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精选(九篇)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

第1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思想;意元体;参照系;整体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291-02

整体心理学是在东方整体思想文化环境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学体系。它是以研究功能整体为基础,研究人的参照系与功能整体的关系,从而研究意识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意识的结构和自我的发展以及社会中人的本质等,和现代心理学相比,整体心理学有3个不同特点,完全的唯物论、整体思想和功能本体论。由于定义的整体含义不一致,整体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本质上也不一样。与中医心理学相比,是中医学在心理学上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1 唯物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心理学上的主体地位,坚决否定一切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心理活动都是功能本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功能本体是物质高度发展下的人脑的结果,意识和心理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继承维果茨基的主体心理学的优秀思想,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关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关系的实现却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东方整体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延伸发展,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心理的功能本身――本体,人的心理、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身,在研究本体的功能、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心理,探索脑、本体、人格参照模式的相互关系。

世界观是一个心理学派的主导和灵魂,它决定了一个心理学的最终走向。现代心理学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意识形态、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其他唯心主义思潮下产生的,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心理学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也会误导人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它主导的心理学则可以科学的正确认识意识和心理的本质。

中医心理学必须由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走出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且指导人类未来的发展。

2 整体思想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以及人的心理是在自然界的进化中发展过来的,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和意识,客观世界不但形成了心理的本体而且也成为心理、思维的对象,这是人的自然本质;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社会是形成人的意识的基础,人从出生开始,正是社会促使了社会的人和意识的形成,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段引文着重阐述人的社会特征。整体心理学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阐述人与社会统一的生理基础和本质。

而由还原论主导的心理学对于百亿计的神经元细胞和更多的突触联系而组成的功能整体是无能为力的,也根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更不可能解释人的社会本质。

3 功能本体论

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意元体是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脑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功能整体。神经细胞的特点是除了在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有吸收、排泄实体物质功能外,还有接收和发放信息的功能。当神经细胞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脑时,可以把每个神经细胞接收的局部信息整合成整体信息,对具有反映特性的脑功能整体,称之为脑元体。当脑元体能进一步抽象形成概念,并能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称之为意元体,这就是心理的本体,这是人的思维、意识以及其他心理活动的本体,人的本我。人的本我是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神经元细胞大量连接而现成的统一功能整体。

中医学的元神则是功能整体与后天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的统一体,婴幼儿的元神与意元体有些类似,但是婴幼儿的元神包含着空白的人格参照模式,即使是空白也是有。中医心理学开创了整体心理学的先河,是中医现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中医心理学拘泥于传统模糊的观点,则不能真正揭示心理与意识的本质,不能与现代科学真正接轨。

脑的生理基础是形成意元体的物质条件,是意元体形成的基础;但是脑与意元体是有一定区别的,神经组织是意元体的有形体现。意元体是人的本能体,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平衡而独立存在的本我存在。这与佛洛依德的本我是有本质区别的,也是与当代心理学主要区别。现代心理学的本体则是脑本身,当代心理学从结构出发则不可能找到认知的主体和人格的本质,而从整体出发则是中医药学的优势。有很多脑实体出现了损坏而可以正常思维的病例,这是当代心理学不能解释的。

4 整体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整体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亦称“整体主义心理学”。与元素心理学、原子主义心理学相对,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观点和理论取向,而非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基本观点:(1)坚持整体观,反对元素主义;(2)主张整体先于和大于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表现其实质和作用;(3)人的心理现象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非单纯决定于个别刺激物(元素)的性质及其相加的总和。凡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取向,基本上都属于整体主义心理学的范畴。从德国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开始,斯特恩(stern,w.)、斯普兰格(Spranger,E.)等人的人格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机体论心理学,一直到美国人格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非常强调研究整体的人(全人)和人的整体(人格),采用现象学方法、整体分析方法和个案研究。整体性原则是心理学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整体心理学建立在东方传统整体思想的基础上,整体的概念与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定义的不是一回事。中医药学的整体概念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气”的体现;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作用而统一的。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心理学是基于本体、人与社会、人与观察对象的统一,研究的对象不但包含了心理本体的整体性,而且也包含了所观察现象的整体性,人的意识的社会性,这是当代心理学所不能相比的。

5 整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整体心理学是基于功能整体――意元体和参照系的统一的;对于人来说,有同样的功能基因,而差别的只是调控基因的基因序列,因此功能基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功能整体也同样差别很细微,因此人的本性是一样的,整体心理学不是将功能本体简单定义为人格的组成,而是定义为人格幕后的真正操纵者;而真正有差别的是后天所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整体心理学则定义为参照系,由于个人生活环境的千差万别,所形成的参照系也是千差万别的。

人格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性、社会性、整体性以及个体特异性,而人格心理学没有完全注意到。整体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社会整体中人的参照系的形成,人的本我与参照系之间的矛盾统一以及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发育成长伴随着的是参照系形成的过程,从空白到逐渐形成,直到一个独立的人的形成。参照系是调控和定向意元体的功能形式,也决定了一个人喜怒哀乐思的形式,这些形式形成了精气神平衡模式,也就是人体的应激模式,因此又决定了个人的健康。中医心理学的阴阳人格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6 整体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的主体是功能本体,而不是神经结构。人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接受、处理和储存信息,信息的储存单位只能是基因序列,不可能在蛋白或者其他大分子,更不可能是唯心主义的空间。脑功能基因组之间处在相互调控中,相互联系的手段就很有可能是短分子的基因序列,相互传递也只能是文化信息基因序列。传递的过程也有基因组之间传递的内容决定。至于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的文化信息如何排列,这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研究。这也是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

华东师大林龙年和美国波士顿大学钱卓两位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大脑记忆的编码单元与大脑密码的解读方法。数字化的编码形式使科学家们能对不同个体乃至不同种群动物的大脑活动进行直接比较和分析。但是他们没有深入脑基因组研究。最近科学家发现RNA与记忆相关,但是RNA与DNA、突触信息传递的关系却没有揭示。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是人类解译大脑密码的捷径。

第2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基本功能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引言

几十年来,人们对于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伦理价值的问题就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也起过不少次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审美,因此其基本价值就是审美价值,还有些人认为文学的伦理价值就是利用伦理道德对文学进行审视和评定,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妨碍了文学作品的自由创作。因此,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学的基本功能——教诲功能

所谓教诲,指的就是展开积极的、正面的道德教育以及知识学习,在二者的关系中,教诲功能实现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学习知识。所以有的人认为,教诲功能在文学作品的所有功能中最为重要,因为具有教诲功能,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社会实际意义。

之所以说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主要是由文学的性质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就是文学是在伦理的发展中逐渐发展的,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文学与伦理是相伴产生的,文学的作用就是为社会提供伦理指南[1]。从二者的关系来看,文学与伦理是密切相关的,文学的功能主要通过教诲功能来实现。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伦理判断,这些判断的形成与教诲是息息相关的。教诲功能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文学中,我们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文明成果进行总结,能够发现人类主要是从榜样或者一些道德实践中获得教诲。而文学正是如此:通过对道德事件或者一些榜样人物的描写,描述作者本身的观点而带动人们的情感,这都是文学的教诲功能在发挥作用。教诲功能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帮助人们成为一个善良、对社会有价值、有道德的人。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文字被发明之后人类从被动接受的时代转化到了可以自主选择的时代。人类社会发明文字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经验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学习和参考,并逐渐演变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文字被发明出来,原先口耳相传的道德规范就逐渐转变为由文字形式来进行记载,比如寓言、诗歌、小说等等,而构成这些文字的文本,我们就称之为文学[2]。这些文学通常记载人类在生存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经验或者感悟体会,因此,他们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类进行教诲。

经过了自然长期的演变和选择,人类社会需要对伦理道德进行选择,以体现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对人类进行说教以及榜样,这就是所谓的教诲。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作为人们道德榜样的任务并不是经常出现,因此文学创作者就需要进行虚构,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有关道德榜样的故事进行提炼和总结,并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供大家学习或者效仿。比如我们所读的《三国演义》,其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广为流传,还有岳飞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故事也值得我们赞颂或者弘扬。因此,不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们对于我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教诲功能。只要有文学存在,其教诲功能就不会消失。

二、文学的核心价值——伦理价值

文学之所以具备一定的价值,主要来源于文学所具有的作用,这句话也就是说,文学通过发挥其作用体现其功能。文学的作用是多样化的,文学的功能也具有多樣化。例如,文学可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详实记录,因此文学具有社会价值;文学可以带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因此文学具有审美价值;文学能够向人们传播实用的生活技巧,因此就赋予了其学习价值;文学还可以作为书籍在商店售卖,因此就赋予其商品价值[3]。尽管文学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伦理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将审美价值放在其他价值之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们已经了解到审美和文学本身并不存在联系,所以也就不是文学的基本功能。并且审美价值是就审美主体来说的,而不是文学本身的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伦理价值。文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具备多种价值,然而不论其有多少种价值,都应该以伦理价值为前提。

为什么说伦理价值是文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呢?这是因为伦理价值能够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本质。尽管文学具有其他种价值,但是这些价值都从不同程度上与伦理价值联系在一起。在文学所具备价值体系中,审美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读者能够从李清照的诗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徒生的童话中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美,陶冶情操。这些都是美的体现,审美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但并不是其核心价值,因此审美价值不能对伦理价值的地位形成撼动。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时,虽然获得了审美的享受,但是文学作品的最终价值并不仅仅于此,读者需要在品读过程中体味作品的伦理内涵。比如我们在欣赏《麦克白》时,我们不仅仅看到麦克白的伦理失误造成了故事悲剧的性质,,还要将自身的情感逐渐转变为一种道德情感,即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有所感悟和收获。可见,这种从欣赏到最终的伦理这一转化过程,就足以表明文学审美的形成过程包含在伦理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审美仅仅是伦理价值在形成时的一个必经阶段。

文学作品可以用来阅读赏析,并且在赏析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能进一步升华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学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阅读作用。阅读作品能够净化人的情感,说明文学发挥了其审美作用,升华了人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在社会中的体现,而这一功能最终展现的价值就是伦理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文学的功能其实就是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特点对读者的生活以及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而文学的价值则是由文学的功能承载并实现的。我们对文学功能的研究就是对文学价值的研究。尽管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教诲功能,而其价值主要是通过功能所体现出来的,所以核心价值自然是伦理价值。

作者:李杨

第3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模块理论;心理模块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53-02

J.A福多的模块理论的正式提出是在其《心理模块性》一书。模块理论是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研究认知的本质,进而成为一种经典的理论。

一、心理模块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论述心理模块论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后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认知科学。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方法一直被行为主义所占据。虽然在一些持有极端观点的行为主义者那里,例如像斯金纳,他反对行为是有内部因素的,然而在行为主义者中那些持有“温和”观点的人,例如像托尔曼则赞成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当代的一些行为主义者已经觉察到他们把行为解释为心理官能是没有说服力的,与此同时,那种把心理过程当作如同是“搅拌机”式的符号整合的观点得到了认可。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以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认知过程即行为内因受到了多方的关注。此后,在心理学中认知心理学的一些流派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曾这样表述:“在当下,已经不需要对行为主义者的立场做自我辩护了。”

元素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在当时已经成为了认知心理学的两种最受重视的流派。元素主义又称为构造主义,其创始人冯特和其弟子铁钦纳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就像是由许多简单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而信息加工则对行为主义观点进行了扬弃,它是通过重构模型的方法对行为做分析解释的。福多秉承了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他在《心理模块性》开篇就提道:“正统的心理学只谈到这些,而我们现在要进行的全部讨论将采用那些提出并说明心理结构的学说来对行为组织标准进行心理学的解释。”[1]

(二)从计算机科学的维度阐述心理模块论

福多的模块论理论实质就是把心理与计算机两者之间的整体结构进行功能互比。福多在书中谈道:“把心理系统的区分与某种特定状态的计算机进行类比是有益的,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如此。”[1]其实,在早期的认识心理学当中就有一些哲学家把人看作是一台普通的计算机,通过模仿计算机科学来重新建构人的心理。起初皮亚杰等人在对心理进行研究时还是倾向于生理方向的,但是却被计算机模式的理论融合了。早期的一些哲学家曾构想过一种具有机械化思维的机器,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前后,人们对心理意识的研究的灵感来源于当时出现的计算机,他们设想人的思维过程如同机器的加工过程一样。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以前,像这种智能化的机器还从未出现过,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想法是“荒谬”的。在此之后,这种“荒谬”的设想得到了实现。在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下,人如同计算机一样,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在人与社会的影响下,我们人类就像一台具有智能运作的机器一般,把我们的思维过程看作是一种程序运行的能力,这种设想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了。我们把人看作是一台智能的计算机,先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来接收外部事物,随后把收集到的信息元素进行整合,最终通过这些信息来指导人的行为,在当时,这种设想受到了一度的追捧和热议。很明显,把人看作是一台可以进行智能思维的计算机是非常合理的,不仅恰当地解释了人的生理机能,而且很合乎情理地描述了人类思维的高效性,这与脑科学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二战结束的二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得以延续,并一度成为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把信息加工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西蒙认为认知科学是对行为主义的扬弃,既保留了行为主义中可以借鉴的东西,又删除掉行为主义中可以抛弃的。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信息元素的整合其实就是智能的核心实质,这不仅仅是对思维机械加工的设想的超越,而且还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为之后福多的模块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功能主义视野下的模块理论

(一)心脑关系上的功能主义的历史发展

心脑问题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所涉及的难题。在笛卡尔的二元论观点中,他以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完全独立的实体。而现代哲学家们是围绕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哲学家一方面在心灵和大脑的关系问题上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则认为心灵的语言可以被还原成物理行为。赖尔则是把心看作是“幽灵”,身比作“机器”。他认为笛卡尔在看待心身问题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笛卡尔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没有搞清楚逻辑范畴。随后他又尝试寻找一种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行为,其意图是想通过行为,对人的心理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赖尔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其实是可以取消的,它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外部行为来解释心理活动的。一般来讲,人们的行为是与心理状态相对应的,他的这种观点一直影响至今。此外,一些还原主义者把心理看作是能还原的,他们认为人的物理语言是可以被心理语言所还原的。在还原主义者中,克里克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认为“人的心智活动完全是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以及构成和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决定的。”[2]他甚至还认为还原的过程是可以相互交替影响的。与其同是还原论者的还有卡尔纳普,他的观点是心理语言可以还原成物理行为,所有的心理语句都可描述为物理事件。与卡尔纳普观点持相反观点的有费格尔,他反对把心理语言用行为语言和神经语言来表述。相反,卡尔纳普的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类型同一论(type-type identity theory)的出现。在心脑问题上,行为主义遇到了很大的责难,行为主义反对有心理活动的存在,这与我们平时的感受是相违背的。

符号同一论者认为心理与物理两者是可以互逆的,这似乎是要被否认的观点。可是以符号为媒介,使二者同一确实是可以解释得通的,它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关系不是用与以往相同的载体来阐释人的心理活动,这种观点便称为功能主义。在此之后人们把图灵实验作为一种判断人工智能的准则,人们把那些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当作是能够思维的机器,这种实验向我们阐释了,人工智能可实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种机器中的某种程序可以计算所有程序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就是机器中的程序。按照这一思路,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普特南对其持有的观点做了如下表述:“要理解人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对神经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抽象,就像我们编程或使用计算机时对硬件进行抽象一样。因此心理状态就像是软件。”[3]他的观点是把人们的心理活动抽象以后进行研究,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心理过程。

(二)福多心理模块论中的功能主义的内容

福多的理论基础是以功能主义为根基的认知科学,而福多的这种观点恰恰又在功能主义中表现出来了,两者是密切联系的。这种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他认为心理状态是与他的功能作用相同一的。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功能主义者可以是物理主义者,他们只否认特定类型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物体特性。形而上学的功能主义者则根据心理状态的因果作用来抽取特征”[1]

第二,他把人的心理活动类比于计算机,这样就可以区分认知机制功能。这就如同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人的心理活动就好像是符号间的转换,就像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是图灵的运作方式,所以这种类比对我们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福多还把人的认知系统分为三个模块,这样就为以后区分是否是模块性的认识结构打下了基础。

第三,福多不仅反对那种把具有某种程序的计算机本身与人的心智做比较,同时也反对极端的功能主义的观点。他单单是提倡从功能角度来研究人类思维系统。因为就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与环境来看,依靠脑神经结构研究思维活动过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前大脑对于我们来说还如此神秘,绕开研究神经结构的道路,从功能的视角来分析人类思维的过程,通过计算机的运算过程来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是可行的。在功能主义看来,心和脑的关系如同计算机当中的程序和硬件,这种观点告诉我们程序和硬件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也有必要做这样的区分。这种区分也意味着心理活动过程和大脑活动过程可以孤立存在。也正因如此,福多提出“根据现代标准的心理哲学,功能分析策略对心理结构的划分使得已经淘汰的令人无法接受的本体论变体偏向了二元论”。

三、对福多模块理论中的功能主义的反思

(一)对福多模块理论中的功能主义的评价

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试图从大脑的物质神经结构探索人类思维的过程是几乎行不通的。在人们对大脑还处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抛开研究神经结构的老路,转而从功能上去探索人类的思维过程,并借助计算机解释心智是可行之路,因此功能主义从此走上了重软件轻硬件的道路。福多正是这一道路的探索者,也是使用这一方法的先驱,他为我们研究心脑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福多模块理论中的功能主义的理论困难

功能主义“心理之于大脑如同计算机软件之于硬件”[4]8这一论断,在刚开始出现时就受到了诸多质疑。如塞尔在其著作“中文屋”(Chinese room)中的有关论述认为,计算机程序只是虚拟的形式内容,用纯形式即可设定;但人的心理并不是纯形式内容所能规定的,它的活动过程是人体各种机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无固定程式,所以说计算机程序不可能取代人心理活动过程。他还认为,人心理与大脑的关系不适用传统的一元论和二元论范畴,而应当是一种更为精确的相互作用关系,即心理过程的宏观层次与神经元过程的微观层次的统一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状态在头脑内部产生,正是因为大脑的作用,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现象,所以说心和脑并不单纯是两种相互独立的东西,而是同一事物中的宏观和微观两种层次。正如塞尔所说“朴素心理主义与朴素物理主义彼此是完全一致的”[5]。现在看来,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人脑的物质神经结构探索思维过程是根本行不通的。在我们完全对大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抛开对神经结构的关注,转而从功能上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利用计算机解释认知是暂时可行的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功能主义重软件轻硬件的道路。计算机中软硬件的可分离、互不依赖等特点,说明了同一个程序可在具有相同功能的不同硬件上运行,同样的道理联系到心理与思维,说明同一心理过程可在不同的物理载体上实现。因此,心与脑的过程也可以被认为能够互相独立而存在。正是有了这个理论依据,福多就认为“根据现代标准的心理哲学,功能分析策略对心理结构的划分使得已经淘汰的令人无法接受的本体论变体朝着二元论的方向前进。”[6]而邱奇兰德的功能主义“框架不要紧”的论断与笛卡尔的二元论关系密切,一定程度上可将其称为“理论二元论”(theory dualism)[4]223。

总之,福多从功能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借助计算机解释心智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但在另一方面来说给后人留下了延绵不绝的争论,尤其是从功能的角度将认知系统划分为“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福多的哲学理论,从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1]福多.心理模块性[M].李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克里克.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M].汪云九,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82.

[3]普特南.美国半个世纪的哲学[J].姚申海,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8,(2):48.

[4]熊哲宏.认知科学导论[M].长沙: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

第4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功能 保障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及其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德育功能。但是“具有某种功能”,并不直接等于“实际产生了某种效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是这种教育活动本身对大学生个体成长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理应”或“本来能够”产生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潜在”的能量。这种“潜在”的能量要转变成为“实在”的客观效果,需要建构起一种相应的保障体系作为条件。这种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方法保障和环境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保障是前提、组织保障是关键、方法保障是核心、环境保障是基础。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思想保障。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功能就其作用范围来说,可以划分为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前者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能够产生的客观作用,而后者则是对大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与个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中介。也就是说,社会必须通过个体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然而,一直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本位的目标定位、内容编排及方法应用导致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的疏离。这种疏离感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排斥。面对学生的排斥,教师不得不采用一些强制灌输的办法以取得有限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疏离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认识上的片面和欠缺。因此,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社会和个体的关系,就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

从社会性与个体相统一的角度来看,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意义不仅是我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必需,也是满足青年大学生生存发展需求之必需,是青年大学生个体成人成才的现实要求;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体系本身的传授,而更在于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智慧和能力的获取;其教学内容不应简单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体系排序,而应该按照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崇高理想信念的确立等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其教学方法不能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该采取能力建构的办法。唯有如此,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变大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组织保障。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发挥的强弱取决于整个德育系统的协调统一程度。大系统越是稳定有序,子系统的功能就越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反之,子系统的功能会由于受到外部大系统的制约而减弱。而高校德育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行,关键在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高校的党政领导是德育队伍中的主导力量,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最有效的保障。一所高校的党政领导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是高校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范例。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直接传播者,其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三是要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他们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师,他们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要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人格和灵魂的塑造者。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及言行表现,以及他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思维原则和方法的运用,同样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的发挥。

高校要积极选拔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好、品学兼优的中青年教师和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德育工作队伍当中。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使他们能够专心安心;要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使他们会干能干;要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对他们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中帮助,使他们乐业敬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系统的良性运行,也才

能保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应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以问题为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及组织课堂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方法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实现自身完善的一项特殊行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而且是人的生存活动的一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而且也直接切入了大学生自身的生存状态问题。这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以社会现实问题及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然而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是一种直接给予答案式的,而非问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与现实问题没有直接关联的答案难以被学生接受,就算被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也只能是一种停留在概念表层的,外在于他们心灵的东西。他们无法运用这些记忆中的理论知识去探索人生历程、面对纷繁的世界。当他们试图以一个过去式的答案来解决处于不断流变中的社会现实时,他们只会因为巨大的反差而放弃原来所接受的一切。这无疑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失去应有的功效。因此,是否以问题为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并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展开教学,就成为决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核心因素。

以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扮演一个答案的给予者,而应该成为问题解决的引领者。教师不能从概念和理论体系出发,而应该从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驻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找寻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从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过程变成了一种真正沟通性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种解决问题的交流过程中,那种自上而下所宣传的理论知识和党的意识形态,就被转换成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内在需求,学生所接受的也就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且是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也由此得到充分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凸显“问题意识”的教学取向,坚持以问题为先导,激发学生听理论课的兴趣。要从理论观点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寓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及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之中,通过透析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背后的、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观念问题及思想路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问题,使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为大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与个体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发挥的环境保障。

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品格的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必须在他们直接的生活环境,即校园环境中得到验证和强化。否则,在走向社会之前,大学生就有可能因为现实和理论的相互抵制而怀疑到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体系就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赖以发挥的基础条件。

高校的历史人文环境、教育管理环境、学术创新环境及网络信息环境共同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体系。良好的历史人文环境、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能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畏的探索勇气及奉献社会的坚定信念。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能够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民主平等的现代社会理念及平和开放的良好心态,这将为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群体奠定良好基础。所有这一切无疑都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功能起到重要的补充和正向促进作用。

高校的党政领导要自觉站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把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工作提到重要位置。要建立健全校园环境建设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校园环境秩序,强化校园环境功能。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尤其要重视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立场引领网络阵地的价值导向,消解社会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诱导和侵蚀。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校园网络环境的介入,必须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平等友好的态度、接近现代青年的语言风格去影响广大青年学生,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功能,达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教师;中职生;成功体验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55-01

引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更是一个需要社会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大多是中考落榜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上缺乏动机,自我控制力差;人际交往中,合作精神不够;面对挫折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以解决或处理,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这个时期的中职生,生理和心理正迅速成长,个性上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在如此关键时刻,教师引导作用显得不可或缺。

1.何为"成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那么,什么是成功体验呢?

成功体验,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成功感",是指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所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感。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中职生也不例外。正是有了这种愿望的推动,才能够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反复的成功体验,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潜能,增强信心,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困难、挫折,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促进他们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情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养成。

2.中职生获得成功体验的途径

2.1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教学场景:讲台上,满身粉尘的老师,一边滔滔不绝的讲解,一边奋笔疾书。台下,学生们有的自我欣赏;有的埋头苦读;有的飞鸽传书;有的谈古论今。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成功体验更是无从谈起。那么,要怎样扭转课堂氛围呢?我认为必须改变这种课堂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每个学生成为靓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备课上,备教材、备学生上。不但要备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接受水平,还要备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进课堂,只有这样才利于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让学生在信任和尊重中体验成功。"爱生"是师德的精髓。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要相信"每一个中职生也同样是天才",尽管现阶段的中职生处于第二个生长高峰,心理发展水平大大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大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有畏难情绪,逆反心理较强,情绪不稳定。只有真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不是吗?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有学习愿望的人,相信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

2.3 让学生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尖子生"之所以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因为他们进行着"成功 兴趣更大成功 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差生"之所以厌恶学习,是他们进行着"失败 缺少兴趣 更大失败 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失败使他们感到无能、无力、无望。如何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呢?人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关键是如何为他们制定体验成功的计划。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我们应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多学一点儿东西。实际上这就是组织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依靠小团体的力量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中职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学生心理的互补,这不仅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只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而且能够让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只有我尽力了,大家才能赢,也只有大家赢了,我才能赢",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地体验成功,逐步快乐成长!

2.4 让学生在教师语言激励中体验成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成长需要激励,学生最期待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的激励,能减少失败的灰心,增加成功后的信心。

大多中职生之所以丧失学习积极性,是由于失败体验不断,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以往,变得自卑封闭。教师更应对他们多一些鼓励性的话语:"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老师相信你可以的,再想想"等等,要设计一些他们能回答出的问题,能完成的作业,向受挫折的同学证明他们也能回答好老师的问题,也能完成常规的作业。如果回答正确,要对他们表示祝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重新获得自信。

其次,对于学生独具一格的想法,要给予赞扬,对于学生哪怕很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激励,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带有感彩的评价,得到各种情绪和情感体验。而有感染力的教师更能够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和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对待人际交往。因此,教师还要多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越有机会表现自己,持续学习的动力也就越强。

2.5 营造好的班风,创设成功体验的氛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班级的管理者、引导者。这要求教师要建立良好的班风并利用班集体的凝集力,倡导同学间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由此形成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产生较大的动力,感染、激励学生。只有良好的班风,才有良好的学风。

3.结语

中职生是祖国明天的中流砥柱,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获得成功。只有获得了一步步成功的体验,才能渐渐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挖掘他们的潜力,才有明天的成功可言!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每一位中职生都会成为祖国明天的骄傲。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孩子们带着成功的心态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第6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 藏象学说; 心主血脉; 探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96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对疾病之防治及康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其生理机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2]。“心主血脉”作为心之重要生理功能,前贤今哲探讨颇多。兹不揣愚蒙,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进展,试对“心主血脉”理论辨析于次,冀对藏象学说之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心藏血脉之气”,以上所论,当为“心主血脉”理论之肇源。《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详有发挥,如《难经》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之记载,《类经·疾病类二十五》云:“心主血脉,应火之动而运行周身也”,黄元御则有“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调达”(《四圣心源》)之论。及至当代,更有诸多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此进行了有益探讨,对临床实践起到了有效的启发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了心主血和心主脉两方面作用。心、血、脉密切相连,构成了完整的功能系统。心主血的功能主要体现于心气对血液运行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阳心阴协调配合,血液则有序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和化神作用。《医学入门》“人心动则血行于经”和《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之说即是此意。倘若心气不足,心搏无力,或心阳不足而心搏迟缓无力,或心阴不足而心搏过快而无力,则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指心有生血作用,即张志聪所谓的“奉心化赤而为血”(《侣山堂类辨》)。《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的生化固然依靠脾所运化之精微,但其必须“奉心化赤”才能最终形成,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之谓。所谓“奉心化赤”,是古人认为脾胃化生之营气和津液入脉之后,在心火(即心阳)作用下化为赤色的血液。正如何梦瑶所说:“血为心火之化,以其为心火所成,……故经谓心生血,又云血属于心”(《医碥·血》)。张璐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归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张氏医通·卷五·诸血门》)。此外,早在《内经》时期,医者即对动脉血、静脉血和血清已有一定的学术认识。《灵枢·经水》所云之“血之清浊”,即是指动脉血和静脉血而言。动脉血色红,为血之清者;静脉血色暗,为血之浊者。《灵枢·血络论》将动脉血描述为“血出而射者”,将静脉血描述为“血出,黑而浊者”,而将血清描述为“血出,清而半为汁者”。由此看来,“奉心化色”当指静脉血流经现代医学所指之心肺后变为动脉血而言,此与现代医学认识颇为相符。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循行至各脏腑关窍发挥濡养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主脉”之语,直接明确了心与脉的这一关系。再者,心对脉的生成也发挥着主要作用。低等动物的心脏只是脉管的膨大部分,而人之心脏连脉而组成“心系”,心为脉之中心总司。《内经》中的“心系”概念,包括了心、心包络、血脉和经络,心通过心包络并籍经络和血脉与其他脏腑建立起广泛的联络关系[3]。

心、血、脉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故《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 ……其充在血脉。”心位于胸中,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因此,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脉象、面色、舌色以及胸部感觉等异常。若心气不足或阴阳失调,血脉壅塞不通,血液不能正常输布,脏腑组织失却血液濡养,则脉象细涩或结代,面色无华或晦滞,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甚至疼痛等症状。若心之阳热亢盛或阴虚火旺,可见脉数、舌红等症,心之阴寒凝滞或阳气虚馁,可见脉迟、舌淡等症。

“心主血脉”理论长期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代学者对此也作了广泛探讨。王风荣等[4]认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代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基于“心主血脉”理论之养心与治血二法当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其中,养心包括养心气、养心血、养心阴和养心阳,治血包括养血、活血。心为君主之官,心之气血阴阳通畅充沛,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协调运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发挥。黄烨等[5]认为,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任一环节的异常都会导致血流不畅,乃至血栓形成。益气和活血中药具有提高心肌收缩力、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调节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王晓红等[6]通过对山莨菪碱的临床功效分析,认为其抗休克的作用机理在于改善或纠正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再灌损伤,而这些作用的发挥在于其较为广泛的活血化瘀作用。山莨菪碱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维护和恢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实现的。郭晓辰等[7]认为,心之运血功能是以血液性质、心生血和心主脉的功能正常为前提的,“心主血脉”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物质基础。王忠云等[8]认为,当代医学对心钠素的发现,可以帮助认识心脏的生理功能,探讨“心主血脉”的机理。同时也说明,中医学对心脏的认识是完整的,“心主血脉”是有其物质基础的。章薇[9]通过对“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提出了“脉为心体,血为心用”的观点。认为心脏通过“心系”的主泵、载体和本体作用,发挥血液及生命活性物质的生理效应;现代医学对心血管功能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评价,为“心主血脉”的理论提供了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心主血脉”是心脏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其发轫于《黄帝内经》,充实于历代阐述,完善于现代研究。“心主血脉”主要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部分,心、血、脉三者息息相关,协调配合,脉为心之体,血为心之用,而心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心居五脏之首,心系统为五脏系统之核心。“心主血脉”理论涵盖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理论[10],有其合理的内核,加强对其深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印会河,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0.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4.

[3] 孙刚,烟建华.《内经》“心主血脉”学术解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313-1314.

[4] 王凤荣,杨荣来.“心主血脉”理论对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指导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25.

[5] 黄烨,殷惠军,陈可冀,等.心主血脉与血栓前状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633.

[6] 王晓红,王晓卫.山莨菪碱活血化瘀作用与“心主血脉”的关系[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0,14(1):32.

[7] 郭晓辰,张军平.从化疗药的毒副反应探讨“心主血脉”的科学内涵[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304.

[8] 王忠云,张卫国.“心主血脉”与心钠素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1990,12(6):5.

[9] 章薇.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2):253-254.

第7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成功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47-02

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大力推进“成功感”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1 高中历史教学推进“成功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成功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改善,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成功,促使学生心理品质不断完善,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层次理论是“成功感”教育的主要理论渊源。马斯洛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肯定,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调查显示,中学生在学校里最主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渴望被别人尊重,是青少年最大心理需求。而“成功感” 教育则是依据人渴望得到重视的本质需求,教师对学生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教育新模式或教育理念。它恰好能够弥补“抱怨” 教育的弊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教育,积极主动地学习。

1.1 注重学生“成功感”教育,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变革,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活泼全面主动地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推行“成功感”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可见,无论是培养学生对社会规律认知的成功,还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为国家和人类命运做贡献的成功,都离不开历史的“成功感”教育。

1.2 注重学生“成功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实施为培养学生 “成功感”提供了平台,面对大家普遍陌生的新教材,面对可以拓展发挥的新教材,高中生渴望显示自身价值的需要,表现的比以往更强烈。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成功感”教育,让学生保持适度的成功感,特别是帮助那些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信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以后学习和生活成功打下基础。

1.3 注重学生“成功感”教育,是教师寻找教学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认真地梳理,巧妙地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命的成功,教师也会有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学生由于成功感增强,自信增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关系也会更加和谐。学生会越来越感觉到教师很值得信赖,教师也会更用心地思考和构建自己的课堂,使之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和谐课堂。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寻找教学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2 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成功感”教育的策略途径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成功感”教育,给学生有成功感的历史呢?

2.1 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是实施“成功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斯腾伯格指出,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往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不应对任何一名学生丧失期望,要相信他们一定会获得成功。

在实施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现状,把握好角度和适度,使学生能想方设法扬优势补劣势,促使学生成功;不能从低要求来满足学生,也不能以降低知识水平来满足学生,更不能拔高来要求学生。被称为“知心姐姐”的卢勤指出,当前成年人世界和未成年人世界正在发生“五大冲突”,带来了“五无”,其中之一即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望……,认为正是这些冲突使许多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健康,出现了道德失衡等系列问题。因此,一定要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基础上,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促使学生成功感不断强化。

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成功感”教育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导向是倡导焕发人的生命活力的价值观。它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师观,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向批评者、反思者、建构者、促进者、合作者等转变。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构建“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通过努力,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创造出自由、信任、融洽、安全、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成功感”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2.3 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是实施“成功感”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新课程下,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得到充分运用,他主张智力是多元的,坚信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特的,都以个别的方式对人类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贡献。这就预示学生是完全能够在自己擅长的独特领域成功。教师在课内外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发现和发展自己,把期望和要求变为有形的事实。

2.3.1 打造历史情感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是实施“成功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以教师帮助为主的过程应逐步转向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为主的过程,即学生把外部的要求自觉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教育自己,对自己产生期望和要求,主动争取成功,并不断激励自己,挖掘自我潜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①创设直接体验成功的机会

教师可以把一个较高的教学目标,分成几个分目标,让学生在实现这些小目标上能够每一步都能取得成功。运用“低起点、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通过增加学生动手、动口,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在学习选修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拿破仑?波拿巴,思考:如果你是他,将如何指挥同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作战?前五次同反法同盟的作战为什么会取胜?通过一步步引导,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只要我认真分析形势,掌握作战的战略、战术,把握作战时机,搞好与士兵、群众关系,也能像拿破仑那样领导扭转时局的大战役,叱诧风云。通过体验进而认识到,只要认真思考、努力学习、把握机会,就能走向胜利,取得成功。

②创设挫折中体验成功的机会

当然,有时学生思考的不够成熟,配合不够默契,从而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牢记: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来看,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和崛起。

如,在学习必修课时,会接触到很多仁人志士,把追求真理实现自己的理想置于自己的性命之上,我们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夏完淳:“人生谁无死,贵得死所而。”秋瑾:“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廖仲恺:“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我虽然牺牲了,但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革命同志,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润之领导的革命必定成功。”等等,让学生体会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面对死亡发表豪言壮语,表现出他们舍身取义的自觉精神,对黑暗势力的仇视与蔑视,虽然他们肉体上被敌人消灭了,但他们这种行为却诠释着生的意义,充满对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种长远的成功,也是胜利的成功。从而培养了学生理解真正成功的内涵。

2.3.2 与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相结合,是实施“成功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前言阵地,是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开发主体。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故教师要拓展有效的途径去开展好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结合中学生特点,为他们发展爱好及特长,提供取得成功的现实机会。

如,笔者利用校本课程《新中学生与家乡》,针对连云港现状,提出“我为港城大开发献策”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运用多种形式(如,看新闻、实地勘测、走访专家等),梳理材料,整理思路,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通过组织类似活动,学生能够在研究性实践中彼此奉献和分享对方资源,取得了合作能力上的成功;随着实践智慧的增加,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上的成功;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我也能为港城的开发添砖加瓦,发现自我价值,从而增强了对目前学习、生活的自信心。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真正的教育应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既然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成功感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那我们就应该大力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注重学生的“成功感”教育,给学生有成功感的历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在挫折面前从容自若,以一种博大的胸襟、以一种无畏的气慨,不断战胜自我,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 杨永明,王有智,王淑兰主编.心理学[M] .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P176-181

[3] [美]戴尔?斯科特?里德利等著,沈湘秦等译.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5

第8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成功教育;教育思想;促进;发展

“成功教育”中的教学思想:

(一)成功教育的含义及其在中外教育史上的运用模式

成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的教育方法。

“成功教育”的教学思想,是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成功的教育思想,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是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的桥梁。“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一点进步、一点成功,尽可能帮助学生,让学生在多方面获得成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功教育促使学生获得成功,改变消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成功教育”的发展模式:

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地改革,成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1.我国“成功教育”思想的模式

我国是由刘京海教授提出的,“成功教育”的教育信念是三个相信的教育信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他探索出“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这三个模式既有纵向的发展次序,也有横向的交互作用。

第一阶段为“帮助成功”。这是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反复失败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提出的一种具有矫治性策略的模式。教师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期望自己能取得成功,对学生有信心,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学生积极模仿、反复操练,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通过反复成功,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得到恢复,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阶段为“尝试成功”。是变单纯的教师传授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五个一”方式,即“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尝试成功”是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

第三阶段是“自主成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使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明白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应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看到失败中的成功之处,找到不足和教训,要鼓励学生争取成功,让学生逐步做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自我鼓励。

2.外国“成功教育”思想的模式

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斗争。因此,在教育儿童,特别是缺点、错误较多的学生时,必须采取正面教育,充分调动起儿童的积极因素,使优良品质在他们身上占支配地位,这样才能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上进的信心,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尝试成功。成功教育的核心是要有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学校应又浅入深、由近及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他断言,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他会爱自己的祖国吗?爱出于奉献,奉献中生出情感美。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思想最能体现赏识教育思想,教师的赏识是学生成功的关键,重视学生自信的培养。

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她的自由和纪律的协调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她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工作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工作,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她促进孩子的成功。成功教育需要有爱,她晚上也跟儿童住在同一幢楼里,她敏锐地感觉到他们的需要、兴趣,把他们置于自己生活的中心。她爱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她能耐心细致的观察儿童,对儿童机智及时的指导,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成功,让儿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成功教育”在当今我国中、小学各学科中应如何运用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强化阅读,“四能”并举。“阅读是教育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说写结合。没有丰富的语文材料和积累,也就没有准确生动的表达,阅读在思想情感、人格气质、审美修养等方面对学生精神境界都会发生潜移默化作用。(2)承认特点,发展个性。阅读和表达是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心智活动。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时总离不开自己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和意志品质。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总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作品的思想。同样的作品,不同的阅读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读自己喜欢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就可以满足他们参与、发表的欲望和引人注意、获得成功的心理要求,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3)鼓励参与,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起点要低,使他们产生学好的信心;步子要小,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时时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活动要多,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开展各种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馈要多,因为学习困难的学生遗忘速度比一般学生要快,所以要进行多次反馈,这样可以巩固知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矫正,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爱心、耐心、细心让学生树立信心,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老师一次交心的谈话,一句中肯的评语,一回无意的表扬、鼓励,甚至一次善意的“欺骗”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最棒的,这种成功的心理暗示会一直激励他们前进;(2)因人而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在课上都想发表自己见解并且有的可说。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鼓励,使学生真正成为推动课堂的主体,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成功的体验对他们尤其重要;(3)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在求知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小组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即可以同学间取长补短,认识自己的差距,又可以亮明自己的观点技压群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领头羊”;(4)在测试中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在平时的测验中,采用“易-难-易-难”的循环命题策略,通过简单的测试,让学生感受前所未有的“高分”,通过难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能正确审视自己,即树立了信心,又克服了盲目自傲。学生只有不断体验成功,才能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发掘潜力,才能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只有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最后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三)“成功教育”的意义

1.“成功教育符合教育本质特性,有助于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成功教育适应学生自身需要,评价因人而异,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因此,学生心里充实,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的实践。”成功教育“把激发形成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过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2.”成功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它包括人格、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功点,从而使之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成功教育是一种侧重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它以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成功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成功教育是以人的成功心理为心理依据的,所谓成功心理,即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等的总称。成功教育的本质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成功者,使每一个学生在多方面都得到主动地发展。

5.成功教育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思想。我们在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失败。我们还要让学生体会困难、挫折教育。并且,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对象,不能无论优差生,都给予相同的评价。优生在教师的过多鼓励当中很可能会骄傲自满,不思上进。所以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01]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0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03][英]洛克。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04][苏]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00

第9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1积极功能评估的几个热点

强调人类积极品质的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临床心理评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临床心理评估对人类积极功能的测量已有很长的历史,如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等等。近年来研究者对人类积极功能的测量与评估充满了热情和关注,积极心理学正式提出以后,大量积极心理品质和测量这些品质的工具被开发出来。下面简要介绍几个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和相应的评估工具。

1.1 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PWB)有着不同的哲学取向,两者都与临床心理学相关,但以往的研究更多的关注SWB而非PWB[。SWB通常被定义为高正性情绪,低负性情绪和高生活满意度,而PWB则反映个体自我完善或成长而生的积极体验,由自主、胜任、环境控制、生活目标、和谐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六个成分组成。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PWB更符合其理念。对PWB的研究发现,低心理幸福感是某些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而提高PWB可有效减轻情感障碍的残余症状。评估PWB的经典工具是Ryff等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问卷,每个成分由14个条目测量,共84个条目,中文版有较好的信度,但结构效度不理想。

1.2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Growth,PTG)

创伤后成长是临床心理学关注积极功能的另一个例子,所谓创伤后成长指的是个体在应对严重生活应激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传统临床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创伤给个体带来的痛苦和损伤,而PTG则看到了创伤给个体带来的积极影响。PTG是个体对创伤事件进行斗争、应对的结果,对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功能。测量PTG的工具有多种,其中创伤成长问卷(PosttraumaticGrowthInvento-ry,PTGI)应用最为广泛aPTGI共有21个项目,包括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生活欣赏和精神改变等五个分量表。中文版在经历汶川地震初中生中具有较好信效度'

1.3 人生意义(meaninginlife)

人生意义是人们领会、理解自己生命的含义,并意识到在自己生命中的目标、任务或使命[7]。人生意义更多的是作为哲学命题来探讨,首次将其纳入心理学范畴的是心理治疗大师弗兰克尔,在其看来追寻意义(SeekingforMeaning)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伴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对人生意义的研究更是出现了复兴的势头[2]。不少研究发现人生意义感在应激和抑郁间起重要的缓冲作用'

测量人生意义有很多,最常用的有生活目的测验(Pur?poseinLifeTest,PIL)和生活目标指数量表(LifeRegardIn?dex,LRI)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命意义问卷(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MLQ)。PIL基于Frankl的生命意义概念发展出来的,用来测量个体发现生命意义和目的的程度,包括20个题目,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不理想。LRI包含两个14个条目的分量表,分别评估个体通过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来理

解自己存在的目的和考察个体意识到这个目标实现之后伴随出现的完满之感。LRI具有较好的信度区分及预测效度,但结构效度不很理想。MLQ是通过对以往存在的人生意义量表及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后发展的工具。主要评估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前者是指个体目前所体验和知觉自己人生有意义的程度,后者指个体积极寻求人生意义或人生目标的程度。该问卷共10个条目,每个分量表5个,跨文化研究发现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中文版的信效度也很理想,与原版基本一致。

1.4 感激(Gratitude)

作为一种情感特质指个体以感恩之情认知或回应他人恩惠的一般化倾向。感恩问卷[1ff|(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用以测量被试在感恩倾向上的个体差异,主要涉及个体在感恩情绪体验的频度、强度和密度上的差异。7点量表的方式让被试评定,得分越高者代表其感恩倾向越高。GQ-6为单因子结构,拥有良好的信效度,与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宽恕等均有显着正相关,与消极情绪有显着负相关。Adler和Fagley编制的感激问卷(TheAppreciationInventory)从八个方面来测量个体对自己所拥有事物的感激之情。该问卷包含57个条目,每个维度由5-10个条目来测量,具有不错的信效度,同时作者编制了18个条目的简式版。

1.5 宽恕(forgiveness)

在临床干预上尤其独到的作用--它能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抑郁、内疚、愤怒、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问题,治疗那些在未成年时受过性虐待及无法接受父母或亲人的死亡的求治者,也有助于解决人格障碍、酗酒者家庭、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甚至还有人发现宽恕的干预可以减轻癌症患者的心理压力。测量宽恕的问卷有与侵犯有关的人际动机问卷(Tansgres-sion-RelatedInterpersonalMotivationsInventory)禾口Enright宽恕问卷(EnrightForgivenessInventory)和宽恕意愿量表(Will?ingnesstoForgiveScale)[12]。

1.6个体成长

个体成长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概念也是积极心理学强调的主题。与个体成长相关的量表有多种,下面简要介绍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13](Personalgrowthinitiativescale,PGIS)和好奇探索问卷[14](CuriosityandExplorationInventory,CEI)。个人成长主动性是指个体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去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倾向。PGIS为9个条目组成的单维度问卷,所有条目相加获得总分代表个体主动成长的程度。PGIS与心理幸福感等积极功能评估问卷显着正相关,与消极心理功能评估显着负相关,具有不错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系数。CEI是个简短的问卷,只有7个条目测量2个小特质:探索(explo?ration)和全神贯注(absorption)。前者指个体对新奇事物和挑战的探索的行为方面,后者指个体做事时的专注,又称涌动(flow)。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与很多积极功能评估问卷显着相关。

1.7此时此刻

关注个体“此时此刻”或“当下”是人本主义治疗大师罗杰斯提出的重要治疗原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个体对“此时此刻”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和减少负性情绪。专注-注意-觉察量表[15](MindfulAttentionAwarenessScale,MAAS)主要测量个体对“当下”的觉察和体验,这种觉察是受个体自我调节的。该量表包含15个条目,采用6级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个人真实性[16](Authen-ticity)是以人为中心概念的变式,包括三层含义:自我异化(self-alienation)指体验到的经验与真实自我的不一致;真实生活(Authenticliving)指个体的行为、体验到的情感与真实自我的统一性;接受外部影响(acceptingexternalinfluence)指个体前两个特征是否受外面的影响。个人真实性(AuthenticityInventory,AI)分别由4个条目测量上述3个概念,具有跨样本、性别和民族的不变性。自我异化与焦虑、压力显着正相关,真实生活与焦虑、压力相关不显着,而与幸福感显着正相关。

1.8测量积极功能的其他问卷

灵感包含唤起推动和超越的特性,采用灵感量表[17>(in-spirationscale)来测量。该量表包含4个条目,分别从个体体验灵感的强度和频度两个方面来测量,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VIA长处问卷(VIAInventoryofStrengths,VIA-IS)包含240个条目,测量个体的24项长处特征,每个特征10个条目。一线希望量表(SilverLiningQuestionnaire)主要测量病人从他们疾病中看到希望及积极方面的量表。

2积极功能评估研究的未来途径

目前,各领域心理学家开发了为数众多的心理评估工具,用于临床评估的工具也非常多,如何将现存的工具运用到积极功能评估研究和实践中去,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新的工具,我们认为可能存在如下三条途径。

第一,对已存在的涉及积极功能的临床评估工具进行整理和挖掘。例如像CES-D和STAI-类的量表既包含病理条目也包含积极功能条目,而非像BDI和SDS仅包含病理条目。过去,研究者根据传统临床心理学的观点往往使用这些工具评估人类消极品质,如焦虑、抑郁。现在,临床心理学就有可能从人类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应用这类量表。

第二,将已经开发出来的积极功能评估工具引入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去。吸收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精神,在以后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充分考虑人类的积极功能,将大量已存的积极功能评估工具引人今后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同时开发新的评估工具时应考虑积极功能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