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课堂教学概述精选(九篇)

课堂教学概述

第1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小学生有爱活动,易好奇,善模仿,喜表演,乐表现的特点,那么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将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变成学生易于理解,喜欢参与的现实情境。那么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呢?首先,丰富的肢体语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单词或句子时,教师在注意语音,语调的同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背诵口诀、读儿歌、做动作等。如:在教单词young,old等形容词时,就可以教学生编句子,小明的爷爷是old,小明的姐姐是young,这些句子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这些单词。而且在学完单词以后,我们老师一旦给出一个句子,学生就很容易地说出相关的单词。其次,模拟场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模拟情境的作用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满足了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可以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英语学习的能力。如:在两个同学初次见面的对话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对话情境:六年级新学期开学,在教室门口,两个人背着书包相向走来,一边用手打招呼,一边说:“Hello,Nice to meet you!”然后两个人可以边走边介绍:“My name is...”这种对话表演既简单又很逼真,学生一定乐于参与,参与的过程中对内容的理解也便不感到困难。再次,给学生充分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小老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上,“Tal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sleepy.”学生可以用手捂着嘴做打哈欠状;再如:“I’m so sur-prised.”学生可以张大嘴,做惊讶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当课堂的小老师,鼓励学生多使用英语,将自己学习单词的方法分享给大家,让学生领大家读单词,读词组,还要鼓励学生要模仿老师平时上课的动作,表情,注意语音、语调,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最后,多媒体的应用,给学生带来视听上的冲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因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有些模拟表演和内容,无法全部做到,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例如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2“Where is thescience museum?”可用多媒体显示一幅地图的立体图形,在地图上的各个场所分别用英语标注上post office,hospi-tal,cinema,library,bookstore和science museum,邀请两名学生一问一答“Where is the...?”进行对话,然后让学生按照地图上的指引,用英语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到达sciencemuseum的路径。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生动展示,引出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应用情境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来选定设置情境,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表现,避免陷入刻意营造气氛的情境创设;学生在模仿参与的过程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小学生最想听到的是老师的表扬,所以不管学生表现的如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千万不能批评,而且教师要知道的是,只有学生在兴奋地参与课堂活动的状态下,学习英语的效率才是最高的。情境式教学模式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阶段时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特征表现并利用学生的这些特征,在英语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情境训练,让学生可以轻松使用英语进行生活中交流的。

作者:李加恩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石碶街道冯家小学

第2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进入新课程教学后,无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面适应新课程教学不是1件很容易的事情,新课程教学不仅有大量的新理念、新思想要学习和落实、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解决的新问题很多。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初期,要在各个方面很快达到理想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面对这1现实,不能急躁,首先解决好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力争在1个教学循环中使新课程教学得到完善,逐步达到理想的境界。

首先,新课程教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吃透和理解新教材、把握好新教材,正确理解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新教材注重从更多角度为课堂教学提供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来自不同的知识领域,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为教学内容服务,使课本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大大地增加了可读性和欣赏性,但同时也给初用新教材的教师增加了理解教材的困难,它们感到对新教材无从下手,在课堂教学中找不到感觉,产生了迷惑心理。以上海科技出版社8年级物理教材中第2章第1节“动与静”为例,整节内容分两个大板块:“运动的世界”和“运动的描述”。在“运动的世界”中,教材提供了3幅图片:宇宙中星系的运动、大陆板块的运动、生命的运动。提供这些信息和素材的目的,并非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分别从不同的知识领域去详细地讲解这些现象中包含的科学知识,更不是让学生由这些素材出发去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和素材的浏览建立1个概念: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丰富多彩的、5彩缤纷的。在“运动的描述”中,教材首先列举了3种对运动的描述手法:诗人对运动的描述、音乐家对运动的描述和画家对运动的描述。同样,列举这些描述手法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师详细地去讲解这些描述手法中包含的科学道理,也不是要让学生从不同的知识领域理解这些描述手法,更不是要让学生具备欣赏这些描述手法的不同学科知识,而是要通过浏览这些信息和素材让学生知道:不同知识层次的人从不同的侧面对运动有不同的描述手法,由此引导学生探究从物理角度描述运动的方法,达到引入本节重点内容的目的。所以,对以上两部分内容,切不可占用过的课堂时间和精力,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几分钟的时间浏览1下,再结合生活中的其它相关事例,能够达到有效引入本节重点内容的目的即可。

其次,在对教材有了基本的理解以后,另1个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新的教学理念主张使知识的传授过程(主要指课堂教学)变得自然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达到1种水到渠成的教学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科学性和技巧性,对每1知识点都要力争能设计1个再现知识获得过程的教学环节或教学片断,把这些教学环节或教学片断展现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基础、概念的雏形,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概念和规律。这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自然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认可度,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导演者。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那种生硬的课堂教学模式:生硬地给出定义、概念和规律 ----长篇的解释、分析与验证----吃力的、低效率的理解----机械地巩固与练习。仍以上海科技出版社8年级教材中的“动与静”1节为例,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这1重点、难点和“运动的相对性”这1难点。对本节内容来说,如果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不强,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浏览“运动的世界”和“运动的描述”两部分内容,已经激发起了要从物理角度探究1种描述运动方案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随便找1个物体,做使其运动的演示实验,学生对这1物体的运动产生认可后,还不是抛出机械运动概念的时候,因为机械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位置的改变”,如何让学生真正认可物置的改变就是机械运动呢?这是本节课中第1个能够体现科学性和技巧的地方。教师可以再将物体放在讲桌上的某1位置,并强调让学生记住这1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板等挡住学生的视线,教师将该物体的位置移动后撤去纸板(这1演示实验可以从本节课后作业中的第1题得到启发),再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在用纸板挡住物体的过程中物体运动了吗?学生的回答肯定是运动了。教师再问:你是根据什么说物体运动了的?只要多让几位学生发言,虽然学生的描述会不很规范和标准,但这时肯定能在全体学生思想上形成1个共同的认识:因为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才得出物体运动了的结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就非常自然了。而且这样得出的机械运动的概念学生是非常认可的。在处理“参照物”这1概念时,更要注意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技巧性,如果这1概念抛出的过于生硬,会给学生理解这1概念造成很大的障碍。教师可以再将该物体放在讲桌上,拉动讲桌,让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和讲桌1起运动的过程后提出问题:这1过程中物体运动了吗?让学生稍加思考后统计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情况:1部分学生认为物体运动了,另1部分学生认为物体没有运动,还有1部分学生拿不准物体是否运动了。这时教师千万不要急于作结论,而是要充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正是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好时机,这时的讨论才真正具有必要性,才真正具有讨论的价值,避免了那种为了讨论而讨论的做法。学生讨论后依然有以上3种情况,这时再让坚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争论,这时的课堂气氛越激烈越好。经过这个环节以后,全体学生会形成1个共同的认识:坚持物体运动了的学生是以教室前排的同学或黑板、地面等为标准或参考得出的结论,坚持物体没有运动的学生是以讲桌为标准或参考得出的结论。这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抛出“参照物”的概念以前首先形成的思想基础。这时只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物理上就将这里的“参考”或“标准”叫做“参照物”,再进1步和学生1起总结出:说物体运动了,是以教室前排的同学或黑板、地面等为参照物的,说物体没有运动,是以讲桌为参照物的,第3部分有疑惑的学生自然也就解除了疑惑。达到这1效果后,教师并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和解释,学生就会对“参照物”的概念有很深的理解。随后,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稍加分析,就会使学生明白说同1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结论是不同的,从而得出“运动”和“静止”是具有相对性的。这1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其他有关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前面已经提到,实施新课程教学,新课程理念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得到落实,首先落实好以上两个关键 问题,是保证教学效果最基本前提。

第3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侧重于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概念,主要为对学生学习主要内容以及构建合理化生物学知识框架的素材。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在于有效掌握相关概念以及由概念所形成的知识系统。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属于一种工具,主要被用于组织及表述各自不同的知识点,概念图能够将不同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使得学习者容易理解。生物知识点相对较多且琐碎,初学者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感觉压力较大,难以快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妥善整理,且识记过程比较困难,容易在众多知识点或概念之间迷失方向。而概念图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以更为简单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物学科的各个概念,帮助学生对现有知识点实现形成性评价,并在课程最后环节使用概念图进行评价,展现学生的知识增长状况,实现总结性评价。

二、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阐述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践和研究过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设计

笔者选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认为教师应从鱼的运动以及形态等方面入手,分析鱼儿适合生活在水里的主要特性。首先,教师可通过教材中观察和思考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形态;运用第二个栏目讲述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内部结构以及功能);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鱼的运动器官(不同鱼鳍的主要作用);最后对鱼适合生活在水中的相关性特征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鱼结构及其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为学生未来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在七年级课本中已经了解到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教师可将其作为各个概念关系的切入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出鱼结构、鱼功能的相关性概念名词,并理解相对应结构及功能相互之间具备的具体性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强烈的确定概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是有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还原其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进而轻松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学习印象。

(二)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绘制鱼的简图,并逐个对板书上面鱼的不同结构及其相关性作用展开讲述。首先,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进行课程导入,直接引出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前收集各种环境内的动物视频或资料,帮助并引导学生针对视频中已经出现的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其生活环境。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有效展示生活在淡水及海洋中的鱼,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是否可以跟鱼一样自由地生活在水里呢,为什么?学生在观看完多媒体课件之后,开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鱼如何在水里呼吸和运动,并通过一系列讨论得出,人类没有与鱼相似的结构,难以在水下自由呼吸和运动。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顺各项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亲手进行鱼的板书设计,在图中对鱼的每个部位进行详细讲解,并板书。

学生在了解整个鱼板书绘制过程之后,能够从更为清晰地角度理解鱼每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绘制概念图。以下图1为一组鱼概念图,教师可将其作为课堂展示的模板,在学生完成各自概念图并且点评之后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图1 鱼概念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程所学相关知识点及概念进行回忆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鱼的整体性认识,并回忆之前在课堂上接触过的概念图,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的相关性概念,尝试这着以另外一种形式绘制鱼概念图。另外,教师可运用板书板画完成课程小结。首先将所学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明确,并帮助学生回忆起原来接触过的细胞行为及结构概念图的模型,引导学生完成鱼概念图,实现对知识的强化以及有效反馈。

三、结语

概念图在促进初中生知识构建上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效果。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相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学生在接触概念图之后,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等都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状态,并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意味着学生开始懂得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分析概念图的特点并阐述其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过程和效果,希望为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旋.模型建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第4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课堂教学导入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忽略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直奔教学主题的情况极为常见,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在没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对新的知识内容产生困惑与反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传统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较为有限。这一问题之所以出现,显然是由于高中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认知的缺乏所致,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认知的缺乏,笔者在本文的研究中,对具体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保证高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较好的完成自身教学工作。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物质的量这一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而在完成上述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后,教师还需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自身语言,有条理的对上述知识进行语言概括,这一对学生语言概括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知识抽象概括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1]。2)过程与方法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对学生物质的量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分析与总结,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后续化学教学的更好展开打下坚实基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质的量相关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要求学生理解透彻相关化学概念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物质的量这一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够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2]。

2、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3、教学难点

对摩尔概念的内涵的理解。4、课堂教学导入1)引发学生思考。在具体的物质的量课堂教学导入中,化学教师首先需要引入定量实验的相关概念,因为以往接触过这一概念,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集中,这时教师需要讲述使用量筒、天平等进行的定量实验,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对氢气质量、溶液质量进行称量,且这一称量不能够采用天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办法?”。在这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学生也能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行为将由准备阶段进行集中状态[3]。2)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进入集中状态后,化学教师就可以通过板书在黑板上写下2H2+O2=2H2O这一学生在初中时期掌握的化学方程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在有学生回答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结合形成两个水分子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验室里拿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进行实验容易做到吗?拿2g氢分子和1g氧分子呢?”,这样教师就能够通过提问引出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在这一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哪怕不能回答出问题,也能够大大提高自身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3)进入主题。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就可以使学生明白,由于一个原子的质量是1.0×10-27kg,想要在宏观上用H原子的数量表示这一反应求出具体的H原子数量近乎不可能,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新的化学计量一物质的量[4]。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的分析与相关建议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的分析

结合我们在上文中论述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不难发现,该案例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的回顾,也能够较好的激发自身潜能投入的新知识的学习中,这自然就使得具体的化学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导入后得以实现较好展开。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建议

结合上文论述,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奥高中化学教学中课程教学导入的重要性,而为了保证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能够实现更好的展开,笔者建议高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整体性、针对性、简洁性等三方面原则。具体来说,所谓整体性原则,指的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必须与具体知识教学形成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真正引导学生将前后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为具体的知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针对性原则中,这一原则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入必须实现针对教学内容、针对课型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知识层次差异,这样才能够避免课堂教学导入沦为形式主义;而在简洁性原则中,这一原则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教学导入避免出现喧宾夺主、颠倒主次的问题,并最好将导入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这样就能够最大化化学教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5]。

三、结论

在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展开的研究中,笔者结合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的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教学导入,对这一课程教学导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更好展开。

作者:贾俊峰 单位:阳泉市郊区荫营中学

参考文献:

[1]邓娟娟.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许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及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贺敏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第5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完美的结局则蕴含了成功的精髓,课堂小结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而且启迪新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本文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

二、课堂小结概述

课堂小结其本质是对一节课或一章课的概括性的说明,时间控制5-10 min,既要全面概述本节课内容,又要言简意赅,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目的;(2)言语精炼;(3)启迪性;(4)思想性。

三、开展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1.完善课堂信息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增加,知识的难点增多,在正常教学结束后,学生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结构条理。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对课堂信息的完善,不仅协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课堂小结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是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日后的改进;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再次的讲解和示范,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3.承前启后

初中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续和扩展,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支撑,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在巩固、归纳旧知识的同时,启迪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课堂结束的五到十分钟内,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思想进行总的概括,以图表、阐释、视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再次的授业解惑。归纳总结法,为学生展示了整节课的内容,在突出教学中心的同时,也突出了重点。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三角形全等的所有证明条件,学生通过选择的方式回答哪些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哪些条件不可以;也可以延伸扩展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延伸拓展法。延伸拓展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力的作用,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问答的形式,教师启迪性提问,学生试探性回答的方式,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一节完整的课堂,应该以引导性问题开启,以启迪性问题结束,使学生在追逐中进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通过提问:大家这节课收获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属于有理数。有同学可能回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再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小数是否属于有理数。不断的通过提问,学生温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比较异同法。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相近的结构,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异同观念,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的相似概念、原理、结构等放在一起,对比不同概念、结构、原理等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概念、原理、结构之间的异同,避免混淆,而且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例如, 在学习《认识圆》时,学生容易混淆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分别列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然后利用图示分别在圆中找出圆心角和圆周角,这样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异同就清晰可见,以便于日后的灵活应用。

4.实践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中,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立方体时,可以通过指认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来总结不同立方体的结构特点。在学习对称图形时,可以指认生活中的实物,来总结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知识,体验快乐,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自立法。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教师在上课前,指出由哪位同学完成课堂小结,或者以自荐的形式完成课题小结,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小结,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6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师生关系;物理概念;学生主体;媒体技术;教学应用

我国现在仍处于影视教育的大背景当中,所以,高考的重要性仍然是我们时刻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这种环境当中,我们的教育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高中的学习当中获得最好的高考成绩,走进最好的大学,只有通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以下几个方面的

阐述。

一、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培养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往往是很大的,在这种压力下,他们贪玩儿的情绪就会高涨,心情的反复性也比较强,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按照对老师的喜欢程度来学习,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建立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条件。首先,老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从备课、讲课以及课后的辅导、评价、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负责,用自己端正的态度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其次,老师要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己的学生要用心呵护和关心,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课堂上经常和学生进行有趣的互动,课余时间也可以和学生多进行交流和娱乐,形成一种朋友关系;最后,就是师生之间最重要的,互相尊重,老师在教学上要做到一丝不苟,对学生要保持一种尊重的心态,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师生之间的这种互相尊重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二、老师要加强学生对高中物理当中基础性概念的学习

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对实践和检验的总结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描述物理现象最基本的核心知识点。高中物理学习离不开基本的概念,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基本的概念组成的,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基本概念后,才能更好地学习。除了掌握基本的概念的含义外,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概念的单位等等,并且要使学生把概念运用到实际解题当中。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的概念描述出来,真正掌握概念的核心思想。另外,对于一些较难理解、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时要特别的注意区分和讲解。

三、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注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已经成为目前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想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现自我。另外,老师在课堂上套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努力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在物理课堂上结合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将新时代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这个方面最好的选择就是进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我们不是很熟悉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很直观的显现出来,还可以用一些有意思的图片给学生解释那些枯燥乏味的定理。物理教学对于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比如楞次定律的相关知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在这方面给学生非常形象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来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娟.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J].理化空间,2013(10):143.

第7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一、数学课堂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具有科学性

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首先教师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透彻充分的了解,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比如说整除与除尽的区别:“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十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表述成把一个数分成十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又比如说以上和以下的概念,以上包括下限在内,而以下却不包括上限在内;再比如弄混计数单位与数位……教师在表述这些定义概念的时候,一定要对概念的实质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当然,教师的普通话也是很重要的。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也是提升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条件。

二、数学课堂语言要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能感染学生

幽默的语言让人身心轻松,如果数学教师有幽默感,那么原本枯燥的课堂就可能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会更敏捷。幽默是数学老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幽默也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做一个有幽默感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善于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幽默素材。但是幽默的同时要注意幽默要有目的性,要品味高尚,要适度,否则会导致课堂氛围活跃过度,影响课堂的纪律。

三、自编、巧用口诀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知识的规律总结口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尤其是小学低段的数学可以采用自编口诀或者儿歌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和“

四、恰当运用无声语言

第8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态课堂

多元化 立体化 过程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1-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课堂评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课堂评价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能力、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发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生态课堂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新趋势。为了配合初中生态课堂的构建,教师应积极探寻生态课堂评价的有效方式。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环,具有判断、激励、指导等多种功能。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评价的主体,成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学生也以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肯定为目的。很显然,这样的课堂评价使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与构建生态课堂的理念是不相符的。为了构建初中生态课堂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开放课堂评价主体,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评价。首先,让学生回忆这几个数学概念,以及概念形成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有学生认为能够熟练地记忆概念,也可以根据概念来判断什么是线段、射线和直线。然后,教师又让学生相互出题,评价同伴的学习情况。学生都可以准确地说出“射线、直线、线段”的特点、端点的个数、长度以及三者的关系,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比较好。最后,教师给出了总结性的评价。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评价内容的立体化,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根据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需要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才能反映出学生素质的真实情况。在初中数学生态课堂评价中,教师应拓展课堂评价的内容,从知识、方法、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在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后,教师主要围绕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分别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对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检查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发现学生可以掌握。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比较清晰,基本上能够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几个步骤进行解答,说明学生也掌握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具备自觉检验方程的习惯,但反思意识还比较薄弱,初步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通过这种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生态课堂的价值和理念。

三、评价方式的过程化,体现学生成长的动态性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都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传统的课堂评价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没有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高效地生成。

在教学“平行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诊断性评价。首先,对“平行线”概念的由来,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用两支笔来代表直线,变换两支笔的位置,总结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和位置关系。由于这个环节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最终有一部分学生得到了结论:“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两条直线重合,有无数个交点;两条直线平行,没有交点。”教师表扬了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发现问题。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忽然举手:“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也没有交点。”“是的,这位同学的发现很棒。下面请他给我们演示一下两条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没有交点的直线是什么幼拥哪兀俊备蒙借助教室两个面上的两条直线进行了阐述。“真的很棒!数学概念需要严谨的语言表述。这位同学的发现为我们归纳平行线的定义提供了帮助。谁能准确地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大都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9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 体验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地理课堂教学是什么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体验式地理教学是指通过创设情境或实践,学生通过感官能够体验地理教学中阐述的原理、发生过程、特征或者其中的前后逻辑关系、空间关系等,从体验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生成意义,产生情感。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又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相应的认识和情感”[1],因此体验式教学有亲历性特点[2],也有主体性的特点。体验式地理教学可以是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直接进入自然环境、社会体验地理,从而获取地理知识,也可以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条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地理,从而获取地理知识,发展地理能力,领悟情感。课堂毕竟不同于社会生活,不可能事事都亲眼所见,亲身经历,那么该如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呢?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也就是说,涉及的空间范围非常广阔,很多时候学生包括教师根本不可能直接接触到很多地理现象或者仅仅是接触到很小的一部分,这也为我们创设体验条件造成了实际困难。课堂地理课堂教学体验只能通过教师创设条件再现或模拟地理原理或地理过程实现。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声音模拟、想象、模型制作等刺激感觉器官,在体验地理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的认识和兴趣,发展能力,生成意义。

二、构建体验式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是地理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地理概念、体会地理过程、领悟地理情感,这些需要在体验中生成。那么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有体验性呢?

(一)对概念的体验。概念的学习是基础,只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往上面建筑知识大厦。由于学科的特点,地理中涉及的很多概念跟我们接触的实际生活比较远,而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何清楚地阐述,较好地激起学生兴趣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传达信息。很多时候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进而很难在脑中留下清晰且深刻的印象。体验式地理课堂语言描述应该具体化、形象化,应该让学生通过感官能够切身体验到。我们可以通过比喻、诗歌等比拟、实物展示等方式,使地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概念。

1.化抽象为具体。很多地理数据对于学生而言没有直观概念,且比较枯燥、抽象。比如我们很难感受一张方桌所受大气压力的大小,而我们可以想象一辆大卡车的重量,实际上二者的重量相近,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张方桌所受大气压力大约为一辆大卡车的重量[3]。又如月地距离约38万千米,这时假设我们乘坐一辆速度为100千米/小时的火车从地球出发到月球,大概需要半年的时间。通过比喻将数据具体化、生活化,这就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距离具体化。再如恒星相距遥远,牛郎织女之间距离16光年,学生很难具体想象,如果作如下改变就非常容易体会到。“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7月7日鹊桥相会一次,可以设想,若两个恒星之间通过电话,这边一声‘喂’,传到那边得16年,再喂一声,这边听到声音,已是32年弹指一挥了”[4]。所以比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让很抽象的地理实事变得可以感知。

2.诗歌等形象比拟。我们经常引用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垂直带分异规律,这句诗展现了一副海拔从低到高自然带发生更替的图画,引用“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到江南看杏花”描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也是相同的道理。通过诗歌的引用和比拟,很好地勾勒出图像,帮助学生体会和想象地理现象。

3.实物展示。高中地理中很多概念表述的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可能经常亲历过,课堂上语言的表述显得苍白而无趣,往往很难激发学生兴趣,有时借助实物,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陆地自然带这一部分内容一般是在秋天的时候讲解,笔者在讲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一手展示从校园中采摘的几片一年常青的阔叶,并描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在讲解温带落叶阔叶林特点前,随手将金黄的银杏叶往上一扔让其自然飘落来模拟落叶现象,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带来朗朗的笑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平时我们乘外出的机会,可以收集具有各个区域特点的特色植物或具有地方特征的物品作为收藏,以备上课之需。

(二)对过程的体验。高中地理中涉及很多地理过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过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三圈环流形成过程,水循环形成过程,洋流的运动过程,城市化过程,等等。这些过程中有的缓慢进行,需要很长时间,如地质循环、全球气候变化等;有的过程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如水循环、洋流、三圈环流等。这些过程我们都很难直接观察到、体验到。有的过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正在发生,而需要我们走出课堂或者平时注意连续留心观察,才能体验到,如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城市化过程等。针对不同的地理过程,我们该如何呈现才能让学生容易体验到呢?

1.地理实验模拟。针对那些很难直接观察到、体验到的地理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模拟实验,模拟再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学生在观察或参与活动中感知地理过程,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地球自转对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产生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是比较难解释的,而且中学地理的学习不需要很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笔者曾采用实验模拟其现象,收到的效果还不错。分别把一杯水慢慢地倾倒在以逆时针旋转的雨伞上和倒在静止的雨伞上,让学生比较留在雨伞上的水流痕迹。实验可以清晰地展现自转对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影响。除了实物模拟实验,有时还可以采用思维模拟法[3],通过板画模拟地理过程,增强视觉直观性。

2.动手模拟操作。我们在讲解褶皱的形成过程时,一般采用板画图解法。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往往容易忘记。我们不妨让学生用书本模拟岩层,从两侧施加水平压力,说出书本的不同变形情况,提问学生如果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水平挤压,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了褶皱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3.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到才能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地理概念或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地方时和区时这两个概念很难理解和区分,因为我们感受不深,直接的口头描述往往使得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头雾水。我们在讲解地方时概念之时,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比如一排表示一个经度(如东经120度),一般情况一个班有8排,这样就有8个经度,问一排为地方时12点时其他各排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该地,其他各排还需要几分钟,太阳才会直射?学生通过参与计算,体验地方时的特点。进而提问“如果全球各地采用各自的地方时,方便吗?”,转入区时的学习。

4.动手绘图。地理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绘图。《房龙地理》中甚至把绘图说成学好地理的唯一方法[5],这种说法太偏激,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地理绘图的重要性。在地理课堂上,我们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图。有时我们会发现地理老师把板图画得惟妙惟肖,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却听得呼呼大睡。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自己画图,或者跟着老师画图就是一个主动体验的过程,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体验的过程。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都可以通过学生动手绘图实现目标。

5.实时记录、观察。针对发生在身边的地理过程,如各种天气系统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留心记录和观察。地理Ⅰ的天气系统部分内容一般是在秋天的时候上,而这个时候也是冷锋经常发生的时段,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观察天气,实时纪录,甚至共同预报天气,以求印证。通过此类活动,可以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体验地理,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对情感的体验。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的过程。地理课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生领略自然地理美景、形成全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场所。只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情感,才能落实好人文教育。体验的生成遵循着“感受产生情感―情感促进理解与联想―在理解与联想中产生领悟并生成意义―领悟和意义深化情感反应”这样一个过程。所谓触景生情,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创设好这个“景”。在课堂里,这个景即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生成情感。笔者在教湿地的保护这节内容时,让学生提出解决洞庭湖问题的措施,学生仅提出退田还湖这样笼统的措施,而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这时,笔者让学生假设你是洞庭湖这个地方的农民,你会怎么办?学生很快提出很多如调整地理产业结构、发展渔业之类的措施。通过扮演角色,模拟体验,让学生体验到了由他们提出来的措施对当地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所以只有让学生融入情境,才能体验到背后深含的影响和意义,加深对洞庭湖问题的理解,而不是表面的现象或者口头上的推田还湖。学生在讨论、思索解决措施的过程中,就是体验情感的过程,就是人文教育的过程。

三、结语

地理课堂是学生地理学习的主要场所,如何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教学的质量。以上从课堂语言、地理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阐述了增加地理课堂可体验性的一些方法,实际上这三个部分是有机的统一体。学生可以通过采用动手操作、声音模拟、想象、模型制作等方法,体验地理原理、过程、特征、逻辑关系、空间关系等,从体验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生成意义,产生情感。

参考文献:

[1]肖海平,付波华.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研究,2004,1.

[2]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教学与课程研究,2007,6.

[3][美]帕迪利亚,主编.徐建春,郑升,译.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