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精选(九篇)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

第1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94-02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2]。新课改下的课程将不仅仅是学科的总和,它是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的有机统一体。故而在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中,只要有利于地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标准和达到地理教育目的的一切资源都可以称为地理课程资源。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都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容,还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探究学生生活中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因此,本文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生所在的学校乃至社区的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地理要素,包括家乡的基本地理知识、民风习惯、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

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课程资源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途径。此后,有人对课程资源的目标与要求、知识与理论、过程与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后,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的人很多,有进行理论研究的,也有进行实践探讨的。这些研究在明确地理课程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包含的内容以及教学意义等,并认为我们应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实践方面,一些课程专家、学者、一线地理教师纷纷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却还没有深入的研究。

国内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主要是针对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尹耀武基于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把澧县地理课程资源做了分析,并通过调查澧县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问题,给学校、老师、社会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周顺心则从“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研究理论入手,探究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从教材方面来谈如何开发地理乡土课程。此外,他还实地调查了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网络分类,认为我们可通过“博客”和“网络”平台来进行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另外,在张碧秋和焦洪霞的文章中,她们都认为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十分必要,她们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还不能自成体系。针对这种现象,她们总结出了一些原则、提出了个人建议,以促进我国各地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教育界研究“乡土地理”,一般是从教材编写、地理教学入手,但有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广东省是最早开始新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因此笔者选择深圳市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三、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师为对象,用抽样调查法对深圳市的初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主要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相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所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四个方面,情况分析如下:

1.教师对有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

调查发现:只有8.5%的教师比较了解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相关理论,23.6%的教师不了解,其余教师只是听过并不清楚,这与很多教师没有参加过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有关。

2.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置

“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是指间接作用于地理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或来源,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地理课程的认识情况。”[3]为了了解深圳市初中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情况,本文的调查主要涉及:多媒体教室、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地理图书室以及相关参考书的配备。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3.5%,为地理教师订阅或购买相应参考书的只有35.2%;而地理图书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却只有12.5%,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仅9.6%。可见,深圳市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配置不足,是制约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之一。

3.教师、学校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认识

绝大多数一线地理教师支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肯定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有96.9%的学校没有地理课外活动小组,87.5%的学校没有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校本教材。由此可知,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绝大多数的学校仍缺乏应有的开发利用意识,对此并不重视。虽然我国施行了三级课程体系,但对于国家课程的关注远超过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方面还存在巨大漏洞。

调查表明,在初中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方面,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这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部分“知识目标”,却相对缺乏“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科学化的地理教育目标。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上,绝大部分地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4.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

由调查可知,88.3%的教师没有调查过当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58.3%的教师只是偶尔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学校附近自然、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而经常收集并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用于教学的教师只有17.5%,另有10.7%的教师想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但不能将其很好地制成教学课件。这说明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还很低,这些都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利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此外,教师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资料、课时不允许。究其原因在于地理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因而学校、社会不重视初中的地理教育。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1.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课程资源范围的识别、利用的程度及效益发挥的水平有决定作用,因此在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把提高教师素质始终放在首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教师培训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真正主动地参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此外,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选派地理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外出进行交流学习,把“新课程、新思想、新教法”带回来。教师个人也要积极地发现和接纳新的对教学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能。

2.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

“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是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完善初中教育质量检测机制。通过完善考核制度来增强各界对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视。

此外,要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地理图书室、地理实验室、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等。也可以多校联合共同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选派地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由骨干教师带头组织收集优秀教学案例,定期进行资料汇总,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网站等,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3.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缺少乡土地理教材、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主要是融入平常的地理课堂教学,常见的方式有“新课导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补充和丰富地理教材内容等”。所以,教师平时要自觉地收集乡土地理资料,分析调查学校周边可利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并结合相关章节内容,把“乡土、乡风、乡俗、乡情”等直接或间接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

4.注重乡土地理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活动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材应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日程生活中的地理小常识、趣闻,开展地理辩论赛、乡土地理知识讲座,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等,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编排小栏目、播放自排节目……这些方式更精彩灵活、操作简便,经济实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尽管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很大问题,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下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对此,笔者建议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初中地理教师的培训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利用技能;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外的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让广大师生都参与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来。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9.

第2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本土资源;哲学课程;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53-02

哲学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一是和其他课程一样都具有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因为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哲学课程更具有思辨性和体悟性的特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在课堂上更多采用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式讲演,造成课堂具有思辨的趣味而少了生活的新鲜和活力,从而也使得哲学类教学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效果不是非常良好。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此主要从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来试图解决哲学课堂中的这些问题。

一、本土资源的内涵及其形式

关于本土资源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土资源这个概念应该是从“乡土资源”演化而来。有研究者将“乡土课程资源”定义为:就是在课程活动中所使用到的一系列取自于“乡土”的、有教育潜在价值的内容。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1]p4我们所谓的本土资源和乡土资源有很大的一致性,我们认为本土资源是指以学习研究者自身为中心的一个有效区域内的地方特色资源,包括自然景观、社会历史传统、精神文化资源等各方面资源的集合。其涉及区域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学校的资源,大到县省的特色资源。一般来说,本土资源有下面三种形式。

1.地方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包括自然风景和城市景观两个大的方面。既包括地方的山川大河、花草树木、地质构造、天气情况等自然因素,也包括城市公共场所、道路建筑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我们生活、学习的最低层的、最为物质化的形式。

2.社会历史传统。社会历史传统包括社会传统和历史传统两个方面。社会传统是指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独特的社会现象,历史传统则包括该地区的全部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因素构成我们生活、学习的第二个层次,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资源形式。

3.精神文化资源。包括历史上的和当代的精神文化。历史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当地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当代精神文化主要指城市的精神风貌、内在的精神品质等。

这三种形式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一种资源,它既可以是自然景观,同时又传承了独特的社会历史的因素,这样的话,这种自然资源同时也就可以被看做一种精神文化资源了。就安庆市来说,它是禅宗的发源地,位于安庆市岳西县的司空山就是禅宗二祖、三祖参禅修行的地方,这个山作为自然景观,同时又有社会历史的因素,同时我们从中还可以提炼出精神层面的东西。

二、运用乡土资源开展哲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乡土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哲学课堂学习的兴趣。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的追问,哲学所探讨的内容即便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如何让“玄之又玄”的哲学理论变得易于接受,如何让那些震铄古今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对同学们来说显得有亲切感,这些问题对于一个有效哲学课堂来说都是必须要思考的。王阳明就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了,都怕得走了,如何讲得行。”(《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第116页)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利用乡土资源,因为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和学习于其中的东西,恰当地利用它,无疑会很快消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隔阂心理。

2.本土资源是培养学生学哲学、用哲学的舞台。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且必须要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深化。中国儒家思想也说“极高明而道中庸”,强调通过“格物致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说,哲学不是一门纯粹理论性的课程,不单单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而哲学课程也同样不应该是对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理论思想的简单介绍,哲学应该成为学生自觉掌握的一门武器,可以用来对付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哲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观察、分析乡土资源,从中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将所学哲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3.哲学课程可以借助本土资源实现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层面的提升。哲学在古希腊那里是“爱智慧”的意思,后来逐渐演化成对“真理”的热爱,最终形成西方对科学这样“客观知识”的热衷。其实,哲学不仅仅是追求所谓“客观知识”,哲学当中也包含了个体对生命存在的各种感悟以及人对世界的态度等内容。所以,哲学教学在传授“知识”之外,更应该借助哲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而本土资源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资养。比如,陈独秀是安庆近现代史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不是书斋中的构思,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通过对他思想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的同时,实现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让他们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三、哲学课堂中运用本土资源的几种方式

1.运用本土资源,创设课堂情境。哲学类课堂相对较为抽象和枯燥,情境教学法无疑能够有效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研究者指出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教学对学生情意态度的影响特点恰恰就在于充分发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情感教育价值潜能。”[2]孔子本人其实就是以为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大师”,他会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带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所谓“暮春时节,春服既成,冠者六七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便是孔子巧设情境,行不言之教,让学生在游学、嬉戏之中感受自然的生机和美感,进而体验儒家的“仁义”等核心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运用本土资源,对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无疑大有裨益。比如说在《中国哲学史》课程开始时先给同学们介绍桐城派的整体情况以及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对本土思想流派和思想家的介绍,拉近学生和中国古代思想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并进而关注课程内容。

2.用乡土资源,建立实习基地。很多人把哲学仅仅视作一门纯理论、纯思辨的学问,所以容易忽视对此相关的课程的实习基地的建设。事实上,离开单调的大学讲堂,在选定好的、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中的实践教学更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哲学类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其将理论运用到现实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提升。首先,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哲学基本思想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讲授中国哲学史中佛教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司空山,让学生在那样一种幽僻纯美的自然当中感受佛教“即物离物”、“即相离相”的思想形态,进而理解这些佛教禅修者们脱离世俗、静修心性的追求。其次,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提升。比如,桐城有个有名的“六尺巷”,说的是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六尺巷”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和”的理念的生动体现。这样的本土资源是对中国古人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就更能够把握古人的思想和行为处事的方式,促进其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

3.用本土资源,编著配套乡土读本。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就哲学类教材而言,其中介绍的哲学家大多是在哲学史中非常有名的人物,并且重点在思想和概念的分析上。因为前者,学生无法了解一个思想家的思想的影响,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了解这个思想的全貌;因为后者,学生便不能接触到哲学“言传身教”、“以心传心”等方面的特质,完成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所以,整合本土资源,编著本土特色的乡土读本,无疑是提高哲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者认为乡土教材有“文化激活”的功能,“文化激活是文化内化及表达的前提,从而也是乡土教材文化功能机制的起动与感受装置”。[3]

本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教材资源的一个重要补充。就哲学类课程来说,本土资源的合理使用,除了能够促进学生对哲学概念和哲学思想的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可以让哲学走近他们的心里,让枯燥的理论变成生活和工作的活泼泼的智慧之源。

参考文献:

[1]宋林飞.乡土课程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郝京华.情境教学的教学论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2).

第3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地方感;乡土地理教学;策略;初中生

学生的乡土“根”意识淡薄,会影响信仰的传统伦理观念建立,对于国家来说,就可能会缺少一种眷乡恋土的民族情结。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方感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地理摄影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教师可把那些爱好摄影的学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家乡改革的种种变化,并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乡情得以抒发的过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过程。

第4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乡土文化 课外学习资源 中学教育

利用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研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笔者希望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积累编制以乡土文化资源为内容的校本课程,让其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

一、乡土文化与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对“教材就等于唯一教学资源”的传统教学思想、传统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善于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土文化与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与实践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基于家乡――瓷都德化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中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1.制定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间的交流与联系,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学习,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教育。

(2)通过研究,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推进新课程教育的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

2.组织开展研究活动

(1)研究的思路:调查、了解搜集文献、组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确立课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与推广。

(2)研究的步骤:本课题自2014年11月起,实验周期为一年,实验研究基本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07―2014、11)

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设计、开发乡土文化资源采集方向,收集学习有关文献,邀请市教科所、县教育局有关专家来校指导,完成课题论证准备材料,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确立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11―2015、11)

2014年11月―2015年5月,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全校教师在各个领域开展实施,各组制订计划,3月进行阶段成果汇报,5月写出阶段总结。

2015年5月―2015年11月,提出下一步实施方案的意见,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召开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理论讲座、评选优秀成果、外出考察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2―2016、04)

整理分析研究实践的有关资料,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汇编师生文集――《乡土文化之瓷韵》、《教师论文集》等研究成果,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性研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3.活动特色与成效

(1)教师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实现角色的转变,优化教学资源组合,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

(2)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究现象和规律,强化学生在乡土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联系学科学习收集资料,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

(3)构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与家乡乡土文化资源相互渗透的新模式。我们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德化旅游资源调查,了解德化陶瓷文化和历史,形成幻灯片或手抄报等形式宣传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我们参与汇编校本课程《德化旅游英语》,并制成书本全县交流,深受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认可。通过此次研究,学生对家乡的文化和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对家乡和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初步树立了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为德化大地培养了一批建设家乡的地方人才。

三、乡土文化与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1.转变观念,打造办学特色。

通过研究开发,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丰富新课程教育的理论与内涵,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精心选择,健全学生人格。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位,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走出家乡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挖掘素材,积累编制资源。

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总之,乡土文化与课外学习资源开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注重对教学对象及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深化新课程教育的内涵,探究新课程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的东西,以进一步指导实践,促进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整合、提炼、归一,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第5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乡土地理;课外学习;与建设家乡相结合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而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提倡这一教育思想;尤其是在我国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较落后,导致一些实践知识只能理论化。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利用身边素材进行地理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该如何利用身边素材促进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

首先,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是农村初中运用身边素材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广泛应用乡土地理资料进行地理教学,是农村初中利用身边素材的良好途径。地理知识具有空间上的广阔性、时间上的无限性和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运用乡土地理可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与身边的地理事物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教学还为学生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尤其有利于学生通过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中,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特殊的地图,它利用等高线的特点能在平面上表示三维的立体地图,要理解这样的地图,学生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三维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这就可以先让学生们从当地地图的等高线地形图学起,学生们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形特征,因此可以更容易地理解相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通过让学生们观察家乡的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当地地形模型和绘制当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去学习并理解其他的等高线地形图。

其次,开展课外地理学习活动也是运用身边素材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途径。

毋庸置疑,农村的初中生相对于城市的,知识面相对较狭窄,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少;因此,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对于身边的事物变迁更为关心。也就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地理实践的奥秘。然而,乡土地理资料直接取自大自然和社会,与学生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因此运用农村当地的地理资源及地理特性,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开展课外地理学习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走进生活,让学生们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体化的学习环境,对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很有帮助。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例如,在“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村落进行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地形、气候、水和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进而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和反作用。另外,通过考察和学习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动手规划自己家乡未来发展的布局。在这一系列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究,并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在“建设家乡”的规划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并积极用心学习地理。

再次,以当地的周边地理环境为背景,把学生学习地理与建设家乡紧密结合起来。

地理科是讲授乡土、中国、世界以及整个地球的地理知识的;主席曾提出:“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知识,这些文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独特教育价值就在于,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对学生进行建设家乡、保卫家乡、热爱乡土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地并且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认识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

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一出生最早接触的社会生存活动便是农业生产。而地理教育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学习“基塘农业”这一重点知识时,农村的初中地理课堂就可以以当地的农业生产为背景,先向学生们介绍基塘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其中以桑基鱼塘最为典型。新的基塘农业模式和科学的方法,使农副产品更多样化,质量更提高。在学习完这些理论知识以后,接着让学生们思考我们当地的农业生产,当地的环境与发展水平是否适合发展这样的基塘农业,或者又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引导学生进行这样一系列的思考,从当地的周边地理出发,把学生的地理学习与建设家乡有机结合在一起。

又比如,在“中国的水资源”一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和了解我国当前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去了解当地水资源情况,培养一种惜水、节水的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立志保护好家乡的水资源不受污染。

第6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美术教育 培养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存有大量的民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美术教师要尝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使美术课堂和生活相结合,开发自然资源,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为此,我们要挖掘本乡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利用乡土资源丰富美术课堂。

一、乡土文化和乡土美术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语言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统称。所谓“乡土美术”,一般是指具有本土文化的、本地特有的美术作品,即所居住生活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保定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遗风千姿百态,民俗多姿多彩,极富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民间艺术中那些由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如剪纸、泥塑、刺绣等。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俗语散布乡间,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二、乡土美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的体会,我认识到乡土美术(即民族民间美术)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丰富的联想,与环境相协调,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运用夸张、变形;强烈色彩的对比,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心态等特点,在美术发展史和利用现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发挥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积累地域文化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适当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编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密切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三、将生活中的物品作为美术教学载体

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开发自然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教学活动,并开展教学活动。在《陶艺创作》一课中,让学生带来家里最普通的陶器(罐、瓶、壶、盒……),顺便带上家里的一些土产品――玉米、毛豆、红椒、萝卜……将这些材料拿到美术课上,不仅使他们觉得好玩、有趣,而且他们会重新发现土产品原来是非常美的,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各不相同,利用这些特殊材料打扮乡土陶器,颇具趣味性。

乡村的高粱秸秆、玉米秸秆、玉米皮、树根、麦秆、黏土……都是非常特殊的美术媒材,越是贴近生活的材料,越具有开发与创造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新的表现方法。例如,在《树枝创意造型》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懂得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对树枝的再创造,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美化生活的品位,同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将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作为美术教学的载体

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就在我们身边,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并体现地方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因此,学习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点的乡土文化,构建起开发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真正引导、教育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走出校门,走进乡村,挖掘乡土美术文化,多渠道开发美术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写生课时,带着学生到县城的古文化街写生,在写生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通过实地搜集美术资料,描绘亲身体验。同时培养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美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活力。

五、乡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1.乡土文化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促进美术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树立审美观念。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例如,剪纸艺术、皮影技法、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可以加入美术教学活动中。另外,乡土美术与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相关联。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校内外、课堂内外搜集美术素材,拓宽了学生美术学习的渠道,增加了美术学习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搜集素材过程中亲身体验与调查研究,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深入社会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的适应能力。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德育内涵。

乡土文化素材中的德育内容,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深入挖掘农村蕴藏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保留、传承、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对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挖掘与利用乡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既丰富了美术课程资源,又增加了美术教学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亲切感、新鲜感,更激发了创作的欲望及体验艺术与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漫谈美术的学习和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第7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一、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经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二、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

学生理解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一中校门汽车站的情况。

三、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每年拉萨桥头,在洪水期时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降水量年际变化”概念的印象,同样的,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我们顺昌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没有彻底改观。在向学生介绍国情时,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把本乡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实,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学生正视现实,艰苦奋斗,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如在讲授“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时,我就结合乡土知识讲了江南林芝山青林密水田处处的地理环境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一国情。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我接着讲解了山区的优越性:“山区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丰富,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在山区,山脚下较平坦的地方可以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粮食生产),半山腰可以种植茶树或果树等经济作物,发展副业,在山顶还可以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有的地区、还有草地,可以发展畜牧业,所以说,山区可以为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了全面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环境,我接着介绍了山区的特点:“地面坡度大,土层薄,交通不便,人口较少。”最后,结合形势讲解我们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由于山高路窄空气稀薄的地理环境特点,要发展经济靠的是什么呢?就是靠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发展经济,这样,首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高原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祖国建设而献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五、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

第8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乡土教材 编写 开发

1.课程标准中关于乡土地理的教学和开发要求

乡土地理教育是学校地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其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理所当然是乡土地理教科书。乡土地理教科书具有浓郁的“乡土味”、“乡土气息”,选材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本乡本土一定的范围之内,还要选择那些富有乡土特色的素材,能够突出当地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社会面貌。这些素材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当地的地理乡土课程资源。

作为地方课程之一的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是地理课程内容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其所指的区域范围有不同的解释。结合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并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区的特点,课程标准中对“乡土地理”的范围作了如下规定:一般要求以“县一级行政区”为单位;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规定,也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并切实加以落实。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番禺区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现状

现在,大部分的地理教师已经能够认识到,地理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了,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如学生地图、填充图册、挂图、多媒体软件、野外观察材料、城市调查、实践活动材料等。对于乡土地理课程来说,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从目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结构来看,乡土地理教科书还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从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以后掀起了乡土地理教科书的编写热潮,但时至今日,各地对乡土地理这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它几部分比如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内容而言,乡土地理教科书的建设还是相对薄弱的。首先,从评价的角度来看,乡土地理部分不是中考内容,导致学校领导和地理教师都不太重视乡土地理教学,也导致在乡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对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多。其次,从整个乡土地理课程的课程建设来看,辅助正常乡土地理教学的教辅材料不多。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充分发挥乡土地理教科书的作用,对于教科书中涉及的地理乡土资源,尽可能地充分利用。

番禺区在早期开发了一些乡土教材,例如《我爱番禺》、《南村人文》,还有由番禺区教研室编写的《珠江口上的明珠――番禺(初中)》,但都是一些涉及范围很广的,没有专门针对番禺的地理知识方面开发的教材,还有很多教材都是广州乡土地理教材中的某些章节,讲述不够详细,而且不能突出番禺区的特点和优、劣势。

番禺区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从原来的市变区,南沙和大学城的分割,广州南拓的重点,番禺在走着一条很特殊的发展道路,而且每一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特点和典型性,再加上番禺人民的心理特质,番禺区的乡土地理有很多独特之处。

在已经开发的番禺乡土教材中,绝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的教材,例如《我爱番禺》是针对小学教学开发的,而《珠江口上的明珠――番禺(初中)》则是初中教材,针对高中开发的乡土地理教材还处于空白状况。而且高中生有一定的视野,对问题有一定的见解,思维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单纯的只是描述番禺乡土情况的地理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所以,基于番禺区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的现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发一套适合高中教学的番禺乡土地理教材。

3.乡土地理的教学和编写意义

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身边,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也能逐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已开始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必修教学中对较大难度的地理概念可适当运用乡土地理中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2)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变化等,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3)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教科书编写者可以依据所在地区开设乡土地理课程的时间,以及学生已经拥有的地理知识水平,使教师可以直接利用教科书来创设一种乡土地理的学习情境,辅助学生在自己现有的地理认知结构上来建构乡土地理的内容,如果能够按照这种思路来设计乡土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就会有利于学生学习乡土地理,促使学生容易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环境、地理知识经验等地理知识背景去建构地理知识,去理解地理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去建构学生自己所能理解的地理概念,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同时,通过引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进行学习,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无处不在,培养学生把知识引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

(4)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实践。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和反思自己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这样才能真正看出家乡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为以后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改进。

4.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的内容和问题分析

(1)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内容。

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内容。

自然地理包括:位置;地形;水文;气候;土壤;植被与动物等。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聚落;农业;林业;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矿业;畜牧;水产;交通等。

其他专题包括:环境污染及环保;水资源及其利用;永续发展问题等。

(2)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注意问题。

①突出重点,精选内容。

任何地区都有丰富的乡土教育素材,但不可能都罗列在乡土教材中。因此要突出本地的特点,灵活地精选内容。

番禺区位于珠江沿岸的三角洲地区,距离广州市区、佛山、中山、东莞甚至香港和澳门都不远,自然条件有其独特性,乡土教材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具体地认识本地自然条件的优势和不足,懂得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农业经济;了解本区的城市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向,了解功能分区、工业布局、交通布局、农业布局的特点,同时可对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进行具体生动的教育,突出重点而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在编写高中的乡土地理教材时,可尽量结合高中的课本和知识点来选择编写内容,因为高中课本的知识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内容,而且是高考要求考核的内容,如果学生在学习乡土教材时,既能了解到自己家乡的知识,又能复习和应用到课本的知识点,这样对知识的巩固和学习就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②体现实践活动的特点。

乡土地理研究的大部分资料,其实是实地调查收集到的,包括观察、测量和访谈,可以全部调查,也可以作抽样调查。乡土地理研究资料的收集,应该向当地年长或对地方有相当了解的人士请教,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材料及资讯。有些基本的统计资料,可以向有关政府机关索取,这些资料都是第一手的,十分珍贵。

在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混乱而且时效性一般不强,需要校正,进一步更新和确认,工作量十分巨大。但是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资料收集分析能力,所以某些编写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作为任务和研究案例的形式分发给学生完成,老师从旁指导。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增强实践意义,编写完成的乡土教材可以加入更多的调查活动、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这样的乡土教材不仅能够传授乡土知识,而且能够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乡土调查与考察。

例如在编写环境污染和环保的内容时,可以结合番禺焚烧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垃圾分类的情况,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问调查,还可以通过选取地点让学生进行考察,通过课堂讨论垃圾焚烧处理厂的选址等实践内容,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结合已学知识来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

③突出一科为主,综合各科知识。

地理本来就是一门涉及各方面知识的学科,而且乡土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完成的。从长远来看,可以考虑编写综合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各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教材。但就目前阶段而言,分科编制乡土教材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以一科为主,适当扩充和延伸教材内容,使乡土教材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家乡。特别是地理学科近几年来在乡土教材编写和教学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新课标也为乡土地理教学规定了相应的课时,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区域性特点,并渗透有不少有关保护环境、合理布局工农业和因地制宜地发展国民经济的知识内容,因此,目前的乡土教材可以突出以地理学科为主,以当地经济建设为中心内容,综合各科知识进行编排,使乡土教材有一个比较严谨的结构体系。

④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乡土教材的编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课程目标的重要要求之一,而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目标之一就是要学生热爱家乡,从而推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乡土教材不应该只把家乡美好的一面和发展优势呈现给学生,更应该让学生发现家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吸收不同观点的营养。所以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应该多采取正反两面的意见和思想,提出优势,重视劣势。

例如番禺是广州南拓的重点,现在广州的很多企业和外来移民都进驻番禺,南拓是番禺发展的机遇,给番禺带来资金、人才、政策等优势,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和移民的进驻,番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本身存在的发展问题还有南拓带来的环境、人文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越来越突出。又如建设垃圾焚烧处理厂,一方面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需要处理的垃圾储量巨大,建设垃圾焚烧处理厂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将来处理垃圾的解决方法,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在编写和教授乡土教材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5.结语

乡土地理教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但是,目前番禺在教材编写方面十分薄弱,乡土教材缺乏,存在多方面不足。因此,为了充分利用乡土教材的优势,必须开发一套较好的乡土地理教材。乡土地理教材如果能够充分结合高中地理知识,则不仅可以作为与课本平衡的教材,而且可以作为高中课本的辅助材料,优化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立强.地理教学中乡土教材改革探讨.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9).

第9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摘 要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教学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起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 乡土地理 地理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组成初中地理教学的主体部分。中学阶段是接受基础教育人数最多的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面临辍学,所以中学地理教育是他一生中比较正规的接受地理学习,让中学阶段的孩子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乡土地理具有很大的作用。

1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借助乡土地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乡土地理是学生认识祖国,了解家乡的一扇“窗户”。结合乡土地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生动具体,容易收到实效。例如,通过讲青海自然环境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如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西电东送),柴达木“聚宝盆”开发(西气东输),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家乡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为祖国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源、能源基础。更会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通过讲乡土环境的不利因素,如不合理和过度开采资源,河道大量污染,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等帮助学生用科学的资源观、人地观分析家乡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产生责任感,树立为改变家乡面貌、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志向。

1.2利用乡土地理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家乡的山水田园最熟悉,也最感兴趣。如果我们把课堂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即可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讲到日月山在中国地理区划中的作用时学生一下兴趣大增。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讲解日月山承担的地理分界线,日月山是季风和非季风的分界线,日月山以东是季风区,有足够的降水,可以种植农作物,日月山以西是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适合发展畜牧业,这样学生很自然就总结出一条界限,即日月山是我国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再分析日月山东西两边的河流流向,学生得出,日月山是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笔者在课堂上讲到诸如此类的乡土地理内容时,学生的神情格外专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1.3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学习了“青藏地区”一节后,结合课后活动题,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问题:“调查分析青藏地区草场退化治理应采取哪些措施?”学生们通过带着问题去调查、分析,了解了青藏地区草场退化现状和特点,并提出了以下治理开发措施:

(1)大力种草种树,保护植被。

(2)禁止超载超量放牧。

(3)同时减少人为的其它破坏,如挖虫草,开矿等因素。

可见,将教学内容和家乡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促使学生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地关系,保护环境,热爱家乡。

2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2.1利用地理教学案例展开教学活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候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关乡土地理资源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资料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学概念,在实际案例中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知识。

2.2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地理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整理和分析各种地理信息资源,同时把整合的地理信息资源运用到实际的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去,善于观察生活,并认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而展开调查研究,不断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安排地理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和理解地理知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3乡土地理资源利用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展开地理教学,首先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学习内容、适当的时机、科学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场所。在具体活动中,要把乡土地理资源利用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刻苦钻研精神。另外,还要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再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为各个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也可由小组自行决定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结语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的感性认识,拓宽 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素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