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

第1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美术教育日益倍受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美术教育传统观念的沿袭与教育目的认识不足,以至产生了一些教学误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不足。很多教师把美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等同,认为能画出一张完整的作品,做出一件成功的手工,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上。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之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的成人化的认知观。教师对于儿童所表现的美术作品,从成人认知世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对符合成人化思维的作品大力肯定,对于不理解的作品加以否定,脱离了儿童自身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儿童自身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参考资料,作为儿童学习观摹的范本,给予儿童的是统一的模式化要求,结果是从表现上儿童也能把学到的图式运用起来,画面主题也很鲜明,内容也十分丰富,类似这种程序化的被动教育,用教师成人思维代替了儿童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其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想象力,失去了儿童天真的思维能力,失去了儿童自己的语言和个性风格。

最后,教学方法太程序化。教学方法程序化是受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把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的专业课内容与教育教学方法固定化了。现在美术课教学中,总是教师范画,儿童模仿,然后教师再加以指点,这样就使儿童变得懒惰,不积极思考,最重要的是对儿童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意识的摧毁。

二、美术教师基本技能素质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形象为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和活动所用。纸、染纸、粘贴画、彩绘盘、编织、壁挂、纸立体

(一)对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作出正确认识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儿童的创造力,能用美的眼光去把握世界和认知世界。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儿童先要会想再要会画,思维在先,表达在后,要引导儿童打开固有的思维模式,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创作;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想象去创造,使他们感受艺术的美,获得美的知识。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儿童美术教师实施的所有美术教育活动都应以这一目标为出发点。

(二)相关机构增加教育培训的机会

教师要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性的培训,教师国家培训计划,远程培训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做好本地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和支持服务工作。通过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交流讨论、评估考核等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提供的教师定期培训,利用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给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各个教师互换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教师技能。

(三)美术教师的基本技能素质不断的自我提高

培养美术教师学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吸取真、善、美,我们的美术课堂要给美术教师提供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的机会,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联系着人的情感,是心灵的源动力。”心灵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自由的想象,自由的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无限和有限,理智和情感,精神和物质加以沟通和协调,使美术教师的行为不但接受到真、善、美的控制,而且能获得美的调动。如我们在欣赏全山石的作品《八女投江》时就可以感受到精神美的力量。画面通过流畅的线条和热情的笔墨为我们塑造了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让老师们既感动又记忆深刻。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在塑造上结实而有力,有着无穷的力量美与和谐美。《掷铁饼者》是米隆的代表作,他运用写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刻画剧烈运动中的人物动态,让我们感受到运动的美等等。扩大老师的视野的艺术作品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应用的。

加强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的基础技能训练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美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素质。

(四)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成人化认识观

1.美术教育的专业课内容多样化。美术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多样、新颖、贴近儿童的生活的才能引起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对儿童进行单一的教师范画、儿童模仿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如游戏、故事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来增强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2.充分理解儿童作品的特点。由于儿童的认知、情感、视觉、动作技能等与成人不同,儿童的作品表现也与成人有着质的区别。儿童画的线条、形状和色彩都表达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每幅画都充满了稚趣,充满了儿童的想象和创造。

第2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 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 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 ,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 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 ,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 们。“善感”还有比较敏感的意思。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 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 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 、味觉、肤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 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

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 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 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 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 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 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桑塔耶纳语)。“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苏珊朗格语)。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 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 、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 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 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人们也不愿 与他交往。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 随他吧。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应该采取积 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 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第3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用视觉形式冲击学生感官的美术教育,是儿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的有效途径,其中的绘画课程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能积极推动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儿童能够通过细心的观察来找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积极地自我观察能够让儿童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这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同时,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完成记忆力训练。小学美术教育的写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身边比较常见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并借助自我记忆来完成特定形象的记忆。这不但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力,而且能训练儿童的记忆力,从而推动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想象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在儿童观察力和记忆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儿童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比如小学生在画鱼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海底怪兽或者美人鱼,这样的联想锻炼将会对儿童想象力进行有效地锻炼。最后,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包含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还包含相应的美术成品欣赏和美术作品创作,这对小学生审美形态的形成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美术教育在引领小学生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小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

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推动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个性塑造。作为陶冶儿童情操的有效方式,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将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儿童完整个性的形成。美术作品是最能体现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从美术作品的绘制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体验到儿童内心主动、敏感和独立的性格特点。合理的安排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促进儿童个性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儿童绘画课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进儿童思维和智力的双向延伸。其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智力的开发需要从左脑训练和右脑开发结合在一起。但是,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内容不是文字就是数字,这给儿童的左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其右脑的开发却几乎处于荒废的状态,这对儿童的开发是非常不利的。早期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引导儿童在观察和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明确某一特定事物的外在特性——外形、结构和颜色等,锻炼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推动儿童智力的发展。再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作为目前素质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把儿童文化讲述和实践能力培养放置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个性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集中体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将会引领儿童在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实现健全自我人格发展的目的。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励儿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合理实践,用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推动儿童人格的发展。

三、总结

第4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首先必须要从根本上消除教师以“我”为中心的封闭意识,采取教师与儿童之间开放的态度,不能要求同一班次上的儿童都做到步调一致,不能因为一个儿童与其他孩子或者与教师不一致,就想尽千方百计消灭这种不一致。生态原理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何种植物、动物甚或是不同的人,虽然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但是这种差别都是生态平衡的需要,如果要刻意铲除“异己”,则会违背生态规律,就会打破生态世界的平衡。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允许孩子们的不一致,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一致才让儿童的世界丰富多彩,那些在美术课堂上与别人表现不一致的儿童,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表现,他们也通常会给其他儿童的学习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二)改变“能力本为”的美术教育观念

    有人认为,美术教育就是教会儿童绘画的技巧,会让孩子锻炼手、眼协调,会画出比别人画得像的作品。美术培训就是培训手艺的一门技能课。评价美术教育成功与否便成了评价学生绘画技巧的高低,社会上以技能的高低来衡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标准成了惯例。一时间,“能力本位”为考核标准的儿童美术大赛、美术等级考试便风起云涌,迷惑了很多家长和教师的双眼。殊不知,漠视儿童这个特定人群的年龄阶段特点,盲目强调“能力本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即便获得再多的奖项,孩子在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后,也会失去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和愿望。当然,在适当的年龄、适当的时间,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也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应当把对儿童综合美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同时兼顾技能的训练,使二者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正确理解各学科领域的融合

    有些教师在美术授课中将课堂时间分割为几个阶段,先学几分钟的儿歌、跳几分钟的舞、再画几分钟的画、做几分钟的手工,他们认为这样就是生态式的美术教育。殊不知,这种课程内容让美术课不像美术课,舞蹈课不像舞蹈课,这种课程内容的机械简单拼接并不是生态式的教育模式。其实,生态式美术教育所倡导的是美术与语言、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累加,它是美术与非美术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联结、开放式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的一种生态式的教育环境。通过发掘各个学科领域的优势,通过不同学科要素之间的渗透、碰撞和链接,架起与儿童的情感沟通桥梁,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各学科的营养,全方位提升儿童美的品质,从而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

    (四)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

    我们说儿童美术教育走向生态化,就是要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天性。人类具有社会性,但是其根本属性还是自然性。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气质、情感、经验,同样的事物会引起每个儿童不同的体验。首先,生态式儿童美术教育要求将美术教育与儿童特别喜欢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组织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和成长,这样既能够顺应儿童的成长需要,又能顺利完成美术教育活动。其次,对于儿童的个性成长来说,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天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并不是说教师就要放弃对儿童的教育,放纵儿童的行为,而是要适当适时的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和干预。

    (五)建构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关系

    在生态式美术教育中,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具体的操作策略,它是一种开放的、平等的、和谐的双向交流关系,是以充分尊重、相信儿童的艺术能力为前提的。

第5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根据皋政办发【2011】221号文件精神,为调整全县小学教师音乐、美术及幼儿教师比例差异,从2009年8月至今,我校共举办独立本科段专升本音乐班2个、美术班1个和幼教班1个。参加培训共计145人。第一期音乐班、美术班63人,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集中培训一年,课程合格率达99.9%,现已回到原岗位任职。第二期幼教班52人,音乐班30人,共计82人,正处于全日制全脱产培训阶段。

一、学员来源:

根据我县各中小学音、美、幼儿教师的分布状况和实际需求的缺额情况,由县教育局分配各学区参训名额,由我校负责报名注册。

二、注册方式及考试考核:

由我校统一报名,通过兰州城市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在省自考办注册,于我校成立教学点集中培训。按期参加自考办全国统一成人自考,其中,考试科目分省考课和校考课两类,分别按国家统一标准区分设置,届时根据课程设置进行考试、考核。

三、开设科目:

音乐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外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学》等五门省考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语》、《伴奏》和《心理学》等九门校考课以及《舞蹈》、《语言》、《手工制作》和《美工》等基本能力素养课。

类似音乐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除了规定范围的课程以外,我校很重视基本能力素养课的开设,并列入课程计划,规范实施。

四、   培训目的:

(1):通过培训,部分补充我县小三门教师缺额,并为提升全县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水平,输入活力。

(2):通过培训使受训教师从儿童心理、教育原理、教学方法以及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等诸多方面打好基础,以在具体岗位上得以发挥。

(3):注重儿童生命与健康,关注品德与技能的培养,使他们在将来的人生体验中幸福安康。

五、培训目标

(1):重视儿童生命与健康的延续及保持能力,关注儿童全面发展和全体儿童的个体发展。为儿童高尚的人格品味和健康的身心奠定基础。

(2):尊重儿童受教育权利,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残疾儿童的教育。我校除了开设《特殊儿童教育》课外,由校领导亲自主讲《礼记》、《论语》、《九型人格》、《孝经》和《颜氏家训》等主题讲座,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个体性格特征的适应性调整。

(3):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A、四种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

B、六种技能:教科研能力、教改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识别鉴赏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施教能力。

C:十项基本功:玩、做、说、写、画、唱、弹、舞、保和教。

六、   培训管理: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名制点名,实事求是,如实统计。

(2):将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出勤等列入学员年度考核,督促学员完成全部课程。

(3):不断对任课教师的授课等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力求使授课效果规范有效。

(4):规范请假制度:学员病事假一天可由班主任准许,三天内由校长准许,三天以上由教育局领导批示。

七、激励机制:

为使学员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保质保量搞好此项培训工作,建立如下激励机制:

(1):学校自投资金铺设地毯、购置音箱、健身器材等,在组织好规定活动以外,尽量多留时间由学员自行组织安排文体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独立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提升节目编排水平,为学员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2):年度考核的优秀指标由15%提升到30%,以鼓励教师职务晋升

(3):定期带领学员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型展播与观摩活动(如:2010年已参加过一次省博物馆学习活动)。

(4):培训结束后,成绩合格者,其学费由教育局和所在单位承担。此外,并评选“优秀学员”予以奖励。

第6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儿童艺术;艺术教育;传统文化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第7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1.1管理方法63例儿童每2~3个月到儿科保健门诊进行一次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的测量,并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疾病筛查及智能评估。定期检查血红蛋白、骨碱性磷酸酶及微量元素,积极预防疾病。同时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儿童保健的文献[2-6],制订不同年龄段的早期发展训练方案及管理方法。≤2岁的儿童注重视觉、听觉刺激,如用玩具、器材、观看动画片、语言训练、语言沟通等进行感知、语言、社交能力的培养;运动能力训练,包括正常坐姿、走姿、训练等。3~5岁的儿童可通过身体及四肢的动作来增加感官及运动经验,如做体操、跳舞等以增强大脑的调控及整合能力,如可通过模拟动物游戏培养儿童的走、跑、跳、投等运动能力,每次25min,每周3~5次。6~7岁的儿童可结合游戏治疗、神经发育疗法、Rood疗法对儿童实施个体化的运动训练[7]。如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游戏,并不断上调游戏的难度,如过独木桥、爬滑梯、找寻埋藏物等;同时可选用双手用、单手肘关节用、单手肩关节用、单手腕关节用、单手前臂用、单手侧捏用以及足部运动用等训练器械每日训练儿童的肢体功能,30min/次,2~4次/周,进行精细运动能力培养[8]。≥8岁儿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培养,在开设语文、算术、常识、体育等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开设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并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如要求儿童饭后自己洗碗、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及床铺等,促使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1.2观察指标管理前及管理后均由不参与福利院儿童教育、管理的儿科康复及治疗医师测量儿童的体格(身高、体重),采用中国儿童发育量表(ChineseChildren'sDe-velopmentalScale,CDCC)[9]对儿童发育商(Develop-mentalquotient,DQ)及智能发育能区(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社交能力)进行评价。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管理,63例儿童体重增长(2.7±1.1)kg,身高增长(3.6±1.3)cm。管理后DQ、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社交能力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见表1。

3讨论

第8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创造性 培养途径

一、鼓励幼儿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创造性若隐若现,成人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当孩子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当他们自编自唱时,当他们兴致勃勃地乱涂乱画时,老师切不可以“不对,不像,不是这样的”等成人化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地否定,而要认识孩子学习艺术的优势,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以启发、引导、提示、鼓励为主,为孩子创设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以美术教育为例,教师应给儿童创作“自由画”的机会,即使是命题画,也应当给儿童充分的创作空间,如工具材料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造型不必强调严谨准确,只要尽力画,就是纯真而可爱,色彩也不必是客观再现的,更注重儿童各自的气质个性与对色彩的偏爱,在构思上则更多地鼓励那些独物的想象和创造。如一次美术活动时,我让小朋友画意愿画“炎热的夏天”,没提太多要求,让他们发挥想象,画出各种小朋友的动态。有的幼儿通过回忆:画出有的小朋友的太阳伞底下乘凉,有的小朋友在玩水,有的小朋友在吃冰淇淋,等等。大部分孩子画得干净、漂亮,只有小文的画乱糟糟的,大树东倒西歪,太阳的颜色也不对,我一拿起他的画,小朋友都大笑起来,有的说:“老师,让他重画一张吧,他画得不好。”我也没好气地说:“重新画一张吧!”小文似乎很委屈。过了一会儿,他把画交给我,我一看和刚才的那张一样,就呵斥道:“你是不会画,还是不想好好画!”小文这才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画的黑色的太阳,我们就不怕晒了!”我愣住了,赶紧拿起画来仔细一看:“太好了,这是今天最成功的一幅画!”我深深地自责,刚才怎么没先让他说说理由呢?我拉着小文的手说:“小文,真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你画得真棒。”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我: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仍是脱节的,常常以固定的模式要求孩子,抑制了孩子的思想和想象。在以后的美术活动中,我都先让孩子说说他们的构思,使孩子们的想象得到了激发,画的画也丰富多彩。

二、多通道参与艺术作品欣赏,培养幼儿的美学意识

首先,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选取古今中外经典的、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符合幼儿欣赏水平的音乐、舞蹈、美术和戏剧等艺术作品供幼儿欣赏。如此,既可以增进幼儿的艺术欣赏经验,又可以引领幼儿感受多元文化,形成包容、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的心理。

其次,教师应从欣赏入手组织艺术学习活动。幼儿艺术学习必然要经历欣赏―体验―创造的进程,从欣赏入手组织幼儿的艺术学习,既可以激发幼儿艺术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满足艺术活动自身规律的特殊需要。

最后,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幼儿进行多通道参与欣赏。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会越全面、越深刻。如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就可以鼓励幼儿用线条、语言、动作等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借助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美的自然法则如平衡、秩序、和谐、自然、真实等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中均能自然显现,所以成人要做的就是对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审美本能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他们无意识的显现成为艺术表现。

三、在启发引导教学中适当地进行艺术技巧训练

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不过一味地加以灌输和模仿的方式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又会影响儿童的艺术创造,幼儿的艺术活动不仅是他们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表现,作为审美活动,更重要的在于对美的追求,让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挥发,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教师要大量运用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尽量不做技法示范,侧重教会幼儿运用各种艺术工具、材料的方法,强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个性化,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他们的艺术活动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

1.游戏化的技巧训练

绘画活动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枯燥的技术训练不仅会影响幼儿创造性的表达,而且会让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些游戏化的技术训练。它的游戏性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积极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达到技术训练的目的;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使其从中感到审美愉悦。如绘画命题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物入手,五颜六色的泡泡、滑稽的小丑、可爱的小鸡、甜美的苹果娃娃……只有生动的形象、绚丽的色彩,才有可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2.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幼儿有意注意发展不够稳定,因而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刺激他们的操作欲望,吸引其从事绘画活动,这才有可能有效发挥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力。为此,我在班级里设立了“巧手吧”,先后投放过水粉颜料、绒线、荧光笔、棉签、水彩笔、油画棒等工具和材料。如此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并不是随意堆砌在一起,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提供,从而提高绘画成功率,增强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3.针对能力层次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

考虑到每个幼儿的能力差异,在技巧训练时,我对幼儿提出了适合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如在练习画直线时,同样是画格子布的内容,我要求能力弱的幼儿将分布较密集的点连成直线;能力中等的幼儿对点地分布较疏些;能力强的幼儿只用两点连成直线。这满足了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使幼儿练习画直线再也不枯燥,其能力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从活动中获得满足感。

四、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促进创造性发展

个性心理品质在创造性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艺术教育中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一,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的优势,多为幼儿提供集体创编的机会,如全班幼儿群策群力共同创编舞蹈、歌曲或几个合作完成一幅画等,是儿童体会到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第二,要注重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独立构思,自由创编,尽量与别人不同,少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

第三,要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个性品质。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强大吸引力,强化儿童在反复练习,想办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情绪和内心体验,使孩子逐渐养成做事能动脑筋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边霞,刘丽玲.关于幼儿艺术教育若干问题的对话.学前教育研究,2003.1.

[2]闫春梅.童话审美教育初探.学前教育研究,2007.2.

[3]李小红.幼儿绘画教学指导思想浅谈.学前教育研究,2007.4.

第9篇: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范文

一、舞蹈教育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

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儿童在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对体态进行一定的塑造、培养,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舞蹈可以保障儿童的体育锻炼,以及可以适当的调整儿童的营养结构,提高了儿童的身高机制,为儿童的身体素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比如,适当的舞蹈训练有助于儿童骨骼、肌肉和肌腱的发展,可以通过舞蹈的训练矫正儿童的不良体态,也可以增强儿童的体制。

二、舞蹈教育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舞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也会对儿童的性格培养产生一定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影响他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以及影响他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而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所生活的环境。外界因素对他施加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形成自我效能感,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比如,在各个团体货单中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为人处事,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创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氛围,对儿童学习的帮助性很大。

(二)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儿童的意志力发展

在舞蹈教育的环境中,舞蹈的持久性和磨练性可以不断地加强锻炼儿童的毅力,培养儿童的独立意志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舞蹈教育它是一个持久的训练过程,如果过程中半途而废,想要再重新开始,便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甚至比重新开始还要难上加难。而舞蹈的训练环境可以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外部的鼓励优势的场所。

通过实际的调查也可以证明,经常参加舞蹈训练的儿童,在其他项目的活动中,他的独立性和毅力,受挫能力,都比其他同学要表现的好一些。

(三)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舞蹈的训练中,不只有动作的技巧和规范性,它还具有音乐细胞的熏陶。在儿童努力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他要一直的集中注意力识记节奏和动作的配合,甚至还有动作和队形的变换。他不但有效的提高了儿童的记忆力,并且也锻炼的儿童的注意力。

比如: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也会时常的对动作进行修改,这就需要儿童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的发散。并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他们的想象出来的东西往往让人焕然一新,想法奇特。并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在舞蹈中的自由性和开拓性,对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四)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

舞蹈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美”,身形美、寓意美以及表达的情感美等。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儿童能够逐渐意识到动作的规范性和舞蹈带来的美感。在舞蹈的过程中,开始着重追求美的意识,能够使自己的形态和动作表情都得了发展,动作的协调性一致。当和没有参加舞蹈训练的同龄儿童相比,他们都对美的定义和要求远远的高出了他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培养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和判断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特点的儿童才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及时的了解儿童的强项和弱项,采用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其加以训练,提高教的效果,并且对学生的身体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在孩子训练的过程中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练好舞蹈的基本功。

此外,儿童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训练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练舞额态度也是训练孩子舞蹈的关键性因素。家长的支持有助于孩子对训练的积极性,并且也为孩子的兴趣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也影响孩子的舞蹈发展,老师的教学水平,方法和手段都应当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设计。并且在教的过程中贯穿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舞蹈教学顺利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