省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两轮驱动、一带(长江经济带)相连、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湖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问题本文将在分析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就如何指导和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组成的先导产业并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的新路子,从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先导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介于宏观范畴的国民经济和微观范畴的企业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属于中观经济。产业的分类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中有一种战略关联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而其中的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它不同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主导产业一般能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鄂西圈重点打造培育的先导产业。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然要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先导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鄂西圈先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产业尚未形成

生态产业,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中指的生态产业是狭义的,主要指基于鄂西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涉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鄂西圈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利用率低,未形成产业。圈域内已有部级生态示范区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但这些保护区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反而存在被破坏的倾向。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但神农架旅游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其先导产业。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野生珍稀动物金丝猴等120种,分别约占全国的18.55%和31.75%,但这些珍稀物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35.2%,拥有林地面积64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50万公顷,但其中主要以灌木为主,用材林、经济林不多。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中的“文化产业”与上述概念一致,但侧重于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等。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产业规模没有形成。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楚文化辉煌灿烂,三国文化独领风骚,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但圈域内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达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左右。

3、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业是指以食、宿、行、游为基本组合消费商品,通过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安全、可行、方便、满足游客合理需求的服务,兑现其消费商品的契约交易,使商品的提供商和经营商从中获取运营收益的服务性产业。鄂西圈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种类齐全,品位独特。圈域内有部级风景名胜区4个,部级地质公园3个,部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近年来,圈域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但鄂西圈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比重偏小、旅游景点管理不善、品牌建设不力与圈域旅游景点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2008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而有的省份这一比重早已超过10%。

三、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确保鄂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一是采取严格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建立政府监测、预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鄂西圈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法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及自然灾害高发区建设旅游设施,对于设立在水源涵养地的煤矿、铁矿、锰矿等,要逐步停止开采,并进行复垦再植,恢复生态。二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政府投资主导机制,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实行政府扶持政策,对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林业等生态产业资源。支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附近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支持市、县级政府统一组织好村庄整治规划,做好饮水、通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规划要统筹考虑一定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森林、草场等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双赢。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圈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以实际受益者(市场主体)补偿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生态项目为辅的圈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对于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由各级财政从旅游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荆州花鼓戏、汉剧、楚剧、长阳南曲、土家摆手舞、神农架堂戏等地方戏曲文艺的市场价值,鼓励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推进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建设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鼓励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等。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加强交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骨干网络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尽早将襄樊、宜昌等地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区中心城市的旅游接待功能,改造、升级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改造、新建一批沿长江、清江、汉江的重要旅游码头。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特色,完善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功能,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配套的医疗、治安、旅游导引标识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公共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扶持重点旅游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在圈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支持其并购旅游景点景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突破体制障碍,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类同、同质竞争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扶持圈内重点旅游企业,特别是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江两山”旅游开发企业,要加大政策支持,提供相关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创立旅游品牌,探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推动旅游企业包装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