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精选(九篇)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

第1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 艺术;技术;工科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71-03

Abstract With regard to the sluggish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this thesis reestablishes the syste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echnological talents with over-all qualitie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art;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esthetic education

在工科教育领域,很多人一直认为技术和艺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技术强调的是逻辑思维应用,用理性看待问题;而艺术则强调形象思维应用,用感性认知世界。其实这样的观点过于片面,形象思维并不仅仅属于艺术界,它也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发明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开发促进人的左脑发育,形象思维训练促进人的右脑发育,只有左右脑和谐共振,才能进行高层次的创造活动。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在工科院校加强技艺结合的审美教育意义

审美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在今天这个知识激烈碰撞的社会里,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深入,笔者认为对以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为主的工科大学生来说,学校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美学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审美教育,使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兼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掌握技术美学和工程美学的基础知识,具备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审美能力,按照现代审美的新法则、新规律进行技术发明和科技创造,成为知识全面、人格完善、个性和谐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2 工科院校审美教育现状

审美观念认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 对审美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把美育简单地理解为美术教育,或者把美育单纯地依附于德育看待,对审美教育应涉及的领域,对审美教学的目的、内容等,缺乏全面认识。中学阶段,文理分科,不少师生和家长为了集中精力提高升学率,把审美放在教育的边角束之高阁,忽视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大学阶段思维方式单一,影响创造力的开发,设计作品中缺少人文积淀,设计成果综合价值不高,审美教育缺失严重。

资源匮乏,形式单一 20世纪80年代,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审美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得到推广和研究,1986年出版了第一批关于技术美学的专著。最早开设技术美相关课程的是一些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工科院校的审美教育还在探索阶段,并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方法,师资、材料、设施短缺是多数工科院校面临的问题。由于工科院校自身授课任务重,不少学校仅希望通过加强课外建设,组织一些艺术活动来带动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但是这样的受益群体仅仅是一些艺术爱好者和特长生,难以达到通识普及的目的;加之学生自建的艺术社团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因为管理不善而逐渐萎缩。过去学生鉴于升学目的暂时放弃艺术类知识的学习,并不代表他们现在没有学习相关课程的诉求,如何拓宽审美教育途径值得大家思索。

审美教育体系缺乏科学构架,教学内容缺少特色 多数院校的艺术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课程随意性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混乱,构建不合理,缺乏统筹安排。早期的任课教师大多是纯艺术科班出生,缺少工科知识,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对毫无艺术基础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转型,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竞争,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中欠缺一种与社会、与市场匹配的审美教学模式。为让中国本土设计走向世界,实现中国工业崛起的伟大理想,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将艺术与技术结合是当代工科院校审美的特色,也是工科专业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3 增强工科美育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转变观念从教育者自身做起 完整的教育体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就表明“四育”同等重要。美育不但关乎知识体系构建的问题,还关乎一个人的情感教育问题,任何忽视贬低审美教育的做法都是狭隘的。工科院校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单纯的专业教育培养出的是高智能的机器,而不是性情和谐的人。因此,学校行政部门应给予工科审美教育一些政策性支持,加强美育的软硬件配给,在完善艺术、人文等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眼于艺术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为审美教育在工科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直接从事艺术和审美教育的教师对学科的发展应具前瞻性认识,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打破专业教育的界限,不断拓展和充实美育的范畴,立足所属学科,研究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艺术教育方法;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来征服学生,使学生对艺术的跨界发展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以身作则,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观来影响学生,使他们获得对真善美的敏感辨析力。

构建科学的工科美育体系

1)内容要有针对性。

一是从通识教育层面入手,向学生传授美学基本原理和艺术评价基础知识,这些内容可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在全校开展,如美术鉴赏、音乐欣赏、诗词赏析、摄影艺术、服饰研究等。当然完全自由的选课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素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实际上很多工科院校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还得依靠硬性规定,把人文艺术类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帮学生制定丰富多样的选课套餐,内容循序渐进,结构科学合理,学生每年必须按时完成额定学分任务,意在培养艺术爱好者和欣赏者。

二是从专识教育角度出发,把美学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不但在专业领域成果显赫,个人艺术才能也颇为突出,艺术与人文知识的积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1]。在工科专业课堂教学中植入美育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精神的主旨,让他们在技术实践和科学创造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理性认同和审美升华。专业课教师不仅应在专业领域不断进取,也应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涉猎审美教育,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美学的具体应用,进行技术与审美、技术与艺术嫁接的教学实践,开设桥梁美学、环境美学、产品造型艺术、工程美学等课程,利用工科技能,在学科交叉、理工与美的交融中,提高专业设计的综合价值。

2)方式方法要有灵活性。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培育为辅,情感、启发、渗透、实践等方式交叉应用于美育各个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人文知识竞赛,提高大家对人文艺术的关注;开拓学生视野,带学生走出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中深入感受和体验生活,调查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欣赏当地的自然景观;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歌舞剧院品鉴各类艺术作品,亲身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触动;构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把艺术名师名家请到学校进行指导,这些专家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在教育实践上有丰富经验,能给工科的审美教学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建议,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艺术社团是学生展示才华,进行艺术实践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校应把艺术社团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给予宏观指导,为艺术社团配备专业教师,提高艺术社团的艺术创作水平,增强艺术社团的影响力;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艺术团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在活动经费和活动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艺术社团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转变,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宠,生活审美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学校应把艺术教育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学校艺术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通过对艺术感性的视听,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深层次感动。在这种潜与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开发,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体现特色,突出实用性 任何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设计不能脱离生活,必须符合大众的行为习惯和生产生活习惯,形式追随功能,为功能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人们对物质生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产品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要求其在外形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能带来审美愉悦感。纵观中国的设计史,形式和功能二者之间并不冲突。斧头的外形左右对称,使用起来力量均衡;斧把上的图案既有装饰作用,又有防滑功能,很好地诠释了艺术与技术结合应用,体现了技术审美的实用性特征。

传统的美育感性多于理性,精神多于物质,不符合工科思维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在掌握技术和艺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系统学习人类工程学、生理心理学、劳动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对工科设计的具体要求,借助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条件,大胆创新,把艺术原则运用到物质生产各个领域之中。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产品设计这些专业都是在这种技术与艺术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因此,实用性是工科审美的第一要素。

4 结语

工科院校美育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成绩,但离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教育观,明确工科美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美育理论素养和执教水平,构建科学的审美教育体系,突出工科审美教育特色,工科院校美育才能健康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开云,陈伟胜.工科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初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4):67-68.

[2]邸小松,邱实.对工科院校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15-17.

第2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教育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专业活动能力;()美术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 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

  

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第3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教师教育思想 “学科-知识理性” 解制主义

一、二战后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流派划分和研究基础

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的分析可见,国内外学者多运用价值取向的概念对教师教育思想进行归类研究,据此,他们将美国教师教育思想划分成“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取向”这三大体系。由字面分析,学术取向指那些关乎教师的事业应具有学术性;专业取向指应以专业化的视角看待教师发展;社会取向指关乎教师的事业应具有社会性。通过对历史的客观观察可以发现三个取向的复杂关系: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思想流派既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的学术性,又重视教师所需学科知识的学术性,而两者所占比例的轻重决定其思想流派的归属。而在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中,为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明教师教育思想专业发展的过程同样也关注教师教育和教育本身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教师教育思想流派划分不应以价值取向的概念为标准,这样在分析思想流派的过程中容易形成认知、逻辑的混乱。价值取向主要以个人认知和行动为逻辑起点,它是判断、评价事物并形成稳定的人格内涵的基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一个人的认知和实践随着时间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可能会使其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而从价值取向支配下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那个逻辑角度去观察历史进程中的思想流变,则容易忽略历史的情境性和过程性。与价值取向和逻辑推演相比,“理性”则更加完善,它本身包含了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取向支配下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因此,本文试图从认知逻辑的演进过程来理性地归类美国教师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以“教师任教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为逻辑出发点,来回答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师观和教师教育理念,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第二,“专业―实践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以“教师专业化”为其认知逻辑的出发点,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既包括机械化的“技术理性”的认知逻辑,也包含实践取向的“反思实践”的认知逻辑。第三,“社会―价值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以“教育是社会变革的基础”为认知起点,强调教师的民主价值观以及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二战后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的演进

1.回归学科学术本真: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初创

(1)詹姆斯・科南特(James B.Conant,1893-1978)教师教育思想分析

在科南特的学术成长历程中,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对其影响颇深。在研究教育改革问题时,柯南特倾向于感觉现实主义的经验方法。而这其中往往渗透着他对现实社会效能的关照,对教育民主的诉求,对自由竞争的向往。其思想形成的动力及原因与他所经历的社会的急剧变革不无关系。年少时所经历的美国西进运动,将激情与奋斗的火苗深深地植在科南特心中,而他的成长又恰处在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风靡美国的时代。因此他的教育思想中就表现出这样的融合。他赞同教育即经验改造,认同课堂活动应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但他更重视人类文化中的基本要素在“美国的民主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故此,科南特虽然赞成进步主义的观点,但他本人却是美国20世界50-60年代要素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物。

受要素主义思潮影响,科南特认为,传统的教育历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政治学、教学原理等教育专业课程,虽能为未来教师提供与课程相应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却是肤浅、间接而又死板的,它们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基于这种认识,他指出所谓的“教育科学”并不是科学。他说“谈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教育科学,不如谈论跟教师劳动有关的学术性科目。换言之,我要讨论的将是学术性科目――可以称之为各门教育科学或教育学科――而不是一门教育科学或教育学科”[1]。可见,科南特将教育视为依赖于其他学术学科的应用领域,这样,教师也就无专业性可谈。

(2)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的特点――源于对贝斯特、科尔纳和科南特教师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

贝斯特(Arthur E.Bestor)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他认为心智训练是教育的基本责任,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教师教育的具体要求:把未来教师培养成学科专家、教师学习以基础学科知识为主、把教师培养当成综合大学共同的事务等。科尔纳(J.D.Koerner)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莱姆基金会(Relm Foundation)的资助下,他对美国的教师教育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1963年,在其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科尔纳出版了《美国教师教育的失误》(The Miseducation of American Teachers)。书中,科尔纳既对教育学科知识的学术性进行否定,又对美国当时教师教育项目的学科知识、学术水平低下进行批评,还指出教授专业知识教员的学术水平更是令人担忧。同时,他也提到了要把未来教师培养成学科专家的理念。

通过对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三位著名的“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专家思想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当时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是在对美国基础教育智性水平低下的批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不同视角下具有不同的内容,相异的视角与内容间却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学术性与实践性。

①学术性

“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学术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对教育专业课程肤浅、死板、无深度且没意义的批评,对教育教授并非专业出身的批评。诚如贝斯特说“教授教育哲学课程的人并非哲学专业出身,而仅仅修习过其前任教师所开设的教育哲学课。哲学思想对教育问题所具有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思考已经被凝结成为教育教条代代相传,教课的人对教育哲学没有思考只剩下解释”[2]。而科尔纳也同样指出“师范毕业生的真正的专业表现与教师教育专业培训项目之间不相匹配,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某个或某类教学专业培训具有说服力”[3]。无论是贝斯特的教师教育课程整合思想,还是科尔纳的教员联合聘请(joint faculty appointment)思想,都是为了确保教育课程能呈现出具有发展性的高学术水平。

第二,把未来教师培养成学科专家的诉求。无论是贝斯特,还是科尔纳,每一位“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支持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即良师必为学者。

②实践性

支持“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的研究者所论及的“实践性”其内涵是再生的,而非复制、再现的。即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不应该仅仅是教育者本人在践行他曾经所受的“专业”训练,因为这种践行是重复行为,它是学徒式的帮带方式便可完成的,这种践行理念下的课堂仅仅是教育者曾接受的技能系统化与熟练化的训练场。真正的实践应该是践行其任教科目的内容。对实践性的这种理解是教学“常识”与“专业”之争的结果。因此,“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同时也承认学者必为良师。

2.走向解制: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在结构功能主义教师教育思想与反思实践教师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构建更具理性,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成为教师职业专业性构建的核心内容。为了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师专业知识体系,这时的教师教育研究者把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分解成目标、理念、课程、教师观、知识观、方法、评价体系等不同的结构加以讨论。同时,在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对教师专业知识属性的认识,使得教师教育研究者将实践性知识引入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为此,研究者们致力于将零散、无序、无体系的实践性知识系统化,使之成为理论化的“模式研究”与“方法论研究”。然而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范畴中构建教师专业化的专业-实践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依然存在,这种专业化教师教育给教师发展带来种种制度性的约束。针对此,“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学科知识学术性的重要,尝试通过对“学科-知识理性”的解释与实践来解除这种制度性约束。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赫斯把这一尝试和过程称为常识性变革,因为在这一变革中,教学依然被假设为是一种常识。解制者通过回答合格教师的标准、谁来培养教师和怎样培养教师这三个主要问题来阐明立场。与二战后的前30年中“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者相比,这场解制变革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从综合大学的学术性教授变成了联邦、州的教育机构,专业教师教育研究机构,或一些教育实践家。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后对“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的呼声更强烈,这一思想也更具实践效果。

(1)什么是合格教师的标准:学科知识的多少以及掌握程度

美国记者克莱默(R?Kramer)在《教育学院的荒唐》(Education School Follies)一书中倡导精英式的教师教育思想,这是因他对美国各个类型与层次的学校的课堂观察而得以建构的。克莱默认为当时的教师培训机构只注重培养教育技工,而忽视了情感体验,这是因为人们忽视了技能最初产生的基础以及最后运用的恰当的内在动力正是情感体验,而当时的学生仅仅被当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潜在力量。她认为大多数学校的这种做法扭曲了教育传递知识的目的,而对未来教师应如何掌握教学方法的培养也用错了地方。当时美国教师教育的这种“社会-价值理性”遭到了严重的批评,克莱默的精英式教师教育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学校因此被构建为情感的共同体,而不再仅仅是学习的共同体[4]。故此,未来教师应具有同情、理解贫苦儿童以及少数民族儿童的素养,也应具有将这种素养传递给其他未来学生的方法和能力。其精英式的教师教育思想要求培养的是具有丰富学术涵养的学科专家,故此,所教的学科知识的多少以及掌握程度就成为判断合格教师或精英教师的标准。然而,对学科知识的肯定必然使克莱默忽略教育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这从她对全国教师能力考试(National Proficiency Examination)的批判中可见一斑。她认为这种考试不但对教师的有效教学徒劳无用,而且还阻碍了许多学术性的大学毕业生走向教师的岗位,因为考试规定了大量且浪费时间的教育学课程的学习,然而这些学术性学士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

可见,对于什么是合格教师的标准,解制取向的教师教育思想更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转化能力,而教师的专业性则一直没有被他们所漠视。

(2)谁来培养合格教师:综合性大学或当地学区

“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是在提高教师学科知识水平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此,从这一思想的内涵来看,该思想自然地表现出对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培养教师的霸权地位的否定。而从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种否定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当时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提高学生学业质量,但是教育学院所培养的教师学科学术水平过低,不能满足改革的要求。二是许多州教育部门的教师资格认证过多强化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而不少立志于从事教师事业的学术性大学毕业生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兴趣学习教育学课程,就因此而放弃了教师资格认证。关于谁来培养合格教师,解制派提出,应该让综合大学共同培养,而学术性和文理学院的培养应当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或者在中小学校根据所在地区的文化特点,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当地学区进行培养。

第4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美术美术基础课堂教学

美术基础课作为建筑学专业前期主要的必修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造型能力和审美培养任务。然而,在目前的建筑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不浓、课程训练与专业实际有时脱节、学科知识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等等。笔者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筑学专业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对建筑美术基础教学的有关问题做如下思考和探讨。

一、正确引导,培养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确引导、培养兴趣是摆在教育者面前首要的问题和任务,也是从事建筑美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留学归来的建筑大师中,从早期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到当代的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等一大批建筑老前辈,都具有深厚的美术基础。可以说,除了他们本身所属的建筑行业身份之外,几乎也都是出色的水彩画家。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虽然现在社会已进入高科技信息发展时代,但并不意味着电脑会替代人脑,电脑仍然只是一种工具,但就建筑效果图而言,任何一幅效果图的完美呈现均离不开人脑的支配和参与,只有“胸中有丘壑”才能画出“丘壑”。从整体设计思路的酝酿,到推敲构思的选定,再到画面色调、光影等细化处理,都需要人脑大量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况且,电脑有时会有携带不便、环境不许可、成图周期长等弊端,比如同样在甲方或业主面前,谁具有良好的图形思维表达能力、快速的图形创意能力,谁的成功几率就会更大。

建筑美术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相对于专业教育中的其他学科,它是一个隐性因素,好比盖一幢大楼,美术基础课教学更多地表现为地基部分。显然,谁打的基础越牢固,谁就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具备更高的设计水平,也就意味着会占有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在将来强手如林的建筑设计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及时引导和灌输正确的美术教学思想,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越发显得尤为重要。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特点

作为从事建筑美术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学习来自美术和建筑行业内部的各种信息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便应对来自教学中各方面的挑战。另外,要不断细化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贴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保持美术教学与建筑专业的一致性,完成自己再进修或再学习的任务。因为建筑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美术课,有其特殊性,其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画家,而是为建筑学专业打下牢固的造型基础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那么,如何突出建筑学专业特点,将学科训练与专业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得前期课程与后续课程有效接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正是笔者深入教学实际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从事建筑美术教学的教师一般为美术院校毕业生,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思路,有时无法体现出建筑专业特殊的教学要求,往往使其美术教学陷入困境。这时,就需要我们去考虑,建筑美术教学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实践证明,空间、透视、形体结构、景物配置等与建筑艺术形式相关的因素是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阐释、引导和启发收效往往是比较显著的。例如,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在素描课中把石膏几何体写生、建筑风景写生等作为训练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它是初学者登堂入室的一个门径,另一方面因为几何体模型与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有着相似的一面,利用这种模拟形象外加现场写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所观、所画、所想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说,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达到了造型训练和审美培养的目的,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结构观察力和形体表现力。再如,在色彩风景写生课中,把表现空间透视、把握整体色调、刻画花草树木和车马人物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抓取光线与影调的变化,这有利于在将来设计效果图中营造画面氛围、配置花草树木等。因此,在建筑美术教学中只有明确美术基础与建筑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积累新的实践教学经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避免美术训练与专业要求时而脱节的现象,达到突出专业特色,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提倡学科交流与互渗,“不择手段”“两手抓”

应当积极开展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制定有效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及时了解各方面动态变化,并做到时时监控。努力开创学科间知识渗透与互补的局面,形成知识映射,即在专业课程间使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为用,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接受另一科目知识的信息传递与启发,扩散大脑思维,集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色彩课上,为了强调和掌握色彩的大关系,便让学生回顾和联想素描中的黑白灰大关系,进而予以强调“画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画素描”的教学理念,使所学的知识迁移,令学生茅塞顿开。事实证明,经常开展学科间的交流,巧妙合理地运用知识映射,课堂效果较为显著。

近两年来,在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一直是笔者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近年的美术教学中摸索出两点经验,一是要“不择手段”,敢于尝试和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二是要“两手抓”,一手抓理论知识,一手抓绘画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和经验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经验间的相互转换?笔者曾经给学生举过一个例子。当别人告诉你开水是滚烫的,要小心!这是知识;而当你试过之后,被热水烫着了,这就是经验!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学到知识,然而经验却需要我们自己一点一滴去实践和积累,要把身上所学的某种知识化作经验,常常需要多次的亲身体验。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

第5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优化

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包括课程设置和宏观教学过程。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原则、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指导下,通过整体优化,形成升级、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是,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与基础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登上讲台后出现了人文素养不足、专业技能狭窄,教学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究其缘由,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传统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原有“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工作母机,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就成为了必然。

二、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症结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

传统“教师教育”的概念一般界定为教师对教育科学原理、普遍的教学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其中,对“专业”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为一种现代主义(技术主义)的范畴,狭隘地将“专业”定义为一种静态的、僵化的、有待教师被动掌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框架,这往往会在无形中限制或削弱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或自。基于这一考虑,此次课程设置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认知,课程弱化传统技艺传递与训练式的美术教育范式,而强调教学培养方式的“探究取向”。课程培养方式力争实现“基础拓展、研究导入、创新引领”,提倡“学生成为研究者”,这是当前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事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从教育观的最根本来充分认识美术教师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把握师范美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本质,彻底改变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专业美术工作者而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认识它的终极目的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作用于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把握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地位,要看到美术“育人”的终极目标与育人功能,即育人价值和育人本质。只有如此,才能从客观存在的本体事实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师范美术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性质与内涵。

2.教育内容方面

现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失或设置结构不合理。第一,过于强调方向性。现行各高校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的脱节。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或画师。第二,师范性不强。师范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师范性”。如果丢掉了应传授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也就等于否定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存在价值。强调师范性,就是强调要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要克服课程单一性,丰富和扩展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元性的组合,考虑课程内容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完美地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师范美术教育目标的互动关系。第三,人文素养缺失。我们曾对湘版初中美术教材做了分析,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达到了19门,其中人文课程占11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以及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初中美术教育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

1.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

第6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 美容方剂学教学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 教学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自2009年起新增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成为四川地区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美学基础知识,掌握各类美容技能,热衷从事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笔者主要负责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工作,该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考试课。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与传统中医类专业在方剂学教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按照传统中医类专业方剂学教学方法进行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另一方面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现提出对美容方剂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全球出现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美容热。“美容回归自然”已成为21世纪全球医学美容的呼唤,纯天然美容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中医药美容也已成为一门非常引人注目的学科。中医药美容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前人对美的不断追求下,传统中医药已经在美颜护肤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经验,其以标本兼顾、安全无毒、疗效可靠等优点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美容界人士的密切关注与高度评价。美容方剂学是中医方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中医美容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和研究中医美容治法与中医美容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美容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美容方剂学与中医美容临床紧密相连,起着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美容医疗技术专业开设美容方剂学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有效掌握我国传统中医药在美容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的实际运用和进一步研发打好基础。

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困难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学习热情差、方多学时少等困难。美容方剂学必须具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等相关知识。该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进程缓慢,效果差。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原因主要与课程安排有关,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中医基础概论与美容中药方剂学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还未全面掌握,这就为整个美容方剂学的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难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差。笔者发现该专业学生总论部分学习时热情很高,但一旦涉及各论及具体方的学习时往往缺乏热情。通过不断的教学反馈,笔者发现导致学习热情下降的原因为:具体方剂讲解时涉及临床症状、辩证、治法、中药等内容,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感觉在“坐飞机”,老师讲授后很难完全理解消化;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非处方专业,学生毕业后无处方权,所以学生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所学方和美容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学生觉得实用性较差;美容方剂学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相当困难。美容方剂学学时较少,学生基础差,要想把具体各方讲深、讲透相当困难。我校美容方剂学按大纲要求共45学时,需掌握重点方43首,熟悉方30首,了解方36首,课时相当有限。笔者在实际教学过中已选择最基础的,与专业契合度最高的方进行重点教学,但知识点多,课时少,学生基础差,自学难度大,教学任务完成存在很大困难。

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美容方剂学学习的建议

第7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师专业标准,采用必要的途径与措施,使教师职业从“半专业”或“准专业”状态逐步发展到专业状态,使教师个体从低专业水平逐步发展到高专业水平。 20世纪60年代以来,确立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始终是世界各国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推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就成为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就聋中职校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谈些粗浅的意见,以供研讨。 一、聋中职校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聋中职校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美术教育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然而,随着老教师相继退休,教师队伍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的紧张局面。青年教师正逐年增加,但他们才走出大学,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不可能一朝一夕轻易完成。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在聋校当教师,要了解聋教育的特殊性,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心理状态,更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与聋学生沟通困难 美术专业教师尽管通过手语和考核,但涉及到美术专业的术语往往无法正确表达。教师手语不够熟练,加上手语本身带有局限性,使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讲解内容,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专业基本功薄弱 不少青年美术教师平时缺乏基本功练习,不勤于动手作画,不刻苦钻研业务。他们可能认为凭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足够应付这些学生了,往往产生“吃老本”的思想。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脱离实际,教学不得要领 由于没能很好地掌握特殊教育的教学规律,不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一味将自己所学的抽象理论和高深的专业技巧教给学生。学生感到“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学起,挫伤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久而久之,产生厌倦情绪。上述情况与问题的存在,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二、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聋中职校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措施: (一)亲近聋学生,了解聋学生的学习实际 聋中职校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听障学生,他们失去听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导致生理、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遵照“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教育理念,青年教师应亲近学生,努力提高手语交流能力,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传递和表达情感。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我们事业的艰巨与光荣,熟悉特教,热爱特教,尽快适应特教工作,适应美术专业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是做好聋中职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保证。 (二)夯实美术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美术 专业基础水平与知识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美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和敬慕的重要因素。能否站稳课堂,稳健地示范与指导学生,不在于年龄、职务的高低,更不在于教师的外表,而在于是否有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为此,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做到精深、厚实,才能确保“言传身教”的质量与效果。当前,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不能坚持学习,研究专业知识的教师,必定会离学生越来越远,也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定期举行和开展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和美术作品展,可以提升美术教师专业水准,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一专多能”,提升自身美术专业综合素质 大多数聋中职校的美术教学,仍是打基础的阶段,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如照搬专业院校学习美术的标准进行教学,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聋中职校必须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条件,全面考虑适合聋生学习的专业和内容。我们提倡美术专业教师“一专多能”,要求教师对本门课程有深厚的专业技能功底外,再具有开设其它相关课程的能力,如能组织学生美术类社团活动,组织学科课外兴趣小组等。这既是营造校园人文艺术氛围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教师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学习与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美术学科与其它文化学科,在教学规律上,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譬如教材问题。虽然现在有很多美术类教材和参考书可选用,但却没有一本能成为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教材。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加强学习,加强对美术教材的整合,灵活运用好教材和参考书,如用中外美术名作欣赏,民族、民间美术欣赏课程来引发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将素描、色彩、国画、设计与美术基础理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要根据聋中职校美术教学的实际,合理使用讲述法、讨论法、感受法等,尽量为学生多做示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合理运用到教学中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培养教科研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增强科研意识,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比较敏锐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有研究价值的东西。美术专业教师不仅在思想上要重视教科研,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锻炼研究与写作能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能不涉及教师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责任意识,主体必然表现出随意与盲目性。只有树立起责任意识,才能使教师的主体性真正得以完善,为自身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就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的知识和运用技能,以及责任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美术专业教师,更要提倡运用“画笔、粉笔、钢笔”,以扎实的美术基础、严谨的教学态度、科学的理论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进修相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真正实现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p#分页标题#e#

第8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构建;高等院校;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实现和推广自然离不开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诠释与开展。美术教育的开展要明确美育的内涵和作用,然而从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与其他的美术教育相一致,在培养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传统的绘画教育形式,忽视了文学在美术教育中对人们审美的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专业的艺术高等院校在美术教育中显示的是一种脱节现象,始终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展。随着目前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与完善,美术教育不仅仅要在学科建设中满足社会发展的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自身专业的优势与学科建设。美术教育首先要从内涵概念入手研究,对其有着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再进行美术教育的发展定位,最终完成具体的学科建设工程。

一、关于美术教育概论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1.美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因为受到艺术院系大环境的影响,对于目前美术教育核心思想的理解与认识严重不足,缺乏系统和整体性的教学方式,在绘画教学中的惯性思维,导致在借鉴与应用一些美术教育思想时出现极大的偏差现象,很多学校美术教育中认为绘画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绘画教学,要给学生们添加适当的理论基础课,理论学科是学习所以知识的入门与根基,没有理论知识的绘画美术是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构建完整的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和课程安排,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缺乏思想的美术教育是无法体现现代美术教育的精神与内涵。各级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要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精英美术人才,要对美术教育的内涵进行全新的分析与鉴定,重新认识与理解美术教育的内容和精神涵养。

2.美术教育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美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通常被理解为造型艺术教育,其中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美术与建筑设计四个大的门类,对它们的基础知识以及技法进行学习,侧重学习造型元素、设计方式和组合技巧,加强学生们对美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时期美术的教育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思想,其中的内涵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至于人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生活,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文化修养不断的重视,美术教育已经渐渐超出了传统的绘画雕塑等美术门类的学习,它的思想理论延伸到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学习以及视觉艺术的欣赏。美术教育强调教育和社会的互动交流,以及视觉表达和对学生们交流能力的培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术教育的理论就开始形成一种以建设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主张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课的修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学科的认识以及美术史学、美术创作。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对美术教育的课程产生了很大变动,把我们的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学科门类,通过严谨的课程学习来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实现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教学价值。随着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文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美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新的思想潮流,美术教育开始主张多元化的教育思想。这些理论渐渐丰富和完善美术教育的课程与思想。

二、现代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思考

高等院校实施新课标的同时,也就对传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美术学院作为培养美术型人才的基地,不能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跟随在改革发展的步伐,形式适合自己院校学生的美术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因此,作为高校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研究美术教学改革措施:一、关注学生知识的储备,调整课程结构;二、美术教师不是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三、重视教育实习,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当代美术教育面向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同时也针对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目前而言,从许多艺术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来分析,教育教学中首先是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确定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其次,与其他普通艺术教育的师范类院校相比较,美术教育中的教学目标以至于教学方法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要确定学科发展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是美术教育的前提。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配套的公共领域也得到了发展,美术教育体现在公共美术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伴随着美术教育发展的内容,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迎来机遇与挑战,要结合公共美术教育形式统一的整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且承担我们公共领域的美术教育功能。高校美术教育应该借助公共美术教育这一平台培养更多的综合型美术人才,并且普及公共群众美术知识,体现美术教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就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飞速发展,报考美术专业的考试也渐渐增多。传统的艺术教育类美术学院以外,各种师范类、综合类高等院校也建立起了美术教育。美术学院的美术专业也在逐渐增多,像艺术设计与动漫专业的产生。这些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底蕴的不断加深,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也得到提升,对综合型的美术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大,给我们高校的美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建立开放式的课程结构为适应公共美术教育在艺术院校的发展,针对培养社会型人才需要,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与推动作用,在构建开放式的课程结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一,我们要对原来的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更多的开展以研究性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第二,要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的形势、性质进行相关性的了解和研究,构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同时将公共美术教育需求应用到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之中,填补学校与社会教育中缺乏联系的空档,建立出以公共美术教育为发展目的的课程教学结构。2.加强实践教学与教学资源的利用美术教育中要加强对实践课程的建设,其中包含这对美术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的课程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学院整体的资源进行推动,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共享,对实践类美术教育进行学习,即完成了美术教育中的整体教学与互动,也达到了培养艺术绘画学习以及美术教育内涵的培养。教育教学中可以引用社会话题参与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同时还可以将美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互动中学习美术知识,从而让美术教育以及社会美术教育的发展得到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对美术史学的综合学习来培养群众们的审美观念。3.传统的绘画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应该追溯到传统的绘画教育,以传统的绘画优势重新设立课程目标以及相关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重新来认识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在高等院校的绘画教学中,绘画的技法与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将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习的关键在于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学派风格以及作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习。美术教育中的绘画不仅仅是画好一幅画、拥有娴熟的绘画技巧那么简单,而是用心体会学习绘画的过程,深刻了解其背景与思想,展现当代美术教育的意义,从而加深人们对绘画乃至美术教育行业的认识。构建一个严谨的、科学的美术教育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必然结果,也是学院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专业知识的硬性体现。

四、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构建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体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美术教育,首先,高等院校的课程领导人要明确教学的方向,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次,在美术专业的课程编排中,要避免对专业无限制的细分,要注重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合理的对专业进行划分;在设立课程是要明确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专业课的学习认知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加强美术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全面的接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学习。最后,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不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掌握一项专业的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院校的美术教育的传统与气质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累积与沉淀,学院美术教育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术教育魅力,在时代的发展中,美术教育会继续秉承着传统的底蕴,树立明确的专业定位和文化涵养,也体现了在时代变迁中美术专业的人文精神和人类发展的创新意义。

结语

纵览全局,当代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在“大美术教育”的前提下,推陈出新,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不断发展学会创新,与时俱进,走出原有的美术教育模式,结合现代美术教育思想观念和不断进步的审美要求,遵守科学的合理的美术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发挥学院美术教育在大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推动整个学术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式相对而言是比较传统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渐渐完善教育体制,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照搬应用,结合自身美术教育特点,形成一条特色的、适合我国院校发展的创新美术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洁,罗红.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2]李勇.构建专业艺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思考[J].美术研究,2008(1).

[3]钱初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J].美育学刊,2014(3).

[4]夏其磊.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教师)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考[J].艺术科技,2014(6).

第9篇:美术学科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素描造型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程区域文化特色

一、地方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基本现状

1.素描教学的造型定义与基础薄弱环节

“造型”一词取自素描专业术语,特指创造事物的形象,分别强调观察、理解、感受和塑造能力。笔者认为,素描教学中“造型”的定义应注重专业基础能力,明确课程性质,做到循序渐进、知行合一,有效解决教学改革面临的专业问题。目前,国内地方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开设的造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设计素描等必修课程。无论是美术专业纯绘画方向,还是设计专业的造型应用,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都强调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素描教学以不同领域的造型基础展开实践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手绘技巧,充分理解多种造型语言的表达方式。从理论上说,素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被视为美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部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地方高校素描教学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地方高校实行“艺术联考”制度暴露出一些问题,逐渐成为不同专业领域素描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部分高校生源基础较差,学校对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明显下降,相关课程体系不健全,原有教学评价标准不科学,学分与课时逐年减少。此外,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一而守旧,过于追求课堂形式,对于一些概念生搬硬套,使教学改革缺失专业基础课程的多样化、差异化和特色化。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造型基础与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够,不符合专业技能的应用特点,因此,地方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大类招生背景下素描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全面推进大类招生政策,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素描教学也在力图借助教学改革摆脱发展困境。大类招生不再细分专业类别,强调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该政策规定,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新生入校后,在前一年或两年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到高年级经考试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事实证明,大类招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在体现高等艺术教育自身特殊性的前提下,有利于打破各学科之间的专业限制。笔者主张地方高校应紧随时代步伐,积极创建美术与设计专业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素描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基础教学模式。当今时代,社会全面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占据主导地位。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古树千年幼苗成”,造型基础是根基,基础教学是起点,提倡美术与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从素描基础做起,着重加强学生专业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如,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重点加大了素描教学改革的力度。“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革新理念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美术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既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综合培养,又强化造型知识应用的学习效果。地方高校同样面临危机和挑战,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良好的素描教学改革思路。只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才能改变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薄弱的现状。

二、美术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思路

1.完善美术专业素描造型的教学内容

如今,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快速兴起,课程体系中的素描教学仍是造型基础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中国古代画论将素描定义为“非彩为素,摹画为描”,形象地概括了素描造型的本质特征。我国近代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源自西方绘画课程体系,其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绘画基础和造型能力。如,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即主张通过纯绘画形式的系统学习提高个人造型能力。首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以明暗表现为主要内容,被称为“明暗素描”或“全因素素描”。在巩固传统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明暗素描的造型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光影变化所产生的明暗因素。除了客观物象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外,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应将传统审美延伸到现代绘画领域,不断融入多样化的实践手段与艺术观念。其次,结构知识也是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重点内容。以结构分析为主的用线造型方法,又被称为“线性素描”。结合透视原理和解剖知识,课程教学改革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透过物象深入理解绘画造型的本质,采用线性素描的教学进一步完善素描表达意识。如,人物素描课堂教学应侧重于素描造型的结构特点,完善和巩固美术专业素描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讲解物体结构、空间结构、人物结构的造型差异,通过多种画法的详细分析,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线性素描的特点,从而解决素描造型中结构表现的难点与问题。

2.拓展设计专业素描造型的应用知识

以造型应用为主的设计专业,应建立在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方法之上,充分拓展传统素描造型的表达方式和实践能力。现代设计教育的创新既要强调人的审美意象,又要体现造型功能的实用性原则。根据设计专业的造型应用特点,素描教学改革思路应重在造型观念的转变。借用马塞尔杜尚的观点,这一切取决于艺术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态度。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更具专业针对性,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传统素描的明暗素描、结构素描教学过渡到设计领域的造型知识,学生要掌握的应用知识有别于美术专业素描造型的基础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瑞士巴塞尔设计院校为代表的国外高校素描教材被引入国内,以思维训练为导向的授课方法,拓展了学生素描造型的应用知识。科学技术决定着现代艺术教育的应用观点,素描教学改革应更加侧重形态要素、语言要素、构成要素等多种素描课题训练模式。由此可见,设计素描课程客观反映了当前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独特性,并且积极拓展不同专业领域素描造型的应用知识。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可以围绕课程体系建设,从中发掘设计专业自身的内涵特征和教学理念,实行符合素描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尤其是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的素描教学,不仅要兼顾现代造型艺术的设计意图,而且要通过应用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发掘不同专业领域中素描课程的地方特色

基于高等艺术教育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转变素描课程与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美术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主张在优化课程体系同时,整合资源,由点带面,合理引导,使学生具备不同专业领域的造型能力。

1.开拓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涵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对区域社会的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教学改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足到进取的过程。素描课程的本质在于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开拓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涵应成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以武陵山区域地方高校为例,该区域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并融汇了历史悠久的楚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厚的资源优势彰显着特有的美学样式和表现形式。如,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造型种类繁多、构思巧妙,传统造型特色赋予了美术与设计专业丰富的教学内涵。尤其是土家族、苗族的民居建筑、岩画、雕刻、扎纸、服饰、织锦等造型元素,对其开发和利用有待进一步整理与挖掘。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课程知识、认知过程和实践方法,尤其是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既要体现地方高校素描教学改革的目的,又要突出传统民族美学的造型特色。笔者认为,素描教学应采取课题制的教学模式,将其与民间工艺结合,从中发掘造型知识的地方特色,全方位展现不同专业素描课程的革新思想。从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入手,地方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应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深度发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涵,将造型表现形式与民族艺术样式有机融合,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