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

第1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体育展示 竞赛 传播 共赢

体育传播在大众媒介时代被认知为以电视转播、新闻报道为主流渠道的传播形态,而竞赛展示为体育传播赋予了一个新的注解:“体育即传播”。通过竞赛展示这个“跨界”载体,使体育这一全球性语言实现着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二位一体的深刻变革。竞赛展示主要指在体育竞赛现场通过播报、音乐、视频、表演、互动、灯光等综合传播方式,利用声光电技术营造赛场氛围,将体育竞赛内容、赛事文化、市场效益以整合的平台呈现给现场观众和离场受众,被称作体育赛事的脸面和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界定,竞赛展示是在体育现场内外所有与竞赛和赛场氛围相关的信息、观点、情感的符号传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整合系统。由此,竞赛展示是一个从体育竞技到体育文化跃升的综合传播体系。

竞赛展示的传播特征

对一个事物特征的判断,遵循注意-兴趣-了解-记忆的认知原理,首先获得体验的是该事物的外在表现,即形式特征,进而深入内部固化印象,提炼事物的内在模式。形式特征是指人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人体机能直接感知或者运用工具性力量测量的事物的外在性状,它一般包括速度、高度、范围和持久度等衡量指标。

1.传播速度

从速度来看,竞赛展示可以被看作最迅疾的传播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体育现场传播,电视直播也被嵌入成为竞赛展示中最长的视频展示环节。体育竞赛中对于竞赛展示的需求瞬息万变,对于时间充满不确定的赛事而言,或许一分钟前急迫地需要竞赛展示的插入,一分钟后竞赛展示则变得画蛇添足,因为竞赛展示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往是以秒为计量单位的。当然竞赛展示也可以是十分冗长的传播手段,因一些竞赛项目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或一些突发的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出现,赛后竞赛展示就有可能被无限期拖延。简言之,竞赛展示的信息传播是准时、及时、适时三要素精当组合的灵活变通。

2.传播高度

从高度来看,竞赛展示传播定位于高深与通俗之间的中间路线。竞赛展示中的信息传播,体现对体育竞赛知识及专业术语的简单介绍,但不涉及高水平运动员才能领悟的技战术意图或组委会内部掌握的竞赛组织方案的解释和说明。通过竞赛展示传播塑造的观众情绪和氛围根据体育现场的类别不同可分为热烈、期待、温情等不同基调,但竞赛展示从根本上代表体育赛事的组织行为,与纯粹的民间群体现场助威行为在展示语言、态势、倾向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传播广度

从延展度来看,竞赛展示无所不在地体现出传播的时空同在、信息共享和情感共鸣。竞赛展示的触发点不完全是体育官方组织有意识的预先安排,有时可能是竞赛过程中竞赛展示团队有备而来而又顺其自然的临场发挥,甚至可能是对体育比赛现场观众气氛的主动顺应和积极回应。也就是说,竞赛展示的传播范围天然包括观众群体在内,它模糊了竞赛展示专业传播者和现场观赛群体传播主体的界限,竞赛展示甚至成为融合赛场内外观众实现情感共享的主要工具。

4.传播深度

从持久度来看,竞赛展示在体育现场的传播控制中作为花絮镶嵌在体育竞赛这条主线的间歇中,但它在现场传播中留下的形象印痕和情感记忆将延绵在观众心间许久。新闻传播有一个客观规律,传播时效与功效成反比。在竞赛展示传播中,往往经典的竞赛展示声画和场景将在人们内心长存,例如庄严神圣的颁奖仪式全程。而形成这种延续性的推动力并不是强制传播手段在发挥作用,而是对激烈的呼唤、对崇高的膜拜、对仪式的向往等软性情感因素的触动和隐现。

竞赛展示传播的发展趋势

创新扩散过程中,增量式发展比存量式改革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现实的挑战。竞赛展示在赛场是一种增量式传播,是在现有体育竞赛的基础上新派生的传播子系统,竞赛展示在尽可能不侵扰体育赛事其他子系统利益的基础上增量改革是最为平和的前进方向。

第2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文体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本文从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研究、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研究、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四个方面,对部分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简单综述,初步探讨了体育赛事管理的方法及重要性,对未来我国体育赛事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 体育赛事管理 志愿者管理 风险管理

一、体育赛事的定义及基本理论研究

黄海燕、张林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体育赛事的英文词汇“Sport Event”出发,运用逻辑学中邻近属概念+种差的下定义方法对体育赛事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将体育赛事定义为“以体育竞技为主题的、一次性或不经常发生的且具有一定期限的活动。它不仅能够推动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举办地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还能够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

体育赛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赛事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关于体育赛事的起源问题,肖林鹏等学者们一致认为,体育赛事起源于祭祀活动,萌芽于体育游戏,并从运动竞赛的传统表现形式发展成为现代的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

关于体育赛事的性质、特征以及体育赛事的资源、功能、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刘琴、李燕燕、叶庆晖、黄海燕等人也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尽管关于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的探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是对我国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的发展发挥了一定基础性作用。

二、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经验介绍与借鉴;二是对我国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前者主要揭示了国外具有代表性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规律,从管理主体、管理职责、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后者以国内赛事为落脚点,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在研究共识方面,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赛事管理中应发挥重要且积极的作用,但政府职能的定位、作用的范围以及政府介入的方式却成为学者们产生分歧的主要来源。

事实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赛事类别,均是制约政府与体育赛事之间关系的重要变量。因此,深入探讨这些变量约束条件下政府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问题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

志愿者是体育赛事能够成功举办的重要力量,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是一项既具有重要意义又具有巨大挑战性的工作。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志愿者群体及志愿者岗位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赛事志愿者的作用,从志愿者管理的各个角度探究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形成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体系。

学术界对于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研究视角较为多元,成果较为丰富。近年来,志愿者管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志愿者管理模式问题;二是志愿者激励问题;三是志愿者地位及培训问题。

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与应用特征。作为体育赛事运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者的管理至关重要。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研究要紧密结合赛事及志愿者特点,凸显研究的应用性。从研究范围和数量上看,虽然已有成果对赛事志愿者管理模式、志愿者激励及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的深度和推广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

人们在谈到体育赛事风险时,常常会将风险与不确定性事件等同起来,其实这两者并不相同。体育赛事风险的含义要与体育赛事的既定目标联系起来,即只有那些一旦发生会延误体育赛事或者导致体育赛事损失、甚至失败的不确定事件,才是体育赛事风险。也就是说,如果某些不确定性与体育赛事的目标并不相关,它们就不属于体育赛事风险范围。体育赛事常见风险事件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流行疾病、暴力犯罪、体育骚乱、重大火灾、食物中毒、政治事件、恐怖主义等。

赛事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是以赛事的安全为首要前提,体育赛事的风险涵盖了赛事运行的各个方面,既贯穿赛事的申办、筹办、实施与结束等各个环节,同时又包括了种类繁复的风险类别。

五、小结

(一)体育赛事,一般指比较有规模有级别的正规比赛,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如今也同样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的探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决定了体育赛事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对赛事自身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地域以及赛事类别等会产生不同的赛事管理体制。

(三)体育赛事中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管理问题的研究需要从志愿者群体及志愿者岗位的特点等问题出发,不断探究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形成志愿者管理的有效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2-27.

第3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体育赛事;维度;服务质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11-0040-04

Research of the Service Quality Model of the Chinese Professiona l Sports Competition

ZHANG Xing1,ZENG Yuhua1,XU Wanlin1,ZHAO Yongshou2

(1.P.E.Dept.,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 48,Shaanxi China;

2.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n 710061,Sha anx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tertainment value,the paper defines the service quality of sports competition,provides a model for it,explains it s detailed concept from the aesthetic,technique and function perspective and ex amines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service model and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conce pts.Methods: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comparative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 and model scale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and make final conclusion.The data are fro m the Chinese table tennis professional league and CBA league audience.Conclusi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service concept of the sports compet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aesthetic,technique and function dimensions and seven s econdary dimensions,including th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audience experience ,component character,players’ performance,firstline employee,facility uti lity and seat size.Based on these conclusions,the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can better manage their own brand,improve its service quality,create favorable co mpetition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level.

Key words: sports competition; dimensionality;service quality; model

目前,媒体的电视节目可以定制,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屏幕、网络等了解时事和体育要闻 ,在体育行业中,同样也有着一些这样的服务。例如:运动员与爱好者的互动、爱好者会员 卡、在耐克的网站上顾客可以参与设计鞋类产品、在线订票系统以及自助座位等。这些活动 都清楚地表明了以服务为中心的观点[1]。体育产品公司日益将实体商品作为一种 市场工具 ,以服务为舞台,来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而这种重要的体验意味着将会带来长期 的客户忠诚度。 当对于服务市场的注意力日益增加的时候,对于服务质量的研究也相应地增加了。目前 ,已经有人研究了服务质量的因素和服务质量对于客户的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 于服务体验和人们如何定义其审美质量,仍然可以进行深入一步的研究探讨。现今对于服务 质量的定义,偏重于服务质量的功能性和技术性层面,服务质量的审美层面,则在很大程度 上被忽略了,因为服务质量的研究最初是在单纯的服务背景下发展出来的,而对于服务质量 的审美层面进行考察研究,却一直处于空缺状态。我们在所能查到的文献中也都未能将带来 审美性愉悦的产品质量加以概念化,作为服务质量研究的一个独立因素来进行研究[2 -4]。 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将建立一个由功能性和技术性质量支撑的体育审美服务质量模型,它 将完全适应于新的体验价值倾向的基础体育环境。这个模型会对审美性、技术性和功能性质 量三个维度进行概念细化并分解阐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最后还将对研究的关键部分 和管理内涵进行讨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职业体育赛事服务质量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次研究大量检索、查阅了相关刊物上已发表的有关体育服务质量因素的文章资料,为 本文的研究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同时,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国内外 著名的体育、教育年鉴类文献,着重阅读了有关体育服务质量、体育审美及体育技术和功 能方面的书籍,翻阅了大量高校学报中有关体育服务质量的研究类文章,为本好了理论 基础的铺垫工作。

1.2.2 数理统计法 因为服务质量的初级维度由审美性、功能 性和技术性质量三个维度构成,所以研究引入了“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数理统计法方 法来测量初级数据收集的内部一致性,研究计算了信度Cronbach阿尔法系数值和各分项对总 项的相关系数,以评估调查测量的信度[5] 。基于项目回应比率(量表项目数量与样本数量的比率)的建议,确定了样本总量。项目回 应比率在1:4到1:10之间,意味着每个项目要对应四个样本。304个样本(76个项目×4) 可被视为初级数据收集的最低值。 为了完善质量维度的测量,我们使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方法,提取到了八个因子 :1)一线雇员;2)设施使用;3)设施空间;4)对手特征;5)队员表现;6)视觉效果 ;7)比赛氛围;8)大众体验。这八个因子的Cronbach阿尔法系数都在0.82 到0.96 之间 , 具有内部一致性。便利性、组织鉴定和娱乐性的Cronbach阿尔法系数分别是0.88、0.81和 0.81,说明这些概念也是内部一致的。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艺术体操、健美操的专家匡小红教授、许波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尹霞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曾玉华教授、许万林教授,西安美术学院郭燕教授共6位体育审 美学专家进行访谈,专家对研究项目进行了评估,并且提供建议,在这一阶段,共有22个项 目得到修订。

1.2.4 问卷调查法 本文选取了两批调查对象进行数据收集,第一批数据收集于中国乒乓球职业联赛的观众 ;第二批数据收集于中国CBA职业联赛的观众。将使用在联赛开始之前向观众分发调查问卷, 用被测试者的年龄、性别和满意度进行分层抽样的方法,来得到最终所需要的样本。第一次在联赛开始阶段,于2010年6月中国乒乓球职业联赛与2010-2011赛季中国CBA职业联 赛进行赛场外、观众席随机发放问卷,问卷分发地点主要以 比赛地点为准(乒乓球包括宁波北仑艺体中心、上海上外体育馆中心、济南市体育馆、江苏 南通体育会展中心;CBA联赛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宁波、济南、东莞),同时利用年龄 和性别进行分层抽样。发出460问卷,收回413份,回收率为89.8%。有效问卷283份。在所 有样本中,有67.5%的回答者是男性,1/3以上的回答者处于30~39岁之间,26.6%处于40 ~49岁之间,24.4%处在24~29岁之间。第二次在联赛决赛阶段随机收集了参加乒乓球超级联赛与CBA联赛的观众的数据。赛前 在观众中分发问卷。共发出430份问卷,收回399份,问卷回收率为92.8%。总共保留了343 个样本。在这些样本中,有55.1%是男性,37.4%处在20~29岁之间,18.4%处在30~39岁 之间,8.6%处于40~49岁之间。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目前,学界有两种理论流派的服务质量基础模型:PS模型和功能技术模型。PS模型是指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它包括五个维度(例如可靠程度、反应性、共鸣、保障和弹性 ),并且以服务质量的功能性为重点[6,7]。而功能技术模型则包括了功能性质 量和技术 性质量。该模型的设计主要是被用于预测品牌形象。功能性质量是指基于顾客与一线雇员和 服务环境之间的互动的服务质量。而技术性质量是指与实体商品相关的服务结果的质量 [8] 。后来,上述两种模型相结合,发展出服务质量的多维度、多因素模型,它包括互动、物理 环境和服务结果质量。每个维度都由三个亚维度构成。而且,PS模型中的可靠程度、反应性 和共鸣三个要素,也用在服务质量的亚维度指标。

2.1 审美性质量 虽然将服务质量和功能技术两种流派相结合的模型看上去合理、完整,并适用于一定的 环境,但在娱乐业的背景下,这一模型的适合性却有了局限性,因为它依然没有研究服务质 量的审美性方面特质。审美性质量的概念起源于“难忘经验”论点。从货物和实体商品一路 走到服务体验,一些大公司在竞争中已经提前一步进入了服务体验的领域,最好的例子就是 阿迪达斯、星巴克和耐克的成功[9,10]。在服务质量与其审美性方面相结合时, 环境关系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审美性质量的重点,就在于服务环境和其他有形信息的审美性特征上 [11]。 在体育赛事的背景下,审美质量还有着另一个重要因素,即一系列附加产品和五 项服务体验设计的原则。这五项服务体验设计原则包括①好的主题②正面信息的印象管理③ 负面信息的消除④吸引五大知觉的感官刺激⑤让人记住此次体验的纪念品。前四个原则是与 服务环境的设计和氛围相联系的,而第五个原则是与促销产品相联系的[12,13]。 在这一 概念中,附加产品,例如纪念品和促销活动,也是组成审美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4] 。就此而言,审美质量可以被定义为观众对于服务环境和附加产品的审美性特征的总 体认知。这一定义可以推出假设:观众对审美质量的总体认知是与服务环境和附加产 品相关的。

2.2 技术性质量 技术性质量被定义为提供服务的结果和服务结果质量的重要性。因为在体育赛事中只有 两种结果:赢或者输。然而,这两种结果却往往让人难以预料,赢或输并不在体育赛事举办 者的控制之中。从体育赛事的角度来看,仅仅只强调结果质量,不足以提供更有意义的影响 力。此外,结果质量也不能完全解释顾客下次还会回来看比赛的忠诚度。 现有的研究表明了服务质量理论中技术性质量的当代观点,强调核心产品的特殊贡献, 并且在体育赛事的背景下,指明了技术性质量的两个亚维度:团队特征和运动员表现。产品 管理领域的学者对此提供了概念支持,声称产品的技术性质量可以被分为特征和表现[ 15] 。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假设:观众对技术质量的总体认知是与团队和运动员 表现相关的。

2.3 功能性质量 研究表明对服务环境和一线雇员的成功管理可以产生好的功能性质量。功能性质量强调 的是服务的让渡过程。它定义为,顾客对于与服务环境和一线雇员之间互动的感知评价。现 在,这一概念已经在市场研究者中迅速扩散[16]。虽然它被日益接受,但仍然会受 到批判, 因为它在一个维度中同时包括了服务环境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层面。对于功能性和审美 环境的明显混淆,表明了对这两个要素加以区分的重要性。如前所述,本研究认为,服务环 境的功能性方面应该被视为功能性质量,而服务环境的审美性方面应该被视为审美性质量。 功能性质量可以被定义为,顾客对于与服务环境和一线雇员之间互动的总体认知[17] 。这一 定义可以做以下假设:观众对功能质量的总体认知与一线雇员和便利设施之间息息相 关。 总体而言,本研究是将审美性质量引入服务质量模型的研究。旨在定义功能性、技术性 和审美性质量三个维度,并为所提出的多维度概念提供实证证据。

3 研究过程与数据分析

3.1 模型建构 在本研究中,创建了76个调查项目的初级项目库。涵盖的问题囊括了顾客的人口学特征 、服务质量,以及便利性、组织鉴定和娱乐性三个变量标准。 在本次测量中,服务质量的研究包括三个初级维度:审美性、功能性和技术性质量。审 美性质量由两个亚维度构成:审美性环境和附加产品。审美性环境由三个要素来描述:便利 性设计、氛围和社会维度,便利性设计的测量使用了“体育场审美性量表”,氛围的测量使 用了三项量表,社会因素则被大众体验所替代,功能性质量包括两个亚维度:一线雇员和设 施功能。一线雇员的测量是一个九项量表,设施功能的测量使用运动景观测量中的四个亚维 度:座位空间、布局便利性、空间分配以及信息标识来完成。技术性质量由队员表现和团队 特征两个亚维度组成。运动员表现由“运动员技术与努力量表”和兴奋量表组成。团队特征 ,由核心产品量表拓展出的一种五项量表来完成。

3.2 服务质量多维度评估 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对服务质量的多维性进行了检验并对测量模型进行评 估。采用线性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来比较六种不同的模型(表1) 。基于试点测验中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我们假设的模型是一个八维度模型,包含一线雇 员、设施使用、设施空间、对手特征、队员表现、视觉效果、比赛氛围和大众体验。通过对 服务质量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引入了五种备选的概念模型:首先是一个三维度模型,只包括 功能性、技术性、审美性质量三个初级维度。其次是一个四维度模型,它将功能性质量分成 了一线雇员和设施功能。该模型认为服务系统的设计是一个独立的维度,不同于顾客-雇员 互动维度,它包括空间布局和设施功能。第三是五维度模型,按照体育场模型的亚维度,功 能性质量被分解为一线雇员、设施使用和设施空间。第四是一个六维度模型,它将技术性质 量分解为对手特征和队员的表现。第五是一个七维度模型,它将审美性质量分解为大众经验 和比赛氛围,作为修正,大众经验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因为有研究结果证明,社会事实 在服务环境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表1 维度结构模型比较 多维性 x2 df x2/df RMSEA C FI NNFI AGFI AIC质量维度三维度模型 3 626.77 737 4.92 0.107 0.95 0 .95 0.62 3 792.77四维度模型 3 450.08 734 4.70 0.104 0.96 0 .95 0.63 3 622.08五维度模型 2 474.76 730 3.39 0.084 0.97 0 .96 0.70 2 654.76六维度模型 2 054.39 725 2.83 0.073 0.97 0 .97 0.74 2 244.39七维度模型 2 005.17 719 2.79 0.072 0.97 0 .97 0.74 2 207.17八维度模型 1 997.11 712 2.80 0.073 0.97 0 .97 0.74 2 213.11 注: df=自由度,RMSEA=均方根误差,CFI=比较拟合指数,NNFI=非基准拟合指数,AG 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IC=AIC信息准则,n.s.=不显著。表1中对于AIC值的考察说明,我们所假设的八维度模型(AIC = 2 213.11)并不比七维度模 型(AIC=2 207.17)简洁,因为八模型的AIC值大于七维度模型(表1)。拟合指数表明, 七维度模型最为适合(x2/df =2.79,p

3.3 测量方法评估 表2中体现了描述统计数据。比赛氛围、大众经验和娱乐性维度三者的均数要略高于其 他维度。出于研究需要,我们对于保留下来的量表项目都进行了提炼,表2中包括Cronbach 阿尔法系数、分项对总项相关系数、因子负荷、t估计值等在内的量表数据。作为CFA的一部 分,在对标准残差的整理后,又剔除了4个项目,留下46个项目用于进一步的分析。

表2 描述性数据、相关关系,以及测量模型概念 均数 标准差 相关矩阵1 2 3 4 5 6 7 8 9 101.比赛氛围 5.65 0.97 1.002.大众经验 5.88 1.08 0.73 1.003.对手特征 5.00 1.03 0.57 0.45 1.004.队员表现 4.63 1.30 0.57 0.40 0.55 1.005.一线雇员 4.81 1.15 0.62 0.44 0.51 0.58 1.006.设施使用 5.30 1.11 0.64 0.59 0.55 0.47 0.69 1.007.座位空间 4.15 1.56 0.37 0.24 0.44 0.51 0.57 0.46 1.008.娱乐性 5.73 1.05 0.77 0.74 0.52 0.47 0.50 0.58 0.29 1.009.组织鉴别 5.11 1.26 0.60 0.51 0.46 0.36 0.49 0.50 0.37 0.52 1.0010.便利性 4.93 1.13 0.54 0.41 0.42 0.42 0.71 0.60 0.49 0.47 0.52 1.00概念 项目数量 α值 分项对总项相关 因子负荷 t值1. 比赛氛围 8 0.89 0.62-0.74 0.66-0 .81 13.74-17.872. 大众经验 3 0.80 0.56-0.73 0.70-0 .84 14.03-18.183. 对手特征 4 0.80 0.56-0.68 0.66-0 .76 12.70-15.494. 队员表现 5 0.92 0.72-0.82 0.76-0 .87 16.23-20.015. 一线雇员 6 0.92 0.73-0.82 0.77-0 .87 16.41-19.946. 设施使用 4 0.81 0.54-0.72 0.64-0 .80 12.62-16.987. 座位空间 4 0.91 0.77-0.85 0.81-0 .91 17.88-21.378. 娱乐性 3 0.78 0.61-0.64 0.72-0 .76 14.83-15.899. 组织鉴别 5 0.83 0.57-0.68 0.64-0 .76 13.00-15.7210.便利性 4 0.83 0.60-0.72 0.65-0 .81 12.78-17.28 注:所有的相关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性显著,(p

3.4 检测服务质量模型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用线性结构关系对假设的进行检验,并在图1中展现出模型 检测结果。假设的模型显示出了可接受的数据的匹配度[x2(df)=2084.89 (976),x2 /df=2.14, p

注:n=343,x2(df)=2084.89(976),x2/df=2.14,p

CFI=0.98;NNFI=0.98;AGFI=0.77;RMSEA=0.058。 顾客的服务质量认知是一个多维度、多级维度模型。本次研究中审美性、功能性和技术 性质量这三个二级之间存在正相关系,并且比较突出,水平处于0.56到0.66之间。关于假 设 检验,比赛氛围和大众经验这两个亚维度对于审美性质量的因子载荷分别是0.97和0.87。 由 于比赛氛围的概念是由八个项目构成的,其中同时包括了附加产品和审美环境的因素,对于 技术性质量,有关对手特征和队员表现的伽马系数分别是0.79和0.69,此外,功能性质量 的 三个亚维度,一线雇员、设备使用和座位空间,它们的因子负荷处在0.65到0.92之间,这 就意味着上面的假设都得到了支持。 上诉结果,充分说明了审美性、技术性和功能性这三个对于我们所预期的标准变量有着 显著的影响。审美性质量(娱乐性),b=0.96; 技术性质量(组织鉴定),b=0.74;功能 性质量(便利性),b=0.85(图1)。R2值评估了假设的模型对于三个标准变量差异 的解释力。对于娱乐性、组织鉴定和便利性的R2值分别是0.93、0.55、0.73(图1)。总 体来说,这些结果证明了:体育赛事中的服务质量是一个七维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包含了三 个二级维度:审美性、技术性和功能性质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研究表明体育赛事中的服务质量概念可以定义为审美性、技术性和功能性三个一级维度,以 及比赛 氛围、大众经验、对手特征、队员表现、一线雇员、设施使用和座位空间七个二级维度。审美性质量的概念是通过比赛氛围和 大众经验来描述的,而功能性质量的概念,则是与一线雇员、空间和设施使用这三个亚维度 相联系。审美性和功能性质量之间的相关度不是很高,但也 具有中等的显著性水平。技术性质量对于已验证的组织鉴定具有显著性影响 ,技术性质量可以被看成一个二级的潜在概 念,它是由对手特征和队员表现所构成的。审美质量的提高,是通过管理比赛 氛围和 顾客对于人群密度的体验来实现的。另一方面,由于一线雇员和设施功能是功能性质 量的亚 维度。受此启发,经营者们可以观察到,高水平的功能性质量来源于出众的服务,此外,审 美性质量和功能性质量都是由体育赛事经营者控制的,因此在核心产品的技术性质量较低的 时候(例如体育赛事中乏味的比赛),服务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建议 建议联赛执行部门加大设备设施和环境等硬件方面的 投入,提高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服务质量。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融入进技术性与环境性服 务,以此更好地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营造赛场氛围,提高职业赛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Bijmolt,T.H.A.,&Wedel,M.A comparison of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 ethods for perceptual mapp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9,36(2) :277-285.

[2] Bitner,M.J.Servicescape:The impact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on customers and employe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2):57-71.

[3] Bolton,R.N.,&Drew,J.H.A multistage model of customers’assessmen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valu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1,17(4):375 -385.

[4] Brady,M.K.,&Cronin,J.J.Some new thoughts on conceptualizing perceived serv ice quality:A hierarchical approach[J].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3):3 4-49.

[5] Brady,M.K.,Voorhees,C.M.,Cronin,J.J.,&Bourdeau,B.L.The good guys don’t al ways win:The effect of valence on service perceptions and consequences[J].ou 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2006,20(2):83-91.

[6] Chandon,P.,Wansink,B.,&Laurent,G.A benefit congruency framework of sale s promotion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4(4),65-81.

[7] Churchill,G.A.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 of marketing const ruct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9,16(1):64-73.

[8] Colquitt,J.A.On the dimensionality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A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measur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386 -400.

[9] Cronin,J.J.Looking back to see forward in services marketing:Some ideas to consider[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3,13(5):332-337.

[10] 孙红.体育审美过程的心理学探讨[J].美与时代,2004(7).

[11] 姚军波.“赏不完,颂不尽”的体育美――浅谈如何欣赏体育美[J].美与时代,2 003(1).

[12] 杨彦,付博.市场经济与体育美――关于体育美的经济学思考[J]. 山西财经大 学学报,2001(1).

[13] 朱学强.浅析体育美[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14] 贺昭泽,孔柏梅.试论体育审美――自由的象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15] 熊和平.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美的鉴赏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16] 钱金梅,钱军师,杜春斌,等.体育美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4).

[17] 孙民涛.体育美教学初探[J].少年体育训练,2003(2).

投稿日期:2010-12-30

第4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定向运动,模块化,教学内容,阳光体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健康素质已成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素质的主要途径。然而,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耐力素质)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给从事体育教学一线的老师深刻的反思。2007年4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已成为当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特征。[1]

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学校体育,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们的喜爱,它是一项体力和智力并重,集健身、情趣、知识、竞技价值为一身的体育项目,在发展学生耐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笔者以体育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多年的定向运动教学实践,探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定向运动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1.目前高校定向运动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伴随着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定向运动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推广,逐步走进了体育课堂。笔者对江苏省10所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学校进行调查表明,课程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性内容少,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内容体系。多数任课教师受限于场地条件、地图和定向器材,教学内容单一,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影响了教学效果。

2.何谓“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它是指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和考核内容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整个学习过程的灵活度。《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中提到:模块化教学是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相关内容,将课程内容关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相近、教学目标一致的教材整合起来,以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的方式。由于每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的内容核心,模块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都以这一主题展开,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2]

3.定向运动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笔者根据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和定向运动的项目特征,结合多年的定向运动实践,探索出了定向基本理论知识、校园定向、公园及野外定向块、定向赛事组织和竞赛四大模块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

3.1定向运动理论知识模块

定向运动理论知识模块的教学一般安排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了解定向运动的概况,明确定向运动的学习目标、内容、考核方法和评价指标。以课堂讲述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定向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定向运动的项目特征、定向运动的锻炼价值,如何阅读定向地图、使用指北针、使用比赛装备和器材,定向越野基本技能(如何选择定向路线、越野跑技术),野外行走、穿越、攀爬技能,野外自救互救知识,欣赏国内外精彩赛事等。

3.2校园定向模块

校园定向是定向运动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应充分利用各自学校特有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标志性的地物等条件,让学生掌握定向运动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发展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体验定向运动的乐趣。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利用校园环境和校园定向地图进行定向越野的学习和练习,掌握标定地图、图地对照、图例的实地再现、确定站立点、目标点位置等基本定向方法,学习依地图行进,利用长直地物判定方向,利用指北针判定方向等。也可以利用校园内的某一块特殊区域开展百米定向和迷宫定向,展现定向运动丰富的内容,体现定向运动的运动魅力,发展学生动作、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熟练运用“调图”技术,判断各检查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学生快速反应、快速奔跑,灵活机智等基本素质。

3.3公园及野外定向模块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公园及野外定向模块的内容,进一步熟练定向技能,亲身体验真正的定向,使学生掌握野外定向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锻炼学生在一定压力下的选择、判断、应变能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团结协助的合作精神发展耐力素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在地形较复杂,地物丰富的公园或自然环境中的识图能力、利用公园或野外定向地图进行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学会利用指北针定向、辩向、分析地图、距离估算、选择路线、掌握野外行走、穿越、攀爬等技能。

3.4定向赛事组织和竞赛模块

定向赛事组织和竞赛模块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前三个教学模块基础上进行的,以定向运动为载体,通过改变练习条件,加大练习难度,从而发挥学生在运动中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定向运动基本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例如校园定向比赛、野外定向比赛、接力赛、自行车定向、轮滑定向、夜间定向、滑雪定向等等。

结束语:随着定向运动在学校的普及与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会投身到这项运动中,体验定向运动的魅力和乐趣。文中提到的定向运动基本理论知识、校园定向、公园及野外定向、定向赛事组织和竞赛四大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是对定向运动教学内容的一次探索和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第5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全球;电视;体育;收视率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16-03

投稿日期12005―04-14

基金项目:2003年度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551ss03060。

作者简介:蔡莉(1972-),女,湖北亵樊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新闻传播学。

1 全球电视体育节目收视概况

1.1体育节目中在全球观众中受欢迎的程度根据Euroda.ta2003提供的数据(表1),在1995―2002年期间,全球72个国家观众最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的观众比例在20%(2001年最低)-48%(2002年最高)之间,1997年(27%)和2000年(28%)收看体育节目的观众比例和故事类持平,1998年(48%)和2002年(31%)更是超过了故事类节目,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在奇数年(1995、1997、1999、2001)体育节目观众收视比例明显低于偶数年(1996、1998、2000、2002),这一特征是其它三类节目所没有的。其原因在于电视体育市场受到体育赛事资源的影响,世界大型赛赛对体育节目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夏季奥运会(1996、2000)和冬季奥运会、足球世界杯(1998、2002)都是在偶数年份举行,这三项赛事巨大的影响力带动了偶数年份电视体育市场。

1.2 全球收视率领先的体育节目类型 2002年是足球世界杯年,足球节目在排名前10位的体育节目中以60%的比例稳居第一位,其中仅韩日世界杯节目就占到40%。日本、德国、意大利和巴西四国都在2002年世界杯上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其中巴西和德国分列冠亚军。根据瑞士家庭广播公司(HBS)的消息,世界杯决赛德国对巴西比赛的电视观众达到创纪录的15亿。除了足球以外,冬奥会在东欧和北欧得到了欢迎,收视效果良好,这也与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冰雪运动在这些地区占主导地位有关。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观众对足球项目热衷程度有限,而对橄榄球项目情有独钟,显示了体育文化和传统对体育节目收视的影响。

2 世界部分地区(国家)体育节目收视简况

2.1欧洲部分国家收视率领先的体育赛事在欧洲,足球运动的魅力无可比拟,世界杯的收视率更是遥遥领先。法国,收视排名前10位的体育赛事全是世界杯。德国、意大利及俄罗斯这3个国家中前10位的赛事有一半是足球,剩下的则是一级方程式赛车和冬季运动。意大利人爱看F1与法拉利车队的辉煌战绩是分不开的,德国爱看F1无疑有喜爱F1超级明星舒马赫是德国人的因素,而俄罗斯是冬季运动的霸主,观赏性很强的花样滑冰项目更是新人辈出,星光灿烂,因此,冬季运动节目在俄罗斯备受欢迎。

2.2大洋洲部分国家收视率领先的体育节目 在大洋洲,澳式橄榄球是最受欢迎的体育节目,澳大利亚收视率前10名的节目中有5个澳式橄榄球节目,新西兰有4个澳式橄榄球节目。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风靡的足球节目在澳州收视情况平平,仅在澳大利亚有一个足球节目进入前10名。这也与澳州足球运动发展不够普及有关,澳州足球在世界赛场鲜有佳绩,因而观众对足球并不热衷。相反,澳式橄榄球、板球是澳州传统体育项目,澳州球队在这些项目上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因此这些项目得到了观众的欢迎。大洋洲观众“本土化”的观赏习惯可能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由于大洋洲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较少受到外在世界的影响,再加上澳洲居民浓厚的体育运动传统,因此造就了澳洲居民的独具特色的体育观赏习惯。

2.3美洲部分国家收视率领先的体育节目 作为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代表,巴西的体育节目收视情况和美国截然不同。巴西是足球王国,巴西国家队战绩显赫,足球赛事牢牢占据了体育节目收视率前10名。在南美洲,足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收看足球节目几乎是南美洲居民最普遍的娱乐活动之一。而在美国,足球运动备受冷落,乏人问津,而美式橄榄球、NBA、棒球、冰球等项目大行其道,收视率骄人。另外,冬季运动花样滑冰也深受美国观众喜爱,这与美国选手在冬季运动赛事中的优异表现密不可分的,关颖珊、利平斯基等连连加冕冰上皇后,再加上冬奥会在美国盐湖城举办,这些因素带动了美国观众对冬季运动的收视。

3 我国电视体育节目收视概况

3.1 2000―2003年体育节目播出简况2003年全国体育节目的总播出量为6.64万小时(CTR节目监测数据),比2001年的6.5万小时增长2.1%;比2002年的6.46小时增长了3%。体育节目在所有节目类型中的播出份额在2001―2003年中却大幅下降(表1)。

数据来源: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

体育节目的播出量比较稳定,2001―2003年播出时间都在65000h左右。2001年全国体育节目供过于求,播出份额超过收视份额的幅度为20.4%;2002年则呈现供不应求的格局,收视份额超过播出份额的幅度高达30.2%;2003年,播出份额超过收视份额幅度为13.9%。在这2000―2004年间,体育节目供求关系是不平衡的。体育节目的收视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世界杯、亚运会和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对体育节目的收视有巨大的拉动作用。2002年体育节目收视份额最高为5.6%,几乎是2003年收视份额3.1%的两倍。2000年体育节目收视份额5.3%也远远高于2003年和2001年的收视份额。原因在于2002年有足球世界杯、冬奥会、釜山亚运会等大型赛事,而2000年悉尼奥运会更是万众瞩目,举国同观。在这几项超大型赛事的拉动下,2000年和2002年体育节目收视份额要远远高于2001年和2003年。

3.2我国体育节目收视时间分析根据央视一索福瑞媒介

研究对全国79个样本市县的收视数据,2003年电视观众人均年收看体育节目的时间为2 029 min,合每人每天5.56 rain;2(102年电视观众人均收看体育节目的时间为3 150 min,收视份额为5.6%;2001年电视观众人均收看体育节目的时间为2704 min,收视份额为3.9%(表7)。

体育节目人均年收视时间并未如人们主观认为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特点,而是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有的年份甚至还会大幅跌落。2003年人均年收视时间2 029 min仅为2002年人均收视时间3 150 min的64.4%,跌幅高达1/3强。其原因在于日韩世界杯和釜山亚运会对2002年体育节目的收视有强劲的拉动作用,而2001年和2003年电视市场缺乏超大型国际大赛的刺激,体育节目收视状况平平。

3.3我国观众体育节目收视类型分析2003年全国观众收看最多的体育节目类型是体育比赛节目,全年人均总收视时长为1047min,占体育节目人均收视量的51.6%;其次是体育专题类节目,人均总收视时长为715min,占人均体育节目总收视量的35.2%;收看时间最少的是体育新闻节目,人均总收视时长不足300 min,占人均总收视量的13.2%(表8)。

数据来源: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

在体育比赛节目中,观众观看足球比赛的时间最长,人均达到了426 min;篮球比赛的收视时长次之,为194 min;乒乓球和拳击比赛收视时长比较接近,分别为104 min和105 min;排球赛收视时长为95 min,排在第5位。除了这五个项目,其它项目的比赛观众就很少观看了,如在欧美国家风靡一时的F1赛车、网球等赛事,我国观众人均收视时长仅为39 min和29min。

4 结论

1)体育节目播出受赛事资源和电视转播费用的制约,由于世界大型体育赛事一般多为周期性举办,中外电视体育市场发展都呈现了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举办足球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年份体育节目收视状况要优于其它的年份。相比较而言,我国电视体育市场发展的周期性特征较全球电视体育市场要更明显。

2)不同国家地区的电视体育市场有较大的差异,显示了文化和传统的差异对体育节目收视影响。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观众的收视习惯具有“本土化”的特征,收视行为较少受到世界大赛的影响。

第6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评估系统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59-04

体育营销和体育赞助是筹备和举办体育赛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赛事的成败。但是,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与赞助价值的评估一直是体育界、营销领域及传媒领域的难点之一。由北京体育大学钟秉枢教授、蒋家珍博士等开发的《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与商业开发价值评估系统》开创了新的体育营销和体育赞助的研究方法。本文对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评估系统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介绍与分析。

1体育赞助的本质是一种等价交换

赞助不是捐赠。

捐赠是无偿的帮助和赠送,属于慈善道义范畴,受赠方可能为了感谢捐赠者,有时也会举行一定的仪式,新闻媒体也有可能作为一个新闻事件而加以报道,但也就仅限于此。

赞助的本质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

赞助方基于一定的商业目的,向被赞助方投入一定的资金、实物或人力支持,不是仅仅为了做好事,而且为了获取冠名权、标志使用权等相应的权利回报。

体育赞助是以体育赛事、运动队或运动员为对象的赞助行为。赛事组织者或运动队从企业方得到物质或资金支持,而企业则通过赞助使其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得以提升,促进其产品的销售。

2体育赛事具备品牌传播价值是发生体育赞助商的前提

品牌传播功能是体育比赛具备招商价值的根本。如果一项赛事不具备较强的品牌传播价值,它就无法对自身品牌、赞助品牌及产品信息进行传播。因此,失去或削弱了品牌传播功能,就意味赛事将失去赞助商。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体育赛事成为商品的前提是它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功能)。观众或赞助商愿意为观看或赞助赛事出钱,说明它具有交换价值。体育赛事的交换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体现的。

体育赛事的使用价值(功能)主要有2种:1) 可观赏性,2) 传播功能。具备了可观赏性,体育赛事才能吸引观众――现场观看比赛或通过电视等各种传媒工具来观看比赛、了解比赛进程与结果。可观赏性越高,关注比赛的观众也越多,关注度也越高。通常,可观赏性是由2种因素决定的:1) 比赛的精彩程度,2) 比赛的悬念。技术含量高、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比赛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当受众因为喜欢某项赛事而关注本赛事、想知道比赛结果时,当现代传媒技术使受众的这种需求得以满足时,体育赛事实际上就演变成为一种载体――而这种载体的传播对象正是现代社会妇孺皆知、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一样东西:广告。体育广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比赛休息时间插播的硬性广告,也包括冠名、赞助等隐性广告形式。在现代化社会,广告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广告主选择体育比赛作为载体,正是因为后者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

可观赏性是体育赛事传播功能的前提,不具备观赏性、不能吸引观众的比赛,其传播功能是微乎其微的。现代传媒技术与传播理念是体育赛事的传播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例如,在中国,几十年以前,在电视普及程度还非常低的时候,不管多么精彩的比赛,它都难以发挥象现在的体育比赛一样强大的传播功能。即使可观赏性与传播工具等因素都具备了,假如没有新时代的传播理念(如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国,广告意识是很淡薄的),体育赛事依然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传播功能。在今天,可以说哪里有受众的关注,哪里就有广告;体育赛事受到的媒体关注越多,其传播功能越强,商业价值也越大。

3体育赛事品牌传播功能的表现形式

当体育赛事与体育赞助商品牌或产品的名称、标识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体育赛事便成为赞助商的传播载体――赛事组织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或工具将比赛呈现给受众,赞助商的信息也随着什么样手段与工具传递给受众。

体育赛事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现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及户外宣传,每一种传播方式均为体育赞助商提供了品牌传播的机会。

现场:精彩的体育比赛,现场会有数以万计的观众。他们在观看精彩纷呈的比赛的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比赛场区里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如:从赛事冠名、场地冠名到比赛场地边上的广告牌,从运动员的队服或相关的体育装备到场上运动员的胸前背后广告及他们所喝的饮料,均为赞助企业提供了绝好的宣传机会。现场传播的特点是传播对象与观众的距离贴近、视觉冲击效果好。但与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相比,现场传播的受众数量较少,受众范围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电视:在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中,赛事与运动队的冠名企业、比赛现场的广告牌、运动员的队服广告、直播中的插播广告等等,均可以通过电视画面、记分牌、直播解说等视觉与听觉手段传播给电视观众。电视传播的特点是受众量大、传播对象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一场精彩的比赛直播,全国各地会有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同时观看比赛。合理的体育赞助形式,会使赞助企业的品牌及产品通过一场体育赛事的直播传向千家万户。除了现场直播,中央及地方电视台均可能以新闻或专题的形式对体育赛事进行报道,这种电视直播的精华版同样可以为体育赞助商传递品牌与产品信息。但这种传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传播容量的限制,对信息的传递效率与视觉冲击效果没有现场传播明显;同时,与报刊、网络相比,电视直播与现场均存在信息的不可储存性――对大多数受众而言,比赛或直播结束,就意味着视觉、听觉信号的中止。

报刊:在举行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大多数报纸均对体育赛事进行不同篇幅的报道,不仅有新闻报道,也有各种形式的专题报道。在这些报道中,体育赞助商的品牌与产品信息可以通过文字与报纸画面传递给读者。如:“第六届亚冬会期中国电信杯花样滑冰比赛战报”等,读者在接受比赛信息的同时,也无形中接受了赞助企业的信息。与电视、现场手段相比,报刊传播的空间较小、传播容量较低、视觉冲击力度小,但它具有可储存性,读者可以在自己允许的时间内自由地重阅或传阅相关信息。

网络:与其他媒体相比,体育赛事通过网络传播的历史最短,但其传播形式却日趋多样化、新颖化,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与网络人口的迅速增长,体育赛事的网络传播也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体育赛事的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并且形式多样新颖,如文字直播、文字链(新闻与评论)、通栏(精彩画面)、视频(现场比赛或采访)、网上调查等等。网络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受众针对性强、互动性强,这有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将自身信息向目标受众进行有效传递。当然,网络受众的数量目前还无法与电视、报纸的受众数量相抗衡。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潜力是任何体育赞助商都不容忽视的。

广播:体育赛事的品牌传播能够借助听觉信号传递给广播受众。人们在走路、坐公交、开车、逛商场时听到“双星杯短道速滑赛今日上午开始比赛”等等。尽管广播的传播手段与效果、听众的数量等方面均无法与电视、报纸、网络三大媒体相提并论,但它仍然可以作为体育赛事品牌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

户外宣传:大型的体育赛事,不管是在比赛期间还是在比赛准备阶段,甚至在赛事申办期间,均会在重点城市进行不同规模的户外宣传。有经验的赛事组织者,能将赛事与赞助商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户外媒体资源。体育赛事通过户外媒体进行品牌传播,一方面带有现场传播的部分特点,如视觉冲击性强,同时还具有其受众数量更多、传播时间长等优点。对体育赞助商而言,将地区性销售计划与户外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其品牌阵地战、攻坚战的有效手段。

4对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进行评估的意义

4.1价值评估是体育赞助双方合作的起点既然体育赞助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上的等价交换,那么在交换之前必须对其赞助价值的大小进行有效评估。赛事组织方需要量度自身的品牌传播价值,合理地出售赛事;而赞助方也需要对赞助对象的赞助价值进行全面考察,保证以赞助费换来有效的品牌宣传。实际上,以往发生的任何体育赞助行为,合作双方所做的第一件事都是研究赛事的赞助价值。只不过由于运作经验与评估手段的限制,以往的价值评估往往比较简单,没有系统化、定量化的分析。

4.2价值评估是体育赞助成功运作的基础有效的评估能让合作双方清楚地知道赛事的品牌传播价值是通过哪种载体、以哪种方式、以多大的力度传和向哪一部分受众,因而它能够指导赛事组织者与赞助商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空间。

5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评估的主要内容

5.1赛事的规模、水平及国内外影响力规模越大,竞技水平越高,商业运作化水平越高,其品牌传播价值也就越高。

5.2比赛受众特征(受众构成与受众集中度等)受众特征分析对赞助商而言是必须的,只有比赛的受众与企业的目标受众高度吻合时,体育赞助才能对企业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

5.3传播价值的媒体体现广告主在任何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均需要一定费用的广告费,当企业以体育赞助的身份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曝光时,它的媒体价值可以通过曝光频次、长度以及对应媒体相应时段的广告价格进行度量,从而计算出达到相同媒体宣传效果所需要的广告费用。当然,体育赞助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媒体传播上,赞助体育赛事所产生的品牌美誉度影响也不能仅仅依靠量化手段来衡量。但这种以媒体传播价值为依据的定量化评估数据,是体育赞助的重要依据。如同一名高中生在高考中的分数:不能仅仅从分数来判断一名学生的能力与未来前景,但高考分数的确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

5.4品牌传播效果(包括品牌传播总人次与有效传播人口)广告主在做硬性广告性时,要关注广告播出后有多少人次看过其广告,有多少受众的观看次数达到了有效收到频次。企业进行体育赞助同样需要知道有多少受众通过该赞助了解该企业或加深了对其品牌与产品的认识。

5.5品牌传播效益(千人成本或点收视成本)千人成本指的是广告主通过广告宣传,每1000人次接触到其广告所需要的宣传费用。所有广告主都在精心策划,力求在达其宣传力度(足够的传播人口)的同时,追求较高的传播效益(较低的千人成本)。体育赞助商的赞助目标同样如此,体育赞助与硬性广告宣传的手段不同,目标是一致的。假如企业将同样额度的电视广告费用投放到体育赞助中,得到更多的受众关注,其千人成本更低,则其赞助行为就比电视广告行为更为成功。

6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评估的操作方法

6.1赛事的规模、水平及国内外影响力评估主要评估指标有:赛事分级(世界级、洲级、全国级、省级等),赛事类别(综合性赛事、单项赛事),赛事水平,比赛日程,比赛项目、时长与参赛人数,赛事的宣传行程与力度,媒体的参与程度(参与赛事报道的媒体种类与报道力度)等。

上述项目的评估一方面依据赛事的常规资料,另一方面也依据赛事组委会与举办城市的具体实施方案。

6.2比赛受众特征(受众构成与受众集中度等)对体育赛事的受众特征分析,是研究赛事品牌传播价值与赞助价值的重要前提之一。不同的赛事,拥有不同特征的目标受众(指体育比赛所对应的的人口群体,他们属于某一相同特征或属性的群体,如男性、女性、24~40岁的男性、学生等等)。只有赞助商的目标受众与赛事的目标受众高度一致时,体育赛事才能充分发挥其品牌传播功能,体育赞助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比赛受众特征主要通过观众构成与观众集中度两个指标来体现:

1) 观众构成(Profile):指对于观众人口组成的描述。例如:每100个观众中,有多少男性、多少女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观众占多少比例。

2) 观众集中度:目标观众(如15到34岁的人群)的收视率(%)与参照观众(如所有4岁以上的人口)的收视率(%)之间的关系指数。

6.3传播价值的媒体体现以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在电视媒体上的价值体现为例,必须的指标有:电视直播的时间与时长,直播频道该时段的广告刊例价与折扣,比赛期间直播(重播)的场次与时长,电视媒体对比赛筹备期间的阶段性进程,等等,其基本的计算方法为:

品牌传播价值=曝光频次*相应时段的广告刊例价*广告折扣

(曝光频次的换算方法、广告刊例价的标准等,均需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却定相应的标准。)

6.4品牌传播效果的评估体育赛事的品牌传播效果评估主要包括以下:

1)基础指标:

频次(报刊发行量、电视播出频次等、网站流量等)

受众关注度(电视直播收视率、报纸阅读率及传阅率、新闻或广告点击率等)

如:收视率是指段时间内收看了电视或某一频道的目标观众人数该时段收看电视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Rtg%=(收视率(000) / 推及人口)X100%)。

2) 品牌传播人口=最大受众数量*收视率

3) 有次传播人口,通常指在赛事期间收看该赛事或接触某赞助品牌次数达到6次的净人口。

6.5品牌传播效益的评估本评估系统主要以千人成本及点收视成本作为品牌传播效益评估的指标。例如:千人成本将品牌曝光频次与与赞助成本关联起来,在体育赞助中,它指的是体育赞助商的相关信息每到达一千人次花费的赞助费用。

7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评估数据库

7.1评估数据库组成部分

1) 《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评估系统》:综合评价体育赛事的品牌传播价值及实现途径。

2) 《体育赛事市场开发价值评估系统》:包括合作伙伴、冠名商、赞助商、供应商、特许经营、指定服务等不同类型的赞助合作方式的价值评估。

3) 《体育赞助导航系统》:对不同项目的不同形式的体育赛助进行策略分析与效果评估。

7.2系统应用范围

1) 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国际赛事;

2) 国内三大球等职业化联赛,其它不同级别的邀请赛;

3) 体育论坛、体育年会等不同类型的体育交流会议。

7.3系统评估的主要组成部分(按媒体分类)

1) 体育赛事品牌价值、赞助价值在电波媒体(电视、广播)上的体现;

2) 体育赛事品牌价值、赞助价值在平面媒体(报纸、杂志)上的体现;

3) 体育赛事品牌价值、赞助价值在网络媒体上的体现;

4) 体育赛事品牌价值、赞助价值在户外、现场媒体上的体现;

5) 赞助商在比赛前后的品牌知名度及销售额提升幅度的调研体系。

7.4价值评估说明

1) 体育赛事品牌价值、体育赞助价值总体上可分为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两大部分。本系统所做出的评估为有形价值评估部分。如本系统评估结果“长春亚冬会品牌价值为几十亿”,仅代表其有形价值、即可量化的部分为几十亿,其无形价值、即难以有量化手段进行评估的部分不包含在这几十亿中。

2) 由于本系统的程序设置中并没有包含所有的媒体(一些地方性的、影响力较小的媒体并没有进行完全的统计),因而本系统所做出的价值评估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如“亚冬会品牌价值在中国报纸媒体上的反映为10.5亿",其正确含义为“不低于10.5亿"。

3) 体育赛事的品牌传播价值并不等同于其赞助价值,前者必定大于后者。如在一场排球比赛的电视直播中,理论上讲,直播中的每一瞬间均存在为赞助商提高传播品牌或产品的机会,但现实中,直播的主体是队员与他们的比赛,观众总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比赛上。因而,在直播中,体育赛事传的品牌价值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在自身品牌的传播之中,对赞助商的品牌传播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

8结论

本评估系统为国内第一个《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与赞助价值评估系统》,并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应用本系统,北京体育大学成功地为《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3届世界教练员研究会》等多项体育赛事、体育会议进行了营销策划与品牌传播价值评估。应用本系统,北京体育大学将进一步与体育赛事组委会密切配合,全面调研,精确地进行赛事价值评估,及时地制定招商策略,并进一步为赛事赞助商的赞助活动与全程策划,并对赞助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参考文献:

[1] Lizhong Geng. Sport Sponsorship in China: Transition and Evolution[M]. Sports Marketing, 2002,(1): 20-32.

[2] Tony Lachowetz. Corporate Sales Activities and the Retention of Sponsors in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NBA)[M]. Sports Marketing, 2003,(1):18-26.

[4] Stephen R. McDaniel. An Investigation of Match-Up Effects in Sport Sponsorship Adverti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Consumer Advertising Schemas[M].March 1999,(2):163-184.

[5] Donald P. Roy, T.Bettina Cornwell. The Effects of Consumer Knowledge on Responses to [13]Event Sponsorships.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InterScience,2004,(3): 185-207.

[6] Michel Tuan Pham & Gita VenkataramaniJohar. Market Prominence Biases in Sponsor Identification: processes & Consequentiality[M].Psychology,2001(2):123-143.

[7] T.Lardinoit,C.Derbvaix.SponsorshipandReSponsors(M).Psycholohy&marking,2000(2):167-190.

[8] Michel Tuan Pham & Gita Venkatataramani Johar. In sponsor Identification: Processes and consequentiality[M]. 2001(2):123-143.

[9] Sandy, J. & Wayne, R.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Motivation and Supervisor Sponsorship in Predicting Career Success[M],1998(2):10.

[10] Artemisia Apostolopoulou. Brand Extensions by U.S. Professional Sport Teams: Motivations and Keys to Success[J]. Marketing Quarterly. 2002,11(4): 205-214.

第7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五人制足球,中小学,特征,价值

 

足球运动,在我们的眼中变的狭隘了,它有多种组织运动形式,不仅仅是十一人制的足球比赛形式,还应该有七人、五人、三人、沙滩足球、街头花式足球、网式足球等等许多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足球运动形式。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们吸引到足球这项运动中来,提高孩子对足球的兴趣,最终使其积极的参与。德国人认为,青少年球员在训练中能否经历并享受“踢球”的乐趣对他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专业的足球训练组织都必须让孩子们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体会足球的魅力,为他们从事足球运动打下基础,所以过去的“街头足球”现在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1]

1 五人制足球的特征

1.1符合现代足球理念

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踢球,是在学校开展五人制足球的目的之一。五人制足球符合现代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理念。在荷兰足球理念中,五人制足球作为“小型比赛”训练模式的方法之一,具有与正式比赛相似的框架结构、相同的运动员竞技基本能力(T、C、I)和相同的攻守原则。小场地比赛情景根据学习迁移的情景原理与小场地足球比赛模式创设的与正式足球比赛模式相似的运动环境,来促进技能和知识的有效迁移。[2]

随着学生年龄、技战术水平、体能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比赛形式逐步过渡到7人制、9人制直到11人制。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主一辅的训练形式。例如,以5人制训练形式为主,其中在训练计划中穿插进行7人制足球比赛的训练。使其体会到场地的时空的变化,带来的对于技、战术、体能、意识、视野等综合方面的影响,从而过渡到正式足球比赛形式。

1.2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技术水平

五人制足球比赛场地小,比赛中队员接触机会多,非常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控球能力、场上反映能力、配合意识及门前抢点、射门的脚法等诸多方面大有益处。小场地足球缩小了青少年完成练习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因为快速动作的完成与持续时间长短有关,也与完成动作活动范围(空间)大小有关,通过小场地的练习,可以限制活动的时间和活动范围,从而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速度。[3]

对青少年来讲,11人制的比赛局面过于复杂,在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充分实践全面职能,在11人制比赛中青少年多数时间都在做无球的跑动,人均触球次数太少,技术缺乏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不利于传接球、运过等基本技术的学习。这样导致了拥有体能优势的青少年在比赛中占有较大优势,这样使得盲目追求胜利的教练员忽略了对足球技术的训练,从而错过了发展足球技术的黄金时期。

1.3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足球意识

荷兰教练员认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技术的使用是受意识支配的。[1]所以说,在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足球意识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足球意识的培养在青少年阶段就要引起重视。五人制足球与正式足球比赛有相似的情景模式,五人制比赛由于场地小,队员的密度大,能鼓励队员以用比赛的宽度和深度,拉开空挡,通过横传为实现向前传球。[2]在小场地上足球时空观显得尤为重要,持球队员的运动空间被严密的控制,战术配合的时空间隙越来越小,无球队员通过积极跑动来吸引防守队员使对手位置错乱,为队友的运球和传球创造时间和空间。,特征。这就需要队员有良好的时空感和跑位意识。因为场地较小长度较短,运动员转身回追处于明显劣势,所以可以通过快速的传球换取空间,于是快速的一脚传球就成了突破对方防守的重要武器,这要有良好的技术作为基础,也需要队员良好的意识作为保证,这些情景都与正式足球比赛相适应。

2 五人制足球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

2.1五人制足球在中小学校园开展的适应性

2.1.1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虽然学校希望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但是学校害怕在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所以学校在这方面表现的并不很积极。五人制足球运动恰恰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五人制足球比赛规则中规定,不允许冲撞与铲球,这使得队员间的身体对抗强度较少;又因为场地较小,较多的运用短传技术,从而大大的降低了青少年受伤的机率。,特征。这为学校减轻了很大的压力,使得足球运动在学校的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2.1.2场地、时间的适应性

五人制足球比赛的标准场地长为25-42 m、宽为15-25 m。标准足球场能分成4块场地使用,这大大提高了场地使用效率。小场地的足球比赛也可以灵活的利用篮球场、排球场举行,因此五人足球不会因为场地的原因在校园开展而受到限制。五人制比赛上、下半时只有二十分钟,有利于在课外活动中或体育课中开展。五人制足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多场比赛,不用过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这也减轻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而影响学习的顾虑。

2.2有利于形成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现在的学生是典型的独生子女特征的一代,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强烈,明显存在着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而竞争意识是人们不断进步的潜在动力,他是学生不断认识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征。竞争和团队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立世之本,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它能促进人生和事业的良好发展。,特征。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而足球运动恰好融合了这两个方面。,特征。

足球的竞争存在于两个方面。,特征。一方面是队伍内部的竞争,真正参与比赛的人毕竟是有限的,每个学生都渴望为主力队员上场参加比赛,渴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比赛中,渴望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另一方面则表现在队伍的外部即队伍之间的竞争,然而足球比赛队员之间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即赢得比赛。在集体项目中容易使团队的观念得到强化,团队是由每个角色构成的,角色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信任是支撑团队的重要保证。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虽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但每个人的基本目标都是争取团队的胜利,从而使每个学生融入的整个球队当中,形成团队精神。

2.4 培养终生体育的观念

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终身体育观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之一,终生体育的观念必须从小培养。终生体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五人制足球攻防转换快、射门进球多、观赏性和参与性强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3 结论

(1)五人制足球是正式足球比赛的缩影,它符合现代足球理念中在实战中学习足球技术和从小培养足球意识的观念。

(2)五人制足球的时间、场地、规则和易于组织等方面的特点减轻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从事体育运动安全性和占用过多学习时间的顾虑。

(3)属于集体项目的五人制足球能提高学生的竞争观念、团队意识、交流能力和体育运动本身所能塑造的坚强意志品质;攻防转换快、射门进球多、观赏性和参与性强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谷明昌.现代足球理念.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盖如彬.小场地比赛情景对足球技术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第二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李竖锐.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团队意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107-108

[5]佟立纯.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38-41

[6]郭李亮.我国室外五人制足球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体育科技,2002,23(2):58-60

[7]柯上上,白福川.论五人制足球的价值和特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22(5):109-111

[8]田庆柱,赵胜国.“五人制足球”比赛的特点及其在高校开展的价值[J].科技信息.2008,(3):540

第8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46-04

社会转型时期,正值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阶段。竞技篮球运动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和篮球运动发展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依存于竞技体育整体功能的制约,同时也是促进竞技体育整体系统发展的动力因素。

从理论层面对转型期影响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世界竞技体育、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及影响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及其作用规律。

1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外环境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1.1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国际化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融入、参与到国际竞技体育竞争中,才能实现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的繁荣。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模式表现出不同特征:

通过对世界各国政府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各国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政府不直接插手体育组织内部事务,对竞技体育控制较松,财政压力小,资源配置效率明显,社会组织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高、体现出“小政府”、“大社会”的特征。

1.2世界竞技篮球发展现状和趋势

1.2.1世界篮坛格局变化通过对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成绩分析,按洲际区域比较,男子篮球前三甲始终由美洲、欧洲轮换占据,女子篮球偶有大洋州和亚洲闯入。近年来,世界篮球强队的格局也有所变化:男子方面,在第14届世界锦标赛和28届奥运会上,美国队被挤出决赛;而阿根廷在最后击败意大利,获得冠军。法国和意大利也先后获得奥运会银牌,中国挤进前八强。在女篮方面,澳大利亚两获奥运会亚军,而倍受瞩目。但从整体实力看,美国队仍处于第一集团的领先地位,只是与第二集团相比优势已不明显。

1.2.2世界篮坛格局演变成因的启示通过研究世界篮坛的新变化,可以看到既有历史人文背景因素,更重要的是有现实主动变革的力量有力的推动。变化成因主要体现几方面:1) 篮球运动的社会化管理体制以及训练体制、竞赛制度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职业化起步早、篮球产业化进程快,有较长期办职业俱乐部和商业化运作经验。欧美国家起步早,普及度高,篮球人口多,以形成一种人文环境的文化氛围;欧洲强调整体性,追求战术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从管理角度,篮球管理部门深谙篮球运动发展提高的基本规律是要从小、从基础抓起的重要性。2)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练员职业道德和运动员的敬业精神强,使球队有特点,队员有特长,明星队员特点与作用突出。3) 训练科技含量高。

4) 地区性高水平队伍多,国际球星多、风格流派的不断融合。

1.3世界竞技篮球运动发展趋势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从NBA发展的成功经验看,高度的商业性和文化性是职业篮球的本质特性。NBA之所以日益强盛,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管理体系和以商业公司式的运行机制,商业与篮球的融合,为篮球运动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职业篮球是一种具有技艺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利用高水平篮球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与文化活动,为社会提供相应服务,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是职业篮球发展的特征。随着篮球职业化、商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水平职业运动员、教练员的广泛的国际交流,极大地带动了区域性乃至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它已成为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

1.4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环境越稳定、公开和透明,体育组织的战略计划就相对明确,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法律体系越健全,执法过程越公正透明,越有利于篮球组织的发展,管理上组织协调的难度越小。“依法治球”已成为未来篮球管理的重要手段。因而法规是与职业化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公正合理的保证,是规范市场行为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体育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国家投资的比重迅速下降,集体、个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在目前财政收入、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发挥篮球本身的经济杠杆职能,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文化环境对一个国家的体育管理有着重大影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代表者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思维习惯,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模式就不一样。对篮球运动管理者来说,不同的文化强调的价值观念和管理理念是不同的,所推崇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就有区别。只有维护好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球迷在内的最广大篮球参与者最根本的利益,篮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1.5北京2008奥运会契机

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都给予体育事业有力支持。竞技篮球运动作为奥运会的一个集体项目,其包含了更多的体育文化、魅力、精神,也更能显示出国家的精神风貌、意志品质、集体主义。作为世界大赛的大项目,受各国关注之深,远非金牌数量所能代替。我国竞技人才、资源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假如要在三大球等集体项目在奥运会上有所突破,就需要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假如我国男女篮进入决赛,即使金牌数量少一些,也足以振奋民族精神,令世人刮目相看,同样可以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影响和国际地位。因此,基于上述因素,国家也将会从经费保证、后备人才培养、竞赛管理、训练、人才资源配备等方面对篮球予以支持。

2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内环境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2.1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战略方针竞技篮球运动发展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是竞技篮球运动发展内环境中的方向、目标和相应的措施,是竞技篮球发展的灵魂,它决定了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

纵观我国竞技篮球运动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各个时期我国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篮球运动的理念上如何学习外国、“洋为中用”的问题;作风问题;对抗能力的问题;高度与速度的关系问题;战术打法灵活多变的问题;攻守平衡的问题;内外兼顾的问题;运动员的素质结构上全面发展的问题等。这些指导思想曾经对当时我国竞技篮球运动技术特点、战术风格的形成和水平、成绩的提高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受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时间的局限性,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2.2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行政组织管理特征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执行政府体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一个载体,因而实质上是行政组织机构的一种延伸形式。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组织属性上既是政府部门,又是社会团体,有的还兼有企业特点,身份定位不清。是集政府、社会、企业三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管理部门。由于大量的体育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内部管理行政色彩浓厚。

中国篮协办事机构与国家行政机关篮球管理中心在人员和机构设置方面部分重叠。运行机制方面,篮球协会管理的一部分按照传统的国家行政的要求进行,如内部机构设置、制度等。财政经费方面,篮协与篮球管理中心为一体,既包含有国家拨款,也包括会费、注册费、捐赠、门票分成、赛事合作经营等经营收入。目前,中国篮协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组织的机制上未健全与完善,未能体现出“谁投入、谁所有、谁负责、谁受益”的分配原则。篮球管理中心的成立,只是行政组织“金字塔”式排列结构中最高层级的扩张,组织权利的垂直分布体现出较为集权的性质。管理机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同时具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双重职能,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

社会转型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竞技篮球管理的系统的动力机制是多元化的。一是,基于历史和现实,国家利益仍是体育管理系统的首要动力;二是,在体育走向市场的今天,经济利益逐渐成为管理系统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国家和民族需要通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展示形象的需要,也是管理系统的主要动力机制。

篮球管理系统应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应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职能转变。从行政管理职能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即行政职能向社团职能、事业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在“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转换中,逐步改变高度集中的权力运作模式,向社会进行有序的权力让渡,实现公共职能市场化和管理职能社会化,建立健全法律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使让渡出的权力有效运行。通过授权,在明确责任、权力和义务的前提下,使用绩效合同等方式,将职业俱乐部的管理权逐步授予协会。通过内部授权,有效利用各级联赛委员会来协调工作,使代表各利益主体的委员会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模式。

2.3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竞赛管理特征

转型期我国篮球改革是以1995年全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主客场赛制竞赛改革为突破口的,它将赛会制改为主客场制,不仅缓解了资金问题,也促进了竞技篮球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俱乐部的兴起、观念的更新,以联赛为核心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形成并逐步完善。同时教育部门的CUBA和由中国篮协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先后开战,意味着体育系统原有的“三级训练网”将被“体教结合”新的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取代。

研究表明,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成年竞赛组织形式,已进一步向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方向迈进一大步。但是,现阶段本该属于社会系统的职业篮球俱乐部、业余篮球俱乐部在竞赛关系上还隶属于体育系统。社会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篮球运动特点和人们参与篮球运动愿望的新型竞赛管理模式。

现阶段青年篮球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青年联赛与俱乐部存在着比赛不同,但参赛队伍大致相同现象;大学生联赛与青年队联赛争夺人才和竞赛市场,联赛时间短、球队实力不均;联赛存在“虚报年龄、以打大小”现象。

在“体教结合”、“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影响下,少年阶段的竞赛组织形式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存在的主要问题:“虚报年龄,以打大小”现象;队员练的多,比赛少;基层少年篮球比赛开展不够活跃;参赛队伍少;少年篮球比赛竞赛规程尚进一步完善;体育与教育系统竞赛组织各成体系,跨系统比赛少等。

2.4转型期竞技篮球训练管理体系特征

2.4.1在体育系统篮球训练组织结构中,纵向层次分为高级训练形式:包括国家队和各省市体工队成年队、体委与企业合资的俱乐部队、青年队及全国体育院校篮球队。他们肩负为国争光和培养优秀篮球运动员的重任;中级训练形式:包括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及近年来篮球管理中心设立的中国篮球学校、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篮球训练重点单位。他们肩负培养和输送优秀篮球后备人才、为社会培养中等体育人才的任务;初级训练形式:包括遍布全国城乡的基层业余体校。肩负着对篮球方面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学生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并进行系统的课余训练的重任。

2.4.2体育系统纵向训练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1) 教练员选拔与培养未能形成科学体系,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基层教练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致使运动员的基本功不扎实、不规范;部分职业队和专业队教练员职业意识不强;学习和创新不够,学习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存在严重的错位训练问题;“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贯彻不力;管理手段单一等。

2) 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受到挑战,梯队建设不合理;各级各类业余体校篮球在训人数大致以每年2.7%的比例递减;对于青少年中虚报年龄、以小打大,弄虚作假及向上一级队伍拔苗助长的现象制止不力;科学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形成“训者不研,研者不训”的现象。

2.4.3教育系统纵向训练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办队宗旨、招生来源、投入和产出的、经费短缺、教练员数量少、学历低、场地器材不足等。

2.4.4社会系统的影响社会系统作为体育体制改革运行的俱乐部制,只能说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职业篮球的深刻内涵以及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远远滞后于改革实践,从而影响了我国职业篮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4.5转型期我国篮球横向组织系统的构成特征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训练组织形式与传统的体校为基础,初、高、中三层次的主要特征比较,表现为将传统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培养体制。存在问题是:1) 如何实现专业竞技体制向职业体制合理过渡,即处理好体育系统与教育、社会等非体育系统的关系,尤其是教育系统办高水平竞技篮球和解决体教结合问题,关键是解决转型期竞技体育体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2) 如何解决“人、财、物” 等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3) 篮球运动社会化和职业化等问题。

2.5转型期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2.5.1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短缺现状

2.5.1.1运动员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全国一线专业篮球队伍和运动员数量锐减。中国篮球协会运动队和运动员注册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省市、共有75支一线专业男女篮球队,而到了2004年底,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一线专业男女篮球队只有49支。1980年,我国一线专业篮球队伍的运动员有1 320人,而在2004年底,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一线队伍的男女运动员只有784人。两项前后比较,运动队数量减少了26支,运动员总数减少了539人。

全国业余体校篮球运动员在训人数明显减少,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据统计,1980年全国业体校篮球运动员(三线队伍)统计人数为 50 529人,1993年为30 196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国业余体校篮球运动员(三线队伍)在训运动员人数不到20 000人。由于业余体校篮球在训运动员的减少,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导致全国部分青年队(二线队伍)因生源不足而解散。目前,全国青年队(男女二线专业队)只有34支,在训人数不足600人。

2.5.1.2教练员人力资源调查表明,高水平篮球教练员数量偏少、执教经验缺乏,文化层次偏低。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级各类篮球教练员约15 000人,而目前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一二线队伍的教练员仅有130人。参加2004-2005赛季中国男篮甲A联赛(简称CBA联赛)各俱乐部篮球队主教练员共14人。

各队的主教练全部由退役运动员担任,其中有12 人的运动经历都曾达到国家队的层次。虽然,他们普遍具有高水平的专项训练实践和长时期高水平训练的经历,但接受系统正规理论学习较薄弱。14名主教练中,只有1名研究生学历, 3名本科学历,其他10人均属大专学历。中青年教练居多,50岁以下的教练员有12人之多,其中35~40岁之间的就有7人,占50%,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刚刚退役的运动员,执教年限有6人在3年以下,临场执教经验缺乏。

2.5.1.3裁判员人力资源高水平篮球裁判员偏少。目前,全国共有篮球国际级裁判56人,部级(含A级)裁判员500多人,国家一级裁判员2 000余人,国家二级裁判员3 000余人。其中,高水平篮球裁判员人数非常有限,每年的CBA和WCBA两个联赛临场执法的裁判需要100多名,而目前真正技术过硬的高水平裁判员不超过20人。这种状况使得竞赛部门在选派裁判员时经常捉襟见肘。

2.5.2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短缺对竞技篮球发展环境影响1) 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短缺,不仅制约着竞技篮球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而且势必造成竞技篮球生态失衡。

2) 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短缺,使人力资源成本的恶性攀升更加重了俱乐部的负担。如果说教练员、运动员这类特种技术人才是在市场中通过 其自身商业价值的体现,并由此为俱乐部带来巨大效益,获得比较高的收入还能理解。但若情况恰恰相反,人力资源成本的恶性攀升更加重了俱乐部的负担需要依靠企业甚至政府的不断输血来维持。

2.5.3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浪费竞技篮球发展环境影响竞技篮球资源浪费是指:在竞技篮球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各种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由于使用上的不当,而没有发挥应有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而导致竞技篮球生态失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浪费,才是竞技篮球目标实现的障碍。

竞技篮球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力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教练员的流失上。统计数据,1993-2004年我国篮球学校共流失教练员1 500人,其中属合理流动的仅占18%,而不辞而别的占了25%。

竞技篮球生态系统外部的人力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下岗上。以 CBA联赛为例,从1995 年全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允许外援参赛以来,每个赛季少则 12 人,多则24 名本土球员因此被挤占CBA参赛名额而下岗。下岗运动员占所有 CBA参赛球员总数的16.6%。

2.5.4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征1) 竞技篮球运动员人才资源开发特征:开发对象的复杂性;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开发内容的全面性;开发手段的专业性。

2)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员培养模式:“三位一体”;“体教结合”;职业化模式。社会转型期作为篮球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积极贯彻奥运战略方针,调动国字号队伍和地方俱乐部和优秀运动队及大中小学积极性,建构未来训练和人才培养的体系模式。

3) 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受到挑战,梯队建设不合理;国内篮球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基层篮球处于有球迷、无组织的状态,基层青少年篮球训练水平低,教练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教学示范不规范。由于受“金牌战略”的影响,有些地方重单项轻集体,弃大球抓小球;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A联赛,使后备人才分流,对专业队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影响;部分省市只重视一线,忽视二线、三线,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后备人才匮乏,梯队建设仍呈现出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形状。

2.6转型期竞技篮球保障体系特征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原有的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经费保障、科技信息保障、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等。

当前,社会各行各业赞助篮球竞赛及运动队的积极性高涨;职业篮球俱乐部正由联办型向实体型、股份公司型方向发展,社会资金在竞技篮球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社会兴办的篮球项目学校或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大量涌现。这些都表明政府独家办竞技篮球的模式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2.7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与群众篮球互动特征竞技篮球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示范作用,吸收群众篮球中涌现出的优秀竞技篮球人才,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竞技篮球与群众篮球是不同的两种体育形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互动互补,共同发展。

群众篮球是高水平竞技篮球发展的基础,广泛开展群众篮球运动,不仅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为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不断涌现优秀竞技篮球人才创造了条件。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世界竞技篮球发展表现出科学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等特征。社会转型期“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基本特征;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具有政府主导下的探索性、渐进性和过渡性特征。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文化需求等,推动竞技篮球事业的持续发展。

2) 行政组织管理特征表现为: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具有较为明显的行政特征。同时具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双重职能。我国竞技篮球管理的系统的动力机制是多元化的;国家利益仍是体育管理系统的首要动力;经济利益逐渐成为管理系统的重要动力来源。

3) 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竞赛管理特征:国家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掌握篮球竞赛管理的组织权和管理权。体育系统仍作为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教育系统争夺竞赛市场。体育、教育系统的纵向结构较为明显,而横向结构紊乱,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

4) 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训练管理特征:体育系统篮球训练纵向组织结构分为高级训练、中级训练和初级训练形式教育系统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阶段等三个层次;职业篮球俱乐部产权形式表现出层次众多、投资主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5) 转型期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后备人才资源开发对象的复杂性;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开发内容的全面性:开发手段的专业性。

4.2建议

1) 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竞技篮球与业余篮球关系,重视业余篮球发展,促进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与管理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经济学等新的视角来认识考察当代中国竞技篮球的本质与结构,充分引进市场机制,深化篮球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充分借鉴国外一切先进的篮球发展理念、管理运作模式、训练竞赛方法以及篮球文化和俱乐部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学习中消化、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明晓.关于建立和完善新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

[2] 陆学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2):3.

[3] .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

[4] 牛彤.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J].教学与研究,2005,3.

[5] 路凤萍, 苏庆川,刘新民.论社会转型期体育的发展与管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6] 刘青.转型时期中国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探讨[J].体育管理,2005(1):15.

第9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涵括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全民性等特征,也具有技能的技巧性、阶段性、迁移性和竞赛的竞争性、激励性、公平性等特征;同时,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自己相对独有的特征,且表现直观和具体,如技能性、竞争性、公正性、普遍性、先进性、合作性、复合性和导向性。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指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或有关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教育部、劳动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展的群众性教育类比赛活动。目的是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考评。2007年以来,教育部等1l家单位先后在重庆、天津举办了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期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分析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地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情况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如下特征:

一、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性。黄炎培先生最早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的联系紧密且具体,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职业教育不能脱离外部社会环境,与社会劳动就业直接联系,毕业生就业是维系职业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而劳动就业又是高度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涉及国家和地域的资源、人口、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社会习俗观念、有关制度措施等各方面。职业教育对社会环境的高度依存性体现在:一是办学的社会性,要求其办学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只有吸纳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二是必须与社会民生相适应。其教学、课程、评价和管理也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应以职业的形式进行,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职业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以及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无论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还是就业后的在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一是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高,且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二是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生产现场的技术员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等,其共同特征是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知识。

(四)职业教育的技术性。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内化到劳动者身上,才能发挥其功能。技术的演变会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层次、规模、课程和方法等。技术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职业教育结构的演变,技术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职业教育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技术,教学过程也充分体现技术的属性,体现技术传授的规律和要求。

(五)职业教育的全民性。温家宝总理说,“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因而,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而且是所有人的终生,培养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和劳动者。职业教育可以渗透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能需要多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在推动教育公平、满足经济需求、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和职责。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对象是所有人群,上延可至高等教育阶段,下伸至基础教育阶段。同级职业教育又包含众多的科目、均可相互延伸。现代职业对从业者资格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加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次教育定终身将越来越少,使得职业教育必将延伸至整个从业阶段。

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技能和竞赛的特征

(一)技能的技巧性。根据技能熟练程度可分为水平较低的初级技能和水平较高的技巧性技能。技能是人的全部行为的一部分,受意识的控制比较少,且随时都可以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性,可称为技巧。达到熟练技巧时技能人员可以有条件反射式的行为。

(二)技能的阶段性。技能的形成包括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的协调及完善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阶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行为的结构、行为的速度和品质,以及行为调节方面。

(三)技能的迁移性。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技能动作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已形成的技能若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叫做技能的正迁移。如果已形成的技能阻碍了新技能的形成,就叫技能的干扰,或技能的负迁移。

(四)竞赛的竞争性。竞争是各类比赛的一个基本属性。任何一场比赛,不论参赛人数多少,竞赛结束时,只有少数参赛者能够成为优胜者,获奖者享有很高的荣誉。竞赛的胜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在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参赛者所在地区或单位的荣誉,参赛选手都竭力争取,把争取胜利作为参赛的主要目标。

(五)竞赛的激励性。在取胜的目标指引下,参赛者都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机体的潜力,承受最大强度的负荷。竞赛一方面对参赛者施加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技能的发展,达到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技能竞赛的发展,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参赛者之间竞争能力更为接近,使竞争越趋紧张激烈,使竞赛的竞争性尤为突出。

(六)竞赛的公平性。竞赛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参赛条件的等同性和评判人员执法的公正性两个方面。竞赛过程中,参赛者应遵照统一的规则,在等同条件下,充分地发挥智力与能力,去争取比赛的胜利。同时,各项竞赛的规则和方法须逐步修改和完善,才能真正保证竞赛的公平性。评判人员执法的公正性和一致性,是保证技能竞赛公平性的另一重要条件。公正是评判人员执法的准则,准确判断是基础。评判人员应严格地依据竞赛规则和规程,公正无私地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裁决竞赛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特征

(一)技能性。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突出和强调技能性的特点,遵从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性相对于技术性而言,更加突出操作技能,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技能是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技能竞赛是发挥其技能性特征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从竞赛方案的设计上看,操作技能性强;从比赛项目的设置来看,大多为技能型紧缺专业,充分体现了技能性,反映了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

(二)竞争性。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本身是一项比赛活动。比赛就会产生竞争,有竞争就能激发动力。技能竞赛和其他比赛一样,对参赛者具有一种激发动机、鼓舞斗志、使人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以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功效与能力。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之间不自觉的比较,且都有获得较高比赛名次,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从竞赛的结果来看,对于取得较好竞赛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努力工作的肯定与表扬,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从而对成功的经验起到强化作用,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对比赛后进单位和个人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改变落后的状态。技能竞赛对于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公正性。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客观产生的一种需要,是举办任何性质的比赛所追求的基本原则。具体到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公正性是所有参赛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公平公正是所有参赛人员平等参加比赛的最高体现。第一,公正性体现在技能竞赛的各个方面,如选择承办学校、选择比赛设备、竞赛命题、确定评判标准、选聘评委、实施评判等各个方面。公正性的核心和关键是评判环节,要求所有裁判人员严格按照比赛的裁判和评分规则,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第二,公正性贯穿于技能竞赛全过程的始终,只有坚持公正性,才能为全体参赛选手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打造一个良好的技能竞赛平台,真正地比赛出选手的技能水平。同时,公正性有助于缓和解决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举办一个和谐的比赛。

(四)普适性。普适性关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化的全员化问题。职业教育的全民性,要求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技能竞赛的普适性,要求技能竞赛是面向所有职业学校学生的比赛。从实践来看,参与技竞赛的学生人数越多,越能反映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越具代表性。同时,技能竞赛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职业学校学生都要积极参加技能竞赛,通过人人参赛、逐级举办比赛,使技能竞赛覆盖每所职业学校,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专业教师,覆盖每位学生,逐步形成“人人都参与、专业全覆盖、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局面。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普适性,与技能竞赛的效度密切相关。一方面,参与技能竞赛的选手范围广,比赛规模大,自然能够提升比赛成绩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技能竞赛的规模大,也提高了技能竞赛整体的规格和水平,提升了比赛的影响力。

(五)先进性。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先进性。现代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材、设备等方面具有先进性,代表现时社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技能竞赛能够评判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应当具有先进性,并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先进性对职业学校提出了较高要求,职业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发展的旧内容,去适应具有时代特性和先进技术的新内容,切实加强技能竞赛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才有可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先进性引导,引导职业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水平。

(六)合作性。一是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技能竞赛中,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进来,有的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融入比赛,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的企业提供竞赛专用设备,提供技术支持,为比赛的顺利举办奠定物质基础;有的企业在竞赛现场招聘,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平台。这种校企合作的竞赛举办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推动了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

二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和事情,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而需要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现代企业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很多企业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看作所有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在设置项目比赛时,设置了团体竞赛项目,突出团队合作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制造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