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财务风险论述精选(九篇)

财务风险论述

第1篇: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控制体系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展速度令世人震惊,其建设资金投入量的巨大是其高速增长的保障,建立科学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将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增添另一层保障机制。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财务风险控制是指企业管理者合理确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并针对影响目标实现的企业财务风险不确定性因素施加作用,选择适当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目的的过程。

一、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企业财务活动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产生的差异,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降低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异。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有持续流量的通行费收入符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实现企业价值化最大化。

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2、建立良好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建立行之有效地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理,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舞弊行为,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

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速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全系统、全过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并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有针对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财务风险。

2、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要强化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在保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基础上、是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行推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3、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与自身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同时,要合理权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实现适当成本下的有效风险管理。

三、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1、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内部环境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原则和结构,并受企业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内部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董事会、正直与道德价值观、员工能力的承诺、组织结构、权责分派,以及人类资源政策等。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其内部环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根据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态度确定企业的风险管理哲学,并使其具备一定的统一性,能够被公司员工所接受。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优秀企业在风险管理哲学中的表述: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应考虑不同形式的财务风险,并从公司整体角度考虑风险;监督并保证公司政策、程序以及风险管理相关规定能够得到有效地遵循;提高公司内部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财务风险管理实务。

(2)完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董事会应独立于公司管理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且至少一名是财务会计专家;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负责,独立董事除了履行一般的董事职责外,还应对公司的重大关联交易进行认可和判断,提议或聘用注册会计师,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等。

(3)企业对员工能力的承诺应建立“唯贤是举”的机制,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4)企业风险文化也是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高速公路公司的风险文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应大力加强员工风险意识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此外,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防止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

2、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监控的基础。管理层只有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才能设计和执行评估和控制风险的措施。高速公路公司的风险管理日标设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总体目标,总体目标应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即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二是具体目标,包括企业的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根据高速公路公司的行业特点,分析其具体目标是:(1)维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2)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3)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4)保证经营决策的贯彻执行;(5)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6)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

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包括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三个过程。首先是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判定关键风险因素。其次,需要明确这些关键因素对企业目标的实现造成什么影响,即预期企业实际目标与制定的初始目标的偏离程度。最后,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方案以应对风险,包括防范、控制、转移、补偿风险的各种策略和措施。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其风险评估可以使用建立综合模糊评价模型的方法,对高速公路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高速公路公司风险评估的步骤是:首先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衡量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最后,比较具有不同影响程度和概率的风险对公司目标造成的影响。由于企业内部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应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始终,其所确定的重要和不重要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定期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重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4、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为了保证管理指令得以实施而指定并执行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将针对实现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采取必要的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控制活动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面,通常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务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高速公路公司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管理者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并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设计一些必要的防范风险的控制制度。例如,制定《车辆通行费收费管理办法》、《收费稽查管理办法》、《收费现场管理规范》、《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审计制度》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的收费监控系统,对公司的收费和支出等各项业务进行严格规范。

5、信息与交流

企业各个层次、每个员工都需要运用信息来确认、评估和应对风险,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并实现公司目标。其信息来源有多种渠道,既有内部的、外部的,也有定量的和非定量的。这些大量的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都会涉及到企业的各种目标。而这些信息的收集与提供仅靠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部门提供的零散信息还远远不够,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沟通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有效的沟通可以使企业的管理者和每个员工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各自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有效履行其职责。

综上,随着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实,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必将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李建华.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1年第15期.

第2篇: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管控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电商和网络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互联网公司也在不断的进步,互联网公司是通过网络技术,所形成的网络服务项目,其中包含网络应用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网络购物、网络产品、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教育等。互联网技术在经营和发展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其中就包括网络财务风险,互联网公司一定要选取良好的管控措施,有效降低网络财务风险的形成,防止财务风险给互联网公司来的严重损失。

一、互联网公司的收入结构形式

我国互联网公司的收入结构形式一般是单笔数量较小,客户群数量比较大,我国其他公司在进行产品销售时,一般是通过传统的经营渠道模式进行销售,而且经销商也分为部级别、省级别、地区市级别等不同的级别,一层控制一层,而不同层次都会加价,这样就会导致产品价格偏高,而消费者承担的费用也过高,无法提高整体消费率。但是互联网公司却避免了以上问题,互联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设计了一个智能化的网络交易平台,通过网络便捷性特点,运用网上支付的手段,有效的进行网络交易,这样不仅提升了网络经济效率,也提升了物流企业的经济发展,客户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在通过相关物流公司直接送到客户手中,过程要比传统的交易形式简单便捷,并且没有层层加价,价格相对比较实惠,也很受客户的喜爱。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淘宝网址、京东网址,运用良好的产品优惠的价格,并且也提供了很多的特惠日,吸引了很多的客户进行消费,为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也有很多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不同的服务项目,为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产品,有效带动互联网公司的经济发展。

二、互联网公司成本费用结构形式

互联网成本费用形式多数是轻成本,重视费用项目,在传统企业公司销售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成本,而商品毛利率比较低的话,商品销售的费用就会比较低。互联网公司的商品处于无形的,无形商品附加值高,所以商品业务的成本要比收入较低,人工成本费用部分是互联网公司比较重要的费用支出部分,相对销售费用也是比较高的。有些互联网公司就通过高新来吸引更多年轻的网络数字精英加入到互联网公司内,提升内部员工规模,有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在互联网公司中最重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就是人工成本支出。

三、在互联网公司发展过程中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1.互联网时代传统财务工作模式无法满足现今互联网公司发展需求

互联网公司财务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内容,它是关系到互联网公司发展的重要工作项目,如果选取错误的财务工作形式,很容易会出现财务风险,这样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和运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而且互联网公司内部事项的判断和估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财务工作模式要根据大量的数据信息内容,来关注市场占有率有多少、客户满意程度、网络创新能力等内容,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公司的竞争能力,但是如果在操作中出现一点失误,那么就会给公司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互联网公司要抛弃传统的财务工作模式,要选取与时俱进的、符合时展需求的财务工作模式,降低财务风险的出现,同时提升互联网公司的发展速度。

2.在互联网公司中欠缺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

很多公司在运行过程中,都很依赖于合作伙伴或是供应商,有些互联网公司欠缺良好你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样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要不断的变化,内部财务管理形式也有不断的进行创新,良好的为公司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内容,并让相关人员和部门及时、正确的做出反应,财务管理工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3.复杂的互联网财务环境,影响互联网公司有效发展

现今信息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大产业,而且在公司财务信息处理和传播过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和便捷,并且互联网公司也在与不同的企业进行合作和竞争,也有跨国界的合作内容,很多互联网公司的销售、产品生产等内容已经开展到世界范围内,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而这一因素让我国互联网公司财务环境变的更加多变和复杂,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变化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状态,如果所在环境进行改变而公司却没有及时采取对策,那么公司会随时面临经济上的损失,甚至会出现破产的现象,所以互联网公司一定要与市场经济保持一致,有效的确保公司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四、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的形式

1.资金流风险

在传统的企业公司中,收入和客户数量相对稳定,现金流动也是较为稳定的很容易预测的,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很快就将经济市场所抢战,很多网站都推出了团购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引起了烧钱的风潮。但是由于互联网公司的盲目扩张,竞争相对比较严重,这样会导致现金流通不畅,会影响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无法避免的会出现现金流风险。互联网公司想要避免资金流风险,就必须要发展差异化内容,降低同质化商品,减少恶性竞争情况出现,循序渐进的融入到市场中,良好的了解客户需求,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为资金流提供畅通的道路。

2.筹资风险

在互联网公司发展初期阶段,产生筹资风险是最大的,首先要取得银行信任,得到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类型成为互联网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风险投资是通过较少的投资数量,获得较大的股票比例数量,但是有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目的不同,导致公司出现争夺控制权的现象,这样会影响互联网公司的正常发展,所以互联网公司要选择合适的融资形式,防止在未来发展中控制权风险的出现。

3.资金风险

在互联网企业中与传统的企业经营不同,它比较突出竞争优势特点,主要是以互联网领域为前提,进行有效的制度布局,这样才能进行良好的发展,在互联网公司中收益是与风险并存的,互联网公司财务管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控制资金投资风险的出现,所以公司要用多个团队来开发同款商品,这样可以确保成功率,之后由内部人员进行创业支持,在进行分享投资,有效的提升收益数量。互联网公司要将盈利模式进行更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投资收回提升盈利数额。

4.国家政府监管风险

由于互联网公司是新型的产业,国家比较支持互联网公司进行发展,并且也在对互联网公司进行监管工作,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会给互联网公司的生存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互联网公司在进行创新经营时,一定要考虑到国家政府监管的可能性,有效的做好应对准备,防止互联网公司在政府监管时带来的风险,为互联网公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互联网公司避免财务风险有效管控策略

1.互联网公司要建立财务高效制度文化,提升防范风险意识

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其中,提升互联网公司内部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确保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制度融入到互联网公司内部,降低内部财务风险的出现,也要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效对互联网公司内部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降低互联网公司内部损失,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文化,整体提高公司内部人员防范能力,为互联网企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在互联网公司中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体系

首先,一定要从防范财务风险、监控财务风险、预警财务风险等几个角度进行考虑,设置互联网公司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等内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有效的对互联网公司风险进行防范。其次,要根据互联网公司经营和管理的目标为标准,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和任职,建设明确的机构和岗位系统,确保其部门能够在适合的时间做出恰当的工作。再次,互联网公司要建设健全的财务风险报表分析系统,设置明确的管理制度,有效的对公司内部的资金流动进行监控管理,并且要对信用政策、预警指标进行监控管理,确保其有效性和综合性特点,互联网公司也要定期进行风险分析会议,确保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进行事前计划工作、事中控制工作、事后考核工作等内容,确保企业能够健康发展。最后,互联网公司要将第三方中介部门有效利用到,通过审计事务所、监管部门或律师事务所等不同评估管理机构,有效对互联网公司内部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让互联网公司根据评估内容,有效的做出预防工作,降低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的形成。在互联网公司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互联网公司要建立健全的管控系统,为互联网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互联网公司内建设健全的审计制度体系

首先,要在互联网公司内部设置健全的审计机构,互联网公司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在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符合要求的审计制度,并且在建设时一定要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确保其审计制度不会给互联网企业带来经营上的影响和负担,保障审计机构在互联网公司发展中进行良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互联网公司健康发展。其次,明确审计机构的工作职责,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将审计机构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确保审计机构在工作中拥有较强的执行力度,有效对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审计,保障风险管理系统能够正常工作,降低互联网公司内部风险的出现。最后,完善的审计机构履行职责形式,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将审计机构的工作形式进行明确和完善,确保审计工作可以正常实施,为互联网公司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4.提升互联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在互联网公司中全面预算工作是关系到公司经营活动工作、投资活动工作、财务活动工作等项目,并对这些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互联网公司要根据自身经营目标,明确互联网公司在发展中的资金数额和人力资源数量,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不同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公司能够正常运行。互联网公司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确保互联网公司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互联网公司要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系统,并对预算目标进行明确,之后在建立明确的预算编制系统、编制原则和考核制度,定期召开年度预算会议,对预算进行评价,在根据实施过程对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根据年度预算完成的情况,对互联网公司经营管理部门进行业绩考核工作,确保互联网公司预算工作的有效进行。

六、结束语

互联网工作在不断的发展中一定要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建设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提升互联网公司内部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互联网公司中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并将公司内部治理体系进行完善,也要在互联网公司内建设健全的审计制度体系,有效对互联网公司进行审计监督工作,确保在互联网公司发展中不会形成财务风险,并且要提升互联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互联网公司管控制度,为互联网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文学.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以W公司为例[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2013.(4):1-60.

[2]万巧儿.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6.(5):89.

[3]彭雅琼.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A企业为例[D].山东财经大学(硕士),2015.(6):1-59.

[4]王翔.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J].社科园地,2015.(9):142-143.

[5]张庆平,黄辰.互联网行业并购的风险与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5.(22):159-160.

第3篇: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关键词:财务重述;信息隐藏;信息透明度;信息不对称;管理层权力;股价崩盘风险

一、引言

股价崩盘风险为股票价格急剧下降发生暴跌的概率[1],究其内在根源,主要归咎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隐匿或拖延负面消息的披露。犹如“信息隐藏假说”认为的那样,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低,外部投资者越难以感知管理层隐藏坏信息的行为,此时,管理层越有可能进行信息管理甚至信息操纵,致使其能在一定时期内对投资者隐藏坏消息。随着时间推移,坏信息不断累积,直至上限便又转而集中释放,继而严重冲击股票价格致其急剧下挫,甚至崩盘[2]。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发生,表明该公司以前的财务报表中存有错误和(或)遗漏,一定程度上直接w现了该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而这又有可能加剧公司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性,进而影响公司市场形象及投资者反应,甚至导致未来股价发生崩盘,更有甚者可能导致公司破产。鉴于此,本文欲以财务重述为视角,研究其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管理层权力这一重要的人特征要素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本文选取2007~2013年中国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结合管理层权力,探讨管理层权力对上述关系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事件为独特视角,从其背后所反映的财务信息质量低下和公司治理失效出发,探讨其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既拓宽了财务重述相关问题的研究,亦能为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增量的经验证据;第二,从管理者权力的角度探析人主体特征对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关系的作用,为管理层权力过大导致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补充证据,从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第三,财务重述事件实则反映了与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相关的问题,所以,就财务重述这一问题的研究实际上亦拓展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即财务重述对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存在负面影响,这或许可以引起企业和管理层的注意和重视,促使其逐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这不仅对上市公司规范其各项经营活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亦可为相关政策制定及监督机制完善提供经验证据和意见参考。

二、文献综述

时至今日,学者们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视角着手的:低信息透明度加剧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由问题引发的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从信息质量视角出发,相关研究分析了信息透明度[3][4][5][6]、企业避税[7][8]、审计师行业专长[9][10]、内部控制信息披露[11]、会计信息可比性[12]以及会计稳健性[5][13]等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此等研究均已表明,信息质量越低的企业,其股票价格未来遭遇暴跌的风险更高,正如Jin and Myers(2006)[2]所指出的那样,信息对称程度越低,使得外部投资者越难以感知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此时企业管理层就越易进行信息管理甚至信息操纵,从而导致更大的股价崩盘风险。另一些研究则从委托理论角度着手,考察了管理层期权激励[14]、高管性别[15]、董事高管责任保险[16]、企业社会责任[6][17]、[18]以及非效率投资[19]等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这类研究大体认为高管为了实现自身股权价值的最大化会采取短期行为,这一短期行为(包括隐匿坏消息)导致股价崩盘风险的增大[14]。具有理性经济人属性的管理层固有“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他(或她)会利用手头掌握的权力做出有损股东利益的行径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20],就如Kothari et al.(2009)[21]研究发现的那样,对股票期权、薪酬奖金和职业晋升等的极度关注,都会促使管理层隐藏负面消息,进而加大未来股价崩盘的风险。即使是出于个人崇拜等非财务动机,也有可能会驱使管理层隐藏公司的负面信息,进而导致股价暴跌[22]。

不少研究表明,财务重述将导致消极的市场反应,宣布财务重述的公司股票价格会大幅下跌。例如,美国审计总署研究了1997~2002年连续6年总共689家发生财务重述事件的公司,发现在短短三个交易日内,股价跌幅就高达10%。此外,它还有可能酿成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如资本成本显著提高[23]、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并减持股票和减少交易[24]。

事实上,在财务重述事件发生之前,相关利益者很难利用当时的财务报告信息对财务重述背后管理层的信息隐藏和财务报表操纵行为有精确的认识,导致市场对这些存在问题的企业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然而恰恰是在这一事件发生后市场能立马获知信息风险并做出反应[25],但此时的股票报酬率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作为管理者信息管理和盈余操纵的后果,财务重述本身揭示的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或失真,抑或是公司治理存有缺陷[26]。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根源上探究财务重述背后的财务信息质量低下和公司治理失效是否会导致未来股价暴跌,并以此作为未来股价崩盘的一个预兆。从现有文献看来,尽管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相当丰富,但尚无直接研究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的相关研究。故此,本文欲就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投资者决策和市场监管者提供经验支持和有益参考。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假若上市公司已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存有虚假性或(和)误导性信息抑或是信息遗漏,按照要求该财务报告必须重新表述,这也就是常言意义上说的财务重述。财务重述事件将在市场上引起负面反应,比较直观的现象是,在这一事件发生不久后,该公司股价将大幅下跌,由此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对上市公司不利的经济后果。不少证据还表明,个别公司的财务重述会使投资者质疑这些问题公司所行业的信息质量,乃至引起整个市场对会计诚信的怀疑,转而动摇全体投资者的信心,致使整个资本市场的价值受损。这些结果表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市场意识到公司可能存在问题或管理层刻意隐瞒的坏消息,转而对此予以反应。

理论上,相比外部投资者,公司高管无疑更加了解公司真实状况,并且在财务报表披露时他们有能力决定到底多大程度地反映公司真实情况。换句话说,管理层决定了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质量。所以,倘若公司进行了财务重述,那么,其之前披露的财务报表差池既有可能源自会计人员的疏忽,亦有可能源自管理层的舞弊行为。无论源自何处均可反映其披露的信息质量低下,低质量的会计信息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状况,这种情况必将加大外部投资者及时感知企业负面情况的难度。更有甚者,管理层不论是在面临盈利压力或融资压力时,还是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期时,抑或是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等一系列动机时,他们都有可能倾向于通过规则灰色地带甚至是违规地操纵公司不利消息的披露,即隐藏或推迟坏消息的披露。投资者无法根据公司已披露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导致公司股票价格被高估继而产生泡沫,一旦他们观察到上市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获得了确凿的财务信息,公司的股票价格可能会大幅下降,甚至崩盘。或者是,即便管理层“精心”管理信息披露,但一旦负面消息累积至无法再继续隐藏时,就会一次性释放出来,致使股价暴跌。可见,无论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还是从管理层隐藏坏消息视角,均可据理推知,财务重述发生的当时就会加剧股价崩盘的风险。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一:

H1:限制其他条件不变,相比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发生了财务重述的公司,其股价崩盘风险更高。

财务重述表明公司先前的财务报告不充分、不规范甚至不可信,因此财务重述的状况既反映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整体质量较差,也反映出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的一种行为及态度。作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进行信息披露是管理层的职责。相较于监管者、外部投资者,管理层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加之在公司所处的地位和相应权力,赋予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对信息披露内容与披露时机的选择权。倘若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未按照会计准则的标准对企业真实状况进行披露,由此形成的信息不规范、信息遗漏或者会计信息差错将导致该财务报告日后被重述。事实上,任何具有“自利动机”的行为主体都有可能利用机制牟取私利。在现代公司中,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委托双方由于利益冲突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又加之信息不对称滋生的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在我国相关监督机制不完善且执法不严格的现有条件下,具有理性经济人属性的管理层出于成本与效益的考虑,会试图冒着因财务重述被处罚的风险进行盈余操纵、粉饰财务报告以提供虚假盈利与抬高股价。

已有研究发现,管理层为了改善市场对公司股票的预期、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概率、规避金融监管机构的干预以及增加自身薪酬,往往会利用其权力影响盈余质量,这就表明管理层试图利用自由裁量权来决定公司的决策并实现个人目标。Adams et al.(2005)[27]认为,只有当管理层对公司重要决策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时,才能对公司的经济后果产生一定的效应,并进一步指出,当管理层的权力越大,即对公司各项决策的影响力越大时,其提出的极端、风险较大的议案才越容易被通过。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公司项目决策的盲目以及管理的混乱与专制,甚至纵容了管理层利用其权力进行信息管理(包括隐匿坏消息)的行为,这势必会对公司的信息质量及信息披露造成不良影响。可见,管理层权力的大小对其隐瞒坏消息的能力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当公司经营业绩较差或者遭遇某项投资失败时,管理层出于职位和薪酬的考虑,有可能暂不披露这些坏消息,管理层权力越大,其隐藏信息的能力越强,致使其隐瞒的坏信息越来越多,但这些坏信息不可能永久隐瞒下去,最终必将集中释放,造成股价崩盘。故本文推测,管理层权力大的公司,其财务重述背后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差,这对股价将产生更大、更为直接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二:

H2:限制其他条件不变,管理层权力越大,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越显著。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2007年1月1日会计准则的实施,以及财务重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全面性,本文以2007~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依据研究惯例进行了以下筛选:(1)参照Jin and Myers(2006)[2],在计算股价崩盘风险时,将年交易周数少于30周的观察值予以剔除;(2)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3)剔除关键财务数据缺失的观察值。最终得到11357个样本观测值。财务重述的数据是在对企业年度报告和重述公告进行逐一搜查的基础上经手工得出,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或经过手工计算整理而得,此外,为缓和极端值造成的偏误,我们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上进行了缩尾处理。

(二)变量设定

1、股价崩盘风险(CrashRisk)

2、财务重述(Restate)

根据以往的研究,财务重述的时点确认存在发生重述年度和财务报告被重述年度两个概念。假若上市公司察觉且更正已披露报表的差错,重新表述这一财务报告,那么发现且实施重述这些动作所在的年度就是“发生重述年度”;而被重述之内容的原初披露年度就是“被重述年度”。可见,过去年度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不充分、不规范或者不可信才是财务重述事件最终发生的根本,如此角度理解的财务重述更多反映的是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不高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以此为基础探讨财务重述对未来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故而我们所用的“财务重述”概念指的是财务报表被重述的年度,即当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公开披露之后发生重述事项取值为1,否则取0。

3、管理层权力(Power)

到目前为止,有关管理层权力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于“高管”的定义仍没有统一,借鉴权小锋等(2010)[20],我们将研究对象限定为掌握了企业实际经营决策权的总经理、CEO或总裁。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参考卢锐(2008)[30]和傅颀等(2014)[31]关于管理层权力的衡量方法,使用两职合一(Dual)、高管任期(Tenure)和股喾稚⒍龋Disp)这三个衡量高管权力的单维度变量。其中,两职合一(可理解为在企业权力结构中管理层所占据的支配地位)与股权分散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层权力在空间维度的体现,而高管任期长短是管理层权力在时间维度的体现,将三者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指标(Power),以此来反映管理层权力的大小。对于Power我们采取两种计量方式,第一种为虚拟变量(Power1),即当Dual+Tenure+Disp≥2,Power1取1,否则取0;第二种为积分变量(Power2),即Power2=Dual+Tenure+Disp。

(三)检验模型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对样本公司在研究区间内的财务重述、管理层权力与股价崩盘风险以及所有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Panel A所示,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均值约为7.0%,标准差为0.250;关于股价崩盘风险的指标,NCSKEWt+1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310、-0.260,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3.730,DUVOLt+1的均值和中位数约为-0.210,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330,这说明公司之间的股价崩盘风险具有差异,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股价崩盘风险;关于管理层权力,则约28.83%的公司的管理层权力较大,Power2的均值为1.0434,标准差较大,约为0.9271,表明在样本公司中管理层权力高的公司不多,且集中在少数一部分公司。总体而言,数据分布较为合理。

表2 Panel B为发生财务重述组与未发生财务重述组这两组的股价崩盘风险的均值差异检验。从结果来看,发生财务重述组与未发生财务重述组的股价崩盘风险指标的均值差异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即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有更大的股价崩盘风险,初步支持假设一。

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 ,Restate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分别为0.038、0.040,表明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股价崩盘事项,初步验证了假设一。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3给出了本文检验模型的回归结果,该表第(1)列与第(4)列显示:Restate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分别为0.049、0.042,且均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正相关,即相比于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发生了财务重述的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更高,假设一得以验证。该表第(2)列与第(5)列显示:财务重述与管理层权力的交乘项Restate*Power1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分别为0.134、0.078,且均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管理层权力会显著加剧财务重述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促进作用,这与假设二的预期一致。该表第(3)列和第(6)列为以Power2度量管理层权力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财务重述与管理层权力的交乘项Restate*Power2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分别为0.064和0.038,且分别在5%、10%水平上显著,这些结果均符合我们的预期。

(三)进一步测试

借鉴相关文献[26][32][33][34],可知,财务重述是否发生可能受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为校正样本的自选择问题,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上述回归结果做进一步测试。根据财务重述发生与否,将样本分为两组:处理组(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与控制组(没有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再利用倾向得分值为处理组寻找特征相近的对照组样本。配对过程具体如下:第一步,使用 Probit模型(7)估算Pscore(倾向得分值),即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值;第二步,使用近邻和半径匹配等多种匹配方法为每个处理组公司匹配出控制组公司,其中,近邻匹配使用1:1匹配和1:2匹配,半径匹配使用0.01和0.05两种半径匹配;第三步,使用配对出的子样本重新估计回归方程。

参照相关文献,选取了发生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报酬率(Roa)、监事会成员人数(NS)、总资产周转率(Turn)、托宾Q值(TBQ)、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所占比例(DDsize)。

表4 Panel A是使用1:1近邻匹配法所得子样本的回归结果,从其列(1)与列(4)可见,Restate的系数为正且均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正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假设一;模型2中管理层权力与财务重述的交乘项Restate*Power1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Restate*Power2与NCSKEWt+1和DUVOLt+1的系数也分别在1%、5%水平上显著为正,假设二也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表4 Panel B为平衡性假设检验结果,所有的评分变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表4 Panel C为配对前后倾向得分值的密度图,配对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倾向得分值有显著差异,配对后二者的密度曲线几近重合,说明配对结果良好。使用1:2近邻匹配、0.01与0.05半径匹配所得结果也相似 ,表明考虑了样本的自选择问题后,研究结果仍与我们的预期保持一致。

(四)稳健性测试

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还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稳健性测试:

(1)股价崩盘风险的其他度量方式

(2)股权分散度的其他度量方式

参照卢锐(2008)[30],将股东持股比例范围缩小至前五大,即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除以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重新计算股权分散度(Disp1),产生两个新的管理层权力的衡量指标:虚拟变量(Power3)与积分变量(Power4)。当Dual+Tenure+Disp1≥2,Power3取1,否则取0;而power4=Dual+Tenure+Disp1。用Power3与Power4重做前述模型,回归结果基本与主测试没有差异 。

(3)考虑准则执行的影响

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在很多方面尤其是财务重述制度方面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在2007年1月1日才正式开始实施,因此,预期这一年的财务重述数据可能大多是由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导致的,这将可能导致偏颇的结果;又由于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断下行,导致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此条件下,一些企业可能伺机采取冒险行为,而管理层权力对企业的危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极端冒险的决策。因此,出于避免2007年的数据对本文结论产生影响的考虑,作为可替代的方案,剔除2007年的所有观察值,重新进行回归,发现即使考虑该种情况,结果仍然稳健 。

六、结论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涉及金额巨大、性质严重,而且内容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此外,当前另一个热点话题是中国资本市场历经新一轮的股市震荡,在此背景下,尽管有关财务重述导致的经济后果以及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尚无直接研究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本文以2007~2013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财务重述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以及管理层权力对其二者关系的作用。研究发现,相比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重述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更高,且管理层权力越大,财务重述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缓和内生性作为进一步测试以及使用多种不同替代度量或替换样本做稳健性测试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1)财务重述加剧了未来股价崩盘的风险,而财务重述的发生实则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遗漏性、滞后性、虚假性等问题。在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缺乏严格规范标准的情况下,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在理解会计准则或政策时可能存在偏误。政策制定者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明确规范会计核算的统一标准,促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客观。更有甚者,管理层可能过分主观地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投机取巧以牟取私利。故而,公司应注重对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道德培养,加强对具体工作的约束,提高其自主性。对于违背道德的经济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防止其滥用会计政策。(2)管理层权力在财务重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起到了加剧的作用,上市公司应更为严格地要求管理层规范其经营活动、完善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可以设置适当集中的股权结构,使股东发挥监督职能,从而避免管理层权力过度膨胀。针对管理层权力较大的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使管理层与股东双方的利益有效结合起来。公司内部应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与权限,防范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3)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仍属于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仍有待完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对一些不确定因素应进行严格的政策界限规定,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出台,证监会应及时对信息披露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提高违规成本。另外,建立(或开发)有效的管理层权力衡量指标,针对已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若其公司管理层权力又过大的话,可以针对此类公司的管理层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国进,张贻军.异质信念、卖空限制与我国股市的暴跌现象研究[J].金融研究,2009,(4):80-91.

[2]Jin,L.,Myers,S.C.R2 around the World.New Theory and New Test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2):257-292.

[3]Hutton,A.P.,Marcus,A.J.,Tehranian,H.Opaque Financial Reports,R2,and Crash Risk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1):67-86.

[4]潘越,戴亦一,林超群.信息不透明、分析师关注与个股暴跌风险[J].金融研究,2011,(9):138-151.

[5]王冲,谢雅璐.会计稳健性、信息不透明与股价暴跌风险[J].管理科学,2013,(1):68-79.

[6]Kim,J.,Zhang,L.Financial Reporting Opacity and Expected Crash Risk:Evidence from Implied Volatility Smirks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4,(3):851-875.

[7]Kim,J.,Li,Y.,Zhang,L.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Firm-Level Analysi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a,(3):639-662.

[8]江轩宇.税收征管、税收激进与股价崩盘风险[J].南开管理评论,2013,(5):152-160.

[9]江轩宇,伊志宏.审计行业专长与股价崩盘风险[J].中国会计评论,2013,(2):133-150.

[10]熊家财.审计行业专长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信息不对称与异质信念视角的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6):47-57.

[11]叶康涛,曹丰,王化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J].金融研究,2015,(2):192-206.

[12]江轩宇.会计信息可比性与股价崩盘风险[J].投资研究,2015,34(12):97-111.

[13]Kim,J.,Zhang,L.Does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Reduce Stock Price Crash Risk? Firm-level Evidence[R].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0.

[14]Kim,J.,Li,Y.,Zhang,L.CFOs Versus CEOs:Equity Incentives and Crash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b,(3):713-730.

[15]李小荣,刘行.CEO vs CFO:性别与股价崩盘风险[J].世界经济,2012,(12):102-129.

[16]胡国柳,宛晴.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否抑制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6(6):38-43.

[17]权小锋,吴世农,尹洪英.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价崩盘风险:“价值利器”或“自利工具”?[J].经济研究,2015,(11):49-64.

[18]Jeffrey L.Callen,Xiaohua Fang.Religion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 [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15,(1):169-195.

[19]田昆儒,.非效率投资、审计监督与股价崩盘风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2):43-51.

[20]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11):73-87.

[21]S.P.Kothari,Susan Shu,Peter Wysocki.Do Managers Withhold Bad New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1):241-276.

[22]Ball R.Market and political/regulatory perspectives on the recent accounting scand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2):277-323.

[23]Hribar P.,Jenkins N.T.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Restatements on Earnings Revisions and the Estimated Cost of Capital:Accounting,Disclosure,and the Cost of Capital[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4,(2):337-356.

[24]Wu,M.Earnings restatements:A capital market perspective [R].Working Paper,New York University,2002.

[25]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Trends,market impacts regulatory responses,and remaining challenges [R].GAO-03-138,Washington D.C,2002.

[26]于i.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7,(9):134-144.

[27]Adams,R.,Almeida,H.,Ferreira,D.Powerful CEOs and Their Impa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5,(4):1403-1432.

[28]Chen J,Hong H,Stein J C.Forecasting crashes:Trading volume,past returns,and conditional skewness in stock pri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3):345-381.

[29]许年行,于上尧,伊志宏.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与股价崩盘风险[J].管理世界,2013,(7):31-43.

[30]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与业绩敏感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7):107-112.

[31]傅颀,汪祥耀,路军.管理层权力、高管薪酬变动与公司并购行为分析[J].会计研究,2014,(11):30-37.

[32]胡国强,彭家生.股权激励与财务重述――基于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09(11):39-46.

[33]何威L,刘启亮.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重述行为研究[J].管理世界,2010,(7):144-155

[34]张俊瑞,马晨.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2):63-72.

第4篇: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一、引言

公元前3000年前,我国长江上的皮筏商人就懂得将每人的货物分装在几条皮筏上,出现了“损失分担”的风险管理雏形思想。但是当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时,人类在财务风险和金融风险面前却脆弱无力。根据Dun&Bradstreet(美国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的记录,美国1991年财务失败的企业有87266家。在我国国内,截至2003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ST公司123家(含三家纯B股公司)。这些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它们大多数是由于“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界定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一种,是与财务有关的风险。它通常指在现代财务管理中,特别是在企业资金的运用中,影响企业决策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笔者认为,要界定财务风险正确涵义,首先要正确理解财务风险的本质。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财务风险的本质就是资本价值形态转化的风险。在G——W•••P••W′——G′的资本运动中,由于有对资本价值增殖的目标期望,但限于资本流通不畅、资本形态无法转换,需要通过财务获得货币用于垫支才会出现一系列财务风险的转移和积聚。以次类推,财务风险应当是一种交换性的风险,是价值在其载体形态上转移、变换和复位的风险。

(二)财务预警基本理论

财务风险预警是由财务危机和预警两个词组组成的。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经济现象。它是企业遭受企业财务风险的结果。但是关于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危机,国内外目前没有一种权威的界定标准。

财务危机预警属于社会经济预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预警理论是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需要具有坚实的经济预警理论基础,因此,这里简要阐述经济预警的基本原理是必要的。经济预警基础理论认为,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经济活动,预警过程不外乎都是由这样三个环节组成的循环:目标—手段—结果→目标—手段—结果→ ……。其中,目标环节是信息的加工处理阶段;手段环节是目标的实施阶段;结果环节是目标与手段相互校验,相互适应的阶段,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为下一轮循环的运行提供现实基础。在上述过程中,监测与预测自然是极为必要的阶段,用古人的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

(一)预警方法

1.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是指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来预警公司是否处于财务危机。企业资源配置缺陷与错误的经营管理策略与执行,在会计系统中表现为财务指标开始恶化。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引发财务困境或财务危机。因而,无效率或不良的管理行为特征与会计系统中的相关指标都可以作为财务风险的征兆。一般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定量指标从表内信息出发,定性指标从表外信息出发。下表4-1是对常用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概括。

表4-1  常用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和预警区域

指标

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计算 预警区域 定

资产负债率 %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85%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25 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0.25 盈利现金比率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1 长期投资比率 % 长期投资总额/长期资产 ≥50% 投资收益比率 % 投资收益/投资成本 ≤净资产收益率 关联方业务收入比率 % 关联方业务收入/总业务收入 ≥70%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5% 营业利润比重 % 营业利润额/利润总额 ≤50% 应收账款周转率 次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行业平均水平50% 存货周转次数 次 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行业平均水平50% 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0 定

第5篇: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关键词:风险资本;财务治理;交易成本;契约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6―0052―04

新制度经济学是当代非主流经济学的代表,是过去30多年非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它由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组成,其中交易成本理论和理论构成企业契约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新制度经济学将注意力集中于制度和结构本身,分析制度结构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制度(Institution)是一系列对人的行为施加约束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公司财务治理属于制度财务学研究范畴,它是从财务的社会属性(产权契约关系)出发,以财权流为主要逻辑线索,研究如何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形成一组联系各利益主体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以期达到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根本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财务治理是一个关于财权配置的合约安排。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的基础,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是财务治理结构的内核。在风险资本市场,由于人力资本在企业组织租金创造中的作用不断上升,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财务治理制度安排中处于一种十分重要的地位,进而使得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机制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相比有显著的区别。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企业内部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结果。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机制进行剖析,以期为风险投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基础。

一、现代企业理论视角下的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的本质考察

风险资本市场是包括风险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在内的各类要素所有者之间自由、自愿进行产权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契约集。上述各个要素所有者进入契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报酬。一个最小化交易成本的风险投资契约必须能够为上述相关要素所有者带来具有吸引力的报酬,以吸引他们将要素中的某些产权让渡出来,并由一种特殊的契约链将这些要素凝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参与市场竞争。为此,各要素所有者的产权如何界定、如何定价、如何保护等就成为风险资本市场企业制度选择的关键问题。

企业财务治理机制是一系列关于财权如何在要素所有者之间合理配置的制度安排,是企业制度选择的焦点。企业财权是一系列有关如何支配企业财务资源的权利束,最核心的包括剩余财务索取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机制实质上是如何在风险资本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这三类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剩余财务索取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是为了降低三者之间的产权交易成本而从财务角度设计的一种制度装置。与其他企业财务治理机制不同的是,在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机制中,集中了风险资本投资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二重身份的风险投资家成为最重要的财务治理主体,无论是剩余财务索取权还是剩余财务控制权都极大地向其倾斜,这是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机制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说,在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融资契约中,契约赋予作为人的风险投资家拥有比一般公司制企业中的人更大的剩余财务索取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在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融资契约中,契约内涵了企业财务控制权相机转移功能,赋予作为委托人的风险投资家拥有比一般公司制企业中的委托人更大的财务控制权。

二、创业投资基金财务治理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在风险资本市场上,除了少数投资者如天使投资者,采用直接向风险企业投资的方式外,大部分投资者采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成立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向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并且风险投资常常采用有限合伙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在有限合伙制的财务治理架构下,作为普通合伙人的风险资本家通常只提供占总额1%的出资承担无限责任,获取大约20%的利润;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提供占出资总额99%的资金,获取80%的收益,承担有限责任,并由风险资本家行使主要的投资权利。与投资者直接从事风险投资相比,投资者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增加了一个中间环节,形成了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委托一”关系,风险投资家获取远远超过其出资比例的利润分成和运作风险投资基金的权利,增加了成本。既然如此,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为什么会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呢?美国法学家波斯纳在他1973年出版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给出了协议中权利安排应遵循的一般性规范:“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该赋予那些最珍视他们的人”。这一结论被称为“波斯纳定理”。科斯在《生产的制度结构》一文中曾表述过相同的思想,他指出契约安排的理想状态显然是权利应配置给那些能够最具生产性地使用权利并且有激励他们这样使用的动力的人。具体来说,在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财务治理框架下,剩余财务收益权和剩余财务索取权向风险投资家一方倾斜是以下条件为前提的:(1)风险约束。风险投资的经营风险是以非均衡方式配置在投资者之间: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虽然出资额只占1%,但要以其财产为限承担无限责任。因此,一旦风险投资运作失败,不仅风险投资家的出资不能收回,甚至会对风险投资家个人财产构成威胁,这种非均衡的风险配置方式有利于抑制风险投资家滥用财务控制权的行为。(2)声誉约束。风险投资家与风险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是一种重复博弈。声誉模型认为,当博弈重复次数足够多时,参与人就倾向选择合作行为。在风险投资的委托一活动中,风险投资者为了赢得风险资本投资者的信任,进而能够在以后的融资活动中从风险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风险投资家倾向于最大化投资者效用的行为。(3)最关键的一点是风险投资家的人力资本的特点决定了风险投资基金中剩余财务收益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向风险投资家一方倾斜。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无非是这种组织能够创造大于每个投资者单独进行投资时的收入。在风险投资

活动中,最关键的资产不是物质资产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组织租金(organizational rent)或组织盈余创造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surplus)。与普通的风险投资者相比,风险投资家享有有关风险投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优势,具体包括识别风险投资项目、评价风险企业家团队、向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方面的特长,这是风险投资家获取超额剩余财务收益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的基础。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家提供的劳动难以直接定价,使得企业剩余财务索取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在风险投资家与风险投资者之间分配时更多地向前者倾斜,以降低二者之间的产权交易成本。

三、风险企业财务治理机制的企业契约理论分析

风险企业的财务治理机制主要涉及如何在以风险投资家为代表的出资者即委托人和以风险企业家为代表的人之间合理配置剩余财务索取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如前文所述,与其他企业相比,风险企业财务治理机制最突出的特点是风险企业的剩余财务索取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向以风险投资家为代表的出资者倾斜。当风险资本进入风险企业时,风险企业不仅要出让一部分剩余财务索取权,同时要出让一部分相对于风险资本出资比例更高的剩余财务控制权,而作为人的风险企业家在风险企业拥有的剩余财务索取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受严格限制,其所拥有的索取权与控制权则不及风险投资基金中的人――风险投资家。

风险企业的财务治理主要涉及两类治理主体,即作为委托人的风险资本家和作为人的风险企业家。由于新生的风险企业不确定性高,面对的管理问题、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更加复杂,风险资本家和企业家之间的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性更强。因此,风险企业的财务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背景下,在风险资本家和企业家之间合理划分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从总体上讲,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呈现出明显的状态依存性:在风险企业早期,利润很低甚至不盈利,风险资本家掌握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随着风险企业的发展,财务状况的改善,企业财务控制权逐渐向作为创业者的风险企业家一方转移。换言之,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是一种典型的状态依存权。风险企业财务控制权具有相机转移的特征。风险资本家的相机治理是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所谓相机治理指的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作出治理安排,平时风险资本家主要为企业提供管理、财务、市场营销方面的支持性顾问服务,并通过董事会等机制了解和跟踪企业经营状况,一旦企业陷入困境,风险资本家才会采取非常措施,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更换管理人员,甚至将企业清算和转让等。风险企业通常采用可转换优先股融资方式吸收风险资本。不同的金融工具代表不同的融资方式和不同的资本结构,从而也意味着不同的财务治理结构。由于风险资本家持有的优先股享有投票权,所以,风险资本家保持了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是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特有的现象。分阶段融资即风险资本家采用分阶段投资的方式,其财务治理作用表现在它可以使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的前景和企业家表现进行周期性、阶段性的重新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是否注入资金,从而减少错误决策,控制投资风险。

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决定了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在财务治理中的地位,是企业财务治理机制的关键内容。风险企业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主要是由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特点、风险企业的特点以及风险企业家特点决定的。就风险投资家而言,其掌握的财务控制权主要属于财务决策控制权。风险资本家的财务控制权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因为风险资本家是特殊的企业家,对风险企业而言,风险资本家不仅向风险企业提供风险资本,还提供自身的人力资本,后者表现为风险资本家向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包括推荐管理人员、引进外部资金、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将风险企业带入资本市场,如向风险企业提供IPO服务等。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企业内部财务治理,分享剩余财务控制权是为了对以风险企业家为代表的内部人行为实施监督、约束和激励,以更好地控制和规避各种风险。风险投资家面临的风险包括:(1)道德风险。Aghion&Bolton(1992)认为,与单纯追求资本报酬最大化目标的投资者不同,缺乏初始财富的风险企业家不仅追求货币收入,而且还要追求不可让渡的私人收益,比如在职消费、闲暇时间等,结果风险企业家就有偷懒,或者采取一些不利于风险投资者利益的行动。(2)与风险企业早期创业活动相联系的一些特殊投资风险。主要包括:首先,风险企业家创意的真实性。风险投资家在向风险企业家投资的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那些在事前被认为很有价值的创意,在事后可能证明没有价值。在风险投资家看来,风险企业家吸引风险资本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后者发现并掌握了某种潜在的市场获利的信息或知识,如某种新的市场需求,某种有市场前景的关键性技术。然而,这种潜在的获利机会或创新所包含的经济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风险资本家将资金投入风险企业后,往往形成专用性很强的物质资产,被锁定在风险企业,一旦项目被确认没有经济价值时,风险资本家的投资就会变成沉淀成本而蒙受相应的损失。其次,风险企业家组织能力的不足。在风险企业家实施创意之前,其所拥有的某种获利机会或创新所包含的经济价值还处于潜伏状态,只有当风险投资家将企业带入顺利地运作之后,上述获利机会或创新才会恰当地物化在企业当中。换言之,风险企业家或企业家团队所具有的领导才能或者企业家能力是决定潜在的获利机会或创新能否成功转化为现实企业的关键。而风险企业家能力往往是其私人信息,对于那些初次创业的风险企业家而言甚至连他本人难以对其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风险企业财务治理机制中,可转换优先股和分阶段融资既是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融资契约中的重要融资方式,又是风险企业重要的财务治理工具。虽然在创业过程中,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的权利多以股权形式存在,但是,作为外部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家获得了某种优于风险企业家的控制权。显然,这种现象有悖于“一股一票”的投票规则。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风险投资者除了面临主流经济学所描述的“道德风险”以外,更重要的还面临一些特殊的风险,包括风险企业家创意的不真实,企业家能力的不足。在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产权交易中,以可转换优先股和分阶段融资为主要内容的融资契约赋予了企业财务控制权相机转移功能,进而极大地降低了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产权交易成本,这是提高风险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的关键。

四、我国风险企业财务治理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环境不同,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受产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风险企业的财务治理机制存在以下主要缺陷:(1)企业家和关键技术人员的地位没有在企业所有权中得到反映。(2)产权不清晰。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许多高科技企业存在产权不清尤其是在民营科技型企业中更为突出。(3)内部人控制严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是在政策、法律不健全的条件下依靠自我创业发展起来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以创业者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层为此付出极大努力,成为创业企业最核心的要素所有者,由此形成了以创业者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层在企业内部的绝对权威和对企业控制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权利的盲目崇拜,使得企业创业人员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赋予极高的私人价值,从根本上排斥外部人对企业控制权的渗透,这也就限制外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如风险资本进入企业产权的通道。

第6篇: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强化财务会计处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众多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证券公司也不例外,在我国证券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背景下,对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我们审视公司内部潜在的风险,进而从控制与管理风险的角度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本文从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表现形式出发,在对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证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与会计处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0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建议

应当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对于风险的把控时间提前,提高应对风险的主动性。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可以尽早发现并识别公司面临的各种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大致的评价,为中期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做铺垫。其次应当严格公司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职权分工,明确财务责任,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及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后,应当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完善风险的控制及规避,总结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由此类风险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作者:文妮 单位: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孙晓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1(22):43-56.

[2]冯辞.浅析证券公词树务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4):42-43.

[3]毕秋香,何荣天.证券公司风险评估及指标预警系统设计[J].证券市场导报,2002(10):7-8.

[4]曾嵘.试论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6(5):29-31.

[5]陈共炎.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与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3-47.

[6]冯玉巧.刘娟娟.证券公司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6.

[7]王学峰.中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38-42,48.

[8]张玺.浅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3(3):45.

[9]段丽巧.对加强金融企业倒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35-236.

[10]许明波.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8-54.

第7篇: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人类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和信息收集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包括人类生活在内的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使得人们无法准确预知未来,使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都难以准确地把握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并最终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差预期结果。同时,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运动或外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以及因种种原因所引起的社会冲突乃至战争,再加上人们的过失行为等因素的存在,所有这些都将人们置身于一种不确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使其面临风险的威胁。

“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形成,不少经营风险较小的企业却因财务管理失败而被财务风险所葬送。”(郭复初,2000)美国学者大卫b.赫茨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性:明白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就是明白了关键的经营问题和关键的经营机会。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财务专家都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余绪缨,1996)

企业所经历的经济风险均是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而对企业的所有影响最终都将集中体现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型管理领域——风险基础财务管理(risk-based financial management),就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管理领域。其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财务活动时,通过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地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并对管理效果作出客观评价。这一概念直观地表明了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性特征,强调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是一种风险性活动,要求管理当局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同时,“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并将重心落实在财务管理上,由此,它将成为企业一项富有成效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一切风险说到底都是在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资金及其运动构成了企业财务的基础,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管理,就是围绕资金运动而展开的”(余绪缨,1996),于是,企业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纽带,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一、财务经济学中的风险观及其运行规律探索

认识和界定风险是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前提。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风险就是可能发生危险;(2)风险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某一不利事件将会发生的概率(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3)风险就是不确定性;(4)风险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

比较分析这些观点,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中的风险应是经济活动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的大小是经济活动在实际结果出现之前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结果及其概率分布的函数。可用公式简单表示为:

r=f(ei,pi)

其中,r:经济活动的风险(risk);

ei: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第i种结果(effect);

pi:第i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

f:r与变量ei和pi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任何风险,从其成因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直至产生的实际结果,都是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在此过程中,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期望和风险结果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成为风险构成的四大要件。就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通常主要表现为物资流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三个相互交织的运动过程,但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企业上述三大运动过程可能在时间上出现间断,在形态转换中发生停滞,最终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离企业的预期目标,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将会导致企业发生经营总风险,并具体表现为物资流风险、资金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向德伟,1995)。但物资流风险、信息流风险最终都从财务风险中反映出来,故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总风险的集中体现,并成为企业经营总风险的核心和落脚点。正因为如此,本文将从财务风险的角度阐述企业经营总风险的管理问题。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多种类型,在不同理财环境、不同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财务风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对财务风险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类。

财务风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要求管理当局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管理。我们认为,(1)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要求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应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而不能逃避现实,更不能对风险视而不见,否则将会受到它的惩罚,故以风险为基础进行财务管理已成为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2)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表明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采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风险、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3)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性和偶然性,说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使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4)财务风险的可识别性和相对性,说明财务风险在其发生之前,人们还是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识别,企业管理当局应以积极的态度去把握财务风险的运行规律,以动态的观点辩证地对待特定风险,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切实可行。(5)财务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关联性以及财务风险的差别性和激励性等特征,明示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以及加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迫切性,因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紧密相联,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灰色系统”的透明度,便于企业管理当局主动地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结果。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和概括,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按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王庆成、王化成,1995)。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可定位在“财务成果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优化”两个方面。企业只有在财务上追求“财务成果最大”和“财务状况最优”,才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谋求长足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笔者进一步认为“财务成果最大化”应具体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为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股东财富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现金流量作为计算依据,同时考虑了投资风险程度的大小,无论从涉及的时间长度还是从包含的内容看,都比短期的利润指标具有更大的综合性,能够从更深层次去认识经济效益问题,因而它是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取决于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由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营运资金管理目标、成本费用管理目标、收入管理目标和利润管理目标等共同组成(郭复初,2000)。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一般分别根据风险事件在其发生前后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予以确定。上述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共同组成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它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企业的财务活动应以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为中心,以促进和服务于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主旨。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

为实现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目标,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管理程序,这些程序的结合与协调,形成了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这些环节主要包括风险预测、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风险损益处理五个管理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风险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企业首先应通过风险预测这一环节,对尚未发生但又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系统地分析、全面地识别和恰当地估量,把“未知”变成“已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测是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基础。财务管理部门需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决策,将风险收益与控制风险所需成本进行比较,确定企业应对风险采取何种态度,准备冒多大风险去实现财务目标和经营目标,从而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效益。风险决策之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选定的方案,采取相应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使风险事件朝着有利的方面发展。为实现风险基础管理的目标并提高管理效率,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各项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和评估,并据以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然后对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及时补偿风险损失并合理分配风险收益。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五个基本环节,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如图1所示:(图暂略)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基本方法

在上述管理环节中,企业将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各项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工作。这些方法主要有风险预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损益处理方法等。

风险基础财务预测方法包括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估量方法。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幕景分析法和资金分析法等。企业风险识别的策略应是利用最适合当前情况的那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进行风险识别,并对所识别的风险进一步分析论证,找出影响巨大、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借以确定管理的重点。企业通常采用统计分析法,“a记分”法,财务比率分析法和“z记分”法等方法对已经分析、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描述,其任务在于估测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质,从而为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对准确的依据。

风险决策的方法较多,在各个财务环节所运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进行决策时,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决策者拥有的信息量;二是决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方案对决策者的效用。

企业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三大类型。为避免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采取风险回避措施,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方案。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风险的经营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风险预防控制方法。当企业对风险进行预测决策之后,如果认为某项经济活动非进行不可,而企业又无足够财力来承担其风险,或者企业承担风险所发生的成本要高于收益,企业则可以考虑能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当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风险回避或转移时,便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企业决定自担风险后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自行加强管理以预防风险;(2)进行风险隔离或风险结合以降低风险对企业总体的影响;(3)自行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4)提取各项准备金以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风险管理效果如何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最佳,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其判断标准应是管理措施能否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一般可通过计算和分析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后作出具体评价,从经济效益看,使得风险管理效果系数达到最大的措施才是最佳方案,故企业在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时,应从预计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大于1的所有方案中,选择该系数最大的方案。

企业对风险损益核算的原理如同一般会计核算,无论是风险净损失还是风险净收益,均应在财务上做出相应的处理。

上述五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方法还会产生。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实施

(一)筹资风险的管理

筹资活动是企业理财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筹资风险管理是整个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起点。我们认为,筹资风险是企业筹资后由于不能按既定目标取得资金使用效益,企业无法按原定要求履约以满足资金供应者预期结果的风险。为识别和估量筹资风险,企业管理当局首先应分析筹资风险的成因,然后收集有关资料,判断企业在筹资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并计量与测试其大小。(1)对于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所导致的筹资风险,可采用比率分析法,并通过利息保障倍数和偿债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进行识别、估量。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数、偿债保障倍数越小,说明企业偿还债务利息、本金的压力越大,筹资风险越高。(2)对源于企业资金调度不合理性的筹资风险的识别和估量,主要通过计算和分析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以及相关资产的周转率进行。(3)对源于资金结构方面的风险,可通过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或筹资杠杆程度进行粗略估量。在投资风险不为0且保持不变时,考察筹资杠杆程度便可大致判断筹资风险的高低。然而,我们认为并不能简单地根据筹资杠杆程度的大小来估量企业的筹资风险水平。筹资风险与资金结构、筹资杠杆程度和投资风险之间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可用下列模型表示:

筹资风险=每股收益的变化系数(即企业总风险)-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系数(即投资风险)=(筹资杠杆程度-1)×投资风险

筹资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在筹资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去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点,以愿意接受的筹资风险去获取最大的每股收益。在综合考察筹资风险、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的基础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是:(1)在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2)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或筹资收益最大)的方案;(3)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或筹资收益小)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或筹资收益大)的方案中,根据管理当局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但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针对筹资风险的不同成因,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投资风险;(2)注重筹资杠杆,适度举债,优化资金结构;(3)合理调度资金,维护资产的流动性;(4)建立偿债基金,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二)投资风险管理

由于企业投资的具体形式不同,每类投资可能遭受风险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风险估量和控制的方法均将有所区别。企业对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以谋取经营收益,但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等情况的变化,其经营收益往往会波动起伏,从而造成对内投资风险(亦经营风险)。经营收益波动的幅度和可能性越大,经营风险便越高,反之经营风险则越低。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经营风险一般通过息税前利润(率)变化系数等指标反映。但笔者认为,将经营杠杆系数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同义语是错误的,因为从计算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如果企业保持固定的销售水平和固定的成本结构,再高的经营杠杆系数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应当仅被看作是对“潜在风险”的衡量,这种潜在风险只有在销售和生产成本的变动性存在的条件下才会被“激活”(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

企业直接对外投资遭受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共同影响到企业直接投资的风险,故在被投资企业经营风险或总风险已知的情况下,可近似地将其作为本企业直接投资风险。企业也可根据与直接投资收益有关的历史资料计算投资收益的期望值、标准差和变化系数等指标来预测直接对外投资风险,原理与间接对外投资风险的估量相同。间接对外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一般通过期望投资收益(率)偏离实际投资收益(率)的幅度和可能性来估量它们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于单项证券投资风险的估量,常用的指标是该项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或变化系数)和β系数,指标值越大,说明投资风险越高。

当企业同时投资于一个以上的投资项目时,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证券或资产所形成的集合,形成财务经济学中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投资组合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在数量上等于组成投资组合的各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投资于各种证券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比例。投资组合的风险一般通过该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估量。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投资组合总体的风险程度(以投资组合标准差反映)取决于三个因素:每一证券的标准差,每一对证券的相关性(以协方差表示)和对每一证券的投资额。随着组合中证券数目的增加,协方差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标准差的作用越来越小。故在进行投资组合决策时,必须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

夏普教授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大大简化了上述估量投资组合风险并据以选择有效投资组合的程序(william f.sharpe 1963)。投资组合的关键则在于投资者应根据期望的收益和所愿承担的风险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并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将是投资决策所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决策系根据投资风险与期望投资收益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从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案。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或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1)合理预期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2)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根据总杠杆、经营杠杆和筹资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经营风险很高的企业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3)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4)采取风险回避措施,避免投资风险。(5)积极采取其他措施,控制投资风险。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企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投资,都会面临能否收回投资本金及其收益的风险。但企业对内投资需要通过销售才能收回,而对外投资能否收回与本企业的商品销售无关,但若撇开销售环节,与这两类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问题基本相同,故论文只阐述与对内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其原理同样适用于与对外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管理问题。影响资金回收风险的因素主要有:(1)客户的偿债能力;(2)客户的信用状况;(3)企业的信用政策;(4)结算方式。由于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最终都体现在应收货款回收时间及其回收金额的多少上,故资金回收风险的估量可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进行。其中,反映应收货款回收时间长短的指标是应收货款周转次数或平均回收期,一般只需计算其中任意之一则可。应当指出,在具体计算时以应收货款回笼金额为基础,而不能按照现行制度、有关教科书或其他文献那样按赊销净收入来计算上述各项指标。此外,反映应收货款回收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应收货款回收率、坏帐损失率和收帐费用率等。

进行资金回收风险决策的关键在于,按照“风险收益权衡”原则,根据应收货款对企业获利能力和资金回收风险的双重影响,恰当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企业能否正确制定出与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有关的决策并将其落到实处,已成为预防资金回收风险的一项重要策略。此外,企业还应采取下述有关预防和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2)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3)制定合理的收帐政策,及时催收货款。

(四)外汇风险的管理

由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所决定,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深入,外汇管理体制也必须进一步改革。随着我国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些企业在其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不可避免地面临外汇风险的威胁,因而,如何通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来防范与控制汇率的异常波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利影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汇率变化给那些从事国际经营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企业的外汇风险,或称之为汇率风险。进行外汇收支是外汇风险产生的前提,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是形成外汇风险的直接原因。由于汇率变动,一定数量一种币别的外汇兑换或折算成另一种币别外汇的数额会较以前为少或为多,从而使持有或运用外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现不确定性。这些受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外汇金额被称为“受险额”。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可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给企业带来收益;而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遭受损益。显然,只有这两类“受险额”的余额(即“净受险额”)才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汇率变动只对企业净受险额产生影响”的客观规律为企业选用外汇风险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便于外汇风险的识别、估量和控制,可将外汇风险按其生成机制及对企业的影响对象不同,分为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为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每个从事国际经营的企业都要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帐本位币,并将记帐本位币以外的业务作为外币业务,外币业务除了可能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帐外,为便于分析或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还应在期末按特定的汇率折算成记帐本位币,由于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折算时的汇率与记帐时的汇率可能不一致,使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帐面价值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会计核算而产生,故称为会计风险。这种风险一般在会计期末(折算日)预计,用以衡量会计报表中应折算项目的最初发生日汇率与折算日汇率不同可能造成的损益,此风险在会计期末折算后即可解除,并在报表中列示为已确认的折算差额(或损益),以反映汇率变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一般而言,折算差额越大便意味着会计风险越大,但折算差额只影响企业帐面上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能力无实质性影响,其折算差额并不是实际交割时的实际损益,差额的大小也因采用折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具体规定了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有关问题,但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应采用什么方法折算,从具体要求看,更接近“现行汇率法”。汇率变动引起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量不确定,进而使企业价值可能出现不确定性变化的风险,属于经济风险。那些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长期内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风险为长期风险,反之为短期风险。

由于外汇风险的生成机制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具体管理部门也有所区别,会计风险和短期风险一般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而长期风险涉及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财务多个领域,应由整个企业有关部门共同负责。企业对这些外汇风险管理的目的均是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和尽可能地减少为控制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如何确定二者之间均衡点的问题,使外汇风险管理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外汇风险的管理。其具体步骤为:(1)确定恰当的计划期;(2)预测汇率变动趋势;(3)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确定净受险额;(4)根据预期的外汇风险损益程度确定是否采取行动;(5)选择正确的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外汇风险管理战略的目标便是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和尽可能地降低为减少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即寻求符合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条件的最优解。但这里的最优解并非单一解,从理论上讲,有两个极端方法,一是风险最高、成本最低时的措施,一是风险最低、成本最高时的措施。企业的最终选择取决于管理当局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企业对减少风险所支付成本的承受能力。

从计算预期外汇风险损益程度可知,企业因汇率变动可能蒙受损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受险额和预期汇率变动额。因此,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时,也应从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入手,其策略主要有:(1)选择好计价(或结算)货币;(2)执行货币保值条款,提前或推迟结汇并尽可能进行差额结算;(3)投保货币风险保险;(4)采取资产负债表保值法;(5)利用金融工具(特别是期权、互换等创新金融工具)转移风险;(6)实施多角化策略等。

总起来考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所面临的风险将比其他任何经济制度中的风险都要复杂,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盈亏自负和风险自担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也是促使其迫切寻求防范风险措施与对策的强大原动力。风险和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风险以及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的财务机制,有效实施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顺利实现企业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绪缨。1996企业理财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郭道扬。1997.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问题。财会月刊,4.

3.郭复初。200.现代财务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王庆成,王化成。 1995.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系列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向德伟。1995.博士学位论文《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

6.林义。1992.风险管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美]詹姆斯。c .。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8.程德兴。1998.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9.alan c.sharpiro . 1992.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allyn and bacon.

10.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risk and management(sixth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1.david b.hertz. 1964.risk analysis in capital invest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feb.

12.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intermediate financial 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the dryden press.

13.eugene fama and kenneth french. 1992.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47),july.

14.f.modigliani and gerald a.pogue . 1974.an introduction to risk and retur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30),march-april.

第8篇: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1.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611130;2.复旦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433;3.爱尔兰国立大学 科克大学学院)

摘 要:把理论、资源基础观和高阶梯队理论相结合,系统梳理并综合分析董事会治理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2007-2013年间我国沪深两市25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1274个企业-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系统广义矩(GMM)模型,采用分层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上述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和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负相关,而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董事会治理;财务风险;分层回归;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4-0068-05

收稿日期:2015-02-01

基金项目: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货币政策与企业财务脆弱性互动机理研究”(JBK1307088)

作者简介:陈丽霖(1979-),女,四川乐山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秦博(1983-),四川攀枝花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爱尔兰国立大学科克大学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一、引言

作为当代主流战略管理理论的资源基础观(RBV)认为,董事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体,从而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能力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1]。理论则强调,董事会在平衡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与作为人的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换言之,董事会动机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高阶梯队理论进一步认为,不同的董事会人口学特征结构会导致董事会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事实上,在董事会治理过程中,企业正面临着如何建立一整套制度安排以确保既能吸引优秀董事又能保护股东利益不被董事侵占的双重挑战。Carpenter(2004)指出,在有关董事会与风险问题上,理论忽略了决策者风险控制能力与风险偏好的差异,而高阶梯队理论和RBV则忽略了问题的影响,因此,把它们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将更具解释力[2]。

与其它行业或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对于微观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更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而上述技术应用或产品开发都面临比传统产业更高的风险,因此,风险控制尤其是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其主体性更为凸显;其次,无论是对于微观企业管理者还是对于政府等宏观调控机构而言,与边缘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衰成败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虽然有学者探讨了普通企业的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关系进行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拓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李维安等(2009)认为,董事会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与董事会有关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科学化,进而维护全体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3]。McConnell(2012)进一步指出,这种制度安排涉及到董事会的各个方面,就风险视角来看,与董事会能力、风险偏好、动机等方面相关的制度安排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4]。

(一)董事会能力与财务风险

从群体角度来看,董事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董事个人能力的集合。Wiersema & Bantel(1992)指出,在董事会能力的相关实证研究中,通常把董事会成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作为董事会能力的变量[5]。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董事会分析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董事会成员的校友资源等越丰富,信息渠道的质量就越高,进而董事会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越强。无论是信息获取能力还是信息分析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董事会制定出更符合企业实情的方案,从而越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二)董事会偏好与财务风险

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性别与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存在紧密的联系。Bruce & Johnson(1994)在一项针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中差异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冒险的倾向显著更低[6]。任颋和王峥(2010)认为,就中国情境而言,受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女性大多更注重家庭,从而在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中,女性董事的比例普遍较低[7]。因此,与男性董事相比,这些少数的女性董事对于保住其工作职位的愿望更为强烈。Huang 和Kisgen(201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企业财务风险会对董事工作表现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当面临重大决策时,女性更侧重从个人职业安全感影响的角度支持财务风险更低的方案[8]。从决策群体的角度来看,董事会中女性董事比重越大,越有利于董事会对企业财务风险偏好程度的降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女性董事占比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三)董事会动机与财务风险

从董事会治理角度来看,实现动机趋同,关键在于对董事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1.董事会激励与财务风险

随着董事会持股比例的增加,董事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相关联的程度逐渐增强,作为经济人的董事个人,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一方面会强化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会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决策质量的监控。此外,董事持股比例增加不仅增强了董事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动机和能力,而且增进了董事对企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资源的投入量,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决策的质量。Beasley(1996)的回归结果表明,没有财务舞弊企业的董事会持股比例显著高于财务舞弊企业的董事会持股比例,这说明董事会持股比例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9]。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2.董事会监督与财务风险

就董事会群体而言,独立董事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关系,由于独立董事与企业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更不容易与企业内部人形成“合谋”,因此,理论上来说,独立董事具有最强烈的监督企业内部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尤其是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关注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其原因在于,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与独立董事监督不力的关系更为直接,从而对独立董事自身的声誉及独立董事这份工作会产生更为负面的影响。Deutsch等(2011)对独立董事与企业风险的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独立董事有较强的动力对CEO的冒险行为进行监督和劝阻,从而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关系[10]。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董事会独立性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因变量是企业财务风险(FR)。在实证研究中,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财务领域的学者通常采用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指标来衡财务风险,为狭义的财务风险,而决策理论的学者则通常采用企业收益率的波动性来衡量财务风险,为广义的财务风险。本文侧重从财务领域研究财务风险,因此采用总资产负债率(及财务杠杆)来衡量。

自变量是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EDU)、女性董事占比(Woman)、董事会持股比例(Stock)、和董事会独立性(IND)。董事会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采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11]。董事会持股比例指董事持股比例之和。董事会独立性采用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

在董事会治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地区因素、年度因素和行业因素。主要变量的符合与测度见表1。

(二)模型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在研究战略资本广度和深度与竞争优势关系时,分别构建了如下的回归方程:

本文在检验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时采用了动态系统GMM方法。具体来说,在回归分析过程中,本文采取系统广义矩(GMM)模型、以分层回归的方式逐步引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

(三)样本与数据来源

2007年起我国上市公司全面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最新的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截至2013年,因此,本文的研究时窗定为2007-2013共73年。然后,利用WIND 资讯获得沪深两市的2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初始样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如下的筛选:(1)剔除ST和PT企业;(2)剔除数据不全的企业。最后得到2007-2013年间253家样本企业共1274个企业-年的观测值。由于作为控制变量的地区市场化程度指数的数据截至2009年,考虑到我国市场化程度处于“渐变”而非“突变”的过程中,因此,2009-2013年的市场化程度指数统一采用2009年的数据。

样本企业的数据主要来自WIND资讯及企业年报。由于不同年份的样本企业数量不同,属于非平衡面板数据,加上时间序列较长,满足了构建面板模型的要求,因此,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的相关模型和方法,对上述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处理采用Stata11.0 和Excel等软件。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总体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差异较大(从18.36%到78.91%),财务风险均值为60.45%,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均值为33.94%,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9.09%到62.50%);女性董事占比的均值为19.22%,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9.09%到30%);董事会持股比例均值为16.49%,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5.58%到46.02%);董事会独立性均值为39.48%,企业之间的差异相对不大。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统计结果表明,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董事占比、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都存在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大(超过0.4),这符合H1-4的推断。从控制变量来看,企业资产规模与财务风险不相关,企业性质、企业成长性与财务风险正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地区市场化程度与财务风险负相关,可见控制变量的选取是合适的。同时,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不大(小于0.35),适宜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揭示董事会治理(包括董事会能力、董事会风险偏好、董事会动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有效控制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之间潜在内生性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借鉴已有文献的做法,采用系统广义矩(GMM)模型、以分层回归的方式逐步引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具体来说,即首先引入全部控制变量,用这些变量构造出不包含自变量的模型1;然后,依次加入用于衡量董事会治理的四个指标值(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董事占比、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独立性),从而构造出包含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模型(模型2-5);再次,通过比较模型的解释力及变量参数显著性水平的变化,来考察董事会治理的单个方面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净贡献;最后,把四个自变量一起放入回归方程(模型6),用于考察董事会治理对财务风险的综合影响,回归结果见表2。

表2的Arellano-Bond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说明本文的样本适宜采用GMM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通过过度识别检验,说明回归中使用的工具变量有效。

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企业资产规模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企业性质与财务风险正相关,企业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地区市场化程度与财务风险负相关,这表明控制变量的选取是合理的。加入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后(见模型2),财务风险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变成了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即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在1%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地区市场化程度对财务风险影响的显著性消失了,而企业性质、成长性与财务风险相关关系的显著性下降了;此外,调整拟合优度从10.24% 提高到14.51%,且调整拟合优度的变化值在5%水平上显著。上述回归结果说明,企业财务风险随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而降低,H1得到验证。

在分别加入董事会女性占比(见模型3)和董事会独立性(见模型5)之后,董事会女性占比和董事会独立性都在1%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部分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有所降低,调整拟合优度都有所提高,且调整拟合优度的变化值具备显著性,说明董事会女性占比和独立性的提高有助于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降低,H2和H4得到验证。在加入董事会持股比例之后(见模型4),董事会持股比例在10%水平上与财务风险正相关,部分控制变量的显著性基本不变,调整拟合优度的变化值也不具备显著性,H3未得到验证。

当把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董事会持股比例和董事会独立性全部加入回归方程后(见模型6),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在5%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董事会独立性在1%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监督机制是控制财务风险最有效的手段,而提高董事能力和降低董事会风险偏好程度也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举措。由于董事会持股比例的水平相对较高,进一步提高董事会持股比例更有可能导致董事会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因此,并无助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降低。可见,回归结果符合理论、资源基础观(RBV)和高阶梯队理论的相关观点,也凸显出企业在配置董事会的过程中同时关注董事会“资源提供之手”和“利益侵占之手”的重要性。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稳健性检验:首先,对于企业而言,引起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流动负债的偿还问题,因此,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采用流动负债比(流动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作为企业财务风险衡量的替代指标,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归;其次,作为替代方法,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来控制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之间潜在的反向因果关系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最后,对于样本选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本文通过剔除财务风险的异常值(即把三倍标准差以外的样本作为异常值进行剔除)后重新回归来缓解。三项稳健性回归的结果都表明,虽然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有所变化,但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和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基本结论不变。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7-2013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样本,采取分层系统广义矩(GMM)回归模型,在控制内生性及样本选取误差的前提下,实证检验了董事会能力、董事会风险偏好程度和董事会动机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和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负相关,而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当全面考察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时,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他董事会治理变量的相关关系不变。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存在各种问题,因此,通过提高董事会独立性来加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能有效缓解企业的成本,进而有助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降低;同时,董事会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决策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在很大程度的上影响到决策的效果,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董事会的风险偏好程度体现了董事会风险相关决策的意志,因此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水平;最后,与西方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董事会持股比例相对较高,因此,进一步提高董事会持股比例更容易导致董事会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从而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控制。因此,在配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董事会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董事会的资源提供职能和利益侵占行为,力求实现合理均衡,从而便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BARNEY J.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643-650.

[2] CARPENTER M.A., GELETKANYCZ M.A., SANDERS W.G.. Upper Echelons Research Revisited: Antecedents, Elem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30(6):749-778.

[3] 李维安, 牛建波, 宋笑扬. 董事会治理研究的理论根源及研究脉络评析[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1):130-145.

[4] MCCONNELL P.J.. The governance of strategic risks in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J]. Journal of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2012,5(2):128-142.

[5] WIERSEMA M.F., BANTEL K.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35(1):91-121.

[6] BRUCE A.C., JOHNSON J.E.V.. Male and Female betting Behaviour: New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994,(10):183-198.

[7] 任颋, 王峥. 女性参与高管团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5):81-91.

[8] HUANG J., KISGEN D.J.. Gender and corporate finance: Are male executives overconfident relative to female executiv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108(3):822-839.

[9] BEASLEY 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4):443-465.

[10] DEUTSCH Y., KEIL T., LAAMANEN T.. A dual agency view of board compensation: the joint effects of outside director and CEO stock options on firm ris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2):212-227.

第9篇:财务风险论述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发展阶段 发展趋势

财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 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 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论述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 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纳(John 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 Pricing 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