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心理学理论汇总精选(九篇)

心理学理论汇总

第1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论文摘要:近几年,语言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利用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语料库等多角度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研究,运用系统功能与法学这一强大的理论研究的并不多。因此,试通过粗略地进行该方面的探讨,以提出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引言

语言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分不开,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的实际使用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制定了学派的理论体系,并在应用过程中检验和完善该理论,这一套理论体系也逐步被用于英语教学中。在中国,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语教学最根本的又是词汇教学。

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有很多,如直接记忆、单词结构分析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识记单词,却忽略了学生记单词的主要目的是灵活地运用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因为英语在中国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缺乏一个比较完善的语言环境,如果不能把脑海中的词灵活地运用到日常对话和写作中去,那么词汇的教学和习得就是不成功的。

陆国飞在《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词汇教学》一文中提到:“美国学者Norman Lewis在‘Word Power Made Easy ’(1978) 一书中指出‘停止扩大词汇就等于停止知识的增长’。”这一说法表明词汇的习得在语言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与以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相一致。

目前,许多学生抱怨词汇记不住,费时费劲,以致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学生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加快词汇习得的进程。在此,我们不妨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某些理论来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旨在分析普遍存在的英语词汇教学,探讨系统功能语法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一、理论基础

(一)系统功能语法概述

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发源于以英国马利诺夫斯基(Malinowsky)和弗斯(Firth)等人为核心的伦敦学派。20世纪70年代初,弗斯的学生韩礼德(Halliday)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方面加以发展,形成了当今颇有影响的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重视语言运用,认为“语言的运用是实现语言功能”,“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符号过程,一个通过选择来生成意义的过程”(Eggins,2004:3)。

周光亚在《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比谈》一文中指出: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是第一位的。它是以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情况作为其出发点。韩礼德也认为,要把语言看做一种社会行为,是行为潜势的一种形式。他还指出,语言是“做”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知道”的一种形式。

虽然目前研究领域有关如何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也层出不穷,但是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相关原理对词汇教学进行指导的研究并不多,功能语言学家Firth(1958) 提出的搭配理论,Trier(1931) 提出的语义场理论,以及Halliday(1978) 提出的语域理论,对词汇的习得和巩固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Firth的搭配理论和Trier的语义场理论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与应用。

(二)关于英语词汇教学

关于英语词汇量究竟有多大,无一定论。有人说,“天上有多少颗星,英语中就有多少关于星星名称的单词;地上有多少种树,就有多少关于树的名称的单词”。因此对于以汉语对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记忆英语单词是非常令人头痛的事。尽管我们有许多记忆单词的方法:如利用前缀、中缀、后缀,根据读音规则、其他构词方法,但效果还是不理想。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理论在实际教学实践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也有许多学者从各个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如语用学、语义学等。如黄建邺在《运用语义学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指出在词汇教学中,要根据语义学中语义理论和成分分析法,使用简单易懂的表格和线段进行语义分析和对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语言现象,使学生在学习新词的时候就能掌握与其相关的一连串的同义词和搭配词。刘丽萍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词汇教学法——从词汇学、语体学、语用学角度谈词汇教学》中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对词汇教学的作用做出了比较详细准确的分析:所谓英语词汇教学要“点”“线”结合,“点”就是借助词汇学的相关理论,从词汇本身出发学习词汇; “线”除了从词的历史语法背景意义分析掌握外,还要进行词汇本身由“点”到“线”的扩展学习。而从“线”到“面”飞跃就是在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翻译中熟练运用已了解和熟悉的单词,注意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Wilkins曾提出“没有语法只能传递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则什么都无法表达”的观点,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对于语言习得来说,词汇习得是其中心任务,听、说、读、写、译,没有那一项语言技能可以脱离对词汇的依赖。所以在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系统功能语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搭配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最先由J.R.Firth在他的语义学理论中提出“搭配”这个词,认为理解一个词要看它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联,语义学家称之为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理论指在某些词之间存在着搭配关系,但在另一些词之间却不存在搭配关系;在语义上有联系的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不一定有搭配关系。在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用Firth的搭配理论来启发并指导学生学习词的搭配用法。

通过掌握固定搭配来进行词汇教学。记单词时最好把他们放在固定搭配里一起记忆,这样单词之间有了联系,可以进人长期记忆,同时让你的大脑“携带方便”,也可随时“调”出来使用。因为单一的单词只是原材料,固定搭配已经是半成品,更便于记忆和应用。一种形式是按照各种主题来记固定搭配,如:kick the bucket,go to church,be interested in,in spite of。这些固定的搭配由于往往可以作为整体来记忆,从而不仅有助于记忆掌握,而且有助于在语言中使用。

英语的搭配形式种类很多,这些复杂的搭配形式及种类以及它们表示的不同意义,就是对专门从事英语语言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所以,学生在具体运用时,出现偏差不仅不可避免,如既有搭配上的张冠李戴,也有意义上的相互混淆等,同时教师控制难度也相当大,具体的控制和矫正方法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去探索、总结。除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专门练习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对搭配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在搭配内容上,要多训练使用率高的词汇,因为使用率高的词汇,其搭配的形式和使用率也高。

(二)语义场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语义场中的“场”( field) 原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即相互作用的范围,如磁场。语言学借用场的概念来研究语义,就出现了语义场理论(Theory of Semantic Field) 。语义场又称为词汇场( lexical field),是关于词汇系统中词义分析的学说,是指在意义上相互关联的词组成的完整而又变化的词汇系统。

Trier(1931) 提出的语义场理论认为,一个语言词汇中的某些词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很多词可以在同一概念的支配下结伴在一起构成语义场。根据这种语义场的理论,在学习一个单词时,老师应注意它的常用搭配和使用场合以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词与词之间的横纵合关系。同时,我们要重视词汇记忆中的联想,在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词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收到举一反三,加强记忆,丰富词汇的作用。例如,在英语中有许多词汇在语义上都经历着弱化的过程,这些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使用或滥用造成的。当初人们觉得形容词great,wonderful,excellent,marvelous频繁使用,于是stupendous,monstrous,terrible,fearful,appalling,terrific,horrid,dreadful等词相继被使用。副词very,awfully,terribly,frightfully 也经历着同样的命运。像这样在词汇教学中,我们若能将其与同一语义场内的其他词汇联系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语言词汇中的某词项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很多词可以在同一个概念的支配下结伴在一起构成语义场。而且同处于一个语义场中的词,它们在语义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互相搭配使用或共现(Cooccur)的可能性就比其他词项大一些。例如,“dog”一词就常会与cat,snake,cow,sheep,cricket,chicken等表示动物的词语共现,而不大可能与tree,flower等共现。

根据这种语义场理论,在学习一个单词时,教师应注意它的常用搭配和使用场合以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词与同的横组合关系。比如,学了remark(言词)一词,先根据横组合关系与sharp搭配成sharp remark(尖刻的言语),接着再以remark 为中心名词,要求学生找出还可与其搭配的表示“ 尖刻” 的其他形容词。如cutting remark,pointed remarks 和 scotching remarks等,这是同义联想。同时,还可继续以remark为轴心让学生就“ 尖刻” 发生反义联想,写出如proper/appropriate/happy remarks(适当的言语)等。

语义场理论还认为词与词之间存在着一种上下义关系。据此,我们在词汇教学时,也可采用词义的上下义关系来进行词汇的习得与扩大。如学了一个“animal”表示“类”概念的词,叫学生尽可能地多找出在该词基本概念(动物)的支配下的共同词语,如tiger,dog,wolf,fox,elephant等表示种概念的词语。同时,在狗这概念的支配下还会有诸如puppy(小狗),whippet(一种赛跑用的小灵狗),poodle(贵宾犬)等下义词。总之,根据这种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可不断产生新词,也能复现旧词。

还可以利用同义语义场和反义语义场来进行词汇教学。同义义场是指一种理性意思基本相同,而在发音、拼写、内涵、习惯用法等方面不同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如教significant一词,可以同时教其同义词important,meaningful,momentous,substantial,expressive等。反义义场是指由语义相对、相反或相矛盾的属于同一词性和同一范畴的一组词构成的语义场。可分为两极义场,如: wide--narrow;互补义场,如: married—single;换位义场,如buy—sell。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词汇系统的内在规律,把词放在语义场中去教,并引导学生在语义场中去理解、记忆词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即高效率地进行词汇教学。

结语

第2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均衡汇率;基本经济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汇率水平是否适当,对一国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汇率失调不仅会影响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导致国际经济失衡,损害一国的国际形象。那么,应当如何正确地估计和评价一国的汇率水平呢?实践得出,均衡汇率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发展中国家汇率的估计和评价。

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出口依赖很大,而人民币汇率对出口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人民币汇率均衡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明显正相关的促进作用。由于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因此,可以借鉴均衡汇率方法来估计和评价人民币汇率。均衡汇率理论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系统联系估计均衡汇率。

一、我国学者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最早的均衡汇率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是:名义汇率的变动应与同一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成比例,以保持实际汇率的稳定。也就是说,实际汇率(均衡汇率)是不变的,物价的波动可以通过名义汇率的波动抵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各国的实际汇率都在经常变动,这与购买力平价理论所宣称的实际汇率不变恰恰相反。后来一些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均衡汇率可能是一种动态的均衡,它会随着本国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FDI、经济开放程度等基本经济要素的变化而变化,按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汇率评估,可能会导致错误。

(二)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最早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JohnWilliamson于1983年提出,这一理论为80年代以来的美元、日元、马克等货币之间的汇率协调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首先宏观经济均衡的核心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均衡:CA=-KA而经常项目(恒等式的左边)主要包括国内总产出(或总需求)Yd·国外总产出(或总需求)Yt、实际有效汇率q等。

FEER主要对基本经济要素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这些理想的均衡经济条件很难达到其理想状态,因此FEER测算的是标准化的汇率。FEER作为标准化汇率的特点并非是对该方法的否定,因为这仅仅反映了在优良经济条件组合时对汇率进行校正的目标。

(三)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uralRealExchangeRate)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uralRealExchangeRate,简记为NATREX)由JeromeL.Stein在1994年系统提出,其均衡状态可以描述为:I-S+CA=0

其中,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CA表示经常项目差额。模型假设经常项目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而(I-S)是独立于汇率的,即实际汇率不影响(I-S)。只有当经济达到长期均衡状态即基本经济要素Z和实际资产的存量保持不变时,NATREX才能恒定不变。由此得到均衡汇率由投资I、储蓄s、净资本流动(I-s)的存量以及基本经济要素Z来决定。在现实中,基本经济要素会不断发生变化,结果导致NATREX不断趋向新的均衡点。具体方程形式为:

(四)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理论(ERER)

SebastianEdwards(1989)提出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模型。他的均衡汇率模型充分考虑了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中最显著的特征,例如,外汇管、贸易壁垒、平行汇率(通常指黑市汇率)等因素。Edwards(1989)第一个提出了可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理论(ERER),并对巴西、哥伦比亚、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货币汇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借助计量经济学的发展,Elbadawi(1994)提出了更为科学的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理论(ERER),该模型在应用上更具合理性,得到的结果一般也更精确。

二、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的构建原则

人民币汇率模型的建立,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其次是模型的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因此,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应确定如下的建模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宏观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汇率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变量,它与许多宏观经济变量有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汇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选择人民币汇率决定的主要因素。

(二)客观性原则

汇率决定模型中变量的选择,应以经济运行中的客观存在为基础,预期变量的选择不仅要符合严格的逻辑验证,还必须经过实证检验。(三)可操作性原则

模型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模型的表达形式和变量个数,显然,变量越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复杂,反之则简单。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为便于金融监管,人民币汇率模型中的变量不宜过多,汇率模型基本能反映汇率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可。

(四)实用性原则

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目的是为了管理汇率,便于汇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因此,无论在变量的选择、定量分析,还是在技术处理上,模型都应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

三、Edwards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的改进

Edwards(1989)和Elbadawi(1994)提出的针对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问题的ERER模型,发展中国家研究均衡汇率的基石,充分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特征,例如实行外汇管制,存在贸易壁垒,存在平行汇率等。虽然它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问题,但是它的理论意义远大于此,它所蕴涵的思想是我们构建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的重要理论基础。现实条件往往更加复杂,如存在贸易壁垒(出口退税、进口征税)、资本项目实行管制等,因此需要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的ERER改进模型。

该模型基于ERER模型,并根据中国情况进行改进:

1.中国市场上存在三类商品:出口品(X)、进口品(M)和非贸易品(N)。本国生产出口品和非贸易品,同时消费进口品和非贸易品。

2.本国国民既持有本币资产(C),也持有外币资产(F)。私人部门积累着一定数量的外币。

3.存在双重汇率,固定的名义汇率E适用于商品交易,τ用于金融交易(受国际汇率影响)

5.政府和私人均不能向国外借债。

8.起初假定资本管制完全有效,不存在国际资本流动;最后该假定被放松:存在有限的资本流动。

基于以上假设条件下,可以推导模型。

国内资产组合:

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汇率理论,指导汇率调整和汇率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人民币连续升值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对Edwards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的不断改进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铺垫,期待建立和完善一个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晓亚.汇率决定理论研究[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10).

[2]Samuelson,Paul.“Theoreticalnotesontradeproblem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64,46(2):145-154.

[3]EdwardsS.RealExchangeRates,DevaluationandAdjustment:ExchangeRatePolicyinDevelopingCountries[M].Cambridge,MA:MITPress,1989:15-82.

第3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词汇 语用意义 解释力

近年来,人们在研究词汇意义的过程中意识到,对词汇项目的理解不仅应考虑其本身的词汇意义,还应考虑使用的语用环境。词汇意义的研究已被引入到语用层面。人们将词汇意义与词汇运用结合起来研究,以词汇层面为基点,结合语用机制、语境知识和百科知识,对词汇意义进行分析。词汇语用意义的研究强调语境、背景知识对语言解释的作用和影响,分析词汇在语境中的意义,突出了词汇意义的动态性、灵活性和语境依赖性[1]。本文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词汇语用意义的产生机理。

一、词汇语用意义的研究现状

1.词汇的语用意义

在词汇意义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即使我们对某个词的意义了解很多,也很难确定其在句子中的意义。比如在“It’s a difficult operation.”这个句子中,我们无法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说出“operation”的具体意义。因为它有“对人或者动物实施的手术”、“军事演习、作战”、“商业交易”、“机器等的操作”及“数学运算”等含义。因此,语境对词汇意义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一个词有多少种概念意义,一旦把它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就不会有误解其意义的危险”[2]。由此可见,词汇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值得我们关注。

这两种意义相比较,前者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而后者是变化的、动态的,它是在语言运用中临时产生的意义,是为一定的语用目的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词的语用意义定义为:语言运用者在一定的语用目的支配下,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以语境或上下文作为参照而赋予一个词的临时意义;这种意义具有一定的临时性、不稳定性。

语境在词汇的语用意义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语境作为参照物对语言的运用进行分析是语用学研究的显著特征。语用意义是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将语境区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上下文,非语言语境是指交际场合、场景,同时还包括民族文化知识、百科知识、道德规范。例如:

他在期末考试中亮了红灯。

例句中“红灯”可让人想起交通信号灯,红灯代表禁止通行;因此,就能理解为他考试没通过。可见,要对词汇项目的这些语用因素和语用条件(或未表达的语义因素)[3]进行系统、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描述,必须把词汇意义与词汇具体运用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2.词汇语用学

词汇语用意义与我们在传统语义学中研究的意义不同,对它的解释更多地依赖于说话人是谁,听话人是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说这句话。总之,就是取决于语境。研究这种意义的学科叫语用学[4]。把词汇意义与词汇运用结合起来研究,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上形成的理论模式称为词汇语用学。词汇语用学是近些年来语用学领域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词汇语用学是在从对传统词汇语义学的缺陷进行修正的过程中产生的。传统词汇语义学从真值角度出发,主要关注词项及其静态语义特征和语义关系,而忽略某些异常词项(或词语)、结构在语境中的交际意义,是在偏离语境因素的条件下进行原型语义的阐释;词汇语用学研究词汇单元在语境中的意义。词汇语用学属于边缘学科,一方面与语义学相联系,另一方面与语用学相联系。传统语义学以语言的意义(主要静态意义)为研究目标,即研究语言符号与所表示对象的关系,试图通过分析错综复杂的语符与对象的关系找出语义系统的语义模式,因此它着重语义结构与形式的描写。语用学以语言的使用为研究目标,即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和解释这些符号的人的关系,试图通过分析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人类交际与认知的模式(规律),因此它着重交际与认知过程的描写。从描写方式看,传统语义学注重单维的平面描写,语用学注重多维的立体描写[1]。

二、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意义的阐释

1.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示意――推理过程,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突破传统的语境概念,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结构体 (psychological construct),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5]。

关联理论认为,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在理解过程之前预先确定的。听话者在处理新信息时需要把它与存在于演绎机制记忆中由一系列假设构成的认知语境相结合。在处理每一个信息时,听话者都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假设来组成自己的认知语境,但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听话者百科记忆的结构及所从事的心智活动制约着听话者对语境假设的选择。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感知能力、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的差异,认知环境也因人而异。但是,认知环境仅为一个人的理解话语提供了潜在的语境。只有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的认知环境中显映的事实或假设部分有重叠才能成为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听者在理解话语时总是从认知语境中搜索、选择相关的语境,用来处理、理解新信息。关联是假设和语境的关系,而且仅当在一定语境具有语境效果时,这个假设才能在语境中有关联性。

2.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意义的阐释

关联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从认知心理学、语言哲学等学科中吸取了诸多的理论长处,因此关联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词汇的语用意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联理论作为一门跨学科理论,既有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又有语用学的特点。可以说,关联理论是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关联原则为基础的认知语用学理论[6]。关联理论包含着两层内容:一是以认知结构为基础,深入探讨人对话语推理过程的影响,从认知与语用相结合角度的高度,提出了关联性的定义,即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处理信息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二是从关联原则出发,概括出了一个体现认知与演绎逻辑规则的“显性推理模式”[7]。在认知活动中,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使关联最大化(关联的认知原则);在交际活动中,每一明示的语句本身都传递着最佳关联的假设(关联的交际原则)。

为了更好地理解关联性,请看下列公式:

R=CE/PE(R―关联性;CE―语境效果;PE―推理努力)

从该公式可以看出,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语境效果愈大,听者推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愈小,关联性愈强;相反,语境效果愈小,听者所需消耗的脑力越大,则关联性愈弱。

根据关联原则,辨识词汇的语用意义首先要看语用意义和语境的关联[8]。用词语来表达的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原词的义项不足以展示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为客体,语言运用者在一定的语境下,为实现一定的语用目的往往需要赋予原有词新的意义,即词的语用意义。词的语用意义依附于原词的词义,但不是词汇意义的延伸。语用意义的根本特征就是有别于词汇意义。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者的交际意图、语境等语用因素对原词的映射上。除了区别词汇意义和语用意义外,在识别词的语用意义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参照语用意义同语境的关联。例如:

“虎照门”黯然落幕,真相,实则已在公众的心中。(新浪网:《正龙已经回家 正义还在流浪》,2008年11月24日)[9]

对于上句“虎照门”的理解,就涉及词汇语用意义。众所周知,“水门事件”(The Watergate Scandal)指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运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因此,“水门”成为当时的热门词汇。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又发生了性丑闻事件,人们遂用“拉链门事件”以起到委婉和调侃的表达作用。其后人们又使用“门”来表述许多类似事件,例如:铜须门事件、艳照门事件、虎照门事件等。为什么读者或听众可以通过“门”来知道这些事件的性质?因为人们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以关联为条件,启动了推理过程。以“水门事件”为关联参照点,进而推出事件的性质。但是有些对“水门事件”历史不够了解的人,在对“门”的理解上会产生偏差,甚至无法理解其含义。

以上这些现象,可以用关联性公式来解释。对于那些了解“水门事件”历史的人,在读到“虎照门”事件时,会获得较大的语境效果,使用较小的推理努力,同时限定了读者对“虎照门”的关联范围,此时“水门”与“虎照门”的关联性最大,所以就能正确理解“门”的含义,指“丑闻”。而对于不了解水门事件历史的人,当读到“虎照门”事件时,就很难或无法产生语境效果,需动用较大的推理努力,因而也无法正确理解“虎照门”的真正含义。

三、结语

词汇语用意义的研究为语言意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词汇的语用意义会源源不断地涌现。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示意――推理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以相关为取向的,相关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词汇的使用与理解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语用与认知的问题。语境在词汇的语用意义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境;Sperber 和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头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是话语的相关语境效果与认知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关联理论,特别是其中所提到的认知语境,对于词汇语用意义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衍桃.词汇语用学引论[J].外语学刊,2005,(5):59-64.

[2]高俊梅,刘惠萍.英语词汇教学中动静意义的结合[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3,(1):123-125.

[3]Blutner,R.Lexical Pragmatics[J]. Journal of Semantics,1998,(15):115-162.

[4]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7-11.

[6]于柏祥.关联理论对歧义消除的解释力[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2):8-12.

[7]冉永平,何自然.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449-460.

第4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格式:

(1)标题。居中必须得写思想汇报,下一行也可用副标题,以表示。

(2)称谓。即汇报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或尊敬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3)正文。思想汇报的正文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①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向党组织反映自己的真实思想,可以写自己的所感所悟,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写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②通过学习基本理论,有何心得体会,思想认识有何新的提高; ③参加重要活动,可以写下自己受到的教育和收获; ④思想汇报侧重点在思想认识层面,不能写成工作汇报、活动情况汇报、新闻报道等,也不能只谈理论,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

(4)结尾。可写上自己对党组织的请求和希望。一般用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或希望党组织加强对我的培养和教育。等作为结束语。

最后,空上一行,并署名和注明汇报日期。一般居右分两行书写汇报人:(姓名),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思想汇报使用信笺纸手写,用钢笔或黑色签字笔书写,不得打印或用圆珠笔书写,并按照递交思想汇报的时间先后顺序归档。

注意的问题:

向党组织写思想汇报,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能敷衍了事,要实事求是的说明情况,对自己进行认真的解剖,切忌写成空话套话连篇的表面文章。

范文:

尊敬的党组织:

我在党的关怀与悉心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经过半年预备期的自身认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特别是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热情、耐心地帮助和指导下,我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与提高。为了使党组织对我进一步的考察,现将自己半年来的情况向党组织做个汇报:

一、努力掌握政治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入党半年来,在组织的关怀、培养、帮助和教育下,我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我进一步认识到必须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要继续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还从网络、电视、报纸中了解国际政治形势,社会动态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等。我深刻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时刻关注党中央对我们党员的要求,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我所在党支部是一个温暖、团结向上、富有战斗力的集体。这里有许多新、老党员值得我学习,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受益匪浅。平时每次过组织生活,我都看作是我学习的好时机。在讨论和集体学习中,我认真听大家的发言,力图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与同志们交流,以充实自己。党支部组织的一系列的听报告、看录像等学习教育活动,我也都认真地参加。通过这些学习和讨论,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同时对一些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和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正确认识。

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总裁办的行政管理工作,看似是比较日常琐碎、不起眼的工作,但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要事无巨细、认真做好具体的工作,还要进行宏观的管理。在平时的工作中,对领导交办的工作,总能保质保量完成,对自己分内的工作也能积极对待,努力完成,做到既不越位,又要到位。在和同志们共事的过程中,做到互相了解、真诚相待、互帮互学,建立了友谊,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半年来,我本着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宗旨,力争做好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总裁办的行政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周围同事们的认可,xx年年底,我被评为公司年度优秀员工。

三、积极组织、参与、配合公司党、工、团各种活动。

作为公司工会的委员之一,我尽职尽心,在努力完成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成功地参与、协助并组织绝大部分公司文娱活动。如xx年12月的迎新晚会、xx年4月的员工赴密云雾灵山春游活动、天龙源度假村举行的公司季度工作总结汇报中的娱乐活动安排等等。在上述活动中,我能充分配合并协助党、工、团委的各部门干部,作好分工和协调组织工作,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成效。活动中,党员干部给予我指导,指出我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这使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党员与群众的鱼水关系,认识到了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的正确性。我深切地感到,党员只有起好表率作用,带好头,才能有号召力,才能带动广大同志一起进步。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自豪和责任。

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这半年中,我时刻不放松自身素质的提高。我从自身找原因,给自己加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放弃娱乐时间,挤时间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意及时的与其他同事进行交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通过这些努力,这半年来我的成绩有所上升:参加上级单位(研究院)与专业档案机构的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并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担任了集团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委员,协助强化集团各办公区卫生管理、监督工作;担任集团餐厅服务监委会委员,参与评议监督员工食堂工作,等等。我将再接再厉,争取再上新台阶。

五、克服困难,严格自律,坚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努力培养自己严格自律的工作、生活作风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我父亲长年身患严重脑血管疾病不能自理、母亲年迈的困难家庭情况下,尽量不向组织张口。

在日常工作中,我以身作则,团结周围同事。通过这些日常琐事,来增强自己的耐心、毅力、包容力以及凝聚力。

总的说,半年来我较好地履行了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圆满地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的任务,认真参加了组织生活和学习讨论,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用党的标准来衡量,本人不足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一是学习的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党的重大理论突破掌握不够及时。二是在结合工作实际,提高文字处理能力上同总裁办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体育活动参加较少。四是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学先进、找差距;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困难面前不推不靠,勇挑重担;荣誉面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要有容人、容言、容事的胸怀,宽宏大度。虚心向周围先进党员学习,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恳请党组织继续审查和考验我,同时我热切地期望着预备期满,早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此致

敬礼

第5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 隐喻

词汇是构成语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词汇知识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家Wlikins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没有词汇人们无法表达任何东西。Pierson认为,“多数中国大学生虽然已受过14年的正规英语教育,许多人却还是对原文没有把握。他们的困难仅仅是由词引起的。”可见,英语词汇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与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交叉学科,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包含以下的范围:范畴化和原型理论;隐喻概念理论;认知语法理论。这个特殊的语言学理论在传入中国之后,便受到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对英语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词汇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能力。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当中,教师一般是先教单词读音,然后结合语境讲解单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并要求学生进行记忆。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并不是采取“一对一”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认识世界,往往一个词可以指代多个事物,表达多层意义,“一词多义”成了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英语词汇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基础说明语言中词汇习得的内在认知机制,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一)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基本范畴词是人们与世界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是语言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这类范畴中的词汇一般是不可分析的稳定词,其词形简单、音节少、用法较多、构词能力强。一般而言,人的思维是在基本范畴层次上进行的,人类认识外部世界也是从事物的基本范畴开始的,这一点为英语基本范畴词的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对于这类基本范畴词汇(如study,eat,do),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及词汇使用频率表优先重点教学。对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词汇,通过归纳、总结,如,可把基本词汇归纳为:动物、植物、职业、文具等基本范畴,每一个基本范畴下可容纳较多的相关词汇,形成“语链”,然后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一个以这些基本词汇为核心成发散状的网络。如果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学生遇到一个新单词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归类,并记忆起同类的相关词汇,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词汇原型意义的理解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一个语义范畴当中,每个义项成员的地位不同,有一个则具有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词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而其延伸的词义也具有着越来越高的抽象程度。以单词“head”为例,head最初指的是人或动物的头。从这个义项中,派生出以下词义:(1)顶部,上端;(2)才能,智慧;(3)首脑,领袖。从义项来说,这几个义项虽然表达意思不同,但都与head的中心意义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义项(1)是意义转移;义项(2)是意义的特殊化;义项(3)是对其中心义项的引申。由于各义项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关联性,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词汇的原型意义进行详细的重点讲解,并在讲解派生义项时,结合语境,对其与中心义项的相似点及关联性进行分类、总结,而不是将所有的义项进行填鸭式讲解,让学生词汇习得过程中注意到各个义项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培养其根据上下文猜测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更全面地理解记忆英语词汇。

(三)加强词汇隐喻义的教学

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人们首先认识身边的事物,并随着生产生活经验的丰富,事物范畴也随之扩大,人类的思维也开始从具体走向抽象,通过建立事物之间的关联,将一种概念投射到其他的概念域当中,这便是认知语言学家所谓的映射(cognitive mapping)。隐喻在英语语言中大量存在,词汇的隐喻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隐喻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透过英语语言的表层形式了解其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概念模式,将某些看似互不关联的词语与其反映的底层概念结构结合起来,最终掌握语言形式背后隐藏的那些概念理据。以英语单词back为例,它的原始意义为“人或动物的背部”。此原始意义后来引申为“后面”,而由此又进一步派生出“较之不重要的一边”、“背面、反面”、“靠背”、“报纸的版尾”、“后卫”等多个意义。鉴于back的词义发展过程,教师在讲解其多种义项时,可以将其原型意义与层层隐喻义相关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由原型义派生出一层又一层的喻义的过程中,语言的隐喻思维规律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指导学生循着此规律,逐步推理联想,最终得到多个义项。

隐喻义丰富的词经常是基本范畴词,而且十分常用。如fish(鱼),除了其基本词义外,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隐喻的作用还产生了许多的其它意义:aloosefish(放荡之人),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这些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的介绍,还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使用这些隐喻义。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词汇的隐喻义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比如,英语中“white”通常被看作纯洁、贞洁之色,因此,一些与“white”有关的习语也隐含着褒义,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lie 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与此相反,汉语中的“白色”通常被视为苍凉悲惨、衰败死忙的象征,如“白骨遍野”、“白色恐怖”等。这就要求教师在隐喻义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隐喻文化背景的导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内涵及其意境。

三、总结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原型、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教师可以借助它们指导学生进行归纳、联想和推断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把握词汇意义形成、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全面系统地掌握词汇知识。

参考文献:

[1]Wilkins 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Edward Arnold, 1972.

[2]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词汇要求发展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

第6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关键词 :认知词汇语义学 原型理论 范畴化

原型理论最初于20世纪70年源于认知心理学,一经提出便被词汇语义学吸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原型理论中的“原型”指的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会不断辐射,即由一个“词”辐射出一个“词网”,形成一个“原型范畴”。我们可以利用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的“理想认知模型”来举例,从而分析原型理论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是怎样运用的。[1]

一、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

认知语义学是莱考夫、J.R.罗斯等人与乔姆斯基分道扬镳后催生的新型语义学分支。它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坚持语义规则是句法生成的前提,肯定了词汇意义在句子中的首要作用。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词语有各自的见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知词汇学、认知语义学和词汇语义学的三重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人们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我们将这种三重研究称为认知词汇语义学。认知词汇语义学是这三门学科的交集,当词汇、语义被冠以认知之名,我们就必须在认知语言学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原型理论是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经典理论”针锋相对的一种新型范畴性质理论。经典理论认为,每种范畴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员标准,符合所有标准的都是该范畴的成员,且地位相同,不符合任一标准的都排斥在此范畴以外。但事实上,范畴与范畴之间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总会有交叉的地方,或者通过几个环节形成的锁链串联起来。原型理论则是范畴的抽象观,尤其当它进入认知语言学后,它将亚里士多德口中具体的范畴标准抽象成了认知的参照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原型”是某一范畴中的一个特例。例如,“杯子”这个词的意思是“盛饮料或其他液体的器具,多为圆柱状或下部略细,一般容积不大”[2],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所有这样的器具都叫作“杯子”,无论它是酒盅、烧杯或高脚杯。所以,“杯子”就是原型,杯子(指代某一符合杯子定义的器具)是“杯子”这个认知语义范畴的一个特例。这样的说法多少含有一些哲学思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直接去研究原型理论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运用。

二、原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

自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施提出原型理论至今仅有35个年头,但该理论已涉猎了心理学、数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综合罗施、莱考夫、泰勒、恩格勒等学者的理论,可以说,原型理论在语言学中应用更多。[3]它与语言学中的前沿学科——认知语言学相关联,在认知语言学的背景下,与词汇语义学相融合。

原型理论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原型”这一概念是词义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第二,原型的本质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反映是词义的模糊性;第三,原型的词义范畴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对原型词义的扩展。

(一)原型:词义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

词义范畴化是指将某一词义所包含的所有特征形成一个范畴,各个成员依据自己具有属于这个范畴的特征的多寡,来确定自己在范畴内部的位置。位置越靠近中心,即属于这个范畴的特征越多,则越有典型性;位置越在边缘,即属于这个范畴的特征越少,则越具非典型性。词义范畴中心的那个点则视为原型词义,具备这个范畴内的所有特征。原型词义是生成其它非原型词义的根基,是认知其它非原型词义的本源。将词义范畴化,就是将无数词语划分到各个不同词义范畴的圆圈内,形成可分析性的组合的一种方法,原型词义就是这些圆圈的圆心,处于非常核心的位置。

从罗施对“鸟”这个范畴的实验结果来看,“鸟”是原型,“知更鸟”是与原型最接近的成员,“鸽子”“麻雀”是较高典型性成员,“企鹅”“鸵鸟”则处在边缘位置,是较低典型性成员。从词义上讲,“鸟”一词的概念是“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4]。根据这一概念,“知更鸟”和“鸽子”“麻雀”应是在“鸟”这一范畴内属同一位置级别的。但欧美学者认为“知更鸟”是最高典型性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认知差异对词义理解的影响。因为知更鸟是英国国鸟,是欧洲最常见的、也是欧洲人最喜欢的一种鸟,所以,罗施才认为知更鸟是“鸟”这一范畴中具有最高典型性的成员。然而在词典中,“知更鸟”一词的定义是,“它的大小与麻雀相仿”。这也说明在不同认知背景下,原型的确立会有相应的变化。

(二)原型本质:词义的模糊性

1896年,俄罗斯语言学家波科罗夫斯基在提出“语义学”这一术语时曾指出,“事物在现实中的联系决定了相应词语在语言中的联系。研究一个词的意义,必须也要研究它的同义词,特别是属于相同的现象范围内的同义词。”[5]这段话颇具前瞻性地概括了词义范畴化对研究词义的作用,也涉及到了一些词义场理论。词义场理论认为,各个词语的意义聚合在一起便会形成许多意义的“场”,这些词义场又聚合成若干更大的词义场。词义场即为词义的范畴,这些范畴虽然各不相同,但边界却是模糊的,两个或几个相邻的场的范畴相互重叠和渗透。

处于词义范畴中心位置的原型也是模糊的。举例来说,“水果”一词是水果范畴的原型,苹果、鸭梨、水蜜桃等词都是这一词义范畴的成员。同理,我们还有蔬菜范畴、肉类范畴、粮食范畴。食物范畴的词义原型自然是“食物(可以吃的东西)”,但它蕴含极广,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实物成为它的载体。所以,原型词义的本质属性在于抽象的模糊性。原型的本质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反映即为词义的模糊性。

(三)原型范畴化:词义的扩展

原型的词义范畴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对原型词义的扩展。原型如同范畴圈内的圆心,词义扩展就是从圆心开始向四周辐射,由近到远,辐射出更多与原型具有一定相同特征的词,从而形成一个“词网”。词网的密度,即原型辐射出的词的总数,是不确定的,因为千千万万的人的认知是迥然不同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数据库的建立使统计某一词义范畴的成员总数成为可能。例如: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建立的“情感词汇”数据库,就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功能很好地应用到了词汇数据统计中,统计出表示7种大类情感和20种小类情感的词汇及数万词汇。[6]但词汇具有生成性,随着人们的认知不断变化,相信这个数据库也会不断扩展,以适应人类主观认知的不断变化。

某一词义范畴内部的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家族相似性”的意思是在一个范畴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联结在一起。“词义不能孤立于相关的背景知识,词义不仅仅包括了最基本的概念内核,百科知识也是词义的一部分;词义的扩展也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多义词的不同义项构成一个原型范畴。”我们可以用莱考夫的理论对“聚丛模型”的阐释间接说明原型范畴化。例如“母亲”这个词,按照经典理论,应该是词典里的释义:“①子女对生养自己的女子的称谓;②比喻养育人的某一群体或事物;③泛指生儿育女的妇女”[7]。但根据“聚丛模型”研究,“母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由若干个单独的认知模型组合而成,并辐射出以下主要词义:“①产儿义:生育孩子的人;②遗传义:提供遗传物质的人;③养育义:养育和培养孩子的人;④婚嫁义:父亲的妻子;⑤家系义:血缘关系最近的女性长辈;⑥比喻义:养育人等的某一事物”,其中不仅有指“人”的含义,也有指“物”的含义,因而就涉及到了“比喻”这一概念。如果谈及比喻,那么被称之为“母亲”的事物就更多了,可以产生“祖国母亲”“大海母亲”“地球母亲”等无数与上述意义擦边的短语。莱考夫还提出,“真正的”母亲的身份也是模糊的,如“我是养子,不知道我的真正母亲是谁”“我不是个会抚养孩子的人,我根本不能当任何孩子的母亲”“我的遗传母亲将卵子植入我真正母亲的子宫,然后我的遗传母亲就去世了”。这些说法未必是刻意模拟的事实,在世界上肯定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么“真正的”母亲的意义就更加难以捉摸了。可见从不同认知视角出发会有不同的理解。最后,莱考夫做了一个奇怪却有趣的模型:“我有四个真正的母亲:一个是捐献结我基因的女子,一个是生我的女子,一个是养育我长大的女人,一个是我父亲现在的妻子。”[8]虽然“母亲”这个词义范畴内部的成员互异,但人们总希望找到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员来概括整个范畴,所以每一部词典都是将一个多义词的首要几个义项列出,其他扩展的词义需要我们自己在认知过程中慢慢理解和掌握。

三、结语

词汇语义研究的趋势是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独立于语境之外走向依赖语境、从描写走向阐释。原型理论是一个动态化的理论,它不仅有动态的辐射、依赖语境的认知,也有涵盖词义的功能。这一理论符合词汇语义研究的趋势,是认知词汇语义学的核心。究其本因,在于原型理论同时也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近20门学科中有所应用,它为语言学带来的价值不在于它自己本身,而在于它汲取了其他学科的精华,并将之带入语言学。原则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未来认知词汇语义学的研究中,原型理论将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德克·克拉茨(DirkGeeraerts).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M].李葆嘉、司联合、李炯英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4][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李葆嘉.词汇语义学史论的壮丽风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陈建美,林鸿飞,杨志豪.基于语法的情感词汇自动获取[J].智能系统学报,2009,(2).

第7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关键词:体验哲学 范畴化理论 哲学

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受到许多语言流派的影响。美国学派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从刺激一反应的角度来论述语义。在该流派的影响下,人们死记硬背单词,英语词汇的学习成了一个机械而繁琐的记忆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学的重点由强调语言的内部结构分析转到了强调语言的社会环境和交际功能。在此影响下,人们更注重在情境中学习词汇,但忽略了语言的符号性。我们以此为指导,在英语词汇学习时所付出的努力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认知语言学则以社会现实中的人为参照系。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认知出发,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二是客观事实、生理基础、心智作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语言的解释必须参照人的感知体验和一般认识规律,强调深入地解释词汇间的理据性联系。在该流派的指导下,我们能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来学习词汇,使词汇的学习变得有趣味。

一、基于体验哲学的范畴化理论

认知中的事物类别称之为事物的范畴。在世界上,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颜色,形状,味道等),如桌子、植物、人等,我们很容易将其归类。但有些现象没有明确的特性,如温度、时间等,因此,我们不能将其明确划分。对其划分只能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中的类别划分被称为范畴化。对客观事物范畴化的结果往往形成一个层级系统,Roseh和Mervis(1975)将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位层次,如家具;基本层次,如椅子;下位层次,如扶手椅。他们认为范畴结构中各层级所具有的信息量和实用性是不同的,他们在地位上并不相同,在建立范畴过程中,基本层次在认知上比其他层次更加显著。

原型理论与一词多义:词语的多义现象在英语中是很普遍的。原型理论认为,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词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来的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如“the heart of man”“the heart of the country”中heart的用法由具体到抽象。语言基于人类的体验与认知应运而生。词汇最初来自对自身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理解。因此上述例子中heart作为动物重要身体泵血器官来讲时是其原型意思。随着人类隐喻思维即抽象思维的发展。heart有了重要组成的意思。

二、体验中的范畴化差异与二语词汇习得

人类体验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造就了认知的普遍性和差异性。认知依赖于人们生长或生活的自然环境或文化环境。在汉语中,“龙”是神圣、权威、勇猛和祥瑞的象征。而对西方人来说,龙是凶残的怪物。英语中“His wife is a dragon”指的是“悍妇”。西方人,对我们关于“望子成龙”的成语感到疑惑不解。我们中国人,在过节时喜欢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提到“红色”时,就会有热烈、喜庆的感觉。而西方人,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总将“red”与血腥和恐怖联系在一起。对于同一词汇的全然不同的认知结构正是因为受到截然不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构的影响。

三、体验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与词汇学习的关系

受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制约。人类的体验总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体验的局限性,也就决定了语言词汇系统的先天缺陷。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词汇也随之发展。例如,我们不能用已有的词汇描述宇宙中的新现象。于是“黑洞”“光子”等新词就应运而生。所以,新词的出现与词汇的持续学习成为必要。

第8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原型范畴理论 基本词汇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07 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确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词汇问题看作是语言的核心问题。在应用语言学方面,人们发现词汇问题是制约外语学习的瓶颈问题。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这说明学生的词汇能力是其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英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因此,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试图讨论原型范畴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二、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词汇习得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

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短、起点低、基础极不扎实。在词汇学习方面,尤其存在以下问题:

1.孤立单词的学习方法不当。很多人认为,词汇学习就是学单词。把单词的汉语意思给出来,再举个例句就行了。这种方法割裂了词和词汇之间、词和句子之间的联系,把词汇孤立起来讲解,这样导致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吸收能力有限,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佳。不能使学生依据词汇内部的形、音、义构造、用法的纵横联系掌握词汇,只记忆了一堆互不联系的词义和用法,却不能把他们应用到实际的听、说、读、写、译当中去。而且这种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很容易感到无聊,记忆也不深刻。

2.词汇学习主次不突出。研究表明,大学英语常用词、基本词、根词只占英语总词汇量的一部分,词汇学习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有用的词条上,不要不分主次。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学生把教材中甚至课外读书中出现的生词一律形、音、义、用法全部掌握,力求听说读写都会用,词词都一样要求,结果造成学生词汇学习中未能抓住主要矛盾,该达到的要求反而未能达到。

3.不注重词汇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边学边忘。词汇自成系统,有其内部的规律。通过词汇内部的规律来学习单词,学生才不至于越学越混乱、词和词纠缠不清。可教材本身的编排不可能体现词汇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词汇习得过程当中突出词汇自身的规律特征。

三、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对世界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 ),这样的认知过程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范畴化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类对无穷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分类,并把这个过程的结果固定在语言符号里。人们在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时,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强调的是它们的共性,将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概括和分类,形成范畴((category)和概念(concept)。因此,范畴就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原型范畴理论是从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客观主义的经典范畴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对于范畴的认识。该观点以唯理主义为基础,认为:(1)范畴由范畴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而且必要的特性来界定;(2)一个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的充要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像属于该范畴、又好像属于该范畴”的情况;(3)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4)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即不存在典型。

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别。这样,词汇被简单地认为是词的单子,每个词附有一个、几个或更多的词义,就语义或词汇关系而言,词与词之间关系是彼此割裂的。如“girl”由“female”、“human”、“non-adult”构成,“apple”由“fruit”、“edible”、“round”等构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 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他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prototype)而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同一个概念范畴中的成员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prototype),与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比如,当我们想到鸟时,更容易想到的是麻雀,而不是企鹅,尽管企鹅也属于鸟类,因此,可以说麻雀也就成了鸟的原型。“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成员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现代原型理论的范畴观基本观点总结如下:

(1) 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其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

(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交叉;

(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4)成员之问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因此,我们可以推论,范畴的原型成员最容易被习得。

四、原型范畴理论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词汇习得

1.重视基本词汇的学习。从原型理论的范畴等级结构中可以看出,在人类认知中,基本范畴是最典型的原型范畴,原型范畴在基本等级范畴得到最好的休现,所以,具有原型特征的基本范畴正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范畴形成的同时产生了词汇范畴,也决定了词汇产生和发展的顺序,构成了一定的词汇等级结构,其基本等级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语言层面上,基本范畴词汇总是先于上位范畴词汇和下属范畴词汇产生,是词汇范畴中重要的和基本的层面,其重要性表现如下:

(1)基本范畴词汇容易记忆。基本范畴词多为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因而基本等级范畴词汇最早、最容易被人们所习得。如基本等级范畴词汇“tiger”词形简单,容易习得;而习得上位词“animal”则需要更高、更复杂的综合能力。

(2)基本范畴词汇是日常交际的基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感知的基本范畴事物是最普遍存在的,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基本范畴词汇使用频率最高。比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各种狗称为“狗”,而不是“苏格兰狗”或“犬科动物”。此外由于其使用频率高,因此更能长久记忆。

(3)基本范畴词汇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很多下属词汇来源于基本范畴词汇,如orange juice,blackboard,sunflower,woman-doctor等。

2.从原型意义出发,通过隐喻认知模式习得一词多义。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隐喻思维能力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赵艳芳,2001 )。人类首先认识自我,然后认识到周围的事物,进而认识到较远的事物,再开始认识抽象概念,常表现为:人一物一事一空间一时间一性质。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该范畴的不同子范畴(subcategory)就是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原型)”意义,其他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通过隐喻或转喻、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构成一条意义链(meaning chains )。正如Taylor用“意义链”来解释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意义A与意义B因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特征或其他的相似性而发生联系,意义B又反过来成为变化源进一步延伸出意义C,同样的意义C又延伸出意义D和E,如此等等(Taylor,2001)。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单词的各义项具有家族相似性,并且支配一词多义。因此,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学生不要只简单地理解词在一定语境中的某一具体意义,而忽视词的中心意义(即基本意义或原型意义);或是将词的所有含义一股脑地进行学习,抓不住重点并加重了记忆负担。根据原型理论,在理解多义词时,学生应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词汇语义的演变过程、各义项之间的深层联系,培养根据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变机械记忆为主动吸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融会贯通、最终灵活掌握,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词汇学习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3.利用原型理论,扩展词汇上下义。在英语词汇中,由于有的词表示类概念( genus),有的词表示种概念(species),根据词所表达的类概念和种概念之问的关系,词与词之间存在上下义关系,表示个别概念(种概念)的往往是下义词,表示一般概念(类概念)的是上义词。上义词和下义词是相对的,比如,tree既可以作plant的下义词,又可以作peach的上义词。习得者可以将一些更贴近其生活和体验的词确定为这个上下义范畴内的原型。在识记单词时,以已经确定的作为原型的词为起点或中心,逐渐向其上义或者下义延展,扩大关联范围,有效地习得这类词汇。大学英语初级阶段已学过的与“走”有关的动词大致有:move,walk,clump,limp,creep,hobble,march,pace,roam,stroll,stump,tiptoe,wander。如果我们把walk作为“行走”的词义作为原型,就很容易联想到它的下义词:trudge (跋涉),saunter (闲逛),stride (大步走),stroll(漫步),limp(跋行),tiptoe(用脚尖走),stagger(摇晃地走),hop(单足跳),amble(缓行)等。既然这样,那习得者可以从基本词汇以及基本词汇的基本义入手,逐渐向其他词汇和词义推进。

五、结语

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交际。新疆地区大学英语教育对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出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变其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引进发展经济对外合作项目中,外语无疑会成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本文阐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具体内容,并以此为指导,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朱炜.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张宏虹.可理解输出假设对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启示[J].海外英语.2009(9).

[4]丁玉敏.浅谈英语词汇教学[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12).

[5]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2001.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Ungerer,E.&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1996.

第9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

(一)PBLL的理论基础

PBLL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它主要来源于实用教育理论和构建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明确指出,所谓学习,并不是教师将知识简单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应该主动的通过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杜威的实用教学理论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将经验进行传递的一种方式。杜威还提出过三个中心论,将活动作为中心,将儿童作为中心,将经验作为中心。倡导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

(二)网络环境中的PBLL

信息技术在不断的进步着,教学领域中普遍的运用了网络技术。网络不仅能够为词汇教学提供多元而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可以提供有效的媒介,这种媒介可以进行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网络环境能够为以项目为基础的词汇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包括技术性、管理型和资源性的支持,以及成果支持和共同体支持。PBLL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原型,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极大的增强,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于项目学习方面的研究,不仅引入了理论介绍和概念分析,也出现了针对英语方面的实践研究,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二、设计研究

(一)课程相关介绍和研究的对象

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重点和难点是词汇的学习,词汇方面的教学也是英语教学环节中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大家常用的词汇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讲授词缀、词根和单词的实际用法,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没有充足的学习兴趣,导致难以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学习者只是参照词汇辅导工具对英语单词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机械而孤立,导致学生不仅词汇量没有得到有效地扩充,对于英语学习也失去了兴趣,甚至感到恐惧和厌恶。另外,通过使用课外辅导书来学习英语词汇,由于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导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研究方式

此次研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的主要数据基本来自于一部分的调查问卷、小组报告和学生个人总结。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反思、项目过程以及学生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学生最终的测试成绩。根据以上内容的最终数据,助教和研究者通过详细的分析,获得最终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过程

1.根据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的词汇要求和英语词汇的具体实用性,指导教师制定六个题目:科技、文化、旅游、健康、商务和环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

2.在分组的时候,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部分,然后再将每个部分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进行选题的时候要保证每个主题都会有两个小组对应。

3.上课的主要地点可以设在多媒体教室。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可以配备一台电脑,学生能够使用网络搜索所需资料并且可以充分分享学校资源库中的资料。

4.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都应该交一份个人的经验总结,每个小组也应该交一份研究报告,汇报进展情况。在整个项目结束后,每个项目小组都应该提交最终的项目报告,内容基本包括项目具体实施过程、组内成员的感想以及总结的学习方法。这些资料可以上传到学校的资料库内,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

5.在项目的实行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在项目开始之后和结束之前的短时间内,都应该参加一次英语写作测试。从写作中词汇量的变化,指导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第一周,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则的主体,选出与主题相符的作文题目,来进行第一次的写作测试。在最后一周的测试中,指导教师可以从学校系统中选出与第一次测试主题相同但是词汇量不同的作文题目,对学生进行最后一次的测试。在项目结束后,可以对两次英文写作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最终评定。

6.每个学生的最终评定成绩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个人总结、小组报告、成员互评、结束报告以及系统评分。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一)分析测试结果

运用TRP系统对学生的最终写作情况进行测评,将两次测试中的词汇重复率、词汇总数和平均词长进行对比。通过整个项目状况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各自主题内的词汇知识的了解程度都得到了相应的增加,掌握了相对更多的英语词汇,并且能够将这些词汇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学生写作中词汇总量的增加、单词长度的加上以及重复率的减低,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还提高了学生的词汇运用水平。

(二)相关探讨

1.提高合作意识

目前,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足够的合作意识,交流协作能力也不强。这将直接导致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通过项目的运行,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充分体会到团队的优势与魅力,提升自己的协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2.增强人文素养

当今时代,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针对这一现状,项目在进行主题设计时可以侧重于人文素养方面。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项目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社会现状。随着项目进程的不断加深,学生对于项目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合理的项目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习者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项目的具体实施中,通过指导教师的积极辅导,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无论是选择主题、收集资料,还是组内互动交流,学生都是在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其中,网络资源的丰富,不仅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