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内部风险分析精选(九篇)

内部风险分析

第1篇: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现状;设计

我国近年来针对日趋复杂的经济行为,在税收管理制度方面不断完善,包括税收征管的具体措施以及税收法规体系等,尽管这些措施对规范市场秩序可起到突出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也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纳税风险问题。若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处理中,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容易使自身税收负担加重,严重情况下将直接面临破产可能。因此,本文对税务风险控制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相关概述

关于企业税务风险,若按照不同的阶段划分,将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第一,潜伏阶段。该阶段中企业可能表现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且对相关的税收政策与法律不了解,这样在进行纳税额计算中,便可能背离相关规定中的纳税额,通常该阶段中财务指标变化较为明显。第二,风险发展阶段。企业对于税收政策变化给予的关注较少,纳税不及时且申报准确率不高。第三,风险恶化阶段。在面临严重的税务问题情况下,企业完全被作为税务机关控制的重要对象,并被催告纳税。第四,风险爆发阶段。此时税务机关将掌握极多关于企业偷税、漏税行为的证据,会进行立案侦察,这样企业便可能涉及到相应的罚款处罚等。事实上,税务风险问题在大多企业中都会存在,企业仅需保持积极主动的处理态度,尽可能将税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便可达到税务风险防范的目标。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内部控制,其本身可作为税务风险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是对税务风险监督与控制的体系。但如何做好该体系的设计,又成为当前困扰大多企业的主要问题。

二、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主要现状

1.从企业认识角度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有学者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企业领导者与管理人员对企业风险控制中内部控制的作用都给予肯定的态度,认为其是控制资产流失、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需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然而从当前大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看,真正利用其进行风险管理的少之又少,多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充分说明现行大多企业对内部控制作用的认识并不充分。另外,也有部分企业在风险管控中将重点置于运营风险、生产风险等方面,给予财务风险的关注较少,甚至认为税务问题的解决仅需做好申报、核算并及时纳税即可,无需将税务风险控制纳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中,这样一旦有税务风险出现时,企业很难从容面对。

2.从内部控制建设角度

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方面保持正确的认识,且拥有专业的人才与制度作为保障。但在内部控制建设中,部分企业强调对于税收风险的规避仅需与相关部门的保持良好关系即可,这样税务风险便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而从人才方面,目前大多企业真正具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技能的极少,更无从谈及依托于高素质税务风险内控团队进行风险控制,这样企业常会遇难解决的涉税事项,税务风险发生的几率由此提高。另外,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也处于缺失状态,有调查研究发现,国内近年来较多企业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上,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难以准确识别税务风险问题。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内部控制活动中,未真正做好制度建设,如税务风险识别、评估等。

3.从风险控制实践角度

税务风险控制实践效果不理想是当前困扰大多企业的主要问题。以往学者在实际调查中,选取13个较为典型的行业,包括石油、建筑、电力以及金融等,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企业管理层人员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风险管理方面,大多企业基本已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但在实施中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风险管理中未对风险问题进行合理评估。另外,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活动中,针对存在的税务风险问题,难以寻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产生这一现状的根源表现在企业未做好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

三、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设计思路

根据当前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现状,在实际设计内部控制体系中主要需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着手,并在设计中注意遵循相关的原则,确保整个体系能够贯穿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始终。

1.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首先表现在牵制与授权方面。其主要指在税务风险控制中,应保证在权责分配、业务流程以及机构设置等各方面构建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其中在牵制原则方面,强调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避免出现某个部门滥用权力的行为。而授权原则强调根据不同岗位要求、业务性质,进行内部控制人员职责的界定,这样在实际开展税务风险控制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全面合规。该原则要求将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落实到企业各层次中,包括领导、管理人员以及基层人员,都需严格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需注意的是全面合规原则下,也强调设计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现行行业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内容,避免因内部控制制度违背法律规范而产生法律风险问题。再次,协调合作。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很难由企业中一个部门或一个岗位完成,要求所有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防止有扯皮现象的存在,这样才可使内部控制效果得以提升。最后,成本与效益原则。税收风险控制的根本性目的在于实现收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在风险管理活动,应注意对控制措施涉及的费用进行判断,分析其是否可获取的相应的收益,假若成本超出收益许多,应及时做好控制措施调整工作。除此之外,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还需遵循重点控制的原则,以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为例,可直接分析整个涉税流程,对流程内关键风险点进行评估,针对其中对企业影响较为严重的税务风险,需重点监控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风险识别体系的构建

税务风险识别是内部控制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求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能够选取相应的风险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判断哪些风险因素最为关键。其中税务风险识别中,可考虑引入故障树分析法,其在应用过程中可直接将复杂故障细化为多个小故障,并对每个小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判断。该种方法在税务风险识别中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不同税务风险产生的外部或内部因素进行分析的,直观性较强。在确定税务风险产生原因后便可进行风险识别指标的确定,为风险评估提供有效参考。但需注意的是在故障树分析法应用中,对于关键因素的判断,其可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企业自身还需针对税务风险问题采取自测方式,进而推出关键因素。其中自测的内容可界定在:①企业对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②税务风险管理人员是否对相关业务合同进行严格审核;③税务机关是否有调查过企业;④税务政策变动情况;⑤业务合同付款方式或条件是否对纳税有影响。在完成自测后,企业不仅可对当前税务风险进行识别,而且可判断当前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3.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构建风险评估体系中,主要需结合税务风险内容进行评估指标的确定。其中的评估指标具体包括:第一,财务指标。该指标通常需从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中进行获取,这些指标能够将税务风险状况间接的反映出来,具体包括增值税指标与所得税指标两方面。在增值税指标上,通常可细化为销项增值税、进项增值税,通常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进行原材料购置时,会要求小规模纳税人出具发票,这样便使进项税额增加。此时企业可结合以往数据,对当期数据进行分析,使增值税环节中涉及到的税务风险被识别,假若销项进项比较高,为控制税务风险需做好进项税额增加工作,而过低情况下便需考虑是否有少纳税情况存在,避免因少纳税而产生税务风险。而从所得税指标上看,一般需考虑到企业销售利润问题,可直接通过对销售利润的分析,判断企业成本、收入以及纳税等基本情况。第二,流程风险点指标。该指标主要从企业涉税流程中获取,是企业税务风险评估中的核心指标。在实际分析中,要求对所有涉税流程进行判断,分析其中哪个关键点应被有效控制。一般风险点评估指标主要集中在进项发票金额、进项税额转出、增值税、报消费核算、利息费、工资费用、业务招待费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第三,纳税指标。该指标涉及的内容主要以纳税的准确率、税款缴纳率、税款补罚率等为主,任一指标都可能直接带来税务风险。如在纳税准确率方面,一般企业在缴纳税款前需进行申报,但申报金额并不一定为准确纳税金额,假若纳税中出现少于纳税标准的情况,便会产生税务风险问题。

4.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在完成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便需做好控制体系的构建。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可采取的策略包括日常控制、应急控制两方面。其中在日常控制中,要求尽可能减少人为方面的差错,包括少缴、多缴或者延迟等问题。同时需注意企业税务工作应根据税法变化进行调整,这样可有效避免因税法变化而带来的税务风险。同时,在进行内部控制手册编制中,应鼓励相关的人员包括涉税业务人员、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等人员共同参与其中,或在条件允许下由税务机关提供指导。另外,在应急管理方面,要求企业采取相关的应急措施,及时将自身少缴部分进行补缴,或在问题严重情况下及时与税务事务所进行沟通,对无意或者偶然带来的失误问题解释说明,这样才可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四、结论

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是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实际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中,应正确认识税务风险的基本内涵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立足于当前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弊病,根据相应的内部体系设计原则,做好风险识别、评估以及控制体系的构建,以此达到风险控制的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昊.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姜倩倩.A报业集团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陈春风.富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税务内部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张帆.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12:76-77.

[5]张涛,王斌,施颖.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设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4,34:96-101.

[6]谢涛.基于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07:44-47.

[7]陈云婵.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防范[J].改革与开放,2010,16:67-69.

第2篇: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院财务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64-02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涉及到医保、农合等项目,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医疗管理的重要一环。规范良好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降低医疗风险。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医院内部财务越来越得到医疗机构的重视,如何加强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已经成为医院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本次研究将以某院财务管理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医院财务的内部控制。

一、存在的一般问题

对某院内部财务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人员问题。首先,财务管理人员从思想意识上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导致自身工作积极性不高、严谨性不够,易出现疏漏;其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财务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流程和信息化的高效性等优势认识不足,对信息化管理流程和操作方法不熟悉,计算机软件功能受到限制、计算机人才缺乏。甚至有些人员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常识,知识陈旧,业务技能不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最后,部分人员素质过低,医院财务人员是医院财务工作有效发展的关键,缺乏基本的业务素养,不能促使医院财务内部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配套设备问题。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配套设备尚不完善,随着医院门诊收费、药品药房以及院长查询、住院收费等信息化管理运作的开展,建立信息化管理终端是必然趋势。可以有效避免私收、漏收、人情费等问题,但设配和系统的不完善使得操作人员无法准确完成工作。另外,医院网络信息管理很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需求。各科室之间的信息系统互不共享,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浪费。

三是监督管理问题。目前,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内部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整体风险控制环节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而且,从医院主管部门来看,医院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市场经济下防范财务风险预警监控机制的认识不足。一旦发生具体的财务风险和问题,不能严格处理,易灵活处理、流于形式,得到不准确的信息。在固定资产、易耗品的采购以及验收中分工不明,采购部门有随意性及盲目性存在。

二、风险分析

诸如以上问题,会给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带来很多不良影响,也大大增加了医院财务管理的风险性,使风险防控成为一纸空谈。首先,医院内部财务信息易失真,使得财务信息不准确,管理难、审计难;其次,医疗费用不透明,使患者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大大降低,也会增加对医疗行业的不满意程度;最后,医院自我管理困难,医院内部控制风险性增加,主管部门审计和自我审计不相符。

三、管理办法

1.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应从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两方面着手,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质量。医院主管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财务部门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业务技能培训,划拨经费,用于人员学习交流。对于新引进的管理系统,要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以便尽快投入使用,对于系统更新的功能,也要鼓励并督促大家去使用,避免传统管理的低效率、低质量问题。也可组织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大赛,评优颁奖,以资鼓励。对于工作中出现漏洞的人员,要及时批评教育,并以绩效考核成绩为惩罚指标。要让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不能偷懒懈怠,也不能让数据流于形式,要真正做到信息化高质量管理。

2.健全体制,加强监管和落实。很多医院的内部体制并不健全,这是导致制度对内部起不到控制作用的关键所在,健全财务管理的机制体制是第一个着力点。对于医疗用品的事物,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划分,做到责任落实到个人,定期例行检查,查清数量,核对使用量和库存量,核对有误的负责人进行扣除绩效工资处理。有了严格的制度,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落实,可设立一个医院财务工作监督小组,定期到各部门检查院内财务制度的落实情况,保持制度落实的长期性和真实性,对已经建立的体系起到良好的维护作用。

3.加强财务预算制度。实行财务预算可有效分析院内下一阶段的财务收支状况,降低财务风险。预算制度可分为制定、执行、评价三个阶段。工作人员可为医院每年、每个季度、每月甚至每周的收支都做出预算,最大限度地按照预算指标执行,定期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分析超支或盈余的原因,以便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提供依据。为完善风险控制和预警体系,院方可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财务预算和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计划。可建立一定的财务预警模式,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小结

医院管理中的人员开支、设备引进与维护、医疗用品的采购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均离不开财务管理,而医院面临的各种风险,最终都会以财务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

本次研究重点分析了以某院为代表的目前医院普遍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积极(下转第267页)(上接第264页)强化医院财务内部管理,建立切实有效的医院财务管理机制,是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增强医院经济效益的关键内容。

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可促进医院的长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健全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医院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宏.对信息化管理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求医问药(下),2012(3)

[2] 徐超,洪学智,邓盼,等.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2)

[3] 陈朝军.浅谈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5(5)

[4] 俞斯海.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缺失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0(1)

[5] 马莉珠.加强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2(6)

第3篇: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ed the risk-oriented audit necessity, the risk-oriented audit in enterprise's concrete application as well as the consummation risk guidance management audit specific measures.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Key words:Risk guidance; Management audit;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在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进入了众多以前未涉及的领域面临的风险普遍加大的情况下,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方法,已成为企业管理层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功能变革的必然

内部审计关注公司治理,而公司治理正由以往的静态的命令控制模式转变为对不断变化的经营风险的适应。因而,内部审计需要更加关注风险管理,注重组织未来的经营前景。所以有必要将变化的风险管理模式整合到内部审计程序中,加强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

(二)企业个案取得的经验教训

安然、银广厦等国内外案件的发生使企业普遍认识到,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内部审计模式难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目标和方法缺乏针对性,根本无法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问题,更不能有效地为组织增加价值,减少损失。企业必须在战略目标、重大投资决策、日常经营活动和绩效评估等各方面高度关注风险因素。所以,无论从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需要,还是从帮助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的角度而言,都需要企业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按照企业目标全面评估风险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管理层和决策者的沟通上,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审计域和相关风险因素。相关的风险因素,应综合世界有关组织或团体内部审计机构的观点,结合被审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将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风险因素整理归档,形成规范化的数据库。

(二)确认和判断剩余风险

在充分鉴别风险的基础上,内部审计人员要测试被审计单位现有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确定哪些风险在现有控制框架下无法得到防范和控制,即确定剩余风险。在企业经营环境中,风险是客观存在且不能完全消除的,而且风险有时也可以给企业创造机会,这就需要内部审计对剩余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当某种风险不能避免或冒此风险可获厚利时,审计部门可建议被审计单位选择风险保留,否则,应进一步确定剩余风险的程度。

(三)制定合理的风险审计计划

完善的风险审计计划,应该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审计方案三个层次。年度审计计划是配合年度风险战略,对年度的风险审计任务所做的事先安排和规划,是企业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审计计划应当具有一定的柔性,以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战略需求。项目审计计划是对具有风险业务、项目或因素实施审计的全过程所做的综合安排。审计方案是指导现场审计达到审计目标的一套具体行动措施。风险审计计划的三个层次应与可用审计资源对接,以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注重审计过程中的沟通

沟通应该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商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审计结果的讨论通常采用口头交换意见、通过编制和答复审计备忘录。

(五)加强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内部审计人员仍要对报告中所涉及的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进行跟踪,以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续审计必须进行具体详细的跟踪记录。跟踪记录包括审计结果和建议、责任人、截止到目前采取的纠正措施、未纠正的原因、计划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完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内部审计目标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应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标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效率,也已逐步向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转变。内部审计人员应转换角色,加强与企业各部门的配合和沟通,为内部审计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后续教育,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此外,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

(三)加强内部审计的法规建设

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充分借鉴国外内部审计的相关经验、结合未来发展变化情况,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规和准则,促使各级领导认识并理解内部审计在分析风险、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得到重视。

(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更迅速和有效地完成各项企业信息的查阅、核对、分析、比较,从而有利于评估风险以及实现对审计过程的全面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开发和引进信息化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并专门配备或外聘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或机构,积极开发和使用电算化审计软件,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立审计数据库,并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1

[2] 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01

[3] 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06

[4] 谢德仁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5

[5] 王宝庆.现代内部审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01

[6] 陈力生、朱亚兵审计风险管理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09

[7] 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04

[8] 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中信出版社,2006

第4篇: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1.1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配套和完善。

从宏观上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它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必须有法可依。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很难适应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与新问题。法律法规建设进度相对滞事,而那些具体涉及到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就更是少之又少。在电力行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必然会依靠大量的职业经验去确定某一个审计过程。这种主观的职业判断的准确度往往取决于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与业务能力。

1.2审计对象的成分复杂化。

电力企业经济日益加深的多样化与多元化的业务内容也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更容易导致产生电力行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1.3现代审计方法本身的不足。

审计方法本身缺陷也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由于目前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都是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在审计程序上,审计方法的选取上也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比如:为了降低审计的成本,在进行审计时采用抽样审计和分析复核结合的方法,这就必然会导致审计结果中存在一定的审计误差,从而形成电力行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2形成综合的原因

2.1外部构成的因素。

所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审计对象较为繁杂,而且多样化,多元化的经济业务内容,经常会使在电力行业的内部进行审计的难度加大,给审计带来风险。(2)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是属于法治经济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做到有法可依,然而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协调,不配套,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3)当前审计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些诚信度较差的企业或部门为了能够逃避严格的审计,于是弄虚作假,伪造财务资料或者不提供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审计风险随之发生。(4)电力行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对某些单位或小集团进行审查时会受到保护主义的阻碍,不能够独立地行使审计的权利,对于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不诚信上报导致不能顺利处理,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5)单位安排的审计工作量大,任务重,情况繁杂,形成的要求高难度大而不能细致地进行资料的采集,导致审计质量差,加上审计时间较短,容易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6)以往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和定位局限于“查错纠弊”,过去普遍使用的审计方法其本身就有缺陷的存在,这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

2.2主观方面构成的因素。

(1)内部审计方法较为落后。虽然电力企业的规模和业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其内部审计方法却仍沿用了传统的审计方法,没有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使得审计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进而出现了内部审计风险。目前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使用的帐项审计方法的形式仍以手工查帐为主。在审计工作中,仅仅起到了差错防弊的作用,从而使得审计工作缺乏科学性。(2)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电力企业中,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主体,同时也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客体,他们一方面地电力企业的利益进行维护,另一方面还要对国家的利益进行监督和维护。而当电力企业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内部审计人员就有可能会为了维护电力企业的利益而违反审计的原则。由此,就使得审计风险增加。(3)审计人员素质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审计工作要求。由于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审计知识和审计工作经验,有的电力企业干脆从财务等其他部门抽调几个人过来充当审计人员,有的电力企业则直接让财务人员兼职审计工作。一些审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较低,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审计过程中难以查找和发现管理问题和漏洞,对问题放行,一路绿灯,导致问题越拖越大,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3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电力企业应该建立起独立的审计机构。并将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体制进行理顺,同时还要具有明确的岗位权限和职责。电力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得审计部门具有相应的实权。一方面,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在人事,工作以及资金等方面独立出来。从而为日后行使独立的审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将审计的公平性与客观性更好地体现出来。

3.2采用先进和更为灵活的审计工作方式。

在现代审计学中,内部审计要运用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和职业判断,并在保持一定正当怀疑的基础上来进行工作,电力企业应从硕士,审计师,从事审计,纪检监察工作,博士,工程师从事会计工作更为理想。内部审计应对传统的审计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审计调查,特别是对组织中所的财务和经营风险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测,同时要采用动态的审计方式,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并向企业管理层提出解决或者是防范问题再次发生的相关建议,从而发送风险管理,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3.3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进行提高。

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进取精神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电力企业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并吸引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精英到审计部门中,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应该熟练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并具备管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3.4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

(1)结合企业特点,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对资金审计进行强化。(3)加大工程投资管理方面的审计工作,减少对电网投资所产生的风险。(4)积极开展电力营销审计,降低电费管理的风险。(5)开展热点难点审计工作,向管理审计方向延伸。(6)对审计得出的决定要严格执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

4结语

第5篇: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经济进行监督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实现企业自我约束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的有效途径。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审计风险不仅关系着审计的质量,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结构中,适时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确保审计结果有效的关键。

一、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1、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的素质

审计人员不仅是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审计工作的决策者,因此,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仅与审计工作的质量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由于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的素质,并且没有很强的判断力,从而就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风险与质量的大小。同时,由于内部审计有着独特服务特征,审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关系着审计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应在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2、审计方法缺乏全面性

随着审计内容与范围的逐步扩大,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原有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中的抽样技术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审计方法,但是,有些审计人员仍根据主观的经验判断,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由此可见,缺乏全面性的审计方法,致使审计结果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3、审计对象的管理制度缺乏全面性

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逐步扩大,内部审计的对象也在日益增多,并且逐步发展为股份公司、企业集团以及连锁经营店,因此,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日趋复杂,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内部机构的层次。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一定的不便,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审计的风险。由此可见,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审计对象的管理制度缺乏全面性是造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4、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信息化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济活动的业务与种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化。针对于新兴的经济活动,内部审计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这样,不但制约了审计对企业内部的有效控制,而且也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随着审计范围的逐步扩大,审计的内容也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化,由此可见,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种类

1、审计经营型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面临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也趋向于多样化与复杂化,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难度。随着审计对象的逐步改变,审计部门的信息资料也随之增加,从而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也致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并且加大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

2、审计体制型的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作为企业内部设置的重要机构,它是保证企业员工与内部机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由于企业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所以,要想实现审计机构在业务工作的权威性,就需要审计部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对其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以便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3、审计素质型的风险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仅关系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也给内部审计造成一定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缺乏综合性的素质,这就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没有形成高度的责任意识,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只关注审计方面上的知识,而忽视综合性的分析能力。这样,不仅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完成,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

4、审计程序型的风险

在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程序的科学性关系着内部审计的结果,同时也影响着内部审计的质量,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原有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审计对象的要求,因此,要想保证审计方法与程序的有效性,就要从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便完善审计程序的创新化与合理化。

三、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

要想杜绝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内部审计机构应从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要综合考虑到经营业务的规模与范围,在保证控制政策与程序合理性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通过构建有效的质量控制与运行机制,从而抵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同时,要想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加强审计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便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在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过程中,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

2、注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中,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关系着审计工作的质量与风险,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关键。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可以按时给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除了关于审计专业的知识外,也应注重其它相关企业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也提高了内部审计的质量,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要在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构建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应从思想上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控制,这样才能在根源上抵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作为企业的审计人员,无论在审计方法上,还是专业技能上都应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审计对象的控制与监督力度,构建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以便规范审计的程序、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源上控制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应构建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

4、提高审计方法的科学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原有的审计方法已经被抽样审计所代替,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相比,这种审计方法不仅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同时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内部审计的风险性。审计抽样与原来的全面审查不同,它是审计人员对少量的样本进行测试,然后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审计人员在选择样本与推断测试结果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合理的审计技术,同时也要保证审计的质量。这样,才能在保证企业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控制。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与改革,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将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应在提高企业审计风险意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监督与服务的职能,以便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由此可见,针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性,企业内部应不断更新正确的防范理念与先进技术,以便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与实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陈荣.浅谈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第6篇: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一、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一)强化内部控制风险与会计基础工作防范 会计基础工作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是企业首先面对的问题,如信用风险使企业后续乏力,丧失客户;财务风险可能使企业濒临破产,没有凝聚力等一系列风险。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必须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例如,企业融资风险众多,加强内部控制,根据会计核算状况,需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防范才能预防财务风险发生。可见强化内部控制风险与会计基础工作防范之间的联系,企业内部风险的有效控制,需要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这样在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下,才能规避企业风险。反过来,企业风险的规避,也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两者实现共同发展。

(二)内部控制风险与内部控制缺陷 根据实际情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整体比较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比较大,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因此,为了有效规避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必须要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所在。企业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并且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内部控制风险的产生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虽然内部控制完善,但人为主观恶意串通舞弊或联合作案,违反内部控制要求,产生重大内部控制风险,致使内部控制失效。二是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或者设计存在漏洞,如企业内部职责权限的划分及会计机构设置不清晰,措施不恰当等。

二、会计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监督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的内部控制风险 由于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对会计事项是否合法的界限比较清楚,熟悉会计业务及相关制度与法规,可以有效防范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由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实行监督、严格把关,这也是内部控制具体落实的重要措施。因此说有效的会计监督是由很多专业的会计人员以及会计机构在会计日常基础工作中进行的。而在许多情况下,会计监督十分重要。

例1:某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监督设置相对合理,岗位权责分工也比较明确,但是由于该单位财务的主管领导对企业的财务部门管理相对放松,再加上监督意识淡薄,会计人员串通舞弊,通过决算审计。此事件反映出企业在日常的基础会计工作检查中,常常会发生账款不符以及账实不符的问题。

(二)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的内部控制风险 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系统内部发生一些违法乱纪案件。因此,反观这些问题的原因时,就不难发现,很多都是直接由企业会计岗位分工不明确,财务部门设置不合理,最终造成违法乱纪的问题。

例2:某单位出纳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由车间工人上调担任,并对财务核算及管理要求一知半解。由于该单位财务部门未设置相关岗位职责,该员工自2007年~2010年三年间,私自挪用单位公款二十余万元,造成常年不对账,由于企业没有其他会计人员负责进行账实核对以及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该违法乱纪事件金额较大,持续时间长,并且事件发生后处理困难。

(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的内部控制风险 一是很多单位领导对于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放任其发生,不闻不问。在管理上依然坚持“一枝笔”的管理模式,究其原因就是怕丧失审批权力伴随的个人利益。二是财产清查制度流于形式。很多单位对于财产不进行技术分析。财产清查工作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三是实际成本核算与成本核算制度脱节。有的单位不能严格核算投入产出,成本核算粗放,直接将差异数字挤入某项成本项目中,对于成本差异不究其管理原因,既而致使成本改善控制失去正确方向,也掩盖了成本问题的真正原因。

三、会计基础工作内部控制风险规避路径

(一)强化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完善会计监督检查体系 规避内部控制风险,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以及社会审计监督的作用,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转,全面强化会计监督检查工作,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十分重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和其他部门功能平衡,在设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应高于其他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的董事会机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从其他机构独立出来,确立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唯一独立于企业管理部门之外的部门,能够有足够的权利和整体的观测和评价力去分析和评估企业项目风险状况。一是会计监督的关键岗位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和会计稽核。从会计稽核开始,会计监督层层把关,到财务总监的最终审核,会计稽核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会计监督的第一层次,通过这些,就将会计系统内部控制风险降至最低。二是会计监督检查涉及企业多个经济业务的控制。会计监督不但审查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且实时监督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与法规。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一是制度体系可执行性。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在对企业活动的真实性基础上,这样建立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才是有效的。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必须是先进的,是可行的,因此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才能在实际活动中,有效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进行,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进行。既能够根据企业业务的发展变更控制方法、控制内容,又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因此,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并不是建立在企业管理模式上的空中楼阁,也不是书本中的格式条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要建立在企业实际管理情况之上,制度设计完全符合公司管理需要,对企业管理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制度的体系化。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体系化,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构建完善和科学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进行,有效地规范企业会计人员行为,保证会计活动的质量,这样企业内部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规制。在当前的企业经营中,建立完善了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经济运行质量,把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只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这是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的内部控制风险的规避。

(三)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程序 一是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采取资产的盘点复核制度。这就需要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记录盘点数,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对出现盘盈或盘亏的情况进行分析,与会计账簿核对,找出原因,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对企业债权的真实性,则应采取复核、函证的方法以保证其真实性;文件与记录的保管。加强企业对财产及时进行监控,应对各种财产物资的原始凭证妥善地加以保管。二是预算控制。规范会计核算重点在于使会计核算在预算的范围内有序进行。预算控制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有利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程序。实现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规避。预算控制,就要求企业预算过程中,严格按照预算员指标和要求控制预算过程,这样进行的预算控制才能有效满足规避企业内部风险的要求,才能对企业财务实现预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会计过程的合理性。三是授权审批控制。规范会计核算,企业应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会计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以及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和相应责任等内容。应做到授权审批的规范化。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企业内部会计基础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自己的职能规范,行使相关职能和履行相关义务。

第7篇: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才;财务风险管控;内部控制

一、前言

我国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建设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腾飞,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有效地做好高校的建设及发展工作。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伴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实施,国家在教育中投入的经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在高校的经费投入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由于高校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中缺少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致使出现财务经费支出不合理等情况。因此,高校在财务工作当中应该逐渐加强对财务的风险管控,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不断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完成。

二、财务风险管控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受环境影响

这里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是指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时会受到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时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氛围,良好的内控环境会让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更加方便高效。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时所面对的内部环境都是比较不完备的,内控工作环境不够独立,所受各方面的干扰较多,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管控机制,这就使得高校在进行内部管控时,得不到内部环境的有效支持。从而,使得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无法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控。

2.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

近年来高校为了有效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都在积极进行规模上的扩建等。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高校在进行规模扩建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贷款等方式来完成,这就会为学校带来一定的财务负债。目前,部分高校缺乏基建人才和财务人才的复合型人才,基建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紧密的管理体制,往往都是在自己的工作轨道上工作,就会使基建工作减少约束。正是由于上述理由,高校在进行扩建举债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学校的财务出现风险问题,影响到了扩建工作,也影响到了学校偿债能力。这是由于没有做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造成的,以至于出现内部控制不当的情况,给学校的建设发展增加了阻力。

3.预算体系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

高校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离不开有效的预算管理,预算是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工作,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发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必须要做好各项财务支出的预算管理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在很多高校进行内部控制管控过程中,却没有做好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人员、预算方法、预算编制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在实际的预算工作中,无法将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完成,影响到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阻碍了高校的建设及发展。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常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高校对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认识、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对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认识

高校通过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然而在很多高校当中,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都缺少有效的认识,导致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还有很多高校领导将内部控制工作直接就交给了财务部门,而忽略与其他部门共同建设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完全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由于管理者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也很容易在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心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些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会觉得学校管理者对自己的所从事的本职工作都不重视,自己将工作做得再好,也不会得到认可,体现不出工作价值,从而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形成恶性的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发展,从而影响到对财务的风险管控。

2.高校对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监督

想要做好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从而做好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就必须要对内部控制做好有效的监督。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可以保证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然而在我国的高校中,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基本上都是由财务内部人员来进行的,没有做到让专业的人员来进行,从而会使得监督流于形式,而且这种监督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监督的结果也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还有很多高校在内部控制工作当中没有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造成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极为不严谨,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不能及时发现和上报,最终造成高校的财务风险,从而影响到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正常运作。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工作是否合理、是否全面,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作为基础保障。任何工作想要合理开展都离不开制度作为前提保障,脱离了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任何工作都如无水的鱼。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内部控制传统机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高校的发展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主要涉及的还是财务方面,对其他方面工作的内部控制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高校在内部控制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的。对此,高校应该在未来的内部控制工作中,逐渐健全内部控制体制,保障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及科学性,从而增强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有效做好高校财务风险管控

1.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内控理念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高校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认识,导致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阻力,高校内部控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制,缺少有效监督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于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的。所以,高校管理人员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培养内部控制意识。不仅要定期对内部控制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还要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高校当中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让人人都参与内部控制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以最大的力量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的管控水平。

2.做好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想要做好内部控制,从而提高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就必须要对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要求高校要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保障监督工作的落实。要改变以往由财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监督的监督方式,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由专人来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要制定出合理的监督计划,保证监督科学有效,一旦发现内部控制工作当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处理,保障内部控制顺利进行,从而确保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问责制度

财务风险虽然现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有效降低发生的可能性。在财务风险当中,有些风险可能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如此就有必要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建立问责制度,将财务风险责任具体到个人,一旦发生财务风险要对相关人员做出相应的对策实施。最重要的是通过财务风险的问责制度,可以促进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及积极性,让财务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

4.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的内部控制以及财务风险管控都离不开有效的绩效考核,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规范工作的标准,也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绩效考核不应该只是面向财务人员和内部控制人员,应该做到对高校全员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全员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控。高校的绩效考核要做到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完备性,以此让考核发挥出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

第8篇: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审计;审计风险;内部控制;防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64-02

高校与企业不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单位,高校一般不提供物质产品,即使有也是作为智力产品的载体来提供的,高校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业务活动,社会效益是衡量事业单位业绩的标准,高校的出资者与单位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经济利益关系。基于高校会计服务的目的是非盈利性,投资者一般不图回报,但是高校的办学方式和筹资渠道逐步多元化,会计核算组织机构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事业单位的核算相对复杂。近年来,随着高校内部干部人事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的深化,也需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对高校的财务收支、有关经济活动等情况进行监督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内、外在的需求促使各高校和社会有关方面对高校审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审计风险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一、目前高校内控下审计风险的概述及其特点

高校审计风险是指在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而审计人员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内部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高校审计风险具有一般企业审计风险的特点,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分析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加强对高校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一)高校审计范围的多元性

高校审计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实施内部经济监督评价的活动,高校审计的范围已从单纯的财务报表扩展到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基建建设、修缮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及风险管理、领导干部任期轮换经济责任等整个学校的经济运转中,高校审计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高校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高校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都不会将审计风险控制到零的程度。企业审计程序包括三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高校审计风险也同样存在于以上阶段。新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准则还要求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审计,以督促、帮助管理人员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处理。这使审计在空间、时间上的延续,同时也加大审计风险。

(三)高校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高校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校审计风险不一定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构成实质性的损失,但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高校审计风险对高校造成的各种损失也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衡量,但审计风险的后果是潜在的。高校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对高校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对被审计人的任用、提拔,从而影响被审计人所在部门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的内控下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执业环境欠佳。高校目前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少数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表现在徇私情、害怕打击报复,在发现重大问题的时候因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的同事关系、熟人关系或者彼此有利益关系,不能正确履行审计职责,甚至故意放弃对这些问题的追查和揭露,提供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有限,审计工作是一种技术性比较强的活动,它既需要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在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水平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相关的理论政策水平。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所得出的审计结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

2.高校行政干预的制约也会加大审计风险。对任何行业审计工作来说,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独立性。高校审计亦是如此,如不能在组织上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予以保证,就不能很好地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在我国,高校审计部门属于学校的一个部门,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上级领导的影响,这样最后得出的审计结论易偏离正确的方向,导致审计结果失真、失实,没有起到审计的效果,如此加剧了审计风险。

3.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监督不力导致审计面临风险。许多高校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不重视业务培训,导致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高校审计工作中面临巨大的风险。

4.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及法规体系不能与时俱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审计已经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重视,2004年出台了修订后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15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随后,教育部也接着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但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分别有《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相比,内部审计的法律级次明显偏低。高校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大都依靠经验和专业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因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目前高校内控下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努力完善、充实高校审计部门的建设,逐步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高校的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稳定的、合格的、高素质的专业审计队伍是目前高校审计部门的当务之急。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高校审计最后能否真正为学校领导、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完善,一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二是高校要尽可能吸收一批有着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审计师加入审计队伍,打造一个在会计、管理、审计、法律各方面都合格的团队,以满足高校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建立有效的审计模型。高校目前在进行审计的时候,采用传承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没有借鉴和运用企业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审计过程中各方面都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引入新的审计概念,定义新的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之前就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是重大错报风险,它科学地阐述了审计风险的成因。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在于通过对被审项目风险的评价,找出高风险的审计项目,集中力量降低检查风险,把重大的差错和舞弊揭露出来,从而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3.建立有效的风险导向审计下的高校内控体系。在风险导向的管理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工作,应该涵盖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行政部门到各个学院,覆盖所有部门和工作岗位。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调动全体教职工从各方面加强控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做到事前防范,高校应根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控制责任范围。健全并得到有效的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高校财务收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4.适当聘请社会专业机构进行审计,以降低高校审计风险。一般情况,高校审计由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但由于受审人员知识结构等的限制,某些经济业务光靠内审人员是没有能力完成的。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部分审计业务除了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外,还可以聘请、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来承担。目前各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基本建设工程、维修工程审计委托社会专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类审计需要工程概算、预算的专业知识,需要施工现场经验,一般的内审人员对此了解很少。为了维护学校利益同时又能降低风险,高校一般都将这类审计委托出去。

参考文献:

第9篇:内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的背景

近几年,我国的市场经济跨越式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也有着独特特征,在这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所面对的是更加激烈的挑战。因此,大大小小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必须要更加关注自身,更加关注各类业务。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在企业多方需求下进一步发展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的各类业务工作,同时内部审计重视得更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各类业务如何进行控制上。诚然,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是企业的需求,但企业开展内部审计也会遭遇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贯穿于内部审计的“从头到尾”,这些风险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包括财务报告上的数据疏漏,财务报表分析误差和企业内部管理的诟病等等,这些都会造成一定的内部审计风险,这些内部审计风险要防范,需要企业不断尝试和创新,做好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工作。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的现实情况剖析

(一)支撑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基础还不够扎实

当前,无论从企业内部的发展要求来看还是企业外部的竞争大环境来看,都需要内部审计进一步加强其法律法规的建设。内部审计当前在我国发展,相比较国外还不太成熟,支持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基础还不够扎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法律法规的空白之处,对于这些没有规定的内容,那么内部审计工作者只能靠自身的职业素养开展审计,并得出一个审计结论,这种处理方式很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活动中受到的限制比较大

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活动在部分企业中受到的限制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所导致的。具体来说,就是内部审计机构的人事任免权和相关的经济权利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甚至有些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到其他部门的领导,并未隶属于企业的董事会。这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需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无法以一个独立机构的姿态做内部审计工作。这样的设置结构无法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进而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做内部审计工作有顾虑,那么内部审计机构所呈现的内部审计报告就有产生某种倾向性的可能,这种可能使得内部审计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机。

(三)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存在不适用于企业的情况

当前在一些企业内部,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存在不适用于企业的情况,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在选择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时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同时在真正开展内部审计时,并未完全按照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要求执行。具体来说,相比较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对于其程序和方法的要求不太严格,有些内部审计人员更多依靠自己的经验完成审计工作,对程序和方法关注的不多,这种情况也导致内部审计的风险性增大。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高水平审计的要求

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为了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朝着趋于期望目标的方向发展而存在的,要达到这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是要对内审工作本身有清楚的了解,同时更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定位有清晰的认识,当前在企业中,主要存在着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与高水平审计要求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促使着一些内部审计潜在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如何进一步做好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工作

(一)充实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基础,深入完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

企业为何要做内部审计?企业做内部审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需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来保障这些工作能按照期望展开。内部审计实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目的,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基础作为保障的话,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上面,必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在内部审计风险方面也不能较好防范。在法律基础方面,从我国的现行法律情况来看还是比较薄弱的,只有进一步夯实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基础,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做到任何内部审计工作都能在法律的基础上开展,那么在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之下,内部审计风险必然会有大幅度的降低。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对于加强我国内部审计建设,提升内部审计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体系,此举一方面可以在法律层面强化内审机构在企业中的独立性,确定内审机构的职能权限、人员架构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实务界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指引和规范,保证企业内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二)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活动中的独立性和自

内部审计机构只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拥有充分的自,才能使呈现出来的审计报告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精准地找到企业各项活动的缺陷,这样的审计报告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工作。基于此,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不能受到某个部门的领导影响,在设立的时候应该直接归属董事会管辖,其人事任免和相关的资金应受到一定的保护,特别是在资金的投入上企业需要做好保障和适当的增加,使内部审计部门能有一个独立的环境。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环境的公开性、公正性,并确保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公正、客观、独立的审计原则,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建立相应的审计管理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责任意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审计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意识,避免为了完成工作而敷衍了事的情况出现,让审计人员能够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结合企业实际工作,深化内部审计的一系列程序和方法

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内部审计需要按哪几个步骤走?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哪些?都要在程序和方法中写明。企业内部审计的一系列程序和方法需要不断地去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那么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程序和方法时一方面能保证这些程序和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更能使这些程序和方法进一步以规范性的姿态落地。而就程序来看,要做好各项升版工作,使程序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而在方法方面,需要选择一种更加先进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是规避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办法。基于此,我们必须运用更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才能有效杜绝审计风险的发生,比如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应用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把企业经营环境纳入到审计中,在其中寻找潜在风险因素,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放大到企业整个运行过程中,进而起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先进的审计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审计工作,进而使审计风险大大降低。

(四)从多方面、多办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毫无疑问是由内部审计人员完成的,内部审计人员是这项工作的关键因素,也是这项工作的主体力量。作为全面负责企业内部审计的人员,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如何?对内部审计工作知识掌握如何?内部审计经验如何?都会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关于从多方面、多办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工作,INTEL公司运用了新的思维,采用的办法还是比较先进的,在这个方面INTEL公司把落脚点放在了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后期培养上。从招聘内部审计人员开始到培养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INTEL公司有着针对性的选择,同时也给审计培养对象长期历练的时间和成长平台。在审计人员的选择上,审计部门很多时候选择从MBA校园招聘人才或者从事务所招聘专业人员,INTEL采用轮岗制度将审计部门作为公司的培训部门,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要在审计部门工作两年以上,相关部门的经理更是需要在审计部门工作满3年,满期后的人员配备到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内部控制理念和方法,可在工作中有效规避风险。[3]这种方式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学习。

四、启示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企业由于行业竞争的驱使对于自身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使企业立足于市场,把握机会的推动力。而内部审计就是这种推动力之一,关于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企业要做的还有很多,在这其中,企业只有立足于实际,才能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金星.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1:11-13.

[2]汪立行.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探索与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5,05: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