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体育教育的核心精选(九篇)

体育教育的核心

第1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在企业管理的领域中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在教育领域中王继华认为“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独具的,支撑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它以教育生产力为基础,教育文化为核心,教育经营力为重点,一所学校想在竞争中胜出,提升校长的职业能力和教育理念是最根本的制胜之道。”

付新彦认为是指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以人才为中心,以三大功能为目的,将三者有机整合的综合能力。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整体性;难模仿性;动态性;延展性;增值性。李婷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及服务等要素的整合,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袁青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独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是资源、知识和能力等要素的整合;是体育教育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所具备的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实力。综述所述,笔者更倾向于“依托各自学校资源,在体育教育专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协调自身的不同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资源、获得在竞争中持续获胜的内核能力。”这一界定。

二、培育与提升途径

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募集资金,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综合运动馆的建设可以借鉴其他同类院系的投资模式来进行建设;在师资力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上,要科学规划、脚踏实地,在建立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政治素质高、基本功扎实、专业技术硬、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资源共享,建设体制完善、管理科学的教学实验中心,为正常的教学、训练和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对于以上的途径和策略而言,笔者认为是属于一般性层面的,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提高我们对其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1.以品牌、文化建设为核心,做大做强体育教育专业

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同样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也需要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品牌的建设。“一流的大学并不是所有方面都一流,但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方面。”因此,要形成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不拘一格的品牌效应。体育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特色,社会发展,竞争对手的变化和发展,明确比较优势之所在,综合利用院校内各种资源,进行学科专业力量的优先配置,以人为本,练好“内功”。

2.以教学、科研管理为抓手,做实做好体育教育专业

大学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教学和科研,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学术性是大学基本属性之一,体现大学的基本社会价值;科研水平的高低是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主要载体。

3.以引进、培养人才为切口,做足做强体育教育专业

第2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电子教材探索的背景

1. 政策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价值:“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与之相应,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具体地强调,应“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适应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校园文化,培养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创新网络化学习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形态的教育应用与创新”。

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把“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一个重要途径,其中明确提出,“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 技术背景

包括显示技术、触控技术、虚拟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数字阅读方式、数字交流方式、数字教学方式应用更加普遍。这些都为电子教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传统纸质教材的不足和局限愈发突显,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3. 研究氛围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启动电子教材应用实验。美国维吉尼亚州以电子教材的开发与使用为核心,于2008年启动“在线开放教材”计划,并于2009年升级为“超越教科书计划”;韩国,据媒体报道,将于2015年全面推广电子教材;新加坡开发了集存储、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为一体的电子课本;日本于2010年投入资金在一些学校开展电子教材实验研究。

国内如上海、广东、陕西等很多省市地区,也于近年来陆续开展电子教材(或称电子书包)研发,并在一些学校进行教学实验。

4. 应用需求

基于相关政策背景和技术背景,北京市把应用教育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字化校园”、“北京数字学校”等教育工程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推动了北京数字教育向前发展。

当前学校硬件建设相对较强,但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应用资源相对欠缺,已有资源尚未触及教材这一相对核心领域,仍以“打战”为主。电子教材的应用将深入此教学核心地带,构建立体全方位的数字化教学系统。

电子教材探索的目标定位

1. 电子教材的类型

综观国内外电子教材,依据其呈现方式、功能和效果,笔者认为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扫描型

这种电子教材是将纸质教材在不改变版式、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数字化,常保存成PDF、CAJ等文件格式。其价值在于开发快捷、成本较低、传播效率高、轻便易携带等方面。利用具有阅读功能的电子设备,可以存储大量教材,实现泛在学习。

(2)富媒体型

“富媒体型”电子教材是在“扫描型”电子教材基础上,添加了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些资源以超链接的方式“嵌入”。它增加了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相应能降低很多内容的学习难度。例如,学习某操作技能,比起纸质教材的文字说明或静态图片,电子教材的动画演示会让学生更易于掌握。

(3)混排型

“混排型”电子教材是在“富媒体型”基础上,对原纸质教材的内容和增加的多媒体资源在版面布局上重新设计,调整字体、字号、装饰等,灵活改变每页的容量,相关内容之间设置跳转链接,对文本内容和多媒体资源进行合理混排,增加阅读的美观舒适度,切合电子阅读的习惯和需要。

(4)融合型

前三种类型的电子教材各有其优势,与纸质教材的主要内容一致,学生易于适应。但由于过于依赖纸质教材,纸质印刷的不足也被保留下来,比如文字内容的呈现缺乏层次、互动等,没有充分发挥电子设备的优势。理想的电子教材应结合教育目标,发掘电子设备的优势和价值,重新设计,“量身定做”,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价值将远远高于传统教材。

2. 电子教材的组成要素

电子教材主要由三要素组成:电子教材内容(资源部分)、教学管理平台(软件支撑部分)、移动终端设备(硬件支撑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电子教材既应用于学生个体的课外学习,又应用于师生课堂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教学互动、资源共享、实时评测、跟踪记录学习过程等功能,并充分发挥“云技术”的优势,教学管理平台是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

电子教材的三要素互相依存,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其应用价值不局限于电子教材内容一方面,每一要素都具备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如平板电脑在其系统软件支持下具备拍照、录像记录功能和网络检索功能),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使得电子教材的功能和价值不断“增值”,达到“1+1+1>3”的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以及首都教育的高远追求,北京市电子教材探索的主要目标定位于研发包含三要素的“融合型”电子教材。

对电子教材应用价值的认识

相比起传统纸质教材相对单一的功能,电子教材的“集成度”更高,增加了媒体资源、辞典手册、课外读物、练习、笔记等。理想的电子教材不是将这些“元素”简单 “拼盘”或“做加法”,而是依据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科学设计、有机整合,以实现高层次的教育价值。从初步的实验效果来看,电子教材已经开始显现以下一些价值。

1. 改善学习方式

相比传统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中包含的媒体类型,除了文字、图片之外,还包括声音、动画、视频等,实现直观的非线性、立体化阅读,更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

理想的电子教材,在设计时会重视辅助学生自我学习,利用电子教材提供的学习引导系统和实时反馈指导,充当一个时时陪伴且不厌其烦的教师,避免学生“孤军奋战”而产生畏难情绪。除了呈现学习内容,学习跟踪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生成学习分析数据,以帮助学生把握自身学习状况,增强学习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2. 改善课堂教学方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常只涉及少数人群,频次也很有限。利用电子教材作为移动终端,在无线网络环境中,与云服务器、教师机、电子白板等构建数字互动课堂,实现更理想的互动。除此之外,利用技术和资源的优势,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开展探究性、发现式学习。

在这样的课堂中,信息技术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改善教学中资源的供给和获取方式,改进师生的角色和行为方式,改良课堂生态环境,学生被充分调动参与到教学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 为师生“减负”

对学生而言,电子教材如果使其学得轻松有趣,学习内容易于掌握,并能获得主动参与探究的机会,学生乐此不疲,其过重的学业负担能够相对减轻。对教师而言,电子教材提供了大量优质数字资源,减轻了他们寻找或开发资源的压力,同时,一些基本的概念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可交由电子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很大程度给教师 “减负”,让其充分发挥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4. 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均衡,即使是同一地域的不同学校也可能差别很大,这种状况使得很多学生不能享受优质教育,也制约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将优质的电子教材提供给学生,使教师、学校不再是学生依赖的唯一资源获取途径,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 其他价值

电子教材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优势,如内容更新快捷,与时代和科技发展同步;内容动态开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给学生的书包从重量上“减负”等。

当然,电子教材的许多价值还停留在认知层面,有待于通过长期实验检验。这些价值能否有效发挥,除取决于电子教材的质量水平外,还受教学环节的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以及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

电子教材研发实验的步骤

北京市电子教材近几年的探索经历了摸索、积累、规划、聚焦的过程。先进行试研究,组织实验校教学经验丰富和技术素养好的教师,结合他们的教学需求,在某些学科挑选章节进行设计和开发,再将形成的电子教材进行实践检验。然后,在完善电子教材的同时,提炼出电子教材设计的理念、原则及评价标准,并积累电子教材教学应用的模式。

大体分为以下几步。

1. 选择部分学科的少量章节开发电子教材,在实验校进行实验。

2. 初步建立教材开发机制、相关内容标准、技术标准。

3. 利用义务教育教材修订之机,同步滚动开发北京版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材。

4. 将开发出的电子教材提供给实验校进行实验。

5. 结合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对电子教材应用效果进行检验评价。

6. 滚动开发和完善电子教材。

有待克服的困难

从建国至今,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改革步伐从没停止过,虽然中间也曾因历史原因走过弯路。相比而言,由于纸质载体没有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均为“渐变”。电子教材则呈现明显“突变”,其变化涉及教材从编写和使用的每个环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审慎地加以研究,尤其是设计、开发环节,并及时通过实验检验和完善,不断提炼开发机制。

电子教材的研发和实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突出。

1. 相关标准的缺乏。由于缺乏相关标准,电子教材的设计开发者不得不自己通过实验,积累、提炼形成标准,研究效率深受制约。另外,在成熟的电子教材相关标准建立之前,电子教材不能被评审并确立合法地位,而将不得不很长时期处于实验阶段,或作为教学辅助资源提供给实验校选择使用。

2. 电子教材的设计。传统教材的编写,对教材要求有一定了解的学科专家基本可以独立承担。但高质量“融合型”电子教材的设计,除了学科专家,还需要信息技术专家、教材专家、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通力合作,共同进行设计。其过程类似于“脚本”制作,要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技术的优势,合理确定内容的呈现方式、互动方式。然后由媒体开发单位、软件开发单位开发素材资源,完成电子教材制作。其设计、开发、出版发行及评审的要求将远远高于纸质教材。

3. 数字资源的开发。富含多媒体是电子教材的显性特点,因此电子教材需要大量的媒体资源。另外,作为教材,对资源的质量水平要求很高,加上版权因素,媒体资源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 电子教材应用效果的评价。教育评价一直是教育实验中的难题,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对电子教材的评价结果。而在实验过程中,受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等很多变量的影响,要做到结果的客观准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3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体育教学

作为教育事业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其发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呢?带着疑惑和思考,通过参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师形象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师德师风是教育之魂,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师形象。

二、形成热爱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体育教学教风

教书育人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把体育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这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体育课程的知识技能,深刻认识课程的内在规律和育人价值,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1.备课时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育人要求,钻研教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原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渊博的文化修养,研究教育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提前准备好场地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游戏,组织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要和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声鼓励,一缕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充满乐观和自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动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体育教学中,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采用灵活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课堂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三、创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体育教学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运动技能,更要加强国家有关体育背景、体育知识、体育文化等的教育。创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体育文化教学的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远大志向,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4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与辩证分析法等,红色体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价值进行解读,红色体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目前高校体育在发展过程出现本质的异化,“工具性”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的误读和唯“体育健康论”的观念异化现象,已经威胁到了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红色体育在大学生中的开展,有助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高校体育道德发展;坚定理想信念形成以人为本的体育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体育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红色体育 异化 和谐发展

当前,全球化进程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这些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深刻的影响,体育领域不可避免的受到此思潮的影响,竞技体育教育的错位、体制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人文精神的缺失、过度的商业化、对名利的追逐及职业道德的丧失,国内赛场黑哨、假球、斗殴、兴奋剂等异化现象频繁出现,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本质的异化、“以人为本”误读为“以学生为中心”、“工具性”教育思想、唯“体育健康论”的观念,导致高校体育训练和比赛中虚报年龄、冒名顶替、借用专业运动员、无视赛场纪律、打架斗殴、贿赂等现象频繁。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的重要性。

所有红色体育项目均取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诠释红色政权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红色体育文化相结合,不仅能使大学生健强体魄、掌握技能、磨砺意志、发展个性、凝练团队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而且充分发挥红色体育教育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特点,营造浓郁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接受红色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时把教育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在和平时期继续传承红色文化,使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红色文化的育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价值观体系,对于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大学生符合新形势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主义人才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色文化与红色体育文化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一科学命题和它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2.红色文化的内涵

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从本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实践中、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的选择、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伟大人格、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而且还反映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汶川精神、舟曲精神等。这些伟大的红色文化,被历史赋予了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强劲的社会感召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生存及发展的强大动力。

3.红色体育内涵

红色体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独立在继承传统体育文化和吸取了西方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事件。所有红色体育项目均取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等这些“红色元素” ,并巧妙融入在体育活动和竞赛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诠释红色政权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发展,人们在强身健体和体味运动快乐同时,也能感受到革命年代老一辈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契机,形成新时期高校红色体育文化。

二、高校体育在发展过程的异化现象

1.高校体育本质的异化,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

体育在高校中地位始终被边缘化,在学校层面上仅注重体育的教育功能,仅看作一种身体锻炼,然而体育教学也承担着文化继承和传播的任务。另外体育中的运动项目大多是西方意识形态体育项目,作为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比如武术、太极拳等,长期没有得到象日本、韩国的学校教育对待他们的柔道、跆拳道一样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缺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样的文化载体,体育教学谈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弘扬无异于无源之水、缘木求鱼。

2. 高校体育“工具性”教育思想导致道德观、荣辱观的缺失

高校体育在国家教育系统指导下,行使着教育与体育健康职能。在体育系统的指导下,主要以竞技体育运动为主,如举办运动会,开展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及参加各种级别体育比赛等。高校招受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赛,看重的不是体育本身,而是锦旗、奖杯、名利,甚至成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手段和某些高校官员加官进爵的工具,如在大型竞赛中,高校体育管理者不惜虚报篡改学生年龄、借用专业运动员、冒名顶替等行为等改变运动员的参赛资格;运动员为争取留校或好的就业单位(赛而忧则仕的“黄穗”现象),服用兴奋剂、殴打其他球员等行为。这种道德观、荣辱观的缺失,严重违反体育道德和奥林匹克精神,使得高校体育教育有所偏失作为教育对人的培养,使人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的要义。

3.“以人为本”思想的误读不利于高校体育科学的发展

部分高校体育老师将“以人为本”的内涵片面地曲解为“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教学过程过度突出学生的兴趣、意愿和本性,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思想认识和控制力的自身局限性,忽视、降低或抹杀了老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必要地位和引导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呵护”,缺乏吃苦耐劳教育,对事物的判断尚不全面、正确,许多孩子好逸恶劳,稍有难度和强度的运动势必遭到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以及不肯吃苦的现象。

4. 唯“体育健康论”的观念夸大了阳光体育的作用

许多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无限延伸和过度夸大学校体育、阳光体育在“健康第一”上的功能,把健康问题都揽到学校体育头上来,使得学校体育不堪重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如遗传、营养、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社会保障体系、预防医学、卫生学等,体育只是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之一,是促进健康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学者王占春也认为“通过学校体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但健康并非体育的惟一目标,而且体育也担当不起健康的全部目标”。单靠体育运动乃至学校教育控制对学生健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不现实的,诸如营养、遗传或自然环境等。

三、红色体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价值

1.有助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和共同生活基础上积淀而成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心理特征、精神气质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在中国近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红色体育项目中蕴含了国家和民族艰危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中华儿女在争取民族解放独立的革命实践中与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实事求是、勤劳俭朴、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是优秀的民族精神载体。

时代精神是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10]“改革创新”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统一战线”的斗争方略、我党“建党理论、军事理论、政权理论”、到“三个代表” 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突破,无不彰显我党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富于进取的民族思想品格与实践相结合“改革创新”精神的伟大成果。

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有机整体论思想,具有为集体、民族和国家的荣誉,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团结互助文化内涵。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11]

充分挖掘这些形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功能,通过生动事迹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将红色体育项目之中寓含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教育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弘扬大学生爱国情感、创新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提升大学生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激励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高校体育道德发展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而红色体育蕴含革命先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豪情,其中大批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离开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放弃高官厚禄,来到偏僻贫穷的革命根据地,自愿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艰苦的生活,为的是“为民族而忧、为民族而战”的崇高理想,这种“弃小我成大我”的伟襟正好与“八荣八耻”相呼应,可以帮助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变,有助于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荣辱观。红色革命斗争史同时又是一部野外生存生活史,[12]每一个红色体育项目需要在团队配合下制定计划,走、跑、攀爬、跳跃等多种挑战体能、耐饥渴的人体极限运动方式充分运用,全身的筋骨、肌肉得以超强刺激和锻炼,而且个人力量难以完成,必须要团队合作,树立学生“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体育工作者、运动员的荣辱观,提高其职业道德。

3.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以人为本的体育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体育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每一个红色体育项目都蕴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坚贞崇高的理想、至死不渝的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人生价值观,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的奋斗精神和光辉业绩。每一个红色运动项目都铭记着一段历史,昭示着一种精神。如:四渡赤水、艰苦长征路、英雄炸碉堡等。凭借这种理想和信念,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可以说,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体育项目的精神内核。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长期影响下,竞技体育异化出“金牌至上”、“以物为本”价值取向,诱使人们物欲膨胀,各种黑哨,假球、充斥在中国体育赛场中,运动员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明显减弱。大学生中一些人政治信仰迷茫、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影响日渐凸显,理想信念缺失不仅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构成巨大威胁。红色体育项目具有人民性强,趣味性浓、普及性高、反对锦标主义的思想的特点,虽然军事性较浓,但是也蕴含了为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和健康的思想,这种“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符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人为本发展的思想一致,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组织参加学生红色体育运动项目,把书本中的概括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实践情景相结合,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领会到先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崛起的革命豪情和那份厚重的历史,将革命传统教育和“以人为本”体育发展观相结合,把对历史的深度反思和对现实的回应相结合,有助于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体育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古文东.当下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1):86—88

[2]陈育钦.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再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

[3]左益,杨全海.论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82—83

[4]刘晓莉,于学岭,王珂,吕欣徽.红色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138—140

[5]李吉远.学校体育的异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4):336—338.

[6]张玲,王麟.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异化现象[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4—106.

[7]张世威.我国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523—525

[8]黄平波,安国彦,刘龙.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9—94

[9]田燕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09(16):247—248.

[10]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48.

[11].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

[12]彭勇,阳芸,胡达道.井冈山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1):102—104.

第5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欧美的一些学者根据躯干在日常生活、训练等方面的重要性,他们从解剖学、力学和神经生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躯干肌群进行了研究,先后提出了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和归纳总结等方法,论述了其概念及在高校中的推广,希望能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力量 高校体育 教学推广

一、前言

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部位(腰椎—骨盆—髋关节)的肌肉,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产生的力量能力,它主要受神经支配能力、核心部位肌肉的支撑力量能力和呼吸与运动之间的配合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核心力量对人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把核心力量引入到竞技运动一些项目当中来,并且对于力量训练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推动了竞技运动的发展,今后将会更为广泛的被运用。

二、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区域

国内与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大体相近,仅是叙述上存在一些差别。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相关专家,得出在核心区域的界定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核心(Core)通常是指我们所说的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Inhasge认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髓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翁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1]。谢蔷珊在《普拉体塑身新风尚》一书中把核心定义如下: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隔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Paul J.Goodman认为联合体上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骼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竖脊肌等29块肌肉都是核心肌肉[2]。由此看出,核心是腰、骨盆、髓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二)核心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协同支撑或保持关节稳定的能力。腰椎的稳定性需要通过骨和韧带结构构成的被动紧张和通过肌肉构成的主动紧张。而仅凭没有肌肉附着的脊柱仅能承受有限的压缩负荷。“核心稳定性”是保持腰椎和骨盆稳定性的肌肉控制。陈小平教授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在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3]。根据脊柱周围肌肉功能的不同,将附于脊柱的肌肉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稳定肌通常位于脊柱深部,起于脊柱,多呈腱膜状,具有单关节或单一节段分布特点,以慢肌为主,耐力活动时被激活,稳定肌主要有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多裂肌等,这些肌群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所以稳定性训练主要以深层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活动为主。核心的稳定提供上肢和下肢末端收缩的基础,且使得运动环节减速或加速。例如,投掷类运动员可以从较好的核心稳定性得到好处,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下肢末端传到躯干,最后达到上肢。因此,核心区被认为是上肢和下肢的链接。在投掷球或其他器械的动能在该关节得到最大的释放。然而,不佳的核心肌力不能有效地传递动能,为了保持高速的投掷速度,其部分关节、肌肉、连接组织就可能承担较多的代偿力量。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更容易受伤。对于力量和健身教练针对运动员的专项选择适当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目前,在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核心”的定义上[4]。在解剖学上,大部分研究将核心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核心部位的顶部为隔肌,底部为骨盆底肌和髋关节肌。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核心部位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将整个躯干视为人体的核心区域。在功能上,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将构成或提高核心稳定性的力量能力称为“核心力量”,而德国等欧洲国家一般还是将这种能力称为“躯干支撑力量”或“躯干稳定力量”。在我国,也将其称为“核心力量”或将其作为“功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的一个组成部分[5]。黎涌明等人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姿态。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位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即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是人体核心力量训练的一个结果。无论是核心稳定性还是核心力量,都是直接或间接支持人体更好的完成运动动作。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核心区力量练习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进核心区力量练习的关键

1992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校体育教育是一种更全面、更合理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体育教育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综合能力。因此,学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引进核心力量练习新型教学理念等前沿的体育教育方法。核心力量练习是体育教学的前沿,现在很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且核心力量练习是一套在中国刚起步的新的训练和练习理论体系,在教学中还没有系统涉及到,理论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就必须加强和重视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自我教育和研讨,更新体育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综合教育理念,在施教过程中切实贯彻前沿体育思想,以适应时代教书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有利用于改变体育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综合教育理念,合理将核心力量练习方法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去。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纳入核心力量练习,必须以学生为主

核心力量练习是一种科学锻炼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突出培养学生个性体育素质的稳定、发展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达到身体的和谐完美。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快乐地参与核心力量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个,从紧张认真学习到熟练快乐放松,也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善和发展学生体育素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在教材大纲的基础上,区别对待的同时,尽量选用一些趣味性、竟争性、实用性、易学易练的动作,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统一难度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既要不断增强全体学生的整体体质,也要为培养优秀部级体育运动员打下基础,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介入到核心力量练习的学习中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素质,达到共同科学身体锻炼和终生体育锻炼理念的效果。

四、结论

(一)必须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自主投入到体育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前沿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去,推广的力度就可以得到保证。

(二)必须在体育教学中确定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不断调节他们的情趣,积极主动、快乐地接受核心力量练习的教学方法。

(三)高校可设置专门机构,建立合理组织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来充分地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在高校中有序、有效地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东生.脊柱退变性疾病[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 黎涌明,于洪军,资薇,曹春梅,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

第6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 思想教育 引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33-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项发展目标实现的思想前提,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做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不仅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还能够有效提高这一思想自身的落实程度。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用于思想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概述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体系,并引导大学生严于律己,使自身言行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第二,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现状,是引领工作良好开展的主要前提。第三,引领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方法,是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第四,全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将这一差异特点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是这一引领工作开展的良好途径。

将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据,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还能为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良好思想基础,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群体期望。此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我国先进的价值思想和观念,还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因此,有关人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案,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引领工作的具体开展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认知,使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应以马克思核心思想为根本指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育核心,将“两大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立足基准,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同时,高校还应与家庭和社会加强联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体系。

(二)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教育质量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应用水平。因此,高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的思想水平更好地满足这一引领工作的素质要求。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使自身更牢固地掌握职业道德要求,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进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实这一价值体系,进一步促进引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构建以科学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构建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在全面认识了解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及认知必将发生很大改观,使引领工作发生质的飞跃,从而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合理应用网络

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给大学生的认知观念带来多方面影响,高校在开展引领工作时,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正确、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科学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观念体系的良好渗透。可将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构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引领工作的效率。

三、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现阶段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进行引领工作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并通过多方探讨的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将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与正确价值观的符合程度大幅提高,从而有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石秀杰,董慧,戴建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2(03):54-55.

第7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弱势群体;核心价值观;策略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等方面的影响而导致其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特类学生群体。根据笔者日常的观察发现、调研研究,把大学生弱势群体大致分为五类,分别是:经济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人际关系障碍弱势群体、生活能力弱势群体、生理缺陷弱势群体。作为辅导员,必须重视对这些“特类”问题学生的重视,保证他们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成为社会可塑之才。

同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日渐增多,维持高校校园稳定也就日益重要。因此,维护校园稳定,是实现这项目标的重要基础。大学校园以教育为主线,校园稳定是最为主要的外部环境,唯有良好的环境,才能使得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优秀的社会人才的培养,需要稳定的校园环境,这已经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共识。

为此,辅导员必须通过一定的思想教育艺术或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进而改变学生的精神态和行为,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

笔者认为,辅导员要通过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实现预期或实际教育效果。可大致概括为:政治上的“立向”、思想上的“立志”、精神上的“立势”、社会上的“立人”。

一、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弱势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设身处地原则、明理分析原则、定位准确原则和科学创新原则。

(一)设身处地原则

设身处地原则,就是指以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真正以大学生弱势群体为中心,设身处地其着想,注意满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尽力帮助其实现最高需要――理想成就的需要。

(二)明理分析原则

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作为大学生有其明理的一面。因此,在开展核心观价值教育时,要善于有步骤、有条理、有道理的去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核心价值观道理的引导,步入正确的人生轨道。

(三)定位准确原则

定位准确原则是指,是指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实行全员岗位目标化管理的一项制度。即要求思政教育者将自己的工作分解成各子项,每个子项预先确定好目标,做到定位准确。并以定位准确为评价基准,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考量。

(四)科学创新原则

科学创新原则,是指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思政教育“四体”――主体、介体(包括教育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客体、环体(环境),要根据时代、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性的实现科学化的平衡。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措施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并不等于解决其弱势的具体的、细化的措施。这种措施更多的体现在“政策”和“方式”上。这种“方式”,可以概括为:围绕理想信念,加快思政课程改革力度;弘扬时代精神,开辟打造精神强势的渠道;创新文化形式,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为:

(一)围绕理想信念,加快思政课程改革力度

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创新性把大力开展科学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融入其中。思政教师、辅导员要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心组织课程内容,组织教学研讨(如,围绕“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开展系列学习活动等),在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的同时,突出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务实性。同时,通过建立“思政理论学习小组”,通过编写学生感兴趣的辅助资料,延伸教材领域;通过理论的学习延续,在满足感兴趣的大学生对理论的需求的同时,增强特类大学生的思政理论水平。

(二)弘扬时代精神,开辟打造精神强势的渠道

在开展教育时,要始终坚持弘扬时代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把富有感染力的科学理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学生中的普遍认同。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的弱势对象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通过有效的政治学习和普法讲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通过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凝聚学生共识,形成普遍认同。

(三)创新文化形式,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始终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诸如开展以“热爱党、歌颂党、忠于党”为主题的“红色校园文化年”活动;开展“缅怀先烈 艰苦奋斗 自强自立 勤奋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学生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各类教育活动;开展“我的中国梦”系列活动。通过鼓励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进而最终营造“系系有典型、班班有激励、人人有标杆、处处有文化、时时教养成”的新型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秀英.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和谐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第8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众,努力使之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价值共识,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艰巨的价值建设工程。打造这项工程,关键看干部,关键在于教育干部。

从笔者通过调查所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干部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是较高的,其价值观念的主流是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马克思主义在干部群体中的覆盖率及其内在化、方法化、实践化程度不高。二是信仰选择和理想追求上的多样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三是利益取舍和价值取向上的自为性、多面性心态比较普遍。四是个体官德和整体官德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宗旨观念淡薄、不依法行政、不遵守廉政纪律、诚信缺失、贪图享乐和铺张浪费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在干部群体中尤其是在基层干部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有待加强。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并且由于干部身上的问题具有放大、膨胀、示范效应,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干部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干部群体的价值观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松懈与失效。为此,要真正抓好干部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在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的同时,大力改进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坚持导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以形、育之以境、制之以规的有机结合。在实施“导之以理”的教育方法时,应特别注意改变以往思想道德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和强制灌输的方式,注重开展以提高干部的价值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引导式和启发式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在实施“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关心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把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实施“感之以形”的教育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克服将先进典型完美化、神圣化、英雄化的倾向,让先进典型可信、可敬、可亲、可学;应着力加强反面典型的正向教育和警示教育,让干部在对照反面典型进行自省和反思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善恶、荣辱。在实施“育之以境”的教育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克服因改革中的不完善、不衔接、不彻底造成的各种漏洞和弊端,着力解决发展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努力消除大众传媒中的噪音、杂音、不和谐音,大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在实施“制之以规”的教育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做好部分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化工作,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硬约束,同时健全社会赏罚机制,对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大力张扬和褒奖,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给予坚决否定和谴责并对行为主体给予相应的惩罚。只有从以上各个方面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第9篇: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职业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目前存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追求的社会现实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总和,引领人们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走向行为实践。

机器化大工业带来了社会分工的大发展,促成了职业的大分化,职业的种类迅速增加并且在内容上逐渐定型,社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为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职业道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迫切需要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力量。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很好地引领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健康发展。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明确了职业道德教育基本导向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确立世界观的问题。在目前出现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面前,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首要问题。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中看清社会的本质,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职业活动中,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是不同的,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同的。青年马克思在谈到选择职业的理想和价值时曾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这种崇高的职业道德值得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学习和追求。目前,就业的压力在大学生心中普遍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择业观念日趋实惠、功利,他们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集体主义越来越淡化,在目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部分同学根据社会的需求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有些同学选择了逃避,甚至极个别的同学在压力面前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思想出现多样化,现在的90后大学生和以往的学生不一样,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把握大学生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价值中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促动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衡量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基于对现实的不满,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中国人民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以后,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的社会客观现实提出来的,是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理想教育是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自我期,引导大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在现实利益的追求中,个人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独立生存,受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他们更强调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应该明确的。然而,很多学生对此认识是模糊的。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会选择一些,“收入高”、“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这几年进国企、报考公务员热就是大学生择业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会更加关注自身的素质的提高。因此,热门专业、实用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热点。在面临诸多社会诱惑的同时,大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理想信念的追求,这是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是,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信念的追求建立在社会主流意识的基础上,让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到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的洪流中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最高的理想目标,并且立足于现实,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在人生理想中,职业理想是桥梁,通过职业理想,人们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大学生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愤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国现阶段,就是要使大学生接受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信仰,并且充分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成为他们的共同理想。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够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时代精神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开拓创新与发扬传统的统一。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成为时代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是在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精神文化、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反映。时代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仍然存在不同国家区分和民族利益差距的情况下,科技为谁服务,人才为谁服务,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面临金钱利益和国家尊严选择的时候,能够心怀祖国,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家号召大学生下基层锻炼,尤其是祖国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人才,农村对人才的渴望最为强烈,很多大学生纷纷报名到农村当村官,这是报效祖国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基础教学是个薄弱环节,支教是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职业道德教育要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与树立正确择业观念相结合。要教育学生自觉勇敢地肩负起自身所赋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要教育学生不应该在就业过程中仅仅考虑目前的短暂的利益需求,而应该把自己的职业的选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出正确选择,应该在社会的需求中做出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选择。

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创新的基础在人才。树立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的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职业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提倡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了解新事物,吸取新思想,敢于超越前人,不盲目崇拜权威,树立建功立业的思想,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需要的人才。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行为指导

荣辱观,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荣”与“辱”的一种道德尺度,并且以这个标准尺度来作为安身立命的规范。在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行为价值选择标准就是荣辱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荣”与“辱”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在现阶段,我们所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引领社会新风尚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荣八耻”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内容。例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的道德规范。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复杂因素,职业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和忧虑的问题,在某些窗口行业,工作人员没有职业操守,对社会形成不好的影响。执法人员不能依法执行,使公民的合法利益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社会的丑陋现象对我们的大学生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诱惑比较多,诚实守信存在很大的问题,见利忘义也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要通过“八荣八耻”教育引导青年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倡导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

提倡和践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对职业道德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性。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到职业道德教育当中去,让人们知荣知耻,扬善抑恶,不仅能够解决一些思想问题,提高道德水平,而且能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上四个基本内容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框架结构。职业道德能够赋予了大学生价值反思,是非判断的能力,职业道德能使其确定积极的人生目标,懂得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职业道德教育找到了自己基本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路将更加清楚,努力的方向将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2.

2.王克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J].湖北社会科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