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精选(九篇)

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

第1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种类较多,涵盖了室内、景观、城市规划等,若是要细谈,每一种学科都有其独有的美学思想和设计美的标准。但万变不离其宗,设计美学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是两项永恒的标准。这两项其实也包含了巨大的美学内涵,例如形式美,其中包含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形式美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必须接受世人检验的设计,它一旦将一件作品付诸实践,其直接的受众就是它的使用者们,而这些使用者也理所当然的是这件作品的评审者,这些评审者们审美各不相同,对美学的认识也程度各异。由于其使用的体验和视觉的感受使得他们大都只能从形式美和功能美的角度进行评审,因此形式美和功能美也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的重点考虑方面。初学设计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形式与功能无法有效统一的情况,这是由于在初学设计的时候容易将形式美与功能美割裂开来理解,未能认识这两者其中的联系,于是在设计时将其中一项作为做要思考的方面而忽视了两者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事实。尤其是在初次接触大型的建筑设计时,大部分设计初学者会绞尽脑汁地去进行外观的造型设计,在形式美善做足了功夫却对功能考虑欠缺,或是出现将人体工程学等理论等直接运用到细部的设计却无法将形式美进行统一,因此到一次设计的最后也不明白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当然这种问题出现也是十分正常的,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对设计初学者来说并非易事,因为无论是形式美还是功能美都有着深厚的美学内涵,只是对它们进行表面的理解和认识是无法对两者进行把握的。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中设计者应当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形式美和功能美的内在美学理论,方能在设计时实现对两者的熟练运用和有机统一,并通过自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和思考将设计美学丰富的内涵用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达,使受众能够轻松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形式美和功能美的美学内涵。

二、技术美和艺术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其实技术美和艺术美、形式美和功能美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相似的,只是评审的侧重不同产生了一些不同的审美角度,简言之艺术美和形式美其实都属于倾向感性审美的方向,而技术美和功能美更倾向于理性审美,其中艺术美和形式美、技术美和功能美的区别应该是前者是从设计者们的角度出发对一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评审,而后者是从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受众角度出发去评审一件作品。艺术美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作品中多体现为造型,色彩等艺术语言,而非一些设计语言,这些语言在一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体现了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从而带给受众的也是一种感性的审美。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就起源而言技术美要早得多,在人们还没有对技术美有太多认识的时代却早已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初学设计时所出现的问题正好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在初学设计时设计者还没有将自己从多年来的受众角色转化成设计角色,所以在那时候出现的造型问题应属于形式美的范畴而非艺术美的范畴。技术美的概念是在人们对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技术落后的时代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十分有限,掌握和运用是当时的时代趋势,并不是说那个时代就没有技术美,而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将其划入美学范畴进行研究,技术美和功能美在理性审美范畴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件作品的功能美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受技术的影响,技术的采用有其非常严谨的科学根据,因此,技术美又常常和科学美放在一起讨论。技术美相较于科学美更侧重于材料工艺方面的内容,其结果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上体现为建造技术和建材运用等方面,也正是由于对技术美的不懈追求才产生了高技派等举世闻名的设计流派。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得技术美的语言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理解,让技术美不再只是被当做形式美的的载体存在,而是一种有着独特的评审标准的美学语言。

三、结语

第2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_________说。()

A、风格

B、境界

C、神韵

D、格调

2、《亚威农少女》是_________绘画的代表作品。()

A、立体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野兽派

3、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德国理论家是_________.()

A、康德

B、黑格尔

C、席勒

D、费德勒

4、《阿细跳月》是我国________的民族舞蹈。()

A、彝族

B、傣族

C、苗族

D、白族

5、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

A、蒙古族

B、满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6、《等待戈多》是________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

B、存在主义

C、象征主义

D、荒诞派

7、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20世纪20年代_______(国)的重要作品?()

A、意大利

B、苏联

C、美国

D、法国

8、电视剧《围城》是根据______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A、沈从文

B、张爱玲

C、巴金

D、钱钟书

9、《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______50年代的代表作品。()

A、海明威

B、福克纳

C、杰克·伦敦

D、海勒

10、《西厢记》的作者是______。()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11、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绘画作品的层次是______。()

A、妙品

B、能品

C、神品

D、逸品

12、《命运交响曲》是______的作品。()

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瓦格纳

13、《霓裳羽衣舞》是我国______代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14、《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品。()

A、莫奈

B、凡高

C、高更

D、雷诺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16、形象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

17、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18、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________和、________。

19、中国戏曲的主要行当是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国书法,最常见的书体有篆书、隶书、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21、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是、________时期的艺术家。

22、中国四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________、________和麦积山石窟。

23、语言艺术(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

25、什么是灵感?简述灵感的主要特征。

26、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27、简述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28、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联系实际论述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30、结合一部作品,论述艺术鉴赏的具体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C D A C D B D A D D C B A

二、境空题

15.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

16.具象性 情感性 创造性

17.审美想像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18.空间艺术 时空艺术

19.旦 净 丑

20.楷书 行书 草书

21.文艺复兴

22.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23.间接性 广阔性 想像性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生。

(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26.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27.(1)艺术家的修养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透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28.(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境界。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9.(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29.(1)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2)体验与想像。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像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第3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第4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进程,各国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变世界,世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缩小,文化艺术也因网络而走向融合。在保留传统民族商业文化设计艺术呼声的同时,商业文化的综合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崭新的传播学观点适时提出了超文化性理念,认为必须抛弃“旧的划分、分割世界以及线性分析的模式,转而采用蛛网式的思想形式”才能与信息化的进步要求相适应。用传统审美的眼光看民族建筑,我们自然要以飞檐翘梁和拱斗画栋而自豪,但是随着眼界的扩大,令我们惊叹的泰姬陵、艾菲尔铁塔以及纽约自由女神像同样是标志性智慧设计表现力的奇迹。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哲学强调立刻承认正在发生的东西,并试图从中揭示人们审美方式在新事物刺激下的微妙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远程门诊、手机银行,甚至依照模特的示范购买流行的衣服款式、染发等一切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的商业化设计元素正在出现。一键之捷让人重新回味起缓慢的进展,各类商业设计信息的重复性唤醒了对独特个性的欲望,选择的无限广播和迅即到达,使人感到真正需要理性来管理自己被激发的欲望。

传统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讲究典型化原则的。艺术设计师们忽视运用个体审美体验的创作原则很可能造成人物形象的单薄乏力,很难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商业艺术设计的典型化原则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消费品意图为主要的设计开发取向,而后现代主义的商业艺术设计元素则主线与大众消费文化合流,商品化设计塑造倾向于平民化,追求世俗性的甚至不惜采纳有缺陷的性格品类,新产品开发的方法讲究消解中小躲避崇高,创意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完美无缺的设计可能很可敬,但并不可亲。而有缺陷但并无瑕疵的设计更具有单纯感,虽然显得丑陋,却是一般大众愿意接近的消费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商业美术设计主张简化认识的复杂内容,因此主张用信仰取代认识。而信仰具有超越时间的特征,重新发现信仰的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商业艺术设计创作而言,它主张重新审视新消费主义文化的信仰和欲望领域,超越传统的一元化认识局限,倡导美向艺术以外的问题开放,重新打造商业设计美学的跨学科结构。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媒介将成为历史,广告、美发、服饰,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设计都纳入审美范畴。偶像们提供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走向,致使商业广告设计也加入到偶像的生产之中。体育和时装等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为不同主张的观众塑造跨越国界的偶像。

此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认为表象化应让位于商业设计的行为艺术,商业设计创作和欣赏的界限逐步淡化渗透,消费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体会创作乐趣,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和贴切消费结构本身。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商业美术设计哲学命题处在变动中,充满了相悖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竞争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向着平面方向演进,集权政治让位于民主政治,家庭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商业艺术设计重心更是向女性偏移,它倡导商业艺术价值的哲学性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无序形态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参与高技术的竞争,提倡适者生存,并以成功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加关注宗教问题、健康医学、文学与环境、伦理、种族偏好,甚至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明显增加,强度也在逐渐蔓延。享受生活是每个当代人的权利,异质、相对、变化或许为我们所格外需要。当代社会意识潜在地要求反中心文化和边缘化改革。边缘化的主张有助于组织成员游离于激烈的权利竞争之外,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宁静乐趣,纵使实现这一状态要以经济上的损失为代价。它主张放弃商业美术设计宏大理论,不要奢谈空洞抽象的艺术本质,放弃我们心理上始终的依托,使自己身处于商业活动之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同时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烙印。它强调艺术的大众性,消解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英情结,主张重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通俗的日常生活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业艺术消费的普及。但同时也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设计师意识规则,形成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和迎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趣味的倾向,导致了古典主义的衰落。

我国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哲学像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生审美商业设计哲学。历来研究传统美德美学的大多数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灵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一般商业艺术设计的哲学文化的主要特色。历史上,禅宗讲无念为宗,本质上要求超越生死是非个人功利目的,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既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同时又是心灵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哲学思想,如今还一直被融入我国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深厚的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式审美,同样也有着道家、儒家等深刻的哲学烙印。我们的设计师多数因为艺术训练根基的原因,把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积淀的个人素养当作消费结构超功利的审美设计哲学,以此为出发点,总体审视了中式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的本质意义: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设计哲学评价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把无念作为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真正无念作为自救的途径,不是与世隔绝,心如死灰;所谓斩断尘缘的无念,是要求商业艺术设计师积极纵身于尘世生活,却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念所束缚,保持一种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就是要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唯是审美,故而以精神自由感为矢的,唯有超功利,方可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矢的。审美与超功利的统一,构成无念的本质内涵。因此,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是中式设计师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但是这精神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客观规律的高度和谐的统一,因而它也是一种商业设计审美的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市场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充满着智慧的超功利的审美消费结构的哲学。正是这一点,使消费水平与艺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一点,凡是追求像纯艺术世界观那样美丽的人生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消费意识的指路明灯,使传统的商业设计艺术仍存在一定的生产空间。

由于这些消费结构的残余,一些设计师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精神现象以及审美现象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实际上这是没有商业艺术设计科学素养的人的愚昧无知。对于今日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美学而言,其弊端在于存在主观主义倾向,即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中的天才崇拜倾向,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去体验艺术和审美对象的,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去抽象理解审美真理的。我们知道:美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因此“审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设计师的审美性知识是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成为设计师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消费结构的设计不应该形成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从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现实丑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其适应性、准确性,与激发的意念、习惯,都在向我们显示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艺术设计的古老产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消费结构变化中的商业艺术设计趋势只能顺势而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设计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本身。

消费市场体系的商业艺术设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以加强人的社会化属性这一功能而具有事实上的审美作用。商业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者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种“唤起”“显示”作用就是商业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美之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他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指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与社会生活是这种消费结构中实践的第—步和基本点。商业艺术设计以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带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获得商业信息和机会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双向进展:改造客观的消费水平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想,并从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直接显示人们在实践中这种双向进展,就是商业美术设计审美的出发点。根据这一审美出发点,我们可以给商业艺术的设计美下一个概括而又准确的定义:商业艺术的设计之美的素材的提炼是参与生活。

内容摘要:当代大众传播活动的不断发展,助长了技术力量向商业艺术设计生产的本体性渗透。在科技意识形态的不可抗拒的影响下,技术作为操纵艺术设计行为的幕后指挥,正在渐渐走向艺术商业舞台的中心。工具理性则以科技意识形态的形式正在消解人们对传统的商业设计生产关系的审美思维模式和消费结构的审美习惯,同时它也在积极建构一种全新的截然不同的商业艺术价值性设计所指向的感受角度。

关键词:艺术设计审美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新动向

参考文献:

[1]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第5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第1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_________说。()

A、风格

B、境界

C、神韵

D、格调

【正确答案】:B

第2题 《亚威农少女》是_________绘画的代表作品。()

A、立体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野兽派

【正确答案】:C

第3题 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德国理论家是_________.()

A、康德

B、黑格尔

C、席勒

D、费德勒

【正确答案】:D

第4题 《阿细跳月》是我国________的民族舞蹈。()

A、彝族

B、傣族

C、苗族

D、白族

【正确答案】:A

第5题 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

A、蒙古族

B、满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正确答案】:C

第6题 《等待戈多》是________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

B、存在主义

C、象征主义

D、荒诞派

【正确答案】:D

第7题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20世纪20年代_______(国)的重要作品?()

A、意大利

B、苏联

C、美国

D、法国

【正确答案】:B

第8题 电视剧《围城》是根据______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A、沈从文

B、张爱玲

C、巴金

D、钱钟书

【正确答案】:D

第9题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______50年代的代表作品。()

A、海明威

B、福克纳

C、杰克。伦敦

D、海勒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西厢记》的作者是______.()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正确答案】:D

第11题 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绘画作品的层次是______.()

A、妙品

B、能品

C、神品

D、逸品

【正确答案】:D

第12题 《命运交响曲》是______的作品。()

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瓦格纳

【正确答案】:C

第13题 《霓裳羽衣舞》是我国______代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正确答案】:B

第14题 《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作品。()

A、莫奈

B、凡高

C、高更

D、雷诺阿

【正确答案】:A

二、填空题(每题2分)

第15题 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________和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艺术构思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

第16题 形象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

【答案】: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

第17题 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理解

第18题 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第19题 中国戏曲的主要行当是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旦净丑

第20题 中国书法,最常见的书体有篆书、隶书、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楷书行书草书

第21题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是________时期的艺术家。

【答案】:文艺复兴

第22题 中国四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________、________和麦积山石窟。

【答案】: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第23题  语言艺术(文学)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间接性广阔性想像性

三、简答题(每题5分)

第24题 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

【答案】:

(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生。

(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第25题 什么是灵感?简述灵感的主要特征。

【答案】:(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第26题 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答案】: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第27题 简述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答案】:(1)艺术家的修养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透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第28题 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答案】:(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境界。

四、论述题(每题9分)

第29题 联系实际论述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答案】:(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五、作品赏析题(每题5分)

第30题 园林艺术:法国凡尔赛宫园林。

【答案】:(1)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园林,位于法国巴黎西南20公里的凡尔赛城,17、18世纪是法国的王宫和行政中心。

第6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人类的艺术审美实践是一种超功利性的精神,在一定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审美需求就得以产生。马斯洛理论将人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此之外还有两种需求: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求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由此可见,审美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需求。所谓审美,就是感受和领悟客观事物与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并且审美以其独特的自由性,而专注于物质对象的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符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心理实践活动。审美的本质即自由。艺术是人们认识与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创造生活。艺术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是人与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2]人们在对艺术美的感受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永恒魅力,促使人的大脑发挥无尽的想像能力,引起人对美的感知,用来完善、补充、丰富甚至改变对象在心目中的性质,重新创造出新的完美意象形成审美共鸣。艺术审美实践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实践活动,审美活动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品欣赏所持有的态度的认知上,这种认知态度可以分分功利态度和实用态度,在社会发展初期这两种认知审美关系是可以分割的,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人们不直接以功利和实用态度对待客体对象时,才出现了比较成熟、纯粹的审美关系。各种艺术作品呈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心理需求,当它以具有美的品格,体现真、善、美相统一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视线时,才会以审美价值来实现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各项社会功能。由于特定的语境,两型社会文化构建体系内的艺术审美实践除具有以上内涵特征以外,它还肩负有传播、宣传两型文化思想理念的责任,在构建两型社会文化体系的环境下,艺术审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一种通过艺术欣赏来感染群众、传播两型社会价值理念的活动。

二、两型社会文化构建与艺术审美实践的关系

艺术审美实践是两型社会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一切其他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艺术从来就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审美实践则是艺术社会化最直接的行为与表现。(一)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发展可促进两型社会文化体系的构建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分为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这几个层面的结构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审美实践也就是人的审美心理的外在表现活动,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中有机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发展将带动整个文化结构体系的发展。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它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象和意境来掌握创作中的某种情感和观念。艺术审美活动是一种双向性的自由心理实践,艺术家与受众双向互动的建立,在关系建立中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心理、意志和智慧得到完美体现,观众的主体审美精神在艺术活动中也得到充分的张扬。艺术审美实践活动通过“创作——作品——欣赏”这样一个过程,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与精神面貌,从而最终对社会生活发生多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一般来说,艺术审美实践活动具有认知、教育和娱乐三大功能,人们可以通过艺术审美获得关于社会、自然的信息与知识。正如孔子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中“可以观”即具有认识社会的作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具有认识自然的作用。通过艺术来对人生、社会与历史来进行体悟,往往更加鲜明与深刻,且通过艺术来认知自然,人们更加喜闻乐见,印象也更加生动。可以说,艺术审美实践可以发挥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人们还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艺术审美实践,使自己个人的理想、感情、追求发生变化,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与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启迪思想,甚至找到榜样,修正行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审美实践对于人与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如果能将两型社会的文化思想内涵灌输到艺术创作中,并将该艺术作品广而展之,人们就能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两型社会的精神内涵,并且产生共鸣,形成统一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从而促进与完善两型社会文化体系的构建。(二)两型社会文化的构建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审美实践的发展艺术审美实践的发展,因其具有的浓郁的精神性特质,需要个人创意、技术和包容的社会环境,而两型社会文化恰好能够营造这样的一种环境。正如前文所说,两型社会文化主张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我们以往的艺术审美环境,往往脱离了社会的物质生存条件以及这种生存条件的可持续性,沉醉在一种没有远见的视觉盛宴之中。以产品包装为例,每到过年过节,许多人家里都会堆满各种各样的礼品,如果把礼品包装全部拆掉以后,会发现产生的垃圾量真是非常惊人,里面有为了防腐防潮做的包装,更多的是为了美观而制作的包装,这些塑料、纸张、泡沫在商业的扭曲下仅仅是为了一场奢侈的表演,而实质上是体现了一种空乏的内涵。而在两型社会的文化构建中,我们应该摈弃这种不利于环保的艺术与过度的包装,而应更加考量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与人性的回归。城市景观设计应是两型社会文化最直观也是最宏大的表现,人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审美感受直接体现了两型社会理念的物化情况。既然我们说两型社会的文化体系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那么对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其根本的目的应该就是提供给人们一种自然生态感强且富于人性化的环境。在景观设计中,以往的设计理念往往过于借助绘画的范畴来评估其水准,片面强调“如画”的美学效果,片面强调视觉审美,强调视觉审美的霸权,而偏离对景观的全面理解,这是对自然、对生态的粗暴践踏。[3]在两型社会的文化理念下,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环境应被体验为“环境”而非景色,即审美主体与客体不应是隔绝式的,而是身处其中式的。只有消解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两者才能有更好的互动,人与自然才能够和谐共生,进而实行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两型社会。

三、两型社会文化构建与艺术审美实践的双赢

第7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扩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其作用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越来越突出。高校艺术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通过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精神完善的栖息地。高校艺术教育与智育结合,不仅仅促进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高校艺术教育渗透于德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它的审美方向主要包括:道德认知功能、情感体验功能、培养想象功能、净化心灵功能。

一、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

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一种具有潜能的厚积薄发的教育力量,是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博学成才、不畏困难、开拓创新、思想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包括对文学、舞蹈、美术、音乐技能和现象,而且这些高校艺术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现象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从另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审美个人风格和个性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信、上进、吃苦、坚持的完美人格。同时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完善了高校教育体系,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谐思想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校园主体的和谐,有助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校教育扩招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全民教育的方向发展,在扩招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性质在发生着变化。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900万人,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高校艺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文化教育正在转变成大众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面对新形势,高校的艺术教育通过从管理机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甚至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科学协调、有效联动,并且将和谐的思想运用到高校艺术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功能。随着高校的扩招,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会转变,物质社会的功利性驱动着知识的商业化,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高校校园的环境将会变得浮躁、肤浅。此时,应该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作用,通过完善和培育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人类自有的认知力。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知识,感悟艺术魅力,从而了解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在其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将会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审美个性、科学和谐的思想。

三、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的结构构成中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思想的教育在构建大学生的思维、思想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基本上还属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然而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通过对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实现大学教育中理科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发展。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调整改变高校教育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思想,把具有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运用到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上,有助于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科学和谐的发展。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的人文主义精神氛围的构建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名人有助于塑造高校学术氛围、追求真理的性情,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知识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历史情感。这些潜在的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转变为对校园文化、祖国精神的认识,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比如高校艺术教育中优秀的民族音乐包涵着炎黄子孙对自然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通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性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灵内心的和谐,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五、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

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区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对人的审美、精神、道德体系的构建作用,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代主题的结合而发生创新性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将会不断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化与和谐化。大学生通过对以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学习,从内在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从而达到高校艺术教育逐渐构件科学、和谐的教学思想,并把科学和谐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实践上,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艺术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精神文化的构建,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环境的渗透,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艺术探索,2010年2月第24卷第1期

[2]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傅有明,2003年第1期中国高教研究高校艺术教育

[3]李酉媛,论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方略[a]赤峰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2010年2月

[4]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每日信息

第8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艺术;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统一性

艺术是人类情感外在形式的表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自觉动力,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精神文明离不开文艺的推动力。我国自1979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以来,就明确概括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即教育、科学、文化和理想、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的文明。精神文明既然包含了教育、科学、文化和理想、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涵盖了艺术的相关内容。

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展现和体味具有内在意蕴的意识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形象与理性的统一、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活动是人们运用审美的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而进行的艺术欣赏和创作的过程。精神文明则要求从教育、科学、文化、理想、道德等方面去建立服务社会客观实际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面貌,这些要求都与艺术活动的要求有了内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述了文艺属于一定社会中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因此,我们强调艺术服务社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再创造、再发挥。而精神文明科学概念的提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曾经论述过人类文明问题,研究了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述了与精神文明有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论述过思想文化建设的进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但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把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作为凝聚、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因此,以上关于艺术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都是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认真分析艺术活动的功能特点不难发现,艺术活动的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都同精神文明有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实际上与精神文明的教育、科学、文化内容相统一,只是艺术活动进行了审美的提炼,而这恰恰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发,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又和精神文明的理想、道德风尚内容不谋而合。人们通过艺术审美活动,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处于一种完全忘我的状态,沉醉其中,并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艺术作品欣赏时,读者、观众也同样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沉醉在艺术的天地中流连忘返,这刚好与精神文明内容的文化生活相对应,既满足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艺术活动的功能与精神文明的统一绝对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础,结合了艺术的“从属论”、“形象论”、“本质论”而提出的科学概念,因此,具有客观现实的意义。

艺术活动的功能特点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并不是说艺术活动等同精神文明,应当说精神文明包含艺术的内容,艺术能够集中反映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同时,艺术能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从艺术的分类来分析

艺术包括了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等);听觉艺术(音乐、诗歌等);视听艺术(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从艺术的类型可以看出,艺术实际上体现了在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同精神文明的内容产生了交叉。

2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艺术与科学都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都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与科学有着内在的关联。随着西方现代学术朝分门别类的方向发展,艺术与科学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并且逐渐形成两种似乎相互对立的文化符号形式。但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艺术与科学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又走到了一起。甚至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具有美感的掌握。与此相应,艺术也越来越与各种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成为一种设计,服务于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美化科技外观产品,这又和精神文明的科学内容紧密联系了起来。

3从艺术与道德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学说,艺术是道德教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评价艺术的价值的时候,要重点考虑艺术的思想内容所具有的道德价值和政治倾向。尽管现代西方美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但其背后仍然还是隐含阶级利益,也无法回避艺术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再一次说明精神文明与艺术的统一性。

根据艺术与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性,完全有理由通过艺术活动的作用来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如何来推进当今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摆在每位艺术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作为艺术的主导者(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以及艺术观众,该怎样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呢?

作为艺术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情感,要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同时要勤于观察和思考,深刻了解社会,具有丰富的想像和创造能力,具备精湛的艺术技能。另外,要时刻铭记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有立足于生活,服务于大众的创作思想,创作的艺术作品能够塑造和谐之美,具有审美价值,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作为艺术观众,要通过艺术审美活动,陶冶情操,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内在之美,传承美的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塑造求真、求善的艺术之美。

通过艺术工作者和艺术观众来构建精神文明应当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际上,艺术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承担了精神文明的责任,将艺术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艺术活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当今,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来指导艺术工作,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共湖南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范文

1在工科院校加强技艺结合的审美教育意义

审美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在今天这个知识激烈碰撞的社会里,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深入,笔者认为对以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为主的工科大学生来说,学校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美学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审美教育,使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兼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掌握技术美学和工程美学的基础知识,具备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审美能力,按照现代审美的新法则、新规律进行技术发明和科技创造,成为知识全面、人格完善、个性和谐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2工科院校审美教育现状

审美观念认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对审美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把美育简单地理解为美术教育,或者把美育单纯地依附于德育看待,对审美教育应涉及的领域,对审美教学的目的、内容等,缺乏全面认识。中学阶段,文理分科,不少师生和家长为了集中精力提高升学率,把审美放在教育的边角束之高阁,忽视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大学阶段思维方式单一,影响创造力的开发,设计作品中缺少人文积淀,设计成果综合价值不高,审美教育缺失严重。资源匮乏,形式单一20世纪80年代,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审美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得到推广和研究,1986年出版了第一批关于技术美学的专著。最早开设技术美相关课程的是一些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工科院校的审美教育还在探索阶段,并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方法,师资、材料、设施短缺是多数工科院校面临的问题。由于工科院校自身授课任务重,不少学校仅希望通过加强课外建设,组织一些艺术活动来带动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但是这样的受益群体仅仅是一些艺术爱好者和特长生,难以达到通识普及的目的;加之学生自建的艺术社团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因为管理不善而逐渐萎缩。过去学生鉴于升学目的暂时放弃艺术类知识的学习,并不代表他们现在没有学习相关课程的诉求,如何拓宽审美教育途径值得大家思索。审美教育体系缺乏科学构架,教学内容缺少特色多数院校的艺术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课程随意性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混乱,构建不合理,缺乏统筹安排。早期的任课教师大多是纯艺术科班出生,缺少工科知识,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对毫无艺术基础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转型,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竞争,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中欠缺一种与社会、与市场匹配的审美教学模式。为让中国本土设计走向世界,实现中国工业崛起的伟大理想,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将艺术与技术结合是当代工科院校审美的特色,也是工科专业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3增强工科美育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转变观念从教育者自身做起完整的教育体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就表明“四育”同等重要。美育不但关乎知识体系构建的问题,还关乎一个人的情感教育问题,任何忽视贬低审美教育的做法都是狭隘的。工科院校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单纯的专业教育培养出的是高智能的机器,而不是性情和谐的人。因此,学校行政部门应给予工科审美教育一些政策性支持,加强美育的软硬件配给,在完善艺术、人文等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眼于艺术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为审美教育在工科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直接从事艺术和审美教育的教师对学科的发展应具前瞻性认识,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打破专业教育的界限,不断拓展和充实美育的范畴,立足所属学科,研究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艺术教育方法;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来征服学生,使学生对艺术的跨界发展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以身作则,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观来影响学生,使他们获得对真善美的敏感辨析力。构建科学的工科美育体系

1)内容要有针对性。一是从通识教育层面入手,向学生传授美学基本原理和艺术评价基础知识,这些内容可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在全校开展,如美术鉴赏、音乐欣赏、诗词赏析、摄影艺术、服饰研究等。当然完全自由的选课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素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实际上很多工科院校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还得依靠硬性规定,把人文艺术类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帮学生制定丰富多样的选课套餐,内容循序渐进,结构科学合理,学生每年必须按时完成额定学分任务,意在培养艺术爱好者和欣赏者。二是从专识教育角度出发,把美学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不但在专业领域成果显赫,个人艺术才能也颇为突出,艺术与人文知识的积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1]。在工科专业课堂教学中植入美育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精神的主旨,让他们在技术实践和科学创造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理性认同和审美升华。专业课教师不仅应在专业领域不断进取,也应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涉猎审美教育,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美学的具体应用,进行技术与审美、技术与艺术嫁接的教学实践,开设桥梁美学、环境美学、产品造型艺术、工程美学等课程,利用工科技能,在学科交叉、理工与美的交融中,提高专业设计的综合价值。

2)方式方法要有灵活性。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培育为辅,情感、启发、渗透、实践等方式交叉应用于美育各个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人文知识竞赛,提高大家对人文艺术的关注;开拓学生视野,带学生走出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中深入感受和体验生活,调查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欣赏当地的自然景观;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歌舞剧院品鉴各类艺术作品,亲身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触动;构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把艺术名师名家请到学校进行指导,这些专家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在教育实践上有丰富经验,能给工科的审美教学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建议,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艺术社团是学生展示才华,进行艺术实践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校应把艺术社团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给予宏观指导,为艺术社团配备专业教师,提高艺术社团的艺术创作水平,增强艺术社团的影响力;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艺术团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在活动经费和活动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艺术社团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转变,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宠,生活审美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学校应把艺术教育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学校艺术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通过对艺术感性的视听,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深层次感动。在这种潜与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开发,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体现特色,突出实用性任何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设计不能脱离生活,必须符合大众的行为习惯和生产生活习惯,形式追随功能,为功能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人们对物质生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产品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要求其在外形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能带来审美愉悦感。纵观中国的设计史,形式和功能二者之间并不冲突。斧头的外形左右对称,使用起来力量均衡;斧把上的图案既有装饰作用,又有防滑功能,很好地诠释了艺术与技术结合应用,体现了技术审美的实用性特征。传统的美育感性多于理性,精神多于物质,不符合工科思维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在掌握技术和艺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系统学习人类工程学、生理心理学、劳动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对工科设计的具体要求,借助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条件,大胆创新,把艺术原则运用到物质生产各个领域之中。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产品设计这些专业都是在这种技术与艺术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因此,实用性是工科审美的第一要素。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