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美术课程的作用精选(九篇)

美术课程的作用

第1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中职教育中的动漫专业是一个很广泛的专业概念,其中包括漫画、插画、二维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后期、游戏设计、建筑设计、虚拟情景等内容。学生最终到底走向何种岗位,取决于每个学校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也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兴趣取向。可是不管是向哪个方向发展,美术在动漫中的地位都不可动摇。

美术作为一个更大的学科,其实分类更多,但总结来说,就是一种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它的概念不是“画画”两个字可以概括的,它更多的是创新、创意、灵感、审美等理念层次的概念,有了这些,才能让设计的作品有内涵,让受众有共鸣。当然,这些都需要作者有熟练的技法将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不然别人也无法读取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里说的技法,就是作者创意迸发、表达自己情感的媒介,也就是美术中所说的造型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在动漫专业中到底占有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呢?下面笔者把动漫专业分为几个大的方向来说明。

第一个方向:漫画和插画方向。这个方向的发展是以美术为基础的,最终达到的目的也是以不同的工具或媒介、绘制漫画、插画、设计图等二维平面作品。不管作者是用纸笔手绘,还是用数位板,或是干脆用鼠标或其他工具绘制,最终目的都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绘制一张静止的图片,这就对作品的精细度和创新度有极高的要求。作者或是有极高的绘画能力,可以绘制出很好看、很炫的图片,像一些游戏插画,场景宏大,动感、张力十足,让人一看就血脉贲张;或者就有丰富的想象力,绘制出引人入胜的内容在里面,就像一些画风并不出彩,但内容跌宕起伏、千回百转的漫画作品;再者就是构思巧妙、想法新颖的设计类图纸。这几样都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美术修养和一颗具有发散思维能力、不拘一格的大脑。这些需要学生在美术课程中习得,别无他途。所以说,漫画和插画方向是对美术依赖最多的一个发展方向,如无天赋、爱好,就不要强迫学生走这条路。如果要走这条路,我建议前期多开设造型能力的课程,如素描、速写,提高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控制光感和立体感的能力。只有提高自身的基础造型能力,才能让学生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中期主要以色彩为主,这里的色彩包括色彩的属性、如何用色、如何调色、如何用色差表现光感等,这个过程是为了增加作品表达的层次和张力,使作品更直观地表现出中心思想,也更加吸引人。最后是创意和构思的能力培养,只有有了前期的造型能力和色彩作为基础,学生才能绘制出口碑出众、新意百出、水平绝佳的作品。

第二个方向:二维动画方向。这个方向的最终目的是制作成品的二维动画作品,像动画电影、短片、广告等,除了画面外,添加了时间这个概念,使它的表现力更丰富,也就是所谓的四维艺术。所以,二维动画除了画面外,还包括故事剧情和设计理念,这是考验学生作为导演的功力。当然,这个工种是分等级的,最顶端的是剧本和角色设定,这个要求较高,下面还有好多原画师、动画师、上色师等职位,不同的职位对人员的要求不同,但都离不开美术这个大的框架。如原画师和角色设计需要具有丰富的阅历知识、想象力和扎实的美术功底,这样制作出来的动画角色才能让观众喜闻乐见;而一般的二维动画,剧本、角色设定、原画都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来完成的,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扎实可靠的美术功底,还需要有广阔的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才能制作出天马行空、缤纷多彩、引人入胜的好作品。而动画师和上色师应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以完成和发挥原创作者的想象力空间,前者需要对原画角色进行动画处理,这就需要有能临摹绘制出原画的能力和给予这些角色动作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速写训练来达到目的;后者对色彩知识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这个方向的课程和插画漫画方向差不多,但可以稍微降低标准,对造型能力要求不需要太苛刻,对色彩、空间的掌控也不需要太高,毕竟在动画中每一张图要是和插画的水平一样,这样的动画成本实在太高。而且还必须为学习必要的应用软件留下充足的时间,所以可以适当地修改和减少美术类课程的数量,但美术课依然应该作为最主要和基础的课程在前期开设。

第三个方向,三维动画和影视后期方向。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三维动画和影视后期制作作品逐渐占有了动漫的主流市场,华丽的角色设计、炫目的视觉效果、与二维动画相比的低成本,几乎将二维动画赶出了电影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三维动画和影视后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维和三维模型的区别,就类似于画画和雕塑的区别,说到底,都是造型能力和创意的应用,而动画动作是需要大量速写才能把握的一个能力。影视后期是将做好的影片加以美化,需要较高的美术素养和色彩应用能力。

第2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1.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1)开发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在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时,要根据美术教育的实际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开发。例如,在美术网络化学习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美术学习的便捷性、指导性与可用性。(2)注重开发的过程性原则。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树立持久观念,把它看成一个动态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库,对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分类与整理,并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创新,不断充实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3)多方合作开发的原则。在开发美术信息化资源过程中,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要求,不能仅以教师和教材为主,要注重多方合作,促进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加快合作开发。[2]

1.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

(1)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化管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率。量化管理通常是在去除情感因素的基础进行的,它是真实数据的充分反映,在做好预设工作的前提下,快速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指导后期工作的进行。(2)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对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量化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缺乏制度管理,奖惩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不能落实到实际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中,规章制度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

2.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要在最大程度上对各种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类型、资源空间等,在众多资源中去粗取精,充分运用到基础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优先性原则。在基础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接受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学校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完全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坚持优先性原则,优先利用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3](3)适应性原则。在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考虑,还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等制定合理的课程资源利用方案。使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特殊性原则。要发挥不同地区的地域、学校、教学特点,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合理利用美术信息化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多样化美术人才。

2.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对策

(1)树立正确的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观。所谓的课程资源观其实就是人们的看法和态度,资源观是否正确关系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对美术信息化资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应用与美术教学当中,对于美术教学本质及目的的了解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多媒体教学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传递转向资源交流。[4](2)建立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是合理有效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核心,这一机制应该是动态、立体的,在机制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好知识和经验、课程与文化等的关系,尊重美术学习者的独立、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促进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3总结

第3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关于“校园实用美术”

实用美术也称“应用美术”,指具有社会实用意义、反映生活应用目的的美术,用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经过设计和艺术加工并结合生产的美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不限于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括各种以实用为目的的美术设计。校园实用美术,是直接服务于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校园的美术,利用美术技能为各学科教学服务和宣传美化校园的美术与设计。校园实用美术是专门用于校园的美术与设计。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政策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三级课程的重要概念,将原来国家过于集中的课程决策权分配一部分给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并行组成的课程结构。同时,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特色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有开发校本课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权利和义务,这为开发校园实用美术课程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本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以校为本”的特色

学院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一定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功夫,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应“以校为本”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院管理层的支持和帮助,使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以借助学院的管理手段,实现以学院为课程策源地和实施依托的美术课程的结构统整。使得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能够获取和利用优势资源条件,以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源远流长,前身是南宋时期张虼窗斓某ど吵悄鲜樵海2008年初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秉承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创新小学教师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是我院在小学教师教育方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我院的小学教育专业紧扣农村小学教育实际,于2010年6月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特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构建了“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的培养模式,规定了“一专二能三艺四技五证”的培养要求,其中“三艺”即具备识谱视唱、少儿舞蹈和教学简笔画三项艺术素养。教学简笔画就是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四、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的特色

校园实用美术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了更好地适应我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启动并实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独家承担培养任务。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实行分专业培养,为湖南省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且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带头人。2010年9月,已面向全省招收了1400余名初中毕业生,前两年综合培养,后四年分专业培养。校园实用美术课程是处于综合培养阶段的校本课程。

初招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年龄偏小,女生较多,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来自偏远的农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等诸多原因,其教师职业综合技能几乎为零,但他们勤奋好学,可塑性强。如何在两年内训练好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师范生的实用美术技能,是摆在小教部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我国高校很少有人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改革,与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重教师技能培养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也是造成当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实用美术技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本人以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开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培养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实用美术技能,并付诸实践。

五、在实践中开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教程

校本课程开发专家斯基尔贝克(skilbeck)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般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①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②拟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③制定校本课程的具体操作方案④进行校本课程的实施⑤校本课程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一)情境分析是开发校本课程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施情境的分析上,仅限于学校内部和周边的资源条件与课程实施环境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兼顾源自国家、地方的课程理念及相关的政策导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能顺应时代潮流,兼顾“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二)拟定适合的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环节。

开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利用实用美术技能为小学教学服务和宣传美化校园的高素质小学教师。美术所特有的直观造型功能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有特殊的辅助工具作用,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校园实用美术可以丰富各科教学的表现力,优化教学效果;可以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加强校园实用美术教学,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美化校园的能力和辅助各科直观教学的能力,对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制定校本课程的具体操作方案,自主编写相关教材或教案。

笔者曾于2008年主编了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小学实用美术》,设置平面手工、立体手工、校园报刊设计、校园平面设计、教学用具设计、校园环境布置、校园舞台美术与展示设计等八个章节。教材由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定向师范生使用了三年,普遍反映实践操作性较强。从2011年起,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编写体系,还与时俱进增加了校园实用计算机美术与网络美术等内容,编写既能立足师范美术技能培养,又能顺应时展的本科层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校园实用美术》。本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八个章节。第一部分的编写目标是强化师范生的基本美术技能训练,包括字体设计、教学简笔画、黑板报、手抄报、墙报、校园海报等内容。第二部分的编写目标是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设计制作与儿童美术发展相适应的实用美术,包括纸艺创意手工、综合材料创意手工、重彩画、创意版画、沥粉装饰画、铜丝沙画等特殊技法装饰画。第三部分的编写目标是综合运用各种传统与现代化手段,美化校园与服务教学,包括校园与教室环境布置、校园舞台美术、校园会展设计、电脑美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电脑美术在校园活动中的运用、电脑美术与网络教育等内容。

(四)将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开发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编写《校园实用美术》教材,并通过美术教师认真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加强校园实用美术技能训练,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

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能给人美的熏陶和爱的启迪,美的刺激能增进儿童的创造力,学校环境的布置本身即构成一种潜在课程。校园为教育的场所,它的环境布置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将致力于营造浓郁的书香味,将校园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2.加强校园实用美术技能训练,满足各学科直观教学的需求。

直观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快乐地得到知识,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审美素养。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

3.美术技能求实用,教学方法求灵活。

校园实用美术课程强调美术技能在小学的应用功能,以实用为目的。本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师范生灵活运用不同工具材料的使用和设计制作方法,为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美化校园环境和优化课堂教学,掌握扎实的校园实用美术基本功。

4.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它学科的学习。

(五)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的修订与完善

教材经过教近一年的使用,发现校园实用美术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过多强调实用美术作品的制作步骤,导致编写内容的文化内涵不足;校园实用美术作品质量要求偏高,师范生在实用美术技能的训练上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对其他教师技能的训练有所抑制;校园实用电脑美术由于受硬件设备的限制,只适合小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爱好美术的师范生学习,尚不能普及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亟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校园实用美术校本课程。

第4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一、“由技入道”: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能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综合后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将给学生展示的是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观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建议设置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与写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设置人文基础课程,可以打破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第5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师范教育专业 美术教育 课程结构

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发展,是师范教育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作为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基础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课程结构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本着以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有特长、受欢迎”的小学教师为目标,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学科特点、课时情况,以及教材提供给任课教师展示教学智慧提供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于美术学科的课程结构应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编排组合,科学地安排高中起点三年制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公共必修课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严密、科学的组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特点等角度考虑。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打好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对高中起点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结构做分析。

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高中起点初等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同美术学科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美术基础普遍比较差,学生也存在美术课程对于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师范教育的职业教育功能等方面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如果本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地安排美术课程结构,学生就会在这一学习阶段受益匪浅。

首先,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要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互协调,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无论何种教学内容,自始至终都贯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需要自觉养成美术观察习惯,即整体观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非常重要,这种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能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能力的形成,对于满足学生美术课堂学习的需要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的绘制、素描写生、中国画的学习、版画、手工制作等这些美术技能课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对于学生整体观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职业意识的尽早确立、完善学生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应具备的造型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需要重点强调,师范院校非美术专业的美术课时有限,不宜过多采取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在师范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的前期阶段,如果过早进入很专业化的美术学习训练模式,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阶段应该充分发挥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绘制、教学挂图、手工制作等几种美术技法、实用技能方面的学习训练在本专业、本阶段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学会更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此方法作为一种理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美术观察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师范学生了解简笔画、教学挂图、电脑课件、手工制作教具、板报这些具有描述知识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形象直观、要素特征明显等特点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先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对于增强师范专业学生学好美术学科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在下一步素描写生、中国画、版画(纸版画、实物版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如何解决造型艺术中各种关系的思维能力方面,如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平面与立体空间的关系表现等学习内容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相对会比较顺利。

这一阶段美术技能课的教学课程结构的科学安排,在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掌握观察与表现的基础造型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色彩艺术修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师范专业学生尽早明确,学好美术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用好用活课堂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合理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人文性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早已成为社会思想传播的媒体和工具,甚至包括观念意识的形成和确立。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担当的使命。蔡元培先生对美育下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重要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对艺术美的感受和评析能力,是师范教育专业开设美术鉴赏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由于中外美术史论、美术鉴赏等课程大部分师范专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触得很少,因此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鉴赏课,一直被美术教师们认为是较难讲授的一门课程。我认为,美术课堂上的技能技法训练课同美术鉴赏课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课程结构安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比如在素描写生课、色彩性能练习课期间穿插西方绘画名作鉴赏,了解西方绘画的发展及重要绘画作品的概况;在装饰色彩画、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中国绘画名作鉴赏,提高学生对民族绘画的欣赏能力;在图案基础、手工制作课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实用美术的鉴赏知识,等等。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技法课的学习,在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线条、形状、结构、色彩、明暗、工具材料等美术基本要素技巧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以课题方式,增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互动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课题,学生积极进行课下思考、自学、拓展,有利于培养主动思考、勇于表述的学习精神及对于古今中外美术文化的思考认识能力,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间接经验的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参与学习。

师范教育专业美术鉴赏课的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在培养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及艺术修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针对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的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胜任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优化美术课程结构。

国家的兴盛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教师,注重培养、发展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培养创造力的颇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目标。我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美术教育在技巧训练和情操陶冶的教学背景下,任课教师应在注意引导师范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强调课内外实践方面做足文章。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的运用。学生通过美术课上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明确了技能是成就一切的工具,在具备基础造型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应本着基础知识和技能只有与小学教育教学密切结合,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手段的教学宗旨,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如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应用的简笔画创编、创作及自由设色练习;在培养、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色彩艺术感知力、色彩综合应用实践能力、色彩艺术创意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的色彩教学中的发挥色彩性能练习活动;板报设计、制作的教学活动;在师范高年级阶段的手工制作课上,教师配合学生试讲、教法课的学习,指导学生创作手工教具的教学活动。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教师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我们相信,敢于联想、善于表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未来教师,今后才能正确引导、启发儿童的创造性。

另外,学校可以广泛开展美术兴趣小组以补充课内美术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还会起到“小先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班级、年级其他同学学习美术、学好美术发挥着积极作用。美术评价也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定期举办学生美术作业、作品展,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通过美术展览的艺术活动平台,对学生产生激励、鼓舞作用,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加强课程结构内容设置要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对美术课程结构进行分析,更好地推进师范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在加强学生美术综合学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第6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摘 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如何将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作者分析了目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并梳理了其优势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希望架起一座通向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桥梁,同时也提出了对“非遗”美术教学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教育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具有恢复传统文化记忆与智慧的重要功能。非遗课程获得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并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要探讨“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明晰将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及其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理解非遗文化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判断出目前非遗美术教学存在的缺陷,才能准确找出此类课程的发展出路,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非遗”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

(一)课程类型的灵活性。

非遗文化贴近传统生活和审美,积淀了劳动人民一代接一代的生活智慧,这些智慧体现在遗产包含的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工艺技术等价值,美术教育者能够有目的地提取、开发其中需要的部分。非遗文化包含的多样的价值注定了非遗题材教学具有灵活性,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重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以陕西皮影为例,授课者既可以借助皮影人物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让学生通过平面化、夸张化和戏剧化的手法自己创作设计稿,上一堂设计应用课,又可以借助皮影巧妙的制作技艺,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镂刻、敷彩、合成,亲手制作皮影形象,上一堂综合探索课。

(二)教育资源的潜在性。

教育者为了满足教育需求需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的非遗是一座素材宝库,可以应对多样的教学目的。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量的非遗文化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些素材背后孕育着卓绝的文化思想和匠心独运的美学追求,提取其中优秀的元素,对于开发美术课程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视觉性。

非遗进入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视觉性。特别对于工艺性很强的非遗作品,不简单地用图片展示,而是直接将鲜活的素材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将实物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接触,其生动和具有表现力的花纹很容易打动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朴拙淡雅的文化韵味;怀袖雅物折扇,“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既可舞文弄墨,显露风雅,又可用于表演,展现优柔的舞姿。不同种类的扇子,或美观典雅,或清新秀丽,或温文尔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把玩和欣赏后,会生出许多疑问,这恰恰就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是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所在,非遗文化突出的视觉性,有助于美术学习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性。

传统美术课以纸上作图或用泥塑造为主,非遗课程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美术课堂实践内容。工艺类非遗文化都有独特巧妙的制作技艺,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正宗的明式家具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g结合部件,不用任何胶水或钉子等工具。教育者可以提供简易的模型部件,让学生进行组合和拼接,充分感受匠人高超的制作智慧,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上一堂精彩的美术实践课。非遗课程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育者根据需要降低材料和技术难度,以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受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经历了持久的历史筛选和升华,折射出了不同地域族群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充满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深刻的人文魅力,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满足了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如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秦淮灯会,民众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多形式营造“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景象,寄托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是群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

非遗课程为美术教学注入了鲜活的题材和探索方向,使美术课程体系更立体,内涵更丰富,表现更多样,有助于在美术课堂上创设完整立体的文化情境。开发非遗美术课程,要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并发挥这些优势,弥补传统美术课程的不足,既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又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获得艺术体验和实践能力。

二、“非遗”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非遗教学目的的确立。

谈到“非遗”,人们往往条件反射地就想到非遗保护。但是,在基础美术教育中非遗课程的开发,绝不仅仅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上考虑。诚然,中小学教育作为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教育范围最广,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非遗内容教学,是普及非遗文化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保护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技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美术教育者更应该从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中小学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展,并不是为了培养传统技艺的接班人,这从中小学美术课的数量和容量上看,是不现实的。归根究底,非遗美术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美学素质,这是所有美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非遗文化要为美术课程服务,而不能本末倒置,否则,非遗美术课程只会停留在对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宣传的层面上,对中小学生的美学素养的提高没有实质帮助。

(二)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非遗美术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导致美术教育和非遗文化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将非遗和美术课程资源画上等号,因为非遗本身是一种文化资源,两者实质上属于不同范畴,没有从属关系。要将非遗引入美术课堂,首先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对于筛选出的非遗内容也要进行剖析,提取其中能够利用的元素,进而为美术课程服务。若缺少这些环节,美术课程就会空洞,丧失教育的针对性,美术教学就陷入无序的局面。其次,非遗融入美术课程,涉及非遗的传承问题,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就无法使学生进入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停留在欣赏和临摹照搬的阶段,学生就不会从心底热爱传统文化。

(三)“非遗”美术教学设计的革新需求。

中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内容的加入,能给美术教育者带来极大的发挥空间。各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样,制作技巧各异,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在降低传统技法难度的基础上以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非遗的人文性传授非遗背后蕴含的历史人文背景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方面的改变,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更生动的教学设计。目前非遗课程还未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过于拘泥守旧,教学内容不能以知识讲述、纸上作画和普通手工为主。除了课程设计缺乏创新外,教学内容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很难与精彩的非遗文化产生共Q。非遗美术课程的设计不能重技能轻情感,而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和感悟。

(四)作为课程资源的“非遗”的开发准备。

受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教育者在选择非遗元素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时候,在准备阶段不容易得到完善的资料和参考帮助。美术教育者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和从网络与书籍查询到的资讯,导致对教所选内容没有足够的理解和研究;缺乏教研员或学者的指导,教学设计可能存在欠缺和不足。非遗美术课程范围广,类别新,教育者选择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设计课程时,很可能会发现没有前人做过这个课程或得不到有效参考,这就使课程的开发遇到一定的困难,非遗内容的精髓和细节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呈现。而对非遗的详细了解和研究,又需要相应非遗传承人的帮助,美术教育者与这些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非遗美术课程的准备就会沦为对非遗资料的整理、搜集和罗列。

三、“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才正式提出的,所以虽然历年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非遗有专门的论述,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研究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需要充分认识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对现有的非遗美术课程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具有很好教学效果的已有课堂案例,逐步取得规律性认识。

(一)建立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

目前我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多达1836项(2006年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2008年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64项;2014年第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3项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53项)。国务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非遗的研究和管理日趋完善。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美术教育者省去了很多需要自己探索的工作,可以直接在各级名录中寻找和开发潜在的美术课程资源。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名录”。将非遗筛选进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需要以科学的标准进行调查和探讨。成为潜在美术课程资源的非遗首先在内容上要具有代表性,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美术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但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的数量有限,其中非遗课程的设置就更加受到限制,所以要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其次,筛选出的非遗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认知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能够为具体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越低龄的学生,更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接受和学习;年龄越大的学生,他们的视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相较于低龄学生有很大的提高,太过简单的内容难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探求欲望和动手操作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使非遗美术课程符合认知过程的规律,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另外,还要考察所选取的非遗内容是否贴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实现课程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其形式是否便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过于复杂的内容会使具体教学遇到阻碍。

(二)按照美术学科知识类型对非遗进行划分,建立非遗与美术课程的联系。

要让非遗充分融入美术课程,需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将非遗分解成美术学科知识要素,并用这些要素与美术课程建立起联系。美术学科知识可以说是组成美术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视角看,从认知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会对课程内容形成更教育学化的分解,对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非遗文化具有综合的特征,在教育者对其进行分解和组合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划分,在教学中就很难兼顾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秦华副教授的《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美术课程大致可分为美术理论、美术技法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以分解成多个分支。例如美术理论可以分为美术史、美术造型原理、视觉心理学、美术批评等内容,技法又因专业技能领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识知识。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指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元认识知识指关于一般认识的知识及关于自我认识的意识和知识[1]。

参照知识维度的划分,我们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进行分解如表:

除了美术学科知识外,非遗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还要关心学生的多维度思考方式和人文修养。非遗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和大量实践操作机会,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具体美术情境中的探究可以培养人文意趣,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非遗实体教具的开发。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使传统的美术课程发生巨大的变革,丰富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影像资源因为获取和操作的便捷大量应用于美术课堂,美术教学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慢慢显现,一是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偏平面化,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能力,尤其对于非遗来说,工艺性制作很强的特点得不到足够的表现;二是多媒体信息具有现成性,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在具体问题的解释上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三是图像的大量运用会导致课堂呈图示化,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非遗实体教具拥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直观性。非遗教具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产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效率,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另外,非遗教具的开发有效地使教育者投入教学内容的研究中,更深刻地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湖州吴兴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徐军老师对美术实体教具的开发具有多年研究经验,他提出了“组装式”美术教具的创制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开发了《怀袖雅物――折扇》、《凿枘工巧――明式家具欣赏》、《木板年画欣赏》等有深度探索的课例,取得了杰出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公开课。“组装式”美术教具是用纸、木、竹、泡沫、塑料等物质材料,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种个性化教学用具。其最大的特点是“活”――教具不加固定,容易拆卸,便于重组,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2]。

“组装式”美术教具为非遗教具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教具制作要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并取得最大的效益。徐军老师在《朱仙镇木板年画》课例中,为了解决学生对年画制作里套色印刷技艺的理解问题,运用透明硬塑料薄片,将年画里相同颜色的部分涂绘在同一张薄片上,最后几张薄片一叠加,便组合成完整的年画。

一件成功的教具不仅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且能贯穿整个课堂,推动整个教学。教具的设计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这就需要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把教学意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非遗美术教具的巧妙运用弥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两者的有机融合势必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推动着时代大跨步前进,来自现实和网络的大量视听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如今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已经远胜从前,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愈发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颠覆性的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逐步走进美术教育者的视野。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沃兰帕克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并实施的,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课上,教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进行解答,学生专注于问题解决的主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有别于传统课堂的预习,传统的预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是教师提供一个简短视频供学生学习,这个视频精练了一整堂课需要教授的内容。视频播完后学生可以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观看,适应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而不需要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重复讲解,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节省了讲授知识的时间,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不同学生的解疑和水平提高上,实施个性化教育。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尤其契合非遗美术教学的需要。非遗的特殊性让非遗美术课程适合设计成设计应用课和综合探索课,这两类课程都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构思和创作。正常程序的此类美术课都需要10至20分钟的时间供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除去课堂结束阶段5至10分钟教师的集中点评,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紧凑,难以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翻转课堂的出现,节省了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设计和创作的阶段,教师集中精力进行指导,课堂效益大大提升,学生作品质量也得到保障和提高。

翻转课堂有效开展的核心和基础是课前微视频,在微视频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翻转课堂,所有课前微视频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非遗美术课程一方面发挥着传承非遗的作用,所以非遗美术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会有一定的科普性。独立性和科普性的共同作用使非遗课前微视频不仅能服务于美术教学,更能应用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将这些微视频公开于网络等信息传递途径,使其进入大众视野,将给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障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实际上不仅承担着拓宽和发展美术教育的任务,在守护本土文化的层面上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非遗美术课程体系还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成熟性和普遍性还不高,基于非遗美术教学的研究需要时间论证。除了以上总结的外,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跨学科式美术教学、将课堂搬进博物馆的馆校结合教学等模式也是非遗课程发展和创新值得思考的方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积累大量的非遗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规律性认识,才能科学地对非遗课程资源这座“金山”进行开发,构建独特的非遗美术教学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秦华.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J].文教资料,2016(24).

第7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程 实践 小学生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所必须知道的并且要将其发杨的,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把自身的美术热情传达给学生,现今的美术课程对于许多的小学生来说是一项任务课程,因为大多数的小学和家长并没有重视美术这门课程,由于学生的课业压力,往往造成了小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所以,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美术概念,反而使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架空了美术课堂的实践过程。

美术课的实践对小学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对小学生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让小学生手脑并用,开发孩子的大脑、肌肉、身体协调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本上学习的总是浅表的东西,通过用实践的课程安排,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小学生过去画画过程中更多的是随心所欲的涂鸦,缺乏对描绘对象的取舍和画面的安排能力,所表现的大多数是平铺直叙式的,更缺乏对形的描绘能力。中国现今的教学体制中,往往会忽略了实践的重要作用,通常只是一味的去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去让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方法,仅靠书本上前人的作品,学生会往往不知道如何着手,因此只重视创新而忽视了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去感受的过程,成为了美术教育课程的不完整根源。虽然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课堂上对于学生仅仅是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美术实践的课程安排,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方法,将小学生带入一个系统的实践范畴里。美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培养美术特长生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即我们要接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仅凭在课堂中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实践课程的操作和运用,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喜欢大大的提高,有利于美术课程更好的进行。对于美术课的实践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美术课的实践目的,即对美术课的实践来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小学生的人格。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通过小学生本人或集体的合作方式来参与各项美术实践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来体验美术课的实践乐趣。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美术课实践的能力却可受到内在及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小学生个人的兴趣是学生艺术的原动力。其次我们也要重视小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主导地位。再次,就是在小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美术课程实践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美术的实践课程中,所有的小学生要进行课外写生,到达操场的时候,学生们会各自散开,但是在大家都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后,学生们却都不知道要画什么,这时老师就要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们所要画的内容,分配外界事物进行绘画,告诉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对象开始进行观察。通过这次课外的学生实践,发觉到美术教师的指导作用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的实践指导有更深刻的教学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直接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艺术,美术课堂的实践也要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学习的动机,能够把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到学习当中去。

第8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1.当下小学美术教育及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小学教育艺术教学经历了学科相对均匀,不存在歧视;学科严重分异;分异回归基本三个过程,期间有发展,也有问题。一是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设施方面不做更新,仍旧延续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将美术课束缚在教室,将教材作为美术课的法宝,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忽视了美术教学资源的广阔程度。二是教学目标的唯一性,限制了教学成果。三是教学模式的传统落后,让小学美术教育缺乏个性。四是教学条件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教育管理意识落后,美术课往往处于边缘化,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搞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和课堂扩展活动;在信息时代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度缺乏,停留在粉笔、颜料和纸张教学中。

2.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加速

虽然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但很长时间都处于理论和教研阶段,真正课程建设的实施并不多,近5年来,这些现象有所改观,2011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颁布,《标准》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其有普遍的适应性。

二、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意义

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是和其他中小学课程改革同步的,但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意义:素质教育的推出,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转折,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也有曲折,其中,当人们开始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时,素质教育的春天就快到来了。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给了广大美术教育者一个新的思路引导和操作平台,很多美术教师早就意识到小学美术课存在的问题,也有改变教学模式的想法,但缺乏系统化的课程标准和针对性的教材,同时没有更多的教学支持,包括活动方案、课程设置、硬件设施等。二是让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境和课堂形式来对待美术课。美术课本来是能让孩子提高情趣,怡心养性,弘扬童趣的一门学科,而且,新的课程建设让美术课回归了本性。三是小学美术课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潮流接轨。比如,动漫是孩子很喜欢的,但传统教材里很少有,新课程涉及了很多这方面内容,并且在教学实施方面给予支持,如,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教学以及个性化创作等,这让美术的兴趣度和超前性大大提升。

三、小学美术课程建设的方向

1.给美术课一个全新的平台

这个平台是多方面的,一是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新教材,全新的思维理念等软实力。二是指支持这些的硬件设施。比如,专业化的美术教室、活动室、教研室、适合网络教学的美术多媒体教室等,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增加用于手工、美工的创作室。在师资配备方面,要严格把关,专业化上岗,将教师的美术素养提高一大截,给予学生更科学和更专业化的教育。

2.将交流和活动作为课程新看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而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之间的沟通和感染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象征。所以,美术的感染力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3.尝试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评价方式非常重要,也受到教师、家长的重视。但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受到挑战,应试教育让美术的评价方式也受到影响,简单而机械,即便是小学美术也逃脱不了临摹等基础美术环节。而新的课程中的美术教育,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四、小学美术课堂新模式的探索

1.将美术课提高到情感和文化的格调中来

美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小学美术课堂是美术思维的启蒙阶段,一定要给孩子这样的思想概念,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体验一种文化,形成一种情感,体现美术的人文价值。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信息化已经快速进入教学领域,现代的美术课堂在课堂模式创新中一定要找到现代的身影,其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多媒体的使用在美术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另外,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教育目标,通过共同探索美术欣赏内容,网络教学技巧,交流学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的训练目的。

3.让乡土美术资源焕发魅力

第9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美术课程 性质 基本理念

现行的中小学的美育条件、设施尚不完备,学生、家长甚而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对于美育不够重视,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我要说,美育不可忽视,因为美术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决定了它的存在形式,也决定了它的地位和重要性。

一、认清美术课程的性质

认识一个事物,最先应认识它的本质。美术课程的内容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

美术课程的性质体现为人文性。《课标》对美术课程的定义是:“以对视觉形象(人们即可以看到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数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这番话描述了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

美术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美术课程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视觉形象,而不是其他东西。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如数学的基础在于数字、符号;语文的基础在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而美术学科,不管是平面绘画,还是三维的雕塑作品,甚至一些实验艺术,其基础都比较倾向于视觉造型性。视觉形象是基础,美术课程应如何针对这个视觉形象展开教学呢?具体有三个角度,即感受、理解、创造。

第一要看感受。感受其形色之美。观看视觉形象,如要注意它的形状、色彩、结构、材质、肌理、空间、比例、规格等。这就是感受,感受是和观看结合在一起的。所谓整体的观察方法就是从大的地方着眼,看细节,然后将细节与这个整体进行比较。作品细节丰富、具体,但不失整体效果,这恰是徐悲鸿讲的“尽精微致广大”。

第二就是要理解。理解其寓意之美。因为视觉形象是有寓意的,能够表现一些东西。如果我们看到人家提供的一个图形,一个形象,无论是一般的事业形象也好,还是作为艺术形象也好,则都需要理解它。比如太极图是什么意思呢?它代表了阴阳两面,天地两部。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最具寓意的表现。

第三就是要创造。创造具有美感的形与色。美术不仅是动嘴、动脑,它还要创造。创造,我的理解是,用手或者用手操作工具。如画画一般是用笔,笔是用手操作的。然后运用技法改变材料形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这就是创造的本意。创作需要技能。技能包括很多种,剪、刻、雕、塑、折、曲、卷、贴、染等都是技术,是创造美的技术。

对于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多人质疑其他课程也具有实践性,那么美术课的实践性跟其他课程的实践性何有区别?美术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物象,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所以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具有独特性。实践性还意味着美术不是一个理论思维课程,它需要动手实践。

美术还有愉悦性,艺术创造过程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艺术学习也应该是个愉悦的过程。最终的创作结果是让大家都感觉愉悦的视觉形象。如果美术上得跟数学课一样,美术课还有意思吗?所以应该跟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强调它的感性、愉悦性,让学生真正发挥个性,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美术课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感性的,令人愉悦的课程。美术课要上出美术课的感觉,有其独特之处,这就是特色。

二、认清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1.美术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义务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士的教育,而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所以美术课程,不能只向少数有天赋的、有兴趣的、有条件的学生开放,而应该向所有学生开放。面向全体学生,是建立在一个基本条件之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潜能,每个人的潜能都获得不能程度的开发。潜质不一样,那么发展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说说而已,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采用教学方式都要体现这一点。中小学中,很多老师都按专业要求让学生画明暗素描,但熟悉中小学生的人都知道,学生基本上画不了那样的东西。想想我们在专业学校学习,画素描要多长时间?先从石膏开始,然后头像,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小学有那么长时间给你学素描吗?肯定没有。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

2.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其实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为没有更多的外在诱引和压力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家长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认真学美术,但是家长有可能强迫自己的孩子认真学语文、数学、外语。所以,美术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带来快乐。

所以美术课如果上得很单调,就是一件非常没意思的事。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苦练基本功。于是,我们让学生画鸡蛋,第一节课大家画鸡蛋,第二节课还画鸡蛋,第三节课还画鸡蛋,这样美术课会有什么结果?学生肯定会觉得美术课太单调了,没意思。有人会说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但是我觉得美术课太过强调意志品质的培养不可行,毕竟这不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

3.美术让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

关注文化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国际趋势。美术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体现为通过整体文化的特征了解不同群体的美术,通过不同群体的美术,了解整体的文化特征。同时现行的美术教材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地让学生学习,让艺术走进生活或者生活艺术化,如生活中的标志、招贴、饮食、包装、收藏等。

4.美术教学注重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