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精选(九篇)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

第1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开展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已有较多实践。美国将原来仅注重于就业能力培养转移到注重个人终身持续发展方面来,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即人文教育,其次才能研修专业课程;法国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教育之中。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教育的同时,还全方位拓展学生人文视野,教育内容涵盖公民教育、文化教育、智能教育等多个方面;韩国在教育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将高职院校伦理课程设定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和统一课题等5个部分,培养强化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课、人文社科课各占1/3。充分认识到,在医学领域实践中,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关爱,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可见,国外高等医学教育呈现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逐渐融合的态势。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是以专业教育目标,着眼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注重于业务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来看,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重视医学的基础知识达成,忽视人文社科知识修养,人文学科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少。一些院校医学专业课程目标,仍着眼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设置的课程,多以疾病为中心,较少关注人的心理、环境、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单一、体系陈旧,大部分院校一直延用公共课、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加实践技能课的“老三段”过时模式,存在着过分强化专业技能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医学人才的全面健康发展。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意义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认识、了解若干条自然规律、一两种专业技能,而是使学生得到全面、有效、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1世纪,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势必要求医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全方位,综合观察分析诊治疾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创新、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以及医学自身的问题。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的本质要求。

古人曰“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它的研究、服务对象都是人。医学既是人学,又是社会科学。医生的职业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圣神职业。它虽然具有极为鲜明的专业性、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医乃仁术”,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底蕴。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寻找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融合点。

任何学科思想的延续、发展绝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在时空融合交流中创新发展的。从精神层面的视角上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容的、同一的,求真、求实、求精,“教以惠生、学以达仁”,既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医学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都要以此为目标来进行改革,努力使医学人文精神,成为沟通医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一条纽带。

(2)探明影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

现代医学本身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从事医学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思维理念及研究对象、方法等方面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盲目割裂。因此,要实现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关键的因素是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要以反思、批判的意识,努力改变过去那些相对狭隘、陈旧、分裂的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合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

(3)寻求破解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尴尬处境的应对策略及可行路径

构建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人文教育科学体系,进一步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顺利就业,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在“化”上下功夫。

人文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选修了多少门课,而重在通过学习让医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人文品格和精神。正如《学记》所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要求医学生内化价值,触类旁通,养成每时每刻都把患者的安危放在首位的良好品行。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思路方法

(1)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

医学院校学生入学的几乎都是高中毕业,而高中学习阶段的教育是文理分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普遍较薄弱。因此,不仅要重视医学生前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医学生后期人文素质的养成,而且还要重视医学生实习阶段人文素质的内化。

(2)构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学校应组织各教学系部有关人员,深入探究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上有所突破,删除课程中不必要的累赘、重复一些内容,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社科课程的开设。

(3)完善医学人文课程。

在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运用于医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

(4)提升教师人文精神,用良善品性去感染学生。

医学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医学院校,同样欠缺人文学科熏陶,如果在为“人师”后不加强人文修养,势必会造成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会直接影响医学生们的价值取向。

(5)开展教学内容连续性、关联性、实用性的探索。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人文社科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医学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呈现出融合、交叉性。伦理学、哲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课程,不应孤立地讲授,而应彼此融为一体紧密结合,推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6)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品位能提升医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潜移默化地育人功能。这种人文影响会内化为价值、理想、信念、精神动力,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会铭记“精于医术,诚于品德”。

5结语

第2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医学 校园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与形成,能够体现高等学校自身特点及办学特色、学风、教风、价值理念、行为准则等因素的结合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物质文化建设是实现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载体,制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可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深入研究与分析医学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1 医学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 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

医学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医学人才通过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帮助患者解除病痛、重获健康。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应当始终坚持“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在不断提升自身医术的同时无时不刻的提醒自己要将病人的生命视为自己的生命一般去爱护。古今中外杰出的医学家们不但具有精湛的医术,更具有高尚的医德。他们总是以救人性命为己任,秉承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提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生治病时首先应当有所恻隐之心,将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并且以能够解决患者的病痛,帮助其恢复健康视为自己的荣幸和幸福。

1.2 作风清廉、不图名利的道德品质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德认为一个以救人性命为己任的医务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但要坚持“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同时还应当具有作风清廉、不图名利的道德品质。治病救人为的是济世于民,而并非为了追求个人的名与利。晋代名医杨泉在其所著《论医》中说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意在表明,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足以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委托于他的;不具备一定医疗知识和技术的人,是不可以给人看病的;不廉洁自律、作风淳朴善良的人,是不足以信任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优秀的医生给人看病,应当放下所有的私心和杂念,不分长幼、富贵、美丑,只为解除病人的痛苦和帮助其恢复健康。

1.3 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

作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医生,精湛的医术是实现其救死扶伤职责的关键。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深奥精微,疾病的产生与演化千变万化,尽管医学在不断的进步,然而人类的健康也在不断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一名医生,应时刻保持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深谙医学艺术之道;在平时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认真记录与积累,不断摸索与总结,要本着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广读群书、勇于开拓,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2 医学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营造浓厚的医学校园文化氛围

医学院校在校园规划以及校园建筑建造等方面可以更多的彰显医学特色。如在校园内树立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古今中外的著名医学家雕像;在教学楼、办公室楼走廊显著处悬挂医学家画像及生平简介;张贴一些能够鼓励或警醒医学类学生的名言警句;以著名医学家的名字命名校园内各主要街、路、以及建筑物的名称;在校园内的空闲区域开辟“百草园地”,种植各种草药以供学生鉴别和学习,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直观和有效的途径。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将医学院校的人文特色努力融合于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中,赋予校园内各项设施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意义。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医学校园文化氛围之中,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从各种学习和活动中感受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滋润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

2.2 开展丰富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根据医学类学生培养过程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不同阶段不同主题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定期安排医学名家结合自己自身的学习、从医经历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学习白求恩精神”主题活动月;成立“爱心红十字会”,定期到社区开展义务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活动,到贫困偏远地区义诊,送医送药等。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常抓不懈的精神与态度,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于精华和持久,将一个广受师生好评的活动定期长久的做下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深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身上所承担的责任的理解与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医德水平,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2.3 加强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的交融

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专业课的学习后,其他几乎所有时间都会进入附属医院进行实习。可以说,医学实习生在附属医院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然而,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之间在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与分歧,当学生由校园迈向附属医院的过程中,其所接受和感受到的文化氛围和影响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这种文化的变迁非常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加强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的交融,在加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的加速改善附属医院文化的建设也是医学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建设的交融与统一,有助于学生在进入附属医院实习后,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附属医院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同时不应忽略学生良好医德与作风的培养。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的良好交融和统一,有助于将校园文化的影响贯彻于学生培养的始终。

第3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现代医院文化 医院精神 内在联系

医院文化是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文化和现代意识下形成的具有医院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而这三种文化都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医院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就加强了医院的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实力,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的医院文化,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优质高效地为患者服务,从而促进医院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4]。近年来,我院始终“以人为本”,在职工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方针,爱心仁术、情系人民的医院精神,做到精诚勤慈,永续第一的医院宗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1.树立医院精神,引导职工价值取向,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手段

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何国家和民族、任何企业,都需要自己的精神支柱,医院也是同样如此,但是医院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建成的,必须通过耐心、细致和不间断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逐步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个别职工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见利忘义,不择手段的开大方,捞取回扣,更有甚者,收受病人红包。针对卫生界各种不正之风,医院通过职工大会讲,中层干部会议讲,科主任会议讲,学习相关文件,教育职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培育职工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全院提倡医院文化建设十大理念、培育五大文化及坚持四大发展意识,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有困难,找党员活动,窗口优质服务竞赛,建立“青年文明岗”等,教育职工决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办院方向,始终把握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教育职工以社会主义利益为最高准则,人人具有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医院坚持不懈地在全院开展方向、路线、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等教育,员工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并在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塑造医院形象,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

现代医院在文化建设中,塑造自身形象,同样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医院的社会形象是多年积累逐步形成的,它同样也是医院文化的一个客观反映。通过提出“与健康相约,增生命色彩”的服务理念、“运用人类先进的医学科技成果、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为病人解除痛苦,挽救生命,造福人民”的医院信条,“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院愿景,以及“对外不断满足患者需求,对内始终保持协调一致”的工作目标来加强医院的理念建设。强化了职工道德培训,从而在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成绩名列前茅。医院行为是具体指医院内部的具体动作,我院在“科教兴院的方针指引下,狠抓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实行“综合目标月考评制”,进行包括科室管理、精神文明、医疗文书、劳动纪律等项目的严格考核,做到有奖有惩,从而保证了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科学、准确、规范、有效和安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要求所有的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开展多种学术讲座,新技术班、三基理论培训考核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3.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实施名牌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样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院以科技为先导,以管理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以技术为依托,开拓创新,打造了许多自己的“品牌”,创建了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和多个市级重点专科,通过“品牌”的创立,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自豪感,振奋了医院精神,推进了医院建设。

4.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陶冶职工情操,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职工的文化体育活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院以工会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又陶冶了医务人员爱院、爱岗、爱祖国的思想情操。同时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物质文化建设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

医院物质文化也叫做医院的物质文明。它包括医院的就医环境,职工的生活环境以及职工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建设等等,同样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2月1日我院在政府斥资建立的新地点正式投入营运,新的现代化医疗用房及内部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就医环境等等既增强了医院的发展实力和强劲动力,又增强了全院职工的自信心,对医院的整体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6.制度文化建设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以文字形式对员工加以约束,并引导员工形成行为定式,把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变成可操作的制度形态。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总之,现代医院的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标是一致的。只有把现代医院文化融入到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去,才能塑造极具影响的医院形象,光大医院精神,医院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医疗竞争中永保活力。

参考文献:

[1]解聪,万晓薇.医院文化重在建设.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60.

[2]孙红,刘颖,任霞.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文化取向的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6:378-379.

第4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精神 临床医学 医乃仁术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96-02

2001年《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中指出面向21世纪医生的任务(Role):医生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医生应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服务和减轻病人的痛苦。医生还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生和努力终生学习的学者。五星级医生(The five star doctor)的标准是:1.保健服务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从整体考虑病人,把病人看成既是一个个体又是家庭和社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长期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的、持续的和针对个人需求的服务。2.决策者(Decision maker):在加强她或他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同时,选择符合伦理道德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技术。3.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或交际家(Communicator):通过有效的解释和劝说,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个体或群体有能力增强和保护他们的健康。4.社区领袖(Community leader):在所工作的人群中赢得信赖,能代表社区协调个人和社区的卫生需要,并代表社区采取行动。5.服务管理者(Service manager):能与卫生保健系统内外的个人和机构协调工作,以满足病人和社区的需要,恰当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料。当前社会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性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主动参与模式”。所以现代医学模式下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精神素质。只有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方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具备德高、学博、医精、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多层次、多类型、实用型的医疗卫生工作的全科医学人才。

一、现状分析

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素质教育先天不足加之后天营养不良: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就被分在理科班,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理科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忽视文科课程的学习,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先天不足。考上医学院校后由于惟科学主义的主宰,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模式,学生们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技术以及计算机、英语过级考试等,将人文社会科学抛在脑后。加之我国各医学院校相关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很少,使医学生一心只读医学书,重医学专业技术知识,轻人文关怀的现象,致使医学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导至医学生在人文关怀素质方面后天营养不良。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诠释

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的贲卦彖辞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人文精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含历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二是指为关心、关爱、关照人的主体行为。医学人文精神可理解为人道主义。

目前中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道德教育弱化的现象。其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大类。其中涉及到的人文课程极少,只是片面重视科学教育与技术训练,忽视甚至摒弃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先进仪器和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学从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接触,医生忙碌于观测各种影像、图示、波形和数据,而不重视患者对病情的诉说,忘记了应该关心患者,医学工作的对象成了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医学丧失了它应有的人性温暖。缺失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医学生发展不全面,造成部分医生职业道德滑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应该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三、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当今医学生所必须具有的人文精神重要内容

孔子是被全世界尊称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榜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历经诋毁与褒奖、改革与融合,在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文化嬗变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儒家经典之一《论语》被尊称为中国的圣经,是集中西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是古今相通、中外互融、扬高凿深、阐幽发微的旷世之书,对其去糟取精堪称“人学”。儒家文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不仅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指南,亦是当今医学生必须具有的人文素质重要内容。孔子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教育家,是人类的精神灵魂导师,是人道主义的启蒙者,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学院现在己经遍布世界多数国家。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主聚会巴黎,会后发表的宣言指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四、儒家教育的根本“仁”是对人类深广之爱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论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儒家教育的根本“仁”是对人类深广之爱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儒家文化精华蕴涵丰富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医学生的教育具有资源性意义。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仁”“智”并举,有助于人们纠正惟科学主义的偏差。在校医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该弘扬儒家文化精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情操,博大的仁爱精神能抵御不良影响的侵蚀,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

五、感悟“医乃仁术”永远是医学的灵魂,并且作为将来行医生涯的基本原则

(一)仁心仁术

仁者爱人,不光爱自己,更要爱他人。教育医学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

(二)敬畏生命

教育医学生必须有敬畏生命之意识,才会尽力救死扶伤。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告诫人们:“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於人”《黄帝内经•素问》。

(三)悬壶济世

教育医学生治病救人是学医的目标,爱护患者的生命,关心患者的幸福,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权利,实行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生的行为准则。医学生要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按照患者的健康需要为他们服务,不论其身份高低或金钱报酬多寡,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对那些贫困的人,更应当给予特别的关照。

(四)“仁且智”

医学生要达到“医乃仁术”之境界,还要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及高超精湛的技术,应该学会用孔子的“学道”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方法来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争取达到《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中提到的五星级医生。

六、运用各种平台凝练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念,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

医学教育中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以课堂为主渠道,奠定“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教师课堂上渗透和临床上以身作则。2.以“人文精神”专题讲座和读书《儒家传统基本经典》《论大医精诚》《黄帝内经》等(古典医德教育书籍)活动为补充,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视野;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支撑,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教学氛围;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道德素质;5.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动力,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让医学生从中领悟下述“医乃仁术”之境界。在发掘经典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践行,用经典滋润心灵,用行动彰显精神,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通过各种平台凝练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医学生要抵制拜金主义的冲击。医疗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危,因此尤其需要进行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学习和发扬光大,其所倡导的 “仁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方面。[2]

七、改革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人文关怀课程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医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实质是在医学科学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中又要体现科学。应改革课程设置,将文学、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自然科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纳入医学生知识结构的框架中。建议并指导医学生博览群书,使医学生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人文科学的教学内容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把人文知识与医学的结合、渗透作为教学重点,使医生学生充分理解人文知识、感悟人文精神。[1]

八、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大课讲授、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3]比如医学人文学概论、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等人文课程,应根据师资情况采取课堂讲授或者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具有隐性课程性质的人文课程如医疗纠纷的经济学、医院中的人际关系及沟通、医学思维、医患纠纷及其防范等,应通过社会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医学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总之以课堂为主渠道来奠定“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以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等为补充,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视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支撑,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教学氛围;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道德素质;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动力,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等方式,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主要途径,培养现代新世纪的医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以及高超精湛的医学技术,同时又有敬畏生命之意识尽力救死扶伤,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博大仁爱的情操,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何渊,张晓,周琴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29(2):92.

第5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蒋晓俊,中央财经大学在读博士,广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助教,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05-03

医学即人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医学院校科学发展中担当的时代性任务。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应始终尊崇“以人为本,确立其对医学科学、技术的指导地位,适时约束医学技术行为”这一理念,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构建全景式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平台,使医学教育走向具有人文关怀的健康发展之路。

一、培养医学人文精神需要正确处理的两大关系

(一)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的关系

医学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天然结合,但在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中往往强调了科学技术而忽视了人文涵养,造成了整个医学界的畸形发展。为适应全科医学生教育培养的要求,摒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走单科办学的道路,转变实行生物医学的教育模式,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已经势在必行。

虽为中国的医学界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的旧模式,但其暴露出诸多弊端:最明显的是学科面窄,人文课程单薄,指导思想突出政治信念、忽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医学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理应得到正视。因此,医学教育界要在理论、观念上,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价值的相通性(医学科学对于真善美的自觉体认和永恒追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只有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双向整合的关系

两种教育的整合要求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使学生视野开阔,有利于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中国现阶段的高等医学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仍然以20世纪初的医学课程体系为主,这就使得我们至今也只能在分科教育的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英国学者阿什比曾举例阐释,“叫一个想当物理学家的学生花费时间去学习西方文化遗产,可能会很不耐烦。假如叫他以物理学为学习中心,讨论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物理学对社会产生的结果以及物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之类的科目,他就会注意了。一个学生只要认识到非专业学科与专业学科的关系,他就会热心钻研的”。因此,人文教育必须整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通过各种专业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

两种教育的整合是通过交融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关系。科学本身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学校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专业教育),教会学生做“人”(人文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对于医学生尤其如此。因此,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价值的专业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高层次方面的结合。甚者,整合须基于两点:其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两种教育整合的提前;其二,观念、思维、知识三个维度的整合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

二、构建全景式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平台

如能正确处理好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中的“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的理论关系和“专业与人文双向整合”的实践关系,籍此基础上,笔者试图从三个层面构建全景式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平台。

(一)以人本为核心的全员育人平台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构建以人本为核心的全员育人平台,首先,要积极引导医学院校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切实提高人文素质。只有人人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视为己任,全员育人,把人文精神培育渗透到办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传身教、传道授业。第二,要强化管理与服务的双育人功能。在管理中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管理就是服务,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人才培养服务,“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细心的关爱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感觉,使服务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单纯的管理育人向管理与服务双育人转变”。做各项工作时要树立“学生事无小事”的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第三,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人学”的思维。让学生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去完善自我,学会引导学生从哲理的高度去总结、体验、认识、反省自己。人文精神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思想,走上社会后学生才可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平台

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精心建设课程体系,明确规划人文社会医学核心课程与体系,将其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其学时应占总学时的10-15%左右。同时,要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培育正确的医学人文意识和理念,学会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二,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宜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典型事例等启发教育学生;要创新教学内容,适量适度,精心选择,让学生全面接受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系统教育。第三,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将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与医学人文知识结合起来,将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和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让学生既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又能

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品质。第四,在教学改革中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学生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品格转化;加强教材修编,在专业教科书中的关键章节、内容中注入医学人文元素;建立健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教学课程综合评估体系,借鉴国外的人文课程的评估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有论文、讨论、参与教学研究。

2.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无形阵地作用。隐形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无形阵地,建设隐性课程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符合精神教育的基本尺度。人文精神的培育其实就是精神教育中的一种,王坤庆在《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一书中谈到:“实施精神教育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尺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性。”在隐性课程建设过程中,需遵循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性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建设隐性课程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材的编写、课时的安排,而是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改善校内人际关系、形成优良校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有效学校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学校风气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一些基本显性课程并无多大差别的情况下,学风好、校风好的学校培养出更多的更为优秀的人才的现实也证实了这个问题。因此,对于那些想使学校站在医学科学技术高峰的医学院校来说,建设隐形课程主要就是创造优美的校园与医院环境、丰富校园与医院的生活、改善学校与医院内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医学院风气。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既有赖于见诸教学计划的显性课程,更有赖于教学计划之外弥漫于整个校园环境的隐性课程,因为隐性课程在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整体性、非公开性、潜隐性、愉悦性和易接受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恰恰是在第一课堂进行人文教育所欠缺的!

(三)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平台

如果说医学人文是一种精神,那么更确切地说它显著地表现为仁爱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仁爱精神提倡泛爱仁厚,倡扬医学术业超凡入圣,强调的是博大而高尚的泛爱情怀。优秀医学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载体作用,在医学生中有层次的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平台,引导学生“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能够爱、传递爱”,在校园中树立起积极追求医学人文精神的良好风气,培育“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

1.积极开展“以爱为核心”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爱,认识爱。加强学生感恩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的服务和指导中感受到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及亲人的各种关爱;积极发挥国家新资助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学校给予的支持和关爱;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励志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爱无处不在,爱心之举随处可见。

2.加强校园“以爱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学会爱,能够爱。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爱心作用。积极开展歌颂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志愿活动、宁养义工等爱心活动,引导学生自发、自愿进行爱心行动;组织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以感恩之心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服祖国;

3.积极开展“以爱为核心”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递爱,升华爱。积极开展党员帮扶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党员实践性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党员联班”等形式,深入到班级、宿舍,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让爱的接力棒在帮扶中传递;积极开展学生干部、党员“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让“爱”在实践过程中传送,让“爱”的能力在传递中升华为服务生命、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实际行动。

第6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医院文化;本质特征;思想政治

医院文化从实质上讲是人类文化的特殊部分。医院文化是该时代、该社会的文化在职业活动领域的一个缩影和折射。它以具有高度独立性的经济实体为基础,创立了自己的经营哲学和宗旨,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和工作方式。它强调精神的意义,用精神力量来武装医院所有成员,在医院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方向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从而使职工维护医院利益,遵守医院秩序,为医院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认真研究医院文化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其作用,对推动基层卫生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文化所蕴含的先进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兼容性构建了医院文化本质特征的内涵

1.医院文化闪耀着集体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主体意识的先进性。医院文化,首先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在一个医院范围内形成的、反映这个特定范围的群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包容了集体主义的内涵,体现了特定群体的整w素质,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它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工作态度,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使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和不断升华。

2.医院文化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由于医院不象整个社会系统那样头绪纷繁,因而医院文化的适应性和转换能力较强,更易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医院置身于社会生存与竞争的行列,最容易感受时展的脉搏。医院文化和医院发展不可分割的特性,昭示医院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将时代精神融合到医院文化的主体之中,适时调整对医院人员的目标要求。由此可见,医院文化必须体现时代精神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鼓点同步,才有生命力和号召力。

3.医院文化强调职工是主力军,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医院文化是医院职工为医院建设而奋斗的实践的产物,离开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医院文化,它的先进性、时代性、兼容性就无法体现。医院文化还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和个人与集体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基础只能是实践。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的原则,因此医院文化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覆盖着实践的各个方面,深化在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之中。

4.医院文化遵循规范与创新的统一,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医院文化强调规范性与自由自主活动的统一。一方面,它要求医院内的全体人员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又积极鼓励人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而这对人的素质提高极为有利。正是医院文化具有规范与创新的兼容性,才使医院文化日受重视,其主导精神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医院文化所具有的先进性、时代性、实践性、兼容性这些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了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努力探索、锐意开拓的改革精神。医院文化必须注重培育,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促进医院进步的积极因素。

二、重视医院文化建设的效应作用,进一步推动基层卫生院健康发展

1.陶冶效应。人不能没有一点精神,群体也不能没有共同的意志。医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务人员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标准,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医院文化在医务人员心理内化的进程,势必使全体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坚定的信念,形成一种共识,达到整体素质的改造和提高,使其在工作实践中保持崇高的理想追求,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行为取向,不息的精神动力。

2.凝聚效应。医院文化所体现的共同理想目标、共同价值观、共同行为指向,必将引起全体职工思想共鸣,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人的理想追求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印象。优秀的医院文化将带动基层卫生院群体形成共同的积极向上的理想和追求。医院文化折射着社会对医院的要求,医院对职工的要求,必将启示职工正确的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走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道路。价值取向,反映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从事社会活动的功能趋向,以及判别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医院文化始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能够引导医务人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医院文化功能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把它的内在观念外化为行为规范,引导、规范、制约医院成员的行为。它还能引导那些误入歧途的人自省自律,走出误区。

第7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存在着急需整合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文章结合对传统模式弊端的解析,从医德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评价和育人理念等五个方面,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新模式的建构提出了可行性办法,即遵循人性原则,注重人文养成。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的现状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课程设置散乱无序、教师结构缺乏权威、教学方法刻板陈旧、学生态度可有可无”。面对这一现状,医德教育作为对医学生进行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急需整合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本文结合对传统模式弊端的解析,就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新模式的建构作了如下几点探讨。

1医德教育内容:从“伟大”走向“平凡”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沿袭了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学校的职业德育中表现为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伦理道德教育,重视德性修养而忽视基础文明化育。而实际上,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化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化育是从“做人”伊始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建立在“成人”基础上的。为此,以“如何做一名悬壶济世、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为核心的医学院的医德教育应从“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始。

医学院的医德教育可以以“生命至高无上的生命观教育,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教育,良好的礼仪教育和操作严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学校的医德教育要优化内容的序列,注意德育目标的渐进性。这就要求: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按“先成人,后成圣”的原贝Ⅱ进行安排,如:可对新生进行以中国哲学(特别要重视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儒家仁爱之心、行医家精诚之术去审视、认识、践行医疗活动,培养医德情感,增强医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培育。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对其进行以医学伦理学为代表的职业伦理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一个好医生。

其次,在医学伦理学的教材问题上,鼓励结合教学医院的典型代表自编生动教材,以具体医学伦理案例的解决为教学单元,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制定医德教育目标,规定医德教育内容和范畴,以期使其教学更具可操作性、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临床,提高学校医德教育的时效性,更好地完成医德教育从低层次标向高层次的过渡。

2医德教育途径:从“封闭”走向“开放”

目前的医德教育实践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这种教育模式企图通过封闭学校课堂的办法,堵塞不良信息,规约学生的视野,控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教育,以培养其健全完善的人格。殊不知,这样做忽视了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这一基本事实。要知道,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控制和封闭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封闭的课堂里,教师向学生传播的是理想化的教育要求和处理过的信息,而这些与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所接触到的许多医疗卫生的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反差,导致学生对学校提出的医德教育内容的信任度下降,从而造成德育的短效或不明显、不稳定。另外,医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协作以及学生的自我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能封闭性地围绕某种“正确”的规范或“理想”的价值观而运作,而应该开放性地围绕现实生活实践和理想的道德生活来构建医学生的医德生活主体。因此,围绕医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增加“四早”学习内容:即早期接触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工作环境、早期参与科研项目、早期深人专业领域。可以在第一学年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生可在社区医院早期近距离接触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工作环境以培养医德情感),设置病医生关系课程,并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这样做可使一年级学生接触病人,学习医学社会问题。当然,开放式的医德教育离不开临床带教教师和任课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以增强学生在认识工作环境过程中,面对医德困境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3医德教育方法:从“他律”走向“自律”

医学院医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一种他律型的德育模式,以德育目标的客体性、德育方式的强制性和德育过程的灌输性为表现形式。医学生普遍接受着单一化的教育要求,接受着纯医德知识的灌输,缺少医德情感的体验和医德意志的锻炼,更谈不上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造成某些医学生知行脱节、缺乏医德行为的自觉性。要知道,“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而这种忽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的学校医德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缺少现实的生活意义。医德教育必须遵循人性原则,激发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其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即从“他律”走向“自律”。

为此,医学院的医德教育模式要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实现医德教育目标由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转变。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现有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医学生报考医学院的动机是看到从医社会地位高、收入可观而稳定、实惠多等优越性,学医的伦理思想准备不足,不了解从医的艰辛、劳苦,没有为病人甘于奉献或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准备。针对这一现实,医德教育应从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不要把学生视为医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德育目标定位在医学生能够在医疗实践中服从《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医疗单位岗位规则等这些客体性目标上;而应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医德教育目标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发展上来。其次,要实现专业教育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使德育方式由强制性向民主性的转变。纯理论的医德教育本身易流于形式,甚至乏味、枯燥,而专业教育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容易使医德教育“入耳、人心、人脑”。所以,要特别重视医德教育在医学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讲解高血压脑出血时,指出病人的高颅压症状(头痛、呕吐、视水肿)、意识障碍、瞳孔变化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迅速改变时,应适时教育学生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不辞辛苦,严密地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恶化,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和残存功能,争取最好的愈后;当讲解影响组织再生修复的局部因素时,可举出临床上由于手术中操作不慎把纱布、器械留在体内,导致手术切口长期不愈合,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应承受的痛苦,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引起医疗纠纷的实例。教育学生“医本治人,学而不精,精而不诚,反为天折”,适时对其进行以操作严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医德教育。新晨

4医德教育评价:从“定量”走向“定性”

传统的医德教育主要以教师的训导和相关理论传授为主,过于强调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致使其在评价标准上常常以考分取人。然而,“书面考试可以反映一个学生有关这种精神的知识(就语词证明而言),但是一个学生可以有关于这种精神的知识,然而没有(或者并不感受)这种精神本身。学习一种精神当然不仅仅是学习关于这种精神的知识,有能力或者愿意说出忠于这种精神的保证,并不向我们担保这个学生已经有了(学到了)这种精神”。

定量”是手段,“定性”才是目的。在评价医德教育效果时,首先需要结合量化测评进行定性分析,以便能够客观真实地掌握医学生的医德发展状况。其次,要树立全面意识,既要检查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对其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等进行评价。第三,要树立教育改进意识,通过全面地了解医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状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进步,使医德教育评价有助于避免施教的盲目性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以更有利于提高学校医德教育的实效。,

5医德教育育人理念:从“经世致用”到“人文养成”

目前,医学教育过多地强调成绩、能力、效率和竞争,而忽略了医德养成,致使一些医学生缺乏责任、态度、价值、方式、情感等人文内涵。表现在:经世致用的本事不错,专业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与责任感,缺乏奉献与牺牲的高尚情怀;对医学以外的社会伦理、文化素养、职业精神等做人要务缺乏应有的重视与培养意识。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医德教育实效性降低。

人文养成就是指人文精神的养成。人文精神,是一种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体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力量。二是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医德医风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医德建设,人文精神是基础;医德教育,人文养成是关键。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德建设的治本之策,也是医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第8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白求恩精神 内涵建设 八项工程

九八医院是一所百年老院(三甲),优良文化底蕴深厚,自1993年医院在全军白求恩杯竞赛活动中取得“三连贯”,并且总后勤部傅全有部长赴院题词:“弘扬白求恩精神,创建第一流医院”后,历届领导都高度重视学习白求恩精神,目前已20年历久弥新。近几年医院的全面建设不断上新台阶,先后取得全国、全军、军区等各项殊荣60余项,获得病人的广泛赞美,获得上级的好评,成为浙北地区一所名声远播的医院,成为军队医院的佼佼者。在此特把我们医院在管理中的一些创新思路和方法作一简要回眸,尤以“八项工程”建设为重点加以浅论,以飨读者、谨恭冈道参考。

1.实施形象工程,铸造医院品牌

医院形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可包括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可包含医院宗旨、规章制度、精神面貌、医德医风、行为方式、诊疗模式等为主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言行文化等,外部形象,多以物质硬件文化为主和医院通过对社会直接服务、通过与传播媒介的间接沟通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医院表象。总之从医院环境、建筑、设备等外在的表层形象和医院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管理水平、职工素质等内在的深层形象两方面来综合关注。医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形象工程”,不断提升医院形象,铸造品牌。尤以内在形象的提升更具价值功能。

目前,提高医院形象要本着既能满足社会群众需求,又有利于医院发展的思路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新服务理念,狠抓白求恩精神和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必须在思想上明确“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就是要有“病人至上”的观念,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所以,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彻底打破过去认为病人到医院“求”医的被动服务形式,建立“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的主动服务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在行为上、在全程医疗服务程序上、在相关服务设施配置上等环节都要跟得上现代病人的需求。“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不仅是面上服务形式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要从科学、合理的医疗人文关怀服务内容上为病人着想,包括为病人提供多层次高水平医疗服务,包括科学、合理检查用药,包括科学低廉的诊疗手段进行医疗服务等等,而这些除需良好的服务理念外,还要求有科学的医院管理、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医学人文、医学法规相辅佐结合,从而,使得医院真正得到病人的满意和信赖,从根本上提升医院形象。

2.实施质量工程,提高医疗水平

作为科技密集型的医疗服务,有别于一般的服务行业,人民群众到医院最想得到的是及时、有效、正确的诊疗。可以说,医疗质量的建设和提高是医院发展最为重要的核心目标。质量工程的实施应包括保持、发展和创新等多个方面,要坚持实践证实良好的诊疗规范,要有对新知识汲纳、新技术引进、新方法开展的钻研创新精神,要有发展专科专病铸造精品的创新思想。要保持临床医学工作规范的高标准,坚持仔细体检、早晚查房、巡视制度、登记、记录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等等,以保障医疗安全、提高诊疗水平。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先后出台,正是进一步强调医院要加强基础管理,强调医务人员必须强化医疗责任心,强调必须遵循基础医疗规范程序,抓紧、抓实质量的“三环节”,而不可半点马虎。

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水平的提高,都要求医院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医疗技术和手段。对提高医疗水平,引进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认识还要上升到作为医院医疗市场竞争所必须的高度。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创精品、创特色的竞争,本着“做精、做强、再做大”思想,着力完善和发展相关专业技术,同时分析自我特点和市场走向,以创新思想在同行业中拓展诊疗特色和精品,从而着力从根本上提高医疗质量。

3.实施人才工程,重视梯队建设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实力和尖端人才对于任何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科技密集型的医疗服务行业更是如此,无论是以往、现在和将来,医院的命运都是决定于医院拥有多少技术,或者说拥有多少高水平专家。人才是决定医院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医院的发展无一项内容不依赖于人才。所以,人才工程是医院长足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人才工程中,要注重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储备人才、依靠人才,要借人事制度改革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待人才要从生活待遇上、从工作条件上、从行政职权上、从学术交流上、从政治进步思考上予以尊重和支持。医疗服务需要团队精神,但任何一团队都需要有真才实学者起一带头作用。所以,在医院管理工作中要让全体成员都明了,医院的发展和竞争都是人才起了根本保障作用,为了做到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首先需要在医院内部营造浓厚的高度重视人才的氛围,尤突显重视学术研究的氛围,让人才感到在这里可以有作为、能够很好作为。其学术氛围包括有形的工作、实验、研究条件,如高档实验室配置、现代图书馆等,同时学术氛围还应包括无形的广泛求知精神,可通过制度、通过激励机制创造内部学术交流的自觉味性,让人人感到有压力、有竞争、有奔头,可不断推陈出新而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当前现代化医院还需要有懂经济、会管理、晓法律的专业高级管理人才,这正是当前众多医疗机构所匮乏的。现代医院所需高级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业务,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技术,还必须掌握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经济规律和法律法规,同时也应善于研究党和国家政策、社会科学知识等。

当今卫生事业改革带来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加快了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了高水平科学研究协作的实施和医疗新技术、新办法的引进,从而使得人才梯队建设带来更深远更广泛的影响。我院每年引进所需人才,送上级医院或院校深造人才,重用特殊人才,淘汰一般人才,使医院人才队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

4.实施医德工程强化医德修炼

医德、医风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医疗技术的灵魂,是实现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保障。尤其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除了医疗体制改革不成功带来的负面因素外,医务人员在廉洁行医方面不如过去,按照白求恩精神和南丁格尔精神去测量,其存在差距甚大。生、冷、硬、推、大有人在,加上病人普遍的焦躁心理,临床上医患纠纷不断,伤医现象屡有发生,故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检查、督导、处罚必不可少,只有医德的不断修炼,医护人员的医德素质大大提高,这才是从内因和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点,近几年不断加大和创新医德医风教育力度,使医德的系统教育与重点教育相集合,主题教育和医德教育相结合,业务训练和医德教育相结合,广泛教育和分层类教育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先后涌现出了一批批医德医风突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科室,获得了上级赞扬。

5.实施环境工程,完善就医环境

医院环境不仅是医院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科学诊疗流程的内容,同时也是医院的重要资源,并构成了对病人的心理治疗和安抚效果。环境具体讲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大类,细分相关内涵很丰富。一切的人文部分为软环境,一切的硬件建筑、设备布局、结构等为硬环境。亦即宾馆式病房,花园式医院的目标建设。所以,对医院环境工程的建设应考虑到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医院软硬环境进行设置的总体规划应按医院特有性质所需及方便病人的人性化要求实施,要在“五化”上下工夫亦即:

统一化、整洁化、美观化、生态化、现代化,使之从其外观真实感受到此医院是有特色、有实力、可信赖、可选择的。要做到有利于病员休养、就诊和急救,以合理、安全、方便的功能化布局达到科学化诊疗流程,功能上要全方位有利于起到对病人的院前昭示、告知、预防,院中急救、诊疗、康复,院后健教、健管的内容设置。而从绿化、亮化、美化的角度使环境与人文的统一结合,使病人身处舒适、优雅的医疗就诊区,以促进病人的心情愉悦早日康复,为病人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我院不失时机采取综合配套整治其成效显著,近两年力度更大,环境非常优雅,文化特色突出,软硬环境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尤其软环境的营造方面,成效更具特色,主要是营造和谐相处、积极向上、团结友善、栓心留人,的人文环境,亦即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开拓创新的学研环境等。

6.实施价格工程,掌控医疗成本

医疗收费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关系病人的切身利益,是医院实践诚信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医院要加强管理,严格价格政策和财经纪律,防止任何不合理收费现象的发生,医务人员在实施医疗过程中要想病人所想,精打细算,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前提下,力求少花钱治好病,决不能以牺牲病人的利益搞创收,滥检查、乱用药、重复收费、分解收费。应当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同时,要提高收费透明度,公布医疗收费标准,门诊实行超市化发票、住院部实行一日清单制,自觉接受病人监督,让病人对自己的医疗消费明明白白、完全放心。此外,医院应设立医疗收费查询处,配备电脑,派专人负责接待病人的查询,对发生的问题,一要赔礼道歉,二要有错必纠。医院内部也要对医疗收费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避免出错。

医院对药品、材料、物质、设备、仪器的采购与引进,渠道要正,把关要严,确保质量。不做虚假或夸大其词的医疗广告,医疗信息要实事求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维护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讲究价格信誉。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规定的病种收费价格要瞻前顾后精心办理,不得超支。

7.实施典型工程,树立标杆旗帜

先进典型是旗帜、是种子、是尺子、是社会与单位的先进代表,是光芒四射的时代明灯,闪烁着高洁的精神光辉。我院这所百年老院历届领导都高度重视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关心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使新老典型交相辉映,层出不穷,先后涌现国际、全国、全军、军区等典型80多名,近三年涌现全国、全军、军区以及分部、省市的典型呈井喷效益,受到上级高度好评与肯定。我们深感树典型并非一件小事,不能一劳永逸,要把之当作工程项目建设,尤其应把握好以下的特质:一是典型应具有真实性;二是典型应具有先进性;三是典型应具有导向性;四是典型应具有群众性;五是典型应具有层次性;六是典型应具有时效性。以上的诸原则可以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运用中不可静止孤立的偏重与割裂。[1]

8.实施文化工程,注重文化管理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书中,认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医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及习惯。”[2]显然,泰勒的文化定义所包含的内容甚广,不但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方面,而且还包括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然而这一定义却缺少物质文化的内容。因此,后来众多的学者对他的定义不断的进行修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物、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观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3]美国学者拉里・A・萨尔瓦等人也有补充等。“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目前医院文化建设的特殊地位愈来愈引起重视,主要与文化的多维功能有关,文化的教化渗透力,纽带的高强聚合力,鲜明的引导感染力等已成为医院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竞争力。结合我们医院从文化系统整体出发借链式理论,我们把医院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分为四个层类结构的相关三十多个文化之素,精心优化组合,一环一环的紧扣起来,形成“医院文化链”,振奋医院精神,上下同欲则刚。追求卓越,追求一流,以闯的魄力,拼的勇气,开拓创新,取得丰硕的果实。我们认为医院之道在管理,管理之道即文化,文化管理是医院高境界的管理。

9.感悟

在以白求恩精神为动力实施医院管理的工程中要注重把握好一些新观念、新原则、新特性的变化,高标准严要求。诸如:“六大观念”(大管理观、大质量观、大医德观、大文化观、大人才观、大安全观),“原则”(质量是核心的原则、病人是中心的原则、满意度是重心的原则、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安全是第一的原则、管理是关键的原则、医术是根本的原则、医德是灵魂的原则)“五大特性”(全员性、系统性、科学性、复杂性、随机性)。“三不放过”(在解决医患关系纠纷中做到:问题不查清、不辨明、不放过;当事人没有深刻认识没有深刻检查、主动接受教训不放过;改进措施不具体不落实不放过)。

参考文献:

[1]黄党发.典型效应是医院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M],中国现代医学优秀论文选集(1995-1996综合卷).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第一版:601

[2][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7

第9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

【内容摘要】医院文化是指具有医院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化的总和,它是在社会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医院特征的群体意识,是全体医务人所认同的行为准则和奉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医院文化既是现代医院的灵魂,又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新形势下推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指具有医院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化的总和。它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几个方面,精神层是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观念、信仰等精神方面的意念,制度层是管理机制要有所完善,物质层是外表所具有的形式,如环境、行为、语言、技术、仪表等,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管理一项长期的工作。徐州市肿瘤医院经过三年多的开拓创新,医院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实现了又快又好的跨越式发展。

一不断创新服务举措,以共同愿景倡树医院文化的博爱理念。

医院文化是不仅仅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个倡树实践的过程。在院现任领导班子组建之初,就确立了以病人满意为核心的“博学、博爱、博济、博德”的医院精神,孕育催生了“为尊、为本、为荣、为乐”的共同理念和“求真、求善、求实求新”的医院愿景,倾力打造徐淮地区知名的三级甲等肿瘤医院这一品牌建设核心目标。

为凝聚广大职工干部创业热情,让病人满意,我院将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同“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和“争创满意服务窗口,争当满意服务明星”活动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创新医疗服务举措。开辟了门诊“爱心通道”、畅通急诊“绿色通道”,为“7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患者”,提供免费全程陪送服务及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缴费、优先取药等一条龙服务。为我院协作单位、县区、农保、体检后就诊患者开辟全程导诊、陪诊“零距离”的快捷服务。推行“零障碍”值班制度,设置零障碍值班主任和值班员,每天在门诊大厅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真正树立“病人第一、服务第一”理念。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管理构筑医院文化的宏伟大厦。

制度建设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构架,是提高医院现代管理、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制度执行上,医院按照“以质量控制为依据、以效益评价为手段、以经济指标为杠杆、以行为指标为标志”的考核原则,实行全成本核算,并把病人欠费、行风建设、医疗纠纷、医疗差错事故、中青年医生带教、科研建设等列入考核内容,进行综合考核。制定了《员工手册》、《员工奖惩条例》,逐步实现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使考核奖惩得到全面落实。全院职工自觉养成了遵章守纪、建功立业的良好风气,升华了医院制度文化的内涵。

三、强化文化阵地建设,以多元渠道弘扬医院文化的品牌形象。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品牌形象的灵魂,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构建、弘扬具有内涵的先进文化,我们责无旁贷。为此,医院先后出台了院徽、院歌、医院精神和《员工手册》,努力培育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凭借与新闻媒体合办栏目、网站宣传、印发院报、宣传画册、专科宣传折页、专家名片、定期更新院内宣传栏内容等多元化渠道,对医院重点专科、优秀专家、特色服务、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进一步提升医院和专家的知名度,提升医院社会信誉度和影响力,为医院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成立医院通讯组,每月定量向院内宣传部门提供新闻稿件、素材,围绕医院新业务、新技术、重大活动、常见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及中医药防病常识展开宣传,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四、探索和谐文化理念,以理念文化升华医院文化的厚重内涵。

理念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渗透于医院的一切活动之中,而又流溢于医院的一切活动之上。我院理念文化包括:

医院理念:为尊、为本、为荣、为乐。

医院精神:博学、博爱、博济、博德。

医院愿景:求真、求善、求实、求新。

员工价值观:诚信、热情、卓越、关怀。

医院经营理念:视病人为朋友,把病人当亲人;视病人为家人,病人永远是对的。

医院服务精神:以情服务,厚德载医,用心做事。

医院道德准则:宁可医院吃亏,不让病人吃亏;宁可个人吃亏,不让医院吃亏。

近年来,我院倡导的理念文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全市乃至全省卫生系统的赞誉。今后,我们将通过文化的创新和建设,营造和谐统一、蓬勃向上的精神氛围;锤炼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职工队伍;塑造文明规范、诚信为民的行业形象;增强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竞争能力,实现医院工作、职工队伍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助推我院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