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精选(九篇)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

第1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双线教学法是根据教学整体属性和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可促进新旧知识融汇贯通,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双线教学法是根据教学整体属性和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一条教学副线,把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分划,使之在教学中得以加强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对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双线教学分主线教学和副线教学两部分。主线教学是完成教学期间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常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以往经验组织教学。副线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成份,其主要任务是为主线扫清知识障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师在实施主线教学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复习以往知识,把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形成两个分立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为促进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加速知识运用过渡和智能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线教学一般可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向前推进,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同时,也借助选定的适当的教学副线将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顺利转入运用。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例如《功和能》与《动量》相搭配的双线教学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教师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的思维中加深印象和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范围更为宽广、解题情景更新、题型更为复杂的练习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并列对比的双线教学一般只限于章节复习中使用,而且节次和份量都应适度,以免造成知识相互干扰和学生因负担过重而心理失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定不同的教学副线,在教学中与主线地从属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教学整体效应的影响均有不同。在有关《热学》和《光学》之类教材的教学中,由于这类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强,如果继续根据上述原则选定与其关连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与之强行搭配,似乎确有不伦不类之感。这时,教师可以把以往教学较薄弱的、效果不尽意的、或从教学长远目标考虑而需要反复加强和提高的重点章节选定为其副线教材,在注意避免互抑作用的前提下,在主线教学知识初成之际,中途切入与主线平行展开,发挥副线教学对以往知识技能的补救、巩固和提高之功能。只要教师注意系统信息反馈,把握教学份量及其水准,对主线教学将不会有所不良影响。相反,由于学生积疑消除,知识进一步巩固,能力提高和信心增强而产生智能横移,促进主线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整体效应的提高。这时,副线教学只是教学的携带部分,教师可通过布置一定的副线习题,依靠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指导和校正将副线延伸,甚至贯穿若干主线章节。这要求教师切实做好章节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次练习,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如果一旦发现教学效果不佳时,是否因为副线教学影响干扰,或学生负担过重所致,是教师应该首先着眼分析的原因。 转贴于

第2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对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双线教学分主线教学和副线教学两部分。主线教学是完成教学期间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常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以往经验组织教学。副线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成份,其主要任务是为主线扫清知识障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师在实施主线教学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复习以往知识,把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形成两个分立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为促进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加速知识运用过渡和智能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线教学一般可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向前推进,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同时,也借助选定的适当的教学副线将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顺利转入运用。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撤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撤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将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石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否则,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例如《功和能》与《动量》相搭配的双线教学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教师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的思维中加深印象和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范围更为宽广、解题情景更新、题型更为复杂的练习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并列对比的双线教学一般只限于章节复习中使用,而且节次和份量都应适度,以免造成知识相互干扰和学生因负担过重而心理失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定不同的教学副线,在教学中与主线地从属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教学整体效应的影响均有不同。在有关《热学》和《光学》之类教材的教学中,由于这类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强,如果继续根据上述原则选定与其关连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与之强行搭配,似乎确有不伦不类之感。这时,教师可以把以往教学较薄弱的、效果不尽意的、或从教学长远目标考虑而需要反复加强和提高的重点章节选定为其副线教材,在注意避免互抑作用的前提下,在主线教学知识初成之际,中途切入与主线平行展开,发挥副线教学对以往知识技能的补救、巩固和提高之功能。只要教师注意系统信息反馈,把握教学份量及其水准,对主线教学将不会有所不良影响。相反,由于学生积疑消除,知识进一步巩固,能力提高和信心增强而产生智能横移,促进主线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整体效应的提高。这时,副线教学只是教学的携带部分,教师可通过布置一定的副线习题,依靠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指导和校正将副线延伸,甚至贯穿若干主线章节。这要求教师切实做好章节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次练习,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如果一旦发现教学效果不佳时,是否因为副线教学影响干扰,或学生负担过重所致,是教师应该首先着眼分析的原因。

双线教学法从高一期间《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开始,就可以选榷直线运动》作为其副线展开。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牛顿运动定律》将有可能多次成为其他章节的副线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就此进行长远规划,把教学目标统筹安排,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地分配到未来的教学中去,准确把握其在各次副线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水准,即合理安排目标递进幅步,是衡量双线教学实施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3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麻江县;有效性管理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一种教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以下简称“网络校本研修”)。各地学者、 教学研究人员和参与教师纷纷对此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均从培训的模式、运行机制和评价角度开展研究,涉及培训管理研究的相对较少,基本处于实践性探索阶段,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就本县2015年网络校本研修有效性管理进行了实践性探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参训率、学习率、合格率三个百分之百的好成绩。

1.W络校本研修的“两个”融合

1.1网络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送教下乡”的融合

网络研修借助培训机构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各类研修资源的学习、典型疑难问题的研析、各类学习共同体研修和教研活动、个人自主研讨活动等。校本研修主要是学校各类研修活动、教研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联片研修主要是片区、跨片区研修活动和片区、跨片区教研活动等。“送教下乡”主要是县内优秀骨干教师送培送教到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师培训。

三者要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共同实施。网络研修的任务为驱动校本研修及个人研修提供引导与支持;校本研修活动中的研修成果共享、核心问题提出,通过专家指导与引导,学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和解决问题;学校各类研修活动和教研活动,体现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共同进行。

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在网络校本研修基础上实施,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活动是整合培训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入;联片研修的成果对整合培训形成促动。

1.2专家引领资源、预设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优质资源的融合

网络校本研修,由六大核心研修主题引领,分别为:修师德(必修)、明理念(选修)、 懂学科(选修))、学技术(必修)、会应用(必修)、比成效(选修)。其中,3次为网络校本同步研修(学校学科教研小组借助“校本研修”下的小组协作空间在线磨课系统,开展基于校本研修的在线同步“磨课”活动),1次为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主题四),1次为应用成果评比活动(主题八),校本研修专家实地指导两次(依据各省研修开展情况确定)。

三部分研修资源相辅相成,其中包括必修和选修。选修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多种研修资源为片区、学校及学员个人的多型研修及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和参考;片区、学校及网络研修活动的优质生成性资源逐渐纳入共享,供学员进一步学习。

2.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管理

2.1行政线的组织管理

2015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43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立即行使权力,转达下达文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研修规划及考核管理制度,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成立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为组长的项目培训领导小组和以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工作指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管理及相关协调工作。工作指导小组负责项目活动设计、指导工作,并会同国家开放大学做好参训教师的过程监管和评价考核。学校负责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督促参训教师线上学习和线下研修的组织管理。

2.2业务线的技术指导

业务线的落实比较复杂,既依靠国家开放大学专家团队线上线下指导,又依靠县级培训团队工作坊和研修小组磨课指导。县级培训团队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是学校业务管理人员(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其侧重“网下”,协助“网上”,即“网上”专家通过视频指导;“网下”开展基于“磨课”范式的网络校本同步研修,以学校学科教研小组为单位,围绕“会应用”开展三轮基于“磨课”范式的混合式课例研修。研修组长是校本研修活动的直接策划、落实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县级指导者(县教师培训中心专职教师、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县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等)其侧重“网上”,参与“网下”,即“网上”根据《周工作计划》,学员在指导专家和辅导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与班级为主题的学科工作坊主题研修;“网下”,组织专家实地指导。辅导教师选择磨课成果组织区域工作坊主题研讨,分享经验,指导问题,并组织跨校现场交流活动。县教师培训中心在其间起着纽带作用,为行政线提供决策参考和业务咨询,为业务线提供业务指导和资源服务。

3.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评价

网络校本研修包括线上、线下两个环节联系,却又环境迥异。线上学习发生在县域的学科工作坊的、学校研修组织的虚拟环境下,由平台自动评价;线下研修发生在本校、本片区的真实环境下,由县校评价。

本县“网络校本研修”四类角色的考核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辅导教师、校级管理员、研修小组长的成绩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己所辖学员线上学习情况(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参与活动、提交磨课量化记录、研修总结、优质资源等),占权重50%;二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包括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和提交资源数及简报等),占权重50%。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双线”管理与评价,并做到两个融合,才能有效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才能消除培训者倦怠情绪,才能增加培训者成就感,有效调动培训者工作和学习动力,使县域内逐步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生成和积累一批高质量的课例研究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第4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1“双师型”教师的政策要求

早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就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了规范“双师型”的内涵,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下达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在通知的附件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解释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5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从中,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强调了教师职称基础,其次,严格规定了这些教师的实践和科研的时间。说明了“双师型”教师既要有相应的职称,又要有相应的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也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伍。”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重申并强调了以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

2金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和其他专业不同,高职教育阶段的金融保险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性、实践性金融专门人才。现今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的学也主要面对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学生未来所从事的业务也主要以一线的柜台操作、金融商品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为主,所以,金融保险专业的高职教育必须要结合实际,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也非常迫切。但是,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这些企业在现今属于高收入行业,远的不看,就近来广东省的各行业平均收入显示,金融保险业也是位居前列,正因为这个行业在国人看来是白领高薪的行业,使得在培养学校的专业教师,引进兼职教师方面存在了很大的阻碍。

2.1培养专业教师

2.1.1证书的获取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首要途径是利用现有的教师,从“双师型”的要求来看,教师要有职业资格证和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金融保险行业在从业时,银行要求从业人员有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公司要有保险人资格,证券公司要求有证券从业资格证,这三个证都是从事金融保险行业的入门门槛,然而它们不是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不符合“双师型”要求,符合要求的只有中(高)级经济师。据了解,金融行业内部工作人员也是考取中(高)级经济师,而中(高)级经济师只要通过相应考试教材的学习就可以考到,但是通过后对实际的教学没有太大的实践帮助,高职的学生主要针对的是银行、保险和证券一线从业人员,中(高)级经济师对这些一线操作很难起到指导作用。但时至今日,各个高职院校恰恰都是以“双证”来要求和评定教师,教师取得的证书能否改善实践教学根本不去评定。

2.1.2教师的培训与实践

金融保险专业的在职教师要到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去培训和实践是非常难的。首先,本专业教师的基础教学任务很重,由于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在高职阶段基本上都会维持在50到80之间,最多也就是两个班级,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如果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每学期最少都要承担两门以上的不同专业课,而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就要花掉教师大多数的时间。其次,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实际操作很强的专业,不是简短的一两个月的培训就可以的,一定要教师亲自进入行业亲自操作相关的业务,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只有下班时间、节假日或是寒暑假去行业实践。但是,不管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证券公司只要是新进职员,第一要事就是要上岗培训,金融机构不会愿意找专员为教师进行岗前特别培训,培训所花去的成本费用的结算都是问题。第三,就算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开始阶段的上岗,但是金融保险行业都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要面对顾客,顾客的口碑是服务行业的支柱,一旦由教师来操作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那将会是很大的损失,而企业又没有机制来约束教师,就算教师愿意免费给企业做事,企业也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冒险。第四,金融保险业是大量资金融通的行业,在企业中存在大量的客户资料和相关文件,有些涉及到隐私和机密,不能外泄,所以金融保险行业进入教师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都非常慎重,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也都是浅层次的交流。最后,由于行业收入的差距,金融保险的专业教师如果真正熟悉了企业的业务,能为企业服务或是给企业带来不错的业绩时,企业也会高薪留下教师,因为教师丰富的理论也能弥补企业的不足,所以高校教师跳槽的并不少见。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只愿意提供见习、访问、讲座等形式的合作,教师就很难深入参与到金融业日常经营运作当中,也就很难提高实务技能,获得工作经验为教学所用。

2.2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级人员

在金融保险业一线工作过的高级人员,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熟悉一线的业务工作,不仅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相结合,还能够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是,这样的人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首先,就是行业收入所致,金融保险行业的薪金很高,而教师的工资与之差距很大,这些在行业中的高级人员根本不可能来高校做专职教师,而金融保险业的薪酬激励机制也和高校不同,这些人员宁愿花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业绩和水平也不愿意来赚取一节课四五十元的课时费。其次,在金融保险企业工作的高级人员自己本身的工作也很忙,经常有加班和会议,从实际教学来看,笔者所在的高职校就先后聘请过多位地方商业银行支行的行长、副行长,人寿保险公司的部门经理和海通证券的相关负责人,这些兼职人员有相当的行业从业经验,通晓行业的业务,他们所授的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些人员本身的工作都很忙,经常会有临时性的会议和出差,学生计划安排的课时也要随教师的问题而临时调整,有时实在没有时间完成不了规定学时的,最后还得由本校专业教师继续授完,而且课程结束后的相关教学资料也得需要本校专业教师完成。最后,学院就算花大笔资金聘请了这些专业人员,过不了多长时间也会大量流出。由于理论和实际操作存在不对等,这些金融从业人员的能力主要在于知晓实践操作和实用技能,而理论基础不强,或是已经淡化。而在高校职称评定中,是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来分高低,中级职称主要看省级及以上期刊的论文数,高级职称主要看核心期刊的论文数,这恰恰是从企业聘来的这些人员的弱点,所以很快会不适应高校的收入分配机制而再次流出。#p#分页标题#e#

3建立金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议

金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面临着比一般专业更为困难的问题。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金融保险专业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金融保险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做到几点:

3.1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双师型”观念

现在的高职校都是全面型的院校,既有工科专业也有文科专业,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就算在同样的文科专业中也有不同,有些专业要取得双证很容易,通过短期的培训课程就可以获得职业证书,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对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比如,从金融保险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素质来看,学生大三毕业后要进入金融机构,从实际看可以进入的有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但是进入邮储、农信社要求学生有相应的金融从业证,而且要通过省里统一的招考,考的也是银行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进入保险公司对应的是考取保险人资格证,进入证券公司并没有一定要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作为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毕业前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所以教师考取相应的从业证书等于也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输送了现实的知识,培养了学生从业的能力,因此,学院在实际操作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淡化“双证”,更多注重实践能力。

3.2改革高职院校薪酬激励机制

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收入水平。众所周知金融保险行业的薪金高,要吸引符合“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就有必要缩小收入的差距,改革现有薪酬机制,应当尊重市场规律,而不是一味的空谈奉献精神,对符合“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老师应该给予嘉奖或是给予高于同级别教师的薪金,而“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并不是主要因素,远远不如教师的数量,“双师型”教师考取证书要有相关费用,到企业实践要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学校要求教师奉献自掏腰包,但是却不给予教师应有的奖励,教师会没有动力和热情。

3.3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修订职称评审标准

改革完善现有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标准。不能仅仅以论文来评定,要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考核的要求,量化教师专业实践的时间、任务,通过职称评审引导教师队伍重视实践教学的意义,引导师资水平的整体转型。

第5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通过建立一套功能齐全、运行流畅和随处可达的校园网,构造出一个能够满足校园长期持续发展的网络基础,通过这一稳定、可扩展的基础框架为校园的教学、管理、生活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来达到校园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的效果为学校的院校管理、教研各部门、与成都校区的交流、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建立一套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创造便利的网络环境,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提供界面友好的网络交互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及时的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校方的主导和管理下,按照学校规划要求,逐步实现校园网的全光化,建设一套技术先进、高速可靠的校园骨干网络。改造和升级校园网核心网络设备,使校园网整体具备万兆、十万兆的接入能力;建立学校网络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使校园网具备溯源能力、可管可控;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无缝覆盖;实现校园网VPN接入能力,满足广大教师远程办公、出差在外访问校园资源的要求。

二、方案总体设计

本次改造项目将顺庆、高坪两校区均纳入改造的范围内,其逻辑拓扑按照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并根据“安全分级、业务分域”的设计原则,将本次建设的网络总体划分为校园网核心区域、计费认证区域、互联网接入区域、安全审计区、学生公寓接入区、办公接入区、无线覆盖区。本期建设的校园网核心区域、计费认证区域、互联网接入区域、安全审计区设备均部署在川北医学院的两个校区校园核心机房内。学生公寓接入区为校园的学生公寓提供校园网接入能力,逐步实现全光网络改造;办公接入区分布在全校的20栋办公教学、实验楼处,为其提供校园网接入能力。无线WIFI覆盖区为学校公众场所(图书馆、体育场、食堂等)、每个学生寝室提供无线网络接入能力。分别对校园核心区域设计、计费认证区域设计以及校园无线覆盖区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校园核心区设计

核心区域主要为学生区提供数据高速转发和处理能力,在整个校园网中起到承上启下、并为办公区域、两个校区之间起着互联互通的功能作用;是整个校园网的心脏,为校园网终端系统源源不断的提供安全的信息血液。为保证整个校园网系统的可靠运行,作为整个网络的神经中枢,学生和办公核心层是全网数据传输的中心,不仅要保证7*24小时的稳定运行,并且确保该区域的高可靠性,在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时,保证网络能快速恢复。为保证核心区域的高可靠性,本期方案设计采用了以下几种措施保证整个核心层的高可靠性。1、采用双机、双链路组网。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双链路上行,两台设备采用双机互备方式保障链路的安全,并且将两台设备虚拟成一台设备,实现设备互备的同时,通过虚拟化实现融合一体化,这样当其中一台设备出现故障时,另外一台设备仍然能为整个校园网络提供高速的数据转发能力。2、单设备内部组件冗余。每台核心交换机设备均部署使用了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双主控、板块热插拔等,两台核心设备均采用双控引擎,双电源、冗余风扇。当单台设备模块发生故障时,冗余模块能保证该台设备依然正常使用,大大降低了发生单台设备故障的可能性。通过以上的核心层的网络部署方式,不仅避免了网络各类业务的连续性受到设备、链路故障影响,又可成倍提高链路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网络带宽,既避免了故障发生几率,又充分为以后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了便利性。

(二)计费认证区域设计

计费认证区域为整个川北医学院提供实名认证管理、二次认证、融合计费、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的功能。该区域由本地认证系统和电信融合认证系统组成,在校方已经在两个校区各部署了一台城市热点认证设备的基础上,新增和部署两台性能优越、功能强大的城市热点DR2166作为本地计费设备,每个校区两台设备互为备份冗余,作为整个校园网认证的本地认证系统及认证核心设备。上联通过双链路至出口防火墙,下联通过双联路至校园核心交换机。本地认证系统负责对校园网进行首次认证和管理,并负责向电信融合认证系统发起二次认证请求,并根据两次认证结果,确定是否允许校园网使用者访问互联网。电信融合认证系统,主要作用负责二次认证,并储存校园网使用者的相关实名认证信息,为校园网网络控制、溯源提供基础信息。通过以上两套设备的相互配合及协调,以此做到整个校园网络的实名认证,并为上网行为管理溯源提供基础用户信息。

(三)无线覆盖区设计

第6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安岳石窟造像始凿于唐,而盛于宋,其艺术风格在借鉴融合的渐变过程中,由最初的质朴的程式化构图形式逐渐发展,自成体系,艺术表达形式更加多元化,在中国的石窟艺术中被称为“上承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窟”。

(一)题材多样

安岳的两万多躯造像中,观音造像题材多样,主为显教观音、密宗的千手观音、华严三圣、观音经变等。唐朝以显教观音和密教千手观音为主,其中卧佛院第45号11面千手观音最具特色,造像身高135厘米,呈立姿,分三层排列,身前两臂双手合十,身后有四阴刻千手掌,掌心各有一眼,在观音左右手下方有一穷叟手持口袋接钱状、一夜叉作惧怕状,此题材与《大正藏》《十一面神咒心经》等经中所言均不相符合,有着地方特色。五代时期的观音造像较少,题材主为观音和千手观音,最具特色的是圆觉洞内的第21号龛的千手观音经变相和59号龛内西方三圣左侧的观音造像,其中圆觉洞千手观音有四十只手,跣足善跏趺坐于双层仰莲瓣莲台之上,左右两侧上方有十方佛坐于祥云中,下有夜叉、穷叟、吉祥仙女、婆薮仙。进入宋代,随着造像的繁盛,题材逐渐多样,有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又叫紫竹观音)、千佛寨的观音菩萨像,圆觉洞的宝瓶观音和莲花手观音、华严洞的辨音观音等。宋代题材逐渐丰富,雕刻者在佛教题材上进行自我创作发挥,其规模较大,尤其是毗卢洞第19号的观音经变窟,其“紫竹观音”坐于铺有蒲叶之石上,背景为普陀山紫竹林,左右两侧壁刻有八难图,在四川尚属首例。

(二)龛形各异

唐代造像布局基本以单龛为主,单口略呈弧形,龛内以主尊为中心,两侧对称构图,同时匠师又利用两侧的动态、法器等变化打破对称的板滞构成,追求自然与和谐;五代时期造像规模较小,主为平顶双重龛;宋代时期造像窟龛形单一,主为方形(或矩形)平顶窟(龛),平面呈方形,三面墙壁基本刻有造像,也有三壁凿坛,其上设像。

(三)雕刻精湛

安岳石窟观音刀法圆润,衣纹装饰追求质感,讲究衣纹转折起伏。雕刻师充分利用造像体、面、线的关系,将细密繁琐的衣纹和璎珞与整体构图协调统一,为造像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色彩感。到了唐代,匠师在单龛造像细部采用线、面结合的雕刻手法,以半圆雕为主,辅之以浅浮雕和线刻,更是借助线条对衣着进行疏密转折、形体特点的艺术表达。进入宋代,安岳石窟造像在唐、五代对川北石窟的借鉴融合基础上,逐渐进入自成一脉的成熟期。布局更具代表性,此时期匠师已突破了前期布局,在对称、均衡、和谐基础上,追求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等变化,这种融合线条的雕刻体现出了一种韵律之美。

(四)塑造细腻

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造型独特,形象刻画细腻,艺术语言简练、写实,其形象塑造既符合时代审美特征,又借鉴融合中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神性逐渐减弱,世俗性逐渐增强。唐朝佛教盛行,造像相对较多,造像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审美基调。综观其安岳唐代观音造像,其基本是体态圆润丰盈,高贵端庄,大多身着半臂式天衣,下着羊肠大裙,跣足立于三层仰莲瓣莲台,面颊饱满,下颌丰圆,两眼半闭,眉骨、颧骨低平,细眉小口,耳廓下垂,颈部粗短有二道蚕纹。由此可见,唐代观音造像造型细腻中又透露出唐代的雍容华贵之风姿。此外,唐朝时期观音造像与以往造像有所区别,不再是印度佛教之像,已具有中国味道的人性美。如华严洞高冠观音依据女皇武则天身形雕刻,体态既有唐人特有的丰满圆润,又有女皇的高贵端庄,气质神态既融入了审美要求又融进了亲近和蔼的人性,将神性与人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安岳石窟佛教观音造像艺术风格及审美特点

(一)造型之美

所谓造型之美,即指观音的形体、结构、装饰的美。安岳石窟佛教造像中的观音造像符合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观念,每一造像传神逼真、雕刻技艺出神入化,观音情态让审美主体心境如水,唤起种种美的意象。首先,安岳石窟观音造像人物比例匀称,面部神态刻画写实传神,肌肤丰腴细腻,整体形象逼真传神、端庄典雅。观音形体美在于雕刻者动静结合的艺术表达,凭借优美的曲线、气质姿态将静态观音涌动出内在激情,营造出动态柔静和谐之美。其次,为了突出形象之美,把装饰重点转移到观音衣饰、宝冠及手印、手中执物等衣饰器上,雕刻之精美复杂,刀法洗炼,有较强的质感且式样繁多。特别是观音宝冠,多为镂空化佛花冠,造型结构简单中不失精美,花冠中央有形式多样跏趺坐于莲花座的化佛,以化佛为中心,卷草纹、宝相纹等蔓形植物呈镂空状纹对称加以装饰,这是印度佛教雕刻及中国其他石窟艺术中所不能比拟的。最后,采用象征、暗喻艺术表现手法,在浓厚写实性、人性化基础上,突出神性特征,使观音造像更加形象、更富有神性魅力,以此吸引大批信众,如雕刻者借用服饰、手印、坐式、台座等带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佛教物品与当地特色相融合。

(二)世俗之美

世俗之美即为神性与人性相结合,追求现实审美情趣,逐渐走向世俗化,呈现出一种美的特质。观音造像的流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且与女性崇拜心理、官方的介入和儒释文化的融合息息相关。佛教在中国流传不仅在道义中渗透中国观念,也在造像上不断发生变化。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雕刻者脱离了宗教艺术的特定要求,采用写实手法来表现这些观音菩萨形象,雕刻中既融入了“人性”的表达又兼顾到“神性”形象,甚至脱离神的味道,对现实生活审美趣味逐渐加浓,走向世俗化。尤其是毗卢洞的“紫竹观音”,从造像形象来看,善良慈爱中透露着几分洒脱和开朗,具有世俗的翘脚侧坐更是打破了观音正襟危坐的定性,俨然像一个洒脱俏皮的四川姑娘,反映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的具体化和客观的人文主义化的思想,使紫竹观音构成了现实人性和理想佛性的的自然融合及神人合一审美追求。

(三)韵律之美

第7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关键词】 无线网络 多运营商 运营模式

随着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三大运营商争相在各学校大规模建设无线网络,从而造成了重复建设、信号泛滥、无法管理等种种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三网融合、统一帐号、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建设方案。

一、可管控的多运营商合作模式

学校提出由运营商投资,校企双方合作,以市场化的运营的方式实现了校方和多运营商多赢的合作模式。在校园网建设具体部署中,要求校园网实现统一平台。建设智慧校园,实现全校“统一门户、统一帐号、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基于三网融合的基本需求,以及对整个数字校园进行统一运营的需求,需要实现上网用户账号的开通、认证、计费都在运营商系统上完成,既统一账号的管理,也防止私开账号和带宽不一致的问题,节省未对接前的维护成本。就需要将校方的认证计费管理系统和运营商系统进行对接,达到此目的。1、运营商拥有开户和收费的权利;2、校方能够监控该网络、在必要时进行控制管理;3、统一认证、统一管理,支持多运营商共同运营;4、整合校园网,消除管理上的盲区。同时,为智慧校园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多运营商运营时,上网用户在任何区域上网,流量都将通过他所属运营商的出口进行发送。搬迁宿舍、更换运营商都无需调整线路和更改网络配置。

二、多运营商合作模式的实施

1、开户。运营商和校园网独立开户,开户后将两个帐号进行关联,达到两套帐号但使用时只记忆校园网帐号即可。且不影响运营商生成标准账务。校园网自有用户:在SAM上开户和管理,以SAM为准,与运营商无关。运营商宽带业务的校园网用户:在运营商系统上开户保留,并通过运营商营业厅营业员将此帐号关联到校园网帐号,或者上网用户在自助服务系统上自行关联校园网帐号。

2、认证。运营商发展的校园网用户认证:此类用户的认证先由SAM受理,然后使用协议,透明转发至运营商的AAA系统进行验证。并根据运营商AAA系统反馈的结果决定是否对用户提供接入服务。认证成功后打开该用户端口,用户可以访问校园网及internet。认证失败,用户端口保持关闭,不能访问任何网络。校园网自有用户认证:直接 SAM本地认证,认证成功后打开该用户端口,用户可以访问校园网及internet,与运营商无关。

3、计费。运营商宽带业务的校园网用户在运营商BOSS系统计费。在计费策略上采用包月、计时、或全部采用,但主要是包年、包月;也可采用不同带宽不同计费的策略,比如2M每月XX元,4M每月XX元;也支持关联语音、增值服务的计费策略,如4G融合套餐、3G融合套餐和2G融合套餐。具体实现方法是将上网用户的计费请求报文透明转发至运营商计费系统,由运营商系统进行计费。

4、接入控制。通过SAM部署各种接入控制。比如控制同一帐号同时在线的数量,通过该控制可有效避免同一帐号多点同时登录。也可以调整此参数,为有多个上网终端的用户提供精细的上网服务。还可实现灵活的用户信息校验,可校验的信息有IP、MAC、NAS IP、NAS 端口等。确保用户帐号上网的安全。

5、账务。应各运营商总公司要求,此类项目需要提供详细的账务流水和相关账务信息。计费业务最终是由运营商计费系统承担,账务流水、相关信息将由运营商系统记录。

6、安全。SAM服务器在将Radius报文转发至运营商AAA系统时,尽管采用的是标准协议。我们也加强了安全方面的功能。可对非法的认证报文、洪范认证、攻击进行过滤。确保运营商AAA收到的认证和计费报文是准确和安全的。

三、多运营商合作模式的效果

学校和多运营商合作运营模式,是学校和运营商共同运营校园无线网,使运营商和校方双方投入较少的资源和工作量进行运营,且满足双方不同的需求。该模式兼顾了运营商开户和收费的权利,以及校方参与监管的需求。上网用户能够获得一个校园网帐号畅行所有网络的良好体验,只需一次认证,即可实现校内免费、校外收费的策略。即使在欠费的情况下也能保障用户访问智慧校园的各类资源的权利。

结束语:通过各校校园无线网建设的普及和发展,学校信息化将迈上更宽敞、更便捷、更自由的信息共享平台。校园无线网发展必将改变原有学校的教育教学、学习科研以及日常生活式,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无线校园网将以它的高速、快捷、灵活的特将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第8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国情;药理学;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B

一、前言

为贯彻卫技委和教育部所提出的要求医学院积极纵向及横向进行课程综合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及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式,必然成为医学院尤其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建立起诸如临床课程内容与医学基础课程的各学科内容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案例和问题为基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极有可能成为药理学教学教改的主要方向。

二、立体化教学改革要求下药理学的PBL教改现状

随着学科建设、教学资源投入和完善比例的不断增强,以及诸如教学软件、硬件、电脑网络资源、图书馆学习自语言等的日渐丰富,药理学的PBL教改实践也日渐增多。早在2010年之前部分学校药理学的PBL教学学时就延长为时,而参与的学生也日渐从原有的100多人提升到几百人,班级按照学组教学方式和小班教学模式进行划分。就广州医学院而言,其参与药理学PBL教改实践的学生就已经自临床医学专业延伸到其他类医学专业范畴。

自2015年开始,药理学PBL教学改革已经将理论教学拓展到实践教学层面,比如教研室的建立,教研室以病例库、问题作为构建对象和加工、分析、整理对象,并分为课外思考类、课堂讨论类、课堂引导类等,以便与实践课程相融合。部分医学院尝试建立学习网站,如“合理用药”的专题网站、药理学的网络课程网站,编撰《临床药理学》配套教材及“案例版”教材内容,以作为医学课程的药理学强化训练及学习纲要的指导性教材,教学内容和临床案例相互融合的药理学教材系列早在2010年就已经出版,而近些年此方面的教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日渐丰富。

基于此,药理学的课程教改在延续传统考核机制和成绩评判的基础上,将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为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趋向为主。

比如在考评学生成绩时,以观察学生能否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能否围绕主体讨论,能否使用PowerPoint作为制作主题课件,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数量能否以书面报告的方式提交考查过程及分析出的结果,讨论阶段的条理分明性,小组主讲和辩论的情况及表现,对问题回答情况等,以上各个部分同样也需要列出权重,进而按照标准给分。当然此种考查方式必须在预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并能与实践有效融合起来,才能进行。

三、立体化教学改革要求下药理学立体化改革的延伸

1.以教改转型需求为基础,尝试构建双线联动教学模式

药理学传统PBL型教学模式对教学场地和师生比例要求极高,在实践运作中假使医学院的软硬件条件无法跟上,很容易导致药理学传统PBL型教学模式的运作困难重重。互联网技术研究的日渐深入为药理学传统PBL型教学模式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为目标的教改大前提下,教师可尝试联系学校筹划建立起与药理学实践学习相关的网站,并使用模拟教学和模拟实验的模式来加大学生的实践频次,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的各类学习网站不仅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还可将教师的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视频资料到网站中,学生做得比较优秀的实践视频案例也可以放到网站上,如此更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实现在线教学和在线主题讨论的模式同步。配合微信群、微博、QQ手机和PC客户端并行,则便于双线运作下平台中的课程公告、课程导学、小组讨论、学习资源、师生互动、学习视频、其他教学资料库及学习评价等功能模块得到最大化使用。

PBL型教学模式与双线合璧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预先编好案例和问题,以此为教案核心,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展示,而W-PBL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各自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实际运作模式与PBL型教学模式类似,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合作和交流的评价、工作工具,也可在提供作品展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在线虚拟课堂,这就需要校校、校研究所等联合,以便于解决部分医学院软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并延伸精品课堂覆盖范围,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面。

2.校校联合引入ECS,资源共享, 增强学生练习的真实性

为弥补当前PBL型教学模式在案例分析方面对临床治疗过程、疾病临床症状、药物效果和监测指标等存在的缺陷,解决无法产生直观反应的问题,建议药理学的实践应用引入智能模拟人来作为练习使用,即ECS。此种模拟人与真人在人身和外形方面区别不大,可以在其身上模拟出病人的病理学和生理特征,并尝试用药治疗。病人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在ECS身上可以自然体现。一般是通过音频信号和视频在屏幕上进行展示。学生上课的方式和环境也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完全模拟成医院的场景,以便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当然此种模拟方式可解决学生实践练习对象不足的问题,但是还存在引入成本较高,部分院校无法承担的问题。对此,可否在校校联合的过程中尝试共建此种课堂,或者使用在线课堂的模式共同学习和通过在线观看具有此条件的学生操作,进行模拟练习。以上都是值得商榷和考虑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药理学专业属于药学与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必要补充,其内容之广、深,跨度之大,均是无法估量的。在实践和理论链接的课程立体化构建过程中,除进行双线兼并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的构建外,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将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立体化思维与学生的综合型培养融合起来,立足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药理学专业学科目前发展状态、市场需求及国家医疗卫生发展的国际化转型需要等,打破原有教材的设置及体系,将临床课程与医学基础各类学科的知识点与药理学知识不断融合,使用专题学习网站、动画、视频、录像、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实现课程的立体化,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宜 全,罗健东,张根水,等. 医学课程改革的立体化探索与实践――以药理学教学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55-56.

[2]陈美娟,刘克林,顾 立,等.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创新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0):269-271.

[3]张小毅,潘国聘,韩效林,等.药理学课程网络化与教学要素优化的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3):397-398.

[4]金传山,方成武,彭代银,等.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构建中药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J].安徽医药, 2010,14(11).

第9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基于对银行业一线营销工作人员的学历、专业对口率等指标的分析,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可以定位于培养符合商业银行需要的基层金融营销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定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当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银校合作、深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银行对基层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能否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基层银行营销人才从而实现成功营销,直接关系现代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本研究对厦门市某银行4家营业部的基层营销工作人员的数量、学历、工作年限及专业对口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该银行的4个营业部平均有巧名正式基层营销人员,如果再加上兼职营销人员,可以推算出每个营业部对基层一线营销人员的需求是30人左右。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每个银行都存在增加银行网点、扩大现有网点规模、推销金融产品的需要,因此银行业对一线金融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是呈现上升趋势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层营销人员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是把其他行业的营销人员招聘过来;二是将原有职工分派做营销人员;三是招聘应届毕业生。由于其他行业的营销人员和银行原有职工要么缺乏金融投资知识,要么缺乏市场营销经验和能力,因此招聘应届毕业生就成为银行获得高素质基层一线营销员工的主要途径。我们注意到,目前厦门的商业银行基层营销工作人员的专业对口率大多在40%左右,非金融营销专业的人士占大多数(见表1)。而在对银行负责人的访谈中我们则发现各营业部偏好雇佣具有金融专业背景的员工,显然,无论是在知识水平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上看,具有金融专业背景的员工都是更合适的人选。此外,从学历层次上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在银行基层营销工作人员中所占比重最大,占总数的1/2。虽然各银行营业部也有不少本科毕业的学生,但事实上,这些基层营销岗位有大专学历已经足够,只不过由于社会就业压力使不少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进人基层营销工作岗位寻求“过渡”。因此,在基层一线营销岗位上,并不是大专生的竞争力不如本科生,相反由于高职专业学生期望值不高、工作踏实、动手能力强使得他们在基层营销岗位上更具有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金融营销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虽然高职院校每年有大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但是由于培养学生的质量离商业银行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导致了银行业一方面有大量的基层营销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又在抱怨工作难找,大量改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向不对路,将精力过多地集中在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重视实践和营销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金融人才培养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有教学体系不能适应银行对金融营销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一精神指导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银行基层一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安排的制定与实施等都要围绕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这一指导思想展开。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体系还没有突出“银行基层一线”这一培养目标:没有形成一套“教学做融于一体”的高职金融专业课教材,缺乏有针对性的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如点钞技能、客户关系管理、理财咨询等,同时缺少体现实践能力的成绩考评体系。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必须依靠一支兼具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懂银行业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少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都表明,“双师型”教师团队对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时具有金融专业的学术背景和实际金融操作经验的“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还不多。因此,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紧迫。

(三)现有课程体系不能紧跟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呈现多元化、电子化、网络化等趋势,金融业已经进人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而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开设的课程与银行的发展趋势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定位,就要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适应现代银行业务经营发展趋势,更好地体现“产学研结合”的需要。例如随着商业银行的网络化,银行出现了“网络导购员”、“电子银行柜员”等新岗位,而电话银行的出现则要求银行配备大量的“基层一线”话务员,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改革和调整。

三、高职金融营销人才的培养对策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当面对企业转型所引发的对金融营销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对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革:

(一)对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适时调整

首先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建。应淘汰那些不适应银行需要或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增加金融实训课程的比重及总学时数,突出高职办学的特色。其次应当秉持“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指导思想,培养适应性强的实用型金融营销人才。最后是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的投人,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例如《金融营销学》课程,一些高职院校就与银行合作,为学生安排了推销银行信用卡的任务,并以信用卡推销的业绩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金融推销实践能力,这远比课堂讲授更生动和有效。

(二)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水平

推进高职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变教师队伍整体上存在的理论强、技能差的不合理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到金融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专家到校兼课。同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建立起适应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超级秘书网

(三)加强银校合作共同育人