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精选(九篇)

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

第1篇: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绿色大学;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绿色就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6702

1引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倡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大学校园的生态化定位和绿色建设刻不容缓。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发起编制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即将颁布实施,该标准的制定与颁布必将对我国发展绿色校园,开展全民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加强绿色校园研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

2绿色大学的建设理念

作为有着建筑专业背景的山东建筑大学,在校园规划、节能、节水、节材、环保、运行管理及教育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校园进行了成功实践。笔者顺应时展要求,提出“绿色大学”的建设理念。

绿色大学的建设是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以科学手段在大学环境、管理、教育、发展等方面进行的规划建设。建设过程和成果将体现教育生态化,有益于“绿色人才”的培养,促进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唤醒社会“绿色意识” 的形成,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3绿色大学的建设内容

清华大学首先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1]。因此可以把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教育和绿色发展作为建设绿色大学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绿色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实践案例,探讨绿色大学的建设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本身的绿色大学建设,更有益于推动中国高校“绿色大学”的建设进程。

3.1绿色环境

绿色环境主要指的是校园的硬件设施等物质条件建设。这一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绿色环保”的原则,灵活运用环保科技,建立完整的科学规划体系。主要包括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环境质量与污染控制等方面[2] 。国内相应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相对成熟,在不少高校都有成功应用的示范项目。《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颁布实施将对校园绿色环境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山东建筑大学在十年期间把“沟壑与砾石相伴,荒草夹荆棘丛生”的荒山,建成了“生态化、人文化、现代化”的绿色校园,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主要归功于科学的规划体系和环保技术的使用,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无不体现绿色建筑和生态社区的思想理念[3] 。学校所有建筑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节能设计和建设,尊重地形,合理布置建筑景观,将废弃的采石场建成为生态居住园区,将荒山建成了济南绿化最好的美丽的雪山,利用冲沟,构建立体交通和映雪湖,土方精准平衡无借土无外运,针对园区地形复杂、远离市区、无市政排水管网等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分级利用和处理,实现中水回用、污水零排放,雨水渗透与收集,节约用水。首次将太阳能综合技术引入到大学园区用于采暖、通风、热水、光伏、采光等用途建成了生态学生公寓、绿色图书馆、教学楼和教工居住园区示范工程;建筑材料全部采用煤矸石、粉煤灰、黄河淤泥等环保建材;通过合理的布局为建筑争取了良好日照,通过植物配置,结合水体、景观,改善了园区微气候,道路周边通过立体绿化实现了吸声降噪。形成了雪山、映雪湖、日月广场、文化长廊等景观,生态型、园林式的校园成为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3.2绿色管理

大学的日常运营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技术,降低运营成本,节能减排。可从提高管理使用水平和增加科技含量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以绿色大学的标准建立相应的绿色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高效率、低能耗地使用学校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实施智能管理,避免人工操作、运营很容易出现的缺位、懈怠、不可控和不可见的浪费。

山东建筑大学充分发挥山东省智能建筑技术实验室的学科优势,研发了能耗监测系统,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自控产品,建设了智能监控技术系统,实现了照明、空调、路灯、采暖和用水等的最优节能自动控制。用智能监控技术系统打造的绿色智慧校园,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年节省资金400余万元。该项目2010年通过住建部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显著提高了大学校园的绿色与节能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和社会效益。

3.3绿色教育

在绿色大学的建设中,绿色人文教育举足轻重,是绿色大学能否“绿意昂人”的关键。绿色教育主要包括“绿色文化展示”、“绿色意识培养”、“绿色素养培育”等方面,目标是教书育人打造绿色社区。实现途径有增设绿色教育与技术公共课程、环境与遗产解说[4]、成立绿色环保社团协会、开办绿色大讲堂、设立绿色科普基地、举办环保创意创作科技实践等。

在山东建筑大学,绿色的校园孕育出绿色的文化氛围。学校各个环保类社团应运而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如“节水保泉,爱我泉城”活动、爱心义卖、环保文艺表演等活动。学校还定期组织绿色讲堂,节能成果展,环保主题竞赛,绿色设计竞赛等。一系列的教育和行动增强了同学们的绿色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绿色素养的养成。

3.4绿色发展

绿色大学要发挥高校在理论、科技、文化、人才等各方面优势,以绿色大学示范项目、绿色人才去影响和引领社会潮流,履行大学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绿色大学的可持续大发展。主要包括绿色科技研发、绿色就业创业、绿色推广等。

绿色科技研发要以国家政策为向导,以高效实用、适合推广为基准,争取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资助与合作,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搭建示范平台,迅速完成孵化,形成产能,造福社会。

绿色就业创业是指高校中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以高校现有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成立团队或培育商业公司的形式,去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它不光解决就业,还能创造绿色就业岗位,即不占用原有社会需求岗位而另外创造的就业机会。它是高校新技术孵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新型科技成果的培育和蓄能任务,能有效提高孵化速度,拓展推广应用空间。目前,山东建筑大学绿色就业创业以团队形式进行项目化运作,服务内容覆盖了当前校园绿色环境和节能建设的各方面,规划为室内外环境设计、资源整合与节能利用、校园环保建设、智慧校园运营管理四大类板块内容。学校成立了济南建大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进行催化。当创业团队满足商业运营条件时,学校适时地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其腾飞。

绿色推广指的是充分挖掘和发挥绿色大学示范项目的绿色影响力,借助行业机构或政府部门的力量,将绿色大学的建设理念、绿色技术、绿色文化等推广到其它领域,实现大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山东建筑大学成立了绿色校园工程技术研发服务中心,专门从事新技术的孵化和推广应用。

在大学绿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具有绿色素养的学生是大学绿色发展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将逐渐蜕化为绿色人才,这些人走出校园后,将对社会发挥意义重大的绿色影响。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吴小惠,等:新时期绿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文化与教育

4结语

山东建筑大学在绿色大学的建设上,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各有其固有特色,在进行绿色大学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其特点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

十胜利召开,使社会各行各业迎来了深层次发展的机遇,高等教育亦然。绿色大学是教育生态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将是高校建设的新目标。参考文献:

[1]王民.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9):44~47.

[2]吴志强,汪滋淞,干靓.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究[J].建设科技,2012(06):52~55.

[3]赵莹,赵学义. 绿色大学校园设计与建设实践——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建设为例[J].建筑技艺,2011(Z6):78~81.

[4]王名,李冷.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高校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12)2:46~51.

收稿日期:2012

作者简介:2013年2月1213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2期

第2篇: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淮阴工学院 万学刚

目 录

摘要.................................................2

前言.................................................2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3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3

三、改进措施.........................................6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推进,对校园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从而对校园园林绿化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丰富的内涵,校园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成为学校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淮阴工学院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后勤管理处对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园林绿化现状开展专题调研,对调查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为今后学校园林绿地建设和改造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淮阴工学院 园林绿化 调研

前 言

淮阴工学院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2560亩,校舍面积67万平方米。设有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数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台创学院)等19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66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1000余人。

为了解师生对园林绿化的满意度,搜集师生对园林绿化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淮阴工学院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2019年8月2日至9月30日后勤管理处就师生员工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满意度及合理化建议为主题组织开展问卷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

后勤管理处按照抽样调查的规范要求,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工作涉及的内容,制定了相关的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于2018年6月2日至5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本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参加本次满意度评价的调查对象以全校为总体,随机抽取1200人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占调查样本总量的70%、教职工占25%、校内经营户占5%。

(二)调查方法:全部采用问卷式调查,具体为:以调查员入各校区、入教室组织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少量的随机拦截式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要求由调查对象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后,再由调查员收回,对不便填写的调查对象可采用调查员访问记录的办法进行。

(三)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内容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二层是调查对象对目前校园园林绿化的评价,第三层是调查对象对学校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接受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本次共成功访问了1200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00份。这1200人的基本情况是:按性别分,男性占68%,女性占32%;按年龄分,22岁以下占62%,22-50岁占36%,50岁以上占2%。

(二)师生对学校园林绿化工作的总体评价

对学校园林绿化工作的评价。调查问卷围绕绿地数量、绿地质量、绿地使用、环境质量四方面内容共7个问题请师生员工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对7个项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得出:师生员工对学校园林绿化整体满意度为95.0%。详细情况见下表。

对7个项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得出:师生员工对淮阴工学院园林县城绿化整体满意度为95.0%。详细情况见下表。

调查内容

评价档次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

不满意

1.您对本校的绿地面积和绿地数量是否满意

84.8%

11.1%

4.1%

0%

0%

2.您对本校的绿地景观效果是否满意

83.4%

11.3%

5.3%

0%

0%

3.您对本校园林景观的服务设施是否满意

82.2%

11.9%

5.9%

0%

0%

4.您对本校园林绿化日常维护是否满意

82.1%

12.1%

5.8%

0%

0%

5.您对本校园林绿化管理是否满意

72.9%

21.2%

5.9%

0%

0%

6.你对本校的空气质量是否满意

84.7%

11.1%

4.2%

0%

0%

7.您对本校的水体质量是否满意

82.0%

12.8%

5.2%

0%

0%

师生员工对园林绿化满意度评价

81.7%

13.3%

5.0%

0%

0%

1.对绿地数量满意度为95.9%。

2.对绿地质量满意度为94.7%。

3.对绿地使用满意度为94.1%。

4.对环境质量满意度为95.3%。

   (三)师生员工的建议

调查问卷设置了一道关于“您对创建园林校园、园林绿化工作有何意见或建议”的发散性话题,师生们积极谏言献策,收集到的新建议归纳如下:

1.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绿地数量有明显改观,但总量面积依然不足,绿化质量和档次有待提升,部分人行道绿化面积小,遮荫效果差,应加大绿化面积;住宅小区绿化数量很少,有的几乎没有绿化,建议学校继续进一步加强对小区的绿化建设,提升居民住宅小区环境,打造亮丽、绿色社区,提高园林校园整体绿化水平。

2.继续提升园林管理的技术水平,加大建设和管理力度。做好校园绿地及树木的长期管理,校园道路绿化及风景林地的管理和保护;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避免绿化只种不管,盲目栽种,杜绝“今日栽、明日换,年年栽树,年年无看点”现象。

3.加大资金投入,扩展资金来源。建议设立专门的绿化专项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学校绿化建设,通过捐资助绿、认建认养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绿化建设和管理。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校园活动,引导师生自觉地参与到双创中来;开展园林校园创建系列主题活动,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通过开展全民植树或树木认养活动,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4.美观的绿化应能为游憩提供条件。在校园长期生活学习,学校已经成为同学们的第二个家。在生活中,同学们希望到户外进行如散步、坐息、交谈、阅读一类的活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树木葱绿、水体清净、环境优美的环境能有效促进同学们的交往。建议校园绿化在满足生理对自然的需求的同时,也成为精神上的调剂。

5.校园绿化是体现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经过绿化景观规划的校园,建议绿化应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校园特色。植物的自然特性,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同时也是满足人情感生活的追求、道德修养的追求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6.枚乘路校区是淮阴工学院着重发展建设的新校区,经过系统的规划,绿化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因为坐落于北方,冬天的校园显得太过萧条。建议以后在选择树木上应该在轴线及重要节点处多种植一些长青树木,避免出现冬季绿色绝迹的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学校园林绿化总体规划,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的规范性,保证规划内容落到实处,逐年提高校园绿化率、覆盖率和美化率。

(二)丰富绿化植物种类。加大对北京路校区公共绿地的改造力度,在重点窗口区域家,坚持适地适树(花、草)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添景改造,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寻找突破口,根据植物的色彩、层次和结构等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展现绿化的多样性,群落性、生态性和功能性,提升品位,打造亮点,彰显特色。

(三)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后勤管理处要制定管护工作的具体办法,强化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技术人员专业培训,坚持数量与质量、载植与管理并重,做到园林绿化与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树木成活率,达到美观效果。针对各个湖泊边树木稠密问题进行科学移植,增加绿化的通透性;对校园里的树木要定期修剪,定期打药;修剪后的残枝及时清理,以防火灾。要彻底解决杨柳树杨花飘絮问题,改善全校的环境质量。

(四)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校园园林绿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种树绿化,大力开展爱绿护绿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爱绿护绿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做到人人关注园林绿化建设,共同创建美好校园。

(五)加大对毁绿的打击力度。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制定严格的管护制度,量化细化管护工作,层层落实管护责任,提高校园绿化管理水平,严厉查处一切毁绿行为,确保绿化养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充分运用园林植物的景观特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园林特色和校园风格。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以及植物生长条件和植物适宜性,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从景观生态多样性出发,各类适宜生长的乔灌木进行互相搭配,形成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反应,利用植物的造景艺术形式,彰显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时代使命感。 

(七)校园主体绿化植物应该突出本校特色。校园环境设计中应加强校园的垂直 绿化,合理利用乔木的层次结构,其次,增加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链的稳定性。同时给校内每一树种挂上不锈钢标牌 的“身份证”,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学到树木分类知识。然后,将植物景观富有更加特色的文化内涵。

(八)加强师生监督机制,最大限度 发挥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确保校园绿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长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校园绿地的养护与管理。

四、结论

优秀的校园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并非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应该能够很好的体现校园个性、办学特色,还应该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并且为在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沟 通、交流感情提供怡人的空间场所。

【参考文献】

[1]秦祎,童星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以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为例[J].《人间》2016年28期 215-215

[2]邱昆,论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文化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9(8):125-128.

第3篇: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摘要:校园绿化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生员工工作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容所不可缺少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也是校园服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绿化建设要体现校园特点和文化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寓教于景、因地制宜、协调布局的原则。

关键词:校园绿化;育人环境;协调布局

一、校园绿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1.指导思想。绿化规划作为校园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中,绿化建设应将体现校园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高等校园校园环境,满足师生学习、活动、交流与休闲的需要作为指导思想。

2.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亲切宜人。校园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在平面布局上就应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2)寓教于景、注重立意。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因地制宜、协调布局。

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风格,并做到自然景观与营造景观风格协调。

3.设计要点。校园绿化设计时,要做到点、线、面,空间相结合,使绿化布局与校园建筑布局相协调,在校园中形成多层次,丰富多彩的绿色环境。 指一些主要地点的处理,如办公楼、教学楼、宿舍的入口处等。这些地点常给人第一印象,有所谓“门面”之说,植物配置设计宜简洁别致。包括校园道路两侧绿化、开放运动场地周边绿化、校园周边防护间隔绿化等,它像网络般连接着一片片的绿地,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面广、量大的绿地,如校园内游憩绿地,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前后面积较大的地块。其目的是为了在建筑周围形成一个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从建筑功能的需要。空间运用,指垂直绿化,包括建设屋顶花园、花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是利用较小土地而获得较大绿化面积的有效方法,而且还丰富了绿化的层次和形式。

二、商丘市睢县高级中学绿化建设工作实践。目前,校园占地总面积235451平方米,绿化面积为5367平方米,绿地率46.57%, 绿化覆盖率54.6%。基本实现了春来花争艳,夏来绿成荫,秋来景多变,冬至春常在的绿色校区的建设目标。

1.校园绿化景观建设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校园位于睢州城湖岸边,紧临美丽的北湖,设计及分期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各景观要素均保持风格的和谐统一。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绿化建设是否适合师生学习、娱乐、休息等多方面的因素,满足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等功能需求,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

3.校园景观建设中突出校园的使用特点和文化特色,在景观中适当增加雕塑小品。比如文人雕像,小品设计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

4.充分考虑绿地建设改造区域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使绿化与睢县北湖水体相结合,历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生态与健康相结合,体现有山有水风貌特色。

5.在绿化建设中,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借势造景,天人合一的意境,创造校园特色核心景观和风格;选择栽种丰富的苗木种类,做到布局合理,层次合理,季节更替合理。

三、如何进一步作好对校园绿化建设工作

1.继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坚持经济、实用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到经济性和美观性相结合,使校园景观建设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2.绿化设计应考虑是否易于以后的管理与维护。由于受绿化经费、绿化队伍人员规模的限制,绿化设计应简单易行,便于绿化后期维护与管理。对现有的绿化单元做好管护工作,才能保持和提高绿地景观的观赏价值,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3.开展群众性活动,使师生都能参与到绿化建设中来。校园可以选购苗木,组织师生开展绿化种树和养护;组织师生进行校园景观摄影比赛、评选最喜观的校园景观等活动。

第4篇: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论文摘要:“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进步文化,它具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改革观精神、多元价值观融合的价值维度。“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以创新制度为契机。本文据此作出分析,以期为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借鉴。

“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绿色文化,反对垃圾文化,是健康无害、引人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文化。其次是一种生态型的文化,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孕育生机和活力、对不良文化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新时期“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方面和谐创建与发展。

一、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

(一)核心价值观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行为方式的调控,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和实践纲领。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志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二)现代改革观精神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就要融入现代意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部分内容也往往被继承。传统文化强调学生学习的勤与苦,而现代意识倡导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学生,寻找新的生长点。积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以未来社会需要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的绿色生态型化建设体系。

(三)多元价值观融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坚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也要坚持“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在引导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层次、妥善应对。

二、“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

(一)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点: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因此,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和基本着力点是以人为本。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客观务实地营造有利于师生研究创造的氛围。

首先,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活校园文化。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校园中的归属感,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环境的平等民主和良性互动。二是学生通过发展自己延续校园文化。年年相续的学生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是学生在维系和延续着大学的传统和文化,他们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实际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

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教师是除学生以外的另一主体,是他们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充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化创造成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他们的教学活动起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发挥高校管理者的保障作用。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养成什么样的校风、学风等,都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下,有些高校领导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二)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关键: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针对校园文化弱化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合理谋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软体不软,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也要传承学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每一个特色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气氛,这是学校过去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若想传承优良的校园历史文化,一是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来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二是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决心;三是要继续发扬老教师的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力。

(三)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契机:创新制度

首先,引进cis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cis应用于大学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就是将cis的理念与技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就是mi(校园理念识别系统)、 bi(校园行为识别系统)、vi(校园视觉识别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校园理念系统应包括学校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同时也阐述校园价值观、人生信条,是学校学术思想、学风、教风等各种精神文化的浓缩,对应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最高层次文化的体现。校园理念系统建设包括校园精神设计和校园风格设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要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指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高尚的校园精神,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它包括各种准则、管理方法、教育手段、机构设置、培养方式和公益性、文化性活动,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支柱之一,它对应着校园制度文化。从对象上,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行为系统和对外行为系统;从主体上,可以包括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人员行为;从性质上,它又可分为政治行为、法纪行为、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校园行为系统建设包括行为管理的人格性设计、行为活动的强化性设计和行为活动的高雅性与艺术性设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包括校名、校训、校旗、校徽等标志性事物和校园建筑、景观、布局等。视觉系统建设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标志设计、布局设计和景观设计。

其次,建立章法提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党中央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与各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还有距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或实际上讲,都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但至今,党中央未能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党中央要抓紧制定和颁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第三,优化校园网络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是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文化所没有的,它们分别从物态、制度和习惯等方面构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独特内容。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独立性更强,地位更突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若想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创建学校德育的主题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的工作队伍,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教育机制,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人民日报》2008年5月16日.

[2]孙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3]张奕.对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8(3).

第5篇: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论文摘 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本文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从本质上看,实施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首先得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一、构建绿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以促进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相结合为基点,以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为内涵,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课程的安排上,应考虑如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针对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面越来越窄的特点,拓宽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注重专业交叉,广泛开设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扩展,加强文理渗透,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直达知识边缘,还有利于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延展,使学生放大视野、拓宽思路、促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第二,在公共文化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处理好文理平衡关系。尤其是针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因文、理分科而致的偏科现象,有侧重地进行文科或理科文化课程的增补,使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此外,绿色教育强调引导学生对人类价值进行深层和全面的思考,培养一种不仅尊重人,而且尊重自然的道德责任,而这种价值观正是学生环境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拓展文化课程设置的范围,安排介绍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课程,如《环境理论》,《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拓宽课程的覆盖面,如包括时事类、科普类、文学艺术类、道德修养类等,并以各种形式开设系列精品知识讲座。在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第四,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安排上,应考虑在学生中成立各种社团组织,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安排各种考察活动,如组织学生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提出合理化解决对策;成立各种绿色行动组织,如成立“绿色科技”小组,开展绿色科技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建设绿色的育人者队伍

绿色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育人者队伍范围应该包括在大学校园内工作的一切职工以及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办事人员。具体划分成4类:专职师资队伍、学校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人员队伍、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在绿色教育中,由于各部分人员育人的角度、育人的功能不同,因此,建设的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绿色教育能否得到广泛和深入开展,教师是关键。绿色教育既有知识综合性、前沿性的一面,又有教育途径及方式多样性、灵活性的一面,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综合渗透能力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首先,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与绿色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本学科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时展脉搏,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乐观、豁达人生态度,以为人师表。其次,学校要加大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力度。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积极开办各种师资培训班、研讨班等等,以不断提高教师对绿色教育的认识水平及业务实践能力。最后,优化教学管理,建立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实现绿色教学。随着绿色教育师资培训的不断增强并逐步走向规范化,还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

2.加强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建设

机关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教育中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对绿色教育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绿色教育中,他们也应和专业教师一样,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树立绿色教育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以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率先垂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管理与服务成为学生“主课堂”的延伸。因此,无论是学校管理者队伍(即机关)还是后勤服务者队伍,都应以实施绿色教育为出发点和宗旨,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3.加强对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等人员的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总要与校内各种服务业如商店、餐饮等的服务人员打交道,其工作态度、言行等学生耳濡目染,对实施绿色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尽管这部分人员不属于校内职工,但还是要对他们制定统一的校园文明服务规范,建章立制加以约束。由于校内临时工勤人员如楼道清洁工、绿化保洁员等,尽管在工作上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毕竟在学生的视野之内,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忽视,也需制定相应的工作文明规范来对他们的言行加以规范。总之,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工勤人员,只要是在校园内,都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对那些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员,坚决不允许在校内从业。此外,对在校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可以通过“校园内文明规范”,对他们在校内停留期间的言行加以要求和约束。 转贴于

三、构建绿色的“生态校园”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学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的子系统,构成受教育主体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出教育主体的精神氛围。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实施绿色教育,不仅要有绿色的课程,绿色的育人者,还要同时构建符合良好生态要求的大学校园,即绿色“生态校园”,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1.校园的物质生态

所谓物质生态,是指校园内一切可见的人工环境有机存在的状态。它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与环境发生关系的产物,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空间上划分,物质生态还可以分为:内自然生态,主要是指学校教学、办公的条件,如仪器、设备、设施等配备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先进的要求等;学生学习及生活空间的具体条件,既包括如空间大小、采光情况、空气洁净度、噪音等级等各项指标;楼道、大厅等处设置的橱窗、宣传板等设施的完善程度;上述各要素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外自然生态,主要包括布局结构,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状况;校内公用设施配备状况;校园环保技术的应用情况;校园自然环境管理的手段;自然景观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趋势。只有这些因素有机综合,并呈良性状态,才能构成绿色的校园物质生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无论是内自然环境,还是外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2.校园的人文生态

人文生态是建立在物质生态基础之上的,通过物质的与精神的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精神状态等。校园的人文生态可以具体分为:(1)管理生态,即以“绿色教育”为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信仰,以“科学的组织、合理的制度”为载体,以“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为工具,以“恰当的人文关怀”为语言,全面实现影响管理生态的各大因素的有机融合,并使之处于良性状态。良好的管理生态,既能满足人的要求,又能与自然规律相和谐一致,既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也有规范的秩序,并使人人都能够全身心地去工作、去学习,个个都能主动关心学校发展,自觉参与学校管理。(2)社会生态,即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充满民主与和谐、充满爱与关怀、彼此尊重与友好、彼此理解与信任的。营造绿色的社会生态,要求领导层首先要以身作则,树正自己的形象,处理好与师生的关系。全面加强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驱恶扬善、辨别真伪,教育他们学会选择、利用信息资源,学习社会中积极的一面,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群体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文化生态,构成校园文化生态的要素很多,如在校园物质生态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学术生态中的学术氛围、文化娱乐活动情况、精神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等等。培养人的健康品格、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增强人的文化底蕴,是绿色的校园文化生态的价值所在,也是绿色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4)学术生态,由学术的权威性及地位、学术自由与民主状况、学术资源配置、科研力量及规模、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及形式、学术创新的程度、学术评价及激励机制等诸多因素有机综合而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精神乐园,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动力所在。(5)信息生态,包含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和校园内部联系的信息生态两部分。简言之,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反映的是大学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利用网络资源与外界相通、互动的状况。它不仅具有空间的开放性,而且具有时间的同步性,既能广纳外界的教育资源,也能远播本校的精神文化。校园内部的信息生态,主要是指学校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师生之间、职工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的畅通程度、交流信息的内容健康与否以及价值等。它反映的是学校管理上的主民与规范以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庆年.21世纪的大学校园生态[J].江苏高教,2000,(5):23-26.

第6篇: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Abstract: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akes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lassroom outside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with the building of garden project increase, the school garden project supervis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ampus landscaping the inadequacy of existence, discussed to the campus landscaping Project Manager

关键词:高校 园林 管理

Key words: college landscap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现代学校建设的要求, 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态意识逐步增强, 对校园绿化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认识: 即校园绿化不但是植树、栽花、种草,,它本身就是一种校园文化, 是创设和优化学习环境, 而且还有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校园绿化的基本原则

1美观性原则。在学校绿化中,应以植物造景为主,用不同的绿色植物合理的搭配来表现校园的雅静和勃勃生机,再用色彩斑斓的各种植物加以点缀,增加校园的活泼。

2生态原则。为师生创造一种雅致、幽静、清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学校绿化的先决条件。用生态学原理的新理念规划生态型校园,才是以人为本,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美好生态环境,才是有益于教学理想的生态型环境。

3实用性原则。实用,就是有实际使用价值,这是我们绿化校园的最终目的。结合教学要求进行绿地布置,还可设立一些花圃、苗圃、等自然科学园地。例如幼儿园的绿化,安排一块种植园,供小朋友们自己动手种植各类的花草和蔬菜,可以安排果园种植各种果树,让同学们丰富知识。

4多样性原则。植物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植物合理的配置既能增加景观的变化,又能丰富知识。空间变化的多样性,绿化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聚合与交往空间,既丰富了空间形态,又满足了学校多种活动的要求。

二、校园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目的不很明确

实际工作情况显示, 相当一部分学校对校园绿化的认识不够清楚, 目的不很明确。 有些校长认为搞校园绿化是为了好看, 纯粹为了观赏, 因而把校园搞成了公园、花园、果园; 有的认为绿化是为了发展校园经济, 主要目的是为了学校创收, 因而把校园种成了菜田、粮田、农田; 还有的认为绿化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种什么无所谓, 只要种上就可以了; 个别学校领导校园绿化意识仍然相当淡漠, 认为绿化不绿化无所谓, 怎样绿化更无所谓。总起来说,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负责人, 甚至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 不懂得绿化是校园文化, 是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懂得绿化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必须很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不懂得绿化是营造学习环境, 绿化本身是为师生创造充分、优美、安静、舒适的室外学习、生活环境。所以, 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校园绿化的目的, 进一步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 把本地、本校的校园园林绿化工作做好。

2特色不够鲜明

绿化也是一门艺术, 她的美学意识和文化含量都极为丰富。绿化要突出其整体效果, 不同场所的绿化目的不同, 绿化的手法、形式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就应当不一样。中小学校校园绿化存在的共同弊端, 一是绿化没有体现出教育的特点, 没有创造出应有的育人效果,“环境育人”与“育人环境”的关系处理的不很恰当。二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学校在绿化上没有多大差别, 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中学, 从规划、施工到形成总体效果, 表达不出各自学校的主题与特色。除少数学校外, 所到不同地方、不同类型的学校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感觉。 特色也就是“个性”, 个性其实就是创新,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举个例子, 就拿种植草坪来讲, 足球场的草坪必须平整, 不能掺杂树木花草, 而校园其他位置的草坪也都这样“清一色”,那肯定给人以“牧场”的感觉。

3、管理还不到位

学校绿化和其它基本建设一样, 关键在管理, 此所谓“ 三分建七分管”。我省校园绿化的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管理不当或不会管理。校园绿化的大篇幅文章在于精到的管理, 不加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就不是成功的绿化, 绿化效果也就肯定不好。二是重种轻管或只种不管。 重种轻管反映到校园绿化上是指种时不惜人力物力, 不惜耗费许多代价, 种了以后管理措施跟不上, 管理工作引不起重视, 这是最普遍的现象。一种只种不管的现象也不少见。 比如有些学校也种草坪, 但因修剪不及时使草坪草疯长, 或除虫不及时使草坪枯萎, 或洒水不及时使草坪草斑秃, 都显得相当难看。

三、提高校园园林绿化水平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按照我国园林专家的观点, 园林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 更重要的是利用植物材料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 为人类自己的身心健康创造优良的生存和生活条件。校园园林绿化则是以植物材料为主体, 在适当的地方配以山石、水体、建筑和构筑

物, 运用园林绿化的手法, 从室内延伸到室外, 把学校的全部可利用空间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的整体育人环境。在校园绿化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其核心就是认识与观念的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就是没有澄清绿地与绿化的基本概念, 没有突出绿化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弄清绿化与园林绿化的区别, 没有及时转到园林绿化的观念上来。学校不是休闲公园, 不是市政广场, 不能只考虑绿化、 美化, 不考虑创造育人环境。

2、搞好总体规划设计。目前, 大多数校园规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弊病或问题。有的规划意识不强, 不找专业部门规划或不经过主管部门审批; 有的几任校长前后衔接不好, 校长换, 规划变, 随心所欲变更规划; 有的随意肢解规划, 一个校园同时采用几个规划, 或一个建筑物一个规划设计, 人为地把校园弄成“ 四不象”; 有的以为建好房子以后, 栽上花草树木就是园林绿化等等。

3校园园林绿化要从实际出发, 从当地自然条件出发, 做好因地、因校制宜的文章。 因地制宜就是特色, 就是创新。因地制宜还包括不同区位的学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 不搞“一刀切”。比如地处农村的职业中学, 应结合农村特点与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 在进行校园绿化时着重考虑到当地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绿化管理水平 实践证明, 建立一支敬业爱岗、 精通园林业务的专业队伍, 对搞好校园绿化工作十分重要。通过培养、培训, 校园园林绿化专业队伍有了较快发展。但就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来说, 与提高校园绿化水平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行政部门应配备懂专业、会管理的专职人员, 来管理指导学校的校园园林绿化规划、 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学和规模较大的小学应配备专人、规模较小的小学和幼儿园也要有兼职人员来从事校园园林绿化的管理工作。应尽快建成一支数量够用、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相对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园园林绿化管理队伍。

5、增加经费投入, 注重基地建设 经费投入是搞好校园园林绿化工作的基础保障。近几年, 用于校园园林绿化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其主要部分用于校园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 用于园林绿化的投入还比较少, 特别是养护管理经费更少。 为尽快实现学校的校园园林化, 有的地方规定, 从教育费附加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校园园林建设, 有些学校集中一部分自筹经费专门用于校园园林建设, 这些做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六)加强养护管理, 发挥管理育人效益、校园园林绿化的效果能否达到和保持, 关键是养护和管理。从养护角度讲, 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他们懂养护、会养护, 解决“养护不当”或“不会养护”的问题; 从管理角度讲, 就是要做好“管理育人”的文章。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另一方面要通过进行爱护公物、爱我校园的教育、建立健全校内各项管理制度、 划分管理责任区的办法, 将校园环境维护管理的责任分解落实到班级和学生, 使他们既有一种责任感, 又有一种荣誉感, 从开始的制度约束到后来的自觉遵守, 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 使学生们在正直向上的氛围中, 在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熏陶, 从而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总之,校园绿化效果如何,除了由植物的种植数量、种植面积及植物本身的生态组织和形态组织有关外,关键还要从园林景观效果的角度去把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配置,极力打造出一个安静、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的生态校园。

参考文献

[1] 夏欣,杨琴军,徐永荣.高校生态校园建设中的植物配置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02).

第7篇: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我校创建于2014年,是由原合山二中改建而成的一所标准的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5000平方米。现有53个教学班,有学生2942人。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立足一流,争创特色”为建校目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优雅的学习环境,科学的管理体制,高效的教学质量,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在保持高效率、高质量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市、县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多渠道全面渗透,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始终把环境建设、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纳入同步发展的轨道。我们用绿色学校的理念和标准管理建设学校,健全学校环境教育网络。成立“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学校可绿化面积都已绿化,整个校园满目青翠,四季花开,绿树成荫,窗明几净,宽敞整洁。在创建绿色学校工作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绿色教育新路子。环境教育制定了西安市绿色学校规划,每学期计划中有开展环境教育内容,环境教育平时有检查,有措施,有总结,阅览室、图书馆有可供学生阅读的科普读物。几年来,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做法是: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科学化管理。培养环境意识,共创美好校园,基于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校将环境教育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制定了《户县东关小学创建绿色学校规划》,并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办公室、工会、教务处、总务处、少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多角度、多侧面的环保教育管理体系。为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教科室为龙头,由政教、教务、总务处等分级负责的网络化管理体系。 

为了维护优雅的校园环境,学校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平时有检查、有督促、有整改措施、有总结,通过周评、月评、年评,促进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环境育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组织学生参加绿化、美化、净化校园活动,号召全体学生动手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组织学生参加画展街社区环保宣传、调查、监督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参与环境教育的普及率达95%以上。 

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培训,并采取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多渠道地搜集有关资料,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知识水平,积极探讨研究环境教育理论,交流环境教育心得,传递环境教育信息。学校还设有环境教育宣传栏,各班黑板报设环保专栏,定期向师生进行环保教育。校园内设置永久性的醒目环保宣传标语,图书室、阅览室添置了许多有关环保宣传教育的书刊,指定专人负责,方便师生借阅。重视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有关环境教育的文件、计划与总结、论文、学科渗透教案等资料,指定责任心强具有环保基础知识的教师专人管理且管理有序。 

二、积极筹措资金,抓好学校校园环境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品位,把绿化与美化及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我校杨美涛校长等领导班子成员四处奔波,多方筹措资金,聘请建设绿化专家到学校实地考察,科学规划,对学校教学楼、值班室、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修建,校舍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整洁美观,既改观了师生的工作生活条件,又确保了校园环境的优雅,形成了移步换景的动态校园风景特色,创造了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用学校标志色(橘、红、白)将校园所有建筑刷新,围墙及学生活动区域墙壁精心设计,用适合儿童审美情趣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卡通画装饰,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2、匠心独运,构思巧妙。修建涵意深刻,充分反映学校特色的校门和标准美观的国旗台,简洁明快的线条、新颖大方的造型、宏伟而又不失儿童情趣。

3、修建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透视围栏,连通学校与社会,校园美景为画乡增光添彩。校园内办有环境教育宣传栏,每班有环境宣传园地,图书馆(阅览室)有环保宣传内容,红领巾广播站坚持宣传环保。 

4、硬化学校除花园、花坛外的地面,并用不同色彩进行装饰、划分学生活动区域。 

5、先后筹集十几万元资金,投入学校绿化、美化建设,遵循绿化原则,科学配置植物,统一布局,以绿为主,绿中求美,点带相连,做到了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交,树林与花卉并存,盆栽与地栽互补,大片绿化与小景布置结合,使校园成为四季长青,月月飘香的花园。到目前为止,学校种植各类树木190株,草坪280㎡,绿篱150米,绿化面积达590㎡,绿化覆盖率达53%。 

6、对全校32个教室和35个部室进行重新装修、美化,室内墙壁以白为主,以棕红色勾边,地面贴白色防滑磁砖,增强室内光线,室内标语、规章制度统一装框上墙,标志醒目。 

7、校内“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保护环境,爱我校园”等标语、校训、名人名言、专栏板报布局得当,美观大方,是校园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8、结合创卫工作,加强对师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设立创卫办公室,由一名副校长专项负责,做好常规卫生打扫、检查评比工作,添置大批垃圾箱、垃圾桶,实行垃圾分类,教育学生自觉保持校园清洁优美,讲究卫生,爱护花草树木,节水节电已成为师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9、投入大量资金改建师生厕所,设专人定时冲洗打扫,厕所干净无异味,无蚊蝇。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环境优美如画,清新怡人,学生在花园里健康成长,学校成为画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远近闻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环境教育。 

“关注环境问题,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学校不仅倡导所有任课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课时、有教案、见实效,而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通过动手做,用眼看,加深对环境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 

1、突出视听功能,营造环保氛围。学校把环境宣传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不断为环境教育营造浓郁的氛围,如在校园里设置环保宣传标语、环保教育宣传专栏,各班黑板报设环保专栏,图书馆定期张贴有关环境教育的宣传材料。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录像资料,并将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及时录像。 

2、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学校把环境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周一升旗时,国旗下讲话加入保护环境的内容,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每学期各班都会召开几次环保主题队会,结合创卫工作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如开展“保持生态环境,拯救地球家园”主题班队会。思想品德、语文、自然常识、社会四科渗透环保教育内容,渗透内容结合我县实际,内容健康。各科老师均有2-3次环境教育研讨课。 

3、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组织开展专题活动。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开展植树护绿,美化绿化校园活动。4月底5月初的爱鸟周,开展了解鸟类生活习性及与人类关系调查实践活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加强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宣传活动,创建无烟办公室,无烟校园;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观看录像,高年级开展“我与周围环境”调查活动,了解身边环境状况。其他环保节日,如世界气象日(3月23)、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等,学校配合有关主题,利用黑板报、墙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等进行宣传,并由少先队辅导员组织开展环保讲座。 

4、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实践活动,成立美术兴趣小组、科技兴趣小组、花卉培育小组等,通过举行郊游活动,参观菊花展、动植物园等,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响应团委号召,开展“保护母亲河——涝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个兴趣小组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8篇: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中中学创办于1949年,座落在仙桃市东边与武汉比邻,建校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之路,以“抓常规、求质量、创特色、促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做人求真,治学务实”为校训,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绿色教育的载体,与德、智、体、美、劳教育共同融为育人要素,一并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特别是学校以“终身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五个发展为抓手,形成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与学生教育的一体化、全面发展的一体化、课内与课外的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体化”的教育特色,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学校”理念深入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创建各级绿色学校,则是我校争创名牌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创建“环境优美”的校园,做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校园绿化怡人,校园环境整洁,校园文化浓郁,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人格,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的学校文化氛围。具体而言,包括六大指标,即: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修德美性的人文环境、以生为本的课程环境、亲善宽和的人际环境、横宽纵深的信息环境、自律自善的法治环境。

二.创建绿色学校的策略

1.把创建绿色学校与争创品牌学校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争创品牌学校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办学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使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融入学校的总体工作中。

2.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德育工作、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以德育和校本课程作为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支柱,以创建绿色学校夯实德育工作,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3.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把学校的特色教育作为创建绿色学校的有机补充,给特色教育予绿色的生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培养实践能力。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步骤

我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分四步实施:

2008-2009年创建镇绿色学校;

2010年创建市绿色学校;

2012-2013年创建省绿色学校;

四.创建绿色学校的实施方案

1.构建组织网络

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王金国(校长)

副组长:罗砚平(副校长,分管德育)

徐先发(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会)

刘教平(副校长,分管后勤)

成员:王发军(办公室主任)张林峰(教导处主任)

何正强(总务处主任)杨会平(政教处副主任)

具体分工:

办公室:负责制定环境教育规划和计划、总结

政教处:负责管理和宣传教育,学生环保行为规范

教导处:负责环保教学,落实学科渗透,汇编校本环境教育教材

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规划和建设,实现校园垃圾分类、校园绿化,学校节能、节水、节电及节约其他资源的具体工作。

团委:负责开展系列活动

年级组、教研组:负责教师的培训、组织师生学习、进行课题研究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兼任。设立环境保护教研室,由各学科教师、环保小组全体成员等组成。同时聘请镇城建同志为校外环境教育辅导员。

2.提供保障措施

(1)课程保障

学校将“绿色教育”纳入课程建设中,并确保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中得到体现。另外,将重点建设“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

(2)经费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保障,学校拟将创建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3)控制、处理污染源

重点控制化学实验室的废气、废液,对校园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4)其他保障

学校将在每学期开设两节以上的环境教育课,进行校领导、全体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选送相关人员参加县、市举办的各类培训进修。

3.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1)校园:内外环境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清净舒适的感觉。

(2)家园:培养师生“爱校如家”的意识。注重教室、办公室、各功能室的基本建设。整个学校整洁美观、环境幽雅,使师生倍感家庭的亲切和温馨。

(3)学园: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不仅要营造优美的环境,更要有人文气息,使学校成为学园,成为文化氛围浓厚的学校。

(4)乐园:学习是艰苦的劳动,需要适时调节,要建设好健身娱乐等活动场地,供师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到身心愉悦。

4.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1)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人风范。

(2)以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营造良好学风、校风为宗旨,开展以“文明、健康、温馨”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和“追求卓越,创造未来”为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3)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和理性思考水平。

(4)创设舞台,利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合唱队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充分利用网络、黑板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5.开发“绿色教育”课程

根据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宗旨,运用系统观点,分解教育目标,使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植根于“课程开发”和“学科建设”上。

基础型课程:为了帮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我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实践技能,我校开设“社会综合实践”课。

拓展型课程: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开设包括“绿色教育”在内的拓展型课程。

研究性课程:通过教师选题、双向选择(教师、学生分别选题)和自主选题三个阶段,结合课程资源进行二度创新。

五.创建绿色学校效果预测

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以下六个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

1.环保意识方面:师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使环保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环保行动方面:通过“绿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师生的环境意识和校园的环境质量达到新的层次。

3.人文精神方面:“绿色”不仅指环境绿化、学生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的培养,还包括团结协作、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氛围的建立。

4.环境教育课程化方面:课程化的教育才能持久有效,这是“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通过创建活动,将有关“绿色教育”的内容加以整合,使这项工作达到课程化的要求。

5.环境信息资料库方面:通过网上搜寻、报刊参阅、实践积累等方式,建立环境教育信息资料库。

第9篇: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一、建立科学有序、充满人文的绿色管理文化

在发展中前行的长小,经历了十几任校长,历经了83年办学积淀。学校的每一个时期虽然都有其辉煌的办学历史,但却缺乏一种科学的管理文化来助推学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基于现状,我们积极探索和构建绿色学校管理策略,助推学校管理从“经验”向“文化”迈进。

1. 美化两个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家园

创建绿色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功能。我校十分注重绿色校园环境的建设,从2001年起,我们就确立以绿色为主题,开展了市、省和部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2004年学校成功创建了“第四批全国绿色学校创建先进单位”。2011年,为了深化环境育人的内涵,我们争取长塘社区的支持,着力于校园绿色环境文化的建设。我们以“绿色·生态·教育”为主调,对教师的办公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校园自然环境,进行了重构与改善。保持了学校自然环境的原生态的本色,形成了以教育熏陶为主线,实现了让每一面墙、每一根柱子会“说话”,到让每一面墙、每一根柱子有系统地的凸显校园文化。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生活,既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又有效地促进心智发展,更激发他们对环境、对大自然的关爱。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绿色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互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为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绿色课堂环境,我们一方面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交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交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交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乐园。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的评比投票当中,让学生也有“说话权”,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

2. 优化制度建设,让自觉成为师生一种习惯

教师是一个有较高知识层面、思想个性鲜明、自尊心强烈的群体。为了杜绝学校管理者的随意性,推行民主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我们采取“情感+约束”的管理机制,在工作中充分依靠师生、信任师生、尊重师生、发展师生,努力建立了以“自觉·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文化。

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我校废除了一些陈旧的学校管理制度,转换学校制度建设的路径,把“职责要求”变为“责任目标”,把“工作约束”变成“工作导向”等,强化了学校制度的形成与建设过程,强化师生参与制度建设的意识和责任,建立了学校教代会对制度的审查及表决制度。这样一来,既规范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流程,又提升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质量,同时,强化了制度在学校管理当中的导向功能。学校制度就成了师生恪守的规范和航标,成了学校工作达成目标的有力保障。

实施绿色评价管理。实施绿色评价管理是深化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内部管理科学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有效保障。科学构建学校绿色评价体系,建立绿色评价指标,对学校工作起着一个正确导向作用,还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学校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引领社会、学校、家长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启动了学校绿色评价机制。比如:学业评价由过去的“一元·终结性评价”向“多元·成长性评价”的转变。评价的内涵不断丰富,学生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又如:教师绩效评价由原来的“效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的转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构建适宜学生、彰显学校本色的绿色课程

“学校教育,课程第一”。我们确立了以建设学校绿色课程为深度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点,把课程的落实、建设和开发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绿色教育的基本思想策略,采取 “规范国家课程,梳理隐形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做法,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个性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按照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确定了三条路径:一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构建生活德育课程;二是遵循学生的行知规律,构建实践探索类课程;三是基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构建艺术与健康的课程。积极建设既适合学生发展,又具有长小特色的绿色课程体系。

2. 丰富与开发学生活动课程内容

活动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素养,增长学生智慧,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路径和平台。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近年来,我们在精心设计活动课程、丰富内涵、创新形式上下功夫。一是以社会生活为载体的校外实践教育课程。从德育入手,从生活开始,每学期一天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每期一次的走进社区的公益活动或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体验教育;二是开展“张扬个性,精彩人生”的社团活动课程。依据学校特点及学生兴趣特长,开发以艺体为龙头,以语言训练、科学实验、电脑编程设计、魔方、棋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建设,实施走班式开设28个社团活动;三是开发课前1-3分钟的各种微格课程。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课前一分钟注意力训练,一分钟课前演讲,一分钟诵读,一分钟德育,一分钟站姿训练等微格活动课程。

三、寻求符合校情、提升办学质量的发展战略

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然而观念的革新并不等于行动的有效改进,寻找合符校情,提升办学质量的发展战略才是关键。

1. 以学校文化发展为基点,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随着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重塑学校文化、用文化再造学校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我们秉承着“以建设物质文化打基础,制度文化添活力,铸品牌的精神文化,创特色的活动文化,显活力的课程文化”的文化建设思考,在重塑学校文化的同时,着重推进两种文化的建设。

强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学校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在共同的情感、认知和意志中体现出来的共同氛围、行为以及价值观,是学校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但学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仅仅靠思想教育工作以及一阵子的宣传是不够的,要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其不断增强与发展。我们主要的做法:一是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师生成长、提升师生素质,实现用价值强化师生的人格;二是建立在奖惩的基础上,每年开展优秀教师评比,突出贡献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等奖励方式强化教师教育热情;三是以评价为手段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对照学校精神的要求,经过自我评价与诊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确定改进不足的策略。

强化师生行为文化建设。学校所有文化都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来构建的,学校所有的人和行为都是在构建学校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首先是转变领导和教师的理念,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通过教师去改变学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家长乃至社会的改变。采取读书感悟、专家培训、外出求学、博客交流等立体式的策略培训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这是绿色行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2. 以项目推进为抓手,着力打造学校新亮点

我们以管理为导向,强化项目推动,关注重点,完善细节,逐步形成长小教育新的绿色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