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心理素质的训练精选(九篇)

心理素质的训练

第1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 心理训练

Effect of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on coping style of military personnel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on the coping style of military personnel. METHODS: Three hundred eighty serviceme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hich was randomly subpided into 6 groups (3032 person per subgroup) and received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n=152)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received normal training (n=160), and coping style scale was u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problem solving factor of the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selfdenial and avoidance factors of the trai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roblem solving and help seeking factors of the trai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help seeking factors of the officers in the trai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ir fantasy facto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is a good and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coping styl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Keywords】 military personnel; coping styles; mental training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某集团军官兵380人作为被试对象,有效人数训练组(n=152人),对照组(n=160人). 训练组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军政训练. 训练前后分别测量两组被试对象的应对方式,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心理素质训练后,① 训练组军人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② 训练组士兵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③ 训练组军官的应对方式中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幻想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心理素质训练能改善军人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军事人员;应对方式;心理训练

0引言

军事心理学研究发现,战争的明显高科技趋势和恶劣的作战环境,给军人带来了不仅是躯体上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心理刺激(如出现作战应激反应),引起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军人的作战效果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 因此,军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心理健康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军事作业绩效,关系到军事任务的完成. 20世纪70年代,应对研究随着应激心理学理论模型的形成而兴起[1]. 它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作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2],是应激原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个体在强应激状态下(如军人特殊群体),如果缺少良好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则心理问题产生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3-4]. 我国军人应对方式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军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5-8],且大多应用各种形式的应对方式量表对不同群体作现状性调查研究,然而实证性研究则较为少见. 本研究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采用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整合模式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研究,以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的影响,为开展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建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生活在同一营区的某集团军官兵380人作为被试对象其中军官120人,战士260人,年龄16~35(20.8±3.2)岁. 剔除未能如期参加完整实验以及漏答问卷的人员,有效人数训练组152(军官46,战士106)人,对照组160(军官42,战士118)人. 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性别、年龄、职级以及文化程度等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检测工具①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上、下)[9]; ② 应付方式问卷[10],为自陈式个体应对行为评定量表. 共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6个分量表. 效度评估采用因子分析,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或以上. 重测信度6个应对因子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2, 0.62, 0.69, 0.74, 0.67, 0.76. 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③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 训练结束后,采用自编《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调查表》,对参加心理素质训练官兵军人进行调查,发出问卷66份,回收问卷66份. 调查表具体分为5个方面(参训态度;对训练内容和方式的评价;如何使用学到的训练策略;哪些是有用的训练内容;认为所学策略将会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内容包括: ① 参训态度: A自愿参加,B非自愿参加;② 对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的评价: A符合要求,B不符合;③ 是否愿意继续参加心理素质训练: A是,B否;④ 训练前对训练的态度: A有趣,B 一般,C 没意思;⑤ 训练后对训练的态度:A有趣,B 一般,C 没意思;⑥ 最有用的训练内容: (列出18个专题内容进行选择)等,共计23个条目.

1.2.2训练内容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中选取18个与军事活动和军人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策略训练,主要针对军人心理素质八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军营环境、适应军营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构建训练内容体系.

1.2.3训练方法与程序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程序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专题报告阶段. 我们按照军人心理素质的基本构建,选择了4个与军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为讲座内容. 由从事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专业人员给包括训练组在内的500名军人进行每天6 h、为期2 d的专题讲座. 第二阶段:策略训练阶段. 策略训练阶段是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核心阶段. 训练由经过系统理论和实践培训的6名心理学专业教员主持进行,每个教员负责3个专题,每个专题从4个方面进行训练,每个教员进行12次训练. 训练组分为5个小组,每组训练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 训练每周安排1~2次,每次40~60 min. 整个策略训练阶段历时6 mo,训练共进行72次. 第三阶段: 反思内化阶段. 反思内化阶段是军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一环. 任何一种训练要求要转化为军人的心理结构,必须有内化的过程. 在策略训练的基础上,由教员和基层官兵一块儿交流、讨论,以了解其在日常训练中是否运用前一阶段学到的心理策略和知识. 主要采取阅读思考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故事、写自己的感受、讲自己的故事,同时通过自编自演的小品等. 让其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总之,训练过程体现他助互助自助的训练理念.

每节训练课为4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① 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该环节以军营故事、心理测试、游戏、训练情景、心理案例等促发军人的认同感或认知缺失感,激发情感共鸣或行动愿望,使其主动参与到训练中来,该环节是心理素质训练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② 介绍知识,激励参与. 该环节结合部队生活实际,以幻灯、多媒体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呈现给被试正确的认知、行为观念;③ 设计活动,策略训练. 该环节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被试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做出选择与决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心理对策和策略. ④ 反思内化,提升品质. 反思内化是军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 本环节主要采取阅读思考、自测练习等方式,将活动中的方法、思维方式延伸到类似的其他情境,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统计学处理: 分别在心理素质训练前后,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团体测量. 同时在训练结束后1 mo对实验组进行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 测试结果用x±s表示,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同组训练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转贴于

2结果

2.1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训练前对照组与训练组军人的应对方式各因子统计结果无差异. 训练后,训练组军人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想、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无显著差异(表1).表1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分析(略)

2.2心理素质训练对士兵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训练前两组士兵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统计学上无差异. 训练后,训练组士兵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想、合理化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表2心理素质训练对士兵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分析(略)

2.3心理素质训练对军官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训练前各组军官应对方式各因子统计学上无差异. 训练后,训练组军官的应对方式中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想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表3心理素质训练对军官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分析(略)

2.4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训练结果显示: ① 参训态度: 自愿参加57人(87.0%),非自愿参加9人(13.0%);② 对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的评价: 认为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符合自己要求的有56人(84.8%),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有10人(15.2%),有61人(92.4%)表示愿意继续参加心理素质训练;③ 在使用学到的训练策略方面: 37人(56.1%)能经常使用,26人(39.4%)有时使用,3人(4.6%)从未使用;④ 认为最有用的训练内容是:a学会宽容(68.2%),b学会解脱(57. 8%),c学会坚持(54.5%),d认识你自己(51.5%),e情绪调控(51.5%),f学会赞扬(49.5%),g克服自卑(45. 8%);⑤ 认为所学策略将会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a适应人际交往(83. 3%),b学会做人(71.2%),c适应生活(65.2%),d适应军营(54.6%);⑥ 认为策略易学易用(83. 3%),太复杂(10.1%),其他(6.6%);⑦ 认为训练对之后的打靶有好的影响(78.8%),没有影响(6.1%),一般(4.6%).

3讨论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从实施过程来看,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可分为两个层面[9],一是心智操作,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的认识,对一些心理情境的体验与反思,对一些心理事件和心理现象的领悟等. 如通过阅读一些相关材料,或者是一些活动对照自身,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而产生接受、认同、缺失和震撼等,或者是一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反思体验,形成思想、观念等,这些都属于心智操作的层面. 它是整个操作过程中的“魂”,虽不直接参与外显活动,但从根本上支配外显活动. 二是行为操作,表现为军人的行为系列和行为模型,而不是单一的具体的一个动作. 行为操作是军人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容源泉,通过行为操作,军人把社会要求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素质. 心智操作是内隐的,行为操作是外显的,二者相互关联. 如何将这两个层面有机地衔接和整合在军人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是提高心理素质训练实施有效性地重要保障. 为此,我们在部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实验中,提出心理素质训练过程的心智和行为操作相互衔接的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励参与策略训练反思内化. 同时,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实施必须以培养军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以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为目标;强调专题报告策略训练反思内化三个训练阶段;突出专题训练、军训渗透、思想教育渗透、咨询辅导四种训练途径;整合适应军营环境、适应军营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11]. 因此,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连续互动的整体,上述环节的应彼此衔接,贯穿在整个心理素质训练中.

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客观效果看,心理素质训练后,训练组总体军人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进一步分析发现,训练组士兵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训练组军官的应对方式中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幻想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提示经过心理素质训练,军人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改变,其主要改变在于成熟的应对方式增加,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在减少,说明心理素质训练对改善军人的应对方式有效. 同时,本研究发现,士兵组在参训前后变化比较明显,能将所学的心理学技巧转化为技能运用到日常工作训练中,更多地运用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主要体现战士在积极适应军营环境、军事作业、适应军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表现为能够正确面对挫折,承受力增强了,能克服孤独,自卑感消失,学会了赞扬、宽容、关心别人,人际关系处理得比以前好了,做事不急躁,不易怒,学会了用积极的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心情比以前舒畅了,重新认识了自己,更有自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多了,更坚强成熟了等等. 另一方面,心理素质训练使军官组较多的倾向于采用混合型应付方式,如合理化,说明这种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对提高战士的心理健康更适合[12].

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看,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①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军人形成正确的认知、合理的行为、情绪的调控等;② 军人应对方式的改变主要在军营环境、军事生活、人际关系等的适应方面,而个体的发展方面效果没有体现出来;③ 军人应对方式的改变主要是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加,而真正的心理调控策略获得不多,这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的迁移.

致谢: 张艳、秦爱粉、刘俊丽、戴琴、汪凤和张均参加了训练实验和部分数据统计工作;本研究得到罗旭东、吴树洪、王伟林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怡玲,甘怡群. 国外应对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21-323.

[2] Ray C. Lindop J. The concept of coping [J]. Psychol Med, 1982,1:385-395.

[3] Eid J. The course of PTSD symptoms following military training accidents and brie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J]. Pers Inpid Dif, 2003,35(4):771-783.

[4] Solomon Z, Avitzur E, Mikulincer M. Coping styles and postwar psychopathology among Israeli soldiers [J]. Pers Inpid Dif, 1990,11(5):451-456.

[5] 胡赤怡,崔占君,戴晓阳,等. 警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42-643.

[6] 李彦章,李敏,汪涛,等. 野战部队军人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和自我和谐的关系[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72-74.

[7] 肖蓉,张小远,冯现刚,等. 驻岛礁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语应对方式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7-19.

[8] 秦爱粉,冯正直,曹佳,等. 装甲兵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653-654.

[9] 冯正直,杨国愉,刘衍玲.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3:10-20.

[10]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32-335.

[11] 冯正直,杨国愉,张大均.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目标、内容和过程的探讨[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23(5):1-4.

第2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摘要 在现代高强度高对抗的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保证运动员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反之,心理素质不稳定会导致运动员发挥失常。所以,在现代篮球的发展中不仅要培养运动员的技战术,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 运动员心理素质 训练方法

在新时代的篮球运动中运动员不仅具有高超的篮球技术,同时还要具有过硬的心里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只是个认识问题、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训练问题、时间问题,必须从时间上去寻找尽心训练的途径让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加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体育学院篮球专项的学生进行研究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和体育著作等文献,获取了近五年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其中的期刊和著作对本论文进行研究。

2.观察法

在校期间对沈阳体育学院篮球专项的学生进行观察。

3.访谈法

对沈阳体育学院的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面放座谈,广发了解我院篮球运动员的信息,为本论文提供现实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是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竞赛的需要,对运动员施加影响,促使其能在比赛极度紧张的条件下保持与提高自己的情绪状态,具有自己调节的能力,以利发挥运动能力的心理过程。篮球专项心理训练还可以改进球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使队员团结一致向着统一的目标努力,保证了球队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在比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二)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所需的心理品质, 克服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发运动员从事训练和比赛的良好动机。心理训练的任务是:适应能力,特别是比赛活动,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的兴奋状态;对完成技术动作有很好的自控能力;能调节和消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紧张状态;能在瞬间做出准确的时空判断和较好的“时机感”;有坚强的意志,在训练和比赛中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克服困难而努力。

(三)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的培养

篮球意识的形成有其独自的规律性,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得到升华。篮球运动员活动过程中都与运动员的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反应能力、战术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这些都是篮球意识活动能力的要素。可见,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就是要在训练和实战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使其在正确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不断总结,积累实战经验,巩固正确的篮球意识。

(四)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运动动员意志训练过程中使用附加困难的方法

方法原理和主要方向 方法

使用在疲劳背景下延长训练的时间、次数(预先不告诉运动员)和有关的附加作业 1. 克服追加距离段要求,并在成组越野跑结束时超越的定向

2.在比赛训练结束时使用追加时间和阶段,带取胜的定向

3.在杠铃练习系列结束时使用追加的次数,带极限性重复次数的定向

在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或使用不习惯的器材和设备进行训练(方向―形成技能的可靠性,培养信心)

1.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训练

2.在变化很大的条件下,或在山上、在松软的土地上、在使用水阻力的条件下完成周期性训练。

3.从室内转到室外场地进行训练课

4.周期性使用不同质量、重量和不同运动器材的练习

5.带重物跑或跳(铅腰带、加重鞋等)

改变行动的实际条件和空间条件,目的是提高完成的准确性和信心

1.在缩小的范围内投不同重量的运动辅助器具

2.使用狭窄的调高架和撑杆调高

3.在缩小的赛台上进行拳击练习

4.在足球和冰球场地上缩小球门进行射门练习

培养篮球意志品质的方法就是要不断的提高加大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程度的定向。培养篮球意志品质就要系统地增加难度与负荷来组织训练。

(五)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1.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心理训练是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克服心理的不适应性,提高比赛自我调节能力,为比赛打好基础。

(1)根据对手的战术、技术、和心理状态特点制定心理训练

教练员通过假想对手所要采用的战术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结合本方的战术和人员部署及队员之间的心里默契、可承受的心理负担的实际,来确定心理训练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产生积极地心理影响,增加抵御对方心理压力的能力。

(2)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模拟心理训练

教练员堆在模拟比赛中暴露的心理障碍,针对性的采取心理调节加以纠正,进行弥补训练从而减少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误的次数。在模拟比赛中尽可能的记录和收集各种心理反应,用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心理调节,让运动员处于最佳状态。

(3)做好比赛环境的心理训练

在比赛临近时,安排运动员到比赛相似的现场去训练是很重要的。但是仅仅靠对自然环境的消极适应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加强自我主动地调节,以缩短适应的过程和提高运动员性格矛盾的适应度。

2.赛中心理训练

(1)比赛场上的心理调节训练

在比赛中心理训练目的就是发展和维持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并根据比赛中双方心理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及调节手段。如在比赛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对方战术的变化、双方比分交替上升、比分落后太多等都会对运动员造成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针对队员内心的变化情况,并做好各种心理调节手段以备随时运用。这就需要进行长时期的心理训练,从而达到队员与教练员走之间形成一种默契。

(2)赛场身心恢复训练

在比赛中运动员体力和脑力都消耗极大,尤其是双方实力同等的情况下,消耗量就更大。因此,对原利用比赛间隙进行体力和脑力恢复对比赛的胜负是至关重要的,教练员必须采取心理调节的措施,如注意力转移和精神放松等,来加快运动员能量的恢复,这是坚持比赛并最终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保障。

(3)赛后心理训练

随着比赛的结束,运动员的情绪不会随着比赛的结束而消散,有的会延续到赛后。有的运动失败后会迁怒于人,推卸责任;有的因为胜利而得意忘形。所以解决赛后运动员遗留的情绪问题。总之,采用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措施和方法,不能让运动员放任自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心理训练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使运动员具有提高运动水平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调整能力,挖掘心理潜力,为在训练和比赛中身体和技、战术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做好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训练工作对篮球比赛水平的提高有非常直接的作用。良好的篮球意识和过硬的意志品质是篮球运动员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也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

3.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积累而成。

(二)建议

1.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应遵循自觉自愿、重视个体差异、持之以恒的原则,要根据训练、比赛的不同时期,有重点、有区别地进行心理训练。

2.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有针对性,并且心理训练必须与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因此,对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必须长期、系统地进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李炽梅.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极其训练[J].体育心理.2003.4.

[3] 刘慧丽.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28.

[4] 朱林凯,王静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2.6(25).

[5] 陈康.关于高校篮球特招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版.2003.3.47(24).

第3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1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特点剖析

1.1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特点中的个性

哲人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也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一位运动员都有其自己的个性。具备不同个性特征的运动员在羽毛球这个项目中都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可以说,能否具备高超的羽毛球技术与其个性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不同的性格特征会影响到羽毛球运动员的生活习惯与运动习惯,当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个性则可能决定这个运动员一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相关调查统计分析可得,运动员的战略战术及个人风格在很大一部分上是由其个性特征决定的,因此,在羽毛球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必须了解熟知每一位队员的心理与性格特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为其制定最合适的战术,使其水平可以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1.2羽毛球运动员的运动意志

众所周知,一场羽毛球比赛通常在1个小时左右,但是在对战双方实力相当,比赛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打满3局决胜负的话,往往需要2个多小时,运动员的体能消耗较大。因此,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就必须加大对运动员运动负荷的训练与意志品质的训练以适应其体能的要求。在双方实力相当,比赛持续时间较长,双方运动员体力都消耗过大的情况下,其比赛的胜利者往往是意志力坚定、坚持不懈的选手。

1.3选手的球感

球感是羽毛球选手最明显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选手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羽毛球选手必须具备的能力。球感通常包括三部分,其中包括对羽毛球的感知、对球毛球拍的感知以及手感。球性感通常是指选手对羽毛球构造的感知,其中包括对羽毛球形状的感知、对羽毛球大小的感知以及对羽毛球重量的感知等,不同构造的羽毛球往往需要选手改变击球的力量、击球的线路以及击球的速度等方面;球拍感通常是指选手对羽毛球拍结构的感知,其中包括对球拍大小的感知、对球拍弹性的感知以及对球拍重量的感知等,不同的球拍往往会影响选手的发挥;手感通常是指选手对击球动作的感知,其中包括对握拍的感知以及对引拍的感知等。

2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2.1训练羽毛球运动员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任何一名运动员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羽毛球运动心理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运动员,必须保证在做每一个动作时都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培养专注力是促使运动员进入最佳训练状态的通道,也是运动员在正式比赛时快速消除内心杂念的关键,成为运动员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运动员专注力训练法主要包括两种:应激调节、疲劳训练。所谓应激调节,就是要使运动员在遭受外界刺激时能够继续保持平和的心态。所谓疲劳训练,则是要考察疲劳状态下的运动员如何继续保持专注力。上述两种方法都是假设运动员会遭受某种状态的困扰,进而如何调节和突破自己。加强运动员在不利状态下的训练广度与深度,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外在因素的干扰。

2.2羽毛球运动员“球感”训练

近年来的众多研究皆以证实,羽毛球运动员的“球感”成为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羽毛球运动员的“球感”训练,主要培养内容是运动员对羽毛球、羽毛球拍以及手指、手腕、前臂肌肉用力的感受性。“球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对击打羽毛球的肌肉运动感觉、视觉以及关节肢体变化等感觉。羽毛球运动员的“球感”训练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如何,都必须坚持“球感”的训练。

2.3虚拟训练和实际战况训练

虚拟训练法对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提升比较有效,而且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升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对虚拟训练的切身体验,可以有效的提升运动员自身感知的水平,使运动员能够更快地适应比赛环境和氛围,并且逐渐消除运动员对赛前环境所产生紧张状况,由此使得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并且抵御外界的干扰能力也能得到增强。虚拟训练根据深入的层次可以分为浅层虚拟与实际战况模拟训练。实际战况模拟训练是指日常训练过程中尽量的设置与实际比赛的环境相一致的氛围,让运动员尽快融入其中的训练方法。情报人员尽可能准确地向教练员提供所搜集到有关竞争对手的所有信息,以便于教练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战模拟训练,并研究制敌的有效方法,从而为运动员的良好发挥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最终赢得比赛服务。

第4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考,体育训练,心理素质

历年来存在着体育生体育专业过关,但是到高考文化成绩过不了关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体育生实现双过关呢?因此我认为让学生在高一高二打下良好的文化课基础,然后在高三这一学年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好专业,然后针对性的系统的进行训练。这样既能保证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同时也能针对性的提高体育专业的过关。但是在高三这一学年紧张的学习训练中,有的学生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呢?

有一次在训练完一百米跑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学生垂头丧气的,没有一点精神。在我的追问下她们向我道出了心中的困惑和担忧:“老师,我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你看百米成绩到现在还没有什么长进,并且训练完回到教室就犯困,担心又影响学习。老师你说我练体育值还是不值啊?如果万一体育专业过不了,既耽误了文化课学习,又拿不到体育测试合格证,那我该怎么办啊?真的想放弃体育训练,回去静下心学习,可是我又不甘心这样放弃了。我总是这样矛盾着,你说该怎么办啊?”

于是我把他们叫到一边,开始和她们分析了一通:首先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因为一个人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自信,面对一切困难就会游刃而解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起码的信心,做什么都是很困难的。再次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如果想成功一件事,就会面对各种困惑,但是如果自己有一颗坚定信念的心,就会慢慢的克服和解决一切困惑。然后就是要有极强的受挫心理承受力,心理的成熟是需要经过一个锻炼的过程的。这样你才会成长,长大。我和她们针对性的把她们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她们听完后,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都像换了个人似的把精力用在了学习和训练中去了。

在学习训练中,有的学生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应该:

1、要和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教师,做学生的知己。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走出困惑。

2、要及时的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及时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渗透的了解体育特长生在班级的表现和状况,协助班主任对体育生的管理,这样体育生的心理和各方面得到多方面教师的关怀和关注,让体育生能够体验到学特长的优点和长处,认识到特长生并不是差生,从而让学生能从自身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做到学习和训练的衔接,解决体育和文化课双过关的问题。

3、要及时的和年级和学校进行沟通。只有各个环节和谐了,其他工作就好开展了。得到年级的大力支持,协调好每个阶段的训练时间。同时年级和学校不断的对体育特长生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无形中体育生的自信也不断的提高。

4、要及时的和家长进行沟通。就动员学生练体育这事上,有时做家长工作比做学生工作还要难,因为部分家长认为动员学生练体育是对学生的文化成绩的不认可,只有差生才走这条路。所以要让家长认识到体育特长实际上是让学生展现自己长处,迈向成功之路的捷径。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和训练,让社会认可。

5、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积极的群体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的掌握。在友爱、信赖、愉快、协作的训练中,当某个学生练习动作不规范或失败时,教师和同学要热情鼓励和帮助,这就增加了该生继续训练的勇气,坚定了他成功的信念。当他微小的进步得到集体的肯定和赞扬时,就会激发喜悦,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提高自尊感,唤起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因此训练中,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多从正面引导、鼓励,耐心地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出现负面效应。还要充分发挥体育基础好,成绩技能出众的尖子生的带头作用,激发学生积极的从众心理,从进步中看到希望,增强他们刻苦训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体育高考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师和考生比较重视运动技术的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练习,没有对心理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一部分体育考生参加体育训练时间比较短,对考试前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仓促盲目上阵是造成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

建议体育教师和体育考生在平时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重视将心理训练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之中,多进行体育高考前的适应性训练,有意识地加强练习难度,有意提高训练负荷,不断强化考生的心理素质。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体育考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及体育高考测试中自我调节的能力,重视体育考生考前的心理训练是取得体育高考成功的重要保证。体育高考测试中,考生要将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周边的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尽快适应考试中紧张激烈的场面及不断变化的复杂情况。要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充满自信,使竞技水平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体现考生主、客观全面素质,才能保证体育高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学》,过家兴等,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年8月。

2、《体育心理学》,编写组,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

3、《中国学校体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 2001年第4期。

第5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排球 运动员 心理障碍 心理素质训练

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和战术的训练水平日益提高,差距逐渐缩小,运动员心理素质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罗格曾指出:“美国奥林匹克队在进行身体训练的同时,应增加心理训练”。因此,了解排球运动员心理活动的规律,尤其把握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加强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意义尤为重要。

一、运动员心理素质对竞赛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1.运动员的认识对竞赛胜负的决定性作用。过高估计己方的力量或者过低估计彼方的力量都会导致排球运动员的心理准备不足,一旦进人临战状态,尤其是比分悬殊、气氛紧张的场面,情绪产生较大波动,水平必然每况愈下,甚至出现“打傻了”的局面。

2.运动员的情感对竞赛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在高水平的排球比赛中,队员获得信息的90%来自视觉观察,即对手、裁判员、队友和教练员的身体姿态和而部表情所产生的暗示效应。在接连失误的紧张时刻,教练员的沉着、冷静、充满信心的表情,会使队员们得到安慰和激励;队友之间的一种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口号、一个的挥拳动作,不仅可以提高本队的士气,还会使对方在心理上感到有一种潜在的威胁。

3.运动员的意志对竞赛胜负的决定作用。在高水平的赛中,要使技术水平得到充分发挥,必须以心理变化与平日无太大差别为前提。要保持这种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意志力。在环境变化时,有的运动员紧张得手足无措,有的运动员则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心理活动的指向完全集中在平日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充分发挥竞技水平的必胜信心上。

二、影响排气运动员竞赛行为的心理障碍

1.动机障碍

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运动员注息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造成运动水平降低。

2.情绪障碍

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

3.心理饱和障碍

在排球竞赛中,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过长时,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产生厌倦情绪。

4.激活障碍

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动机过高或过低、环境压力过大等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漠、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

5.攻击障碍

攻击性是运动员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排球竞赛时运动员以对手为攻击对象并处十全力拼搏和进攻性冲动状态之中。但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受到特定竞赛规则的约束,如果在竞赛中欲达到的目的末达到时,运动员往往会采取过激的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使局面更不利于自己。如果这种攻击性得不到充分泻泄和释放,他们会把攻击欲望带到竞赛之后,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障碍无论对于运动员参加竞赛,还是对今后的训练、生活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科学的排球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1.放松训练法

(1)肌肉紧张放松法。使运动员某一肌肉群,保持紧张约10s,然后尽量放松。放松时可以从上肢开始,过渡到头部、颈部、肩部,然后从腹部到背部、髓部、大腿和小腿。在每次紧张和放松时,要把注意力同紧张和放松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2)语言暗示放松法。选择相对安静环境,运动员可坐卧在凳子上或床上,然后闭上眼睛,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这时进行自我暗示,默念几遍“我感到舒服”,“我轻松极了”等等。放松过后,进行自我动员,暗示“我有力量”,“我感觉良好”。

(3)模拟比赛放松法。由于参赛而造成的焦虑,可在模拟比赛下进行放松,即模拟过渡到比赛实际。例如:测验、选拨赛、问答提问等。只要意识到自身紧张的信号,马上进行深吸气、慢呼气,并默念放松。

2.想象训练法

(1)在训练和竞赛期间进行想象,如队员练习正面扣球技术。在练扣球之前,把整个动作过程想象一下,之后再进行练习;练习之后,再利用想象和思维及内部语言简述自己在练习扣球中的体会,知道错误和正确的地方。

(2)借用直观形象进行想象。如利用电影、录像、挂图、照片给运动员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使他们头脑中保持这些运动表象,然后再让他们想象自己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终习。

(3)模拟想象。在训练中,运动员经常是伴随着模拟动作来完成内合想象的。因此,练习接发球时队员边练一传,边想象一攻的战术配合,特别是接一传后,就积极上步扣球,进攻结束后的自我保护等。

(4)胜利情境想象。用想象胜利情境去鼓舞斗志,增强必胜信心,消除心理障碍,使怯场或害怕失败的运动员消除失败的苦恼。

3.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是用语言提示,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过程的一种方法,这种语言提示,是由运动员自己在内心进行,即为自我暗示。

如发球时,运动员在比较紧张和信心不足时,可暗示“冷静、沉着”,“一定发好球”;在出现技术问题时,可暗示“抛好球”,“击准球”;在连续失误时、可暗示“要发过”,“不失误”,在连续得分时,可暗示“要认真”,“不松劲”等等。

又如在运动员扣球前,可暗示“我一定扣好球”,“我能扣死对方”。在击球的一刹那,可将暗示喊出来,“扣死”或“嘿”,以锐不可挡的士气压倒对方,以增强必胜信心。

4.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主要用于短期的心理练习,它是为运动员参加竞赛作好准备。运用此法首先要及时掌握情况、信息、参赛对手、环境、条件以及“时差”等方面都要做出详细的了解与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研究安排训练,其次训练要通真,从对手、场地、器材、裁判和观众都要模拟真正比赛的气氛。

参考文献:

[1]心智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

[3]现代排球运动教程编写组编.现代排球运动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11.

第6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由附表调查结果显示:

(1)训练前和训练后发生良性变化,注意稳定性提高。采用“视觉守点法”,练习运动员注意稳定性;“意守法”练习注意分配能力,经过训练分配力增强。利用“视觉追踪法”练习注意广度。教练员利用这些训练方法来训练运动员的注意力,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自己训练或比赛所要求的目标上,不受客观刺激的影响。

(2)焦虑水平整体下降,自信心水平提高。这说明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对运动员的自信心有很好的影响。充分的准备是信心的基础,比赛前运动员掌握好单个动作和成套动作,是身体准备的重要部分。做好准备的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比准备不足的运动员心理上占有优势,尤其是在双方实力相当,比赛激烈的关键时刻,谁能够保持镇静,谁就有可能战胜对方取胜,而没有准备好的运动员明显地紧张,自己感到没有把握,不能够集中注意,从而担心整套动作能不能成功完成。另外,赛场上的条件千变万化,对于一些意外的干扰缺乏充分的准备就缺乏抵抗能力,往往会使情绪波动,动作失调。通过自信心训练法使身体准备要尽可能充分,它包含着运动员辛勤的苦练,无数次的重复练习,促使自己达到“极限”。这表明心理训练起到作用,无过度紧张焦虑、高能量积极感觉的心理能量、心理耐性中等或以上、无心理饱和、已知对手成绩因运动员气质性格特点而异、情绪高涨、信心十足、感知觉良好、注意力集中,这些是武术套路项目有利于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心理状态特点。

(3)采用“冷处理”、“转移处理”和“激化处理”等措施对运动员进行情绪方面的调控。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教练员在训练时多用鼓励性语言,指出错误时尽量语气平缓等;经常与队友进行交流,尽量避免一个人独处。让运动员在自己的自我意识中确信自己“能够做好”、“能够完成任务”、“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切断和过去失败经验的所有关系,消除脑海中的那些与积极心态背道而驰的所有不良因素,务必使自己在运动技能方面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勤奋刻苦训练,记住懒散的心态很快就会演变成消极心态,敢于竞争,敢于迎接挑战,不断扩大自我承受力。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提高,不仅从客观的心理指标上得到了充分反应,而且从运动员自身和教练员的评价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经过心理训练之后,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自我感觉良好,特别是情绪稳定,先前那种每每面临大赛时焦躁不安的情绪已经消失,对比赛有充分的自信心,教练员也充分肯定了运动员赛前所发现出来的良好的竞技状态。

第7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通过心理训练方法,挖掘柔道运动员自身的潜在能力,创造最佳成绩已广为应用。柔道运动员是高强度的对抗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专项素质,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灵活的技战术和丰富的比赛经验,柔道比赛瞬息万变,还要求运动员具备稳定的心理因素及果断的应变力,才能正常或超常发挥出训练水平,因此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素质训练、专项技术、战术训练同等重要,是整个系统训练工程的组成部分,心理训练要贯穿始终。

1、重视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选材

柔道运动员选材,除了注意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条件外,在同等条件下应更重视心理素质选材,选择那些对运动员负荷承受力强的、意志品质坚强、头脑冷静、勇于拼搏、自控能力强、有远大抱负的运动员,进行多年系统、科学训练和无数次大型比赛的锻炼才能成为高水平运动员。

情绪是内心世界变化的表现,对训练效果和比赛胜负极具影响,选材时应注意运动员的情绪变化,情绪健康、平稳坚强、运动水平和运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情绪良好、充满活力、才智焕发、动作流畅、斗志顽强、信心十足,在逆境中也能转危为安,出奇制胜需要从选材到系统心理训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2、积极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训练动机

动机是训练和比赛的直接推动力,训练和赛前就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激发树立运动员参赛的正确动机,为国争光、树立顽强拼搏精神,建立使命感、荣誉感和必胜信念。

在基础训练中,偏重于基本技术和专项训练、缺少有计划地心理训练,使训练动机不明的运动员产生心理偏差。部分条件优越的农村运动员,产生低档次训练动机心理障碍,使心理能量下降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对其他运动员也产生消极的心理感应。

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把握住运动员的心理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目的教育,让运动员了解柔道运动的性质、意义、作用、优化心理素质,消除畏惧心理,激发争强好胜,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心理素质,启发诱导热爱柔道项目,立志献身柔道事业的决心、信心和勇气,牢固树立起高层次训练动机,才能训练出高级体育人才。

3、在基本技术训练中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获得优异成绩依赖于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扎实的基本技术,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意志品质和理论训练的统一体,意志是统一体主成份之一,没有心理素质训练,就没有优异的运动成绩。

在基本技术训练中,由于注重技术动作规范化和身体素质全面化训练,运动员感到单调枯燥、学习和训练积极性不高,这是心理能量不够足的表现,影响了身体能量的下降,教练员要及时提高他们的情绪兴奋水平。心理能量由低到高叫“心理激奋”或叫精神饱满;心理能量提得过高叫“心理失常”或叫“心理衰竭”提高到适宜度叫“心理稳定”“心理平衡”或叫“最佳状态”。运动员初始训练由于运动量大,生活不习惯等方面不适应,出现的心理能量降低这是正常现象,教练员要善于调整心理能量,不要迎合运动员急于实战的心理,它潜在的危害是在基本技术和得意技不定形,在进攻时不能把技术作到位,时间长了技术作的不标准或变形会形成心理障碍,会使许多有前途的运动员夭折。

教练员在基本训练阶段要独具匠心,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技术特点设计得意技形成独特的风格,没有独特的风格就没有长处,就没有制胜的武器,这种独特风格只有基础训练阶段形成雏形,在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全面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基础上,才能使正确的行为认识变成习性,良好的习性变成巩固的个性特征,这是教练员高超训练技艺的表现。

4、结合实战进行心理训练

训练比赛开始阶段,由于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技术简单、战术单调、动作不协调、进攻时机掌握不好,不会抢占有利时机,应变力差,心理较紧张,这是正常现象。每局对抗完事和比赛完事教练都要调解他们的情绪,使之平静下来,启发诱导进行自我分析,分析对手的技术特点,得分的技术,自己的弱点和应对的方法,逐步培养队员的现场观察力和分析力、养成在实战中和比赛中的冷静头脑,在赛场上灵活运用自己的得意技,牵制对手,激怒对手,迫使对手产生心理负担,失去心理平衡,善于在对抗中自我心理调整,这是重要的心理训练。

在实战训练中要结合不同技术风格的对手进行全面训练,这也是心理训练的需要,使运动员了解和适应不同技术风格特点的对手,做到心理有数,临战不乱先发制人,争取主动,不给对手喘息机会,制造对手心理压力,在乱中取胜。

5、培养冷静应对各种突变情况的能力

强化专项能力,增强负荷强度和技战术训练同时,加强心理训练,由不同技术运动员轮番实战,适应不同对手的能力,使运动员经受住技术、战术和对负荷承受力的考验,同时也是最好的提高对抗能力和锻炼意志的心理训练,使其在激烈的比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应对各种突变情况,保持心理平衡。

6、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进行心理调整

现在训练条件、方法、手段和运动员诸方面条件都非常接近,无论你是一名多么优秀的柔道运动员,也得做好被摔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观察到对手技术、战术的特点以及主要的得分技术,自我调整战术,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攻击对方,使之失去心理控制,才能以己之长,攻其之短,掌握赛场的主动权,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8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现在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按场地设施分类主要有五类:高空项目、场地项目、野外项目、水上项目和室内项目。其中高空项目有空中单杠、空中断桥、天梯等;场地项目有毕业墙、信任背摔、生死电网、有轨电车等;野外项目有露营、野炊烧烤、定向越野、洞穴探秘等;水上项目有抽板过河、水上梅花桩、浮桶架桥、水上单索等;室内项目有交通阻塞、连环手、齐眉棍等。

素质拓展训练与传统培训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其摒弃以往靠说教来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多层次的实践体验。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出活动项目中所蕴藏的丰富理念,通过反思来获得更清晰和深刻的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进而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1]。

上个世纪60年代,素质拓展训练传入我国香港,1995年北京成立了第一所拓展训练学校,随后素质拓展训练在我国各省逐渐风靡起来。素质拓展训练不仅受到各行各业成人培训的青睐,近年来在高校中也逐渐盛行。在一些地区的学校,素质拓展训练成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2]。而一些敢于尝试的初中、高中和中职学校,为了开拓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也为新生或者毕业生邀请专业的拓展机构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培养班级团队精神,塑造学生积极的心态。

相比之下,同样关注体验学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至今没有统一的课程,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没有统一的课程,却也给了一线教师广大的创作空间。国内在最近几年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相关教材,大多都是一线教师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的分享。例如阳志平老师联合各地一线心理教师共同完成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贵阳一中袁章奎老师也将自己实践经验编著成书《中学班级心理团体活动142》。而今后也肯定会有更多的优秀著作问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

但在一线从事教学,心理辅导课也并非可以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而应当基于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具体的主题和问题,组合内容,设计方案,实施课程。在开展心理辅导课程的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科化、游戏化,有时缺乏内容,有时缺乏形式,使得心理辅导课的效果受到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质疑[3]。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的积累和学习,而心理辅导课更多地注重体验后的成长与改变。但就如同小树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多时候是隐性的,不像其他学科教学的效果,从考试成绩高低便可知晓。在周围都是传统教学的课堂环境中开展心理辅导课,就会有同事问,你的课就是带着这群孩子玩呀!甚至一些班主任见到沸腾的课堂场面,面色会变得凝重。尤其在临近考试时,心理辅导课常常被其他教师抢占掉,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

一些学校一方面会花很多的资金邀请拓展机构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而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却忽视心理辅导课的作用。那么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为何?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了心理课,但每年9月,高三学生还会前往拓展基地参加为期一天的训练。在拓展训练快结束时,尤其是“毕业墙”环节,学生都会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当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见到这样的情景,自然也会忍不住留下感动的泪水。除此之外,学校会在高三即将毕业时举行成人仪式,同样会邀请拓展机构的教练开展主题为“感悟人生,放飞梦想”的活动,活动时长150分钟,参与人员是所有毕业班的学生、家长及教师。现场的活动形式其实就是心理教师熟知的“盲人与哑巴”活动,但是拓展教练结合冥想和富有感情的语言,最后家长及学生,包括现场的教师都被深深触动。从去年开始,学校又在高一新生中增加了为期一天的素质拓展训练,每周一班,依次进行。

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非常震撼,获得了学校的认可与接纳。而这样的效果离不开素质拓展训练的优势:第一,学生是付费参与的,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第二,拓展基地设施完备,环境优美,让学生亲近自然,本身就释放了压力;第三,拓展教练大多是退伍军人,本身具备良好的军人素质,学生很容易做到令行禁止;第四,拓展训练全天进行,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拓展项目可以充分进行,让学生有所体验;第五,拓展项目经典,安排合理,环环相扣。

将心理辅导课与素质拓展训练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我们的条件有限,没有办法像素质拓展训练那样开展工作,缺少道具,缺少场地,缺少时间,但是我们会发现素质拓展训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素质拓展训练以体验为核心,以先行动后知晓为精神内涵,给心理辅导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心理辅导课可以增加拓展训练的内容。虽然一些拓展项目需要场地设施,甚至比较危险,但是也有一些项目是可以在学校的环境中展开,例如:用于管理培训的“雷阵”活动,用于团队合作培训的“解手链”“拯救大兵”(或者“南水北调”),用于沟通培训的“驿站传书”等。在袁章奎老师的《中学班级心理团体活动142》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穿越电网”“领袖风采”等活动,这些都是极为经典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第三,心理辅导课可以有丰富 的组织形式。观摩素质拓展训练时我们发现,拓展教练利用音乐和灯光烘托氛围,利用冥想将学生带入内心深处,利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极大地提升了训练的效果。心理教师在开展心理辅导课时,可以学习他们的技巧,将活动形式科学组合,增加学生心灵体验的易得性。

第四,心理辅导课可以设置独特的行为系统。素质拓展训练在开训的时候会进行简单的队列训练,队列训练会始终贯穿整个活动过程,这是借鉴了部队的训练管理方式。教练与学员会进行积极的语言互动,比如教练问,各位学员大家好,学员需要加上手脚的动作同时回答:“好,很好,非常好。”这样的行动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体验。

第五,心理辅导课可以尝试增加活动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体验与感悟过程。笔者曾尝试将素质拓展的精神迁移到心理辅导课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也获得学校及老师的支持。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学校同意在高一年级每周一开展为期一天的心理辅导日活动。每个班依次停课进行,一个学年所有班级顺利完成。在心理辅导日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班主任非常感动,学生也是泪流满面。学校心理辅导课同样可以做出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得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认可与支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素质拓展训练对心理辅导课有着很多启示。心理辅导课是我们心理教师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进行阵地建设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看清现实,没有学校的认可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支持,心理辅导课开展将会有巨大的困难。心理教师借鉴户外素质拓展的优势,将会极大地丰富心理课堂的内容与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展具有更好的效果与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妍.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育创新型人才[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9):33-37.

[2]梁广辉,朱海涛,尹燕涛,古令.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的作用和机遇——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0-211.

第9篇:心理素质的训练范文

一个学生、运动员要想学好体育运动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不仅要有运动技术训练,而且要有适应技术训练和比赛的心理训练。我们的学校运动队中有很多队员,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发挥很好,但在考试或外出比赛时却大失水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呢?很明显,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状态不适应于比赛的问题,也就是缺乏心理训练的问题。

一、心理训练的作用

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是决定训练和比赛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保证比赛胜利的生理物质基础,运动技术的基本条件,而心理素质则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内部动力。

对学生、运动员来讲,心理因素是他们在训练、比赛中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状态,调节自己的技术动作的主导因素。有不少学生、运动员只有平时训练的心理适应性,没有参加比赛的心理适应性。由于心理的不适应,运动员对自身失去了控制,尽管有较高技术水平,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尽管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也不能保证运动比赛的顺利进行。有时越是身体好、精力旺盛的运动员失常越厉害,越是技术水平高的运动员,因没有失利的心理准备,有时失利得更大。因为他的充足的生理活动能量会冲击他的心理状态,使其更紧张、更难恢复自己的控制能力。

当前,心理训练已成为国内外十分重视的特殊心理学问题。国外有人形象地称它是运动场上的“新来客”。这个新的来客的作用,就在于运用特有的手段来训练运动员,使他们的心理状态适应比赛的要求,使运动员学会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最佳的竞技状态。

二、心理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一)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采用专门的手段对运动员进行有意识训练,让运动员不仅从体力上得到休息,而且要在心理上得到“休息”,减少负担,养精蓄锐,以利于临场前的训练和比赛,这些训练方式如能取得效果,运动员是可以保持较好的体力和心理状态为比赛创造良好条件的。

但是,这些方法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有外界配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在比赛或技术训练的间隙,采用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方法,使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或称“小休”)状态。为了加速运动员的放松程度,在作肌肉放松动作的同时,进行呼吸的调节,进一步促进体力、脑力的恢复。

(二)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训练时一般是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这是直接为技术训练服务的心理训练方法,对在实际训练和比赛中遇到技术障碍的运动员,收效更大。有的运动员在技术上的突破,不是在操场上,而是在回想动作时解决的。有时候学生、运动员不能用脑思考,教练员不能着急地批评学生、运动员,而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表象心理训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动作。

(三)清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1)让学生、运动员参加实际比赛,在比赛实践中获得情绪的适应性。由于不断参加比赛,获得了实战经验,学生、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以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

(2)为学生、运动员准备各种模拟比赛和教学比赛。在这种比赛中,学生、运动员可以接受近似比赛场合的情绪锻炼,又可以控制比赛的条件,使他们的情绪不至于过分紧张。同时,学生、运动员还可以在模拟比赛中,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便逐步学会在正式比赛时控制情绪过分紧张的方法。

(3)临场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这种训练措施,一般是在比赛的间隙或者赛前进行,教练首先要了解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采用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情绪。要因人因时地采用一些与当前比赛无直接关系的手段来转移运动员的紧张情绪,使他们的注意力从过度紧张场面暂时移开。

(4)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教练可以结合体育教学集体进行,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引起紧张情绪并能随意控制它的强度。学生、运动员必须首先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然后还要学会放松动作和改变自己头脑中形象,以便产生积极的形象去代替消极的形象;最后,还需要运动员调动发自内心的意志努力。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可以逐渐掌握这种手段。

(四)增强比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1)进行赛前动员。通过语言的分析,使运动员认识比赛的意义和有利的条件,从而确立胜利的信心。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体的或个别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