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精选(九篇)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

第1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关键词]急腹症;急诊;分诊

急腹症:是由于腹部脏器疾病、腹腔外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急诊分诊:急诊护士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急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专业技能,分诊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简短的临床评价,然后依据患者病情通过分诊护士分诊后,才能得到专科医生的诊治。通过分诊护士对急腹症患者及时正确的分诊,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1]。

1.材料与方法

1.1我院急诊科分别邀请内科、外科、妇科的医生为急诊科护士讲解各科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思路、举例和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还制定了急腹症分诊鉴别原则:喜按,腹软先发热后腹痛常见于内科疾病;拒按,腹硬先腹痛后发热常见于外科疾病。

内外妇科常见急腹症(详见表1)。

内科 外科 妇科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阑尾炎 宫外孕

急性右心衰 急性胆囊炎 卵巢蒂扭转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管炎 卵巢滤泡

糖尿病酮症 消化性溃疡穿孔 黄体破裂

消化道溃疡急性发作 肠梗阻 排卵痛

基底部大叶性肺炎 尿路结石

病毒性肝炎 异物吞噬后梗阻

尿毒症

各种中毒

肠炎

1.2具体方法。急诊护士所有人员利用休息时间自发的参加了此次学习内容,在课堂上随机出题由护士进行分诊,同时还出题对每一位护士进行考核。每位分诊护士在工作中遇到不典型急腹症患者做相应的跟踪记录,在每月科室业务学习时提出,全体护士共同学习、讨论,以便提高我科护士对急腹症的分诊率。患者到急诊分诊台时,通过询问病史,年龄、性别、既往史、病人主诉疼痛的部位、时间、(有无变化规律)、性质、强度、影响疼痛的因素及既往采用的止痛方法及效果,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分诊。

2.结果。

通过这样的培训和考核使我院急诊科护士对急腹症的判断和护理措施有了深刻的了解与提高,较学习前能快速的对急腹症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得到及时的救治,可减少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痛苦,也可减少因未得到及时救治而延误病情。

3.讨论

虽然医学在不断的发展,但病种不断增加,病情越来越复杂。分诊是急诊科的重要环节,作为分诊护士应专业化,应熟练掌握各种腹腔脏器解剖分布位置,腹腔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他全身疾病可能引起的腹痛特点,分诊护士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达到一定考核水平的护士才能胜任此岗位[2]。急腹症是最难做出正确分诊疾病之一。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分诊错误率高的病例进行重点学习分析讨论,以便大家在今后工作中提高分诊正确率,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我院急诊科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第2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关键词:“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急诊医学;渐进式教学

急诊医学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边缘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样,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急诊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做一简述。

1现阶段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1]。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2]。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3]。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4]。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5]。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见案例1~2)。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案例1:急性腹痛。病史:李某,男,33岁,因“上腹痛2天”入院。患者于2天前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且持续性胀痛,初始尚可忍受,至次日晨加重,并出现左腰背放射性痛,进食后加重。遂急送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资料不详),腹痛不能缓解,故急送我院急诊内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极差,近两天未进食水,小便偏少,大便未排,体力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T:37.2℃,P:11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精神差,自主,急性面容,面部无红斑,眼睑无水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和出血点,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口腔黏膜无溃疡。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无抵抗感。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平,腹肌稍紧张,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N:0.88,L:0.10,Hb:117g/L,Plt:88×109/L;ESR:63mm/h;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8U/L,AST:10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4.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65mmol/L,Mg2+:0.92mmol/L,BUN:18.14mmol/L,Scr:110.40umol/L,UA:470.1umol/L,Glu:12.69mmol/L,HCO32-:18.80mmol/L,AMs:1147.0IU/L。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感染;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B超显示:胰腺体积增大,局部液体积聚,建议CT检查;腹部平片:肠腔气体积聚,余无明显异常。

(1)根据现病史,请学生学习和思考:①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②该患者上腹痛的病因可能是什么?③上腹痛的诊断思路是什么?④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⑤作为急诊内科医生,需要给患者进行哪些治疗?

(2)根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请学习并思考:①患者目前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②该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③该病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④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⑤作为住院部接诊医生,如何开出治疗患者的临时医嘱?⑥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2:案例1中患者李某入院后的病情汇总如下。

病情发展:患者入院12小时出现神志不清,极度烦躁,胡言乱语;呼吸困难;无尿。体格检查:T:38.5℃,P:140次/分,R:38次/分,BP:13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发绀,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干音、痰鸣音,双肺底有湿音,心率140次/分,律齐。肠鸣音消失,余腹部查体不合作。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8.9×109/L,N:0.89,L:0.10,Hb:117g/L,Plt:68×109/L;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6U/L,AST:11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5.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55mmol/L,Mg2+:0.92mmoL/L,BUN:31.14mmol/L,Scr:340.40umol/L,UA:510.1umol/L,Glu:21.69mmol/L,HCO32-:16.80mmol/L;血气分析:pH:7.31,PaO2:52.1mmHg,PaCO2:28.3mmHg,BE:8.9mmol/L,SaO2:83%。(1)根据上述信息,请学生学习并思考:①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如何考虑?②试分析该患者出现上述病情变化的原因及机制?③目前的诊断?④目前的处理?(2)通过对案例1、2的分析应达到的目标要求:①掌握腹痛的常见原因;②掌握上腹痛的诊断思路;③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④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⑤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6]。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急诊医学教学中,以症状为纲,形成急诊医学的诊断思路;以疾病为重点,掌握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急救技术为关键,掌握常规的急救技能。夯实急危重症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急危重症的诊疗思路、掌握急危重症的急救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对急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教学模式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以症状、疾病、急救技能为核心,与各专科形成互补。此教学适应现代教学和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应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在处理临床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亮,熊建琼,刘明华.急诊专科医师的理论和技术培训[J].中国急诊医学,2005,25(10):744-745.

[2]张鸿,代华平.PBL教学法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2010,11(3):53-54.

[3]唐子人,李春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病案,2013,14(11):65-67.

[4]王长远,秦俭.加强急诊医师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757.

[5]赵威,李俊杰,尹文.EBL联合PBL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1):9-13.

第3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关键词] 不典型腹痛;误诊;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2-0102-03

急性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涉及临床各个学科、多个专业,常需紧急处理。不典型腹痛是一组以腹痛为主诉,但腹痛的症状、腹部检查的体征甚至相关医技检查结果不是该疾病常见的、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常见检查结果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因其发病急、临床症状或体征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更容易引起误诊和误治。探讨急性不典型腹痛患者的不典型症状、体征及引起误诊误治的常见原因,增进对各种引起急性不典型腹痛的疾病的认识,以提高急性不典型腹痛的诊治技能,降低误诊误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 例因急性腹痛误诊的患者均为2003 年1 月~ 2012 年12 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男12 例,女13 例。年龄3~69 岁,平均(50±2.3)岁,年龄3~12岁6例,占24%, 年龄13~30岁6 例,占24%,年龄在31~60岁8 例,占32%,60岁以上5 例,占20%。

1.2 临床表现

①腹痛持续时间: 2 h~3 d,平均(12.2±6) h;②腹痛性质: 阵发性发作8 例,占32%,持续性腹痛或轻度腹部隐痛7 例,占28%,腹痛无明显规律10例,占40%;③腹痛发作时间:餐前发作3例,占12%,餐后发作5例,占20%,无规律17例,占68%;④主要腹痛部位:剑突下4 例,占16%,中上腹9 例,占36%,脐周6 例,占24%,全腹6 例,占24%;⑤伴随症状:发热7例,恶心、呕吐13例,脓血样便1例, 黑便2例,咳嗽2例;⑥腹部有阳性体征的14 例,占56%,腹部无阳性体征的11 例,占44%;⑦腹部B超提示无异常的18例,占72%,腹部B 超示提示异常的7 例,占28%;⑧腹部透视正常的17例,占68%,腹部透视异常的8例,占32%。

1.3 方法

所有误诊病例初步诊断为肠痉挛5 例、肠系膜淋巴结炎4 例、胃炎3 例、肠炎5 例,肠梗阻3例,胃肠穿孔3例,阑尾炎2例。在诊断原发疾病治疗效果欠佳或症状加重、出现全身系统症状后重新询问病史、既往史、家族史,有无外伤史,根据病情变化及患者年龄情况进一步行血生化、肝肾功能、血、尿淀粉酶、大便潜血、小便常规分析,选择胃镜、心电图、胸片、胸腹透、腹部B 超、钡餐造影(GI)、腹部CT等以上一项或多项检查,或剖腹探查等手段确诊。

2 结果

在因急性腹痛误诊的25 例患者中,修改初步诊断后修正诊断依次为:(1)内科疾病共13 例,占52%。其中①呼吸系统疾病3 例,其中肺炎2 例,胸膜炎1 例;②心血管系统疾病5 例,其中心梗4例,心肌炎1例;③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过敏性紫癜4 例;④内分泌系统疾病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2)外科疾病共12 例,占48%,其中胃肠穿孔3 例, 肠套叠1 例,回盲部肿瘤2 例,子宫穿孔3 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对以上病例及时行修正诊断并积极作出相应治疗,部分内科疾病转相应内科行相关治疗后,病情逐渐缓解,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因瘤体破裂致患者死亡,1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转院治疗,1例子宫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因术后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自行出院,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腹痛的病因很多,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各个专业,因其涉及面广、学科专业分布多,临床医师对本专业以外的、以腹痛为主诉的疾病容易误诊。对急性不典型腹痛患者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更容易误诊误治。分析引起急性不典型腹痛误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早期尚未出现典型症状和体征是最容易误诊的[1-4]。3例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无典型上腹部剧痛,肝浊音界正常,腹部X线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但以右下腹疼痛最为明显,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升高,以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阑尾充血,并无穿孔病灶,腹腔内有浑浊漏出液,并有食物残渣,进一步探查发现胃或十二指肠穿孔。再如上述心梗患者初期以上腹痛为主诉,且位置偏下、偏右,早期心电图、心肌酶谱均无阳性发现而诊断为急性胆囊炎和(或)胃肠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效果欠佳,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出汗、血压下降等表现,再次行心电图检查并给予吸氧、硝酸甘油舌下含化后,症状逐渐缓解。缺乏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而以其他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确诊为腹型紫癜患者早期全身皮肤无皮疹等相关表现,因为腹部隐痛伴黏液便而诊断为肠炎,同样给予抗炎治疗,患者腹痛时轻时重,不能消失,4 d后患者诉皮肤瘙痒,仔细体检,发现患者四肢、腹部均可见针尖样点状红色皮疹。更改治疗方案,加用糖皮质激素、胃肠道黏膜保护剂后患者皮疹很快消失,腹痛症状逐渐好转,一周后治愈出院。②临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不够,知识面不宽,缺乏横向联系,对病史及发病情况未作全面分析,不能从多系统、多学科去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常常将一些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公式化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的病例很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5,6]。临床上通常将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固定的压痛和反跳痛作为阑尾炎的诊断依据。但胃或十二指肠穿孔时,穿孔前以上腹部疼痛为主,但是穿孔后胃十二指肠液可沿右侧结肠旁沟流到右下腹,出现所谓的转移性右下腹痛,极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是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常急性起病,腹痛剧烈,腹膜炎体征明显,70%的患者腹部站立位X线平片可以看见膈下游离气体。临床上接诊这类患者时多考虑到上消化道穿孔的可能,往往忽视其他的一些少见病。如上述3例子宫穿孔患者均以腹痛为主诉,立位胸腹联透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影,临床医师以惯性思维诊断为胃十二指肠穿孔,而没有考虑到妇科情况。对女性急腹症患者,必须加强妇科相关检查,遇到绝经后女性患者更要详细询问妇科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行常规的医技检查,特别是对近期阴道分泌物增多或有臭味,慢性下腹疼痛及腹胀基础上出现的急腹症更应警惕,及时请妇科医师会诊。③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全面、不细致,对病史及发病情况未作全面分析,对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只注重腹部情况,局限于腹部,而忽略了其他非腹部疾患导致的疼痛[7,8]。如心梗患者因上腹部、剑突下压痛,加之既往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就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没有及时作心电图检查,待患者出现胸闷、憋气时才作心电图得到阳性结果;右下肺炎患者初起剑突下及右上腹疼痛,患者既往有数年胃溃疡病史,初次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经抗炎、抑酸、护胃治疗效果不好,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后经拍胸片发现右下肺云雾状阴影才得以确诊,行细菌学检查并经正规抗感染治疗,3 d后患者咳嗽咳痰好转,14 d后复查胸部CT,患者右下肺部阴影完全吸收,治愈出院。④过于依赖医技检查结果,只注重化验及特殊性辅助检查结果,不能全面分析检查结果中的数据。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在为临床提供诊断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误诊因素,过分依赖医技检查结果往往将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引入误区。如肠套叠患者因腹透肠腔可见液平而单纯诊断为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因病变被局限包裹在右上腹而误诊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真正的胃十二指肠穿孔因为腹腔穿刺阴性诊断为肠痉挛。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尽管是诊断腹内脏器损伤简单有效的方法,阳性率可达90%以上,但由于腹内渗液较少或方法不当可能出现假阴性[9,10]。

急性不典型腹痛涉及临床各个学科、多个专业,病因复杂。急性腹痛的诊断,首先要判断是由内科疾病引起的还是外科急腹症,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内科疾病引起的腹痛是无需手术治疗的,若诊断错误实施手术,对患者无疑雪上加霜,而外科急腹症延误手术时机,同样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1]。对于急性腹痛患者,应坚持抢救生命第一原则,迅速而简要的病史询问,认真而有侧重的体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病情演变过程的观察,一旦确诊,要立即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生命与健康安全,并酌情做出必要的诊断。对于一时不能确诊患者更要加强病情观察,全面细致的采集病史,必要时分别向患者及其家属采集相关病史,反复多次的体格检查,及时科学地进行相关医技检查,对诊断不确定的病情加强和科室医师的沟通交流,对没有把握、有疑问的情况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汇报,必要时及时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在平时我们临床医师要加强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以便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做出及时、准确、科学、合理的诊断,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强化基本功训练,加强三基培训,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打好扎实基本功[12,13]。此外,医师在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参考辅助检查结果时,要仔细、全面、准确分析,既不能忽略必要的重要检查手段,也不应过分依赖和相信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整个病情要进行辨证分析、合理推断,必要时动态观察检验结果。完整的病史采集、科学而合理的医技检查、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我们的临床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误诊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黄平. 以异位疼痛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25例误诊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2011,24(12):53-54.

[2] 仇武成. 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62例教训[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1161-1162.

[3] 孙向东,季洪亮,李波,等. 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27):74-76.

[4] 李洪光. 子宫穿孔误诊为上消化道穿孔1例临床分析[J]. 滨州医学院学报,2004,27(2):158.

[5] 邹奇. 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42例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8):996-997.

[6] 顾维兵. 右下腹痛误诊为急性阑尾炎26例教训[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3(45):105-106.

[7] 于毅,曹文声,谢傲文,等. 急性重症胰腺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原因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2012,25(8):35-36.

[8] 董雪松,刘伟,刘志,等. 急性腹痛1652例病因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1(36):8964.

[9] 陈孝平. 外科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8-500.

[10] 谭木会,杜志英. 创伤性肠破裂123例诊治体会[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6):508.

[11] 宁观林,李冬华,吴世东. 急性腹痛误诊原因分析[J]. 河北医学,2010,16(1):64-66.

[12] 吴春洪,赵先云,王金皋. 误诊为急性上消化道穿孔11例原因分析[J]. 临床误诊误诊, 2011,24(12):57-58.

第4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尽管目前重症医学拥有自己的学科代码,在众多三级甚至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也作为临床专科独立建制,但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尚未开设重症医学课程,统一的危重病医学教材是由麻醉领域的专家编写,仅限于在麻醉专业的教学中应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纲中也多没有重症医学科的实习内容。即使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也是挂靠在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教育相对滞后。这与目前我国重症医学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从事重症医学专科人才的现状很不相称。实际上,危重病医学教材建设的不规范和严重滞后也影响着麻醉学高等教育。而临床上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并不仅限于重症医学科病房(ICU),其他各临床专科同样也会时时刻刻面临着突发危重症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形。但现代医学高度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以及各专科繁忙的工作节奏,致使专科医生只注重狭窄的自身专业,思维和技能过于局限化,缺乏最基本的危重症抢救的知识和技能。当面对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囿于精细专业化的“管状视野”,常常不知所措,结果使本来可以救治的患者往往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重症医学课程,让学生熟悉重症患者的基本病情评估方法,学会认识患者潜在风险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熟悉危重症脏器监测与支持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抢救重症患者的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业务素质。根据重症医学的特点,其课程安排应该置于临床医学整体教学中去统筹考量。重症医学的理论教学可以安排在各临床专科理论课程结束后,医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进行。考虑到重症医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联系紧密,重症医学具体课程教学也可紧接着病理生理学课程结束后开设。其他学科涉及重症医学的相关内容,如一些重要器官(心、肺、肝、胃肠、肾、脑等)功能不全或衰竭、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感染、营养、输血等内容完全可以并入到重症医学课程讲授,除了理论授课和见习之外,还应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重症医学科进行临床实习。对医疗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有必要安排至少2周时间到ICU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心肺脑复苏、深静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认识和了解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ICU常规操作技能。

2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日益规范,人才梯队逐日壮大,在大中型医院或各种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灾害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承担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是担任麻醉专业危重病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多是挂靠在急诊医学教研室。这种现状很不利于重症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发展,教学内容边缘化,知识点零碎,难成独立的整体系统,且常常与内、外科学的部分内容重复,学生没兴趣,教师积极性也不高,完全背离了重症医学学科内涵所强调的整体观念。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师资相对缺乏。目前国内从事重症医学科的高年资专业人员多来自其他各个临床科室,除有短暂的进修学习外,并未受过正规的重症医学教育,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脱离的现象。为了尽快发展重症医学,培养医学本科生对重症医学的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为将后培养从事重症医学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务必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支既富有专业素质又热爱教学的教师队伍,担负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教研室应当结合重症医学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做到“有纲可依”,目的明确。医学本科生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实习宜安排在学生整个实习计划的最后一站,实习内容不仅应包括临床实践中体现的基本理论和抢救危重症的基本操作技能。教研室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临床老师进行模拟操作演练或培训,结合抢救成功的典型病例,向学生介绍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树立学生对重症医学的成就自豪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安排学生进入ICU观摩学习,应注重强调纪律性,对标准与规范的依从性。教研室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的进出ICU的规范,控制每批次实习的规模或人数,做好院内感染(HA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防治教育,避免差错或事故。

3应积极探索重症医学的教学方式

3.1重症医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建立“整体思维”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症医学实际上是高级的“全科医学”。当患者病情发展到重症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的问题,各个器官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此时,一个训练有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会全面地思考机体整体的问题,注重机体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妥善处置病情,对各个器官进行全面权衡,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略次要矛盾,协调安排好各个器官的处置顺序,兼顾平衡照顾好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专科医生比较关注的是某一个专科疾病的问题,虽然一个个专科疾病也是整体,但就其诊治而言,主要还是局限在某一脏器或某一系统。所以,体现在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重症医学不仅跨越各临床专科,而且还包含医学物理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其教学内容也必然是跨学科而丰富多彩的,是各种“零散”知识集中整合处理过程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具体展现。为实现临床整体思维的教学目的,推荐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方法,以患者为中心,因“重”溯“治”,就是追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什么策略紧急处理,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住病情进一步继续恶化发展?同时要考虑这些措施又应该如何发挥其最大效应,避免其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让学生理解这是“治标”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因“症”溯“病”,就是追询导致重症的原发病,针对原发病又应该如何做到有效控制?这实际上就是“治本”的过程。抢救重症的“整体思维”,就是在ICU医疗实践中讲究“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要在控制重症这个“标”的同时,也注重致重症之疾病的这个“本”的治疗。譬如以严重脓毒症为例: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可以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机体器官发生一系列损害,即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AKI),以及发生肝、脑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抢救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强调正确处理好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兼顾全身各系统、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的同时,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做好原发灶引流,追查致病微生物,尽早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活生生的临床问题带出一个个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努力作出思考,加深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学以致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3.2重症医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医学本身源于实践又检验于实践,很多理论上认为可行,动物实验也确实有效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却常常遭受失败,这一点表现在重症医学领域尤为突出。在临床本科重症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向学生强调医疗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循证医学原则。循证医学强调以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同时考虑患方的价值和愿望,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它所谓“最佳证据”就是要求证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普及性。ICU收治对象都是重症,病情复杂,变化快,尽管有先进详实的高端监护设备,训练有素的医护团体,但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或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在诊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更要求我们力求遵循选取“最佳证据”原则,切忌盲从权威专家,更要强调医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专家的经验对于你所面临的重症个体来说,并不一定就是“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医师要主动向经验发出疑问,然后再利用一切手段去寻找当前情况下的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最佳诊疗方案。尽管已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所推荐的意见也是循证医学证据荟萃的结晶,但它不是最终结果。所以,强调临床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对指南的依从性,但不可否认其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所要做出的临床决策。

3.3重症医学教学应加强基本技能操作培训

重症患者转入ICU或突发病情恶化时,常常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深静脉穿刺插管快速补液等急救处理,这就要求医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争分夺秒,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因此,重症医学科医师除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学习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以满足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操作技能项目非常多,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种血管穿刺置管和床旁血液净化等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心脏临时起搏、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ECMO)等更专业技术也已进入ICU。对于即将毕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本科生,重症医学科教学不应该缺乏有关基本技能操作的实习内容。要注重加强心肺复苏、气道开放、静脉穿刺等基本的技能操作培训,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显然对于将后从事任何临床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学生对于操作往往很感兴趣,教师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在实习操作技术时应启发式讲解技术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要领。而且在实习操作前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要点,操作过程中相互提出操作中的问题和可能的风险,熟悉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步骤,以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生印象更深,掌握得会更牢靠。另外,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医院应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专业模拟教学平台,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练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这种具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的特点,非常适合重症医学专业的带教实习,目前已经逐渐成为重症医学教学的大趋势。

4小结

第5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鄞州人民医院于1985年设置了精神卫生科,是综合性医院中较早设置精神卫生科的医院。近几年,随着医院的发展和精神科方面需要的增加,我院精神卫生科工作量有了明显的增加,主要表现为精神科病房会诊量和精神科门诊数量均有较大的增加。精神科会诊和精神科门诊工作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不同。为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次研究对临床各科请精神科会诊的195例病人,将其与同期在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的720例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鄞州人民医院临床各科请精神科会诊的病人195例,和同期在精神卫生科门诊首次就诊的病人720例。精神科会诊组男92例,女103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1.71±18.62)岁,精神卫生科门诊组男322例,女398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41.80±15.83)岁,两组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 P>0.05),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6.80, P

1.2 方法 比较两组病人精神障碍类别及使用的精神药物类别。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精神障碍类别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会诊组占前三位的病种为神经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门诊组占前三位的病种为神经症、心境障碍及心理生理障碍。

会诊组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与门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5.19、69.87、14.59,P均

2.2 两组病人使用的精神药物类别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不管是门诊病人还是会诊病人,所使用的药物占前两位的均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5 -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或5-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5 - 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类抗抑郁药和苯二氮卓类。会诊组排第三位的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而门诊组排第三位的为三环类抗抑郁药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

会诊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比率高于门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 20.91、6.03,P均

转贴于 3 讨论

近年来,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吴文源等[1]报道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中,精神疾病患病率为20%~70%,综合医院初诊患者分类中,略高于1/3的患者是躯体疾病,不足1/3的患者是心理疾病,即神经症,其余1/3的患者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在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会诊和门诊中,排第一位的病种均为神经症。在会诊组排第二、三位的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而门诊组排第二、三位的为心境障碍及心理生理障碍。在综合性医院,病人基本上是因为躯体疾病或症状而住院,而门诊,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临床各科转诊,因而,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处理的病人,与躯体疾病或症状关系密切,即使是焦虑症、抑郁症等,亦常主诉有较多的躯体症状,鉴别症状主要由躯体疾病还是由心理因素所致非常重要。另外,鄞州人民医院没有精神科病房,故发病率高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并不多。

从两组病种的差异可以看出,会诊组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比例大,而门诊组功能性精神障碍的比例大。本次研究得出会诊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门诊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诊的比率逐渐增加。会诊组器质性精神障碍,特别是谵妄的比率明显高于门诊组。这两点是由于住院患者年龄普遍较大,器质性疾病发病率高,而且器质性疾病总体上比门诊组要严重得多。王高华[2]和兰光华[3]分别在有关综合医院会诊联络5~10年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会诊病人存在年龄升高、内科、老年科会诊比率增加的现象。本次研究也印证了这一事实。在综合性医院开展精神科会诊,需要有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扎实理论和临床基础,在对症处理精神症状的同时,要积极寻找导致精神症状的原因。在使用精神药物时,要充分估计精神药物对器质性疾病的影响及与相关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与此相关的,安全性好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会诊组使用比率高于门诊组。而且,器质性精神障碍往往只需短期用药,如病人处于谵妄状态,出现行为紊乱等,一般症状控制即可较快停药,故对价格考虑较少。但不管是会诊还是门诊的处理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均已成为主流。

SSRI和SNRI类抗抑郁药在两组的使用比例均相当高,两组无明显区别。这是因为综合性医院不管是精神科门诊还是会诊,均有相当多的病人表现为焦虑、抑郁及体检、各种辅助检查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SSRI及SNRI类抗抑郁药对这些症状均有良好的疗效,而且耐受性好。失眠为精神科门诊及会诊病人的又一非常常见且重要的症状,故苯二氮卓类的应用比例亦相当高。但门诊更多的为失眠症及焦虑、抑郁障碍伴发的失眠,而病房的这类病人除原来睡眠不好外,很多与躯体疾病导致痛苦,对躯体疾病的担心,环境的改变等有关。因为病人常对失眠的症状非常关注,希望改善的要求很迫切,为较快缓解病人这方面症状,医师常会选择使用苯二氮卓类。除因失眠而使用该类药外,不论病房还是门诊,均有很多是因为焦虑,包括少量惊恐障碍而使用苯二氮卓类。病房还有因急性兴奋躁动及酒依赖病人为缓解戒断症状而应用苯二氮卓类。

综上所述,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会诊和门诊病人的主要病种、主要使用的精神药物是相同的,因而,相同点是主要的。但这两组病人许多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导致用药也有一定的差异,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器质性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而,要搞好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工作,既要有专科医院医生所具有的功能性精神疾病诊治的技能,又要熟知器质性疾病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诊治。

本次研究虽总结出精神科会诊与门诊的一些异同,并对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但对原因的深入分析存在一定的欠缺,这是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吴文源,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第6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关键词] 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78-02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严重影响人民健康[2]。据相关统计,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7.00%[3],这给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县级及以下单位的卫生服务。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性和很少治愈性等特点[4-5]。在全球工业化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也越来越多,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7],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8-9]。因此,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此类报道所见甚少。吉林省地处高寒的东北,此地区在建国初期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艰苦,且煤烟粉尘较多,肺部疾病患病率较高,患者年龄大,体质弱,因此此项研究尤其有意义。本研究对2005年2月~2010年12月在吉林省舒兰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69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5年2月~2010年12月在吉林省舒兰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69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2例,女37例;年龄34~89岁,平均(68.79±14.76)岁。

1.2 方法

对169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积极病因学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收集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呼吸系统疾病等相关临床资料。治疗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提高患者对肺康复及其他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2)尽早戒烟及脱离职业污染。(3)运动锻炼,此为肺康复的核心内容,包括下肢肌肉锻炼,上肢肌肉锻炼等全身锻炼,增强呼吸辅助肌的力量和耐力,且鼓励长期坚持。(4)加强呼吸肌锻炼。(5)训练正确的咳嗽和排痰方法。(6)营养疗法。(7)氧疗。(8)无创通气。(9)外科手术治疗,如胸腔引流术,肺减容术等。(10)药物治疗,如抗感染、支气管舒张剂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祛痰等,并积极治疗并发症。

2 结果

2.1 169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疾病种类

经统计,在169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中,常见病种共7种,其中以肺癌、肺炎及肺源性心脏病居前3位,详见表1。

2.2 169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存活率分析

169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3年存活率为79.28%,5年存活率为49.70%,各种疾病存活率详见表2。

3 讨论

重症慢性顽固性肺疾病病因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肺功能检查时研究气流阻塞有重要意义。另一原因是肺反复感染或吸入有害的空气及粉尘,如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肺尘埃沉着等。还有一种是特发性原因,如肺部肿瘤、气胸、肺脓肿等。其易患因素包括基因,接触有害颗粒(吸烟、有机和无机职业粉尘、在不通风的室内燃烧或烹饪化学物质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室外空气污染),肺脏的生长和老化,氧化应激,年龄,呼吸系统感染,社会经济地位,营养,并发症,居住条件等。

其发病机制为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组织破坏等,导致支气管及周围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支气管腔形成不可逆扩张、变形、黏膜充血和水肿等使管壁增厚,加上分泌物增多,都可使管腔狭窄,呼吸道阻力增加,肺组织弹性回缩力减低,失去对小气道的正常牵拉作用,小气道在呼气时容易发生陷闭,进一步导致肺通气能力极度下降,最终形成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右心功能衰竭和(或)全心功能衰竭,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本研究发现,在169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中,常见病种共7种,其中以肺癌、肺炎及肺源性心脏病居前3位。由于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性和很少治愈性等特点,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的预后都没有信心,很多家属甚至放弃治疗,导致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本研究发现,经过积极病因学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为84.62%(143/169)。可见,虽然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肺功能在长期慢性刺激下,肺功能明显下降,但是临床诊治实践和肺部生理理论表明人体肺只要1/3功能完好,就可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本研究还发现,169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3年存活率为79.28%,5年存活率为49.70%。可见,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积极进行病因学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可有效地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及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的预后都要有信心,并且采取积极的态度治疗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应重视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及全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医务人员要不断鼓励患者和家属与疾病抗争,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强,刘凌云.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对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J]. 卫生软科学,2010, 24(5):429-430.

[2]焦淑芳,尹香君. 北京城区居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197-198.

[3]马维红,唐林君,蒋就喜,等. 老年病科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及老年例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 内科,2011,6(3):199-121.

[4]邹静颜,刘敏,李忠. 常见五种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05, 10(4):536.

[5]何善娴,杨凤梅,李琳. 北京市东城区安贞苑社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4):340-341.

[6]曲曼古丽,徐良珍,艾山江. 老年患者肺部疾病与肺功能的关系[J]. 海南医学, 2007,18(3):83.

[7]徐卫方,刘莹莹,高振,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二便功能状态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227-228.

[8]李鸿浩,杨晓妍,李幼平,等. 四川省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2008~2010年度住院疾病构成与费用情况调查[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4):383-389.

第7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目的:(1)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现状,探讨影响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行为现状的影响因素。(2)探讨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社区;糖尿病;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管理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导致居民残疾、死亡等的原因中,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成为其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患病后的治疗率以及血糖控制正常的达标率均较低,因此,全面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现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科医生团队管理,个性化干预,以强化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对象:主要为本社区服务中心规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在本社区规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65岁以上的120名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由全科医生团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建立比较固定的服务关系,全科医生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举办健康教育,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健康教育处方,进行健康体检和定期随访,督促患者检查、服药、转诊,必要时上门随访,干预时间1年。对照组:随机选取社区管理的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120名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社区常规管理,进行群体性健康教育,常规门诊检查、治疗,门诊医生不固定。

1.2方法观察组的120名糖尿病患者,社区提供全科医生团队的签约服务,全科医生团队包括经过培训的注册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及居委会志愿者,分工合作,依托上级医院,采取个体随访、评估、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管理方法进行社区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调查人员选取本社区经过糖尿病管理知识培训的医务人员,采取入户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并发症、生活方式、血糖监测和糖尿病知识教育等资料进行收集。

2结果

2.1社区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调查对比见表1。

2.2社区糖尿病患者饮食及运动调查对照组及观察组饮食运动情况及管理后情况对比见表2。

2.3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查对调查对象采取6次随机血糖6次空腹血糖的检测,血糖控制满意是指12次血糖检测中,控制率超过80%-100%,无并发症及药物副反应;血糖控制较满意是指12次血糖检测中,控制率达到50%-79%及以上;血糖控制不满意是指12次血糖检测中,控制率小于或等于49%,出现新的并发症、药物副作用或原有的副作用、并发症加重。血糖控制情况对比见表3。

2.4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控制血糖方式方法知晓是指患者本人知道控制血糖的主要途径及方法是通过药物、饮食、运动等方式,并发症知晓是指患者能说出3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并发症及症状;饮食运动控制标准知晓是指患者知道如何计算饮食的量、掌握运动标准。相关知识不知晓是指患者对血糖控制知识及并发症知识均不知晓。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见表4。

2.5社区糖尿病患者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情况调查在所调查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中,伴有一种或二种以上的并发症的达到92例,占76.67%,两组的发生率相差小于1%,其中以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为主。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对比见表5。

3讨论

传统的糖尿病管理运用的是生物医学模式,在“健康就是无病”的健康观主导下,人们往往是健康体检时被检出糖耐量异常或已有糖尿病并发症后才去医院就诊。糖尿病的诊疗过程主要是由内分泌专科医生完成,不少患者并不主动地去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求助于专科医生,那些大型的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通常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足够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诊疗计划和长期随访。社区实行全科医生签约式服务后,加强糖尿病教育与个性化的干预,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与遵医行为,有效控制了血糖,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庭璋.家庭医生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的对照研究[J].上海医药,2012,33(20).

第8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民国年间,以刘耀先(1864年—?年)《眼科金镜》为代表的一批中医眼科文献,全力秉承中医眼科学术传统,其内容首先表现为对《审视瑶函》、《银海精微》等古代眼科文献学术理论的继承,或对眼科古籍内容的整理改编,使其由博返约。如《眼科金镜》引录《审视瑶函》、《原机启微》内容的比例较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出自《审视瑶函》,书中方剂除前述二书外,也喜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助阳活血汤、调中益气汤等升阳益气类方剂〔1〕。浙江余姚康维恂(字燮忱),1935年编《眼科菁华录》,卷首列总论,各论分上下卷,共17门,分述123种眼科病证,各论病证“原因”项下的歌诀和各证主方几乎全部与《审视瑶函》相同,仅“症状”由作者重新编写,附方数量有增减变化。此外,书中收有《原机启微》淫热反克等7证,在原书的基础上按原因、证状、方剂、加减、参用逐项改写,更为简明。《黄乔岳眼科全集》“眼病歌诀”、“热症”、“冷症”、“眼目虚实冷热论”、“眼科七十二症”、“眼有七十二症医法”(七十二问)均出《异授眼科》;“五脏要论”、“审症应验口诀”、“看眼法”、“眼科用药次第法”出自《银海精微》,并录《银海精微》数症及治目药方。四川国医学院徐庶遥编《中医眼科学》(1939年)各论病症的病名用药等内容皆源自《银海精微》、《审视瑶函》、《龙木论》等中医古籍,同时作者进行了改编,使其内容更为简炼,仅灵药秘传为其秘方。此期其他中医眼科刻本和大量眼科抄本也多表现为承袭前代眼科文献内容的特点,如1937年刘熔经编,四川省印刷局代印的《眼科仙方》一书中外障、内障、内外障3节,主要内容与作者佚名的清代《眼科奇书》内容相同,只是篇末及附录不同;张育三编《眼科捷要》与聂子因1934年韭松别墅出版的《眼科易简补编》仅内容先后排列有异,它们都与清代《眼科开光易简秘本》存在较为紧密的学术源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均属于同书异名的关系。其他如署曹炳章编纂的《眼科指南》精抄本,主要内容源于《审视瑶函》,浙江省图书馆标为稿本的《塘西十六世眼科秘本》,主要内容出于《原机启微》、《明目至宝》及《异授眼科》3种文献。民国与清代流行的与《异授眼科》、《眼科良方》有关的眼科刻本、抄本多达近10种,如《良方眼科合编》上海明善书局石印本,藏南京图书馆的《眼科秘方》抄本等。另一方面,近代中医眼科医家在传承中医理论的同时亦取得了一些新的学术成就,表现为医家新的理论见解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如《眼科金镜》对内障的瞳神散大、青盲、血灌瞳神、瘀血灌睛等病症要点有细致准确的观察和鉴别〔1〕。作者于自序、“外障论”、“南北不同论”等多篇眼论中反对滥用寒凉,对世俗的用药倾向提出批评,认为“补不可过用参芪以助其火,惟用清和滋润之类;泻不可过用硝、黄、龙胆草之类以凝其血,惟用发散消滞之类。今人治目往往非大补则骤用大寒,多致受伤〔2〕”,可见发散消滞,清和滋润、寒凉并用是作者主张的用药风格。其自拟方以滋阴养血汤、益精养血汤、升阳养血汤等类滋阴养血益精、升阳发散方剂为特色,对于翳症治疗反对滥用寒凉,强调理气活血〔1〕,主张“凡云翳证,只宜理气活血,……不可过于寒凉,过寒则气愈不通,血愈凝滞不行,翳愈光滑难退〔2〕”,其认识极具见地,反映出较高的学术水平。全书由眼论、内障、外障、其他眼病、方药5个部分构成,较民国以前的眼科着作结构更为清晰,书中眼论、病症、方药内容全部系传统的中医理论风格,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与当时大量流行的中西医内容并载并论,中医学内容受到明显冲击压迫,中医特色衰惫的文献比较,难能可贵,其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也更为突出。一些现代工具书或着作中多将《眼科金镜》成书年代定为1911年〔3-5〕,似有不妥,有学者考证其《外障备要》成于1921年,书中多处载有民国年间的病案,认为将其最后成书时间定为1926年保阳益文印刷局出版石印本之前的1924年—1925年较为可靠〔1〕。与此类似,但学术价值较其逊色的还有《黄乔岳眼科全集》、《眼科临症笔记》、《救目慈航》等。《黄乔岳眼科全集》刊于1935年,有学者认为黄氏主张“新症多属火,对翳膜的诊断有独到见解〔6-7〕”为其特色。河南清丰路际平(1899年—1977年),1916年从医,后师从名医宋连清,得其传授。其《眼科临症笔记》始作于1923年,作者根据个人临症记录精选整理,内容以80条眼疾例症为主,每条辨证及用药要点均以歌诀形式予以概括,便于记诵,并附50余幅彩图,绘出主要例症的临床表现。现存1951年抄本及1963年、1976年出版铅印本。《救目慈航》1929年由广东南海(今广州市)黄荔航据佚名道人手稿刊印,共列眼病77种,附方190首,认为眼病实证多归于心肝,虚证多归于肝肾,实证常用修肝散加减,虚证常用还睛丸加减,外用药每选华南地区草药〔6-7〕。

    2中西医汇通思想对眼科的渗透

    民国年间,因西医的眼科手术和解剖等优势,社会对西医学的日渐认可,在一些学习过西医学,对中医学仍然怀有民族感情的医家身上,中西医汇通思想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浙江奉化陈滋(1878年—1927年),幼年从祖辈读经史,后于杭州同仁医学堂毕业任上海同仁医院翻译,并从事着述。1910年东渡日本习内科、皮肤科及五官科,辛亥革命后任沪军都督府医务处长。1912年初再度赴日,专攻眼科,同年10月回国在沪开设上海眼科医院,眼科造诣颇深,主张中西医互学,每于余暇,博览中医典籍,采集良方〔8〕。1921年出版的《陈氏评批〈银海精微〉》序中已先就眼科解剖部位及病症名称中西兼论,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后所着《中西眼科汇通》,经其子陈任整理,上海眼科医院总发行,1936年刊行。陈任于序中谓此书乃其父一生经验及学理融会贯通之作。全书包括病证,中医眼科处方集、附录3部分。病证从眼睑病、泪器病至外伤和其他共分为13章,各章病症并列中西医病名,辑古代眼科文献中相关病症内容,于“滋按”中表明其见解,述中医治法、古方及西医新法。前8个章节以西医眼科解剖由表及里的顺序分类论述78个病症,后5个章节讨论以眼机能障碍为主的眼病共20个病症,合为98个病种,中医眼科处方集收载内服方864个、眼药方(点、洗眼外用方)95个、外用药方31个。全书中西眼科内容并载并论,文字达20余万字,在近代眼科特别是中西医汇通史上有着重要学术地位。惜陈任的思想已由其父“中西医学汇通之素志”向“今之问题不在中西医学之汇通,乃在研究中医有无科学之价值”转化〔9〕,但他在附录部分所撰稀奇之眼病一束、眼科学上名词之讨论,中医眼科手法之研究,尤其是在“眼科学上名词之讨论”中对中西眼科名词进行分类对比研究,在中西眼科名词对照表中将100余种中医眼科与90余种西医病名并列对照,实开中西医眼科名词术语对比研究之先河,颇有助于临床。其他类此者如《开明眼科》、《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童绍甫《眼科讲义》等。《开明眼科》共上中下三卷,晚清?胡巨瑷(字荫臣、荫丞)撰,其子子恒“博采西法以附益之”,现存1924年铅印本。全书内容中西医眼科内容混杂兼容,上卷总论对眼病病因、病机从中西医互参角度探讨,载西医眼科检查法、西医治疗方药,幷述西医疾病分型、症状、病因、疗法、预后、手术方法、眼底图谱等。中卷、下卷论中医眼病52症,书末附眼科方剂歌括30余首,及英文名。梁翰芬《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与《广东光汉中医学校眼科学讲义》异名同书)(1929年),上下2册,列眼病72证,每症列病因、证状、治法、方解诸项,主张“脏腑络病说”,其主体内容系传承中医眼科理论,同时也杂参西医理论知识,如认为经络即西医神经。中国医学院童绍甫《眼科讲义》(1937年),1937年中国医学院刊印,为《中国医学院讲义十三种》之一,正文述中医眼科理论,继按外障、内障列症论述症状、辨证论治及预后转归,其中也有部分西医眼科知识,卷末附“眼科中药学”,实为中西眼科汇通之着。四川乐山徐庶遥(1909年—1982年),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国医学院授中医眼科,其《中医眼科学》总论列西医眼之解剖生理病理,论治病症的病名用药等内容皆中医内容,其“遥按”中医之外又杂以西医认识。此期西医对眼部解剖的认识,沙眼、视神经炎等西医眼科病名,以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等开始为更多的中医学者所接受,如徐庶遥所编《中医眼科学》在总论绪言之后即论西医眼球构造。童绍甫《眼科讲义》卷首载西医眼解剖图,概论中论及欧美各国沙眼预防,各症中首列沙眼病名。由于西医眼科检查仪器具有的长处,一些中医也开始购置西医眼科设备,借助检眼镜对内眼进行观察,使中医诊断水平得到提高,其中最为突出者为浙江鄞县陆南山(1904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陆氏在上海办眼科诊所,在外用眼药配制方面采用了一些近代制药工艺〔10-11〕。唐由之1947年在杭州开设“昆吾眼科诊所”,广东李藻云在岭南行医,他们在从事中医眼科临床时多对西医眼科知识有一定的吸收,同时也运用一些西医眼科的医疗手段。

第9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解毒退热汤;安全

[中图分类号] R5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17-04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近几年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率高、重症病例多,重症病例发病急、病程进展快,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中医在手足口病及其重症的治疗中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因此应发挥中医优势,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疗效,降低病死率,减轻后遗症[1]。本研究在多年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经验的基础上,将临床常用的化裁中药汤剂精心组织并拟定方为“解毒退热汤”,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非危重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非危重型)为研究对象,年龄0.5~5岁,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儿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2.34±1.04)岁,大便肠道病毒EV阳性48例,2例大便肠道病毒EV阴性的患儿皮疹均典型。对照组患儿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1.97±0.93)岁,大便肠道病毒EV阳性5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入院时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给患儿用药前经过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依据2010年版原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3]中制定的相关标准。重症手足口病(非危重型)主要临床表现:皮疹、高热、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抖动等;化验检查示白细胞、血糖增高。《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重型手足口病为湿热动风证,临床表现为高热,易惊,肌肉p动,瘛或见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降颅内压、抗炎、免疫支持、对症治疗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解毒退热汤治疗,基本药方组成:生石膏、黄芩、金银花、板蓝根、牛蒡子、蝉蜕、浮萍、紫草、赤芍、藿香、西洋参(另煎合服)、羚羊角粉、生甘草,生药总量47.3 g,水煎服,煎液50 ml,1剂/d,分2次口服,3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将重症手足口病(非危重型)患者临床常见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如发热、恶心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精神状态、睡眠时间列入临床研究观察表中,根据各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给予科学赋分,赋分标准依据2010年版原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表1)。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各单项指标量化分值和总分值。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包括体温、精神状态、睡眠时间、易惊、肢体抖动、恶心、呕吐的改善情况等。

1.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皮疹消退;显效:全身症状好转,皮疹未完全消退;有效:全身症状及体征部分好转,皮疹未消退;无效:全身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7,P=0.775);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均下降,且治疗组体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WBC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WBC水平均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总赋分值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总赋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0,P=0.570);治疗后,两组患儿总赋分值均下降,且治疗组总赋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儿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7,P=0.001)(表5)。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世界范围内有20多个国家已有关于本病的报道。人群普遍易感,但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为主,一般预后较好,少数病例(尤其是

综上所述,采用解毒退热汤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非危重型),能清热解毒,泻火熄风,益气透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证实本药物临床拟用剂量较安全,临床应用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坤,郭彦荣.中医在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优势[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5):398-400.

[2]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9):9-1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9):750-751.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8-149.

[5]ZY/T001.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6]周文,高虹,李芹,等.重症手足口病121例的中西结合证治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0,3(6):405-407.

[7]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64.

[8]洪可,朱清静,聂广.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629-2633.

[9]洪源,王玉珍,张双.中医药辩证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3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 20(1):185-188.

[10]靳晓霞,王俊宏,徐荣谦,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373-375.

[11]孙吉凤,刘剑凯,张淑芳.黄芩素对喉癌Hep-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4-6.

[12]李宝军,刘志强.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2015,21(6):127-1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