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审计方式方法精选(九篇)

审计方式方法

第1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 经费支出 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147-01

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近年来都有大幅度增加,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学校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多年审计发现,虽然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但经费支出中仍存在一些不合规现象,本文总结了常见的几种情况,同时介绍了相应的审计方法,希望能对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有所帮助,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使高校的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常见的几种不合规支出及审计方法

1.使用不合规发票套取资金。不合规发票报销是审计过程中最常见并且比较容易识别的一种不合规方式,经常出现在材料费、办公用品、测试费和加工费这几个科目。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使用的识别方法就是通过各地税务部门发票查询网站或电话进行发票流向查询。由于发票类型不同,流向核实的信息不同,目前部分省市的国税通用机打发票和地税发票可以在网站上核查详细内容,这部分发票的合规性容易判断。但还有一些类型发票,流向核实的信息项少,核实结果显示流向相符也不一定合规,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就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套用其他单位发票信息开据不合规发票的情况,这种发票虽然网上核实结果为真,但实际上是假。这就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判断,对金额较大或出现频率较高的开票单位需要特别关注,通过核实企业注册和经营信息可以大致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对特别可疑的业务需要拿发票到税务所进行现场验证。

2.编制假明细信息套取资金。这类业务所使用的发票是真实发票,但所附明细是虚假的,审计中发现的绝大多数商场超市发票均属此类型。这种业务对内部审计来说并不容易取得直接证据,只能通过分析来进行判断,可以分析明细中商品的数量和单价是否合理,虚假明细多是由出票单位在空白出库单上盖章,由购买人自行填写,因此单价往往不合常理;还可以检查出票单位与业务类型是否配比,比如高档商场购办公用品就不符合常规;另外,还需要积累一些专门发行购物卡的单位信息,这些单位经常以咨询费或服务费的名义开据发票,但实质上是可以在多个商场或超市消费的预付购物卡;此外,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所购同类商品数量的统计分析来判断业务的合理性。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基本可判断业务是否真实,然后再与当事人进行核实确认,形成相应的审计证据。

3.报销无关人员差旅费。在审计差旅费时,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关注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所附票据是否完整,是否有相关人员签字,这只是形式上的审查;而审计人员更需要关注的是业务真实性的审查,如果内控制度健全并执行有效,理论上形式符合规定的业务真实性也没有问题,但当前内控执行的有效性不容乐观,因此审计人员还需要对业务真实性进一步核实。值得庆幸的是火车票和飞机票现都已实行实名制,这为审计人员核实票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审计人员需要充分利用票据上的信息进行业务真实性的判断。首先看行程是否完整,不完整有无相关说明;其次看出差时间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假期出差情况;另外看身份证信息,有无年龄不合常理的人员;最后根据票据上的人员姓名与人事或学生部门核实人员的真实性。通过这几方面的核查,差旅费的真实性基本可以得以确认。

4.编制虚假名单套取劳务费。虽然学校对发放劳务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劳务发放表需要提供劳务人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信息,还需要领款人签字,经手人和经费负责人也需要签字和审核,这些看似严格的规定也未能有效防止编制虚假名单套取劳务费问题的发生,尤其在科研经费报销中出现问题的频率更高。审计中对劳务费的审查一要看形式,更重要的是核实信息是否真实。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看签字人的笔迹,经常发现一张发放表上的领款人签字为同一人笔迹,这样的劳务就有问题;二看身份证信息,看年龄有无异常,审计中曾发现个别年龄特小或特老的人员,后经核实均有问题;三看身份证的编号规则有无异常,审计中曾发现不同单位多个人员身份证地区编号相同,核实后也有问题;如果通过以上方法均未发现异常,还需要抽取部分人员进行核实,确认业务的真实性,降低审计风险。

5.关联交易。近年来,高校中不少教师因将科研经费转至关联公司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对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人员可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发现关联交易的可能性非常小,但由于关联交易性质的严重性,内部审计人员也应重点关注。通过几年的经验总结,检查关联交易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从发票中查找有无业务频繁的公司;二是重点关注外协加工测试,查找交易金额较大的公司;三是对以上两种公司通过企业信用网查询公司法定代表人、出资人、注册地等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四是搜集互联网上的其他信息,从侧面加以验证有无关联关系。利用以上方法,审计中也发现了一些关联交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风险。

二、发生的原因

从以上几种不合规支出看,学校财务制度中都明确禁止,而实际执行中却时有发生,这说明内控执行方面存在漏洞。从内控环境分析,目前高校整体上尚未形成一个有利于内控执行的有利环境。老师对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拨付给自己的经费或自己申请的科研经费属于自己的钱,可以随便使用,学校对这部分经费的管理也较松;从控制风险分析,国家和学校层面对违反规定的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经手人和负责审核的人员未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风险所在,违规成本较低;从控制手段看,制度设计的制衡作用未真正实现,审核签字成了形式,财务复核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从监督方面分析,事后审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发现的问题未认真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也一定程度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解决方式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违规行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内控环境,这一环境的形成是保证内控有效执行的前提,不过实现这一目标还需一定的时间。在目前内控环境并非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完善相应的违规处罚制度,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风险,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同时再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相应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

第2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货币资金 审计 舞弊

一、货币资金舞弊的形式

(一)库存现金中常见的会计舞弊行为

第一,涂改会计凭证,会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管理上的漏洞乘机修改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把现金收入改小或将支出放大,从而达到贪污的目的。

第二,错记金额,贪污现金。出纳人员在登记现金日记账时故意记错金额,如多记收入、少记支出,从而将多余的现金据为已有。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出了问题,如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

第三,虚开发票,虚构内容。指会计人员与外部人员串通,采取虚开发票的形式虚报支出、谎报冒领现金,将公司利益据为己有。

第四,挪用资金,挪用资金是指会计人员未经单位主管领导授权,将单位钱财私自挪作他用,主要是用于满足个人利益的某种用途。最常见的是以白条抵库,私自将公款用于本人或他人的生活消费或进行经商活动。

第五,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是指非法侵占出售其他资产的收入,如对边角余料、废旧物品,残次品的收入不入账;非法侵占劳务收入、对外加工收入、租金收入、固定资产变价收入、房租、水电费等零星收入;隐匿佣金、“回扣”和好处费等形式。

第六,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进行撕毁或不开票据将现金据为己有。或都盗用单位发票向客户虚开,隐藏现金,从而为自己贪污提供方便。

(二)银行存款管理中常见的会计舞弊行为

第一,公款私存,会计人员利用经管资金收支业务的便利,把公款以自己的名义存在自己的银行户头上,从而达到侵吞公款或长期占有公款的目的。

第二,多头开户,截留公款。会计人员利用个别银行间互相争资金、拉客户的机会,利用单位印鉴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以本单位更换开户行为由,要求付款单位将欠款或销货收入转至私设的户头上,从而达到截留公款的目的。

第三,转账套现。会计人员勾结外单位人员在收到外单位转入的银行存款后,开具现金支票,提现后交付外单位,达到套取现金的目的。

第四,私自背书转让。会计人员将收到的各种票据如转账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标等私自背书转让给与个人利害相连的单位,以达到变相侵吞、占有公款的目的地。

第五、出借出借银行账户。会计人员非法将本单位账户借给其他单位用于办理收付或结算业务,从中牟取私利。

第六,涂改银行对账单,会计人员私自提现,然后通过涂改银行对账单上发生额或余额,使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上金额相等或平衡,以掩盖银行存款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不符的事实。有的会计人员私盖印章,月初将提取大额现金,月末再存上,通过这种方法掩人耳目,使银行对账单上的余额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相符。

(三)其他货币资金常见的舞弊行为

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单位到外地进行临时或零星采购而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所形成的外埠存款,单位为取得银行本票按照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而形成的银行本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和信用证存款等。主要舞弊行为有:非法设立外埠存款账户;超范围使用银行汇票;套取现;收到在途货币资金不转账等现象。

二、货币资金舞弊审计方法

(一)对现金舞弊的审计

第一,核对现金账户及日记账是否相符,对异常及大额现金支付予以特别关注,并抽查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核其对真实性,如:在审查原始凭证时,对发票进行认真核对,发票的单价、数量、金额是否吻合,有无涂改现象。原始单据是否符合财务规范及单位财务管理是否有经手人?验收人授权人签字及审查授权,检查是否存在虚列支出,套取现金情况。

第二,对库存现金予以盘点,核对其帐实是否相符。盘点库存现金是核实所列现金是否存在的一项重要方法,盘点库存现金时必须有被审计单位出纳员和会计主管人员参加。盘点的范围一般包括单位各部门经管的现金,如果有条件的话各部门盘点应同时进,避免被审单位进行作弊。库存现金如存在帐实不一致,应查明原因。重点核实是否存在小金库,是否有贪污和挪用的情况。

第三,抽查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

第四,核实现金支付往来款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单位资产被长期占用的情况。

第五,审查现金收支的正确截止日期。审计人员可以对结账日前后一段时间内现金收支凭证进行审计,以确定是否存在跨期事项,记录是否真实可信。

(二)对银行存款舞弊的审计

第一,首先审查银行开户情况,由被审单位提供银行开户情况,包括银行账户的性质、开户日期等。核实是否存在有未提供开户情况的银行账户。

第二,核对银行存款总账、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一致,并向开户银行进行函证,核实银行存款余额是否真实存在和由被审单位真实拥有。核对银行存款总账、日记账余额是否相等,再将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加以核对。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认真审核,核实其真实性。重点关注资金收付异常的银行存款业务,对有疑问的应追查至原始凭证。对资金收付的授权及其支付原因进行审核,是否存在未经授权或越权而擅自收付的资金或与被审核单位经营业务不相吻合的资金收付情况。

第三,检查是否有出借银行账户情况,是否有将收入计入往来科目隐瞒收入或减少支出以达到调节利润或偷税漏税的目的。

第四,抽查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核对收款凭证与存款账户的日期和金额是否相符;核对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收入金额是否正确;核对收款凭证与应收账款等相关明细账的有关记录是否相符;核对实收金额与发票(或收据)等相关凭证是否一致等。检查付款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符合规定;核对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支出金额是否正确;核对付款凭证与银行对账单是否相符;核对付款凭证与应付账款等相关明细账的记录是否一致;?核对付款金额和发票是否相符等。 第五。发现企业短期借款、应付胀款账户长期挂账时应关注的问题在货币资金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现金在满足其正常经营需要后还有较大余额却出现大额短期借款贷方余额长期挂账时,一定要查看借款合同,核查资金去向、用途等,必要时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企业单位有时会将下属单位或者职工承包上缴利润放在应付款上,然后转人小金库。长期不予处理的应付款项,忽然进行清理,要注重收款单位是否与账面符合,清理的依据是否充分。审查应付账款是否有其他收人、其他上缴利润列其他应付款。审查经济合同结合现金银行日记账进行核对,是否有房租水电费、对外加工收人、劳务收人未人账。另外,应注重投资形式,注重对基建工程审核防止一些单位假借基建之机,同施工企业联手以工程款名义提取现金用于挥霍;为对方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投资收益是否人账。

第六。审查银行存款收支的正确截止日期。对结账日前后一段时间内记录的银行存款收支进行核实,针对结账日前后进出的资金予以详细审查,是否有调节收入、支出及损益情况,核实会计截止日的经营业务是否按会计制度相关规定予以核算并记录,关注与银行存款收付相关的期末调整事项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三)对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

(1)识别其他货币资金业务会计造假的一般查证方法。第一,查阅各种存款日记账,查证各种专户存款开立是否必要。如外埠存款是否因临时、零星采购物资所需而开立,信用证存款是否确实因在开展进出口贸易业务中采用国际结算方式所需而开立。第二,要求企业提供各种书面文件,查证开立各种专户存款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手续,其数额是否合理。第三,从日记账记录中抽出数笔业务查证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查证各存款户支用款项是否合理,即是否按原定的用途使用;是否遵守银行的结算制度;采购业务完成之后是否及时办理结算手续;有无非法转移资金的现象。第四,对于在途货币资金,应根据汇出单位的汇款通知书,查证在途货币资金的形成是否真实;在途货币资金发生后是否及时入账;收到在途货币资金后是否及时注销;对于长期挂账不注销或一直未收到款项的应查明原因。

(2)识别外埠存款会计造假的技巧。第一,审查人员应运用详查法,审查以外埠存款购进的全部商品、材料和其他物品,看其有无超出采购存款的佣金。第二,审查“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明细账余额,查明其有无长期挂账现象,若“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占用时间长,应进一步分析查证其有无挪用资金或者不及时办理结算的问题。

第3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是我国审计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不仅明确了审计的国家本质,还明确提出了在审计实务中应充分发挥“免疫系统”预防、揭露、抵御三种功能的理念。而数据式审计模式是为适应审计环境数字化应运而生的,以传统审计理论、信息系统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它是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新型审计模式。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是对审计功能的定义,而数据式审计模式是审计行业发展的技术定义,因此,“免疫系统”功能论自然成为数据式审计模式发展的方向指南,而数据式审计模式则成为“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技术支撑。

2研究“免疫系统”功能论下数据式审计应用的必要性

2.1,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对构建数据式审计模式提出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审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成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利器”。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思维方式、审计程序、审计流程、审计风险、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等方面都与手工审计有着很大的不同,使得审计人员不得不以积极的态度,思考所面临的各种陌生的情况,并努力寻找应对措施,逐渐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模式,将之应用于审计实务且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这是数据式审计模式产生的外部因素。

2.2满足计算机审计方式的全面应用对构建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内在技术要求

账项基础、制度基础、风险基础等传统审计模式是立足于手工审计环境的,其审计思维方式、审计技术与程序等已不能适应数字化的审计环境,面对海量的电子数据基本没有用武之地,无法保证审计效果,难以实现审计目标。而数据式审计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强调以系统论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其思维方式是整体弓部分弓整体,同时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特有的审计中间表方法和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建立审计模型实施数据分析,并对审计对象作出总体评价,设计和实施更合理恰当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全面把握,更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

2.3适应审计理论创新对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技术支撑提出的新挑战

在传统审计模式顺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我国全新的审计模式—数据式审计模式之时,我国的审计理论创新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理论,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强调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充分发挥“预防、揭露、抵御”三种功能。因此,为解决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运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来指导我国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发展方向与构建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数据式审计技术方法体系等问题,必须立足于“免疫系统”功能论研究数据式审计的具体应用。

2.4适应广西经济发展与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广西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投资力度的加大,如何有效地约束广西各级领导者的权利运用、避免领导干部决策的随意性与主观性、确保广西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确保各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与资金的安全等问题巫待广西各级政府解决。与此同时,广西的信息化水平也在日益提高,逐渐形成全面信息化的审计环境。为此,广西各级审计机关必须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指导下树立数据式审计模式的新理念,并在审计实践中加以广泛运用,以充分发挥广西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抵御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各种行为的功能,最终维护广西经济发展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如何在审计实践中应用数据式审计模式实现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成为维护广西经济发展的健康和安全巫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免疫系统”功能论下数据式审计模式应用研究应实现的目标

3.1,实现对“数据式审计”概念的清晰界定

由于数据式审计模式在2005年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首次提出之时还是一个在现存审计理论框架中尚无处寻觅的全新概念,在审计实践中也还是处在若隐若现的状态,虽然经过这几年的研究与应用,数据式审计模式已经被逐步接受。但是审计人员对它的认识依然非常地模糊,人们经常会把它与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混淆在一起,难以识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制约了对它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无法指导审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因此,通过研究“免疫系统”功能论下数据式审计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明确它的概念,研究它的规律,以便重新构建审计理论的框架,也为它的科学发展打下基础。

3.2构建“免疫系统”功能论下适合广西实际情况的数据式审计模式方法体系

在研究“免疫系统”功能论下数据式审计应用时必须与实务结合,使数据式审计完成从概念、理论到方式方法具体运用的转换,一方面在审计实践中设计实现预防、揭示与防御每个功能应实施的作业方式与技术方法,并根据具体的审计实践作出恰当的选择和运用,同时对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跟踪记录;另一方面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个性要求创建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双管齐下,探索“免疫系统”功能与数据式审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过程以及实现交互的条件,最终构建适合广西数据式审计模式的技术方法体系。

3.3逐步完善数据式审计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数据式审计的应用带来了如被审计单位自身的财务信息系统、审计单位自身审计信息系统的风险、黑客人侵病毒侵害风险和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等新的审计风险。为保证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应用效果,则必须明确数据式审计模式下影响审计风险的各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防范这些新的审计风险。为此,在研究“免疫系统”功能论下数据式审计应用时,在观测审计技术实际运用效果的同时关注影响审计风险各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深度分析,找到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有效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防范审计风险的机制,确保“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4“免疫系统”功能论下数据式审计模式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免疫系统”功能论下数据式审计应用研究应立足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这个视角,结合广西数据式审计的应用情况对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与数据式审计之间的关系、数据式审计作业方式、技术与方法、审计风险等方面进行研究。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数据式审计模式与其他审计模式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它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与数据式审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彼此产生怎样的交互影响,其影响过程又是怎样的。

(3)跟踪广西数据式审计项目,对其采用的作业方式和审计技术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评价与总结,并根据具体项目需求创建新的技术方法,构建“免疫系统”功能论下数据式审计方法体系。

第4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审计组织;弊端;创新

一、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的重要意义

审计组织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审计组织结构方式;二是审计工作组织方式,两者相互影响。在信息时代,审计对象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业务信息、会计信息的处理实现了网络化、电算化,因此也对审计组织方式造成了影响。分析认为,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要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应该从审计方法、监督重点、力量配置、人员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改变。对审计组织方式进行创新,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第二,满足审计组织工作需求。在审计工作中采用信息化技术,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保证了组织方式的灵活性、高效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组织方式创新后,审计工作从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为跟踪审计、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第三,弥补现有组织方式的不足。现有审计组织方式的突出问题,是各类资源y以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常见如专业技能差、工作联动不一致等,必须通过创新解决这些问题。

二、当前审计组织方式的弊端

1.不适应信息化发展

其一,在计划管理上,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管理数据库,而且审计计划执行的动态管控不到位,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其二,在业务实施上,审计资源的整合不到位,相关信息并未得到共享,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审计一盘棋格局的构建滞后。其三,在审理工作上,主要采用事后审理模式,由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缺失,难以实现在线审理、动态监控,难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不满足审计工作要求

其一,各种审计资源的整合度低,审计项目繁多、工作涉及领域广,容易忽视大型专项审计项目,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浪费。其二,审计工作越来越向着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会出现组织协调不到位的现象,例如重要信息上报不及时、信息资料不完整,同一问题重复研究等。其三,审计监控力度弱,站在审计组长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审计内容没有全面了解,因此对审计工作的控制不足,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

3.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其一,审计项目的安排各自为政,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因此人力资源的整合度较低,缺乏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不利于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其二,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单一狭窄,在固定思维的影响下,缺少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继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宏观功能。其三,项目执行期间,由于工作量大,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工作人员往往将精力放在了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审核,影响审计知识的丰富、方法的创新。

三、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途径

1.更新固有观念

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按照行政管理职能或者审计对象行业属性来分设管理单元的模式不再适用,凸显出多种弊端。应该打破条块式管理观念的限制,推动3个中心的运行,要求职能行使人员参与到审计工作中,从而发挥出集体的智慧,保证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审计人员保持视野开阔、思路广泛,才有利于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强化法治思维

以3个中心的模式为基础,对审计组织方式进行变革后,审计工作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全面,因此也对人员自身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审计工作是执法工作的特殊类型,工作开展必须强化法治思维,要求每个工作人员知法守法、严格用法。另外,还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加强法制宣传,做好人员培训工作,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老人帮带新人等形式,切实提高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的法治能力。

3. 严格考核认证

在审计组织工作的影响因素中,领导人员即审计组长的重要性不可忽略,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组织方式创新的效果。基于此,审计组长必须具有足够的胜任力,具体体现在审计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管理能力等。只有从业务层面、管理层面两手抓,才能够为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可以尝试采用胜任力资格认证制度,经过认证之后才能够担任审计组长,并制定合适的激励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构建综合分析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下,审计工作也必须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考虑到审计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不同特征,应该将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审计事业。在具体执行上,应该整合各种资源,构建综合分析平台,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开发出有效的处理模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外,由于数据信息来源不同、利用方式也不同,因此平台的构建应该考虑到投入和产出,考虑到人力和物力资源,最终制定合适的构建方案。以1拖N模式为例,将所有数据信息集中到平台上,对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和挖掘,能够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审计组织方式,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审计组织工作需求,有利于弥补现有组织方式的不足。分析可知,当前审计组织方式的问题,集中在不适应信息化发展、不满足审计工作要求、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此,创新途径如下:一是更新固有观念;二是强化法治思维;三是严格考核认证;四是构建综合分析平台。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研究[J].审计研究,2014,(03):3-8.

[2] 余祖华,詹利水.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J].审计与理财,2015,(07):12-13.

[3] 刘铮,王威.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组织方式创新研究[J].创新,2013,07(02):47-51.

第5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一、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工作中行政指导的定义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说明、提醒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法,根据行政相对人的意愿,引导其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有效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它是一种柔性管理行为。

国家审计工作中的行政指导,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基于国家审计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省、市的有关规定而作出的,通过预警、劝勉、提示、警示、纠错、回访等指导方式寻求被审计单位同意或者协助,旨在引导被审计单位自愿采取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以实现审计监督目的的一种行政行为。

(二)、国家审计运用行政指导的依据

在国家审计中引入行政指导方式并不是审计机关和执法人员主观随意提出的,而是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并结合实际需要采行的。《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实施纲要第九条也明确提出:在改革行政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非强制方式的作用。可见,积极采用、优先适用柔性的行政指导管理方式,是立法和制定政策的原意。

(三)、国家审计运用行政指导的作用

全面推行审计行政指导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推进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树立审计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积极行政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符合审计职能转变的需要。通过调查、评价、建议等手段,审计职能从监督转向多方位的服务,在推动制度建设、促进行业发展、完善宏观政策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因此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审计依法行政工作的同时,行政指导以柔性、灵活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方式对以往刚性的执法手段进行补充愈显重要。通过全面推行审计行政指导,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柔性管理作用,由传统行政管理向现代行政管理转变,更好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是符合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除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外,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都是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对象。执法工作中通过具体化的行政指导措施实现柔性管理理念,实现刚柔相济的审计监督执法,有利于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方式及基本原则

(一)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方式

通过对原行政执法中零星、不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国家审计工作中逐步探索出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行政指导方式。一般来说,包括行政监管预警、行政监管劝勉、执法事项提示、轻微违法警示、违法行为纠错、重大案件回访等方式。

1、行政监管预警。遵循预防教育与制止查处相结合,审计执法与群众举报相结合,部门执法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巡查等方式,对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审计人员应当就发现的违法行为对被审计单位发出预警。发出预警可采取问题通报和审计建议书等格式,也可采取口头形式。

2、行政监管劝勉。主要适用于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审计,针对被审计单位因内部制度缺失、疏于管理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约见其相关负责人或其他责任人员进行谈话劝勉等方式,督促其完善制度、整改自身存在问题,以防止和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劝勉情况应进行书面记录,内容包括约见时间、地点、当事人姓名、劝勉谈话内容、当事人意见、建议等。

3、执法事项提示。根据对群众举报投诉情况和日常执法数据的分析,在某一违法行为易发时段到来之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采取集中或者个别提示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提前告知审计机关各项监管要求,提示、引导、督促其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履行义务,加强自律,尽可能减少违法行为发生。执法事项提示可以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采取集中或者个别提示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提前告知审计机关各项监管要求。

4、轻微违法警示。对违法情节较轻、无主观故意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违法违规行为,采用行政告诫、警示方式要求被审计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立即自行纠正,而不对其实施行政处罚,并告知其相关的法律规范和要求。行政告诫、警示方式可采用审计建议函等形式。实施轻微违规警示后,审计机关应当了解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必要时,要求被审计对象以书面形式予以反馈。

5、违法行为行政纠错。在审计处理、处罚过程中应同时责令被处理、处罚对象停止和改正违法行为,并告知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改正违法行为的措施,防止违法后果进一步扩大,引导其自觉守法。

6、审计项目回访。在依法实施审计处罚或者审计处理后,应对已受到处理处罚的被审计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了解违规违法行为改正情况,督促、指导被审计单位改正违法行为,防止违法反复。同时结合廉政监督回访,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审计执法效果。

(二)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审计机关应当在法定职责与职能范围内实施行政指导,所实施的指导行为不应违背法律精神、原则和规定或者国家相关政策。同时,审计机关要考虑到被审计对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尽量避免给被审计对象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2、必要性和正当性原则。审计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职能时,应当优先选择采取柔性管理方式,运用行政指导,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在客观依据不存在时,审计机关不能为规避行为的法律责任而实施行政指导。审计机关通过说理过程向被审计对象展示行政指导的正当性,期望被审计对象尽可能接受行政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指导的主动配合。

3、公平性和公开性原则。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双向互动方式,交换行政管理意见,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相关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被审计对象应当实施相同或者类似的行政指导。审计机关实施行政指导,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4、自愿性和灵活性原则。审计机关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被审计对象接受行政指导,不得因被审计对象拒绝接受行政指导而对其采取不利措施。审计机关应当灵活实施行政指导,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形式。

三、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主要内容

审计部门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在审计机关法定职权内,结合当地审计执法工作实际综合实施行政指导。根据已有的审计指导实践,至少在以下领域可广泛适用行政指导方式:

(一)在深化财政预决算审计中加强审计行政指导。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以全局的眼光来审视当地财政资金运行的质量及效益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加强审计行政指导;注重财政资金的绩效分析,重点关注对民生、环保、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和社会效益,为推动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学的分析性评价和建议,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二)在民生审计中加强审计行政指导。关注民生项目开展情况,严格把握“审为国家,计为人民”的原则,把民生资金审计和重大民生工程审计作为工作重点,对“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实行全覆盖审计。严肃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加强审计行政指导,规范各项资金管理和运行,促进提高资金效益。

第6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提升,社会内的很多行业都普遍放弃了原有的管理方法,而采用更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在审计领域内也是如此,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所面对的早已不是纸质账目,而是更多的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据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工作。本文中所分析的?稻菔缴蠹聘?正是在这一大前提下所萌发的,是审计工作不断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它更能代表计算机审计的未来。

1 数据式审计特征

1.1 审计的对象是系统内部控制和电子数据

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式审计,首先所必须要保证的就是系统内部控制中的健全、合理、有效,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在数据式审计运行作业的过程中,对审计数据造成正确、真实、完整的影响。审计人员必须先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查、测试和评价,保证系统内部控制能够顺利、无误的进行审计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对风险问题进行控制,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完成。毋庸置疑,在数据式审计中,其最为主要的特点还是在利用电子数据时的直接性。运用数据式审计模式,不需要工作人员再向以往一样将数据转换为固定的电子账套,尔后再进行审计。为此这一审计模式的转换在实际操作中必将发挥较大的优势。另外,由于数据式审计在审计数据时,所选用的是底层数据,即没有被认为处理过的原始数据。这些根据审计需要而组合生成信息的灵活性和潜在价值,其价值必将远远大于已经被人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且还可有效规避假账风险,为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保驾护航”。

1.2 改变了审计的核心方法

在以往的审计工作模式中,审计工作的核心模式是测试,但是在数据式审计这一模式下,无论是测试法还是详查法,都已经不能被算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与传统审计不同,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式审计,可自动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审计工作,同时完成数据详查和测试。所以,在运用数据式审计时,其核心问题就变成了审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程度,以及审计人员对原生态数据的转化能力。也只有在充分的进行好数据转化这一环节之后,审计人员获取到有效的信息,才能进一步保证审计程序的实现以及最终审计目标的完成。所以,基于此点,数据式审计的核心方法就是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方法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存在较大不同,这也是数据式审计中的一项较为不同的特征。但其实质,还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人的智慧进行实现,从而更为准确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

1.3 具有特殊的作业方式

除审计的核心方法外,数据式审计更改变了原有的审计作业,并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作业方式。首先由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前期调查工作,将审计单位的底数摸清,其次再通过采集、清理、分析等步骤,将本次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线索进行明确,从而建立起导向正确的特殊的作业方式,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具有较为明确的思路,并保障审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1.4 数据式审计模式特有的要求

1.4.1 需要重构基础审计理论

与现代审计工作的其他方面相比,现代审计理论还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整体框架还没有真正成型,但是作为进行审计工作的根本性原则而言,审计理论的完善性与先进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现如今更应重构基础审计理论,给予传统理论框架全新的内容进行补充工作。例如,审计工作人员可在基本理论中融入有关审计文化的内容,从而借助这一内容,向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传达审计组织的宗旨、责任等等,从而为数据化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先决条件。

1.4.2 需要重塑审计程序

与传统审计中的三个阶段的模式不同,数据式审计中这三个阶段的各个界限并不清晰明确,所以针对数据式审计模式,需要对审计程序进行改进和完善。例如可将审计工作的过程细分成四个阶段:包括审计准备、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同时,对于数据式审计模式中常出现的审计中间表或审计分析模型等问题,还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工作的时候,根据其实际情况去创新、重构。

2 数据式审计实施路径

2.1 数据采集审计技术方法

作为数据式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据采集是在前期审前调查工作中,必须优先完成的环节之一。数据采集主要是根据数据需求,以审计目标为基础,并借助一系列特定方法所进行的对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文件进行采集的过程。其中可选择审计软件或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这一工作,其中主要分为三类方法,首先是对数据进行直接拷贝或读取,其次是借助数据接口进行采集,再次还可借助临时数据接口采集。

2.2 数据清理技术方法

工作人员在采集工作时,必然是本着可多不可少的原则进行的,所以有时所采集回的信息重复率会较高,所以为避免这些重复数据的干扰,电子数据能够准确的满足审计分析需要,在进行分析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还必须认真的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2.3 数据分析技术方法。

对清理后的数据,审计数据分析主要运用核对、检查、判断及推理等进行分析整理,而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即可选择审计中间表方法,利用审计分析模型方法进行分析工作;又可选择审计分析模型方法,通过对数据模型的分析工作,完成数据分析。

第7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当前的审计大环境发生了变化,现有的审计模式与方法已不能适应目前审计工作的需要。本文以审计局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找出创新现有审计模式与方法的路径,从而提出嵌入式审计,以适应十以来国家审计制度发展的新形势,为政府审计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并丰富嵌入式审计方面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嵌入式审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审计大环境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为了适应新常态、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2016年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发表文件《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这些意见和文件出台明确了新形势下审计的新任务、新使命,形成了审计工作的“新常态“。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原有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审计工作的要求,只有改变现有的审计模式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履行审计的监督职责,促进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此外,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对审计技术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这就使得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和“一对一”现场审计模式不能适应大数据形势下的审计工作,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模式与方法。

二、文献回顾

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关于嵌入式审计的相关文献少之又少。吕玲玲,陈皑皑,应 娅提出在电力行业中发展嵌入式审计管理系统,嵌入式审计作业管理系统是通过借助于嵌入式系统进行审计工作,这对于电力企业审计工作的完善与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周庆西,刘荣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与内部审计特点进行分析,探索构建嵌入式行政管理审计模式。张俭研究了嵌入式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他基于价值链思想,提出嵌入式增值型内部审计是指嵌入到企业流程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增值目标的内部审计。孙卓海,袁家斌从技术层面针对嵌入式操作系统安全增强的要求,提出了一种灵活的内核级安全审计的设计与实现。

除了在内部审计中发展嵌入式审计之外,还有文章研究了在政府审计中运用嵌入式的思想。如:刘笑霞,李明辉研究了将区域环境审计纳入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当中的作用与意义。黄桐花提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嵌入效益审计,从而适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需要。此外,嵌入式的思想除了在审计工作中运用之外,还运用在审计档案的归档工作中。郭亚军,王彦斌,王颖,祝洁立足于大型审计项目新常态环境,提出“嵌入式全程归档模式”,让档案工作在人员结构、工作流程、归档空间等三个方面嵌入到大型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加强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实现审计文件材料的即时归档。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嵌入式审计的文献很少,有些也只是提出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嵌入的思想,至于怎么运用、如何实施都没有具体的思路与方案。

三、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最早于1983年_始建立,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审计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内部审计依然在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依然狭窄

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有两个维度,一是从时间上来看,有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但是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大部分依然是事后审计,通常在业务发生之后才对其进行审计,不能对风险进行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控制,不能满足现阶段内部审计的需求。二是从内容上来看,包括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财务审计主要是对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并有效运行、日常的会计工作是否符合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以及是否有贪污舞弊等方面进行审计。管理审计则更倾向于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以及方案、措施等进行检查。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内部审计大多数处在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过渡阶段,并没有全部真正地实现管理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技术落后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内部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与技术,采用先进的、符合实际业务需要的内部审计方法与技术必然会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主要还是以手工查账为主,虽然借助会计电算化系统,但是利用计算辅助审计技术的水平不高,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水平落后于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正是由于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内部审计不能做到实时的监督,不能实现持续审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人员配置方面,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一部分是原有的会计人员,甚至一部分人员是非财务专业出身。这些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大多依赖经验和判断,缺乏理论支撑,遇到新问题时无所适从。二是由于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有些行政单位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一些兼职的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内审工作力量比较薄弱。

针对以上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审计局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效果,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同时也为了创新现有的政府审计的模式与方法,适应审计“新常态”,我们提出嵌入式审计。

四、嵌入式审计概述

(一)嵌入式审计的概念

基于嵌入理论,本文提出的嵌入式审计一种审计理念,具体是指将内部控制嵌入到政府审计工作中,以便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实时的监督,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为国家治理服务的功能。

与跟踪审计不同的是,嵌入式审计具有更强的时效性、持续性和更高的参与度,其特征是审计监督既独立又融合,既事中又事后,既静态又动态,审计成效可检验。嵌入式审计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审计监督方式,服务国家治理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真实地诠释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指导下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践演进。

(二)嵌入式审计的实施

1.首先,将审计局要进行审计的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固化在审计系统中。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专家的意见以及审计人员的经验,将专家认为或者根据经验认为是审计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风险点也固化到审计系统中,从而保证针对各个审计项目内部控制风险点的完整性。在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点固化时,可以按照政府审计的内容来进行分类。

2.其次,进行数据搜集。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要及时报送本单位发生的业务数据,并允许审计机关拥有查询审计所需要相关数据的权限。审计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或者数据集,来存储获取的数据。针对数据库方面,审计局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建立审计档案数据库、审计法规数据库、审计统计资料数据库、审计专家经验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资料数据库,以便于集中审计数据,整合审计资源。

3.最后,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从而能够及时地发现被审计单位日常业务核算是否符合嵌入到系y中的内部控制要求存在的问题。如果符合系统中预设的控制值,则将信息反馈到数据库中,形成审计的经验数据。如果审计的结果超出了预设值的范围,针对该问题进一步取证并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或者审计委员会,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实现实时的监督。

嵌入式审计的实务操作流程图如上:

五、建议

为推进嵌入式审计的顺利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扩大审计范围

目前,我国的政府审计主要还是以财政收入支出审计、财务收入支出审计为主,就绩效审计而言,绝大多数的审计机关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我们要加强绩效审计方面的工作,在进行项目审计时也要关注绩效审计。此外,目前针对绩效审计我国还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和经济附加值这些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在制定过程中要注意行业的不同,类别的区分,要有可操作性和指导作用。

(二)要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为促进嵌入式审计的顺利实施,一方面不仅需要审计局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1.建立数据库,加强网络建设。

根据《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的要求,要加强网络建设,建立数据库,加大数据集中力度。加强对各种资料的整合与共享,对审计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同时根据需要建立审计档案数据库、审计法规数据库、审计统计资料数据库等。

2.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在构建审计数据库的时,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针对获取的数据要进行严格的保密,以免信息外泄,造成重要信息被窃取,从而带来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定期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同时也要检查审计信息化软件是否存在漏洞。

(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优化审计人员构成。

审计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审计人员大多数是学财务出身,有一部分甚至缺乏财会知识。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以及大数据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计算机技能。所以要逐步建立一套符合当前审计业务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性审计人才的机制,为有效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人力资源。所建立的这个机制,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限与会计和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软件、审计系统等计算机方面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吕玲玲,陈皑皑,应娅.电力行业嵌入式审计作业管理系统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9):3841

[2]周庆西,刘荣.高校嵌入式行政管理审计探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01):3438

[3]张俭.嵌入式内部审计增值功能[J].财务与审计

[4]刘笑霞,李明辉.苏州嵌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域环境审计实践及其评价[J].审计研究,2014,(06):1016

[5]黄桐花.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嵌人效益审计的探析[J].会计师,2011,(12):7374

[6]郭亚军,王彦斌,王颖,祝洁.大型审计项目档案嵌入式全程归档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04):7783

作者简介:候利佳(1991-),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西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

李厚杰(1964-),男,汉族,重庆人,本科,重庆北碚区审计局;

第8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审计 银行财务审核 总体思路 应用

随着银行业的快速发展,银行数量在逐渐增加,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得到了银行管理层的普遍重视。改建银行审计工作,加强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银行审计工作中相关问题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审计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需要对银行审计工作的整体思路以及主要工作内容有所了解。

第一,银行审计整体思路介绍。银行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改善银行审计工作是提高银行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需要提高银行审计工作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银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整体思路,具体包括:了解银行内部控制思路,准确评估银行内部控制效果,做出判断之后再开展银行审计工作;在进行银行业务测试时,选择合理的测试方式,如抽样调查法,采用抽样调查法能够准确确认银行各项贷款项目、收入以及余额等。在确认过程中,在审计方法的作用下能够消除被抽取样本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的审计结果也存在差异,这些内容是通过审计结果展示出来;在进行银行财务审核的过程中,需要审核贷款的真实性。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该注意贷款的流向、来源、用途以及划拨贷款方式,这样有利于在后续审核工作中以最高效率来完成银行贷款台账信息核对工作,便于合同记录的查询,选择合适的贷款形式。

第二,银行审计主要内容介绍。为了保证银行审计在财务审计中发挥更大效用,需要不断完善银行审计工作内容。银行审计的工作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银行审计时,详细记录银行各项资金的收支和利息等数据情况,避免出现数据丢失或失真等现象;需要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价值的监控和管理,核实银行资产的真实性,保证客户的信贷安全,提高银行的信任度;银行审计范围包括审查银行内部的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审核相关财务报表中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关结论的合理性,保证银行出具的财务报表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符,保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三,银行审计工作重点介绍。在进行银行审计时,需要抓住银行审计的重点,避免盲目、随意地开展工作。首先,审计人员需要及时掌握银行业务中借款人以及其他关联人的财务情况,避免混淆,保证审计对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银行经济业务涉及到的资金是银行审计的重要内容,所以,需要详细记录银行损失贷款的具体金额以及金额损失的原因,找出损失的原因,制定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制定责任规划。最后,严格审计银行客户中信贷记录不良的客户,了解和掌握这类客户所属的级别、潜在风险、信贷数额以及占用比例等,抓住审计的重点,从而提高银行审计工作效率。

二、进行银行财务审核中审计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由传统审计逐渐向现代审计转化。更新管理理念是促进银行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传统审计方式是合规审计,虽然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会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损失,但是由于其仅限于操作层面的审计,无法充分满足现代银行的发展。管理审计是未来银行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包括银行财务管理审计和管理层决策行为审计。我们相信,由传统审计方式逐渐向现代审计方式转化是银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二,创新审计方法。根据银行各项业务特征,结合银行实际发展状况,创新审计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各类银行在进行审计时,可以考虑使用非现场审计方法。非现场审计方法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专业审计软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审计,促使数据信息处理朝着电子化方向发展。非现场审计方法具有很多优势,采取非现场审计,能够增加审计数据来源渠道,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外,对于银行内部财务审计,可以采取团队审计方式。团队审计方式是指在审计某业务的过程中,从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方案到总结审计后期工作,突破了个体审计行为的约束,采取团队式审计方式。团队式审计方式具有集体性特征,集合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规避了个体审计方式的低效性以及局限性,有利于解决问题。

第三,规范审计工作操作流程以及制度。完善的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为了完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作用,需要规范审计工作操作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制度,明确职工责任,降低审计风险,结合银行的实际业务情况开展审计工作,建立完善的审计操作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保证审计方案的准确性。

第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先进的思想观念、较高的职业道德。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其次,在银行内部建立完善的审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银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再次,加强银行审计人员技能培训,将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结合起来,将外出进修和内部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和巩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即使更新知识结构;最后,在银行审计人员岗位方面制定严格要求,明确审计人员责任和权利,即使清除其中表现较差的审计人员,从而保证审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审计是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加强审计在银行管理中应用的研究,了解和掌握银行审计的整体思路、工作内容以及工作重点。在银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创新审计方式,规范审计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制度,逐渐由传统审计方式向管理审计方式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红,何建华.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实际应用[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

第9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

所谓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纳入政府专门机构(以下简称“会计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的会计工作组织管理形式。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原理,是单位资金使用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其性质是会计管理方式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会计制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工作,由会计中心安排人员在会计中心集中办理。二是单位财务主体资格不变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单位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三是单位资金由会计中心管理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账户,在会计中心的银行基本账户下设立单位的分账户,对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单位的资金拨付和经费支出报账事宜,需经会计中心同意后,由报账员在单位的银行分账户上办理。四是会计中心负责单位会计工作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各项支出审批、凭证审核,以及会计资料的收集、立卷和保管由会计中心负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定责任。因此,无论是对纳入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对应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新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主要是会计和出纳人员不现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会计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因此,在审计中,审计不仅要查清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还要分清会计中心的工作责任,任何否定相应会计责任的独立性,或者否定会计责任的联系性,都不能算作完整的审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3、对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影响。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会计管理方式决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存在着阶段性,决定着审计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工作移交阶段。审计要把纳入单位的财产清理、财务清理和会计移交手续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同时按照政府要求,审计要担任好会计移交工作的“监交人”。会计中心运行初期。审计需要针对会计、出纳不在纳入单位工作,身份发生变化,情况不熟悉,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脱节,会计核算不准确的问题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围绕与单位职能相关的专项资金和重点问题展开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二是要围绕单位预算内、外收入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情况;三是要围绕单位各项支出以及发放津补贴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纪律的情况。会计中心稳定运行时期。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保障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与原会计管理模式比较,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中心这个中间环节,它使得审计程序执行环节增加,审计方式方法得到调整。如,会计资料的收集和取得、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准备、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形式、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下达方式、审计罚款资金的收缴,审计决定、建议督促落实方式、审计的工作方法等都带来了影响。对此,政府审计及其审计人员需要更新观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一方面要依照审计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为会计改革服务。

三、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为审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为了支持会计改革,审计要建立健全与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相适应的审计法律制度。以法规形式明确,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进入会计中心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同时,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审计中会计中心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审计。

2、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更加需要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原会计管理方式相比较开展审计,审计需要不再是从被审计单位提取会计资料,而是从会计中心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帐薄,凭证等会计资料,审计在环节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上难度增大。取消了被审计单位的银行账户、被审计单位失去资金管理权,也对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有否账外收支、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同时也要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履行审计承诺手续,审计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中心分别签订承诺书,承诺书的内容要符合针对性和合法性要求。二是审计报告要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涉及相关内容要求会计中心有关人员参加;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在主送被审计单位的同时,审计机关认为需要的,可以抄送会计中心;审计对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款额的收缴,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管理,这样,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后,审计应当要求会计中心积极配合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处罚款额的清缴,以及审计决定和意见的落实。三是对会计中心业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下达审计建议书,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3、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为了适应会计改革和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要积极推行“一、三、五、七”的工作法。一是要实行审计立项的“一个改进”。实行对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周期安排、轮番审计的立项。二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审计目标:即,通过对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达到查清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中心责任的工作目标。三是实行审计“五个结合”的方法;即,把单位的定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专业审计相结合,把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把账面收支检查与检查单位内控制度审计相结合,把详细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把账内审计与账外经济活动检查相结合。四是审计要突出七个重点内容的检查:一是会计移交环节,二是会计中心会计核算管理环节,三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活”情况,四是专项资金、社会公共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五是罚款、收费的票据使用、管理以及“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六是固定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规定的执行情况,七是特别是要防止乘机乱发钱物,“三乱”回潮、小金库,公款私存,贪污私分公款情况的蔓延,维护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