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精选(九篇)

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

第1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关键词:ICU;专科护士;临床实践

Abstract:Through the hospital ICU specialty nurses four roles in clinical practice experience, including direct caregivers and nursing instructors, researchers, educators, collaborators and clinical adviser, the specialist nurses discusses the confusion and the experi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junior nur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Key words:ICU; Specialist nurses; Clinical practice

随着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ICU专科护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我院综合ICU有省级危重症专科护士3名。通过实行专科护士与护理组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护理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医院及科室危重症护理水平、规范护理人员培训、带动护理科研和创新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实践

1.1直接护理者和护理指导者 专科护士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利用专科护士在某一领域的专长和技术为患者和社会人群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和护理教育。我院综合ICU实行专科护士与护理组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专科护士亲自参与病情复杂患者的临床监护工作,如严重多发伤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罕见病种、新开展的大手术等。对其他护士遇到的护理难题予以指导和解决,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专家的优势。护理组长的身份使得专科护士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护理管理、质量控制。

1.2教育者 专科护士的教育对象不仅仅限于本科室范围,还包括全院各科临床护士乃至市级或院级专科护士。有研究表明[1]:实施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专科护士有帮助,其急救和重症各项理论技能综合能力、临床应变能力大为提高。在护理部的组织下,2013年ICU作为医院急诊医学中心的一份子共同参与南通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临床教学;2014年完成第一批院级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科室内部实施分层培训,全科护士根据资历和学历层次、ICU工作能力分为N1-N4共5个阶段,其中N2又分为N2-1和N2-2。专科护士承担了主要的培训和考核任务。N1级护士是培训的重点,培训形式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通过培训前后的理论和操作考核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对比,年轻护士进入工作角色的时间、掌握专科护理的程度、应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等方面,专科护士均显著优于普通护士培训。

1.3协作者和临床顾问 护理会诊是发挥专科护士作用的重要途径[2]。全院各科凡遇到危重疑难病例、专科不能独立解决的健康问题和需求、高难度的专科护理技术以及新型仪器的使用等均列入会诊范围。对会诊结果均书面填写护理会诊单,一式二份,其中一份留在会诊科室,一份交给护理部。目前已成功指导CCU开展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参与妇产科进行羊水栓塞的救治、协助兄弟医院及其他病区对病情危重的肾衰患者进行床边肾脏替代治疗、帮助临床科室解决机械通气方面的困惑等。

1.4研究者 专科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接受过护理科研知识的培训。开展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本专业是专科护士必须完成也是有能力完成的一项任务。我院2010年开始实行护理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综合ICU 3名专科护士被列入首批培养对象,为专科护士进行护理科研、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分别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预防、腹泻患者造口袋的应用、PiCCO导管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护理临床研究,撰写论文6篇,参与科室的市级课题申报工作。打造学习型科室、科研型科室。培养科内成员科研意识及进行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带动护士姐妹根据个人的工作兴趣和潜能,选择某一专科作为学习和研究方向,并把学习体会和研究结果与全院护士共享。

1.5管理者 护理部成立危重症质控小组,危重症专科护士为核心成员,各临床科室选出1~2名护士为网络成员。质控小组核心成员定期对全院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资料汇总、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方案。护理质量管理不是指责错误,而是改进程序。针对全院护士在中心静脉导管和气管切开护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重新修订了护理质量标准、优化了工作流程,并组织网络成员学习和实施这些流程和标准,大大提高了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2体会

2.1专科护士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护理的发展和转变,护理角色和功能性日趋复杂。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培养专科护士不仅是医学发展和患者的需求,更是落实国家卫生部"十一五"护理发展规划的要求。实践证明,专科护士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遵从性、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2.2实践过程中的困惑

2.2.1医护人员对专科护士的认知 ICU作为一种专业在我国仅有20多年的历史,ICU专科护士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医护人员对专科护士的学历、计算机和英语水平、护理质量管理、研究课题、人员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3]。专科护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其专业地位的认可,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我相信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2.2.2专科护士的实践方向 我国专科护士的培训和使用尚未规范化,大部分医院存在重培养、轻使用的现象。专科护士和其他护士一样从事常规护理工作,很少专职从事专科工作,很大程度影响了专科护理的发展。危重症患者大多数局限在监护病房和病区抢救室内,也决定了危重症专科护士不能象糖尿病、造口专科护士那样开展护理门诊和社区咨询等工作。如何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找准专科护士的定位?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专业活动?就成了摆在危重症专科护士目前的难题,还需要大家的努力探索。

2.2.3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专科护士在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咨询能力3个方面达标率较高,科研能力水平相对较低[4-5]。导师制的实施有望弥补专科护士科研方面的薄弱点,使护理科研更具前瞻性、可行性。要转变落后观念、提高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使护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3总结

专科护士的发展在中国可谓欣欣向荣,全国各地不断组织专科护士培训班,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质量的提升输送了大量护理人才。但专科护士培训完成后回到各自医疗单位,如何开展专业护理活动、如何进行护理科研,还缺乏有力的后续跟踪和支持。这有赖于医疗行政部门、专业学术部门、医疗单位、专科护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玲.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70-71.

[2]刘云,田付丽,霍孝蓉,等.专科护士的使用与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9):15-18.

[3]夏华安,黄美凌,涂红梅,等.医护人员对专科护士的认知差异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8):93-94.

第2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关键词] 危重症护理学 学科发展 发展趋势

危重症医学已经成为日趋成熟的新兴独立学科,依傍这门新兴学科的危重症护理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是在长期的护理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的,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兴起和完善密切相关。由于各类危重症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各种危重病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熟悉各种危重症监护的技术操作,掌握多种现代化监测与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

1 学科发展历史

早期的监护理念源自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20-1910),她曾撰文提到应该为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建立单独的病区,并在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为严重负伤的士兵创建了护理病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地纷纷建立创伤治疗中心,救治许多战伤和失血性休克病人,并促进了创伤与休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ICU的原始模式。1952年北欧爆发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出现许多脊髓型麻痹导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当时组建了呼吸治疗单位,把抢救器械和危重病人集中在一处,通过气管切开,畅通气道和肺部人工通气进行救治,使病死率明显下降,从而促进了ICU在欧美地区的发展。1956年美国Baltimore city 医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综合性监护病房。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即把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出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EMSS的三个服务环节中,危重症护理学成为急诊医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1969年美国创立重症加强护理学会,1971年正式命名为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 ACCN),并出版美国危重症护理杂志。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危重症护理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大大促进了ICU护理在香港的发展,也加强了与内地ICU的联系。为适应危重症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专科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广大护理人员的要求,使更多合格的ICU护士充实临床一线,中华护理学会等学术团体多次举办重症监护治疗学习班,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许多大型医院相继设立ICU,以适应危重症医学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孤立地取得进展。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地带,思维和研究往往最为活跃。随着危重症医学和医学电子学的进步,对危重症的监护治疗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监护仪器设备和技术日新月异,监测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有创监测技术正在被无创监测技术所取代,监测指标愈来愈客观和精确,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监护治疗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更方便、快捷,ICU的功能不断扩大。护理专业理论与基础医学、危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有机结合,监护技术与护理技术紧密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重症护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为服务对象,对他们进行全人、全时段、全身的监护。

2 危重症护理学重点领域发展和研究回顾

2.1 以危重病人为中心

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其重点应放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上。在监护病房,尤其强调做到病人的身旁护理,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充足的注册护士,重视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协作,找出最好的沟通方式,发现病人所需,促进患者康复[1]。

基础护理研究方面,在机械通气患者身上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机械通气病人由于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症状、想法和要求,与医护人员和亲属在交流上的困难常导致病人焦虑、恐惧、情绪上的不安定和孤独感,不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护理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同机械通气患者交流方法的研究成果有两类,即无声的(非语言的)方法和有声的(语言的)方法。无声交流法包括手势、观唇辨音(lip reading)、纸和笔、选认图片等;有声交流目前较前沿的方法是使用发声治疗装置,针对已气管切开、并且有完整的发声器官的患者,其应用效果随病人的年龄、疾病诊断、损伤类型、呼吸辅助装置的类型和心理因素而异。与置有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正在机械通气病人交流的最好方法尚无定论[2]。

另外关于危重病人的选择权方面的探讨提出:不仅要尊重病人的“生的权利”,而且要尊重病人对危重病的救治的“自决权”。有些医院开展了病人清醒时的预嘱,将签名了的预嘱绑在腕上或做成胸卡,以便抢救时遵从病人的意愿,还进行了“尊重人的尊严”的哲学探讨[3],趋向将此作为护理的哲学主题。注意遮盖病人的身体,尊重病人的隐私,使病人选择舒适、无疼痛、无痛苦。倾听病人的心声,死亡时,不孤单,身体洁净,死得体面、有价值。不仅关怀临终的病人,还开展对家属的服务。

2.2 全面护理质量管理

健全的ICU制度与管理是发挥其功能和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重要保证,制度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ICU的护理质量,而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危紧密相关,关系着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和病残率。现有的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依据管理学和护理学的双重特点确定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首要、以预防为主、以数据为依据的特点,实行标准化的全面质量管理。

护士的工作充分量化,英国重症监护协会制定有明确的标准,每周工作的时数定量,每班的工作都有具体的指标,能较好的评估护士的工作负荷;ICU制定有明确的入院标准和住院时间,有完整的经济核算系统,尽可能的节约卫生资源;在临床、科研和护理的学术效果的评估中,经济核算、病人消费、卫生资源的消耗作为医疗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如在评估一项护理成果时,同样也要评估它的经济效益。因为在ICU住院费用高、卫生资源消耗大。还因为部分病人占有床位时间延长,影响需要紧急救治病人的治疗时机,影响医院的抢救效率。

2.3 护理技术发展以医学发展为导向

危重病护理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各医学专科的发展而进步的。特别是随着各种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急、危重病人的复苏、各脏器支持的新技术等,危重病的护理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结合历史上的经验,以及检索文献所获的资料,发展成为新的工作依据,制定出有依据的护理程序。将这种护理模式称之为“循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例如在心血管外科新开展高难手术,通过细致的护理,更好地控制生命,减少或平稳度过心衰,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人的花费;血管介入治疗中抗凝的护理,制定出较好的护理措施,减少血管的并发症;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探访,术后监护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严重颅脑损伤的病人过程中总结出全面快速生理复苏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加强基础护理,减少了死亡和致残,降低了经济消费等。护理人员还总结了呼吸机依赖的病人的脱机办法,持续肾替代(CRRT)技术的操作与护理等等。随着新、高、难医技的开展,高水平的护理专项技术应运而生,总结出“循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监护病人的服务质量。

此外,护理技术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在澳大利亚圣文森医院的监护病房内,护理人员自己动手取标本,在另室自己检验,约5分钟能获得结果[2],不仅有利于掌握及时的病情变化的信息,指导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ICU护士将逐渐进行目前属于医生的操作与处置,如Swan-Ganz导管插入、气管内插管、动脉穿刺以及一些药物的使用与管理。

2.4 信息技术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医学诊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telemedicine)已成为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代表。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等所有医学活动。

作为远程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重病的远程护理更是目前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的高新技术,为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并可大大节约并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使偏远地区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真正实现医学信息共享。另外,护理的文件处理逐步实现电子化,微机的使用日趋广泛。为了“循证护理实践”,快速的检索护理信息已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障碍,危重病人护理的社区服务也将以信息为中介,从ICU向外延伸。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安放在病人家中的一些医疗设备,如无线监护、心电遥测装置、心血管信息系统、24小时动态心电记录仪(Holter)等采集的病人数据,及时地分析诊断,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可以建立传呼系统,便于病人及时与医护人员建立联系[2]。

目前环球护理专业网站已开始运行,如美国危重症监护护士协会的网站等。通过全球的护理网站,护理技术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必将促进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

2.5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护士的心理调整

由于ICU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工作应注意对病人及亲属,以至护士本身的心理调整,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表明,在危重病人的护理中,人文和心理因素及病人的文化背景、种族类型、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影响对疾病的康复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危重病人的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的ICU开展了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服务和心理咨询,通过多种措施和方法,使得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得以调整。患者由于与亲人隔离而产生的分离性焦虑引起了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因此,弹性的ICU探视制度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2]; ICU护理人员要能运用创造性的策略来减少床旁技术对患者的躯体损伤,调整患者的病理心理,对于疾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4]。

由于ICU特殊的工作性质及环境,护士所承受的压力比普通病房的护士要大,尤其是新护士[5]。BROSCHE等[6]指出,较多的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帮助家属面对病人的死亡,但护理人员经常面对死亡的负面刺激,如何减少这种负性刺激对护理人员的危害却为人们所忽视。ICU的护士不仅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调整自身的心理,增强自制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紧张的工作,实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完美结合。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护理管理者对工作负荷的调配、护士情感的疏通、重视给予护士心理调整的时间,如可按个人意愿安排脱产学习等方面。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开展ICU心理咨询有助于缓解ICU护士的心理压力[7-8]。

2.6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

按专业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监护要求的ICU专业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关于ICU专科护士的培养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和研究。在欧美国家,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危急重症病人及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1975年,美国重症监护护士委员会成立了AACN资格认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急危重症监护护士资格(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 CCRN)的认证。截至2002年底,美国已有超过40000人持有CCRN资格证的护士在神经内科、儿童或成人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其ICU专科护士资格要求:①必须是学士学位的注册护士(RN);②在两年内直接护理重症病人(新生儿、儿童或成人)时间必须达1750小时;③具备该资格后,方可参加CCRN考试,才能获得证书,并且每三年更新1次 [9]。其主要职能是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心电监护资料分析处理;对心肺骤停进行救治;对机械通气系统进行维护,并能掌握拔管和停机指征及掌握允许使用的药物和药量,并能对用药反应做出解释等[10]。继美国之后,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欧洲,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需进行6-12个月的ICU专业训练;瑞典是1年,奥地利是9个月,丹麦是1年半。结业者授予ICU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房护士。1995年日本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制度委员会,并开始在ICU领域培养专科护士[11]。可以说,实行ICU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已成为全球护理界关注的发展趋势。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2005年至2010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2002年,北京护理学会受北京市卫生局委托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的“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为期3个月,目的在于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并颁发“危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率先在全国启动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工作。随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开展了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但是我国ICU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模式还没有建立,从事ICU专业的入门条件和资格认证工作尚在论证和起步阶段,ICU专科护士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加系统的专科培训、规范专科认证标准、明确专科护士的岗位职责、完善实践能力的评价手段。

科研和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护理科研开展方面,各个国家的护理组织及学会,积极提供资金,鼓励和支持护理研究。丹麦等北欧护士联盟,为了发展护理研究,从提高护理教育水平入手,重点培养护理研究生、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是澳大利亚“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研究中心和亚洲护理协作中心,共同推动中西方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12]。

2.7 ICU工作负荷及护理人力配备的评估方法

在ICU 成本消耗当中,护理人力资源的消耗占ICU总成本消耗的一半以上, 因此,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ICU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同样以护理工作量的评估为基础,其研究起因是由于ICU评价疾病严重度和成本效益的需要。评估护理工作量的工具主要是趋向于发展各种护理工作量的评分系统,评估主要是基于临床护理活动及治疗干预内容等[13]。所有这些评估工具主要归为两大类:一是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二是依据护理活动内容来测量护理工作量进而进行人力配置。

目前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的评估工具主要有:1974年由Cullen提出的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和NEMS量表(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TISS是一种衡量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及指导人力资源配备的评估方法,对我国ICU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但由于存在操作不方便等的局限性,TISS已不再占主导地位。NEMS量表内容包括专科系统支持、护理诊断、ICU或非ICU治疗干预项目, 共有9个条目,与TISS28计分有很高的相关性,目前有相应的软件对病人电子病历中与NEMS中相关的治疗干预进行筛选,评分省去了由医生或护士人工进行评分的过程,在欧洲各国广泛应用[14]。依据护理活动内容评估测量护理工作量的方法还有GRASP量表及OMEGA评分系统等。GRASP系统包括50项护理操作,将护理项目分为11类:饮食、排泄、生命体征、辅助呼吸、吸痰、清洁、翻身及协助病人活动、治疗、给药或输液、采集标本、转送病人及其他。其中每一类和每一类中的具体项目都是选取花费护士时间多或出现频率高的项目,根据测量每一项工作的平均时间给每一项操作固定的点数,护士根据每个病人所需护理项目的点数再加上一定百分率的延误或疲劳时间点数来决定护士工作。GRASP已被开发成为软件,成立了GRASP网络维护中心软件,可以不断地维护升级。目前此评估软件在英国被广泛应用。不同国家的不同医院以大量的临床研究为基础,通过评估工作量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要发展了适合自身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它们之间虽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其研究发展为ICU病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献资料中关于我国用量表或评分系统评估工作量以进行人力配置的研究较少。目前多采用床护比来配置护理人力。ICU是各类危重病人集中治疗监测的特殊病房,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卫生部2005年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评价指标中要求重症监护室床护比应达到1:2.5~3。而根据福建省卫生厅的《福建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资料显示,我省ICU的床护比平均仅达到1:1.75,达到1:2.5-3的要求的仅占11.76%。

3 福建省ICU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ICU建制的相关标准,福建省护理学会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对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二级乙等以上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以信函的方式就ICU管理模式、人员配备及仪器配备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我省实际自行设计,经专家咨询并予以修订后,形成正式的“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医院概况,第二部分为医院ICU设置及仪器配备情况等。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参加“福建省重症监护培训班”的77所二级乙等以上医院以信函的方式发放问卷。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使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91份,共回收问卷67份,回收率73.6%,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92.5%。

3.1 福建省ICU病房的专科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ICU大致可分为综合ICU、专科ICU和部分综合ICU[15]。本次调查的医院中多种类型ICU 并存,共有各类ICU 62个,其中综合性ICU 23个(占37.1%),专科ICU 30个(占48.4%)及部分综合ICU(包括外科ICU、急诊科ICU、内科系统ICU等)9个(占14.5%)。

目前对于何种ICU模式是最佳尚无定论。现阶段国外ICU逐渐向专科ICU发展,因其能显著降低院内死亡率、减少住院天数及削减医疗费用[16]。美国ICU发展轨迹是初始专科ICU―综合ICU―更高层次的专科ICU,美国目前的专科ICU的技术水平与装备数量均属于综合ICU层次,只不过其收治的病种限于某专科[17]。我省ICU以专科化ICU为主流,但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

3.2 福建省ICU的规模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调查的62个ICU总编制床位数为542张,实际开放床位数565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1%,床位使用率平均为95%,62.9%的ICU床位数在8张以下,仅有19.4%的ICU床位数在8-12张。62个ICU中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约13m2,其中32个ICU有设置单人间,平均占地面积约25m2,但仍有48.4%的ICU未配备单人间;在房间布局方面,大部分的ICU采用长方形的布局(64.5%),其次分别是扇形(19.4%)和环形(12.9%)。

《重症监护学科建设指南》中指出: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此外,一般来说,从人员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的角度,8-12张床位的数量作为一个ICU的管理单元最为合适。另有学者提出:一个ICU单元最多设置12-15张床位,因为超过12-15张床,对于一个护士站来说是难以应付的。如果床位需要超过12-15张,那就最好建2个或更多的ICU[1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床位使用率平均高达95%,另外,从ICU的占地面积来看,我省ICU开放式病床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13m2,而指南建议为15-18m2,实际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较标准小,拥挤的环境将会给护士的操作和患者的情绪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外,设置单独的隔离病房是用于收治器官移植等需保护性隔离的病人,或收治严重、特异性感染,需进行严密隔离的重症病人,有利于降低ICU院内感染率[15]。而本次调查中仍有42.8%的ICU未设立单间病床。福建省ICU的规模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3.3 ICU基础设施及装备与建议标准尚存在差距

每床用房面积平均13.0m2,单间病房配备率是51.6%。按实际床位数计算,所有ICU均配备监护仪和微量泵,平均每张床配备1台监护仪及1.5台微量泵;66.1%的ICU有配备输液泵,平均每张床0.6台输液泵;95.2%的ICU有配备呼吸机,平均每张床0.5台呼吸机,即每两床配备一台呼吸机; 24.2%的ICU配置纤维支气管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和床旁X线机的配置率分别为13.1%和26.2%;22.2%的ICU有配备血液净化机,均来自三级医院。在空气消毒设置方面,54.8%的ICU使用空气消毒净化器,其次是自然通风加紫外线消毒(30.6%),仅有19.4%的ICU采用中央层流净化装置,表明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大多数医院的床旁X光机和血液净化机都是共用的,基本能满足ICU病人的需要。《指南》中规定: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我省三级医院平均每两张床1台呼吸机,远不能达到规定要求。仍有部分其它项目与《指南》中的规定存在差距。

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场所,人员走动多、操作多、患者插管侵入性监护与插入导管多、输液输血或其制品多等,再加上如果ICU无空气净化设备或通气不足,易造成严重空气污染。本次调查得出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原因可能为通常使用的紫外线照射和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均有害,所以不宜用于人正常活动状态下的空气消毒;使用层流净化装置,杀菌效果虽然好,但价格昂贵[19]。空气消毒净化器与紫外线消毒相比, 具有动态、连续消毒的作用, 其广谱特性优于紫外线消毒,并能除去空气中的尘埃和异味;与建筑层流净化相比, 具有费用低、能耗小、结构简单等优点,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医院ICU房间的大小, 正确选用空气消毒洁净器、定期更换活性炭过滤器,这将是ICU空气净化消毒器达到净化和消毒作用的基本保证[20],以有效防止发生院内感染。调查中仍有43.5%的ICU采用自然通风及紫外线消毒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3.4 辅助用房和辅助人员的配备需进一步完善

62个ICU中,79%的ICU有设立医生办公室,37.1%设有工作人员休息室,82.3%和71.0%的ICU设立了专门的更衣室和值班室。另外有2个ICU(3.2%)设有实验室,18个ICU(29.0%)设有家属接待室,40个ICU(64.5%)设有配药室, 10个ICU(16.1%)设有配膳室,还有2个ICU分别设有图书室和示教室。

在辅助人员配备方面,62个ICU中,有6个ICU配备了呼吸治疗师,共8名;仅有1个ICU配备了1名物理治疗师、1个ICU配备了1名营养师、1个ICU配备了2名临床药剂师、1个ICU配备了1名康复治疗师。

虽然我国目前并未对辅助用房(如家属休息室、图书室等)和辅助人员(如呼吸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的配备做出硬性规定,但此方面的配备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开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和需求不断提高,除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外,患者家属的良好心理支持对患者身心康复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李玲[21]建议在ICU病室附近设立家属休息室,同时也应准备书、报、杂志等,定时播放音乐、小品、卫生常识及最新医疗成果,使家属放松,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和感染患者。另外,张振伟[22]提出为提高危重病人抢救快捷程度,如条件允许,ICU可设立(或与检验科共建)临床实验室,应有工作人员休息室、办公室、患者家属接待室、会议室等;朱晓玲[23]认为ICU内有多种高精尖监护医疗设备,应配有一定数量的专科治疗师,如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理疗师、专业维修人员等,定期调试维修设备,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调整治疗计划,以防止ICU护士承担非护理性工作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时间,确保在编在岗。可见设立辅助用房及辅助人员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人性化的层面,扩展到了在不断追求高质量的抢救水平的同时,重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医患关系建立的层面上。提示在今后的ICU建设中应更多地将医疗技术和人文有效结合,使人员和设备成为提高医疗技术、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3.5 ICU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ICU管理模式分为开放式(无专职ICU医生)、半开放式(ICU医生与原专科医生共管)和封闭式(ICU专职医生专管)等三种模式[2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的管理模式以半开放式为主(占43.5%),患者的医疗措施由ICU医师和原专科医师共同管理; 其次是开放式ICU(占35.5%),它只有一支护理队伍,患者由各专科医生管理;最后是封闭式ICU(占21.0%),患者的医疗活动完全由ICU医师负责,专科问题由ICU医师邀请专科医师查房或会诊,进行协调解决。等级不同的医院ICU管理模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6.270,P<0.05)。

何种管理模式较适合ICU的发展目前尚无统一结论。现阶段国内外倾向于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认为封闭式管理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医疗责任明确,ICU能够充分发挥其监测和治疗优势,而开放式管理存在医师顾此失彼,与专科病人相冲突的现象,半开放式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间协调不一致,出现学术上的矛盾等问题[25-26];另有国内学者提出选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条件具备的医院,应选封闭式管理模式,基于现有人力资源及国内医学整体水平,参考广东的实际经验,半封闭式管理不失为一种合宜的选择,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较紧缺的医院,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均为可选管理模式[17]。因此,ICU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形成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

3.6 ICU护士处于缺编状态,不利于ICU护理质量的提高

本次调查的ICU护士固定编制人数为862人,编制床位数542张,床护比为1:1.6;现有护士数1012人,ICU实际床位数565张,床护比为1:1.8。

人员编设是否正确、合理,会直接影响护理岗位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流动及流失率,继而影响到工作效率、护理质量[27]。根据《指南》的要求: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而通过本次调查得出:护士与床位数之比为1.6:1,可见现有的ICU护士人力配备严重不足,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法规、岗位设置、护理标准等。目前部分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先进的仪器是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临床上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精通业务、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来监视仪器并护理病人,所以对重症监护病房性质误解为仪器多了可以节省人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28]。如果ICU护士编制过紧,往往会出现以下弊端:①不得不空床,重点处理抢救病人;②不得不降低收治病人的危重程度,而收治一些不够住ICU标准的轻症病人;③降低治疗护理质量,甚至发生差错事故;④护士因工作量大,长期紧张,积劳成疾[15]。在调查中发现实际床护比高于编制床护比,原因可能与各医院往往会根据工作量的实际需要等另外聘请相应数量的编制外护士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关。

3.7 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可持续发展力量不足

ICU护士中男性32名(3.2%),女性980名(96.8%);年龄方面,45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84.0%,其中25-34岁年龄段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51.6%;其次为25岁以下年龄段,占32.4%,说明我省ICU护理人员整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方面,以大专学历的护士所占比例最大(46.2%),其次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9.4%),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所占比例最小(14.3%)。由表2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ICU护士的学历构成不同,三级医院以大专学历为主,而二级医院则以中专学历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 Whitney Test,z=16.870,P<0.05)

本次调查中以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大(占85.8%),其次为中级职称者119人,占11.8%;副高及以上职称24人,占2.4%。由表3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Test,z=2.220,P<0.05)

从表4中可见,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其次为工作59年者(19.6%)。

福建省ICU护士45岁以下的比例达84.0%,从经验、能力、体力等方面综合评定,中青年(即25~40岁)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段[ 29] ;学历方面,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大(46.2%),从年轻护士精力及体力充沛,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适应ICU病房工作量大、病情变化快的角度来看,总体而言此次调查中,年龄及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也表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我省大量本科、大专毕业护士开始不断进入临床工作,同时可见相当一部分临床护士在承受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同时,坚持自学,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但二级医院高学历人才缺乏的现象较突出,仍以中专学历为主。

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省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护理博士教育项目也已开展。但本次调查显示,ICU护士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缺乏,可能与我省培养的高层次护理人才目前数量较少, 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生较少等原因有关。

另一方面,技术职称普遍偏低,以初级职称为主(占85.8%),高级职称的护士仅占2.4%,中高级职称者偏少,表明我省ICU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护理人才结构;与此同时,护士临床经验缺乏的现象显著,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CU临床教学和护理学术水平的提高。可见我省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本学科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环节,而如何解决高学历护士年轻化导致的工龄短、技术职称低和临床经验缺乏的问题是今后护理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发展趋势与思路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在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护理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总的趋势是:以人为本、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以教育为阶梯、以医学发展为导向,以人文护理为着眼点,向逐步完善的护理专科发展。未来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开展危重症护理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二是要从国内外循证护理的角度来看,更加侧重于实用性研究,目的是切实高效地服务于患者。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进一步完善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

推动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二是需要一批先驱者的开拓以及后继人才的发展。然而,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学术素质是危重症护理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危重症专科继续教育体制,已呈现“高技术装备和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矛盾局面,而ICU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成立相应机制承担起省内ICU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结合当前急需和北京等城市的实践,总结国内的经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建立ICU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的准入标准,尽快将ICU高级护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列入我省护理人才资源研究范畴。可以分步走,首先在省内建立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实施ICU专科护士培训准入制度;再进一步论证在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建立CNS教育培训项目,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以培养高素质的ICU护理人才。

4.2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我省基层医院如何进行合理的ICU护理人力资源建设是今后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各级医院应该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根据本医院的级别、ICU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人员,重视ICU在医院危重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大力支持,建立规范的ICU病房,配备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形成合理的医疗护理人员梯队。核心能力是帮助护理专业发展的工具,可指导护士如何在临床持续有效地发挥专业功能,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30]。省级综合性医院可成立多个监护小组,如:心脏监护组、器官移植监护组、呼吸机管道管理小组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全省的监护水平和管理质量,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ICU发展道路。

4.3 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全国危重症学科建设指南,以循证护理为根本,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首先,结合各医院的实际,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危重症护理实践标准、各级人员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标准、重症专科护理管理制度等。其次,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护理流程,重视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满足病人重症期的基本生理需求。第三,专科护理和院内感染预防工作与护理科研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以数据为根本的质量管理。第四,加强多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医疗、护理、医技、后勤为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第五,以病人安全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完善各项紧急预案。

4.4 开展护理科研,加强危重症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

明确学科定位和归属,将理论体系系统化和条理化,改变目前学科研究“大而散”的现象,规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着眼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护理科研工作。重点领域有:重症护理评估、病人舒适、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同时,加强现有ICU护理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分析成果应用的可行性,为避免重复研究及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规范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校护理专业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参差不齐,因此从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教育入手,撰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危重症护理学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很有必要。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是我省一所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如何以此为依托建立我省CNS教育项目,也是今后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必将为促进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科与国内、国际的早日接轨、提高ICU护士的整体素质,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4.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护理学要从“描述性”到“解释性”,提高科技含量,与国际接轨,否则临床资料将失去可比性,不利于国际交流。因此,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并广为传授,实属重要之举。引进不是单纯模仿,而是一种革新,必须结合我省的实际,探索前进的道路,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可以使本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争取能够联合有关单位和个人,为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的交流等发挥枢纽作用。由此可见,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既要走中国的道路,又要与国际的进展相接轨。通过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缩短摸索周期,另一方面充实我国、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理论方法体系;在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危重症护理学。与此同时,还应致力于开辟国际间人才培训交流渠道,争取在未来的5~10年或是更长一段时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造就出一批在危重症护理学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骨干人才。

参考文献:

[1] Kathleen McCauley,Richard S. Irwin. Chang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ICUs to Achieve Patient-Focused Care: The Time Has Come. Chest, Nov 2006; 130: 1571 - 1578.

[2] . 危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测与护理实用全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60-265.

[3] Mary Thiers.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in ICU[J]. Crit Care Nurse 2006 Apr; 26(2): 16-17

[4] 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 57-58.

[5] 郭欣颖,郭爱敏,李艳梅.ICU新护士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 371-372.

[6] BROSCHE T .Death, dying, and the ICU nurse [J].Dimens Crit Care Nurs,2003,22(4):173.

[7] 林筱莹,许晓洁.规范工作流程有效缓解ICU护士心理压力[J].现代医院,2008,8(1): 126-127.

[8] 袁卫红,张莉,李满华,等.ICU护士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6):636-637.

[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and 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 Safe guarding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 The value of critical care nurse certification[EB/OL].省略.com.

[10] 周枫.过渡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2):78-80.

[11] 郭燕红.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水平[J].现代护理,2004,10(9): 785-786.

[12] 马继红.香港医院ICU的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2,2(3): 35-36.

[13] Guccione A, Morena A, 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 Anestesiologica,2004,70(5):411-416.

[14] Anel J,Florian B,Bernd H,et al. Automatic calculation of the 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NEMS),using a patient data man agement system. Intensive Care Med,2004(30):1487-1490.

[15] 蒋冬梅,唐春炫. ICU护士必读[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6] SUAREZ J I, ZA IDAT O O, SUR IM F, et al. Length of stay and mortality in neuro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act of a specialized neurocritical care team . Crit Care Med, 2004, 32: 2311 - 2317.

[17] 肖正伦. 广东综合ICU现状与未来及危重病救治网建设[J]. 现代医院,2007, 7(10): 5-6.

[18] 周恒瑾. ICU建设的创新设想[J]. 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 62-63.

[19] 孙晓春, 周连高.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4):288-289.

[20] 陈渝, 任波. ICU 空气消毒洁净器原理及应用问题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7, 14(2): 7-8.

[21] 李玲. ICU家属探视制度对病人及家属的影响[J]. 现代护理, 2008, 14(1): 44-47.

[22] 张振伟. 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相关内容解读[J]. 中国医院, 2006, 10(7): 6-10.

[23] 朱晓玲.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2):99-100.

[24] 邱海波, 陈德昌, 陈俊豪. 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1, 17(2): 83.

[25] TOPEL I A, LAGH I F, TOB IN M J. Effect of closed, unit policy and appointing an intensivis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rit Care Med, 2005, 32: 299 - 306.

[26] 孟祥忠. ICU病房建制现状与发展新模式的调查分析[J]. 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3): 260-261.

[27] 关永杰, 宫玉花. 护理管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101-118.

[28] 王一山. 实用重症监护治疗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8.

[29] 杨翔宇, 成翼娟.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0) : 16~18.

[30] 陈永强. ICU护士的核心才能[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12): 955.

课题组成员:

1.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李 红,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3.许 乐,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4.方东萍,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第3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用药安全;用药管理;对策

1重症医学科用药安全管理的现状

1.1医护人员

(1)药品存放不规范。重症医学科涉及的药物种类众多、药物数量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药品摆放时,常因空间有限而擅自拆除药物外部包装,导致在以往的拿取及存放工作中因不易辨别,与其他药物混淆、拿错,加剧了用药安全问题。部分护理人员因自己的粗心大意,容易将药物放错药盒,长期将不同的药物混放。另外,冷藏的药物未能及时存放进冰箱冷冻保存,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2]。(2)药理知识欠缺。重症医学科的工作任务量繁多,招收进入的新护士常不能适应该科室的紧张环境,导致心理紧张。在入院考核时,考核制度不够严谨、门槛较低等因素,也导致护理人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药理知识有所欠缺。部分护士对药物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因此在与患者及医生的沟通中也存在着问题。未在配药时使用专用的溶媒、未按照药物说明书严格用药、不能有效遵从医嘱等因素也加剧了用药安全问题的产生,从而引发医患纠纷。(3)核查制度不严谨。是否具有严格的核查制度、严格落实核查制度,是保障安全用药的前提条件。但在临床工作中,真正能做到按时、按次,严格落实核查制度的护理人员较少,常因各种因素未能严格执行,导致少用、多用、错用药物的问题。然而,研究证明,通过严格执行核查制度能够大大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3]。(4)缺乏严谨的护理意识。医嘱核对不仔细导致医嘱实行出现问题,导致患者延时用药、用错药的现象也有发生,这都与护理人员缺乏严谨的护理意识所造成的。护理工作待遇较低,部分护士受到资金、待遇的影响而敷衍工作,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原有的奖惩制度强调在护理工作出现差错时给予护理人员惩罚,造成护士因逃避惩罚而隐瞒不报,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另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口头医嘱、单人取药等行为都可能带来法律隐患。

1.2仪器因素

重症监护室的治疗过程中,离不开各种精密仪器的运转,而仪器一旦发生故障也会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不能过度依赖于仪器的指示,一旦仪器的指示灯出现故障,极易延误患者的治疗。重症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护理人员与精密仪器的高度配合,两者中一旦有一方出现问题,很可能会耽误患者治疗,导致医疗事件的发生。

1.3管理制度

(1)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护理人员大多为女性,产假、病假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按时全部到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免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另外,危重症患者病情较急、病情变化快,日夜颠倒的工作情况经常发生,也导致了护理人员休息不足,在工作时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2)组织管理不严格。对药物管理不够重视,组织管理不严格也是引发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的因素之一。虽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没有严格的排班制度,在交接班时并不严谨,容易出现意外情况。科室没有专门的药物管理小组,未按时对药物进行检查,也没有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药物使用知识[4]。(3)特殊药物管理不规范毒麻类、精神类药物由于其特殊性,在交接时出现纰漏很可能会诱发重大问题。如在紧急气管插管需用吗啡时,未按照要求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制度、处方药存在漏开等现象。(4)备用药物管理不严谨。由于危重症患者在治疗时较为特殊、治疗时间紧迫,在进行救治时常是先使用再记录,护理人员手忙脚乱之下,记录数据也不准确,领药、用药时会可能会出现数量不准确的情况。最终在患者死亡或出院时,电脑记录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患者无法正常领药,降低工作效率,也容易引起患者不满。

2干预措施

2.1加强人员培训

(1)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加强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让护理人员从心理上认可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严重性。让护理人员学会用法律意识捍卫自身正当利益,提高自我风险的防范意识,严格遵守各个操作流程,降低可能意外事故的发生率[5]。(2)加强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基础。足够扎实的药物知识理论,是保证护理人员在进行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也是提高用药安全性的前提条件。科室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安排讲课,讲授相关药物知识,学习药物的使用及管理知识。由护士长带头总结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管理措施。科室建立“常用药物使用说明书及配伍禁忌”档案,将科室常用药物的使用办法、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情况记录在册,要求护理人员按时学习,并加强认知。将药物知识理论列入季度考核中,考察护理人员对药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奖惩,调动工作积极性。

2.2完善管理制度

(1)设立专门管理小组。成立重症医学科的高风险药物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担任正副组长,以高年资护士帮助低年资护士的方式,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能力。根据医院具体的规章制度,制定出适合本科室的、切实可行的药物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有小组负责检查药物的存放及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组内成员应互帮互助,由于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不足、应急能力较差,在应对意外情况和保管高风险药物方面尚有缺陷,高年资护士应主动负担起教导责任,帮助低年资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提高业务能力。(2)加强药物管理。各类备用药物按照每季度检查一次的频率进行登记,过期或临近过期的药物应用醒目颜色的笔标注。抢救类药物应根据各科室需求不同,进行合理的数量调整,并建本登记。交接班时实行双人双锁管理,不能仅仅是口头医嘱,还应将盘点和检查情况记录在册,以方便查备。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在使用毒麻类、精神类等高风险药物时应及时开处方并放入特定区域保存。各类药物根据科室使用数量不同,调整发放数量,做到资源的合理配备,减少浪费。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服药时应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和药物信息,以确保正确用药,保证患者的健康。

2.3检测设备仪器

定期检查和维修各类仪器,确保仪器的正常运作。护理人员不应完全依赖于仪器,还要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通过添加药物标识、及时补充药物、按时清理维修等措施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4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68

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心身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可能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

为探讨护士心理健康问题,本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90项症状清单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郑州市中心医院786名护士进行调查,对护士的心理压力进行评估。结果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欠佳,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因子得分较高。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6~9月45个科室的786名护士,年龄20~52岁,平均26.3岁。其中重症医学科36名,病房护士689名,门诊护士31名,导诊护士22名,其他科室护士8名;主管护师32名,护师378名,护士376名;本科学历125名,大专学历326名,中专学历335名;均为女性。

方法: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项有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共归纳为10个基本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每项症状按1~5级评分(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轻”、“中”、“重”的具体定义,应由自评者自己去体会,不必做硬性规定。90个项单项分相加之和即为总分,单项分>2的项目数即阳性项目数,90项目分为10大类为因子分。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好。②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测量抑郁状态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心理量表,经过几十年来的反复使用和验证,该量表已成为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大夫最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所测量的症状时间跨度为1周,用于评定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包括20条项目,正向回答题目15条,反向回答题目5条。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③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测量焦虑状态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心理量表,该量表也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大夫最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所测量的症状时间跨度为1周,用于评定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包括20条项目,正向和反向回答题目均10条。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④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包括10个条目、3个维度,分别是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分别对3个维度进行评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记1~4分,10个条目之和即为社会支持总分,得分高者为社会支持较好。该表条目较少,便于受试者回答,而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⑤研究方式:征得护理部的同意,向受试者讲明研究目的、意义、注意事项后发放SCL-90、SDS、SAS、SSRS调查问卷,不记名独立填写,并要求按问卷指导语填写,1周后收回,发放786份,收回747份,有效回收率95.1%。

统计学处理:收集到的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均用SPSS10.0软件进行。

结 果

SCL-90结果显示,总分平均172±12分,各症状因子均分比较,护士在躯体化、焦虑、抑郁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分别为平均躯体化2.3±1.3分、焦虑2.8±1.1分、抑郁2.2±0.7分。统计总平均分以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护士SCL-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个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SDS结果显示,SDS均分53±10分,得分显著高于正常。显示得分有轻度抑郁。从高到低排列的科室护士为重症医学科护士、病房护士、导诊护士、门诊护士、其他科室护士。

SAS结果显示,SAS均分为56±12分,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得分从高到低排列的科室护士为重症医学科护士、病房护士、门诊护士、导诊护士、其他科室护士。

SSRS结果显示,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除偏执、精神病性外,均与SSRS的4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支持、婚姻关系稳定、社会支持度高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

总的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压力和工作环境、社会支持显著相关,按序排位,重症医学科的护士>病房护士>门诊护士>其它非临床护士;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即年龄大的>年龄小的。

讨 论

护士心理压力原因:①护士工作繁重及价值不能体现:护理工作任务繁重,目前普遍存在护士编制不足的问题[1],轮班作业,相应的劳动报酬不足,传统的权利机构将护士置于组织的低层,护士被认为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②护理的职业特点及心理因素:吴晓红等对护理人职业特点及心理因素分析讨论[2],认为护理职业病接触,经常要面对危重患者,面对死亡。一个患者的死亡对护士的心理影响比处理危重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大得多。③护患关系紧张: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及家属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最急、最重、最需要得到护士的关心和照顾,而护士由于工作繁忙未做出及时反应,因而导致护患冲突。④其他因素:新医疗形势下,医院竞争激烈,各医院都有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制度,对护士的职业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性应激可导致部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失衡。针对以上原因,应加强护理人员健康素质教育,同时,也需要医院和社会尊重护士、理解护士、爱护护士,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从而使护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第5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关键词: 本科护理学专业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三级、大部分二级医院都开设了ICU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病房)和急救室,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有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士无论在数量还是素质上都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急危重症护理人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通过开展本科护理学专业后期急危重症分流的方式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医疗快速发展,急需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2011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纲要明确了近年护理事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队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学科的细化,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日益重要,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满足患者的需求。赵娟娟等对广东省166家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发现95.18%的医院表示今后在较长时间内需补充不同领域的专科护士,特别是ICU和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其中三级医院分列在第一和第三位、二级医院分列在第四和第一位,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有较大需求[1]。

2.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途径有待提升

ICU护士的培养主要是在职护理培训模式,即从现有的各科室中选拔一些优秀的具有从事本工作意向的护士,经过适当培训后承担ICU护理工作,由于培训时间短、形式较单一,师资力量较薄弱等导致护士得不到系统的急危重症护理教育,另外目前的急危重症护士还存在资历较浅,年纪较轻等问题[2]。张建伟、史维君等对上海地区四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是护士进入ICU前缺乏系统培训,进入ICU后培训也未常规化、系统化,培训的内容与临床需求及重症护理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3]。因此,必须创新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后期急危重症护理知识和技能教育,以求培养全面的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3.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3.1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急危重症护理人员除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强烈责任心及高深的职业情操外,还必须具有临危应急处理和临床医生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在急危重症护理处理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能力,以便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更好地为护理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对本科护理学专业后期急危重症方向采取“1.5+‘1+1’+1.5”的培养模式。第1个1.5即1.5年护理学培养前期,主要是学习人文素养、思想品德及医学基础相关知识,使学生具有从事护理工作的素质、品德及临床医学相关知识,能够解答患者一般的医学疑问;“1+1”即1年的专业知识培养,包括通常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急危重症的系统知识,确保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向;第2个1.5即1.5年的护理实践,包括1年的正常护理技能训练与实习和0.5年的急危重症护理强化训练和实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2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和实践培养体系。

3.2.1理论教学培养体系。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由五大块组成。(1)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阅读护理专业外文资料和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护理学科信息。(2)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护理伦理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的职业态度和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素质,使护生具有较强沟通技巧,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3)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充分理解和有效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4)护理学专业课程:学习护理基础、专科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急危重症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服务对象健康问题的能力。(5)选修类课程:目的是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及交叉学科知识培养。

3.2.2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过程是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过程,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适应工作的能力,主要由实验教学、临床见习、护理技能强化训练、预防医学和社区护理实践、毕业实习、课外科研能力训练等组成。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思维,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见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获得临床案例和护理操作的实际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见习巩固所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早期进入社会、进入临床;通过见习和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熟悉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护士基本素质要求和医院规章制度,进一步巩固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毕业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稳定的专业思想,使其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等实习基地进行实践,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熟悉慢性病、传染病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知识,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积极促进人类健康;通过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为将来更好地从事护理工作和开创护理事业新局面。

3.3加强管理,提高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本科护理学专业后期分流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但满足了医院对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需求,得到广大医院认可,同时为护理学生就业开拓了新的渠道。为培养更多更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必须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3.3.1优化课程结构和设置,精选课程。

由于急危重症护理方向是属于护理学专业后期分流,设置的课程较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为此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和设置,适当精简或合并课程,避免重复授课。如将传染病护理课程合并到内科护理中,一方面是有些医院未开设传染科,另一方面是传染病在大的范围归属于内科,可以融合到内科护理中进行讲解;可以将一些专科护理合并,如口腔护理与五官科护,老年护理和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合并等。在教学过程中优选教学内容,通过跨课程、跨学科备课,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简洁明了,强化学习效果。

3.3.2更新教育方法和模式。

根据护理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有选择地应用PBL、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4]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3建立重症监护模拟病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生实习期间难以有效地学习和使用重症监护相关设备,得到操作的机会就更少。为解决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学校应建立重症监护模拟病房,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师资,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重症监护训练。毕业实习是确保学生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选择具有ICU、急诊科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础,学校与教学基地建立互利合作稳定的关系,加大对教学基地的投入,激发教学基的教学热情,可以在各实践教学点建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选择人才库中的护士进行带教工作。

3.3.4加强急危重症护理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是目前制约护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普遍只有中专学历,且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也普遍存在学历较低等问题,制约护理学教育的发展。首先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培养,增加护士进修学习机会;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学习;再次教师应当确立为学生服务的目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越强大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娟娟,尤黎明等.广东省医院护理人力及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39-42.

[2]张建伟,史维君等.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培训状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65-368.

第6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神经外科;专科护士;素质

神经外科是危急重症科室,病人病情变化快、常合并有多脏器功能失调,病情复杂。神经外科护士承担着神经外科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大量的基础护理工作,这对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急救技能等基本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评判性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是一个有目的的内心活动,人们在进行这一内心活动时,将会产生想法并对产生的想法加以判断和评价。其特点是主动性、独立性、反思、全面审查和有说服力的评判 [1] 。目前,护士普遍对现代护理观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护理从属于医疗,而非独立学科。观念上的滞后表现为护士的从属性、依赖性的存在,正是这种从属性和依赖性导致护士缺乏评判性思维的主动性。在临床护理中有护士存在机械执行医嘱的现象,对于错误而不切实际的理论观点缺乏鉴别能力、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护士的专科和专业技能,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1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1.1明确评判性思维的概念,认清其与开展护理工作的相关性

组织全病区护士学习评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组成、应用意义及与护理程序的关系,让护士认识并达成共识。评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在质疑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深化的认识过程,护士执行医嘱、观察病情、科学研究中均需应用评判性思维方式来进行护理工作,才能提高护理质量。目前,在美国等护理教育和实践较先进的国家,评判性思维不仅已纳入护理教育中,而且在护理实践的应用中也展现它的应用价值[2]。因此,将评判性思维的理念和技能培养应用于神经外科专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无疑是对神经外科专科护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护理思维方式的拓展起到推动作用。

1.2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实施评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针对神经外科特点,每周组织一次,由护士长主持的护理案例分析和讨论,运用评判性思维的方式,从质疑的角度对案例中护士是否掌握病情观察的要点、护理措施是否得当、记录是否全面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实例验证与实施评判性思维过程,从中学习、获益、加深印象。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有效的预防各种差错和纠纷。

1.2.1 病情观察的评判性思维危急重症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后,要进入病情相对平稳的观察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在延续抢救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相继出现的并发症和病情变化。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多收集资料,善于发现问题,运用评判性思维技巧,判断资料的可信性,并进行归纳作出推论,根据观察,区分病人的资料是否与病情加重问题有关。例1:患者脑垂体瘤术后恢复期,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但病人自觉乏力,食欲下降,护士在了解病情后及时汇报了医生,医生认为病人体质虚弱并无异常,但护士坚持病人全身状况不如昨天,后查电解质提示病人低血钠120mmol/L,予及时静脉补充氯化钠溶液并增加食盐的摄入等处理。在日常护理中护士应用评判性思维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及时的汇报病情给医生提供依据,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病情观察的要求反而更高,评判性思维要求护士要对病人的病情观察要有预见性的思考,当然这也要求护士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1.2.2 药物应用的评判性思维护士在执行用药医嘱时病人对药物的作用、副作用首先被护士察觉,护士及时报告医生病情的变化,为医生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3]。例2:患者脑出血、昏迷,交替应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三种脱水药物,治疗期间护士在应用某一脱水药物时发现病人血压偏低,皮肤粘膜明显干燥、弹性差,此时护士对应用脱水药物的治疗进行评判性思维,收集过度脱水的资料,并将病情汇报医生,停止脱水剂的使用。药物应用的评判性思维是对药物治疗的作用与副作用的临床判断,体现护士对专科知识和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执行医嘱的同时要依据病情的变化确定护理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时调整治疗药物,取得更好的疗效。

1.2.3 应用仪器设备的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过程要求人们关注问题、盯住问题、分析和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推进问题的更替和转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4]。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在临床应用时不仅要求护士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更要求护士在应用仪器前全面评估仪器的性能和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判性思考,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仪器设备,取得最佳的效果。例3:护士遵医嘱用药,尼莫同50ml维持12小时静脉滴注,护士选择输液泵设置4ml/h控制输液,预算控制在12小时输完,结果50ml药液在7小时内就全部输完了,不符合医嘱的用药要求。输液泵和微量推注泵,这两种仪器都是用于控制液体输入速度和量的,但其精确度却不同,一般来说输液泵在控制输液的精确性上不如微量推注泵,在使用过程中护士没用应用评判性思维,根据输液的量和所需控制的输液速度来选择仪器,如药物总量大于60ml,一般宜选用输液泵,如药物总量小于60ml,且速度要求慢、精确,则应选用微量推注泵。应用各种仪器设备的评判性思维,是护士利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病人、病情和仪器设备进行全面评估的体现,运用评判性思维能使危重病人的护理更加具有个体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1.2.4 护理记录中的评判性思维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恰当有效的护理措施,正确客观地护理记录是高质量护理工作的体现。例4:老年患者,男性,脑出血经保守治疗恢复期,意识朦胧,语言含糊、生活不能自理,由两个女儿照顾其生活,但两个女儿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一向不统一,患者的大女儿不听医护人员劝阻执意为其父亲实施电磁针灸疗法,并亲自在其父亲虎口、内关、足底、后背等多处穴位使用自带治疗仪20分钟并涂抹不明药液,过后护士在为病人翻身拍背时查看了病人的皮肤并无异常,但当班护士认为病人大女儿的行为可能会对病人产生影响,于是将所有情况客观的记录在护理记录上,十小时后病人的虎口、内关、足底、后背果然出现红斑和水泡,对病人的皮肤造成了极大的损伤,此时病人小女儿对护理工作产生质疑,认为是护理不当造成的,然而客观的记录真实的反映了问题,避免了一场护理纠纷。虽然案例中的情况是少数的,但从评判性思维的角度,护士在护理记录的问题上进行分析思考,虽然当时没有发现病人皮肤异常,但护士有预见的记录为后面发生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1.3运用评判性思维成果,不断改进专科护理工作流程

在每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每月进行护理质控分析,分析和总结每月的护理质量情况,并应用PTCA循环不断改进科内的工作流程,修改护理常规和一些规范。例5:垂体瘤的患者术后观察尿量,在多次的案例讨论后总结护理流程为,垂体瘤术后病人在尿管留置期间每小时记录一次尿量,尿管拔除后记录每次尿量,每6小时结算一次,并记录24小时的尿总量。同时尿量的观察还应排除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药物的干扰。这样及时准确的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能及早的发现尿崩等并发症,而且还排除了脱水药物对病情观察的影响。例6:呼吸机的备用状态,在神经外科的急救护理工作中,呼吸机的使用是抢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在案例分析中发现,临床建立人工气道后到连接呼吸机还有一段的时间,主要是在呼吸机管道的连接和参数的调节等环节上,如果呼吸机预先连接好管道备用,则存在管道的消毒和费用问题,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在呼吸机备用时连接好非一次性使用的原装硅胶呼吸机管道,并完成好呼吸机的测试,使呼吸机真正处于备用状态,备用期间管道每周采用环氧乙烷消毒并标注消毒日期,这样既保证了呼吸机的备用,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效果评价

2.1护士通过对评判性思维的理论学习,明确了评判性思维的概念,确定了评判性思维在神经外科专科护理中应用的重要作用,评判性思维不只是一种理论,重要的是实践者自身改变其思维方式,认同并接受这种思维方式,通过教育和实施训练,使护士明确评判性思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现代护理工作对评判性思维的迫切需要。正确树立医生与护士是合作关系,而不时依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日益发展的护理学与护士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具体在工作中则体现在专科护理能力的日益完善及对医生工作的配合和监督补充等。

2.2通过对专科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全面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护士拥有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对患者关爱负责的态度。通过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无形中促进了护士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护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家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性的工作及不断总结、积累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3评判性思维运用于改进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护士在日常护理中运用评判性思维的成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流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论证新流程是否合理、新规定是否正确,从而促进专科护理的不断发展。

3结果

从2007年开始,通过一年多的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实施,神经外科专科护士的学习热情和专科护理的能力得到提高,专科护士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向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80%的护士开始撰写专科护理论文,90%的护士掌握呼吸机、冰毯和重症监护技能。专科护理开展有序,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2007年护理不良事件共6起,2008年1~10月共2起。

4体会

护士是医疗过程中最直接与患者打交道的群体,担任着病情观察、执行医嘱、治疗护理等重任。护士是否具备评判性思维素质,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评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思维技巧,学习时不能按照常规的课堂授课方法进行,而是要让护士亲自参与实践,在日常工作中反复训练和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个人临床经验、专科和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在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同时应注重护士专业理论的培养。评判性思维是护士在护理程序中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护理管理者要重视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小平.综合性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护理心理学与临床应用学习讲义.2002,8:38-45.

[2]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7.

第7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关键词】产科危急重症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护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2

产科危急重症是指产科范围内突然发生的疾病造成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婴儿生命安全的急性病症,其发生率高,病情急、重而又复杂多变,如果护理观察不及时,治疗不当,容易使病情加重,危及母婴生命。护理安全一般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近3年来,我院妇产科重新识别和确定护理风险,科学地分析现存和潜在急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将防范措施应用于提高产科急重症护理质量中,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产科急重症现存和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产科危急重症包括孕产妇出血、休克、妊娠合并症、孕产期感染性疾病、特殊胎先露异常、胎儿畸形、产科手术意外、软产道损伤、外伤及胎儿急症等范畴。随着医院管理者对病人安全的重视,特别是多种措施和手段的应用,使得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有关数据表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仍有增高趋势[2]。产科是一个高风险、高责任的行业,随着近年来职业医闹的不断增多,医疗护理对象特殊,突况多,且危急重症严重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生命,工作中存在高危孕产妇管理不力;晚夜班产妇生产率高而医护人员少;产科危急重症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中均可发生,并且妊娠可以诱发或加重其它脏器疾病;胎婴儿观察不及时或护理不当时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导致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危急重症抢救技术、专业护理技术、法律意识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应对异常事件的能力差、工作中带有不良情绪;专业助产人员的相对缺乏;护理队伍年轻化、资质浅;护理工作中的主动服务意识欠缺;产科护理操作规程执行不力;产科护理记录不全等,都是产科护理的潜在安全隐患。

2 产科急重症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1)建立高危管理制度

从妊娠早期作出高危筛选,对筛选出的高危孕妇加强孕检及特殊监护,对正常孕产妇作好定期规范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及时诊断。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力度和保健措施,从而有效地减少围产期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率。

(2)指定抢救负责人,组成抢救小组

当产科患者突发危急重症需抢救时,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护士可在医生未到之前,根据病情需要,予以适当、及时的紧急处理,如止血、吸氧、吸痰、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等。护士应参与抢救方案的制定,使危重病人能及时、迅速得到抢救。做好查对工作和抢救记录。参加医生组织的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对危重病人做到心中有数,配合恰当。抢救物品及药品严格执行“五定”制度,即定数量、定点安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保证抢救时使用;所有护士应熟悉抢救器械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能排除一般故障,使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抢救用物使用后,要及时清理,归还原处和补充,并保持整齐清洁。如系传染病人,应按传染病要求进行消毒、处理,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做好交接班工作抢救病人必须床头交班,相互监督,保证抢救和护理措施的落实。

(3)开设产科重症监护病房

病房购进抢救设备,如新生儿复苏设备、胎心监护仪、正压给氧设备、气管插管包、心肺复苏器、静脉切开包、吸痰器等。抢救药品齐全、血源充足,如及时提供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冻干血浆等凝血因子。抢救小组人员经过严格培训,精通业务,24小时守护病人,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救治措施得当。如果在抢救过程中出现危重情况,我院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做到抢救及时、有条不紊并记录详细。相关科室也密切配合,为抢救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得到病人及家属的充分信任。我院还展开了新技术、新疗法,如介入法治疗产后大出血(通过明胶海棉栓塞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从而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并发症及死亡率,又可避免切除子宫,从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

(4)根据产科特点,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及危重症患者护理计划

针对不同个体需求,找出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从入院待产、分娩、产后、出院指导等住院分娩全过程的临床护理路径,使产妇全面掌握出现异常情况时的症状及处理,以达到预防并发症的目的。健康教育路径作为一套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有利于弥补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异,使助产士更好地配合医生工作,提高计划工作的能力,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使病人很快能够恢复[3]。制定产科危重症患者护理计划,按计划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尿量、出血等情况。在紧急情况下,助产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丰富的临床护理抢救工作经验、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以挽救母婴生命。

(5)提高认识,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首先要对科室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尤其对产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内的要求更要人人皆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提高管理意识;完善监控措施,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坚持配合医院感染科每月1次室内空气、物表、消毒液及工作人员手的监测,对监测不达标的项目要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达到规定的指标;做到监测工作规范、定期、定点、定项目进行。

(6)培训提高助产士安全隐患防范意识和能力

通过组织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规章制度;汲取其他医院有关安全问题的经验及教训;组织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护理质量分析讲评会等,按计划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注重培养“慎独”精神,要充分认识孕产妇这个特殊群体的敏感性,必须强化助产士面对的是母婴两条生命,而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母婴的安危,作为助产士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依法行医,依法服务,依法维权,在发生医患纠纷时,不惊惶失措,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做到自我保护。

(7)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要求各个环节和全体人员都要严格执行制度。制度的意义是要适应工作、适应环境、适应人、达到规范工作、规范环境、规范人的目的。我们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产科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并且要细致、具体。要经常督促检查,严格管理对违反制度、出现工作缺陷和发生差错的人和事,不仅严格批评教育,按奖惩条例处罚,并且与年终评优、晋升和聘用挂钩。通过对制度、对人的严格管理,产科急危重症护理有序地运转,差错、纠纷明显减少。

(8)医疗护理文书的书写与管理

加强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管理也是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环节,突出表现在护理危急重症患者时如医疗护理文件书写不及时、不全面、描述不准确甚至混乱,从而造成发生纠纷后自己辨护过程中的被动。在护理文件书写过程中,具体表现在执行完毕的医嘱漏签或签名不及时,执行时间随意填写,治疗护理观察巡视过程及有关疾病和药物反应记录不全面、不及时,护理记录随意涂改、重抄,不同班次、不同人员的执行由相同笔迹填写。这些不仅仅是一个责任心和业务素质的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4]。

3 小结

“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已成为全球性妇幼卫生工作的战略目标,围产保健是实施这个目标的重要策略。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是目前用来检测围产保健成效的敏感指标。随着我院高危妊娠人次增加,急危重症人次增加,高龄经产妇比例增加的趋势,要防范护理差错事故,首先应抓住护理重点,清楚哪些是易发生缺陷的环节,从这些环节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增强防范意识,预防为主,回避风险事件。其次要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管理,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吴欣娟,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护理管理杂志,2005,5(7):56-58.

[3]李静,刘敏,临床路径在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西南军医,2008,10(1):155.

第8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1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患肝胆胰疾病,有手术指征,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并且同意手术,意识清楚的患者。收集我院肝胆外科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符合标准的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53.10±11.20)岁,男112例,女88例;肝胆管结石病55例,原发性肝癌48例,胰腺肿瘤10例,门静脉高压症12例,肝门部胆管癌30例,胆囊癌45例。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接受个体化3D诊疗模型指导术前讨论的手术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54.4±12.7)岁,男118例,女82例;肝胆管结石病57例,原发性肝癌53例,胰腺肿瘤12例,门静脉高压症8例,肝门部胆管癌40例,胆囊癌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诊断的构成比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术前讨论模式。术前讨论开始前,主管医生准备患者资料、各项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资料。讨论时只由医疗团队组成,各级医生按病历记录进行讨论。护士遵医嘱执行各项操作。患者及家属被告知讨论结果。

    2.2观察组

    实施以数字医学技术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依托、医护患三方参与的术前讨论模式。(1)重建出患者病灶的数字医学技术三维重建图像,具体步骤: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增强CT薄层扫描;将CTDICOM图像数据上传HP服务器,将服务器的DICOM导入到Mxview工作站;在Mxview工作站中,进行数据的刻盘存贮;将数据导入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得到患者病灶的数字医学技术三维重建图像。(2)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及护士长在术前讨论之前,掌握患者护理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3)全科医生、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手术配合护士、患者及家属围座一起,共同参与术前讨论。(4)主管医生汇报患者病情及相关资料,使用旭东公司三维阅读软件(viewer)播放患者病灶的数字医学技术三维重建图像。(5)责任护士汇报患者的护理资料。(6)各级医生讨论制定手术方案,并进行仿真手术演示。(7)护士长、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根据术前讨论情况,以及患者的病情、手术情况、个性特征和需求制定护理措施。(8)手术配合护士根据讨论结果预先做好器械、耗材及患者体位等准备。

    2.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日、护理服务满意率。并发症包括胆瘘、肠瘘、胰瘘、吻合口出血、胸腔积液、伤口出血、伤口及腹腔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门静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以上数据均由医院质量管理科在患者治愈出院后统计所得。

    2.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对照组发生1起医疗纠纷,观察组未发生医疗纠纷。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护理服务态度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4.1实施以数字医学技术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依托、医护患三方参与的术前讨论模式,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观察组实施以数字医学技术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依托、医护患三方参与的术前讨论模式,一方面,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是通过64排螺旋CT和MI一3DVS软件得到的仿真模型,重建的三维图像有较强的真实感,能立体地显示肝胆、胰、脾病灶及其内部管道结构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等结构的解剖关系,可按照使用者的意图,通过放大、缩小、旋转从任意角度和任意距离来观察,并可设置肝脏、胆管或血管的透明度,充分显示出它们的解剖学关系,帮助医生在手术前合理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2]。护士通过直接、形象地观看,等于参与了整个手术过程,对于手术的方式、部位、引流管放置的具体位置等有了预先、清楚地了解,为提前做好术后准备、护理计划和应对措施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的术前讨论,不仅使责任护士对疾病的病因、治疗、诊断、护理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使医生能及时获取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况和护理计划;配合手术护士能为第2天的手术做好周密的仪器和材料准备;而且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参与,使护士能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患者制定出更合适、具有个性化、全面的术后诊疗护理路径。医护患三方参与术前讨论模式的实施,增加了手术成功率、减小了手术损伤、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4.2实施以数字医学技术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依托、医护患三方参与的术前讨论模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因文化背景、职业和来源的不同,不同患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也由于手术的不可知性,使患者及家属在手术前产生很大的心理、精神压力,无法充分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方面对手术寄予很大的希望,一方面又心存怀疑和恐慌,一旦手术出现意外,医疗纠纷很快产生。运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得出的仿真模型和仿真手术的演示,能更加直观和形象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等,再通过医护双方进行通俗地讲解,使患者清楚自己的病情和手术情况。在可知的情况下,把人体内脏及手术所带来的神秘面纱揭开,增强了患者康复的信心和科学的期望值。而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的术前讨论,不仅满足了每例患者的个性特征、不同需求和情感心理需求,减轻了焦虑,使患者从以往的被动接受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更了解了如何配合治疗,从而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又密切了三方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增加,提高了服务态度满意率,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第9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出科小结范文

方法:在开展PICC门诊后评价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完成PICC置管60例,维护共计625次,患者满意度为98%,PICC因堵管发生的拔管率为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零。

结论:基层医院PICC护理门诊的建立,能降低置管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值得推广。

关键词:基层医院门PICC诊并发症患者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4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01-02

现在医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癌症、肿瘤的诊断率越来越高PICC,作为肿瘤患者输注化疗药物的首选途径,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经PICC置管后时间可达3个月到一年[1],置管患者出院后的导管维护效果直接影响到PICC的使用寿命,乃至患者的治疗效果[2],很大多数郊区患者在上级医院置管成功后带管回家维护的问题已成为很突出的护理问题,我院于2011年建立的PICC门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开设PICC门诊护理前后抽取PICC置管患者100例(包括院外)作为研究对象,2010年10月到2011年5月月为对照组共置管40例,维护426次,2011年5月建立PICC门诊后到2012年12月为观察组共置管60例,共维护626次,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现将我院带管病人的门诊维护程序介绍如下:

1.2.1告知患者PICC导管维护是由经过PICC专科培训并取得专科护理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完成。

1.2.2告知患者我院门诊维护的电话号码,维护时间每周一、四下午开诊,可以提前预约,提供24小时免费咨询,为患者建立门诊维护档案和发放维护手册。

1.2.3指导患者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等),健肢也不要过度用力,避免游泳,水上作业等水中运动。

1.2.4冲澡时用薄膜包好,勿弄湿敷料,否则应及时更换。

1.2.5教患者学会自我观察穿刺点情况,如有回血、红肿热痛及时就诊。

1.2.6每周更换敷料和肝素帽一次,并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做脉冲式冲管二次。

1.2.7患者带管出院后,指导其使用弹力袜套以保护导管。

1.2.8如果出现敷料松动,以及在睡梦中不慎将导管部分抓出,家属应用胶布简易固定后立即到医院处理。

1.2.9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为患者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为患者发放导管维护相关资料,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多饮水,适量运动。

1.3记录PICC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查患者满意度见表2。

2结果

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完成PICC置管及维护60例,共计626次,患者满意度为98%,PICC因堵管发生的拔管率为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零,解决了郊区患者维护难的难题,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提高护士的工作成就感。

3讨论

3.1在基层医院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必要性。PICC技术已被广大肿瘤患者所接受,但84.7%的患者担心出院后导管维护,100%患者回答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没有PICC门诊,90.7%患者认为医院有必要设立PICC门诊[3]。在基层医院这样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基层医院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建立可满足就诊患者多元化的要求。

3.2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在21世纪,护理工作进入专业化的时代,护士必将同医师一样走职业分化的道路[4],PICC门诊的建立可满足就诊患者多元化的要求,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延伸护理服务[5],为基层医院的专科护士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4结果

在基层医院建立PICC专科门诊,方便了郊区患者,为患者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精神疲劳感,提高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值得推广。PICC专科护理门诊为专科护士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专科护士的潜能,体现了专科护士的价值所在,提高了工作成就感,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美娟,影响PICC导管留置时间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疗,2009,28(35):56-56

[2]范爱飞,李九琴.PICC门诊带管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原因分析与处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5)786-788

[3]吴清香,范爱飞,丁小蓉,等.肿瘤患者对PICC护理门诊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34-103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