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旅游的文化价值精选(九篇)

旅游的文化价值

第1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深入挖掘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内涵,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不断给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让两者充分体现出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电影文化元素,如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等,带火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近代,一部电视剧《大宅门》把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仁堂”——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医、中药推向全世界,让世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老北京大宅门景点也成为中外游客的游览胜地。时下,国内旅游景点为吸引游客,纷纷挖掘景点、景区的形形的文化元素,从而发展和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并且在景区原有的文化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旅游产品通过文化内涵的注入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以演出、展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类产品被充实到旅游产品中,使其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景区、景点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重视当地历史、方言、风俗、民间艺术、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元素,营造集“人文内涵+文化体验+游览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即遵循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面貌和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又能有机的糅合时代的精神,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环境是继续发扬光大,让美丽中国成为现实。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传承的大舞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人们述说着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炎黄子孙的道德观念,传递着中国大地纯朴的民风、民情,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当人们的文化需求朝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的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的“联姻”,使旅游文化呈现出新的亮点,有了展示的大舞台,旅游文化获得创新的发展,如:壮乡的民歌节“三月三”,贵州天柱的“赶歌坪”,苗族的“踩山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四川自贡的“花灯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南方地区的南海“波罗诞”,粤北地区乳源过山瑶的“盘王节”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因子,汇集、渗透在旅游文化的各个方面,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内容,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具有审美、生态、多样、健康的土壤,对外迎八方宾客,展示自身地域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对内又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不断地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更具生命力,这些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神奇文化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旅游文化产业这个大舞台注入新的活力。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多城市产业领域都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地域性民间传统文化已逐渐成为时代背景下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城市品位和价值的共同选择,在此背景下,粤北山区韶关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也在积极探索、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城市的传统文化价值,努力提升成为城市文化品质,开拓城市竞争力的路径,借文化旅游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例如:

(一)2011年10月在韶关举办了“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此项活动内容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既体现了国际性,又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风情的是来自于全省各地民间艺术表演,有河源的《船灯》、高州的《高州木偶》、珠海的《鹤舞》、潮舞的《布马舞》、清远的《布袋木狮舞》、普宁的《英歌》、韶关的《粤北采茶戏》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集中展演,吸引了几万名观众的目光。除主会场活动之外,包括仁化、南雄、乳源等县(市、区)在内的各分会场的活动异彩纷呈,分会场乳源的民间艺术展示中,举办了盛大的“瑶绣艺术节”200名“绣娘”和瑶族男女青年参加了绣艺和瑶族服饰表演,500多观众现场观看了瑶绣的针法和盛装展示,为旅游文化节添彩,年近七旬的瑶绣传承人邓为10多名瑶族姑娘讲解瑶绣内涵。近几年来瑶绣发展势态良好,后劲十足,为此“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打下坚实的根基,“瑶绣”成为此次旅游节的亮点。

(二)2010年第十一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在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举办,据了解,为期三天的瑶族“盘王节”以“弘扬瑶族文化,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通过举办中国瑶族歌曲展演、千人长桌宴、大型主题晚会《山高水长瑶家缘》、中国民族生态旅游文化高峰论坛、中国瑶族歌舞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乳源瑶族自治县力求打好“瑶族民俗文化品牌”,从而促进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当地旅游产品的发展。素有“世界过山瑶之乡”的广东乳源,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风景秀丽,民风古朴,不仅是中国的瑶绣之乡,更有璀璨的世界瑶文化——原始神秘的“拜盘王”,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此届在乳源举办的“盘王节”充分演绎了瑶族多彩文化的神奇魅力和瑶山风情的古朴悠远,为世人奉献包括过山瑶文化、风味饮食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古道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精致文化大餐,使得“拜盘王”这一部级“非遗”项目,通过旅游这一平台,得到关注、扶持和传承,进一步借旅游文化提升其价值。

第2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wWw.133229.COM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期,人们往往只看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步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的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教旅游也是如此。我们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化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一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古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划,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铺,严重影响了宗教庄严的氛围;更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在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现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以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迹、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严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 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氛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的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吸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响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泛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人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世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的作用则满足了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地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往心目中的圣地。宗教圣地成为信徒们的毕生向往之地。最后,宗教文化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旅游饭店影响极大,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还应特地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针对各类宗教信徒提供与其宗教文化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以适应旅游者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此,宗教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前景良好的、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型专项文化旅游产品。

3 宗教文化旅游价值的提升

3.1 中国宗教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宗教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许多景区旅游活动项目单一,基本上是以烧香拜佛、求愿、销售小纪念品和一些观赏为目的活动为主,而参观宗教仪式、参加宗教活动和开展“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等开发远远不够;一些宗教旅游场所的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不顾宗教的基本规定,景区内存在一些商贩追逐游客、欺骗游客的现象,骗钱敛财名目繁多,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形象,宗教被庸俗化,甚至出现伪宗教;很多地方政府或是旅游开发商看到了开发宗教旅游所带来的收益,纷纷兴起建庙造佛的热潮,盲目地开发景观,忽视资源保护,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寺庙宫观内商业和迷信气息浓厚,摊铺林立、叫卖声不断,使宗教旅游发展产生偏差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宗教旅游的本质。

3.2 宗教文化旅游价值的提升

(1)宗教景观建筑的修复。宗教建筑是最重要的宗教旅游资源之一,也是视觉印象最直观的表现。许多遗留至今的宗教建筑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科学的结晶。作为宗教景观和氛围的主要组成要素及宗教旅游活动和宗教教事活动的空间场所。宗教建筑应作为开发宗教旅游资源首先修复和开放的对象,以增强景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2)进行“动态开发”,增加游客参与性。目前,旅游者的兴趣正从静态参观向动态参与方向发展,人们对于能亲自参与进去的旅游活动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宗教旅游的很多项目是封闭的,旅游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封闭的宗教旅游形式是行不通的,其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必须加以改变,应从开发式、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因此,巧妙利用宗教资源使游客参与到宗教活动里才是其发展方向。如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开展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尤其是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佛事法会的参与等。

(3)开发宗教养生旅游资源。现代社会人们大都精神负荷比较重,常年处于紧张状态,开发修身养性的宗教文化旅游项目,让都市人远离尘世到名山大川、洞天福地、修道院等处缓解身心疲劳,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宗教养生的旅游项目很多,如道家养生功,能够收心求静、养精固本。还有现已公认为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行之有效方法的宗教气功,即道教气功、印度瑜伽、佛教禅学。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有形的宗教养生旅游资源,如医药资源与生态浴、矿泉疗养、药膳疗法、避暑避寒等旅游项目。

(4)开发宗教饮食文化。斋,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但素斋、素宴则是很多宗教推崇的。素食斋席通过简单的原料就可以做出丰美的佳肴,符合现代养生观念,应该成为我国宗教旅游的一大特色。另外宗教饮食的场面、规律也是很值得观赏的看点。如佛教用斋必须于中午11时左右开始,不要过午。另外,他们还遵守“不予不取”,饭菜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不能自取,还有要行仪式等。这些都是宗教饮食文化独特的吸引人之处。

(5)深度挖掘宗教文化内涵。宗教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是隐藏在宗教建筑景观后的文化,对于宗教旅游的开发我们不能仅限于对硬件资源的开发,还要配套相应的软件资源,宗教文化就属于宗教旅游资源的软件。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寻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其他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因此,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着眼点只能是通过大量的实体性景观(如寺、塔、窟、雕塑、壁画等)和活动性景观(如仪式、庆典、饮食、表演等),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着的、能够满足人们旅游需要、激发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将浅层次的开发变成深度的挖掘,使优质的宗教资源与健康的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享受宗教文化内涵才是长久之计。

(6)资源组合、丰富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像宗教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宗教修学旅游、宗教饮食旅游,以及符合现代养生及低碳生活的宗教疗养旅游和宗教生态旅游等。这些单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如果能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发,以“组合旅游”来增强吸引力。例如,宗教文化旅游可与其他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旅游项目,如佛教与茶道;佛教、道教与武术;道教与气功、养生;佛教与书法、绘画;宗教与音乐等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将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化,不断提升宗教旅游文化的品位,从而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

作为一项特殊的专项旅游,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不仅是对宗教文化的宣传,也是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具有传统特性的宗教文化是我们极其珍贵的遗产,具有深刻的文化人类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开发和利用宗教旅游是对宗教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促进它的发展。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包大明.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5).

[2]高晓亮.吉林省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第3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有许许多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民俗文化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满族民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对周边的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时为了拓宽旅游服务的领域,展示地区、民族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并满足旅游者了解异地民俗风情的需要。合理的开发满族民俗旅游不仅能为满族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满族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旅游价值

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满族作为中华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并且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俗文化更是有很大的旅游价值。

(一)满族民俗文化的形成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这也对满族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成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满族的医药、宗教、民间艺术、服饰等都是满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推动旅游发展,更为保护传承满族民俗文化提供了保障。旅游者通过亲身投入到浓浓的满族风情中,满足旅游者休闲、猎奇、求知、审美等需求,并且在与当地人民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1.满族的建筑、服饰、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展,能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让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满族人喜爱各式的娱乐活动如狩猎、跳舞、摔跤等,开发各种有满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不仅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还能更多的吸引游客。满族不仅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也有自己特色的民族节日,其中大多数都带有娱乐性质,让旅游者体验文化的气息同时也参与了其特有的娱乐活动。

3.满族民俗文化体现着满族人的精神面貌

满族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满族族人之间的情感。通过参与其民俗旅游活动,对于游客来事,可以深入的了解不同地区区域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策略

近年来,随着全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悄然兴起,但是针对满族民俗旅游开发而言深度是不够得,目前还处于低层次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的内涵,提升价值

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旅游是通过实物和活动来动态展示的旅游产品,更是一种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在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能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制约满族民俗资源开发的关键。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目前没有开设民俗旅游研究方向的学校。为了加快培养这方面人才,建议一些高校开设民俗旅游专业,进行系统的民俗旅游专业知识讲授,并将理论知识与旅游实践结合。利用高校和专业的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同时可引进一些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用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三)开发特有的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精品,打造品牌

民俗文化相关产品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更深层次的体现出满族民俗特有的文化,与其它旅游产品相雷同。所以每个地方都要开发自己特有的民俗风情高品位旅游产品,正确的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通过开发这些有满族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使产品不仅仅只有外部的形态,更是一种包含着深厚文化底蕴,能展现出文化内涵的承载品,让游客从中亲身的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活动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熏陶,从而吸引游客的重复游览,提高了趣味性和参与性,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四)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特有的满族民俗被同化

要使满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不被其它所冲击和淡化,可以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旅游者两方面采取保护措施。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旅游地居住民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沟通与教育的工作,让居民深刻的体会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自觉的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生活[6]。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需对一些即将消失或淡化的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挖掘和再现,使其得到保护并完整的流传下来。

三、结论

第4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一、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的构成

明确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内容,就是明确了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评估的基础。对于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评估有多个角度,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对品牌资产的评估应该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旅游文化资源作为品牌,它必须具有持续创造利润的能力,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还属于消费者和社会,它依附于一定时期的特定地域的文化环境。在评估的时候,从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至少考虑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品牌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反应出品牌的综合价值和竞争力。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市场价值是指将这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一种可以衡量的资产,是通过这项旅游文化资源所占用的资金情况,盈利能力等,通过财务核算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资产机制。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建立可以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自己的优势,提高竞争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优质的品牌,会产生较强的溢价效益,主要表现在销售量和获利能力上。销售量从企业的角度反映了品牌的影响力和在量上的影响。获利能力反映了品牌的生命力和在质上的音响。例如故宫博物院的门票价格要远远高于同类景点的价格,这就是品牌资产所带来的溢价效应。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社会价值是指旅游文化资源品牌对社会的影响,消费者对旅游文化资源所渗透的精神、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的认同。社会价值比较复杂,难以定量化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测评与消费者生活的关联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性、认同品牌价值观的人群占有量等指标来替代评估。

二、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内容

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其品牌资产价值的构成,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核心价值:旅游产品的市场表现;旅游文化资源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品牌个性代表的象征性价值。

旅游产品的市场表现方面的价值评估,除了一般意义上对于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的评估,还应该考虑到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在这里加入一个综合分析指标,即旅游资源的等级。可以利用过去进行的旅游文化资源的评估结果来评价旅游文化资源品牌价值的优劣情况。按照我国旅游景区的等级划分,可以将旅游文化资源划分为5个等级。按照我国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强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世界级的旅游资源、部级、省级和地市级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资源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是具有资产价值的,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广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与预期一致的产品知觉 、强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联想以及稳定的忠诚这四个方面的核心。(1)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品质认知是指旅游者根据出游动机,与备选的其他目的地相比,对旅游文化资源类的目的地及其配套设施质量和优越成都的感知。(2)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知名度是指潜在的旅游者认识或者记起旅游文化资源突出特点的能力。旅游文化资源与周围旅游资源的互补情况以及吸引范围都会影响到其知名度。(3)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联想是指旅游者透过其他的文化资源能够联想到该旅游文化资源的特征。旅游文化资源所处的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会对此维度产生持久的影响力。(4)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忠诚是指旅游者重复购买或者反复地向亲友推荐某项旅游文化资源。忠诚度可以用有客的满意度和偏好度来衡量,其中满意度包括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偏好度则主要是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的识别程度。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象征性价值即品牌所具有的个性,是指游客想到该旅游文化资源时能够想起的品牌的名称、标志及其感官冲击力等。比如提到金沙遗址,旅客是否会联想到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以及古蜀文明。

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估有利于旅游企业或组织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自身品牌的价值,并合理有效的保护品牌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要想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效的应用品牌资源,必须先对自身所拥有的品牌资源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以便获得有效的信息,来进行品牌战略的制定与修正,更好的发挥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Maja Konecnik,William C.Gartner.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for adestin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400-421.

[2]崔凤军,顾永键.景区型目的地品牌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模型初探[J].旅游论坛,2009,(1):67-71.

第5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价值创新;蓝海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85-03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着力打造宜昌、恩施、荆州、荆门、十堰、襄阳、神农架、随州等八个地区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力求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神秘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交通问题以及和交通问题相关联的市场推广、目的地通达性、区域资源整合、产业体制等问题一直是制约鄂西旅游发展的瓶颈。因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想成为湖北旅游的一张名片,乃至成为中国区域旅游的成功典范,就必须引入创新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创造性和持续能力的发展战略。价值创新(value innovation)战略,为这一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思路和途径。

一、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由莫博涅和W.钱·金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价值创新被认为是蓝海战略的基石,这种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满足和创造顾客和企业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1]。以价值创新为理念的蓝海战略让企业以一种新的方法思考和实施战略,克服了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必须进行权衡取舍的缺点,“与之相反,志在开创蓝海战略的企业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1]。因此,企业通过价值创新,实施蓝海战略,从而达到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完美契合,最终可以实现高额利润。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发现价值创新不仅适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同样也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区域,因此,可以用来指导本文的研究。

问题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实现价值创新、开辟蓝海战略?莫博涅和W.钱·金通过战略布局图这种工具来完成此工作。战略布局图是诊断和分析蓝海战略的有力工具。使用战略布局图可以使企业清楚的了解企业和竞争对手在一系列竞争要素上的战略分配信息,绘出本企业的价值曲线,从而了解企业较之竞争对手的优势所在。

如果经过分析,企业的价值曲线不具备竞争优势,那么就要考虑战略重构。莫博涅和W.钱·金开发出了一套创造新的价值曲线的四步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创造。企业通过剔除一些顾客不再重视的价值的方面、减少不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增加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的价值要素、创造新的顾客需求,实现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曲线。

本文通过借助区域旅游的产业战略要素,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特点,绘制该区域战略布局图,并由此诊断该区域的战略问题,然后利用“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四步法,重构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布局分析

(一)区域旅游战略要素

诸多学者在区域旅游合作要素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马波认为,在目的地发展阶段,“区域”的问题就已开始实质性孕育,多个目的地在旅游空间上发生交叉重叠,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张金萍认为,科学合理地建立不同层次的“旅游地域综合体”,是旅游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实现平衡布局的关键[3]。孟爱云认为,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虽然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较高水准,但大多数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直接导致大多数地区旅游组织能力较差,内部旅游线路支撑能力低,限制了对旅游产品的组合及区域旅游线路安排[4]。旅游联合促销是合作实践与研究中常被关注的一个热点,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联合行动是旅游联合促销中的关键。李树民等认为,旅游市场规模扩展与旅游促销经费投入密切相关 [5]。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研究区域的特点,本文得出 八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布局要素,分别是:(1)空间区位优势。空间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要素,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的区域,合作优势大。(2)旅游资源禀赋。区域内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旅游资源禀赋高的地区,游客数量多,其效用也大。(3)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产业,既包括旅游产业的直接生产部门,也包括很多交叉部门,其中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是旅游产业的直接生产部门。本文用旅行社和酒店数量来描述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规模越大,该地旅游越发达,其效用也越大。(4)交通条件。包括区域内各地之间的交通通达性以及区域与其他地区的交通便捷性,交通条件好的区域,游客进入方便,区域旅游发展好。(5)合作意愿。包括区域内政府间合作意愿及民间合作意愿,政府主导合作加上民间自愿合作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6)市场推广。可以通过官方宣传文件、网络、媒体广告等各种市场行为观察区域旅游的宣传力度,对区域旅游宣传力度大,表示区域旅游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强。(7)配套设施。区域内满足游客旅游活动所需服务的配套设施的配备程度。(8)创新意识。区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意识决定区域旅游合作的效率问题。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布局与价值曲线

武汉作为鄂西最大的旅游集散地,用武汉到达各区域的距离和通达性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八个区域划分为三个子区域:荆州、荆门、随州为第一区域,其交通条件最好;宜昌、襄阳为第二区域,交通条件较好;十堰、神农架、恩施为第三区域,交通条件较差;同时圈内各地之间交通畅达性有待提高。

笔者浏览了圈内八个地区的旅游局网站,只有个别地区在网站宣传中提到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概念,也鲜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与市场推广策略。由此可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湖北省的一个官方行政口号,并没有在圈内各地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其合作意愿与市场推广力度很差。同时,鄂西作为湖北省的欠发达地区,旅游配套设施配备不足,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除此之外,产业经营及管理创新意识的缺乏,也是旅游圈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价值曲线重构

根据价值曲线重构的四步动作框架,需要考虑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的各项要素:(1)剔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由八个行政区域组成的旅游圈,圈内各地经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恩施、神农架等地区,其“山高水远”的特点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人们很难将它们和其他几个地区联想到一起。因此,需要剔除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区域差异概念和游客的空间距离感。(2)减少。圈内各地旅游资源丰富,但能够体现整体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目前还很匮乏。因此,需要减少一些各地单打独斗的、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3)增加。需要增强政府间合作力度;增加官方及民间的市场推广力度;增加大旅游圈整体意识,构建“8=1”的整体形象;增加资源整合力度及效度;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及配套设施的配备。(4)创造。如何将八个区域整合为一个整体品牌、将“8=1”的整体形象投射到消费者心里?这需要一系列的创造过程。因此,需要创新旅游圈品牌管理;创新产业集群模式;创造一系列整体旅游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与资本化运作机制。

通过四步动作框架,明确了需要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的各项要素,可以绘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的战略布局图和价值曲线(系列1)(如图2所示):

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建议

2009年12月1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表明旅游业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角色,也表明国家对旅游业的扶持态度,这对中国旅游业尤其是不发达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利好消息。因此,借助政府大力扶持的东风,及时有效的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促进旅游圈发展的战略保障。

(一)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各地政府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改变原来各自为政的做法,进行政府间的合作与对话。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科学有效的整体战略规划,根据各地的特色,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科学的资源整合,并且建立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另一方面要对区域间的合作进行多方面的积极干预,利用政府有力的信息平台做好区域旅游合作的宣传工作,利用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手段做好产业发展的规范工作,利用政府部门的资源优势,做好科学调研工作,利用政府间的合作,做好交通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工作。

(二)加强行业间的合作

旅游企业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区域合作中应当发挥重要功能。各地旅行社要破除区域界限,实现信息共享和统一的市场营销,创新旅游产品,进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线路设计。各地饭店要尝试建立基于旅游圈的中央预定系统,以“圈内人”的意识服务于各地旅游者,并为圈内其他同行业提供服务与支持。同时,业界也可以建立基于旅游圈的中央服务平台,为圈内各旅游企业提供资源、信息支持,并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查询、投诉、旅游线路咨询等方面的帮助。

(三)两个创新思路:资本运作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品牌化

2009年5月7日正式挂牌成立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是由省政府、宜昌、襄阳、十堰、荆州、荆门、恩施、随州、神农架等八市(州、林区)以及部分大型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专业投资公司。公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投资功能;二是融资功能;三是资本运营功能。公司成立至今已经获得了多方的融资,并进行了几项大型投资,为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保障。但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也需要更多以市场为主导的民间投资公司的注入,因此,吸引更多民间资本的注入是旅游圈发展的持续保障。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成为一个整体旅游品牌是区域合作努力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即要求圈内各地政府利用行政资源在推广旅游圈品牌化工作上有所作为,比如建设旅游圈一体化系统,设计统一的识别标志等;同时,旅游企业要提高旅游圈整体品牌意识,用大旅游概念取代单体旅游模式,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W.钱·金,莫博涅.蓝海战略[M].吉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21.

[2] 马波.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兼论中、日、韩旅游合作的演进[J].旅游学刊,2007,(5):24-25.

[3] 张金萍,秦耀辰,张二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12).

第6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策略。

民俗文化是一种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这是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机构中的深层文化。

民俗文化在现代的旅游资源中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该民族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我国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民俗文化变迁总的现状是:表层变化迅速,深层观念尽管变迁缓慢,但很多传统观念也都面临被打破的命运。传统民俗文化发生变迁或变革或消失,这是民俗发展的一种正常趋势,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现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质层面还是观念层面,民俗文化的变迁还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1.传统文化价值流失。

在民俗文化的变迁中,有一个现象特别需要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它包括无形文化的流失和有形文化的流失这两个方面。在无形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西方的这些节日,但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越来越冷淡。在有形方面主要表现在我们民俗文化的传统活动逐渐减少,有的甚至消失了。这些传统活动有的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这些活动缺少兴趣,更不会参与,这样就造成这些活动后继无人。

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我们采用“人创民俗文化村、实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节庆活动方式、民族生态博物馆、民俗专题旅游”等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使民俗旅游健康稳步发展。但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在保护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无法可依”,没有培训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界,大部分保护措施都据有“滞后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坏后才采取保护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当成“摇钱树”。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业化的趋势。这种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于利,正如冯骥才所说“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后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开发中伪造、破坏、同化严重。为了吸引广大了旅客,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的地方不断模仿经典民俗文化创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遗毒未尽,把糟粕当精华,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动,损害地区民俗文化形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1.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就是运用调查取证等方法,有步骤地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各个景点或其组成部分进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于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动态。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对民俗进行合理、综合的开发,赋予民俗旅游产品更深的内涵以提高其品位。

2.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

现有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都属于以静态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使游客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3.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要使民俗文化不受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淡化,可以从旅游地居民、旅游者两方着手采取保护措施:教育并引导旅游地居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首先,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对一些逐渐失传的传统、风俗、习惯、庆典、节日、宗教仪式等,进行挖掘和再现,使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护和流传下来,并以此作为旅游教育资料用。其次,政府或有关部门要与旅游地居民多沟通,让他们知道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去盲目接受外来文化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最后,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使用行政或经济手段来鼓励和扶持某些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政府可以为旅游地各种岁时节庆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甚至可以参与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教育并引导旅游者减少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4.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可移性。民俗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情区和其他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利用现开辟的民俗旅游线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等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间蜡染、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自然风景旅游区,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旅游和文物古迹游中,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

6.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举棋之关键。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开发建设民俗旅游资源,就应当对当地民俗资源充分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综上言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蕴涵丰富的旅游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实现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实现其旅游价值,也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效益。积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将成为民俗旅游业今后发展的又一新出路。

参考文献:

[1]黄平文。《文化视野下的毛南族族群认同》。西民族研究,2009(97)。

[2]中国民族报。《民族地区文化亮点:探索转承保护新路》,2009,12(896)。

[3]刁统菊,曲洪,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9)。

[4]中国民族报。《长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转承模式启示》,2009,12(893)。

[5]高俊成。《民俗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

第7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 宁夏;民族地区档案;文化旅游;多元价值

宁夏民族地区档案是宁夏发展的历史见证,它真实、准确、原始地记录了宁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把宁夏独特的回族风情、灿烂的西夏文化元素应用到民族文化旅游中,将促进宁夏旅游业的发展。民族地区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具有多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

宁夏是我国回族聚居区,这里三分之一的居民为回族。因此,宁夏少数民族档案特色鲜明。如回族的古尔邦节是牺牲和奉献的意思,回族在节日期间要提供行善和施舍,要将自家宰的牛、羊肉分给穷人和亲友,这样才完成了这个节日宰牲的目的,这是教义规定穆斯林必须具备的善举。不仅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给游客以心灵的震撼。

根据民族地区档案记载,宁夏重塑民族文化景观。如位于宁夏灵武的“中华回乡文化园”和“中国回族博物馆”。整个建筑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它通过文物史料等各种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发展历程,是国内仅有的一座回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设计独具匠心之处体现在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再从“回”字字形上看,是回旋封闭状,无限循环,引申为回族生生不息,回族文化绵延万长之意。中国回族博物馆通过文献整理与探索,在把握大量中国回族与伊斯兰文物古迹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具有典型意义并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民族特征的代表性遗存,发掘其内在的演变规律。按照《回族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伊斯兰文明与人类文明的交往互动》《中国回族的形成与其文化习俗特征》《中国回族在华夏文明史上的贡献》《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五大主题进行策展。让游客了解中国穆斯林是如何继承伊斯兰文明传统,走和平发展之路。西夏风情园是以西夏档案史料记载为依据,以西夏文化的全景展示为主线,融合文化与旅游,并以西夏古国党项部落作为园区寨堡的原型,园内建筑凝练了西夏建筑的精粹,是旅游观光的绝佳胜境。

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延续与发展的基础。而少数民族地区档案承载着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是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根据档案资料记载回族有长期从事商业活动的历史,拍摄的纪录片《印象宁夏》中《吴忠回商》就介绍了回族善于经商精明能干的特征。而《回族婚礼》则体现了回族婚俗强烈的宗教色彩和地方风情。

(二)鞒蟹俏镏饰幕遗产。近年来,宁夏高校先后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如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自编《花儿演唱教程》和《花儿十讲》等专业课程特色教材,并聘请自治区内著名的“花儿”传承人走进音乐学院课堂,为学生传授原汁原味的“花儿”。宁夏电视台根据少数民族档案整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印象宁夏》中《花儿的家乡》由于受宁夏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使宁夏六盘山区的花儿独具特色。既有“花儿”的某些特征,又受当地山歌(如信天游)和小调以及伊斯兰教赞圣诵经音调的影响,形成了“山花儿”独特的音乐特征和鲜明的个性,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喜爱。

三、彰显历史辉煌

宁夏人民在历史上勾画出辉煌的历史,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展示了红军长征中的上百件遗物、文物、图片。每年吸引无数的游客到此参观旅游。

回族档案作为回族文化的承载者,记录了回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人们全面、真实了解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如在回族人民生活中广为流传的关于回族族源的民间传说《回回原来》,讲述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反映了回汉人民团结互助的历史根源以及回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重要地位的历史。为游客了解回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四、凸现艺术价值

艺术反映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典型,其艺术价值也就越高。宁夏的剪纸、泥塑等极富特色的民俗文化,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蕴含在宁夏百姓日常生活中,构起精神文化家园,并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恰如其分地彰显着丝绸之路上民俗文化深厚底蕴。回族的花儿、口弦、踏脚、回族刺绣等受到人们青睐,其优秀成果已成为非物质文化的精髓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西夏档案凝聚了西夏党项民族的智慧,处处体现出西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西夏档案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塑、绘画和篆刻艺术等方面:1.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西夏王陵、西夏古佛塔的构件上。如瓦当是用于建筑物上,将绘画和雕刻艺术融为一体,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摩羯是用于殿宇屋脊上的装饰物,形象奇特,色彩艳丽,党项民族用于消灾免祸,逢凶化吉;伽陵频伽是佛教里会唱歌的神鸟,双手合十于胸前呈祈祷状,翅膀展开,尾巴高翘,艺术美感强烈。2.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最有特色的是力士支座(又称人像石碑座)。2008年宁夏新修建好的宁夏博物馆就采用这一艺术构思作为建筑装饰,成为宁夏博物馆建筑外观的一个亮点。3.西夏绘画品种丰富,有木版画、版画、壁画、还有绘制在纸、帛、布上的各种卷轴画(包括唐卡)。由于受传统佛画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较高水平影响和显著特色。4.篆刻艺术主要用于西夏文字雕刻,西夏文字由于笔画繁复,撇、捺较多,体现出来的篆刻艺术结构工整,遒劲有力,挺拔而美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五、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宁夏民族档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含大量的科学知识。如回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宁夏具有丰富的回族医药档案资源,在对回族医药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在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下,“先后整理出版了《回药本草》《回族医学奥义》《中国回族医药学》《回族方粹》《回族医学简史》等回族医药文献。”对促进宁夏回族医学技术发展、宣传回族医药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夏时期科技档案如天文档案、历法档案、医药档案、地图档案、印刷技术档案等是西夏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夏王朝的珍贵史料,为游客了解宁夏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提供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体验更多的异域文化。

六、提升经济价值

民族地区档案是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资源。宁夏根据民族档案内容,围绕生态休闲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确立了“天高云淡六盘山”品牌形象,把旅游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中之重,举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形成“高原绿岛、长征圣山、丝路重镇、丹霞奇观、回乡风情”等旅游品牌。去年“十一”黄金周,仅固原市接待游客42万余人次,收入1419.07万元,创历史新高。2015年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热播以来,西夏王陵景区游客量较往年大幅上涨,经济效益巨大。西夏文化遗产在经济价值方面另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持续增长性。西夏王陵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座西夏时期的帝王陵,又是国家公布的100项大遗址中宁夏仅有的两处大遗址之一,所以它的价值和挖掘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西夏时期古佛塔、重建的中华回乡文化园和西夏风情园等旅游景点在满足游人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七、利用民族地区档案文化,落实全业融合的新举措

(一)利用民族地区档案文化,促进旅游与特色文化融合。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资源,在体现宁夏特色和宁夏味道上下功夫,在宁夏历史文物开发利用上下功夫,推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

(二)利用民族地区档案文化,推动旅游与优势产业融合。全力促进旅游与新业态发展,创新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三)利用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推动旅游业与新生活方式融合。利用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培养发展旅游与教育融合,旅游与休闲的融合,旅游与健康的融合,旅游与新型养生的融合,旅游与互联网等全域旅游的新业态,打造集“食、住、行、游、购、娱”和“环境、科技、文化、休闲、信息”诸多要素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实现来宁夏考察时明确指出的“塞上江南越来越美,孕育着新希望。希望宁夏在西部大开发中不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不断提升宁夏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本文是宁夏大学2014年校级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号SK1412)

【参考文献】

第8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developing Xi'an Taoism culture-oriented travel, taking the Xi'an Baxian Templ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tri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by using Value Engineering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value of Xi'an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well-development of Xi'an Taoism culture.

关键词: 价值工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Key words: Value Engineering;cultural tourism;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06-020

引言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业是西安的支柱产业之一,可以说,文化旅游是西安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存在,需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以促进西安文化旅游的良好发展。目前来说,西安的人文景观如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乾陵等著名景点都基本开发的已比较完善、知名度也非常高。但从西安文化旅游资源的而开发来看,西安道教文化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可称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道教的文学、艺术、洞天福地、宫观、园林、庙会等民俗以及养生与特色饮食等丰富资源,都能与现代休闲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道家、道教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而且对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海内外游客,发展文化旅游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在西安,以道教为主要宫观建筑的八仙宫来说,其开发还存在很大空间,八仙宫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目前我国提倡的“和谐”就来自于道教,道教拥有丰富的养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因此西安地区大力挖掘道教建设,发展道教文化产业旅游将会非常有前景。

在西安道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使用价值工程方法解决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提高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为西安道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作用,促进其良好的发展。

1 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2012年3月2号,西安楼观道教区落成,旨在打造以道教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将展示区打造成中国一流道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化观光农业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部级生态示范区,也显示出西安政府对道教文化旅游的重视。

以西安八仙宫为例,其是西安最大的道教庙宇,也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建筑。现在主建筑均为清代所建,因庵中贡奉的是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的塑像为主,故名“八仙庵”。八仙庵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石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万古长青”4个大字。八仙宫内还有大量古今书法作品,修建有“八仙宫道教文化名家书廊”,内有大量书法石刻。西安八仙宫已成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和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陕西省道教协会西安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1.2 存在的问题 2012年3月,西安楼观道教区的落成,表明了政府对道教文化的重视和开发力度,但是总的来说,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2.1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 西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景观,而且留下了众多的道教宫观、大量的道教活动的遗迹和许多道教故事。但是反映宗教文化的古寺庙、道观等多处于原始开发阶段,基本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没有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也没有形成系列化、整体化、高档次高规模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1.2.2 宣传力度不够 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为主要内容。可以说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目前道教文化旅游对外宣传不足,营销手段不灵活,加上对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度不高,导致品牌建设和形象包装也不鲜明,不能吸引人的眼球,也不能很好的宣传道教的文化思想。

1.2.3 西安文化旅游的大环境欠佳 目前西安城市交通、治安秩序、市场秩序与游客的需求还有差距,最大限度方便散客自助游的接待服务体系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文明待客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城市及重要景区周边绿化、净化、美化、文化氛围还需进一步提高[2]。此外,道教文化景区内旅游专业人才匾乏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第9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44-04

1 前 言

今天的经济来源于历史上的文化,今天的文化也孕育着未来的经济[1]。国际体育旅游协会报告显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意大利的“足球工业”体育旅游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已经发展到今天的500亿美元,穿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产值;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两国分别创造了88亿美元和245亿美元的产值。由此可见,体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不少人把旅游业看成是介于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边缘部门。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旅游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要求和活动能力已逐步升级并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文化动机成为一种最基本、范围最为广泛的旅游动机,文化生活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文化比重在旅游业整体中的扩大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2]体育旅游是随着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健身休闲方式,是体育产业发展新的形式。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从而使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体育旅游总收人占生产总值的比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未来支柱产业之一。伴随着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渐显著,如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地方特色的消失、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3]在人们日益重视地域历史文化和加大开放、发展旅游经济的今天,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可喜的是,人们正在把视线从纯粹的开发自然资源转移到提升旅游文化品质上,目的就是努力把体育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合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本文在“地域武术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构想,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体育旅游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旨在为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均极为复杂。由于历史与民族的原因,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各地风俗民情也颇有差异,于是很早就形成了若干个各具特色的较小的文化区,如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关陇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巴蜀文化区、闽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以及后起的京派文化区和海派文化区,等等,它们无不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实际上就是由这些地域文化融会而成的。[4]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很多派生文化产生的摇篮,中华武术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和汲取了诸多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营养,必然要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由于在明清武术鼎盛时期形成的各个武术拳种流派又基本上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其生命力深藏于社会下层百姓之中,所以它的地域特色又是最浓郁的,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从而中国武术母体――拳种的所有流派,都是以地域文化为底蕴,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

地域文化熏陶和滋养着中国武术拳种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不同的武术拳种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如中州地域孕育了华夏三大拳种,拳禅一体的少林拳、缠绕螺旋的陈氏太极拳和形气合一的苌家拳。巴蜀地区的拳种更有67种之多。1983-1986年进行的武术挖掘和整理工作指出:“清代武坛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逾百个”。由此可见,武术文化的这种地域特性,是普遍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是中华文化的多样绽放,也是中华文化有机整体或大系统下的亚文化或子系统,更是中华武术拳种得以不断塑造培育的不竭源泉。[5]

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宝贵财富。因此,正是这种地域武术文化的独特性,为地方体育旅游提供了天然的旅游资源。俗话说:“天下功夫出少林”,驰名中外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在1982年电影《少林寺》成功放映后就成了中外习武之人久仰的“圣地”,来少林寺参观旅游、学习武术的人络绎不绝,各级各类少林武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在以少林寺武术文化为内核,以中州地域武术文化为“文化圈”的基础上举行的世界传统武术节已经举办了两次,每次都是规模盛大,极具影响力。同样,沉寂了近三百年的“武林圣地”福建莆田市南少林寺举办的南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节;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故乡南海区西樵镇和佛山市举办的黄飞鸿武术文化周活动;“龙的故乡”――自上世纪90年代,顺德均安上村被考证为李小龙的祖居所在地后,有关方面将李小龙祖居进行了修葺完善,使之成为顺德一道举足轻重的人文景观,每年前来上村瞻仰巨星祖居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风景秀丽的峨眉山举办了峨眉山武术文化节。近些年来,这些围绕地域形成武术文化为旅游主题的开发和利用,在全国各地不胜枚举,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打“武术文化牌”为战略,认清地域优势,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为地方打造中国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3 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作用和价值

3.1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之间,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旅游业是区域经济中重要的输出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迅速扩大,文化旅游快速升温,特色文化旅游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就是一种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其旅游资源主要是建立在历史文化遗产之上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地域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能够刺激区外对本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提供劳动就业机会,还会拉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和各种地方性产业的增长,从而成倍地放大旅游产业扩张对区域经济增长地拉动效果。因此,以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为龙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带动效应,牵动旅游地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对地域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乃至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促使更多的人意识到需要对本地区武术文化资源的重视,有利于促进人们加大对地方武术文化旅游的投入和再开发,进行深入地挖掘、研究和设计。如:2005年, 登封市启动了河南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文化旅游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实景剧项目。该剧总投资3亿元,一期投资8000万元,以先进音响设备,构成全景式立体声场,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静态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少林武术的博大精深和禅宗文化的奥妙。自2006年10月进行试演以来,17场演出场场爆满,不仅以独特的场景布局与禅、乐、武的精妙相结合,为游客奉献了一场音乐盛宴;而且填补了河南夜间旅游项目的空白,成为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项目和河南省旅游业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大看点,进一步拉长了登封的旅游产业链条,延长了游客在登封的观光时间。[6]由此可见,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是互为一体,两者互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谋求和谐共同发展。

3.2 有利于保护和传播当地的武术文化及其实体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文化与旅游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7]。尤其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形势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区域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既有利于为地方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又有利于保护和传播该地域的武术文化及其实体――拳种。

武术文化属于中国地域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中国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立法规划。由于中国武术“以拳种方式传习,注重内外兼修”维系了武术技术结构的多元性、整体性和教学训练方法的程式化原则,因此,中国武术的实体――拳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个非常独特且需要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8]。武术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得不到保护和传承,武术文化资源就会丢失。同时武术文化传承和传播主要是建立在其实体之上的,即只有使各种拳种得到身体上的传承才能有效的保存原汁的武术文化,没有实体的武术文化无疑是空中楼阁,因此只有发挥武术文化及其实体的价值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学习、继承、传播和研究武术拳种,为武术文化的保存注入强大的动力[9]。周和平在2005年4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会上强调:“像少林功夫这些文化遗产,建议有关方面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挖掘”。特别在中国很多有特色拳种的欠发达区域,只有积极、合理地开发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举办各种特色拳种武术节、武术交流赛,“武术搭台,经贸唱戏”,充分发挥该地域的武术实体及其文化内涵,达到以旅游带动一方经济,以旅游保存一个武术拳种,形成特色体育旅游产业。

3.3 有利于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效益

融合精深地域武术文化的体育旅游不但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能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单纯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不仅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而且也不容易让群众接受,而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将地域武术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把文化融入旅游文化品牌之中,彰显文化活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竞争力,能够促进旅游文化的产业化。武术文化的价值被提升有利于带动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扩大地方文化传播和宣传的范围,吸引更多周边乃至国外的商业活动加入,可以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特色体育旅游业在获得了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传承了文明,提升了文化的价值,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与光大,实现了特色武术文化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双重效益。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富源与灵魂,源远流长的地域武术文化是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的源泉。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可以使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有效、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确保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对于丰富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提高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利益双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

4.1 加强政府主导,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合力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单靠文化、旅游部门的力量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搭建和提供平台,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引导和扶持,建立投融资体制;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行业广泛参与,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酒店、航空等服务业。由地方政府出面进行协调,给予优惠政策,扶持相关行业,使行业与行业之间牵手,友好合作,共同开发地方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标。

举“地域之力”,找准武术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点,建特色武术文化旅游市或乡镇,理顺管理体制,打破资源部门管理的条条框框,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统一整合开发地域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用地域武术文化这一特色吸引域外的目光,大力推进地方体育旅游快速健康发展,使体育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地方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亮点[10]。

4.2 推动产品创新,开发培育体育旅游精品

要加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武术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传承和发扬地域武术文化的精华,突出地域武术文化特色,开发培育武术文化旅游精品,创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品牌。如举办地域武术拳种交流表演大会或开展地方特色武术文化旅游节,固定日期和时间段,利用武术比赛或武术节聚集人气,吸引商业活动;挖掘地方武术文化资源,建立保护机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纳入保护和合理开发的范围,以地方特色拳种为核心,彰显地域个性文化,开发相关武术文化商品和特色拳种培训中心,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打响地方武术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武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切忌模仿和照搬,若抛弃自己的文化优势,丢掉自己的武术文化特色,简单地模仿或移植别人的产品,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其产品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3 瞄准市场定位,搞好宣传促销

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分析国内外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找准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要集中力量扩大宣传促销,提高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编制和表演大型武术舞台剧,到全国重点大城市和国外进行演出,宣传独特的地域武术文化,吸引域外人群的目光,到域内进行观光、旅游和投资,提升地域武术文化品牌效应。

4.4 培养本地域专业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提升软要素

据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的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3组计13项影响旅游业的竞争因子(见表1)。

由表1可见,软要素占60%以上。若除去基础设施因子仅剩“自然和文化资源”一项硬指标,占8%的比例[11]。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中,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是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未来的体育旅游发展必将突出制度、环境、人力等软要素的开发,而体育旅游产业集群是突出和认可软要素重要性的体育旅游产业思维,未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由硬要素驱动跃升到软要素驱动(见图1)。

综上所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软要素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地域武术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深刻理解的,所以需要培养地方武术文化旅游的各类专业人才,以熟悉地方特色为基础,学习相关商业知识,经过考核后服务于地方,参加到本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建设和开发当中。同时需要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聘请国内外知名策划专家与该地域内的相关行业专家组成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智囊团,全力谋划该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产业,科学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加快武术文化植入旅游的进程,提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

4.4 在保护中有效的合理开发地域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的武术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仅从1992年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公布以来,到目前共审批了三次,总计有88个县、市、区(相当县级)获得了武术之乡的称号。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每一个武术之乡都开发成武术文化旅游之乡,也没有这个必要,我们提倡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评估、规划和设计,有重点的选取确实有特色武术文化资源的地域合理有效的进行开发,特别是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又缺少其它可用资源时以开发武术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打“文化兴乡”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从武术文化内涵中寻找发展的永续性,并与时代结合,培育成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以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形成文化、旅游互动产业链。

5 结 语

新世纪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世纪,也是中国旅游业进一步走向特色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及早动手,积极、稳妥有计划的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由政府搭桥,武术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推动地域经济发展,以旅游经济提升地域武术文化价值,开展体现中国地方特色武术文化的体育旅游,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良性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不断充实地域武术文化圈的武术文化内涵,为体育旅游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特色源泉。

参考文献:

[1]王昱.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J].青海社会科学,2004,(5):97-101.

[2] 旅游学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211.

[3] 江涛.试论体育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J].经济师.2006, (8):85.

[4] 陆草.论中原武术文化[J].中州学刊,2007.1.(157):154-160.

[5] 马敏卿,张艳霞.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40-1342.

[6] 旅游是形和体,文化是根和魂――登封市委书记张学军谈旅游与文化. kaoshi.省略/content/2007-06/01/content_616296.htm

[7] 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26)10:87-94.

[8] 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2006.

[9] 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6,(5)684-686,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