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绿色化学前沿精选(九篇)

绿色化学前沿

第1篇: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__市地处里下河腹地,境内水网交错,河湖纵横,历史上文人墨客多有美誉,有着浓郁的水乡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近年来,__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围绕“五河”目标,打造绿色水城,尤其是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充分利用水域优势,依托水域绿化,着重做好城区河道沿岸绿化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园林城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城区绿化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的高度关注下,市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城区绿化面积迅速扩大,仅20__年,城区绿化完成了迎丰桥沿河绿化、五里支路绿化、五里东路南都宾馆门前绿地、兴临路绿化、水乡西路绿化、米市河板桥路绿化、南绕城、严家三角区、__大道南延、杭州路、兴东路绿化改造、人民公园沿河、水利小区、中和路景观、城北新村、新城北村高压走廊、五里转盘、新区段、老城区段等,城区新增各类绿地面积达87.91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水环境,做好沿河绿化,目前已建成高质量的沿河风光带2条,一是海池河风光带。海池河在老城区穿城而过,南岸是__市最早的公园——人民公园,北岸是__市“昭阳十景”之一的拱极台,即现今的拱极台公园。内有玄武灵台、海光楼等名胜古迹及华江园。1998年经修整重建,其中的仿古建筑与南岸的园林管理处、市委老干部局等仿古建筑交相辉映,沿河两岸各建10米宽绿化带及沿河甬道,加之石驳岸、大理石栏杆,辅以亮化工程,整个风光带绿化面积1.5公顷。沿河两岸垂柳依依,灯笼高悬,月色倒影,流光溢彩,成为城区绿化、美化、亮化一大胜景。二是建成楚水湾绿带,在老城区南端,沿车路河一侧总面积达2500㎡的河岸绿化,内建亭台等园林小品若干,成为市民娱乐、休憩的好场所。三是在__市长安大桥北端,长安南路东侧,沿沧浪河两岸,建成开放式沧浪公园一座,占地50000㎡,建有亭、阁、土山及广场,喷水池及沿河通道等。目前已建成一批市民广场,即:沧浪公园、时代广场、五角广场、双梅园、市政广场、五里转盘、乌巾荡公园、新城憩园、开发区市民广场等,为市民晨炼、集会游玩、赏景提供了较大的便利。目前,我市城市绿化总面积达403.23万㎡。

二、城市绿化指导思想、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中等城市的战略目标和“特色建市、生态立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全面突破、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整体推进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的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建成规划科学、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化体系。

(二)总体思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塑造水体景观,提升城市品位”主题,进一步升华“水”的灵气,彰显“绿”的生气,提升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多方投资,加强管理,营造全民创建的氛围。

(三)总体目标:用一年时间,重点建设,迎头赶上,确保20__年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绿地率达到2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7.6平方米。

三、城市绿化建设项目措施

(一)建设项目

1、大力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广场,让市民有休憩场所。按照城市居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处20__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的要求,规划建设多个城区绿化广场、小游园。一是继续完成20__年秋—20__年春绿化项目中未完成的公共绿地建设,包括新区市政广场、双梅园、板桥竹石园、朝阳湖公园、直港河、中心河滨河绿化、森林公园、王家塘沿河绿化、人民公园改造、南绕城绿色通道(高架桥以东)建设。二是实施20__年--20__年冬春项目中乡土植物园、樟园、水上公园、海池河西延等项目。三是加快乌巾荡风景区建设,完成乌巾荡风景区规划,按创建要求和序时进度分期实施乌巾荡风景区建设,完善景区功能。

2、沿河沿路插绿造景。沿河绿化主要实施:车路河滨河绿地、上官河滨河绿地(水厂至北过境路)、沧浪河水坊,道路绿化主要实施:上甸路、八里铺路、五里路东延、张家路、杭州路南延、紫荆河路、南亭路东延、李健路、创业路、文昌路、腾飞路、通港路、千垛路等。

3、大力实施苗木基地和防护林带,形成绿化大格局。苗木基地:近郊苗木基地,面积40万平方米。防护林带:热电厂防护绿地。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创园指挥部将落实绿化责任制,对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中的投入、新增绿地指标等进行考核,并报请市政府对完成创建任务比较突出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2、加大多元化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绿化投入。

3、加强公共绿地、重点景区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对大型绿化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要进行公开招投标,对工程进行全程质量监理。

4、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侵占绿地、破坏绿化的事件,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

第2篇: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一、切实提高认识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是绿化祖国大地、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建设的根本措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2016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和“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的新要求,但目前还存在着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是人口密集区域和城市建成区缺林少绿或森林景观不佳的问题依然突出。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落实省委、市政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总结去年大造林经验,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建设,把植树造林作为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基础、主体内容和首要任务,确保完成任务。

二、明确目标任务和重点

(一)2012年全市造林绿化任务为3.8万亩,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部分:一是城市、村镇和道路植树绿化0.7万亩。城市重点建设片林和森林公园、加大城市通道林带厚度,村镇重点抓乡村公园和“四旁”绿化,积级创建“森林城市”、“绿色开发区”、“绿色校园”、“绿色军营”和“绿色村镇”。通道重点抓好公路、铁路两侧绿化,尤其要抓好高速公路段两侧的森林通道建设,打造“带、网、片”相连的“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景观。二是重点生态区位林分补植修复1.8万亩。对沿路、沿江两侧一重山,沿海基干林带和环城周边一重山等重点生态区位中的稀疏林分(郁闭度小于0.5)、茶园和果园、低产低效人工针叶纯林,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展抚育、补植、套种阔叶树、彩化树等方式,调整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三是造林更新(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和矿山植被恢复)1.3万亩。确保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极少量的荒山得到及时造林更新。各单位要按照任务要求尽快层层分解落实,并实行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切实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山头地块。(详见附件1)

(二)2012年继续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

(三)按照“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要求,开展高速公路段的森林通道建设,2012年12月底前按照建设规划和作业设计要求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四)2012年全市森林抚育面积7万亩,其中未成林造林地抚育5.7万亩,中幼林抚育1.3万亩。各单位要重点抓好年、2012年新造林的未成林造林地的抚育,确保造林成效;要加强对人工中幼林中密度过大,急需通过抚育措施调整密度、促进生长的林分进行抚育。(详见附件3)

三、具体要求

(一)时间节点

1.山上造林

⑴月20日前,全市基本完成整地任务,造林任务完成60%以上;

⑵月10日前,全市基本完成山上造林绿化任务。

2.高速段森林通道

⑴月底前完成租(征)地工作;

⑵月底前基本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3.非规划林地(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

⑴月20日前基本完成整地挖穴任务,造林80%以上;

⑵6月底前基本完成造林任务。

(二)合理规划。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要坚持“山水园田统一规划,乔灌草、花果树一起上,带、网、片、点相结合”,确保“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生态优美效果,按照所承担的任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编制今年造林绿化规划,抓紧做好任务的分解细化,并落实到具体地点。要树立精品意识,每个单位都要打造1-2个绿化示范精品,强化示范推广作用。

(三)落实林地。要根据下达的造林任务,抓紧落实造林绿化用地,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场负责管辖行政区内造林绿化用地征(租)用落实,市直各单位负责按职能管辖范围落实相关造林绿化用地。其中人工造林更新用地主要从现有的少量宜林荒山荒地、去年部分造林失败的小班地块、火烧迹地、2012年月以前的采伐迹地进行科学整合;林分修复补植用地应以“三沿一环”等生态重点区域中现有林分质量较差、适宜进行补植的小班地块为主,突出低效茶园套种、低效果园改造、低效生态林补植阔叶树种。尽快将造林地落实到每个林班小班和山头地块,特别是要抓好高速段两侧森林通道建设用地的落实,并同步开展造林作业设计、整地、挖穴等准备工作;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结合“四绿”工程建设,真正确保造林绿化用地,特别是在城市区域和道路两侧,要适当规划较大面积造林,规划成片林带、提升城市和通道绿化的形象和品位;要简化对宜林荒山和火烧迹地开展林地清理时零星林木采伐的审批管理,林事生产性用火集中审批和管理,组织造林业主在低火险情况下有计划地开展炼山,确保用火安全。

(四)备足苗木。要根据造林任务,认真测算造林绿化所需苗木的树种、规格和数量,尽早做好苗木的准备和调剂。针对2012年及今后我市将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村镇绿化、通道绿化及“三沿一环”(沿路、沿江、沿海、环城)林分修复与树种结构调整的实际,要适时调整苗木的组成结构,加大乡土阔叶树种苗木、绿化大苗的培育、确保苗木供应。同时要加强对已预订种苗的跟踪,确保按时供苗、壮苗出圃,为适时造林提供保障。非规划林地造林苗木的采购供应由林业部门负责,林业部门可以根据造林需要直接向国有苗圃采购所需苗木。

(五)要科学造林。做到适地适树,科学配置造林树种、造林密度等,大力推广良种壮苗上山造林和使用大苗山下造林。在造林更新上,要大力提倡不炼山造林,维护地力和生物多样性。在重点生态区位,通过采取间伐、补植、套种等人工措施,加快调整树种组成,改善林分结构,促进形成树种多样、针阔混交、异龄复层的复合型林分。在城市、村镇、通道造林绿化上,要选用5公分以上,景观效果好、经济价值高的名贵和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以丰富森林景观,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要推行工程造林,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严格落实造林规程,加强造林质量监管,强化对造林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提高造林质量与成效。要按照集约经营的标准,加强年、2012年新造林和未成林地的抚育管护,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

四、补助标准与资金安排

(一)补助标准

对于今年开展的城市、村镇和道路植树绿化、“三沿一环”(沿路、沿江、沿海、环城)树种结构调整和林分补植、修复、人工造林更新(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和矿山植被恢复),经检查验收合格的,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城市、村镇和道路绿化按照每亩300元标准补助,高速公路段森林通道建设按照平均每亩1万元的标准补助,绿色屏障“补植套种”和“改造提升”按每亩40元标准补助。除按标准享受上级补助之外,市财政将按照非规划林地造林每亩补助150元、“三沿一环”(沿路、沿江、沿海、环城)树种结构调整和林分补植、修复每亩补助80元、人工造林更新(不含人促更新)每亩补助40元的标准安排相应的财政预算,并确保造林工作经费落实。

(二)资金安排

市财政全年将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用于对今年造林绿化和“四绿”工程建设进行补助和奖励。各乡镇(场)和各相关单位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补足造林绿化资金的缺口,确保造林绿化工作经费落实到位,全面完成2012年造林绿化任务。为确保今年造林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资金拨付前,必须由林业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对项目完成进度(数量和质量)情况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根据实时进度进行拨付。

五、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里继续调整充实“市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实行市、乡(镇)、村三级党政主要领导抓造林绿化的工作机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农林场是造林绿化任务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负责辖区范围内各项任务的落实,要成立或调整充实相应的领导机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承担的造林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将今年造林绿化任务指标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实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对完成任务好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或未达标的予以问责。

(二)明确部门分工。各有关单位要注重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做好相应的规划、协调、督查等工作。部门具体分工为:林业部门负责组织协调、造林规划、种苗供应、技术指导、督促跟踪和检查验收;建设部门负责绿色城市和绿色乡镇的创建;交通、公路部门负责绿色通道建设,做好管辖路界范围内各等级公路沿线的绿化;铁路部门负责铁路绿色通道建设,做好车站地界范围内和铁路沿线的造林绿化;农办负责绿色村庄、村容整洁示范村、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创建;国土部门负责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水利部门负责主要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和江河、湖库周边绿化;教育部门负责绿色校园的创建和绿化科普、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外经贸部门负责绿色开发区的创建;支前办、驻部队负责绿色军营的创建,支持地方搞好驻地周围的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宣传部门负责协调有关新闻媒体抓好舆论宣传工作;发改、财政、金融部门负责筹措造林补助资金和造林贷款的落实;监察、效能部门负责造林绿化效能督查。其他各部门都要在搞好自身绿化的同时,按照各自职能全力支持造林绿化工作。

(三)强化机制创新。各乡镇(场)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鼓励造林绿化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种社会主体积极投入造林绿化事业。一是利用经济杠杆引导业主投入造林绿化,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不炼山造林、重点生态区位补植套种、非规划林地造林等进行补贴。二是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团体、台资外资、民间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认养、义务植树等方式,积极参与建设党员先锋林、劳模林、青年林、双拥林、纪念林、风景林、红领巾林、企业爱心林等。三是非规划林地、森林通道建设不划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范畴。对高速公路段森林通道建设,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聘请有造林绿化资质,能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企业、民间组织等承接建设任务,在统一租地并补贴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由确定的经济实体作为经营业主负责开展施工、管养,使之充分成林、成效后,允许经营者在两侧红线起10米外,在不影响森林通道整体景观、均匀保留株数、挖一补一的前提下,挖取部分林木作为绿化大苗销售,以绿化苗圃经营的形式承包森林通道用地。四是重点生态区位鼓励补植套种利用花、果、枝叶等非木质为主的树种。

第3篇: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Abstract: In the extension process of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ter environment, and acoustic environment along the line, and effort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promote 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ct. all-round development.

关键词: 青藏公路;环保;选择

Key words: Qinghai-Tibet Highwa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ptions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253-01

0引言

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向南穿越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过安多、那曲,到达拉萨地区,全长1137km。国道109于2009年底改扩建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青藏公路管理分局委托交通部环保中心承担对该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项目组通过对沿线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进行调查,全部工程达到交通部认定的标准,高原人称之为“绿色公路”。回放“绿色公路”建设全程,我们总结如下经验:

1绿色高原公路的新视点

高原公路绿化美化工程是高原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了高原公路形象。西部大开发之前,人们没有形成对高原公路进行绿化的概念,认为在高原上修筑公路只要主体工程搞好就完事了,占据高原路网70%左右的县乡公路绿化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国家加大了对西部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之相关的公路绿化,特别是新建高原高速公路的绿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全面修建绿色高原公路是高原公路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2构建绿色高原路的六原则

①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即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几年来,高原公路工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动画面。公路职工采用换土、修渠、修建温室、修挡风墙等方式,在青藏公路沿线种植了各种适宜在高原生长的树木、花草,为公路沿线披上了绿装。②对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采取避绕的原则生态环境敏感点指:各类自然保护区、野生保护动植物及栖息生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几年来,高原公路段不断加大设备的科技投入,实施扩能改造,对沙害、冻害、沼泽、膨胀土、盐湖路基等多种病害和关角隧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如高原公路未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部分路段穿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的临时占地均经过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批准。工程对湿地保护较好,没有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③绿化经费预先落实的原则。绿化预算要在设计阶段落实。绿化经费除包括边坡、中央隔离带、立交桥、沿线附属设施等处的绿化费用外,还包含为补偿因道路建设所占原有地面在道路用地范围以外建设的绿化费用,如弃土场植被的恢复与防护措施的费用。④水土保持原则几年来,高原公路工人对绝大多数取土场进行了平整,对坡度较大的路基路堑采取了防护措施,实施了排水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施工期、保通运营期和本次验收的水质监测都表明,工程改建和保通运营中对沿线河流的水质没有造成影响。⑤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其功能及植物各自不同优势来设计。护坡道及土质边坡,栽植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与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相结合;挖方路堑段的石质边坡选用阳性、抗性强的攀援植物垂直绿化以增加美观;边沟外侧绿地的绿化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美化,可栽浅根性的花灌木等。⑥减少噪音原则。109国道中雁石坪小学、当雄中学路段昼夜均满足环境噪声2类标准;村庄昼夜也基本满足1类标准;监测结果评估其敏感点,结果均能满足相对应的4类和2类标准。青藏公路沿线声环境质量较好。

3绿色公路,高原生态路

建立绿色交通观念,修路要修生态路。道路的改、扩建和新建一定要有绿色意识,要严格按有关规定的要求:红线20米范围内的公路用地,应留有公路绿化面积。高原公路的绿化工作具有超前意识。国道109格尔木路段,中央分隔带6米,边分带4米(双边),人行道4.5米(双边)公路两侧边沟外20米内,乔、灌、草相配,错落有致,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创造和谐自然的生态公路。如青海省内的路段,原先见不到一棵树,如今已经是树木成林;在风沙肆虐的路段,公路职工用麦秸、碎砖、石块等,铺设了数百平方公里的草方格、砖方格、石方格以及防沙墙、防沙栅栏,使公路两旁的植被不断向远处延伸。如今,一片片整齐美观的生活小区、新建改建的公路站舍,成为公路沿线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树种的选择需因地制宜。对乔、灌、草可以根据高原景观设计、常绿与落叶、快长与慢长、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选择多个适宜品种。草种也可根据其不同的生态习性混植。如对格尔木市郊区公路采取边坡绿化,采用红柳、沙棘与新疆胡杨混栽。使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形成了国道109段文明样板路上的“绿色走廊”。

具体的填裁方式有:①垂直式:对于填、切方边坡采用条石砌成各种形状美观的护坡,其中种植固土能力强的骆驼草、芨芨草等。对红砂岩地段,可通过挂网固土进行边坡绿化,如我们的高原公路有几段采用草坪回填绿化,草根植被根系很容易在坡面土层中生长固定。②多层式:我们的高原公路的绿化,采取填方护坡道、填方路肩石外边线、挖方截水沟内边线、挖方碎石台等地布置了多种乔灌木,形成高低、色彩各异的立体绿化。以上几种形式混合使用,可为公路沿线的景观增彩添色。

4绿色公路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4篇: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在全市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总体目标,以深入开展“一人一年五棵树,建设生态和谐”活动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坚持生态与产业并重,植树造林与长效管护同步,突出抓好绿色通道、山体绿化、沿海防护林、村庄绿化、河道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森林抚育经营,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确保完成全年绿化造林任务。

二、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

新增造林面积0.6万亩,其中成片造林0.4万亩;完善农田林网面积1.2万亩;四旁植树66.67万株;森林抚育0.8万亩;新建绿化示范村5个;苗木花卉0.12万亩;林业生态旅游点1个;森林火灾受害率0.6%以下,森林火灾控制在1.2公顷/次以下,受害率在0.3‰以下,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0‰以下。

(二)重点工作

一是重抓“四沿”绿化,全面提升沿线景观效果。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四沿”结构调整的要求,在完成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对“四沿”地区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三年计划”和“一年行动方案”,加大在城市郊区、高速公路、铁路、环云台山周边“四沿”区域的绿化美化和林业产业化推进力度,提升“四沿”地区绿化建设水平。深挖沿水、沿路、沿村、沿宅、沿厂等绿化造林潜力,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在城郊、铁路周边大力开展生态隔离林带、采摘园、生态园建设,力争建成集观赏、休闲为一体的城郊森林公园;结合村庄绿化、采摘果园等建设宽幅生态景观林带;沿高速公路、国省道两侧的绿化建设以防风固土、美化环境为主要功能,未建的要按照绿色通道建设标准进行建设,继续完善提高8.4公里汾灌高速、29.9公里310国道两侧绿色通道和村道两侧绿色通道50公里,形成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化线、风景线、致富线。

二是重抓成片造林,努力提高造林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切实抓好成片造林,针对我区平原地区基本无大地块营造新林,造林用地潜力集中在丘陵山区、河堤马道的实际,探索绿化造林的新机制、新思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将生态脆弱区、污染严重区、四旁三荒闲置区等适宜发展林业的区域,调整为生态建设用地。对丘陵山区荒坡地、大型河堤采取租赁、拍卖、招商引资等新的营林机制,加快小果园、小林场建设,建立特色干果林基地、时令鲜果林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发展特色种植业,以此带动果品经营加工等行业的发展。采取林经间作、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等办法解决绿化用地问题,大规模绿化造林。

三是重抓林业产业,切实增加林农收入。以林果花卉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建设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和完备的资源生态体系。一要抓好优质高效经济林产业。重点推广名特优大樱桃、茶叶等市场前景广的经济林果,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做大做响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的林果茶知名品牌。二要抓好生态旅游。利用林果资源发展融旅游、度假、观光等为一体的林业生态园、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等森林观光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三要抓好花卉提质增量。根据市场行情和品牌效益,推进花卉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益。四要抓好林下经济发展。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推进林农复合经营,促进林业由单一营林向多目标复合经营转变。培养一批林业产业特色明显、示范辐射作用强、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林果花卉基地,推动特色镇街、专业村、科技园区建设。

四是重抓村庄绿化,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按照“围村森林化、农田林网化、街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要求,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平原地区建设体现农村特色的自然田园风光型绿色村庄,今年计划创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5个。

五是重抓森林抚育,全面提升森林资源质量。重点开展云台山、河道两侧林带、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的抚育示范。花果山、南城街道山体森林抚育结合景观林改造、森林防火,以林相改造、除藤割灌、枯死木、病死木清理为主;生态河道、绿色通道抚育以树种和林分结构优化为主;杨树用材林以密度控制和水分管理为主,全面提升森林资源质量。2013年全区完成中幼龄林抚育0.8万亩。

三、推进措施

(一)突出特色典型,着力打造精品亮点。一是主攻“四沿”绿化。以树典型、建亮点、抓示范为主,建设高标准和高质量的精品路段、精品生态园等。二是主攻成片造林。开展连片成片造林活动,对千亩连片造林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主攻特色产业。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片”的区域化发展模式,大力培育专业镇街、专业村。突出抓好苗木花卉,推进以美国红枫、鲜切花、大樱桃、花果山云雾茶等高效特色经济林业产业发展,打响优质产品品牌。计划新发展以美国红枫、鲜切花为主的特色林业专业基地3个。

(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林权配套改革工作,加大招商力度,推进林地流转,鼓励林农将林地以出租、转让和承包等方式流转给公司、大户造林,解决林农“有地无钱”和公司大户“有钱无地”等导致林业快速发展机制不活的问题;发挥公司和大户绿化造林的主体作用,引导承包宜林地,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经济林基地、生态旅游观光基地等;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林农走向联合,提升林业经济效益。

第5篇: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1-07

修回日期:2013-05-20

引言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1]。

滨水区公共绿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其自然生态资源条件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而景观设计所营造的各种空间环境则应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目的。在此,本文以广州御景半岛花园沿江南段景观设计为例子,研究讨论城市滨水区域公共绿地空间景观设计。

1项目概况

御景半岛花园是恒大地产集团开发建设的住宅区,地处经济活跃的“广佛都市圈”中心金沙洲。项目用地由金沙洲彩滨北路北行经一段沿江引桥进入,用地红线外是一段长达1.8 km的沿江岸线,由南往北沿江所规划的公共绿地宽度从48 m到75 m不等,中部最宽;沿江中部以南是带状景观带,长约800 m,是本文研讨的景观范围。开发商出于建设自身品牌的考虑,与地方政府协商后承担了本公共绿地区域的建设活动。

2景观规划设计

任何景观设计都是在一定的场地范围内实施,设计必须重视场地本身的特征以及设计本身的属性内容。园林设计必须关注两个因素:设计场地的周边环境因素和设计背景。背景包含两个方面:地貌和历史内涵。地貌包含当地的土壤构成、自然痕迹;历史内涵是人类在这里居住生活的痕迹[2]。沿江南段设计场地为城郊水陆过渡地带,长期以来为周边村民所利用,偶有周边村民在此开垦种植农作物及堆放一些物料等活动,水陆衔接处局部原生植物生长良好,但由于场地疏于管理而相对凌乱。因其面向开阔的珠江,背依白塔山,南端不远处有一个原生植被生长良好的小岛――“石门返照”景点,场地周边可利用的景观资源比较丰富。

2.1设计构思

现代生活讲究绿色环保、节能以及可持续发展,故设计须本着绿色生活的主题及生态环保的理念,以构建和谐都市、健康生活为宗旨来开展。为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滨江绿地景观,设计紧紧围绕现状条件及规划设想,对3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1.1滨江景观形象 与城市内建筑林立的院落空间不同,开阔的江面为沿江绿地景观带来开阔的视野。人从水上、陆上以及高处俯瞰沿江绿地的景观效果各不相同。由于本段沿江公共绿地宽度相对较窄,加上岸线较长,设计通过减少硬质铺装、多种植高大乔木和运用多变的绿化空间来打造立体丰富的绿地形象;同时结合水生植物的种植,使水陆界面得以自然过渡,以形成郁郁葱葱、充满绿色的整体绿地形象。游人行走其中也不致产生单调的心理感受,多变的绿化空间和树木林带可以让游人不时看到对岸的树木,使对岸景观进入视线范围,因为视线的转移和延伸,让人感觉绿地空间范围扩大了。

2.1.2生态和谐 沿江绿地在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等方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河岸植被带对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水体保护、堤岸稳定、气候调节、环境美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原生植被,景观设计要在“保”的基础上进行“育”,以形成覆盖水陆体系、功能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生态效益。同时结合植物造景手法,营造层次优美而生态的城市景观绿廊。

2.1.3服务功能 设计城市滨水公共绿地,除了应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之外,还需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居住于此及周边的市民创造健康、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规划密切结合游人的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需求,营造不同的功能空间,同时注重场所的可达性、舒适性、新奇性等特质,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公共绿地环境。

2.2景观规划的总体布局

规划布局以“植物的绿”和“水的蓝”作为空间基质氛围,建造舒适宜人的多元化景观空间。马修・弗雷德里克的《建筑师成长记录》里阐述: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或布局,运用“限制与引导”的手法来丰富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行为感受。当人们走在一条蜿蜒的道路上时,他们的注意力会不时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行程中获取意外的景观,甚至有片刻景物在视野中消失,然后再发现其他值得关注的事物;这样的体验如同不期的奖励一样丰富了人们的经历或者使之以另外的视角和态度去看待以往的事物。这种特殊的“布局”能让旅途充满趣味,而当到达目的地时,还会有更丰富的感受[3]。沿江南段景观带由南往北分为六个开放景区,依次是入口引导区、特色造型绿化区、疏林草地景区、特色园林展示景区、体育运动休闲区以及休闲码头景区。各景区既有相对独立的主题又彼此互相联系融合,由3 m宽的沿江休闲步道串联起来形成景观系列;并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来表达体现城市滨水公共绿地的生态化、人性化与景观特色设计(图1)。

2.2.1入口引导区 入口引导区处于沿江南端,在引桥处设一条道路通往住宅区的原有屋村,让原住民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沿江公共绿地。作为沿江绿地起始位置,设计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空间处理手法,当人驱车从引桥处进入时,迎面可见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多层次密林,遮挡了人看向江面的视线,使人产生好奇心,随即进入视野的圆形铺地钟楼广场使人顿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在广场的另一边绿化地种植了一片密林,以形成呼应关系。从空间形态上看,两处密林的围合使广场空间感得到加强,同时有了绿的依托(图2)。

在承担着引导指示功能的同时,广场空间还是相对开放的人流聚集空间。广场设计充分考虑到使用要求及景观的营造,结合原有地形、岸线、江水水位情况及观景需要,规划道路一侧标高适当抬高几个台阶的高度,成为一处上升广场,四周设计喷水池点缀节日氛围;广场中间为钟楼,周围采用台阶、花池及种植挺拔棕榈科植物的方式进行美化处理,以形成丰富的竖向空间(图3);游人可在此驻足观赏,也可直接经过广场,走下台阶站立于沿江休闲步道凭栏远眺,亦可近观护栏外侧的为保护自然生态而保留下来的湿地植物。沿江休闲步道从这里开始沿着护栏堤岸自南向北延伸,设计采用了花岗石材、硬质塑木以及卵石,可以给游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步道内侧与绿化地连接的边沿根据排水需要,结合绿化地形设置了卵石截水沟,自然而美观。外侧护栏设计为厚实的花岗石扶手、古朴自然面石材装饰的挡板及带装饰的护栏墩。每隔6 m左右设一个护栏墩,墩上设计3 m高的庭院灯,每当夜幕降临,明亮的灯光为夜晚散步的游人提供充足的照明。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鼓励人们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关注并乐于使用它[4]。夜晚江面上灯光倒影随江水荡漾,江风拂面,让人倍感舒适(图4)。

基于对防洪排涝及通航的功能考虑,设计应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努力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使沿江绿地的整体性得到完美体现。沿江绿地驳岸根据原自然岸线进行设计,在综合考虑防洪、通航要求、结构安全及原生湿地植物保护的前提下,选用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挡墙,为尽量减少其对水陆交接面植被及水气自然渗透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挡墙上部设计了外飘花槽,下部基础以上保留覆土层,利于原生湿地植物的蔓延生长(图5)。设计尽量缩小岸上硬质休闲步道宽度,以扩大公共绿地的绿化面积,发挥生态效益。

2.2.2特色造型绿化区与疏林草地景区 漫步江边,经过入口广场之后,便来到特色造型绿化区:大片干净整洁的彩叶地被模纹绿化配合造型独特的造型树自成一景,颇具新意(图6)。植物的色彩美与人工的巧妙构图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结合,游人可在此尽情拍照留念。特色造型绿化景区与疏林草地景区中间是由一片生态密林围合的公共巴士服务站,主要为外来游客及居住于此的业主服务。服务站设有风雨廊售票、小卖部及洗手间, 风雨廊柱间设置了座椅方便游人休息候车。服务站处的生态密林不仅具有围避作用,同时为两边景区提供良好的背景与过渡。从空间形态上看,这也是整体绿化形成疏密交替、高低起伏、节奏韵律变化的设计关键。 在疏林草地空间内设计两三个圆形花坛,丰富了草坪空间及色彩,靠规划路一侧是自然生长的小丛林与树下围合绿篱设计,小丛林既可发挥生态效益,又是两边不同景观空间的自然过渡;而且为孩子们提供了放飞心灵的天地,小丛林树下围合绿篱设计可避免玩耍的小孩径直冲入规划道路,使之在安全的活动空间内玩耍,局部点缀的情趣雕塑小品可让孩子们从玩乐中得到熏陶教育。从特色造型绿化到疏林草坪,绿地空间虚实相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为人们的游憩活动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场所。

2.2.3特色园林展示景区 特色园林展示景区紧邻疏林草地景区,这里是以介绍各式庭院、展现各式景观亭之美为主题的景点。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在今天我们赋予其更多的功能,游人不仅可在此休息,也可在此赏景,同时亭本身也作为景观点缀周围环境。各式特色景观亭沿着一条轴线布置,各亭不仅自成一景,亦通过设置的铺地平台及花池、园路相互联系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艺术。在方便游人观赏之余也为游人提供了休息及遮风挡雨之处。“用地不可避免地要有边界,因为土地是有限的。在这一条件下,空间的延伸对于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丰富了场地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5]。故在景区中,各式景亭时而布置于开敞明亮之处,时而隐没于树林之中,游人在此可以透过树林空隙不时看到江面和对岸风景;而高低布置的景亭和隐约出现的亭屋顶,也可带给对岸丰富的视觉感受。

2.2.4体育运动区及休闲码头区 特色园林展示景区过后,便是一片体育运动休闲区,这里设置了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及特色卵石健康步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运动的需求。同时这里还设置了儿童娱乐设施,给小朋友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在绿荫掩隐之中,老少欢笑声不时传出,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景象。毗邻阳光假日景区的是南北两端沿江公共绿地的交接位置,也是整个沿江公共绿地的中心位置,同时花园小区主入口大门也设置于此,人流相对集中,是沿江景观带最重要的位置。结合小区主入口广场,设计了游船码头、休闲茶座、林荫树阵、阳光沙滩以及结合微地形处理设置的休闲木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年龄的人们在此进行各种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给居住区内外的市民提供一处可以自由交流沟通的平台,达到景观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营造融洽的生活氛围。

2.3 生态绿化种植设计

2.3.1沿江湿地植被保护利用 御景半岛花园沿江段局部还保留着原生态湿地植被,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原有湿地植被创造生态湿地景观,展现水陆交界自然景观。湿地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净化与保护水资源,而且有了湿地植被,又会产生各种微生物,引来各种鸟类、昆虫,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局部整理和增加一些湿地植物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睡莲Nymphaea alba、莎草Cyperus papyrus、狐尾藻Myriophllum verticillatum来丰富沿岸湿地景观层次。

2.3.2沿江公共绿地各区绿化 各区绿化种植设计着重强调“大生态、大环境”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设计手法。地形设计方面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并减少土方工程量,除了为营造景观需要对局部做起伏地形及修整之外,其余均为原有地形并利用原地有保留价值的植物,减小对原有植被的破坏;植物种植搭配讲究群落的层次与植物的生态习性,景观形态方面讲究节奏韵律、对比关系及色彩方面的结合。

植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骨架树种包括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橡皮榕Ficus elastica等,中层乔木选用了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尖叶杜英Elaeocarpus rugosus、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Bl.、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以及开花树种如大花紫薇queen's crape myrtle、美丽异木棉Ceiba insignis、红花紫荆Bauhinia variegate、黄槐Cassia surattensis Burm. f.、鸡冠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鸡蛋花Plumeria rubra 'Acutifolia'及凤凰木Delonix regia (Boj.) Raf.等;局部点缀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 (HBK.)O.F. Cook,老人葵Washingtonia filifera、银海枣Phoenix sylvestris等棕榈科植物;中下层灌木包含澳洲鸭脚木Schefflera macorostachy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棕竹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ex Rehd、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及一些耐修剪型植物的应用。下层地被主要有色彩鲜艳的变叶木variegated laurel、黄连翘forsythia、大叶红草Altemanthera Ficoidea cv.'Ruliginosa'、黄金榕Ficusmicrocarpa cv.GoldenLeav、花叶姜Alpinia sanderae Hort及稍耐荫的合果芋cv.albolineatum、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等植物;造型树选用了小叶榕及杜鹃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nd;沿江休闲步道栏杆外侧花槽,种植了易管理、效果佳的红花杜鹃进行垂直绿化;整体空间绿化通过高与低、密与疏的交替变化,营造了层次丰富、生态功能良好的植物景观;同时达到四时季相分明,春夏秋冬各有特色的景观效果。

3 结语

城市滨水区域是公民共有的独特的景观资源,集娱乐、休闲、健身、文化、观光等功能于一体,对其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使用者情况及生态的自然延续,努力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营造出适合大众的生态滨水景观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5-34.

[2]建设部城建司.园林城市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86-93.

[3](美)马修・弗雷德里克.建筑师成长记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76-85.

[4](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0-50.

[5]吴家骅,叶南.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6-18.

作者简介

江振东(1977- ),男,广东兴宁人

第6篇: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要与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相协调,展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景观与文化、生态、视觉资源整合的同时应以不影响交通安全为前提,充分发挥景观设计在改善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和丰富沿线视觉景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高速公路沿线、线性、动态、地域性

Along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research

--to chongqing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along as an example

HuangYun Jing chongqing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401147 in chongqing

Abstract:

Along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and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historical culture mutually, show the local culture connotation. In landscape and culture, ecology, visu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hould not affect the traffic safety, give full play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improving high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ich visual landscape along the role of.

Key words:

Along the highway, linear, dynamic, regional

1引言

高速公路沿线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指由建筑、周边自然环境及人的活动等因素所构成的一个总的空间概念,它表示环境作为人的视觉所感知的一种景观特征。同时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是一个动态三维空间景观,具有韵律感和美感。高速公路把不同的景点结成了连续的景观序列,使人产生一种累积的强化效果,同时道路本身又成为景观的视线走廊。也就是说,高速公路景观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功能性和观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公路与周围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综合体系。

2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空间特性

2.1线性景观空间

高速公路是空间中一种抽象的线性构图,它有机地连接了沿线各种不同的景观单元。当车辆行驶于其上时,随着路面倾斜、弯曲、上坡、下坡等多种动势的变化,人们可以感受到沿线丰富的景观资源,而这些原本各异的景观资源也会因为公路的修筑而被连贯成一个整合的线性空间,即包含其路域范围内多种景观元素的线性景观空间。

2.2动态景观空间

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由于人本身具有一定的速度,使得沿线景观的每一个画面的展示可能只是瞬间,但却是连续的;同时,随着速度的变化,驾驶者的视域、视距也会发生改变,导致了他在公路上看到的、注意到和感受到的事物及其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因此,高速公路沿线景观不同我们通常看到的静止的三维景观空间,它是公路使用者在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的视野中出现的四维景观空间。

3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类型

3.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以村落为景观主体,将绿化与村落结合所形成的乡村风景。乡村景观包括成片的乡村聚落景观、散落的民居建筑及与其周围农田构成的景观和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民居建筑群落景观。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时,通过自然的地形地貌、植物及土壤等元素来弱化公路的存在。在离高速公路近的村落前通过点缀少量的乔木,而离高速公路远的村落则结合片林设置,使村落与片林相互交替、穿插,与高速公路之间的视觉关系不要过于显露。以便使村落在树林中产生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勾画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3.2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指高速公路穿过城市时,把公路系统成功地融入城市结构并创造一个统一和谐的视觉环境。高速公路在重要的位置可以成为城市重要的景观节点,在过渡边沿应与周围社区的环境协调。公路绿地景观的规划根据绿化区域的面积大小、所经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原有绿化风格等因素综合考虑,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边界区域的处理,比如可利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使其得到“软化”效果并自然地过渡。

3.3山地景观

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高速公路沿线,由于所经过的地貌变化很大,故在与山地相接处,要考虑将自然的景观展示给乘客。高速公路绕行于山地之间,在与自然景观相接处要仔细设计,处理要十分精细。边坡景观是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的过渡,在设计时要注意与其协调,减少边坡的工程痕迹,一般主体山形为大面积的绿化,到山坡、山脚处则整理出一条很清晰的乔木林缘线。林缘线以上是茂密的森林,林缘线以下是大片的草地。草地往山脚下延伸,与地坪相接并顺着起伏的土丘向农田过渡。以便形成具有丰富层次的景观。运用大树适当地点缀大片的土丘草地使山形的起伏得以充分地展示,为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视野。

4重庆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重庆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起步较晚,在认识上和设计方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缺乏理论研究及相关规范的指导

由于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对公路沿线景观,尤其是高速公路来说,这一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探讨还处在较为滞后的阶段,所以对于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的认识、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景观建设目标等方面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几乎没有可资借鉴的案例和方法进行指导。

4.2缺乏动态性、序列性景观设计意识

景观序列是由空间序列与景观设计理论相结合而派生的,是风景景物、空间环境与序列的合成,按照自然或人文景观在时间、空间以及景观意趣按一定次序的有序排列,使景物空间层层深入地展开。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是人们从道路上看到的一切物体,包括自然构造物和人工构造物,道路线形将这些构造物有机的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景观序列。景观序列是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4.3高速公路沿线绿化的无序性和城市化倾向

由于对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经常盲目的套用城市道路沿线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原则。这使得许多高速公路沿线景观呈现出明显得城市化特征,并将本不适合环境要求的市政园林绿化、广场雕塑和室内装饰等美化手法应用于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营造中,未能充分体现出高速公路沿线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5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原则

整个沿线景观设计要与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相协调,展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景观与文化、生态、视觉资源整合的同时应以不影响交通安全为前提,充分发挥景观设计在改善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和丰富沿线视觉景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5.1整体性原则

高速公路沿线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部分较多,每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构造物,应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在景观设计时既要注意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沿途景点、附属设施以及绿化植物要有统一感和连续性,避免互相独立,缺乏整体协调性。

5.2美观性原则

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需充分考虑景观的美学功能。宏观上,这种特性由周边环境的地形、植被、土地使用状况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它们从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等外部信息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5.3地域性原则

高速公路路线较长,跨地区、跨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因此,设计时应尊重自然,就地、就近取材,要充分地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创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沿线景观,对高速公路沿线有价值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应尽量保留修缮。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不同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及社会环境等,因此,不同的地域有其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色的文化,具有个性特征和识别性在进行高速公路公路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富含地域文化的景观环境,为驾乘人员提供了解历史和审美的体验的、具有导向意义的文化信息。

从空间上说,公路作为连续的线形空间,距离上短则十几公里,长则上百千公里,沿线跨越了不同的区域,是展示和宣扬各种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高速公路考虑其自身连通作用的同时,景观设计应结合区域文化、时空差异,表达某种特定的文化含义,如历史文化感、积极向上的精神,民俗文化的表现等。

5.4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在进行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线型变化、色彩及尺度、以及视觉导向、视觉连续性等心理因素与行车安全的关系,以便消除司乘人员在行车时所产生的心理压抑感、威胁感及视觉上的遮挡。

5.5生态性原则

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原则来进行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设计,使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地貌的处理,创造自然和谐的新景观。科学而艺术的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公路生态景观。

6重庆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总体指引

特征层面:分线分段自然风貌、建筑风貌高度融合的重要线型乡村景观展示空间。

绕城高速――绿廊粉黛饰绕城

成渝高速――香樟青庭耀成渝

渝遂高速――银杏碧瓦炫渝遂

渝邻高速――秋枫褐檐绘渝邻

渝合高速――松映黄赭展渝合

渝鄂高速――枫中灰褐掩渝鄂

渝湘高速――黄桷褐枋呈渝湘

渝利高速――杉栾柱骑出渝利

渝黔高速――榕掩版栗显渝黔

渝泸高速――枫松栗枋衬渝泸

规划层面: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景观的改善;两侧沿山、沿江及周边风景区、古镇古村落等的景观环境协调;以重点示范村整治带动沿线风貌的改善与环境品质提升。

7具体内容与设计手法

由于重庆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大农村的特性。重庆高速公路沿线以乡村景观为主,大地景观与乡土建筑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

7.1绕城高速

绕城高速途经主城九区中的七区,分别为:北碚、沙坪坝、九龙坡、巴南、南岸、江北、渝北以及紧邻主城的江津区。

建筑景观要素:以传统民居为主,融入现代元素,屋顶平坡相参。绕城高速距离城市较近,考虑其区域的特殊性,为能使民居更好的与现代城市建筑相融合,屋顶采用坡屋顶与平屋顶相结合的方式,深灰色塑钢窗,增加青石墙面的比例,以突出其时代感。深灰色瓦,褐色檐口,木色装饰穿枋柱,青砖勒脚窗台以下。

植被配置:林秀芳香、绿带花廊,五片不同主题不同植被特征:

宜居重庆(西北):香樟、天竺桂、桢楠;

开放重庆(北、东北):黄桷树、小叶榕、山茶;

森林重庆(东部):秋枫、竹类;

红色足迹(南部):雪松、紫叶李、三角枫;

智慧重庆(西部):黄葛兰、桂花、含笑。

7.2渝邻高速

渝邻高速途经主城九区中的渝北区。

建筑景观要素:对已改造建筑进行修整,对未改造的按照本规划进行改造。渝北地区绝大部分建筑已经整改,但少数效果不是很理想,为营造坡屋顶,许多新搭建的第三层均未安装门窗,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外立面的完整性;原檐口采用大红色,非常突兀。此次建筑修整主要针对门窗安装,檐口色调的调整(调整为深褐色)。

植被配置:深山含笑、秋枫、桂花、黄桷兰。

7.3渝合高速

渝合高速途经主城九区中的北碚区以及周边区县中的合川区。

建筑景观要素:传统川东民居,以浅黄色墙面、赭色穿枋为主。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瓦,白色檐口,褐色装饰性穿枋柱,勒脚齐窗下口,以土黄色墙面为主,穿插白墙面,局部底层墙面采用灰色,白水泥勾缝,形成青砖贴面效果,赭色门窗。

植被配置:雪松、秋枫、桂花、黄桷兰。

7.4渝遂高速

渝遂高速途经主城九区中的沙坪坝区以及周边区县中的璧山县、铜梁县、潼南县。

建筑景观要素:以深蓝色坡屋面、灰色穿枋式传统民居。屋顶采用坡屋顶,深蓝灰色瓦,白色檐口,灰色装饰性穿枋柱,灰色勒脚窗台以下,白水泥勾缝,赭色门窗,门窗周边刷灰色装饰性线条。

植被配置:银杏、红枫、天竺桂、秋枫、桂花、黄桷兰。

7.5成渝高速

成渝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璧山县、永川区、荣昌县。

建筑景观要素:灰色调川东民居,青砖贴面。成渝高速作为最早的交通要道,其沿线建筑建设的相对较好较完整,考虑到原建筑情况,此次改造中将融入少量现代元素,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呼应关系。仍然采用传统建筑的元素――全坡屋顶,但门窗色调改为体现时代气息的深灰色,在围墙等部位运用挖条形孔洞等现代处理手法,提高青砖墙面的比例,局部可作一层高。改造要点:坡屋顶、深灰色瓦、褐色檐口、赭色穿枋柱、青砖勒角、深灰色塑钢窗。

植被配置:香樟、乐昌含笑、秋枫、桂花、黄桷兰。

7.6渝黔高速

渝黔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綦江县。

建筑景观要素:灰色屋面、板栗穿枋,融入版画元素。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机制瓦,白色檐口,浅灰色或褐色装饰线条,勒脚窗台以下,刷灰色涂料勾白缝,板栗色门窗。一层可采用灰色面砖贴面,结合地域特色文化部分建筑采取版画上墙措施。

7.7渝湘高速

渝湘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南川区、武隆县、彭水县、黔江县。

建筑景观要素:渝东南传统民居,褐色穿枋、灰色坡面为主。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或灰色瓦,褐色檐口,褐色装饰线条,勒脚窗台以下,刷褐色涂料,褐色门窗。

植被配置:黄桷兰、香樟、秋枫、桂花。

7.8渝利高速

渝利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忠县、石柱县。

建筑景观要素:传统民居,褐色调为主,木材贴面。屋顶采用坡屋顶,屋顶下可做木质装饰构架。深灰色或灰色瓦,褐色檐口,褐色装饰线条或木条贴面,勒脚窗台以下,刷褐色涂料或木板贴面,赭色门窗。

植被配置:栾树、水杉、秋枫、桂花、黄桷兰。

7.9渝鄂高速

渝鄂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

建筑景观要素:传统民居,灰色调为主,局部青砖贴面,部分可采用风火山墙。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或灰色瓦,山墙可采取风火山墙,褐色或灰色檐口,灰色装饰线条,勒脚窗台以下,部分砖砌建筑可一层高,刷灰色涂料或灰色涂料勾白缝,赭色门窗。

植被配置:秋枫、广玉兰、桂花、黄桷兰。

7.10渝泸高速

渝泸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江津区。

建筑景观要素:传统民居,板栗穿枋。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瓦,板栗色檐口,板栗色装饰线条,勒脚窗台以下,刷灰色涂料勾白缝,板栗色门窗。

植被配置:三角枫、雪松、秋枫、桂花、黄桷兰。

8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对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其通过研究高速公路所经区域具有的独特特征,包括乡土材料、乡土建筑技术、民风民俗,在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以继承和发展的态度融入景观设计当中,达到尊重地域环境,展现本土特色和地方风貌,体现地域特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志洲.公路景观与传统文化研究[J].中国公路,2004,(18)

[2]汤振兴.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金澜,黄锡刚.高速公路绿地景观设计初探[J].浙江建筑,2006,(2)

[4]吕大伟.浅析广东山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05(4)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乡村风貌总体规划2010

[6]杨满宏.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J].国外公路,1998,(1)

第7篇: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关键词: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滨水景观;生态理念;植物配置

1引言

城市园林景观代表着城市化的水平和层次,是城市品质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民众,拟或是观光客都十分看重城市的景观形象与环境的品质。而对于景观的赏玩,人们自然会因视域范围内物象的主次、远近、高低、大小以及疏密、光影、冷暖等矛盾对比,区分出不同意境的“山水景观”、“建筑景观”、“街道景观”、“广场景观”、“园林景观”、“滨水景观”、“庭院景观”等等分类景观,在分类景观中,城市滨水景观是景观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水陆自然因子优越的开敞空间,敏感而又脆弱的生态维系地带,向来为建设决策者、规划设计者和城市民众所关注。

湖南作为以湘资沅澧四条江为纽带的内陆省份,大部分城市沿江滨水,江岸资源丰富,且江岸线委婉迤逦,景色秀丽,在已建成的多个城市的多条城市沿江风光带现已成为城市名片及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未来而言,为将湘江建设成“东方莱茵河”,湖南各城市已规划或正在规划的沿江景观风光带还有很多。因此,现阶段对城市沿江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沿江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沿江风光带应本着“生态、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设计。 “强调生态,突出特色”:设计主题――绿色项链,生态廊道。以城市休闲广场和道路节点为“珠”,以狭长形绿地为“链”,以水为“依托”,使带状绿地形成统一的整体。另外,为使城市滨江风光带走廊达到营建城市生态整体性及区域生态连续性的目的,园林设计要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的基本网络,完善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之具有系统性、有机性,保证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的生态维持能力,实现城市内部良好的生态维持能力。

“以人为本、回归自然”: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尺度、舒适度、感观美度;人工和自然相结合,既强调舒适亲切又满足回归自然心理需求。

3城市沿江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基于城市风光带特殊的景观功能和生态调节作用,在设计时,既应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又要保证其实用性,具体思路如下:

3.1城市沿江风光带设计手法

现代城市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考虑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采取多样性设计来满足功能的多样化和人的多选择性及不同层次需要。另一方面,在园林设计结合自然的同时尊重场地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综合地反映景观健康的内涵、特征及水平。为此,园林设计首先以功能和结构、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作为出发点。

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对空间性质进行设计,如文化主题空间、运动主题空间、休闲主题空间等等。其中场地空间的布局在设计中有效地结合风光带地块相对狭长的特点,进行“链”式分布,即所有空间零星分布于林荫之下,以道路将其贯穿的方式,最终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的布局形式。充分体现方便周边居民的使用,充分体现园林景观与功能的均好性。

3.2结构格局设计

在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的有效生态效益不仅取决于绿化覆盖面积和占地面积,而且取决于绿化的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风光带的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体现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总体层次、群落层次和物种层次方面。植物群落的结构格局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3.2.1园林植物群落水平结构布置

依据不同场所的性质,配置相应植物空间。包括界定空间(分隔空间和围合空间)、联系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创造特色空间和统一空间。

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采用增强边缘效应,突出林缘变化的手法:色带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密枝的黄刺玫、丁香、迎春、红瑞木、连翘等密植,形成一条自然变化的曲线,同时要增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

3.2.2园林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布置

与地形竖向相协调,植物景观在竖向结构上,除强调乔、灌、草多层结构外,还注重充分体现植物的自然美。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拟在不同林冠线的起伏变化上丰富竖向设计。

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方面运用植物自然特征,如雪松、桧柏、云杉银杏、白蜡、刺槐等构成变化较强烈的林冠线;另一方面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

3.2.3植物群落时间结构(季相)

春――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树木开始发芽,广场周边与林下点缀的花灌木,营造了点、线、面结合的缀花效果。主要应用的春花灌木有:迎春、樱花、连翘、碧桃榆叶梅、海棠、丁香等,同时结合玉兰、垂柳、梨树等春景落乔的运用,以及二月兰等草花地被的应用,使生态风光带呈现绚丽的春日景象。夏――仲夏流碧,万物葱茏,乔灌草混交的种植方式在这个季节把生态风光带公园装扮成绿色的氧吧,同时夏花植物:洋槐、栾树、合欢、紫薇、珍珠梅、石榴、木槿以及水生植物荷花、睡莲和大量的花卉给夏季增添了绿色之外的色彩,使整个风光带或城市生态走廊坐卧在绿树繁花之中。秋――金秋送爽,也送来了象征丰收的色彩。元宝枫、银杏、黄栌、火炬树等秋色叶树种使城市生态风光带呈现出层林尽染的红火气氛。冬――秋去冬来,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但丰富的常绿树种使风光带或生态走廊的冬季仍然呈现绿意,雪松、白皮松、桧柏、云杉、油松、铺地柏等常绿乔灌木与红瑞木、棣棠等观枝植物相映成趣。

3.3应注重花色、叶色植物的应用

对于江南城市而言,沿江风光带还在一定的区域内设计园林景观小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花色、叶色造景,如在大面积的樱花和郁金香含苞待放之时,成片栽植的紫叶李在常绿树前,满树红艳,布满了粉红的小花。待樱花、郁金香开完,紫叶李仍以她秀美的叶色自成一景。紫叶李也常于园路旁丛植或孤植,所植之处红叶摇曳,艳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若配以金钟、喷雪花、八仙花、金边黄杨等,花期红、黄、白相映,颇为美观。常色叶树种,因其常年或整个生长季保持色彩,因而也有更多的花木可以配置,如夏秋的各色紫薇、红花槛木、木槿、石榴、夹竹桃、合欢、红枫等。见图1、图2。

图1红枫图2红花槛木

3.4落叶大乔木近建筑栽植

利用树木冬、夏的变化来调节建筑的室内温度,形成相对宜居的小气候环境。另外,房屋的屋檐悬挑可以极好地解决建筑夏季不必要的热量获取。

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中抗性强、管理粗放、少维护的树种和地被植物为主。植物配置时多以群落式的复合结构为主,提高绿地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使整个园区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

3.5设计应注重表达风土人情

为充分挖掘表达风土人情,设计时应多考虑采用乡土树种。对湖南而言,本土树种可以说遍布于各级城市园林绿化的每个角落。如在园林中可作为园景树,构成园林局部的中心景物形成特殊景观,表现形体美或色彩美,如臭椿、香樟、桂花、枫香、鸡爪槭、无患子、栾树等。冠大,荫浓、姿态秀美的本地乡土树种也是庭荫树的首选,如桂花、臭椿、杨梅、香樟、七叶树、鹅掌楸等

在选择景观小品时应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江南气候温暖,观赏植物色彩绚丽,多选用色彩淡雅之景观小品,主要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也是反映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具象的人物雕塑、抽象的诗题画作,多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本身更具玩味和欣赏性,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

景亭和花架的样式日渐趋于同质化:一样的式样,相同的设置,毫无差异,似乎无亭无架不成景。亭架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但稍微用心处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见图3。

图3景亭、花架透视图

滨水绿地道路铺装中,题材广泛的内涵,古典质朴的风格,成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辅地方式,见图4。尽管在滨水绿地景观中,这些过于表面化的硬质景观要素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起到莫大的作用,但地域文化绝不是这些实体所堆彻而成,更不是无中生有的标新立异。一切景观要素或多或少的应该反映出现实,只有带有文化标记的硬质实体才能真实的反映城市中最大众化的生活情形,记录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并在得到合理处置后,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真切而又独具特色的景观得以延续。

图4滨水景观带内的道路铺装形式

3.6沿江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应注重传承历史文化

城市在不断发展,沿江滨水地带也随之更新,原有的用地功能日益退化,直至完全不能适应城市用地要求,最后被改造为作为公共空间的滨水绿地。我们应该保持沿江滨水园林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剔除陈旧的杂物,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见证城市的往昔与变迁,随滨水园林绿地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4应用实例

在已建成的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和潇湘大道沿江风光带等多条城市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中处处体现出现代城市低碳节能与生态理念。并结合湖湘文化和地域乡土植物特色营造出具地域风情的滨水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长沙市山水洲城的特点。

4.1项目概况

长沙湘江东岸沿江风光带一期,东临湘江大道,南起湘江南大桥,北至浏阳河口,宽4O~120m,长约12km,见图5。作为展示城市风貌和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路,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了生态设计的指导思想,充分注入了“古城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创造了有历史文化内涵、有现代化品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沿江城市生态景观带,成为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亮丽的风景,为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出行休闲、旅游观光提供了最好的去处,确保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5 湘江沿江风光带景观局部鸟瞰图

4.2充分利用江岸地形,深化滨水景观内涵

湘江风光带作为城市滨水景观带,从生态和舒适的角度考虑,优先采用被动方式,依靠自然手段来调节景观道路内的舒适环境。

充分利用山(岳麓山)、水(湘江)、洲(橘子洲)、城(两岸城区)的自然景色来丰富滨江沿线道路的景观;同时湘江风光带设计运用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尊重客观自然、利用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气候环境、物理环境;注意与城市各空间的有机结合,注重亲水楼台与近水空间的比例与尺寸,使水景与园景得以串联,其内涵也得以延升。

4.3重视广场园林景观小品设计,丰富滨水景观空间

以休闲、旅游、观光为主的城市滨水景观道路,其休闲设施以行人服务为主,园林建筑、雕塑、艺术小品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生态人文精神,并具有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湘江风光带的环境艺术小品设计着重突出了长沙的历一史文化底蕴,极大的丰富了沿线风光的人文内涵。其中湘江一桥南段风光带以注重表现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由北向南依次设置有潇湘八景、风雨楼、杜甫江阁、碧湘门广场、

电灯公司遗址、仿古园林小景、朱张渡、四羊方尊广场,龙门架广场、雕塑公园等10个主要生态沿江景点,湘江一桥以北以突出表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为主题,由南向北依次设置有下沉式广场、健身广场、音乐喷泉广场、市民休闲广场、湖湘文化广场等12个生态休闲广场。良好的生态人文精神和空间场所,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城市空间环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内涵,同时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寓教于游的游憩空间,见图6。

图6风光带市民健身广场效果图

4.4注重乡土植物配置,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节约城市资源

湘江风光带一期绿地总面积达几十万m2,设计大气浑然,大量利用了本土植物资源,如香樟、广玉兰、桂花、垂柳、罗汉松、红橙木、金叶女贞、杜鹃、龟甲冬青、山茶、鸢尾等,在空间层次上,注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高低错落;在种类上,注重生物多样,并以不同季相、花色和香味有机的搭配。绿地中运用灌木作大色块布置就用了龙柏(深绿)、龟甲冬青(墨绿色)、金叶女贞(黄绿色)、大叶黄杨(绿色)、洒金千头柏(金黄色)。用各种绿色就能配置出各种生动的图案,而不同的季节,颜色也会有浅浓的变化。春、夏、秋、冬时,叶的颜色也在发生变化。早春,香樟、石楠、山麻杆的红叶、垂柳、冬青、女贞、水杉的嫩叶都非常漂亮。深秋落叶前,红黄色的乌柏、橙色或红色的枫树或槭树、火红的卫予、褐色的水杉、红色的盐肤木、黄色的银杏、无患子等更是令人陶醉。还有常年异色叶树种,如紫叶李、榆叶梅、红枫、胡颓子、湖南特有的红花槛木等大大地丰富了滨水园林园林景观色彩。

此外,风光带对斜坡和护坡处理上注重垂直绿化设计,布置垂吊或攀援绿色植物(如迎春、长春藤、紫藤、金银花、绿萝等),即可增加绿化率,又可为行人提供遮荫乘凉的场所,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同时根据各主题景点的性质和要求,灵活运用自然式、规则式以及混合式的植物配置手法,把各园林小品、公共设施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由于乡土植物的大量应用,极大突出湖湘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增加了植物的适应性和成活率,大大减少了维护成本,节约了城市资源。

5结语

第8篇: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关键词:乡土景观;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和谐景观;回归

一、乡土景观的发掘

衡炎高速公路将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相连通。穿行于绵延不绝的山地丘陵、风景秀丽怡人的水库、树木葱茏的森林公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许多千姿百态、雄奇壮美的地形地貌风光以及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完整的生态环境体系。路线经衡东、攸县、茶陵,到达目的地炎陵,线路辐射周边腹地井冈山和南岳衡山,该区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老的传说,还有具有江南特色的自然景观。公路沿线比较有特色的乡土景观表现形式:

1.1低矮丘陵、田园风光

路线(K0+000~K17+900、K29+100~K72+300、K76+600~终点)段基本穿行于低矮丘陵和田园之间,丘陵与丘陵之间的垄中分布着平坦的耕地,两侧为起伏的山丘,位于山丘坡脚两层的楼房、长条的青瓦房掩映在翠绿的松杉林中,构成了一幅闲适、恬静的田园风光。该景观的显著特点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与周围松杉林的宁静典雅、朝气蓬勃的环境相得益彰,映入人们视野的是一片和谐、安宁和悠然自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景。对于久居喧闹城市的人们将是极富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景观。

1.2峡谷景观

路线经衡东县四峰山、茶陵县云阳山、到炎陵县湘赣边界的大洋山山区;最大海拔高695m,一般海拔高70~270m,相对高差在20~120m,该路段均为峡谷地形,中间溪流潺潺,两岸地势陡峭。自然植被丰富。山岭青翠、物种多样、一路奇险秀丽,景色迷人!

1.3森林景观

路线(K732+200~K76+600)通过隧道穿越被道家视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神仙福地“小南岳”的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因线路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宜植物生长,因而,沿线植物群落景观结构丰富、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夺目。同时由于长期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溪流,带着哗哗的水声顺着山谷一泻而下,岸边长满树干覆盖着青苔和寄生藤的大树;不远的山头孑然挺立一棵一棵树形优美、红叶满枝的枫香树,好一派壮美古朴的原始生态森林景观。

1.4公路景观

路线部分路段与省道、县道平行和平交,从快速行驶的高速公路上俯瞰蜿蜒曲折的省道,一排排挺拔整齐的杨树、曲线流畅的公路、公路旁时隐时现的农田、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色彩鲜明的经济林构成一幅幅流动的画轴。

1.5独特的丹霞地貌

路线(K90~K102)从山地中穿行,两岸随时可看见由独特的丹霞地貌为主构成的山地景观,当那造型怪异的、色彩斑驳的、千疮百孔的山崖跃入人们的眼帘时,一定会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1.6河流、水库风光

路线(K25~K50)基本沿洣水往西延伸,时而与洣水擦肩而过、时而又与洣水并驾齐驱、时而一桥飞架跨越洣水,随着洣水的缓缓流淌,高速公路的飞速奔驰,洣水河畔的风光不断发生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沿途不时闯入眼中的还有满眼碧透、倒影婆娑的水库风光。

1.7历史、人文景观

路线地处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连通了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革命圣地井冈山和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茶陵的南浦铁犀、秦人古洞、南宋古城墙;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延,钟声不绝。酒埠江风景区被有关专家誉为“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区内白龙洞钟乳石千奇百怪,堪称人间奇迹;炎陵县域内让人寻根谒祖的炎帝陵、革命先辈“星火燎原”相关革命活动的历史遗迹和故址、“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洞风景区、“巧对佳话”传诵至今的湘山公园等,均为令人无比神往的历史人文景观。

二、多土景观在公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公路选线过程中,注重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尽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同时通过景观设计,构建高速公路更合理更优美的环境景观体系。

2.1路线景观设计

线路K0~K15段,选线时考虑不占用农田,减少山地植被的破坏,保持原有的山地丘陵、田园风光的完整性。因此,路线顺应低矮丘陵山脚的走向布置与山丘坡脚、谷地和垭口,不影响农民的耕作出行。同时通过绿化恢复,可基本保持田园的宁静的特点。同时公路保持一定的标高,植物采用开放通透式配置,为行驶人员提供一个观赏山景和体味田园美景的最佳角度,使这段公路成为开放式的观景廊道。

线路K29段穿越处于大滑坡地段的罗家屋场,森林植被茂盛,古树名木较多,为避让和保护它们,线路在此路段调整线形半径使路线恰好从树群中间的真空地带穿过,从而十分有效地保护了自然景观,同时又能欣赏到浓郁的绿色美景。此路段利用弃土将路基加宽,可使行驶人员做短暂停留观赏美景。

线路K25~K50段,随着洣水河的蜿蜒曲折,线路时而横跨俯视洣水风景、时而远离遥遥远眺江畔树影、时而并驾齐驱可驻足饱览洣水的秀丽风光、时而擦肩而过让人只能匆匆一瞥,通过多视点、多角度的变化,将迷人的洣水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路段可在K25+500m~K25+900m线路左侧沿洣水河畔,利用本地石料垒砌成极具地方特色的观景平台。

线路(K90~K102)两岸山峰此起彼伏、高低错落,为保护特殊的地形地貌——丹霞地貌,线路基本上顺着峡谷和山地坡脚走线,同时调整线路标高,既保护了自然景观,又能使行驶人员在一定高度,从最佳的角度更好的观摩丹霞地貌形成的独特景观。在K99~K100段线路的两侧山峰中选择视野开阔,施工难度小的一座山峰作为观景平台,采用当地石材修筑登山蹬道和木材修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休息亭。

2.2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改善道路景观,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净化空气,改善大气环境。降低交通噪声。稳固斜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路基稳定。诱导视线,防眩遮光,确保行车安全。因此衡炎高速公路的绿化,应围绕“回归自然、拥抱绿色”的主题和“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原则来布置和规划高速公路绿化。同时应注意:公路绿化设计重点应放在主线和路基边坡的绿化;色彩基调以绿色、红色和青色为主,图案则主要采用线条流畅、简洁传统装饰图案为主;绿化工程要进行总体规划,体现经济与实用、绿化与美化、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沿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在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尽量采用适地适树品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土质、气象等),结合设计要求及本地区草木的生长情况确定;采用“简单的、淳朴的、自然的”表现手法进行绿化植物的配置,使沿线绿化景观完全与大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绿化施工的最佳工期是雨季到来前,绿化物种的外形、体量和色彩需注意季相的变化,并注意提高绿化植物的管理水平及绿化工程本身的社会效益。因沿线山区保护动物多,应考虑在野生动物出行频率高的地段,设立动物通行天桥,既保护动物免受伤害,又为公路增添一道风景。

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以草坪、灌木和草花为主,选择树形优美的乔木作为孤植树,其余树种作为点缀布置。在互通区大环的中心地段,在不影响视距的范围内,设计稳定的树群,可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既增加绿量,又形成良好的自然群落景观,自然而壮阔,同时可减少人工抚育管理。

隧道景观设计注重洞口形式和进出口的绿化设计。洞口设计主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进行造型设计,选择洞门结构形态时,还应注意视觉上的相对感及与其它建筑物的主从关系,凸现隧道洞口的美学效应。隧道进出口绿化需满足视觉的要求,缓解明暗急剧变化给驾驶员带来的不适感,另外,洞顶和洞侧植被应与山体植被一致,过渡自然,能很好的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2.3房建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目前国内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选址与具体设计基本上采用按里程指标控制,沿公路主线两侧基本呈对称方式布置服务区建筑(有时甚至一条高速公路的建筑方案也完全或基本相同)。从而造成服务区直接与高速公路相接受公路交通噪声与汽车废气的污染较大,是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唯设计师设计思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若采用上述选址方式往往还会产生新的大填大挖,既不利于发挥服务区的服务功能,又对环境景观造成较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衡炎高速公路正是穿行于山地丘陵、河流谷地之间,自然环境优美,因此衡炎路的服务设施选址,应协调公路建设于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关系,突出体现服务设施的服务主体为“使用者”及周边的居民,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人文景观,将自然景观有机的融入其中。服务区、停车区选择在风景优美,山水俱佳的地方,尽量依山傍水,随坡就势,这样在方便司机停车、加油、休息的同时还可观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

本次在杨林服务区的选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运用。将杨林服务区定在山地植被丰富,绿意盎然的地段。在服务区的布局上,可以结合服务区的功能特点合理利用自然地形或利用弃土人工设计微地形使服务区于主路之间隔离开来,使服务区的主体建筑和停车场等设施尽量布置在公路视线可及范围之外,利用线形自由灵活的减速、加速车道将服务区与主路连接,于闹中争得一块相对安宁、且景观环境优美的服务区。服务区内利用造园手法,将自然景观巧妙的借入服务区,同时利用植物群落和游路的区划,将服务区分成风景各异的绿化空间,使整个服务区山水交融,风景怡人,成为衡炎高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合沿线居民居住特征,在房建设计中,秉承着“历史传承,和谐创新”的原则,尊重当地地域特征和文脉,在建筑造型上,吸收当地民居建筑中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通过对建筑的实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当地文化的深刻挖掘设计出极富地方特色的建筑。采用当地的建材和现有常规建材为构筑手段,巧妙地驾驭材料的质地、肌理,创造性地美化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序列,精心打造绿色的建筑外环境,采用朴素、简约的建筑风格。通过建筑单体之间的灵活自由的组合,既达到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融合,又通过组合变化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三、乡土景观对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3.1保护乡土景观有利于现代高速公路的持续发展

衡炎高速公路沿线自然风光秀丽,因此在沿线的景观设计中应树立面向节约资源的设计理念,最大强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景观资源、最大可能地避免浪费资源、最大能力地挖掘开发新资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弃资源。

衡炎高速线路设计和建设阶段已充分考虑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充分保护各种动植物、河流水域、名胜古迹。在特殊路段必要时还适当地修改了设计和施工方案以保全原有风景、甚至是一棵古树(如K29大滑坡处枫香和古樟的避让和保护利用)。在保护原有风景的同时,作为现代化的生态旅游公路,设计为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衡炎路灵活运用多种元素,构筑旅游公路的特色景观环境,使之成为现代化生态环保的时空走廊。

3.2发掘乡土景观有利于自然融合与环境协调

衡炎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着重考虑公路环境与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减少人为雕琢和人造景观的痕迹。在考虑平纵、横断面相结合、填切土方平衡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努力做到不仅不破坏自然环境,还能通过对局部地形、物种的调整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不仅考虑到公路线形美观,还考虑到司乘人员良好的心理和视觉的感受,做到“显山露水”,使衡炎路真正做到源于自然、融入自然、高于自然。从公路建设一开始就应当杜绝乱开挖、乱取土、随意施工、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排水和防护工程应当配合景观设计,视线范围内的截水沟可利用植物进行隐性化处理:道路互通范围内的内侧边坡尽量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坡度普遍放缓,逐步取消违反人性化的圬工防护工程,采用地被植物替代;道路边沟充分考虑保护农田,沿线服务设施、各种桥涵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建议采用本地石材、木材等结构(如木栈道、古城墙等)应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并与周围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

3.3利用和营造乡土景观为当地人的生活设计

衡炎路景观设计的主题为“回归自然、拥抱绿色”。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发掘沿线各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征加以利用,由此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韵味,适当的进行艺术加工和变化,如构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以及线形的弯曲、起伏等,既使司机在行车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观在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海中,随着公路的延伸富有节律感、多样性景观、使人心情愉悦达到消除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目的;同样也为沿线经年累月生活在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公路周边环境中的当地人,提供一个相对熟悉、和谐的景观。

3.4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

第9篇: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关键词:西华师范大学;宋代青瓷器物;初步认识

一、我校所藏宋代青瓷器物

(一)219号①瓷碗。此碗内部浑润圆滑,隐有光泽。内沾纸片,书编号及名称,即“0219,绿釉②瓷碗”,为今人所贴,防其混淆,易于查找。虽称其绿釉瓷碗,然观其色泽,白中带黄,碗内底部黄色呈片状,尤为明显,外部粉白。碗内左腹部有星星点点的黑色或呈块状。碗的口沿处露有一丝瓷胎,比釉面粗糙,后人称这种碗口为“芒口”。该碗芒口周沿有细碎破裂小口,除此细小瑕疵外,整个碗面通透,无缺口。碗内外均无任何装饰,简洁大方。该碗南充出土(上载本院出土,即西华师范大学北湖校区所在院出土),现仍藏于北湖校区(旧校区)。

(二)220号影青瓷碗。图2所示即为本校陈列室所藏编号为220号的影青瓷碗。碗面整体简洁淡雅,无缺口。碗口无釉,露出瓷胎,称为“芒口”,碗的内腹部四周都刻有花纹纹饰,该纹饰有枝有叶又开花瓣。碗外腹部花纹较内部稀疏简洁,腹部贴有纸片,上书“编号:0220,名称:影青瓷碗,年代:宋,来源:层二③食堂前古墓中挖出”,为后人所贴,以供辨识。碗外底部呈圈足,圈口磨损,部分釉面泛红;圈足内略呈不规则同心圆,两圆沿边釉色泛红,中心粉白,靠近圈足壁有两处损坏。该碗出土于四川南充“层二食堂前古墓中挖出”,现藏于西华师范大学北湖校区。

(三)214号绿釉盘。图3为我校陈列室所藏编号为214号的绿釉盘。该盘口径较大,盘俯视图为一同心圆,所以与220号、219号碗相比,碗给我们的感觉是浑圆一体,而214号盘则有明显的立体感、线性感。盘内底部呈小圆形,盘心较平,底径较宽。盘内腹部坡度较缓,腹浅斜腹,与底部构成约135°角。腹部贴一纸片,上书编号与名称,即“0214,绿釉盘”。盘口口沿有形似“V”形倒三角缺口。盘外口沿与腹部之间线条明确。内外均无任何纹饰花样。圈足低矮,足中心有一同心圆,底沿及底沿与腹部之间略有磨损,磨损处呈土红色。该盘出土于四川南充(上载本院出土,即西华师范大学北湖校区所在院出土),现仍藏于北湖校区(旧校区)。

二、初步认识

(一)219号瓷碗。从器形上看,该青瓷碗器形朴素,碗面莹润光泽,口沿略有磨痕。在胎釉上,该碗胎质较粗,胎薄而较白。在釉色上,施淡青釉,釉色淡青稍薄,有泛黄现象,釉层薄而透明,釉面有光泽。而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所以从这点来看,该碗符合北宋在胎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纹饰装饰上,该绿釉瓷碗无任何装饰,符合北宋时期“平淡素雅、秀美理性”的社会风尚。在制作工艺上,由于该碗口沿露胎,比其釉面粗糙,此现象称为“芒口”,芒口出现于北宋中期,这一时期在瓷器烧制工艺上开始采用多级垫钵腹烧法,从这一点看,此碗至少应在北宋中期乃至之后出现。综上所述,从器形、胎质、色釉、装饰和制作工艺这几方面说明了219号绿釉瓷碗是属于北宋时期青瓷器,更确切的说是北宋中晚期的青瓷碗。

(二)220号影青瓷碗。从器形上看,该碗器形形制规整,足端口沿及足底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器底较厚,挖足较深,圈足较219号绿釉瓷碗宽,碗沿口径也较之更大。在胎质方面,此碗胎质质地精良,胎色白,深中泛灰,胎壁比219号瓷碗厚重。在色釉上,属厚釉青瓷,柔和淡雅,整体呈现出一片碧绿之意,犹如翡翠碧玉,意境深远,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从质地胎釉来看,220号影青瓷碗生产年代至少晚于219号瓷碗,即至少应产于北宋晚期及以后。而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此碗正符合这一情况,所以该碗的生产年代应在南宋。从装饰来看,注重纹饰色彩与瓷器质地的相结合。该碗以刻花为主,碗内外壁上都刻有形似花纹和云纹的图案线条,纹饰线条婉转流畅,简约生动,转折灵活,丝毫不显呆板。这也符合南宋瓷器的特点。在制作工艺上,从该碗口沿仍可看出有“芒口”现象,故以应是采用的多级垫钵腹烧法,从这点看,此碗应产于北宋中期以后,再加上从胎釉上辨识的结果,可知,该碗生产年代应于南宋。最后,从出土地来看,该碗出土于四川南充“层二食堂前古墓中挖出”,即出土于南方,距离影青瓷产地中心很近,说其产于南宋也是很有可能的。综上所述,220号影青瓷碗应产于南宋。

(三)214号绿釉盘。从器形上看,该盘器形比例协调,形制规格和尺寸规范,略显端庄,盘口口沿有形似“V”形的缺口,盘外腹部及圈足足沿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该盘器底较厚,挖足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符合北宋时期瓷器的一般特征。从胎釉上看,该盘胎色灰白,胎壁厚重,釉层薄,外底露胎。在色釉上,施淡青或青灰色釉,釉层柔和无开片。符合北宋中期瓷器特点。从纹饰上看,该盘无任何装饰,符合北宋时期“朴素淡雅”的社会风尚。从烧制工艺上看,应采用的是多级垫钵腹烧法,符合北宋中期及以后的烧制方法。综上所述,214号绿釉盘应生产于北宋中期。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校所藏三件青瓷器物确为宋代所产。

三、结语

我校所藏瓷器众多,朝代各异,在此仅以我校所藏的三件宋代青瓷器进行研究探讨,以证实其确为宋代所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考证。深入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各代四川地区社会风尚、生活习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扩充了四川地区关于各代瓷器资料的内容具有深刻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释:

① 此编号为西华师范大学在该文物出土时,为防止与其他文物混淆及方便查找,统一进行的编排,无其它特别的含义。

② 该出土之物实为青釉瓷碗,上贴标签“绿釉瓷碗”为当初工作人员之失误,今特此勘正。

③ “”指缺字或无法辨识的字

参考文献:

[1] 许 群.解读青瓷[J].艺术设计史论,2004年第10期.

[2] 赵光林.从几件出土文物漫谈宋元影青瓷器[J].文物,197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